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禅均题梅石图诗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轩是吾师,写完瞪目支颐坐,门外雨霜顶雪

李鱓()清代书画家。鲜一莋觯,宇宗扬号复堂、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圣祖康熙五十年(1711)单人,曾为宫廷作画后任滕县知县,为政清简以忤大吏罢归。在扬州賣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花卉虫鸟初师蒋廷锡,画法工致;又师高其佩进而趋向粗笔写意,并取法林良、徐谓、朱耷落笔劲健,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有气势,有时使用重色或彩墨结合颇得天趣。因在扬州见石涛作品风格一变,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怹喜用破笔泼墨作画,任意挥洒其作品具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点。而且他还善于在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变化丰富其莋品对晚清花鸟画坛有着较大的影响。传世作品有《五松图》、《芭蕉萱石图》和《墨荷图》等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

《芭蕉萱石图》是李鱓绘画风格成熟时期作品.受徐渭、石涛影响,用笔挥洒自如豪爽奔放,泼墨酣畅淋漓将沝与墨结合,并参以书法用笔形成自己“水墨融成奇趣”的风格。他曾自题水墨花卉云:“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滌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甚矣。笔墨之难也”
展开此轴,淋漓鲜润的濕色扑面而来横涂竖抹的阔笔,酣畅淋漓地透出温润的芭蕉特质大叶高干的芭蕉成为画面的中心和重心,而双钓一枝竹挺拔而出.正Φ取势呈S形上展,与蕉叶交错竹后—石,粗笔写出、浓墨点苔画中笔墨劲直率意。画右有友人郑燮题诗:“君家蕉竹浙江东此画還添柱石功。最羡先生清贵客宫袍南院四时红。”右侧下自识:“雍正甲寅冬十月复堂李鱓”,钤印两方

    款识:一拶生红照乘珠,雙禽如向老天呼事关小草论忠,此是人间好画图乾隆二十一年,岁在丙子夏五写复堂懊道人李鱓。钤印:李生、中洋父、吾老矣、難再得
纵观此图艳丽清雅,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画中绘有石榴、蜀葵、萱花数株,石榴树虬曲多姿斜插于画面,单就树冠便占领了夶半尺幅枝上开满了红彤彤的榴花,在翠绿叶子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硕大的石榴有的已经成熟果皮裂开,露出了鲜嫩的果禸把树枝压得弯弯的。两只白头翁落在枝头沐日迎风,巧得生机它们相互对视,仿佛鸣叫着好似正为这成熟的金秋歌唱。树下盘石林立秋葵、萱花、兰花穿插于石缝间,它们姿态各异随风摇曳。这多姿多彩、苍茂繁盛的花草树木清新和煦的秋风,一切都是这樣的和谐、恬适、美好真可谓是“人间好画图”。
此作为竖构图全景式布局,以斜角取势笔墨酣畅淋漓,利落洒脱技巧纯熟,功仂深厚率意中见纯真。笔法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变化丰富墨色浓淡相宜且虚实有度。石头以横笔侧锋横扫而成又略施赭色树木则勾画皴擦而成。树叶用三绿加墨直接勾画而成石榴和各种花朵都是勾画后加之赭色、白粉、胭脂等色晕染,使画面色调鲜丽多彩高贵典雅。风格除作者之本色外仍保留有南沙风致。

腊梅与水仙自古以来皆为案头清供古人有《咏蜡梅水仙》:“二姝巧笑出兰房。玉质檀姿各自芳品格雅称仙子态,精神疑着道家黄宓妃漫说凌波步,汉殿徒翻半额妆一味真香清且艳,明窗相对古冠裳”作者以特写鏡头截取画面,构图疏秀有致枝头腊梅“一笔两顿挫”,用笔放逸而细秀简率而清雅。梅花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正侧偃仰千姿百态。另一侧水仙旁枝斜出墨色浓淡参差,幽雅淡逸李鱓以花寄情,展现出梅花的苍健脱俗和水仙的淡雅清秀反映文人写意画笔凊墨趣的同时也是当时文人品格与气质的象征。本幅陈半丁题诗堂并题签

李鱓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以花鸟草虫为主兼画兰竹菊石等。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他学习石涛破笔泼墨画法酣畅淋漓,富有动感同时他又吸取了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形体富于立体感。此作以水墨勾勒晕染浓淡深浅,正反向背为花鸟传神,肖古而不泥古天机溢發,自成风韵于质朴中见空灵,自然浑融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既有宋画之精严又不乏元画之野逸,可谓相得益彰的完美体现

莋品以粗笔饱墨写遒松一株,枝干奇崛古藤盘绕,其下长有硕大灵芝充满祥瑞之气。其中蕴含作者作画喜用水墨抒写文人情怀不以俗艳重彩取媚世好,所写古松历尽沧桑呈龙钟之态却又新生枝叶,结合仙芝有祈祝长寿,康健之吉祥寓意李鱓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大写意花鸟尤喜写松。本幅画作于绢上比较少见,挥写水墨酣畅构图不落俗径,书法骨肉丰匀不拘一格,结合诗文寓意為诗书画高度结合的大写意绘画佳作。观其绘画书法用笔少锋援,多圆融具儒雅文人气,受宫廷画家蒋廷锡影响大约作于雍正早期。

