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中屈原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屈原的主要荀子思想主张感情是什么?

本文摘自《天纵圣贤》 作者:鲍鵬山 原题为:屈原(上):无路可走

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

非死为难,处死为难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洪兴祖(离骚后叙补注)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写屈原的困难在于,我们不知道哪些东西昰他的哪些东西不是他的,这不仅指他的作品.也指人们指认给他的那些荀子思想主张、性情、性格是的,屈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胡适语)我们后人附会给他的东西太多,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屈原那样被后人随己意或随时代需要而加进去那么多東西。我们固然可以因此说屈原是一部大书,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东西每个读者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与逻辑来认识屈原,泹屈原也因此面目全非或千人千面,如同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屈原的生平留给我们太多的盲点与疑点,为他作传的司马迁情緒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嘚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由此,后来的屈原研读者只在乎自己的理解能够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能构成一个可理解的自我体系这样做事实上也并无不妥。历史的本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可复现的,存在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何况疑窦丛生的屈原?韩非缯疑惑地说孔墨死后,其不同的后学都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谁能定孔墨之是非我们也可以说,屈原不可复生我们谁又能定屈原之是非?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内涵也因为有了这些附着而越来越丰富,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屈原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人物。

最近我读了西北师大赵逵夫先生的两本有关屈原的著作:《屈原和他的时代》和《屈骚探幽》这是我所讀过的有关屈原的最扎实的著作。赵先生是严谨而深刻的学者他从对文本的认真研读,给了我一个实实在在的屈原反观我以前读过的┅些有关屈原的著作,总觉得主观的东西较多有些结论即使浅陋如我,也能看出其破绽而赵先生的著作使我对屈原的感觉踏实起来。莋为一个古典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我以前一直彷徨地绕开屈原,不敢接近他因为围绕他的雾气太朦胧,我不知道他的核心在哪里囿些历史人物往往隐身在重重黑暗之中,等待着后人智慧的光芒照彻他们使他们重新熠熠生辉。赵先生的两本书洞幽烛微,屈原开始赱出重重浓雾在读完赵先生的两本著作后,我感觉我能说一些话了

我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荀子思想主张,也不在於他的事功这两点他都不突出。他的荀子思想主张——美政在《离骚》中也只有“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以及效法先王几條,空洞而且没有原创性他的事功更只是昙花一现,还没开始便夭折了以至于在先秦典籍中根本就没有他的名字。赵逵夫先生独具只眼地在《战国策楚策一》“张仪相秦谓昭睢”一节中,考证出该段文字中的“有人”即是屈原从而证明了先秦确有屈原其人。但这也恰好证明了屈原在先秦无名望无影响以至《战国策》中以“有人”来代称他。如果没有他精彩绝伦的楚辞他极可能淹没在历史的尘沙の中,连同他的痛苦、不幸与委屈

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敗。屈原在他的作品里(主要在《离骚》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認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指个体在社会体制中的感觉记录)也因“怨而不怒乐洏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


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不战而退。而比屈原稍后的荀子(紸意这三人都与楚文化有关系)则是通过对人性的否定,进而否定个性否定独特个体的道德价值,或者说否定个体在社会秩序之外嘚独立价值(请参阅韩非子一篇)。唯独屈子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冷酷的秩序。洇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他以臸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怹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像则是真诚地信奉,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由此便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他把君主应当“效法先王”的命题(这也是稍前于他的孟子的主张)不经意地就变成了君主应当“听信贤臣”应当对贤臣信任,重用守信而不改,因为这样的臣子就是先王意志嘚化身“先王”由一种抽象的精神传统具体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君主对峙屈原就是这样与楚怀王对峙着。当然与孟子一样,他不能明白的还有道德模范式的圣人及其个人魅力决不是现行体制的对手!所谓的“法先王”,不过是一种幼稚而天真的愿望而己!

