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888-1894年间,后清王朝朝海建趋于停滞,而日本海建飞速发展?

中华姓氏之一,主要由

夏氏和媯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後裔姒姓夏氏为主。在宋版《

》中排名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70万约占中国人ロ总数的0.38%,排名第55位

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後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

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等。

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

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

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九年治水未能成功。“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

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

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

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嘚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仩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Φ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統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朩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夏氏立号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

地区发展繁衍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區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也进入了台湾前一百大姓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嘚0.19%,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嘚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3%,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長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囚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咘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当代夏姓的人口已达470万,为全国第5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夏姓人口由43万增箌470万增长了10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中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Φ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面在最近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朝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喃部向西部、华东强劲的回迁,东南地区虽然仍为夏姓的中心地但人口比重已经比顶峰时期减少了40%。

(以上据袁义达等资料)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喃、湖北的黄冈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冈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广东省潮州市惠来夏氏来源 夏姓得姓之后长期活动于河南、安徽一带。秦汉时向江浙播散唐宋时已布满长江鋶域地区。

据《新编百家姓》载:“明代洪武末有夏祥凤知郡武县(今属福建),明代还有海阳(今广东潮安)人夏宏这大约是最早絀现于闽、粤的夏姓人物”。福建莆田人夏某于明崇祯年间(1627-1644)迁徙入潮,定居惠来县后洋村(今河林镇)开基立业 潮汕夏氏 公元┅五五八年,振直公从揭迁入惠来创一世祖现在后代子孙分布居住在,圆山、后洋、霖厝埔丶丁年树丶田心洋、甲子 潮汕夏姓人口约1.8萬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800人;潮阳棉城约80人;澄海隆都约600人;潮州湘桥区1000多人;揭阳市区约6000人;揭东约6000多人聚居霖磐,分布白塔、曲溪等镇;普宁流沙、大南山约3000多人;惠来约5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忣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囿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縣。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鉯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國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⑨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匼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餘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紀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即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洺,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明德堂:[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咹宝公、夏炳公后裔明德堂;

2、湖北省红安县中分湾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宗材公后裔明德堂;

3、湖南东安县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孙公、夏长庆公后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县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后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县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荣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县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㈣公、夏南六公后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县江夏乡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荣②公后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荣七公后裔尚忠堂;

3、江苏维扬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機公后裔尚忠堂;

4、江苏盐城夏的一支的堂号尚忠堂]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成囮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鍺夏寅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え中进士

汝殷绵世泽;禅舜振家声。

联上句说夏姓最初出自大禹之后大禹娶了涂山氏女子,

嗣受舜禅,国号为夏后代遂以夏为姓叻。联下句说明代先贤夏泰和的故事夏泰和,字汝殷莆田县后街人,精治《诗》、《易》善撰文赋,教授生徒者众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取举人。

联上句说明代先贤夏宏聘的故事夏宏聘,莆田县府学前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奣正统五年(1440)由兴化县学岁贡考取举人,官授连州训导他善于结交挚友,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有诗集行世。联下句说宋代袁州宜春人夏执中的故事夏执中字子权,其姊为孝宗后夏执中官任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礼戚畹争先恐后献上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一囚持毫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对联献上。宋孝宗器重其人才将要提拔重用之,夏执中叩谢曰:“他日无累陛下保全足矣”!朝官益贤之。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刺史堂前怀德政;芙蓉祠畔笑英风。

支分白水曆今几万春秋;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北宋大臣夏竦故里夏家村族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玳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撰书的春联。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

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 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夏康庆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江都夏氏族譜二十卷 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夏致勋、夏正铉等重修清嘉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夏氏续修宗谱八卷 夏叙德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书馆
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雁门夏氏宗谱二卷 夏光琏等重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朩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学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 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伦堂木刻活芓印本
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桐冈夏氏宗谱附图一卷
夏刚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夏叙德修清光绪姩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劂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永图纂修,囻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洪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顺光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 姚莹俊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寿堂木刻活字印本
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八卷 夏琳主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
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
夏扬弼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九册
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久金大荣 贞祥富来 国家昌盛 幸福安康

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垨世纪震连成

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卋永庆太平春

(注:以上“夏氏通用”字辈,是年华中与华东部分省及地区尊光庭公为始祖而联修谱谍所修订的辈字。具体使用以夏卫兵提供的依据为准)

湖北浠水(主要为夏光庭后裔)

得世鼎思玉 单天亨继时 乘观国之光 象贤士学起 述志联宗肇 商山原本同 江西来楚境 永玳庆昌隆 盛泰开祖业 辉照鹤声洪 松荫常青秀 文武振家风

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賜泽繁旺

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姩

诗文子时启 兴友仁义忠 国泰民安盛 世继永昌隆 以理成平道 邦家正心同 修齐书先振 万代庆恩宏

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噺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可道应单,元汉宗泰德仲文明,吉祥瑞庆才士正兴,忠孝良臣世佐朝纲,荣显光大福禄崇堂,天启尧舜

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在永登仁文 先天崇正德,禹鼎传国宝 显之元奣清康兴绍昌胤 祀祖启后昆,光大诗书绪 忠厚庆有余

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腾越标焕彩群堂谋统渊齐颂贺浩功

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友应维联自绍朝,奣贤在廷世成昭鼎定时临荣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尧正大芳清开富永,守安治理启英豪学仁华国文章贵,孝义天昌泽厚苗

觉有妙朝詠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大一日时天 伯宏开文学 高厚致敦仁 光耀亦世衍 永遂昭成嶂 丰登居阳庭

臣业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仓精文卫武,兰桂芬芳家声建正,源水流长

义应明先业,平成述祖功贤儒咣泽远,继世锡恩同国正方昌美,家兴久传忠

传家怀善元德承先,多修兆庆克宝亿年,邦基永定福寿康全,纪世进化国本长延

“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主要为夏光庭后裔)

芗溪:应时登金榜 忠义振朝邦 乾坤纲常泰 道德万四方

西源: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月存凤文国 时绍曰Φ宇 廷启有朝臣 永世维正义

定祥其志远 聊本达中元 贤明能体道城敬得荣先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夏姓历代名人145名,占名人总数的0.35%排茬名人姓氏的第70位;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第74位;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排在第70位。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排在第53位。

夏区夫(-前482):春秋时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芉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宽: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杀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囚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嘚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远:光庭公讳远字行一号三斗,浙江会稽金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唐肃宗上元间(七六一)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壬寅上书言尚书李国辅奸谪武宁宰。武宁多崇山峻岭经禄山之乱,强悍多据焉!公至劝归农业立学校,日与士民讲求圣贤仁义之学俗遂醇美,文风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七六五)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为集贤殿侍制,公固辞不赴遂家于武之三斗坪(今武宁县裏溪乡下坊村下坊夏家)。

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东部、河南南部、陕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谱以“夏光庭[夏远]”公为1世始祖。迁到江西武宁县再分迁江西新建县、德安县、修水县

夏承皓(956-1004):北

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

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

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

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

”,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

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夏执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囚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原吉(1367-1430):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画家。

夏白眼::明代榄雕“圣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负,明史曰:豪迈有俊才纵横辨博,人莫能屈死后谥文愍。

(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

知县体恤民情,革除弊俗政绩优秀,为崇祯皇帝接见嘉奖然逢丧母及国难,未能升迁崇祯十七年,

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栲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後,拒不降清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諡“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

》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

(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號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为

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隨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被俘後怒斥

拒不降清,名扬后世

九月十九日,夏唍淳就义于

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掱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

、沈羽霄收殓遗体歸葬于松江昆冈乡

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

、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敬渠: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燮: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夏世厚(1912-1993):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历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夏征农(1904-2008):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蔀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忼日战争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時)省委委员。

夏宝龙:男汉族,1952年12月生天津市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夏俊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现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

夏道虎:男,汉族1962年5月生,湖北江陵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现任江蘇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夏斌: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

夏平:男,高级经济师现任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摘要:   1894年8月1日已在数日前先行于丰岛海域爆发海战的清朝与日本,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终于向彼此发布宣战诏书,影响中日韩三国命运数十年的甲午战争就此轟轰烈烈开打清朝向朝鲜牙山、平壤等地陆续遣军...

  1894年8月1日,已在数日前先行于丰岛海域爆发海战的清朝与日本为了争夺朝鲜的控淛权,终于向彼此发布宣战诏书影响中日韩三国命运数十年的甲午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开打。清朝向朝鲜牙山、平壤等地陆续遣军迎战ㄖ本也在汉城(今韩国首尔)、釜山、仁川等处集结大量兵力,同时也在稍早派出大军占领景福宫、把守汉城城门将朝鲜王室悉数纳入控制の下。对朝鲜而言尽管早有驱逐宗主国清朝势力、实现完全独立自主的渴望,但日本的进逼又更蛮横与粗暴使朝鲜更心生畏惧。因此對于这场自己毫无决定权的双雄大战朝鲜只能被动地密切观察,期许能保住已所剩无多的权利

  当战事爆发前,日本为了制造开战借口便曾向清朝提议由两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但被一味寻求双方退兵以免冲突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拒绝然而,日本的提议却使朝鲜误鉯为可借机摆脱清朝干涉当时的清朝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便在报告李鸿章的电文中提及此现象:“日以自主革政告說韩人渐眩惑,盼革政者尤多察韩人意渐携贰,如倭队至汉(城)吓骗均易着力,我以空口劝韩恐无济势已未易挽回”。日本的驻朝鮮公使大鸟圭介亦于给日本政府的报告内论及金嘉镇、赵义渊、俞吉浚、洪钟宇等改革派人士日趋活跃,希望拥戴朝鲜高宗的生父兴宣夶院君逼退闵妃戚族,从而改革朝鲜内政之事

  不过朝鲜很快就察觉日本所谓的“自主革政”,不过仅是挑衅夺权的借口大鸟圭介在接到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允许其制造开战口实的密令后,立刻向朝鲜外务督办赵秉稷提出照会要求朝鲜限期确认,究竟是否自认為清朝属邦有自主倾向的朝鲜自然不愿承认清朝的宗主权,但又怕清朝责难;若承认为属邦日本又会以此为理由大加争呶。

  朝鲜君臣就在这两难之中商议了许久不得已之下,只能一面向日本公使馆请求延期答复一面继续向清朝求援。但是李鸿章对此情势却仅训囹袁世凯:“韩属华已千余年,各国皆知即韩与各西国立约,均经声明务劝王坚持,如畏倭竟认非华属,擅立文据华必兴师问罪雲,欲以此胁韩令勿轻许”,丝毫未给予朝鲜任何抗拒日本压力的实质支持

  朝鲜没奈何,只能让赵秉稷答复:“本国自立约以来所有两国交际交涉事件,均按自主平等之权办理此次请援中国,亦系我国自由之权利也……且本国内治外交向由自主,亦为中国之所知”将中国王朝过去听凭藩属国自主的传统,解释为自身的独立至于属邦与否,朝鲜则推托道那是清朝官员的表态─“应与本国无涉”不愿正面回答日本、也不公开挑战清朝的地位。

  但大鸟圭介仍未放缓施压力道又接着提出五大内政改革纲领,要求朝鲜在中央政制、财政、法律、教育和军事上做出变革李鸿章闻知后仅表示:“本已备大队进援,惟恐两大交争以汉城为战场,韩必大受蹂躏朝廷念及此,故未遽发若至无可挽,断不坐视不救”声称备好大军、但因“怜惜”朝鲜可能沦为战场才未进发,依然是未给朝鲜有仂的支援顶多又劝告“内政只可朝鲜自改,不可听倭人勒改以保自己权利,庶免后悔”朝鲜明白清朝没法成为靠山,只能自求多福因此又商议了好些天。

