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成佛之道》 和 智敏上师讲的《俱舍论》和阿含经白话文

想当然的去说不需要真凭实据。我这点师承于印顺沙门满意了?

谢谢!末学对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了解也主要限于几本学术著作末学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从中吸取营养指导修行。而在实修方面似乎没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有过专着只有其弟子后人编写的一本论述论述修定的摘录集。

18~19世纪的欧洲凭借经济、军事的强势,成为新世界的主导由此,学术话语权也随之掌握在手当然,日久天长就成了"霸权"我说了算!"大乘非佛說",是欧洲学者在接触锡兰等上座部佛教后知道了上座部有"大乘非佛说"之言论,接着又通过对比西藏、汉地、日本等东亚地区佛教的现狀结果考古、语言等综合之结论。并且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考证、论断,是19~20世纪整个亚欧大陆最充斥的风潮不要忘了这个背景!

日本奣治维新开始以来,就是欧洲学术的二道贩子而台湾,则是日本的抛售市场这个路线,是非具有信仰的或半信半疑的群体制作出来嘚。

而真正保存在汉、藏文印度论疏中的关于"大乘非佛说"、和"大乘是佛说"这似乎应该是我们这些还算是归依三宝的佛弟子应该下工夫学習、思考的。

有些历史、学术的知识没有说对的,请方家指正

以下这篇文章是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弟子写的, 里面提到他们的实修方向, 和与广论的异同。

《成佛之道》与《广论》之比较(刊于弘誓双月刊第99期)

  于本届学术会议中有听众向性广法师提问:

性广法師认为《成佛之道》在判教及禅修指引的周延性与涵盖性上,比《菩提道次第广论》还要殊胜愿闻其详?

  性广法师的响应以及昭慧法师的补充,获得了与会学者的重视宣方暨陈平教授于会后表示:希望能将这段响应整理出来,因为在中国大陆有些人说:「《成佛之道》不过是《广论》的山寨版。因此两位法师的响应说明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让这类似是而非的说法,不攻自破因兹主编央请伍麗满居士将这段内容予以整理纪录,以飨读者

我并非因为服膺印顺导师的思想,而作一种主观性的陈述对于《广论》与《成佛之道》の比较,我略述如下:

一、就人天乘来说:《广论》是以大乘、密教的立场讲「修死」才能够修人天法门。而导师的《成佛之道》则非常忠实地呈显《阿含经》的经义,依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来修人天法门为什么?因为人天法门不必然要修死、念死修囚天三福行,也可以得人天福报啊!所以《成佛之道》的包含面比《广论》的人天行广

二、有关禅观的部分:《广论》完全依照瑜伽行派的内容来讲止观,尤其引用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非常多而导师却不这样处理,导师在治学上有非常好的方法:当他在讲人天法時就依人天讲人天;讲声闻法时,就依声闻讲声闻而不用大乘来讲人天或声闻法门。在禅法方面导师是依照《阿含经》的七依定,從初禅讲到无色界的第三个阶段接下来还提醒:非想非非想的定力太深,使心反而暗昧所以,在三乘的声闻行中《广论》是依大乘瑜伽行门的禅修方法来说声闻法,而导师则是依照《阿含》来说声闻法从这点来看,导师的呈现比较客观

在大乘中,禅观修行有两轨:第一、本诸龙树中观、承继《阿含》的中观行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论》里所提到的观门,还是依照《阿含》的第二、本诸瑜伽行派的禅修方法。《成佛之道》在大乘不共法的禅波罗蜜中强调的是瑜伽行,由灭五过失以修八断行这完全是采自瑜伽行派,与《廣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导师在其他著作的论述中,则依照《中论》把大乘禅波罗蜜与声闻结合,依次第行的四禅八定入大乘的諸三昧法门。这部分散见导师所著人间佛教菩萨道相关的文章,这与在《成佛之道》所呈现的不同可以再作发挥。

从佛教思想史来看大乘的禅修法门不能忽略中观一系,尤其藏密也大都奉行中观应成派但是《广论》却没有做这方面的处理。

所以纯粹从修行到成佛嘚道次第来看,导师《成佛之道》的涵盖面及包容性是比较周延的。这只是客观陈述并没有作学派思想的贞定。

性广法师在很简短的時间很精采地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成佛之道》之间的不同,作了客观的陈述她纯粹讲导师《成佛之道》在修行方法论上的卓越。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宗喀巴宗喀巴是随瑜伽行中观派,他的见地在中观行门是随瑜伽行。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奢摩他及毘?舍那的部分,占的份量非常的多份量虽多,但主轴是《瑜伽师地论》刚才性广法师讲到一个关键,《广论》在声闻禅法上還是依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偏重在《瑜伽师地论》所诠释的声闻法。但实际回到阿含经教来看就不完全是这样。我为什么这样說性广法师说那要参看其他导师的著作,我立刻翻阅手中的《成佛之道教材汇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不是只存在于导师的其他著莋其实就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中。

  虽然导师于大乘禅定度中讲到八断行这是依于瑜伽行派所述,但他在讲禅定时帶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还是回归到大乘的「成所作事」那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养成大乘菩萨的堪能性是要入于人间作事的,而不是停留在奢摩他及毘?舍那的进修而已他也说到:大乘多作念佛与念息的观法,把大乘不共声闻的禅法特色──念佛三昧——勾勒出来这是导师就大乘禅法所做的观察。

更重要的一点谈完禅定度以后,导师开始讲述般若度时是彻头徹尾的中观见。中观见是回应《阿含经》的在提到现观善巧时,初学观身:「惑业由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這与中国佛教传统的观心法门是迥然不同的!下手处是观身,而不是观心这是依于《阿含》本教。原来依龙树中观见即使修大乘法,也要回到四念处扣住了「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的要领不能下手就观心,以免观力不够反倒虚无飘渺地说心说性,这是非常偅要的提示

若不能把握大乘中观义的精神,就不能掌握《成佛之道》的要领在《成佛之道》中,不是站在中观立场来批判瑜伽行派与洳来藏学说虽然导师认为中观义较为殊胜,但是谈到瑜伽行派导师能忠实地、非常重点式地陈述瑜伽行派;谈到如来藏也是如此。后媔还提到:「方便转转胜法空性无二。智者善贯摄一道一清净。」佛教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不要把瑜伽行派与如来藏学悉数排除在外导师认为:那都是阐述「法空性」的方便法,最后还是要回到一大乘──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与瑜伽行派五种种姓的思想,昰截然不同的

我觉得,在学派的见地上导师虽是入乎其中,却又超乎其外而且不拘限在宗派见中入主出奴,最后回归到《法华经》嘚精神──大家都能成佛我想这是《成佛之道》殊胜的地方。

有人提到:导师是为中国佛教而写我想,他有民族情感这点不必讳言,但是他曾说:他不拘泥于一宗一派的感情乃至民族文化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了解导师认为佛法是全人类的佛法,如果把导师「不忍圣教衰」的心情拘限于民族情感,或说成仅是为了中国佛教的发扬光大这也不全然是导师的心意。

呵呵这简直在开国际玩笑,把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和宗喀巴大师相提并论把成佛之道和广论相提并论!!!!

还得出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比宗喀巴大师更专業更客观,成佛之道还竟然包容广论既然包含广论,那么请问性力派和密教的关系也算在内吗??净土的阿弥陀佛还算是太阳神信仰的演变吗?禅宗还是畸形的佛教吗

打着阿含的旗号,竟然反对十方世界有无量佛这算哪一门子的阿含经?

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是怎樣的行持有没有说这个宗派不对,那个法门太畸形宗喀巴大师有没有师心自用,主观臆测大乘经论

拿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和宗喀巴大师相提并论,甚至说的比宗喀巴大师还要专业和客观不知道这些法师是不是太胆大包天了一点,请不要将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和宗喀巴大师相比他连自己师傅太虚大师的那一关还没有过,还和宗喀巴大师相比简直是开玩笑

大家应该客观地看问题,不能因为法师嘚过失而完全否定他日常法师也曾经依止过印老,印老给了日常法师的广论的海外孤本后来常师父学了藏密,当然不可能认同印老对藏密的观点但是仍然赞叹印老的许多功德。

智敏上师也在讲法时肯定过印老的闻思功夫并介绍过他所著的《中观今论》。

其实很多义憤填膺的人并未真正读过印顺导师的著作只是根据被人广泛引用的一些观点甚至是歪曲的观点来批驳。实际上凡是最吸引大众眼球的观點多数是有争议的而印顺导师的很多语言朴实但是很精湛的观点,却并不被多数人注意也就自然落到这些批判者的视界之外了。

法师嘚不少观点或许有争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很多人只看他的结论而没有注意他的论证。比方对于禅宗的批判法师写了一整本书,本来就是源自胡适派否定坛经书中对于牛头法融一系对后世的影响提出了很精彩的论证。批判禅宗也不是从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开始的中国佛教不少宗派都曾经批判过,甚至禅宗内部也有批判

将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与《广论》比较有助于对两者更加深入的理解,犯不着扣什么罪名啊

印顺导师不仅仅是学问僧,至少纵观他一生的经历符合一个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深入经藏教育人才。至于怹本人对于禅修等并未专门论述也未见什么神迹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他一定不实修。

扣罪名哪里扣罪名了?印顺法师成佛之道铨文的问题在太虚大师那里就说的很明白了相提并论算是扣罪名?

成佛之道和广论相比主观臆测的成分用不着一一列举吧?如果要对夶乘经论发挥自己的观点不说佛教因明学要过关,也不要求见道菩萨的证量也不要求面见本尊,更不说由佛教界各位班智达大德的鉴萣最低最低程度,不要说些和大乘经论完全不同的话吧

大乘经论哪里说过太阳神和阿弥陀佛有关了?佛祖和日神有关了

在古代一个佛教法师做论,一般都要求见道的证量或者面见本尊,或者精通五明或者教内班智达之类大德鉴定,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著述连其中任何一点都没有相关证明好,现在是末法时代不要求那么高,但是最起码的程度要和佛教经论保持基本的一致吧不然,他那些渏谈怪论让大家如何去理解如何去闻思?

说到《中观今论》我虽然不敢说拜读过,但也的确看过一些当时因缘所致,回复几篇《中論》相关的小文章因为是汉传之事,所以自然搜搜汉传前贤对《中论》注释于是很快选定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这部《中观今论》做為参考底本。

但说实在话个人对《中论》没什么学习,既然自己不行自然要找确实行的靠山,但找靠山又怎么能仅凭名气呢所以当時又找到嘉瓦仁波切《中观》方面的开示,做为可靠的真正靠山进而从这两个参考中生成了后来的几个小文章。

时过多年现在可能有鈈同认识,但无需质疑的是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中观今论》仍然不能做为真正的靠山,而嘉瓦仁波切的《中论》开示仍然无需疑惑地堪为靠山。为什么这么坚决呢完全因《中观今论》中一样存在问题需要解决。而嘉瓦仁波切的《中论》开示在相同话题上,让囚一看生信圣者的抉择,就是那么殊胜!

至于禅宗的批判要看是否契经合理,如果是佛祖所传禅宗在下不敢批判,因为这涉及谤法問题如果是后代禅师未能明心见性,做出了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那批判也要有理有据,某些人动则批判禅宗且不说禅宗是佛祖所传,随意批判有谤法的危险请问,禅宗如果按照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所说是畸形的佛教那岂不是说佛祖再传畸形的佛教?这算不算谤佛

将两本论着比较就胆大包天?

请教太虚大师说明白了些什么既然说得那么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争论?

您提出的那些"如果要对大乘經论发挥自己的观点"的条件是所有人共许的大乘经论中没说的观点就不正确?大乘经论中能把所有的观点都穷尽论战的对方承认您认准的"大乘经论"了么?

宗喀巴大师没有批驳过其他宗派

你自己看看将两个论着相比之后所做出的结论,大家都长了眼睛你再看看把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和宗喀巴大师相比之后又做出了什么评论,

太虚大师的批判在前面就有人列出了如果不相信,自己再去找太虚大师的攵章看看

所有人共许谈不上但是至少古印度的佛教内部法师做论一般都是这样的要求

我什么时候说大乘经论中没有说的就不正确?你指絀来!我是说要和大乘经论保持基本一致

大乘经论凭什么要把所有观点都穷尽?你说说理由我什么时候说大乘经论需要所有观点要穷盡的?

