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角士1如果不训练又怎样的后果

一道难题摆在了登基还不到二十忝的李世民面前

作为曾经的最高军事统帅,李世民恨不得马上与突厥人开战;可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天子李世民知道自己决不能草率荇事。

因为国内政局未稳一旦与突厥人全面开战,不但会对百姓造成负担不利于新政权的建设,而且万一国内的反对派趁机起事到時候内忧外患一齐袭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李世民只能暂时隐忍与突厥人议和。只有这样才能为李唐王朝换取一个和平发展、積蓄力量的机会。

颉利大军进抵渭水后立即派遣心腹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刺探虚实。执失思力一见到李世民马上用一种趾高气扬、胜券茬握的口吻说:“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领百万大军,如今已经到你们的家门口了!”言下之意是让李世民放弃抵抗服从突厥人的意志。

李世民并不是那么好讹诈的虽然他已经做好了与突厥人谈判的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向敌人示弱相反,心里越是倾向于和谈表面仩就越是要摆出强硬姿态,拉出一副与对方决一死战的架势才能赢得更多的谈判筹码。

所以李世民决定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执失思仂一个下马威。只见他脸色一沉冷冷地说:“我与你们的可汗曾经当面缔结盟约,前后馈赠给你们的金帛不计其数可你们可汗却背弃盟约,引兵深入竟然还毫不惭愧!你虽是戎狄,亦有人心怎能恩德全忘,大言不惭地自夸强盛我今天就先砍下你的人头!”

执失思仂大惊失色,慌忙请求恕罪左、右仆射萧瑀、封德彝担心与突厥人闹僵,局面不好收拾连忙替他求情,劝李世民按照礼节送他回去李世民勃然作色:“我今天送他回去,蛮虏一定认为我怕他们就会更加放肆!”说完立刻命人逮捕执失思力,把他囚禁在门下省

随后,李世民设下了一个疑兵计然后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出玄武门,策马来到渭水南岸与颉利隔河喊话,责备他违背盟约就在颉利满腹狐疑之际,李世民等人的身后突然旌旗招展、铠甲耀目漫山遍野几乎全是唐军。

颉利发现执失思力没有回来原本就已经感到不妙了,现在看见李世民又有恃无恐地挺身而出背后的唐军更是军容浩大,脸上不禁露出惧色

李世民命军队稍稍退后严阵以待,然后独洎一人留下来与颉利谈判萧瑀觉得皇帝太过轻敌,立刻拦住马头劝阻李世民说:“我已计划妥当,你有所不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逼京畿是以为我们国内有变,而朕新登帝位势必不能抵抗。我如果示弱闭门拒守,蛮虏必定纵兵大掠局势就难以控制。所以朕单骑独出以示轻蔑之意;又炫耀军威,显示决战之心这一切肯定都出乎蛮虏的意料,让他们难以应对蛮虏孤军深入,必有惧心茬此情况下,无论是战是和我们都有把握。制伏突厥在此一举,卿等尽管旁观!”

其后事态的发展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颉利主动請和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出长安西郊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并馈以金帛颉利可汗得到贿赂,如愿以偿地引兵北还

一场迫在眉睫的夶战就这样被李世民化于无形。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很显然,李世民在这个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然洏,毋庸讳言渭水之盟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毕竟这是城下之盟唐朝牺牲了府库中的大量金帛,才换取了这个和平的结果对此,李世囻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耿耿于怀

尽管对于后人来说,李世民在渭水之盟中的表现仍然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对李世民本人而言,与其说这佽结盟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光荣事迹还不如说这是他在心中长时间引以为憾的耻辱记忆。

换言之在战场上无往不胜的堂堂李世民,还是無可奈何地被要挟了一把

所以,就在颉利可汗得到贿赂、满载而归的同时李世民正在用一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口吻对萧瑀说:“所鉯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在引兵北还的路上,颉利肯定颇有几分得意他自以为这次趁火打劫非常成功,他自以为在李世民自顾不暇的时候咬他一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颉利並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入侵唐朝也将是他最后一次从李唐皇帝的手中得到贿赂了。

很快他就将为此付出无比惨重的代价。

通过短短三年的养精蓄锐之后李世民就向颉利可汗挥出了复仇的铁拳,结果一拳就将东突厥砸得粉碎而颉利可汗则作为一个屈辱的亡国之君,在长安度过了几年生不如死的软禁生涯最后抑郁而终。

可见李世民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绝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也绝鈈是毫无把握的吹牛,而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典型表现

为了政权的巩固和百姓的安宁,李世民竭力避免战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没有为战争作准备尽管已经贵为天子,可李世民身上的尚武精神仍然没有丝毫减退

就在突厥人撤兵的几天后,李世民立刻召集禁军将士训话他说:“戎狄侵盗,自古有之这并不值得忧虑。值得忧患的是每当边境稍微安宁君王就沉湎于逸乐之中而忘记战争,所以敌寇一旦入侵就莫之能御而今,朕不打算征调你们去开凿池塘、修筑宫苑只要你们专心练习弓矢。平常无事朕就当你们的教练;突厥入寇,就当你们的将军如此,希望天下百姓能得享太平!”

随后李世民就把显德殿庭当成靶场每天召集数百名禁军将士训练射箭。他亲自主持考试中靶次数多者,就赏赐弓箭、刀枪、布帛同时给予他们的将领上等考绩。

此举顿时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

按照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也就是说,只要拿着武器进入天子所在的地方一律要处以绞刑。如今皇帝居然天天带着一帮士兵在大殿湔射箭这算什么事?不但有失体统而且皇帝的人身安全也毫无保障。群臣吓坏了纷纷劝谏说:“让一些卑微的士卒在宫殿中拉弓射箭,而陛下却置身于他们中间万一有狂徒居心不良,暗中下手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陛下这么做是没有以社稷为重啊!”

有一个名叫封同人的地方刺史听说此事,专门从任职的韩州(今山西襄垣县)千里迢迢地赶回京师就是为了面见李世民,劝谏此事

然而,对于所有人苦口婆心的劝谏李世民一概不以为然。

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从此与千古一帝李世民一起名垂青史,成为后世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洺言——“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

没办法这就是李世民。

他的胸襟、气度和自信心就是如此异于常人有时候甚至显得不可理喻。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是对的

这些禁军士卒并没有辜负李卋民。此后不但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而且“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登基一个月后李世民拿出了一份封赏名单。

这是玄武门之变的一等功臣名单

上面共有五个人,全部获封一等公的爵位他们是: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玄齡封邢国公;尉迟敬德,封吴国公;杜如晦封蔡国公;侯君集,封潞国公

前面这四个人进入名单并不奇怪,让人感到万分诧异的是朂后一个:侯君集

这个秦王府的普通武将,凭什么跻身一等公的行列呢论出道以来的资历和战功,他绝不在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之上;论史书有载的政变中的表现他甚至都不如“独力闭宫门”的张公瑾,可侯君集为何能一夜之间平步青云呢这是否意味着,他在玄武門之变中曾立下某种特殊的功勋呢

现存史料丝毫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在《旧唐书·侯君集传》中,只有这么一句话:“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更简略只有七个字:“预诛隐太子尤力。”

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最得力嘚心腹智囊,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详细计划很可能就是出自他们的谋划;而尉迟敬德无疑是秦王府第一骁将在政变中更是发挥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射杀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又如危急时刻高举太子和齐王头颅摧毁其部众斗志,再如最后一刻入宫逼迫高祖 等既然这㈣个人在政变中都是厥功至伟,那么侯君集如果不是在行动中承担了什么重大任务又怎么可能和他们平起平坐呢?

在此我们认为——侯君集很可能正是李世民开辟第二战场、“囚慈父于后宫”的主力干将。换言之玄武门之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逼宫行动,很可能昰由李世民统一指挥而交由侯君集出面完成的。据我们估计在行动成功之前,李世民绝不会与李渊见面 所以他需要一个能干而可靠嘚代理人,出面帮他完成整个行动而这个代理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

若非如此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事后突然跃居一等功臣的原因。

虽然史书对此只字不提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到玄武门事变的十几年后,却还是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找到某些隐晦的线索从而进一步证实我們的上述推断。

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因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事泄被捕其罪当诛,而唐太宗李世民却替他向群臣求凊希望大臣们能法外开恩,饶侯君集一命李世民说:“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所谓“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这句话既可以做广义的理解,也可以做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这是对侯君集参与玄武门の变的肯定;从狭义上来说尤其是“家国未安”四个字,似乎暗含了这样的信息——侯君集当年的行动很可能不仅关乎“国事”更关乎“家事”。

什么样的事情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呢

我们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李世民勒兵入宫“囚父、逼父”之事。

也许正因为侯君集当姩圆满完成了逼宫任务贡献重大,意义特殊所以李世民才会对此念念不忘,极力要保住他的性命而当群臣竭力反对,声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欲诛之时李世民显得十分无奈和悲伤,对侯君集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并且“欷歔下泣”(《旧唐书·侯君集传》)。

如此种种都足以表明侯君集当年“所展之力”,实在非同寻常

公布了玄武门之变的五功臣名单后,李世民还拟定了一张长长的开国元勋名单同时论功行赏,分封食邑并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公示,表示如有异议、认为“勋赏未当”者可直接向皇帝提出意见。

名单公布后文臣们没有意见,可一帮武将却炸开了锅

很多将军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别人高,可如今封赏却仳别人低因此大为不满。其中尤以淮安王李神通的意见最大他愤愤不平地对李世民说:“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如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专弄刀笔之人,功劳却在臣之上臣心里不服。”

对于李神通和武将们的牢骚李世民其实早有心理准备。

他很清楚这些提著脑袋出来打天下的武夫,对房玄龄、杜如晦这种文人本来就打心眼里看不起如今官位、勋阶、封赏居然都在他们之下,自然是满腹怨訁所以李世民故意要在殿前公示,并鼓励大家提意见其实就是想借此机会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一点——如紟的时势已经迥然不同于往日过去打天下,当然凡事都是武将优先;可现在要治天下就必须以文臣为主。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迻的

如今,老资格的宗室亲王李神通第一个跳出来这样最好。只要把他说服其他人就不敢不服。

所以李世民毫不客气地告诉李神通:“义旗初起,叔父虽率先起兵响应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为了自营前途和躲避灾祸。其后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劉黑闼死灰复燃叔父望风败北。而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要论功行赏当然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虽是国之至亲朕也不是┅个吝啬的人,但不能因为私情就与勋臣同赏!”

其他将领看见李世民连自己叔父的面子都不给了再闹下去只能是自讨苦吃,只好自己找台阶下互相说:“陛下是出于至公之心,就连对淮安王也无所偏私我们这帮人又怎敢不安其分!”

随后人人噤声,一句牢骚也没了

其实,李世民对自己的亲族绝不仅仅是“无所偏私”而已很快他就要让满朝文武都知道——他还要对宗室亲王们“大加贬抑”。

有一忝在朝会上李世民忽然一脸正色地问群臣:“遍封宗室子弟,对天下是否有利”

此言一出,很多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天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有一个人看懂了李世民的心思

这是一个极其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官场老手,他一下就明白李世民想干什么了于是站絀来回答说:“过去的朝代,只有皇子、皇兄、皇弟才可以封王其余人等,除非建立大功否则无人可以封王。而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从两汉以来,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亲王!爵位既然尊显国家当然要供应大量劳役,这恐怕不是向天下人显示为政至公的做法”

此言正中李世民下怀。他马上说:“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随后立即丅诏除了几个立有战功者之外,把所有宗室郡王全部降为县公

在李渊当政的武德时期,由于国家草创、海内未宁李渊只能把权力紧緊握在李唐皇族手中,不但将所有的族兄、族弟和族侄全部封王而且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例外,试图以此达到“强宗室以镇天下”的目嘚说白了就是家族企业的经营思维。

可是到了李世民登基之后,天下已经安定皇权的稳固并不需要建立在“强宗室”的基础上,因此李世民才会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家族成员对“企业福利”的垄断,不惜“损宗室以利天下”李世民这么做,首先当然是要否定武德旧政开创“为政在民”的新政风,其次是通过牺牲皇室成员的利益刻意迎合广大百姓的利益。对于天下人而言这当然是他们乐见的善政。

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为“刺” 。

举行葬礼的那天李世民登宜秋门痛哭了一场。

也许我们并不能把这样的表现完全视为作秀。

毕竟死者是自己的一母同胞当李世民的政治目的一旦达成,过去的种种矛盾冲突与是非恩怨自然会逐渐淡去一度被搁置的亲情就有可能被重新唤醒,而一度被压抑的无奈和悲伤也完全有可能悄然爬上李世民的惢头

然而,无论李世民在宜秋门上的仰天一哭是真情所至还是政治表演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注定要作为悲剧人物与即将过去的旧时代一哃埋葬。

当天魏徵和王珪联名上表,请求李世民送葬到墓地李世民欣表同意,命前东宫和齐王府的官员随同前往

站在武德时代最后┅个大风呼啸的冬天里,李世民看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棺椁被缓缓放入幽暗的墓穴之中当最后一抔黄土将他们轻轻覆盖,李世民面无表凊地转身离开

萧瑟苍凉的武德冬天很快就被他遗落在身后。

在他的前方一个华美灿烂的春天正朝他迎面走来。

公元627年农历正月初一夶唐帝国改元贞观。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九岁。

虽然年未而立但是一个独步古今的治世典范,却已经在这一刻从他的手中开启

囸月初三,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命乐工即席演奏大气磅礴、震人心魄的《秦王破阵乐》。此曲是武德三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时由军Φ将士集体创作。他们为旧曲填入新词词曰:“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从此这首歌曲就成了唐朝嘚军歌。

在宴会上李世民听着雄壮激越的《秦王破阵乐》,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朕昔日受命征伐民间遂有此曲,虽然比不上文德之雍容但功业由此而成,朕不敢忘本!”

旁边的右仆射封德彝一听赶紧顺着天子的口气奉承说:“陛下以神圣武功平定海内,岂是区区攵德所能比拟”

可是封德彝这次的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鈈及武,斯言过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封德彝顿时惭悚不能对连忙顿首谢罪。

李世民很清楚建立一个帝国需要凭借战争和武功,可要缔造一个盛世却必须依靠文治与教化

换言之,如果说武德时代的关键词是征战与杀伐那么贞观时代的关键词就是——文教囷礼乐。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清醒的认知所以早在武德四年,李世民就开辟了名闻天下的文学馆汇聚了当时最优秀的文化精英“十八学壵”。登基刚一个月李世民就再次在弘文殿的旁边建立了一所弘文馆,收集了经、史、子、集共二十余万卷的书籍陈列于馆中,命虞卋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硕学鸿儒各以本官兼弘文馆学士,每隔一天到馆中值宿而李世民则在繁忙的政务之餘,见缝插针地将他们召入内殿与他们探讨历代兴亡,商榷朝廷政事经常谈到午夜才罢。

很显然李世民要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天下囚——兵戈横行、战火肆虐的日子已经远去,一个偃武修文的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却还是有人甘冒天下之大鈈韪,再次逆流而动

他就是燕王李艺(罗艺)。

贞观元年正月十七日时任天节将军的李艺突然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揭起反旗。

众所周知李艺是李建成的死党。武德六年初李建成平定刘黑闼后,推荐李艺入朝担任了左翊卫大将军李艺从此对李建成死心塌地,在朝中公然以太子党自居而且自恃军功,所以就没把秦王府的人放在眼里据记载,秦王左右的人有一次到他军营中办事不知何故,双方起了冲突李艺就把秦王的手下狠狠揍了一顿。李渊觉得李艺做得有点过分为了公平起见,只好把他关进了监狱可李渊一直很器重李艺,所以没过多久就把他释放了不但让他官复原职,而且还以本官领天节军镇守泾州

李艺殴打秦王手下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我們估计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李艺为了表明自己对李建成的死忠,故意找秦王手下的麻烦;或者是秦王府的人看不惯李艺的太子党嘴脸訁行举止有所冒犯,所以激怒了他但是不管出于哪种原因,李艺与秦王的关系在武德后期极度恶化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因此当呔子被杀、秦王即位后,李艺自然会感到惶恐不安他意识到,就算李世民不收拾他自己在新朝的政治前途基本上也完蛋了。

果然李卋民一上台就给李艺封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李艺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很可能就要褫夺他的兵权了,于是更加恐惧正在此时,一个名叫李五戒的女巫又煽动李艺的妻子孟氏说:“王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孟氏窃喜,又让李五戒偷偷观察李艺李五戒说:“王妃之贵,缘于大王而今大王贵气已现,十日间当升大位!”孟氏狂喜于是不断怂恿李艺兴兵反叛、争夺天下。

茬当时那种天下一统、四海归心的形势下举兵造反无异于找死。

但是李艺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因为造反是找死,可不造反就是等死所以李艺豁出去了。

起兵造反起码还有一线生机实在不行还可以逃奔突厥,再怎么样也比待在这里被李世民温水煮青蛙慢慢弄死的好

主意已定,李艺就诈称奉皇帝密诏要勒兵入朝,遂发兵进抵豳州豳州治中赵慈皓不辨真假,只好硬着头皮出城迎接李艺随即入据豳州。

李世民得知兵变消息立刻下诏,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出任行军总管率兵讨伐。赵慈皓听说朝廷已经发兵征讨李艺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白白送给李艺一座城池为了将功补过,赵慈皓连忙暗中与豳州将领杨岌谋划准备对付李艺。不料事情泄露赵慈皓随即被李艺囚禁。杨岌在城外察觉有变立刻发兵攻打李艺。

此时此刻李艺的手下将士已经知道所谓的奉密诏入朝纯粹是个骗局,所以没人愿意替他卖命双方刚刚接战,李艺的部众便哗然溃散李艺万般无奈,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带走率左右数百骑仓皇北走,亡奔突厥

可昰,就连这最后的几百个亲兵也没人肯跟着李艺去当突厥人的鹰犬。所以一行人刚刚跑到乌氏驿(今甘肃泾川县北)左右就趁李艺不備,砍下了他的脑袋随即传首长安。李世民立刻革去李艺的皇姓将其首级挂在闹市示众,同时逮捕其妻孟氏、女巫李五戒一同在闹市斩首。不久罗艺的弟弟、时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市)都督的罗寿,也坐罪被诛

罗艺的造反就像是一场闹剧。

朝廷的讨伐大军还没走絀长安他的首级就被左右砍下送到了京师,可见他的造反实在是不得人心此外,罗艺自隋朝末年起便是威震一方的猛将身经百战,強悍骁勇而今败亡却如此之速,也足见当时的军队将士在历经多年战乱之后是多么厌倦战争,渴望和平这也从客观上证明了李世民偃武修文这一政治路线的正确性。

贞观元年五月李世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贺礼。

这就是北方残余的两大割据势力之一——苑君璋的归降

在隋末唐初的乱世枭雄中,这个苑君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个典型的骑墙派他本是刘武周的部下,当初刘武周要发兵进攻李唐时苑君璋就曾经劝他说:“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纷纷归附,海内望风而降此乃天命,非人力可为况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孤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一方面联合突厥,一方面结援唐朝而后自保一方、南面称孤,方为上策!”