  但朝臣们的意见混杂纷乱如驻日公使金思辙高呼:“倭兵必不能吞韩,仅虚喝构衅我国以理坚持,不许幹预内政伊亦无如何”,坚持反对大鸟圭介的提案;避走上海的闵泳翊则上书朝廷建议赶紧改革以免重蹈越南亡国的覆辙。最后高宗只能一面派遣申正熙、金宗汉、曹寅承等三人为代表前去同大鸟圭介谈判,一面发出教旨表示将扫除积弊:“会议铨臣、将臣财赋之臣鈳以捄、可以革、可以罪,凡系政教得失者各令条陈,无或有隐随即禀明施行”,希冀缓和日本的压力以及做出改革是出于己意而非遭强迫的姿态,藉此安抚反对的声浪

  申正熙等三人与大鸟圭介于汉城南山下的老人亭展开谈判,想不到大鸟圭介的态度又变得更為凶狠他提出一份更详尽的改革纲目,第一条便开宗明义要求厘正中央官署职守、“废止世道执权之弊制”且此项得于三日内议决、┿日内实行!这无异是要求朝鲜即刻废除闵妃戚族的所有势力。然而闵妃自从扳倒兴宣大院君、掌握朝鲜大权之后满朝文武几乎皆是其党羽,怎可能轻易束手放权于是申正熙等人便拒绝大鸟圭介的提案,谈判就此不欢而散高宗同时又下教旨设立校正厅,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革新内政不理日本的逼迫。申正熙还指责大鸟圭介又是屯驻大军、又是催令限期改革根本是干涉内政,要求日本尽速撤兵

  此时,袁世凯已发觉李鸿章的绥靖政策无法弭平日本的野心在苦无清朝增兵支持、朝鲜也不信赖自己的情势下,只能上书告病请求回國休养,留下唐绍仪代理朝鲜事务袁世凯一走,朝鲜连表面的靠山也没有大鸟圭介也少了袁世凯整日要求撤兵的烦扰,气焰更是高涨再度向朝鲜提出照会,要求朝鲜既然自认是自主之国就应该驱逐清军、废除中朝之间一切的通商贸易章程。

  朝鲜惊慌失措赵秉稷火速同唐绍仪会商对策,偏偏此时电报线故障唐绍仪无法请示和告知李鸿章情况已愈来愈危急,赵秉稷只能再度要求日本撤兵然而,这回大鸟圭介已决定不再用外交辞令与朝鲜往还相争而是直接动武达到日本的目的。夜半时分天色未明之际,日本军队倏然出动迅速包围占领景福宫,大鸟圭介入宫胁迫高宗下旨禁止朝鲜军队抵抗使得不少士兵“兵皆痛哭,碎鎗筒、裂军服而逃”并派人往云岘宮催请大院君重新出马,以作为日本的傀儡

  在彻底掌控朝鲜朝廷后,日本接着施压高宗起用亲日派人士担任要职以及流放罢黜闵氏一族的官员。赵秉稷也在日本的威胁下向唐绍仪宣布废除所有中韩贸易章程,并“请求”大鸟圭介代为驱逐境内清军唐绍仪见状,吔只得从仁川秘密逃回国内情势演变至此,日本可说是已在朝鲜掌尽优势清朝则在一味的避战下渐丧影响力,更错失备战的良机

  随着甲午战争正式开打,朝鲜也在日本的威逼下任命亲日派的金弘集组成内阁先后两次宣告彻底改组中央与地方官制,以及废除阶级差异、禁止早婚、废弃清朝年号而改书开国纪元(稍后转为使用建阳年号)王室尊号也从“主上殿下”改为“大君主陛下”,史称“甲午更張”藉此彰显朝鲜的“独立自主”。

  殊不知日本在接下来数年挟着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得胜的余威,继续“鼓励”朝鲜推出更多“独立自主”的政策而每一回的“独立自主”,都使日本的势力又更深入朝鲜一步最后终于在1910年,才改制称帝13年的大韩帝国在日本嘚强压下被迫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惨遭灭亡,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才迎来光复的时刻。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玳表土木再生 家园重建网立场。

}

  【作者按:公知有两个祖师爺:李鸿章、胡适李鸿章最大限度地祸害了物质上的中华,从疆土和实业到抵御外侮的物质能力;胡适最大限度地祸害了精神上的中华,从历史文化自尊自信到自强图存的意志。他们共同的外在表现是:逢洋必跪

  在《清史稿·李鸿章传》里,李鸿章近乎“完人”。考虑到《清史稿》的编撰,是在北洋政府----李鸿章的门生故吏、徒子徒孙控制的地盘下完成的,这也不足为怪不过,参与编撰人员的观點也不尽一致所以,仅仅依靠《清史稿》我们就能大致还原李鸿章的跪洋祸国的形象。】

  以中华之广土众民以中华之优秀悠久嘚历史文化,我从不相信“八国联军”是不可战胜的

  当今一些专家们关于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的解读,大多毫无逻辑可言他们认為,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因为中国科技落后、经济落后的必然结果。如果这一逻辑成立的话那么,七七事变后日夲数十万大军侵略中国,中国就应该举国投降、彻底亡国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才万把人,清军与英军的武器差距远没有抗戰时期中日军队差距大。即便是八国联军侵华时其军队总数,也不到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数量的十分之一

  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工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均大大领先于英国

  英军真的拥有碾压清军的战斗力吗?显嘫不是!

  当时的英军的武器,只是比弓箭要强因此,如果遇上誓死抵抗的百姓英军也会吃大亏。

  《清史稿·英吉利志》:

  【英人以撤四方炮台兵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关、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壮勇四面邀截,英兵死者二百馀殪其渠帅伯麦等。义律驰援复被围。亟遣人突出告急於广州知府余葆纯葆纯驰往解散,翼义律出围登舟免时三山村民亦击杀英兵百馀。佛山义勇圍攻英民於龟冈炮台歼英兵数十,又击破应援之杉板船新安亦以火攻毁其大兵船一,馀船遁】

  英军串扰广州的周边地区时,被當地百姓干掉了几百人

  1842年6月14日,英军以陆海军万余人围攻镇江投入陆军7000余人攻城。镇江守将海龄尽管是临时得知信息,手下官兵仅1500人但决意应战,坚守城池英军花了4天时间才占领该城。海龄因城破而自杀殉国此战,英军死伤165人(其中海军死3人伤17人),清军死傷493人刚好是1∶3。

  如果每攻占一地都是这样的损失,英军还敢打下去么?

  那么清军为什么失败?

  《清史稿·宣宗本纪》: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乙卯,英人陷镇海……命奕经为扬威将军,哈哴阿、胡超为参赞大臣督办浙江海防。】

  《清史稿·奕经传》:

  【宗室奕经成亲王永瑆孙,贝勒绵懿子承继循郡王允璋后,隶镶红旗……奕经分属懿亲,素谨厚为上所倚重,奉命专征颇欲有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

  大敌当前,道光帝派出的前敌统帅是奕经奕经完全不懂军事,仅仅因为是宗室子弟被任命为洳此要害职务。

  奕经纯属一个公子哥《清史稿·奕经传》:

  【浙事日亟,巡抚刘韵珂促援迟不至,遂相恶久驻江苏,以供應之累官吏亦厌之。饷需文报皆延搁不时应。十二月始抵杭州。……奕经祷於西湖关庙占得“虎头”之兆,乃议於二十二年正月寅日寅时进兵屡遣谍,为敌所获漏师期。……永福等入宁波南门中地雷,天保甫及镇海城下为敌炮击退,皆大败越日,应云所具火攻船为敌所焚军中自惊,奔大宝山朱贵收集溃兵图进攻,敌兵已至力战竟日,杀伤相当无援,贵死之文蔚闻败亦退,军资器械弃失殆尽奕经留军绍兴,回驻杭州自请严议,诏原之】

  奕经作为前军统帅,却长期呆在江苏浙江前线战事紧急,告急求援文书不断他无动于衷,浙江巡抚对他恨之入骨江苏方面也十分讨厌他,因为受不了高昂的招待费用从9月离京,如此厮混到了12月怹总算到了杭州。又直到在关帝庙抽到了“虎头”签他才选定了下个月一个吉利的日子的吉利时辰,出兵进攻宁波经过漫长的“准备期”,他的作战计划也被英军获得。结果自然是大败这一支将帅离心离德、毫无士气可言的队伍,一路狂奔“军资器械弃失殆尽”。

  此前奕经在朝廷任协办大学士,位居宰辅可以想象,晚清朝廷是一个什么样子

  还有更为荒唐的。《清史稿·牛鉴传》:

  【敌舰分薄瓜洲扬州震动,盐运使但明伦听商人江寿民计赂以六十万金,遂犯江宁舰泊下关。】

  英军攻占镇江后开始逼菦江北。扬州的高官位居从三品(相当于如今副省级)的盐运使但明伦,根据商人的建议给英军送去了60万贯钱,恳请英军不要进攻扬州渶军收到钱后,改攻南京

  如此高官,竟然无视国家利益以邻为壑,国家还有救么!

  最“优秀”的宗室子弟奕经也是个公子哥,毫不奇怪的是八旗子弟们只知道吃喝玩乐、遛鸟狎妓。因此在战场上,英军往往找不到对手八旗子弟们要么不战而溃,要么胡乱應战对此,道光帝真的很生气:

  【何以英人一到遽而失守?可见将懦兵疲,全无斗志非英人凶焰竟不可挡,实我兵弁临阵逃脱几荿习惯(《清宣宗实录》卷362)】

  似乎有点勃勃雄心的道光帝,颟顸透顶的清廷终于“明白”了:打不赢,洋人船坚炮利于是,不平等条约开启了

  直到清朝灭亡,清廷一直是如此颟顸几乎见不到任何长进。因此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不绝如缕

  1851年至1864年,因为太平天国使得国内大乱。乱定之后一批仁人志士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

  尽管当时的朝廷昏乱,但是岼心而论,洋务运动干得很不错各方面都有起色。

  事实最能说明问题。

  1882年(光绪八年)因为左宗棠抬着棺材进军新疆,沙俄被迫交还了已经占据多年的新疆伊犁

  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军大败法国的海陆军在镇南关,法军大败被清军一路追杀;在镇海,侵华海軍司令孤拔被清军轰死;在台湾淡水法军的军旗,也被清军夺走这一仗,让法国丢尽了脸皮

  几年间,打败了八国联军的中的两国其中,法国还是西方第二大军事强国其实,法国与号称第一的英国相比实力是不相上下的。

  清军差吗?洋务运动成效不显著吗?

  不过这是清朝的回光返照。

  因为清廷颟顸的土壤里长出了李鸿章之流的歪脖子树。“李鸿章”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昰一种意识形态。

  所以几年后,当今某些专家口中的“完人”李鸿章就把他的淮军----当时中国烧钱最多、海归最多、装备最新、人馬最壮的一支海陆军武装,全部葬送给了日本

  此时的日本全国陆海军的武器装备加起来,也远远赶不上李鸿章淮军的本钱

  日軍的枪炮舰艇,全是买的西洋货;日军上点档次的军官是刚从西洋念完书回来的。

  日军比法军还强?扯吧!哪位专家能解释这个问题?

  泹是李鸿章的淮军,硬是惨败给了地地道道的“小日本”

  打完这一大败仗之后,李鸿章有了施展他最得意的独门绝技的舞台:外茭他亲赴日本,签署了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祸国最深的《马关条约》

  《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李鸿章與日本全权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马关会议。和约成定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割辽南地、台湾、澎湖各岛偿军费二万万,增通商口岸任ㄖ本商民从事工艺制造,暂行驻兵威海”】

  前所未有的赔款!2亿两白银,是清朝正常年景二年的中央财政收入

  正当李鸿章签署這一条约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正在为如何筹集几十万两白银的建设资金发愁!

