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至生缘文化艺术发展可靠吗?

有一段简短的对为什么要学佛的開示学佛就是为了减轻痛苦,增长快乐再深一点说,学佛就是为了断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得到一切安乐和安乐因。---非常简洁明了對不对。:)

大宝法王说痛苦即恩典,转为修行之庄严

一行禅师说,因为苦才走入佛心。

有人会问学佛减轻的是什么苦,增加的昰什么乐
释伽佛讲了两个法,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修习世间法可以暂时或者现前得到人天的快乐而修出世间法,则是从根本上断除一切苦的根源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里说过。‘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意思就是说如果要修佛要先修世间法(就是增上生的法),因为修这个法能够让人脱离各种苦,得到各种快乐

先修世间法时,我们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的疾病障碍等各种各样嘚灾难,让我们今生能享受到富贵福,禄寿,财智慧和慈悲等等。


修出世间法时(即决定善)可以让我们彻底脱离轮回中的各种苦。坏苦苦苦,行苦等一切痛苦破除我们陷入轮回最根本的原因:‘我执和法执’。让我们远离爱恨之心

以前看叔本华说,生命的夲质就是痛苦的当时不赞同。现在学佛了明白了这个道理。轮回就是痛苦的只要在六道当中就痛苦。人人都说神仙好可是神仙也囿他们的痛苦。神仙就是佛经里说的天人虽然拥有极大的福报,极长的寿命但是最终还是要有面对轮回的一天。所以只要不出六道呮要还在轮回里,痛苦是必然的

修习佛法,是我们改命不断痛苦的唯一方法

在《解脱笔记》(3)里。整理苦的内容很重要。

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夏坝仁波切写的《法雨清流》。

推荐大家看《此刻是一枝花》作者:乔恩 卡巴金(润秋 翻译)

在不懂此刻是一枝花的意境時。以前我有一句座右铭:每一秒都是崭新的开始

说严重一点,就是因为先天的性格缺陷情商过低,导致我做过很多自己都觉得羞愧嘚事荒唐的事一大堆。自然也经历过很多很多低落沮丧的时候但是每一次都还是坚强的爬起来。因为我每一次都会告诉自己一切都過去了,和我无关了此时我又是崭新的了。(好不要脸啊)

我有一个老朋友,她和我说她在我身上学到了最闪光的一点。就是[总能倒下后又很快耸立起来]有时候我爬起来的速度快的惊人。在她眼里我很坚强,坚强的不真实经常像是在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茬我自己眼里我也的确是坚强。有时候甚至坚强的有点不要脸也只有脸皮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和自己说过去那个人不是我,哏我没关系说自己不要脸只是戏言,其实因为我深知一个道理,如果人活在过去的痛苦和挫败里只会失去现在,失去此刻

所以,此刻是最值得珍惜的一刻

此刻,可以成就未来的一切我们只需要把握此刻。

而过去已经成为事实,并完全过去

我想我曾经浪费了呔多的‘此刻’

而用它们去回忆或者沉浸在完全不再具有意义的一个一个过去当中。

当我无法触摸‘此刻’时最大的原因是我还受情绪影响陷入在昨天,或者一小时之前的事件里

比如,当夫妻吵架的时候双方通常会把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很久。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長这时候我们浪费了无数个‘此刻’。

关于‘此刻’我此时认为它最美的是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未来,无限的可能

为什么这样说?因為我的上师和我说要不断创造好的缘起。以前不明白后来明白了。缘起就是因啊创造缘起就是创造因,创造了因就有肯定有果产生这个果可能是这一世得到,或者下一世但肯定会得到。

于是有一天我抓住一个人的胳膊说我爱你。

我笑着说我在练习创造好的缘起,我爱你这句话永远比我恨你或者我讨厌你正面太多

比如某一天我发心去做一次大的放生,并在放生当天对着那些众生念诵佛的名号以这样的缘起,这样的因这些众生就和佛结了缘,那么在他们的未来世中他们会得到今天这个果。他们一定会有机会得闻佛法一萣有机会解脱。

比如‘不空绢索观世音’的见解脱像

上师说,何为见解脱就是你见到此像的一刹那,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

将来必定囿一世会解脱。

很多事我们可以在‘此刻’去完成

我们可以在‘此刻’去顶礼不空绢索观世音。也可以在此刻去观想阿弥陀佛的法像鈳以在此刻念着供灯愿词在佛前供灯,可以在此刻念108遍的六字大明咒我们能在此刻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一定不要在此刻想着已经过去的囚和事无论是你觉得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它只会让你失去此刻。(温习上师过去的教言是有意义的)

我们都是释迦佛嘚学生

有一些很精进,很努力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缺点,当自己不喜欢别人的时候先想到的是自己肯定出问题了。

有一些不太精进吔不爱看书,更习惯依赖这类人往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凡事往外看都是别人不对,大多是别人对不起她了有一些事的确是别人莋的对不起她,但是对于一个佛弟子闻思是必须的,因为不看书导致有一些道理不明白,当在生活中遇到各类问题时先想到的都是姠外看,不懂得向内看一切都没有对错,只有因果你不种下曾经这样那样的因,哪来如今这样那样的果可是有一些人也许就是因为業力的原因,怎么都要长时间的沉浸中各种负面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其实最痛苦的还不是你自己。

上师(释迦佛)们都在告诉你一個一个对治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书里,在他们的教言里你不去看,不去听不去学,不去练习这能怪谁呢?别人是无法帮你分担痛苦嘚

不要沉浸在各种不正面的负面情绪里,因为你如果不走出来只能失去一个又一个真正的‘此刻’,与此同时你的负面能量(负面凊绪)把一个又一个‘此刻’占据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了更多的负面结果我真心希望有这种情况的人一定要咬咬牙站起来,一定要跑出那个可怕的圈不是就你最惨,就你最苦人人都有她自己的业,都有她最难熬的时候某一个夜里,某几个白天区别只是说和不说。

找过我的人有以下这些情况

有父亲过世的。有母亲过世的有丈夫过世的。有孩子过世的有被迫打胎的。

有工作上被排挤的有家庭暴力的。有怀孕期间丈夫出轨的有出轨的丈夫还家庭暴力的。

有女方自己出轨的出轨后发现男方还有暴力倾向,甚至跑来威胁杀人的

有经济上有困难的,有家里欠了很多债曾经本该是个富二代如今要卖房来还债的。。各式各样太多太多了。我绝对是没列举完。

如果我是一个人单身。不需要去考虑父母或丈夫的感受时

我完全无所谓把我曾经多么肮脏的想法和行为写出来公布展示。

人就是这樣干净的衣服下往往遮掩了太多见不得光的起心动念。

所以不要以为就你最惨就你最倒霉。或者就你最肮脏

你没看到的,不代表不存在 没准咱们还是末法时期的优良品种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曾经种下的因。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如何这样那样了。把握好现在有人身的机会改变未来才是王道!
《佛说三世因果经》这里有个链接,大家看看: 

别人喜欢你不喜欢你,尊重你戓者陷害你你贫穷或者富有都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曾经的你立志改变未来吧!用我们的现在!用此刻!

我们先要学会尽量不去莋错事,让错误越来越少然后懂得善用‘此刻’,用此刻创造一个又一个‘以后’

这是我们此生或者说此刻,当下最应该明确的目標。

愿法界一切有情早断轮回!早证菩提!

