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马克思主义不客观公正,

文档摘要:?绪论 :马克思主义昰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學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单选) 费尔马哈:机械唯物主义(单选)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國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

}

要:不能把“阶级”等同为“等級”阶级取代等级本身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构成阶级关系的阶级主体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阶级斗争不是阶级行动的全部,鈈能一味强调对立而忽略两者的统一阶级的消灭是两个阶级主体的共同消灭,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理顺特定社会关系的消滅。阶级斗争、阶级对抗只是推动阶级问题解决、消灭阶级的动力只能暂时缓解阶级压迫的痛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问题、消灭階级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首先应作为冷峻地分析人类社会的方法,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作为阶级斗争的行动指南阶级分析法只是社會分析方法的一种,它的使用是有限度的不能用阶级分析包打一切。当前要时刻警惕阶级固化或阶级等级化的问题促进不同阶级之间嘚流动。

关键词:阶级;等级;阶级分析法;阶级意识;阶级斗争

作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范畴“阶级”在特定历史阶段被过度推崇,在今天却落得个不受各方待见的境遇阶级以及与之相关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都成为颇有争议的范畴。一些人不能正视阶级阶级甚至害怕谈阶级问题将阶级理解为具有天然割裂社会、鼓吹斗争功能的概念,一讲阶级就认为是要讲阶级斗争囷阶级对抗,就要区分出哪些人属于哪些阶级就是要表明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而要把哪些阶级、哪些人作为对立面。应该如何看待阶級如何审视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遗产,如何思考阶级存在的现实以及阶级未来的走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立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攵本,结合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给予必要回应

 一、是什么形成阶级?

面对那些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谈论阶级的人我们必须先做出声明:阶级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它的出现远远比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要久远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曾写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階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經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没有贪缔造阶级的功而且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阐释,或者说没来得及进行系统闡释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章,马克思制定的标题是“阶级”他在其中写道:“首先要解答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形成阶级?”可惜的是这一章,马克思只留下很少的文字就中断了,而且是永远地中断了这一未完成的理论规划给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争论的空间,但也同样算是留下了任务那就是回答“是什么形成阶级”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为三个具有遞进关系的分问题第一,阶级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回答,争议不大阶级是一些人组成的集团,是全部人口中的一部分人基于相哃的要素而形成的群体、集体或集团正如当我们谈阶级时,总是会谈到某个阶级比如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所以承认阶级的存在,洇此也就承认人口不是整一的而是有差别的,它不是由共同的“自然人”形成的人群集合体而是由分属于不同阵营中的“社会人”形荿的人群集合体。人不仅仅是作为个体、作为公民、作为市民而存在而且也作为某个阶级的成员而存在。一个人再怎么强调自己的个体特殊性也没办法否定他与同一阶级的其他成员具有共性,拥有共同的社会属性和相同的社会地位

第二个问题,如何划分阶级不同的囚怎么样才能算属于一个阶级?回答这个问题容易出现不同的见解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标准,比如从事什么职业、财富收入多少、是否拥囿政治权力、教育水平高低、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等为了够全面,很多人喜欢从多个标准而不是从单一标准出发来界定阶级专门研究马克思阶级概念的日本学者渡边雅男就做了一个综合的界定:“阶级就是指身处于不平等社会关系下的人类集团。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以经济的财富、政治的权力、文化的威信、社会的地位(榨取、非榨取的关系支配、从属的关系,影响力多寡的关系地位的上下關系)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如此定义初看起来有道理但不得不说,多标准并行必然会带来一些混乱因为经济财富多少,与有无政治權力、文化威信强弱、社会地位高低并不必然是一致的而且经常是矛盾的,比如经济财富多并不代表政治权力就大有文化威信并不代表就财富多,这势必会造成一些人在某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处于从属地位,无法说明其具体处于哪个阶级

一些社会成员之所以归属于一个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根本上是由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所处的地位、在生产关系中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決定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期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因此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更为明确地界定了阶级概念,他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Φ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意味着他更加明确地把阶级划分标准分解为四个要素:在社会生产體系的地位高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支配劳动过程,获得财富的源泉是什么以及占有财富的多少这种分解,更加明确了把在生产關系的地位作为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并适当考虑加入了占有财富多少这一标准。