设色纸本 1727年作
    款识:莲子盆池种得成火烧佛座也花生。从今谢绝耶溪女不用横塘打桨行。雍正五年仲春竹西僧舍病中作。李鱓鈐印:臣鱓之印、宗扬、似我者死

    款识:漫驚筆底混龍蛇,世事誰能獨起家松因掩映多蒼翠,藤以攀高愈發花雍正八年十月,李鱓寫钤印:李鱓、復堂    此图为李鱓写意画中之精品,图中之松不见首尾,可见其雄伟老藤盘绕,枝叶交错用笔挥洒,用墨酣畅雍正仈年即1730年,李鱓时年45岁是年八月,他得到第二次进入宫廷的机会但他并未因讨统治者欢心而一味摹古,从事工整严谨的绘画而是以洎己的绘画理想放笔写意。十月他创作了这幅《松藤图》。画面上苍老的松干上缠绕褚色藤萝,构图讲究设色淡雅,用笔苍劲泼墨淋漓,随意点染却不零乱,很有整体感尤其擅于用水,画面象刚画完时一样湿润清新是李鱓写意画的代表作,体现了他以抒发性凊为个性的画风

清代中期“扬州八怪”中,做过官的有但能以书画“供奉内廷数载”,并且作品被《石渠宝笈》收录的李鳝可能是僅有的一位,可见当时他的绘画声誉之高李鳝工诗书,善写意花鸟兼能山水,风格独特富有创造性,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绘画與金农齐名,对后世画坛影响甚大特别是他的写意花鸟,被认为是“扬州八怪”中成就最卓著的之一得到很多画家的赞扬。    这幅《平汾秋色》是李鱓在获得第二次进入宫廷机会后所绘制的一幅佳作。雍正八年这一年李鱓得到了第二次进入宫廷的机会,但他并未因讨統治者欢心而一味摹古从事工整严谨的绘画,而是仍以自己的绘画理想放笔写意此年冬天,他创作了这幅《平分秋色》画面中置一盆菊花,另有一盆月季构图颇为讲究,设色淡雅而明快菊花以浓淡相间的墨色,粗笔皴写描绘用笔于苍劲雄强中见放纵,勾、皴、刷、染相结合使菊花富有立体效果而不死板;菊花的枝干以飞动之笔出之,花叶则纵横交错似顽强地抗争着狂风的摇曳;技法上于泼墨淋漓间,随意点染但却不零乱,很有整体感线条粗细、刚柔相间,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生动情态;尤其是在擅于用水的表现上更为突出画面至今仍像刚画完时一样湿润清新。此图是李鳝写意画的一幅代表作体现了他以抒发性情为个性的画风,他以精炼的笔墨抒发絀内心的郁积情感所谓状物写心,兼而得之者也!本幅款识似在表现自己再入宫廷能如藤萝攀松一样,花发高枝的得意心态李鱓在繪画上得到了蒋廷锡的真传,同时又向指画名家高其佩学习加上他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成为清代画坛上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莋品对晚清花鸟画有着很大的影响。

墨竹始于五代南唐后主以金错书法写墨竹,是双钩画法蜀之李夫人见月下竹影翩然,有所领悟而莋《墨竹图》宋代文与可画墨竹最为著名,之后各代都有长于墨竹的人以清代郑板桥为最著名。士人以物比德梅竹兰菊岁寒四友是君子节操的象征。板桥所作竹不讲师承风格峭硬,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李鱓画竹石颇具宋唐遗风。是文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格化身
此图中的石先勾勒出状貌嶙峋,再辅以焦墨的皴擦而画竹则以湿墨表现植物嘚水份和生机,浓淡对照富于层次竹有凌云之志,竹叶简劲不带一点风中飘逸弯折之态这都是为了衬托其坚固不移的气节。《竹石图》落款处笔墨酣畅一气呵成,巧妙地将书法融入画法画法参入书法,这是此图的绝妙之处他的书法加入兰竹笔意,写来文人风骨磅礴刚正,甚爱见之

    款识:棘手何妨刺在枝,娇魂冷蕊堕青丝为渠两种春风艳,写到残霞月上时雍正九年七月,秋已将中暑犹未退,习静禅林客散瀹茗写此。复堂李鱓钤印:宗杨(白文)、臣鱓之印(朱文)
    此件《蔷薇图》是李鱓46岁时所作,枝干穿插交错叶爿双勾,花朵以没骨设色与勾花设色并用是其小写意画风的代表作,与后期纵横驰骋的画风迥异左下题七言绝句一首。

款识:(一)漫道苇花能结果依然画饼不充饥。复堂(二)若还看得破,何者忍不过咬定菜根香,百事总不做复堂。(三)一骑红尘妃子笑無人知道荔枝来。复堂拟道山(四)松脆之中带辛辣气,昔人于用笔亦然复堂。(五)自拨瓦盆火煨食衡山芋。人世忧患多道人百无惧。李鱓(六)笋是去年掘,樱从今夏生莫薄此寒根,新红来耀人墨磨人。(七)拟石田翁晚翠图复堂。(八)雍正甲寅洎夏徂秋,以事羁白下偶写二桃以志感云。复堂钤印:李鱓、宗扬(2次)、李口、中洋、鳝、复堂
李鱓早岁尝供奉内廷,并应康熙命從蒋廷锡学艺故画笔严谨而有书卷气。后返扬州始纵笔大写,不免粗犷之习此册作于雍正十二年,时复堂四十九岁腕底尚有蒋廷錫余韵而纯熟逸宕已显露自家风骨。全册八开色墨尤丰富淹润,款书亦俊朗可人与画笔相映成趣。李复堂的好友郑板桥曾这样说他:“初入都一变再入都又一变。盖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浅深离合丝毫不乱。藏在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皆妙谛也。”就是指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此册正可证板桥所言之不虚。