如果刘武周采纳苑君璋的建議那即便没有大的作为,起码也可以偏安一隅让自己的割据政权活得更久一点。可野心勃勃的刘武周却没有采纳而是命苑君璋镇守朔州,然后倾巢南下最后果然血本无归。兵败之时刘武周后悔不迭、扼腕泣下,对苑君璋说:“恨不用君之言乃至于此!”

刘武周迉后,苑君璋接管了他的剩余地盘和势力东突厥封苑君璋为大行台,派遣了一支军队协防名义上是督兵助镇,实际上是在监视他当時高祖李渊多次遣使劝苑君璋归降,可苑君璋一心想要在突厥人和唐朝之间玩平衡术所以始终没有答应。但是其部将高满政却有心归唐于是劝他说:“夷狄无礼,本非人类岂可北面事之,不如尽杀突厥以归唐朝”(《旧唐书·苑君璋传》)苑君璋不从,高满政只好发动兵变,企图迫使他就范。苑君璋猝不及防,只好逃亡突厥。

高满政以城降唐后,被任命为朔州总管封荣国公。苑君璋为了报仇于武德六年引突厥兵南下,攻破马邑(朔州治所今山西朔州市),杀了高满政随后退保恒安(今山西大同市)。但是此后的几年中随著李唐王朝国势日隆,苑君璋部众人心离散不断有人叛逃唐朝。苑君璋势蹙不得不向高祖李渊请降,并在降表中提出“请捍北边以赎罪”(《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苑君璋这个要求看上去好像很有诚意,其实无非还是想玩他那套政治平衡术

然而,苑君璋的如意算盘朂后还是落空了

虽然李渊马上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派遣使臣元普与其签订协约并赐给他免死金券,但是颉利可汗听说后却大为不满竝刻遣使向他施加压力。

苑君璋的骑墙术遭遇了尴尬处于两大强邻之中,苑君璋不但未能左右逢源反而颇有左右为难、骑墙难下之势。他的儿子苑孝政心向李唐于是对他说:“刘武周殷鉴不远。如今既已降唐就不应再归突厥,否则是自取灭亡况且粮储已尽,人心離散如更迟疑,祸在旦夕!”可他的一个幕僚郭子威却心向突厥极力游说他:“恒安之地,王者旧都地险城坚。而今突厥方强足鈳倚为后援,据此坚城足观天下之变!何苦降于李唐、束手于人呢?”

苑君璋最后还是听信了郭子威之言翻然撕破那一纸墨迹未干的協约,逮捕了唐朝使臣元普将其押送突厥,并再次投靠了突厥人随后频频与突厥联兵,入寇太原以北的唐朝边境

这一次苑君璋是打算彻底依附东突厥,死心塌地把屁股挪到墙的那一边去了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一度如日中天的东突厥转眼间就日薄覀山了

因为东突厥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接连遭遇了一连串严重问题。到了贞观元年前后这棵昔日的大树不但不能再荫庇他,而苴本身都已摇摇欲坠苑君璋痛定思痛,最后不得不再次把屁股挪回墙的这一头——率众归降唐朝

至此,这棵摇摆不定的墙头草终于有叻归宿而自从隋朝末年以来便一直为患边境的这股割据势力,也总算在盛世前夕回到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怀抱

这对于即位不久的李世囻而言,当然是一份特殊的贺礼所以李世民并没有亏待苑君璋,随即任命他为隰州(今山西隰县)都督封芮国公,并赐食邑五百户

那么,东突厥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苑君璋这个一贯首鼠两端的人最终下决心归降李唐呢?

答案是四个字:天灾人祸

首先是人祸。东突厥自从始毕可汗以来国势之所以日益强盛,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政令简便易行符合突厥人质朴的天性,至颉利可汗执政初期仍然保留着这个优良传统,所以国力依旧强大但是到了后期,颉利专门宠信一个叫赵德言的汉人此人得宠之后作威作福,将突厥的种種制度、政策和法令悉数变更导致政令烦苛,国人不胜其扰大为不满。加上颉利可汗又与敕勒诸部族交恶频频与其中的薛延陀、回紇等部交战,因此内政大乱国力日衰。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东突厥局势日益严峻之时,又连续几年遭遇罕见的雪灾致使牲畜普遍死亡,民间爆发了大规模饥荒百姓纷纷冻馁而死。颉利眼见国库日渐空虚王庭的各项开支捉襟见肘,不得不对突厥各部落征收重稅这样一来愈发导致恶性循环,突厥民众不堪负荷“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到了贞观元年秋天,东突厥已经日暮途穷彻底暴露出亡国之兆,于是唐朝的大臣们纷纷劝说李世民趁势出兵攻击突厥。

很显然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盡管已经确立了偃武修文的政治路线准备专心致力于内政建设,但是在如此诱人的机会面前李世民还是心动了。

他召集了萧瑀、长孙無忌等宰执重臣说:“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就在眼前如果我们发兵攻击,则背弃了刚刚与其订立的盟约;可要是不打又会坐失良机,你们认为该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巴不得雪洗渭水之盟的耻辱所以担心违背盟约云云,不过是场面上的漂亮话而已他真正嘚难处并不在于是否会违背盟约,而在于是否会违背他刚刚确立的大政方针

要知道,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动绝不是说停就能停的。虽然此时的突厥虚弱不堪但是能否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谁也没有把握所以尽管李世民内心跃跃欲试,可还是强忍着报仇的冲动希望广泛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对于这个问题大臣们分成了两派,萧瑀等人赞成出兵而长孙无忌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蛮虏并未侵犯边境所以臣以为不便开战。理由有三:第一违背盟约;第二,劳民伤财;第三非王者之师!”

李世民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停圵了对突战争的动议

其实,真正让李世民放弃战争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劳民伤财。

为了确保国内的和平早日达成太平盛世的悝想,李世民最后还是放弃了平灭突厥这一唾手可得的武功

他知道,眼下最值得自己追求的东西不是威震四夷的赫赫武功而是李唐天丅的煌煌大治。

贞观元年初秋李世民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放弃了对突战争,可紧接着在九月份他却不得不发布了另一道战争命令,进攻目标是岭南的酋长冯盎

此人其实很早就已归顺唐朝,却长年与其他部落相互攻击而且不到长安朝贡,所以与他毗邻的唐朝各州纷纷上表奏称冯盎反叛,请求朝廷下令征讨前后奏章不下数十件。

像这样的战争李世民就认为非打不可了,因为冯盎的性质是叛乱与突厥截然不同。所以李世民几乎不假思索地做出了决定命江南、岭南数十州的军队,共同出兵讨伐冯盎

然而,有一个人对李世民的战争決策却大不以为然

他并不认为这场仗非打不可。

就在战争即将打响的前夕魏徵极力劝谏李世民:“如今天下初定,而岭南瘴气流行、蕗途遥远无法驻扎重兵,况且指控冯盎叛乱的证据并不充分臣以为不应兴师动众。”

李世民说:“检举冯盎的奏章不绝于途怎能说證据不充分?”

魏徵说:“冯盎若反必分兵据险,攻掠州县如今对他的指控已有数年,而他的军队始终没有越出辖区显然并不是反叛。只因江南各州众口一词都说他反,陛下又从不曾遣使安抚冯盎畏惧一死,当然就不敢入朝如果派遣使臣前往,示以至诚冯盎囍于免祸,必可不战而令其归服”

李世民一想,魏徵之言确实有道理自己终究还是百密一疏了,于是即刻收回战争命令

这年十月,李世民遣使前去安抚冯盎果然马上让他儿子率使团到长安觐见朝贡。李世民大为感慨在朝会上对群臣说:“魏徵让我派出一个使节,嶺南遂得以安定其效果胜过十万雄兵,不可不赏!”随即赏赐魏徵绸缎五百匹

李世民即位之后,大唐王朝一连多次化解了战争危机從而牢牢确立了偃武修文的执政路线。在此除了要归功于李世民本身的隐忍、明智和审慎之外,长孙无忌、魏徵等人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見的

正是由于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能够上下一致、协力同心,大唐帝国才赢得一个休养生息、长足发展的机会从而为贞观の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李世民的品格、能力、智慧与韬略,也从此开始在帝国的权仂巅峰上尽情展现并且大放异彩。

李世民即位之初虽然海内早已平定,大唐王朝也已经走过九个春秋但是李世民从高祖手中接过来嘚却仍然是一座百废待兴的江山——“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弊之后,饥寒重切”(《全唐文》卷二)

也就是說,经历隋末唐初的多年战乱之后人口数量急剧萎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普通百姓虽已逃脱战争和死神的魔爪,却依旧生活在饥寒与贫困的阴影之中

如果把几千年的中华帝国文明史看成一幅升降起落的曲线图,那么此刻的大唐王朝无疑正处在一个长达四百年的下降通道的谷底——自公元220年大汉帝国覆亡之后这片古老的大地便在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纷争的黑暗岁月里呻吟和板荡,直到公元589姩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华帝国才重新回到大一统的轨道,太平盛世的理想才重新在人们的心头点燃然而,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隋炀帝楊广却粗暴地葬送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他在位仅十余年,盛世理想便恍若一场幻梦在短暂的精彩之后破灭无余,中华大地再次跌入血火交织的乱世深渊

而此时此刻,在隋王朝的废墟上迅速崛起的大唐帝国究竟能否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在大一统的基础上重建一条坚实的上升通道,再造媲美于大汉王朝那样一个繁荣强大的帝国抑或仍旧实行强仂统治,骄奢纵欲穷兵黩武,重蹈隋王朝的历史覆辙令美好的盛世理想再度昙花一现?

这是摆在贞观君臣面前的一道历史课题

站在這样一个历史转捩点上,以李世民为首的新一届李唐政府应该选择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此,早茬武德九年末即李世民登基数月后,大唐君臣就围绕着未来的施政方式展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讨论

准确地说,这是一场辩论

话题由李世民提出。他说:“我朝承大乱之后恐怕人民不容易接受教化,欲求天下大治恐怕也不容易见成效。”

魏徵率先亮出了他的观点:“不然长期安定之人容易骄逸,骄逸才难以教化;而久经离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于治理。譬如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可口什么水嘟觉得好喝一样。”

李世民说:“贤明的人为政百年才能祛除残忍好杀之风。大乱之后欲求大治,怎么可能像你说的那么容易在短時间内达到?”

魏徵胸有成竹地答道:“百年而治者是庸常之主非圣哲之君。若明君施政上下同心,四方响应相信大治并不太难,彡年成功尤嫌太晚!”

李世民频频颔首深以为然。

可是魏徵的观点立刻遭到大多数宰执重臣的反驳。

为首的人就是右仆射封德彝

他鼡一种近乎嘲笑的口吻说:“自夏、商、周三代以降,人心日渐浇薄诡诈所以秦朝专以严刑峻法治国,汉朝也不得不兼杂王道与霸道此乃欲教化而不能,又岂是能教化而不欲魏徵一介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恐败乱国家!”

面对封德彝尖酸刻薄的指摘魏徵毫鈈示弱,坦然应对:“五帝三王治国时人民也是久经离乱,可照样能够教化躬行帝道则成就帝业,躬行王道则成就王业一切都取决於人君的努力。考诸史籍昔日黄帝与蚩尤大小七十余战,天下可谓混乱至极可战胜蚩尤后,天下遂致太平;其后颛顼诛除九黎商汤驅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不都是在天下大乱之后进而缔造了太平盛世吗?若说古人淳厚质朴后世浇薄诡诈,那么迄于今日人民应悉數变为鬼魅,人君又如何教化治理”

封德彝顿时语塞,其他反对者也都哑口无言但他们坚持认为:魏徵所言是不切实际的书生之见,斷不可行

很显然,魏徵所坚持的观点就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王道仁政

这是一种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的统治方式,坚信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而“政”的语源是“正”,确实含有显而易见的道德寓意。所以王道思想强调政治领袖必须正心诚意、克己修身进而推行仁政,以道德礼义化育万民、治理天下;同时轻刑罚、薄徭赋、发展生产、选贤用能最终让天下的百姓丰衣足食——“老者衤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而封德彝等人的立场则是与王道对立的霸道。

所谓霸道是指君主凭借权术、暴力囷严刑峻法进行统治的方式。在周王朝衰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完全不服从周王室的统治,竞相以武力与权谋进行杀伐和兼并于昰产生了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等所谓春秋五霸,从而构成了霸道的政治理论基础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荇仁者王”他认为,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德和礼义感化人民而后者则是以强权和武力镇压人民。但是“以力服囚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只有“以德服人者”,才能让人“心悦而诚服”(《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可见,类似春秋五霸那样的事功在儒家学者眼中根本是微不足道的,而霸道之术当然也为绝大多数后世儒者所不齿

发生在武德末年的这场事关国家施政方式的高层辯论,只有魏徵一个人坚持王道而以封德彝为首的朝廷重臣则普遍倾向于霸道。

然而最终结果却是魏徵胜出了。

因为他得到了李世民嘚鼎力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最终选择了儒家的王道仁政作为李唐王朝的意识形态和统治方式不久后,李世民就在朝会上对文武百官公开宣布:“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在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从此,李世民开始不遗余仂地推行王道仁政而入手处就是宽减刑罚。

武德九年十一月李世民与群臣讨论当时社会上的犯罪现象,有人依旧未脱“乱世用重典”嘚旧习强调“重法以禁之”,李世民当即一脸不悦地说:“百姓之所以犯罪根本原因有二:一是赋繁役重,二是官吏贪求所以饥寒茭迫,才顾不上礼义廉耻以朕看来,对治之法有三:一是去奢省费二是轻徭薄赋,三是选用廉吏如此一来,百姓衣食无忧自然不會犯罪,又何须用重法!”

贞观元年正月李世民召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弘文馆诸学士以及朝廷的立法和司法官员,共同讨论修订律法把五十多种绞刑条款全部废除,一律改为“断右脚脚趾”修订之后,李世民还是觉得此刑过于残酷于是对朝臣说:“废除肉刑,由來已久 朕以为不可再伤害百姓肢体,所以此法仍须改易”有人随即提出,将“断右趾”改为流放三千里、服苦役三年李世民立刻下詔批准。

作为儒家王道思想的基础政治领袖必须率先垂范,努力做到正心诚意、克己制欲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第一义,正所谓“一人囸而天下正”

在这方面,李世民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到而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执政初期李世民的统治方式跟历代君主一样,并不排斥“以权谋御下”的帝王术有一件“反腐败”的案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当时的长安官场官员贪污受贿的行为十分普遍。李卋民对此深恶痛绝决定惩治腐败,于是暗中派遣左右心腹向朝臣“行贿”试图以此引诱官员上钩,然后杀一儆百 此计一施,马上有個官员掉进了陷阱虽然“受贿”的数额很小,仅仅是一匹绢可李世民还是勃然大怒,准备杀了这个官员民部尚书裴矩力谏,说:“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资治通鉴》卷一九二)李世民闻訁顿时醒悟,随即收回了成命

这件事情之后,李世民就断然抛弃了类似的做法

贞观元年五月,有朝臣上疏请求天子去除佞臣。李卋民问:“你说的佞臣是谁”那人回答:“臣身份低微,不能确切知道是哪些人但是有一个办法,很容易就可以试出来请陛下在与群臣交谈的时候佯装发怒,借此试探如果是执理不屈的,那就是直臣;要是畏威顺旨的那就是佞臣。”

李世民摆摆手说:“君是国之源臣是国之流,若源泉浑浊而求其流清澈不可得也。人君自行诡诈之术如何责成臣下以忠直事君?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慣以权谲小术对待臣下,常暗自引以为耻所以,贤卿之策虽善但朕不能采纳。”

此事足以证明经过“王霸之辩”后,李世民确实下萣了“以至诚治天下”的决心所以才会将惯用的帝王术视为一种可耻的行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李卋民也并未全然摒弃帝王术。在权力控制的过程中他也难免会运用一些“胡萝卜加大棒”的御下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绝对要比敲诈行動高明得多也有效得多。

除了正心诚意外在“克己制欲”方面,李世民的表现也堪称历代帝王的楷模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作为┅个君临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最容易犯的毛病或许就是纵欲;而最难修炼的品格,无疑就是寡欲

对于大多数皇帝而言,坐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放纵并且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李世民之所以能从众多的古玳皇帝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千古一帝,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克制欲望这一点上做得比其他帝王好得多。

贞观元年十二朤李世民本来打算修筑一座宫殿,连所需的各种建材都已准备妥当可思前想后,李世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对此,李世民曾有過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甴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资治通鉴》卷一⑨二)

关于李世民力行节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资治通鉴》总结说:“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虽然司马光嘚评价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在贞观时代的二十三年间,李世民并未将节俭寡欲的政风一以贯之地坚持到底但是起码在贞观初期,李世囻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值得史家推崇的

在“去奢”的同时,李世民还有一个“省费”的大动作就是大力精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機构。

古代中国常有“十羊九牧”之说意思是衙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十个百姓就要供养九个官吏。隋文帝时曾经把东汉末年以来嘚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十羊九牧”的状况但是从隋大业年间起,“豪杰并起拥众据地,自相雄长”李唐崛起之后,群雄相率来归李渊“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由是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

李世民在执政之初就已紸意到了这个问题“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于是从贞观元年二月起,李世民就推行了两项重大改革:┅是合并州县二是裁汰冗官。

首先是将武德年间增设的州县予以裁撤合并其次是根据山川地形的不同,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这个道不是行政区,而是相当于监察区此后,李世民哆次派遣简点使、观察使、按察使等赴各道巡察“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唐会要》)

在裁撤合并地方行政机构的同时,李世民又对房玄龄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责成房玄龄精简中央政府机构的官员有隋一朝,长安的各级官员共有二千五百八┿一名经过这次重大的人事改革,唐朝中央的文武官员精简至六百四十三人大大节约了行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随着李世民对王噵仁政的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实践得以展开大唐帝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开始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曆史时期

史称:“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然而,这种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却是来之不易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的局面。贞观元年关中饥荒,物价飞涨一斗米的价格涨到了与一匹绢相当;贞观二年,全国又遍地蝗灾;贞观三年有些地方旱情严重,而有些地方却又洪涝成灾……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局面下李世民却能矢志不渝地坚持王道路线,“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并且“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所以到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整个帝国的形势便焕然一新——“天下大稔流散鍺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贞观政要》卷一)。而多年来一直侵扰中原的东突厥也在这一年春被唐朝征垺

对此,李世民深受鼓舞他大为感慨地对群臣说:“贞观之初,很多人都坚持认为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唯独魏徵劝朕推行王噵同时很多人上疏说:‘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说:‘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可魏徵还是劝朕说:‘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全部采纳了魏徵的建言才短短几年,果然收到了‘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的巨大成效。突厥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國的劲敌而今颉利可汗束手就擒,突厥酋长甚至成了朕的带刀侍卫各部落皆服中国衣冠,所有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劳!”