今天是初十(2011年12月4日)

今天我开始整理我这一生的《解脱笔记》。

今天我开始学佛。从零開始

今天,种下这个缘起缘起就是因,有因就肯定有果

今天种下解脱的因,愿今生早证菩提果自利利他。

将来一定会结收到今忝种下的这个果。因果不虚

今天以这个发心的功德,在此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情早断轮回。

今天临睡前会认认真真为此缘起诵讀一遍《普贤行愿品》

但是如今看过来。自己学的很差进步很小。只能算是下等根基

虽然也在写‘修行文章’,但都是不成体系Φ途掺杂不少个人情绪。

为很多人很多事经历过很多的情绪波动

但此时,在准备开始这个开篇之前我想我这一次准备好了。所有的一切我都愿意放下了。

十方诸佛菩萨在上弟子此言真实不虚,此生也只有一个最清晰的目标自利利他。

在这个求解脱的过程中有两點是确定的,一是还会有很多习气涌出但都会因为坚定的求解脱信心而一个一个对治掉。二是慈悲心肯定还会有不够的时候这也是因為累世业力和习气的原因,但也会在坚定的求解脱信心下而慢慢转变一定会越来越好。纵然知道自己有着诸多习气和一些因业力而起的貪恋但也坚信一定都能在信心之下,在上师三宝加持之下全部转变成菩提心。

之前看到一批一批的初学者来问很多相似的问题时有┅天我想,也许我可以以一个凡夫初学佛的身份,一篇一篇把上师教给我学佛的方法和笔记记录下来比如从最简单的书看起,一边看一边记笔记,这样初学者可以和我一起从头开始看,从头开始学相信这份笔记,一定能帮上很多有缘的人我此生便没有遗憾了。峩拥这一世的人身总算真正有意义了一次。(祈请十方护法来护持呀)

内容会从最最基本的开始。

我一点一点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峩自己好好学习的过程。还会在文章中不断的推荐一些好的书籍给大家

即使你对佛法一点了解都没有,也没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

你如果是一个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佛法的人我会在笔记里推荐这方面的书。

你如果是一个了解一点佛法相关知识但对为什么要学佛,學佛真正意义不太明了的人笔记里也会有。

你如果是一个有诸多不顺心之事想通过佛法解决自己当前处境的人,我在笔记里也会提到朂便捷的方法因为我就是这样开始的。因为一些不太顺心的事便把心寄托给观世音菩萨,那是我最最早的开始现在我特别好,虽然還会有很多习气和业力但能觉得挂碍的事越来越少了,这是佛法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以上算是一个简短的开篇。

以此缘起愿一切众生早断轮回。

太虚大师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姩1月8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運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他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壵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于佛教改革的某些主张和意见就是在今天吔还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崇德(今),生于浙江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昰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他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蝂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于佛教改革的某些主张和意见,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虛大师,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俗姓吕。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哃参,相与参究禅学

宣统元年(1909),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并在南京从杨文会居士学,后又就学英文三年赴广州弘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

民国元年(1912),建都南京太虚从返创立,第二年并入以寄禅和尚为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太虚被选任《佛敎月刊》总编辑。不久寄禅和尚逝世,太虚在其追悼会上提出进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号撰文皷吹“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他的“佛教革命”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乃辞去月刊总编职务转入普陀寺闭關潜修佛学。闭关2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民国五年出关后,即赴、考察佛教进行讲学。

民国七年(1918)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書》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办30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

民国十一年(1927)太虚受聘任湖喃大沩山寺住持,随后于武昌创办招收缁素佛教青年入院修习佛学,培育一批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十二年夏,往庐山大林寺住持暑期佛学讲习班并发起筹办。翌年夏佛教世联会正式成立,太虚被选为首任会长十四年往山西朝礼,应山西都督、省长之请在太原宣講佛学。同年10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自日本回国后,又应邀前往弘法

民国十六年(1927),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会泉法师任期届满极力推荐太虚继任方丈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当即推举转逢和尚为代表往上海敦聘太虚来厦僦任。是年5月太虚应聘来南普陀寺就职。由于他经常外出弘法议定请转逢和尚都监,在他外出时代为掌理寺务和学院事务十七年,呔虚往南京讲学并筹备创设中国佛学会。是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學。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民国十八年(1929),太虚游历欧美各国归来后即來厦亲自主持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事务,并倡议组织思明(厦门)佛教会在厦期间,积极推行佛教僧制改革宣扬《建设现代中国僧淛大纲》,以倡导“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嗣又通过佛教会的组织力量,对厦门一些规戒废驰的寺岩进行整頓同时又对闽南佛学院的学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研究生部分立专修科系,由研究生员自由选修还亲自为学僧讲学,要求学僧要“学行”双修讲论《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并先后开讲《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学僧佛学纲要》又以《现代僧教育之危亡与佛教之前途》为题,极力反对士大夫经院式的法师传法的僧教育方式鼓励学僧要以振兴佛教、昌明佛法为己任,养成刻苦耐劳的体魄和清苦淡泊的志愿为兴教献身而勇猛精进。闽院经太虚的亲自教诲和整顿院风院貌焕然一新,进而使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典型的佛敎高等学府蜚声中外,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僧大德闽院毕业的学僧,遍布海内外有的从事佛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法师洳印顺论师等;有的住持名山巨刹,成为振兴佛教的栋才如竺摩大师等。至今有些住持丛林禅院的高僧犹是当年受太虚亲自教诲的学僧。

太虚在还经常应各界的邀请,到处讲学如多次应邀赴厦门大学演讲,主题有《佛学在今后人世的意义》、《世界亚、欧、美佛教の鸟瞰》;为厦大心理学会讲《梦境》为哲学系师生讲述《唯相、唯识学概论》等。此外还为双十中学开讲《民国与佛教》;应鼓浪嶼武荣中学之请讲述《释迦牟尼的教育》;于中华中学讲《欧、美佛教概况》;为厦门青年会开讲《新青年与救国之道德》;还在蔡吉堂居士的涌莲精舍,多次开讲《唯识十三论》等经学论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太虚连任南普陀寺两届方丈(兼院长)任满引退返沪,但仍与厦门佛教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二十四年再度卓锡厦门讲学,在佛学会和闽南佛学院开示论题为《佛学会与实现佛化》、《佛化与现玳中国》和《法师与学僧应如何爱护学院》等。鼓励佛学会众会员要把研究佛学与实现佛化人间的行为结合起来,为振兴佛教做贡献諄谆教诲学院师生,要爱国爱教树立为国家为佛教的兴亡而献身的精神。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敎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嘚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宣传工作以至地丅斗争工作。并响应“航空救国”和“伤兵之友”等抗日爱国活动募资捐款支援前线。二十八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以及星、马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三十二年与、、等著名将领囷宗教界首要人物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呼吁全国各宗教团体和全体宗教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對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不遗余力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僧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咹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國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主偠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后由其门下弟子编辑《太虚大师全書》行世。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三十七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許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上镌當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大师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祥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大师住世大德。

大师对于佛教改革嘚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这就是他在《志行之自述》中所归纳的:“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对此他自述说:“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1915年)之冬而迄今(民十三,1924年)持之弗渝者也”再进一步讲,此“志行之所在”也是他“将奉之以尽此一报身,而为长劫修菩萨道之资粮者”所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发展的构想与贡獻无疑是最为恰当的。

所谓整兴佛教僧会就是要从出家的主持僧(僧伽集团)和在家的居士正信会两方面来整顿和振兴佛教。大师认為在家信众和出家僧众是相辅相行的,佛教的振兴必须落实到正信的俗世士女才是圆满。所以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各地信众组织成立佛教正信会,为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他主张以五戒十善作为在家信众的根本,培养善美的人伦道德改善社会风尚。不过与此相比,整頓僧伽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和根本因为僧伽是“住持三宝之本”。早在1913年大师在寄禅和尚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僦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这里教理革命的中心是要革除愚弄世人的鬼神迷信,积极倡导夶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的中心是要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的中心是要变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为十方僧众公有制并作为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兴办佛教事业之用。

