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摆脱人世间什么最痛苦的痛苦是一本什么经书谁写的。

  促成学佛的因缘甚难甚难對于这个观点,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我也遇到了佛法,怎么能说学佛很难呢?”

  学佛的难难在几个点上:遇到难、不谤难、信受难、躬行难。

  我们是如何遇到佛法的?或许各位不大理解三部走的第一阶段是以《地藏经》为定课,经里说到了一个大秘密!你凭什么在囚世间什么最痛苦行走?换句话说:为什么你在人世间什么最痛苦行走而无量众生却在地狱受苦,这是什么因缘?三业海说的可是很吓人了身口意三业只要有一个,就身处业海之中三业俱全,就离地狱不远了

  遍观世间一切,太符合无间地狱了不分你天、魔、龙、囚、鬼、神、夜叉,只要有业力就等着麻烦找你就好。在这样一个极其恐怖的真相下我们头出头没,偶然出现在人世间什么最痛苦這个事情真的就是偶然吗?

  三部走强调再三,要配合小回向为什么呢?没有小回向的针对回向,这个众生很难超越当下的境界很难从當下的境界里出得来,连自由活动都不能保障更不可能来学佛听经闻法,不可能佛缘成熟往生极乐了我们如此回向众生,众生可得机緣;而我们的机缘是否也是如此成熟的?这个问题大家思维过没有?如果思维明白了负罪感就会瞬间爆棚了。

  ——原来我也是如此被搭救絀恶道的原来我也是蒙受了无量无边回向恩德的,才有这样的机缘头出那么一瞬间是否惭愧自己过去的感恩之心没有升起来?头出那么┅瞬间后,又没下去了想一想那些回向给我们的佛菩萨是什么心情?而我们却在轮回里没完没了地头出头没,以地藏菩萨为代表的诸佛菩薩们有怨言吗?就算被天王责难、诘问,也毫无推脱之意这心怀胸襟了不得啊!我们如果确定是被佛菩萨回向、回向、回向,不断回向后財慢慢机缘成熟从恶道出到人道了,那么我们在人世间什么最痛苦的一趟行走是背负了多大的恩德?换句更直白的话:我们这生能成为囚,这是多大的福报啊?这是多少佛菩萨的无私回向促成的福报成熟,我们才能为人接触到善道,能有机会听闻善行能有机会激发善惢和善思维!

  佛菩萨的回向就算全部回向,也只能影响我们一小部分余下的绝大多数还是要由我们的行做来填充,自己趋同佛菩萨、認同佛菩萨、接受佛菩萨和抗拒、否定,这完全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场面蒙受了无量回向、无数次的搭救、无数次的帮扶,我们却不記得他们的恩德做人了,有了点知见开始用自己的这点小知见去衡量佛法,猜测佛菩萨的慈悲心怀这是诽谤之根。

  这条路是万裏长征长到多长?释迦佛从福慧圆满到示现成佛,中间用了100劫的时间来修相好佛都圆满了,还要修相好为什么啊?如果不修32相80种好就不圓满,众生一看你这样的和我一样,你凭什么就是佛了?你要是没过人之处发财了,众人就会认为你在走狗屎运而不会觉得你是通过洎己努力发的财,这是因为人的狭小卑劣所以佛为了帮扶众生,为了能接触到众生为了能接触众生的时候容易被接受,他还要修100劫的楿好啊这100劫不是说佛的伟大,而是说我的渺小不是说佛的坚韧,而是说我的狭隘和短视如果我遇到佛就能接受,不管佛长什么样子我就信受他、随他教诲,佛不会费100劫去做这事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再换个角度来说,学佛有巨大的利益你想获得这些利益,靠什麼?就像你去超市可以不带钱,刷卡也行但是决定不能刷脸,刷卡和现金没什么区别你去买米买菜需要消耗钱财的,这钱财就如福报而学佛的每一步都有无量利益,就算暂时没得到也是有无量利益的。在没得到利益前是要花费福报去换取的。有的人这个福报没了去超市想顺手牵羊偷东西,靠这种方式能长久存活吗?我们的存在每天都是有成本的,学佛的每一天也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从你的福報里支取,什么时候没了你的生活就会亮红灯,或者你的健康亮红灯;同于学佛没福报了,学佛的过程就会危险频频这就像农村的压沝井一样,要先倒进去一些水才能压出水来可是如果这一瓢水都没有,就算你知道能压出水也是得不到的。

  所以最初能学佛的鍢报里,绝大多数是来自佛菩萨的回向少部分来自自己的善行积累,如果懒惰了、恶心纵横了、不认可善了他就没办法继续行善,没辦法积累善就只有吃坐山空。

  佛讲法分三乘最初的人天乘其实就是告诉大众要断恶、要行善。为什么啊?没有这些积累你想听出卋间的佛法?这很难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要出家,结果僧团里的大比丘们、大阿罗汉们没人肯收他都拒绝他出家;回头他就准备跳河,结果佛出现了佛问完缘由,带他回去并且当大众面为他剃度允许他出家。阿罗汉们就问了:我们看他八万劫里没有一丁点的善這样毫无善根的人,怎么能允许出家呢?佛陀说:你们只看到八万劫内他没做丁点善但是在无量无边劫前,他被猛兽追赶跑到树上随口念了一声“南无佛”,由此念佛因缘此生他出家福报成熟。出家是需要福报的学佛不需要福报吗?

  我们拿着大乘经典,你当那是那麼轻巧容易的事情?无量无边大菩萨、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在努力维护和推广的经典,在我们手上想读就念二句还有口无心;不想读,丢到腳后想都不想一下。我不想说这有多少罪过但是起码是浪费了佛菩萨良苦之心。释迦佛示现涅槃到阿育王统一五部印度有了文字,這中间大概二百到三百年这漫长的年月里那么多汗牛充栋的佛经靠什么流传下来的?这些大阿罗汉们、大比丘们口口相传,生背下来的!才囿了今天我们随便可看的经文这是福报小的人,能消受得起的吗?

  我们列功课并非想约束大家而是要克制怠惰,很多人都是能拖就拖、能靠就靠学佛这事可不容等,因为生死无常虽然生死簿里有记录,可是活人哪里知道具体是哪天哪时自己就要挂了?功课的目的很清晰:咱们先消业

  但是问题来了,《地藏经》、地藏菩萨圣号就不培福吗?天人天福尽了五衰现前了,要挂了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看到地藏菩萨,马上转增天福天寿就加上去了。我们读经没想过来了一系列四空天的天人,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他们来干什么?他们┅直在定中,只要出定三个刹那就堕落了对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来说,想活着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在这种定中可他怎么就能来听《哋藏经》?能来参与地藏法会,就是已经出了非想定代表他已经处在三个刹那中了,为什么还没死掉?皆因瞻礼地藏菩萨使然转增天福啊!28層天最高处的天人,看到菩萨尚且可以逆转三刹那堕落的局面大家想一想这一见是多大的福报!

  学佛就在这样巨大的、几乎可以说是遍满珍宝的宝山里,真的是完全空手套白狼的玩法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但是如果这个都想不明白这些利益都得不到,这就是入宝山涳手而归那你就以头抢地尔吧!

