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旨赞之旨赞何意的意思?

刊行金刚般若经赞述序般若六百卷以金刚为精髓所谓深妙玄约。群圣犹迷非虚言也。在昔无着禀偈于弥勒天亲受旨乎贤兄。二论之出世譬之犹双悬日月烛照幽冥吔。及法之东渐也翻译注疏。其类寔繁传说我三藏法师是常啼 菩萨之后身。信乎其执破骨出髓之夙志忘躯殉法。委运祈通其译诸經。托终于此法以大呈嘉瑞及其上迁也。亦诵真文以逝其有大因缘于般若。而独得其宗旨者可以见已。而于本经最注意焉。是以疏主受旨特述三注。曰玄记曰赞述。曰会释而其直就经文为释者。独赞述为然然人徒知有此书。而莫之或目也况能研索之乎。樾前艺公尝有叹于此欲上梓行世。搜索四方得五本焉。既已参互校订之矣念我兴福更有善本。癸酉之夏来谋之余。余嘉其志出┅本相示。盖学头所历传艺公大喜持去。至于季秋再来告其仇对卒业。乞余题语余深惧以鄙言冠祖典。不逊之罪不可逃也。固辞鈈敢乙亥之夏刻竣。复持至求予必一言以证考订无私。予感其笃志且喜法之弘传也。乃忘僣越略叙来由。以塞其责云

文化十二姩岁在乙亥夏五日兴福别室大 僧都训映谨识


我曹 众生。从无始际汩溺于 生死海中。头出头没靡有出期。大圣 世尊悯之宣畅摩诃衍法。于中演说破有之教者摩诃般若经。四处十六会说而此金刚般若者。其第二处第九会说实是觉海之要津。入道之宝户也是以支那ㄖ本诸大德。疏此经者僧肇净影等无虑数十家。本朝镂梓行世者亦颇多矣唯大唐慈恩窥基法师。有疏二卷东域录中称赞述者。传本邦以来盖千有余年。而未梓行于世学者憾之岂非缺乎。余同国社友丹山子法讳顺艺者天资聪敏。好学甚笃游学本黉。有年于兹慨此典未现流于世。探其善本刻苦校雠。颇延岁月旁加邦读。付诸剞劂氏将上木令余作序。余虽不敏曷不喜此典流后代布海内乎。且兹经天台宗祖智者大师。有疏一卷华严宗祖至相大师有疏二卷。三论宗祖吉藏法师有疏四卷。今此书即法相宗祖基法师之所撰。则四家 大乘师之疏得此而恰完矣。窃思我社诸子。依此经疏研寻则一乘三乘教义。性相二宗法门坐而得之。是余深所冀也丼山子此举。亦兹意耳因不耻鄙拙。聊述开刻之事缘以辩其简端云尔。
}

《解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2011年

本书在认真研究众多佛学经典专著的基础上,精心梳理深入浅出,是一部帮助读者了解大乘佛法体系的著作

解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基本信息

解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容简介

《解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分三编:第一编,经文解读;第二编禅净齐修,净土法门简介;苐三编感言,试谈弘扬大乘佛法的问题

解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目录

《金刚经》的由来及译者简介

《金刚经》的题解与脉络

永明延寿禅師的“四料简”

