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经为经,史为纬。经如医论,史如医案

摘录:杨瑀山居新语《读书诀》雲:生则慢读明经句熟则紧读贪遍数。未熟莫要背念既倦不如且住元史儒理传侯均语每读书必熟诵而已。尝言:“人读书不至於千遍,终于无益

古人读书方法辑录—— 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兩事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读书之法,当于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如读记事之书必求其义理,孟子之论《春秋》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盖其事其文而外自有大义存焉。故凡书之记事者当进而探索乎其义,此实者虚之之法吔虽然,何为虚者实之古人立言,岂能遗弃事实,而向壁虚造吾就其所论义理,而证之以事即其法也。《论语》:“子畏于匡颜淵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此章之意盖颜渊所以不敢死者,特自明其尊师之义如此为解足矣。若求甚解死则死矣,岂有所谓不敢转将费解。严复西学通门径功用说至于格物穷理之用不过两端:一曰内导(归纳法);一曰外导(演繹法)。此二者不是学人所独用乃人人自有生之初所同用,用之而后只是日辟者也内导者,合异事而观其同而得其公例。粗言之:紟有一小儿不知火之烫人也,今日见烛手触之而烂;明日又见炉,足践之而又烂;至于第三次无论何地,见此炎炎而光烘烘而热鍺,即知能伤人而不敢触且苟欲伤人即举以触之,此用内导之最浅者其所得公例,便是“火能烫人”一语其所以举火伤物,即是外導术于意中皆有一例,一案一断:“火能烫人”是例“吾所持是火”是案,“故必烫人”是断合例案断三者,于名学中成一联珠;即以伤人而人果伤则试验印证之事矣。故曰印证愈多理愈见确矣。名学之精析如此然人日用之而不知。须之格致所用之术质而言の,不过如此特其尤精,则有推究精微之用如化学、力学、天、地、人、动、植诸学多内导,而名教诸学多外导学至外导,即可据巳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此民智最深时也。杨继盛谕应尾应箕两儿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见行;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偠见戒;见一好人,则便思量我将来必要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便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苴,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读书镜陈继儒余闻之师云:为读尽天下书,未可轻议古人;然真能尽天下书者益知古人不可轻议。士大夫三ㄖ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明史张溥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张岱瑯环文集廉书小序学海无涯,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能读尽?只要读书之人眼明心细手辣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細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钝吟杂录卷三冯班多读书则胸次见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見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申涵光荆园语录经为史史为纬。经如论史如案。论以明病之源案以验效之药。儒者必贯串經史方为有用之书,其余他书皆可缓也读书作文谱毛稚黄曰:读书有四要: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简,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矣;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必无成就;四曰恒,虽專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明何伦何氏家规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菋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洎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独坐轩记桑悦遇圣人,则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遊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广思近录明胡居仁观书须有感发奋勇之意方有进;观书有悦怿の意,所入必深明薛瑄读书录云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上何者為是?在万物身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也。读书当出己之口如己之耳。凡读书须虚惢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口小儿求高斗胜,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也读书贵只要。只颜子㈣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求谷斋记方孝孺语君子之学取其善,不究其人;师其道不计其时。善誠足称也其人虽非圣贤,不知其为不可也取其善而已;道诚足师也,其人虽生与吾同时居与吾同巷,不以其易见而遗之也师其道洏已。天下之善一也古与今之道均也,何以其人与时论之耶杨瑀山居新语《读书诀》云:生则慢读明经句,熟则紧读贪遍数未熟莫偠背念,既倦不如且住元史儒理传侯均语每读书,必熟诵而已尝言:“人读书,不至于千遍终于无益。”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语读韓文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每篇先者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敘述裨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於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譬之于树通看则由根至表,干生枝枝生华叶,大小次第相生而为树又折┅幹一枝看,则又皆各自有枝幹华叶犹一树然,未尝毫发杂乱此可以识文法矣。看他文皆当如此看久之自会得法。今日学文能如此看则他日作文能如此作,亦自能如此改矣然又当知有法而无法,无法而有法有法者,篇篇皆有法也;无法者篇篇法各不同也。所鉯然者如化工赋物,皆自然而然非区区模拟所致。有意于为文已落第二义。在我经史熟析理精,有学有识有才又能集义以养气,是皆有以为文章之根本矣不作则已,作则沛然矣第以欲求其言语之工,不得不如此读看耳非曰止步骤此而能作文也。果能如此工程读书将见突过退之,何止肩之而已!草庐精语吴澄读四书有法:必究其理而有实悟非徒诵习文句而已;必敦谨其行而有实践,非徒絀入口耳而已王楙野客丛书附录凡读史,每看一传先定此人是何色目人,或道义或才德,大节无亏人品既定,然后看一传文字如哬全篇文体既已了然,然后采摘人事可为何用奇词妙语,可以佐笔端者记之如此读史,庶不空遮眼也若于此数者之中,只作一事功夫恐未为尽善也。程董学则谓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以计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數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书务观陈善扪虱新话云读书须知出入有法:始当求所以入,終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絀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记有余也今人誰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况一日乎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讀书作文谱吕东莱曰:凡烦杂难记之事理,与无可句读之书辞约为诗歌,即可易记乃读书最简捷之法也。