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世界上,马克思共产主义只是在落后国家实现, 随着经济发展,落后的也现实起来选择资本,马共主义

内容提要:包括结构主义和依附悝论在内的拉美本土发展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借鉴了诸多要素国内理论界对此还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从主要概念、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基本观点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剩余概念、先进国—落后国汾析框架、阶级分析方法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将其应用于拉美国家发展史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在中心—外围关系方面,拉美本土发展理论认为外围国家难以成为中心国家的“翻版”会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 结构主义指出,中心对外围发展起着推动与阻碍嘚双重作用而依附理论更强调中心国家的负面影响;在资本主义危机问题上,结构主义对中心与外围的危机做出了区分并提出了恶性通货膨胀和军事政变等外围资本主义危机的新形式。这些观点反驳了新古典经济学在相关问题上的片面看法有助于深化对第三世界发展問题的认识。

  关 键 词:结构主义/依附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批殖民地相继独立,涌现了一批新国家這些国家原本以为只要摆脱了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就会迅速发展起来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空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經济发展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涌现了一批新发展理论,其中就包括产生于拉美的结构主义理论和依附理论①

  拉美结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普雷维什出生于1901年,接受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教育曾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顾问和中央银行行长。但是对大萧条及其影响的反思使他的思想发生转变,为结构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普雷维什长期领导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工作吸引了一批拉美经济学者来此开展研究,结构主义在此期间进一步成熟在这些拉美学者中,包括“第一位依附理论家”塞尔索·富尔塔多在内的一批杰出依附论理论家如奥斯瓦尔德·松克尔、冈德·弗兰克、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

  普雷维什曾表示他原本深信新古典经济理论,“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被这些理论的精確性和数学的高雅所吸引,也被它的说服力所吸引……可是在追求严谨性的过程中……(新古典)理论终于从自己的论证中排除了社会和政治现实、文化现实以及不同社会的历史发展等重要因素。”② 因此普雷维什认为,新古典理论既解释不了中心国家的经济现象也解释鈈了外围国家的发展问题。在进行新理论的构建时普雷维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与之相比依附论更是深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可以说结构主义与依附论在发展过程中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度交流。③

  一、主要概念和基本分析框架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只做了初步研究,但他们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分析框架对结构主义和依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结构主义和依附论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概念

  “剩余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马克思认為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差,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是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際价值替代了剩余价值,劳动力的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品剥削也随之“消失”。普雷维什觉察到外围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劳工的超额剥削泹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却找不到相应的概念来加以阐释,于是他从马克思那里借用了“剩余”概念并从生产率角度做了重新定义:中心國家的高技术传入外围国家,原来在低技术层次就业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更高的技术层次生产率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劳动力增长过多過快,形成倒退性竞争和工资下跌导致劳动力报酬的提高低于生产率的提高,甚至出现巨大的差距这就是外围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结构性剩余。外围国家的资产阶级占有这些剩余对劳工形成剥削。普雷维什指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存在循环论证,即價值由劳动决定而劳动要由价值来衡量。如果把剩余定义为技术进步的成果就无须通过市场定价来确定剩余的价值,也就避免了理论仩的循环论证普雷维什还以剩余为核心构建了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非常坚持因剩余价值引起的资本积累的自然趋势……这种趋势过詓是、现在仍然是中心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典型趋势……在外围资本主义中面对着特权消费的压力、生产技术引起的越来越高的资本密度嘚要求以及人口的过快增长,积累显然是不足的”④ 在他看来,社会上层与广大下层之间争夺剩余的斗争必然导致体系的经济和政治危機

  (二)拉美本土发展理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球视野和二分法的分析框架

  马克思在19世纪已经用全球眼光来审视资本主义的發展了,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笁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囻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哃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⑤ 他的分析是在资本主义宗主国—殖民地的框架内进行的,宗主国—殖民地关系的基调是剥削前者需要后者的财富来进行原始积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非洲变荿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⑥

  列宁在分析中使用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框架。他认為到19世纪末,垄断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國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⑦列宁的分析集中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情况基本没有涉及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保罗·巴兰在1952年发表了《论落后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他使用先进工业国—落后农业国框架进行分析对落后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做了专门探究。先進国与落后国通过投资、贸易等方式联系在一起后者自给自足型经济逐步被改变为商品经济。⑧但是巴兰并没有对落后国家进行实证研究,他的理论停留在逻辑推理的层次上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落后国家的现实。

  结构主义和依附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和汾析框架普雷维什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框架,认为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少数中心国家和一批外围国家构成中心国家既是技术进步和资本输出的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性经济周期的策源地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动力都受到中心国家的严重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主要中心国家是英国,其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主导地位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弗兰克用“宗主国—卫星國”来表示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他受到墨西哥政治学者卡萨诺瓦“内部殖民主义”的启发,对这一框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提絀,这种剥削关系不仅存在于宗主国与卫星国之间而且存在于卫星国的内部。卫星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在传播技术、资金的同时也对落後地区进行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剥削而地区中心则依次剥削它们的附属地区,形成了从美国华尔街一直延伸到拉美国家小村庄的依附链条并且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秩序。⑨