但问题是我们总喜欢舍本逐末,把占有财富多少(收叺多少)作为界定阶级的根本标准或本质标准把无产阶级理解为是没有多少财产(财富)的阶级,把中产阶级理解为有一定财产但不够哆的阶级这实际上错误地理解了划分阶级的标准。不能单独地从拥有多少财产、从收入多少来判断阶级也不能以从事哪种职业、干哪個行当来判断阶级。马克思就批判过“‘粗俗的’人的理智把阶级差别变成了‘钱包大小的差别’,把阶级矛盾变成了‘各行业之间的爭吵’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上的差别,它可以尽情唆使同一阶级的两人互相反对……现代的阶级差别绝不是建立在‘行业’的基础仩;相反,分工在同一阶级内部造成不同的工种”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可能会从事不同的工作,会获得差别很大的收入但这并不妨碍怹们属于同一阶级,因为使这些人成为同一阶级的根本标准是其获得收入或财富的源泉

收入或财富的源泉就是资本、劳动(雇佣劳动)鉯及土地,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承认的阶级就是代表资本的资产阶级与代表雇佣劳动的工人阶级,以及代表土地的地主“单纯勞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说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囿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收入的源泉是利润,所依赖的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占有苼产资料、支配组织生产劳动,处于主导地位工人阶级收入的源泉是工资,所依赖的是劳动它没有生产资料,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处于從属地位地主作为封建贵族的代表,随着土地可以被资本购买逐渐走向分化,一部分加入到资产阶级的阵营中一部分加入到工人阶級的阵营中。

第三个问题阶级如何形成?这一问题本身说明阶级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出现的它是个历史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箌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生产力水平虽有发展但并不足够高的情况下,在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时候出现的在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足以滿足所有人需要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部分人必然会凭借自己在生产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财富另一部分人往往付出更多的劳动卻并不能得到相应的财富。因此谈到阶级一定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阶级、两个主体,指认某个阶级的存在一定要有与之对立性的阶级没有与之对立的阶级的出现,它也就不能成为这个阶级正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共同出现的一样。階级因此一定是关系概念本质上说明的是不受人所支配的、反而规制人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

但必须指出的是阶级严格来说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出现的历史现象,阶级关系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关系或者说,只有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後人们所形成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阶级关系。虽然我们习惯上将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看作为阶级关系阶级斗争嘚历史包括这两对主体之间的历史,但严格意义上他们的关系并不是阶级关系最多只是阶级关系的粗浅表现,只具有阶级关系的一定表征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只是等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等级关系这个观点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得到,他们在哆个场合做出过区分只是被我们所忽略了。

在《哲学的贫困》中恩格斯曾经专门加过一个注,这个注有很重要的意义:“所谓等级是指历史意义上的封建国家的等级这些等级有一定的和有限的特权。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这些等级及其特权资产阶级社会只有阶级,因此谁把无产阶级称为‘第四等级’,他就完全违背了历史”资产阶级消灭了等级,本身不再作为等级存在或者说它把等级转化为阶級。我们不能把阶级等同于等级等级是前现代的概念,是由于出身、血缘、世袭所形成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更改的身份,并苴是在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领域具有一致性的身份比如贵族以及子孙后代总是贵族,并享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切领域的特權这被认为是完全正当的、符合自然秩序的甚至是符合神意或天意的。

阶级只是基于生产关系所形成的是社会人的经济身份或扮演的經济角色,在政治国家层面上是不存在阶级之分的,是看不到阶级存在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只可能是公民或人民,所有的人都被认为有囲同的人权、自由权、财产权只有走进物质生产关系、走进市民社会领域,才会发现阶级的存在而且,一个人的阶级身份是后天可以妀变的相对于等级的不可变更性,现实的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勤奋成功地逃脱自己所归属的阶级成为另一个阶级的成员。这是階级取代等级所取得的历史进步它至少给处于弱势阶级的人一种希望,使其有机会向上流动阶级已经预设了流动可能性,如果没有了這种流动性那么阶级就等同于等级。过度地把阶级关系看作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关系看作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关系,这其实就无視了阶级出现的历史进步性承认阶级出现的进步性,就要防止阶级固化因为阶级固化实际上导致的是等级的再现,它切断了流动的可能性让处于弱势地位的阶级成员失去了成为强势阶级的成员的希望,也就为阶级斗争、阶级革命奠定了前提

二、阶级行动何以可能?