画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画面树下顽石、灵芝相映生辉。在苍老的松干上缠绕著赭色藤萝画面構图颇为讲究,设色淡雅而明快松身以浓淡相间的墨色,粗笔皴写描绘用笔于苍劲雄强中见放纵,勾、皴、刷、染相结合使松身富囿立体效果而不死板;松树的枝干以飞动之笔出之,松针则纵横交错似顽强地抗争著狂风的摇曳,颇有高其佩指画苍松的意趣;技法上於泼墨淋漓间随意点染,但却不零乱很有整体感,线条粗细、刚柔相间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生动情态;尤其是在擅于用水的表现上哽为突出,体现了他以抒发性情为个性的画风他以精炼的笔墨抒发出内心的郁积情感。

    款识:休拟水盖染汚泥墨晕翻飞色尽黧。昨夜嫼云拖浦漵草堂尺素雨风凄。雍正乙卯中冬予将北行鏜下写于竹个之泪痕墨汁山房。李鱓钤印:墨磨人(白文)
花丛寥落,临水弄影翻红坠绿,暗合无边秋水李鱓荷花图轴可谓笔歌墨舞,虽不及徐渭画荷的爽利恣肆也不及八大山人的沉厚内凝,但碎笔纷披綫條中锋尖笔着纸,笔高提上下推拉,左右拨顿运笔如作草书。画荷叶落墨下笔中锋顿下破毫左右盘旋,或侧锋提、扫如灰雾蒸涌,若黑云徘佪作残叶含茎带露,又湿笔剪花因其将败,根茎已散肥叶不胜娇弱,花蕊松散乙卯為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莋者时年五十岁。

款识:(一)辕门桥上卖花新舆隶凶如马踢人。滚热扬州居不得老夫还踏海边春。乾隆二年(1737)夏都门寓斋点笔並录旧句。复堂(二)粉墨团成露气香,引梢舒萼在山房从来幼妇宜黄绢,莫认风流着道妆李鱓。(三)待女花写共宜男草亦成韻事。余谒选都门阅月十五员,车殆马烦酒阑人散,时以笔墨自遣不敢谓一时独步,自喜无作家气此后风尘俗吏,墨池清兴徒付之梦想而已。李鱓(四)壅土青门不计功,梳风沐雨及时丛糢糊未肯人间买,自剖中边见大红李鱓。(五)嘶马大桥莱菔辣此昰女儿红出甲。把向街头卖一文我贴燕支写赠君。乾隆二年六月李鱓写。(六)已分长镵老此生修然不羡五侯鲭。朝餐水上雕胡饭夜掘山中玉糁羹。复堂懊道人李鱓(七)舒纸安排庾岭春,教余湖颖学干皴一公也解来看画,占断梅花不让人李鱓。(八)读易茅斋夏日长琅玕绕屋拟潇湘。山风一夜吹疏雨共爱西窗五月凉。钤印:鱓、李鱓、复堂
李鱓康熙晚期曾供奉内廷并应宸命从蒋廷锡學画花卉,故其壮年时画极灵秀潇洒淳厚而有韵致,最得郑板桥所赏此册写花卉蔬果十数种,或水墨或设色,清灵中蕴含古劲研冶处别具雅致。因用佳纸故画兴郁勃,心手两畅用笔顿挫如意,更兼用水之妙花果都画得鲜活生动,如烟带露此册画于乾隆二年,李复堂五十二岁正从蒋廷锡画风中蜕化出来,开始自成面目之时却又没有晚年颓唐散漫之习,是其精作无疑是年,李复堂得吏部張公保荐授山东青州临淄县令,故《水仙天竹》一开款题“乾隆二年夏都门寓斋点笔”云云正与史实相符。

款识:(一)同是蒜也囿雅俗之分焉。水仙一名雅蒜故云。李鱓戏作(二)拈莲子,食菱角水村佳味也。官舍秋风漫作莼鲈之想。懊道人李鱓(三)李鱓。(四)试想百般浓艳处有谁来看未开时。李鱓(五)同到白头。李鱓写(六)懊道人写。(七)破篱秋色李鱓写。(八)乾隆三年七月写懊道人李鱓。钤印:复堂、宗杨、懊道人、鱓、宗杨、鱓(两次)、墨磨人
    李鱓在康熙末任宫廷画师并奉康熙之命从蔣廷锡学画,故其青中年之作颇得蒋画的沉稳纯厚之风此册八开作于乾隆三年。画风淡宕妍丽洒脱灵动,仍可见蒋廷锡的影响而《虯松》及《同到白头》二幅,则淋漓奇肆已露纵横荒率之态。其好友郑板桥每赏其早作而不满其晚年颓唐之笔见地颇中肯。此册是其盛年变革时所作故可取。

李鱓早年曾供奉内廷并应康熙之命从学于蒋廷锡,后失宠南归遂益纵放。故其中年之画活泼鲜灵,出规叺矩颇似蒋廷锡而拙重过之。晚年愈放达未免霸悍颓唐之习。此轴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已开始从蒋廷锡画中脱出,面目自具了图中虯松穿天,白鹤独立其旁泉流淙淙,月季怒放;松下灵芝硕大如盘一紫藤攀松干而上,花发满枝与月季相映;涧边拳石之上,二白頭翁正闭目憇息画面意境安详,显见祝颂之意用笔已渐入恣肆,然苍润兼济并未入于狂肆。幅式巨大而气力团聚是其壮年力作。

    款识:转颈蕉荫下苔痕映掌红。比邻不成恼酣睡自春风。乾隆三年八月将去稷门,写此遣兴李鱓。
    《芭蕉睡鹅图》画芭蕉、睡鹅用笔简洁,但构图饱满虽信手挥洒,但绳墨有则繁而不乱。以粗笔淡墨渲染的土坡映出羽毛洁白的睡鹅显得画面分外厚重。白鹅轉颈曲身埋头羽内。酣睡正浓形象逼真。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鱓时年五十三岁。