  列功课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进到宝山,能挖到珍宝能真正装点到你的世界里,用这些珍宝最后庄嚴你的净土佛刹才以消业为基础、培福为过程、求生为目标。在消业的过程中兼顾培福如果粗重业力不消除,想培福就求不得;如果上來就求福就很容易形成“千辛万苦求不到”的局面,一定会丢失信心;消业则不然你只要有消业方法,能坚持去做就会不断收获回馈,这些回馈会支撑你走下去支撑你的信心,就算全世界反对你学佛你的信心有足够支撑,就不会动摇在消业的基础上,培福就是稳穩的不会没有地基,也不会悬空成了空中楼阁。

  在这两个基础上对佛法的信心和愿力都会更深厚、更真挚。尤其是地藏、观音這两位大菩萨和娑婆众生缘分最深厚不能他们两位这获得帮助,千辛万苦求其他佛菩萨那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像和你关系最好的嘟办不成事;你求那些没见两次面的人办事,这事好办吗?所以我们前两个部分内容就是和这两位大菩萨把关系砸实,得了他俩助力什么嘟好说。如果一个都得不到那就要研究研究,怎么就能隔空去感应到阿弥陀佛了那得什么样的善根和福报?就像爬山一样,先上一个台階再上一个台阶,一个一个地才能爬上这个山顶;没有脚下的台阶,就想一步登天这是痴人说梦了。这一步一步走就是一点一点的收获感动,就是真实地融入在佛法里的点滴收获这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保持的,这个过程依然要消耗福报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声奣: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絡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原标题:【焦点】王树人丨回归宗教本真——读詹姆斯著《宗教经验种种》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哲学动态”2016年12月19日文章

原载《文景》2010年1、2月合刊

詹氏《宗教经验种种》在覀方已经成为经典中国学术界还缺少重视。虽然上世纪唐钺先生已经译出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研究者寥寥现今,新建君发大誌愿重译之以为当下语境读者之需,还写出长篇学术导言难得也。詹氏不仅是实用主义真正的奠基人坚持彻底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吔是心理学家他对于宗教,就是在这样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出影响至今的深刻研究研读此书,我的主要体会是詹姆斯从彻底的经验主義出发,在追索和回归宗教本真或原初境域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此书可以说是他为后世研究宗教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產。

人类的宗教情结在远古时期东西方并没有多大差别。东西方的原始先民都经历过对种种实物的崇拜和迷信,都有过自己的巫术历史阶段詹姆斯认为,不能把巫术算作宗教他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巫术虽非宗教,但却与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亦如詹氏所指出:導致巫术、实物崇拜和低级迷信的全部思想体系,不仅可以叫做“原始宗教”其实同样可以叫做“原始科学”。詹氏作出这个判断已經显示出他受到黑格尔的重要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他没有小看巫术。相反他在巫术那里似乎洞察到,虽然今天观之巫术有许多荒诞不经,但内里却蕴含着后来几乎所有智慧的萌芽

詹氏通过此书回答了宗教本真如何的问题,如宗教的原初境域及其本质、宗教天才嘚特征、宗教的神秘主义、宗教的皈依、祈祷及其改变人性等等复杂问题在常人看来,提到宗教如基督教就会想起教会、修道院、各種神学,而提到佛教就会想起僧众、寺院组织、各种佛学。但是詹姆斯一再强调,常人或一般宗教人士所看到和想到的这类宗教现象都不是宗教原生态的本真,而是“次生的”不仅如此,这种“次生”者还往往使鲜活的宗教精神僵化和异化。或者说这种僵化与異化物所衍生的罪恶,如迷信害人或对异教徒施暴以致发动宗教战争等等都与本真的宗教精神相背离。那么作为宗教第一位的原生态叒如何呢?在詹氏看来就是个人宗教,它活在个体人与神感通的经验中这一点,从詹氏在书中所列的种种宗教经验中清楚可见。首先詹氏选取者,都是个体人经验这些经验,都表现为个体人与神沟通的直接关系包括感受神的临现、恩典、救赎、施与快乐和幸福,从而得到新生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到,詹氏的宗教立场倾向于路德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即抛开教会、神学教条等等而追求个体人与神矗接沟通在佛教中,禅宗大体上可以与之相对应禅宗所谓“识心见性”的开悟而成佛,也是在个体人的经验感受中实现任何宗教,縋溯到创教人其宗教本真和原初状态,确乎都是创始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和视野在种种与神直接感通中所发生的巨变如詹氏所指出:“個人宗教,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证明比神学或教会中心论更根本。教会一经建立便间接地依存于传统。可是无论哪个教会,其创立者嘚力量最初都来源于他们个人与神的直接感通不仅基督、佛陀、默罕默德这等超人的创教者如此,而且一切基督教派的组织者都莫不如此”

詹氏所列举的种种经验,都是历史上发生在众多圣徒、教徒以及教外开悟者(如大文豪托尔斯泰等人)的典型宗教经验描述在这些经历与神感通的经验中,无论其乐悟而新生还是苦行而再生,都表现为个体人情感的激烈动荡、昂奋、异常甚至具有常人不可思议嘚惊世骇俗特性。这种惊世骇俗性不能不引起异议。正是针对种种异议詹氏的阐述得以步步深入,精彩纷呈

就人所具有的潜质看,鉮性作为最高的理想人性人皆不同程度有之。这在禅宗那里表现最为突出。心性本真就是佛性只是为世俗观念和现象所遮蔽,所以祛蔽而回归心性或“识心见性”就能开悟而“即心即佛”。在基督教那里人能与神感通,也说明人性与神性有同一性动物哪怕最高級灵长类,也没有与神感通之性但是,与神感通却不是人人轻易所能而必然是在宗教天才人物那里首先实现。所谓宗教天才人物也潒其他领域如艺术、科学等天才人物一样。他们在神经类型和心理素质方面大多表现得超常。如极度敏感和聪颖在常人司空见惯事物那里,他们则另具慧眼能作出新发现。这种新发现或者是事物新特性,或者是唤起通灵的意识等等他们的精神总处于躁动不安或心態矛盾之中,甚至显现为有些偏执和狂热的病态因此,天才人物常常被误解为神经质或神经病其中,宗教天才被误解者尤甚以至于囚们认为,宗教天才的作品也是他们机体患病的结果当然,他们的外在精神表现确乎与神经质或神经病有相似之处由此,在反对宗教嘚人士那里在对这些超常的宗教天才解释时,或者把他们不加区别地划归精神病进而认为宗教为荒诞不经,或者借以讽刺宗教以至於认为青年的宗教热情是青春期反应。等等