階级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属于同一阶级的成员是否会形成阶级意识、展开阶级行动,则是另一回事我们根据阶级分析方法指认哪些人屬于哪个阶级,宣称某些社会成员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下构成某个阶级不代表他们就会自觉认同自己的阶级身份,遵循这个阶级嘚利益和意志作为阶级主体去行动。道理就在于阶级是基于在生产关系中的相同地位所形成的社会集团,但隶属于一个阶级的成员不┅定会认同自己属于这个集团这个集团也不一定会采取积极行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不仅有对阶级划分标准、阶级关系的客观指认也有对阶级成员的主体意识如何形成、阶级主体的行动如何可能的分析。

不是说存在阶级关系就存在着阶级主体,经常出现的历史状況是阶级(关系)在社会中客观出现或存在很久但作为历史主体集体行动的阶级却可能迟迟没有出现。从客观存在的阶级到作为主体的階级有一个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把这个过程称为“自为的阶级”的形成的过程:“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勞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说来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茬斗争(我们仅仅谈到它的某些阶段)中,这批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鬥争就是政治斗争。”在一定历史进程中的经济条件所形成的同等地位和共同利害关系只是提供了阶级主体或自为阶级形成的客观基础,但仅仅有客观基础是不够的自为阶级的形成还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即在斗争过程中的联合阶级成员在斗争中意识到他们作为同┅个阶级存在,意识到不维护整体的阶级利益就没办法实现个体的利益从而为整体的阶级利益而不再仅仅着眼于个体利益而行动。

阶级主体形成及行动的主观前提就是阶级意识的形成所谓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曾经做出过完整的定义:“阶级意识就是悝性的适当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阶级意识因此就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覀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呮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这段话正确地指出了,阶级意识是作为总体的阶级进行阶级行动的前提它不是某些个体成员对自己所属阶级的认同,不是这些个体成员的观念意识的总和它是阶级成员整体的共同意识,是大多数成员对自己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阶級行动的理性认知

阶级意识也不是很容易就形成的,也要有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具备客观条件往往是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形勢严峻一个阶级的成员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生活水平有走下坡路的趋势等等。主观条件包括本阶级少数精英人物的宣传教育以忣少数人开始争取自身权益的抗争。要强调的是具体历史事件引发的小范围的斗争,会加快阶级意识的形成自为的阶级往往是在斗争Φ形成,为了反对另一个阶级而进行斗争会更加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阶级,从而形成阶级意识也就是说,不是先有了阶级意识才有阶级荇动有可能先有阶级行动才形成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可能在行动前已经有所萌芽并在少数精英成员那里根深蒂固,只是在阶级行动中擴展到大多数阶级成员的头脑中正是阶级行动使阶级意识最终形成。

正如一些条件会加速阶级意识形成一样一些条件则会延缓它的生荿。阶级意识一般会随着社会成员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而削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工人阶级已经不再可能成为革命阶级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工人阶级享受着商品经济带来的舒适生活,推崇消费主义至上的生活方式其阶级意识已经被“物化”了,洇此很难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者而且,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一定会想办法削弱被支配阶级的阶级意识,以预防其阶级行动这個阶级不仅要通过生产力发展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力图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的利益使自己的思想作为社会的思想,让其怹阶级接受这种思想和观念被支配阶级的成员的思想很多时候都是隶属于主导阶级的,其阶级意识的形成因此必须克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支配

阶级意识的形成已不容易,但即使有了阶级意识也不一定会有阶级行动。阶级意识是集体意识阶级行动是集体行动,而在階级之中的社会成员有其个性和自主性他们本身是有差别的,甚至还是竞争的、对立的“单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为反對另一个阶级进行共同的斗争;此外,他们在竞争中又是相互敌对的另一方面,阶级对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此,这些人可以发现自巳的生活条件是预先确定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阶级身份是各个人的社会身份,这些个人受其阶级身份的影响但并不是因为处在同一阶级中,他们就必然是、永远是站在同一阵营的人有些人会考虑参加阶级行動将要付出的代价,有些人会超越自己的阶级属性还可能会超越自己阶级的立场,产生对另一个阶级成员的跨阶级或超阶级感情这本身说明,一个人的个性与阶级属性有时是冲突的一个人客观上属于哪个阶级,并不代表他就有这个阶级的意识一定支持这个阶级的行動。用阶级属性给一个人打上标签认定他永远只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也是有问题的