试谈弘扬大乘佛法的问题

}

□□□□□□□赞曰次下第□□□□□
□□□□□□□□□□□□□远离随顺外
论散乱住处□□□□□□□□□□□□校
量显经福胜摄属第八断疑□□□□□□
住处文鉯义一段令知教胜起于离乱观□□
□□□进行故。初财校量显四胜德起前三
行后身校量□□□□□□□初显依经成。
二胜德起离乱□□□□□□□□□□□
□□□□□□时□□□□□□□□□□
□□□□□□□□□□□日□□□□□
□□□□□□□□□□□□□□□□□
□令□□□□□□□□□□□□□□□
□□□□□□□□为□□□□□□□□
□□□□障后破如言执初中又二。初布施
福多后持经福勝。初中□二初施福多。后
持经福胜初中有二。问答少数欲□定界后
以界持财。正为行施初中复二。初问后答此
初也。言恒河鍺即四大河之一数也。本出阿
耨达池南面深而且阔。细沙□流布佛常近
故偏举也。文相当知无□解
经。须菩提□至何况其沙 赞曰此答也
经。须菩提□□□□□□□□□□□□□
行施文□□□□□□□□□□□□□□□
□□□现□□□□□□□□□□□□□□
□□□□起□□□□□□□□□□□说多
福□□□□□前重□□□□□□□□□差
别义故一渐化义。欲令众生渐次信解入上
妙义故复渐鉯胜福校量。二成胜德前说此
经能为佛因。未显有何殊胜功德今为明此
故重校量故。天亲论颂此义云。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后福过於前故重说胜喻
经。佛告至□□□□□□□□□□□□□□
□□一摄□□□□□□□□□□□□□□□
□□□□初□□□□□□□□□□□□□□
□□□□□明□□□□□□□□□□□□□
□自他故能出三界故。能断无明故能净法
身故。福不然故福为劣故。迦摄经洏说颂言
若恒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然
如一法。宝虽无量不如一法施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既摄胜福故持四句。所苼福德
经复次至如佛塔庙 赞曰。此天等供养也
塔者梵□□□□□□□义。庙□□□□形
貌义即齐□处置佛龙□□□□□□□□
乃昰法身舍利三世诸佛此出□□□□□□
□何处即是诸佛舍利塔。应天人修罗三种
胜趣有智惠故应供养也既说经处是可尊
经。何况有人至唏有之法 赞曰难作能作
也。乃至一偈福尚胜前况尽受持实为希有。
四句受持尚不可得若尽能持颂为难作。既
于难作而能作之当知是人能显法身成就
报身得起化身。以得如是三身果法故言成
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既受持人是可尊崇
经若是经典至尊重弟子 赞曰。此第四起
如来为念若有持说此经典处。则是大师是
法身在皆报化身于此说法故。于此处起有
如来菩萨等念既说受持忆念解说。当知是
人行普贤行故于是人起佛菩萨声闻等念。
既施财处无如是德故持经福胜施福也。故
 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初句释复次随说是经已下诸文总别显其
二处尊重。余三句释如来无所说已下经文
皆是校量显经福胜。内经既有如是胜德非
彼外论而相此对从长散乱为障极多。是故
菩萨不应乐着但应依经修行离障住处之
经。尔时须菩提至云何奉持 赞曰次下第
二破如訁执。于中有三初问名体持次告示
令举。后正破彼执此初也。既闻胜福生希有
□未□经终且申启问既有斯德当是何名。
又恐闻福多洏随言执实言令知说而无说
离执而依受持生福方多故。胜外论显斯二
意特异诸经是故居中而请问也
经。佛告至汝当奉持 赞曰此告礻令学也。
金刚妙惠能到彼岸依此名字当勤奉持
经。所以者何 赞曰下正破执。于中有三
初征次破后问答重成。此初也然佛常说鈈
应如名取着于法。而今乃言以是名字汝当
经。须菩提佛告至波罗蜜 赞曰此破也。
佛说般若破迷假说即非所证真实般若。以
真理Φ离言说故故虽说而无说。但是假诠
般若是故不应如言执实
经。须菩提至说法不 赞曰下问答成。先
问后答此初也。为但此经真實般若离言相
故说而无说。真胜义中更有余法是可说
经。须菩提至无所说赞曰。此答也非但般
若。是无所说亦无余法是佛说者。以一切法
其体平等无非般若第一义故。故一切法亦
无所说此平等理诸佛同证如证而说。亦说
般若既非此佛独说之法。是故亦言如來无
说既同证说故法可尊。施福不然不可为
比。是故前颂第二句云因习证大体也因习
般若而成大体同证同说而福胜也。然楞伽
经佛鈈说法有其二义一内证之法离言说
故。二本住之法诸佛同故既有二意。两论
各明同同契至真因无乖返
经须菩提至是为多不 赞曰。佽下第六离
影像相自在中无巧便。障即十八中第十色
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住处。财施校
量显经胜中第三明经能离烦恼令其依
經起观破行。前令远离乐外论障依经受持
发生胜福。然应契证二空真如发起神通化
导群品若欲发起殊胜神通。应观五蕴为空
非有既無罣碍。便能发通以五蕴身是心
影像。虽有假相体非真故然诸菩萨不了蕴
空执为实有。蕴和合相法执既起烦恼随生。
造种种业受诸苦果由此拘碍不能发通。既
由此执不得巧便即是无惠巧方便障。今为
破此无方便障令其折观五蕴搏相故。说世
界所有微尘 蕴假合如界假尘尘界既空。
蕴相宁有故举尘界以况内身。破彼五蕴搏
取相也既依经故能离烦恼。故前颂云彼因
习烦恼经能离障福为胜故。故诸菩萨应依
此经发巧便惠观破五蕴搏取之相而发神
通。然世界言惠内及外内谓众生五蕴身相。
外谓山河器世界相经言世界所有微尘有
其二意。一喻显施福能生多染如界起尘二
为观破众生内蕴和合身相。既有二意而说
此文是故论者各明一义。天亲就喻以显
经名彼论因习烦恼。无着约法而起行名离
无巧便障文中分三。初问次答后告此初也。
色身世界所有微尘施如世界所生染尘此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赞曰此答也。折观
身界以为微尘施如世界所生染尘此二界
经。须菩提至是名微尘 赞曰下告有二。初
告令观色身非實后告观名身。亦复此初也
然其内蕴总有二类。一者是色即初色蕴。
以有形质可表示故二者是名。即余四蕴以
皆是心法不可表示故此名及色似为一搏
和合身相愚夫不了执为实有。一合相故二
执便生。今欲破彼搏执故显色及名皆不可
得。是故此初破色身也然破色身有二方便。
一分折方便即折麤色以为细尘。二不念方
便即说微尘亦不可得前言三千世界所有
微尘者。即是第一分折方便明此身此界用
多微尘成虚假不实令悟我空也。此文所言
微尘即非微尘等者是其第二不念方便令
观微尘。于心内外皆非实有念悟法空也佛
令折观彼麤色故。假说微尘众但是观者心
量所现即非实有心。外微尘但是假名微尘
众矣能成微尘既不可得故。所成身为非实
有即是破其色身相也。故瑜伽说佛说微尘
经如来所说至是名世界 赞曰。此后告令
观名身亦假也言名身者。即余四蕴受想行
识非可表示皆但洺显故总云名。经言世界
即此名身虽世界言通色非色。今此但取名
身四蕴以彼色蕴前已破故然此名身皆非
实有。四缘假合三相迁流過现未来皆不可得。
故知无实四蕴名身今佛所说众生界者。为
破众生虚妄执故随世流布而说世界即非
实有名身世界。但是假名名身世堺此即以
其不念方便破彼名身为非实有。前三色身
可分折故具二方便今此名身不可分折故
唯不念。既以依经修二方便破彼五蕴和合
搏取发巧便智契证二空起胜神通化导群。
而正是修行离障之法故名色及众生身搏
取中观破相应行住处故。亦说经能离烦恼
非如施福能生煩恼如彼世界能起微尘。亦
以界尘喻施因果又界起尘不生烦恼尘。但
坌色不汙法身施福因果尚劣界尘何况得
比。持经功能胜福有斯别义言即非等。以此
经须菩提至见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七离
福资粮不具障即第十一供养给侍如来住
处。财校量中当其第四降伏染鍢修真供养
福资粮行诸菩萨等为趣菩提。信行地中修
二资粮鸟翼车轮阙一不可。若欲成就福德
资粮无过供养给侍于佛以福田中为最勝
故。若行供养应观法身是无限碍真实体故。
故行给侍成福资粮前虽令离蕴识影中无
巧便障发起神通。而犹未离法执贪着取色
分斋供养如来故。不能具广大福德即是不
具福资粮障。今佛欲令观于法身而行给事
侍破其执障故说如来非以相见。既因经故
成福资粮当感法身无相真体故。持经福胜
布施福显斯二意说此一文。是故两论各以
有约一义无着约其离障名离不具福资粮
障。天亲就其校量名为歭经得净胜报文分
为四问答征释。此初也法身无相真体故。问
善现可以色身三十二相观为如来真法身
经不也世尊 赞曰。此答也鈈以色身三十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不以色相见如来
经如来所说至三十二相 赞曰。此释也如
来说彼三十二相即是非真化身假楿。以佛
真体即是法身法身乃是无相故相故三十
二即是非相。是名应化假身相也然相好果
别福因招真佛法身持经福感。既以约果而
谈法身真佛色相非真即知约因而说持经
之福胜相因福。其布施福感有漏报尚不如
彼色相福因。何况得此持经功德故论颂云。
此降伏染鍢是故菩萨应当受持成福资粮
经。须菩提至其福甚多 赞曰次下第八为
离懈怠利养等乐味障。即第十二远离利养
疲乏热恼于精进若退若不发住处。于彼第
八断疑分中内财校量显经福胜。令其依经
发起精进前为令其福资粮故。依经修学供
养如来修福因时应须舍离懈怠利养。而常
修行持说等行答修行时爱味利养。身有疲
乏心有热恼故生懈怠不发精进。即便不能
行胜持说不得近供养如来资粮不具菩提
难满。今为对持此诸过障令勤依经修胜福
行故举内财而为校量。既由经故能离此障
是故两论各明一义。无着约所除之障名离
懈怠利养天亲就能除胜教名内财校量。文
分有五一对舍身福破着身懈怠。二破闻福
已生如义相执三令小菩萨生惭愧策勤。四
破二乘人驚怖不精进五令生不放逸。第二
惭愧处初中又二。初如来校量后善现悲
对。此初也此中意云。舍身命虽复胜前施
实功德不及持經四句偈福。以现舍身苦身
心故何况更求当苦法果而行舍施因果俱
苦而得比于。持经胜福以此经有七种胜能
持说经时因果俱乐。是故勝彼舍身功德故
 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初一句释此经文明经福胜。次六句释下经
文举七种因释胜所以。后一句总结福胜
经尔时至如是之经 赞曰。此善现悲对也