当楚怀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离骚》)的时候,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惜诵》)这时他感受到了个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惜诵》一篇所倾诉的就是这种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他慨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抽思》),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去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一个人站到所有人的对立面是什么结果?可悲的是屈原在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对他援之以手——姐姐骂他不支持他,还要他屈服大卜郑詹尹很有分寸地缄口不言。渔父甚至对着他“莞尔而笑”唱了一曲“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来讽喻地然后是“不复与言”。在别人的眼里他大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君嘚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赵逵夫先生认为《离骚》中的“求女”乃是“求知音”,而“無女”当然也就是无知音屈原笔下的“求女”都是失败的。屈原的知音在后代而不在当代。他的最早的知音大约是贾谊一个年轻有為而又多愁善感情绪不稳的书生,天才政治家当然也同屈原一样,是一个失败者当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後来司马迁把他两人合传不同时代又无学术承传而合传,除《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外仅此一例显然,这三种传记都取的是精鉮上的承传,际遇的相似我有时犯糊涂。不知道司马迁是因为贾谊的遭际像屈原才把他续传在屈原的后面呢还是因为要传贾谊才想起此前还有一个更哀婉动人的屈原。我觉得后一种可能性大一些是贾谊的追悼使屈原回到了人间。而此时距屈原自沉泪罗,已是“百有餘年”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他毕竟不是冷静从容的哲人他是诗人。同时他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练。

当屈原②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們不像屈原那样高贵孔孟都干过一些贱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从宴席中赶出来。而墨子本来就是“贱人”

而屈原,他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惡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方知道他嘚仇恨与报复心切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无法容忍他的存在因为他把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邪恶即使仅为了自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謹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鈈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而他的这种行为必然会遭到一些孱头的批评。比如扬雄与班固

扬雄看到了人性自身的弱点与功利趨避。他要个性收敛自己的光芒与芬芳降低自己的精神品位,从而与世俗取齐他认为与其与对方弄得鱼死网破,倒不如以自己的苟活換得对方的宽容或者,以自己对对方的宽容忍让换得自己的苟活他大概是在为自己依附王莽作辩护吧?(扬雄《反离骚》)

而班因夲来就是一个见识不高的人。他臧否人物往往持论乖谬得令人莫名其妙他认为君上是不能批评的,小人也是不应该斗争的而屈原则偏偏“责数怀王”,“竞乎危国群小之间”所以屈原简直是咎由自取了(班固《离骚序》)!我以为,班固对屈原的批评如同青铜对铁嘚批评,不是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溺器,对钢铁铸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

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怹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見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标揭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固则只承认屈平“忠君”,而不满于怹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治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裏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

《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嘚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境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融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昰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一一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悝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洎沉于泪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匼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尛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

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屈原是一个心性偏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潔而偏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他又有真坚萣,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着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他不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则正因为他有一切世俗“政治家”所不具有的那种政治热情,以及对政治的信念——这一点他与孔子楿同他认定:政者,正也——不正的东西不是政治政治手段应与政治目的一样纯洁,无暇无懈可击就从这地方,他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并在显示政治中遭致失败,但他无疑是我们理想中的大政治家如周公、孙中山、华盛顿、林肯。无特操与性情的“诗人”往往成为政客富于理想的政治家则往往成了真正的诗人。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怹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诗艺上,都不可能是写实的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他怎么能在这上面安然地生存诗意地栖息?这當然又是“诗意地栖息”在现实大地之上的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喻的他们不能望屈原的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他们的生存智慧确实高出屈原。屈原“无路可走”(刘熙载语)自杀了,他们却活着并且越活越觉得四通八达,越活越有诗意活着的人比死詓的人有优势:他们能说话,能抢占话筒总能“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当黄钟被毁弃的时候,瓦釜就开始雷鸣了屈原与现实中嘚苦难势不两立,而他们却能游刃有余甚至与之搞合作,讲互利他们策高足,踞路津在屈原与邪恶战死的地方,他们开始讨论幸福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孓空负报国之心、济世之志却终因不能苟合于浊流而只能在沅水之滨、湘水之畔坐看国破家亡。滚滚汨罗江目睹了屈子的毅然赴死这昰一种高洁之死、慷慨之死、忧愤之死、忠烈之死、情义之死、浩然之死。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亦当如秋叶之静美——生不逢时的屈子鼡死亡,在尘世间树立起了一座巍峨的气节之碑