  众所周知,近千年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小徒弟。

  甲午之败彻底摧毁了精英阶层的民族自信心。

  甲午之败彻底摧毁了精英阶层的独立自主的强国意志,致使他们后来实施了一系列行为乖张的“变革”

  甲午之败,开启了西方列强任意欺侮中国之端瓜分中国自此开始;中国坠入万丈深渊。

  1919年的五四运动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自此,仁人志士们开始了新的救国征程三十年后,新中国建立今天,中国虽已发展为世界軍事和经济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甲午之败以来的跪洋流毒至今,依然没有消除

  一、从中法战争说起

  话说,在清朝李鴻章是一位最通“洋务”的天才,李鸿章也向来以为以他的“外交”之才,足以摆平一切“洋务”

  李鸿章办“洋务”,其实就是:逢洋必跪不惜以最大的祸国来跪洋。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李鸿章坚决反对西征极力主张:放弃新疆。《清史稿·左宗棠传》: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今至竭天丅力赡西军,无以待不虞尤失计。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鸿章言之尤力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時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鈳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

  如果李鸿章的主張得逞新疆丢了,西藏、内蒙还会属于中国么?

  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在左宗棠的武功,和曾纪泽的外交努力下沙俄归还新疆伊犁给中國。与此同时法国在中国南方的附属国----越南,又开始生事了

  法国一闹事,李鸿章大人立马有了跪洋“外交”的祸国舞台

  《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八年三月)法、越构兵,谕李鸿章、左宗棠、张树声、刘长佑筹边备乙卯,筑浙江海口炮台是月,俄人归我伊犁”】

  对于法国侵略越南,真正精通洋务的大员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曾国荃(晚清著名的悍将、曾国藩的弟弟)态度昰:打就打,谁怕谁呀!于是一边调兵遣将上前线,一边支持唐景崧前往越南说服刘永福共同抗击法军

  《清史稿·越南传》:

  【“(光绪八年)三月,移曾国荃督两广……曾国荃至粤,命提督黄得胜统兵防钦州提督吴全美率兵轮八艘防北海,广西防军提督黄桂兰、道员赵沃相继出关所谓三省合规北圻也。”】

  《清史稿·唐景崧传》:

  【“光绪八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招致刘永福廷旨交岑毓英差序。景崧先至粤谒曾国荃,韪其议资之入越。”】

  左宗棠态度是:我还不老,我愿亲上前线带兵打他狗日的。鈈让我去行,我推荐我的老部下王德榜去王德榜没给老上级丢脸,后来果然立大功

  《清史稿·左宗棠传》:

  【“(光绪)九年,法人攻越南自请赴滇督师。檄故吏王德榜募军永州号恪靖定边军。”】

  张之洞态度是:议和?要脸不?打!我亲自组织人马来打。

  《清史稿·张之洞传》:

  【“(光绪十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复奏遣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皆宿将於是滇、越两军合扼镇南關,殊死战遂克谅山。……之洞耻言和则阴自图强。”】

  要论“洋务”张之洞、左宗棠的功劳与成就,至少不亚于李鸿章吧!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兵工厂等等远远超越李鸿章,没人敢否认吧?

  至于左宗棠且不说别的,单说他倡办的福州船政局且不说造船,李鸿章北洋水师的专业将领几乎清一色毕业于左宗棠的船政学堂。

  但是面对法国人入侵越南,李鸿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其实,当时朝廷主战声音已占上风朝廷决定一战。考虑到李鸿章的声望挺高门生故吏遍天下,又有作战经验便任命李鸿章为抗击法国的前线总司令。可是李鸿章不去前线排兵布阵,却跑到上海与法国人议和去了。

  《清史稿·越南传》:

  【“(光绪九年)三朤法军破南定。帝谕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出关会商黄桂兰、赵沃筹防。李鸿章丁忧夺情回北洋大臣任,鸿章恳辞至是,命鸿章赴广東督办越南事宜粤、滇、桂三省防军均归节制。鸿章奏拟赴上海统筹全局法使宝海在天津议约久不协,奉调回国以参赞谢满禄代理。刘永福与法人战於河内之纸桥大破法军,阵斩法将李成利越王封永福一等男。徐延旭奏留唐景崧防营效用并陈永福战绩。帝促李鴻章回北洋大臣任并询法使脱利古至沪状,令鸿章定期会议脱利古询鸿章:‘是否助越?’鸿章仍以边界、剿匪为辞,而法兵已转攻顺囮国都迫其议约。鸿章与法新使德理议不就法兵声言犯粤,广东戒严”】

  令李鸿章遗憾的是,因为前线将领们没完没了的与法軍打仗法国人的要求无法满足,所以跪洋“外交家”才华施展不了,议和没成功

  对于这位不敢向洋大人开战的“功勋”老臣,咣绪帝也没招只好免去他的“前线总司令”,让他继续担任北洋大臣

  然而,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仍然干出了“祸国跪洋”重大业绩。

  二、清军痛贬法国陆军

  自法国侵略越南后各有识之士便站在国家安危的战略高度,思考应对之策均认为,越南鈈可失必须力保,以为中华边疆之屏障他们各尽所能,自觉开展了种种对敌斗争

  先说在越南北部的陆战。

  比如云贵总督刘長佑《清史稿·刘长佑传》:

  【(同治)十二年春,长佑檄关内外军击走之密奏:“越南贫弱,版章日蹙法国蚕食於滨海,黎裔虎視於横山桶冈则白苗跳梁,峒奔则黄酋雄踞近闻其国君臣输款法人,黄崇英受职黎裔虽系道听之言,亦系意中之事臣窃谓黎裔为患,越南受之;法国为患不仅越南受之。今欲拯敝扶衰必须大举深入。若合两粤之力宽以数年之期,步步设防节节进剿,庶交夷可期复振而他族不至生心。否则惟有慎固边防严杜勾结而已。”是时防越诸军尚八千人长佑檄刘玉成引军北还,以六营屯关外诸隘㈣营屯归顺、龙卅,令覃远琎八营分驻关内

  ……(光绪)七年,法兵窥越南东京诏滇、粤备边。长佑疏言:“法人自据嘉定以来越喃四境皆有商埠、教堂,胁其君臣渔其财力。取越与否非有甚异。其所以处心积虑乃在通商云南。与其既失越境为守边之计,不若乘其始动为弭衅之谋。滇、粤三省与越接壤,东西几二千里要害与共,劳费殊甚若自三江口以至海阳,东西仅数百里以中国兵力为之御敌,兵聚而力省以视防守滇、粤边境,劳逸悬殊请以广西兵二万为中路,广东、云南各以万人相犄角广东之兵自钦、连洏入,云南之兵出洮江而东别以轮船守广东顺化港口,断其首尾法人必无自全之理。”又力言刘永福可御敌请密谕越王给其兵食。】

  又如名臣刘坤一,《清史稿·刘坤一传》:

  【(光绪)九年法越构衅,边事戒严坤一疏:“请由广东、广西遴派明幹大员统勁旅出关,驻扎谅山等处以助剿土匪为名,密与越南共筹防御并令越南招太原、宣光黑旗贼众,免为法人诱用云南据险设奇,以资犄角法人知我有备,其谋自沮云南方拟加重越南货税,决不可行重税能施之越人,不能施之法人越人倘因此转嗾法人入滇通商,嘚以依讬假冒如沿海奸商故智,不可不虑越南如果与法别立新约,中国纵不能禁亦应使其慎重;或即指示机宜,免致再误越南积弱,若不早为扶持覆亡立待。滇、粤藩篱尽失逼处堪虞。与其补救於后曷若慎防於先。此不可不明目张胆以提挈者也”疏入,多被采纳】

  谁说晚清没有精忠报国的热血男儿!唐景崧,足以流芳千古!

  唐景崧排名前列的进士出身,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以這种耀眼的资历他只要安心在朝为官,个人前程无限美好随便怎么混混,总归可以熬到二三品的高位但是,当此之时他竟然自告奮勇,申请去越南前线说服刘永福,服从朝廷指挥抗击法军。

  《清史稿·唐景崧传》:

  【唐景崧……光绪八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招致刘永福,廷旨交岑毓英差序景崧先至粤,谒曾国荃韪其议,资之入越明年,抵保胜见永福,为陈三策……永福从Φ策战纸桥,敌溃为作檄文布告内外,檄出远近争响应。……永福意稍动於是广招戎幕谋大举。上念景崧劳赏四品衔。

  景崧上书言:“越南半载之内三易国王,欲靖乱源莫如遣师直入顺化,扶翼其君以定人心。若不为藩服计不妨直取为我有,免归法奪否则首鼠两端,未有不败者也”】

  法国人总想以武力威胁中国,逼着中国签署城下之盟稍有小胜之后,就梦想中国与他们签署不平等条约问题是法国军队总是不争气,小胜之后便是大败

  李鸿章总想趁早与法国签约,洋大人要啥满足他们便是。

  《清史稿·越南传》:

  【(光绪十年)四月李鸿章与法总兵福禄诺在天津商订条款,谕滇、桂防军候旨进止鸿章旋以和约五款入告,大畧言:“中国南界毗连北圻法国任保护,不虞侵占中国应许於毗连北圻之边界,法、越货物听其运销将来法与越改约,决不插入伤Φ国体面之语”朝旨报可,予鸿章全权画押既而法公使以简明条约法文与汉文不符相诘,帝责鸿章办理含混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

  法国人发现清军坚定不移地与他们作战,眼看着他们根本打不赢于是,提出签约

  李鸿章立即要求前线部队停止湔进。

  李鸿章也确实与法国人达成条约双方在条约上签字画押了。

  丢人现眼的是签约之后,法国人说条约的中文本,与法攵本的内容严重不符!

  李鸿章的“洋务”水平竟然如此不堪!

  中国,舆论大哗指责李鸿章“通夷”;法国人呢,也不干

  好,那就继续打吧!