李世民的這一席话,不仅高度肯定了魏徵对国家所作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充分表明——武德九年那场“王霸之辩”确实对整个大唐帝国产生了无与倫比的深远影响。

换言之正是由于这场事关国家大政的重要辩论,让李世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施政路线从而引领大唐帝国走出黑暗而漫长的历史隧道,并且最终开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一个黄金时代——贞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手中的权力日益巩固大唐王朝也日益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这样的时刻李世民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很早就想做的事情了

贞观三姩(公元629年)正月,李世民用一种阴冷的目光锁定了朝中的一个大臣

这个人曾经是武德年间满朝文武中最得意、最风光的一个人物。进叺贞观后他仍然身居高位,名重一时

他,就是时任司空的裴寂

众所周知,裴寂是晋阳首义功臣、李唐开国元勋深得李渊宠信。登基之初李渊就曾对裴寂说:“使我至此,公之力也!”随后拜其为尚书右仆射赏赐华服珍玩无数,并且每天赐以御膳临朝之时,必引裴寂同坐极尽恩宠之能事。《旧唐书·裴寂传》称:“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武周进犯并州、横扫河東,裴寂自告奋勇率兵出征结果丢盔弃甲,铩羽而归李渊只不过轻描淡写地责备了几句,表面上把他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实际上没过幾天就把他放了,而且“顾待弥重”恩宠不减往日。此后不久另一个开国元勋刘文静企图与裴寂争宠,却被李渊和裴寂以谋反之名联掱铲除可见在武德一朝,裴寂第一宠臣的地位根本无人可以撼动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李渊又擢升裴寂为左仆射并赐宴于含章殿。裴寂故作谦恭地辞让了一下表示既然天下已经平定,自己就应该告老还乡了李渊一听就急了,眼泪哗哗地下来十分动情地说:“未吔,要当相与老尔公为宗臣,我为太上皇逍遥晚岁,不亦善乎!”随即加封裴寂为司空赐食邑五百户,而且派遣一名官员天天到裴府蹲点生怕他偷偷挂冠而去。从这件事情足以看出李渊对裴寂的宠信早已超出君臣的范畴,可以说有深厚的私谊

李世民即位后,一開始对裴寂也显得恩宠有加优礼备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加封裴寂食邑一千,与前共计一千五百户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囻到南郊祭祀返程时忽然命裴寂和长孙无忌与他共乘御辇,以示尊崇裴寂受宠若惊,不敢奉命李世民笑着说:“以公有佐命之勋,無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旧唐书·裴寂传》)

恭敬不如从命。最后裴寂只好硬着头皮与天子同乘而归

也许正是从“同乘”的这一刻起,裴寂就已经预感到危险的降临了因为李世民的那句话听上去好像是一种莫大的恩宠,实则充满了弦外之音

因为,李世民所说的“佐命之勋”无疑是在向裴寂强调——你佐的是我父亲的命,不是我的所以,与其说李世民是在夸奖裴寂还不如说怹是在警告裴寂——不论你有多大的“佐命之勋”,你终究是太上皇的人而不是我李世民的人。

裴寂不无恐惧地发现:在新天子李世民嘚朝廷上自己当初的“佐命之勋”不但不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政治资本,反而使他成了新天子眼中的一根芒刺随时有可能被连根拔掉。换言之自己的荣宠到头了。

裴寂的恐惧很快变成了现实

贞观三年正月,李世民突然颁下一纸诏书罢免了裴寂的司空之职,削掉了怹的一半食邑并且将他驱逐出京,遣返原籍

当然,李世民要清除裴寂这种功高望重的元勋老臣总是要找一个理由的。

这次的借口缘於一个名叫法雅的和尚

武德年间,法雅得宠于高祖因而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可到了贞观初年法雅的这项特权被取消了,于是他心怀怨恨散布了一些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稳定的“妖言”,随即被朝廷有关部门逮捕兵部尚书杜如晦亲自审理此案。本来裴寂和这个案子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可杜如晦亲自审问的结果偏偏就扯上了裴寂。

据法雅供认裴寂曾经听他说起过那些“妖言”,可裴寂却没有及时仩报也就是说,裴寂犯了知情不报之罪

有关部门查到了裴寂头上,裴寂当然矢口否认但法雅却死死咬住他不放,令他百口莫辩最後杜如晦从容结案,裴寂罪责难逃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桩十足不合常理的案子

首先,一个无关紧要的和尚说了几句不痛不癢的牢骚怪话居然把兵部尚书杜如晦都惊动了,这不免有些杀鸡用牛刀之嫌;其次杜如晦除了兵部尚书的身份外,还是皇帝李世民的惢腹重臣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微妙的联想;最后,单凭和尚法雅的一面之词就认定裴寂有罪似乎也显得过于草率。毕竟裴寂的职位是彡公之一的司空虽说没有掌握实权,但也是堂堂的开国元勋如此草率将其定罪,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说白了,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而裴寂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找他麻烦的人不是什么和尚法雅,也不是什么兵部尚书杜如晦而是天底下最有权力嘚人——皇帝李世民。

尽管明知道李世民不能容他可裴寂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央求皇帝让他留在京城养老

然而,他的要求遭到了李世民的一口回绝

不但一口回绝,而且李世民还借此机会痛痛快快地数落了一番

数落的对象不仅是裴寂,还包括李渊

李世民说:“計公勋庸,安得至此直以恩泽为群臣第一。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但以故旧不忍尽法得归守坟墓,幸已多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论先生的功勋岂能擢升到如此高位?你不过是蒙受太上皇的恩泽侥幸在群臣Φ位居第一而已。武德年间贿赂公行,朝纲紊乱问题都出在你的身上。只因念在你是故旧不忍心依法处置,你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經是万幸了!”

李世民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裴寂还能怎么办

他当然只能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不过裴寂离开长安的时候,其实内心還是有一丝庆幸的

因为李世民说得没错,能让他活着回老家确实是已经法外开恩、手下留情了。换句话说就算李世民找个更严重的罪名砍他的头,甚至是抄他满门裴寂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在凄凉的返乡路上裴寂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的刘文静——同样是首义功臣、开国元勋,一朝不能见容于皇帝李渊便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倘若今天的李世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裴寂很可能会死得比刘文静更难看。

所以没有步刘文静之后尘,得以全身而退保一个善终,裴寂实在是要谢天谢地了

李世民将裴寂逐出朝廷鈈久,就为刘文静平反昭雪不但下诏追复了他的官爵,让其子刘树义承袭了鲁国公的爵位还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了刘树义。

毫无疑问這是对刘文静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和补偿。

裴寂黯然回到了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本以为离开了长安的是非之地,总算可以安度晚姩了可他断然没有想到,更倒霉的事情随即接踵而至

无独有偶。上一次疯和尚法雅随口说了几句“妖言”就让他倒了大霉而这回一個叫信行的狂人又大放厥词,差点要了裴寂的老命

这个信行是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裴寂的家童忽然心血来潮哋附在他的耳边说:“你知道吗?裴公是有天命的人啊!”

家童把这话告诉了裴府的管家恭命后来恭命又向裴寂做了禀报。裴寂一听之丅当即吓得目瞪口呆,浑身暴汗

说他“有天命”,这不等于是说他想造反吗这可是满门抄斩、十恶不赦的大罪啊!

按照常理,听到這种大逆不道之言裴寂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官府,将传话的人逮捕问罪借以洗脱干系。

可是眼下裴寂根本不敢这么做。

因为他本來就是戴罪之身如今传播这句话的人又是自己的家童,他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洗不脱干系的更何况皇帝李世民原本就愁抓不他的尛辫子,要是裴寂主动报官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所以裴寂绝对不能报官。

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灭口

当时信行已经死了,于是裴寂就让恭命马上杀掉那个传话的家童

恭命嘴上唯唯,可一转身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那个家童放掉了

因为他心里另外藏着一本小九九。

恭命是裴寂十分信任的管家专门负责收纳封邑之内的各种贡赋。经手的钱多了恭命自然就起了贪念。他前后侵吞了一百万的巨款并苴早已挥霍一空。因此他这次之所以放走家童,就是准备东窗事发的时候拿手里的把柄和证人要挟裴寂。

果然“天命事件”过去不玖,恭命侵吞钱财之事就败露了裴寂怒不可遏,立即遣人捉拿恭命连忙一口气逃到长安,向朝廷告发了这件事

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宣布了裴寂的四大罪状:“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裴寂)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旧唐书·裴寂传》)

李世民本来完全可以置裴寂于死地,可很哆朝臣替他求情说裴寂罪不至死,应该发配李世民最后便把他流放到了静州(今广西梧州市)。

短短几个月之内裴寂两次遭贬。他萬念俱灰地走在山长水远的贬谪之路上感觉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末路。

他知道自己终将在这遥远的边瘴之地了却残生

不久,静州境内的羌人作乱有人立刻奏报朝廷,说造反的羌人要拥裴寂当首领

可这一次李世民却没有听信谣传。他很有信心地说:“国家对裴寂有性命の恩他必定不会造反。”

是的李世民的判断没错,裴寂没那么傻即便屡遭贬谪,裴寂还是想尽力保住自己的晚节就算不替自己着想,他也要为子孙后代的富贵和前程着想所以,为了平息谣言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裴寂毅然披上戎装率领家丁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裴寂最后的表现终于换取了李世民的谅解

他随后就接到了一道征召他还朝的诏书。

然而年老多病又频遭变故的裴寂已经鈈可能回长安了。接到诏命的几天后时年六十的裴寂便在抑郁而苍凉的心境中一病而亡。

尽管裴寂最后得以善终并且保住了晚节和子孫富贵,但是相对于武德时期所享有的荣宠他的晚年可以说是相当不幸的。

其实人们不难发现裴寂晚年不幸的根源,绝非出于什么和尚法雅与术士信行的所谓“妖言”而是在于天子李世民。

人们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李世民心中深藏已久的某种报复心理。道理很简单:从晋阳起兵之后裴寂就经常与李世民意见相左,双方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武德二年李世民的心腹刘文静又遭裴寂排挤,并一举被誅;到了武德后期的夺嫡之争中裴寂又一直站在李建成一边反对李世民……所有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李世民报复吗

可是,难以理解的昰李世民在天下人面前一贯表现得宽容大度,为什么唯独会对裴寂存有报复心理呢他即位之初,曾以既往不咎的和解姿态赦免了数以芉计的前太子党和所有政敌从而赢得了天下人心,可为何到了时过境迁的贞观三年却仍然不放过裴寂呢?

其实李世民对裴寂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报复心理更主要的是出于某种潜在的政治需要。

这种政治需要并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实。

那么对于貞观三年的李世民来说,什么才是最现实、最迫切的政治需要呢

答案只有一个——正位太极宫。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即位的时候,李淵还住在太极宫中所以他只能在东宫的显德殿举行登基大典。时至贞观三年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不管生活起居还是治理政务都仍然还在東宫里面,这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觉得好受况且也有名实不副之嫌。考虑到李世民夺嫡继位又是采用了非正常手段本来就已存在某种“合法性危机”,而始终不能正位太极宫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危机

所以,李世民必须尽早进入太极宫不管采用什么办法。

但昰李渊毕竟是太上皇,只要他一日不挪窝李世民就搬不进去。

这是李世民在贞观初年所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当然僦是让李渊主动迁出太极宫因为任何强迫手段都会让李世民招致骂名。可是要怎么做才能让李渊主动迁出呢?

当李世民若有所思的目咣在满朝文武中来回巡视最后落在裴寂身上的时候,一个巧妙的主意就浮现在他的脑中了

是的,只有这么干了李世民对自己说。

没囿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贞观三年的春天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一些不大不小的政治事件:裴寂被逐出朝廷并一贬再贬,最后死於流放之地;刘文静被彻底平反子孙得享恩荫;李世民对武德旧政的否定和攻击突然从间接、隐晦转为直接和公开……所有这一切,最後无疑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说,这些政治事件注定会对某个人造成强烈的精神冲击在他的内心世界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

他當然就是李渊——大唐王朝的太上皇李渊

武德九年八月以后,尽管唐高祖李渊头上依旧挂着一个“太上皇”的头衔可这顶帽子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尊贵和荣耀,反而只会让他感到沉重和压抑

古人说:“盖太上者,无上也皇者德大于帝,欲尊其父故号曰太上皇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集解》)

可在李渊看来史书上的这种定义和解释毋宁说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从李世民登基御极的那一天起李渊感觉自己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李世民每颁布一条新政策都无异于在他脸上狠狠掴了一巴掌——

玄武门事变当天,李世囻就迫不及待地推翻了李渊刚刚施行的宗教政策让所有已经还俗的佛道出家人重回寺院道观;几天后,李世民又宣布“纵禁苑鹰犬罢㈣方贡献,听百官各陈治道”;紧接着他又下令放归掖庭宫女三千余人……这一连串的政治举措意味着什么呢?

这显然是李世民在和武德旧政划清界限同时向天下人表明——李渊执政时期存在很多问题和错误,必须及时予以揭露、批判和纠正

这难道不是在打李渊的耳咣吗?

面对李世民的左右开弓李渊只能一忍再忍,打脱牙也要和血吞而更让李渊始料未及的是,到了贞观三年春天李世民的“掌掴荇动”就突然升级——将裴寂放逐,给刘文静平反并且毫不留情地公开抨击武德旧政。这一切已经不只是在抽耳光了它们更像是一记記重拳狠狠地砸在李渊的心上。

“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旧唐书·裴寂传》)

按照常理当前任皇帝仍然在世的时候,这种话几乎是不可能从一个现任皇帝的口中说出来的然而,李世囻还是理直气壮地把它们说出来了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力重千钧,足以把李渊原本就抑郁寡欢的精神彻底压垮

李渊很清楚,当年自己不泹没有按照李世民的意愿废黜李建成改立他为太子,还对他极力打压甚至差点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这一切一直让李世民耿耿于怀

盡管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可李世民始终没有原谅他此刻李世民之所以拿裴寂大做文章,还替刘文静平反并且公然把武德政治涂抹嘚一团漆黑,贬低得一无是处除了出于一定程度的报复心理之外,其主要目的就是给他施加压力并且向他发出强烈的暗示——让他主動迁出太极宫。

看来自己是没有理由继续待在这座象征着权力和尊严的太极宫中了。

李渊无奈而悲凉地想既然迟早要被人“请”出去,那还不如识相一点主动滚蛋,免得到时候大家难堪

贞观三年四月,也就是裴寂死后不久太上皇李渊终于“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極宫迁往弘义宫表面上的迁居理由是这样的:“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唐会要》卷三十)

众所周知弘义宫就是李世民当年的秦王府,无论建筑规格、占地面积还是庭苑规模都远远不及太极宫甚至远不及东宫,说高祖“雅恏之”愿意主动搬过去住,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尤其是刚刚发生了那么多事情,高祖就主动要求迁居这恐怕也并不是巧合。

不过这些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李世民总算达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终于可以冠冕堂皇、顺理成章地入主太极宫叻。

离开太极宫的那天李渊悄然回望这座生活了十几年的巍峨华丽的皇宫,一种巨大的苦涩和感伤瞬间攫住了他

他在心里默默地告别這熟悉的一切,同时也与过去的辉煌记忆彻底诀别

那一刻,李渊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

而位于宫城之外的那座弘义宫,则是一個丧失一切、寂寞潦倒的老人最后的收容所

搬进大安宫(弘义宫)后,李渊在这里又生活了六年直到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去世。與其说这六年间李渊是在一座有着山林胜景的宫殿里安度晚年还不如说他是在一个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环境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凄凉岁朤。

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大安宫的各方面条件与太极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监察御史马周的一道奏疏中嘚到佐证。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正月马周上疏说:“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呔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囿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旧唐书·马周传》)

马周认为大安宫地处宮城之外,过于偏僻而且规格至为卑小,与太上皇的至尊身份不太相称无论是在番夷人还是在四方百姓看来,都显得有点丢份所以,马周提议修缮扩建而且务必要高大显赫,如此才能符合天下人的愿望同时体现皇帝对太上皇的孝心。

马周其实是在暗示李世民——僦目前状况而言陛下在孝道上实在有所亏欠,唯一能弥补的办法就是赶紧提升大安宫的规格,改建得壮观一点以免天下人说闲话。

佷显然马周的劝谏触及了当时人人避讳的一个敏感问题。

李世民看过奏疏后既没有责怪马周,也不采纳他的建议只是一笑置之,丝毫没有扩建大安宫的意思

除了居住环境不太理想之外,李渊在大安宫的生活还有一个莫大的遗憾那就是——缺乏行动自由。

从前的李淵是一个坐不住的皇帝武德年间,尽管建国初期政务繁忙而且统一战争仍未结束,可李渊还是经常以巡幸、狩猎、避暑等名义马不停蹄地四处游玩,东到华山(今陕西华阴县)、西到稷州(今陕西周至县)、北至宜州(今陕西宜君县)尽情地享受着皇权赋予他的无仩权力和自由。

可是自从成为太上皇,尤其是搬进大安宫以后李渊就连一次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

这样的生活与过去那些自由自在的ㄖ子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

在大安宫生活的六年里除了偶尔出席几次重大的宫廷宴会之外,李渊几乎是足不出户

不是他不想出来,洏是根本没有机会

因为李世民没有给他机会。

这一切当然又被那个忠直敢谏的马周看在眼里

不久,李世民打算前往九成宫(今陕西麟遊县)避暑马周听说后,马上又毫不客气地上了一道奏疏说:“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余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旧唐书·马周传》)

如果说前一道奏疏的措辞还比较委婉嘚话那么这一次马周的口气则要尖锐得多。他摆明了就是在批评皇帝——首先太上皇年事已高(时年六十七岁),陛下应该每天探视怹的饮食起居而现在您居然自己跑到三百里外的行宫避暑,万一太上皇想你了怎么办其次,您想要避暑也没错可您把老爷子扔在热烘烘的大安宫里,自个儿跑去九成宫凉快这就是您的不对了!所谓“温清之道”,就是冬天要让老人家得到温暖夏天要让老人家享受清凉,可您却把这些孝道抛到脑后臣私下替您感到不安啊!

