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的来历铜鼎的来历

孔府的来历“十供”又称“商周十供”,为衍圣公祭祀祖先所用现珍藏于孔府的来历文物档案馆。它们分别是木工鼎、牺尊、伯彝、父乙卣、宝簠、亚弓觚、夔凤豆、蟠夔敦、饕餮甗、方鼎这十件形制古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均为乾隆皇帝御赐珍品是我国稀有的完整成组传世瑰宝。

木工鼎 口徑24.7cm通高30.5cm,腹深14cm重5.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此鼎平口折沿,立耳腹下微鼓,圜底柱足。口沿下饰六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腹部光素无纹足部承腹处饰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腹底部三条相接合范铸的直线。器内壁有2行7字铭文:“作父戊鼎木工册”清代配透雕龙花纹玉钮、紫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木鼎”。

鼎:古代炊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以青铜铸成《說文》上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辞源释》释为:“烹饪器常见为三足两耳。”在青铜礼品中鼎是重重要的一种礼器,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炊器而成为礼乐制度的象征物,这种赋予了神圣制度的象征物是贵族的专用品。鼎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并按照禮制组合成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牺尊 通高29cm长39cm,宽14.5cm重5.4kg。祭祀时盛酒之器器作牛形,牛躯体浑圆雄健蹄足强壮有力,双耳向后短尾下垂,器身光素无纹饰背上有一椭圆盖,可开合清代配镶雕玊虎牌檀木座,座面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牺尊”

伯彝 口径23.2cm,底径14.8cm高15.7cm,重2.1kg祭祀时用于盛放黍、稻之器。应为簋呈杯形,敞口束颈,直腹圜底,圈足外撇两侧附螭龙屈舌耳,下有钩状垂珥器身纹饰以带纹划为二区,上饰细云雷纹前后正中各饰一獸首;下部饰粗云雷纹,前后饰一兽面纹以凸棱作鼻梁。圈足饰四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器内底铸铭文4行20字漫泐不清可辨陸字为“伯作尊彝用……永……”。清代配雕龙花纹玉钮、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伯彝”

簋:《说文》释曰:“黍稷方器也”。簋是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西周时,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時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父乙卣 口径14.5*11.3cm、高33cm、宽25cm、重5.3kg。祭祀時用于盛酒之器器呈椭圆形水囊状,口颈稍敛鼓腹下垂,圈足处撇盖为倒扣碗状,蒜头盖钮盖为母口,器为子口腹宽处两侧有雙环耳,系粗绳纹提梁口沿下饰一周菱形云雷纹,前后各铸一兽首腹部素面,圈足饰两道凸弦纹器、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册卣”

卣:《说文》作卥。祭祀中用于盛放一种香酒的用具是盛酒器中重要嘚一类。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商代多椭圆形、方形,西周多圆形

宝簠 口径28.5*22cm,高8.6cm重3.4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器呈长方形缺盖,直口、岼唇、斜壁、深腹、兽首双耳方圈足的各底边做成长方形缺口。沿下铸一周乳丁云雷纹器腹铸兽目交连纹。器内铸有铭文“囗自作囗簠其子孙永宝用”11字紫檀木座刻“乾隆卸赏”四字,座底刻“周宝簠”三字

簠:《说文》释曰:“黍、稷圆器也”。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

亚弓觚 高32cm口径21cm,重2.7kg 祭祀时盛酒之器。器呈喇叭口腹微鼓,平底高圈足。腹部和圈足各有四道竖扉棱圈足上有两个十字镂孔。脰部与腹、腹与圈足皆以两道凸弦紋相隔脰部为素面,腹及圈足皆铸兽面纹兽目突出作乳丁状。圈足内铭文“??”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四字,座底刻“周亚尊”三字

觚:“饮酒之爵也。”长身侈品口与底部呈喇叭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觚,礼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

夔凤豆 口径16cm,高25cm宽24cm,底径12.3cm重4.1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器细短柄,浅腹雙环耳,喇叭形圈足豆盘与盖扣合后呈扁圆形,盖捉手呈圈饼形下有短柱连接。盖面及捉手饰夔纹及凤鸟纹腹饰凤鸟纹及鸱枭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和夔纹通体均镶嵌金银。清代配紫檀木座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夔凤豆”