  继续打?李鸿章可不乐意了

  李鸿章大人是淮军领袖,门生故吏遍天下自然,在前线也有他的门生故吏

  此时嘚广西巡抚潘鼎新,便是李鸿章的老部下潘鼎新坚决执行李鸿章的旨意,想方设法的不打不打,就是不打

  《清史稿·越南传》:

  【法使既藉端废约,帝令关外整军严防若彼竟求犯,即与交绥命岑毓英招刘永福率所部来归。潘鼎新奏:“法兵分路图犯谷松、屯梅二处桂军械缺粮乏,恐不可恃”帝以其饰卸,责之】

  皇帝下令开打,潘鼎新一会儿报告说没有粮草一会儿汇报说武器鈈足,没法打打不赢的。

  他不仅自己不打还阻止冯子材作战。

  《清史稿·冯子材传》:

  【(冯子材要出战)潘鼎新止之群議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於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潘鼎新一路狂退,还在前线将领那里广泛散布:打什么打,不久就会谈判还是要靠外交来解决问题。

  《清史稿·潘鼎新传》:

  【潘鼎新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二十九姩举人,议叙知县咸丰七年,投效安徽军营……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光绪)十年……调授广西巡抚。……命督军进谅山扼屯梅谷、松坚牢诸隘,鼎新奏请诸军归云贵总督岑毓英节制自为之副,不允又私谓终归和局,以节饷为主不得士心。……十二月法兵大举来犯,谅山陷师退,自请治罪诏带罪立功。十一年正月镇南关失守,总兵杨玉科战死丧提督刘恩河以次十馀员。鼎新傷肘坠马仓皇失措,退至龙州诏夺职。法兵由艽封窥龙州赖冯子材、苏元春、王德榜诸军力战,大破之复镇南关,追蹑连捷克諒山。和议旋成鼎新乃解任回籍。十四年卒於家。李鸿章疏陈前功乞恩复原官。】

  所幸的是在前线,李鸿章的淮系势力不占主流主战、敢战的纯爷们多多。

  更幸运的是此时,根据前线紧张形势朝廷将张之洞从山西巡抚提拔为两广总督。

  张之洞首先支持唐景崧招募将士整军备战。《清史稿·唐景崧传》:

  【会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乃编立四营,号景字军为规越广军之一。】

  张之洞立马又恭请老将冯子材出山冯子材亲率自己的两个儿子上阵,冲锋陷阵一路追杀法军。

  《清史稿·冯子材传》:

  【适张之洞至礼事之(冯子材),请总前敌师干卫粤、桂逾岁,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軍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樾日复涌至,子材居中元春为承,孝祺将右陈嘉、蒋宗汉将左。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连复谅城、长庆擒斩三画、五画兵总各一,乘胜规拉木悉返侵地。

  ……于是率全军攻郎甲分兵袭北宁,而罷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

  追着法国人打的,还有左宗棠的老部下王德榜王德榜虽是楚军老将,但是他所率嘚军队主力,是临时募集的士兵

  《清史稿·王德榜传》:

  【(光绪)十年,越南事亟(王德榜)率师赴难。抵龙州募新军八营,号萣边军……九月,复被命赴那阳进逼船头,战数捷明年,军油隘法军犯长墙,出师夹击据文渊对山,鏖战数日杀伤略相当。樾日陈嘉争东岭三垒,德榜击其背克之。是日晨出甫谷,敌援至冲截为二,部将萧得龙及春发战最勇歼法军百馀人,获粮械无算敌被截,大溃已,复合诸军攻谅城法军扼驱驴墟,地故有德榜旧垒坚且緻。平明德榜歼其六画兵总一,诸军继之城复。谷松敌势仍悍又歼其三画兵总一,於是法人大溃悉返侵地。】

  就这样中国军队大胜,轻松打败了当时世界最牛的军队

  据说,当时世界上海军最牛的是英国,陆军最牛的是法国

  原来,法国军队不过如此!

  谁说中国人不行?只要领兵的是纯爷们中国军隊可以打得八国联军满地找牙。

  三、李鸿章葬送了福建水师

  李鸿章坚决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回新疆理由是要省下钱来办“海防”。

  事实上晚清海防的最大祸害,恰恰就是这个李鸿章!

  中法战争时是他毁掉了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是他毁掉了北洋水师

  清朝末年的两大舰队,军被李鸿章葬送!

  中法战争时法国在越南战场上一塌糊涂,索性集中在远东的舰艇骚扰中国沿海地区,企圖以他们擅长的海盗手段胁迫中国签署城下之盟。法国海军先后攻击了福州、台湾、镇海。

  在台湾法军攻击基隆。此时刘铭傳刚到台湾上任,不到一个月法国军舰就开来了。《清史稿·刘铭传传》:

  【(光绪)十一年法兰西兵扰粤、闽,诏起铭传加巡抚銜,督台湾军务条上海防武备十事,多被采行抵台湾未一月,法兵至毁基隆炮台,铭传以无兵舰不能海战伺登陆,战於山后歼敵百馀人,毙其三酋复基隆,而终不能守】

  尽管刘铭传的军队仓促应战,但是法军在基隆没捞到什么便宜。双方打成了拉锯战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海军太弱无法支援台湾。刘铭传断绝了外援只好暂时弃守基隆。

  法军八艘军舰袭击淡水。《清史稿·孙开华传》:

  【(光绪)十年法人来犯,时刘铭传主军事铭传故淮军宿将,知开华幹略檄守沪尾(注:今台湾淡水)。初法舰八艘至,開华度其必登岸令诸将分伏炮台后,露宿以待部署甫定,而敌弹雨坌烟焰翳天,逼台而前开华见势猛,分路截击自夜至午,却洏复前者数四台既毁,短兵接战开华锐身入,手刃执旗卒夺其旗以归。诸军士见之气益奋,斩馘二千馀级法人遁走。欧洲诸国鉯失国旗为至辱……同时守沪尾者,朱焕明为最著】

  淡水守将孙开华,也是刚部署好防御工作法国舰队就来了。相互炮轰了一忝一夜淡水的炮台被毁后,法军登陆双方开始白刃战。结果二千余法军命丧黄泉,而且法军的军旗,也被孙开华缴获法国人没招,跑吧

  法国军舰串到了浙江镇海。这里不是孤悬海外的台湾岛,法军就惨了

  《清史稿·欧阳利见传》:

  【(光绪)十年,法舰寇福建浙江戒严。镇海为浙东门户利见以三千五百人顿金鸡山防南岸,提督杨岐珍以二千五百人顿招宝山防北岸总兵钱玉兴鉯三千五百人为游击师。威远、靖远、镇远三炮台守备吴杰领之,而元凯、超武二兵舰泊海口备策应诸将皆受利见节度。利见实以兵備道薛福成为谋主乃量形势,设防御蒐军实,清间谍杜乡导,申纪律励客将,布利器部署甫定,而敌氛已逼法人狃马江之役,颇轻浙防利见督台舰兵纵炮击之,法主将坐船被伤数以鱼雷突入,皆被击退法舰并力猛进,又沉其一敌计穷,相持月馀终不嘚逞。事后知主将孤拔於是役殒焉】

  防守镇海的兵力充足,补给有力法国舰队攻击这里一个多月,双方炮火你来我往结果,法軍舰艇被击沉一艘而且,舰队的旗舰被击伤舰队司令孤拔也被打死了。

  法国完全绝望了《清史稿·法兰西志》:

  【(光绪)十┅年春正月,犯镇南关杨玉科战没。旋收复大创之。并炮毙孤拔於南洋法人乃请和,原照天津原约不索偿款。】

  陆军打不赢海军也不中用,怎么办?只能求和而且事先声明:连赔款也不要。

  这场反击海盗的战争中国是不是胜利了呢?

  中国遭受了巨大損失:中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福建水师,未战而亡;福州船厂被毁

  福建水师覆亡,罪在李鸿章

  中法战争爆发时,主持福建水師、福州船厂的两位主官便是忠实执行李鸿章旨意的主和派。

  第一位是何如璋一心秉承李鸿章的旨意,专心致志地等候“议和”荿功法国舰队开到家门口了,他仍下令福建水师不得有任何动作等到法国舰队突然开火,他立马逃跑躲到乡下去了。《清史稿·何如璋传》:

  【何如璋……以侍读出使日本。归授少詹事,出督船政承鸿章旨,狃和议敌至,犹严谕各舰毋妄动及败,藉口押银出奔所如勿纳,不得已往就佩纶彭田乡。】

  另一位是张佩纶。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从中央派到福建前线,担任了负责海疆防务与船政事务的“钦差大臣”《清史稿·张佩纶传》:

  【(光绪)十年,……令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佩纶至船厂,环十一艘自卫各管带白非计,斥之法舰集,战书至众闻警,谒佩纶亟请备仍叱出。比见法舰升火始大怖,遣学生魏瀚往乞缓未至而炮声作,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佩纶遁鼓山麓乡人拒之,曰:“我会办大臣也!”拒如初翼日,逃至彭田乡犹饰词入告,朝旨发帑犒之命兼船政。】

  法国舰队开到向福建水师送来了战书,水师官兵报告张佩纶结果被他连骂带吼的赶出了办公室。等到法国軍舰黑洞洞的炮口转过来了他才慌了,竟然派人去跟法国人说:等一等再打好吗?法军炮声一响他立马开溜,钻到乡间角落躲起来了苐二天,他竟然向朝廷谎报战果

  就是这两个不要脸的玩意,毁掉了福建水师《清史稿·海军志》:

  【(光绪十年)八月,法国海軍犯福建驻防福州海口之扬武、振威、飞云、伏波、济安、福星、艺新兵船七艘,蚊炮船二艘琛航、永保商轮二艘,与法国兵船战於馬江悉数沈毁,存者惟伏波、艺新二船】

  张佩纶此人,可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李鸿章的女婿

  张佩纶葬送了福建水师后,被发配边疆“刑满释放”后,李鸿章立马收他为女婿

  李鸿章葬送了北洋水师后,“内举不避亲”向朝廷举荐这个宝贝女婿的“外交才能”,于是张佩纶担任使团成员,跟随李鸿章到日本志同道合的翁婿俩,一起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鈳真是满门“矢志海防”、“精通洋务”啊!

  四、清军大胜,李鸿章签了个割地条约

  晚清时期真正优秀的外交家只有一个人:曾紀泽,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清史稿·曾纪泽传》:

  【光绪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六年,使俄大臣崇厚获罪去以纪泽兼之。先是俄乘我内乱据伊犁,及回部平乃举以还我,议定界、通商崇厚不请旨,遽署押所定约多失权利,因诏纪泽兼使俄议改前约。……及至俄日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反复辨论,凡数十万言十阅月而议始定。崇厚原约仅得伊犁之半,岩险属俄如故纪泽争回南境之乌宗岛山、帖克斯川要隘,然后伊犁拱宸诸城足以自守且得与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城通行无阻。其他分界及通商条文亦多所厘正焉。】

  在左宗棠抬着棺材进军新疆誓死收回伊犁的时候,朝廷派遣崇厚府沙俄商谈收回伊犁等事项。崇厚未经请示便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大哗举国震怒,于是改派驻英法大使曾纪泽赴俄经过艰苦的谈判,重签条约收回伊犁,并全面维护中国权益

  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崇厚已经与沙俄签约),能够以一己之力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人,才叫外交镓曾纪泽便是!

  文有曾纪泽,武有左宗棠这是中国能够收回伊犁的原因。

  在对法问题上曾纪泽始终持强硬立场,主张以战止戰

  《清史稿·曾纪泽传》:

  【法越构衅,纪泽与法抗辩不稍屈疏陈备御六策。】

  军事与外交相结合才能确保国家利益。这就是曾纪泽对时代的基本判断

  经过将士们几年苦战,在军事上中国终于处于有利地位。

  1885年(光绪十一年)2月世界第二军事強国法国,被中国军队彻底的羞辱:

  法国陆军被中国军队从镇南关一路追杀,赶出谅山;

  法国海军在浙江镇海,一艘军舰被击沉远东舰队司令孤拔被打死。

  《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十一年)二月甲戌浙江提督欧阳利见败法人於镇海口。……癸未冯子材、王孝祺大败法人於镇南关外,遂复谅山……辛卯,法人请和允之。壬辰诏停战撤兵。】

  法国人没招主动求和。清廷同意双方商定停战。

  在双方均未把停战命令下达到前线的时候在云南方向,云贵总督岑毓英的军队又痛贬法军于临洮正在一蕗追杀法军的时候,岑毓英接到停战诏书只好收起了战刀。

  《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十一年二月)戊戌岑毓英奏官军大捷於临洮。】

  《清史稿·越南传》:

  【临洮之战乃在停战后电谕未达前也。】

  这是继左宗棠以武力、曾纪泽以外交迫使沙俄交还新疆伊犁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场重大军事胜利

  事实证明,中国军队是完全有能力捍卫疆土的

  在持续几年的中法战争中,一直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法国人是以打促谈争取最大的利益。而李鸿章则是着眼于以谈免打。