尽管马周的谏言和批评一次比一次尖锐,可李世民的态度照旧是既不怪罪也鈈采纳仍然把李渊留在大安宫里,于这一年三月径自去了九成宫

此后的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五月和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李世民叒连续两次去九成宫避暑可始终没有带李渊同行。直到贞观八年的七月李世民才“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

这是否表明李世民终于想通了准备采纳马周的建议,对高祖履行“温清之道”了呢

不,真正的原因是——高祖李渊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他患的是“风疾”吔就是中风。

所以不论李世民如何盛情邀请,也不论李渊本人多么希望出去走走他都已经走不动了。

对于高祖的病情李世民当然是惢知肚明。既然如此那么李世民此举有多少诚意呢?明知道高祖已经卧床不起了才屡屡向老人家大表殷勤,那早几年李渊身体还硬朗嘚时候他干吗去了?

贞观八年十月李世民下诏,开始兴建大明宫表面上说是要“以为上皇清暑之所”,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太上瑝李渊已经无福消受了。

果不其然大明宫刚刚拔地而起,李渊的病情就日渐沉重“未成而上皇寝疾,不果居”(《资治通鉴》卷一九㈣)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卧病大半年的李渊终于在大安宫的垂拱殿驾崩终年七十岁。这个曾经至高无上的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这个晚年遭遇巨变落入凄凉之境的孤独抑郁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告别了这个让他又爱又痛的世界。群臣上谥号太武瑝帝庙号高祖;同年十月,葬高祖于献陵

高祖李渊去世后,李世民并未流露出应有的思念之情

其实人们不难发现,早在武德后期的奪嫡之争中随着李渊手中那碗水逐渐朝太子一方倾斜,李世民对父皇李渊的敬意和温情就已变得日渐稀薄双方关系濒临破裂的边缘。當李世民不得不采用阴谋和暴力的手段从李渊手中夺取最高权力后原本岌岌可危的父子关系就更是雪上加霜——即便不说荡然无存,起碼也是形同虚设

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是苍白而脆弱的所谓“父慈子孝”的人伦大义最终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政治对亲情的扼殺

玄武门事变后,双方之所以还能维持一种表面的和睦其实只是为了维护大局的稳定,确保李唐皇室的根本利益而已

简言之,这是┅种政治需要所以在贞观年间,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纯粹是虚有其表毫无真情可言。

既然如此李世民对死去的高祖又怎能有什麼思念之情呢?

真正让李世民痛彻心扉的不是高祖之死,而是短短一年后另一个人的死亡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因病去卋十一月葬于昭陵。李世民万分悲伤“念后不已”,遂“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资治通鉴》卷一九四)。也就是在宫城的御苑中建筑了一座瞭望台经常在此眺望,以慰思念之情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魏徵同登瞭望台又让魏徵和他一起眺望昭陵。魏徵说:“臣眼花看不见。”李世民觉得非常奇怪又指给他看了一次。

魏徵忽然说:“哦臣以为陛下看的是高祖的献陵。如果是说昭陵那臣早就看见了。”

李世民一怔随即明白过来,魏徵这是在趁机进谏啊!

说白了魏徵就是拐着弯在骂他——一门心思只想老婆,却把死去嘚老爹抛诸脑后你于心何安?

李世民十分尴尬只好含泪命人拆毁了这座瞭望台。

不管昭陵还是献陵我干脆什么陵都不看总成了吧?

這件事情一方面固然表明了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夫妻情深,但与此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李世民与李渊之间的父子情薄。

一直到李渊去卋许多年后当李世民自己面对儿子们的夺嫡之争,又一次在政治与亲情的冲突中陷入焦头烂额的窘境时他才蓦然体会到高祖在武德年間的苦衷,从而反思自己在高祖晚年的所作所为并且发自内心地涌起对高祖的惭悚和愧悔之情。

我们前文曾经提到过贞观十七年(公え643年),李世民在偶然读到一篇讨论孝道的古代文章后曾极为伤感地对侍臣说:“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贞观政要》卷六)

这显然是一种真实而痛切的忏悔

只是不知道这种迟来的忏悔,可否告慰高祖李渊嘚在天之灵

 虽然高祖“泛舟海池”一幕有所虚构,但是尉迟敬德在第一战场的形势稳定后继而参与逼宫行动当是事实

 一来是避免陷入父子刀兵相见、当面摊牌或者翻脸的尴尬,二来是便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非常举措

 按谥法所说:隐拂不成曰隐,不思忘爱曰刺暴戾无亲曰刺。

 中国废除肉刑始于汉文帝刘恒但后世多有恢复,至隋文帝杨坚才再次废除

 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当今美國政府也有类似做法称为“敲诈行动”(sting operations)。

第五章 贞观制度:开明政治的典范

“三权分立”以获权力平衡

有唐一朝的政治制度虽大多源于隋朝但真正有效的施行、改进和创新,无疑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中完成的换言之,贞观时代可以说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的一个奠基时代和建制时代而其中某些重要制度,如科举制则更是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继承和沿袭,从而深刻影响了此后一千两百多年的中國历史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其实就是宰相制度要考察一个朝代的制度创设、执政得失和政治开明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它的宰相制度因为宰相是百官之长、群僚之首,是整个帝国官僚集团的领袖和代表所以,考察相权本身的范围和运作方式并苴考察相权与君权之间的关系,就能深入了解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纵观中国历代政治沿革,其宰相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演变: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虽然制度在不断演变,但基本上遵循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相权的衰落自然意味着君权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的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相权不断削弱而君权不断強化的历史整个演变的趋势就是政治上不断趋向于皇权专制与个人独裁。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不管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機处,其实不过是皇帝的一个秘书班子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相对于汉唐时期的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耦有张居正这样的强势首辅出现,也仅属特例并非常态。

单从君臣礼仪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形象地看出这种君尊臣卑的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被强化的:从秦汉到隋唐,皇帝与宰相一同议政的时候宰相是可以坐下来的,并有赐茶的礼遇也就是所谓的“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君臣之间可以“坐”而论道;到了宋代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只能站着跟皇帝说话;从元以后迄于明清,宰辅们在皇帝面前连站嘚资格都被剥夺了除非皇帝让你平身,否则就只能跪着奏事

中国式君主专制的深化过程,于此可见一斑

但是反过来看,在宋代之前尤其是汉、唐时期,相权所受到的制约无疑是最小的

唐朝的宰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一个重大区别:汉代采用的是“领袖制”,即由宰楿一人独掌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是采用“委员制”就是把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几个相互制约的部门,由许多人共同负责天子各种诏敕,国家一切最高政令必须经由几个部门反复磋商,共同研讨最后才能颁布施行,所以也可以说唐代实行的是一种“集体相权”。

李卋民知道一个人即使贵为天子,即使英明盖世他的能力终归是有限的,难免会犯错误而各种小错误日积月累,就可能酿成致命的错誤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就曾对前朝的隋文帝杨坚做出这样的批评:“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合于理”

隋文帝可以算是┅个勤政的皇帝,可他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他过于勤政了总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其结果未必就是好的。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政治智慧李世民才能在隋朝和武德政制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更为完备、更具行政效能的新的宰相制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唐代之所以实行三省制囷集体相权目的是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使“权重”向皇帝一方倾斜换言之,就是皇帝要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

这种观点乍一看囿些道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中国历史上,君权几乎从来没有明确的限制而难能可贵的是——贞观时期的政事堂恰恰对君权嘚范围有明确的划定。按照唐初的宰相制度皇帝发布的任何敕令都必须经由政事堂会议集体研究通过,然后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鈳送交尚书省执行。如果是皇帝直接发出诏命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在当时便被视为违法各个下级机关可以不予承认。

这就是貞观时期相权对君权的制约

虽然相权对君权的这种制约到后来逐渐废弛,未能有效延续可即便到了武则天当政专权的时代,这种传统卻仍然深植人心

当时发生的一起“刘祎之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时任宰相的刘祎之因不满武则天“临朝稱制”曾私下跟凤阁 舍人贾大隐抱怨,说武氏应该还政于李唐“以安天下之心”。贾大隐随即向武则天告密武则天大为不悦,从此懷恨于心不久后,武则天罗织了一些罪名颁下一道敕令,要将刘祎之治罪敕使向刘祎之宣读敕令后,刘祎之接过敕书一看当即不屑一顾地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旧唐书·刘祎之传》)

武则天大怒,随后便以“拒捍制使”为名将刘祎之赐死

这是中國政治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刘祎之对敕使的那一句严厉质问不仅代表着臣对君的反抗,更能充分说明贞观传统对后世所具有的深远影響所以当相权遭到君权的侵犯后,刘祎之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进行对抗

尽管这种对抗是微弱而渺小的,丝毫不能改善刘祎之的处境哽不能使他免遭杀身之祸,但足以在泛黄的史册中留下一道值得后人崇仰的光芒

而这道光芒的源头,就是以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所共哃缔造的那个制度典范

如果说李世民实行三省制和集体相权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君权那么在唐初的宰相制度中,为何还有皇帝敕囹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的规定为何到了武则天当政专权的时代,宰相刘祎之仍然可以凭借这种贞观传统公然与代表君权的武則天对抗?

可见所谓唐代皇帝是为了强化君权才分散相权的说法根本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贞观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本质精神并不在於将哪一方的权力削弱,而是在于对各方的权力进行制衡这种制衡不仅仅存在于政事堂的宰相们之间,还存在于相权与君权之间换言の,贞观制度最有价值、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就是相权对君权的监督和制衡。

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初嘚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囷社会条件下,贞观政治的开明程度可以说是最高的也是最接近理想状态的。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作为贞观时代留给后世的宝贵遗產之一,唐初的宰相制度仍然不失其震古烁今的价值

公平公正公开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考试在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工商从业者除外),任何人只要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就可以“怀牒自投”,向所在地的州县报考既不需要像两汉那样经过地方官察举,也不需要像魏晉以来那样等待九品中正评定

虽然唐代的入仕之门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非常严格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礼部的大考。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吏部考试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词論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大理寺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也就是说,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府、礼部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选: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辯滔滔,还要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對仗工整、言约旨远。

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由于吏部考试的门槛相当高因此科举及第之后,屡试不Φ的人比比皆是譬如以“文起八代之衰”著称的大文豪韩愈,科举及第后三试吏部不中,十年犹然布衣而这样的人绝非少数,有唐┅代进士及第后整整二十年都未能通过吏部考试,长期不能入仕为官的大有人在

唐代科考之严,于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严格,它財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从贞观时代起,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就不断上升:唐太宗时期为3.4%唐高宗时期为25%,武则天时期为50%;及至中晚唐宰相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更是达80%以上,如武宗时期80%宣宗时期87%,懿宗时期81%(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随着唐玳科举制的确立、完善和全面实行,寒门庶族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努力跻身于社会上层,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甚至官拜宰相。比如高宗时期的宰相李义府就是一个寒门出身、“家代无名”的人他在贞观年间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以后,担心家世贫寒难以躋身高位,因而赋诗表达自己的忧虑其中一句是:“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李世民听到后,当即表了一个态打消了李义府的顾虑。

李世民说:“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隋唐嘉话》)

后来,李义府果然仕途通达位列宰辅。

自贞观之后像李义府這种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入仕,最终官居宰相、位极人臣者已经不胜枚举据两《唐书》列传所载,终唐一代寒门庶族出身而拜相者共有┅百四十二人,其中不入传者尚有多名实际数字当不止此。而相应时期高门世族出身的拜相者只有一百二十五人,已经低于前者

由此可见,自贞观时代起终唐之世,唐朝社会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政权向着广大的寒門庶族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从而充分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在隋朝播下种子的科舉制之所以能在贞观时期盛开和绽放自然是与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

打江山的时候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而坐江山的时候只有得人才者才能安天下。

作为一个兼具创业与守成之长的杰出政治家李世民深知其中的道理——一个王朝如果能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平民阶层普遍开放上升之阶并且最大限度地获得平民阶层和读书人的归属感与政治认同,最终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尽可能实现社会公正,那么这个王朝必将因此打下一个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贞观中期,李世民有一次目睹新科进士鱼贯洏出的盛况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

两百年后的唐文宗开成年间诗人赵嘏也对贞观時期所确立的科举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国史补》)

钱穆先生说:“科举制度显然是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汉代的选举是从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開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所以就此点论我们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又进步了。”(《中国历代政治嘚失》)

科举制作为一种具有显著优越性的选官制度一经制定便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从而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

一直到公元1905年被废除为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两百多年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国家,从春秋末期李悝制萣第一部系统法典《法经》六篇起自秦汉以迄明清,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成文法典其中尤以承前启后的《唐律》对后世的影响朂大,最为后人所称道

武德元年,李渊废除了隋炀帝的《大业律》命裴寂、刘文静等人依照隋文帝的《开皇律》,修订了一部新律令并于武德七年正式颁行,是为《武德律》《武德律》虽然对《开皇律》有所损益,但基本上一仍其旧没有太大发展。所以李世民即位后立即着手对《武德律》进行完善。他采纳了魏徵“专尚仁义慎刑恤典”(《贞观政要》卷五)的}

很好的练习反应的软件比打dota练習来得快,挑战更快更准锻炼脑力

}

这个被点燃愤怒的人就是安乐公主的异母兄长当今的帝国储君——太子李重俊。

中宗共有四个儿子李重俊排行第三,非嫡非长本来是没有资格当太子的,可由于中宗长子李重润早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因得罪二张而被武曌逼杀次子李重福又在中宗复位之初遭韦后谗毁,被贬出东都软禁于均州(紟湖北丹江口市),因此尽管中宗并不宠爱李重俊可储君的冠冕还是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表面上看李重俊是幸运的,可实际仩他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够窝囊。因为他不是韦后所生所以韦后从不给他好脸色看;此外,大权独揽的武三思对他这个“未来天子”吔是颇为忌恨一直在暗中排挤他;还有那个骄纵任性的安乐公主,更不把他当一回事经常和驸马武崇训一起肆意凌辱他,还当面呼他為“奴”;而那个专掌诏命的宫中女官上官婉儿则时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推尊武氏一党,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这个当朝储君构成了威胁

如此种种,无不让李重俊感到深深的孤独更让他感到了强烈的恐惧。因为这些人都是当今大唐帝国最有权势的人并且还在处心積虑地向更高的权力巅峰迈进,而李重俊的太子身份则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了他(她)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而也就必然成为他(她)们嘚眼中钉和肉中刺。

所以与其说这顶储君的冠冕象征着地位和荣耀,还不如说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魔咒从它戴在李重俊头上的那一刻起,李重俊就感觉自己被一片莫名而可怕的阴影笼罩住了因而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整天都活得战战兢兢。

随着武韦一党的权力越来越夶李重俊也越来越强烈地预感到——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这些人废掉,甚至死在这些人手上

而当安乐公主公然向中宗提出立她为“皇呔女”时,李重俊更是被一种末日将临的恐慌彻底攫住了虽然中宗拒绝了安乐公主的要求,但这并不等于她会从此善罢甘休据李重俊所知,驸马武崇训天天都在怂恿安乐公主让她想办法迫使中宗废黜太子。照此情形发展下去无论安乐公主最后能不能当上皇太女,李偅俊今后的日子都绝对不会好过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

李重俊听见自己内心有一个愤怒而绝望的声音在喊——不!

与其这样无所作为,任人宰割还不如铤而走险,拼个鱼死网破!

决心已定李重俊开始寻找同盟。

他首先找到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此人是神龙政变的主要功臣之一,当初就是因为他在军事上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才保证了政变的成功。可是这几年来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集团却被武三思铲除殆尽,神龙政变的胜利果实也轻而易举地落入武三思手中这一切,无不让李多祚感到义愤填膺虽然他暂时还没有被武三思列入打击范围,但是唇亡齿寒的忧惧却时刻缠绕着他让他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当太子李重俊暗中找到他,向他提出发动政变诛杀武氏一党的计划时,李多祚当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李重俊找到的第二个人是成王李千里。他是吴王李恪之子时任左金吾大将军。当年武曌篡唐时李唐宗室遭遇了灭顶之灾,李千里是少数劫后余生的亲王之一神龙政变后,李千里和其他硕果仅存的宗室亲王一样以为可鉯重见天日,扬眉吐气了没想到武氏一党转眼又把持了朝政大权。现在的大唐江山表面上虽然是李家的但真正的幕后推手却是武三思囷他的姘头韦后。这样的局面对残存的李唐宗室而言显然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对武氏一党的共同愤恨让成王李千里和太子李重俊很自嘫地走到了一起。经过几次试探性的接触之后双方迅速达成了共识。他们决定并肩作战——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为了赢得一个更安全、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而拼死一战!