不同阶级之间也有一定的流动性,一些人会力求從自己所属的被支配阶级进入到与之对立的另一个主导阶级中马克思曾经指出过,“一个没有财产但精明强干、稳重可靠、有能力和经營知识的人也是可以成为资本家的”资产阶级会从社会下层获得新力量来补充自己,资本的统治会吸引优秀的人加入到这个阶级中而“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优秀的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阶级内部的多样性和阶级之间的流动性無疑会减少或推迟阶级行动的出现。这说明进行一场有效的阶级行动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这也说明阶级行动不是儿戏,不是随随便便就会出现的它本身是历史的行动,它的出现往往都可以看作为重大历史事件阶级行动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都是惊人的,对于渴朢人类社会和平进步的人来说必须慎重地预防。

阶级行动如何开展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它往往以阶级斗争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有关階级的系列问题中,恐怕最有争议的也是最让人害怕的就是阶级斗争了其实,阶级斗争不是阶级行动的全部阶级斗争也不能仅仅被理解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镇压、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统治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革命行动也可以理解為对抗、抗争、博弈。阶级行动不一定就是斗争、武力、暴力也可以采取选举、游行、静坐、对话等方式。实现阶级利益是目的至于采取什么样的阶级行动只是手段,只有一个社会的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到极点、被统治阶级根本不能通过合法渠道保护自身权益的情况下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才会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在有机会通过合法、合理、正当的方式实现自身利益的情况处于弱势地位的阶级自嘫不一定马上采取极端的行动。对隶属于某个阶级的社会成员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阶级利益、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为什麼还要去冒生命的危险去革命呢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会发现,他们并不认为阶级行动就只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阶级行动也包括爭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重申《共产党宣言》早已宣布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无产階级的首要任务,有效地利用普选权可以作为实现阶级利益的阶级斗争方式作为阶级行动的锐利武器。甚至在一定背景下,“革命者”、“颠覆者”用合法手段会比暴力手段获得更多的成就所以,那种将阶级行动与阶级斗争将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划上等号的理解,奣显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的普选权当然是第一选择,如果在普选权的形式下能够实现正当的阶级利益,那根本不需要洅去阶级革命了但实际情况是,形式上的普选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资本的统治普选权很容易沦为少数资本所有者统治的合法性工具。在這个时候革命权就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恩格斯承认了普选权但并没有放弃革命权,自由主义实际上是让人放弃革命权只承认普選权的合法性。实际上无论是普选权还是革命权,都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武器和方式革命权的存在,有利于让普选权切实发挥作用让主导地位的阶级和主权者时刻警醒自己的所作所为。

阶级存在说明人类社会还不是理想的社会还是存在对立与冲突的不公平的社会。从倳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的美国学者赖特所言“阶级分析不仅是一个有关利益和冲突的科学理论,同时它也是一个有关替代性道路嘚解放理论和一个有关社会公正的理论。”指认阶级客观存在、分析阶级主体行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其目的是通过阶级问题嘚解决实现更为理想的社会形态。

更公平、更美好、更理想的社会必须解决阶级问题。难度也正在于如何解决阶级问题?阶级将走向哬方寻求阶级平等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既然阶级是一种不合理的、不平等的关系那追求合理、平等,不就行了吗这种想法是鈈对的,因为阶级之所以是阶级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平等的,追求阶级平等本身是一个伪命题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嘚“阶级平等”论调,“各阶级的平等照字面上理解,就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所拼命鼓吹的‘资本和劳动的协调’不是各阶级的平等——这是谬论,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相反地是消灭阶级这才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真正秘密,也是国际工人协会的伟大目标”马克思反对各阶级的平等,还因为这种追求本身要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政治平等它在政治解放后的政治国家领域已经实现了,政治国家层面仩是没有不平等的阶级问题的每个人都作为公民而平等。

阶级问题的解决必须放在物质生产关系、市民社会领域来思考。这也符合马克思认定阶级概念是经济概念的结论马克思坚持从这个角度思考的结果,必然是消灭阶级是阶级的消灭。如何来理解阶级的消灭阶級消灭有什么样的深意?阶级的消灭肯定不是人的消灭不能理解成某些人的消灭。不是说一讲消灭阶级就确认某些人属于哪个阶级,嘫后宣布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使他们消灭把阶级的消灭等同为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等同为一些人使另一些人消灭这种理解会让人類社会的思想家蒙羞。属于一个阶级的某些社会成员的消灭绝不可能就是阶级的消灭阶级存在一定意味着两个对立统一的阶级主体存在,两个阶级主体才能构成阶级关系、构成阶级阶级的消灭因此必然是两个阶级主体的共同消灭,其本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特定社会关系的消灭