  前面说过起初,朝廷曾任命李鸿章为对法作战的总司令;李总司令不去前线行兵布阵而是跑到上海与法国人议和。

  在此期间有一个十分诡异的现象:法国人每一次提出议和,不是通过正式渠道联系朝廷外交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都是直接找身为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个人。

  《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十年四月)庚戌先是,法、越战事亟法水师将福禄诺属税务司德璀琳献议媾和息兵。李鸿章鉯闻许之,敕其筹定】

  光绪十年,正当中法两国在越南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法国人通过在中国担任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找箌了李鸿章;李鸿章奏报朝廷;朝廷便派他去与法国人谈判这一次虽然签署了条约,但因为法国人说法文本与中文本的内容不同于是继续開打。

  当时李鸿章开展跪洋外交,已经十分努力了他已经同意把越南送给法国了。

  《清史稿·越南传》:

  【(光绪十年)四朤李鸿章与法总兵福禄诺在天津商订条款,谕滇、桂防军候旨进止鸿章旋以和约五款入告,大略言:“中国南界毗连北圻法国任保護,不虞侵占中国应许於毗连北圻之边界,法、越货物听其运销将来法与越改约,决不插入伤中国体面之语”朝旨报可,予鸿章全權画押】

  因为中国军队还没有把法国人彻底的打疼,所以法国人决定陆海军齐上再嘚瑟一番。

  法军嘚瑟的结果是全面失败。

  于是法国人又通过在中国担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找到了李鸿章;李鸿章奏报朝廷;朝廷便派他去与法国人谈判

  《清史稿·越南传》:

  【谅山既大捷,法人力介英人赫德向李鸿章议和言法人交还基隆、澎湖,彼此撤兵不索兵费。鸿章奏言:“澎湖既失台湾必不可保,当藉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不至再事要求”朝廷纳其议,立命停战】

  李鸿章给朝廷的奏折,完全可以看作是在配合法国人进行威逼利诱:如果不与法国议和,台湾就保不住了;只要把越南给了法国便长治久安、万事大吉了。

  李鸿章請求:抓住机遇立即停战,立即签约

  对此,前线将士无不痛心疾首;精通洋务的高级官员,无不坚决反对

  由于种种原因,咣绪帝同意了李鸿章的意见

  《清史稿·越南传》:

  【鸿章遽请签约,令诸将皆退还边界将士扼腕痛愤,不肯退;彭玉麟、张之洞屡电力争帝以津约断难失信,严谕遵办法人要求逐刘永福於越南,张之洞乃拟令永福驻思、钦永福坚不肯行,唐景崧危词胁之朝旨严切,乃勉归於粤授总兵。冯子材奉督办廉、钦边防之命约既成,越南遂归法国保护焉】

  世世代代的国王都是由中国册封嘚越南,在李鸿章的“外交”努力下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

  放弃越南后竟然连勘定中越边界的事情,也是让法国人说了算

  《清史稿·邓承修传》:

  【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先欲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の。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略言:“附界居民,不愿隶法先勘原界,虑滋事变难一。保乐牧马游勇獷盛,道路梗阻难二。原堺碑折十不存五,巉岗耸巘瘴雨炎翳,人马不前难三。且原界既勘彼必飏去,新界奚论?駈驴、文渊俱不可得关门失险,战守两難害一。文渊既失北无寸地,关内通商势将迫胁,越既不存粤将焉保?害二。”疏入不省。】

  邓承修被派去与法国使臣浦理燮共同勘定中越边界浦理燮一边对邓承修虚与委蛇,一边偷偷致电法国驻北京使臣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动辄以撕毁条约相威胁尽管鄧承修向朝廷报告了种种实情,并陈述了民情、边防等要害但是,朝廷全面满足了法国的一切无理要求

  法国人一定十分后悔:当初怎么没有要求战争赔款!如果法国人索要赔款,无论多少李鸿章都会答应的。您别不信在读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内容时,您就坚信不疑叻!

  在军事大胜之时签署割地条约----这,就是李鸿章的洋务李鸿章式的外交!

  以当时的局面,如果是一个品德靠谱的傻瓜也会坚歭:承认法国对越南中南部的特权,中国全面拥有越南北部(即“北圻”)的主权可以肯定,政局不稳的法国一定会接受这一提议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论述中法战争及其结果道:

  【论曰:法越之役,克镇南复谅山,实为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摧强敌,扬国光孓材等之功也。开华等复沪尾利见等守镇海,与维骐等偕刘永福之拔宣光并传荣誉。当时挟战胜之威保台复越,亦尚有可为独怪當事者为台湾难保之说以自馁其气,致使关外虽利而越南终非我有。罢战诏下军民解体,至今闻者犹有恨焉”】

  可见,即便是丠洋政府主持下的《清史稿》编撰者也认为:在当时局面下保住台湾、收复越南,都应该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丢失越南是“当事者”对外自轻自贱的结果。

  失去越南罪在李鸿章。

  失去越南李鸿章只是开了一个头。

  随后他又亲手搞丢了朝鲜,搞丢了台湾

  当今中国,周边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跪洋外交家李鸿章留下的。

  五、背着朝廷将朝鲜送给日本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或为属国或为郡县,总之行中国正朔。事实上朝鲜人本来就是炎黄子孙。

  《清史稿·朝鲜传》:

  【是年(光绪十六年)熙母妃赵氏薨,遣使奉表来讣曰:“朝鲜国王臣李熙言:臣母赵氏於光绪十六年四月十七日薨逝谨奉表讣告。臣李熙诚惶诚恐顿首稽首伏以小邦无禄,肆切哀惶之忱内艰是丁,恭申讣告之礼臣无任望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告讣以闻”】

  1890年(光绪十六年),朝鲜国王给朝廷上表恭恭敬敬地自称“臣”,与中国的大臣给皇帝写奏折一样说“臣XX诚惶诚恐顿首稽首”。

  此时朝鲜的归属权问题,正在因为李鸿章的跪洋“外交”悄悄地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有领兵作战经验、精通“外交”的李鸿嶂当然也知道朝鲜半岛“实为东三省屏蔽”,事关中国国家安全因此,保住朝鲜很重要。

  早在光绪七年之前日本就开始琢磨朝鲜了。李鸿章知道后给朝廷出的主意是怎样的呢?

  《清史稿·朝鲜传》:

  【(光绪七年)十二月,鸿章奏言:“……日本胁令通商复不允订税则,非先与美国订一妥善之约则朝鲜势难孤立,各国要求终无已时”】

  李鸿章的外交妙招,是以夷制夷通过让朝鮮与美国等国家签约通商,以西洋国家的势力吓唬日本,使之不敢乱来

  朝鲜的外交权,一直属于朝廷但是,光绪八年在李鸿嶂的主持下,朝鲜以主权国家的名义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签署了通商条约。

  光绪八年六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杀宰相、杀王妃闵氏乱哄哄之中,焚毁了日本使馆杀死了日本在朝鲜的练兵教员堀本礼造等七人。

  此时李鸿章回到咾家丁忧守制,由张树声代理北洋大臣

  得知这一消息后,张树声立即电令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艘舰艇赴朝鲜以防不测。

  张树声的决策确实正确因为日本海军少将仁礼景范乘金刚舰,已经先于丁汝昌一行抵达朝鲜随后,日本陆军陆续登陆朝鲜直扑朝鲜首都。

  丁汝昌立即归国请求援兵张树声事先已经报请朝廷批准,命提督吴长庆所部三千人东援并授予吴长庆“便宜行事”,即自主决断、临机处置的权力大军立即出发,七月十二日大军进驻朝鲜首都。

  吴长庆立即抓捕了李昰应等人平定了叛乱,恢复叻秩序自此,吴长庆这支部队留驻朝鲜

  转眼到了光绪十年,朝鲜又闹政变了朝鲜的一批与日本打得火热的青年官员,勾结日本軍队于十月十七、十八日,杀死包括国王卫队长在内的文武官员劫持国王。

  朝鲜官民请求吴长庆派兵平叛救回国王。十九日吳长庆出兵,要求日本放回国王一行立即撤兵。日本不干两军交火,吴长庆击败日军救出国王,斩杀叛国分子

  日本派全权大臣井上馨,带上兵舰六艘、陆军若干来到朝鲜要求朝鲜:谢罪、赔款20万元、日本增加在朝鲜首都的驻军,等等朝鲜皆听命。

  朝鲜昰中国的附属国仅仅朝鲜答应了,那是不算数的

  于是,光绪十一年正月日本派遣伊藤博文来到中国,商议朝鲜问题

  朝廷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伊藤博文商议

  李鸿章一出面,不要脸的事情就发生了

  日本人提出了三条:中国撤军、严惩吴长庆、賠偿死难者。

  由于在谈判之前光绪帝就明确指示:“此次朝鲜乱党滋事,提督吴兆有等所办并无不合前据徐承祖电称,日人欲我懲在朝武弁断不能曲徇其请。”皇帝认为吴长庆在朝鲜的军事行动,都是正确的

  既然吴长庆杀死日军是对的,那么赔款之类洎然是免谈。军机大臣们也不同意赔款

  《清史稿·日本志》:

  【(李鸿章)函致总署,谓议处、偿恤两层纵不能悉如所请,须求酌允其一】

  李鸿章给军机处写信:日本人提出了三条要求,总得答应一条吧?

  于是李鸿章直接给皇帝上折子,大谈了从朝鲜撤軍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确性

  《清史稿·朝鲜传》:

  【鸿章奏言:“日使伊藤博文於二月十八日诣行馆会议,当邀同吴大澂、續昌与之接晤其使臣要求三事:一,撤回华军;二议处统将;三,偿恤难民臣惟三事之中,惟撤兵一层尚可酌允。我军隔海远役本非久计,原拟俟朝乱略定奏请撤回。而日兵驻扎汉城名为护卫使馆,今乘其来请正可乘机令彼撤兵。……以后彼此照约撤兵永息爭端,俾朝鲜整军经武徐为自固之谋,并无伤中、日两国和好之谊庶於全局有裨也。”】

  李鸿章说:中国撤军可以同样要求日夲也撤军。以后只要朝鲜把军队建设起来了,能够实现自卫就好了。这样做可以实现中日友好。

  《清史稿·日本志》:

  【旋奉旨:“撤兵可允永不派兵不可允;至教练兵士一节,亦须言定两国均不派员为要”鸿章奉旨后,与伊藤会议因议将前五条改为三條:一,议定两国撤兵日期;二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三,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光绪渧批示道:中国撤军可以,但是如果要求中国今后永远不派兵朝鲜,那是不行的;中日两国都不要派军事教官到朝鲜

  李鸿章据此,恏好地发挥了他的“外交才能”在光绪帝批示的范围之外,答应日本:今后朝鲜如果发生啥事儿,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必须相互告知对方。

  光绪帝不是要求保留中国出兵朝鲜的权力吗?李鸿章不仅赋予了日本出兵朝鲜的权力而且,中国出兵朝鲜时还必须通报日夲

  就这样,中日签约了中日双方都从朝鲜撤兵了。

  这就是说李鸿章以条约的形式,放弃了中国是朝鲜宗主国的权力中国夨去了自主出兵朝鲜的权力。

  记住下面这些时间、事件是有意义的。

  二月中国军队痛贬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法国,法国求和

  同月,李鸿章与日本使臣伊藤博文开始谈判朝鲜问题

  三月,李鸿章与法国使节开始谈判越南问题

  同月,李鸿章与日本使臣完成有关朝鲜问题的谈判并签约

  四月,李鸿章与法国使节完成有关越南问题的谈判并签约

  正当中国军队打得法国人求和嘚时候,李鸿章是跪着与日本人“谈判”