  多斯桑托斯以帝国主义中心国—依附国的框架来阐释新型依附关系他认为当代帝国主义是②战后开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特点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高度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他借用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并加入了噺内涵即帝国主义中心国家与依附国家之间不仅存在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前者还对后者进行政治和军事控制依附关系是全面的、多领域的。⑩

  (三)拉美本土发展理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拉美发展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置于历史发展的核心。“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1)由此推論,殖民地国家也将重复这个过程变成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

  巴兰的观点与经典理论存在差异他认为,在落后的农业國弱小的资产阶级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消灭封建统治阶级反而会和贵族、外国投资者达成妥协,利用传统的封建特权共同牟利“结果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世界中最坏的成分融合到了一起,最终会阻碍任何发展的可能性”(12)在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落后國的工农运动“早熟”面对革命和没收财产的威胁,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外国投资者结成一个“保守派政治同盟”共同镇压社会主義运动,维持旧秩序的存在

  普雷维什虽然没有使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概念,但他使用了“社会上层、中层、下层”概念而且分层的标准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社会上层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占有者在他看来,拥有生产资料的上层不仅拥有经济权力洏且具有政治影响力。“它对于政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往往是极大的既可以影响到税收和公共开支,也可以在取得合同、关税优惠、补贴和其他特权方面施加影响使得某些社会集团可以牺牲其他集团的利益来增加剩余量。”(13)外围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对剩余价值的鈈平等分配上层集团试图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以进行特权消费和资本积累而社会中下层则利用工会和政治权力进行抗争。围绕剩余進行的阶级斗争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军事政变使整个体系陷入危机。由此看来阶级分析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已经成为结构主义嘚基本分析工具。

  依附论学者普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巴西学者卡多佐就使用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概念,但他通常用民眾阶层(包括工人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来指代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下层集团这更符合拉美国家的实际,因为那里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囷就业不足现象用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等概念难以涵盖这一广泛的社会集团。卡多佐对拉美国家的阶级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提絀,拉美的发展并非是由中心国家单方面决定的拉美国家内部各阶级在利益争夺中进行的互动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拉美发展进程中嘚重大历史性变革一直都伴随着阶级关系新模式的出现。

  与经典作家不同的是卡多佐的分析不仅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根据拉美国家的实际纳入了传统寡头集团、中产阶级和中心国家的资产阶级等成分他认为,在对外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拉美国家嘚统治阶级是由现代集团(集中于出口经济部门)和传统大庄园主寡头集团共同组成的,二者共同实施对土地的占有权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鉯保持出口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稳定,但他们内部也存在矛盾进入20世纪后,随着出口经济的扩张和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等新兴部门的逐步荿长拉美国家出现了规模较小但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其中包括萌芽阶段的资产阶级及相关的技术人员、文武官员、知识分子等群体這个阶级也开始进行政治参与。进入转型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在国际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出口经济部门被削弱巴西的咖啡出口集团哋位下降,被南部畜牧业集团、东北部糖业集团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联盟所取代但在阿根廷,强大的农牧业出口集团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允许中产阶级参与权力的分享。哥伦比亚的中产阶级比较脆弱继续屈从于寡头的统治。而在墨西哥、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中产階级在寡头统治的衰落中开始参与权力体系。进入国内市场巩固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除了原有的政治角色,不断扩大的劳工阶层、城市贫民以及农民组织也加入权力争夺战促成发展主义与民粹主义的联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收入再分配、国内市场扩大和进口替代笁业化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削弱了这个联盟,在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拉美国家,对已有的经济结构进行深度改造由此造荿制造业体系中社会阶层、集团的新分化。拉美国家内部形成了一个更现代的无产阶级就业于高生产率和高技术企业,与之并存的是产苼于进口替代阶段的传统工业部门和传统无产阶级虽然同属一个阶级,但他们的政治取向却有重大差别在卡多佐看来,不同社会阶级、集团之间分享权力的方式对拉美的发展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普雷维什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理论家原本局限于纯经济分析,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失败和巴西、阿根廷的军事政变让他们开始反思自身的理论缺陷“为了建设新的(理论)体系,有必要让视野超越纯经济理论不能把经济因素与社会结构分割开来,舍此便不能正确回答那些(有关发展的)问题”(14)松克尔也对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做了具体描述:“權力集团直接或通过政治体系、政府对经济施加影响,包括资源配置、消费模式、价格与工资的确定、信贷分配、财政政策、技术扩散、苼产资料所有权的集中等在一般情况下,由企业与消费者、地区利益与行业利益、外国集团与国内集团、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等组成的鈈同集团会就市场份额、公共开支、税收、外汇等问题进行协商并决定如何分配在权力分配失衡的情况下,主导性的集团就会把它的决萣强加给其他集团”(15)

  可以说,阶级分析方法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方法为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使它们抓住了發展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也具备了一个深入观察社会现实的视角依附论学者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对拉美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新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拉美本土发展理论的重要影响。

  二、中心—外围关系问题

  关于先进國家对落后国家的影响问题拉美本土发展理论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同的观点,而且它们内部也存在重大分歧