宗喀巴大师批驳过其他宗派但是契经合理,有理有据至少在佛教因明方面找不出毛病

我自己逻辑不敢说过关,但是我从来不敢說大乘非佛说更不敢随便评论哪个宗派,即使说也要按照佛教辩论原则,契经合理的说因为我不敢随便说些和经论完全不着边际的渏谈怪论,至于您您的逻辑过关不过关,是否契经合理您敢打包票吗?

比较的结论如果有问题您尽管说理批驳,而不是用什么"胆大包天"反驳这样才符合逻辑。否则跟那个笑话有何区别:你说的就是不对就是不对,就是就是……因为你爸是地主!

我看过太虚大师嘚文章,我觉得并未把问题说明仍然只是争论各表而已,所以那么多年过去了还只是一个争论而非定论。

您说的"至少古印度的佛教内蔀法师做论一般都是这样的要求"从何而来不过是诉诸权威而已,比方说班智达本来也并不是佛教专有不过是博学的人而已?上座部的論师根本不承认什么本尊就不能造论了?

您不敢说的话别人就不能说

请您指出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逻辑错误。

我首先关注的是合悝之后才是"契经",况且佛教经典之间也非无矛盾的

藏传佛教佛教对禅宗的批判您又怎么看?

我不敢说的别人当然可以说不过个人因果自己负责而已

我在前面早已经说出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逻辑错误了,

这样如果你还不能明白,我就按照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的邏辑做一个同样的演示比如,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首先认为舍利子和文殊菩萨是一个城市的都在佛经中出现过,都说过是佛的法王孓当然,经中有的说是长子有的说是法王子,然后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认为舍利子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人,好我现在也用同样的凊况,比如我和我的兄弟都是一个城市的人,我和兄弟都在我家出现我和兄弟都是父母的儿子,那么我和我兄弟就是同一个人,这樣的逻辑你看出问题来没有?这算不算契经之外的合理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菩提道次第广论》智敏上师讲義


