有没有人帮忙翻译一首诗歌成第一首白话文诗歌

请帮我用英语翻译一首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请帮我用英语解释一下这首诗。谢谢!
 
  •  还是先放这里吧有时间就改。
    version2
    韵调多一点。为了押韵刻意拉了每行的长度。
  •  翻译出来后已经不算诗了按照白话翻译的。
    押韵方面明天再来看看
}

赏读一首写景诗我们往往能得箌一种感官的、不同于欣赏一般平面风景画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写景诗不仅能状物、摹色和绘光而且还能在画面中表现声息和动态。洇此古人将写景诗形象地誉为“有声画”,认为“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晁以道《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我们读写景诗中的佳作确有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之感例如,柳宗元《渔翁》写湘江山水堪称有声之画:“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見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朝阳煦露,晨光普照江面薄雾冉冉升起,沉睡的湘江和群山苏醒了渔翁野炊过后,悠悠然摇起船橹向中流荡去,船橹“欸乃”一声划破了江面的沉寂。渔舟渐行渐远橹声余音袅袅,它飘荡在湘江上空也回响在读者耳畔。可见以声状静,声与境谐响到是处,就能臻于画工难到的妙境杜甫此诗作于从安陆乘船到夔州途中,诗写夜泊之景色、态、声、光俱为佳妙,一句一景如展图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釋】①漫成:随意写成②风灯:防风的灯。清陈维崧《桂殿秋淮河夜泊》:“船 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③联拳:屈曲貌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 人”此言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聚集在沙滩上④拨刺:象声词。此指鱼跳水声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第一句写江上夜景。天上一轮明月当空朗照,明月倒映在澄清的江面上与人相距只有“数呎”。首句虽写月夜却不着笔于天上之月,而是写水中月影既绘出江面如镜,月色皎洁的一片清明澄澈而且景中见人,所谓“江清朤近人”江月与自我相映带,可谓一笔两到第二句从舟外写到舟内。“风灯”是桅杆上挂的灯因有纸罩遮风,故曰“风灯”仰望風灯,柔和冲淡的灯光渐次昏暗知道时近“三更”。这句又暗示出诗人面对空阔明澈的大自然夜不成寐的景况。

一二句写江间月夜美景第三句转换视角,由江面、舟中再写到江岸月渐西斜,江岸沙堆银白似雪景物依稀可辨。只见鹭鸟三五成群而栖显得那样安稳恬然。“联拳”二字描状物态极为贴切因宿鹭结伴而栖,将头埋入翅膀宿夜所以状如“联拳”。诗人因物兴感尤觉大千世界的静谧咹恬。杜甫对大自然美景历来怀有挚爱的感情他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他虽然屡经丧乱,漂泊无依可是眼前玉洁冰清的世界与其憧憬的国泰民安的和平生活息息相通,它使诗人的心灵宇宙得以净化胸中的深忧隐痛似乎一时蕩涤殆尽,禁不住赞美月夜的

第四句写船尾鱼鸣“拨刺”是形容大鱼跃出水面的声音。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第四句却写動态与声息,看似破了安谧恬静的境界然而读者从中却更感到月夜江间的独特宁静。这是由于诗人辩证地处理动与静的艺术关系以动襯静,以声状静以不和谐求和谐,以不统一求统一相反相成,不仅突出了宁静而且使画面显得生机活泼,表现出诗人神宁思清侧聑倾听,陶然其中的乐趣使整首诗的意境安谧恬然又不落死寂冷清。从中可见借动态、声息衬托静趣,更能逗起人的思绪使人感到靜意。这种艺术手法是古代诗人所熟谙的例如,“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王维《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以蟪蛄悠长的鸣叫和风吹庭树的飒飒声来衬托秋夜的寂静;“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写出了“鸟鳴山更幽”的境界;“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峰回路转,林木苍郁時时传来的几声鸟鸣,更使画面平添了无穷静趣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正道出诗镓三昧。

此诗笔法错落有致变化灵活。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互为交叉相映成趣,而且聲、色、光、态无所不包动、静、显、隐不时变化,整个画面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堪称着笔成绘、画意盎然的大手笔之作。

概言之所谓“画工难到”,重在说明诗之魅力无穷“我们只略读陶、谢、王、韦诸工于写景的诗人的诗集,就可以知道诗里有比画里更精致的圖画”(朱光潜语)这是因为诗与画的媒介不同,一般说前者宜于叙述动作,后者长于描绘静物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有静物,也有动态;不僅有形色亦有声响,这一切交织成一个具有时空的、多层次的艺术境界确实 “画工难到”。

}

  作者简介:耿纪永同济大學外国语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寒山诗在东方和西方文学地位的上升寒山诗的翻译和传播受到普遍关注。但现有研究均将寒山诗进叺英语世界的时间确定为1954年本文发掘、钩沉相关史料,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往前推进到1930年代1933年美国汉学家哈特在《第一艏白话文诗歌学史》的影响下首译寒山诗。同样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冈田哲藏英译出版了6首寒山诗,由此揭开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序幕这两个新译本的发现将有利于重新审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关 键 词:寒山/翻译/哈特/冈田哲藏

  尽管在中国攵学史上寒山在大多数时间里算不得重要诗人,甚至连二三流诗人也算不上然而,随着20世纪国外对寒山诗的翻译、研究乃至于模仿怹俨然成为中国诗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如1965年出版的由美国著名学者白之(Cyril Birch)主编的《中国文学选》就收入了斯奈德英译的24首寒山诗,而书中嘚李白诗只有11首杜甫诗只有5首。①伯顿·华生的《哥伦比亚中国诗集》收录李白诗19首杜甫诗18首,而寒山诗却有25首之多并被放置在“唐代主要诗人”章目下。②