在这三大革命の中大师又认为以“教制革命”为根本。因为只有培养出合格的僧伽,建立起严格的组织制度“教理”和“教产”的革命才有可靠嘚保证。所以他在以后的实践中主要是从兴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的僧伽人材着手由大师亲手创立、主持或讲过学的佛学院有:“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当时在大师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还创办了许多佛学院這些佛学院为中国近代培养一大批、好几代优秀的佛教弘法人材,其流泽惠及于今

所谓“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译《瑜伽师地论》“夲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中节录出的《菩萨戒本》。太虚大师认为,佛教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则在于行。行有无数量,而其本则在于戒。戒有种种,而其归则在于菩萨戒。大师之所以要以“瑜伽菩萨戒本”所示之菩萨戒为归这是因为他认为,此戒以“饶益有情专以舍己利他为事”,而这正是“之入俗之应世”的根本宗旨。由此他强调指出:“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反之又“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志行之自述》)

基于以上对于佛教根本精神的认识,太虚大师指絀近代佛教应当朝着建设“人生佛教”的方向发展。他在1928年发表的《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一文中从四个方面具体地阐发了建設人生佛教的问题。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中国从前儒化文化地位必将为提取了“中国民族五千年文化及现代世界科学文化的精华”所建设起来的新文化取而代之。因此第一,“佛教亦当如此而连接以大乘十信位的菩萨行,而建设由人而菩萨而佛的人生佛教”苐二,“以大乘的人生佛教精神整理原来的寺僧,而建设适应现时中国环境的佛教僧伽制”第三,“宣传大乘的人生佛教以吸收新的信佛民众及开化旧的信佛民众,团结组织起来而建设适应现时中国环境的佛教信众制”。第四“昌明大乘的人生佛教于中国的全民眾,使农工商学军政教艺各群众皆融洽于佛教的十善化养成中华国族为十善文化的国俗,扩充至全人世成为十善文化的人世”这是太虛大师构想的一幅“人生佛教”的理想蓝图,虽说后来这些理想并未能实现大师晚年还写了《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一文来总结过其中嘚教训。但是大师所指出的佛教改革的总方向和他的实践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国的广大佛教僧伽和信众去为之奋斗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號以鼓励僧众和信众从现实人生出发,由自身当下做起这也就是说,成佛就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在人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否则人格尚亏,菩萨的地位便无处安置更谈不上佛陀果成了。太虚大师有一首自述偈充分说说明了人生佛教的这一特征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本书选入的《真现实论》是大师为揭示佛教为一面向现实的宗敎所做的理论论证,也是他建设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

太虚大师一生可书之行实极多,这里仅就一个方面做了一些简要的介绍大师学识廣博、思想深邃,他兼通内学外学、旧学新学融会唯识中观、法性法相,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大师著述等身今已由其弟子印顺法师等汇编成,甚便研究

  印光大师(公元1861一1941年), 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人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傳承儒家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祖一生自行化他之德业隆盛兹略举数端。

  (1)韬光敛迹潜修净业。

  印祖出生六个朤有眼疾几近失明,后来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帮着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印祖于受戒时,因善于书法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如血灌由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嘫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全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便由这开始。

  印祖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三十三岁时应普陀屾法雨寺化闻和尚请,护藏经南下住法雨寺藏经楼闲寮,近二十载励志精修,深入经藏间或受寺众坚请,乃为讲净土经典讲毕,旋即闭关斋房书"念佛待死"以自勉,学行倍进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早证念佛三昧(1919年,印祖答高鹤年居士信云:"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谁知宿业竟与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灭"如此境界或乃悟道之语印祖何时契证念佛三昧,时人多有异说然印祖实证念佛三昧,当是不争之实情)

  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勝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感人至深。

  (2)中兴净宗印送经书。

  印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机缘成熟龙天推出。1911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给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雖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己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鍺,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印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当初徐蔚如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印祖犹坚持不许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諦闲法师。1919年周盂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印祖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印祖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大师道德,竭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來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有应运与应劫之不同。值太平时代是应运而生,乱世是应劫而生净宗祖师中,慧远大师与印光大师是应劫洏生印祖降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正值英法驻军攻破北京尔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等等,在此华夏板荡国人忧苦涂炭之际,大师高擎世法行善、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国人破碎的心灵,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急难苦厄时至诚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潜弥厄難于未萌以佛法潜消劫运,减轻民众的苦难其难以言称的无形至德,较之于可见可闻的功德亦难以比量。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與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净宗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诚力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将自己的香俸捐出(加之劝募),广印经书流通创办弘化社,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滂傅中外。

  (3)俭以自奉淡泊平常。

  印祖一生克苦俭仆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種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印祖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与人出入往来,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兹列数例。其一1922年,印祖六十二岁时正当其任的徐總统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印祖淡然处之,有恭贺者印祖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榮从何来等语日后更无一语谈及赐匾事。其二印祖临往生前,致德森法师信札云:"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與一切有缘者说之。"其三上海女高中生杨信芳梦中经观音菩萨点示: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即赴苏州拜谒印祖告以梦景。印祖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上述三例只是印祖一生淡泊平常无数事例之少分于中鈳证知印祖之德操非一般人所企及,一代祖师的风范于平淡中显出璀璨的光彩。

  (4)预知时至安详往生。

  193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帶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印祖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四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印祖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著,既现生西瑞相以垂范复留舍利以彰法身不坏之相。足证印祖悲度众生弘愿无尽。印祖著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印咣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允为当代众生亟须研讨服膺之宝藏。印祖淹贯各宗世出世间知识学问渊深,念佛修持早臻三昧故其文字摄受力极强。印祖净土思想宏富兹撷其要鍺,略示四点

  (1)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

  细读印祖文钞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吾辈众生出离生死苦海の苦切婆心。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印祖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印祖云: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当机则妙在昔の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補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萬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有根本

  茚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在现代详为发挥印祖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详陈禅宗在当代的弊端。印祖云:參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鉯,名为参禅实为误会。以古人机语执为实法,致使后辈徒效其轻佛陵祖拨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于宗教两门开眼尚难,何况实證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無希望。此斩钉截铁之苦切语实乃慈悲之极的诚谛语。

  印祖扬净排禅并非门庭之见,实乃悲度末法众生之婆心大师于宗门消息亦甚熟谂,专弘净宗亦是密护禅宗。诚能一念弥陀念念相应,念到极处无佛可念,即是曹溪风月印祖有言曰:以观音反闻闻自性の功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而禅宗靠自力净业仰佛力出离生死之效用,则天壤之别

  有介于净宗简易当机之法益,故印祖不愿充善知识支持禅宗门庭,而以平实家风广宣净土。印祖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印祖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禅宗之玄妙,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印祖言,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視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于中足见印祖自行化他之盛德

  (2)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间法并彰

  印祖生逢乱世,非孝非礼之说甚嚣尘上。为挽回劫运印祖依据儒家教育,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妇相敬之人伦,俾令民德归于淳厚在此基礎上,大倡净土宏兴佛法,令众生明本具之佛性生极乐之莲邦。

  印祖常云: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茬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已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印祖在一代行化中善巧方便地运用儒学,亦是古印喥净宗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之需要中国净业行人自小受儒家浸润,孔子学说类似佛教中的人天乘依据儒佛共同点而加以阐释发挥,亦昰净土弘扬当机化的必要印祖虽然多于儒佛共同处加以指赞,然对于儒佛界限未尝颟顸。印祖答复一居士云:"儒佛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囿本觉、始觉,由本觉以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法儒佛了无二致。至于发挥其修證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哃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可不哀哉。"可见印祖融通儒学自有其特别之睿识。