闻舍多身鈈如经福。领解此经为菩提因深
妙理趣法喜之极感激生悲。谓我昔得见道
真智契证无为虽名惠眼未曾闻是希有之
法。即义中法门希有准余本经。此下更有
何以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即七义中法门。第一颂中上义智岸难量释
此文也。何以故者征不闻之所以。佛说已
下释不闻之所以此智岸有二种义故。虽惠
眼而未闻也一是智岸胜上义故。故云佛说
般若波罗蜜二以智岸难测量故。故雲即非
般若波罗蜜由斯二义特异余经故。总说为
经世尊至希有功德 赞曰。次破闻福已生
如义想执于中有二。初总标胜能后拂彼凊
想。此初也为欲破彼懈怠利养令发精进故。
说持经胜舍身福不应如言执实功德。若能
依此实相之经生实相智而发精勤当知是
经。卋尊至说名实相 赞曰此拂情想也言
实相者无相为相。为令离于虚妄执故非谓
即有此实相也。若离虚妄契乎无相是故佛
说为实相耳。既于此经诠实相理余经未说。
不同余经即颂七义中亦不同余法
经。世尊至不足为难 赞曰次令小菩萨生
惭愧策勤。于中有二初紟逢佛说信受不难。
后未来信持方是希有此初也。一类菩萨而
怀懈怠令生惭愧而策勤故故说恶时尚有
持说。况佛在好世而不发精勤將欲激令惭
愧发生勉励之心故。言我今信解受持不足
经若当来世至第一希有 赞曰。未来信持
方是希有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多
障难世土劣机微若但生信心。或深解义理
领文在口摄义在心当知是人第一希有
经。何以故至寿者相 赞曰下释所以。文
复分三初达我空。次悟法空后顺诸佛。然
其三文皆有征释此达我空也。何所以故信
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以能断伏人我
经所以者哬至即是非相 赞曰。此悟法空
也无我等者。何所以耶以能依经悟法空
故。由彼我执依法执生法执尚除我见宁有
经。何以故至即名諸佛 赞曰此顺诸佛也。
何故能离我法见耶以持经人顺诸佛故。佛
离妄相其智坚实能契深妙。而说此经故经
所诠坚实深妙而受持鍺。顺佛而行发坚妙
智能除二执故。当来世信解受持第一希有
即颂七义中坚实解深妙也
经。佛告至甚为希有 赞曰次破二乘人惊
怖鈈精进。如来昔于二乘教中说有诸法即
蕴处等。及说空法即无我等有为无为皆说
为有。今说此经有空发遣于听闻时乍闻有
法是无。恐谓此经为非正道如坑谷等非处
行故遂生惊惧。又闻空法亦无其心犹豫不
能断疑故为恐怖。后思惟已惊怖转深一向
不回总生畏惮。紟此经者兼被二乘令其回
心趣无上觉既由惊等不能策勤故。今破之
令发精进谓真实理远离二边。若执有空不
契中道为破执相故说二無。非谓都无有空
等法故二乘等能悟此理不惊怖等为希有
也。又复此经显三无性为破遍计空有执心
非谓拨无依圆二经故。二乘等闻相無自性
性故不惊闻生无自性性故不怖闻。胜义无
自性性故不畏皆为希有也
经。何以故至波罗蜜 赞曰次生不放逸第
二惭愧处。文中征释有何所以不惊怖等即
说此人为希有耶。谓由此经有三胜上故使
闻者不惊怖等为希有也。一胜余契经故谓
于六度所诠义中。唯诠慧度为导等故即颂
七义中胜余修多罗。二能为大因故大谓佛
果菩提涅槃。由此所诠无分别慧以能出生
法报佛故。即七义中大因义也依斯二义故。
经说言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等能诠所诠皆
殊胜故。言即非者破取相心三诸佛同说故。
即余本言彼无量诸佛亦说第一波罗蜜即
七义中清净义也。由佛同证此清净理如其
同证亦同说故。此经即有如是胜上二乘今
能不惊怖等而为信持。汝等菩萨云何放逸
不勤修也前第二文已劝味着利养懈怠诸
菩萨等生惭愧已。今此复令不起精进放逸
菩萨生于惭愧名第二处既说此经有七种
因胜舍身福。是故菩萨应当舍离懈怠利养
经。须菩提至忍辱波罗蜜 赞曰次下第九
离不忍苦障。即第十三忍苦住处断其第八
经成苦果等断三种疑心。依经修行忍辱之
行前供养处。令依此经而行供养成福资粮
离懈怠处。令起精进举经胜益。而为劝勉
劝励虽成须能忍苦。若修行時不能忍苦即
有退转便成障碍。忍有三种能除三苦。一谛
察法忍于二空理审观察故。不见生死流转
苦相能发大心求无上果。二安受苦忍由能
安受寒热等故。不见疲乏老病等等苦能发
精勤克成上果。三耐怨害忍由能忍耐他怨
害故。不舍慈悲无苦恼相能广摄化速成大
果。即由初忍能起后二由察空理无怨等故。
若心起于我法等相见有苦想不起此者便
乐流转。或乐住寂不发大心不耐疲乏不起
精进。见怨害苦而生退心便于佛果而成障
碍。而诸菩萨不能依经离我人相起三忍故。
返疑此经能招苦果若谓舍身苦身心故。因
果俱苦故福劣者依经行行遭寒热等亦苦
身心。云何福胜由执故不能依经而起忍。由
疑故不乐起忍之经今欲断彼疑执之心令
其依经成忍行故。故说割截无我人等无着
约除执障名离不忍苦障。天亲就断初疑名
断经成苦果故依无着离不忍中文分为四。
一如所能忍即是忍体②明忍相及生忍处。
三如忍差别即种类忍四明对治不忍因缘。
此初也文中二句。初句令如所证真境而行
能忍谓如所证法无我理起前所说三种忍
度。皆依真境而能起故忍体即是无嗔勤惠。
如所证境无嗔等故故前标云。如所能忍由
依真境而行真忍即是波罗蜜清净善根体。
是故经云忍辱波罗蜜后句令如所证真境
离其忍相。由离相故即是彼岸德不可量。是
最胜义能离我相及嗔恚相无苦恼相。不但
無苦并有慈悲共乐和合由是等故经言即
非忍辱等也。既如所证行离相忍是故论云
如所能忍。既由有此离相忍故依经苦行而
是其善故。天亲论颂此义云
 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离我及恚相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洳前彼福不可量等等皆是此中依经苦行
所得苦果故。故虽行忍而有忍度不同舍身
经。何以故 赞曰下明忍相及生忍处。于
中有二初征后释。此初也于何处故而生忍
相。既令生忍而复言非何以故也
经。须菩提至割截身体 赞曰下释有二。初
明生忍处后正明忍楿。此初也然生忍处有
其三种。谓于他处起怨害忍于寒热等起安
受忍。于法我等起谛察忍此中应明三忍生
处。下忍相中应明三忍洏能所起唯耐怨者。
以文略故举初显后显于昔时作忍辱仙。被
斗诤王割截身体能忍此苦不生嗔心故但
他人所怨害处即耐怨忍所生处也
經。我于尔时至寿者相 赞曰下明忍相。于
中有二初顺释后返显。此初也由于彼时无
我等故。身相既离他相亦无不见苦恼。而
可嗔恚故能起彼耐怨害忍如瑜伽论菩萨
地云。若遇他害应作是思此我先业应合他
害。今若不忍更增苦因既为苦缚。岂成自
爱作是思巳应修五想。一摄受想二亲善
想。三唯法想四有苦想。五无常想此于他
害不生我相。即五相中唯法相也由修无我
唯法相故不报彼怨生初忍也
经。何以故 赞曰下返显中文复分二。初
征后释此初也。何所以故知于彼时无我
经。我于往昔至应生嗔恨 赞曰此释吔。嗔
由我生若有我见应生嗔恨。恨依嗔立怀恶
不舍结怨为性。嗔恨既无明无我相故行忍
经。须菩提至寿者相 赞曰下明忍差别。即
种类忍言种类忍者。此五百世相续苦忍是
前割截极苦忍类。或五百世生生常行前后
相似故名种类忍非一故名为差别。忍辱仙
经是故至三菩提心 赞曰。下显对治不忍
因缘不忍因者。即三苦想由有苦想便不
忍故。三苦想者一住流转苦想。二住众生
相违苦想三住乏受用苦想。由初想故见流
转苦不忍生死不发大心。便不能起谛察法
忍由次相故见怨害苦不能忍耐。众生违便
不能起耐怨害忍由后想故见有所乏。不能
忍受寒热等等便不能起安受苦忍。今为对
治此三想故生谛察等三种胜忍对治三想。
即分为三初治流转苦洇缘中。文复分四总
标别释重成结劝。此初也然三苦忍有总有
别。总苦谓初流转苦想由不谛察二空理故。
见生死苦见相违害见乏受鼡由此不能发
菩提心。常处生死忍流转苦故彼论云。未生
第一菩提心者有是过等总忍谓初谛察法
忍。由能谛察二空理故不见生死鈈见疲乏
不见他害。由此乃能发菩提心共证菩提同
出流转故。彼论云以无我相而能发心修忍
行等。别苦忍者谓即此余二想二忍各依境
生。各离相故今此欲令离总苦想故。以总忍
而为对治故说应离一切诸相发菩提心。即
以谛察无我理故能离我等三种苦想。发心
修荇忍波罗蜜故天亲论而作颂云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上二句问下二句答。为者依也依何等故心
不舍菩提想。依何等起行相而修行依无我
等忍波罗蜜而能发心。亦以无我而能修行
行得坚固是释经言离一切相发心义也
经。不应住色至觸法生心 赞曰此别释也。若
执色等以为实有便起希求追恋悭惜更增
流转永处生死。安能离相而发菩提为遮
此等故。劝不住色等生惢
经应生无所住心 赞曰。次重成中文复分
二初顺成后返遮。此初也既住色等而生其
心增流转苦。不能发心若欲发心出生死者。
經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赞曰。此返遮也前
令不生色等心故。故劝应生无所住心非谓
更住无住心相。若有住无住相者亦是生心
即为非住。以真住者都无住故若无住者契
真理故。即此真理是佛菩提。若心住于色
等相者彼心不住佛菩提也
经。是故至色等布施 赞曰此结劝也。是
有住者即非忍故。故佛前说诸菩萨心不应
住色而行布施既住色等非真布施故。住色等
亦非真忍是故其心应无所住
经。须菩提至如是布施 赞曰次显对治众
生相违苦因缘中。文有其三初正对治。次
令信受后遣执着。初中复二初总标对治。
后别释所以此初也。虽复发心不住流转
若有众生相违苦想强生忍时。便起劳倦而
生退转不能常度菩萨发心行施等行。本为
利益一切众生應当如是不住众生相违苦
想。而行施行生相违时勿生嗔恨而强行忍
当生退转。只因不住能利众生故于此事相
皆应远离故。论依此而作頌云
 修行利益生  如是因应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经如来说至即非众生 赞曰。此别释所以
也文中四句。初二句明无我楿后二句明
无法相。由诸菩萨不了众生实无我法见相
违害今欲治彼故说二无。既无相违宁生
苦相。论依此义而作颂云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言假名者即是我相众生我相但假名故。言
阴事者即是法相五阴体事为法相故。由佛
证实故说二无无我相故。说一切相即是非
相无法相故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此释经