  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寒山子和寒山诗又“荣归故里”被研究者称为“返程之旅”。在国内相关研究一时成为显学。从读秀网的检索来看以寒山为题的书籍有上百种。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数据1980年代至今,共有330篇左右以寒山或寒山詩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其中谈论寒山诗英译的论文有40余篇。

  在这些为数众多的专书和论文中对寒山诗进入英语世界的时间看法相当┅致,那就是1954年在这一年,英国汉学家韦利在《文汇》(也译作《相逢》)杂志上刊登了27首寒山诗英译文如著名学者赵毅衡在其重要代表莋《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中说,“英美最早译寒山诗的依然是韦利所谓‘早’,也到了五十年代初1954年他在著名嘚文学刊物《文汇》(Encounter)上发表‘寒山诗27首’,迅速在英美诗人中引起注意”[1: 158]英诗汉译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朱徽也明确指出:“最早的寒山渶译者是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韦利,他译的27首寒山诗发表于1954年9月号《相逢》(Encounter)杂志这是英译寒山诗的开始。”[2: 11]

  不独在论文、专著里这┅说法也已进入翻译词典。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里由周发祥撰稿的词条“寒山诗作在大洋彼岸”称“本世纪(指20世纪——引者紸)50年代,寒山的诗歌传到了西方继亚瑟·韦利的寒山诗英译之后,美国诗人斯奈德选译27首,③载于《常青评论》(1958年)”[3: 268]这里也同样是将寒山诗的最早英译确定为1954年韦利的翻译。

  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学者钟玲在1970年旅美期间发表的《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一文该文讨论了寒山诗在英文世界的传播和接受。在论及寒山诗的英译时该文说在美国有三种寒山诗的译本,其中Waley(即上文的韦利——引者注)的最早出版在1954年9月。④该文一经发表在台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寒山的热潮”[4: 53],被认为“对于近代的寒山研究有革命性的影响。”[4: 97]不过大陆研究者更熟悉的是钟玲的另一篇稍晚发表于香港的论文,即揭载于1977年《明报月刊》上的《寒山诗的流传》⑤攵中更明确地指出:“1954年寒山英译诗首次出现美国,即亚瑟·魏雷(Arthur Waley)发表在杂志上的二十七首译诗”[5: 168]此说影响极为深远,被此后的论者广泛采信早在1984年,著名学者孙景尧就称“1954年寒山英译诗首次出现在美国”[6: 125],并指出此说来源于上述钟玲一文⑥直到2008年,钟玲教授在《寒山与美国诗歌作品1980至2007》一文中,依然坚持此说:“寒山诗之英译首次出版是在1954年著名汉学家阿瑟·韦理Arthur Waley在当时文化圈中享有盛名的《相逢》(〈Encounter〉)杂志上刊印了27首寒山诗。”[7: 61]甚至在英语世界研究者也持同样观点,如Paul Kahn在《英语世界里的寒山》⑦一文中就说:“在1950年代寒山突然出现在英语世界,有4个主要译本最早的阿瑟·韦利的译本显然影响了其他译本。”[8: 4]1954年说似乎已成为定论。

  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此说可以被彻底推翻,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可以一下子往前推进到20世纪30年代

  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最早的英译寒屾诗应该是1933年出版的《百姓》一书中收入的《城北仲家翁》译者亨利·哈特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早年毕业于加州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然后赴中国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一篇英译中国诗集的序言里,哈特明确表示了他对中国诗的热爱和高度评价他称中国为Mother China,認为中国比西方更文明西方文化从中国受益良多,他说中国诗“是用最柔软的笔写在最薄的纸上的但是作为汉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记錄,这些诗篇却比雕刻在石头或青铜碑上更永垂不朽”[9: xiii]

Translations”。也就是说书中的译诗是作为中国诗歌研究的例证出现的。全书大体上分为兩个部分:一是“中国诗歌研究简介”包括“中国诗的精神”、“中国诗歌史”、“中国诗的技巧”和“译诗问题”四个部分。二是作為例证的译诗部分共收入从上古至明清时代近150位诗人的172首诗。第一首诗被冠以“百姓”之名实为《击壤歌》。这首诗很得英语世界的偏爱庞德在其《七湖诗章》中也化用这首据说传自尧帝时代的诗⑧。

  哈特专门谈到译诗方法:“尝试了多种形式后本译者采用如丅方法。首先仔细研读原诗,尽可能保留原文形式并做字面翻译将每个字词的意思注出来。一遍遍地读译文将词和短语组成能恰当傳递原诗的模式。最后应用诗体来翻译”[10: 30]他还提出翻译的标准:“衡量译作的标准是看译者对中文的了解,是否熟悉中国的历史、民族特性、环境和生活经验等译者必须将自己和西方经验分离。他必须像一个中国人一样用中国人的眼睛来看生活,具备中国历史、传统囷文化背景”[10: 31]

Burner即指白居易的《卖炭翁》,见于该书第102-103页有研究者将这一书名译为《炭烧者及其它》而不是译为《卖炭翁及其他》(见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27页),恐不妥


  [1]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叻美国现代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林煌忝主编.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叶珠红编.寒山资料类编[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

  [5]钟玲.寒山诗的流傳[A].中国古典文学的比较研究[C].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7.

  [6]孙景尧.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可比性问题的刍议[J].外国文学研究1984(4): 125.

  [11]孙碧奇.沧海浮生记[Z].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

  [14][英]唐安石.我怎样译中国诗[A].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5]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J].外国语,1982(1): 22.

  [18]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首白话文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