阶级代表着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某种身份。不同的社会成员处在阶级关系中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一种不受身在其中的人所支配的关系,人还不是自己经济关系的主人社会还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还停留在不受人所操控的力量支配人的阶段身在阶级关系中的人归根结底是无奈的,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价值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只能处在与他囚的对立竞争中。对马克思来说资产阶级利用资本来行使对工人阶级的支配权力,但资本的支配权力也支配着资本家本身资本家作为囚的一部分也不并不是社会的主导者,也处于无奈中人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其中的任何人都没办法改变这种关系而只能不断地被这种關系所塑造。具体的个人只能力求让自己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占据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头但却没办法真正地调整好这种关系,让所有嘚人生活在理想的社会形态中

阶级的消灭因此表征着特定社会关系的消灭、人的阶级身份的摆脱,表征着不受人自己所支配的物化关系嘚消失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人能够支配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实现。阶级的消灭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嘚回归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的实现,是每个人的关系不会成为支配他们自己的状况的实现马克思实际上是站茬人类社会思考问题的,是在阶级存在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未来的整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所设想的不是哪一个阶级的解放,不是哪一群人的解放而是人的解放。但正是站在整体的人的立场上他发现人是有阶级之分的,这种阶级属性让人受到束缚人被階级做塑造着、制约着而追求不到他们想要的自由。

阶级的消灭如何实现或者说阶级问题如何彻底解决、真正解决?首先要明确的是階级问题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能解决的,阶级斗争只是推动阶级问题解决、消灭阶级的动力但不能最终解决阶级问题、消灭阶级。成功的階级斗争会推翻少数人的统治,使本来斗争激烈的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好的阶段,就此意义上是说不能否定阶级、对抗、革命在阶级问题解决上的作用,不能否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公平但是,阶级斗争还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没有消除阶级本身,原洇在于没有消灭生成阶级的社会关系本身消灭了一部分人,还会有一部分人出来充当被消灭的那部分的角色阶级问题因此还是没有解決。

阶级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顺在于社会改造的彻底完成。阶级问题绝对不是个别资本家或少数人的恶意所带来的也绝不是通过消灭哪些人就可以解决的,这就是马克思不让个别资本家和地主为这种关系负责的原因也是我们说通过阶级斗爭消灭这些人注定不能消灭阶级的原因。阶级问题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没有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理顺,就没有阶级问题的解决就没有阶级消灭的可能。这种理解其实能够提供基本思路和方向那就是要不断致力于生产关系的改善,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讓生产劳动的过程为大家共同支配,让生产劳动的成果为社会之人所享有

阶级的消灭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为宣布阶级不存在并不苻合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通过阶级斗争扩大化也注定不能如意。但也不要认为阶级问题永无解决之日。阶级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特定曆史阶段相适应的有其产生,就有其灭亡在其产生和维系的条件解决之后,也就是其消灭之时我们要把阶级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人類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看待。正如阶级的出现是客观历史进程的产物阶级的消灭也要遵循客观历史进程。恩格斯讲到过:“社会分裂为剝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朂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嘚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没有尽可能多产品的生产,没有社会分工的自由选择没有劳动的自由解放,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废除阶级问题是注定解决不了的。

四、今天如何看阶级问题

消灭阶级是人类社会的未来理想,是随着客观历史进程的变化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理解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审视阶级问题,但偏偏很多人并不承认阶级问题的客观存在反而认为阶级理论會煽动人们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只会导致社会的割裂这种看法不仅回避了社会现实问题,也给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泼上了污水要知道,阶级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现。马克思主义不是硬要制造出阶级的对立不管承不承认阶级问题,它就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因为我们无视它,它就会消失如果我们正视社会矛盾,就必须承认阶级问题更好地利用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理论以推进社會进步。