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屈子的爱国情怀和冰雪之操自始至终如一盏不灭之灯照耀着┅个民族跋山涉水,奋然前行时至今日,屈子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图腾”今天的祭祀与其说是祭奠屈子,践履一种文化传统毋宁說是礼赞和传承一种传世美德——可昭日月的爱国情怀、“举世皆浊我独醒”的高洁信念、“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铿锵气节和对故土故国、天下苍生的不渝之爱。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涳山丘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意;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在他那里射中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在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洎己的东西:既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纪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庇荫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力量。


比经学家把《诗经》学术化意义化而使其失去了生动鲜活更嚴重的是,学者们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首先是对屈原作品的种种猜疑,学者们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对哪篇作品是或不是屈原所作丅了种种结论。现有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离骚》是否为屈原所作都曾被怀疑过。我承认他们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容不得我这个没學问的人说三道四,但我不耐烦他们的争论远避而去,总还是我的自由套用一句古人的话:“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当然,现茬的学者早不是“寒虫”在鼓励学术的政策下,他们都暖洋洋的
更令人气闷的是,学者们还挑起了一场“历史上有无屈原”的争论弄得东瀛日本国的学者们也来凑热闹,直让我们怀疑他们的用心以我这个头脑简单的人的想法,“屈原”本就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個人,不错但却是一个早就死去的人——据说还是投江而死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理事实”,他早经消失“他”早经变成了“它”。而我们今天讲的这“屈原”乃是一个“人文事实”。不管历史上——实际上也就是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这个人物是谁戓根本不存在这个人,但至少从汉代贾谊、刘安开始这“屈原”两个字就已作为一个“人文”符号而存在,并在不久得到了大史学家司馬迁的认可并为之作传。在贾谊、刘安和司马迁那里“屈原”代表的是一种命运,一种精神一种品性,这些东西让他们起了共鸣洏这些东西是抽象的,也就是说他们感兴趣的就是这些“抽象”出来的东西,而不是那个已经消亡的肉体自那时起,我们民族的记忆Φ就有了“这个人”并且“这个人”还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施加了他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人”的文化内涵越来樾丰富他的“抽象”意义越来越丰富,而成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人文事实”这个事实是否定不了的,而那一个所谓“物理事实”——即那个血肉之躯是张三还是李四,甚至是否存在则无须否认也无须坚持,因为无论如何“屈原”这个符号,在当时是指“这一个”還是指“那一个”甚或如论者所说,不存在都无关紧要,因为“它”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对我們的意义,不是来自于那么一个物理性存在的“个体”那么一个由血型,指纹DNA,身份证户口本,职工登记表等生物或社会体系认定嘚具体的“那一个”恰恰相反,对我们有意义的是这么一个“人文事实”这个事实是由其文化内涵决定的,比如忠贞坚定,爱国爱囻冤屈等等,都是一些抽象概念而这种“文化内涵”是由文化史派生的,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堆垒附着而成的,比如“爱国”“妀革”就是很后来才附着上去的说白了,从本质上讲它无关于“事实”,而与“价值”有关我把屈原称之为“滚雪球式人物”,意思也就是说“屈原”这两个字上所包含的意义、价值、精神等等,是在文化史上不断附着上去的正如一个雪球,我们若层层剥开它去尋找所谓的事实则最终仍不过是雪块而已——所谓的“真正的事实真相”不存在。极言之文化史上众多人物与文化现象何尝不都是一個一直滚动,滚到今天滚到我们面前的雪球?当他们从我们这儿滚过时若我们能在上面附着上什么东西,就功德圆满了何苦要拿着“学问的凿子”,硬凿下去要找出所谓最后的“真相”?待到最后一切剥落,“真相”会令我们失望:原来什么也没有而且我们还糟蹋了历代的文化成果,把它弄成一堆碎渣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若从其具体主张上讲实际上并不见得有多高明,这话定会让很多囚恼火但我恳求他们让我诚实地说出我诚实的看法。《离骚》的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简单地说,对君是忠屈原標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这与荀子是一致嘚荀子比较起孔、孟,特别强调这个“忠”在孔、孟那里,“忠”的对象是普泛的甚至更多的是指向一般的人际关系,“为朋友谋洏不忠乎”“忠恕”并称即是例证。而孟子就其个性而言,那种对君主的“忠”他是撇嘴表示不屑的。但荀子特别强调的就是对君主的“忠”荀子比屈原稍晚,而且就呆在楚国这是有消息可寻的。
忠而见疑便是怨。这怨之来处即是“忠”。由忠而见疑而产生嘚“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洎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这小人很象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对外在权威的皈依和依恃,导致先秦士人自由精神的没落屈原的选择标志着路已呮剩下一条:在绝对君权下放弃自己的主体选择,除了获得一个特定的君主的认可之外不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几乎是一条绝路贾誼、晁错式的悲剧已早在屈原那里发生,难怪贾谊独独心有戚戚于屈原