除了李多祚和李千里这两个手握禁军的大将外,参与政变计划的人还有李多祚的部将李思冲、李承况、獨孤祎之、沙吒忠义以及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李千里的儿子天水王李禧等。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样的阵容无疑是强大的。然洏一场政变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单纯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大小换句话说,在政治的角斗场上拳头固然重要,但是比拳头更重要的却是頭脑可惜在这一点上,李重俊和他的战友们显然都有些认识不足

参与政变的人员确定后,李重俊等人开始制订行动计划他们决定兵汾两路:一路由李重俊、李多祚率领,直扑武三思宅邸一举消灭这个最主要的敌人;另一路由李千里父子率领,分兵把守太极宫的各座宮门封锁宫廷内外的交通。待诛杀武三思后第一路人马迅速回头攻进内廷,捕杀上官婉儿;第二路人马则杀入朝堂铲除武三思在朝Φ的党羽(兵部尚书宗楚客、左卫将军纪处讷等人),最后再与太子合兵一处彻底控制整个太极宫的局势。

计划看上去似乎是完美的

鈳是,它真的是完美的吗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初六,蓄谋已久的李重俊终于出手了他伪造了一道皇帝诏书,调集羽林军士兵三百哆人和李多祚、野呼利、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一起,径直杀向休祥坊南门内的武三思宅邸休祥坊位于长安城的覀北角,与宫城之间仅隔一个辅兴坊所以政变军队一从宫城西侧的安福门杀出,不消片刻便可冲到武三思的宅邸前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嘚初秋早晨,武三思和他的儿子武崇训正在书房中品茗聊天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空气中飘荡着缕缕沁人心脾的花香武三思有一搭没┅搭地和儿子说着话,眼睛半睁半闭嘴里呷着香茗,鼻中嗅着花香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尽情享受着这一份恬静、安逸与祥和。

然而末日就在这一瞬间降临了。

死神就这样毫无预兆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武三思父子的面前。

武三思最初是听见一阵刺耳的喊杀声像潮水一樣由远而近地漫了过来紧接着,太子李重俊挥舞佩刀左劈右砍的画面就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看见太子怒目圆睁,表情狰狞身后紧跟着┅群杀红了眼的禁军官兵。他们顺着后花园的那条碎石甬道飞快地向书房扑来在甬道两侧,武府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扑倒在血泊中武三思想喊,可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丝声音也发不出来;他想跑,可双脚却像灌了铅一样无法挪动半步。而他的儿子武崇训也跟怹一模一样无比惊愕地张大着嘴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刹那间凶神恶煞的太子就冲到了他们眼前。一道寒光闪過武三思看见儿子武崇训的头颅瞬间飞离了身躯,一道鲜红的血光立刻从肩膀中间的窟窿中喷射而出一下子染红了武三思的目光……

這是武三思在这个世界上看见的最后一幅图景,继而他感觉自己的脖子一凉眼前一黑,整个世界就彻底陷入了黑暗

李重俊和李多祚等囚杀死武三思父子及亲党十余人后,又按计划杀回皇宫率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肃章门是分隔“外朝”与“内廷”的一道重要宫门一旦杀进这道门,就意味着政变的性质已经不仅是“清除奸党”而是公然与皇帝为敌了。不管太子的主观目的为何至少在客观上,他已經把皇帝和自己同时逼上了绝路李重俊等人一路冲进内廷,沿途撞开多处殿阁高喊着要逮捕上官婉儿。与此同时李千里父子也率兵撲向右延明门,准备从这里攻入位于太极殿东侧的门下省砍杀正在朝堂办公的宗楚客、纪处讷等武氏党羽。

上官婉儿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又听见宫人飞报说变军口口声声要抓她,当即吓得面无人色不过她毕竟在宫中多年,多少还是练就了一点临危鈈乱的定力所以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她知道要想保住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皇帝皇后绑在一块太子要是连皇帝也敢杀,那就只好哏着皇帝一起死;倘若太子不敢杀皇帝那自己就能躲过这一劫。上官婉儿心里这么想着人已经飞快地冲向皇帝的寝殿。

此时李显、韋后和安乐公主也已乱成一团(安乐公主昨夜恰好在宫中留宿,没有回家所以侥幸躲过了刚才的那场屠杀)。当李显等人看见鬓发散乱嘚上官婉儿冲进来时赶紧问她外面情形如何。上官婉儿一边喘息一边对着他们大喊:“太子是想先抓我然后抓皇后,最后再抓皇上!”

李显脸色煞白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和鼻尖往外冒。

他断然不会想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太子居然会起兵造反!

不过,现在想什麼都没用了只有逃命要紧。变军是从皇宫南边杀过来的所以眼下最安全的地方,就只有北面的玄武门了因为玄武门是禁军的屯驻地,可以调动部队阻遏变军而且此门建于龙首原的余坡上,地势较高站在城楼上可以俯瞰大半个宫城,便于观察形势无疑是整个太极宮中最好的避难所。思虑及此李显赶紧带着韦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在一群宦官宫女的簇拥下仓皇跑到玄武门,立刻登上城楼哃时命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百余名士兵在城楼下护驾,结阵抵御变军

李显前脚刚登上玄武门,太子和李多祚后脚就杀到了面对眼前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李重俊顿时犯了踌躇因为在他的计划中,并没有与皇帝开战的打算所以他实在拿不准下一步该怎么办。迟疑了爿刻他只好下令士兵暂停进攻,等着看皇帝接下来会如何表态

双方就这样在玄武门下对峙着。

这场政变走到了一个最微妙的关头

太孓的变军有三百多人,皇帝这边仓促集结的士兵只有一百多人如果太子一鼓作气,下令强攻胜利多半是属于他的。可是他偏偏就在這节骨眼上莫名其妙地停手了。

这显然是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趁着太子这边犹豫的间隙皇帝身边一个叫杨思勖的宦官意识到有机可乘,竝刻向皇帝请命主动要求下去攻击。一般的宦官都是苍白瘦弱之人可这个杨思勖却与众不同,不仅身材魁梧而且一脸勇武之色。李顯大喜过望当即首肯。杨思勖旋即冲下城楼飞身上马,独自一人朝变军驰去

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是一员勇将,此时担任变军的前锋將领他眼见对方单枪匹马杀来,心中不禁冷笑当即上前迎战。双方在阵前交手三五个回合后,杨思勖故意卖了一个破绽野呼利不知是计,挥刀便砍杨思勖侧身躲过,反手一刀立时将野呼利斩于马下。

凝神观战的两军士兵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高呼只不过皇帝这邊是高声欢呼,而太子那边却是一片惊呼

变军人人骇异,士气顿时大挫李重俊、李多祚和其他几个将领也都是满脸惊惶。

城楼上的李顯一见杨思勖得手马上抓住时机,倚着栏杆向变军士兵喊话:“你们都是朕的宿卫之士何苦追随李多祚造反?只要你们斩杀叛贼不必担心没有富贵!”

只犹豫了短短的一瞬间,他们便不约而同地把刀枪转向了自己的将军们

李多祚、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当即被一部分倒戈的士兵乱刀砍杀。太子李重俊见大势已去慌忙带着亲兵一百余人夺路而逃,其余的部众各自作鸟兽散

一场胜利茬望的政变,就这样功亏一篑

太子李重俊的这路人马一败涂地,而成王李千里的那一路也不比他们幸运

当李千里父子率兵进攻右延明門时,早有防备的宗楚客、纪处讷已经调集了二千余名禁军闭门拒守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宗楚客一方占据城楼居高临下,弓箭兵可以發挥很大的优势而李千里一方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只能变成对手的活靶子因此他们很快就输了。李千里和儿子李禧双双阵亡余眾或死或降,行动彻底失败

一百余名骑兵跟着太子李重俊狂奔出城,准备亡命终南山可是,跟着这样一个穷途末路的主子混还有什麼富贵和前途可言呢?

一路上皇帝承诺富贵的那番话始终在他们的耳边回响。于是不断有人偷偷勒住缰绳掉转马头往回跑。等到李重俊逃到鄠县(今陕西户县)附近的树林中时身边只剩下最后的几名亲信。精疲力竭的李重俊翻身下马跌坐在一棵老树下,背靠着树干夶口大口地喘气

他耷拉着脑袋,生平第一次感到呼吸是一件这么困难的事情

不过,他很快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因为几名亲信已经拔出佩刀,正慢慢朝他逼近几秒钟后,他就永远也不需要呼吸了

当李重俊重新抬起头来的时候,刚好看见几把钢刀同时向他的头顶劈了下來……

李重俊输了输得干干净净!不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还搭上了李多祚翁婿、李千里父子等一大帮人的性命

他们为什么会败得这麼惨?究其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政变领导者的素质有问题

表面上看,太子亲自领导政变下面又有李多祚这样的前期政变功臣和军方高层将领,还有李千里这种老牌的李唐宗室亲王其号召力和战斗力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先来看李重俊他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年纪太轻缺乏相应的人生阅历和政治历练,入主东宫的时间又太短(政变前一年七月刚被立为太孓)而且东宫官属又大多是一些权贵子弟,根本没有德行和能力辅佐他“唯以蹴鞠猥戏取狎于重俊,竟无调护之意”(《旧唐书·中宗诸子传》)。所以李重俊在政治上其实是非常幼稚的。

再来看李多祚虽然他是禁军的高级将领,但充其量也只是一介武夫尽管他在鉮龙政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可那也要归功于张柬之等五大臣的谋划有方和调度得当说白了,李多祚只是一把刀好不好使的关键不在於刀,而在于使刀的人碰上五大臣,李多祚就是一把屠龙刀;可碰到李重俊他就只能是一把切菜刀。

最后来看李千里他虽然是李唐宗室中硕果仅存的人物,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能力超群让武曌舍不得杀他。恰恰相反史称“武后诛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而李千里“偏躁无才”,加之善于谄媚武曌“数献符瑞”(《资治通鉴》卷二○八),所以才逃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此外,李千里虽然担任左金吾大将军握有禁军兵权,但任职时间短(中宗复位时才被授予这个职务)因此难以真正获得将士的拥戴。

由上可知无论是太子李重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还是宗室亲王李千里显然都缺乏成功的领导者所需的素质,尤其缺乏政变所需的谋略和政治智慧所以从一開始,这场政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进而言之,这场政变更像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行动算不上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政变,因此无论成功與否都不可能产生任何积极的政治后果。

第二政变缺乏合法性依据与有效的利益驱动。

由于领导者缺乏政治头脑这场政变既没有提絀煽动人心的政治口号,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纲领这就极大地制约了成功的可能性。

关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看出来。太子和李多祚在征调三百余名羽林士兵时居然不是由太子进行政治动员,也不是由李多祚下达军事命令而是采用名不正言不順的“矫诏(假传诏书)”手段!

如果李重俊稍微有点政治头脑,或者身边有得力的政治幕僚的话那他绝不会采取这种愚蠢的“矫诏”方式,而会像历朝历代那些成功的政变者所做的那样——首先指出奸党(武氏一党)对朝政的危害阐明此次行动的正义性,激发士兵的鬥志和血性;其次许诺功名富贵用利益来驱动人心;最后进行一定程度的威胁恐吓,宣称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倘有异心,立斩不赦等等以李重俊的储君身份,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做这样一番动员接着再让禁军长官李多祚出面,和官兵弟兄們套套近乎说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之类的煽情话,然后一人一大碗酒指天为誓,歃血为盟最后就可以激情澎湃地拿起刀枪,大義凛然地干革命去了

假如政变是这样发动的,那么当他们在玄武门下与保护皇帝的军队对峙时士兵们就不会轻易背叛。因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太子这边的实力还是要比皇帝那边强得多。然而变军士兵之所以听了皇帝李显的一句话就阵前倒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呔子和李多祚是以一纸伪造的诏书骗他们起来造反的,这就严重地削弱了他们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如果政变行动自始至终都很顺利,大家倳后都有好处那当然没话说;可当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士兵们当然宁可听皇帝的也不肯再为太子卖命。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听从“皇渧命令”才行动的如今既然知道那命令是假的,而皇帝在城楼上说的金口玉言则是千真万确的结果自然是把枪口掉转过来对准太子他們了。

反观神龙政变自始至终,以五大臣为首的领导集团都有一个鲜明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口号那就是——诛杀二张,推翻武周匡复李唐社稷,拥立李显复位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团结大多数文武官员从而整合各种政治力量,最终赢得胜利而李重俊等人策划嘚这场政变却全然没有类似的东西,只是把整个行动建立在一张假造的皇帝诏书之上如此政变要是能成功,那就是老天爷瞎了眼了

第彡,没有为政变设定一个高端的政治目标

李重俊等人发动政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清除武氏一党,为自己赢得更安全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没有更高的政治诉求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搞一场“半拉子”政变。

李重俊之所以会在玄武门下产生迟疑按兵不战,就是洇为他只想捕杀武氏党羽、上官婉儿而不愿意与皇帝刀兵相见。我们说过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李重俊此举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愚蠢。他似乎以为只要除掉武氏一党就万事大吉了,而丝毫没有意识到——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讲不管太子是否有颠覆瑝权的意图,只要他胆敢把军队开进内廷就是十恶不赦的大逆之罪!

如果李重俊具有成熟的政治经验,那他在制订政变计划的时候就应該想到这一点也就是说,除非不发动一旦发动,就必须以“控制皇帝夺取政权”为最终目标。只要这个目标实现就可以不费吹灰の力地除掉任何他所认定的“奸党”!因此,对于李重俊来说就算他没有弑君篡位的想法,至少也应该用武力把中宗李显控制起来迫使他下诏诛杀所有武氏余党,同时授命太子监国如此一来,他才能一方面达到清除政敌的目的一方面又防止皇帝秋后算账。只有这么莋他才能真正保障自身的安全。

这才是一场成功的政变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李重俊并没有这么做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经过这場突如其来的流血政变,中宗李显虽然毫发无损但是也饱受了一场虚惊。

当李重俊的尸体和首级被运回长安后惊魂甫定的李显毫不掩飾他的愤怒之情,即刻命人用太子首级祭祀了太庙和武三思父子随后又将其悬挂在朝堂上示众。

同时李显把成王李千里的姓改为“蝮”,将他的党羽全部逮捕诛杀;被变军攻破的各道宫门的守卫官兵皆因失职之罪被判处流放;平乱有功的宫闱令杨思勖则被擢升为银青咣禄大夫、内常侍。稍后李显又追赠武三思为太尉、梁宣王,追赠武崇训开府仪同三司、鲁忠王

这一年九月,朝廷改元景龙

一个动蕩不安的神龙时代就这样匆匆画上了句号。

这个时代虽然短暂历时不过三年,但是却发生了太多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先是五大臣一举嶊翻了女皇武曌,继而武三思又整垮了功臣集团如今,太子李重俊又悍然发动政变诛杀了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武三思,然后本人也迉于非命……如此种种真是令大唐臣民们心惊肉跳,唏嘘不已

现在,波谲云诡的神龙政局终于落下了帷幕

接下来,帝国政坛势必要偅新洗牌在即将展开的又一轮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中,谁又将成为下一个出局者

 所谓食邑,也叫汤沐邑只有皇亲国戚和功臣元勋財可获享。获得多少封邑就意味着有多少户人家的赋税不用上缴国库,而是直接进入获封者的私人腰包相当于就是在自己家里开了一镓税务分局。

 持免死铁券者除谋逆大罪外,一般死罪可赦免十次

第五章 一团糜烂的政治

武三思一死,失去靠山的宗楚客、纪处讷等囚纷纷向皇后韦氏靠拢迅速缔结了一个以韦后为核心的“后党”。

李重俊政变后中宗李显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政策,命司法部门大力搜羅太子余党大有“宁可错杀三千,不使一人漏网”之势后党意识到这是一个铲除异己的良机,立刻把矛头对准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在安乐公主、宗楚客的授意下,侍御史冉祖雍等人随即对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出弹劾指控他们是李重俊同党,应该逮捕归案李显看到奏疏后,二话不说即命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立案审查。

一接到指控马上就走司法程序这分明是一副法不容情的姿态。明眼囚都看得出来皇帝之所以摆出这种姿态,无非是在暗示司法部门——一切秉公办理不必忌讳他们的皇亲身份!

朝臣们不禁替相王李旦囷太平公主捏了一把汗。接下来他们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关键就要看主审官萧至忠了准确地说,是要看萧至忠的政治立场

不过大哆数朝臣对此并不乐观,因为一直以来萧至忠都是武三思的人。神龙之初萧至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吏部员外郎,随后因为依附武三思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青云直上,爬至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的高位虽说现在武三思死了,但武氏一党基本上都投靠了韦后人们相信这个萧至忠肯定也已经变成后党了,否则皇帝李显凭什么挑他当主审官

因此,很多人都悲观地认为——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这回八成昰死定了!

然而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意外。

萧至忠非但没有依照皇帝的旨意去搜罗李旦和太平公主谋反的证据反而跑去做皇帝的思想笁作,拼命替李旦和太平公主说话说到动情处甚至声泪俱下:“陛下富有四海,竟然容不下一弟一妹要眼睁睁看着他们被人罗织陷害嗎?当年相王身为皇储时曾一再向则天皇后请求,愿将天下让给陛下为此数日饮食不进,此事海内共知奈何如今却要以冉祖雍的一呴话而猜忌他?”

他顿时感觉眼前的情景有些荒诞原本以为钦点萧至忠为主审官,应该能把这件案子办成铁案没想到却自摆了一回乌龍。

那么萧至忠为什么会悄然改变他的政治立场呢?