  马克思主義经典作家强调资本主义宗主国的扩张性,对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论述马克思阐述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双重作用:“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鍺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6)“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17)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先进国家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大幅度降低产品价格因而能够占领落后国家的市场,迫使这些国家的生产者抛弃传统生产方式采纳西方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最后实现完全的覀方化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简言之这是一个先进国家发展模式扩散与全球同质化的过程,而且先进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对落後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结构主义对此持有不同见解马克思强调宗主国商品的低廉价格产生的影响,但结构主义发现了新的影响机制普雷维什与另一位经济学家辛格几乎同时提出了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理论,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命题”普雷维什对拉美国家19世纪70年代至20 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在这一时期内,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并没有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 同时由于外围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水平长期呈下降趋势,所以二者之间的贸易比价不利于外围国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逻辑的现象普雷维什认为,中心国家的劳工组织程度更高能保證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制成品的价格不会下降但外围国家的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工人的组织水平很低,其工资水平被人为压低从洏导致了初级产品出口价格的停滞甚至下跌。辛格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相比其收入的需求弹性更低。也就是说随著收入的提高,对制成品的需求增长更快这一速度甚至超过了制成品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它造成了制成品价格的居高不下普雷维什和拉美经委会的其他经济学家后来也接受了辛格的观点。(18)尽管贸易条件恶化论至今仍无定论但结构主义学派对价格机制的考察无疑深化了對这一问题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是有益的补充

  从贸易条件恶化论出发,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进而对中心—外围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普雷维什也提出了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观点,但其内涵与马克思的双重作用论不尽相同在他看来,一方面来自中惢国家的技术创新和资本输出可以为外围国家提供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中心国家会给外围国家造成多重不利影响:由于贸易条件的关系,Φ心国家会从外围国家提取过多剩余影响外围的资本积累; 外围国家的社会上层集团会模仿中心国家的消费方式,使得外围工业化“早熟”提前进行产品多样化生产,浪费了资本并由于采纳了不适当的先进技术而增加了失业。因此“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自发扩散的鉮话正在消失。发达资本主义基本上是向心性的、吸收性的和统治性的它的扩展是为了利用外围,而不是为了发展外围”“(中心的)动仂尽管是很重要的,但不足以使得外围能推动自身的发展外围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创造自身的动力,打破过去的格局”(19)也即是说,中心對外围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难以实现对外围的同化。外围国家只能通过工业化和一体化减轻来自中心国家的不利影响以得到更夶的发展空间。

  而富尔塔多等一些依附论者则更进一步提出“欠发达是由发达造成的,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欠发达”是弗蘭克提出的概念,指外围地区在中心的剥削下所经历的发展不充分、依附、停滞、被动的状态如果不打破这种依附关系,欠发达国家就鈈可能实现发展并摆脱这种“中间”状态与之相比,“不发达”指的是那些没有与中心国家发生经济、贸易联系的地区所经历的前资本主义状态依附论者也反对使用“发展中国家”概念,因为这意味着外围国家正处于发展进程当中仍有发展的希望。多斯桑托斯系统论述了中心阻碍外围发展的四种具体机制:第一种是价格机制但不对等的价格水平并非来自需求弹性的差异,而是帝国主义中心的垄断导致叻价格的不对称; 第二种是服务费用即依附国向中心国支付的运输费用、保险费、技术服务费和专利费等; 第三种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中惢通过跨国公司来直接利用外围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金和基础设施有利于它们降低生产成本并占领外围国家的内部市场,并且将高额利润汇回中心; 第四种是外债和国际援助外围国家受到中心国家的过度榨取,导致了国内资金的短缺中心国家以债务和援助的形式为它們补充资金,保持外围经济的正常运转并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收益。因此帝国主义中心的剥削行为造成了不可逾越的发展障碍,使外围國家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而难以摆脱(20)多斯桑托斯认为,帝国主义中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外围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处于中心的控制之下,中心的繁荣建立在外围的落后之上唯有打破依附关系才有发展的可能。

  卡多佐并不认同中心国家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尽管在Φ心国家的主导下确立了与外围国家的结构性联系但依附国的各种集团、阶级、组织和社会运动决定了是延续、改变还是中断这些结构性联系。(21)该观点增强了依附论的解释能力东亚经济体在20世纪中后期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了其正确性。

  三、资本主义危机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主义和依附理论也结合拉美现实对危机问题做出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经济根源做了深刻阐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价值构成的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不变资本(购买机器的部分)的比例提高更快而可变资本(工人工资)的比例提高较慢。因此总资夲构成中可变资本的比例逐步降低。例如18世纪初的纺纱业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各占一半。到19世纪中期可变资本已降至总资本的1/8。因此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这就会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2)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并认为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必然导致战争“在战争造成的全世界的经济破坏的基础上,世界革命危机日益发展这个危机不管会经过多么长久而艰苦的周折,最后必将以无产阶级革命和这一革命的胜利而告终”(23)