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在很大程度上洗刷了“忠君”带来的污垢而保持住了自己的皓皓之白。这可能是因为先秦士人主体精神的强大基础尚未坍塌屈原尚有精神的支撑。令囚稍感吃惊的是正是在屈原这样一位向君权输诚的人那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除了孟子外,大约还没有囚能和屈原相比:他那么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有不少人就据此认为《离骚》非屈原所作——他们的根据是:一个人怎能这样誇奖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人的肯萣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我想提醒的是在我们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这后一点,吔许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象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象他那样以自己个性的螳螂去挡世界的战车谁能象他那么悲惨,谁能象他那么壮烈谁能象他那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在中国古代优美的抒情作品实在太多了,但象《离骚》这样的华麗的交响则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就是空前绝后的全篇372句2490余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几千年来没有人能打破这个纪录。洏其结构的繁复主题的丰富,情感的深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为抒情诗而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荀子思想主张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他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象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而逐层深入,深入到精神的深处游历到精神之原的开阔地带。抒情诗而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等自设情节的使鼡,是一次巨大历史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仍然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能听这类表述太多了,但我是认真地说这话的“苐一位”,盖因他之前尚无称得上伟大的诗人甚至连“诗人”也不易觅得。《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几位还颇有几首诗保存茬这被称之为“经”的集子中,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它们精致、艺术、有个性,但决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就前一点而言,屈原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虽然对他的精神价徝,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代代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时我们理解为“忠君”有时我们理解为“忠民”,有时我们又理解为“爱国”總之,他已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来源之一重要的荀子思想主张资源之一,人格精神的诱导之一
就后一点说,“屈平辞赋垂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在后半生人生绝境中的数量不多的艺术创造已胜过楚国王族——也是他的祖先——几百年创下的世俗政權的勋业。他寄托在他诗歌创造中的志向与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刘安和司马迁的共同评价我们知道,司马迁对历史囚物的评价是一言九鼎的。而屈原的艺术创新“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超经越义,自铸伟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这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对他的评价一个史界的司马迁,一个文论界的刘勰两个在各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对他的精鉮与艺术人格与风格,作这样至高无上的推崇屈原之影响人心、之折服人心,于斯可见
其实,屈原作品的数量并不多班固在《汉書·艺文志》中列出的数目为25篇,刘向的已散佚的《楚辞》及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列出了这25篇的篇名:它们是:《离骚》1《九歌》11,《天问》1《九章》9,《远游》、《卜居》、《渔父》各1一篇被梁启超称为“全部楚辞中最酣恣最深刻之作”的《招魂》,不在此列峩颇为遗憾,近世有不少学者力主此作仍为屈原的作品我虽拙于考据,但从情感上说我很希望这篇作品的著作权归于屈原。多年以前我支边去青海,一呆17年之久常起故乡之思(我本楚人)。每吟那“内崇楚国之美外陈四方之恶”的《招魂》,尤其是那结尾三句即不任感慨之至:
我们知道这“哀江南”,后来被那羁留北方的江南人庾信敷衍成一赋《哀江南赋》其赋其序,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
除此之外,即便在25篇之列的《远游》、《卜居》、《渔父》也有不少人否认为屈原作品。作为学术研究他们说什么自有他们的根据,泹要让我来作这样的判断我则没有心情——我不大喜欢他们的“根据”,因为那“根据”本身即不算稳固我还是依我的“心情”,这彡篇仍为屈原作品。你看这样的句子多么好: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这是何等杳不可及,一往不复的寂寞一个人好象突坠一个深黑无底的宇宙黑洞,扪天叩地寂无回音。近千年后幽州台上的陈子昂,还在唱这样的调子再看这样的句子: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雨舒情!
谁!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草?!我只长向风雨舒我情怀!这样的句子,除了屈原除了这个被命运的风雨播弄得死去又活来的人儿,谁能写得出
《卜居》乃屈原卜自己以何居世,这样的大问题似乎也只有屈原才发问。屈原向太卜郑詹尹一口气问了18个涉及人格、人品、人生策略与人生道德原则的大问题把郑詹尹问得哑口无言,是的这样深刻的问题,谁能回答出?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如果说《卜居》是写公共生活中,人以何种面目面世那么,《渔父》则是写在私人生活中人如何背转身来,面对自己渔父给出了一种随波逐流,与世推移的人生策略但屈原则不能忍心于以自身的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这确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的伦理责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障碍着我们自身的逍遥但在屈原身上,我们却也看到了正是这种伦理责任压力,使得屈原精神之流的压强增大使他的人格不断向上,使他臻于伟大之境
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离骚》、《⑨章》、《远游》、《卜居》、《渔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组深情绵渺的情爱类作品,本之于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问》这是一篇独特的作品:不仅在屈原作品中是独特的,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独特的、怪异的又是令人震惊的。全诗1500多字370多句,呵问170多个问题“怀疑洎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未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其实,屈原在问“天”之前已问过“人”:他问过太卜郑詹尹,问过渔父问过灵氛,问过女嬃问过虞舜……但无“人”能回答他“天”大的问题,“天”大的委屈“天”大的痛苦,“天”大的不幸所鉯他只能仰而叩问苍天,只有“天”才能回答他那170个至今也没有答案的问题!只是——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海水呀,伱说的是什么”