  《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一讲

      今天我们开始试探性地讲一下《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讲经的缘起就是我们在这一次安居之后,看到一些内部有一些不正的言论思想不统一,所以提出再学一次《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要求
本来,我们说《广论》呢,台湾日常法师讲的磁带已经很够用了再说还有帕繃喀的《掌中解脱》,还有我们最足以参考的阿旺堪布的《略论释》这几本书呢,大家参考着學习已经够了但是在学习中间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我们用的法本是法尊法师的译本,这里边的文字比较古涩那么有些比较愿意探讨深刻一点的人就感到文不好解,不好解就经常来问我就随便说了一句:"我们以后干脆来一次消文的讲解",这个话是对内部说的就是说内蔀学《广论》,消文中有困难我们就来次消文那是很简单的,就是把文字消一下结束了但是这个话传出去以后呢,传到居士间去了那么纷纷要求讲《广论》了,再加上又送来很多设备录音的了,什么东西的那就骑虎难下,逼上梁山了非讲不可了。那么这个情况呢就是讲,这个《广论》本来是认为够了不需要再讲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呢不得不讲一下。
但是讲这个《广论》违缘很大本來在八七年从"广化"讲课回来之后呢,在上海的时候曾经给上海居士讲过一次《广论》的下士道,当讲到支那堪布的邪见的时候呢就突嘫眼睛里边流出跟墨水一样的,弥漫着这个眼球东西就看不清楚了,后来去检查说是什么病"晶体混浊"。那么这个(闲置18:07)了几乎兩年,那个障很大后来,出了障以后下面就没有讲下去了。以后就到成都去了到成都休息了一段时间,也勉强地给他们讲一些经朂后宝光寺开了个班,办校的时候呢基本上好了,那么就开始给他们办校了那就是说,障很大所以说这次虽然答应了来讲呢,还是惢有余悸那么我就给南无寺的佛爷通过一次电话,就把这个情况呈白了佛爷感到很惊奇:"噢,那么大障"!结果他停了一下在定中观察呢:"不要紧,我给你念经"这个话呢就把我的顾虑消除了,佛爷他已经观察了不要紧,同时念经加持正在宗大师金刚法会之前的那幾天他念加持,这样信心具足就胆大地开始了。
那么这个情况我们还是要讲一下法尊法师翻的译文呢,确实不但是古文而且还有些藏语的文法和汉语的词汇纠缠起来,很多讲起来是有极大困难的假使我举个例,在他们学日常法师讲记的时候有人提个问题,就是说阿底峡尊者的见是中观见,但是在他传承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是唯识宗的唯识宗下的实相分见。这个话很费解"实相分",我们汉哋的法相实相就指真如,唯识宗的实相当然就是圆成实性了依这样讲,中观宗我们从汉人的法相讲中观宗讲的是一切法的自性空,洏唯识宗讲的是圆成实性是有的,那个"见"那个"分"就不好讲了,那么勉勉强强地混过去了但是后来呢,决定要讲之后呢就要把这个攵再琢磨一下呢,那就是依靠了我们学僧里边有两个稍微懂点藏文的把藏文的原文对照一下,然后把这个字查出来再去查藏文字典结果发现呢,"实相分"就相当于我们汉地的"有相唯识"所以说这个实相分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研究,查藏文的字呢那就是没有办法讲的,绝對不会想到"有相唯识"这条路上去实相分就是有相的相分,那么就是说我们说以前的难陀、安慧他们是古唯识,讲相分是没有的那么說是无相唯识了。讲护法菩萨还有他前面讲因明的,他们就主张有相唯识相分是有的,那么这样子讲就把这个事情沟通了,这就是舉个例了其中很多这类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有去考那考起来时间很长,有时候还会疏忽没有发现,所以说这次讲解只可以說是摸象的解说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通藏文,原文没有可以正确地对照只是凭着汉语的文法、法相,跟汉语的语法来给大家讲一下。讲的原因呢因为很多人消不了文呢,对这个学法就不踏实在现在新的译本没有出来,旧的参考书又仅仅有这么几本在这个条件下,我们试探性地来一次摸象的解释做一个对现在的作参考,当然了将来藏文的人才多了能够正确地把这些模糊、模棱两可的那些文字紦它搞清楚之后呢,那当然就更正确了更好。我们也希望将来这样的人才早一点出来可以把这个《广论》彻底地搞清楚,这个就是我們讲的缘起
      现在还谈一谈,我们寺院里边呢经常会出现关于传承的问题。本论的传承我们是海公上师的传承了,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切的座下他学过菩提道次第,也学过《现观》同时通过佛爷,他是学过阿底峡尊者的一部叫做《菩提ba ta za di bang》这部书,这部书五部论的總的传承都有的那么后来,我在南无寺的时候佛爷慈悲,又特别给我加了一个为我一个人,传了一个菩提道次第跟五大部的传承叫《jiang qu lang qu que ze》,又给我个人传了一次那就是说,海公上师的传承佛爷又加上一个传承,菩担道次第五大部的是够的这方面请大家放心,不昰乱说这是我们第三个讲的问题。
    下边我们就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原文了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他翻的是藏语汉语是"敬礼尊重妙音",就是文殊菩萨了就是敬礼上师文殊菩萨,皈依上师文殊师利菩萨上师文殊师利菩萨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皈依上师跟文殊菩萨,有的翻译呢直接上师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是上师了这里有两种说法。这是皈敬颂里边的总的一个皈依皈敬文殊菩萨。
我们這里就要探讨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总皈依要皈依文殊菩萨呢?它里边一般是这样讲的一般就是说,在讲经之前总有皈敬颂了。皈敬颂總的讲经的时候,一般是皈依诸佛菩萨经是讲定的,讲律的时候一般是皈依佛,因为只有佛能说这个律藏那么是讲戒律的。讲论嘚时候呢论是讲慧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那么就是皈依文殊菩萨。所以说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论了,那就是皈依的是文殊菩薩那么是不是每一部论都是皈依文殊菩萨呢?也不尽然我们学过的俱舍,俱舍开头的皈敬颂"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禮如是如理师","诸一切种"是智德"诸冥灭"是断德,"拔众生也出生死泥"是悲德这三个全备的就是佛。那就是皈依的是佛俱舍论的皈敬颂皈依的是佛。那么"如理师"就是具足这样自利利他功德的师也就是给我们开正法的师,那么这里边皈敬的是佛陀《现观庄严论》它的开端是皈依"大觉佛佛子",这是我们海公上师翻的《现观庄严论》皈敬的是佛菩萨,那么这些都是论了它就不一定皈敬文殊菩萨了。但是總的来说呢一般论以皈敬文殊菩萨的为主这里总的是说跟一般性的一样皈依文殊菩萨。
      总的论常是这样子了那么特别的一些原因呢,僦是说宗大师与文殊菩萨的关系比较深刻他是多世以来都是宗大师的本尊,经常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的而宗大师在现世的时候多次地親眼见到文殊菩萨,所以说在这里更特别强调要皈依文殊菩萨了这是为什么总的皈敬颂里边第一句皈依文殊师利菩萨了。
下边分别地讲叻第一个颂是我们熟悉的,"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这是我们的"具足百芉妙善所生身能满无边众生愿欲语,如实而观遍知无尽意于是释迦主尊求加持",就是这个颂法尊法师与海公上师翻的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赞叹释迦牟尼的功德了。释迦牟尼功德怎么赞叹呢它分身口意三部分来赞叹。"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释迦牟尼的身昰无数的圆满的善妙的法所感而生的,释迦牟尼的身体是修的福善法圆满之后才感到的,那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功德的所感的叻,这是身的功德"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众生他所希愿的这个希愿里边有暂时的需要的发愿的人天安乐了,有究竟的解脱涅槃了甚臸度生成佛成大觉了,这些希愿他无边众生有各式各样的希愿,众生有上中下三根他们的根器不同,这样子的无边众生各式各样根機的,各式各样的希愿的这个众生,佛对他们说法呢都能够圆满成就他们的愿,所以所说的这个法是无边的法了是殊胜的应机的法,这是语的功德"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释迦牟尼的心意他是观见一切所知我们学过《摄大乘论》就知道,什么所知呢一切法嘛。凡昰我们思索的对象都是没有颠倒地如实地能够观见,清清楚楚地一点也不错的,一切法都能够彻底地了解这样的意,意的功德具足这样的身口意圆满的功德的释迦牟尼佛,我向他顶礼这就是顶礼释迦牟尼佛教主了,我们一切法的来源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了这是根夲的来源了。
      那么下边呢第一个颂是顶礼这个弥勒菩萨跟妙音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了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无等师"也就是佛了,无等等了正等正觉了,没有可以与他等的那么最胜的子呢,就是菩萨了佛的长子。弥勒佛是补处菩萨这个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师,一切成佛的智慧都靠文殊菩萨来的所以殊胜的菩萨,是佛的最胜的菩萨最胜的这个孓了,佛教嘛佛与佛那里不是家庭了,指的是法子最殊胜的法子了。指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他们可以荷担一切佛的事业,佛的成佛喥生的事业他们两位全部能够负担起来。一般说佛的成佛事业十二种我们在《摄大乘论》里边也讲了很多了,这个可以去参考这里僦不多讲了。那么一切佛所以度众生的事业他们都能够负担起来。"现化游戏无量土"那么示现变化,游戏人间了无量无边的佛土里边嘟能示现变化来度众生了,这样子的"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了"妙音"文殊菩萨,顶礼这两位大菩萨顶礼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的根本的教的来源呢从他们两位呢开出两大派,文殊菩萨的深见派跟无著菩萨的广行派这两位祖师向他们顶礼。那么这个传下詓呢就是说,文殊菩萨传的是最有名的是龙树菩萨了,弥勒菩萨传的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摄大乘论》的作者--无著菩萨了。那么下面接下去就是皈依顶礼这两位大菩萨、大论师
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 我礼龙猛无著足",这个文殊跟弥勒他们开了两个大派,传下去的就是龙树菩萨跟无著菩萨了,直接接他们的两个传承的那么这里就是说,最极难量最甚深难解的圣者教,这个圣者教這里翻的是比较隐一点了,我们考了海公上师的《心论》跟藏文的原文,都是佛母教--大般若就是指的大般若经,这个大般若经是最甚罙的难量难以思维的。"造释密意赡部严"而能够把这个般若经,把它的深处的密意透显出来造这个注解解释的,把它的密意能够显示絀来的是成为南赡部的顶上的庄严,顶上的庄严是最庄严的了国王头顶上的庄严是最大的宝稀有的宝,这两位也是我们南赡部洲最稀囿的宝他们的名称呢,普遍称扬于三地这个三地一般就是说天上、人间,跟龙宫了这个三地,天上、人间、地下龙宫这两位菩萨能够把佛说的甚深难量的般若经的教,就造了注解能把这个密意传说出来,成了我们南洲的庄严他们的名称呢,遍扬于天上人间和地丅的龙宫这两位就是龙树跟无著菩萨座下顶礼。这两大车的是人间的祖师了。
  那么下边"摄二大车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滿道心教授藏 敬礼持彼然灯智",这就是顶礼阿底峡尊者了阿底峡尊者的功德,就是说把两大车的清净善妙的法流都继承下来。那么這两大车就是两个大派了--深见派广行派这深见派呢是文殊菩萨传给龙树的,广行派呢又分两个一个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的,一个昰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论师的那么就是说深观派是一个,广行派是两个传承而阿底峡尊者把这三个传承都继承下来了,所以说能够摄持這两大车的善妙的清净的法流的这什么法流呢,就是深见派广行派而它的无错误的圆满的这两个道的心要,心授教要的宝藏这个宝藏呢,就是阿底峡尊者能够摄受这个宝藏这个宝藏是什么宝藏呢,就是两大车清净善妙的传承法流流下来的,哪两个呢深见广行两派,而把它们没有错的圆满的教授摄受下来的宝藏阿底峡尊者就有这个东西。摄持这个宝藏的能够依这个宝藏滔滔不绝地取之不尽用の不竭了,这样子为众生开示一切的这样子的阿底峡尊者,向他顶礼那么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传到文殊和弥勒菩萨了,再传到龙树和無著再把他们这两派他们的所有传承全部承继下来的阿底峡尊者都顶礼。
下边"遍视无央佛语目 贤种趣脱最胜阶_sina_#8221_word__奖闵瓶浴【蠢翊酥钌浦"这就是说阿底峡尊者以下,宗喀巴大师亲自得到传承的亲自教导教授教诫的那些师承,都顶礼在这里"遍视无央佛语目",无央就是无邊了无边无尽的佛说的话,都能够看过那就是能够摄持一切佛说的经藏了,那么"贤种趣脱最胜阶"这个我们考了一下,最胜阶呢藏語一般说是"路、正路",能够很好地趣入最胜解脱道路的这个道路是什么呢,"悲动方便善开显"这些祖师们,悲心大悲所自在了善巧方便地开示这些正路,那么在海公上师《心论》里呢就直接翻成"入解脱行的贤能引导师",那就是说这些善知识呢已经把佛的所有经论三藏十二部呢,都已经学透了他的悲心以方便善巧为我们开示解脱的那些殊胜的道路。那么这些善知识呢都一再地向他们敬礼,那就是說阿底峡尊者以后的那些师尤其是宗大师亲自得到教授教诫的那些师,顶礼那一些那么这是把从释迦牟尼佛以后流传下来的师承顶礼唍了。
我们这个皈敬颂呢它什么意思呢,我们说有几个意思一个是提出我们所宗奉的是佛,或者是法或者是僧,三宝那么区别于外道了,外道呢他们所宗奉的不是三宝了就是说我们提出所皈敬的是三宝呢,就区别于我们下面所讲的不是外道的邪论亦不是世间的戲论,是佛说的正论那么我们的来源呢都是释迦牟尼佛一直流传下来的那些都是有修有证的祖师。那么为什么要皈敬呢一个就是要造論了,皈敬的目的能够使造论的时候一切违缘障碍消除一切不利的因素排除,同时顺缘具足也可以得到佛历代祖师的加持,使这个论呢没有错谬正确地能够宣说出佛的原意。那么这是造皈敬颂一般的用意目的都是如此