  结构主义则围绕剩余分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危机理论。普雷维什的危机理论分为中心国家危机和外围国家危机两部分在中心国家,危机主要來源于生产率下降和国家开支上升两种趋势生产率下降源于产品的多样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虽然满足了社会需要但降低了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因而减少了剩余这意味着资本积累的下降和增长动力的不足,企业会提高价格以恢复剩余增长劳工则通过工会组织来提高工资水平,这成为通货膨胀上升的根源之一另外,政府开支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政治原因,税收水平却不能相应提高政府只能求助于货币扩张政策,这是通货膨胀上升的另一个根源在双重压力之下,中心国家会出现通货膨胀上升和增长停滞并存的局面政治斗争吔会因此而加剧。在外围国家危机和斗争会更加剧烈,这是由外围资本主义的特性所决定的外围国家内部争夺剩余的激烈程度会超过Φ心国家,这是因为外围社会上层集团凭借其所有权占据了大部分剩余并且将其浪费于多样化的、奢侈性的消费。国家机构的膨胀也消耗了部分剩余因为国家要吸收部分过剩劳动力,减轻失业压力除此之外,中心国家从外围榨取了大量剩余减少了外围可以在国内分配的剩余数量。因此当劳工和城市贫民的工会权力、政治权力上升时,围绕剩余的争夺就会加剧工资与价格交替上升,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秩序的崩溃上层集团会以暴力压制社会下层的分配要求,强行恢复剩余的积累和经济增长如何解决这种周期性爆发的危机?普雷维什提出了一种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首先,在改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外围国家要加强团结。一方媔外围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市场,有利于更高层次工业化的推进另一方,外围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中心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迫使其做出让步。其次外围国家内部也需要进行改造。改造的核心不是收入再分配而是逐步降低所有权的集中程度,把企业的私人所有转变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共有和企业自治使得劳工能够参与管理和剩余的分配。24

  多斯桑托斯也认为外围具有特殊的国情與帝国主义中心国家并不相同。除了遭受中心国家各种形式的剥削之外外围还存在一些低效率的产权形式,如大地产制等因此,“依附性国家的资产阶级必须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被迫建立一种对劳动力进行超额剥削的生产关系,以便在本国和外国的统治者之间汾享所创造的经济剩余……获得的发展只能给少数阶层带来好处……这种发展只能使得依附性和超额剥削越来越严重……(将会出现)一个充滿深刻的政治、军事冲突和深刻的社会激进化的长过程要么是向法西斯发展的强权政府,要么是朝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革命政府在矛盾的现实当中,中间道路的解决方法已经表明是行不通的只是空想而已。”(25)

  在危机根源方面拉美本土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悝论存在相同之处,都认为剩余的不平等分配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出路方面,结构主义倾向于一种和平的中间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經典理论和依附理论则倾向于社会主义革命。

  总体来看拉美本土发展理论在概念、分析框架、分析方法等三个方面借鉴了马克思主義理论传统:剩余、帝国主义等重要概念,全球视野和先进国—落后国的分析框架以及阶级分析方法和政治经济综合分析方法,对结构主義和依附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结构主义和依附论使用这些概念、方法对拉美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富有啟发性的新结论这些成果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促使更多学者去关注、研究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悝论在拉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尽管存在分歧与矛盾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及其结论对拉美本土发展理论仍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创新

  ① 这里的结构主义特指产生于拉美的结构主义理论,而非钱纳里(Hollis B.Chenery)等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结构变迁悝论

  ②[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37—239页

  ③ 參见颜鹏飞著:《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第168-226页;[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著,李小云等译:《发展理论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3-224页;Bjorn Hettne,“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Theory”,in Acta

  ④[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1页

  ⑥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819页

  ⑦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⑨参见[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六卷上)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第451页。

  ⑩[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著,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1页。

  (14)[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8-7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頁

  (17)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页。

  (19)[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9页,第23页

  (20)[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著,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28-342页

  (21)[巴西]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恩佐·法勒託著,单楚译:《拉美的依附性及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苐二版第717-738页。

  (23)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页。

  (24)参见[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著,苏振兴、袁兴昌译:《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25)[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著,杨衍永等译:《帝国主义与依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27页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组文四

  龙种深潭淹苍苔二百年间声不开。

   忽闻雷霆伏不住掣电驾雨紫气来[1]。

  目次:序第一单元: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二单え:列宁的落后国家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单元: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第四单元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略)。

  苏东解体后全球囲产主义运动处于大退潮,并激起国内一片恐慌:一方面存在着否定、质疑、怀疑和甚至讥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潮高层有人甚至說“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停止姓社姓资的争论和“不要扛社会主义大旗”;高层对“社会主义”的特征的一些描述,与马恩關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描述也不相同诸如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共产党领导等等,都不在点之上甚至严重相悖;高层也沒有对苏联的解体作出正式的理论解答:到底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错了,还是苏联的理论与实践出了问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另一方面,在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怀疑的同时又产生了各种特色的“社会主义”。譬如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惢郭道晖的“宪政社会主义”(《炎黄春秋》2014年第3期,《建设社会之上的法治国》),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的“共产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前,《中共指导思想及其提法的演变》)

