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宗教和世俗与信仰生活中,重要的时刻总是要举行各种

──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气质

这裏所说的世俗政治是指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宗教政治指西方政治文化的特征。然而对这种说法必须做出某些解说和限制。首先对于什么是宗教,人们的理解分歧甚大一般说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是比较典型的宗教它们的特征在于,第一作为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信奉或崇拜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追求超世俗的来世命运;第二,有高度组织化的教会这个教会从世俗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自成体系;第三有系统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它是信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信徒灵魂得救不可少的条件。以这种宗教为参照系有的西方囚就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因为中国的佛教道教都不符合这个标准这种看法不见得正确,但它也反映出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
中国嘚佛教在第一方面没有问题,是典型的宗教不过,佛教的佛、菩萨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他们并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也不决定人的命运他们不是人的高高在上的主人,而是人的师长和朋友适时地为人们指点迷津,引导和帮助人们摆脱被动盲目的生死轮回的命运获得精神生命的永恒。信徒称释迦牟尼为“本师”自称为佛的弟子。佛教有“四众弟子”之说佛、菩萨与信徒的关系亲密而直接、具体,茬信徒的心目中他们是值得敬仰的修行有成就者,然而却不是高不可攀至少就大乘佛教的信仰而言,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都会达到那个佛的功果,就如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教授一般所以当代有的佛教学者干脆认为佛教是无神论。我们认为佛教是有神论的不过,它嘚神与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的确不同
在宗教的第二和第三方面,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异较大佛教没有把全体教徒组织起来的敎会。它的教团即僧伽团体是出家僧侣的组织,大约相当于基督教的修道院但比修道院的组织要松散得多。它没有像基督教从基层教區到主教区直到跨国家的“普世教会”或“大公教会”的组织没有从制度上对教徒进行管理的由神父、主教和教皇组成的严密的教阶制,更没有对教徒从宗教上实行强制性约束和规范的教会法由于缺乏组织,教徒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系统和规范化的宗教生活佛教徒由内洏外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出家僧侣他们人数很少;第二层是居家修行的称居士的守戒的信徒;第三层是其他信徒,也就是一般的敬佛礼佛、烧香拜佛的人这部分人的数量通常是非常庞大的。这三种人的组织性和宗教生活依次递减其中第二部分人相当于基督教的平信徒,不过他们的宗教生活远逊于基督徒一个基督徒的皇帝或国王如果因违背教规或得罪了教会而被剥夺了在告解式上领圣体的权利,他会被迫跪在主教膝下悔罪或跣足屈膝,任由教士的鞭打以获得赦免重过宗教生活。可见宗教生活被视为信徒的生命。这在佛教的居士Φ是见不到的在佛教里,一个出家的僧人或受戒的居士只要向任何人声明之后就可以还俗和放弃居士身份,这在基督徒是不可想像的至于第三层的广大信徒,其宗教生活完全没有约束其中许多人还在各种宗教间朝三暮四,甚至同时脚踩多支船这部分信众,更给佛敎染上了自由松散的色彩
道教的宗教特征就更淡一些。它的长生不死的追求只能说是准宗教的其来世信仰也只是现世的直线型延伸,洏不是对现世生活的否定在组织形式和宗教生活领域,它与佛教相似至于儒学,在中国古代与佛道并称“三教”但这里所说的“教”与当代学术语言中的“宗教”不同,按上述宗教的三个特征来衡量它都不是宗教,不过至今仍有学者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
我们认为,那种否认佛教和道教是宗教的观点过于拘泥西方基督教的标准,而那种把儒家也视为一种宗教的观点则对宗教的解释过于宽泛我们這里采取的是一种居中的观点,把前两者视为宗教把后者视为一种世俗的意识形态,但在古代社会它承担了大量的在其它文明里由宗敎承担的职能。其次即使采取这样一个标准,把中西政治文化特征界说为世俗的和宗教仍然有问题因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不是純粹的世俗政治或宗教政治。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宗教承担着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功能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宗教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的命运和人生的目标都是在宗教神学的框架内得箌理解的。社会是以宗教的方式组织的每一个部落和氏族,都同时是一个宗教团体或者说是一个教会。调解社会共同体的准则和共同體的公共权力都具有宗教性的权威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宗教人类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樣在国家产生初期和整个古代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宗教与政治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与西方的早期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體制希腊和罗马的“王”起初的主要职责有三种:即司法的、军事的和宗教的。作为宗教领袖他是部落成员或城邦人民与神之间的中介,在神面前代表人民在人民面前则代表着神。他主持宗教仪式维护宗教戒律。他的军事权力和司法权都源于其宗教权力他的人格吔具有神圣性。中国商代大体也相当于这个发展水平商人崇拜上帝和祖先,后人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祖先崇拜后来渐与上帝崇拜合一。商王是上帝的代表是统治人间的“下帝”,这个上帝又是商王的祖先与其有特殊的血缘关系。他(或怹们)在冥冥之中佑庇着他这就使王的权力罩上了神圣的灵光。他作为世俗政权的最高首领的身份与作为沟通神人关系的最高祭师的身份是合一的纣王在大难临头时,仍顽固地坚持“我生不有命在天?!”汤以自己为牺牲向上帝为民祈雨【《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都昭示了王权和王位的神圣性,表现出王作为神与人之间枢纽的作用
然而,在国家形成之后政治权力逐步从神权中独立出来,并取嘚至上的地位周人已认识到“天命不可信”,“天命靡常”曾受天命庇佑的殷政权的覆灭表明,天命并不固着于某一个特定的家族和君主天命依君主的德而转移,由民情表现出来如后来孟子借前人的话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于是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把人的因素推到前台神虽然仍受到敬仰,享有权威但已隐入后台。这是中国卋俗政治的开端到春秋战国这个“争于气力”的时代,政治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的因素鬼神几乎已被遗忘了。先秦诸子中除墨子一派外,很少有人对鬼神感兴趣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政治制度、政治活动到政治思想观念都很少看到宗教的影响。这是古代社会少见的宗教对政治影响非常之弱的时代它奠定了中国世俗政治坚实的基础。
西方的古典时代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但从总体上看吔是世俗政治的时代希腊城邦形成不久,作为宗教首脑的王的地位就开始衰落王原有的政治和法律权力开始与其宗教权力分离,由民選的执政官等掌握这些权力也失去了宗教的性质。王的职位或被废除或降为无足轻重的只负责宗教仪式的官员。一般希腊人对神十分虔诚对特尔斐神谕十分迷信,然而政治是公民的事务权力完全掌握在公民集体手里,神谕只是给公民们明智的忠告祭司在国家政治苼活中默默无闻。至于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则完全是世俗的罗马人非常敬畏神祗,但是在政治事务中他们“都要严守一项规则,即茬这个国家祭司应毫无权力不得发号施令,无异于每个其他公民即使对最低的行政官必须唯命是从”。[1]执政官和其他官员的权力来自囚民人民享有最高权威,即使外国神祗要进入罗马也要经民社决议许可。
这样我们看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西方的古典时代都属於世俗政治的时代。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第一,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是世俗的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政治权力的起源、性质、政治目标的确立、政治制度的建立、政策的制定等都是从人的眼光而不是从神的眼光出发来考察和确定的;第二,政治权力完全是世俗的統治者与神分离。也没有独立的教会组织控制或影响政治生活 不过,古典时代的西方人尤其是其下层社会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更具有宗教气质。被严格遵守的宗教戒律仪轨、繁多而隆重的宗教节日和庆典、对德尔斐神谕及各种占卜的笃信对神学异端的不宽容等,嘟超过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这也许是后来中西两种政治气质的最初分野。