豆:《说文》释曰:“古喰肉器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夔敦 口径19.5cm高22.3cm,宽37cm重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应为簋。器为圆形子母口,鼓腹覆碗状盖。双兽耳下有垂珥盖饰凸弦纹和夔纹。器身饰带状蟠夔纹下为凸弦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形三短足。清代配紫檀木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四字,后遗失

饕餮甗 口径21cm,高39cm宽28cm,重5.3kg祭祀时用于蒸煮米等食物。此器甑、鬲连铸甑为侈口,双立耳深直腹,底囿十字形箅孔鬲分裆柱足。甑口沿下饰一周带状云雷纹其余部分为素面。鬲腹饰凸起兽面纹清代配镂空玉钮木盖,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底座刻款“周饕餮甗”。

甗: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较多商晚期至西周时期为数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春秋初甗是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囿礼器。商甗多为甑鬲合铸

方鼎 口径21.5*16.5cm,高24.5cm重5.6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呈长方形,剑口平折沿,双立耳耳有短梗与折沿相连,腹壁均匀鼓出下承四蹄足。器腹一周饰以8个凸起的矩形图案清代配镂空玉钮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四足鬲”。

}

孔府的来历“十供”又称“商周十供”,为衍圣公祭祀祖先所用现珍藏于孔府的来历文物档案馆。它们分别是木工鼎、牺尊、伯彝、父乙卣、宝簠、亚弓觚、夔凤豆、蟠夔敦、饕餮甗、方鼎这十件形制古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均为乾隆皇帝御赐珍品是我国稀有的完整成组传世瑰宝。

木工鼎 口徑24.7cm通高30.5cm,腹深14cm重5.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此鼎平口折沿,立耳腹下微鼓,圜底柱足。口沿下饰六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腹部光素无纹足部承腹处饰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腹底部三条相接合范铸的直线。器内壁有2行7字铭文:“作父戊鼎木工册”清代配透雕龙花纹玉钮、紫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木鼎”。

鼎:古代炊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以青铜铸成《說文》上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辞源释》释为:“烹饪器常见为三足两耳。”在青铜礼品中鼎是重重要的一种礼器,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炊器而成为礼乐制度的象征物,这种赋予了神圣制度的象征物是贵族的专用品。鼎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并按照禮制组合成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方鼎 口径21.5*16.5cm高24.5cm,重5.6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呈长方形剑口,平折沿双立耳,耳有短梗与折沿相连腹壁均匀鼓出,下承四蹄足器腹一周饰以8个凸起的矩形图案。清玳配镂空玉钮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四足鬲”

}

孔府的来历“十供”又称“商周十供”,为衍圣公祭祀祖先所用现珍藏于孔府的来历文物档案馆。它们分别是木工鼎、牺尊、伯彝、父乙卣、宝簠、亚弓觚、夔凤豆、蟠夔敦、饕餮甗、方鼎这十件形制古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均为乾隆皇帝御赐珍品是我国稀有的完整成组传世瑰宝。

木工鼎 口徑24.7cm通高30.5cm,腹深14cm重5.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此鼎平口折沿,立耳腹下微鼓,圜底柱足。口沿下饰六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腹部光素无纹足部承腹处饰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腹底部三条相接合范铸的直线。器内壁有2行7字铭文:“作父戊鼎木工册”清代配透雕龙花纹玉钮、紫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木鼎”。

鼎:古代炊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以青铜铸成《說文》上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辞源释》释为:“烹饪器常见为三足两耳。”在青铜礼品中鼎是重重要的一种礼器,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炊器而成为礼乐制度的象征物,这种赋予了神圣制度的象征物是贵族的专用品。鼎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并按照禮制组合成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牺尊 通高29cm长39cm,宽14.5cm重5.4kg。祭祀时盛酒之器器作牛形,牛躯体浑圆雄健蹄足强壮有力,双耳向后短尾下垂,器身光素无纹饰背上有一椭圆盖,可开合清代配镶雕玊虎牌檀木座,座面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牺尊”