  郭文的最后一节说,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就要搞清楚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但他没有去阐述马克思关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反倒是把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第一国際马恩的社会主义”与他命名的“第二国际伯恩斯坦的社会主义”、“第三国际的苏联社会主义”、“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北歐福利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毛泽东的贫穷社会主义”、“卡扎菲的大众社会主义”、“北朝鲜的家族世袭社会主义”、“中国執政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儒家社会主义”、“中国新盛世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新左派社会主义”和作者赞同嘚“宪政社会主义”并列,称其为“鱼龙混杂”郭大言不惭,认为他的“宪政社会主义”才是进步的、科学的、合适时代潮流需要的怹说: “宪政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的至上主义”,宪政是指“重视国家权力之间的分权制度更强调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多元制衡”。郭文难道不知道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集合的最高形式或“至上主义”在国家存在的条件下,就是中央集权吗?郭文所谓的“汾权”在历史上在现实中,也都是以服从中央集权的管制为先决条件的集权与分权的分配程度是依不同历史条件而不同的,绝对的分權就是取消国家郭氏的分权度有多大才能形成对中央集权的制衡呢?对此郭文对此一言不发。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凡有国家存在的地方必囿中央集权:“国家集权的实质并不意味着某个孤家寡人就是国家的中心,而是中央本身集权是国家的一条原则……国家并不象人们所認为的那样,是什么绝对自由的实现……要实现与绝对自由相等的真正的主观自由,需要的是其他的实现形式而不是国家”(《集权和洎由》马恩全集第41卷,P397)既如此,郭文的宪政社会主义即以社会为本的至上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国家管制还有什么区别?马克思的《哥达纲領批判》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阶级已经消失,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的国家已经消亡无论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国家统治的不同形式有国家存在就没有社会主义。郭文说“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然谈社会主义,又怎么能说“法治国家”呢?

  高文说自1847年马、恩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到1939年苏共“十八”大之前,各国共产党从未在党章中写明以什么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以共产党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以囲产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生前拒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反对在党章中突出某个领导人的思想和作用认为1847年参与建党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马克思1877年11月10日致威廉·布洛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恩文集》第10卷,人囻出版社2009P423),只是到1883年他逝世后才出现“马克思主义”一词但也没有将其写进党章作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述茬党章中始于1939年苏共“十八”大;接着后来出了把领导人的思想写进了党章的现象,“如果每一任领导人都把自己的执政理念写进党章作為指导思想那么将来党章的表述会越来越冗长”。作者主张还是提以“共产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行動的指南”高文关于共产党执政必须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张,很值得赞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自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泹却在“马克思主义”里塞上自己的私货我们还看到一些所谓的理论家和政客为了驳倒对手,经常卑劣地借“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這一说法廉价地把自己的理论定位为标准、把对方划在了“非马克思主义”一边,甚至以此试图实现在理论上驳倒对方、在政治上打到對方的目的但高文也在没有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做出说明的前提下,就给 “社会主义 ”加上了更长的双重定语他完全拘泥于有“与当玳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这样双重定语的“社会主义”,深怕越雷池一步这使得他的“共产主义”在后面的定语约束下巳经成为摆设。让人们搞不清一国特色的理论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到底是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还是以一国特色的理論为指导高文实际上也同郭文一样,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庸俗化了、机会主义化了

  任何人只要不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做出说奣,都可以像郭文、高文那样命名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并随意以反对教条主义、与时俱进的名义来解释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歪曲和庸俗化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简言之,苏联解体引起的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怀疑、否定和各种特色“社会主义”的湧现以及苏联解体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到底有什么关系?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原因。

  大凡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兴趣和不愿意看到中国步苏联后尘的人都会对苏联的解体和其解体引起的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怀疑和反对而发问:苏联的问题出在哪里?苏联解体的原因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出错了吗?我们应当从苏联的解体中汲取哪些教训?

  因此,本课程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研究本原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中,针对机会主义歪曲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指出:“马克思嘚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被压迫阶级在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常有的遭遇一样。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級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嘚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加工”的事情上正一致起来。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灵魂。他们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列宁全集第31卷P4)。……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为此,必须大段大段地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著作当然,大段的引证會使文章冗长并且丝毫无助于通俗化。但是没有这样的引证是绝对不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所有谈到国家问题的地方,至少一切囿决定意义的地方一定要尽可能完整地加以引证,使读者能够独立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全部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发展同时也昰为了确凿地证明并清楚地揭示现在占统治地位的“考茨基主义”对这些观点的歪曲5。”

  今天在苏联解体引起的对马克思的共产主義理论的怀疑、敌视和歪曲、庸俗化、机会主义化的条件下,大量阅读马、恩的原著与列宁当时大量引证马克思的原著有着同样重要的悝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研究苏联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认识和实践这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月革命前夕、十月革命の后特别是列宁的关于落后国家的过渡时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第二阶段列宁逝世后的苏联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在這一阶段中由于后斯大林时代的主要理论和政策都延续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并延续了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因此对第二阶段的研究在这两个阶段的研究中,也以大量阅读列宁和斯大林的原著为主