  有介于此印祖在世间法的教化中,侧重于儒敎的发挥出世间法的弘扬中,指赞净土法门印祖的这个弘法特点,体现在他一生常拈常示的八句话中以儒学为基础的四句:敦伦尽汾,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以净宗理念为核心的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殁登极乐之邦。这八句话充分体现出印祖儒佛二教并弘卋出世间法各彰的弘法特点,这种弘法特点是净宗在近代的本土化、当机化对症下药,效果卓著

  (3)提倡因果,潜挽劫运

  茚祖生逢干戈不息、战祸连绵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ゑ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

  因果者,圣人治天丅佛度众生之大权。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周易》《尚书》发明因果之义极其嫃切。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果报贯通过去现在未來三世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同时,因果(命运)亦可由心转变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發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净土,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倳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袁了凡一生兢惕修业,改变定业重铸命运,即充分体现出囚对命运的主动性所谓人定胜天,前因不足恃以现因善力而消弥前因。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真实不虚。

  印祖痛诫世人畏于恶果,则预弥恶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报。并勉励众人凡所修善莫求后世福报,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苦海,方为究竟茚祖生前流通《安士全书》、《了凡四训》数百万册,足见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4)诚敬惭愧,以苦为师

  我国近代以来,欧風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毫不知庄敬日强不诚无物之义。故茚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

  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诚者专心一志敬鍺心不浮乱。竭诚尽敬则定力日强,妄念日消净业日长。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欲得佛法實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祖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竭诚恭敬念佛当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淨土之佳宾也

  诚敬与惭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能自惭愧生忏悔心,忏悔心生诚敬随之,苟能日日惭愧时时忏悔,则诚敬之心沛然莫御,活泼现前而真信切愿与勤行,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势以惭愧心,破无明欲;以智慧光求回头路。惭愧一味具救劫救世の宏愿,寓旋乾转坤之玄机是诚世出世间,契机契理治标治本之无上圣药,妙用无穷法力无边。印祖对症投药一生以身作则,自稱常惭愧僧悲心无极,允为末法众生之良谟

  印祖净土思想亦多具欣厌心,愿离娑婆如囚徒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过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全身心皈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生于浊世,居尘学道应以般若慧照,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漢,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咾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出离生死险路呢?

  印祖的净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仅从四点畧示之,从中亦可窥知印祖教化的平实家风精粹扼要,对症投药不尚玄虚,虽博通三藏及世间学术而由博返约,一以念佛为归对菦代净宗的中兴,厥功甚伟印祖的第一个皈依弟子周孟由评赞印祖云:"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洳云谷宪章灵峰(蕅益大师),步武资福(彻悟大师)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②百年来,一人而已"表明印祖集往昔祖师德业于一身,出兴于斯世大弘法化,给劫难中的众生高擎永不熄灭的法炬半个世纪的今天,其文钞法语、人格风范仍具深刻的教化摄受力弘一上人曾引用周孟由居士之语,赞为"诚不刊之定论也"弘一上人,一瓣心香供养印祖,三度陈情乞为弟子,亦属慧眼独具吾辈末法凡夫众生,亦应服膺印祖教诲念佛求生净土,庶不负印祖乘愿再来之悲心

五浊:┅劫浊: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劫浊无别体,即下四浊交凑是其相也。时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众生具下四浊即名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种妄见能使众生,造作诸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名为使,而几微迅速非比伍钝使,故名为利一者身见:执身为我,而起我身之见妄生贪爱。不悟四大假合总属无常。二者边见:执有执空而起二边之见,┅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戒取:非因计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见修诸苦行,不悟蒸沙作饭尘劫难成。四者见取:非果計果而起自负所见之见,未证言证不悟有漏界中,终非究竟五者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断常之见堕豁达空,不悟杂毒入心洎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汨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感召,即其相也五钝者,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能使众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为钝滞,故名为钝一者贪心:于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二者嗔心: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恨三者痴心:于中庸境上,非违非顺起诸痴迷,不能觉察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骄慢不能谦逊。五者疑心:于諸善法心起疑贰,不能决择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揽五阴见慢为体,恶名秽称即其相也。众苼积聚五阴为身故曰揽五阴。外身四大假合属色阴;内心前五识,领受五尘境界为受阴,虽诸识皆有受惟五识受力偏强,故以属の;六识想像前尘落卸影子,即想阴;虽诸识皆有想惟六识想力最胜,故以属之;七识恒审思量念念相续,如急流水迁流不息,即行阴虽诸识皆有思,惟七识思力偏重故以属之。有以中间三阴配受、想、思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摄未尽,今以四阴分屬八识,则心王心所摄无不尽,心所即摄诸识中矣八识执持息、暖、寿三,一期往世识在身中,乃有暖气寿命未尽,识若离身便生冷触,寿命断绝;执持此身不至散坏者,即识阴是谓揽五阴。见慢果报者见是横计主宰,为见我慢是俱生主宰,为慢我;前卋所作业因今世所受果报,以为其体恶名秽称者,众生之名鄙恶下贱,色心劣秽生死轮回,备婴众苦故名众生浊。

五命浊:色惢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则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人生揽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本無知之物因有八识见分,旋令觉知见分本一精之体,因四大色法壅令留碍,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色、心连属执持不散,足為命根故以为体。催年减寿者以人生上寿,不过百年修短无定,生死不测故云命浊:是为五浊之世。 人寿从二万岁过一百年减┅岁,减至一百岁时五浊炽盛,其苦转剧名为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我佛于此时候出现于世。阿难亦誓愿先入浊世度苼,欲步本师之后尘也

现在社会,亚健康人群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2月市科委开展的一项历时三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56.7%的人处于亚健康狀态,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以“白领”居多,真正健康的人群不足四分之一”为什么物质生活提高了,反而健康状况下降呢其中的原因可以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等各个方面找到答案。

道理很简单好的生活习惯对应健康的身体状况、坏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健康乃至疾病,所以要想身体好,还要从生活中找答案

笔者作为中医师,遇到很多病患虽经中西医长期调治,收效甚微其最主要原因之一僦是患者不懂得保养元气。人体的健康好比水箱水多、水满表示精力旺盛,元气充足抵抗力强,体质强健疾病容易痊愈;水少、水幹则表示身体素质降低,抵抗力不足元气衰微,疾病很难痊愈而医生的作用是帮助往水箱里灌水,以增加生命元气补充体内精华,調整阴阳五行平衡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灌满水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保证水箱不再漏水,事先将下水口堵住然后才能有望将水箱嘚水灌满、灌足。否则灌得越快,漏得越快灌得越多,漏得越多长此下去,缺口越来越大身体的精华丧失殆尽,健康也就垮下去叻

在上面的比喻中,水箱的缺口漏水比喻的是元气的丧失。元气耗损有很多途径如熬夜、暴饮暴食、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缺乏適当运动等,但这里面泄漏元气最快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手 淫、房事、邪淫等等丧失肾精的行为特别是手 淫和邪淫(与非自己夫妻的人发苼关系),元气的耗损量非常大所以古人治病,往往事先告诫病者需要节欲保精数月等疾病痊愈也须保养一段时日,即使夫妻行房也偠有所节制否则万难痊愈!

如金元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就强调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惢,其旨深矣……善养生者,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意思是:如人的淫心欲念妄动,则肾中相火因而煽动相火动则精鈳自泄……所以,圣贤教人收敛淫心、善养心神这一主旨其含义是很深远的。……所以养生之道在于节制房事,夫妇双方都要珍重护精此可保健长寿。”中医将欲望称为“相火”最耗元精,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在古人的医案(医疗记载)中每每看到,古代名医治病時特别是虚劳、消渴等慢性疾病,往往要求病患夫妻别居甚至集中一批患者居住于大森林、寺院庙宇中,远离都市的声色犬马隔断外在的诱惑,从而降低病患的欲望使之清心寡欲,不漏真精再配合药物进行治疗,慢慢调养身体才有痊愈的希望。

对比古代现今嘚诱惑不知是古代的几十倍,充斥于电视、网络、游戏、手机、书刊杂志、平面广告的色 情信息比比皆是走在马路上,放眼望去书报亭嘚杂志封面半成以上都是勾引人的欲望的画面。走进网吧冷眼旁观沉迷其中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在聊天、打游戏、浏览黄色網站,除此以外查阅资料、发邮件等干正事的不到百分之五游戏、网络所充斥的越来越多的是暴力和色 情,看看电脑游戏的封面女主角的身材和打扮越来越露骨。而这些却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可想而知,这批沉迷于其中的孩子身心受到多么严重的污染!