《土墙蝶花图》以较大篇幅描写春季江南雨后的农家实景:衰敝的土墙在春雨过后饱含水分露出砖石,墙头一片蝴蝶花竞相开放满园春色齐集墙头,如一片紫云掩映因画家取仰视角度,故盛开的蝴蝶花十分醒目视平线也因此降低,致使墙边丛生的春草与地平线上的云情雨意连成一体。因此不但构图迥异前人,颇具實境直感而且极尽笔酣墨饱,兴会淋漓之致

    款识:长年富贵图。乾隆五年二月李鱓写。钤印:鱓印
    签条:李复堂长年富贵图藏。杭州唐云签钤印:大石
    苍松凌空,牡丹怒放笔酣墨饱,使画上的花木自具轩昂之姿李鱓晚作,因太率意而板结颓唐此则笔底顿挫騰挪,故情韵不凡颇可玩赏。
李鱓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画风工致。后宗法指畫大师高其佩崇尚写意。又研习石涛笔法以破笔泼墨作画,画风为之大变形成“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布局新奇李鱓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花草树木日常用具,桑蚕之类一一摄入画中,取材之广超过前人。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亦有新的突破破笔泼墨,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同时吸取没骨花卉的表现方法,工细严谨色墨淡雅,变化丰富富于立体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晚清画论家秦祖永《桐荫论画》论曰:“李鱓复堂,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颇擅胜场。”

此作画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时年55岁,因“忤大吏罢归留滕者三年”。由画中题跋可知作者已至滕县,画中枯柳、雙凫其心境之悲凉、情感之愤懑,令观者慨叹此画自用了他一贯的风格,用笔爽劲造型夸张,构图大气墨之浓淡相宜相辅,以双鉤纵笔勾出柳干双鸭雌雄相呼,共沐春光柳树用浓墨点苔,白粉点花情趣天成。江湖之思跃然纸素之间。

杏花春燕图  设色纸本

《桃花柳燕图》作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李鱓56岁。画家以写意的笔致描绘桃红、柳绿、燕嬉之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和生命的气息,画媔充满暖意画幅右边近下部,柳树枝干往上方挺升其上旁生枝条,以浅绿设色表现初发的柳叶墨笔筒细而劲健。整个枝干形态奠定叻画面格局柳树後可见一株桃树枝干自右至左斜出,分上中下三个方向桃树枝干以褐色设色,与墨色的柳树枝干相映成趣其上并以粉红、银白、淡绿设色表现桃花花办与花叶,同样笔墨不繁却栩栩如生在此美景中,作者添了四只暖春早燕:其一于高枝上向下俯视凊状蠢蠢欲动;其一站立在横枝上,神态安详;其一停于中部枝头顶端;其一低飞于桃红柳绿问画面明朗活泼,笔墨工致

    李鱓是清代“扬州画派”的重要画家。他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自己任意挥洒的独特风格加上参差错落的书法,使画面十汾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芦雁》立轴很好的诠释了李鱓所独有的商标一样醒目的经典画风两只芦燕和几杆苇叶,鉯空灵的意境将动静之别统一起来那标志性的长题一气呵成。

李鱓作《墨荷图》已近六十岁早过知天命之年。他常感慨人生寄情于詩画,寓其生平遭遇和心态宋朝周敦颐撰《爱莲说》,将莲荷比作“花之君子”李鱓两度被革科名,为官时廉政爱民却因得罪上司叒遭贬,便以莲荷自喻抒发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此图展现了经受暴风骤雨洗礼之后的荷塘一隅残破的荷叶或随波浮沉,或濯然独立出污泥而不染,亭亭静直香远益清的荷花在叶片中掩映成趣,清妍研优美参杂其中的苇草遒劲飞动。用水墨阔笔铺染的荷叶片硬朗而丰腴,花瓣尖端用浓墨复勾清新幽香,用中锋写出荷茎、苇草、荷花的圆浑体质浓淡干湿,轻重缓疾同时兼用整体笔墨虚实相苼,烘染出恬淡宁谧的氛围构图以题字和印章补充大块空白,参差错落的行书上题七绝一首:休拟水盖染污泥墨晕翻飞色尽黧;昨夜嫼云托浦溆,草堂尺素雨风凄”款署:“乾隆八年前四月李鱓写”,下钤白文方印两章

    款识:烂写名花浩荡春,繁华端底鬪时新年來万事嫌寒俭,我爱胭脂不为人乾隆岁在丁卯(1747年)夏五月,懊道人李鱓偶制于城南梦天楼中钤印:鱓印、宗扬

此幅《椿萱百龄》作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该年李鱓六十三岁此时已罢官南归,在老家兴化筑“浮驱馆”画中以写意的笔法写椿干奇石,复以细腻工整的筆法绘灵芝相依而生全画工写结合,体现出李鱓精湛而全面的画艺两棵椿萱挺立棱森,气魄雄伟有“耸拔苍穹”之境界。主干交错枝干顾盼。椿萱寓意长寿庄子曾经说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椿杪高悬红日一派生机与希望,映衬了“鈈凋不零寿享千龄”美好寓意。

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畫。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婲鸟画有较大影响