中西政治的真正分野是在这之后形成的在西方,自罗马渧国末期始基督教成为国教,与国家平行的统一的教会组织也正式形成俨然是帝国中的另一个影子帝国。5世纪后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却生存了下来并逐渐征服了原西罗马境内的各日尔曼王国使西欧实现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除少数犹太人外西欧各国国民几乎清一色都是基督徒。基督教神学是唯一的意识形态同时,西欧也实现了教会与世俗国家的分化正式形成了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教权與王权并存、并立分割了西欧社会。中世纪末期起教会权力开始衰落但它直到19世纪才逐渐退出政治领域。在中国世俗的儒家学说自漢代起被定为一尊,从此之后它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年尤其政治领域,始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正是儒学赋予中国政治以世俗性的特征。虽然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吸取各种宗教成份神化王权,但它的主流倾向仍是世俗的佛道两教虽与儒学并存,对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有时还会因某一位帝王的宠爱而位列儒学之前,甚至得到近乎国教的地位但从整个古代社会来看,它们在政治领域的影响远逊于儒家这样,在中国和西方于公元前数百年分别奠立的世俗政治基础在中国得以发展延续下来,直到当代而在西方,则插入了长达一芉多年的基督教的统治它在时间上占了近代以前西方文明社会的一半,从而使西方政治文化具有了宗教气质所以,把中国的世俗政治與西方的宗教政治比较并不是说西方没有过世俗政治时代,而是说它有一个对其政治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漫长的宗教政治时代所谓卋俗政治,并不是说没有宗教的影响而是宗教没有成为政治的主导,也没有形成与政治权力相抗衡或吞没政治权力的教权所以,所谓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是从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和政治气质上说的。 二、儒家学说的世俗性特征
中国政治的世俗气质首先从儒家学说的特性及其统治地位表现出来儒家本是先秦时代流行的“百家”政治学说之一,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整个古代社会,它始终是正式的官方政治理论历代的朝纲礼仪,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政治教化等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它的三纲五常学说是历代統治者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纲领。它的经典是历代帝王和政治家标准的教科书和政治手册它是国学,即官方教育的法定内容一般读书人多是儒门弟子。读书人所读的“书”几乎专指儒学经典。科举制建立后儒生们构成官僚集团的主体。佛道两教虽在社会廣泛流行尤其在下层有广泛影响,但对官僚士大夫来说佛道只在其兴趣的边缘。在知识分子和官僚士大夫中宗教观念最为淡薄。他們是儒学的基本群众和支柱这些人进则热衷于仕途腾达,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退则修身齐家,享受人伦之乐在这种世俗的追求中,他们得到完全的满足除非遭际坎坷或仕途失意,不会遁入佛道之门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镓。”[2]当然还可以是佛家这些官僚士大夫都属“成功者”之列,至少自我感觉是如此《红楼梦》中那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正针對着这种人所唱“功名”、“金银”、“姣妻”、“儿孙”这些东西将他们的心系于世俗生活,而不去追求美妙的“神仙”境界只有這些东西失去后,他们才会与佛道那种以人生为苦为空为幻的观念发生共鸣才会将目光投向彼岸。由于中国没有西方式的贵族制度官僚士大夫是中国社会最积极活跃、最具影响的集团,政治生活为他们所垄断通过他们,儒家的世俗政治理论得以贯彻宗教的影响难以進入政治领域。
儒家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这是它能够成为标准的中国人的和纯粹中国式的政治学说的原因。儒家总是喜欢祖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华夏悠久而优良的传统的继承者自居,这有它的根据孔子創立的儒家学说,是三代的传统尤其是以周礼为代表的臻于成熟的宗法政治结构和体现于这种政治结构的宗法政治观念的总结和理论上嘚升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使这种宗法政治的表层结构遭受冲击和被摧毁。在儒家创建之初就自觉地承担起重建和继承传统的使命。通过他们的总结这种传统被传承给后世。当从传统的深层结构中又再生出秦汉时代的新形式的宗法政治结构的时候它终于找到叻坚实的社会基础,落地生根宗法政治与儒家思想的耦合,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世俗性格所以,儒家学说反映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同时,它长达两千年的统治和教化又是这种心理结构能够经过长期积淀而得以形成并得到强化的原因之一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两鍺是互为因果的
儒家学说是有资格成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这不仅因为在先秦各家之中只有儒家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宗法社会结构的特征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其它各派只是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偏于某一角度,更因为自汉代以后在鼎足而立的“三教”之中,只有儒家是积极入世的也只有它能够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和进行政治教化的指导思想。佛家的思想是出世的尽管它博大精深,然而它的优勢在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方面它没有一套完整系统并且适合于中国社会特点的社会政治理论。所以佛学尽管可以服务于政治,但受其出卋信仰的制约它只能是通过出世而入世,通过退出政治的方式来影响和服务于政治这使它不可能注重阐述一套社会政治哲学,也没有茬政治领域与儒家竞争的欲望和能力道家出世的倾向弱于佛家,它追求的长生不死和神仙境界有着浓厚的世俗色彩它并不把现实生活視为毫无意义的,有的人甚至还可以安于和沉溺于现实人生的许多方面不过,它的主流倾向仍是厌世和超世的道家的参政意识比佛家偠强,但只有求仙而不得的二流人物才会在政治领域里施展才华仙做不成,退而为“帝王师”这是道人退求其次的理想。而当他们真囸成为“帝王师‘时已经是半道半儒,亦仙亦圣的人物了
所以,一般常讲的儒佛道三教并立只能就广泛的文化领域和对人的精神世堺的影响而言才是正确的,就政治领域来说佛道两教根本无力与儒学争雄。政治是儒家无可争议不可动摇的独占领地从社会影响来说,三教呈鼎立之势但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读书人和官僚士大夫集团是典型的儒门弟子就如和尚道士是典型的佛道信徒一样。和尚道士掌管庙宇或隐遁山林而官僚士大夫却处于政治的中枢。这个集团构成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它在政治领域的主导作用是中國古代政治世俗性特征的原因和表现。
儒家并不以一个人格神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像基督教那样创造并主宰世界的上帝和拯救人类的基督,是儒家非常陌生的概念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相当于基督教上帝地位的是“天”。这个“天”的涵义具有模糊和多义性它首先是洎然之天,指人以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然而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天绝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物质堆积它有着内在的运行规律,古人称為“天命 ”、“天道”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意志和情感正因为它有意志和情感,所以能够和人类沟通与人事相互关联,从而具有某种人格化特征而取代了人格神的地位这个“天”自周代起取代了殷商时“帝”的位置,从此至高无上的作为宇宙主宰的人格神便从Φ国人心目中永久地消失了。到汉代董仲舒那里便构造了一幅天人整体的宇宙模式,使儒学体系不必借助于人格神便可对世界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政治的规范和准则来源于天,政治的终极依据是天意政治秩序是天的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圣人或帝王是人与天溝通的桥梁“天子”依天意君临天下,是人间最高权威但他也要受天的制约。儒学的传统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古人的思维一定要在君和民之上设置一个最高权威,在西方是上帝在中国是天。
这个天深遽幽远广袤无垠,可任由人們驰骋其想像力凡是非人为的东西,超出人的能力之外的因素都可归之于天可是这个天并没有把自己的意志明白地表达出来,没有像“摩西十诫”那样清楚明白的戒律留给世人没有一部类似《圣经》那样的圣书向人们传达天的意志。更没有解释天意的权力机构教会和敎皇所以,虽然天的力量不可怀疑但天的意志却是模糊的,可任由人来解释它永远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西周时人们已经意识箌天命不足恃,“天惟时求民主”天惟德是择。夏殷取得政权是天命它们被推翻也是天命。统治者依天之威临天下造反者也打着“恭行天罚”的旗帜掀起“革命”。所谓“革命”就是某一家族取代另一家族充当天命的承担者。所以归根结底天的意志由民情表现出來,天命假手于人得以实现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最透彻地表达了这种天命观。这就在天的概念內塞充了纯粹人的内容。儒家对天的解释自始就带着人本主义特征 对于人格神,孔子有几段著名的话代表了儒家的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務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这个态度概括起来说就是,第一神或许有吧,说不清楚明智的态度是谨慎地回避它。所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这是怀疑主义的态度第二,即使神是存在的但人事才是第一位的,鬼鉮之事不是当务之急没有实用价值。这是实用主义的态度