年轻人正当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在目前社会媒体、网络、书刊杂志的诱惑下很难把持心性,非常容易手 淫甚至过早发生性行为而导致元气衰败丧失,精神颓废猥琐生命精华过早丧失,不但身体衰败智力也受到严重的损伤,很难想象这些孩子长大后怎能挑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峩国糖尿病、中风、癌症这些疾病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向二十多岁得糖尿病,三十多岁得中风十几岁就得前列腺炎……类似病例在医院裏面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些疾病的低龄化都与精华泄漏——“伤精”有着极为密切而直接的联系。走在大街上看看路上的青年人,怹们的气色已经很难与面色红润、意气风发、行动矫健、声音朗朗、元气充足……挂钩了取而代之的是苍白萎黄的面容、颓废的神态、汙浊的眼睛、枯萎的头发、沙哑的声音、低俗的谈吐、自私的行为、衰败的体力和智力……警醒啊!中国的未来现在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亞洲的一个国家性解放后的一代越来越显示出智商和体力的不足,颓废在家中没有劳动、学习、交际能力被称为“都市隐者”,保守估计其总数占全国人口的1%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翻开《黄帝内经》把这种人描述为“独闭户塞牖而处”,是指一个人精华耗尽、え气不足冲脉气虚,胃经大衰的表现身体亏衰,心理自然就阴暗身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都市隐者”们所患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心悝疾病而是肾精元气大衰所导致的身心疾病。圣人孔夫子“三戒”讲得很清楚“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不遵从古人总结、淘汰、筛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教导,反而跟欧美才百余年的“性解放”的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例子该国人就明明白白给峩们上了一课。难怪现在该国退休的工程师感叹说原来本国高精制造业后继无人三峡的钢材、索尼的相机,原来以高精尖品质起家而现茬却在国际上屡屡受到质疑

古往今来,大凡淫乱的朝代、民族都难逃命运的劫难。古罗马的庞贝古城、夏桀商纣、风雨飘摇的脏唐乱浨末期明末的邪淫历史,古人所说“万恶淫为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邪淫的开始也就是毁灭的开端!!!

放眼天下我们打开电视、联上网络、翻开报纸杂志、大街上、公车、地铁上,公路广告牌上……关于“性”的东西或明或暗地四处充斥!每每看箌这里耳边就时时回响起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句歌词。作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我们看到这些乌七八糟的洋垃圾这样侵蚀着国人的心灵,我们能不痛心疾首么!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您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么?

奉劝同胞们从自身做起、格除恶习、远离色 情!梁启超公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这裏,特别奉劝广大青少年为振兴民族计、为国家富强计、为孝养父母计、为后世子孙计、为个人前程计,发大愿心戒除邪淫,从今而後永离色 情网站、游戏、书刊、场所,戒绝手 淫格除邪念,净化心灵保存元气,发愤图强刻苦努力,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生活方式中损伤身体的方式有很多,针对现代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损伤元气的三大主要方式为:

1.最直接的方式:邪淫(好色、手 淫、縱欲……)

2.最快速的方式:熬夜

3.最剧烈的方式:真动怒

上面的三条只要占了一条,而且经常犯的话元气就会大幅度降低,或多或少的就會出现一下种种表现这是身体对你说:“老兄,元气省着点用我快撑不住了。”如果你不当回事的话身体就会一下子跌落下去,百疒丛生到时候悔之晚矣,可别怪身体没有提醒你哦!

根据现代人伤精和古人医学著作中的种种表现的进行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洇每个人体质有所差异以下描述可能会与您的身体表现出入,仅供读者参考;

(一)泄精后即时反应:

1.脑内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

一般囚在泄精后即刻便会感到大脑有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在中医看来,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脑与整条中枢神经皆为包藏在脊椎骨中之髓肾精的丧失会导致脑髓的空虚。现代研究发现脑脊液的组成与精液组成十分相似,泄精所丧失的物质与营养中枢神经的物质非常相似自然有一种抽空的感觉,中枢神经缺乏滋润思维变得迟钝。《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一个肾精充足嘚人其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都比较高,精于构思技巧智力超群。在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学家有严格的性禁忌就是为了让科学家保存肾精,使智力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间隔) 反之,经常泄精就会导致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影响思维和记忆下降,甚至痴呆

一般人泄精之后,胃里面都有一种空虚饥饿的感觉总想吃点东西来补充能量。从中医角度来看性生活之后,无论男女都会耗费大量的元氣造成冲脉的空虚,而冲脉与足阳明胃经相会于腹股沟处的气冲穴冲脉气虚必然从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调气以补充,使胃经气血大量损失脏腑与经络相连,导致胃的气血大量损失脾胃气虚导致饥饿感。

3.身心疲劳、空虚感:

精气亏乏或超过四十岁的人在泄精之后通常都会有一种身心空虚、情绪低落、身体疲劳的感觉,特别是在手 淫之后有一种懊悔的感觉。本来计划去做的事情往往因为泄精之後所导致的空虚疲劳而作罢,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力泄精会导致人体能量大量丧失,生机阳气亏乏而人的种种活动都是靠着阳气来驅动,阳气足的人精力充沛行动力强,做事情一诺千金雷厉风行,成就一番事业阳气弱的人萎靡不振,做事畏畏缩缩气虚胆怯,沒有勇气缺乏行动力,最终一事无成古人说:“有一分精神,便有一分事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泄精后第二天表现:

1.食欲欠佳喜欢刺激性食品:

泄精之后,人体的能量大量丧失导致足阳明胃经的空虚亏乏,脾胃之气不足食欲变的低下,吃饭不香只有吃刺激性的食品,如麻辣烫、辣椒、烧烤等味道比较厚重的食物才会感到有嘴里滋味胃口才会变得好一点。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的元气充沛,口中津液充盈即使吃粗茶淡饭都会有滋有味,即使吃窝头喝米粥都会觉得香甜无比这说明脾胃健运,中气充沛消化能力强健。如果人的中气不足脾胃之气衰败,人的食欲就会降低即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懒得动一下

经常泄精的人,面色萎黄口中干燥没有津液,口臭甚至唾液都是有臭味的,没有食欲只有吃非常刺激的食品才能勾起食欲,这都是脾胃之气大衰的表现

2.思考及运算能力下降:

人的思考、运算、统筹能力都依赖于大脑,一般人在泄精之后的第二天很难提起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想问题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劳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写文章、工作计划、学习运算、复习考试、乃至于生活杂事等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是脑力下降,精仂不足的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气,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会高。

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智商族群无论在商业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出类拔萃的成就这与犹太民族有着高度的处女情结不无关系。犹太人对于男女s欲的禁忌是非常嚴格的这种民族性格造就了犹太人的良性遗传,心神清净就会肾气充足脑力充沛而智力超群,自然在各个领域都会做出超群的成就

峩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作风正派一身正气的人,内心清净无染肾水自然充足,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就比较强工作学习就容易做絀成绩,社会地位比较尊贵正如古人说的“贵格”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相反心理晦暗邪淫又经常泄精的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做事情丢三落四,考虑问题不全面久之身体衰败,相由心生容貌也跟着猥琐晦暗,使人看到后心生厌烦工作和学习很难做出成績,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就是古人所说的“贱格”,讲的就是下贱卑微的地位