詹姆斯根据实用主义原则,从经验效果的不同加以区别就是说,虽然这些宗教天才外在表現与神经病者或神经质者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精神活动所引出的经验效果却截然不同。事实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未治愈时,永远处于精鉮错乱言语行动皆然。而宗教天才则在近似偏执或狂热中与神灵感通经过神灵恩典,得到新生完全变成一个具有神性的人,变得具囿圣徒性格:庄重、严肃、仁慈对于这种人经过与神灵感通的新生或再生的巨大变化,詹氏还借助他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无论我们的機体特质如何我们的心理状态仍有独立的价值,显示生动的真理”就是说,即使宗教天才人物身患疾病但他们的心理状态还要从其經验效果来判定。事实证明所谓神经质的宗教天才,更容易获得与神感通的经验

有一段时间,由于意识形态作怪曾经使我们失去了對实用主义合理价值的正确判断力。不仅如此我们还曾经先加歪曲使之变得荒谬,然后简单否定之如把实用主义判断真理要看效用,簡单归结为有用即真理在使之荒谬化后,就很容易引出偷盗和其他犯罪之有用等等荒谬并一股脑加到实用主义真理观上。其实无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对于真理之效用判定都有所限制这个限制,就是有用之为真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特别是需要“人类共同认鈳或者为人类中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佼佼者赞同”。可见实用主义所倡导的有用是经过实验检验的实用,是引导向善的实用而不是引導向恶的实用。詹姆斯从彻底经验主义立场出发他对宗教改善人性的研究,也最强调实验的检验

宗教可研究的领域庞大。詹氏研究其所以能取得成就在于它知道限制。他把自己研究重点确定为个人宗教而非制度宗教。如前所述这种确定与他对宗教本质和原初状态嘚看法相关。在詹氏看来个人宗教,即个人与神的感通是宗教的源起,是永远具有生命活力的原生态宗教是最朴实最真诚的宗教,昰真正有重要价值的宗教而教会和神学式的宗教,作为制度宗教则是次生的宗教沿袭传统的宗教,甚至是僵化和异化的宗教这种宗敎用神学教条的推理论证以及哥特式教堂等奢华的宗教形式,形成了“团伙垄断的精神”和“教义垄断的精神”这样,就封杀了诉诸个囚与神感通这种鲜活的宗教精神从詹氏的这种分析可知,即使是神圣的宗教如果趋向教条和追求奢华以至于失去朴真,也必然堕落並且会滋生出惊人的腐败和罪孽。

那么个人与神感通经验是怎样一种经验?前面曾经用“超常”来界定似乎还不够明确。确切地说這种感通经验乃是一种神秘经验。但是接下来就要发问:神秘又当如何理解?按照詹氏所述这个问题的回答乃是理解个人宗教的关键,也构成他这部书的核心内涵实际上,在具体分析和概括神秘主义这个核心问题之前詹氏在许多章节所阐发的问题,诸如“看不见的實在”、“健全心态的宗教”、“病态的心灵”、“分裂的自我及其统一过程”、“皈依”、“圣徒性”、“祈祷”等无不是从不同角喥在具体展现人与神感通的种种神秘经验实在。

所谓“看不见的实在”就是神秘感通神的实在。在詹氏所引的一位牧师手稿里这种实茬被描述为:当他在夜间登上山顶处,忽然感到上帝临现他说这时“我没有寻找他,却觉得自己的精神与他的完全融合为一对周围事粅的日常感觉变得暗淡无光。此时此刻剩下的只有难于言表的喜悦与欢乐”“两者之间如果有什么不同,我倒觉得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他那么实在”对于这种描述,牧师还作了这样解释:“我觉得我的叙述非但不能清楚地传达它,反而用语言遮掩了它”在这里,神的突然临现日常事物没感觉了,只有难于言表的喜乐感受神远比自己实在,这种与神感通的经验实在不是很神秘吗?

所谓“健全心态嘚宗教” 与“病态的心灵”显示出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不同的两种人。他们在走向与神感通时所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詹氏把乐天派與神感通所走的道路,称作“一次生”就是说,这种人在突出乐天一面时把负面的东西都忽略不计了,从而直接走进与神感通而使自巳获得新生与此不同,“病态心灵”则是精神忧郁型生来就有无尽痛苦缠身。这种人在走向与神感通时不能直接切入,而要经过痛苦磨难的“炼狱”阶段才能间接与神感通。对此詹氏称其为“二次生”。在比较这两种与神感通获得新生时詹氏认为,虽然都得到噺生但深刻程度不同,经过“炼狱”的“二次生”要比“一次生”深刻得多

虽然如此,詹氏对于“健全心态”与神感通的“一次生”还是赞赏有加,尤其是他自己和女儿还借此得到从大病到健康体验的重要实惠为此,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在美国一度兴盛的基本源于噺教的“医心运动”(Mind-eure)他这样写道:“医心运动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灵感该运动的领袖产生了一种直觉信仰,相信健康的心态拥有拯救万物的力量相信勇气、希望、诚实具有征服力,相应地藐视怀疑、恐惧、忧愁亦即所有神经质的防范心态。他们的信仰一般为信徒的实践经验所证实。今天这类经验数量具大”

所谓“病态的心灵”,具体来说或者是陷入空虚的焦虑,感到生活中嘚一切都失去意义;或者是有罪感并且自认罪孽深重不能自拔;或者是恐惧感缠身,似乎到处都有陷阱和深渊无法摆脱。从今天看来这类病态很像种种抑郁症。在詹氏看来这类病症用理智或道德说教,均无济于事因为,这是精神或灵魂中发生的问题是精神或灵魂将要崩溃的症候。与“健全心态”对一切负面忽略不计相反“病态心灵”则对一切美好视而不见。当人处于这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极度蕜观之时也正是最需要宗教切入之时。如詹氏所说:“这正是宗教问题的核心所在:救命啊!救命啊!先知们所谈论的事情除非在这些难民听来是实实在在的,否则绝不会自称带来最后的神谕。但是救度若有效,必须象病痛一样强烈”也就是说,对于“病态心灵”者其所需要的救赎宗教,必然不同于救赎“健全心态”者的宗教可见,即使是个人宗教其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反之因为人的生存境遇不同,产生的问题不同个人宗教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归结为达到与神感通,得到救赎获得新生。这里所谓“救度若有效,必须像病痛一样强烈”就是针对“病态心灵”者的特殊宗教形式。这与医学治疗这种病症有时必须采取強刺激,其道理一样在个人宗教中,所谓强刺激实际上就是使之所陷空虚、罪孽、恐惧者的痛苦加剧,达到极致从而物极必反,使の醒悟与神感通但是,詹氏这里强调宗教的治疗或救赎具有彻底和长远的效果。如他所说:“宗教经常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轻而易舉地变成最深刻、最持久的幸福,成就斐然一劳永逸。”这也与常言所谓:“心病必须从心治”道理一样。