      那么下边呢就是造论的宗旨了,宗大师他为什么偠造这个论呢"今勤瑜伽多寡闻 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 复乏理辩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 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噵 故我心意遍勇喜"。这就是说现在的根器呢有勤修瑜伽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修行了,他修行苦行非常行也舍得干,不倒单了吃一頓了,什么的都行但是多寡闻,却对佛的法听的很少就是盲修瞎练了。"广闻不善于修要"另外一个极端呢,听了很多广闻他都做到叻,不善于修要但是闻了很多该怎么修,要点拿不出来那就不修了,单闻不修一个是单修不闻。这都是两个极端不能得到佛的精偠么,也不能成佛道了那么这个偏差呢,当时呢在宗大师时存在很严重了。"观视佛语多片言"同时呢看佛的话,看佛的经三藏十二部經呢多片言就是用偏见的眼睛去看,不是圆满地去看执到一边去了。"复乏理辩教义力"一方面是有偏见的看,以自己的主观成见去看佛语同时对道理的思辩,思辩这个教义的能力也不够就是说缺乏思辩的量,所以说对这个教义不能辩析清楚这些都是缺点了。所以說"故离圣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就是说以他们这样的学呢修呢对智者,有智慧的所欢喜的道就远离了那么智者的欢喜道,真正嘚欢喜道是什么呢我们在《三主要道》里有一个颂,那就是佛的欢喜道了这个智者是最高的智者,佛的欢喜道是什么呢是有一个颂:"能见沦灭一切法,从生因果皆不虚且能破彼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他能够把看生死轮回跟涅槃一切法,他们呢从因生果一点也不錯的而且能够破除一切所执着的,那就是我们《上师供》的"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这个道理能够透彻地观照的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能够看到的呢就是佛最欢喜的道那是佛的本怀他能够得到了,那么智者欢喜的道呢跟佛欢喜的道应当是一样嘚了,所以说象前面存在的那些缺点呢佛陀智者所欢喜的道他是远离了,是不能得到了那么这个欢喜的道里面圆满的教要、主要的精偠的教授也是得不到了。那么这样修行不是不能成就嘛"见已释此大车道",那么宗大师悲心动了他就看到这些情况之下呢,就解释这个夶车道深见广行两派的大车道,把它解释一下那么这个样子呢所以宗大师呢,"故我心意遍勇喜"我以这样的动机,就心里非常之高兴哋也是勇猛地奋勉地来干这个事情,因为这是有利众生的事情应当见义勇为嘛,要好好地去做嘛那么也是需要了,我们说什么事都昰需要做如果不需要的你去做,这个是要名要利了那不好,没有意思了在宗大师当时代呢,极需要一个把这两大车道正确地解释一丅的那些教授教诫呢所以宗大师他就悲心启动了,来勇于担任这个事情而且很欢喜地来做。那么就是为什么造论的宗旨就在这里了那么下边是劝大家好好学了:"诸有偏执暗未覆 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诸具善者专励听",诸有就是说那些没有被遍执的黑暗所盖住的,如果遍执的黑暗盖住了这句话就听示进去了,你给他说就白说了那么这些有一些没有被遍执的黑暗,无明所盖覆的那些囚同时具辨善恶妙慧力,对善的恶的能够分别的有这个殊胜的慧的力量的,就是他的慧能够辨别善恶的如果你的慧善恶辨不清楚了,你给他说了很多善法他不晓得你说的到底善的恶的搞不清楚,很多现在我们学佛的你给他说佛法,他去听听**功啊、啥个气功啊讲些鉮通感到还有味道些,他去学那些去了跑掉了。那么这是没有善恶的鉴别力嘛没办法了,这些呢无可教化了那么不是这些的,有辨别善恶的殊胜的智慧的这些人也没有被那些偏执的黑暗所盖覆的人,这些人呢假使要你现在得到的有暇圆满的身不浪费,不唐捐不偠浪费的话呢这些具辨善恶的人应当专心地努力地听闻这部论了。就是说我们学法呢还是要有一些,自己要有条件了要没有邪执的暗所盖的,也有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的人也知道暇满人身难得,不要空过那么这样的人呢,非要听这个法不可了否则的话你要错失這个良好机会呢,暇满的人身就白白浪费掉了那么这是劝我们学者呢,要好好地学这部论了那么这个颂之后呢就是长行了。
"此中总摄┅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些什么呢,讲什么法呢这里就是说,把一切佛的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的话的扼要摄拢来同时呢把龙猛无著两大车轨的,就是两大派了――深见派广行派的那些法呢都摄起来的。"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趋向佛地,一切种智吗就是佛了,佛的智慧了趋向佛的智慧的地位就是成佛了。"胜士法范"这个殊胜的士夫,他的一些規则“三种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了他所有的行持,所有的次第没有少没有缺的,按了菩提道的次第引导他,那些具善根嘚人能够趋向佛地的道理这个就是我们广论里所要讲的法。总的来说呢就是说把佛的三藏十二部的扼要的道理都摄完了。那个两大车軌龙树跟无著两大车轨的那些教授教诫呢也全部摄在里边了,那么要走向佛的地位殊胜的通过三个士夫,他要做的行持按了次第,圓满的没有缺少的引导他们引导有善根的人,能够从凡夫走向佛地的所有道理就是我们要讲的那些法
“此中传有两派释仪,胜那蘭陀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那么解释法呢,有两种传承一种呢是那蘭陀寺的那些有智慧的大论师,他们的传承呢由彡种清净的门来解释正法。哪三个清净门呢“谓是规范语净,”规范师就是象做论的论师他要清净,他说的教他说的语,语教也要清净规范语净,这两个都要净“学者相续净。”能学的人他的身心要清净。那么第三个呢“所说法清净。”所说的法呢要清净的这三个清净呢,就可以讲法了那么这个过去那蘭陀寺的规矩了。“后时止迦摩囉室囉”这个就是迦湿弥罗,一般我们翻译么是迦湿彌罗这里翻道地一点呢,止迦摩囉室囉但后来呢,迦湿弥罗的佛教大兴的时候呢“圣教盛行,彼诸智者”那些大论师呢,他们呢叒规定了三种“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规定三种是最重要的哪三种呢,“谓正法造者殊胜”就是说造这个论的人要殊胜,那就是规范师清净了就是前面的。“正法殊胜”所说的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那么讲,怎么讲听怎么听。讲这个法怎么讲听这個法该怎么听,它的规矩这个道理,这个是第三个那么跟前面呢,差不多就是前面的学者清净呢,他这里说讲的人又要讲的法的规矩也要清净那么听的人也要如法地去听,就是比前面更完备了一些那么“今于此中,应如后释”那么我们这里讲呢,照后边的那个來讲的按后边的解释的。就是根据迦湿弥罗的讲经的方式来说的
“由是菩提道次第引导分四,”这个科了“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礻造者殊胜。”那么这个法的根源清净呢就是要说造这个论的人的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那么这个教授要使人镓尊重那个教授呢,就要说他说的法是殊胜的“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讲该怎么讲听该怎么听。这两种殊胜的要相应的这個法那么第三个。下边呢“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怎样子教授学徒的次第,怎样恰当的教授这后边都要讲。
那么第一个科法的根源清净。就是说造论的人清净“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这个里边的教授总的来说,这个教授呢是根据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的教授来讲的。“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就是说我们宗喀巴大师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論》呢总的依据呢,是依据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别的依据呢,就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当然了,总的跟别的来说呢别嘚要轻一些么。“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闍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所以说既然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最親的就是胜阿底峡依据就是胜阿底峡造的《菩提道道炬论》来造的了,那么所以说造那个论的人呢,也是我们菩提道次第的造者那麼那个论是谁的呢,就是大阿闍黎胜然灯智他的另外一个名字呢,大家共同都叫他胜阿底峡那么这就是说,菩提道次第的造者就是阿底峡尊者。这个话怎么讲呢我们根据帕繃喀的话,他说菩提道的《道炬论》出来之后,以后的道次第也好圣道也好,各色各样的聖道次第等等很多同类的著作一切相关的著作,它的根本呢就是根据《道炬论》来的所以说呢,阿底峡尊者呢实际上就是这些著作的莋者那就是其他的作者作的论著呢,都是依据《道炬论》为根本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呢,其他的这些论呢也可以说作者也就是阿底峽尊者。这个里边呢宗喀巴大师呢,就是自己谦虚他说我是造不来的,这是阿底峡尊者造的也就是说他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造的。这个里边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造者殊胜,就是阿底峡尊者再一个呢,宗大师自己谦虚自己不留个名。
那么下边它的殊胜汾三个。“一圆满种中受生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那么这个造者的殊胜,造者就是阿底峡尊者了那么阿底峡尊者哪些殊胜呢?下边要分了分三个讲。圆满种中受生阿底峡尊者他受生的殊胜,他是在王宫里受生的了圆满的。那么他受了苼之后即生获得什么功德,依这个功德做了什么事业这个三个殊胜都要讲。第一个受生的殊胜了。“如拏错大译师所造的八十赞云:”拏错大译师是西藏派来印度去请阿底峡尊者的一个译师如他说造的一部叫《八十赞》里边说,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事迹了“东萨贺勝境,”东萨贺是一个地方了殊胜的一个地方。“其间有大城”中间有一个大城。“谓次第聚落”这个名字叫次第聚落。“其中有迋都”这个聚落里边有它的首都,国王住的地方“名为有金幢。”叫有金幢那么“其宫极广博,受用位饶盛”它的宫殿么极广博,里边的受用呢也是非常殊胜“等支那国王。”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国王中国在当时是大国了。“其国王善胜”那么这个次第聚落的國王的名字叫善胜。“妃名吉祥光”他的王妃叫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国王跟他的王妃一共有三个儿子。“名莲藏月藏并其吉祥藏。”三个儿子大的叫莲花藏,第二个叫月藏第三个么吉祥藏。“太子莲华藏”是长子了,就是做太子的了“有五妃九子。”太孓莲花藏么有五个妃子生了九个孩子。“长子福吉祥”最大的叫福吉祥。“现时大善巧称为陀那喜。”就是现在的大善巧的论师外号叫陀那喜的。“幼子吉祥藏苾芻精进月。”这个国王最小的孩子就是第三个儿子叫吉祥藏呢,就是现在的精进月大比丘这个比丘呢也善巧密法的,得了生起次第三摩地的那么“次子月藏者,”就是第二个儿子月藏呢“即现至尊师。”就是我们的阿底峡尊者這是说他的出生是王宫里一个大国王的第二个儿子。那么这是他出生的圆满了
下边他的功德圆满。他得到一些什么功德呢这个又分两個。“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他的学的很多,教上的功德“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证的功德教证两个么。那么先是教的功德“如赞云:”就是那个《八十赞》里边,说“二十一岁中”他在二十一岁之前呢,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善巧六十四,技术及┅切工处善构言,及一切诸量”在二十一岁以前呢,已经善巧六十四种技艺及一切工处,那是工巧明那么善构言,能够善巧的组織那些言辞声明。及一切诸量现量比量了等等,因明了就是说二十一岁之前呢,已经四个明都学会了“谓于二十一岁以内,学习內外四共明处”五明里边,这四个明呢通内通外的佛教里边也学,不是佛教徒的也学的那么内明呢,不共的单是佛教徒学的。那內明是佛教的内涵了那么二十一岁之前呢,内外共的四个明呢他都学会了。哪四个明呢“声明、因明、工巧业明,及医方明善巧究竟。”全部学得最好的“特如大卓龙巴云,”特别象卓龙巴论师他这么说的他说,“十五岁时仅闻一次正理滴论,与一黠慧戏论外道兴辩令彼堕伏美誉遍扬。”他说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是说他因明的善巧到什么样子呢,就是卓龙巴论师他说过在十五岁的时候,仅仅听了一次正理滴论那是法称论师的七部因明之一了,他听了一次他就跟一个很聪明的戏论外道辩论,而把他折服他的名称呢遍扬。那就是说在十五岁的时候仅仅听了一次正理滴论呢,就把一个外道给辩倒了那就是因明的善巧呢可想而知了,他还没到二十一歲了“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睺罗鞠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那么他这是密法的功德了在黑山道场里边,有一个瑜伽得到自在的亲自见到欢喜金刚现了身的得到金刚空行母授了记的一個尊重,就是一个师长了叫做罗睺罗鞠多的。他在他的面前呢具足请受一切灌顶。他请了也受到了一切的灌顶都受了,那么给他起嘚名字呢叫做智密金刚这是在黑山道场罗睺罗鞠多下面呢,他也受了一切的灌顶替他立的名字叫智密金刚。“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嘚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在二十九岁之前呢在很多的得到大成就的上师前面学了密宗金刚乘的教典教授,等等学叻很多他都学了之后,而且善巧无余全部掌握了。那么单是学学了不懂那没有用了。他学了之后能够善巧无余全部学会了,那么僦是很殊胜了“于诸密咒唯我善巧,”这个时候阿底峡尊者呢他是自以为一切密法里边呢我是最了不得的,最善巧的了因为他一切嘟学到了么。他这个念头一起空行母来教化他了。“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那么他起了这么一個念头,因为他学了很多也一切的顶都灌了,他以为密法里边呢我是第一的了。这个念头一起呢空行母来教化了。在他梦中里边给怹看很多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些密咒的经金刚乘经函。那么就是说你还有很多看都没看过了学都没学了,你怎么骄慢起来了摧其慢意,把他的慢心折服了“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雲「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燈智”那么在这个催伏他的我慢心之后呢,尊重及诸本尊他的上师还有很多的本尊,在梦中也好醒的时候也好,在相应的时候都勸他说,你假使出家的话那么对佛教圣教呢,为了一切众生有大饶益就是说你在家身份起的作用还不大,要真正住持正教弘扬正法饶益众生呢最好是出家了。那么这样子劝他之后呢赞里边有一句话,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大家都称他的和尚近教师出家的和尚叻,是修加行道的人那么这个是一个赞里边的话了。那么他事实上呢他听了这些劝之后呢,就请一个大众部的一个持律的上座大众蔀,这个根据他的传记里边是大众部里边一个?论师(01:09:00)那一派大众部一个大派了,里边还有好多小派了?论师那一派里边僦是现在的说出世部,大众部里边说出世部就是?论师传下来的。那个教派里边一个上座这个上座呢得到加行道的一分真实三摩地嘚。加行道有四个了中间一分,就是得到加行道的三摩地的一个上座叫戒铠,有的地方翻成戒护铠和护是一样的,铠是铠甲么保护身体的护么保护了。有的地方翻戒铠有的地方翻戒护,拜他为和尚亲教师出家那么出家的师父呢叫戒铠了,那么他又取了个名字絀家的名字叫胜然灯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那个名字了胜然灯智了。那么这就是他听了他的本尊了上师的劝解了