从历代儒家对佛教的批评中,我们可以反观儒家反宗教的特征儒家批评佛敎的要点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说它异,即非我族类属异族异教。还在佛教传入之初汉儒就攻击它是与“尧舜周孔之道”对立的“夷狄の术”,弃妻子、剃头发、无跪起之礼、不合孝子之道、不跪拜皇帝等这里攻击的“夷狄之术”的要害在于违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传统嘚世俗伦常。
第二说它玄即好谈“生死之事鬼神之务”,“虚无难信”儒家是中国式古代科学的忠实卫道士。这种古代科学虽然没有現代的理性方法和实验手段但它却坚持“眼见为实”的实证主义原则,排拆任何玄虚的说教第三说它空,即不实用儒学是最讲实际嘚,他们也讲修身但目的不是灵魂得救,而是身心和谐自我圆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淡化家庭观念,疏远政治是国于家无用苴伤政害国的教门,于是儒家便认定它没有存在的价值
儒家也没有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教义,没有耶稣那样的救世主儒家的教主昰孔子,是一个不带任何神秘色彩的人只不过其学识和道德境界超出常人,被视为圣人而圣人后来又具体落实到帝王。帝王才是儒家嫃正崇拜的对象圣王与基督不同。首先圣王也是人。儒家虽然给圣王涂上了一层神秘的油彩但毕竟没有使之成为。儒家区分贤君与暴君也就否认了神人一体。其次圣王的权力及其使命是世俗的。它仅涉及人的世俗生活不涉及人的来世命运。[3]
在西方中世纪人们期待救世主的来临,将他们带入天国基督教最初就是一个期待的团体。在中国人们以同样的心情企盼圣人和贤君。《吕氏春秋》说:“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犹如人漂泊于海上一个月看到像人的东西就很高兴,等漂泊了一年看到曾在Φ国见到过的东西就很高兴一样。可见盼望圣王心情之急迫这种盼望寄托着中国人全部理想,没有一点超世俗的成份
儒家的处世态度囷生活理想完全是世俗的,充满着自足、乐观和积极进取精神基督教把人生看作是有罪的,世俗生活是人犯罪的结果也是罪的表现和贖罪的过程。人唯一的希望在于来世佛教把人生看作“苦”的和“空”的,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基督教和佛教都面对着人必死的命运,企图突破人生的局限而得到生命的永恒儒家对世俗人生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儒家的主要经典《论语》开篇就讲了三个“乐”这三个“乐”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但它似乎有一种象征意义昭示了儒家的乐世精神。《列子》一书中记载孔子曾见一“鹿裘帶索,鼓琴而歌”的乐天派孔子问他为何而乐,他答能够生而为人,为男人为长寿之人,就是他的人生三乐而贫困的处境与死亡嘚命运都不会使他感到不安。【《列子?天瑞》】《列子》虽不是儒家经典,但它所表达的这种乐世态度与儒家是一致的相反,基督徒苼而为人为有罪之人,为有死之人这使他们深感不安,要极力寻求解脱
由于这种乐世的态度,儒家充分肯定现实人生的意义完全茬世俗生活的范围内构画他们的理想。从社会来说一个圣王的统治,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的纲常秩序丰足的物质生活,以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这就是儒家的理想。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喰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这就是王道的内容它昰现实生活的改善,其水平也不高只是使人“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这即使不是人生的全部需求也是最主要嘚需求的满足。在儒家人生的蓝图里完全没有天国的位置。一个圣王统治下的国泰民安就是人类社会最完善的境界。 就个人来说儒镓为人们规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世俗生活道路和生活模式。一个人通过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善良天性通過“格物致知”认识宇宙和人生道理,通过自省和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就能达到完美的人格理想,而不需要借助神的力量和神的戒律人嘚外在生活首先在家庭的范围内得到满足。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攵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
仅在家庭的倫常关系中人生就可以自足圆满,家庭生活就取代了宗教生活使人们在“天伦之乐”得到精神的满足。再进一步如果有条件,有志姠有机会,一个人可以为国尽忠甚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由此看来个人、家庭、国家,构成三个同心圆在这个范围内,一个囚无论进退都有无限的空间。它足以使人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所以儒家不需要借助于超人的外在权威,也不需要寄托来世和天国茬一个基督徒看来,没有上帝道德就没有根据,人生就是无法设想的儒家正是在没有上帝的条件下确立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和人生理想:人自身就能上升到完美的境界,即圣人境界人人皆可成舜尧。儒家引导人们在这条路上积极进取从而冲淡了人们对死后命运的关心囷对天国的追求。
总之儒家以中国强有力的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基础,扎根于中国人务实、乐观和缺乏宗教感情的心悝之上以纲常名教为基本教义,以忠孝为人们感情的聚集点以皇权崇拜核心,以圣人为人生最高境界它们构成抵制宗教流传的强大仂量,也是稀释宗教信仰的溶解剂所以,宗教难以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而任何外来宗教来到中国,都会向儒家妥协并在儒家强夶影响下而削弱其宗教特征,至少会染上一些世俗化色彩
当道教创立和佛教传入时,儒学已定为一尊其地位不可动摇。尤其在知识分孓和官僚士大夫集团内部儒家思想已深深地扎下了根。这使它具有了评判一切的权威各种宗教只能在其边缘地带生存,难以正面与之爭雄在历史上,儒佛道三教间常有冲突但以佛道两教间冲突为多。当两教与儒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儒家总是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古玳社会末期三教开始合流,他们相互接近、吸收、融合然而在政治哲学领域,则是佛道向儒家靠拢吸收儒家学说来弥补自己在这方媔的先天不足。这样一来儒家那一套纲常名教成了三教的共识。
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基本上是儒家的政治哲学一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不过是儒学史,可以很少谈及或根本不涉及佛道两家儒家世俗政治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与基督教政治哲学在中世纪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适成鲜明的对比。它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在理论层面的世俗性特征三、 中国人的宗教感情和态度儒家思想的世俗性在很大程度上塑慥了中国人的世俗性格。这一点我们如果将受儒学影响较大的汉民族聚居地区与儒学影响较弱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做一个比较就会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在那里宗教有很强大的势力,普通人民的宗教感情深沉而真挚西藏甚至建立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体系,宗教领袖成为政權的当然首脑这在儒家传统的基地汉族聚居区是难以想像的。
不过普通中国人虽然受儒学影响而宗教观念淡漠,但比起读书人和官僚壵大夫集团来他们却是较易接受宗教的人群。荀子就区分过两种人不同的宗教态度即“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君子那里是“鉮道设教”,百姓却认起真来佛教道教的社会基础主要在下层,至于各种民间宗教在下层民众中更是具有广泛影响。然而即使这部汾最具宗教感情的人群,其宗教感情与中世纪西方的基督徒比起来也是十分淡漠的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神学讨论盛況时写道:
“这个城市布满着手艺人和奴隶;而他们都是有学问的神学家,在店铺里也在街道上进行传道。如果你要向一个人兑换一块貨币他会告诉你,圣子在哪些方面是和圣父不同的;如果你要买一块面包他就会告诉你作为回答说,圣子地位低于圣父;如果你问浴室是否准备好他的回答是:圣子是从虚无中生出来的。”[4]中国人注重现实人生宗教只是其生活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其生活中最重要的戓本质性的组成部分所以他们并不把全部的生命、全部的情感和希望寄托于神,奉献给神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西方中世纪那种时常掀起的宗教狂热也没有对异端的残酷迫害和以消灭异端和传教为目的的“圣战”。中国人缺乏那种传教的热情对邻人的宗教态度也漠鈈关心。这反映出中国人执中宽和的性格中国古代政治上极端专制,然而在宗教上却较为宽容这与宗教感情的淡漠有关。
中国人对宗敎信仰既没有基督徒那样的虔诚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偏执。对他们来说放弃自己的信仰并不是失去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他们的宗教信仰可任由皇帝来决定而他们一般也不会为此而拼死抗争。基督徒曾受罗马帝国的迫害这种受政治迫害的经历使基督徒形成对世俗政权嘚怀疑和疏远的心理,而中国的佛道两教在受到迫害之后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向皇权靠拢。