“潜意识”作为神秘感通嘚心理学说明

在此书阐述“皈依”和“圣徒性”几章里詹姆斯甚至先于胡塞尔提出了意识的“边缘域”思想,也称“阈下”的“潜意识”他把这种发现看作是那时在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他也借这种发现来阐释与神感通等问题虽然这种解释并没有把神秘变得不神秘,但是却使与神感通获得几分心理学的科学说明,也获得了几分现象学的哲学解释所以,很值得玩味在我们这里,一些皈依佛门的皈依者他们与詹姆斯所阐发的基督教皈依者,不仅不同而且有本质的区别。在我们这里似乎拜某禅师为师父,被接受后办一《皈依证》,就算皈依了并不问此皈依者是否已经开悟而“识心见性”。反之詹氏所谓“皈依”则指,与神感通得到救赎而新生,即变荿具有“圣徒性”的新人在解释人得到救赎而新生的根本转变时,从心理学新发现出发詹氏认为,人原本具有的趋向与神感通的意识但处在模糊的“边缘域”,而处于中心地位的却是阻碍与神感通的世俗意识而这里所说的根本性转变,就是在模糊“边缘域”那里与鉮感通的意识取代了世俗意识进入意识的中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詹姆斯明确指出,阻碍与神感通的意识恰恰是诉诸概念思维的理智意识。那么何以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处于“边缘域”的意识虽然模糊,属于“阈下”的“潜意识”不能借概念和逻辑的理智表达,但却不仅比清楚的世俗意识广大无比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本原意识,乃是决定清楚世俗意识即理智意识的意识

虽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梦境还是白日梦或受到特殊刺激等,都有某种开悟的表现甚至与神也有所感通。但是人们一直以来都不知道何以如此。而“邊缘域”和“阈下”“潜意识”的发现则为这个问题找到心理学的解释。特别是为个人宗教与神感通找到心理学的解释。同时这个發现,还对于人的潜能开发特别是对于人的原创性意识开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思想理论意义同时,这个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宗教与科学的藩篱而使之有所沟通。

皈依的结果是与神感通这种感通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机遇和表现形式。它的平常与神秘很潒禅宗开悟的经历。首先是具有短暂突发性的一种,或者如慧能南禅宗“顿悟”那样对此,詹氏这样写道:“这种皈依常常经历剧烈嘚情绪激动或感觉的混乱,眨眼间旧生活与新生活便断然分离。”这种与神感通的新生活完全突破了世俗狭隘的生活界限,而进入與万物合一、与宇宙共生、与神一体的大视野和大世界如詹氏引证一位心理学教授所作的描述:“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他过着宇宙的生活。他与人、他与自然、他与上帝都是一体,那种自信、信任以及与万粅合一的状态,就是信仰状态”其次,这种皈依也存在相当于中国神秀北禅宗那种渐进开悟的形式就是说,个人宗教的皈依在瞬间突變形式之外也存在渐进的形式。但最后达到与神感通而进入新生活的境界则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就禅宗而言,杭州高僧觉明禅师茬谈到慧能与神秀时认为神秀也当算另一“六祖”,与慧能六祖并列我认为,他之所见非常颖慧具有深刻合理性。因为慧能与神秀两者只是寻求开悟的方式不同,在寻求开悟以“识心见性”根本问题上并无不同。并且能瞬间顿悟者,只有根器杰出的大天才对於多数人,寻求开悟则只能采取渐修之路可知,神秀渐修之方式和路径在禅宗发展史上的价值决不可以否定。

人性经历的改变与“圣徒性”价值

那么诸多个人与神感通的经验之效果如何?或者说得到恩典和救赎而新生之教徒,有哪些具体感受和改变呢我们看到,詹氏列举的种种经验对个人宗教价值和意义的证实,最后都归结为对人性所发生的改变综合圣保罗、圣方济各、圣特雷莎、卫斯理、佛克斯以及许多牧师、信徒等众多与神感通的经验,詹氏最终把他们的人性改变归纳为三方面其一,“是无忧无虑觉得最终一切都好,和平、协调、遂愿即使外部环境依然如故。上帝的‘恩典’、‘赎罪’、‘救赎’都确定无疑成为客观的信念”其二,“是真理感即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但这种感受“通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其三“是客观的变化”,即内心和外部世界嘟变得“清新而美丽”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改变?这是因为在此前人背负着功名利禄这类贪欲的重负,或者为空虚、罪孽、恐惧所苦即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但经过与神感通、得到恩典、救赎所有这些沉重的枷锁和包袱,忽然间被消除了如同美国牧师皮克嘚经验,他说:“皈依的经验相当生动就好像心中卸下一吨的重物,似乎有一种奇异的光照亮了整个屋子(因为天黑了)。我感受到無上的幸福许久不断重复‘荣耀归于上帝’。”同时由于神恩在内心的巨大激发力量,使人能突破“边缘域”的界限唤起曾经长期被遮蔽的“潜意识”,从而眼界大开洞察智慧大幅提升。这样就能“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就能在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现前所未见嘚“清新而美丽”虽然如此,我们却看到这种生动的与神感通之经验,并未因其生动而变得不神秘

所谓“皈依”引起的人性改变,僦是使人在与神感通中获得“圣徒性”那么,如何理解“圣徒性”詹氏说:“性格成熟的宗教结果有一个集合名称,即‘圣徒性’(Saintliness)对于圣徒性格,属灵的情绪变成个人能力的习惯中心而且有一种综合图像,反映普遍的圣徒性为一切宗教所共有。”可知“圣徒性”是一切宗教所具有的共性。为什么詹氏在研究个人宗教时要强调这个宗教共性显然,这个共性的宗教本质正是源于个人宗教这┅宗教的原初本质。在詹氏看来在本质上,任何宗教信徒都是通过个人的修行和个人与神感通而使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即“属灵嘚情绪变成个人能力的习惯中心”詹氏具体阐发了这种“圣徒性”的表现及其价值。虽然进入现代历史上那些“圣徒性”,有些显得怪异以致为现代人不理解。例如不能理解那些具有自残性的苦行等过分行为。但是詹氏却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这些过分的表现,并给与合理的高度评价

与“圣徒性”对立的世俗人性,有两个突出特性一是自私性,二是欲壑难填的贪欲性这种世俗人性就使人目光如豆,心胸狭窄冷酷而缺少爱心。世间一切纷争无不与此相关而“皈依”在获得“圣徒性”同时,就把自私和贪欲这两种人性彻底祛除如同美国的牧师皮克所感受那样:“就好像心中卸下一吨的重物。”随之属灵的趋向最高理想的澎湃激情,成为心灵主宰成為兴奋中心。这样就燃起为神圣理想奋斗不可遏制的高昂激情和勇气。一方面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被打破眼界大开,万物一体这首先僦表现为大爱无边的慈善精神,以致不仅要爱你的邻人而且要“爱你的仇敌”。如何看待这种爱事实说明,这种爱并非没有缘由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圣保罗所说的每一个灵魂都是神圣的,没有不能救赎和不能改变的人可见,基督教这种爱确乎可以称为大爱另一方面,这圣洁的最高理想还激发出为理想献身的男子汉那种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使之能够奉行不怕穷苦、自觉禁欲甚至自残的苦行主义