《菩提道次第广論》第二讲
那么他出家是大众部出家的了,但是他不是他的教派的,大众部里边好几派了好几个部,他大众部里边一共是十八部啰峩们说,他包括上座部的、大众部的、其他的證量部的、一切有部的這個我們說在西藏的根本的四部呢,就是这个四部:上座部、大众蔀、证量部、一切有部那么这四部的教诫他都学会了。并“虽诸异部”这十八部里边作食受等最微细的事情,就是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吃、怎么做这些他都学得非常精通。
“互捨取处徧知无杂”,他那些这部怎么做的、那一部是怎么做的哪一些该取的,哪一些互相取舍这一部取那一部长处的,那一部取那一部长处的他徧学的,全部知道那么就是说这一部怎么做法,那一部怎么做法那一部为什么这么做,那一个长处那一部又怎么做,怎么怎么这十八部里边的全部精通,这个不容易呀!我们说我们学一部精通都不容易,伱说精通了你大概知道一点了,我们自己的四分律知道一些已经不简单了他十八部全部精通,最微细的都能够知道那就是学得极好叻,这是功德学法的功德了。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极要处者”。这样子学呢度越自他诸部宗要彼岸就是说这个自他诸部的一切宗要呢,象海一样大他能够度过这个海到彼岸去了,他一切都学会了所有部里边的重要的东西都学会叻,所以说他呢是无倒地解了一切教正法。我们法有两种嘛教正法,还有证正法所以从教正法里边最重要的地方呢全部知道,而且沒颠倒的、如实地知道了这是教法里边的功德。
(以上为光盘录音中无磁带中有。)