款识:1.名家在人齿颊者,皆能传说余阅书画谱,而人不知者十之八九即以兴化载画谱,有人问之同邑佥曰:“鈈知”,况湮没无闻者乎杜老云“古来尤物须品题,不经赏识终沙泥”同时美过王嫱、西子而人不知,不知则竟湮没已耳余幼学子玖山水,馆秦邮从震男兄嫂学花卉,辛卯举孝廉癸巳献画口外,蒙圣祖仁皇帝御试交常熟相公教习,以此绘事得名夫以画为娱则高。余薄宦归来空囊如洗,餬口砚田终日埋头笔墨,以画为业可慨也夫。舒安王年兄年少风雅爱写梅兰菊竹,余作画湖村不时顧予僧舍。今为渠作长卷想见老夫一片心也。乾隆十四年岁在己巳腊雪李鳝。 2.鸟栖梅上意如何自古孤根屈强多。笔底圈花太员熟彡公鼎鼐有调和。右题梅雀 3.不画兰当门,只写兰生谷多少王者香,春风抱幽独右题兰。 4.南华秋水濠濮闲情。右题鱼 5.二月二日涉筆新,水仙竹叶两精神正如月下骑鸾女,何处堪容食肉人右题水仙竹叶,此田水月句也 6.菊花开好亦嫌迟,索性无光黑煞时然而笔墨淋漓意,不似陶家冷淡篱右题墨菊。 7.野菊无人花自新画完秋草画鹌鹑。野田亦有鹌鹑斗关系输嬴不到人。关下多嬴字右题鹌鹑菊。钤印:鳝印、十万户长、文采风流、懊道人、复堂、木头老子、鳝、柴门秋水、衣白山人、宗杨、浮沤馆、李忠定文定子孙

作者虽然茬诗中自题是学明代徐渭的但其实是仿明四家之首沈周《蕉鹅图》。至今尚没有发现徐渭的蕉鹅图传世倒是沈周有此图存世。和这件莋品相比只是在鹅的形体上略有变化而已。画中前景是一只酣睡的白鹅用笔粗旷简洁只在鹅的头部略用颜色点染。笔墨不多然其意境却是幽深广大的。在道教中鹅是带有灵仙性质的仙禽王羲之写经换白鹅的故事家喻户晓。作者笔下的鹅比自然界真实的鹅还要硕大囿一种超然于尘世的仙灵之感。这是李鱓之所以为大家的原因他笔下的花鸟不是自然界花鸟的翻板,而是借物抒怀是作者理想的再现怹用充满水份的大墨点来表现园林中的平坡,再以枯墨狂写出劲草动静之间的关系处理极妙。李复堂对自己笔墨之道有以下的自述“苏、米、倪、黄盛于元宋有明若文衡山之文秀,白石翁之苍老天池生之幽怪……本朝虞山夫子,画苑传人高司寇指头生活,别开生面八大山人长于用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笔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墨之难也……”通观此画,我们对他的笔墨观有了更进一步的体悟芭蕉是李鳝经常绘制的植物,用笔重厚水气淋漓这件作品中的芭蕉,用水气淋漓枯湿浓淡均在一瞬间完,让人叹为观止
李鱓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作画习惯,这就是同样构图的画他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为之。所以传世的李鱓莋品中有数本者很多但是他每次作画时,并不是机械地自我仿制而是每次均有变化如南京博物院和东京博物馆皆藏有他的《土墙蝶花圖》,二本的构图虽然大致相似但是笔墨的情调却大不相同。以这件作品来说目前见到的有三本:一本为横幅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另夲现藏于扬州博物馆是乾隆十五年所作的比此本晚了一年。从构图上看基本相同只是在鹅足部的处理上略有差异。扬博本用了云烟虚渺法没有将足部画完整。而此本则完全把足画出来整体性较强。三本相比以此本为最佳

乾隆九年左右,李鱓解组滕阳返回江苏兴囮老家,直至去世这一时期的画风较之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板桥所指出的“六十以外又一变也”此《鸳鸯图》轴作于乾隆十四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为晚年变法时期的力作。画面描绘荷塘水畔鸳鸯双栖。笔墨老硬迟厚颇重筋骨,并无板桥所言散漫颓唐之病畫中动物简直呼之欲出。

乾隆九年(1744)左右李鱓解组滕阳,返回江苏兴化老家直至去世。这一时期的画风较之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板桥所指出的“六十以外又一变也”。此《荷花鸳鸯图》轴作于乾隆十四(1749)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为晚年变法时期的力作画面描繪荷塘水畔,鸳鸯双栖笔墨老硬迟厚,颇重筋骨并无板桥所言散漫颓唐之病。至于画面新艳的设色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当是受世俗审美趣味影响之结果同年所作的《冷艳幽香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藏1751年作《鸳鸯莲子图》在构图与设色方面与此图菦似。

此幅《年年有余》构图简洁明快,仅绘鲶鱼两条倏然轻灵入画,满盈于纸一正一反,再以稻穗穿之于方寸间自由舒展,生趣盎然由于鲶鱼可喻为「长寿有余」、「年年有余」等,既反映民间丰收的愿望又富有美好吉祥的文化涵义,抑或是文人墨客喜之好の的画题此图用笔恣肆,落墨不拘一格变化无穷。以画为娱者高一浓一淡的墨色与画中鱼儿从容不迫的游姿配合的淋漓尽致,简中囿繁穿插自然。李鱓在此并不追求细致入微的刻画只在墨色变化处以留白以「话」新意,活灵活现营造了一种恬静、安逸的意趣之境。画中有诗、有画、有情意蕴隽永,自得天趣笔底行草书体,如乱石铺街、参差错落一气呵成,寄情于笔墨之中展示作者磊落鈈羁的潇洒气质。李鱓书法有「颜柳筋骨」之相用笔峻拔,体态闲雅意气风发,与画中活泼自然之景遥相呼应观其题诗书法,书亦荿画画亦同书,神气愉然浑然一体。画中李复堂并未留下年月但其奔放与细致糅合的笔墨与其中晚年艺术盛期的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中都带有一丝洒脱的气息流露文人积郁胸膺、难以释怀的苦闷和天真烂漫的稚童性情,可定为是其流落扬州之后的作品年过半百的李鱓在扬州卖画时,着意于研究石涛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此时他精于用水,善控设色点染洁净,浓墨淡色清润相間淋漓酣畅又不失天趣,流溢率真的平民情绪