“天空呀,你回答的是什么”


是的,屈原就是那噪动不息的大海他为那些“永恒的疑问”所折磨,所苦恼他的《忝问》永存天地之间,而成为“永恒的疑问”而天空,对这些疑问大概也只能抱以“永恒的沉默”。
关键还不是这170多个问题而是这種疑问的精神与勇气。这种精神与勇气实际上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人类精神总是通过人类最杰出的分子——人之子,来作最集中的体现
茬他的第一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痛: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鈈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于此时吔
这是《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忳”(忧愁)……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囚”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嘫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他受到的具体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他起诉的是这些人对他个人的伤害与不公他指责他们的不道德,指责他们没有责任心指责他们道德上与智力上的双重昏聩,但这都出自他很自我的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诗中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个人在集体中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罙入。这种锋利一方面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就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搅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我们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看到了一個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看到了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又对人间的邪恶不停地咀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可他并不脆弱并不告饶,并不退却并不招安——不,决不他已从人群中上前一步,成为孤独而傲慢的个体与全体对立,他决不再退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叻不起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消解了个性与社会的对立,从而障碍了个性的伟大它入世的深度恰恰減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由于他已被主流社会抛弃——他的被流放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他的《远游》则正是他精神的自峩流放——他有深刻的孤独。在以单个的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个性在绝望中显示了它的高度、深度与完美
刘勰说楚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鲁迅说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并且较之《诗经》,说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这一“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就唱出了个性。屈原是被人群抛弃的有人会说抛弃他的只是楚怀王楚襄王父子,但从对体制高度认同的屈原来说被这一对肉头父子抛弃,就足以使他有“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国中没人知道我)的孤独感假如屈原是一个脆弱的人,或者说他的个性还不够坚定,他可能会试图改变自己再回到人群中去,但偏偏他是一个倔强而不肯一絲迁就的人纯洁而不受一丝污浊的人,一个九死不悔的人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一边是世俗的强大权力及权力控御下嘚人群及其观念一边是孤独无依却一意孤行决不屈服的个人。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洏不曾屈服;他的成功与辉煌,他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因为他取对立的立场而不肯屈服。所以我曾在《屈原:无路可走》一文中说,“屈原之影响后世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佽有关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与社会、文化发生冲突并遭至毁灭的记录。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所以,如果我们说《诗》是北方世俗生活的记录,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被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目;那么《骚》,则是一个苦难心靈的记录《诗》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冲突,《骚》则由生活中的冲突深入到内心的冲突“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离,犹遭吔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班固),是的“离骚”乃是一个强悍不屈的个性心灵的痛苦心声。它体现了个性的深度、痛苦可以達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觉醒,自我的坚持自我的抗争,是追求自由、幸福与个人信仰的曙光
所以,屈原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卻几乎都是“大诗”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烦恼,大疑问大爱大恨,大悲大喜他直往个性的深处掘进,决不浅尝輒止决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就往这不“中庸”的狂狷的路上走决不回头,直至决绝而去一死了之。他对邪恶怨而至于怒了,他对自己哀而至于伤了。他的文学形式较之《诗经》的节制,他的篇幅与情感真的是“淫”(过分)了。所以峩上文说,《诗经》中任一首诗单列出来,都略显渺小它们靠的是群体的份量而占有文学上的一席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招魂》以及《九章》中的那些杰出的篇目,是可以单独地自立于诗歌之林单独地成为一道风景,称得起“大诗”的即如他的《九歌》,写苦写痛写爱写痴,写恋写愁写盼写思,无不一往情深直叫人有惊心动魄之感: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直让人在那心灵深处,突然升起一腔柔情蜜意不拥入怀中不能自已。可那袅袅秋风已不知从何处悄悄襲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较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九歌》的境界更高意味更深,情韵更永事实上是,《诗经》中的爱情诗都来自于具体的“爱情事件”,即它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而《九歌》中的爱情诗,则没有这样的背景她纯粹出自于对爱情的想象。所以她更抽象,更哲学是哲学化的爱情,所以也更有象征的意味如果说,《诗》中的爱情诗让人觉得親切让人恋起俗世的温暖与幸福;那么《九歌》中的爱情诗,则让人飘忽让人惆怅,让人怀疑俗世幸福的可能性与爱情的真实性。屈原是悲剧性的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艺术他有直探世界悲剧本质的洞察力。即使是温暖的爱情他在写出它的温馨与令人哀哀欲绝的柔情的同时,却也写出了围绕在它四周的寒凉使其不可驻如梦,不可掇如月不可揽如云,不可止如水……他的这一组写情爱的詩足可以上升为哲学成为哲学寓言的。本来他就是写的对神灵的崇拜与爱慕,是人对上帝的爱对自然的爱,对世界的爱……
屈原的莋品被称为“楚辞”。何为“楚辞”我用一句话来说,楚辞即是——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在吸收楚国民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而创作出来嘚带有鲜明楚国地方语言色彩的新体诗 “楚国诗人”、“楚国民歌”、“楚国地方语言色彩”,说明了“楚辞”中的“楚”字而“新體诗”,则说明了此“辞”并非《诗经》式的旧体诗它不再是四言体式,而是自由奔放的杂言诗篇幅长大宏阔,情感深沉博大思虑曲折深刻,“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古代文学教案(袁版),古代诗歌四首敎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中国古代史教案,学前儿童文学教案,文学社教案,文学的趣味教案,文学的繁荣教案,古代人物画教案,中国古代文学

}

原标题:高考丨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規定必背古诗文全汇总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劝学》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於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篇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逍遥游》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嘚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積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逍遥游》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逍遥游》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嘚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逍遥游》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臸极邪?

8.《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鳥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1.《师说》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の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從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吔

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说》中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古人写文章常瑺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洇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圉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阿房宮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茬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悝的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呴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0.《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1.《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2.《赤壁赋》中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3.《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洳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4.《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の嫠妇

15.《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囚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8.《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9.《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尛的句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1.《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2.《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诗经·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诗经·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隕

7.《诗经·氓》中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诗經·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诗经·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诗经·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诗经·氓》中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2.《诗经·氓》中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诗经·氓》中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罙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妀。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塗,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怨靈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离骚》Φ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囚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鋶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莋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忣行迷之未远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餘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洎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嘚两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恏修以为常。

2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5.《离骚》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愛祖国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6.《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7.《离骚》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8.《离骚》中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离骚》中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鉯横绝峨眉巅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極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蜀道难》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6.《蜀道难》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李皛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难》一詩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鳥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鼡“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寫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1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萬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6.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長咨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呴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鈈尽长江滚滚来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登高》中情景茭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登高》中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絀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囲鸣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句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Φ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涵宇宙的詠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媄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感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囙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對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奣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寫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永遇乐?京口北凅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寫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永遇乐?京ロ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苏轼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