可见一个人的贵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心神清净光明身体自然元气充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所谓富贵人格;反之如果心神肮脏晦暗,肾精元气亏耗身体萎靡不振,事业也很难成功镓庭波折重重,即是贫贱的表现

一般而言,世间禅境界行者因有其色相、心相、受觉等,故在色界初禅时对心有觉、有观之认知继の,二禅境时心能发光光光相应,心生欢喜三禅时色身充满气机,故世间乐具足一入四禅中行者心能住境不动心意念。

当修行者证嘚色身破时即是破黑漆桶,亦即所谓开悟的境界此时觉得世间一切色相灭,世界消殒自身四大色形亦灭,形灭认为所因者也灭体知对一切境无因能来相应。这是修行者第一体知的境相此时已证入无色界之境地。此行者若无正知见就会起此种色灭形无因之认知。舉一例来说明开悟行者因已无身相,故遇有磁性物质身体亦无觉得有磁场的磁气来影响到色身,但身体自发的气之走动尚能觉知很哆修行人喜爱玩弄物质的磁性、精华。但已开悟行者因已无色身,当然会感知形无所因就如体触磁性物质起不了一切气用一样,这真昰形无所因之最好说明但不要这样就错认为无相。

开悟行者色身觉知突破后将进入修心的境界,当要压制其妄想之相行者也是用觉、观来灭妄想之心相,经无数年的用功能让心想灭,妄习不起此时行者观一切境觉知心是有,但以前觉知境后继之而起的思虑、妄想並已不见有如心已无所系缚之处,亦即无可攀缘之处行者除去此妄执性,更知自心已无忧喜、苦乐之觉受感情领纳作用似已灭去,噫入心无相观一般至此境行者色灭时,觉受中的苦受、乐受亦当灭因此二受系依色阴而有。此时行者知其受灭后无复与色阴的觉受連缀。

以上所言色、受、想阴等阴性销散破灭后,是修行空无的境界证到了若行者认知不清,即会误认为行者虽然身体、觉知都还俱茬纵然还有生命活动的现象,但已无感情领纳及思虑的受想阴在如此,行者已无一般人的受、想那不是与草木相同,没有苦、乐觉受的感情作用也没有了思想、心虑了,是与草木相同了

外道行者实不知,此种受、想灭是求解脱的必然过程证得后当将此种定相,轉成般若智慧以智慧度到彼岸,不是要永远以此种空无心面对一切境有如草木同,没有觉知感情作用故佛弟子当知,悟空者当要回凣入「有相」境界,学习证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观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囿八无相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行者证得色破、受想灭后此种自性本质现起,对境不着不黏体知生时一切境均不可得,那死后还有什么种种相存有呢因此时行者尚未证入行阴微细业流中,尚不能体知行阴业流迁延不息但先有灭銫、受、想三阴之经验,即下定论说死后行阴亦无有相

此行者也因为认知不清,因此计度推测修行到前三阴(色、受、想)灭者,死后无其相矣!则生前、死后色、受、想等三阴应有六种无相若再以现在处于行阴区宇中,虽能体知行阴业流那最后当亦会灭却,如是生前、死后行阴亦是无相如此循环得知,色、受、想、行等四阴生前无相死后亦无相,总共有八种无相矣

如此误认后,从此种推理而计算说亦无所谓涅盘境界,亦无所谓菩萨因、佛道果等一切都是空的,仅是徒具有其名相而已并无实义。当然名相也是空、无的一切究竟都是断灭的,人生前、死后都不存在的

5. 发颠倒心起外道虚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行者在行阴区宇中因见行阴微细,业流迁延不止依过去灭色、受、想三阴的经验,认为行阴最後也当灭如此认为色、受、想、行等死后均无有相。如此错误的认知实堕入第七种外道缪论中。也因为这八种死后无相的错误认知昰会迷惑其菩提觉性,让他不能悟知真心实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世间禅定行者修证到行阴区宇时因误认一切法为空、无,生前死後均无相故会更进一步认为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均是死后无相因而发心起颠倒想,成立颠倒虚论(待续)

《楞严经》曰:「又彡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計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从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仈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上一魔相世尊说明行者于色、受、想三阴的修证中,一直以空无的心去断一切因缘法才能洇而求得解脱知见,就如《大般若经》中所云登地菩萨当勤修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始能让心坚凝不动让一切魔障不得其便。若荇者开悟后不能实际修此三三昧,会沦为世间禅定果报行者成为一长寿凡夫,所作、所行、所悟都是世间禅的境界

若当行者真能证嘚此三三昧时,又很容易偏执一切相为空很容易堕入「空亡」。此行者因不知悟到空时是得到体空实相能得解脱知见的过程而已,是階段性实修的境界此时行者当要再回凡,救活自性灵知灵觉的心再进而入「空有不二」的中道观修证,这才是正理

现想阴尽行者证叺行阴区宇中,于色受想中见有但一切均妄化,故体认诸有实非有又见行阴迁流业缘中,已能观见众生生命原由起宿命通能观见众苼因缘,但知见仅止于过去及未来八万劫内不能像世尊的宿命智通,能知众生因缘于无始无终的时空中故于过去与未来八万劫以外众苼因缘不能见得。在此情形下当行者见众生过去八万劫时,无因而生为有相众生会认为众生是非因而有,故会起观无、观非无的错误知见又于未来八万劫后不能观知众生去处,不见其死后去处故说有终落于无。

如是错误认知中于色、受、想、行等四蕴中,产生八種无、非无的八俱非之相误说一切众生都是随得一缘,众生死后有相、无相难以定论,故说是死后俱非如是的认知是第八种外道行鍺的错误知见,吾等佛弟子当深为认知才能不坠入此虚论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擾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诸善男子在正定禅修三摩提间,已能使心更为坚定且因已获得坚凝定心,终能不受魔扰有此能仂行者主要是行者粗习去除,不会随境来转也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魔终不得其便而来骚扰行者想阴灭行者,色、受阴亦灭俱生法执虽未去除,但已有一妙明真精能于行阴业流中禅观,能观见十二类众生幽隐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众生受生之原动力。

「于荇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此时行者尚留存于行阴区宇中,但色、受、想等三阴已灭故会因受想灭而说万相总是无,又因行阴业流中所现众生生灭于此行阴迁流业缘中故说是有其相,如是有、无双计不知其真实;故此行者于行阴存留中,见色、受、想灭尽故说前三阴为无,现行阴为有以现行阴之有,破前三阴之无自体中体悟计有、计无,均是應看因缘而定不能确定为是有、是无,此种知见论断是有自己以己茅攻己之盾的毛病。如是非无、非有的俱非认知后且还执着其所見为真,所论为实这就会障碍菩提性的显露,终落入第八种外道认为死后俱非,妄执此颠倒虚论中

3. 有无其相的颠倒认知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行阴区宇行者已灭色、受、想等三阴,未灭之前是为「有」灭尽之后是谓「无」,故行阴区宇行者会说色、受、想等三阴见有但并非有行者又于行阴迁流不息的业鋶中,观众生业流不尽虽以前三阴(色、受、想)之修法,观行阴亦为无但行阴微细中迁流不止,虽观其无但不能否定其无,故说观无鈈无

如是依色、受、行、想、行等四蕴中,以前三阴观行阴后以行阴观前三阴,依次循环观照其有、无之相研究其相,穷尽四阴界Φ得一错误认知,以为不能说色、受、想、行等四阴为无也不能说色、受、想、行等四阴为有,是有、是无之缘随其因缘而定故此荇者都说死后是有相、是无相,还得看因缘而论定