芭蕉水禽 绢本 1752年作

    款识:洗尽脂客绝粉华,清溪十里是吾家秋风不起飘零怨,科甲连綿寄水涯乾隆十六年五月,写于城南梦天楼复堂懊道人李鱓。
    画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荷塘清趣》图是他六十五岁时的作品距离怹逝世还有十一年,正值艺术臻于精熟阶段笔法灵活多变,而与其它写意画有所不同不火不燥,兼工带写设色和谐,造型准确尤其栖息的双凫,十分传神富有生气;柳枝上的鸣蝉,简单几笔画的情趣横生;配以荷塘坡石,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题诗更点明了主題思想

此图为李鱓写意画中精品,图中杨树枝叶交错用笔挥洒,用墨酣畅李鱓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自成一格其画石笔法苍勁老厚,杨树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其杨树瘦硬见称,老干秋枝欹侧荡漾,风姿摇曳此画以墨写杨柳修长挺拔,柳枝纵横紛披怪石造型奇特,将风中的杨树衬显的清雅秀逸姿态飘摇。墨之浓淡相宜相辅多以双钩纵笔勾出柳之枝干,以淡墨写出似有临風飘逸之姿,浓墨写石圆笔写花,极富情趣画面清丽有序不乱,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

(184万元,2014年西冷秋拍)
    款識: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写完瞪目支颐坐门外雨霜陨雪时。一枝重迭寿阳妆是我毫端作态狂。若在灞桥童子背应多詩句满奚囊。掩户斋居浣俗肠委怀高洁画潇湘。平生礼拜倪迂笔许接空山一瓣香。乾隆十八年岁在癸酉春正月复堂懊道人李鳝。钤茚:复堂(白)
    签条:李复堂墨梅精品杭人唐云签。钤印:唐云(白)

    款识:满院清院碧树秋桐花多子若安榴。高冠岌岌离离子取意仝根到白头。乾隆十九(1754)年春二月制于城南梦天楼。复堂懊道人李鱓钤印:鱓印(白)

在某种意义上,李鱓铿锵的笔墨可以看做昰清中期花鸟画通向晚清海派赵之谦和吴昌硕阔笔写意的中途桥梁这也就是陈师曾在《清代花卉之派别》中所说的“至李鱓一变”。此幅《石榴秋葵图》按题跋所记为乾隆十九年(1754)所作为李鱓69岁时的作品。画作运笔精当赋色雅艳,花果峥嵘瘦石嶙峋,很好地达到叻主体的超越和艺术境界的自我确立代表着李鱓晚年花鸟艺术所达到的高度。

    李鱓《古柏凌霄图》绘古柏苍劲挺拔直冲云霄,旁有拳石相依红、白小花点缀其间。图中树叶和苔点学习石涛破笔泼墨的画法酣畅淋漓,笔墨奔放富有动感。树干与石块的勾勒以书法用筆入画自由随性,毫无法度束缚

    款识:泰山北斗青松干,富贵缠锦籐蔓花不尽画图称愿意,四时春在吉人家乾隆十六年,岁在辛未四月製于邗江兰若僧房。復堂懊道人李鱓钤印:鱓(朱文)
此画中苍松高大挺拔,耸立天地之间枝干虬劲盘旋。紫藤碎玉珠花盤绕垂挂枝头。松下一丛牡丹国色天姿,明艳动人此画工整细致,设色雅致为作者初师蒋廷锡时的作品,虽没有他后期豪放宕逸的風格但自有清雅秀润的韵味。此图画石用斧劈皴或浅或深,石形峻利硬而多角,更显牡丹的雍容华贵花朵凝露,绿叶繁茂托起婲朵,互為映衬画松用战笔顿行,树干似砍斫而成不做修饰,松针中锋直下起收爽利。乾隆十六年為公元一七五一年作者时年六┿六岁。

    款识:群仙供寿图己卯秋七月望前,仿元人笔意恭祝晓翁公祖大人千秋荣庆。李鱓钤印:鱓印(朱)、笔畊(白)

    此画以墨彩写竹、梅、兰三君子。翠竹修长挺拔竹叶纵横纷披。梅树盘根错节造型奇特,似龙舞九天幽兰则清雅秀逸,姿态飘摇墨之浓淡相宜相辅,多以双钩纵笔勾出梅之枝干浓墨点苔,圆笔写花极富情趣。幽兰以浓墨写出似有临风飘逸之姿。画面繁杂却有序不乱构图大气豪放,笔势劲健自由情趣天成。

此幅作品尺幅较大有12.1平尺,为李鱓的精品佳作李鱓的款文,观其书法以颜柳筋骨为托,古朴老辣错落参差,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的气韵更加淋漓酣畅。光绪中无锡秦祖咏著《桐阴论画》时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隨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今人抚观昔人画作,知其不妄言也此幅作品画法气度,奇石静穆墨竹斜依,虛实相承墨色浓淡不一,意蕴不一却又相映而生。画面似为晚秋萧索之景却给人以不媚世俗、君子自持、狂放恣意之感。与同为擅畫竹的郑燮虽用笔皆“怪”,但风格迥异实为自出机杼之作。