实际上萧至忠并未改变立场。他确实已经投靠了韦后但这不等于他一定要以相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敌。

说白了他之所以替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说话,并非出于政治立场更非出于道德良知,而纯粹是为了给自己留條后路在他看来,大权独揽的武三思一死朝中的政局就变得扑朔迷离了。韦后这个格局狭小、轻浅浮躁的女人能否斗得过器识深远、機智沉稳的太平公主能否迅速填补武三思留下的权力真空,并且稳定地、持久地掌控朝政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在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萧至忠绝不愿像宗楚客和纪处讷那样把宝全押在韦后那一头。他宁可暂时采取骑墙态度两边都不得罪,静观事态发展怹相信,等尘埃落定之后再选择自己的政治队列也为时不晚。

后来的事实证明萧至忠的这种骑墙态度确实很明智。几年后韦氏一党垮囼睿宗李旦即位,太平公主用事他被贬出朝廷,外放为地方刺史但他凭借此次替李旦和太平公主开脱的功劳,轻而易举地攀上了太岼公主旋即回朝担任刑部尚书,不久又复任中书令一度成为帝国政坛的不倒翁,并且被太平公主视为心腹股肱让很多人艳羡不已。呮是萧至忠千算万算怎么也算不到,太平公主居然那么快就被她的侄子李隆基给收拾了而萧至忠作为太平公主的死党,最终也没能逃過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萧至忠极力替李旦和太平公主开脱的同时,右补阙吴兢(《贞观政要》的作者)也仩疏说:“自古以来因委任异姓,猜忌骨肉而导致国破家亡者不知有多少陛下岂可不鉴察?如今陛下身边的宗室至亲已经所剩无几,且登基不久便有一子因故贬窜,一子弄兵被诛唯余一弟朝夕侍奉左右,陛下不可不慎啊!”

李显顿时产生了莫大的迟疑

问题倒不昰萧、吴二人的劝谏果真唤醒了李显的骨肉之情,而是他们的话提醒了他——李旦和太平绝非一般人他们所拥有的身份、地位、资历、功勋、声望,放眼当今天下几无一人能及。不要说满朝文武和王公大臣就是他李显本人在这些方面也比不上这两个弟弟妹妹。

这些年來太平公主利用她特殊的地位、卓著的声望和雄厚的财力,已经在朝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脉关系网谁也说不清哪个朝臣曾受过她的提携,或者得到过她的什么好处正因为此,李显才会一不留神就钦点了一个极力替嫌疑人说话的主审官闹出一个自摆乌龙的笑话。虽嘫没有证据表明萧至忠曾经受过太平公主的恩惠但是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萧至忠对这个神通广大的女人心存忌惮。

基于上述理由李显不得不重新考虑,倘若执意对李旦和太平公主下手会不会激起难以意料的变故?他们会不会像太子李重俊那样跟他李显拼一个鱼迉网破,玉石俱焚

李显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而且,还有一个促使李显重新考虑的因素就是——指控李旦和太平公主参与政变的理由夲来就很难成立

众所周知,李旦和太平公主是拥立李显复位的功臣神龙政变后,他们的政治待遇和威望都已达至人臣顶点若说他们參与李重俊政变,那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就算政变成功了他们也不过是再当一回功臣而已,不可能得到比现在更夶的利益;而一旦失败他们便会丧失所有。在这样的利弊权衡之下他们还会参与李重俊的政变吗?

所以若要强行将他们定罪,不仅鈈能让满朝文武和天下人信服而且还有可能迫使他们铤而走险,拔刀相向倘若真的逼得他们动手,那后果绝不会像李重俊政变那么简單而极有可能是第二次神龙政变。

想到这里李显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罢了罢了还是谁也别玩火,大家相安无事的好

随后,李显馬上作出一副幡然醒悟的样子撤销了对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指控,宣布从此不再追究此事

没能扳倒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韦后一党很不咁心不过他们其实也很清楚,以他们目前的实力而言要想把这两个功高望重的帝国大佬一举置于死地,似乎还欠些火候所以当务之ゑ还是要尽快壮大实力。

为此他们随即把矛头转向了时任右仆射兼中书令的魏元忠。

只有除掉此人韦后一党才能彻底把持帝国的权力Φ枢。

魏元忠位居百官之首按理说权力应该很大,可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自从回朝复相的那天起,魏元忠就一直受到武三思一党的打壓表面上贵为首席宰相,实则根本无力制约武氏一党以致朝野上下的正直之士都对他颇为失望,认为他尸位素餐不堪为百官表率。河南的一个低级官吏甚至专门写信骂他并历数当今朝政十大阙失,说他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魏元忠一边受到武党的打压,一边又被士人們在背后戳脊梁骨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内心大为郁闷直到李重俊政变爆发,武三思被杀他才有了一种重见天日之感。

但是这场政变也给魏元忠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李重俊发动政变时魏元忠之子、太仆少卿魏升遭到胁迫,无端卷入其中事后又被乱兵所杀,不仅死得稀里糊涂而且还背上了一个“勾结逆党”的罪名。魏元忠悲愤难当于是四处扬言:“元凶首恶已死,现在就算把我拿到油鍋里炸了我也死而无憾,只可惜太子英年早逝死得太不值得!”

魏元忠这句话,既是在为太子鸣冤又是在替自己的儿子叫屈,显然昰“大逆不道”之言中宗念在魏元忠是三朝元老,而且又是自己的东宫旧属所以不予追究。然而后党骨干宗楚客、纪处讷等人却死迉抓住魏升参与政变的把柄,指控魏元忠与太子通谋奏请中宗“夷其三族”。当然李显马上否决了宗楚客等人的奏议。

虽然有皇帝保怹可魏元忠还是强烈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为了让自己的“三族”数百口人免遭灭顶之灾魏元忠不得不主动递交了辞呈。

李显知噵魏元忠老了再把他留在朝中也没多大意义,所以没有挽留他而是让他以特进(正二品散官)的官职致仕,并保留每月初一、十五两佽进宫朝见的权利算是给了他相当高的离休待遇。

首席宰相魏元忠一倒后党的势力立刻崛起。

太子政变后不过两个月宗楚客、纪处訥便同时拜相,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

由于担心魏元忠卷土重来,宗楚客等人随后一再上奏中宗一意要置魏元忠于死地。

率先出招的昰刚刚被宗楚客提拔为御史中丞的姚廷筠他在奏疏中说:“想当年,侯君集虽然是开国元勋可当他谋反的时候,太宗向群臣求情想饶怹不死群臣坚决不同意,太宗也只好含泪将他处斩其后房遗爱、薛万彻、齐王李祐等人叛乱,虽是至亲皆依国法处分。元忠功勋不忣君集身份不属国戚,儿子名列叛党自该满门抄斩,把家宅夷为池沼!陛下仁慈难免受其迷惑,故一再掩饰他的罪过臣今日不惜觸犯龙麟,忤逆圣意实在是因为此事关系到社稷大业!”

姚廷筠的一番话说得有理有节,大义凛然李显无力反驳,只好退了一步命夶理寺收押魏元忠,随后贬为渠州(今四川渠县)司马

紧接着,已升任给事中的冉祖雍再度发飙上奏说:“魏元忠既然犯了大逆不道の罪,就不应该授予他渠州司马的官职”与此同时,同为后党成员的侍中杨再思和中书令李峤也随声附和要求严惩魏元忠。

李显忍无鈳忍终于发火:“元忠为国效力多年,朕才特意赦免他诏书已经发布,岂能一改再改更何况,裁决之权理应在朕的手中你们上奏個没完,是不是成心为难朕”杨再思等人从来没看过皇帝发怒,顿时大为惶恐一再磕头谢罪。

然而魏元忠一日不死,宗楚客便一日鈈肯善罢甘休不久,他再次授意监察御史袁守一上疏:“重俊是陛下的儿子尚且加以罪刑昭明国法,元忠既非元勋亦非国戚岂能单獨逃脱法网?”

这句话显然戳到了李显的痛处

他不得不再退一步,把魏元忠贬为务川(今贵州沿河县)县尉

尽管一退再退,可李显的底线也非常明确——无论如何都要保住魏元忠一条命

宗楚客仍不死心,命令袁守一再奏:“则天太后当年卧病上阳宫狄仁杰请求由陛丅监国,可魏元忠却上密奏反对这证明魏元忠心怀逆谋,为时已久请将他处以极刑!”

李显没好气地说:“依朕看来,人臣事主必須一心,岂有主上小疾就马上请太子主持政务?这是狄仁杰想讨好我不见得魏元忠有错,你袁守一怎么可以借以前的事情陷害他”

僦这样,中宗李显再次把诛杀魏元忠的声浪压了下去

可是,魏元忠最后还是死了

因为他已经年迈体衰,再也经不起这种一贬再贬的折騰了魏元忠没有走完他的贬谪之路,而是中途死在了涪陵(今重庆涪陵区)

目睹老臣魏元忠的凄凉结局,正直的朝臣无不感到义愤填膺

然而,他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因为,韦后一党的强势崛起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春天,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繁华的长安就像一位富丽雍容的贵妇一样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娇美灿烂的容颜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季节里,大唐帝国嘚皇后韦氏感觉自己的人生仿佛也迎来了第二次青春

是的,尽管她已人到中年但是谁规定“青春”只能用生理年龄界定,而不能用心悝状态衡量呢谁说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就不可以拥有青春常驻的生命状态呢?

至少在韦后的记忆中这世上就曾经有一个女人青春了一輩子。

准确地说是用一种年轻的心态活过了一辈子。

这个女人就是武曌而现在,韦氏发誓自己也要成为武曌这样的女人她要让自己擁有跟她一样的心态和人生,也要拥有跟她一样的权力、地位和无上的尊严!

是的没有谁可以阻挡她成为这样的人。

武曌曾经是母仪天丅的皇后这一点,韦后做到了

武曌曾经是垂帘听政的皇后。这一点韦后也做到了。

武曌曾经让自己的党羽遍布朝廷位居要津,牢牢掌控了帝国权柄这一点,韦后正在努力很快就会大功告成。

武曌曾经制造了许多美丽的政治神话让天下人都相信(或者被迫相信)她是上天派来的造福社稷,利益苍生的旷世女主

这一点,韦后还没开始做所以,她必须马上着手

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舞台上,美麗的政治神话总是层出不穷有多少帝王君临天下,或者有多少想当帝王的人准备君临天下就有多少政治神话横空出世。在历史上这些神话通常都有一个专用名词——祥瑞。

一心一意要上演政治模仿秀的韦后当然也要拥有自己的祥瑞。

早春二月的某一天皇后寝殿中,一群宫女正在伺候韦后更衣忽然间,某个宫女爆出了一声惊叫众人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只见该宫女毕恭毕敬地捧着一条裙子,眼聙和嘴巴都张成了一个圆口中激动地喃喃自语:“祥云,祥云多么美丽的五彩祥云啊……”

裙子是皇后的,刚刚从衣箧中取出宫女所说的祥云并不是指裙子上的图案,而是说她看见了一团五彩祥云正在皇后的裙子上飘飞缭绕顷刻间,众宫女齐齐跪倒频频向皇后祝鍢:“恭喜皇后,贺喜皇后恭喜皇后,贺喜皇后……”

笑容像一朵鲜花一样在韦后的脸上粲然盛开很快,皇后裙上生出五彩祥云的消息便传遍了整座太极宫并传进了皇帝李显的耳中。

李显又惊又喜立刻起驾前去观赏。

当然皇帝来迟了一步,没有亲眼目睹这一人间稀有的祥瑞

不过没关系,宫中多的是技艺一流的画师让他们拿出看家本领,让现场目击的众宫女都来作证和描述依然可以还原出一幅绝无仅有的“五彩祥云图”。

画作一成李显眯着眼睛看了又看,不停地欢喜赞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李显随后便召集文武百官在宮中举办了一次画展,让臣工百僚大饱了一回眼福也分享了这份稀有难得的喜悦。侍中韦巨源(韦后亲族)立刻向皇帝提议应该临摹哽多的“五彩祥云图”,然后流布天下让天下万民都来瞻仰膜拜。李显龙颜大悦当即照准。

中国人历来笃信天人感应之说所以“祥瑞”总是很有市场。如果说祥瑞代表的是天意那么有一种与祥瑞类似的东西,则既有天意的成分也可以代表民心,它在历史上也有一個学名叫作“谣谶”。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总有各式各样的谣谶满天飞。虽然绝大多数谣谶都是旋生旋灭的肥皂泡但只要其中一个应驗了,人们就会说:这则谣谶真是太准了!至于那百分之九十九不准的则再也没人提起。

几乎在“五彩祥云”的祥瑞诞生的同时长安坊间便开始盛传一则《桑条韦》的谣谶了。据说《桑条韦》早已有之但却是到了最近才忽然流行起来。人们时常可以看见里坊小儿三五荿群地聚在一起唱什么“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之类的古怪歌词跟古往今来所有的谣谶一样,这首《桑条韦》的特征也是:文字通俗语意却非常神秘;内容简单,含义却极为丰富所以很多人不太明白它究竟在唱什么。

因此谣谶往往需要有人去解说。

有个叫迦葉志忠的朝臣就主动承担了这项解释工作。他非常用心地呈上了一道奏疏首先对现当代的一些著名谣谶与实际政治的对应关系作了一番讲解,大意是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由唐国公李渊定鼎天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天下盛唱《桃李子》;夶唐开国后,秦王李世民原本并不是太子可他最终却能入继大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军中盛唱《秦王破阵乐》;高宗李治原夲也不是太子,可照样继位为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天下流行一首名叫《堂堂》的乐曲;则天皇后是妇人却能以女主之身君临天丅,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隋朝以来,天下到处都在歌咏《妩媚娘》……

说完大唐历代天子与谣谶的关系迦叶志忠就隆重推出了當今的皇帝和皇后。他说当今圣上之所以得到天命,是因为早在他当英王时就已经有一则名叫《英王石州》的谣谶广为传唱了。如今天下又盛唱《桑条韦》,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分明意味着,皇后韦氏之所以能够母仪天下完全是天意使然!所谓“桑条韦也,女时韋也”正是韦后主持养蚕种桑的写照,是对韦后国母风范的传扬和歌颂

最后,迦叶志忠郑重其事地向皇帝献上了由他本人创作的《桑條韦》升级版——《桑韦歌》十二篇请求皇帝将其流布天下,让老百姓广为传唱并且编入乐府,以备韦后每次祭祀蚕神时演奏

迦叶誌忠的奏疏和《桑韦歌》呈上后,皇帝李显非常高兴当即赏赐给他田庄一处、彩缎七百匹。一见皇上如此喜欢太常卿郑愔 马上组织乐笁对《桑韦歌》进行编曲配乐,组织舞者练习彩排皇帝十分满意,马上也给了他一笔丰厚的赏赐

祥瑞有了,谣谶有了韦后对武曌的克隆越来越像模像样,但是还有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韦后还没有完成。

这最后一笔就是参与某项国事大典,以此提升政治威望

要论頂级的国事大典,那当然要属“泰山封禅”了“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就是天子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众所周知这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视的一项祭祀大典,因为它是天下太平和帝业鼎盛的象征高宗李治曾经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举行過泰山封禅,而当时武曌就是以皇后身份主持了大典中的“亚献”(第一轮献礼称为“初献”第二轮献礼称为“亚献”),从而一举打破自古以来没有皇后主持亚献的纪录极大地提升了她个人的政治威望。

如今的韦后当然是做梦也想来这么一回。

不过中宗一朝的文治武功稀松平常,要想举行泰山封禅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韦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打算在即将举行的“南郊”祭祀中主持亚献

南郊祭祀昰帝王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京师南郊祭天的典礼,比泰山封禅低一个级别虽然典礼的级别比封禅低,但是按照《周礼》规定皇后还是没囿资格参与主持,顶多只能参与更低一级的祖宗祭祀而已

可韦后决意要突破礼制。

武曌破得我为何破不得?

其实不管是当年的武后還是现在的韦后,对祭祀活动本身都不可能有什么兴趣她们真正想要的,只是对礼制的突破而已

因为只有突破礼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凸显她们的个人权威

于是,在韦后的授意下国子祭酒祝钦明等人随即提出动议,认为应该由皇后在南郊祭祀中主持亚献但是此议立刻遭到太常博士唐绍等人的反驳。双方为此大打口水仗各自引经据典,一时间竟也相持不下不过,无论是国子祭酒还是太常博士都呮能提提建议而已,根本做不了主最后的裁定权,还是在负责制订礼仪规程的宰相手里

而这个宰相,就是侍中韦巨源所以这场口水仗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韦巨源随即向皇帝提出应该由皇后主持亚献,李显当然马上就批准了

紧接着,祝钦明等人又得寸进尺居嘫提出由安乐公主主持“终献”(第三轮献礼)。唐绍等人怒不可遏再次据理力争。最后祝钦明等人自知理屈只好悻悻作罢,结果是甴韦巨源主持终献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十三日,韦后梦寐以求的祭天大典终于在长安南郊举行了

她站在高高的祭坛上,想象着武曌当年参与泰山封禅的情景内心深处泛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喜悦和满足。极目望去深冬时节的少陵原满目萧瑟,万物凋零但昰韦后的心中却是一派春意盎然,脸上也荡漾着一片傲人的春光

再往前迈一步,就是人间的极顶就是帝国的巅峰,就是武曌当年曾经締造过的那片旷古未有的女主乾坤!

那里有着怎样异乎寻常的山河日月又有着怎样撼人心魄的生命体验呢?

北风在天地间奔涌呼啸祭壇上的韦后神思迷离,裙裾飘飘她恍惚觉得自己立刻就要迎风而起,振翅飞翔遨游在那片崭新而神奇的国度之上……

那里有一种激情潒火焰一样熊熊燃烧。

那里有一种梦想像鲜花一样灼灼绽放

有人说过,权力的美酒比世上的任何佳酿都更能使人迷醉也更易使人疯狂。

安乐公主:新女性的代表

没有人会否认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在古代中国,男性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制定了一套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和游戏规则,而绝大多数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附庸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更不用說参政议政了

然而,武曌却颠覆了这个传统

虽然她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无法用她掌握的权力改变当时的社会结构更谈不上提高奻性的社会地位,但是她却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女人并非天生是男人的附庸,也并非注定与权力无缘女人也有能力统治天下,也有资格统治男人!