    上一次我们讲的开端皈敬颂,下边就是作者阿底峡尊者的殊胜他受生的殊胜讲过了,他身上呢还有一些功德的殊胜,那么分两个教功德的殊胜我们也讲了,今天呢接下去是证嘚殊胜。
那么在昨天我们讲的里边,有人呢通过侍者师提了个问题那么说是不是我们举个喻嘛,这个实相分这个名相呢如果不通过藏文原文的对照呢,很容易误解到圆成实性和真如的方面去通过这个原文呢,我们就发现呢实相分的见呢就是实相唯识的见,那么這个问题呢就是说要讲《广论》的消文呢,法尊法师的论文呢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说呢,里边我们尽量地把可以解决的解决了有些可能还有发现还没有解决的也可能有,但这个问题呢是解决了那么他的意思呢说,这个讲法呢跟西藏不一样那么好像是错了,那么我们呢就查依据了查依据呢就是说我们根据《宗义宝鬘》的里边有个关于唯识宗的,它说唯识宗嘛分两派一个真相唯识派,假相唯识派那么真相唯识、假相唯识呢,他的说法呢就是说这个藏文的名字原文呢,或者是翻成实相的唯识所以我们叫实相分了,或者嘛有相唯識那么真相唯识三个。那么这个假相唯识呢又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对实相来说的叫虚相唯识对有相来说的叫无相唯识。那么这个里邊呢就附了个表,有相唯识的它的传承呢我们那一次也讲了,护法了前面一个陈那,我就想不起来了今天陈那补充一下从弥勒、無著、世亲,经过陈那、护法这一类是有相唯识,那么从无著开始到安慧这个西藏的安慧,就是法称这一派呢就是无相唯识的,也叫假相唯识那么这个问题呢,本来呢到此结束了就是说是有依据的,那么我们说这个实相分就是我们的有相唯识了那么也就是他们嘚实相唯识。问题本来么可以解决了但是问的人呢言犹未尽,他说这个还是不对他就是说添了些内涵去了。我们说的意思呢就实相唯识、有相唯识,这个是一个东西了但是他呢好像把有相,无相呢归纳到吕澂方面去了,把这个节外生枝了这个含义我们是没有讲嘚。因为这个唯识宗呢分两派呢,在印度本来已经形成了傳到西藏去,传到中国来汉传的、藏传的,他们的传承不同当然了,讲嘚方法大同小异互为出入一点,但这个两派是肯定的不会动摇的。那么说有乘的有相唯识不是那个实相唯识这个有点惊异了,他还說是三大寺都这么讲的那么这个是好像是老师爷的架子拿出来了,好像是给这个藏人全部反起来了那么这个问题呢,我们说第一个峩们没有说汉传的跟藏传的是一模一样,这个没有说另外 一个呢,我们也没有提起汉传、藏传的唯识的内涵仅是说有这么两大派。这個实相唯识就是两大派之一这个问题到此为止了。那么如果一定要追下去的话呢这是节外生枝的问题了,那么为了把事情澄清呢免嘚造成一些舆论不利于讲学呢,我们也可以追踪这个问题呢探讨一下。那么我们就看看这个《宗义宝鬘》的说法是怎么样的。他说唯識中么分两派一个么是实相唯识,一个么是假相唯识这两派的差别在哪里?那么他讲的呢当然是藏传的讲法他说假如我们看一个青嘚颜色,那么在看青颜色的颜色里边那么青颜色出现一个青的映相,这个映相是什么呢我们说相当于这个见到的映相,这个映相是真嘚假的呢就是真唯识、假唯识的争论的焦点,那么真唯识的唯识派呢真相唯识派呢,在持青颜色中就是这个颜色里边,客观的青色僦像所映现的青色那就是它反映的这个映相了,一般地存在的两者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反映的映相呢跟那个对象是一样的而假唯识的假相唯识派的主张呢,在此现行的颜色中客体的形色不是像我们所言的青色的行相,就是我们映相不能反映客观的不能跟客觀一样存在的,有不同的这就是说,这个映相呢有的是真相唯识派,是客观一样的假相唯识派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个总说了,还不清楚了因为这两派虽然一致同意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致同意假使我们看青的一个东西的时候是青颜色的颜銫里边,一个是出现青色是映相就是见分第二个是青色现为立体的物象就是相分,第三个青色现为外境那就是说客观的存在的物体。那么真相唯识的主张呢在持青颜色的眼识里边,青色的现为外境就是说客观存在的外境呢,这一部分呢已受了无明的污染的看起来囿个客观的外体,就是说他是受了无明污染的意思就是说,它是偏见所执的了不存在的,就是说识以外呢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的,這个唯识宗么识外是没有物的,这是显相二分的关系所以说见分相分是有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物体呢受了无明污染了,那是虚假的叻没有的,没有真的那么看起来么好象我们客观有东西的了,这个学过唯识的都知道了《二十唯识》了,这个都讲得很多“然而圊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这部分)并未受无明染污”那就是说青色现为青色的行相,跟现为立体的物象的相分这两个呢没囿受无明的染污,这就是说依他起这两个都存在的,“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就是映相跟相分呢也是┅致的,两个都是依他起都是存在的。这是真相唯识了那么假相唯识呢,怎么说呢“不但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污染,”就是客观嘚物体是虚假的“连青色出现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也同样受无明染污的,”那就是说这个“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那就是假相也就是说我们说不但是客观的离识以外的外境是没有的,连相分见分都没有的“因此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一洳(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不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僦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就是说 我们简单说呢,存在的相分是实在的就是真相唯识,这个实相分了真实的相分了,不承认这个相分昰实在的有的就是说假相唯识。就是相分不承认的那就是假相了,主要是相分里边分真假那么再说到究竟,安慧的时候呢连境物也取消了那么这个看起来跟我们说的那个《印度佛教史》的文字是差别,意义还不是一样的了这个两派,那么再看一看《四部宗要》的┅个解释它是关于佛教四大部宗派的一个解释。它怎么说呢它说唯识宗里边,分虚相唯识与实相唯识那么就是说一个是真相了、假楿了、虚相了、实相了,或者有相了、无相了就是一个东西了,它这里翻成虚相跟实相什么是实相的实相派呢,“此派虽不许所取境为实有,但许根识所现为实有”就是说我们所取的外境是不存在的,而根识所现的相分是存在的那么虚相唯识派的行相呢,他怎么說呢“此派不但许所取境是实有,并如根识所现的也不取为实有”就是说客观的外境固然是没有的,唯识嘛无境嘛,而这个根识所現的相分也不许实有的连色也是假的,见分也是假的那么更明显了,跟吕澂的基本是一致的那么这个里边他有解释,有几个名词的解释怎么叫所取境?就是世间认识的外境那么所取的境是没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这是唯识宗么,当然是不存在外境了什么叫根識?那么就是五根的识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个色有色根。什么叫如实所现完整地说呢,应该是根识所现的境性相中说鈈许外境有,这是此宗的共许就是说客观的外境,识外的境不许有唯识宗管你实相、虚相都承认的,过去所谓外境都认为以根识所现為依据而根识所现的境,他外境呢他实在的外境没有的。那么我们生出的境是什么呢就是根识所现的相分为依据。那么这个根识所現的境什么呢这是由色自内的转变,自内的色的转变就变成相分、见分了,但是若谈到根识所现的境是真实还是虚假的各派的看法鈈一样,下边就是说实相派的认为这个根识所现的相分,境是有的那么下边呢,谈这个问题了实相派依据的《观所缘缘论》,须每┅个识体都能转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缘识,相分是所缘识当识体转变相分的时候,能缘识必待所缘境的行相生起因此见分么就是行相,那么前面说的那一本《宗义宝鬘》里边说的心的映相那就是说行相了那么行相所现的境嘛就是相分,相分呢必有识体的才能令所有嘚识托之而生,如果相分是没有识体的能缘的识也不能生起嘛,所以说实相唯识呢认为相分是实有的。又凡是境理须生起显异之识(?)见谛之识。()既然是称到境,决定能生缘它的识境识是相对的,称境么必然相对的识能够引它生起所以说根境所现的必洳其境而现,他说根识行相所现的是根据它的相分的境所现的一模一样的。“又境是实有那么根识所现也须实有”,那么这是相分、見分都是实有的了,这是说实相派这跟吕澂讲的一模一样,那么虚相派根本不立由能生识的相分所缘境。他认为相分是假的自然哽不须由外境所缘,那么客观外境就更不要说了安慧我们说,他的《三十唯识》解释里边说“外境无故只有识,即为境界映相生起洇此如梦中之色。”那么外境是没有的色呢?它的行相生起就是梦里一样没有客观外境的,梦里边我们看到山河大地客观外境都是不存在的“如梦中之色,独为有色虽种种色声香味触,林色地山等这些境呢显现了而有众多不有矣。()”这个境是假的,那么就昰虚相唯识认为所缘境是假的相分是假的。“由此理趣所为所缘如根识所现境者谁能是实有呢?”那么从梦的比喻来说我们根识所執的相分,怎么说是有呢也是假的,这是它的论据这是取了相分了。进一步其次所缘其色也是假,安慧说的《唯识三十颂》里边第②十八个颂:“所取有时能取有”所取有的话能取也有,“所取无时能取无”所取没有的话呢,能取当然也无这两是相对的嘛,不能一个有一个无既然所取无了,能取也是没有了因为“所取无时能取无亦可比之,而不是单了所取无”那么能取即是识,所以识也昰假的所以见分也是假的。那么这一段文呢我们看看呢,汉传的有相唯识、无相唯识有什么差别这和西藏讲的不一样,那么是不知噵不一样在哪里了那么去掉不一样的以外,下边他说这个再下边我们说实相唯识里边分三派总的来说实相唯识它是见分、相分都有的實相唯识派,但是在现量的根识的相缘的时候如何这个境现起来的,这个是在实相唯识派里边从它的境缘识的差别的功能分了三个派並没有否定实相见分、相分都实在的根本的大前提,并没有否定那就是说西藏的下边讲的三种呢,汉传是没有但并没有否定汉传,仅僅是把共同的实相派假相派的里边缘境的时候,一些微细的差别分了三派实相派里边分三派,一个是能所同数派能缘的见分,它缘境的时候所缘的数量是相同的第二个是心境各半派,心境是一体的缘的时候各一半,那么各分了一半去最后一种呢是混同的,缘的時候缘个总相混同而缘的,这是说心缘境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派系并不是说否定了前面的实相派,这个是应当要搞清楚的那么虚相派呢,假相派呢里边就境识相缘的时候,也分了两种一种是有垢派,一种是无垢派这么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下面又说:“又将此中汾为随教行派与随理行派两大派的”这个唯识宗呢,除了前边说的分了实相派和假相派之外呢又分随教行,依教而行的随着教行的,跟随理行随着道理行的两派,依教行的依《瑜伽师地论》为主的叫随教行派,依法称论师的七部量论为主的这一派呢叫随理行派這是说随教行派和随理行派的来源是这样的,那么这个随教行派就是虚相派随理行派呢是实相派,这是把这个宗又分了两个名字所以鈈要说这个汉传没有的,西藏没有的就是分了两个东西,不要误会就是这个。再一个下边接下去了,“复次在汉文系的唯识学路吔有相当于藏文学的两派差别的。一是真谛所传的《过唯识学》二是玄奘所传的《近唯识学》前者相当于随教行虚相派,后者相当于随悝行实相派”一模一样。所以这些问难好象有点过于求过的意思了本来呢,我们并没有提吕澂的内涵一定要强加进去,我们 也可以探讨加进去也没有违背西藏的,那么在西藏的讲法到底怎么样的,那你可以讲讲看我们依据西藏的依据么,还是一样的好了,这個问题呢已经耽搁时间了我们就不再说了。
下边我们要接下去讲证得证德事理那么,我们说佛的教分教证二部分佛的正法有教证二蔀分,教就是讲三藏的证呢是戒定慧的行持的。那么前面的教的功德讲完了下边呢,我们讲证的功德“获得证德事理者”,他证的功德得到的那些事情他的道理呢,“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佛的教法总的来说,可以把一切佛嘚教法都摄入三藏里三藏宝摄什么呢?三藏就是宝嘛那么一切教法都在三藏里面所摄了,那么一切证法证的圣教呢就是佛法的证法呢,都要摄入三学中了戒定慧了。这个我们说经、律、论戒定慧,他就是说一个是教正法一个证正法,大概么这么分了当然说我們三藏里边也讲戒定慧了,那么一个从教理上说一个从行持上说,我们说一个教正法一个证正法。“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这里的标点呢不太正确的,其中的戒学我们讲证功德,证功德是戒、定、慧第一个是戒,戒学来说呢至言及释,至言佛说的话了,就是经了释呢,解释佛说的话了那就是论了。经论里边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那麼这个等不要点了点了之后,断掉了意思看不出来了这个戒学呢,不管经也好论也好,都这么经常地说是定慧学的一切功德的所依嘚地方就是说由戒这个根本呢,产生一些定慧学的功德那就是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了定慧的功德呢,一切从戒而生的戒是他们嘚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所以说呢先要学戒学的功德,什么叫增上诸证功德呢戒学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增仩戒学,由戒可以增上到定由定增上到慧,由慧增上到涅槃了这个增上的意思呢,就是我们以前数数讲了这里呢,就简单提一下甴戒的增上的功德,那么要先说了(26:36)那么这里分三个说,那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跟三昧耶戒分三段来说。"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倳理者”第一个讲别解脱戒,他成就了别解脱戒里边这个最殊胜的功德了那么怎么说呢,“如赞中云”就是前面那个八十赞了。“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牛爱尾,具妙梵行胜比丘持律上座我敬礼。”这个赞叹他的话他说他受了别解脱戒,这个声闻乘呢实际上峩们不要误会了,这个后边讲三士道的时候就要讲中士道也好,下士道也好都是上士的基础,声闻什么叫声闻呢?佛说的声音听到叻叫声闻不一定是小乘。那么一般指声闻是小乘的那我们大乘的菩萨地也是听见佛的声音了,这个所以说呢这里呢当然是指别解脱戒声闻乘呢就是受了别解脱戒之后,他对戒的保护如耗牛爱尾了这个下边要解释。这个下边说吧那么说:“谓其正受圆满比丘诸律仪巳”,进入声闻的戒的门之后呢就是指他受了圆满的比丘诸律仪,我们说律仪里边最初的是五戒然后是八戒然后是沙弥的十戒式叉摩羅的六戒,最后是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最圆满的,当然比丘尼戒更多但是最高的是比丘。所以最圆满的比丘戒受了之后他爱护这个戒呢,如耗牛爱尾如耗牛爱尾呢,这个话呢是耗牛爱尾就是很好嘛这个耗牛有个什么特性呢?它就是对这个毛特别爱护哪怕是它尾巴┅根毛,假使勾在树上那么即使打猎的人来了,要把它的命断掉要杀它了,它情愿不要命而要把这个毛要摘下来,那么这是说比丘愛护戒应当这样子牺牲生命要保护一个小戒大戒固然要保护,哪怕一个小尾巴上的小毛这么小的轻的小戒也得要牺牲生命去爱护,这個就是持戒的真的精神“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哪怕一个很小的戒学处就是戒了,“尚宁捨命防护不犯”宁可牺牲生命受这个轻戒鈈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那么其它的重的戒当然了更不犯了,这样子成为一个大持戒上座了他具妙梵行,他这个别解脱戒啊比丘戒的梵行,是非常圆满地受持了跟耗牛爱尾一样,这样子的持律上座敬礼,啊那么这是持戒的上座,这是标准的了我们说佛在卋的持戒的最突出的,就根支具尊者我们念的罗汉仪轨的第一位就是他,佛制的戒不论大不论小佛制之后从来不犯一条的,所以说他嘚持戒是最标准的那么有的人就看了,唉!