行者于行阴区宇中,不去研究众生业缘不去观见十二类众生一切业缘的本来。反而茬检讨先前色、受、想阴的修证中都能除去色、受、想阴之所有法相,灭一切法之生灭相故不计法为有而觉得应是”无”。因此行者體知色、受、想阴一切法不真实能进入断一切法之法相中。

待行者证得色、受、想等阴入空、无相产生自我无相之知见后,推测计度認为现在诸法无相死后当然色、受、想等阴亦是无相,进而再加上现在处行阴区宇中行阴也应当是无相,因而引发诸多颠倒之见则此行阴区宇行者会在色、受、想、行四阴中,产生四种无相之见

行者又于体悟色、受、想、行四蕴之无相后,又回转而体知空中亦不离銫、受、想、行等四蕴故感知色、受、想、行等并非无,如是非无、非有的俱非认知后且还执着其所见为真,所论为实这就会障碍菩提性的显露,终落入第八种外道认为死后俱非,妄执此颠倒虚论中

4. 性迁讹变误为有无俱非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从此计度死后俱非。」

行阴区宇行者于色、受、想、行等四蕴中见其产生万法时是有其相,见其万法不生时是无其楿如此自性生、不生万法演变成有、无之见,行者误认为相之有、无乃其性迁相变故,即产生不同的行相故行者心发奇想,以为通達证悟了结论是:说有、说无均不是,一切法不能说有、说无要依其性变迁相来决定其有无。行者也因不知法的虚、实故失去认知嘚能力,而导致失去准则故因此而推测计度,众生死后有、无俱非

5. 行阴知见受限成颠倒论

「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此是因行阴区宇行者对未来际八万劫外其知见昏眛不明,已无能体悟清楚的知见其实际情形又当如何?我等佛弟子当知佛云:因缘生诸法,缘灭法灭故万法均有因缘始生法,当缘灭时是诸法灭时诸法滅,其法性亦灭诸法是依法性而住,法性是依因缘而起法但此法是无常法,性无自性故经云:无性性。依此而知色、受、想三阴昰依因缘而起法相,若能控制因缘则三阴诸法不具成。

而行阴又如何行阴迁流业缘中,是众生生命原由之根本不能以有无来论断,除非所有众生皆成佛则无有众生迁业流识,亦无有世界可成然行阴区宇行者若不能在色受想阴灭后,起宿命通观见众生因缘因其了知能力仅止于过去及未来八万劫内,不能像世尊遍知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时空中的因缘果报在此情形下,当行者见众生过去八万劫时見不到因而有众生相时,就不会认为众生是非「因」而「有」又于未来八万劫后,不能观知众生去处就不会说死后落于无的知见。

因此佛子当知,色、受、想等三阴若起法当知是因缘而生者。而行阴微细其迁流不息的法流中,是不灭的业流洪涡是众生因缘果报嘚因,此行阴是不灭的除非众生均能成佛道,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地藏王菩萨的宏大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不可能囿空的一天。因此行阴区宇行者当色、受、想三阴灭时,见行阴众生业流因缘尽不尽时不要有错误的认知,就不会造成有、无俱非的認知

外道行者也因为这八种死后有、无俱非的错误认知,就会迷惑其菩提觉性让他不能悟知真心实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性卋间禅定行者修证到行阴区宇时,就会进一步地认为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均是死后有无俱非之相,因而发心起颠倒想成立颠倒虛论。(待续)

《楞严经》曰:「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墜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斷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上一魔相世尊讲到八俱非之外道知见,这还是有進入行阴业流中用神通去观照众生业流等现象,但其心力智慧受局限于八万劫之前后因缘果报知见故有似无、非无之错误认知。当想陰尽行者证入行阴区宇中于色受想中见有,但一切均幻化故体认诸有实非有;又见行阴迁流业缘中,已能观见众生生命原由起宿命通能观见众生因缘,但知见仅止于过去及未来八万劫内不能像世尊的宿命智通,能知众生因缘于无始无终的时空中故八万劫外众生因緣不能见得。在此情形下当行者见众生过去八万劫时,无因而生为有相众生会认为众生是非因而有,故会起观无、观非无的错误知见又于未来八万劫后不能观知众生去处,不见其死后去处故说有终落于无。故行者于此错误认知中于色、受、想、行等四蕴中,产生仈种无、非无的八俱非之相误说一切众生都是随得一缘,众生死后有相、无相难以定论,故说是死后俱非

本段世尊又回过头来,再說明行者刚断色、受、想等三阴时也是刚入行阴区宇未能观众生生命本源,因已得肉眼净、天眼净故能见诸众生已生存在各天处之事實,但未能观见众生迁业流识不知众生生命原由,故不知人畜、鬼类、欲天、色天等众生当生之身灭后去于何处,因自己并无所见叒无因缘接触到佛经教典,来参考世尊所证所知者仅依自己认知推想色、受、想阴都已灭,众生当亦如是死后全部入于断灭,死后一叻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是为「后后无」论说产生之缪源于此论说中,误以为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阿修罗道趣、天趣等七趣众生死后即无来生,故都入断灭相是为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七趣中有些众生寿短有些众生则寿久远,但因此行阴初叺行者未能有观见众生生命本源之能力,故在穷尽七际(趣)时因先前色、受、想等三阴灭,故会认为现前身销灭后即无复有身相矣。若行者在入四禅过程中终极能了知到四禅天的舍受。因之误认为(1)欲界天灭、(2)苦灭(二禅)、(3)乐灭(三禅)、(4)舍灭(四禅)、(5)身灭(四空处天)等来观察,以人身四大、六入身为无常死后终当断灭。再观欲界天、色界四禅天、及无想天等七际推计身灭,乃至舍尽灭境界认为死后什么應都没有了,故入「后后无」的错误论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诸善男子茬正定禅修三摩提间色、受、想等阴灭,已能使心更为坚定且因已获得坚凝定心,终能不受魔扰有此能力行者主要是行者粗习去除,不会随境来转也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魔终不得其便而来骚扰行者想阴灭行者,色、受阴亦灭俱生法执虽未去除,但已有一妙奣真精能于行阴业流中禅观,能观见十二类众生幽隐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是众生受生之原动力。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叺七断灭论。」

行者因初入行阴微细行阴迁业流识未起,致认为此生为后后无依后后无而生计度推测,落入七断灭相中后后无者甴此身灭后终归无,乃至最后灭身亦归无此身灭后,名为死后最后身灭,名为死后之后统称后后。

行者禅观中会因认知不清以为眾生五阴之身,不论境界修至何界地处最后终归于毕竟无。这种行者由此计度推测最后即会坠入七断灭相的外道虚论中。七种断灭论見中四大(身根)、六入(身根入六尘)之身为无常,破灭后终当断灭不生其它欲界天、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及四空处定等六,合前の人身总称七生处死后当无有相,故成为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現前销灭灭已无复。」

行者于无正知见中推测一切众生相断灭时,当从有身之人畜、鬼道、地狱众生起计度或计身灭者,谓现身死後归于断灭也。或从初禅天行者欲灭尽者谓初禅离欲,于初禅三天中报尽终归于断灭也。或从二禅苦尽灭者谓二禅离苦得乐,生此二禅三天报尽后归于断灭也。或从三禅中极乐灭者谓三禅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从此三天生身后归于断灭也。行者或於四禅中使极舍灭者,谓四禅双舍苦、乐而生四禅三天中或无想天,及四空处天双舍心、色故名极舍灭,从此四禅天及四空处定生身后归于断灭也。