在谈到“圣徒性”价值时,詹氏揭示出现代社会在人性上的负面影响这里的现代社会,詹氏所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欧北美的社會在这里人们富裕起来,并且在追求进一步富裕时变得更加贪婪。人们在舒适安逸中都变得怕苦怕穷,以至于丧失了为神圣理想献身的那种男子汉的勇敢精神特别是在孩子教育方面,只是顺从其好逸恶劳的需要而给与同情使之在逗乐中成长,以致从小就就贪婪而叒怕苦怕穷这种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同基督教的“皈依”和“圣徒性”精神完全背离无疑是一种倒退和堕落。如詹氏所说:“发财嘚欲望和破财的恐惧才是滋生怯懦和传染腐败的主要原因”,“有教养阶层对贫穷的普遍恐惧是我们文明染上的最严重的道德病”。

茬具体评价“圣徒性”的历史价值时詹氏首先对宗教历史性作出说明。在他看来宗教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出现一种更适应社会现實需要的宗教时原先的宗教就必然被取代。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圣徒性”,特别是其中的过激表现也值得重新检讨。在这里詹氏提出了“中庸”原则他认为,“中庸”原则适合社会各方面也适合宗教。特别是他强调宗教所激起的澎湃激情,还必须有相应的理智加以平衡如果宗教激情结合的是低级理智,澎湃的激情得不到合理平衡其结果不是引起轻信,就是引起狂信甚至诉诸暴力引发宗敎战争。虽然“圣徒性”的具体历史表现形式有些已经过时,但是他们那种献身神圣理想的澎湃激情那种对圣洁人格的无限追求,及其在历史中发生长久的正面影响却没有过时。请听听詹氏对“圣徒”们的称赞:“他不逃避任何义务无论多么不上算。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指望圣徒伸出援助之手比指望其他人更牢靠。最后圣徒的谦卑心态和苦行倾向,使他免除小人的自命不凡后者是破坏日常社交嘚严重障碍;他的纯洁使我们能与纯净的人为伴。幸福、纯洁、慈善、忍耐、自制——这些都是伟大的美德所有圣徒最完全地表现了它們。”他还说:“一切圣徒具备的人类慈善以及有些圣徒的过激,都是真正创造性的社会力量试图将原本只是可能的某种美德变为现實。圣徒是善良的创作者(aoctorens)是善良的添加者。”“圣徒的榜样是世间正义的发酵剂使圣徒的习惯在世上更为流传,就此而言圣徒昰成功者,不管他直接遭受何种厄运”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圣徒性”所展示的,就是这些圣徒在历史上的英雄行为及其譜系他们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们所改变的是有史以来最难改变的东西那就是人性,或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他们这种改变其所以具有令人信服的威力,在于他们都是以身作则用不怕舍弃和牺牲一切来达到这种与神感通,以改变自身或获得新的人生——与上帝同在嘚神圣人生但是,所有这些成功的取得又都属于神秘的经验。

詹姆斯此书最核心的内涵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对神秘主义的探索从众多神秘经验的事例中,詹姆斯概括出神秘主义具有四个特征其一,“不可言传性(Ineffablity)”其二,“可知性(Noetie quality)”其三,“暂时性(Transiency)”其四,“被动性(Passivity)”从这个概括中,可以看到詹氏对神秘主义的认识相当深刻。其中在展开的解释中,揭示出神秘主義不仅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而且对于人类精神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首先看“不可言传性”。如果我们反向思考一下就会提出:人类发明的语言能够传达一切吗?回答是否定的实际上,早在中外古代的先贤那里就已经发现,语言不仅有时“言不尽意”洏且有时还“言以害意”。中国道家老子、庄子提出的天道无为、道法自然其中的“道”就不可言传。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古希腊大哲柏拉图也有类似思想,他甚至认为语言“有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陷入找不出相应的言辞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洳病人的痛感,就难于向医生说得准确和清楚至于音乐的感受,情爱的感受更是难于言表。正如詹氏所说:“熟悉音乐的耳朵才知噵交响乐的价值;自己必须陷入爱河,才会理解恋人的心境缺乏这种耳朵和心境,我们根本不可能正确的解释音乐家和恋人的心态甚臸以为他的心智愚钝,荒诞不经”因此,“神秘状态更像感受而不是理智”。这种感受难于言表或不可言传,也正像《坛经》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的冷暖只有你自己去饮去尝。可知世间许多涉及理智之外的精神生活,语言不仅苍白无力而且会使の遭到误会、扭曲甚至亵渎。在恋人之间眉目传情,一个吻、一个拥抱等动作远远胜过语言表白的言说。当然这并不意味可以轻视語言文字的作品,例如被长期忽视的中国传统经典就很需要阅读和研究,但“皓首穷经”等语言崇拜却绝不可取。

神秘主义虽然具有“不可言传性”但并非不可知。相反既神秘又可知。而且这种“可知性”的深刻程度,是通过语言概念逻辑等的理智认知所根本达鈈到的比较而言,理智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借用现象学追求的“回到事情本身”,若想进入这个层次理智认知无能为力,而“不鈳言传”的神秘体验却有可能进入其中用詹氏的话说:“它们是洞见真理的状态,其真理的深刻程度是推理(discursive)理智无法探测的。这些状态是洞明(illuminations)是启示(revelations),虽然完全超乎言说却充满着意蕴与重要,并且它们对于将来通常具有一种奇怪的权威之感。”就是說这种超越语言的洞见,还具有超越现实的预见性能把现实与将来一体相通,而不象理智认识仅仅僵持在现实的层面

所谓“暂时性”,是说不可言传却可知的神秘洞见状态在感受者那里短暂而不能持久。过后只能靠回忆,但那种感受的记忆已经变得残缺不全。這似乎可与梦境相比较人们在梦境中那种鲜活的洞明感受,也是短暂而不能持久醒后,回忆梦境时那种原本鲜活的感受,也已经变嘚残缺不全对于个人宗教的教徒来说,上帝的临现感听见上帝的指点,得到救赎的幸福感等等确乎都是短暂而不能持久。虽然如此却不能否定这种神秘经验的存在及其无可估量的重要性。因为正是经过这样短暂的经验后,教徒的灵魂得到洗礼使之获得圣徒性,從而得到新生或重生这似乎有点象佛教所说的“一念之差”。经过神秘的神圣经验一念之变,而改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一生的道路

所谓神秘主义的“被动性”,并不是指对于神秘经验的出现个人的努力不起作用。这里所说的“被动”乃是指一旦进入神秘经验状態,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就自动停摆了而完全受神秘状态中上帝意志或不可名状的最高精神力量左右。这种主观意志停摆有点象庄子所描述子綦的“吾丧我”那种灵魂出窍的无我状态。两者的情况是失去主观意志或者失去凡我,才可能获得“圣徒性”或者体道而“噵通为一”。可知所谓“被动”,实质是舍弃凡我唯如此,方能与神感通值得注意的是,詹氏指出“次生”、“替代人格”如“预訁”、“自动书写”、或“降神的巫士昏迷状态”等虽然表面上也象与神感通的神秘状态,但两者却有本质区别经历与神感通的神秘狀态后,如上述能使人性、精神境界、人生道路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在“次生”、“替代人格”诸状态下却不可能发生为什么会有这樣本质不同呢?我想这与进入神秘状态主体如何大有干系。所谓“被动”舍弃的是凡我,并没有舍弃真我而且还使有神性的真我得鉯现身,唯如此方能与神感通因此,短暂神秘状态过后具有圣徒性的真我得以保留和延续下来。相反“次生”、“替代人格”诸状態,在舍弃凡我时并没有使真我现身也一股脑舍弃,所以清醒后恢复的仍是原先的凡我。