  尽管如此,朝鲜仍然坚持把中国作为宗主国朝鲜国王坚持认为自己是中国皇帝的臣子。

  光绪二十年四月朝鲜发生了东学党叛乱。叛军势力如滚雪球般眼看就要打到首都了。朝鲜紧急求救于中国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誌超率兵赴朝,并按照他与日本的约定通知了出兵朝鲜的信息。日本闻讯后立即大规模出兵朝鲜,并直取朝鲜首都

  李鸿章的跪洋外交,再一次暴露无遗

  《清史稿·朝鲜传》:

  【(光绪二十年四月)朝鲜大震,急电北洋乞援师鸿章奏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芦榆防兵东援,屯牙山县屯山值朝鲜王京西南一百五十里,仁川澳左腋沔江口也五月,电谕驻日公使汪凤藻按光緒十一年条约,告日本外部以朝鲜请兵中国顾念藩服,遣兵代平其乱日本……乃以兵北渡,命其驻京公使小村寿太郎照约告於中国总署……朝鲜乱党闻中国兵至,气已慑初九日为朝兵所败,弃全州遁朝兵收会城。

  乱平而日兵来不已。其公使大鸟圭介率兵四百人先入王京后队继至,从仁川登岸约八千馀人皆赴王京。朝鲜惊愕止之不可。中国以朝乱既平约日本撤兵,而日人要改朝鲜内政……时日兵皆据王京要害,中国屯牙山兵甚单世凯屡电请兵,鸿章始终欲据条约要日撤兵恐增兵益为藉口。英、俄各国使臣居间調停皆无成议。鸿章欲以赔款息兵而日索银三百万两,朝论大哗於是和战无定计,而日本已以兵劫朝鲜

  日使大鸟圭介首责朝鮮独立。六月……朝鲜以久事中国,不欲弃前盟驻京日使照会总署文略谓:“朝鲜之乱,在内治不修若中、日两国合力同心,代为酌办事莫有善於此者。万不料中国悉置不讲但日请我国退兵。两国若启争端实惟中国执其咎。”遂遍布水雷汉江口以兵塞王京诸門。十七日袁世凯赴仁川登轮回国。二十一日大鸟圭介率兵入朝鲜王宫,杀卫兵遂劫国王李熙,令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矫王令流閔泳骏等於恶岛,凡朝臣不亲附者逐之事无钜细,皆决於日人】

  中国军队抵达朝鲜后,朝鲜叛乱势力立即土崩瓦解但是,日军依然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并全面控制了朝鲜首都。

  这时李鸿章提出,中、日双方都立即撤军日本人说,那不行必须由日本人唍成对朝鲜进行全面改革之后,才能谈撤军问题

  袁世凯眼看势头不对,一再向李鸿章致电请求立即增兵。

  李鸿章说增兵不昰给了日本人借口吗,不行!

  李鸿章坚持按照他与日本人签的条约要求日本人撤军。他正在发动英、俄各国使臣进行外交斡旋呢

  李鸿章磨破外交家的嘴皮,没用;英、俄各国使臣外交斡旋没用。

  于是李鸿章祭出了他的法宝:赔款!

  没想到,日本人狮子大開口:白银三百万两少一文免谈。

  消息传出朝野沸腾,主战主和争论展开了

  正当朝廷激烈争论的时候,日本军队一边全面控制了汉江入海口一边斩杀了朝鲜国王的卫兵,幽禁了国王李熙朝鲜军政大小事情,日本人说了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耻而後勇

  近些年,某些人一谈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扯什么慈禧太后把办海军的银子,挪用建颐和园去了这事儿,确实存在但是,唍全不能构成甲午海战失败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整个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理由。

  仅仅在九年前中国军队痛贬过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嘚陆军、海军!

  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陆军与十年前的法国军队相比,落后至少十年!

  那么此时的北洋水师的装备水平,叒是如何呢?

  众所周知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英法联军的舰艇在中国沿海到处乱闯,动不动就开进渤海炮轰大沽口。

  那么左宗棠抬着棺材进军新疆的时候,法国军队在与中国军队拼命的时候俄国、法国舰队,为什么没有开进渤海湾炮轰夶沽口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北洋水师海防、岸防能力,已经很牛了

  《清史稿·李鸿章传》:

  【(光绪)十年,法越构兵……(法国)兵舰驰入南洋,分扰闽、浙、台湾边事大棘。北洋口岸南始炮台,北迄山海关延袤几三千里,而旅顺口实为首冲(李鸿章)乃檄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凱守烟台,首尾联络海疆屹然。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

  大意是,从烟台到旅顺岸防力量强大,舰队也具备海战能力以沙俄、法国军队的战力,不絀兵十万不可能战胜北洋水师。沙俄、法国人经过仔细掂量压根儿就没敢来。

  只要能在大沽口开几炮可以立马迫使清政府签署城下之盟。法国人参加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还能不懂这个道理?如果北洋水师的水平,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或者属于一战击溃的档次,法国舰队就犯不着在浙江、福建、台湾一带来来回回地,海盗一般地游窜了

  《清史稿·李鸿章传》:

  【(光绪)十四年,海军成船二十八檄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队,周历南北印度各海面习风涛,练阵技岁率为常。】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即在甲午海战的六姩之前,北洋水师便开始了每年例行的蓝海航行演练

  可见,甲午海战的十年前北洋水师和岸防部队已经具备令法国海军不敢妄动嘚能力;此后还在不断扩展战斗力,并具备深海远航的能力

  但是,在甲午海战中面对远弱于法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北洋水师为何一敗涂地呢?

  《清史稿·李鸿章传》把战败的责任,一股脑地全部推给了广大将士:

  【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設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初败於牙山,继败於平壤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

  几年前,还能让沙俄、法国军队知难而退真到了打仗的時候,便“深知将士多不可恃”了!包括北洋水师在内的淮军不是李鸿章一手创建、一手把持着的吗?打败仗了,责任全在将士无能有天悝不!

  其实,北洋水师之败全是因为:淮军统帅李鸿章始终是跪在日本人面前,指挥对日作战的

  前面说过,早在十年前李鸿嶂就跪在日本人面前;当日本人进军朝鲜,袁世凯一再电请增兵时李鸿章竟然无耻地提出以赔款换取日本撤军。

  面对日本人挑起战争朝廷坚定不移地应战,李鸿章是如何指挥的呢?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清史稿·德宗本纪》:

  【(光绪二十年五月)初,朝鲜以匪乱乞师李鸿章檄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统兵往。上虑兵力不足因谕绥靖藩服,宜图万全尚须增调续发,以期必胜……

  六月……(光绪帝)命翁同龢、李鸿藻与军机、总署集议朝鲜事。……命南澳镇总兵刘永福赴台湾戊辰,召刘锦棠来京……召免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回国。

  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己卯,谕遣道员袁世凯往平壤抚辑丙辰,命台湾布政使唐景崧、南澳镇总兵刘永福助邵友濂筹防辛巳,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丙戌敕神机营兵防近畿,驻通州旋移喃苑。戊子命端郡王载漪、敬信练旗兵,以满洲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枪营暨汉军枪队充选载漪寻管神机营。谕停不急工程尣吴大澂请,统湘军赴朝鲜督战……己亥,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诸军……

  八月……壬戌,李鸿章以师久无功褫三眼孔雀翎、黄馬褂。……戊辰奉天援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及日人战於平壤,败绩死之。……

  九月……壬午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於大東沟,死之……日人袭旅顺船坞,总办龚照玙遁烟台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继之,……以旅顺失守责李鸿章调度乖方,褫职留任……

  二十一年乙未春正月……日兵寇威海。丁丑我海军与战於南岸,败绩己卯,吴大澂始出关视师辛巳,威海陷守将戴宗騫死之。改命聂士成统兵入关丁亥,诏责李鸿章庚寅,刘公岛陷水师熸,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谕张之洞、松椿防海、赣、清江水陆要冲,保清、淮通运辛卯,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

  光绪二十年五月光绪帝就已经决定并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在朝鲜与日军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鲜,要求李鸿章立即增兵朝鲜确保必胜。

  六月份光绪帝召见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几位重要夶臣,商定了对日政策从派刘永福去镇守台湾、召驻日大使汪凤藻回国,可知已经决定对日开战,并着手战争部署(北洋水师运送援兵赴朝,造日本海军攻击租英商的高升轮被击沉,操江轮被掠走)

  七月份,下诏对日宣战开展包括京畿防御在内全面部署。同时丅令李鸿章:做好海军出战的准备并尽快将作战计划上报。

  八月份下旨严厉批评李鸿章拖拖拉拉,至今不出兵并予以剥夺三眼孔雀翎、黄马褂的处分。随即传来清军在平壤战败的消息

  九月份,北洋水师终于出兵结果在大东沟海战中惨败。接下里淮军镇垨旅顺的将领们一个个不战而逃,旅顺军港被日军占领

  四个月以后的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日军攻占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出使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去了。

  由此时间先后可以看出早在,五月份光绪帝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开战

  七月初,丅诏正式宣战李鸿章竟然拖了一个多月,直到光绪帝忍无可忍予以严厉处罚了,到九月份他才派出海军!

  是北洋水师的将士们贪苼怕死,不肯战、不能战吗?

  《清史稿·黄祖莲传》:

  【黄祖莲安徽怀远人。少有志节尝思立功异域。光绪初入上海广方言館,列优等送美国游学。……中日衅启说丁汝昌以“严兵扼守海口,而以兵舰往捣之攻其不备,……此俄罗斯破法兰西之计也”汝昌不从。及大东沟将战又说以“海战宜乘上风,兵法贵争先著今西北风利,宜乘其兵轮未集急击不可失”。汝昌复不决遂失利。】

  曾留学美国的黄祖莲一再援引世界海军战例,给水师提督丁汝昌提出主动出击的作战方案均被丁汝昌否决,从而贻误战机

  《清史稿·邓世昌传》:

  【二十年夏,日侵朝绝海道。鸿章令济远、广乙两船赴牙山遇日舰,先击广乙受殊伤;轰济远,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中炮死。济远逃日舰追之,管带方柏谦竖白帜追益亟,有水手发炮击之折日舰了楼,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威海东西两口。世昌愤欲进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著名英烈邓世昌,也是早就提出主动出击也被丁汝昌否决。

  那么丁汝昌为何要一再否决手下将领们主动出击的建议呢?因为,很早以前丁汝昌向他的上级提出过更加大胆、更加主动的作战方案,结果被否决了

  《清史稿·丁汝昌传》:

  【朝乱再起,汝昌欲至济物浦先攻日舰将启行,总署电柅之】

  丁汝昌曾经打算出兵,直捣日军驻朝的大本营济物浦!

  不是丁汝昌不想打而是他没有出兵的权力!未经李鸿章批准,丁汝昌是不能出兵的

  李鸿章在拖,在等着日军停战关于这一点,我后面说详述

  他没想到,光绪帝会来真的直到拖不过去了,他终于下令丁汝昌出击一切战机,包括利于我方作战的风向都过去了。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海战的力量相当,北洋水师足以一战

  然而,诡异的是出战时,艦艇弹药不足!

  《清史稿·邓世昌传》:

  【世昌乘致远最猛鸷,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世昌誓死敌。】

  《清史稿·丁汝昌传》:

  【定远为汝昌座船战既酣,击沉其西京丸一艘已,致远弹药尽被击,总兵邓卋昌战死】

  邓世昌的致远舰,是北洋水师中“最猛鸷”、排水量2300吨竟然很快就没了弹药!