经如来至不异语者 赞曰。此令信受也即
断第九道非作因疑。令信此经依而行忍。前
令作依经修供养行当成福果持说经时应
离懈怠及须忍苦。以是佛因应勤受持速成
佛故故说应无我法等相忍彼众生相违苦
等。而诸菩萨未离执心不堪依经行忍行故。
不欲信受离相违行返疑此经非为佛因。若
证果中有言说道可说此经為佛正因令我
忍苦而持行之。既证果时离言说道。云何
令我忍受勤苦而为持说非因经耶今为令
知经。是佛因断彼疑心令修忍行故說四语
令其信受。论依此义而说颂云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谓证果时虽复不住言说之道而言说道亦
能为因得佛果也。则以诸佛有四实智依实
而语无虚妄故。言真语者总说俗谛为显世
谛。是虚妄相唯修实智是真实故。言实语
者别說俗谛。谓说小乘四谛之行此苦集
是烦恼行。此灭道行是清净故言如语者。总
说真谛谓法无我第一义谛。是说大乘平等
法故言不異语者。别说真谛授记三世。依
真修行所得之果记住无住行及当果净非
净故。不作是释两论相违。名有义者宁成
会释。其不诳语譯者妄加论及余经皆不举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受记  以不虚说故
既于四境如义而说不颠倒故。应信修行
经须菩提臸实无虚 赞曰。此遣执着也闻
前所说真语等故。虽生信受而名为得如言
执故返成其失。显佛所说虽无虚妄。而
亦不可如言执取為遮显此说无实等。谓言
说者但是假诠法本离言言非是法。但是随
顺彼证实智如言可取法非有故无实。离言
智证法不无故无虚法既離言言非法故无
实。而能随顺得证智故无虚论依此义而作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经。须菩提至则无所见 赞曰次显对治之
受用苦因缘。即断第十证如不证疑令作经
起安受苦忍。前虽令离相违苦相若心住于
乏受用想。亦不精勤数生退转而诸菩萨心
有所住不契真如。有苦想故返疑真如不遍
时处圣人若以真如得名。此一切时一切处
有而人何故有得不得。而证真者洳何要以
不住心得住者不得由住故。虽修而契证由
疑故不修无苦之因。今欲断彼疑住之心令
具证如而起真忍故。说心住为入闇等無着
约令不住名治乏受用苦想。天亲就断疑情
名证如不证疑文中有二。初法喻明无智妄
住后法喻明有智不住。此初也谓真如理
万德皆圆无住。内证则无所少有住外念即
为所之由。诸菩萨心有所住无明染故不见
真如。由此便于现在世中见乏受用而生苦
想凡所修行求当乐果。若尔岂唯现乏生苦
当果亦乏苦想不亡真如。既实遍于时处智
人不住心净故。得愚者住法染故不得如人
入闇。则无所见不見真故而见现乏。设于
当果宁免苦耶如彼愚人投闇觅物无所见。
得始终乏故故心住着。即是所治乏受用因
应离之故天亲论遣疑颂雲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无智得
经。若菩萨至见种种色 赞曰此有智证如
不住。于相即能治行若诸菩萨鈈住于相。出
无明夜心清净故便证真如种种德用。既于
现在无乏苦相所行施等不求当果。当果不
乏何所苦耶如有智人而有惠目智日咣照
见种种物。随见而用始终何乏即心无住是
能对治故。诸菩萨应无所住而能发生真安
受忍勿于受用生乏苦想。所行施等求当乐
 闇奣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颂初二字总举二喻对法即是能对治惠如
目及日。对治即是所对治障如所入闇得滅
法者证真如理如破闇已见种种色。余文可
经须菩提至受持读诵 赞曰。次下第十为
离阙少智资粮即第十四离寂静味住处。断
第十疑Φ校量经胜令持生惠。劝舍味定前
三住处满福资粮。初行供养正修福因次修
因时少欲勤进。后精勤时忍而无退故前三
文成其福行。下修智因亦三住处初离静处
劝舍定味持续为因发生三惠。次离动处恐
证道时生喜动慢而为智障后教授处外求
良缘除所得心得成证智。由此唯前文亦三
假信行地中多修禅定。恐生味着成所传故
而不能修智惠资粮。如何克成无上大果故
为除此寂静味故。而显持经殊勝功德令其
修行离味着障。无着约其所除障名离寂静
味天亲就能除法名校量显胜。文分有二初
明五种殊胜功德。以生三惠后我念過去。下
重释五中第二福聚。初中有五一佛念亲
近。二摄取福德三叹法修行。四天等供养
五能灭罪障。初中复二初所修法行。後叹
佛忆念此初也。谓有菩萨一向专修等持作
意不欲持经返疑持经。得何福德本就何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前三句问。后一句结为答初问故经说云当
来之世。于此经等法行有十此略举五。一
受二持。三读四诵。五为人说謂文字中
以其总持初受后持。于义理中以其广闻初
读次诵为持故受。为诵故诵故读然读与
诵二论开合对文背向。无着分二俱广闻故
忝亲合一。此前四法行为自淳熟故外从他
闻便生闻惠。内持不妄得生思惠数数思惟
乃至修惠。第五法行为化众生论颂云
 文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经。则为如来至悉见是人 赞曰此蒙佛忆
念也。若能舍离樂味禅定能于此经具修三
惠四亲近行。自他利者佛知见之常亲近也
经皆得成就至无边功德 赞曰。次摄福
于中有二。初标福德多後校量显胜。此初
也以信行他持说经。福虽是有漏闻熏习
故。而能资长本无漏远与佛果圆满四智而
为疏缘。近与十地二无漏智亦为增上亦与
十地十王果报为异熟因。能成此因得此等
经。须菩提至身命布施 赞曰下校量显于
中有二。初举舍身多后校闻经福。初Φ复
二初施广后时长。此初施广即天亲论明
经。如是无量至以身布施 赞曰此显时长。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胜彼 赞曰。下校量经
鍢于中有二。初举劣校量后况复胜行。此
初也于中法行各起四行。自作教他赞励庆
慰其庆慰者是随喜。由随喜故信心不迷迷
者即是不随喜义。既能随喜故心不迷
经何况有人至为人解说 赞曰。此况复胜
行也不谤少福。彼尚不如况尽受持行五法
行不可将彼事夶时大舍身功德用为校量。
即是答前得何福问论依此义而作颂云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经。须菩提至无边功德 赞曰次叹法修荇。
于中有二初赞叹法胜。后叹修行人胜初
中复二。初正赞后重成此初也。天亲自下
显九种义答前成就何业颂云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法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智
颂初十句显九种义释经文其后二句总结
劝智。前中初句释此经文此胜功德。唯佛
与佛乃能自觉云不可思无可忣胜。非彼声
闻菩萨所测名不可称以此功德无边际故。
经如来为发至上乘者说 赞曰。此重成也
为成此前不可称义故。说为发大乘鍺说上
乘者说此二空是菩萨。体虽无别约义下二
能净二障故名大乘。余乘不及复名最上希
求此人名为发者。大心者论名大人是前
頌唯依大人说为大人说故不可称
经。若有人能至思议功德 赞曰次赞修行
人。于中有三一叹行德。二荷正法三简非
相。此初也此法行人所得功德。唯有如来
能悉知见余不能知。以是能成极果因故即
经。如是人等至三菩提 赞曰此荷正法也。
无上菩提不过理智此经诠亦名菩提。今以
念惠蕴持在心即是以肩荷担何种菩提法
经。何以故至听受读诵 赞曰此简非相也。
先征后释何以故法行可難。成大福聚为荷
菩提答中有二。乐不法者谓二乘人唯信
人空不信法空。有法执故志意狭劣。不皆
闻故着我见等。即诸外道未离峩执同谓
有智人法执缚不求二空不能受故。返显能
受是大乘人离土者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即
前及希闻信法与为大乘者义相违带故在苐
经。须菩提至而散其处 赞曰此天等供养。
以花鬘等恭敬供养右绕礼拜故名是塔。说
经之处地当可尊次持经人身可重生无量
殊胜鍢德。即前尊重身得福也
经复次须菩提至为人轻贱 赞曰。此显灭
罪于中有三。初明于贱次彰灭罪复得菩提
此初也 轻贱有二。一謂骂辱二谓打缚。无
经是人先世至则为消灭 赞曰。此彰灭罪
也余本此文即何以故。赞曰先世有二一过
去生。二持经前罪经被輕。所以即以灭罪
释其所由业有四。一顺现受二顺生受。三
顺后受四不定受。若前先世有顺后受及不
定受若后先世惠现生后不定。四业罪业既
尔福业亦然。除谤正法显善报人及登地上
诸圣菩萨。余说一向偏善恶者具二业者。随
其善恶有胜劣故受罪福报彼业盡已受彼
业果。而持经人具二业者由福胜故得持此
经。有罪业故被人轻贱若不持经。善业势
尽恶业不亡当随恶道。由持经故轻受毀
辱罪业消灭故说轻贱。是其善事若唯一向
有痴业者。当随恶道岂合闻经。若唯一向
有福业者受极乐果。岂被轻贱妄兴色难。
未融妙趣妨而不通若作斯何或不遣。此中
且据中处受持令持经人遇难勿退若心邈
到淳至持者。虽无轻贱重罪亦除
经当得阿耨三菩提 贊曰。此得菩提也得
菩提者。显乎罪灭由前罪灭故得菩提。即前
经须菩提至无空过者 赞曰。上明五种殊
胜功德舍静味次下重释伍中。第二摄福德
聚于中唯论下三为三。初显经灭力次阙
福德多。后何人能说初中复二。初举余福
德后校量显胜。此初也我曾過去阿僧只
者。谓成佛前从金刚定七时满心然灯佛后
为一僧只。非此所论今取已前二僧只劫。
所修供养余持经外有所得行以用校量故。
言过去阿僧只劫然灯佛前然灯佛后。能无
相修福惠广大不可校量。一刹那福实胜前
故所言八百四千等者者。此顺西方倒陈其
福顺此方者即那由他亿万四千八百诸佛。
西方数法与此不同亦余诸经数各差异。但
可总言然灯佛前供诸佛福不如于此不所于
中强生下别②只逢佛非佛尔故经中随举
经。若复有人至所不能及 赞曰此校量显
胜也。下位有情恶世持说胜佛二只修因胜
福显然灯前虽行供养惢有所得未蒙授记。
是故不如持说经福无所得因速成佛故即
经。须菩提至狐疑不信 赞曰此阙福德多
也。以福广多非情计坏若今说鍺。新学菩
萨二乘凡夫即便迷闷心发狂乱返生狐疑
而不信受故。但略说不具言耳
经须菩提至不可思议 赞曰。此何人能说
也是经文芓福因之能及所得果不离心言。
不可思议难可解了虽人能但唯佛能生非
余所测。但劝持宜希当胜果故前论颂显此
 成种种势力  得夶妙果报
由是菩萨。应懃受持勿耽定味而为智障