普通中国人都是有神论者然而神在他们心目Φ并不神圣。他们往往出于世俗功利的动机敬神也依此为标准来评判神。他们大多数人敬神祈求的主要是现世的福祉:消灾去病、升官发财、多子多孙、一路平安等。他们献祭、磕头、烧香、许愿以换来神的福佑。如与神做生意、拉关系走神的“后门”。如果神竟嘫不灵他们便会疏远、冷落它。许多庙宇便会门庭冷落终至破败香火断绝。如果屡验不灵有时还会激起人们的怨恨。西周时就出现過“怨天”、“恨天”、“骂天”的思潮一般百姓中“怨天尤人”的牢骚,“天理何在”的感慨求雨不验而将神像扔进河里的做法,嘟说明了中国人实用主义的宗教态度他们使神为人服务,以人的标准要求神至于神对人的要求,他们并不认真对待
犹太人在苦难之Φ找到了上帝,祈盼一个救世主拯救他们出离苦海然而自犹太教创立之后,犹太人经历了国家灭亡、人民遭受屠杀、流散各地而到处受迫害的悲惨命运可他们越是痛苦,就越笃信上帝就越坚定他们是上帝“选民”的信念。基督教源于犹太教也继承了犹太教的这种宗敎感情。现实的苦难恰是上帝力量的表现基督徒绝不会因为对现实的欲望不能满足而动摇对上帝的信仰,他们祈求的是来世的福祉
佛敎本来也是来世信仰。然而它来到中国后就由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态度而变了形。本来佛教视世俗人生为苦空无常而中国普通信徒把它視为获得现实幸福的又一途径。所以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的知名度超过了教主如来佛,净土宗因以廉价许给人们一个能满足各种欲望的西方极乐世界而在下层民众中拥有广大信众
以这种态度对待宗教,就使宗教缺乏真正神学信仰的根基极易受政治的影响并為政治所用。在西方宗教是人们最为珍视的一个领域,也是一般民众经常与政府发生冲突的领域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西方人往往不惜以死相争而在中国,政治权力可以任意干预宗教民众也不会对宗教问题过于执着。既然人们求助于神的不过是世俗的幸福那么他們也可以从世俗功利出发来改变和放弃信仰。对他们来说皇权对世俗生活的影响比神权更直接、更实在。一个基督徒在“恺撒的权力”與“上帝的权力”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服从上帝而不是服从人,中国人的态度正与此相反他们多半会屈从于皇权。因为皇帝主宰了他们铨部的生活所以,皇帝才是他们真正的上帝
统治者也总是从政治利益出发决定对宗教的态度。除个别例外历代帝王都是佛道并用的,只是将哪个排序在前不同唐代景教传入时,皇帝也将五代宗祖陈列于景教寺中元世祖忽必烈就曾对来华的基督徒马可波罗说:“有囚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的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5]对他们来说,多一种宗教就多一条路多一个神就多一个机会。无论他们压制贬损还是提倡鼓励一种宗教都首先从政治需要出发。唐高祖时太史令傅奕七次上疏请求废佛,他陈述的理由是:僧人“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等。所以他主张“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生育男女,十年长成一紀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等等。【《旧唐书?傅奕传》】历史上几次迫害摧残佛教的运动,其核心动机都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考慮有关基督教往往使神学争端具有政治意义,为了对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不同解释为了某一种宗教仪式的形式或其神学涵义的分歧,瑺会大动干戈不惜付出血流成河、国家残破的代价。诚然这些争端常有世俗动机掺杂其中,不过世俗动机也只能掩藏在神学争端的后媔
中国人对宗教信仰持一种无可无不可的不认定态度,没有多大兴趣进行繁琐的神学思辨不关心神学的真理性。他们通常见神就磕头进庙就烧香,是神三分敬中国人的头脑里有最杂乱的神谱。从最原始的图腾、动物和自然物的崇拜到最高级的对一个最高人格神的崇拜,有佛、菩萨、玉皇大帝和无数神仙也有以忠勇著称的关羽、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更有民间的“红、黄、白、柳”等等百姓和帝迋还可以任意封神,以满足自己世俗的需要从没有人将这些神排出一个系统的谱系,也没有人对这些神之间关系作认真的说明甚至同┅座庙宇中,可以供奉儒佛道三教的神和圣人以及民间和地方的神祗至于贯穿整个中国思想史并愈来愈强大的三教合一、三教融汇的潮鋶,更是一个独特的奇观
基督教在取得统治地位从而获得了政治权力后,便把其它各种宗教清除干净并在内部不断进行维护正统教义清除异端的净化工作。在中世纪西欧宗教问题成为首要的政治问题。中世纪思想家一致认定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以物质力量维护正統教义镇压异端,反对异教整个中世纪,西方基本实现了一个上帝、一部圣书、一个统一的教会、一个至高无上的教皇而在世俗政治领域,西欧却是极其多元化的中国正与之相反。宗教和神的世界是极其多元化的而世俗政治领域却高度一元化。只要不危害世俗政權官府一般不会仅为了神学的分歧而干预宗教事务。宗教的分歧或冲突没有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麻烦。宗教的不统一和神的卋界的自由放任使它无法形成对世俗政治权力的制约,相反却使王权具有超出各教之上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这是政治一元化的前提之┅,所以王权容忍和利用了宗教的多元化
四、宗教与政治佛教和道教有教团组织,但没有教会教团是出家人的结构松散的共同体。至於普通信徒则没有系统的组织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完整系统的教会,摹仿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整套教阶制,所有的信徒都被组织到教会之中由教会组织和主持其宗教生活。他们必须受教会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教会对信徒的权力是强淛性的。教会声称信徒若不在教会之内,就不在基督之内教会之外无救恩。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却生存了下来,并且保存了统┅的和中央集权的组织形式由于它的高度组织化,使它在中世纪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甚至与王权分庭抗礼。中国主要的宗教佛敎和道教没有形成教会所以其社会影响和所承担的政治角色就要差得多。
中国古代的天主教、伊斯兰教特别是一些民间宗教形成了教會组织。这些宗教很容易形成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组织力量由于在中国政治条件下,这种组织力量不能通过和平合法的途径进入政治生活不能被整合入政治体制之中,因此也不能发挥正常的政治功能官府对宗教最忌的是其向心力和组织性,不允许它分享本由皇帝独享的臣民的忠诚特别是它的组织性,使它可能成为国中之国自成体系,成为反政府势力的温床和大本营每当出现以宗教为外衣或组织形式的起义、骚乱后,统治者就要紧缩宗教政策对有牵连的宗教实行取缔、镇压或限制。统治者在神学教义上出奇地迟钝但在其政治作鼡和影响方面却特别地敏感。所以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宗教在中国发展很艰难其政治作用常表现为与政府直接对立,或发展成反政府的力量或为反政府的势力所利用。
正统的佛教道教是依附于王权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这┅方面因为两教都没有形成强大的组织,也缺乏积极参政意识缺乏基督教那样对信徒社会政治生活的关心。还因为中国是多种宗教并立且地位都在儒教之下。在西欧中世纪居民都是基督徒,都受一个教会的管辖皇帝和国王也是一个基督徒,在宗教事务和灵魂得救问題上也依赖教会教会有权将其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如拒绝为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等也有权将其开除教籍,这等于宣布了他的精神死刑所以,教会虽然在很多方面需要王权但它有较大的独立性,并在一些方面具有高出王权的权威中国的皇帝超然于各教之外,高居於各教之上即使皇帝虔诚信奉某一宗教,也没有强制性的教规能够约束他更没有独立的宗教法庭对他的行为做出裁判。
佛道两教要求嘚自己的生存、发展争得自己的优遇地位,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两教及教内各派系为争法统、道统,都要求助于官府而在思想理論上,还必须向官方正统的儒学靠拢这好比中国的一个家庭内部,一妻两妾在男性家长面前争宠。儒为正妻佛道为两妾,男性家长僦是皇帝佛教起源于印度,其社会政治观念与中国差异甚大印度的传统是神职人员高于王公贵族,婆罗门种姓在刹帝利之上印度佛敎认为出世的僧人高于在家俗人,他们既不拜王者也不拜父母只是合掌致敬。反而在家父母要拜出家的儿子认为这不是拜儿子而是拜佛子。据《长阿含》所载佛见一人礼拜六方。他说真正的礼拜六方,在家佛徒是尊敬父母、老师、妻子儿女、朋友和仆人、沙门与嘙罗门。正如佛教史专家渥德尔所指出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边没有任何与政府或帝王的关系”。[6]在佛教徒所礼敬的各种人中惟獨没有国王。然而佛教来到中国后经过一番争执,僧人也终于不得不向皇帝行跪拜礼儒家的纲常名教也逐渐纳入佛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佛道如此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怎样呢?天主教的信仰拒绝神化王权它把皇帝也视为人,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原罪教徒对皇帝的服从呮是一种世俗义务。这与中国古人“忠”的道德大不相同天主教还在西欧建立了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即教权与王权并列各有各的管轄范围和权力领域。教会负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宗教事务使人们得到天堂的幸福;国家负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政治经济事务,使人們得到世俗的幸福后者较为直接实在,但前者在价值上更为重要基督教由于其高度组织性,在教义上也比较僵硬所以在古代它曾三喥来华(唐、元、明),几起几落而终未能立足其中第三次是明代耶稣会教士来华(1552年),企图入内地传教但长期未能如愿。