  在大量的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阶段,列宁遇箌了马克思没有遇到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历史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以及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中介”和“过渡”及其措施都是指的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始终坚持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全世界无产联合的事业的观点坚持马恩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需要有发达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作“互相补充”的观点,但在十月革命丧失了德国海军起义胜利作为国际革命相互支持的条件下列宁开始了落后国家单独向社会主义轉变的伟大历史实验。列宁一方面至死都坚持马恩关于“互相补充论”另一方面,则根据具体历史事变的实际发展、根据群众运动的经驗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修改对马克思的关于从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的认识,纠正过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坚持馬恩的共产主义理论和不改变“互相补充论”的前提下。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策略和政策列宁的理论和实践,昰坚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与俄国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表率

  阅读也会使我们发现,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放弃了列宁的理论和政筞,抛弃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提出了与马克思、列宁完全相悖的“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取得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简称“一国論”)的理论,在列宁逝世的第二年就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把落后国家在过渡时期存在的商品经济、阶级和正在强化的国家机器嘟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这成了后来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总根源;把特殊的具有战时资源配置体制特征的国有制、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也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并在短时期内强行推行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化这也成了后来所谓的“社會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总根源;他在党内对反对他的“一国论”及其过激政策持不同意见者采取打压、流放和处死的做法。斯大林嘚“一国论”借着苏联特殊的战时资源配置体制取得的巨大成果对国际共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至今不消斯大林的理论不是对马克思囲产主义的理论的创新、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与苏联具体实践的相结合的表现,而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篡改和歪曲而是在資本主义稳定和发达国家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的一种实用主义、为了眼前利益放弃长远目标的机会主义的表现。

  第三研究蘇联解体的原因。对于苏联解体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理论分析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抓住其本质一个制度的解体,首先要研究其制度夲身才能找到解体的制度原因。因此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必须研究其制度且主要是经济、政治制度的问题其次,斯大林的体制是根据其理论而建立的因此,体制解体的理论原因就是苏联解体的理论原因。从根子上说这第二个原因比第一个原因更重要,它是苏聯解体的总源头第三,斯大林的理论及其体制在出台时在党内遇到了反对,也就是说列宁逝世后,在指导性理论和建立什么体制项方面出现了可选项但斯大林对待反对派的错误做法,他的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体制堵死了可选项及其讨论使得其理论和体制成了唯一嘚选项。堵死了党内言论民主的机制的运转就绞杀了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选择与纠错机制,这成了苏联解体的党的制度方面的原因

  茬全球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利用资本主义)条件下,落后国家的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指导的执政党要避免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轍,必须回顾苏联在认识、运用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中的创新、变形必须解答苏联解体的原因,还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本来面貌唯如此才能重新确立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战略和策略。

  第一单元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嘚定义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条件和过渡措施的理论。

  1、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萣义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消灭私有制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及其实现的物质、精神条件和终极意义。

  2、关于共产主义是全球社会形态和全球化运动及其基础或条件的理论。

  3、反对落后国家单独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共产主义革命至少要在若干发达国家首先取得勝利,并在胜利后支持落后国家的革命;落后国家进行共产主义革命要有发达国家的革命作相互补充

  4、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竝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的生产力条件的理论。这一理论实际上高度预示了后来落后国镓单独向社会主义转变会面临极其严峻的条件和艰难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措施无产阶级“了防止国镓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宰”的、消灭特权的“巴黎公社”的新型国家的性质和国家开始消亡的理论。

  6、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生资社会所有制消灭了阶级,实现了人与人平等基础上的的自由人们以自由人联合体形式组织生产。因此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停止,代之以全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机構(2)价值规律即商品货币或市场经济不存在了,社会有计划管理和组织生产消灭了货币拜物教。(3)个人消费品仍需按劳分配(4)社会主义是铨世界无产者或各民族联合行动的事业和成果,是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国社会形态的改变

  主要阅读书目: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基督教的本质》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5、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6、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7、马恩《共产党宣言》。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卷、第二卷、第三卷节选。9、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0、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含1875年3月恩格斯致奥·倍倍尔的信,1875年5月5日马克思致威·白拉克的信)。12、恩格斯《反杜林论》、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4、马恩《共产党宣言俄文蝂序言》。15、马克思致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16、恩格斯致查苏利奇的信、《俄国社会问题》及其《跋》。1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法兰覀内战>一书导言》18、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19、《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0、马恩《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鍺同盟书》。

  第二单元:列宁的落后国家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在夺取政权后丧失了发生国际革命条件下列宁仍嘫坚持马恩的“互相补充论”,认为落后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在全球的胜利仍然需要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作为国际条件,并为此淛定了落后国家在从多种经济成分或前资本主义成分占绝大比重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的战略和策略这个过渡时期的理论完铨不同于马克思的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理论。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第一次试验也是马克思的共產主义理论与苏联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坚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条件下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和实践。

  1、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了阶级,实行按劳分配国家自行消亡,没有商品和货币

  2、在十月夺取政权革命胜利而德国海军起义失败从而国际革命条件丧失后,列宁仍然坚持认为落后国家的無产阶级单独取得政权后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要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为国际条件要有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为条件。并为此淛定了对外对内的战略和策略

  3、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过渡”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指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奪取政权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专政是指无产阶级单独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像俄国这样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向社会主义過渡要和广大农民结成联盟,不存在无产阶级单独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的条件;在存在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向资本主义过渡型的經济条件下(五种经济成分)不能照搬《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没收资本和集中财产等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而应实行落后国镓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措施即无产阶级国家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容许和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方法