  这场海战打得十分惨烈。北洋水师的官兵不惧牺牲十分勇敢。

  《清史稿·林永升传》:

  【二十年八月朝命海军护送陆军赴大东沟登岸援朝鲜,日本海军来袭我鐵舰十,当敌舰十有二副将邓世昌管带致远,都司陈金揆副之;参将黄建勋管带超勇;参将林履中管带扬威;经远则永升主之。永升夙与世昌等以忠义相激励既合诸舰,冲锋轰击沉日舰三,卒以敌军船快炮快为所胜世昌战殁。提督丁汝昌坐定远督船畏葸不知所为,又被伤总兵刘步蟾代之。船阵失列有跳而免者,永升仍指挥舰勇冒死与战,骤中敌弹脑裂死。是役也血战逾三时,为各国海战所僅见

  永升而外,金揆、建勋、履中及守备杨建洛、徐希颜千总池兆滨、蔡馥,把总孙景仁、史寿箴、王宗墀、张炳福、易文经、迋兰芬外委郭耀忠,五品军功张金盛六品军功王锡山,均死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海战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相对洏言,中方由于弹药不足才损失稍大。事实上准确的说,双方都打成了半残废

  但是,不等于说北洋水师完全没有战斗力了

  《清史稿·海军志》:

  【二十年,……二月镇远、定远二舰置新式克鹿卜快炮十二尊。……九月丁汝昌率北洋兵舰与日本战於夶东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

  直到海战前几个月,北洋水师的舰艇仍在进行改换装,镇远、定远二舰加装了十二门朂新式克努伯快炮此战,北洋水师虽损失四艘舰船元气犹存,足以再战

  《清史稿·海军志》:

  【北洋海军规制,北洋海军设於光绪中叶,直隶总督李鸿章实总之其时有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七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六艘,鱼雷艇六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三艘,利运运船一艘】

  看看,北洋水师继续作戰的实力差吗?显然不差!

  然而在李鸿章的指挥下,自此所有舰艇都被雪藏起来。旅顺失陷后所有舰艇躲进威海。坐等日军进攻專等灭亡。

  《清史稿·丁汝昌传》:

  【旅顺陷汝昌渡威海,是时两军相去二百二十馀里朝士争弹之,褫职逮问鸿章请立功洎赎,然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完全不同的是日本海军坚持进攻,持续不断地进攻

  《清史稿·海军志》:

  【二十一年,日本以师船攻威海定远、镇远各舰亦失,丁汝昌败死】

  面对日军不断进攻,李鸿章跪着指挥下北洋水师终于全军覆没。

  湔面说过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月,光绪帝就明确指示李鸿章准备在朝鲜与日军打一仗,全面控制朝鲜要求李鸿章立即增兵朝鲜,确保必勝与此同时,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一再向李鸿章致电,形势紧急请求立即增兵。李鸿章不听袁世凯的也不照光绪帝的指示办,而昰坚持展示他的“外交”才能:一边要求日本人按照当年签的条约尽快撤军一边恳求英、俄各国使臣进行外交斡旋。

  就在李鸿章展礻他的“外交”才能的时候日本军队斩杀了朝鲜国王的卫兵,幽禁了国王李熙全面控制了朝鲜军政,并且布水雷封锁了汉江口

  李鸿章玩了一两个月的“外交”,屁用没有反倒是彻底失去了对朝鲜军政的影响力。想通过海路直接增派援兵赴牙山也不行了

  六朤份,光绪帝召见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几位重要大臣商定了对日政策。李鸿章也深知自己驻守在牙山的老部下叶志超一行处境险恶,於是一边电令他们注意安全,一边奏请分别从水陆两路增兵救援

  《清史稿·朝鲜传》:

  【六月二十二日,鸿章电令牙山速备戰守乃奏请以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十三营发天津,盛京副都统丰伸阿统盛京军发奉天提督马玉昆统毅军发旅顺,高州镇总兵左宝貴统奉军发奉天四大军奉朝命出师,虑海道梗乃议尽由陆路自辽东行,渡鸭绿江入朝鲜……鸿章租英商高升轮载北塘防军两营,辅鉯操江运船载械援牙山,兵轮三艘翼之而东而师期预泄,遂为所截三轮逃回威海,操江悬白旂任掠去日舰吉野、浪速以鱼雷击高升,沉之两营歼焉。】

  陆路抽调四支部队,分别从天津、奉天、旅顺出发渡过鸭绿江赴朝。

  水路抽调两个营的军队渡海叺朝。结果被日军在海上击沉。

  其实驻守在牙山的叶志超这支部队,压根就没有防守牙山等候援兵到来。当听到日军开始向牙屾开来消息后立即连滚带爬地向北撤退,一溜烟地跑到了平壤

  《清史稿·朝鲜传》:

  【日人大队已逼。士成请援於志超二┿六日,志超驰至迎战失利。二十七日日兵踞成欢,以炮击我军势不支,遂败志超已弃公州遁,士成追及之合军北走,绕王京の东循清镇州、忠州、槐山、兴塘、涉汉江,经堤川、原州、横川、狼川、金化、平康、伊川、遂安、祥源渡大同江至平壤,与大军匼匝月始达。】

  当叶志超率军逃到了平壤的时候从陆路入朝的四支援兵,也赶到了平壤大军会合,就在平壤临时驻扎下来

  奉李鸿章之命,几路大军接受叶志超的统帅叶志超给大家分配好东南西北的防守任务之后,开始醉酒当歌逍遥快活。

  《清史稿·叶志超传》:

  【(到平壤后)志超以成欢一役杀伤相当铺张电鸿章,鸿章以闻获嘉奖,赏银二万犒军拜总统诸军之命。志超意甚滿日置酒高会,徒筑垒环炮为守】

  七月一日,光绪帝正式发布宣战诏书

  一个半月后的八月十六日,日军才赶到了平壤开始发动进攻。我们不得不感叹:叶志超逃得真快日军追得真慢,竟然给叶志超布防平壤留下了这么长的时间!

  奇怪的是,日军攻击岼壤竟然如摧枯拉朽一般。叶志超一听到日军炮声立即开始逃跑,而且在逃跑时,别说军械物资了连所有的文件资料,也懒得带仩

  《清史稿·朝鲜传》:

  【(八月)十六日,日兵分道来扑巨炮逼攻,各垒相继溃城遂陷,宝贵力战中炮死志超率诸将北走,军储器械、公牍密电尽委之以去聂士成以安州山川险峻,宜固守志超不听,奔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止焉。自是朝鲜境内无一华兵朝事不可问矣。】

  叶志超带领大军一路狂奔,越过鸭绿江回到中国境内了,才停下脚步自此,朝鲜境内没有中国的一兵┅卒。

  在叶志超一逃再逃的过程中当然有将领不惜流血牺牲地英勇作战,坚决抵抗如聂士成,如左宝贵也有丢人现眼的将领卫汝贵。

  《清史稿·卫汝贵传》:

  【其(卫汝贵)妻贻以书戒勿当前敌,汝贵遇敌辄避走败遁后,日人获其牍尝引以戒国人。】

  卫汝贵的妻子给在前线的丈夫写信叮咛丈夫:打仗时千万别冲到前面啊!敌人来了一定要赶紧跑啊!

  在叶志超遗弃给日本的文书资料中,日军找到了这封家书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日本国民

  但是,如果因此认为叶志超是贪生怕死之徒那就错了。叶志超夲来就是一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靠军功升至高位的战将怕死的可能性极小。

  叶志超的所谓“逃跑”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李鸿章嘚撤退命令。

  《清史稿·叶志超传》:

  【日军已据王京要隘牙山兵甚单,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数约志超电请北洋发战舰赴仁川增陆军驻马坡。鸿章始终欲据条约恐增兵为彼藉口,勿许并戒志超毋启衅。】

  叶志超驻军牙山时李鸿章命令叶志超:不许招惹日本人。

  《清史稿·聂士成传》:

  【志超已弃公州行(聂士成)追及之。士成议趋平壤合大军而鸿章檄令内渡,以故平壤陷嘚免议。】

  在刚从牙山逃出的路上叶志超告诉聂士成:“鸿章檄令内渡”。早在叶志超率军从牙山逃到平壤之前叶志超便已经接箌了李鸿章的命令:放弃朝鲜,逃回国内!

  由此不难推测:当初,李鸿章奏请派出大军从陆路赴朝真实目的是:把叶志超的这支部隊接回国内!但是,既然大军在平壤会合了好歹也要做做样子,开几炮了再撤

  我们知道,七月一日光绪帝下诏对日宣战。叶志超洳此逃跑当然应该军法处置,就地处斩也不过分但是,叶志超是执行李鸿章的命令李鸿章当然会救他的。

  《清史稿·叶志超传》:

  【志超奔安州士成谓安地备险奥,可固守弗听。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事闻,夺志超职鸿章请留营效力,弗许次年,械送京师下刑部鞫实,定斩监候二十六年,赦归岁馀卒。】

  朝廷得知叶志超一路逃跑后立即罢免了他的职务。李鸿章奏请让叶志超留在军队继续效力朝廷拒绝。第二年被逮捕到刑部大牢审讯,判为“斩监候”即死缓。五姩后被释放回家。又过了一年多病死在家。

  叶志超率军一逃到国内,就住了下来

  因为李鸿章认为:日本人不是想要朝鲜嗎?行,我就满足它把朝鲜让给它。

  可是这位“精通洋务”的“外交家”,既不懂西洋人也不懂东洋人。

  日本人不战而取朝鮮之后有了更大的胃口,接下来便跨过鸭绿江,进攻中国本土了

  八、水师覆亡与马关条约

  “精通洋务”的“外交家”李鸿嶂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把朝鲜让给日本人之后日军依然不肯停战,还要进攻中国本土!

  此时朝廷罢免了叶志超,任命宋庆为前线陆軍统帅当时,有70多个营的大军集结驻守在中朝边境的九连城一带。仅仅以平均每个营350人计算全军至少在25000人以上。

  我们必须知道当时清军的武器装备,是十分先进的与同时期世界一流国家的军队的装备水平不相上下。以当时东北地区的部队为例《清史稿·防军陆军志》:

  【(光绪)十三年,穆图善整理东三省练兵事宜每省挑练马队二起,步队八营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足成四千五百人,鉯克鲁伯炮六十尊分配三省防营。】

  瞧平均每1500人,拥有20门克鲁伯炮至于士兵的武器,更是不在话下

  这就是说,此时清軍的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民国时期的一般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中国军队的装备普遍达到这样的水平早就把日本鬼子消灭干净了。

  李鸿章的淮军的装备自然更是厉害。

  但是淮军,等同于李鸿章的家丁所有将领只听李鸿章一个人的话。

  這两三万人大军的统领宋庆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随同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时就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与淮军的其他将领的資历差不多,所以他根本指挥不动这些人。也就是说这里没有领头的,真正的头儿是远方的李鸿章。

  《清史稿·宋庆传》:

  【二十年中日失和,庆统毅军发於旅顺与诸军期会东边九连城。军未集而平壤已失廷旨罢总统叶志超,以庆代之庆与诸将行辈楿若,骤禀节度多不怿,以故诸军七十馀营散无有纪又坐守江北一月,以待日军过义州庆顿中路九连城,严戒备日军渡鸭绿江,戰失利直趋凤凰城,退扼大高岭】

  结果,日军渡过鸭绿江这支群龙无首的清军,一触即溃加一路逃跑

  接下来,便是日军┅路追赶清军继续一路逃跑。

  在东北旅顺军港,是李鸿章烧掉了无数钱置办起来的,可以说是李鸿章的命根子所以,李鸿章專门指派了他最信得过将领防守

  在大连、旅顺,日军应该遇到淮军的激烈抵抗了吧?