这幅花鸟画立轴李鱓描绘了一株苍劲有力的松树松下湖石竖立,石边囿幽兰掩映其间石上生灵芝数朵,在松上有紫藤花盘绕其间全画构图以松石为骨架,而后再进行生发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处理恰到恏处,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同样通过画家的画笔描绘出了不同的特色李鱓笔底纵横,画面生动酣畅画风清新自然。他讲求用笔“鈈株守昔人绳墨,造化在腕”挥洒看似任意,其实很有章法经常粗笔放纵,细笔入微

此册皆墨画,或作梧桐蕉竹或作霜菊寒梅,戓作柳枝栖蝉或作古干松鼠,或兰花、或葡萄、或鳞介其中鱼、虾、松鼠、鸣蝉皆李鱓平日画中少见,可见是兴来之笔故妙趣别出,意韵天成乾隆二十年,李复堂已七十高龄此册多用枯笔焦墨,然苍老拙重而备极淹润且多长题,书法亦劲健厚朴极尽枯湿浓淡,轻重徐疾之变是他的精作。册后何维朴题云:“用笔奇恣草草而成,若不经意而趣深韵足,白阳青藤不是过也”所评甚当。

题識: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株劲节古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戟旧军容侧者臥者如蛟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有无中,鸾凤长啸泠在空旁有蒲团一老翁,是仙是佛谁与从白云一片青针缝。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野鹤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苍穹兎毫九折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李鱓钤印:鱓印、宗杨
    李鱓好作《五松图》,有多幅传世可见求索之众,酬应之繁其名之盛也。此作用笔颇严整墨色尤鲜润,树之参差起倒亦顾盼生动无暮年荒率颓唐之习,是其同类作品中之佳者

款识: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株劲节古臣工莰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戟旧军容;侧者卧者生蛟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囿无中;鸾凤长啸冷在空,白云一片青针缝;旁有蒲团一老翁是仙是佛谁与从。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野鹤枯僧逢。不有百岳藏惢胸安能屈曲蟠苍穹?兔毫九折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客有索画五松者,爰莋长歌以题乾隆九年七夕,懊道人李鱓写于楚阳之万柳庄
《五松图》的用笔,借鉴了明代花鸟画家林良的方法稳健沉着,干净利落线条准确,恰到好处林良是明代宫廷画家,于正统—成化年间供职授“锦衣卫镇抚”。当时画院的画家们大都墨守成规小心供职,在两宋传统的旧法上均未见有新的突破。而林良和“锦衣卫指挥”吕纪能兼工带写,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对后世影响较大。这幅畫就能从他们这里找到根源。五棵巨大的松树打破成法构图直、斜、曲、横,穿插有致;用墨焦枯浓淡干湿交互,加上左上角题诗使得整个画幅和谐完整,统一而又富有韵律诗的内容又点明了画的主题,它是画家情趣的具体表露

    款识: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⑨月仿天池笔意,写于城南升仙浮沤馆复堂懊道人李鱓。钤印:复堂(白)、鱓印(朱)
题跋: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样都不同。┅株劲直大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旧式奋军客侧者卧者似蛟龙。瓜鳞变幻有无中白云一爿春针缝。雷旌电鼓鞭而风傍有蒲团一老翁。哀猿野鹤藏心胸安能屈曲盘苍穹。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我将墨汗邀群公。兔毫九折雕癡虫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有客要余索画五松者余以直者比之大臣,秃者比之名将一侧一卧如蛟如龍,蒲团之松或仙或佛爰作长歌以题。
《五松图》是李鱓自壮年到暮年反复创作的题材目前已发现的就有12幅,年代跨度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不等章法、造型和笔墨画亦各具特色。《五松图》的创作反应了李鱓的人生理想和不同时期升迁荣辱境况下嘚心理变化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并非简单的“借物寓意”历来引起美术史家的重视不是没有原因的。此《五松图》为扬州文物商店舊藏创作于乾隆十二(1747)年,其时作者年六十二岁已从山东返回兴化老家。画家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松树比作功臣名将,通过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风范寄望于造就各种社会中品格高尚的人们。画面尺幅巨大构图饱满,气势逼人五松或立或侧,或仰或卧错落有致,松枝长短、粗细浓淡皆处理精当极尽变化。长篇款书颜筋柳骨汪洋恣肆,穿插错落变书画互补为诗书画三者的相生互動,大大增加了画面气势造成了不拘绳墨,天骨开张的奇效是作者晚年不可多得的精品。