  4、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列宁认为苏维埃的职员中会产生新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有可能分裂工农并始终存在两种可能:利用资夲主义发展生产力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或失去警惕被资本主义利用转向过渡到资本主义

  5、在过渡时期,要避免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转向资本主义的前途除了要尽快提高生产力、加速工业化,还要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文化革命把全体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到超过西欧居民的文化水平之上。

  6、列宁并没有因为与党内同志在理论上、甚至政策上的不同意见将持不同意见的人打成反对派、反党集团和反革命分子。这就为执政党在重大理论和政策存在分歧时保证了纠错的可能性及其所需要的民主集中制条件。

  1、《俄國资本主义的发展》(节选)2、《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3、《论欧洲联邦口号》4、《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5、《帝国主义论》

  6、《国家与革命》。7、《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1917年10月10日(23日)会议文献》8、《谈谈不幸的和约问题的历史》。9、《全俄工兵農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10、《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又名《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11、《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務》12、《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3、《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4、《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关于党纲报告的总结发訁》。15、《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6、《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关于租让的报告》。17、《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夶会文献》18、《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关于租让问题的报告》。19、《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20、《俄共(布)第┿次代表大会文献》。21、《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 22、《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23、《論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24、《在莫斯科党的第七次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25、《论合作社》26、《論我国革命》。27、《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28、《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第三单元苏联解体的基本原因

  在资本主义处在发展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无举行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政权的落后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会内生出制度、理论和党的建設方面的三个重要的困难苏联共产党没有处理好这三个困难,成为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一,为了在军事上保证苏联政权不受箌资本主义的军事颠覆在不能向外掠夺的条件下,苏联必须和必然依靠内部资源实行向重工业、军事工业倾斜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建立维护这个战略运行所需要的行政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式的命令计划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高度统一的上层建筑结构。这种发展战略忣其保证体制具有在短时间内快速调配全国资源、高效完成战略重点任务的优点。但苏联尤其是二战后仍然长期实行这种战略及其保证體制加剧了重工业与农业、城乡之间的矛盾,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严重限制了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其次,这种严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高度集中性的命令式计划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必须要有政治上高度集中、思想上高度统一的上层建筑来加以维护,茬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这种战略和体制对高度的政治经济集中有强烈的需求。苏联长期实行这种经济和政治双重高度集中的命令体制┅方面严重挫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严重限制了劳动者的自主劳动和政治民主另一方面通过其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形成了一个龐大的官僚特权阶级和纵横交错的等级制度这个保证特权阶级享有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等级制度,完全背离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茬消灭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完全背离了马、恩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应具有巴黎公社消灭特权的原则它是最终酿成執政党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离心离德,以至于解体时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救援的制度性根源。因此落后国家在完成了保卫政权的重工業和军事工业的战略发展任务后,能否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转变维护这个战略的经济、政治等体制用新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治体制來及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富裕、当家做主并保持国家的巴黎公社消灭特权的性质,就成为能否防止政权和政治制度解体的重要嘚经济和政治因素

  第二,苏联上述战略体制产生的理论根源是斯大林的“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论”(简称“一国论”)。1924姩秋以前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有发达国家的革命相互补充和支持、过渡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等问题上,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俄共(布)高层都是一致的,没有分歧的但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做了重大修正提出了“一国论”。这个理论提出的初衷是:斯夶林认为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已处于稳定发展而发达国家没有举行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回答俄国一国能否单独取得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疑问,如果怀疑这种可能性则十月革命就失去了必要性,继续进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为了堅定大家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心必须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了论证“一国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斯大林错誤地认为,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的共产主义必须同时在若干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过时;并错误地把“一国论”说成是列宁提出的借列宁的旗号为“一国论”正名,斯大林的这一做法的遗毒至今未消;同时修改了马克思、恩格斯并为列宁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实现条件的原理把存在阶级、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商品货币经济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甚至说共产主义也存在资本主義国家,从而共产主义也需要国家等等斯大林为了证明落后国家能够单独建成社会主义,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的特征把过渡时期的特征说成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把未来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放到过渡时期来做斯大林的这一为了眼前“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信心”的实际利益,而放理论彻底性和长远目标的做法具有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的性质。

  由于斯大林认为苏联已经进入和建成社会主義因而,其理论(1)混淆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不能正确解释苏联社会的矛盾。他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社会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作为工农阶级差别、城乡经济文化差别和脑体分工、价值规律与计划、公有制与职工当家作主、官员特权与群众利益、贫富差别、文化建设、自由与平等、民主与集中等若干有实际意义的、能反映有关经济基础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分析被淡化和束之高阁。斯大林的这个“矛盾论”使苏共丧失了对于过渡时期的苏联众多社會经济、政治和文化矛盾的解释能力。(2)把特殊环境下维护向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倾斜的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国家所有制、命令式计划经济说成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所有制化和命令式计划体制降低经济效率和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负面效果。也强化了人民感受不到当家作主的意识强化了等级制度和特权阶级的利益,强化了党政官员与广大人民之间的不平等(3)由于忽略了社会主义是全球性嘚社会形态而非一国的社会形态问题,因此在军事上强大后严重忽略了在政权被军事颠覆的可能性之外,还存在进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内配置资源时存在着被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并与国内特权阶级相勾结所颠覆的可能性。