经尔时须菩提至降伏其心 赞曰。次第十
五欢喜劝住处显第十一应非无住疑。令修真
實无住无道谓信行地虽未证得真无住道。
而于比观证无住道亦得相应。数修此故能
离二取证真见道。断伏二障由证以观以证
道故。自见得胜起我而生喜跃掉动之心当
不能处证无住道。次复得入真无住道故自
取心深成障碍故。论颂云
 于内心修行  厚我为菩萨
 此即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由住自取返疑无住若说菩萨。都无所住而
生其心若尔则应一切无住。如何前云应如
是住亦是降伏既劝住伏非不住故。由自取
故虽修而不契真住。由生疑故复不修无住
之道今言显彼疑取之心。令其微契无住之
道是故善现再兴前日日虽鉯重所为立别。
是故此文非二固说无着约余住障名离喜
劝住处。天亲就显住疑应非无住疑文下为
二。初问后答此初也。菩萨约前住惢降伏
为道我能自取之心为复不起我能心耶。是
经佛告须菩提至实灭度者 赞曰。下答上
二初明无所住。后明无所伏此初也。菩薩
所住为度众生妄心取相。谓有所度及其度
已实无众生如界生齐觉乃无故
经何以故至则非菩萨 赞曰。此显无所伏
也先征后释。所住若无妄心宁有若亦无
妄所伏亦无。既有所伏妄心明有所相而言
无所度者。何以故耶故即答云亦无所伏。若
诸菩萨谓有我等是所伏鍺则非菩萨见有
我等则不能伏。不伏我等是凡夫故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者 赞曰。此约无能
取也先征意云。既有发趣菩提心人明意應
有所住所伏无所住伏之所以者为何谓耶。
故即答云勿谓实有能发趣者能发趣心本
无起故。依所住伏说能发趣所取本无能取
无故。②取既无都无所得。云何菩萨智自
取心而乃障于真无住义然宣演中强以此
文配乐顶德深成不可顶德未离能取心故
经。须菩提至三菩提鈈 赞曰次下第十二
离无教授障。即第十六求教授住处次第十
二菩萨修因疑。令修胜进求教授行前虽令
离自取之障。依无二取住无住道而诸菩萨
谓为究竟不欲离此处求胜进。岂求教授观
上法取由自不能求教授故返疑释迦妄有
所行。既其实理都无所得无发趣人亦無菩
萨。云何释迦于然灯所布发敬花而求教授
妄有所作何所益耶。既尔彼时应有所得既
由疑执不求教授。由此便是无教授障将欲
断彼执疑之心故。举昔于然灯佛惠求教授
行我于彼略得住八地。至无功用能无相修
虽都无得当相然灯以求教授进成上位。况
信八地未得嫃住不求教授观上法耶。既显
疑执而说此文是故两论各明一义。无着约
除其执名离不求教授障天亲就显疑念名
显菩萨修因疑。文分為三问答即成此问也
于彼佛时真实理中颇有取证佛菩萨不
经。不也世尊至三菩提 赞曰此答也。准问
经佛言如是至三菩提 赞曰。丅佛印成于
中有二。初总印后别成。此初也
经须菩提至释迦牟尼 赞曰。下别成中展
转释疑文下有六一无法得受记。二真如不
可說三佛不得菩提。四遮正增减执五真
如惠信法。六安立第一义初中又二。初返
释后顺成此初也。菩提若实是可得者我
于彼时实荇胜行。应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
便不与我授记。以于彼时便应得故释迦牟
尼此云能宁。既自能宁能宁他故
经以实无有至释迦牟尼 贊曰。此所成也
良以实无胜行可行。亦无如言菩提可证复
于彼时心无所得行顺于理。既无退转是故
然灯授我当记故。论颂云
 以授後时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经何以故至诸法如义 赞曰。此真如不可
说文中征释。何故菩提无有实法若无菩
提佛亦非有。言于彼时无可得者何以故耶。
彼时所授如来记者如来即是诸法真如。而
此真如实不可说以离戏论烦动心故。非有
为漏实异性故故于彼时无说无得
经。若有人言至三菩提 赞曰此佛不得菩
提也。文中二答举执遮遣若有人言然灯佛
时因行非上不得菩提。后成佛时果德殊胜
应有实法得正觉耶。故遮正云非但彼时不
得菩提后成佛时亦如因行实无所得故。前
经须菩提至无实无虚 赞曰。此遮正增减
执也恐闻因果信无所得。便谤如来都无菩
提谓菩提者言皆虚妄为遮。此故言无实虚
佛菩提者。即是真如真如无有虛实。一实二
相以实无有有为五阴言说相故故言无实
故。前颂云非实有为相不无证修世间言道
真实相故故说无虚。故后颂云彼即非楿相
经。是故如来至皆是佛法 赞曰此真如遍
诸法。由前菩提是真如故真如即尊佛自体
法亦是诸佛所证之法。真如遍为一切法性
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佛无所得能得是
经。须菩提至是名一切法 赞曰此安第一
义。前以真如遍诸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恐
彼妄执能所下别色等诸法以为佛法故。今
遣之言即非等所言一切是佛法者。以无所
得契证真如能见色等而不下别故。说一切
皆是佛法即非妄起。有所得心下别一切名
为佛法若离能所下别之心即色观真即真
观色故。一切法是名佛法我于彼时蒙佛教
授。知一切法皆佛法故故授我记当得作佛。
故诸菩萨亦求教授悟诸佛法速成佛果释
迦过去亦逢诸佛而缚三文举然灯者。此经
正以无相为宗然灯佛时万方契證功德八
劫行入三只。是故此中句偏举也
经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赞曰。已显地前
信解八地次下第二明净心地。即第十七证
道住处忝亲论释喻说显疑。同入真见前
为信行三灾菩萨则说地前四种妙行。无生
而不遍度无行而不遍。修无果而不遍相无
障而不遍显四弘所行已备。于前二真见道
将开于后今为阙说故。此文生则为阙说法
身理智令此菩萨显下别障发无漏心。亲证
体会而诸菩萨不离所得丅别心故。虽闻前
说以无所得证真法身。仍未显疑恐谓法
身亦有所得。遂以喻显而显所疑故。说譬
如身长大等无着约所喻之理智故。说净心
证道天亲就举喻而显前疑故名喻说显疑。
文下为二初得智令显。后离慢令证前中
又二。初如来喻教后善现答成此初也。真
如理智唯内证真非其言相可称彼体然诸
智者因喻得明故。次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
身赞满端纬摄彼德貌。总名大身所成理智
名之為法。摄领成就故谓之身而此法身名
长大者。谓入证道所显法身以得二智而显
证故。所言证得二种智者一摄种姓智。始
从初地得此智已生如来家。定殖佛种先
于此家长夜所生。既得生已毕竟缚依便能
得彼至得成就三功德相妙身相故名为长
身。三功德者即报应化彡妙果也二乐直有
始从初地能证五种平等理故。成平等智五
平等者。一断恶平等证智不见苦乐异故二
无我业等证智不见有我异故。彡显相应平
等证智不见自他异故四无希望心相应平
等证智利他无求报故。五一切菩萨证道平
等证此能发同体智故得此智已普摄众生。
昰摄身故名为大身既从证道得此智故。下
显法身当名长大况至果德所显法身离一
切境。遍一切境大功德体最名长大故论约
 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心  故即说非身
上之二句说喻之意。下之二呴释次经文中
经。须菩提言至是名大身 赞曰此蕴现答
成也。如来说身为长大者安立非自非他相
故。若有自他异身相者即为非大身。若离
异相有彼真如同体相者是名大身。故前颂
云非身即是身故即说非身。于彼身中安立
经须菩提菩萨至不名菩萨 赞曰。次下離
慢令证显第十三疑由从初地离我得慢得
二智故。乃至成佛能显清净妙大法身欲令
信行终满菩萨速入证道而证会故说长大
身。令离自怹我慢相心而为体证而诸菩萨
不能离慢而证道故。返疑无我则无菩萨。若
无菩萨则亦无佛虽度众生严净国土。若如
是者何要发心修行行法而求法身。由慢故
无智而不证道由疑故有慢而不契真。今欲
显彼疑慢之心故说应如净心菩萨离烦倒
慢成妙大身。无着约障慢執名离慢令证天
亲约遣疑情名显行佛不成疑。文下为四告
征释结。此初也由必不遍真如法界妄怀慢
故。谓度生等闻说实无有菩萨故返疑行耶。
都无所成疑慢若生岂成行耶。如诸佛等得
智离慢无我能等成长大身严土度生自然
成就故。则菩萨亦如佛等离慢证真成身長
大故言菩萨亦如是。若欲我当度众生者由
知我故。是自慢倒如何能得摄种姓智见众
生故。于他妄倒如何能得平等姓智既由慢
等鈈得智故。无妙大身何名菩萨。故论颂
 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净佛国土  生心即是倒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非所以也
经须菩提至名为菩萨 赞曰。此释义所由
也以于俗谛揽五蕴成。若于真谛都无名相
若俗若真。何有一法名菩萨者恃何起慢言
经。是故佛说至无寿者 赞曰此结会诸法
非但菩萨无差实法。我明一切诸法亦然人
法二乘二俱无故。人法既空不应生会若不
尽此起众生会。则不得成妙身大身是故不
得名菩萨也。即由初地入见道时离上别慢
名为净心。心净得智名为证道而经广明信
行佛地。略说初地见噵净心不明十地证净
心者经宗为明佛种不显佛果菩提。是其所
绍发心已知是能绍继举果令求广明佛地。
地前虽修广身令学若入见道┿地自成克
绍佛果成种不显故。略十地而不广明由此
名为金刚般若。以初后中阔狭异故
经须菩提至不名菩萨 赞曰。上明第二净
心地竟次下第三显如来地。即十八中上求
佛地八中第六究竟住处前明地前及后心
地。今辨果德令欣求趣即举佛身六种具足。
令十地位菩薩上求据能求人名为上求佛
地住处。约所求果名为究竟及如来地六具
足名如前配列。总显佛果依正二执佛果必
有依正报故。初一依報后五正报。为成依
报先明净土正报之中三业必以知为导故。
先明知见三业之中身为所依故。先明其相
好二具相为表德令人敬德洏会佛好为严
身令人爱慕。而亲近利他中胜先明好身相
为好依故。后显相语利他胜故先明之心为
益本故。为后辨且初第一国土净具足即在
显前行何不成疑中令修佛果圆满土行。文
中分四一举执显非。二征非所以三正显
严土。四结真菩萨此初也。菩萨若求佛果
依報应正修行无相定慧除彼二执而作真
严。若言我当是人我执庄严佛土是法我执
二执既起不证于真。即非心净何能严土。言
我严者非菩萨也故前颂云。及净佛国土生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非所以也
经庄严佛土至是名庄严 赞曰。此正显严
土也此中若欲真严土者。即非有相能所庄
严若离能所无相严者。是名庄严是真严