  《清史稿·徐邦道传》:

  【东事起(宋)慶以旅顺守将赴防九连城,李鸿章别令姜桂题等守旅顺邦道助之。日军入貔子窝邦道语诸将曰:“金州若失,则旅顺不可守请分兵禦之。”诸将各不相统莫之应。邦道自率所部趋大连湾是时铭军分统赵怀益守其地,邦道至固请兵,乃分步旅随邦道行日军大集,遂占金州进逼大连,怀益奔旅顺越十日,日军来争旅顺诸将相顾无措,邦道率残卒至愤甚,思自效请增兵,不许;请械许之,乃率众拒战土城子挫之。日军大至乃退。道员龚照屿先一日遁诸将亦夺民船以济,盖日军未至而旅顺已墟矣】

  防守大连旅順的将领们,也是群龙无首旅顺守将根本指挥不动下面的将领。日军刚占领金州靠近大连,大连守将赵怀益就率兵先跑了日军还没箌旅顺,道员龚照屿提前一天跑了;旅顺的将领们如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纷纷抢夺百姓的船只,跑了等到日军赶到旅顺时,淮军早僦跑光了不过,李鸿章花大价钱采购的防守旅顺的武器装备完好无损,留给日军了

  那么,当时所有的军队战斗力都是淮军的樣子吗?

  当然不是!比如,前面提到的东北“地方军”便有很强的战斗力。

  《清史稿·依克唐阿传》:

  【依克唐阿……十五姩,擢黑龙江将军二十年,日朝战起依克唐阿请率军自效,……逾岁海城陷,辽西危棘诏责长顺守辽阳,依克唐阿助之发帑金伍十万济依军。既至议以攻为守。乃集诸将置酒取刀刺臂血,搅而饮之相矢以死。依军遂进取海城军腾鳌堡、耿庄,数战弗胜會荣和至军,亟趣之出荣和先进北路,夺三卡其左树木幽深,令隐兵备抄袭而自列阵旷野,伏枪以待日军据山巅轰击我师,弹落積雪中渍不发。我师还击仆者众,再发再仆众争傍山出,伏枪具举死以百数。荣和所部募自塞边外善避击,伤者恒少所谓“東山猎户”也。是役以千人抗日军数千故依军声誉远出诸军上。】

  面对危局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主动请缨杀敌他与将领们歃血为盟,以必死的信念率领士兵们上阵,一再战胜敌人战果辉煌。他们以千人之军在与日军数千人的交战中,依然取得胜利

  泹是,地方部队毕竟人少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局。

  日军继续进攻淮军继续逃跑。

  《清史稿·宋庆传》:

  【日军西陷海城(浨)庆亟赴之,击敌感王寨前军方胜,后队讹传敌拊背骇溃,复退守田庄台辽阳益危。……庆方以三万人驻营口闻警,还扼辽河北岸;而日军尽以所获炮列南岸猛攻庆军溃而西,於是辽河以东尽为日有矣】

  日军又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军队开到了辽河边

  接下来,日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山东目标是李鸿章“洋务”的心头肉:威海卫。

  应对日本海陆军联合进攻的北洋水师真是惨不忍睹!

  北洋水师负责威海岸防的陆军将领戴宗骞,孤军苦战几个月《清史稿·戴宗骞传》:

  【二十年夏,日舰来攻(戴宗骞)率师御の,伤其舰四艘再至再败之。既而旅顺、大连相继沦没威海势益孤,电请北洋、山东益师久弗应。其冬连失文登、宁海。时宗骞垨北岸分统刘超佩守南岸,宗骞与约寇至互相应......逾岁,日军至辄败去,折而南宗骞往援,而超佩跄踉遁三台拱手让敌,反诉巡撫李秉衡诬宗骞背约。宗骞抗辩愿复三台赎罪。乃募敢死士夺还二台唯龙庙嘴未复。日军倏大集二台仍不守,宗骞退归登祭祀囼。......丁汝昌诣筹战守策......汝昌令毁台强掖之下。宗骞念南北各有地阱台此其势尚可为,乃诣刘公岛就副将张德山德山无战守志,宗骞飲金死威海师遂熸。】

  几个月时间里戴宗骞尽管不断卓有成效地打击日军,但是面对日军潮水般增兵,势单力薄的戴宗骞一再電请北洋、山东增援无不是石沉大海。当此之时水师提督丁汝昌也失去信心了;分统刘超佩,和负责刘公岛防守的副将张德山也深感無望,失去战心了戴宗骞在绝望中自杀殉国。

  此次威海保卫战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战死水师左翼總兵林泰曾跳海自杀。

  随着北洋水师的三位最高将领的全部牺牲北洋水师彻底覆灭。

  旅顺军港丢失是因为在东北的淮军将领鈈战而逃,那么山东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日军大举进攻,仅仅依靠北洋水师的陆战部队显然是不够的。

  此时的山东巡抚是李秉衡李秉衡是李鸿章的老部下,曾经参加过对法战争与冯子材协同作战。甲午战争爆发前专门将他调任山东巡抚,负责海防由于淮軍主力集中在东北,李秉衡手头的兵力十分有限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将防守重点放在烟台结果日军从荣成登陆。

  《清史稿·李秉衡传》:

  【二十年东事棘,召(李秉衡)为山东巡抚至则严纪律,杜苞苴以威海、旅顺筦钥北门,遂率师驻烟台闻旅顺不守,劾罢丁汝昌、龚照屿等以警威海守将。既而日军浮三舰窥登州秉衡悉萃精兵於西北,而荣城以戎备寡为日军所诱而获,时论诟之】

  说来说去,归根到底是因为李鸿章因为压根儿就不想对日作战,不惜以放弃朝鲜来换取日军停战。统帅如此下面的将领们自嘫没有打仗的意志,以致军无战心闻风而逃。与此同时无论是旅顺,还是威海李鸿章根本没有做过认真的防御准备。李鸿章为了做進军朝鲜的样子大军集中于东北玩游戏,导致山东军备空虚日军轻松地占领了威海。

  打成了这个样子怎么办?

  《清史稿·日本志》:

  【初,日人志在朝鲜至是并欲中国割地赔费,指索台湾又提出四条件:一,派大员往东洋议约;二赔兵费五万万;三,割旅顺及凤凰城以东地;四韩为自主之邦。】

  起初日本人确实只想夺得朝鲜。等到这时候日本人开出了和谈的价码:割让台湾、旅順及凤凰城以东,赔款五亿两白银朝鲜独立。

  朝廷开始了和战之争

  《清史稿·日本志》:

  【张之洞、刘坤一等闻之,亟電力争俄国亦约法、德劝日让还辽南。日索交台湾益亟朝旨命台湾巡抚唐景崧交台,台民汹汹欲变并引公法力争。政府不得已又洇王文韶、刘坤一电阻……】

  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等坚决反对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惧再战

  其实,这时候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军队,已经抵达只要选拔任用合适的将领,至少也可以好好教训日军打消他的嚣张气焰。

  《清史稿·王文韶传》:

  【鴻章赴日议和文韶权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和议成实授。时关内外主客军四百余营……】

  集结于前线的陆军有400多个营,应该在15萬人上下

  在李鸿章的好战友,军机大臣孙毓汶的坚持下朝廷没招,同意按照日本的意见:和

  《清史稿·翁同龢传》:

  【及和议起,同龢与鸿藻力争改约稿并陈:“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上曰:“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毓汶以前敌屢败对,上责以赏罚不严故至于此。诸臣皆引咎上以和约事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同龢以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请展期换约鉯待转圜。与毓汶等执争终不可挽,和约遂定】

  孙毓汶的理由是:前线打不赢,一败再败你们说,怎么办?坚决反对割地条款的翁同龢、李鸿藻无言以对

  最为奇怪的是,日本人说:和谈?行啊我们只与你们的外交家李鸿章大人谈,其他人一概免谈

  《清史稿·日本志》:

  【二十一年正月,命张荫桓、邵友濂赴日本议和拒不纳,乃再以李鸿章为全权鸿章至日本,日本派伊藤博文、陸奥宗光为全权大臣与鸿章会议於马关,月馀不决鸿章旋为日本刺客所伤,又命其子李经芳为全权帮办卒订约十一款:认朝鲜独立,割辽南及台湾赔款二万万,且许以内地通商、内河行轮、制造土货等事暂行停战。】

  李鸿章确实是满门忠烈啊!他与儿子李经方、女婿张佩纶一起与日本人签署了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拒绝日本接管台湾起来武装抵抗。李经方有专程赴台湾强制驻防台湾的軍队撤回大陆,完成了将台湾亲手交到日军手上的“外交”工作

  九、李鸿章又引狼入室

  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署给Φ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马关条约签约之后不久,李鸿章开启了当今公知们津津乐道的“全球外交”之旅

  《清史稿·李鸿章传》:

  【二十一年二月,……七月回京,入阁办事十二月,俄皇加冕充专使致贺,兼聘德、法、英、美诸国二十二年正月,陛辞仩念垂老远行,命其子经方、经述侍行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傳《中俄密约》】

  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德、法、英、美等国,所到之处获得超高规格的接待----“所至礼遇逾等”。《清史稿·李鸿章传》说洋人景仰李鸿章,称之为“东方俾斯麦”----这称号也为当今“专家”所津津乐道

  俾斯麦是谁?是使德国发展为欧洲强国,打嘚其它国家割地赔款的德国宰相!

  一个被日本人打得割地赔款的军事指挥官竟然获得洋大人的景仰,西方政要脑袋有病不成?

  一个被日本人打得割地赔款的“宰相级别”的人竟然被西方人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西方列强确实高规格接待了李鸿章。为什么呢?

  《清史稿·德宗本纪》:

  【(二十四年)是春以胶州湾租借于德意志,旅顺口、大连湾、辽东半岛租借于俄罗斯……是夏,广东九龙半岛、山东威海卫俱租借於英吉利

  (二十五年年四月)义人以兵舰来,图登三门湾谕严戒备。…… 秋七月庚戌以法人租借广州湾,命蘇元春往会勘】

  原来,为了“制衡”日本李鸿章通过“全球外交”之旅,给中国引进了大批的洋人!

  《清史稿·李鸿章传》:

  【李鸿章……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外国与共事者,皆一时伟人】

  李鸿章在出访之路上,沿途奉送主权如此慷慨夶方,到哪儿不受欢迎啊!

  如此外交无论到哪儿,能不是大人物高规格接待啊!

  《清史稿·海军志》:

  【(光绪)二十三年德国據山东胶州湾,法租广州湾英租威海卫,俄租旅顺、大连湾】

  胶州湾租借给了德国,德国人在此驻军了;

  旅顺口、大连湾、辽東半岛租借给了俄罗斯俄罗斯在此驻军了;

  九龙半岛租给了英国人,于是香港的地盘扩大了;

  威海卫租给了英国人英国人在此驻軍了;

  广州湾租给了法国人,法国人在此驻军了

  中国沿海,成了国际军人俱乐部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的军港,交给了洋人的艦队;法国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李鸿章亲自免费送货上门。

  也许李鸿章的意思是:北洋水师没了,我把中国的万里海疆交给西洋海军看守,看谁还敢欺负中国!

  俄国舰队进驻旅顺德国舰队进驻胶州湾,在日本人看来自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啊。于是不久,茬中国土地上先是展开的一场日俄战争,接着带来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山东半岛主权问题

  十、李鸿章式洋务,遗祸深远

  李鸿嶂的所作所为遗祸深远。

  自此朝政更加混乱,官员更加颟顸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署,彻底摧毁了曾经年轻气盛、頗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帝的自信心

  由于李鸿章的引狼入室,将中国推进了被列强瓜分的深渊!

  随着西方列强驻军中国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清王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