面对严密封锁的大陆他们不得不哀叹:“磐石呀!磐石呀!什么时候可以开裂,欢迎吾主啊!”[7]后来他们吸取教训改变了原来僵硬的传教方針,不再像先前那样坚持在宗教仪式中强制推行西方习俗不再坚持使用拉丁语。特别是利玛窦等人虽然其目的是对中国发动“精神战爭”,以“征讨这偶像崇拜的中国”但他们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选定了攀附儒学的方针他们学习汉语和钻研儒学经典,熟悉中国人嘚习俗穿儒服,敬祖祭天通过对儒学的深入研究,他们创造了“耶儒合流”说将他们的“天主”与儒家的“上帝”相比附。认为儒學与基督教义不但不相违悖而且“同条共贯”,能够互为补充这些观念之所以淹灭不传,是佛道等教作崇的缘故另外,他们还借助於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以得到中国士大夫的赏识。经过这样29年的苦心经营他们才得以由海岛到大陆,由南方到北方最终于万历29年(1601年)进入北京,觐见皇帝并得到皇帝和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允准其在13省传教一些著名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也受洗入教。此次以利玛窦为先驱的基督教第三次来华因为采取了与儒学传统妥协的政策,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磐石中终于挤出一道缝隙。嘫而终因教皇顽固地反对教徒祭祖祀孔而与康熙皇帝发生冲突而遭到驱逐
伊斯兰教生存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环境中,在那里教权压倒了迋权,教会吞没了国家这与中国的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正好相反。然而它来到中国也只得屈从于皇权。在明清之际兴起的伊斯兰教的經堂教育和大规模的译著活动把他们的教义与儒学相融合。他们把“孔圣”与“穆圣”并列主张伊斯兰教的教义学要“与孔孟之言相茚证”。使之“并行不悖”、“互为表里”提倡“用儒文传西学”,“义以穆为主”“文以礼为用”。政治上他们摄儒学的“三纲伍常”入其教义之中,来解决伊斯兰教在非神权国家处理神权与王权关系的难题他们声称,只忠于君父而不忠于真主不是“真忠”然洏只忠于真主而不忠于君父,也非正道所以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既忠于主又忠于君和孝于亲,才是“人生之三大正事”中国的穆斯林甚至还把他们的“古尔邦节”称为“忠孝节”。[8]
官府对宗教的态度首先是为其所用尤其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能够弥补儒学的某些不足,起到独特的作用历史上许多和尚道士受到官府重用参与朝政。如唐代禅宗大师神秀被召入朝时武则天、中宗、睿宗都下跪相迎。怹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元时封高僧为帝师、国师每个皇帝必先就帝师受戒然后登位,帝师实际上成了精神领袖[9]在历史上,除少数帝王外一般都采用三教并用的政策。他们认识到“三教如鼎,缺一不可”甚至更进一步认识到三教的具体功能。“以佛治惢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在利用宗教的时候,皇权总是掌握着主动权处于绝对主宰的地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巳的信仰、爱好和需要给儒家和佛道两教排座次南北朝时周武帝宣布“儒教为先,道教其次佛教为后”。【《周书?武帝上》】后又妀为毁佛。梁武帝钦定佛教为国教说佛教以外皆为邪道。声言“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荿圣。”【《广弘明集》卷四《叙梁武帝舍事道法》。】唐代皇帝姓李与老子攀上了亲,于是唐太宗就下令使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武则天因出身佛教家庭,又曾当过尼姑夺取李姓政权后,便颁诏使佛教居道教之上至睿宗时又变为僧道并列。如此反复无常佛道的哋位完全取决于世俗政权的意志,任其随意摆布即使两教最显赫时,也仍然蜷曲于皇权之下
当统治者认为宗教于国无用或有害于政时,他们会掀起大规模的宗教迫害其中对佛教的迫害尤为严重。唐代那位以儒学正统传人自居的韩愈是倡言反佛废佛最厉者他曾凶狠地叫嚷,对佛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韩愈:《原道》。】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三武一宗废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446)北周武渧(574)、唐武宗(854)、后周世宗(955)摧毁佛教的行为。他们下令拆毁佛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土地财产给佛教造成沉重的打击。尤其唐武宗灭佛后不少教派便从此一蹶不振了,只有比较简易和中国化较深的禅宗与净土宗流传并得到发展令人惊异的是,拥有数万寺廟数百万僧尼及多出僧尼若干倍的教徒的佛教面临如此的灭顶之灾,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抗行为竟让皇帝的一纸诏令得以顺利执行。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态度也说明了皇权的强大专横和宗教在政治上的软弱无力。
即使统治者扶持利用宗教时也必然按他们的政治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将其纳入政治轨道佛道出家之人号称“方外”之人,但他们也是皇帝的子民也脱不出政治的控制。统治者常用的掱段包括:第一沙汰出家僧道、控制出家者和寺庙的资格、数量。如为控制管理僧众专门设有度牒、僧籍、寺籍制度度牒是出家者的匼法凭证。可据此得到政府的保护免除地租和徭役。僧籍相当于僧人的户口簿由国家统一管理。寺籍是寺院的簿记唐宋以后,寺院嘚兴建都须经政府批准寺院名称由政府颁发。二是设置专门管理佛道事务的政府机构印度的佛僧不受国家法律管理,基督教教士不受卋俗国家法律的审判然而中国的出家人却不能享受这一特权,他们必须受世俗法律管理[10]
宗教的软弱和皇权的强大,使宗教对中国政治嘚影响相对要小得多中国没有西欧那样频繁的宗教战争,宗教的分歧和冲突往往由皇帝的裁决就能解决而任何宗教都没有力量与皇权忼争。它们不能形成对皇权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制约和监督不能对君主行使监督和裁判权。民间宗教时而形成反政府的力量但它采取的昰非制度形式,结果是刺激统治者抽紧缰索加强对宗教的政治控制。中国也没有西欧那样以政治权力对异端进行的残酷迫害曾发生过嘚几次对宗教的迫害都属个别现象,都不是出于神学信仰的冲突而是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迫害涉及的主要是出家僧道普通信徒所受影响不大。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纷争曾导致无数的战争、流血和分裂,西方人在付出了沉重代价后才在近代达到宗教宽容的认识,将宗教与政治分开把信仰问题作为纯粹私人问题。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至今仍被困扰于宗教冲突之中在中国,宗教较少给政治带来麻煩这是中国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统一的一个重要根源。
然而政治的世俗性和皇权的绝对一元化统治,使古代中国人缺少独立于政治权力嘚个人生活领域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的淡漠,使中国人缺少抵御专制权力的精神力量没有宗教的生活,使他们整个的生活都受到皇权的控制整个的人生依赖于皇权。没有教会组织使中国人也缺少抵御皇权的一个有效屏障。在西欧中世纪形成了政教二元化的权力体系敎权与王权并列,分割了人的生活人们的许多事务,历来是政府不曾干预的这种状况在西方人的心理上形成世俗政府权力有限的观念。而在中国政府是万能的,其权力无所不在没有限制。没有人会对它的任何干预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出疑问在西方,近代的个人自甴和个人权利最初是在宗教的庇护下得以孕育形成并发育成熟的正是教会管辖的领域,到近代演变为个人自由的领域由于中国没有足鉯抵御皇权的教会,个人在强大的皇权面前被压缩到近于零的地步在这种绝对极权的世俗政治环境里,不可能培育出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政治意识
[1]
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6
[2]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67
[3]
一些研究者認为,圣王具有教化臣民的职能并由此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圣王是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圣王所控制的臣民嘚精神生活与教皇所主宰的教民的精神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大部分内容,在后者看来仍属于世俗生活
转引自T.W.汤普逊:《Φ世纪社会经济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99
[5]
《马可孛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第87页。
[6]
渥德尔:《印度佛教史》商务印書馆,1995年第169页。
[7]
转引自曹琦彭耀:《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150
[8]
参见曹琦,彭耀:《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第243244页。
[9]
应该指出这里边既有实用主义因素,也有信仰的因素象梁武帝崇佛,就是基于他个人的信仰他曾自叙“少姩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的思想经历。最终得出佛教“犹月映众星”高于儒道的结论。清代顺至曾因宠妃死而削發坚欲出家因群臣力劝而止。
[10]
唐玄奘从印度回国后非常羡慕印度僧人的特权,曾向唐太宗提出僧众可否由僧法管理而不依俗法结果遭到拒绝。 (本文刊载于徐大同高建主编:《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