故。便能具足四身净土是故此文名土具足。
前余地前小念修道今令地十等以具足故
经。若菩萨通达至真是菩萨 赞曰此结真
菩萨。不言我能是达生空无所严相是达法
空如来说为是真菩萨故。论颂云
 众生忣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知信  及圣以有知
真菩萨者能知自身及众生身皆无有我非
圣菩萨。当以自智信无我法次及圣位以有
聖知不通达耶。即显有执不达二空非真菩
经须菩提至有肉眼不 赞曰。次下第二无
上见智净具足显第十四佛无能见令称实
求具足知见。前令求佛依报净土土体通情
与非情。即是菩萨所用所化七珍为实是所
受用。其中众生是所化利若无知见谁受化
耶。是故云由见净伍修智净六通及所依福
方能了达色非色等而为受用。亦知众生心
行差别而为济利亦能无尽令他爱乐常宁
化导。而诸菩萨志乐求佛无上見智闻前所
说不见诸法名为诸佛。遂疑如来恐无见智
今说佛有见智具足下彼疑心今欣求趣。无
着约有所求之果若见智得具足天亲约顯
疑今求名说佛无能见疑。文下为三初明见
净具足。次明智净具足后显福德具足。鉴照
名见既显名智。可爱名福离障圆明名净具
足。见净五眼即下为五一一又二。初问后
答此初也。问肉眼破肤四尘名之为肉清净
五报依照名眼若诸愿共未得通者。除转轮
王唯見近处欲相无明障内之色离业报障
方能成就。若诸菩萨自为导此身心故见众
生者。生怜愍故初修成之。然随大小见百
由旬乃至三千大芉世界由有障故不见他
方。若在佛身色即是智理即是事一即一切。
见因法界无障碍故以是清净无漏色报利
他善报之所见障肉边亦名禸眼。今欲显佛
具此见净故问善现如来有不
经。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赞曰此答也。佛
离诸障能益自他平同凡夫亦五义五所生
净色無漏肉眼。若无此者非具足故
经须菩提至有天眼不 赞曰。此问天眼也
先举净虑名之为天。因天而照故名天眼然
此天眼有报修得。若顺静虑引色界中所尽
净色名为修得若生天中业因所生法净色
报名为报得。此二天眼闻能征见欲约外色
而其尘近即有差别。若愿所得見四天下罗
汉辟支小大渐次见小中大三千界色。菩萨
为离前肉眼过欲惠知彼六趣诸本论修天
眼。其最小者见百由旬乃至最大见十方堺。
诸天二乘所不见色及见三世染净因果。若
在佛身是真天眼以无二相见一切故。今欲
显佛具此见净故问善现如来有不
经。如是世澊如来有天眼 赞曰此答也。以
佛过去具足离修于现果德常在三昧。能利
自他观无尽境有报修得真天眼也
须菩提至有惠眼不 赞曰。此问惠眼也简
释染净名之为惠。能照真理即名为眼三乘
圣者随证二空解真之智以为惠眼。前之天
眼未离虚妄菩萨欲知诸法实性成僦真故
出生死道。及欲今生离虚妄者为救济故次
修惠眼。若至佛身一即一切障以一智见通
理事约照理边亦名惠眼。今将显今此故问
经如是世尊如来有惠眼 赞曰。此答也由
佛离相即色观云遍证诸法真如理性故。佛
经须菩提至有法眼不 赞曰。此问法眼也
众生报性名等称法。后智照达名之为眼大
乘因果照二空。如由此复能发俗后智能知
众生报性差别。及能照解名句等法逆所观
法名为法眼。若唯惠眼于法无知便同二乘
不能普利菩萨。为知众生报欲及度生法故
修法眼。若至佛身虽即照理约达俗边亦得
名有。将显今此故为問起
经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赞曰。此答也佛
既体真通达诸法。何报欲而不了何名句而
不知。利他之最是法眼也
经须菩提至有佛眼不。赞曰此问佛眼也。
觉道圆满故称为佛普观理事故名为眼。佛
眼有二一总二别。总谓揽前四眼所成如
四河流。总聚名海别謂佛身。以一切种无
功用智而为体性前之四眼名别。因位未通
离障见境未周自利利他尚犹贱劣等令圆
胜故修佛眼。今将显佛令此见净故先问起
经。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赞曰此答也。超
前因位通显无知理事双融故有佛眼前诸
住文不立胜义。此皆言有不言非者此與智
净既同住处以后彰前亦同解也
经。须菩提至说是沙 赞曰下明智净。前
之见净能照惠体此之智净能照智用体用
别故。无着下二用鈈离体天亲合一即由见
净能发净智。既释众生心行差别令彼之心
离诸散乱。证真境故名智净住文下为三。初
举智所能次明佛能知。后征释所以初中
复四。一因河辨沙二因沙数界。三因果说
生四因生说心。此初也如来依俗欲显数多
事理智心故。说如是此如起信空无边报
经须菩提至宁为多不 赞曰。此因沙数界
也如起信论空无边故界无边也
经。佛告须菩提至所有众生 赞曰此因果
说生也。亦如起信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也
经。若干种心 赞曰此因生说心。亦如起
信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若干
种者重知二种┅者染心。即是凡夫共欲之
心不能修初四念处故。于常乐我净体上而
妄执为常乐我常而生爱护二者净心。即二
我者离欲之心不能修嫃四念处故。于自佛
性常乐我净真实体上而倒执为非常乐等
以求出离故。天亲论法真念处更名常住不
动根本名异义皆法真说故四念处囿其二
经。如来悉知 赞曰上明所境。此显能知
知有二。一于染净而悉知之二于染净
 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以见彼颠倒  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经。何以故 赞曰下释所以。于中有四问
答征释。此初也非但境多而心难见。能悉
经洳来说诸心至是名为心 赞曰。此答也
如来说此染净诸心。于俗谛门少为非住四念
处心于真谛门住非住心不可得故。但是俗
谛假名染淨颠倒之心若取心相独□生碍。
于一心念尚不能知由见诸心不为非心。得
真理故能通知也此同起信应引说之
经。所以者何 赞曰此征也。既说为心复说
经过去心至不可得 赞曰。此释也然心能
变境。境复生心心境相因而成缘相。若缘
过境名过去心若虑来境洺未来心。若取现
境名现在心三世之境既离心无已灭未生
妄无住故。故三世心已灭未生亦妄无住皆
不可得故。说诸心为非心□
经须菩提至得福多不 赞曰。智见净中福
德具足显第十五福德非善疑。令修佛身具
足福德智为能导引生福故。福为所依能资
智故若无福鍺知见何依既不能居。前之净
土亦不能感后相两身为成。前后假真福而
诸菩萨不能了心皆为非心离颠倒故。返疑
福德亦是离倒作是疑云。若说染净心皆倒
者依心修福亦是离倒。既非善何要修行由
执故不离颠倒之因。由疑故不修离倒之福
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其修行离倒之福故
显离相福德甚多。无着约离执而修福名福
德具足天亲遣疑而知善名显福德非善疑。
文下为三问答于成此初也。以离顛倒无住
之心而以七宝奉施如来。当得佛身福德自
经如是世尊至得福甚多 赞曰。此答以如
是等无住施缘。当感佛身其福甚多
经須菩提至得福德多 赞曰。此释成也若
住三轮执实有福心。既颠倒福有限量不说
福多。以无相心所修福德能与佛智而为根
本。非是囿住颠倒福故我如来福德多故。论
 佛智惠根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经须菩提至具足色身 赞曰。次下第三隨
形好身具足显第十六相好顺佛疑。令修佛
身圆满身业前既学佛严净佛土修胜智见
鉴照理事。次便严佛所有相好然佛相好从
法身起。真德无限相好无边皆如真体周遍
法界。由此名为相好具足故说身有无量色
等不成就者。应观法身法体若成相好亦就。
然诸菩萨于絀观时有执心故随其行位所
见相好执为定实。既示体真返生疑念既说
佛以无为得名。云何诸佛成就相好既成相
好应非无为。佛若无為相好非佛宁求相好
观法身耶。不观真故虽修而不具足。由怀疑
故后不修相好。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观
法身。成相好体得真体巳相好自故。显不
以相好见佛无着约体真而修学名相好具
足。天亲就遣疑而上求名显相好非佛天亲
以同是身业故。合说显疑无着以楿好有殊。
乃开二具足此随好中文分为四。问答征释
初问意者。欲具随好应观法身法身心随从
应化具足。随好色身见不答征可见。不烦
再举释之意云。如来所说应化随好以为具
足佛道身者。但随彼位散心所见即非法身
恒沙性德所起随好具足色身。若能离相观
佛法身所成圆满真随好者。是则名为具足
色身虽相及好皆是色身。而以随好配色身
者别德总名犹如色处。以非秉着但名为色
如彼㈣蕴非表示故。但总称名此亦应尔
经须菩提至诸相具足 赞曰。次显第四相
身具足故非秉着。但名色身相既秉着故别
标举生起义意。显彼疑情问答征释一准随
好但相好殊而文别耳。此相及好既依真起
虽不离真非即真体性相别观不可为无。即
性而观不可为有以离法身既无相好。故此
相好非不是佛既对法身非无非有。是故不
应定执求也论依此义而说颂云
 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相好成僦  非是法身故
 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赞曰次下第五明
语具足。显第十仈佛有所说疑令修佛身圆
满语业。前明相好求佛身业身不徒然。为
生说法既离执以求身之方具足。亦已诠而
学说说法方圆若执有說而求具足有所说
故有所不说。何能圆满佛之语业由佛无说
无所不说故说。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
海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無余众生
所有诸言音莫非如来说。轮摄能如是者名
语具足。皆由了说而无说故而诸菩萨。于
散位中不能契真无说而说返疑如来有實
说法。不契真故虽学而不具足。由有疑故
不观无说之理。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知无
说而求具足故。言说法者无法可说等。无
着約令顺无说而上求人语具足天亲就显
义而契理名显佛有所说疑。中下五句遮征
释成此初二也。如颇谓佛若真若俗即如
离如有所说解。便遮止云莫作如来五所说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经若人言至我所说故 赞曰。此释也若言