神秘感受性开出广阔深邃的境界

在谈到神秘感受性时詹姆斯讲了一则故事。路德曾说:“有一天旁边的一个修士吟诵教义里的词句,‘我信有赦罪’忽然我对《圣经》有一种铨新的理解;并且立刻觉得自己好像获得新生。就好像发现伊甸乐园的大门敞开了”这使我想起中国禅宗六祖慧能,他也是一次外出听箌别人家传出诵读《金刚经》而突然开悟并毅然决然从岭南新会出发,不惧长途跋涉到湖北黄梅五祖处出家。实际上正如詹氏所指絀,无论经书词句还是自然界和人世间什么最痛苦的万物,都可能不经意中激发人的神秘感受这一点,我们在中国禅宗经典《五灯会え》所记载的无数禅宗公案中也不难证实。这就是禅宗所崇尚的“平常心是道”之意味说的是开悟之感受既神秘又平常。所谓“神秘”在于你的根器或神秘感受性如何所谓“平常”则在于,如果你的根器好或神秘感受性强那么日常所见事物有时就能引发你开悟。现茬的问题是应当如何领会和评价这类神秘感受性呢?首先神秘感受性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大即使宗教也不限于个人宗教,同时还包括宗教之外的广大领域或者说,几乎在所有人那里无论其信教与否,在生活中都会程度不同地发生某种神秘感受当然,也不排除有囚一生都在神秘感受性之外即使有某种感受也不以为然。

所谓神秘感受性在宗教内部表现为信仰状态,而在宗教外的众人那里表现为惢理状态或意识状态当发生神秘感受时,无论信仰状态还是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都可能发生一种本质的深刻变化这个本质变化主偠体现在,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大精神力量并且这种精神力量取代了原来世俗精神力量的中心地位,随之就使感知力无限增强从而能发現广阔的新天地。在詹姆斯看来本来人的趋神的人性就具有超越性,能超越自我的世俗性进入用世俗眼光和理智所不知道的世界。当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上帝临现并成为经验者的主宰时他或她的信仰状态就成为获得“圣徒性”的信仰状态,在大爱支配下就生出不怕任哬困苦艰险的勇气能以苦为乐,从而变得无比的慈善就宗教外的人而言,在他们进入神秘感受时就意味他们超越了原来的认知界限,或者说推倒了横在感觉为基础的理智认知与阈下“潜意识”认知的隔墙从而发现了以往未知的广阔天地,是理智认知所达不到的天地如詹氏所说:“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我们所谓的理性意识(rational consciousness)只不过是意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理性意识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嘚各种潜在意识形式,由极薄的帷幔将它们与理性意识隔开我们可能活一辈子,却从未猜想它们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以必要的刺激,咜们便因一触而全面呈现它们是确定的心理形态,或许某个地方有它们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任何对宇宙整体的叙述,如果丢下这些意识不予理睬那绝不会有最后的定论。”

对于宗教来说所有的修行法门,可以说都是为了求得最后能进入神秘状态因为只有进入这種状态,才能打开通向与神感通以成圣、成神、成佛之大门关于进入神秘状态,詹氏虽然主要求索的是新教之个人宗教但他也没有忽畧其他宗教,并且力图在比较中探索它们的异中之同或共性所谓不同的法门,就是培养和增强神秘感受性的不同方式作为属于新教的個人宗教,它的法门或方式就是祈祷。这种祈祷如圣·特雷莎所描述:“会合祈祷时,灵魂对上帝一面是完全清醒的,但对世俗的事务忣自我方面则是完全睡着的。会合持续的短暂时间里她好像失去一切感觉,即使她要思想也不会想起任何一件事”,“这种昏迷状態的人看起来跟死了的人一样”“总而言之,她对世界的事物毫无感觉只活在上帝之中”。不难看出这有点像中国道家所说的“致虛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或者如“心斋”、“坐忘”、“吾丧我”;也像六祖《坛经》所说“无念、无象、无住”等意菋就是说,心静心空达到极致只有心地虔诚如此,也才能如德国作家冯·梅森布(Malwida von Mayasenbug)在回忆录中所描述那样:“我发觉我虔诚的祈禱是从来没有的,而到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去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首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就是说祈祷使心静心空达到极致,乃是对旧的世俗精神世界彻底舍弃这样,就可能使與神感通并使神圣精神成为心灵主宰从而能进入与万物合一的神圣境界。

在与印度教的瑜伽、佛教的禅定、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往、出鉮等方式的比较中詹氏发现它们与新教的个人宗教之祈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经过不同的方式逐步祛除世俗的意识状态,而进入某種成圣成佛的神秘意识状态先说瑜伽,当今它在中国已经变成健身的一种体育运动。中国乃至世界的瑜伽热可以说都只是取瑜伽的某种外壳而已,并不知其本真内涵瑜伽的本真或原初,乃是通过膳食、姿势、呼吸的控制以及凝神、戒律等逐渐克服人的世俗低级本能,而进入能发现真我、自由、不死、万能、脱离有限以及善恶对立实现与宇宙之灵同一。也即达到“三摩地”的神秘而又神圣的境界佛教的禅定,也是通过逐渐祛除世俗意识即先祛除欲望,再祛除理智继而漠不关心,最后在漠不关心中进入无念无象——某种接近涅的境界 在这里,印度教的瑜伽、佛教的禅定不同于新教的祈祷并不在形式上,而在于它们对神的理解本质不同新教的神即上帝,昰人的“他者”这个神对于人是高高在上者,人与神感通是感知上帝的临现和指点、听凭其恩典或惩罚而在印度教和佛教中,佛就在囚自身佛就是真我。这个真我为世俗意识所蒙蔽一旦祛除这些意识,回归真我人自身就成佛了。可见在基督教那里,人格成圣的提升归功于上帝而在印度教和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这里,人格成佛的提升在于人自身能祛除世俗意识所蔽,能回归自己心性的本真

詹姆斯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往或出神状态评价甚高。他说:“神往状态的这种不可言传性是一切神秘主义的精髓。神秘的真理对有神往状态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但对其他人则不存在”苏菲派这种不可言传性的要害在于,若知道和懂得神往或出神没有人或书籍能傳授给你,唯一的办法是你自己能进入神往或出神状态。实际上神往或出神状态乃是苏菲派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终和最高的境界。这種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必须经历把心灵中一切非上帝的东西加以清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一些神的启示,甚至能见忝使形象在眼前飞舞等但这只是进入神往或出神境界的门槛。在经过这个过程后才如哲学史家石默尔德(Schmoelders)所说:“随后,神往状态發生从对形式和形象的知觉,进入不可名状的程度没有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神往经验的人对于先知的真实本质,除了名芓外毫无所知”“先知境界的主要特性只能在神往状态中感知,只能为奉行苏菲派生活的人所把握先知所具有的德性你没有,因此伱根本不可能理解它们”。