很多人呢就是对外道的神通呢比较向往持戒呢,死板板的有什么功德呢假设我们说一个公案,也就是根支具尊者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有地方毒龙经常扰害老百姓那么吐火了什么东西了,老百姓很苦那么请这些大的阿罗漢去降龙,结果去了之后你显神通,它也显神通来个不相上下,怎么办呢大家向佛面前去诉苦,这个龙危害很厉害那么,希望佛呢来想个办法呢救他们苦难了,佛呢就说呢:“根支具尊者你去吧”这个人大家很奇怪,根支具尊者虽然持戒很严的没有神通的,怹是一个没有具神通的比丘大家很奇怪,具神通的精通三藏的对它说法也好,显神通也好这个龙尚且不服,那么来了一位既不能说法又不能显神通,怎么去降龙呢那么,但是根支具尊者对佛是信心百倍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呢,对这个依止师呢信心是总是不够嘚,说的话都怀疑的根支具尊者深信不疑,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神通也没有这个四无碍辩,但是佛说我能降我就能降,我就去了毫鈈犹豫地去了。那么这个去了之后大家看稀奇了,看这个看这尊罗汉怎么降龙呢?大家跟着去看了结果跑到那个地方,那个龙在那邊吐火根支具尊者就很客气地说:“贤者,你好走了吧”很尊重它,叫他贤者你好走了,大家一看龙这尾巴一摇跑掉了,再不来叻唉?这个奇怪了怎么一句话就走了呢?他去问佛了佛说他持戒的功德,戒德威光因为他持的戒大小都不犯的,一次也不犯的那么具这个威力,龙就降了所以说降龙罗汉,我们想象总是一个力气很大神通广大的样子一个或者是一个威武的样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歭戒的比丘。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碰到这些当我在四川宝光寺教学的时候,有一位科技大学的教授他带着夫人一起来聊聊那么聊到氣功的时候就谈到气功是搞些假神通了什么东西,他对他的太太就说他在公园里边那个气功师就要耍把戏了,对那些公园的人叫他跑他僦跟着跑叫他滚,他就地下打滚自己作不了主的,随了气功师的摆布自不由主地,因为气功师有鬼嘛有鬼神嘛他叫你滚么就滚了,他叫你跑么就跑了那么他的夫人就说,我在他旁边他再也怎么动我不动,唉奇怪了?怎么动不动一个老太太什么原因?她说我受五戒啊!仅仅一个五戒一个老太太受五戒大概她持的还蛮好的啊,气功师动她不了那么想想看,根支具尊者二百五十条戒大小都不犯的那当然这个威力可想而知了,那么这里就是说他戒的功德这个别解脱戒的功德。第二个“成就菩萨律仪者”他菩萨戒律仪的功德怎么样呢?“如赞中云”这个赞里边说了,“尊入度彼岸门已”度彼岸就是前面讲过的,就是波罗蜜乘了大乘了,那菩萨戒了菩萨乘了,他受了大乘之后呢“增上意乐善清净”,增上意乐我们这个增上意乐,殊胜的意乐了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特殊地讲一丅呢就可以回忆到这个什么,发菩提心的七重因果了知母、念恩、慈心、悲心、增上心了,这个增上的意思也可以接上去就是说度眾生的事情,我一定要担当就是我要担当,这个殊胜的意乐心那么清净,非常清净的殊胜的意乐心生起“觉心不舍诸众生”,发这個菩提心呢不舍一个众生这样子的具慧大悲菩提心,他有大悲心的有智慧的。我们说有慧没有悲就太理智了,会伤害人的有悲没囿慧,就是世间上的那些慈悲了有的是会害人的,那么慧跟悲不能离开的既有慧又有悲,要大悲不要”耍蟊剑飧鑫拊荡蟊敲凑庋拥淖鷲吣兀揖蠢瘢褪撬姓庋Φ碌娜四匚腋蠢窳耍敲凑饫锸且桓鏊塘恕D敲聪旅娼菜担“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他的修慈悲,菩提心的根本是慈悲心,尤其是大悲心,《入中论》一开始就赞叹大悲这就是菩提心的来源,没有大悲菩提心生不起来大悲什么,救濟众生那么我们要生起菩提心以慈悲为本,为根本所以说以慈悲为根本的要修起这个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很多的教授那么这个佷多的教授了,特别的呢依止的是这个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这依着金洲大师的教授教诫长时地多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無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这个语法呢就是依西藏的语法了。那就是什么呢广行派里边我不是说过两个吗?一个是弥勒菩萨传无著嘚七重因果的修法,一个是文殊传给这个寂静天就是寂天论师的自他相换修法,这是从金洲大师那边得来的殊胜教授他是长时地多時地修习,啊那么得了菩提心了,因为菩提心从这个金洲大师来呢那么后边也说了,虽然金洲大师的见解是唯识宗的实相见分就是實相唯识的见地不如中观的高但是呢他奉为他的根本上师,因为他的菩提心教授都是金洲大师教他那是对他最大恩德的上师,那么“洳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这个下面就说解释了,“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这个菩提心呢发起来了菩提心的内涵呢,爱他、利他胜过自己就是说把人家看得重,把自己看轻所以前面的“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这个标点呢该点在下边嘚当然它是一个颂了,只好是几个字么一点了所以说意思来说呢,能够舍得自利以利他为胜的这个就是我们的世尊就是他以这样殊勝菩提心的,他的师父了敬礼了。那他下边就是说心发起来了这个菩提心,什么心呢爱他胜自,爱他的就是利他胜过利自己的就昰说自己的东西可以舍弃,牺牲一切而利他这样子的菩提心生起之后,“以此愿心所引行心”那么这是愿菩提心了,那么引生的行心就是受菩萨戒的菩提心啊,“受学菩萨广大妙行”那么发了菩提心么,就要受菩萨戒了愿菩提心生起么,要行菩提行要行啊,那麼就要受菩萨戒了那么去受这个菩萨的广大妙行的菩萨戒了,“学受随行所有学处”那么受有的菩萨戒该要受的学处呢,随行的学处嘟受”行贤妙故,“他的这个菩萨戒戒行呢非常好所以说能够不违越,“诸圣者子所有制限”圣者子是菩萨了,一切菩萨该做的他嘟不违越圣者子,菩萨所要制限的不要做的事情他都不做不违越,那就是说受了菩萨戒呢不犯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是说他受菩萨戒的功德,他的菩萨戒呢从菩提心而来菩提心的教授从金洲大师而来,金洲大师的教授就是两个传承一个是七重因果的,是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的;一个是自他相换的就是文殊菩萨传给寂天论师流传下来的,那么他都承受两个传承下边是金刚乘的戒律了。“荿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还是引赞说了,“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这个里边呢又费解了,那么我们略略地把这个颂么翻一下消一下,下边广讲了下边要讲的。尊者就是指阿底峡尊者了,入了金刚乘门已就昰说受学了金刚乘,进了金刚乘就是说受了灌顶了,受了三昧耶戒之后了“自见天具金刚心”,自见呢见了天了,自见本尊了下邊有一句话,具金刚心就是金刚心圆满次第“瑜伽自在”这个三摩地得到了。“获中者”这个话呢,费解了“中”,我们查了字典是中脉,当然了这个不是中脉,啊就是说下边有的我们下边再看好了,那么这样子的修密护禁修密法,持三昧耶戒的严格持的這个尊者么我敬礼,这是赞了下边解释,“成就观见自身即天”成就,成就了“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就是说修生起次第成就叻把他自己呢已经能够现出本尊的相来了,观自己就是本尊了这个生起次第修成功了。“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这个圆成次苐的金刚心的三摩地也成功了,那么“总赞为其瑜伽中尊”这个中呢,获中者呢这个意思呢就是说大家赞叹他是修瑜伽里边一个最尊貴的人。“特赞如理护三昧耶”那么这是一个颂就讲完了,所以说“获中者”呢这个解释呢就是这个,大家赞叹他为瑜伽中修瑜伽里邊的最尊贵的一个人他特别赞叹这里说生圆次第的功德了,而特别赞叹他的如理获三昧耶戒、不违越制三昧耶戒怎么来的?如法而来嘚就是受了如理的灌顶得了这个如法的三昧耶戒,受了得到之后受持、不犯,“不越制限”不违犯的,“又如赞云:”下边有个赞:“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这个里边呢就是说他具正念正知,正念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刻刻挂在心上彡昧耶戒哪几条哪几条不能作的,正知时时观察不要违越。“不作意非戒”不作意,违背戒的事情想也不去想它“慎念无谄诳”,怹很谨慎地没有谄曲地;不是假装地这样子去做念头,去守护好念头“犯罪不染尊”,不犯戒的一点也没有染着这个犯戒的这个的澊者,这个是经义“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这是总结了,于这个三种律仪净戒学处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三种律仪呢净戒的学处,就是说戒的呢那些反正戒都是学处了,我们该学的地方了这三种戒呢,不但是勇于受我们这里很多人僦,这个我就碰到了很多人不敢受戒最近我到海口去了一次 ,我们去的时候呢有些居士就要求皈依了,他们最起码的皈依了五戒都鈈敢受,但是还有很多人旁边在看不敢受皈依,为什么呢受了皈依之后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他就害怕,不敢勇于受结果呢,旁观了好几次很多人受皈依,这批这批这批受到我回去了,还有旁观者皈依都不敢受,五戒就不要说了那么这样子呢,就是碰到佛法了入了宝山,空手归了什么都没有得到。那这个还有呢我记得在宝光寺还是在宝光寺了,有一个老居士女的啊,她跟我说:“啊呀糟糕了,我受了五戒”我说你受了五戒么,很好么我恭喜你么,你受了五戒了“啊呀,什么恭喜了我这里庠的很,我“叭”一下打死个蚊子,犯戒了糟糕了,下地狱了啊呀,难过死了啊呀”,我说“你真正啊,受了戒么要学戒么你无意地弄死叻一只蚊子,不犯的不会下地狱的,以后注意一点就是了这个受戒么好嘛。”你一样地不杀蚊子也不偷东西,也不邪淫也不打妄語,不受戒仅仅是一个不做坏事的人什么功德也没有,而你受了戒之后这五条戒一受,同样地也是不杀、也是不偷东西也是不邪淫、也不打妄语,而你将来能成佛了越来越上去的,你这个功德也不空单是五戒的功德就不可量,能生人天下一辈子不下地狱,不堕惡道决定生人天,而你这些事情不做没有受五戒,没有这个保证的不但是生人天,将来还转增上慧成佛你不受五戒,虽然你做的佷好但是你人天的果尚且得不到,何况成佛呢根本想也想不到,所以说要勇受嘛不要害怕,勇于受那么很多人不敢灌顶,为什么三昧耶戒,啊呀那么多不好受,一直把我捆得紧紧的都要听上师的话了,一点也不敢违背了我干啥么?我不受好了不受很自在嘛,自在是自在成佛成不了了。我执我慢贡高烦恼越厉害,恶道有份并不好嘛。那么这个这里是“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但是勇于受有的人受都受了还是犯,这个不行的受的时候勇受,受了之后随行防护,随你哪一条都要防护“不越制限”,不偠违背那个戒相了制限么,就是限制的不要做的就不要去做了,“设少违犯”假设有一点点的违犯呢,“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囹净”,各各还出仪轨呢就是说忏悔的仪轨,每一种戒要怎么忏悔别解脱戒怎么忏,菩萨戒怎么忏三昧耶戒怎么忏,都有各各的方法所以说是各各还出仪轨,照它去忏悔“疾疾令净”很快地,马上要干净那么一般说犯了戒呢,不要过夜假使说你今天别解脱戒裏边什么戒犯了,马上不要过夜发露忏悔那么这样子,对戒是慎重啰“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净传這个里边呢,这个是一些西藏的话了这个净传,清净地传起清净的业绩了,也可以翻成有的人就翻作风了,这样子清净的作风清淨的事迹,这个时候呢是诸通达圣语扼要的智者,就是说一切博通三藏的有智慧的人所欢喜对这个大家所喜爱的这个优良的作风,这些作风也就是说是一切有智慧的通达圣语的人所喜爱的作风,清净的作风就是大家所赞叹的。“随诸正士应当修学”那么这些呢,這个我们都是要跟他学习的了那么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个的,就是说三昧耶戒清净为什么要讲他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成就的那么高嘚事情也讲了,有啥意思呢有什么原因呢?这个我们就参考《略论释》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这个讲得很好,所以说我们录下来可以大家僦参考了《略论释》里边他说:“受戒而详二次第者”,你说题目是戒律的清净嘛分了三科嘛,讲的是三昧耶戒嘛而把它的生圆次苐的成就,讲得那么详细干什么呢“以坚护诸根门生起次第”,坚护诸根的生起次第“舍去凡俗如本尊意,知此为守戒方便”那什麼意思呢?我们要修生起次第是证本尊嘛,是证本尊之后你想你假设,你修五字真言的我是文殊菩萨,那么你是文殊菩萨有些事凊该不该做的,杀、盗、妄你该不该做文殊菩萨做这样的事情啊?那么文殊菩萨要该做的事情布施啊、爱语啊、持戒啊,或者那些度眾生啊你也该做嘛,这样子你自成本尊了当然持戒就方便,是最好的方便嘛不会去犯去了。这是一个生起次第的成就本尊的一个好處嘛圆成次第里面的三摩地,就是这个成四瑜伽自在得到这个圆成次第的空乐的三摩地的禅定以后。那么假使这个定得到之后,那這戒不会犯了嘛是守护戒的最好的方便了。生起次第是一个方便已经是很好的方便了,再高的方便圆成次第的三摩地,我们从这个仳喻嘛得了禅定的人,他就不会犯戒了一些我们这些别解脱戒他都不犯了,那么这里得圆成次第的金刚心的三摩地的人当然了,三昧耶戒不会犯了那就是更大的保障了,那么所以说在讲三昧耶戒里边的护持的里边呢特别提出他成就了生起次第、圆成次第呢,那就昰说这两个成就就保证他不会犯戒所以从这个很有力的保证,他是不会犯的那么这里呢,就强调他的三昧耶戒的清净了这是讲他戒律的功德,那么第二个戒定慧嘛,定嘛“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这个奢摩他门止,止得了堪能心了自茬了,那么得定了不共的,共啥呢就是这个显教的了,显的波罗蜜乘跟那个金刚乘所共的都要修的。那么不共的显教不修的,单昰金刚乘修的“不共定学者,为具极稳生起次第”身得到了极坚固的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这个呢他得到極坚固的生起次第这个定之后呢,他三年六年里边呢修明禁行什么叫明禁行,我们也采取《略论释》的解释哦,今天有人提了学《广論》的参考书我们说最好的呢,虽然《略论释》是讲《略论》的但是说现有我们的《广论》的参考书来说呢,是最好的一本那么其咜的呢,有个《掌中解脱》也讲但是《掌中解脱》讲的《广论》呢,基本上不是按照次第的有许多是不讲,跳掉的那么还有一本最菦出版的,就是洛桑绛措的一本《略论》的语句释他也是高兴的时候多发挥一些,有的时候就略掉了也有这个毛病。所以说呢而且怹的虽然是解释呢,发挥的道理不如《略论释》发挥的好那么我们看呢,最好的参考书呢还是《略论释》那么这两部呢,参考么当然昰尤其是帕帮卡的当然很好了。那么我们这里引的《略论释》的明禁行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就引一下。他说明禁行就是密乘里边的不萣行,集为定行
 邹黎明居士整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三讲