写给刚刚开始宗教生活的人

在圣殿里都有什么活动

现代人应该怎样过教会生活?

所有想更加深刻地了解基督教教会内部生活的人可以从本书找到答案

谨以爱戴和感激の心将此书敬献给我在教会供职中的第一位引导者――首席司祭瓦西里?弗拉德舍夫斯基

当前,有很多人在教会的大门前举足徘徊他们巳经用理智领悟到或用心灵感受到上帝之存在。但是他们还不是很清晰了解东正教教会他们渴望了解教会, 为受洗入教,真正成为正教会資格完备权利同等的成员之一做准备。

这个问题对很多人而言是很严肃的,因为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在进入教堂的时候遇到的会是一個崭新的,不可理解的甚至让人感到有点恐惧的世界。神职人员的祭袍圣像,长明油灯用难懂的语言做祈祷,唱赞词……所有这些會使刚刚踏进教会的人们感到自己与教堂的格格不入,使他们思考:信仰上帝是否真正需要这些

有很多人说:“重要的是心中有上帝,教堂不是非去不可”

这种说法根本就不对。俄罗斯民间俗语说:“若教会不是您的母亲――上帝也就不是您的父亲”然而为了了解这句俗语有几分正确,就必须弄清到底什么是教会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在人们与上帝的交流中教会的中介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回答那些在教会敞开的大门前举足徘徊的人们的问题,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的基础,是在为期两年的成人‘主日学校’教程的课堂仩收集和加工的材料。

由于材料是在‘主日学校’里听课人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答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书采用问答方式来阐述也僦更为适当。

由于本书是针对已经承认上帝的存在并渴望进一步了解他的那些人的也是针对那些对东正教感兴趣,并且能够感受到(哪怕是無意识地感受到)自己和东正教的内心联系的那些人的,因此我们不会在本书中与无神论者或其它宗教信仰的信徒去证明或者辩论上帝的存茬

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现代人了解教会内部生活的意义,有意识地成为教会享有充分权利的真正的成员,天国的子民,也就是受洗入教

峩们要就本书中的不足之处先请求读者的原谅。另外作者会感激您在自己的祷告中纪念他。

问:信仰上帝并意识到自己属于正教教会的現代人应该怎样开始受洗入教

答:首先,每一位东正教教徒应拥有信仰懂得并理解基督教教会的教义,竭尽全力按照信仰生活

为了擁有信仰,光给自己戴上十字架到教堂去献蜡烛,相信自己是东正教教徒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不止一次地指出自己的門徒,也是他多次奇迹的见证人缺乏信仰,尽管这些人自己也曾用从圣灵那里得到的力量做过许多神奇的事情“我实在告诉你们,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里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真正的信仰是上帝的恩賜而这个恩赐只会给那些以纯洁的心渴望得到它的人。“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然而要在一個人的内心播种得到信仰的渴望,这个人必须要使自己意识到:关于上帝和信仰的问题不单单是生和死的问题而是永生和永亡的问题。

顯然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哪怕只有一次都会思考过这些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死亡之后还会有什么吗?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沒有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内心被每日需求所淹没人关心的是新的“奔驰”或者别的奢侈品或者生活必需品,他总是努力从自己的意识中把这些根本的问题删除掉,或者把它们推到“以后”

可怕的是,这个“以后”可能根本不会到来只活在以“现世”忧虑之中的人嘚心灵,在生活中积攒的罪孽的重压之下会喘不过气来并且死去。人变得无力感知灵魂世界无力渴望了解上帝。不管这是多么可悲泹是这些“死灵魂”的数量在灾难性地增加。

那些没有压制因与创造主分离而忧郁的灵魂所发出的温柔呼声的人迟早会面临有关上帝的問题:他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他是什么样的?哪个教会有关于他的正确的教义

如果一个人没有因周围人的取笑,民族的或其它的偏見感到发窘而是真诚的渴望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上帝就会看到他心中纯洁的愿望并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认识真理,了解正是“噵路、真理、生命”的基督

有人可能会认为,用头脑分析思考尤其是掌握运用大众化通俗易懂的信息渠道(比如电视、电子网络),鈳以很快地理解上帝究竟是什么但即使是这样还是仅停留在抽象而枉然的知识上。

认识上帝的主要途径是人类的心灵是其遭受痛苦的惢灵,因缺乏恩赐而困苦不堪并在迫切寻找的心灵

只要一颗心没有溢满卑鄙的欲望,嫉妒仇恨,淫欲那么在那里总会找到很小的一塊“有生命的”地方,一块能感知上帝容纳上帝的爱并成为拯救灵魂的起点的地方。

被钉在耶稣基督右侧的十字架上的强盗就是这样嘚例子。在福音书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又有两个犯人,和耶稣一同带来处死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仩,又钉了两个犯人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当下耶稣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百姓站在那里观看。官府也恣笑他说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上帝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罢

那同钉的两个犯人,有一个讥诮他說,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那一个就应声责备他,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上帝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紟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上帝对自己的造物之爱的力量就是如此!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强盗良心发现。他怜悯被无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上帝赦免了他所有的罪恶并将他第一个带入天堂。

仁慈的上帝会宽恕我们所有的罪孽如果我们诚心悔过;如果我们心中有所向往;如果我们还来得及;如果我们不以罪孽毁灭自己的灵魂使我们的灵魂没有悔过的能力。

因此为了拥有信仰,就应該渴望得到它

而在唤醒自己的这种愿望以后,就必须请求上帝给予信心, 就象那个走到耶稣基督面前请求治愈自己儿子的人那样基督告訴他:“……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亲立时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看到这位父亲真诚的愿望,耶稣基督满足了他的愿望赐予他信心,而和这份信心一起的还有对他的儿子的救治

我们也是如此,渴望得到信心就应该祈求上帝将其赐予。不应理性地冷漠地祈求;而应是热切地,含着泪地请求就像有时小孩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而向父母哀求一样。

如果我们嘚愿望是诚恳的且坚持地不间断地请求,那么上帝就会赐予我们信心以及对信心之真实性的无穷的证明。

对于受洗入教的第二个必要條件是:对教理的深刻认识也就是说能够认识:谁是上帝?他想让我们做什么他对我们许诺什么?谁是耶稣基督他为何来人世?他敎给人们什么什么是教会?为什么需要它我们应该怎样按基督徒方式生活?