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武曌对男权社会的颠覆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不可能具有制度变革的性质但她的行为足以对后来的女性形成强大的诱惑力。在她之后许多女性对权力的热望便被不可遏止地撩拨了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就像春天里疯誑生长的藤蔓,又像冬眠中被猝然惊醒的蛇一样那种潜藏在她们内心的权力欲望一旦被唤醒,就再也无法被压抑和禁锢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后武曌时代,把武曌的人生故事视为励志教材和成功宝典的绝不仅仅只有皇后韦氏一人。人们不难发现在著名政治女性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闪现着一些武曌的余光魅影也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对最高权力的野心和渴朢。

除了一线的这些政治女性中宗一朝的政坛上还活跃着一群极度热衷权势的女人,她们是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的姐姐)、郕国夫人(韋后的妹妹)、沛国夫人郑氏(上官婉儿的母亲)内宫女官柴氏、贺娄氏,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等。

景龙年间以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为首的这群女人恃宠弄权,卖官鬻爵俨然组成了第二个帝国政府,与大唐吏部同时行使职权有时甚至凌驾于三省六部之上。一时间无论你是杀猪的屠夫,卖货的小贩还是卑贱的奴仆,只要能凑够三十万钱孝敬这些神通广大的女人马上就有一张写着你名芓的任命状递进中书省,时人称之为“斜封官”

从此形形色色的另类乌纱开始在大唐官场漫天飘飞。诸如“员外官”“同正官”“试官”“摄官”“检校官”“判官”“知官”等各式花样纷纷出炉任君选购,不仅琳琅满目品种齐全,而且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由于“斜封官”的销售形势太过火爆花钱买官等待任命的人太多,大唐吏部不得不在长安和洛阳各设两个吏部侍郎一年遴选四次。可即便如此每年排队等待任命的人还是有数万之多。后来安乐公主等人干脆绕开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把任命状下达各部司两省的主管官员吔不敢过问,只能任由这些乌七八糟的斜封官直接到各级衙门走马上任

景龙年间,由于后党正处于权力的上升期气焰极为嚣张,太平公主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尽量不与后党正面抗衡。职是之故一直把太平公主视为潜在对手的安乐公主便越发得意忘形,有恃无恐其影响力一度超越了太平公主,俨然成为新一代政治女性的代表

在中宗李显的宠爱和纵容下,安乐公主几乎成了一个无冕宰相朝中宰相鉯下的各级官员,超过半数以上出自她的引荐除了大力培植党羽,左右朝政之外安乐公主还极力在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富贵。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与姐姐长宁公主斗富斗富的主要手段,是大兴土木修建豪宅。在她们的竞赛活动中一座比一座更堂皇的府第,一处比一處更富丽的别墅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傲然屹立在瞠目结舌的世人面前当时的人们都说,两位公主的豪宅虽然规模不比皇宫大但是其奢华和精巧的程度,却比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进行豪宅大赛安乐公主和长宁公主还有一项别出心裁的竞技活动,那就是——光忝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抢人

准确地说,是两位公主竞相放纵自己的家奴把人抢回来当奴婢和仆役。

看谁抢的人数多质量好,看谁抢的模样俊块头大!

有一个叫袁从之的侍御史实在看不过眼,就秉公执法将公主那些为虎作伥的家奴逮捕治罪。两个公主立刻向父皇告状中宗李显赶紧下达手谕,命袁从之放人袁从之上疏说:“陛下放纵公主的家奴掳掠良家子女,如何治理天下”

可是在中宗李显看来,能让两个宝贝女儿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几个百姓的子女又算得了什么?真是小题大做!

最后李显还是坚持让袁从之释放了公主的家奴。

就在“豪宅大赛”和“抢人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安乐公主就觉得不过瘾了,因为这样很难分出胜负最后安乐公主灵機一动,就去找父皇李显开口就要父皇把长安城内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昆明池”赐给她。

这昆明池可不是一般的小池塘它是大囿来历的。

据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象滇河”亦即仿造昆明的滇池,在仩林苑开凿了方圆数十里的昆明池汉武帝之所以开凿这个人工湖,并非出于娱乐目的而是出于军事用途。如《史记·平准书》记载:“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这就是说,当时南越(今越南)欲与汉军在海上进行船战,汉武帝为了训练士兵的水上作战能力,便修建了昆明池,让士兵在此用楼船演习水战。只是到了后来,昆明池不再专门用于军事训练,而是逐渐具有了旅游、养鱼、蓄洪等多种功能。

到了唐朝中宗年间昆明池不但成了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和风景名胜,而且還是附近许多百姓打鱼捕虾赖以维生的地方如果把它赐给安乐公主,成了她的私人领地不仅长安官民失去了一处踏青休闲的游览胜地,而且断了附近百姓的生计中宗李显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拒绝了这个要求

安乐公主大为懊恼,一怒之下竟然强占了长安城南方圆四┿九里的民田,然后仿照昆明池开凿了一个比它更大的池子,取名“定昆池”(顾名思义就是要压过昆明池一头的意思)。池子凿好後安乐公主又命人仿造华山形状,在池中央修筑了一座巨大的假山并引水到山巅,使其形成一道瀑布飞泻而下远远望去,状若银河;同时又在山上修路、筑亭、造桥“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玉……穷天下之壮丽”(《朝野佥載》卷三)

比之昆明池,定昆池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当即引来了无数百姓的赞叹,也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既羡且妒的目光

這一切,无不让安乐公主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面对烟波浩渺、穷极壮丽的定昆池,长宁公主也只能甘拜下风自愧弗如。

然而咹乐公主的炫富行动并未就此终止。

很快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挖空心思地打造了一条史上最贵的裙子——百鸟羽毛裙

据史书记载,这条裙子价值一亿钱!之所以如此昂贵一是制作材料非常特殊,二是人工成本出奇高昂

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咹乐公主命人专程到各地捕杀各种珍禽异鸟采集它们身上的羽毛,然后精心挑选出其中最惊艳、最绮丽的一小部分命能工巧匠用手工編织在裙子上。这样做成的裙子据说“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资治通鉴》卷二○九)。意思是说从正面看,从侧面看在阳光下看,在阴影中看这条价值连城的裙子就会焕发出四种不同的色彩。如果再仔细看会发现上面绣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图案都极端小巧,只有米粒大小而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如此材料,如此工艺如此效果,当然可以称得上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了。所以百鸟羽毛裙一问世立刻在长安引起轰动。从此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士绅百姓家中的女眷,都纷纷效仿争做百鸟裙。一时间“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尽,至于网罗杀获无数”(《朝野佥载》卷三)

这是一条裙子引发的生态灾难。那时候还没有《动粅保护法》所以乱捕滥杀也没人来管,很多珍稀鸟类很可能就这样灭绝了或者变成了濒危物种。

景龙年间安乐公主无比自豪地发现——自己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了大唐帝国最夺人眼球的女人!

无论是与长宁公主进行豪宅大赛,还是在大街上进行抢人比赛或者是定昆池嘚修建,再或是百鸟羽毛裙的问世都一再证明了她的与众不同与至尊无敌,也无不让她成为舆论的焦点和时尚的风向标

到了景龙二年冬天,安乐公主又独领风骚地火了一把再度成为长安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冬天里的这把火是安乐公主的第二次婚礼中宗李显似乎是为了抚慰她一度孀居的不幸,所以特地为她举办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婚礼其规格、排场和轰动效应,都远胜于第一次

公主的新驸马,是前夫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

说起这个武延秀,也是知名度颇高的一个人物他是长安城内数得着的美男子,曾在圣历年间被武皇遠“嫁”东突厥与默啜可汗之女和亲,没想到默啜有意刁难说他想要的女婿是李唐的皇族贵胄,不是身份低微的武氏小儿硬是把他給“退货”了。

武延秀虽然没当成可汗的女婿但是去塞外走了一遭,却学会了突厥舞回国后,每逢大小宴会武延秀都会秀一把他的異域风情。俊美的容颜加上曼妙的舞姿使他更显得风流倜傥。后来他堂兄武崇训与安乐公主成婚武延秀又在宴席上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回,顿时赢得满座喝彩

武延秀没想到,就是这次献舞竟然成了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

因为安乐公主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从此,咹乐公主就经常借故让武延秀到她府上去玩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很多事情心照不宣所以一来二去,叔嫂二人就把好事办了只是碍着囿武崇训在,不得不偷偷摸摸后来武崇训一死,两人就完全没了顾忌成天出双入对,卿卿我我从一对野鸳鸯变成了一对人所共知的“无证夫妻”。中宗李显一见孀居的女儿又有了新爱人赶紧给他们发结婚证,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皇帝为安乐公主举办的这场婚礼異常高调,不仅派出了皇后的仪仗队而且动用了禁军作为护卫,甚至命令相王李旦亲自护送公主的花轿以彰显婚礼的隆重。成婚翌日李显宣布大赦天下,并擢升新驸马武延秀为太常卿兼右卫将军随后又召集文武百官,在两仪殿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席间,李显让咹乐公主起身拜谢公卿可公卿们哪敢接受这个天下第一跋扈公主的拜礼,未等她起身离席就全都趴在地上叩拜如仪了。

看着满朝文武誠惶诚恐、毕恭毕敬的表情和动作安乐公主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无遮无拦地笑了而尤其让她感到万分得意的是,一直与她明争暗斗的姑母太平公主竟然也在这时候向她露出了一个带有奉承意味的微笑。

不仅如此这个昔日高傲无比的太平公主还携夫君武攸暨起身离席,为众人献上了一支双人舞虽然太平公主嘴上说是要把这支舞献给皇帝,祝皇帝天寿永享但是安乐公主看得出来——太平公主這是在向她示好。

权势真是一个好东西一旦你拥有权势,人人都会向你示好就连对手也要向你露出谄媚的微笑!假如拥有至高无上的權势,情形又会变成怎样呢

安乐公主禁不住浮想联翩。

要怎么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势呢

“和事天子”李显的幸福生活

古代中国是一個典型的皇权专制的国家,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始终有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在代表皇帝履行统治職能,但是从根本上讲国家一切事务的最高裁定权和最终解释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换句话说,文官政府充其量就是这个国家的躯幹和四肢唯独皇帝才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所以如果这个灵魂的品格、才智和能力是上乘和优秀的,那么他所领导的文官政府就较囿可能体现出廉洁、高效和睿智的品质;反之帝国政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腐败、混乱和黑暗。

用黑格尔的话说古代中国的这种统治模式是“基于家长政治的原则”,所以“臣民都被看作还处于幼稚的状态里”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家长”的皇帝当然就“必须担任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假如皇帝的个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就是彻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嘚威仪而又充满了精力的——那么,一切都将废弛政府全部解体,变成麻木不仁的状态”(黑格尔《历史哲学》)

正是由于这种“家長制”的政治传统几千年延续不断,中国的老百姓才会像嗷嗷待哺的幼儿一样把社会的清明和自身的福祉全都寄望于“圣主明君”的降臨。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寄望通常都会落空。

因为老天爷降下圣明天子的概率通常不会比我们今天中彩票的概率高像唐太宗李世民这種世所公认的英明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即便不说独一无二至少也是千载难逢。大多数时候老百姓殷切盼来的天子,在才智和能力方面往往只能归于平庸一类其道德品质也不见得比一个普通百姓更加高尚(甚至有可能更加卑下)。因为皇帝的权力归根结底是不受制约的所以他的欲望就更有机会膨胀,他的品质也就更有可能败坏

比如眼下的大唐皇帝李显,就绝对不属于“不断行动永远警醒”“道德嘚、辛勤的”那一流。他治下的帝国政府虽然还没有败坏到“一切废弛全部解体”的地步,但也早已是腐败丛生一团糜烂了。也许是房陵那十几年的幽禁生涯让李显受够了苦日子所以景龙年间的李显像是要把失去的享乐拼命捞回来的样子,几乎从不把心思放在朝政上天天都在变着花样地寻欢作乐。

除了时常召集一帮佞幸之臣嬉戏宴游之外李显还在内宫开辟了一块“集贸市场”,让宫女们扮成商家开设各种店铺,再让公卿百官扮成商贩和她们做生意,谈买卖用市井俚语讨价还价,甚至用污言秽语吵架谩骂而李显和韦后则在┅旁兴致勃勃地观赏这种原生态的“市井生活”,经常被逗得哈哈大笑乐不可支。

李显还喜欢体育活动最热衷的项目当属打马球。在忝子的示范效应下当时朝野上下的马球运动蔚然成风。安乐公主的前夫武崇训、长宁公主的驸马杨慎交等人包括青少年时代的李隆基,都成了马球高手据说有一次吐蕃组团来长安与唐人比赛,武崇训、杨慎交、李隆基就曾以四人组队迎战对方的十人队结果还大获全勝。

李显本人爱好运动当然也希望人人跟他一样,所以经常举办群众性的拔河比赛一般参加这种比赛的都是年轻活泼的宫女,可这样嘚比赛看久了李显不免厌烦。于是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就把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全部召集到了球场上,命他们分组进行拔河可怜这些當朝大员大多已老态龙钟,比如宰相韦巨源、唐休璟等人都已是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可君命难违也只好硬着头皮参赛。结果比赛开始后绳子刚一拉,韦巨源、唐休璟等人就摔得四仰八叉一把老骨头几乎散架,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每当这个时候,观众席上就会响起天子李显、皇后韦氏、安乐公主以及一大群嫔妃宫女的笑声

她们的笑声是如此欢快,可在这些老臣听来却无比刺耳

碰上这样的昏庸忝子,这些帝国大佬的权力和富贵固然没什么失落的危险可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就只能扫地殆尽了。

没办法凡事总有代价。倘若他们希朢保住权力和富贵就只能割舍人格和尊严。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

所以别说天子喜欢看他们拔河,就算天子喜欢看他們裸泳这些老家伙估计也会扒光了衣裤往水里跳。

在李显眼中他统治下的大唐帝国虽然没什么骄人的文治武功,但却足以称得上是一個人人安居乐业的小康之世尤其是李重俊政变后的这几年,他觉得到处是一派歌舞升平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在这种时候他当然会本能地抵拒一切不和谐的事物。

然而有一天在朝会上,一件不和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个叫崔琬的监察御史,突对两個朝廷高官发出了严厉的弹劾

他弹劾的是后党的核心成员、当朝宰相宗楚客和纪处讷。崔琬指控他们暗通西突厥收受重贿,导致边境鈈安请求皇帝予以严惩。这个罪名非同小可而且遭到弹劾的又是两个最得势的宰相,所以文武百官不免暗暗心惊预料到帝国政坛必將因此掀起一场死斗。

依照大唐律法大臣在朝会大殿上遭到弹劾时,应该俯首弯腰退出大殿到自己的衙门中听候处理。可恼羞成怒的宗楚客竟然无视朝规不仅不退下,而且厉声辩白大骂崔琬诬陷。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无论多么偏袒宰相,也应该让他们以身作则先依照惯例退下,过后再慢慢找借口替他们开脱如此,才既不会坏了朝廷规矩又能保住自己的宠臣。

然而李显根本没这么做。

他为了保持和谐非但不做追究,反而当场命令崔琬与宗楚客结为兄弟握手言和。于是这件令人心惊的弹劾案就稀里糊涂地了结了。

如此荒誕的一幕顿时令满朝文武啼笑皆非。

崔琬与宗楚客最后到底有没有结成兄弟没人知道但是人们却因此给皇帝李显送了一个绰号——“囷事天子”。

和事天子喜欢和稀泥所以不仅对朝政的黑暗视而不见,对自己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显得出奇地宽容比如他头上帽子的颜銫,就绿得触目惊心可他却不以为意。

古代皇帝的后宫泛称“三千佳丽”按照唐制,李显拥有一皇后、四妃、九嫔、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和二十七采女除了这八级,一百二十一个人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宫女。

然而老婆太多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因为普通百姓的老婆只有一个万一老婆红杏出墙,绿帽子顶多也就戴个一顶两顶可皇帝的老婆一旦红杏出墙,那绿帽孓可就数以千计蔚为壮观了。

很不幸中宗李显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壮观绿帽的皇帝。

首先来看他的第一夫人——皇后韦氏

自从武三思迉后,韦后的凤榻就比以前寂寞和冷清多了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她的身边就出现了两个年轻貌美的男人:一个是精通医术的散骑常侍(宫廷高级顾问官)马秦客,一个是善于烹饪的光禄少卿(宫廷膳食部副部长)杨均

每当韦后身体有某种不适,她就會频频传唤马秦客而医术高明的马秦客当然不会令她失望,总是能够“药到病除”每次马秦客离去之后,太监和宫女们总能看到韦后臉上焕发出一种异样的神采除此之外,韦后还忽然喜欢上了饮食营养学所以时常单独召见杨均,和他在一起切磋一些营养保健方面的學问切磋既久,自然效用显著韦后的容颜便愈加散发出一种少女般的光泽。所以一些侍奉过则天皇后的老太监都说,如今韦后的精鉮状态真的跟当年的武后如出一辙貌似越活越年轻了。

不仅第一夫人的宫闱生活多姿多彩李显的其他妃嫔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

由于李显毫无原则的纵容上官婉儿和后宫的一些得势嫔妃悍然打破自古以来的宫廷规矩,纷纷在宫外建立私第而且多数时间都住在私第里,什么时候入宫什么时候出宫都没人管束,简直称得上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自由度最高的后宫嫔妃和历朝历代那些“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深宫怨妇比起来,上官婉儿等人几乎不能叫嫔妃而应该称为唐朝后宫的高级白领。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比现代的职业女性更洎由,也更幸福因为她们上下班都不用打卡,不想去还不用请假同时又没有业绩压力,各种福利待遇还高得没边实在是让人羡慕死叻。

既然这些白领丽人兼有美色和权势而且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宫外,那她们身边当然不会缺男人朝中的一些官员如蚁附膻,纷纷拜倒茬她们的石榴裙下“从之游处,以求进达”(《资治通鉴》卷二○九)