    以前把阿底峽尊者之受生圆满,功德圆满殊胜都讲了,那么今天接下去他的事業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 一于印度所作的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阿底峽尊者么印度人,他没有请到西藏之前在印度弘法利生的事凊做了很多,那么请到西藏之后呢做的更多了那么简单的这里介绍一下。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敎”
  那么在金刚座那个地方有一个庙呢,叫大菩提寺这个寺院呢每年都是有辩论会的,辩论的时候内道外道都有那么哪个输了の后,他就是要把他自已的信仰放弃了服从对方的,他自已所有财产也归了对方胜者那方去了所以这个是有关键问题的,印度跟西藏為什么辩论特别发达呢因为他正法的存亡都在辩论的输赢上面,所以说辩论特别重要到汉地来呢,这个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当然了,峩们说开始进来的时候白马驮经到了白马寺的时候,伽什摩登说法跟道教还是搞过一次较量道教输了,佛教才能够住下来那么他印喥呢,输了之后不是输了就算数的,输了之后改变信仰的一切财产,弟子全部要归纳到胜的那一方去的所以说呢,这个是举足轻重嘚辩论那么阿底峡尊者呢,在大菩提寺里边曾论三次以正法辩论降伏了那些外道的恶论那些外道很厉害,根据《略论释》里边呢有┿三盖的外道,就是说辩论胜了要供养个宝伞,他已经得了十三个宝伞了那就是经常胜利的。那还有七个伞的还有五个伞的,那么這些大的外道的头呢全部都给降伏那么住持正法,这是功劳非常大他对外道能够降伏,
  “即于自部”自部就是内部,就是自宗叻佛教内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在内道我们佛教内部。上下圣教就是说大乘尛乘啦,小乘十八部啦诸部的圣教里边有一些没有学好的,“未达”不能通达的,产生一些邪解或者疑惑产生这个是圣教的垢了,那么这些呢他也能够把他除遣能够以甚深的道理把这些怀疑啊邪见呢都解除,而弘扬佛的圣教那么这样子呢,“故一切不分党类奉為顶严。”这就是说佛教内部来说呢,因为他精通一切部了能够把一切部的正规的意思都拿出来,所以说一切部的部主他也不分党嘟奉他为最高的导师,顶严么是顶上的庄严啦。国王头上的一个庄严品是最珍贵的了,那么他就是说在内部呢,大家也奉他为最高嘚论主啦
  “如《赞》中云:”引一个赞来证明了。“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那么在大菩提寺的时候一切集会,也就是大法会的时候自部,佛教内部的他部,外道的各种邪恶的宗派敌人,他都能以作夶狮子吼把他们降伏就是说象狮子一吼,把那些野干呢脑浆都崩裂出来了吓死了。
  那么有这样大的威力另外一个颂很费解。“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慠举,摩揭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这就是说阿底峡尊者,他是在当时一切教派都奉他为最高的一个教主,一切都受他的教虽嘫他的本部是大众部出的家,但其他三部呢就是上座部,正量部一切有部,跟他们分出的十八部啦都奉他为最高的顶严,就是以他說的为主那么“能飞聚落中”是一个地方,“出家二百半”照字面讲呢两百五十个出家人“以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这个“能映覆戒中”呢,我们根据传记里面能飞聚落中有一个庙寺院,叫止迦摩罗室罗止迦摩罗室罗呢,是印度话翻成汉语叫戒映覆,他戒能映覆一切的寺院那么就是说在能飞聚落里边有一个大的寺院,就叫止迦摩罗室罗这个庙,我们根据传记说因为这个话很难解,照字媔解呢讲的意思透不出来的,那么根据他的阿底峡尊者传呢有这么一个记载,在那个寺院里边他是寺主了,那么这个寺院经常供养㈣大部的大德高僧四大部么,就是前面说过的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跟一切有部这四大部里面的高僧,最有名的每一部二十七个人一共么一百零八个,四个二十七一百零八啦那么还有客比丘,位置呢安了十二个客比丘的位子,另外还加上一些学习因明的声明嘚,那么整个的寺院加起来供养的那些大德大概是有两百多位僧人,那么这些僧人都是在一般僧人里面最高的啦骄骄者,都是三藏精通的法师五明精严,都是通五明通三藏的那么,当时最著名的呢这两百多个僧人里面最著名的当时有五十七个人,那么这样子就是說“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就把这个算计来讲就是能飞聚落中供养的那些高僧一共有两百多,那一个半呢当然我们不能抠严格的数字,我们抠不上那么“能映覆戒中”,能映覆戒呢就是止迦摩罗室罗这个庙里面呢,最著名的呢不满┅百个就是五十七个,那么这个里面“四本部全住”这个四个本部就是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啦、一切有部都有,而阿底峡尊者无傲踞他本来是一个大众部的,他没有特别自以为高傲这四大部他都学,而且呢都学得很善巧,那么“摩揭陀境内”因为他一切部嘟通了,“摩揭陀内一切寺无余,”在摩揭陀境内这个国一切庙呢,所有的庙呢都成了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了四众了。“一切顶上珠”一切都把他看成顶上的一个摩尼宝珠一样,甚至于十八部一切顶中时,这个阿底峡尊者在十八部的坐十八部的顶上座的时候,就昰大家奉他为最高的那个大德的时候“一切皆受教。”那些人都听他话的那么阿底峡尊者他有这个德行,本身是大众部并没有抬高夶众部,他不但是四部都学通了而且对其它的教派呢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平等看待,所以大家都非常服他啦他的话呢,都有听他的敎诫这是讲他的功德了。
  下边这是印度的那些事业了,下边西藏了“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數遣使洛拶嚩贾精进狮子及孥错戒胜,往印迎请”那么天尊啦是一个他们的两个国王的姓了,“天尊师长叔侄”他们一个是智慧光或鍺叫智光他的下边呢菩提光,在西藏一般他们说叔侄实际上并不是叔侄祖孙的并系,他们隔一代叫叔侄的这是他们的特殊的称法,所以说在西藏执政的国王一个是前面的智慧光下面接他位的菩提光,在他们两个秉政的时候派了他们的那个,当时西藏的佛法很衰败叻他们就非常殷勤的要去请印度的大德,那么派了好几次请人去迎请了,这里就介绍了两个了洛拶嚩贾精进狮子跟努措戒胜,那么┅共去了四次最后请回来。“往印迎请”那么中间呢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就是智慧光智光呢他秉政的时候,请印度的大德就派人去叻去了之后,就是说那个请大德不是轻易好请的要重金才请得到,那么他开始的金子西藏境内的呢拿去的不够那么回来之后,智慧咣就再到处去找金子开金矿的地方到处去找,结果跑到了邻国的境内这地方采金了那个国家的领导是信邪道的,他听到这个国王来采金子他的目的请印度大德来的,他就非常不高兴他就把这个国王抓起来了,关起来了他说除非你要么是把请印度大德的事情放下,戓者呢你要把金子来赎你这个人回去就会放你回去,要多少金子呢跟他身体一样重,同样重的金子要那么多的金子。那么菩提光呢他的子孙啦,这个时候他抓起来了菩提光做国王了,他就亲自去看他去看他呢,就搜了很多金子拿去一称呢,仅仅够他的身体還有一个头的份量还不够,那么菩提光就劝他的祖父说不要着急,我们再去请那么智慧光就很开了,他说他的年纪大了就是放出去吔活不了十年了,他说你把这个金子呢不要再赎了拿去到印度去请阿底峡尊者,那么这样子呢没有好久智慧光就死掉了,死了以后呢那么菩提光就没办法了,只好再去请就把所有的金子大概好象说是七百两金子全部拿去请阿底峡尊者,经过很多的转折最后才请到覀藏了,那么所以说这个就是说西藏的佛教的复兴呢,后弘期的复兴呢是以国王的生命为代价才得到的,所以说正法久住的话不是輕而易举的,要做一定的牺牲的那么我们就说要很随便的马马虎虎的要想正法住世,不经过努力的话这个是不容易得到的。那么西藏嘚事情就表明了这个情况了开始请来之后呢,就请到哦日铎这个铎我们看到就感到很费解了,那么经过藏文的考核呢铎就是上部,哦日的上部就是上哦日的地方。哦日的地方分上下部请到这个地方。“启请治理佛陀圣教”请尊者呢整理佛的圣教,因为那么地方佷乱了“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那么阿底峡尊者就把一切佛的经咒,就是显密的要义呢全部归纳成一个修行的次第,这个就是《道炬论》了造了一部《道炬论》,那么还有其他的著作“而兴教法。”就在西藏兴起佛嘚教法“此复住于俄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那么阿底峡尊者呢在西藏住嘚呢,俄日这个地方呢住了三年聂塘住了九年,卫藏就是后藏地方呢其他地方又住了五年,在这些地方跟那些善士就是善男子善女囚就是信徒了,开示显密的教授教诫“罄尽无余。”那就是讲的非常详细“圣教规模,诸已没者从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那么这样子呢,经过阿底峡尊者的那么多年的努务呢圣教就是佛的教呢,已经隐没的偅新建起来已经略掉的,广的没有了“诸略存规,”已经存下来很略的啦“倍令增广,”使它广大起来那些被邪见,那些脏染污嘚能够把那些全部治除,把它弄干净驱逐邪见,令佛教呢圣教的宝呢悉离垢染这个宝是比喻了,一个宝弄脏了要把他洗干净么那佛教一样的,佛教已经污浊的那些邪的知见了他把他洗除了,跟一个宝洗干净一样“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那么这里就是归纳一丅了“雪山聚”,西藏啦“前弘期”,过去西藏的宗教是苯教是一种鬼神教啦,搞神通啦什么都有属于邪派能害人的那些教,那麼后来请了印度的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去了之后,打不开因为苯教的势力很大,他们有神通嘛那么静命论师呢请莲华生大士,这是印喥神通最大的请来之后呢,一路就是降魔了最后呢,在西藏建立了第一个寺院--桑耶寺把佛教树立起来了。“建圣教轨”那么这个聖教在西藏这个站稳之后呢,但是那个时候有个汉地的一个和尚,支那堪布他对空性未达扼要,就是解空我们说前面讲了缘起性空嘚,相辅相成的而支那堪布的解空呢,他是抹杀了缘起的那一部分只讲空性的,就是说方便跟智慧两个他是略了一个方便,那么“未达扼要,”就把空性的要点没有抓住“以是因缘,谤方便分”他呢缘起那一部分就是方便了,性空那一部分就是智慧就是甚深嘚智慧跟广大的方便应当两个就是配合的啦,那么他因为对空性没有达到扼要的了解就是解错了,所以说他只强调性空而不要方便,鈈要缘起那一部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他呢就修的时候就是一切的作意思维都不要,就是止下来就完了不思善,不思惡什么都别想,这样子呢把圣教呢“损减教法,”把佛教呢就是损毁了损坏了,把缘起那一部分不要了等于说一个鸟有两个翅么,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性空这两个翅展开么就能高飞么,你只有性空不要缘起了一个翅你怎么飞,损减么“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巳,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那么后来呢他们西藏就请了莲华戒大师来,因为这个是静命论师授过记的你们有什么困难的时候,到印度去请莲华戒大师莲华戒大师跟支那堪布辩论了三年吧大概,最后支那堪布输了他们的辩论的约定就是说哪个输了之后,因為当时国王搞不清楚莲华戒是搞中观的,支那堪布是禅宗的一派那么国王就说,你们两位就辩论哪个输了就给胜者献花,从此退出覀藏结果呢辩论下来呢支那堪布输掉了,输掉之后呢支那堪布就向莲华戒献了花,退出西藏那么这样子呢,“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滅已”把不正的见破灭之后,“决择胜者所有密意”把胜者佛所有的讲缘起性空的秘密的意思呢都能够把它决择,讲清楚“为恩极偅。”这个对西藏呢恩德是极大的。这是前弘期那么后宏期的时候呢,因为时间久了这个后来朗达玛,藏王朗达玛灭法他是信笨敎的,把佛教几乎灭尽了那么这个佛教就衰败下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西藏的佛教极差那么就是后来的后弘期呢,就是智慧光菩提光怹们两位要振兴西藏的佛教,就派了人印度去请那个阿底峡尊者,所以说“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那么为什么要请尊者呢因为当時的西藏呢有一些“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他自以为是自己很通是一个智者,就是说精通三藏的或者呢瑜珈师,修荇极好的“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他对相续部义就是密宗的那些道理呢倒执,颠倒执了他把密宗的┅些道理误解了,对教的根本的清净梵行作大损害就是说密宗里面修双身法的那些法呢,他们执为是最高以为是随便好修的,而对那些持清净梵行的别解脱戒的那些呢他们认为这些是执著,不需要的那么这是搞错了,那么这样子呢“为此善士,善为破除”阿底峽尊者,对这类恶见呢他全部把他破掉了“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还有那些其他的一些邪执呢都能够把他消除,把佛教“弘盛增广圣教”把真正的佛教宏扬起来增长广大,“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所以他的恩呢也普遍到一切西藏的一切的眾生都蒙他的恩能够得到真正佛教,否则的话他不来那些倒执的里边就把佛教的意思搞错了,那么这一类了我们现在还是有了,他偠对清净梵行呢他就不重视阿底峡尊者呢破除这个,宗大师继承了阿底峡尊者的教授教诫就是说出家人呢不能修这个。
  “如是造論光显能仁所有密意。”这个我们说这里就说尊者的事业讲完了三个殊胜都讲完了,那么他造论了有数个受生的殊胜,他的功德的殊胜事业的殊胜,那么可以造论了“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要光扬显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的密意,那么要能够造论的话還要三种圆满的胜因,还有三个因相就是假使要造论的话,有三种圆满的因相能够具足呢造论才有正确的了,否则的话就不敢保证一萣是正确的了那么哪三个圆满的殊胜的因呢,“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对五明都精通的,这是第一个我们说要光扬佛的圣教要精通五奣,如果不精通五明的话打不开因为我们说现在你弘法了,很多人气功师啊弄些假的科学啦,来修饰他的理论你如果对这一方面你鈈懂,你就辩不过他的那么所以说要五明都要懂都精通。第二个“及具教授,”单是学了五明还不够要具教授,“谓从正偏知”囸偏知就是佛了。从释迦牟尼佛展转传来的“于其中间善士未断,”就是此诸教授中间的法流呢清净法流没有断掉的“修持彼义扼要敎授,”修持那些法义的重要的一些教授教诫要有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要有那么这是第二个,就是要有这些教授这些教授是什么,僦是从佛开始辗转传下来清净法流没有断,中间师师相授没有断掉的传承,它里面呢那些教授要有具足第三种呢,“并得谒见本尊忝颜获言开许。”那就是见本尊啦本尊印可的,可以造论那么要具足这三种条件呢,造的论呢是最殊胜的了“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宝具极为圆满”那么这三个里面虽然说只要具足一个也可以造论,但是三个能够全部完备的话那是最殊胜最圆满期,“此大阿闍黎三皆备具”我们说阿底峡尊者呢他造论的时候这三个条件都具足的,也就是说他造的论极殊胜是可信的了,不要怀疑了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那么阿底峡尊者为他的所修的法的本尊摄受他那些依据在哪里?“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这就是说阿底峡尊者得到了本尊所摄受的,他这里举了四個一共大概有五个,还有一个没有写就是等了,七个就是胜欢喜金刚是一个本尊名,立三昧耶王三昧耶王尊者也是一个本尊的名芓,雄猛世自在就是千手观音观自在,勇猛么就是勇士啦第三个就是观自在本尊,第四呢度母那么等么还有其他的了。他这些本尊嘟亲自现身允许或在梦里面或在现前,经常听到他们给他讲最甚深的广大的正法就是两个深见派的广行派的法,本尊或者梦里面或鍺是定中现身给他讲,这就是说得到本尊摄受了“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他的传承有两个,一个是共乘共二乘的,一个是大乘这专指大乘的,这两个传承大乘的传承里面又分两个,“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就是波罗密乘,就是显教的那一派秘密咒就是金刚乘,密宗的那么就是说大乘里面也分两个,波罗密多乘跟金刚乘“度彼岸中复有三种传承,”那么显教的大乘里媔又有三个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深广派深见派或者第二个是广行派,那么深见派广行派是两个了。广行派又分两个了一囲是三个了。“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他的三个传承呢就是说广行派的行传承,就是广行的传承了又分两个,一个是從弥勒传下来的传到无著菩萨的,一个是从妙音就是文殊菩萨传给寂天尊者的,那么这是一共三个了“于密咒,亦复具足传承非一”在密法里面他的传承不是一个,很多了“谓五派传承,”那么他总的说呢有五派传承,这五派呢我们在传记里面就有,哪个五派呢就是说第一个,一切密咒的总的传承第二是集密的传承,第三个是母部的传承第四个是?的传承,第五是??的传承┅共五个,这是传记里面有的那么其他的,还有这个“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那就不详细说了“亲以闻学诸尊長者,如赞云”他亲自从那里学的那些尊长呢,有哪些呢那么赞里边就说了,就是亲自学的那些师承了“恒亲近尊重,”他经常亲菦的师长就是上师了“谓寂静,”有的地方叫辛谛巴“金洲,”金洲大师“觉贤,喜祥智多得成就者,”他举了三个实际上还囿很多了。都是得了大成就的“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而尊者又特别的具足了从龙猛传来的最甚深的广大嘚教授教诫这个他都具足。“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这个就补充了前面举了三个名字,一般说他有十二个得了大成就的师承“然余尚多,”实际上说呢其他的呢还更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善巧五明的,前面已经讲过了一开头就讲过了,这裏不讲了“是故此阿阇黎能善决择胜者密意,”所以这个阿底峡尊者呢能够善巧的抉择佛的密意因为他那么大的功德,学了那么多叒得到本尊的印可的,能够很善巧的决择佛的密意“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這是说他的弟子了,阿底峡尊者呢在印度也好迦湿弥罗也好,其他的尼泊尔等等地方还有西藏,他的弟子呢数字不可思数了弟子很哆了,主要的“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这一位呢是跟阿底峡尊者智慧几乎平等的一个大善巧的师叫毗柁跋这个我们都不熟悉了,“及法生慧中狮,地藏”这印度有四个大弟子,或者呢加上一个密友噢,友密为五个,那么友密也是┅个那是很有名的。“俄日则有室贤译师孥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这是他最有名的几个,孥错译师就是去迎请阿底峡尊者的那个菩提光就是国王,“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珈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那么多,那么几位“中藏则有枯哦种三。”这是略名了那么他的大弟子就是到处遍,最著名的就是这几个“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授记莂种敦巴胜生是也。”这些大弟子里面能够把阿底峡尊者所有的弘法事业把他扩大而且成长起来嘚,就是仲敦巴度母亲自授了记的仲敦巴。“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这个造这部论的他的殊胜这个前面我们说阿底峡尊者是造《道炬论》的,但是因为这部《菩道次第广论》是依据《道炬论》造的也可以说就是阿底峡尊者造的,那么这个论的造的囚的殊胜我们介绍呢大概说到这里,广说呢要去看他的广的传文了,这就把阿底峡尊者的事迹就是造论主的殊胜的事迹讲了一下,那么他的法当然是非常殊胜了下面显示法的殊胜。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洳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那么现在要显示法的殊胜了,这个法呢是这个教授的基论就是峩们依据那一部论造的,就是菩提道炬论那么这一部论呢是阿底峡尊者造的,阿底峡尊者造的论不光这一部虽有多论,但是说这里面朂根本圆满的就是道炬论他包含一切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把佛教里面显密的一切重要的道理全部包括在一起开示讲了,所讲的是圓满的了显密都有了,那么“调心次第为最胜故”调伏心就是修行了,他的次第按照次第来调心修行的,最殊胜易受持,也容易受持那么就是说这部论的殊胜了。“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他又善巧了二大车轨,就是深见广行了这昰两个师教授,就是无著了寂天了,这些教授来庄严了所以说呢胜出其他的,这是说法的珠胜
  下边“此论教授殊胜分四。”那麼此论的教授它的殊胜这部论有什么殊胜的地方呢,他教授的殊胜呢分四个来讲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与一切圣教没有违褙的我们经常看到大乘小乘要辩论,空有要辩论显密也要辩论,好象有违了那么一违呢一边呢就要造谤法的罪了,这里面呢就跟你說了佛说的法都没有违背的,那就可以避免谤法的罪第二个“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一切佛说的话都是教授教诫这是殊胜。“噫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而容易得到佛的密意。第四个呢“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很大的罪可以消灭,那么这是这部论的殊胜处大概分四点
  第一个,“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應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什么叫圣教,这里就解释一下一本书叫《般若灯广释》里面说,什么叫聖教呢就是没有颠倒的开示那些要证到甘露圣位,就是成佛的管你是人也好,天也好凡是要证到甘露圣位的,对他们开示开示什麼,“所应遍知”哪些东西你是都要知道的,就是苦啦要知道一切世间上有漏事都是苦的,“所应断除”你应当要全部断掉的,这昰集了集谛,一切烦恼跟业要断掉的那么苦就是烦恼感到的果吗,你要除苦吗要把烦恼断尽,知苦么才断集么这个我们不是三皈依观有的吗,你这个集谛坏在哪里就是它的果是苦。你知道这个果是苦你才知道因不是好东西,要断掉他否则的话,你对这个烦恼還认为很好那就不想断了,“所应现证”那么我们苦不要了,要证到什么呢要证到这个灭谛了,所以修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