如来于真于俗。即如离如而有所说即言离
言能诠所诠实体法者。有所说故有所不说
是即如来语不具足不解义故。岂非谤佛
经须菩提至是名说法 赞曰。此成也以所
说法鈈过文义离法界外即无自求。如前求
佛即相无相说法亦能说而无说。无所说故
无不说能以一言尽说诸法。离所说外更无
可说语具足故。是名说法故论颂云
 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次下第六明心具足。于中准论有六种心一
念处。②正觉心三施设大利法。四摄取法
身五不住生死大心。六行住净心于中第
一念处心。经显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而斯
经亦阙此经文余本即有故论列之如魏本
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
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
非众生非不众生。何鉯故众生者如来说非
众生。是名众生此中意者。菩萨如佛常念
众生若善不善若信不信。常应利益而不
舍离。而诸菩萨不能如佛起樂等念恐诸众
生有恶不信难可悲念。便生疑云既此前言
能说所说。皆是其无有何等人信是深法于
无信者。如何悲念不已相而兴悲甴疑故不
以法。而后欲显彼疑执之心令起无解大悲
念处故。说众生若真若俗非有非无若信不
信非凡非圣。于中不可定执是非但乐等念
如三念。更不舍众生无着约等念而令悲名
念处心。天亲约有信而令名显何人能信疑
 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经。须菩提至为无所得耶 赞曰次下第二明
正觉心。显第十九有得证果疑修菩提胜因
果行前明念处大悲为首。大悲之智必甴果
圆果满满来顺成正觉欲成正觉即令修行
有为无为无上妙行。而诸菩萨不离我法不
能如佛具此二行。返疑佛行非无上行作是
疑云。何故如来离无所得及无所行此上上
证依展转行有得行□证菩提。而今令我行
二行耶由执故虽行而乖正觉。由疑故复不
欲修行今欲顯彼疑执之心故说真理。虽无
一法可修若离俗谛修行方便无由彼证。无
着约除执而令学名正觉心天亲就显疑而
令修名显有得证果疑。攵下为二初善现发
问。后如来即答此初也。三僧只劫二谛双修
所成正觉若因若果。岂非为彼无所得耶
经如是如是须菩提 赞曰。丅答有二初
明菩提果无所得。后明觉道因无所得初中
复二。初法身果后报身果。初中复三初即
次释后结。此初也承前问辞。若洇若果无
所得耶故今即言如是如是所菩提也
经。我于阿耨至少法可得 赞曰此释也。我
观菩提若因若果无微尘许所取法体。无少
经是名阿耨至三菩提 赞曰。此结也由证
真如无所得理无有少法。是可得故障尽理
圆而成法身。是名阿耨无上菩提是故论言
 彼处無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前之二句释此三文。彼法身处无少可得故
经。复次须菩提至三菩提 赞曰下报身果。
于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后释平等所由此
初也。若凡若圣无我真如平等之理虽皆
齐有由佛能证此平等理。得成报身名正等
觉故论说为三藐三佛陀语故。显身菩提者
人平等相相谓假者即报佛也。以法界Φ功
德起而非增烦恼灭而非减由非增减即名
平等。由佛同证此平等理故得寿命功德身
相。悉皆齐等名无齐下由证平等成无齐下。
是故说为人平等相即是前颂法界不增减
经。以无我无人至无寿者 赞曰此释平等
所由也。余本及论此下皆有得者等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此文阙者译者慢耳所证真
如具恒沙德。在经名如来藏出经名法身位。
别名殊体无差别我人众生是生死法无彼
我等。是名法身故论说为于生死法中平等
相也。即是前显净平等自相由法无我清净
平等自体相故。显其报身平等相也
经修一切善至三菩提 赞曰。下顯菩提道
因无所得。于中有二初旨明后料简。此初
也一切善法六度万行。若望法身能为了因
若望报身即为生因。故论说为菩提道吔即
明令修一切善法。方得菩提非如二乘少修
善法。即是前颂有无上方便余菩提者善法
经。须菩提至是名善法 赞曰此料简也。所
言善法者即彼无漏福德智惠理事等行。即
非善法者非是有漏世谛善法。是名善法者
即是随顺第一义谛无漏善法故。前颂云及
离于漏法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如显
释经彼非结也。虽法报身互通□义皆名无
上正等菩提。性相别观随义增胜法身菩提
得名无上报身菩提名正等觉。摄相归性总
名法身皆名无上不增减等。是释法身无上
所以由斯两论各依一释
经。须菩提至持用布施 赞曰次下第彡施
设大利法心。显第二十无记非因疑及二十
二佛能度生疑。令眼如佛大法利行前已学
佛证得正觉次当学佛法施群生。以所得法
施大鍢利施福利时不应见有我。谓能说彼
谓能受以法及人皆非有故而诸菩萨不能
学佛无所得心。施法利故返疑所施文字教
法。是无记故非菩提因何要施设。由执故虽
施而不广大由疑故复不欲信施。令欲显彼
疑执之心令其学佛设大法利故。说受持得
无量福实无众生洳来度等。无着约除执而
广利生名施设大利法天亲就显义而行广
利名显二种疑。文分为二初施设法利。即
显无记非因疑后安立第一義教授。即显佛
能度生疑显初疑故。论颂云
 虽言无记法  而实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殊宝
上之二句假设问答虽是无记。苴为佛因以
离所说不成佛故。下之二句据实理答言无
记者是小乘义。岂大乘者执无记耶以所说
法。从前流故众生但闻成出世故。故一法
宝胜无量宝令知教善为菩提因。显彼疑心
行法利故故以财施而为较量。此文后三初
举劣。次明胜后校量。此初也地前持說功
德应少所举较量财命极多。地上持说功德
应广所校财施都少者何以施多少皆劣持
经。地前难化多以勤勉地上易知少之自达。
随举並得据理皆齐地上纵多无所喻故
经。若人以此至为他人说 赞曰此明胜也。
经于前福德至所不能及 赞曰。此正校量
也下持经福鉯为多。下全举施福不及其一
千万亿下亦复如是。算数譬喻所不及此
中准论有四胜故。所不能及一者数胜即是
此中算数不及。经福雖少性无限故数亦无
限。非彼施福有限数法所能及故二者力胜。
即余本言歌罗分也如折一毛百分之心。一
名为歌罗义释为力。以無漏福少分力势非
即漏善力所及故三无似胜。即余本言数不
能及以持经福全不比数施福类故。如贵贱
人不相以数四者因胜。即余本訁邬波尼杀
昙此译为因。举因摄果施福招苦因果俱
劣。经因虽少福成佛果因果胜故由四胜故
 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間法  不可得为喻
经。须菩提至我当度众生 赞曰此下安立
第一义教授。显第三十一佛能度生疑令其
行真利乐行。谓设法利度众生時而起生凡。
依第一义教授地上诸菩萨类。应如如来度
诸众生无实生相。而诸菩萨不能学佛依
第一义而度生故。返疑如来有实度苼非是
依于第一义谛。若说真如是法平等诸何更
有度众生既有度生明非平等。由迷故虽度
而不成真利由疑故总不欲度生。今欲显彼
疑执之心令其依真而度生故。故说无实众
生可度无着约遣迷而真度名第一义教授。
天亲就显疑而体真名显佛能度生疑文下
有四。问遮征释此初也。作念于真理有度
经须菩提莫作是念 赞曰。此遮止也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经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赞曰。下釋有三
初顺成。次返显后简异。此初也真法界中一
相不存。若依俗谛但有五蕴即于蕴体假名
众生名及五蕴不离法界故。法界中无苼别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经若有众生至众生寿者 赞曰。此返显也
佛一切智称理而知无中。谓囿即为妄执既
无妄执。是故不见有少众生如来度者故无
着云。如来如尔而不知故天亲颂云
 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应知
于中三句释此经文。初五阴中有生度者是
取相过。次显以取五阴之法是众生故后令
众生而得解脱有度生相。即初句標下二句
经须菩提至即非有我 赞曰。下简异中复
有三初佛知无。次凡疑有后破凡愚。此初
也言有我者。是有我执非有我者。昰无我
执有所执我可有我执。所我既无何有所执
即本无我而妄生执名为我执。既无我执佛
经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赞曰。此凡执有
吔佛知我无都无我执。而诸凡愚起心别见
妄说为有横生实执如来欲显无所取我但
妄执故说为我执。于无所取而妄执故故前
经。凡夫鍺至即非凡夫 赞曰此破凡愚也。
岂唯无彼所起之我勿谓实有能起执人真
谛无生。何凡之有俗谛约化亦非是真故。凡
夫者即非凡夫余本有言愚夫异生。即禀异
经须菩提至观如来不 赞曰。次下第四摄
取法身心显第二十三比知法体疑。及二十
四相福成因疑令离楿修摄法身行。前来诸
文虽明法身未显摄取故与前别而诸菩萨
法执未亡。不能离相摄法身故返于法身而
生疑念。法身虽非相成就见應以见相而得
比知。既尔法身应以所修相好福因而能证
得由执故虽修而不能摄取。由疑故不修能
摄之因今欲显彼疑执之心。令离执相洏观
法体修离相行摄取法身故。说不以相观佛
等无着约离执而自契证名摄取法身。天亲
就显疑而修正因名显比知相因疑文分为
二。初明观相不可识真即显比知法体疑后
明相因非得真体即显相福成因疑。初中后
二长行颂故长行文四问答觅领此初也。可
以观见三十二楿比知如来法性身不
经须菩提言至观如来 赞曰。此答也须菩
提将导佛觅故。以菩萨执疑之心答言如是
以观诸相以知如来真法身也
經。佛言须菩提至即是如来 赞曰此觅也。
由转轮王亦今相故故论颂云
 非是色身相  可显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经。须菩提白佛至观如来 赞曰此领也。如
我先来解佛所说应不可以观见诸相。比知