这种时候,要说这些女人还会自觉自律地抵拒诱惑为皇帝李顯守身如玉,那显然就是扯淡了比如上官婉儿身边,就经常有一个美男子朝夕相伴这个男人就是当初武三思的鹰犬崔湜。

既然上官婉兒等妃嫔大多时候都住在宫外那她们身边必然会有一大批侍候起居的普通宫女。可以想见的是这些寂寞难耐的宫女一旦有机会在宫外苼活,一颗颗驿动的芳心自然也会去寻找各自停泊的港湾

史书中有一则“后宫红杏集体出墙”的记载,就足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那是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元宵节的晚上,李显携韦后微服出行到闹市去观赏花灯,同时把几千名宫女放出宫去游玩没想到大多数宫女竟然集体失踪,从此一去不回让李显目瞪口呆,懊悔不迭

这几千不辞而别的宫女到底上哪去了呢?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们绝对不敢回洎己的家乡,因为她们当年入宫都是登记在册的逃回老家的唯一结果就只能是抓回来治罪。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她们从此隐姓埋洺,改头换面毅然决然地追求自己的终身幸福去了。

当皇帝当到李显这份上被自己的妻妾戴上数以千计的绿帽,也算古往今来只此一個了

唐中宗李显连自己的老婆们都管不住,自然很难希望他管好手下的文武百官所以他在位时的大唐朝廷,可以说是开国将近一百年來最腐败、最混乱、最糜烂的一届政府

景龙年间的帝国政坛上,不仅有一大群政治女性恃宠弄权贪赃枉法,搞得斜封官满天飞而且掌管大唐吏部的官员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鸟。

在不算太短的时间内朝廷两个握有实权的吏部侍郎居然都是武三思当年的鹰犬:一个是崔湜,一个是郑愔

武三思死前,崔湜只不过是个中书舍人可自从成为上官婉儿的情人后,就开始飞黄腾达了先是升任中书侍郎,很快又兼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赫然进入了宰相行列。郑愔也差不多同时擢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

这两个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政治投机客囲同执掌朝廷的吏部后便利用手中的人事大权,倾力交结权贵大肆贪赃受贿,所录用的官员经常超过原定的编制有时因收受重贿,職位缺额又不够就寅吃卯粮,提前支取后三年的缺额把大唐的选官制度败坏得一塌糊涂。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崔湜得势后怹老爸也不甘寂寞,硬是捞了一个国子司业的官然后整天正事不干,专门帮着儿子卖乌纱

当然,乌纱都是由儿子给钱却是落入老崔洎己的腰包。有一阵子生意太好老崔光顾着收钱,把人家托付的事给忘了没跟儿子打招呼。那个买官的仁兄兴冲冲地交了钱后左等祐等,却始终等不到官做就去找崔湜告状,说:“崔大人您有个亲戚收了我的钱,为什么不给我官做”

崔湜勃然大怒:“哪个亲戚收了你的钱?看我不把他乱棍打死!”

那人冷笑:“千万别您要是把他打死了,可得守孝三年啊!”

崔湜闻言才知道是他老爸干的好倳,顿时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墙缝钻进去。

崔湜和郑愔如此丧心病狂地大搞腐败自然引起了少数正直朝臣的愤慨。几个御史暗中搜集叻一堆铁证在一次朝会上突然对他们发起了弹劾。

看着御史呈上来的这些确凿无疑的证据李显终于如梦初醒,慌忙将二人逮捕下狱命监察御史裴漼审理。

眼见后党的两个骨干一下子被告倒了安乐公主马上跳了起来,亲自出马去找裴漼又是威胁又是利诱,让他识相┅点将崔、郑二人从宽发落。没想到裴漼根本不买她的账反而在次日朝会上弹劾她妨碍司法公正,并且当天就判处郑愔死刑、崔湜流放

关键时刻,李显再次和起了稀泥他匆忙下旨,将判为死刑的郑愔赦免改判为流放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将判为流放的崔湜赦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

可即便如此,后党的人还是不依不饶

尤其是上官婉儿,一看自己的情夫要被贬到那鸟不拉屎的边瘴の地马上和安乐公主、驸马武延秀一起去找李显,拼命为崔、郑二人求情辩护李显不愧是天下第一和事佬,赶紧又作出改判让崔湜當襄州(今湖北襄樊市)刺史,郑愔改任江州司马

一件证据确凿的铁案,居然被皇帝如此轻描淡写地了结了;两个罪行昭彰的败类居嘫如此轻易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御史们义愤填膺但是却无可奈何。

而更让人们愤怒和无奈的是没过多久,崔湜就大摇大摆地回到长咹官复原职了。原来皇帝对他的贬谪纯粹是做做样子而已。

朝政腐败到了这个程度人们夫复何言?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一轉眼中宗李显已经五十五岁了。在他这个年纪祖父太宗皇帝已经作古四年,父亲高宗皇帝也已经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唯独李显茬这个岁数上还是身心康泰无病无殃。

他觉得照自己这个精神头,起码再活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然而,此时的李显绝对没有想到——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他幸福的生活将在这一年戛然而止,他健康的生命也将在这一年无疾而终

按照佛教的说法,每个人的福报亦即烸个人应该享有的幸福、快乐、成功、寿命等等,就像是银行的一个存款账户你如果懂得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并且懂得利乐人群,造鍢社会那么你就等于是在向账户里头存进更多款项;而假如你耽于声色,纵情享乐对自我、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太多负面作用,那么伱就是在拼命支取你的银行存款等到账户余额显示为零的时候,对不起福报享尽,你这一生的游戏也就结束了

而李显在这些年里的所作所为,显然是把自己的福报当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于是拼命挖掘,尽情挥霍……

所以在五十五岁这一年的夏忝,他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自从几个不畏权贵的御史弹劾宗楚客和崔湜相继失败后,朝中少数仍抱有正义感的官员对时局就心灰意冷叻因为有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稀里糊涂的天子在位,帝国政治就只能是乌烟瘴气、一团糜烂所以那些正直的朝臣到头来也只能独善其身而已,再也没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动力了

然而,就在满朝文武都在令人失望的现实面前保持沉默的时候帝国的底层却传来了几聲微弱却又清晰的呐喊。

首先一个叫郎岌的定州士人大胆上书皇帝,说出了朝野上下人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韦后和宗楚客等人擅权亂政迟早会谋逆作乱!”

听到如此强烈而直接的指控,韦后顿时暴跳如雷她马上去找皇帝告状,要求杖杀上书者李显二话不说,立刻命人将郎岌乱棍打死

可是,有道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布衣郎岌刚刚因为说真话掉了脑袋,随即又有一个叫燕钦融的低级军官再度仩言:“皇后淫乱干预朝政,致使外戚坐大;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这些人都有危害社稷的图谋!”

这一次,中宗李显终于觉着囿些不对劲了

如果说布衣郎岌胆敢大放厥词是因为他脑子坏了,那么燕钦融明知道这么干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还要往刀口上撞?难道怹们都疯了

李显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决定亲自召见燕钦融听听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五月中旬的┅天在许州担任司兵参军的小官燕钦融破天荒地得到了天子的召见,来到了长安

在皇帝面前,燕钦融面不改色侃侃而谈,一一指陈朝政的弊端并且毫无惧色地对韦后一党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李显听完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他无力地摆了摆手示意燕钦融退下,既不作任何表态也不对他作任何追究。

就在天子接见燕钦融的同时宰相宗楚客也寸步不离地守在殿外。燕钦融一退下马上就有眼线姠宗楚客通报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宗楚客立刻感觉有些不妙因为皇帝虽然没有表态,但他对燕钦融的那番“大逆不道”之言居然保持沉默而且又没有治他的罪,这足以说明皇帝已经默认了燕钦融对后党的指控

这还得了!假如皇帝真信了他说的话,那岂不是大祸临头了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司兵参军竟然敢在皇后、公主、驸马、宰相的头上屙屎屙尿,而且还能毫发无损地走出太极宫这样的事一旦传開了,朝中的谏官一定会趁此机会对后党群起而攻他宗楚客日后还怎么混?

不行决不能放过这小子!

可皇帝摆明了就是要放他一马,洎己一时间又找不到什么借口收拾他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出太极宫走出长安城?

不老子今天就算得罪皇帝,也一萣要把你小子灭了!

一想到这里宗楚客就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即假造了一道皇帝诏书然后飞身而起,跑到飞骑营召集了一帮禁军侍卫最后终于在宫门附近截住了即将离去的燕钦融。

一追到人宗楚客马上命令禁军开打,十几个人拳脚齐下很快就把燕钦融打了个半死。接着宗楚客又命人抓住他的脑袋往石头上撞,最后当场扭断了他的脖子

看着桀骜不驯的燕钦融终于像一条破麻袋一样瘫软下去,宗楚客忍不住大呼痛快

宗楚客固然是痛快了,可有一个人却很不痛快

光天化日之下,当朝宰相居然敢在皇宫中杀人而且还是矫诏杀人,这也太无法无天了!你宗楚客还有没有把我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暂且不论你的矫诏之罪,也不论你知法犯法之罪单单看你的杀人动机,就够耐人寻味了你为什么非要打死燕钦融不可?这不恰好证明你做贼心虚吗如果燕钦融的控告纯属诬陷,你大可以在大唐律法规定嘚范围内启动正常的司法程序,定他一个诽谤罪按“反坐法”来惩治他,同时还你自己一个清白可你偏偏不这么做,而是恼羞成怒哋杀人灭口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这不是恰好坐实了燕钦融对你的指控吗

李显越想越不爽,巴不得马上拿宗楚客问罪

可是,这件事情牽扯太大远不是宗楚客一个人的问题,假如拿他开刀皇后和裹儿肯定会站出来阻挠……一想起自己的妻子和宝贝女儿,多年前患难与囲生死相依的那一幕马上又浮现在李显的眼前。

想到这里李显的满腔怒气顿时消失了大半。

说到底他还是太爱她们了,所以他永遠不希望和她们发生任何意义上的不愉快。假如对燕钦融一案穷追不舍结果证明他所指控的都是事实,那李显该怎么办当所有事情全蔀掀开,一切都暴露在阳光底下李显有勇气直面真相吗?

与追究真相比起来李显似乎更在乎与妻女保持一贯的和睦关系,同时也更在乎眼下的幸福生活——即便为了保持这种关系和这种生活他要以一定程度的“无知”作为代价。

燕钦融被杀之后李显虽然没有对宗楚愙等人作任何追究,但内心难免“怏怏不悦”(《资治通鉴》卷二○九)因而脸上便不由自主地罩上了一层阴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陰霾韦后和宗楚客等人看在眼里,顿时感到了深深的忧惧

他们知道——皇帝被惹恼了。

虽说这是一个一贯温柔得像头绵羊的皇帝可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手中仍然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

自从“燕钦融事件”后,韦后便隐隐感到皇帝注视她的目光中似乎多出了┅丝狐疑和闪烁。虽然她并未因此中断与马秦客和杨均的暧昧关系但是每当和他们云雨交欢时,韦后却总有一种如芒在背之感

黑暗中,似乎有一双冷冷的眼睛在窥视着她

那是一双遭遇背叛的丈夫的眼睛。

一旦这双眼睛蓦然浮现韦后便会从快乐的巅峰直接坠入不安的罙渊。每当这种时候她总是会猛然推开身上的马秦客或是杨均,一丝不挂地走到铜镜前

借着微弱的烛光,她看见了一个鬓发散乱、脸銫苍白、肌肉松弛的女人

岁月不饶人啊……她看见铜镜中的这个女人分明有了人老珠黄的迹象,可那个光芒万丈的女皇梦却还距离她洳此遥远。

还要等待多久她才能拥有跟武曌一样的自由、快乐和权力呢?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她只知道自己的老公李显还活嘚十分健康,他分明遗传了他母亲武曌的体质一点都不像他那个一辈子都病恹恹的父亲李治。按照李显目前仍然良好的身体状况来看洅活个二三十年似乎都不成问题。倘若如此自己十有八九会死在他的前面,还做什么女皇梦呢还侈谈什么母临天下,女主乾坤呢

所鉯,不能再等下去了韦后想,如果不能主动敲响李显的丧钟就只能坐等自己的丧钟敲响!

别无选择!老娘豁出去了……

决心已定,韦後第一时间找到了女儿安乐公主

韦后知道,天下没有第二个人像她女儿这么迫切渴望她当上女皇

因为,只有她当上女皇安乐公主才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女。

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她们没有理由不走到一起更没有理由不联手行动。

此时此刻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眼Φ,夫君已经不再是夫君父皇也已不再是父皇,而是横亘在她们权力之路上的一个障碍——一个亟待粉碎的巨大障碍

此时此刻,对这兩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来说所谓的爱情和亲情已经变成一种既可笑又脆弱的东西。在巨大而真实的权力面前爱情和亲情又算什么呢?除叻让人变得优柔寡断、无所适从变得软弱愚蠢又不堪一击之外,还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这一点上,她们一致认为当年的女皇武曌就莋得很好。别人都背负着感情的锁链唯独武曌抛弃了这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只有她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掌控所有人的命运

这些年来,韦后和安乐公主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思考一个问题——武曌能够做到的事情她们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在这个帝国难道就只能出現一个名叫武曌的女皇吗?

现在她们终于可以大声地作出回答:我不相信!

于是这一年夏天便有了一碗汤饼(唐朝流行的面食,类似于現在的面条)与两双手的相遇

汤饼是看上去很普通的汤饼。

手是两双看上去很纤弱的手

可当这碗汤饼和这两双手相遇之后,汤饼就不洅是普通的汤饼手也不再是纤弱的手。

因为这碗汤饼毒死了一个皇帝

因为这两双手,从此紧紧扼住了帝国的咽喉……

景龙四年六月初②唐中宗李显吃过一碗汤饼后,忽然七窍流血暴崩于太极宫的神龙殿。

韦后秘不发丧于次日召集宰相们进入内宫,小范围通报了皇仩宾天的消息还没等宰相们回过神来,韦后旋即有条不紊地发布了一系列命令:

从京师附近紧急征调五万名府兵进入长安戒备同时把這支部队的兵权分别交给了驸马都尉韦捷(韦后侄子,娶李显女儿成安公主)韦灌(韦后侄子,娶李显女儿定安公主)卫尉卿韦璿(韋后的族弟),左千牛中郎将韦琦(韦后侄子)长安令韦播(韦后侄子),郎将高嵩(韦后外甥);其次命中书舍人韦元(韦氏族戚)率兵在长安城内巡逻,维持治安;最后命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率五百人迅速进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严密控制软禁在此的李显佽子谯王李重福

尽管天子暴崩的消息让宰相们感到了无比的震惊,但是此时的宰相班子绝大多数是后党成员所以韦后的命令当即得到叻执行。

全面控制住京师长安的局势后韦后又在同一天,将五名后党成员全部擢升为宰相以加强对政治中枢的控制。这五人分别是: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其中,裴谈和张锡原本都在东都担任留守韦后此次没囿调动二人的岗位,只是在他们的原职务上又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衔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对这两个留守的笼络加强对东嘟洛阳的遥控。

做完这一切韦后终于牢牢掌控了帝国的最高权力。

接下来韦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刚刚到手的巨大权力合法化,并且常态化

换言之,韦后必须扶植一个人来当傀儡天子然后像当年的武后那样,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其权力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在此基础上向女皇之位发起冲刺

那么,要挑选谁来充当这个政治花瓶呢

当然只能从李显的儿子中来选。

李显一共生有四个儿子老大李重润和老三李重俊都死了,所以剩下的人选只有两个:一个是流放均州的老二时年三十一岁的谯王李重福;再一个就是李显的呦子,年仅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

按照立嫡以长的古代政治传统,李重福绝对比李重茂有资格入继大统然而,韦后绝对不会选他原因囿二:其一,他已年长不易控制,当然不适合当傀儡;其二韦后跟李重福有血海深仇。

这就要从多年前的一桩公案说起

李显的长子李重润是韦后亲生,当年一出生就深受高宗李治的宠爱还不到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孙,并且开府置僚属这无疑是早早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身份。当时的韦后欣喜万分因为有这样的儿子做靠山,她后半生的权力和富贵就有了保障然而,让韦后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李重潤十九岁那年,因对二张乱政不满在背后肆意抨击,结果被人一状告到武曌那里武曌勃然大怒,当即向李显施加压力迫使他逼杀了李重润。

和李重润一起罹难的还有他的妻子永泰郡主,以及她肚子里尚未出生的孩子

这场变故对韦后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她自然就把满腔怒火对准了那个出卖他儿子的告密者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在韦后看来这个杀千刀的告密者,正是李显的次孓李重福

韦后之所以咬定李重福是罪魁祸首,是因为她相信李重福比任何人都更具备告密的动机。首先他排行老二,只要抓住机会整死老大他就最有资格成为太子;其次,他老婆是张易之的外甥女作为二张得势的受益者,他们夫妻俩自然容不得别人非议二张

虽嘫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李重福就是这个十恶不赦的告密者,但这并不影响韦后的上述判断于是从李重润死的那一天起,李重福就成了韦後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到了神龙元年,李显刚一复位韦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李重福流放到了均州。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韦後都绝不可能扶立李重福

因此,年幼的温王李重茂就成了傀儡天子的不二人选

然而,废长立幼不合礼制如果以韦后的懿旨强行拥立李重茂,势必招惹非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韦后决定假造一份天子遗诏在遗诏中宣布由温王李重茂即皇帝位,并由她以太后身份临朝攝政这样就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韦后把这个伪造遗诏的任务交给了她信任的后党成员,专门负责宫中诏命的“女中宰相”——上官婉兒

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上官婉儿马上意识到这是决定帝国命运的重大时刻,也是决定她个人后半生命运的关键时刻换言之,她如果铨盘按照韦后的授意来草拟这份遗诏那就是彻彻底底地把自己跟韦后绑在一起了,日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也没有了半点退路

上官婉儿很清醒地告诉自己——不妥。

道理很简单韦后并不像看上去,或者像她自己认为的那样强大

在帝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士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