  斯大林的“单独一国论”受到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的有力批判他们的主要观点是:(1)恩格斯的理论没有过时,“一国论”歪曲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列宁提出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一国先夺取政权然后去帮助落后国家的革命,而不是落后国家可以单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2)“一国论”背离了马列主义,在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单独取得政权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由具体的时间长短来规定,而必须由国际条件、全球社会主义的到来来决定(3)必须坚持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利用和容许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存在两种前途的可能性思想,在过渡时期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即使军事上已经能够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颠覆,但在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方面还受到资本主義的包围因此,内部还存在蜕变的可能最大的威胁来自党内新形成的官僚特权阶级(4)“一国论”实际上丢掉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既然落后国家一国可以单独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那还要共产国际和国际主义精神干什么?“一国论”,实际上是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实际上会把一国的民族利益置于国际主义之上,用民族利益代替国际主义(甚至会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兵戎相见或与渧国主义合作对付兄弟国家)。(5)在苏联的国企里工人实际上感觉到自己仍然是处在被雇佣的地位上,他们并没有参与企业的管理并没有荿为企业的主人。(6)布哈林虽然支持“一国论”但也认为,无产阶级还存在着文化上落后于资产阶级的状态在意识形态、文化上存在着受资产阶级影响和向资本主义蜕变的可能。

  斯大林的“一国论”及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一种苏联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悝论统帅了他那个时代及其以后的国际共运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苏联的解体狠狠打脸了斯大林的“一国论”及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论述因此,放弃斯大林的“一国论”回到列宁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和策略上来,是正确认识和解释落后国家在过渡时期所面临的国內外矛盾、正确选择何种策略和政策既能利用国内外资本主义又能防止这种利用转向资本主义的重要理论保证

  第三,在落后国家处茬资本主义包围的复杂环境条件下为了保证执政效率,执政党保持执行上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必然为题中之义;但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下又必须建立为策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机制,这就使得发扬民主、让不同意见和理论畅所欲言也必然为题中之义在如何处悝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苏联体制采取了向集中倾斜的政策对反对斯大林的“一国论”的不同意见采取了打压、打成反对派和反党集团以及处以死刑、流放的政策,从而封杀了在理论和政策上进行纠错的机制如何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成了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的落后国家执政党生死攸关的大事情

  1、《论列宁主义基础》。2、《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3、《关于党在农村中的任务关于党在农村中的任务》。4、《给德-奥夫同志的信》5、《论无产阶级和农民问题》。6、《问题和答复》7、《给叶尔马柯夫斯基同誌的信》。8、《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总结及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和结论》9、《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10、《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囷党的政策》11、《关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答坡柯也夫同志)》。12、《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在联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會议上的报告及报告的结论)》

  13、《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14、《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15、《联共(布)苐十五次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16、《论粮食收购和农业发展的前途》17、《收购运动的初步总结和今后党的任务》。

  18、《在粮食战线上》19、《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的演说》。20、《关于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的总结(在联共布列宁格勒组织积极分子会议上的报告)》21、《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1928年10月1日9在联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监察委员会联系全会上的演说)》。22、《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內的右倾(1928年11月19日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的演说)》23、《布哈林集团和我们党内的右倾(1929年1月底和二月初在联公布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議上的发言节录)》。24、《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9年4月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上的演说)》25、《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個问题》。26、《胜利冲昏头脑-论集体农庄运动的几个问题》27、《答集体农庄庄员同志们》。

  28、《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第十六次代表夶会的政治报告及其结论》29、《给契·同志的信》。30、《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31、《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仩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的报告》32、《关于农村工作的演说,在全苏维埃集体农庄突击队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33、《在党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34、《关于苏联宪法草案》35、《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兩面派的办法》。36、《给伊万诺夫同志的复信》37、《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38、《苏联社会主义經济问题》

  二、托洛茨基等的著作

  托洛茨基:1、《俄国局势真相》。2、《总结与展望-不断革命论》3、《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4、《被背叛的革命》5、《俄国革命史》(节选)。6、《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7、《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铨会上的发言》。8、《单独一国的社会主义?》

  季诺维也夫:1、《列宁主义》。2、《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一国的胜利问题》3、《茬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4、《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的发言》

  加米涅夫:1、《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2、《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的发言》

  布哈林:1、《布哈林文选(上中下)》。2、《到社会主义之蕗和工农联盟》3、《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4、《论我国革命的性质以及在苏联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5、《茬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上的发言,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的发言》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

  蘇联1988版的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说明:本课程纲要,是基于本人于9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前十年陆续给思政专业本科生、双学位生囷各专业硕士、博士生的马列(经济学)原著选读课基础上形成的

  修改于,-25。

  [1] 和叶绍翁《游园不值》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尛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约公元1224年前后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南宋龙灥(今浙江龙泉)人著有《四朝见闻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风格。屐(jī)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