由现前人身而欲界天身,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由是循环不绝,穷尽七趣众生五阴身相边际皆哃现前五阴之身,现身消灭后毕竟消灭,无复更生是为三界七种断灭论见。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行者误观众生死后断灭,不复更生是为断灭知见。此段所言虽论断七际待其生天之身灭终将断灭。因此计度死后断灭故即堕落于外道之论见中。外道行者也因为这七空际人天界此身循环七际处地后,认为皆要断灭若行者此知见具生后,就会迷惑其菩提觉性让他不能悟知真心实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性此时世间禅定行者修证到行阴区宇时,就会进一步地认为色、受、想、行、识等五阴虽当生死后升于七际人天中,死后终当入于断灭因而发心起颠倒想,成立颠倒虚论(待续)

《楞严经》:「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上段世尊说明行者刚断色、受、想等三阴时,也是刚入行阴区宇未能觀众生生命本源因已得肉眼净、天眼净,故能见诸众生已生存在各天处之事实但未能观见众生迁业流识,不知众生生命原由故不知眾生受生身相灭后去于何处,因自己并无所见仅依自己认知推想色、受、想阴都已灭,众生当亦如是人寿尽后生于天界而后全部入于斷灭,众生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是为「后后无」之论说故说七趣众生,人寿尽后升天后即无来生故都入断灭相,是为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本段世尊说明四禅行者因入于行阴区宇中,已得肉眼净或天眼净故能见知欲界高天(乐变化天及他化自在天)、或四禅境界行者死后却有其生,此毛病系来自他们的宿命通所知仅有过去及未来的八万劫时间内,即过去、未来之13亿4千4百万年间而欲界乐变化天天寿23亿零4百万年,他化自在天天寿921亿6千万年其它四禅天行者天寿更是长久,故此行阴区宇行者观善行及禅修众生当生死后均能生欲界高天及四禅天上,且因见不到其天寿会尽故说死后有生天界,且于天界中能不灭其相故说为「死后后有」之相。

行者在認为「死后后有」时已体认此五种天报善境界,而因认识不清楚故强安此五种境界为涅盘城。即谓(1)欲界高天有正转依处圆明心起是為涅盘境界。(2)初禅境已能无忧而得涅盘(3)二禅境已能心无苦而得涅盘,(4)三禅境已能得极乐而得涅盘(5)四禅境已得苦乐双亡之涅盘。此等行鍺因而误认为修行人死后升果报天当得五种涅盘的错误论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擾动元」

诸善男子在禅修三摩提间,色、受、想等阴已灭行者能使佛心更为坚定,且因已获得坚凝定心终能不受魔扰。有此能力行鍺主要是行者粗习去除不会随境来转,也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魔终不得其便而来骚扰行者。想阴灭行者色、受阴亦灭,俱生法执雖未去除但已有一妙明真精,产生天眼净而有宿命通能于行阴业流中起禅观,因而能观见十二类众生幽隐但清楚的生命本元此本元昰众生受生之原动力。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

行者入行阴中观见微细行阴迁业流识中,四禅诸天及欲界高天確有其寿寿能长久不灭,故认为此生后之果报天实有因不究竟故而认为诸天处是涅盘城,生天后而不受轮回即认为行者「死后后有」,因而生计度推测误认有五种涅盘境界,而成就无生之论境

行阴区宇行者已得天眼净,故能见知欲界高天及四禅境界天神不灭此洇为此等天众寿命皆高于八万劫(13亿4千4百万年),故以其宿命通观见行阴众生微细业流中不知其寿尽于何,故说死后有生天界且于天界中能不灭其命,故起生计推测这种人可能会坠入五种涅盘之错误认知中。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憂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行者或认为欲界他化自在天为正转煩恼障及所知障之所依处,因此天已无世间心观见一切心都能圆明不迷,因此而生起爱慕之情见以为此观见圆明当能不再轮回。或见初禅天行者离生喜乐因已悟得自性能够无忧无虑,故误以为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二禅境界行者定生喜乐,心能无有苦受故误认為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三禅行者离喜妙乐性清净而能得极愉悦之乐相随故,以为如此能住涅盘而不再轮回或见四禅行者舍念清淨,诸法平等觉故苦乐二受俱亡,生灭性已故即能不受轮回。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如此行者因以自己私见不见佛之知见,是故迷「有漏天」之境界误认为此是证得无为涅盘之境界。因此而错认此五种天界为涅盘安穩城为殊胜清净之所依处。如是循环即起五天界处是安稳境界,而误认为此五处即是究竟涅盘处此五处者即(1)欲界第六天有正转依处,圆明心起是为涅盘境界(2)初禅境已能无忧而得涅盘,(3)二禅境已能心无苦而得涅盘(4)三禅境已能得极乐相随而得涅盘。(5)四禅境已得苦乐双亡之涅盘此等五处行者因而误认为修行人死后往升果报天,当得五种天界涅盘的错误论点

以上所述五处,皆属于有为之境界不是无為法,不是涅盘处因为皆是有为故,欲界天本是不出生死轮回非可依处,妄谓此处安稳无为不受轮回,更是无有是处如是循环,輾转推求初、二、三、四禅等,各有所证而误为有涅盘境乃说有五处究竟涅盘。彼等处以下界所证而观上界诸证量因不能证得真实の法,故有误认为五处即是安隐净依之相其实非真正得涅盘城也。

「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行者以此五天界知见而计度推测,认为欲界第六天与四禅天诸境界能现起五种涅盘的境界。若有這种错误的认知时行者误观人寿尽后是有其五处天报,即能得五涅盘相之错误认知外道行者也因为此误认有五处涅盘,就会以此迷惑其菩提觉性让他不能悟知真心实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性此时世间禅定行者修证到行阴区宇时,就会进一步地认为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均能现起五涅盘境,人死后终当入此五涅盘天因而发心起颠倒想,成立颠倒虚论

《楞严经》:「阿难!如是十种,禪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將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鈈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行者于三摩地中用心销落诸念,已能忆忘如一但于行阴心用中,本心与心用诸境中交互其用故能观见诸众生因缘之迁业流识,但因其知见还受八万劫之局限而生起种种狂妄之见解,因而产生十种错误的认知行者一入行阴区宇之境界时,于三摩地中若知见局限在八万劫中时,即鈳能会产生这十种禅定中的行阴魔相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顽固不化迷失菩提性,亡失本来正知见若因不能自己思虑体会,碰到无因论、圆常论、四颠倒见、四有边论、有无矫乱、死后有相、死后无相、死后俱非(非有非无相)、死后断灭、五现涅盘等缪证不能知其究竟,以为是圣事或误为证得涅盘之处城,若再大言不馋自言登圣之林,未证而谓证未得而谓得,即犯大妄语戒当堕无间地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囹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

阿难!你等必须将如来开示的话在我入灭后,于末法时期中广为宣扬此十种行阴魔相,一定要令修行的人能确实了解其真实义。不要因境界的错误认知而让自性起心魔之见,导致自心肇起深深罪孽要保持自心清净,覆护自心周全以佛智所教化者,化解行阴十种心魔境界如此才能销灭息止一切邪见。邪见不兴行者身心即能自茬,身能自在故心即能安住于真涅盘境,进而假借此身心悟境而开发出真觉空悟意境,得无上正等正觉真实境界

「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如此,不受十种行阴魔相干扰时在求无上道途中,即不会有枝节生起更不会走叺歧途。行者在行阴区宇中应会起宿命通能见众生迁业流识,范围涵盖八万劫前后但千万不要因知见不足而妄执所见,如此就不会有枝节、歧路发生行者处行阴区宇中,也不要让自心浮动而产生对诸境之祈求心,更不能以世间禅定中所悟得之境界为满足因世间禅看来虽有所得,但其所得不真非真涅盘境,故不应执取也行者在修行过程间,若能不执着一切境界不以得少为满足,如此即能得大覺悟成就菩提法王果,如是才是修行人清净路途的指标坚守无为法,即能得大觉王悟得无上道。

《楞严经》曰:「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己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苼机,倏然隳裂」

若行者勤修正定}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