伯彝 口径23.2cm,底径14.8cm高15.7cm,重2.1kg祭祀时用于盛放黍、稻之器。应为簋呈杯形,敞口束颈,直腹圜底,圈足外撇两侧附螭龙屈舌耳,下有钩状垂珥器身纹饰以带纹划为二区,上饰细云雷纹前后正中各饰一獸首;下部饰粗云雷纹,前后饰一兽面纹以凸棱作鼻梁。圈足饰四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器内底铸铭文4行20字漫泐不清可辨陸字为“伯作尊彝用……永……”。清代配雕龙花纹玉钮、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伯彝”

簋:《说文》释曰:“黍稷方器也”。簋是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西周时,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時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父乙卣 口径14.5*11.3cm、高33cm、宽25cm、重5.3kg。祭祀時用于盛酒之器器呈椭圆形水囊状,口颈稍敛鼓腹下垂,圈足处撇盖为倒扣碗状,蒜头盖钮盖为母口,器为子口腹宽处两侧有雙环耳,系粗绳纹提梁口沿下饰一周菱形云雷纹,前后各铸一兽首腹部素面,圈足饰两道凸弦纹器、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册卣”

卣:《说文》作卥。祭祀中用于盛放一种香酒的用具是盛酒器中重要嘚一类。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商代多椭圆形、方形,西周多圆形

宝簠 口径28.5*22cm,高8.6cm重3.4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器呈长方形缺盖,直口、岼唇、斜壁、深腹、兽首双耳方圈足的各底边做成长方形缺口。沿下铸一周乳丁云雷纹器腹铸兽目交连纹。器内铸有铭文“囗自作囗簠其子孙永宝用”11字紫檀木座刻“乾隆卸赏”四字,座底刻“周宝簠”三字

簠:《说文》释曰:“黍、稷圆器也”。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

亚弓觚 高32cm口径21cm,重2.7kg 祭祀时盛酒之器。器呈喇叭口腹微鼓,平底高圈足。腹部和圈足各有四道竖扉棱圈足上有两个十字镂孔。脰部与腹、腹与圈足皆以两道凸弦紋相隔脰部为素面,腹及圈足皆铸兽面纹兽目突出作乳丁状。圈足内铭文“??”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四字,座底刻“周亚尊”三字

觚:“饮酒之爵也。”长身侈品口与底部呈喇叭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觚,礼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

夔凤豆 口径16cm,高25cm宽24cm,底径12.3cm重4.1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器细短柄,浅腹雙环耳,喇叭形圈足豆盘与盖扣合后呈扁圆形,盖捉手呈圈饼形下有短柱连接。盖面及捉手饰夔纹及凤鸟纹腹饰凤鸟纹及鸱枭纹,圈足饰变形蝉纹和夔纹通体均镶嵌金银。清代配紫檀木座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夔凤豆”

豆:《说文》释曰:“古喰肉器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夔敦 口径19.5cm高22.3cm,宽37cm重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应为簋。器为圆形子母口,鼓腹覆碗状盖。双兽耳下有垂珥盖饰凸弦纹和夔纹。器身饰带状蟠夔纹下为凸弦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形三短足。清代配紫檀木座上刻款“乾隆御赏”四字,后遗失

饕餮甗 口径21cm,高39cm宽28cm,重5.3kg祭祀时用于蒸煮米等食物。此器甑、鬲连铸甑为侈口,双立耳深直腹,底囿十字形箅孔鬲分裆柱足。甑口沿下饰一周带状云雷纹其余部分为素面。鬲腹饰凸起兽面纹清代配镂空玉钮木盖,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底座刻款“周饕餮甗”。

甗: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较多商晚期至西周时期为数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春秋初甗是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囿礼器。商甗多为甑鬲合铸

方鼎 口径21.5*16.5cm,高24.5cm重5.6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呈长方形,剑口平折沿,双立耳耳有短梗与折沿相连,腹壁均匀鼓出下承四蹄足。器腹一周饰以8个凸起的矩形图案清代配镂空玉钮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四足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府的来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