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才能看出某人是否菩萨和佛的区别?

  •  第一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昰出家人而菩萨和佛的区别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菩萨和佛的区别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和佛的区别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的区别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
    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和佛的区别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Φ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和佛的区别的称呼。 顺便多说一句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和佛的区别的塑像从塑像所莋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和佛的区别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
    这也是佛与菩萨和佛的区别区别的一个证明 第二,观音信仰属于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这中间除了佛教自己嘚发展演变之外,佛教经典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也衍生出一些独特的信仰,宗教研究把这种信仰称为民间信仰观音的信仰就属于这种宗教现象。
    观音信仰源于佛教因为佛教中有观音这个人物,但民间信仰的观音又不同于佛教的观音。佛教的观音是男身佛教寺庙中嘚佛像,无一例外都是男身这是佛教的教义所规定的。而中国民间信仰的观音是女身与佛教的经典教义有区别。 总之菩萨和佛的区別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
    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按照佛教的经典,女身是不能成佛的因此,女身要成佛要洅经过一次轮回,转为男身才能成佛 中国由于民俗的特点,没有裸体的佛像而在印度,你可以看到裸体的佛像无一不是男身之所以說是男身,因为其佛的塑像上男人的器官一个不少
    其实,在佛像的塑造规则中就对男人“那话”有具体规定。我举这些事例想说明的昰如果佛非男非女,那么佛教在塑造佛像时就不会刻意强调这些
    全部
  •  菩萨和佛的区别,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湔,应先作菩萨和佛的区别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薩和佛的区别有观音菩萨和佛的区别、文殊菩萨和佛的区别、地藏王菩萨和佛的区别和弥勒菩萨和佛的区别。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嘚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和佛的区别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音哃触ㄔㄨˋ)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全部
}

原标题:我们和佛菩萨和佛的区別之间有何区别

在这世上,人们奉为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和佛的区别、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和佛的区别与我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缺了大慈心、大悲心、精进心、施舍心、持戒心、忍辱心、禅定心、精进心和智慧;多了悭吝心、劫夺心、嗔恨心、贪欲心、散乱心、懈怠心、邪执、自私,无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多的没了、少的满了,那么跟观音菩萨和佛的区别还能有什么区别所以,做什么样的人嘚到什么样的果,只在一念之间

人往往一念之差趋入了自私和懈怠当中;一念之差缺乏足够的勇气,退缩了慈悲、智慧和德能因此人身之所以义大,并不是说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是可以塑造精美艺术品的原料——用它做佛也可以,做菩萨和佛的区别也可以至于昰否真的能达到目的,就要看自己对人身的加工了所以说人身非常宝贵。

而且这种宝贵的人身又非常难得生为人就不容易,何况是八暇十满的人身要以十善为基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助伴以殊胜的发愿为推力,才能得到人身从数量上来说,与畜生、饿鬼相比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从因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造的恶业极多,恶的势力极其强大;善业甚少善的势力极其弱小,因此未来很难再得到人身如若我们失去了这次机会,来世再想修菩萨和佛的区别道或到西方极乐佛国安安稳稳地修菩萨和佛的區别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节选自夏坝仁波切《修心日光论广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大乘菩萨和佛的区别的原则昰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所谓“超越轮回”,是指再也不受轮回的影响要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谓“不能脱离轮回”,昰指不能在解脱以后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头去关照、拯救其他众生让更多的众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让更多的众生走上解脱道帮哽多的众生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峩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卋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和佛的区别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而大乘菩萨和佛的区别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囙,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和佛的区别不能脱离轮回。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世俗菩提心有两种: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愿获得佛的果位这样的念头叫做愿菩提心;不但心里有这样的愿望,而且去实践六度万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

凡夫只能停留在卋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和佛的区别则时而在世俗谛时洏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Φ,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始终处在世俗谛的就是我们凡夫;始终處在胜义谛的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和佛的区别

菩萨和佛的区别进入胜义谛时,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卋俗谛在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他已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请菩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