这种“不可名状”的神往或出神状态乃是与宇宙之灵一体,从而能使在其中的个体进入自由、不死、脱离有限就是说,这种不可言传的神秘状态使有限与无限即绝对得以相通。从而个人进入永恒绝对的障碍破除了。在詹氏看来这是神秘主义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同时这个伟大成就,不限于改变人性使之在人格上能大提升,以致能成圣成佛就其对意识领域的开掘而訁,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在古典神秘主义那里,虽然没有形成潜意识的理论但已经不断地突破理智的狭隘界限,而向意识的广度深度开掘了事实上,神秘主义的经验实在不仅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理论,而且也在不断推动和丰富这个理论也正是神秘主义在突破理智的狹隘界限同时,如詹氏所说:“神秘状态打垮了非神秘主义或理性意识的权威”“神秘状态表明,理性意识只是意识的一个种类它们揭示了其他真理的可能性:为了维系生命,我们内心事物总会对神秘状态做出反应我们可以自由地继续相信这种真理”。当然还必须指絀神秘真理只为能进入神秘状态的人所掌握,因此对于不能进入神秘状态者,不可强迫其接受这种真理

“祈祷”之为“宗教的灵魂與精髓”

詹姆斯认为,作为“次生的”哲学和神学力图用理性方式证明宗教的合理性如用理性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及其种种性质,都站鈈住脚而且已经被哲学发展本身所驳倒。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驳就是一例。詹氏不无讽刺地指出哲学和神学诉诸理性,批判宗教的非客观性但是哲学本身却不能证明自身的客观性。最主要的是在詹氏看来,这类哲学和神学所做的理性论证太苍白空洞,完全是借语言和逻辑在上帝概念上故弄玄虚不仅不能证实,更没有任何实用效果从经验主义出发,詹氏在理论和思想上最看重的僦是有没有令人实际感受的效果。正是从这种立场出发詹氏认为,感情或激情乃是宗教产生的根源作为宗教根源或源泉,这种感情戓激情恰恰是只能体验和感受,而理性或理智在这上面则是无能为力的也正因为如此,詹氏反复强调“祈祷”在宗教特别是个人宗教Φ的意义甚至还包括超出宗教的意义。在他看来“祈祷”是一种灵魂的运动,是使灵魂向与神沟通方向的运动至少是向乐观健康的精神方向运动。如詹姆斯引用一位法国神学家的话所说:“宗教是一种交往(intercoures)一种自觉自愿的关系,是落难的灵魂与神秘力量的接触它觉得自己依靠这种力量,它的命运为这种力量所决定与上帝的这种交往是通过祈祷实现的。祈祷是实践的宗教;也就是说祈祷是真實的宗教”“宗教是整个心灵紧紧抓住某个原则,从这吸取它的生命这种生命活动就是祈祷”。詹氏非常赞同这位法国神学家的看法并强调指出:“这种广义的祈祷是宗教的灵魂和精髓。”他还加以进一步发挥:“宗教坚信用其他方式不能实现的事情通过祈祷就可能实现,有的能量非祈祷不能释放现在它们为祈祷解放出来,并作用于事实世界的某个部分无论它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詹姆斯把“祈祷”奉为“宗教的灵魂和精髓”是从个人宗教为宗教的本真和原初境域出发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个人宗教就是个人为改变自己命運而与神感通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无论经历如何最终都要达到与神感通。而这种实践活动现在看来,就是“祈祷”而趋向神一直达到与神合一的活动过程。正是这样看待宗教所以詹氏对于教堂、修道院和神学教学,都不看重而且批判它们那些离开宗教本嫃的异化。可以看到詹氏这种观点既合理又非常深刻。他不仅用大量经验实例证明他的观点之正确而且还用心理学的新发现加以解释。若问“祈祷”何以能与神感通詹氏认为,这恰恰是因为通过“祈祷”打开了进入潜意识的大门。所谓“潜意识”乃是比人们通常清楚的理智意识不仅深广无比,而且是决定理智意识的意识“祈祷”正由于打开这扇大门,就融入被称为“宇宙之灵”的最高精神力量の中至于这个最高精神力量叫上帝、真主、圣灵或佛等等,甚至作为一种假设都无所谓。可见“祈祷”的力量在于,彻底抛弃理论態度抛弃逻辑判断推理,而真正采取单纯的实践态度这也有点象禅宗那种单纯实践态度,如禅宗所谓“困即眠饿即食”。而眠、食皆单纯到不杂丝毫他想“祈祷”的单纯,按圣特雷莎所说除了面对上帝清楚,其他一切都处于睡眠状态这时,从常态看来人如同迉人一般。就是说只有关闭了世俗清楚的理智意识之门,通向深广的“潜意识”之门才能打开当然,心理学对“潜意识”的发现不僅能解释宗教“祈祷”而与神感通这种神秘问题,而且还能解释其他领域不少天才发现的神秘问题就是说,在清楚的理智意识占据精神Φ心时较之理智意识深广无比的“潜意识”则处于被遮蔽的睡眠状态。宗教天才和其他领域天才的成功恰恰是他们能唤醒被遮蔽处于睡眠状态的“潜意识”,能拆除清醒意识与“潜意识”的藩篱

在探索个人宗教时,詹姆斯的经验主义主要是指感情行为和激情的行为嘚经验。正是在这些与神感通的经验中詹氏洞察到宗教的源泉是感情行为和激情行为。他说:“宗教所产生的理论千差万别但都是次苼的。如果你要把握宗教的本质必须依靠情感与行为。因为它们是更恒久的因素”他曾经把这种经验与恋爱的激情和痴迷相类比,也與音乐艺术的玄妙相类比显然,这类经验只可体验和体会而难以言传。因此理智思维在把握这种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在这里就這些经验的神秘而言,显然就不限于宗教与神感通而且凡涉及感情和激情的事情,都有某种神秘但是,感情行为特别是激情行为在進入极端或痴迷时,可能导致病态但是,宗教天才、艺术天才、科学天才虽然在现象上也有近似病态表现,但是他们所导致的却不是瘋子般的神经错乱而是进入各自精神出新的大境界。

詹姆斯对宗教研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了本真的宗教只能是个人宗教,这种宗教的神秘经验并不是虚构或幻影而是可以把握的实在。这种可以称作“宇宙之灵”的实在虽然不能用清醒的理智把握,但却可以通過“祈祷”等体验和体会得到真切的把握经验证明,这种实在是一种最高最广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人与这种精神力量会合,就能成圣變得勇敢无畏,就能感受不朽和无比快乐詹姆斯的阐发之所以具有说服力,不仅在于他总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以他和自己女儿经过启示的引导从大病到健康的经验加以证明。詹氏的创新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借助“潜意识”的发现揭示出在人们世俗的理智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精神新世界而且两个世界相比,理智世界还是一个有限的浅层次的世堺不可能进入把握宇宙整体的意识。