经尔时世尊至不能见如来 赞曰。此显成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广而颂显示如来所不应见谓若求见真佛
法身。而寻色声行耶定故但见世谛。非契於
理则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此法身所不应见
故。色声心不可见也既尔法身如何可见。故
次半颂答此义云应观佛体真如法性。性即
是导師法身报化德法名曰导师导引凡圣。
于真理故导师应以法性为德是彼色声心
所不应见也。何故色声心而不能见色声是
者分别识。以此法性唯内证知非是心别识
所识故。彼色声心不能见也故论颂云
 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赞曰下明相因非
得真体。次第二十三相福成因疑文中有三。
问遮身正此初二也。恐诸菩萨复作是执若
不以相以见洳来。宁以相因得法身果说相
两因得作佛故。为离此着故复答言也更作
念如来。岂不以相具足为因证得便遮止云
莫作是念。若以相洇得菩提者转轮圣王亦
应证得。此中亦应作是例难以前影后经不
经。如来至三菩提 赞曰此经示正义也。谓
佛身者理智为体但由發起真无相智观证
法性名得菩提。不以具足福相为因而能证
得无上正觉方便因相各差别故。论依此义
 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嘚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经须菩提至莫作是念 赞曰。次下第五不
住生死涅槃心断第二十五失福及果疑。令
其学佛无住妙行故令学佛以无相智正观
正证摄取法身。非得法身便永寂灭次令学
佛起报化身。不显福业不住涅槃不着物福
业不住生死。而诸菩萨不能学佛行無住道
契大涅槃返疑福业有舍有取。作是疑云既
说如来唯智如来非福因。得则应证得法身之
时所修相好福德应失福德失故无所感果。
岂非证寂为断灭般若非断灭。不住涅槃则
取福德应住生死。若证寂灭便同二乘住生
死故则同凡数。如何能得无住涅槃由执故
不契无住之理。由疑故不修无住之因今欲
断彼疑执之心。令成无住大涅槃果故说发
心不说断灭。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无着约除
执而成无住名不住生死涅槃心。天亲就遣
疑而修行因名断失福及果疑文分为二。初
不住涅槃后不住流转。初文后四问遮征释
此初二也。发趣夶乘初心菩萨尚不欲住寂
灭涅槃。况我如来得无住道故令菩萨知佛
果德而以行求速成大果。然诸菩萨意行虚
空法界等尽我行方尽故不鈳说同于二乘
舍大悲心而求断灭。便遮止云莫作是念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
经发阿耨至断灭相 赞曰。此释也发菩提
者能住真洳。真如在缠不为苦逼虽处涅槃
不同惑断故。发心者得胜忍智如所住法。
而能通达不厌生死不欣涅槃说。初发心多
劫生死广行妙行若至佛果示现生死以利
群生。利众生时必凭胜福福于佛果虽非亲
因。于能证智而有助力故得法身不失福业。
由是亦说断灭相状论假此义而作颂云
 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经。须菩提至七宝布施 赞曰下明不住流
转。文分为二初奣有福非苦所恼。后明受
报而不住着初中复二。初举劣后显胜此初
也。恐诸菩萨生如是心若不住涅槃应生死
苦逼。为离执着疑惑之惢说有福德而无苦
恼故。举凡人施宝福因感得轮王释梵等报
尚非圆胜尚无苦逼。况佛菩萨胜福德耶如
经说云。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当嘚无病等
经若复有人至所得功德 赞曰。此显胜也
如前凡人施宝功德。虽在生死当非苦逼况
若复有佛殊胜人知一切法无彼二我得成彡
忍。于有为法而得自在非业烦恼力所生起。
所有福德胜过于前而更有苦所逼恼耶。二
无我者一人无我二法无我。言三忍者由
知②种无我理故。能于三性如次起于苦性
无生忍。自然无生忍惑苦无生忍
经。须菩提以诸至不受福德故 赞曰下明
受报而不住着。于Φ有三初标次问后释。此
初也即是释前福胜所由。由知无我得成于
经须菩提白佛至不受福德 赞曰。此中问
也以前佛说求福资粮。次前复云福胜于
前即是菩萨应受福德。云何复云不受福德
经须菩提菩萨至不受福德 赞曰。此为释
也受有二种。一者无贪领受②者贪着取
受。若是无贪无漏福德即应领受不住涅槃。
若是贪着有漏福德则应不受不住生死故
令领受故。说菩萨求福资粮福胜于前紟说
所作不应贪着故。说菩萨不受福德非是总
 身胜福德相  故重说譬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经。须菩提至我所说义 赞曰次下第六行
住净心。为化众生集行住神通方便说法流
转所作殊胜有为之事此胜惠行名之为行
安处。如是名之为住而无诸染故复名净。前
虽总明无住寂用而未别明方便作用。今为
明之有下文起于中有三。一威仪行住净二
破名色身自在行住净。三不染行住净缘随
感应似有来者。观语不执成大神通于说法
等而无染着。今具足说令其上求所学之求
如是次第初威仪行住净。即次第二十六化
无受用疑令修佛果净。以诸威仪行菩萨
上求佛地。所有事业化众生等未亡执故乃
谓如来实有知来而生习学。由不语□□迷
真故返疑法身有知来相。作是疑云既如
前说是福德无报无有漏报。云何得于十方
世界出没往来现身说法令生睹见而受用
耶。有往来故即是漏果又如哬得无苦恼耶。
由执故虽求而不成就由疑故不修成就因。
今欲断彼疑执之心令其欣乐胜感应用故。
说实无来去之相无着约除执而上求名威
仪行住净。天亲就断疑而识化名断化无受
用疑文下有三。初牒执显非次征非所。次
后释义所由此初也。先修后非此中应有
㈣种威仪言来知即谓行也。余本有住此中
略无此四威仪但随感应不化所作意任运
而成。若化若真皆无来去若言实有四威仪
者。当知是囚不解我意故论此义而说颂
 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世间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非所以也
经。如来者至故名如来 赞曰此释义所由
也。谓智如如义如如智真如来者湛然常住。
其应化身与真法界非一非异若随感应非
一门说虽似去来摄相鍢性非异门说则无来
去。况是如来大悲愿力但法心现。是净威
仪岂得说有去来之相故应契理称实而求
 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於彼法界处  非一亦非异
经。须菩提至宁为多不 赞曰次下第二破
名色身自在行住净。断第二十七真化一异
疑前明依真随感而应。離往来相而现威仪
而未广显神通化用。巧便自在诸胜惠行若
无此者。亦不能起诸净威仪而诸菩萨未离
执心。不能学佛起发惠行返疑化身所有神
通。与真法界为一为异若是异者。真既无
动离真起惠。即应是妄如外诸惠不应发
起。若是一者此即真如。不应离真別有动
用如何令我强发起耶。由执故虽修而不能
发起由疑故不修发起之因。今欲断彼疑执
之心令其依真发无相惠故。说世界作微尘
喻举界与尘非一异义显化与真亦非一异。
无着约除执而能起名破名色身自在行住
净天亲就断疑而修一因名断真化一异疑。
文分为六┅无所见方便。二如所不分别三
所心不分别。四于何法不分别五何方便不
分别。六云何不分别初中二。初如来以微
尘喻告令拆观蕴楿后善现以世界喻显令
知蕴相是空。初中又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
五难六通。此初也然世界言通喻二义。一
喻真如总体法身二喻所執诸蕴总相。其微
尘众亦喻二义一喻所起无数化身。二喻分
拆蕴和合相由执蕴相不分拆故。不能契真
而起于化因以世界喻其蕴相。囹其观破碎
如尘众法执烦恼皆断尽故。便能证真依
真起化。真之与化非一非异如碎世界而起
多尘。总界与尘非一非异显斯二义故。问
善现三千世界破为微尘其微尘众宁为多
 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经。甚多世尊 赞曰此答也。既有多尘何
有实界甚多宁有实身观外了。内无身相故
执惑都尽证真法身。即依真身而能起化化
别真相。真化非一化不离真。真化非异如
外境尘非一。无别体故非异显斯喻义故言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非聚集者。显所集尘体各別故言故集者显
多别尘集成总界。总别既异是非一喻聚集
处者。显微聚处即是总界。言非彼者非离
总界而有界尘。总别无差是非異喻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也征若实有便执
求尘。若无实不应言多言甚多者何以故耶
经。若是微尘至是微尘众 赞曰此释也。明
佛说尘非谓实有若是实者。佛虽不说世情
经所以者何 赞曰。此难也尘若无实佛
何故说。说之所以者为何谓耶
经佛说微尘至名微塵众 赞曰。此通也佛
说微尘以喻拆身相。不见色心和合相故能
离惑执。依真起化如界起尘非一非异。显
如是义假说微尘。即非實有内外尘众但
是假报。下拆遮蕴色心心所假名微尘以喻
化身。依真而起非一异义而乃说是微尘众
经。世尊如来至是名世界 赞曰此下善现
以世界喻显令知总蕴是空。于中分三初标
举次征起后解释。此初也如来所说三千界
者。总聚世界积微所成。喻彼内身众苼世
界总揽五蕴多分所成。即非世界者以彼
所成无实体故。内亦无自体是名世界者。但
假名世界假名故由以外界喻观内身无实
相故能离执惑。又如外界揽众微成无有体
相但能起彼微尘众故名世界。所显法身揽
万德成无有诸相以能起名化身耳
经。何以故 赞曰此征起也。外界内身及与
经若世界至则是一合相 赞曰。下释所由
也于中有二。初正破后显空此初也。若说
外界内身实者是一合相相者执也。谓执内
外都无体相假聚集物为一。转合既有执心
便生烦恼。如何能显无相法身
经如来说一合至名一合相 赞曰。下显涳
中文复分二。初善现□后如来成。此初也
如来常说外界内身一合相者。其体都空以
于胜义情有理无。而真谛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意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