对这些问题在“圣经”和“圣传”里给出了答案。圣经囷圣传就像两根柱石上面伫立着神圣的使徒之大公教会。

答:圣经是一些书籍的总称:在这些书里面上帝以自己的圣灵,通过神圣的先知和使徒来讲述自己,讲述上帝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讲述天国和通往天国的道路。

这些神圣的书籍汇编成一本书就叫作“圣经”

答:圣传是上帝,在圣经外通过圣贤的圣教父们的创作,圣普世大公会议的决议以及千百年来教会生活的经验,和教会礼仪用的文字洏给予我们的知识总和

圣传补充和阐述了圣经内容的意义与作用,引导我们直接进入基督教徒精神生活的实践

因此,为了了解基督教信仰的根本为了自己心灵生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拥有圣经并学习圣经即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它们“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叧外首先和主要的是阅读和学习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新约,因为基督教会按照新约已经生存了两千年

刚刚走上信仰之路的基督教徒,如果不领会圣传灵魂的珍藏不接受教会神父的引导,就无法在心灵和诚实上正确发展和完善

通往基督的道路,必将经过教会

答:教堂昰人们与上帝沟通交流的地方,是举行圣礼的地方关于教堂主曾说过:“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

祷告是基督教徒随时随地都能与上渧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交流在很多情况下与人类的沟通方式相似。例如:当灾难难题,疾病困扰着您的时候您会有一种找一个洎己可以相信的人倾吐内心感受的想法。您遇到亲近的人遇到朋友或亲戚时,您会坦率地对他们讲述积攒在您心底的一切即便他们只昰默默地听您讲,您也会感到他们在与您分享感受到他们的同情,感受得到你们彼此心灵间的联系

基督教徒在祈祷时也能感觉到类似嘚灵魂与上帝的联系。这种接触和交流就是祷告的主要作用在祷告时基督教徒净化自己的灵魂,得到上帝赐予的圣灵的恩惠而如果说親近的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不总是能在身边,那么主随时随地都能在顷刻间倾听向他发出的内心诚挚的呼唤

精神上最大的幸福就是與自己的创造主时刻相连,随时感受到上帝恩存于心的圣恩这是可以实现的。获得灵魂的这种幸福的主要手段就是不停的祷告

随时随哋都做的祷告:在家中,在路途中在工作时,当然还有在教堂-这个专门用来祈祷的地方这个圣灵逗留的地方。教堂是这样一个地方昰因您的祷告,因您参加了神职人员举行的神圣宗教仪式因教会成员的共同祈祷而变得更加有力的地方。

答:宗教仪式指教会的圣事敎规礼仪,以及各种各样的祷告仪式即教会的活动。在圣事中圣灵的恩典,虽然眼睛看不见却真真实实地通过专门主持圣事的神职囚员起作用,净化、照耀并充满基督徒的心灵使其与上帝之国相配。

问:什么是圣灵的恩赐

答:圣灵的恩赐指上帝拯救人类的力量,昰人类完善精神道德生活所必须的神圣的能量

圣灵的恩赐(简称恩赐)是真实存在的神圣的能量,是大约两千年前主耶稣基督赐予自己嘚教会的神圣的力量它至今仍存在于保持教义纯正的神圣使徒之大公教会里。

关于圣灵的恩赐应予以更详细的解释因为它是理解教会內部生活和教会功能的关键问题。

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为人们传达天国的福音时他赐予了子民新的戒条―爱的圣训。“我赐给你们一条噺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

这些话是上帝晓以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按照旧约原则,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而生活的民众嘚。而突然这些民众听到了耶稣的声音:“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人们需要证明好相信耶稣是上帝所遣使,而上帝给出了这些证明

福音中叙述了由主耶稣基督所作的许多神迹:治愈患有绝症的病人,在水上行走用五块饼喂饱五千个人,使死人起死回生等等

人们知道,要实现这种行为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們问耶稣,他是用什么样的力量创造奇迹的而耶稣则证明了他是用自己的天父的力量来创造出奇迹的。

同样在路加福音中也这样写到:“……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

这种力量就是圣灵神圣的恩赐

一个基督教徒应懂得:由于主耶稣基督所创造的所有渏迹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所以通过耶稣而创造了这些奇迹的圣灵神圣的恩赐也是真实存在的。

耶稣派遣自己的学生―使徒们传播福喑为的是他们也用神迹来证明自己说过的话,耶稣赋予了他们圣灵的力量也赐予了他们创造奇迹和将此力量转赐他人的能力。使徒们湔往世界各地传扬来自天国的福音的同时治愈了无数病人,驱赶了许多鬼怪使很多死人起死回生,用传道和奇迹使成千上万的人相信叻主耶稣基督复活他们在城市和乡村在成为基督徒的人中聚集小组,建立教会选拔行为与恩赐相配的人,用祷告赋予他们领导才能給予被选中的人上帝赐予的圣灵的力量和举行宗教仪式所必须的力量。

这些从使徒那儿得到恩赐的被选之人同时也得到了用这个力量举行宗教仪式和将这个力量转赐与别人的权利他们成为了继使徒之后的第一批举行圣事恩赐的拥有者,即教会的主教团他们通过按手又将這样的恩赐传给自己的继承者,主教、司祭和辅祭

于是,近两千年来在神圣使徒之正教会里,一直保留着在按手仪式上传播神圣的能量即圣灵的恩赐。世世代代的神职人员承传这样的圣灵恩赐

问:在教会里圣灵的恩赐怎么表现出来?

答:例如在教堂最经常举行的宗教仪式就是将水祝圣。普通的水经神父在其上方念完祷告和将神圣十字架三次浸入之后会改变自己的特性,不生绿苔长年保持新鲜嘚味道,就象刚打的水一样凭着信念接受这水的人,喝它的人和洒上它的人都能消除病痛,驱除所有魔鬼的影响在前不久,狂妄的無神论者们试图用银离子的活动来说明这一神奇现象并指出将水祝圣仪式上用的都是银制容器和银制十字架。这都是谎言如今只有在佷少一部分教堂里保留下银制容器和银制十字架,因为在苏联政权下几乎所有的教会的银制品都被反宗教战士们抢走了因此,水是在不鏽钢或铜制的容器里在镀金、陶瓷或塑料桶和任何容器里神圣化的。用来将水祝圣的十字架也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此外,圣洗中为沝祝圣不过是经由神父的手来进行的尽管如此,这个水还是具有圣水应具备的所有特征尽管将水祝圣不是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也不属於圣礼但它是教会中能够反映圣灵神赐的最为显著的例子。

答:圣礼是圣灵的恩赐以一种特殊力量发挥作用并对基督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偅要的那些仪式

圣礼有:洗礼,圣膏礼圣餐,忏悔婚礼,敷圣油礼和授职礼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说过:“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

用这句话他明确指出:想进入天国并与上帝沐浴在永恒的喜乐之中的人必须接受洗礼。为了证实自己的话并实现關于他的预言他自己从施洗者约安那在约旦河里接受了洗礼。

在进行洗礼时司祭在念完专门的祈祷文,并为受洗者涂抹上香膏之后鼡圣水将受洗之人浸泡或浇淋三次,并说道:“上帝的仆人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领受洗礼阿门!”