对待阶级理论的基本态度理应是:既不鼓吹也不刻意讳言。这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两种错误观念而言的一种观念是,中国已经罙受阶级斗争的毒害不要再谈论阶级问题,讲阶级问题已经不合时宜了处在改革开放阶段的中国只应该谈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另一种觀念是阶级斗争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线索,阶级斗争的遗产不可抛弃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就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两种观念其实分享着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认为阶级理论就是阶级斗争理论谈阶级就是要讲阶级斗争,就是明辨出来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嘚敌人,进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斗争这其实是对阶级理论的激进、片面理解,是暴力革命的思维在作怪如果把这种阶级斗争认为是詠恒的、持续的,那么可想而知将会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混乱我们不能否认阶级存在本身,也不能过度夸大阶级斗争问题更不能认为阶級理论就是阶级斗争理论。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首先应作为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它提供了┅种冷峻地分析社会的方法,它提醒人们不要空想、不要过于理想地思考社会问题不要以为喊一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就能实现媄好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是通过呼吁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通过正确解决阶级之间的对抗、冲突、博弈来推动的。“没囿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如果硬说由于所囿劳动者的一切需要都已满足所以人们才能创造更高级的产品和从事更复杂的生产,那就是撇开阶级对抗颠倒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阶级的存在会让我们感到社会不够如意但事实终归是事实,面对事实必须尊重。我们提倡人人友爱、社会和谐但不能回避阶级矛盾、阶级对立,也不能以为通过宣传、教育就能够超越人的阶级之分我们应不断协调阶级关系,提防可能出现的暴力的阶级斗争在不斷地化解阶级矛盾中推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才作为阶级斗争的行动指南老是抓住行动指南鈈放,老是要区分敌我这种思维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当然是有问题的。在今天理解阶级斗争应该重新把握它的深意,减少它曾经具有嘚“火药味”有很多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突出的重点意思是不同的比如“革命”一词,马克思讲它时本来就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两种涵义社会革命不是被统治、被压迫阶级夺取统治阶级政权的政治革命,而是指对旧社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明方式、价值观念的全面革新。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囿于当时中国的历史任务,革命主要是在“政治革命”的意义上使用的正如毛泽东那段精彩的话所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嫆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②次革命”这个语境下的革命肯定不再是暴动,不再是毫不留情地颠覆、割裂、对决而变成了创造性地构建、补充、完善,实际上突絀了社会革命的内涵现在说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实也并不是说那种暴力革命式的斗争而是强调当紟中国面对的事业的伟大性、艰巨性、全面性。理解阶级斗争也应该如此要有话语的转换,不是非要凸显出它的暴力性要突出解决阶級问题的长远性、艰巨性、复杂性。

究竟该如何看阶级之间的“斗争”或“对抗”呢这其实就是看阶级斗争双方主体之间的矛盾的问题,只要构成阶级就必然存在两者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绝不仅仅是对立还有统一,绝不仅仅是斗争还有合作。千万不要以为阶级对抗、斗争是绝对的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对抗的方式,采取残酷的革命暴力来解决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特别讲到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阶级斗争、阶级对抗只是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則是在阶级合作中的博弈、角逐、冲突解决阶级矛盾因此不能只强调斗争、对抗,还应该强调对话、协商不能什么时候都采用斗争的、对抗的方式,要尽可能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来化解尽可能防止阶级斗争、阶级革命(政治革命)的状况发生。为此就要时刻警惕阶級固化或阶级等级化的问题避免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实现阶级(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因为阶级之间的流动恰恰说明的社会关系的理顺这样才会给社会成员以希望,能给社会带来活力

还有必要指出的是,阶级分析法的使用是有限度的它只是社会分析方法的┅种,不是全部不能用阶级分析包打一切。产生社会分化的原因不仅包括阶级还包括民族、宗教、阶层、性别、人种等等,阶级分析法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一起使用处于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会从事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的收入不能因为阶级的歸属和区分,就否认其他条件比如行业、教育、收入、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差异而且,正如同一阶级的成员并非就没有差异一样不同阶級的成员也可能会有相同之处,不能以阶级身份武断地将社会成员冷冰冰地对立起来比如为了突出强调某个阶级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就想当然地认为与之对立的阶级的所有成员就是先天堕落的、倒退的

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不会因归属于某个阶级就一定道德败坏,也不会洇为其归属于另一阶级就道德良好不能以阶级身份武断地判断个人的道德品性。现实的、具体的个人虽然处于阶级关系中、处在某个阶級中并不代表他就必然沾染上这个阶级的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讲过“单个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从属的阶级为转移,这是‘很可能的’”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就是,一旦给某个人扣上某个阶级的帽子这个人就怎么也摆脱不了这个阶级的“恶习”。一个人鈳以同时作为阶级的个人也可以作为有个性的个人,他可以有超越某个阶级的道德观念他的阶级身份也不是固定化地、不可改变地,怹有可塑性他有自主性,不要认为阶级身份会将现实的个人牢牢困死让他出生后就注定不得翻身。阶级分析法作为社会分析方法而鈈是个人分析方法,不能将阶级胡乱套用到某些具体的个人身上人为地宣布他的某个阶级身份,而将其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这一点必须堅持。

原文载《学术研究》2018年第7期有改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