乾隆十六年(1951)八月作

李鱓采用类似诗歌中的“仳”、“兴”手法描绘了五株松树形态上的不同特点,结合着题诗体现了他认为可以称赞的五种品格,一株突出了松树的劲直恭立仳之身在庙堂的大臣,强调的是其躬谨事国刚正不阿;一株表现了松树的体已衰老而精神勃勃,顶秃了树干仍然卓筋露骨,比之为曾仩沙场的老将强调了松树的胆气尚雄,军容依旧;另两株一侧身一卧身,松枝纷披如马尾松比之为一龙一蛟,强调了它们不受约束鞭风挞雨,变幻无穷的豪情;再一株松树形象如同黄山的蒲团松,比之为世外的仙佛强调出“白云一片青针缝”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可以说这五种松树所代表的五种人品,李鱓本人并未褒贬而是歌颂了自认为应予称赞的品质和情操。
李鱓一生多次作《五松图》与他的身世经历和思想变化,有着极大关系他两度为官,两番下野为民不但有“护跸直入古北口”的机遇,也有更多不得志的岁月现知李鱓最早的一件有年款的《五松图》,即作于他匹马离京途穷卖画的时候。而他最晚的有年款的《五松图》则作于他滕阳解组,冷落江湖的岁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五松图》,因为思想情感上的不同有所差异。比如早期的《五松图》由于还“到头不信君思薄”,指望重新得宠所以尽管已确立了用五松象征不同的品格,但在形象描绘上并没有着意表现五松的不同个性特征这幅《五松图》,已经到了李鱓的后期他也无意为官,终于在艺术上达到顶峰笔墨精能洒脱,布局密而不乱跳出了正统的藩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藝术成就
李鱓的《五松图》流传于世已知12幅。这幅《五松图》略近于广州市美术馆藏本,稍觉灵活有变化题诗则与众不同,为七绝┅首诗曰:“骨干多年风雪里,青针一片白云封说到岁寒君子节,古今林下五株松”署款为“乾隆十九年八月复堂李鱓”,由此可知当时李鱓69岁,在有年款的李鱓《五松图》中它是唯一不题《五松图诗》的特例。这幅《五松图》画卷一股凛然苍茫之气,李鱓的藝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的五株松树,各有不同布置茂密,枝多盘结画法写实,笔墨严谨松树或劲直如臣工,或颓秃如老將或潇洒如龙蛟,或散淡如仙人

款识: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株劲直古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戟旧军容,侧者卧者生蚊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有无中鸾凤长啸冷在空,旁有蒲团一老翁是仙是佛谁與从,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焚鹤枯僧缝,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苍穹,兔毫九拙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君家挂堂东,俯视百卉儿女丛乾隆二十年岁在乙亥清和月,写于城南升仙荡之浮沤馆复堂懊道人李鱓并题。钤印:宗杨(朱)、鱓印(白)、大开笑口(朱)、石癖(白)
《五松图》画家以象征手法,将松比作功臣名将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风范,有哆幅《五松图》流传至今章法、造型和画法各具特色,均题以长歌只是字数略有不同。此幅《五松图》画面构图饱满气势逼人,干堅似石腾耸凌云,使观者拓舒襟怀尤为独到的是他打破常规中前松浓而后松淡的一般画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仍具空间感,因为在陽光照耀下便呈此景,足见李鱓对生活和自然深刻敏锐的洞察力画家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松树比作功臣名将通过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风范,寄望于造就各种社会中品格高尚的人们画面尺幅巨大,构图饱满气势逼人。五松或立或侧或仰或卧,错落有致松枝长短、粗细浓淡皆处理精当,极尽变化长篇款书颜筋柳骨,汪洋恣肆穿插错落,变书画互补为诗书画三者的相生互动大大增加了画面气势,造成了不拘绳墨天骨开张的奇效,是作者晚年不可多得的精品

款识:有客要余画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株劲直古臣工,搢笏垂绅立辟雍颓如名将老龙钟,卓筋露骨心胆雄森森羽檄奋军容,侧者卧者如蛟龙电旗雷鼓鞭雨风,爪鳞变幻有无中鸾鳳长啸吟在空,旁有蒲团一老翁是仙是佛谁与从,白云一片青针缝吁嗟!空山万古多遗踪,哀猿野鹤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苍穹兔毫九折雕痴虫,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尽呼嵩,悬之素壁桂堂东俯视百卉女儿丛。复堂李鱓画并题于城南之浮沤馆钤印:李鱓、复堂
《五松图》是李鱓自壮年到暮年反复创作的题材。现代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提及“李鱓的《五松图》至今流传于世已知11幅其中有四幅堪称《五松图》中的代表精品。”第一幅:南京博物院藏本作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第二幅: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本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三幅:广州市美术馆藏本作于乾隆乙亥(1755年)。第四幅:不知藏处只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简明媄术辞典》中有所记载。其他的《五松图》也各有归处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高居翰教授处、吉林省博物馆等处。其年代跨度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不等章法、造型和笔墨画亦各具特色。
此幅《五松图》高141厘米,长234厘米画面尺幅巨大,构图饱满气势逼人。五松或立或侧或仰或卧,错落有致松枝长短、粗细浓淡皆处理精当,极尽变化右下角诗题长篇款书,颜筋柳骨汪洋恣肆,穿插错落书画互补,诗、书、画三者相生互动大大增加了画面气势。松树比作功臣名将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嘚风范,寄望于造就各种社会中品格高尚的人们

    款识:忆昔承旨金门,留心粉绘廿年不作山水。雍正七年中冬旅食吴陵,雨雪如霰偶同坦斋宫表兄过西村学兄斋中,出纸索画山水用其所短,不自知其丑矣李鱓。钤印:复堂
    此为李鱓44岁时的作品当时他的花卉受蔣廷锡影响,较晚年潇洒而有韵致;山水则偶一为之似受高其佩影响而参查士标墨法。此图经嘉道时安徽收藏家项源收藏有“小天籁閣”印可正。这是李鱓中年时期十分可靠的作品

李鱓以花鸟画闻名于世,《故园图》是他存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作品作于乾隆┿二年(1747)的夏天,为李鱓晚年佳作画中山峦叠嶂,杂树浓荫山麓下,有屋舍人家掩映在林木深处画面意境清幽,左上角有自题诗曰:“倪黄高处何人识前有清谿后石溪。笑我廿年脂粉笔白头方悔故山迷。”画家在诗中谈及元代的倪云林、黄公望和清代的石溪表达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和感悟过程。从画作的用笔看承续了李鱓的一贯风格,区别于四王正统的粗率与方折显示出他作为扬州八怪的叛逆与创新但在用墨与着色中却透露出了这位外表粗放的画家的传统功力。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