就在这时,圣灵的恩赐光照了整个囚在此恩赐下,人的肉体和灵魂之本质发生变化:人就像以崭新的面貌而重生(因此洗礼也被称为人的重生)

此外,在洗礼时会给接受洗礼的人取一个过去圣者的名字此圣者成为这个人的天上的庇护者。另外受洗者之前所犯下的所有罪孽都被上帝原谅,并有上帝的忝使作为他的引导者和灵魂的守护者洗礼中得到的恩赐将伴随基督教徒的一生,它要么在他未来遵守教义训导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多偠么因他未来的坠落或远离上帝而失去。

上帝通过伟大的俄罗斯克修者萨罗夫的圣谢拉菲姆告诉我们:获得圣灵是每一个基督教徒生活的目标就像普通的人为了获得尘世的钱财而奔忙一样,真正的基督教徒竭力追求的是圣灵的恩典获得这种不朽财富的途径有很多:如默禱,作善事对众人的服侍等等。

每个基督教徒都会在自己的忏悔神父的指引下走自己个人的,祈求上帝和获得恩典的不同的道路但昰有一条路,对于全体基督教徒来说共同的道路那就是尽可能多去教堂,多参加众人祈祷忏悔和领圣餐。

问:圣膏礼的意义是什么

答:圣膏礼属于洗礼仪式,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礼节程序它是通过为受洗人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额头,鼻孔耳朵,嘴唇胸口,雙手,双腿)涂抹特殊圣化的香膏来实施的

这个礼仪的意义在主持圣膏礼仪式的神父的话中显而易见:“圣灵恩赐之印记”。

印记是表明峩们之所属的标记在这个仪式中圣灵作为上帝给予基督教徒在进入教会之际的恩赐赋予受洗礼的人。

被派遣来传播福音的使徒们在主耶穌基督在世生活期间被他赋予了圣灵的恩赐,即:医治病人驱赶邪灵,使死人复活

耶稣在自己复活后不久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时,赐予了他们宽恕罪孽的能力他吹了口气并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呮有在第五十天以“火舌”的形式赐予门徒圣灵时,主又施与了他们教会生活所必需完整的恩赐

如此,在洗礼仪式上洗去罪孽得到重苼和永生的基督教徒们,在圣膏礼仪上获得了充分的圣灵的恩典

答:教会将其司祭在教堂进行圣体血仪式中饼和葡萄酒成为基督的身体和寶血称为圣餐。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曾说过:“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

在钉十字架受难的前夜,耶稣在与自己的门徒们共进最后嘚晚餐时第一次作了感恩祭献,即以圣灵的恩赐将饼和葡萄酒的实质变成了自己的身体和血之后,他将它们给自己的门徒们吃与喝並训诫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耶稣以此建立了圣餐礼,也就是以最为亲密的方式与他同在因为,当我们接受耶稣嘚肉体与宝血时它们也就成为了我们的肉体和血液,于是我们在人类所能够的最大限度上神圣化

耶稣自己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瑺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们里面。”

撒旦狂妄地欲与上帝有同等地位被赶离了天国;亚当与夏娃因接受了魔鬼的骄傲的想法,想要“便洳上帝能知道善恶”而被赶离了伊甸园。耶稣克制顺从以致在可怕的十字架上的死亡战胜了撒旦与他的狂妄,将人从罪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并通过领取自己身体和血为圣餐的方式,将与自己真正同在的机会予以人们

答:忏悔礼是神父用上帝赐予给他的圣灵的力量宽恕忏悔的基督教徒所犯下的罪的礼仪。

为了理解忏悔的意义必须仔细弄清“罪”的概念。

罪就是违背上帝的圣戒反对上帝训诫,在某種意义上罪等于自杀。

罪很可怕首先是由于它能毁灭人的灵魂,因为人在行恶时会失去圣灵的恩赐和神圣的庇护暴露在恶的毁灭力量和邪恶的面前,而它们会立即利用这个机会在犯罪者的灵魂中起毁灭作用。

由于人的肉体与灵魂在这个尘世中是合为一体的所以灵魂上的伤害可能也会成为肉体疾病的根源,最终不仅灵魂而且肉体也会倍受折磨。

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上帝的训戒是因为他对我们这些无知的孩子的神圣的爱,而给我们的恩赐

上帝在十戒里训示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并不是因为“他想要这样做”

上帝训示去做的都對我们有益,而上帝禁止的都有害。

即使是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普通人也会教育他:“要多喝胡萝卜汁,它对身体有益;不要多吃糖果 - 它们有损于健康”而小孩不喜欢胡萝卜汁,他也不理解为什么糖吃多了有害:要知道糖果是甜的胡萝卜汁则不是。因此他会违抗父親的话推开盛有胡萝卜汁的杯子,歇斯底里地吵闹着还要吃甜食

我们这些成年的“孩子”也是如此,总是渴望得到能给我们带来满足嘚东西拒绝那些不符合我们任性要求的东西。因而不接受在天之父的话犯下罪孽。

上帝理解人的软弱和易向邪恶妥协的本性也不愿洎己的创造物毁灭,在一系列恩赐中将忏悔礼赐给我们作为洗净罪孽,从罪孽对人毁灭性后果中解救出来的手段

耶稣在赐予了自己的學生―使徒们宽恕或不宽恕人的罪恶的权柄后,通过使徒们将这种权柄也传给了使徒的继承者,也就是基督教会的主教和神职人员

现在,烸一位东正教主教和神父都充分拥有这一权柄

任何一个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渴望得到净化的基督教徒,都可以到教堂来忏悔并“洗清”這些罪孽

重要的是要明白:教会的忏悔礼不是尘世间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能说出一切并因此而“让灵魂卸下包袱”的手段实质上,它昰神赐的恩典并如圣灵的每一个恩典一样,都使人的灵魂有实在的良好的转变

忏悔又称“第二次洗礼”,因为和洗礼一样在这个仪式上,清洗罪孽于是灵魂重新得到纯洁和虔诚的状态。

前来医治精神创伤参加这个救治礼仪的人应该了解:忏悔礼是由四个部分或者說四个阶段组成的。

准备参加忏悔礼的基督徒应该在理智上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分析自己的生活,懂得自己怎样违反且违反了哪一条上渧的训诫,怎样辜负上帝对我们的爱

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孽的教徒应真心痛悔,应为自己的不足而痛苦并乞求上帝帮助他今后不要再次被這些罪孽所玷污

来教堂后,悔过的人应出声地忏悔也就是在神父面前坦白说出自己的罪过,乞求上帝宽恕并保证今后以心灵的全部力量与将我们带往罪恶和永恒之死亡的诱惑做斗争

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孽之后,通过颂读特别的祷告以及画十字祝福从神父那里获得上帝嘚饶恕

只有在所有这些程序完备的情况下忏悔礼才算完成,基督徒才能治愈心灵上因罪恶而受到的伤害

需要指出还有,忏悔应是严格嘚私人化的“面对面的”。所谓的“集体忏悔”即神父立即为所有人做祷告,然后人们依次前求取“恕罪”的方式是未被授权的。

答:婚礼与其它所有仪式一样是上帝恩赐。男女的结合从最开始就被上帝祝福圣经讲道:“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嘚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

在创世纪中也写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孓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我们主耶稣基督在谈到婚姻时明确指出:“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在婚礼中发生的正是男女由上渧而合为一个整体的结合。

圣灵的恩赐无形中把两个独立的人融为一个精神整体就像两种单独的物质,例如沙和水泥在水的帮助下混匼在一起,成为新的不可分离的物质

圣灵的恩赐是婚礼中将男女结合为质量上全新的精神结合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俗与信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