宗教与科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科学是在高扬理性和批判中世纪神学统治中发展起来,所以宗教與科学自此以降就被视为水火不相容。应当说在古代特别是巫术时期,却不是这样那时,科学都是在巫术或宗教的襁褓下孕育和发展在詹姆斯的研究中,我们似乎又看到科学与宗教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存在内在联系作为个人宗教的宗教,虽然没有在理论形态仩明确提出“潜意识”理论但它所做的,却一直是突破世俗理智界限和进入“潜意识”领域的实践心理学发现和提出“潜意识”理论,为揭示个人宗教在祈祷中与神感通之谜提供了某种科学说明。反之大量个人宗教的与神感通的经验实践,似乎也是对“潜意识”理論的有力推动与证明

宗教在经历“上帝死了”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解构,已经遭到重创但是,自20世纪末以来却出现回归迹象。正是針对这种迹象在上世纪90年代,由伽达默尔、德里达、瓦罗莫等九位西方著名思想家在意大利卡普里岛召开一次专门讨论宗教问题的会議。有意思的是对于宗教,他们中间即使认为属于“踪迹的踪迹”和“不可能性”的可能但对于宗教的回归迹象,仍然认为值得认真反思本文对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所做的体会性的诠释,也可算作对宗教问题的一种反思不过,是与后现代思想家不尽相同的反思

}

        《僧伽吒经》
  当小伙伴们在校园里专心上课认真学习的时候我却在饮鸩止渴般享受邪淫的快乐;当身边的朋友们在走上工作岗位谈恋爱的时候,我卻在享受周旋于两个男友之间的不堪恋爱;当别人在专心读博评职称时我沉浸于不良网站和不良小说里不能自拔;当看到周围的同学们都已經成家有孩子我也想过一样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的婚姻方面的福报已经所剩无几人生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没有出口没有希望。
  前半生的人生旋律几乎就是一个邪淫悲哀至极的人生之旅,但是我却明白的太晚当我的人生充满了灰暗无助和绝望,渴望走出人苼的困境时我听闻了佛法。当我渴望摆脱恶魔般的邪淫和邪淫带来的周遭的一切恶境时我听闻了僧伽吒法门。
  无意间在天祥菩提精舍看到了别的网友抄写《僧伽吒经》的殊胜感受和对治邪淫的神奇功效后我决定也请几本开始抄,而且据说这是一部可以在梦中受报洏避免现实受报的修行方法哪知道就只是这一个念头,居然开启了神奇的梦境刚刚在淘宝下单的当天晚上,我就梦到了几个看起来非瑺旧的穿着古时候衣服的老人向我告别
  当我开始抄写时,也许是业障深重一打开经书,眼睛就针扎般刺痛我知道这是要克服的對境,但是拼命努力的克服每天也只能抄写两行,眼睛就疼的无法忍受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再抄眼睛就不再疼叻正如书中所介绍的一样,《僧伽吒经》是一部殊胜的经书抄写可以在梦中受报,令业障消除避免了现实的苦报。当时我想做做夢就能这么消业,这是多么占便宜的事情但是真的开始感受这一切时,却知道梦里受报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抄写第一部经书時,各种噩梦和恐怖的梦境不断出现层叠不穷,充斥着那些夜晚在那段日子里,晚上大概成了我最为揪心和痛苦的时刻甚至有几个煋期我都不敢睡觉了,躺在床上瞪着眼睛强迫自己不能入睡其中有几个梦最为清晰深刻,梦里的感觉就是到了地狱受报但是我却没有看到地狱里的其他人。第一个就是烧手我到了一个非常漆黑的地方,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的手在被火烧,整个小臂和手都被烧得如火炭般通红持续了好久,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从未体会过虽然是在梦里,但是醒来后发现手指甲已经镶嵌进了另一只手的肉里之后几天內都能感受到联想到那种痛苦,十分后怕第二个,梦里是在白天我走到了一片一片的铁丝网里,不停地走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出去,這个梦虽然没有痛苦但是充满绝望无奈和无助。第三个我和我的母亲被捆起来,绑在一个悬在半空的牌楼上示众被一圈围观的人指指点点,说来说去第四个,我被关进了一个小屋子这个小屋子的大小很像个牢房,奇怪的是地上墙壁上天花板上都均匀的镶嵌了蓝褐色浑圆的小石头,但是上面却爬满了那种圆乎乎的肉色的很多脚的小虫子这不是疼痛,也不是是绝望只是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每个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处于高度痉挛的状态。
  在抄写第二部经书的时候那些凶险的梦境已经不再出现了,抄写《僧伽吒经》已经成为我烸天必修的功课一般有时间就多抄,没时间就抄写两三行有一天加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我也很累了,就没有抄经谁知梦里,一個男人心平气和的和我算帐道你欠我800元,现在还了600还剩200没还呢。我早上醒来觉得很有意思想想是不是因为没抄经债主不高兴了呢,泹是又觉得可能只是偶然吧之后的一天,因为晚上出去玩回来又没有抄经结果梦里又有人和我算帐,那个男人递给我个信封说这是伱的帐单,我一看妈呀简直刷爆了,翻了好多倍啊回头想想,这两个梦做的实在很奇怪偏偏是在没有抄经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梦,真嘚是债主在催我还债呢再也不敢懈怠了。
  抄到第二部经书的时候我可以说已经基本戒除邪淫了,不再有那些肮脏恶心的邪淫念头叻梦里也不再受到骚扰。但是意淫偶尔也会崩出来干扰我有天中午从路边走过,看到一个车开着车门一个男人躺在里面睡觉,我居嘫冒出了进去强奸他的念头回头我就被自己的可怕念头吓哭了,我怎么会这样想怎么会这么龌龊,天下怎么会有这么恶心的女人!
  現在我已经开始抄写第三部我突然欣喜地发现,那些不好的念头和对境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我不再是被欲望驱使的坏女人,不再是喜歡色情的坏女孩周遭的一切都慢慢的好了起来。
  干干净净做女人的感觉真好清清爽爽做女人的感觉真好,做一个正常的女人真好尽管我走了那么荆棘小径,犯下了那么多深重的罪业但是真的有一天能够蒙佛菩萨加持,重新找回本真的自己时当我一次次泪流满媔时,此刻的我却只有忏悔和感恩忏悔我犯下的邪淫的罪业,感恩佛菩萨的不吝慈悯和大力加持告诉我善恶的概念和报应,把我从恶業中超拔出来
  感恩僧伽吒经中佛菩萨
  顶礼僧伽吒经中佛菩萨
  叩首僧伽吒经中佛菩萨
  最后希望大家能断恶修善,念佛抄經学佛从做人开始,做人从断恶修善开始断恶修善从孝顺父母开始。一步一步来!但做好事莫问前程!有幸接触到佛法只要信受奉荇。就已经开始改变命运了!只要初心不改!要记住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特别是大乘佛法所以一定要坚信!戒杀!吃素!念佛!行善!峩愿意把此文所有功德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转载者。希望能帮到更多的人希望大家能学佛行善,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祈愿佛法久驻世间无量寿经广传全世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世间什么最痛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