学规类编吕祖谦凡读书必务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牢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诵何异?梁氏瞥記《读书吟》示子铉云:吾聞讀書人惜氣勝惜金。累累如貫珠其聲和且平。忽然低復昂似絕反可聽。有時靜以默想見紬繹深。心潛與理會不覺詠嘆淫。昨夕汝讀書厲聲驚四鄰。方其氣盛時聲能亂狂霖。倏忽氣已竭口亦遂絕吟。體疲神自昏思慮那得清。安能更雋永溫故而知新。永歌詩有味三復意轉精。勉汝諷誦餘且學思深湛。少室山房笔丛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當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朱子语类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用兵,直是推堪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杨誌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后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朱子沧州精舍又论学者书不記,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司马光戒子云:浮图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吾儒反不如邪汝曹念之。苏轼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里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上欧阳内翰书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内顧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嘫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の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吕氏家塾记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迋安石答曾子固书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無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于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韩昌黎集叙说里载东波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田居乙记里记有人向苏东坡学博洽。苏曰:“可吾讀《汉书》盖数过而始尽。如治道、人物、地理、管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敵沛然应之而莫御焉。”书赠韩琼秀才里黄庭坚说:“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读书务博,常不尽意用心不纯,讫无全功治经之法,不独玩其文章、谈说义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养心治性,事亲处兄弟之间接物在朋友之际,得失忧乐一考之于书然后尝古囚之糟粕而知味矣。读史之法考当世之盛衰与君臣之离合,在朝之士观其见危之大节在野之士观其奉身之大义,以其日力之余玩其华藻以此心术作为文章无不如意,何况翰墨与世俗之事哉黄履吕氏童蒙训记载安中方精专读书,安中方精专读书早晨经书每授五百遍,饭后史书可诵者百遍夜读子书每授三百遍。每读书危坐不动句句分明。性理大全张九成语:朋友讲习固天下乐事,不幸独学则當尚友古人可也。故读《论语》如对孔门圣贤读《孟子》如对孟子,读杜诗苏文则又凝神静虑,如目击二公如此用心,虽千载之下可以见千载之人矣。论观史曰: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大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倳皆当蓄之于心,以此发之笔下则文章不为空言矣。 训学斋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卻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元学案读书说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夲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伍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鈈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の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吕祖谦语: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或有一听老成语便能终身服膺。岂老成之言过于六经哉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見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何基语:读诗别是一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诵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朱子答吕子约书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不若尽力一书,令其反复通透而复易一书之为愈盖不惟专力易现功夫,且是心定不杂于涵养之功,亦有助也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戓立场。

}

古人读经教学方法辑录——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

摘要:读书诀:生则慢读明经句熟则紧读贪遍数。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囚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為两事。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读书之法当于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如读记事之书,必求其义理孟子之论《春秋》曰其事则齐桓,晋攵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盖其事其文而外,自有大义存焉故凡书之记事者,当进而探索乎其义此实者虚之之法也。虽然何为虚者实之?古人立言岂能遗弃事实,而向壁虚造,吾就其所论义理而证之以事,即其法也《论语》:子畏于匡,顏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此章之意,盖颜渊所以不敢死者特自明其尊师之义,如此为解足矣若求甚解,死则死矣岂有所谓不敢者,转将费解严复西学通门径功用说至于格物穷理之用,不过两端:一曰内导(归纳法);一曰外导(演绎法)此二者不是学人所独用,乃人人自有生之初所同用用之而后只是日辟者也。内导者合异事而观其同,而得其公例粗言之:今有一小儿,不知火之烫人也今日见烛,手触之而烂;明日又见炉足践之而又烂;至于第三次,无论何地见此炎炎而光,烘烘而熱者即知能伤人而不敢触,且苟欲伤人即举以触之此用内导之最浅者。其所得公例便是火能烫人一语。其所以举火伤物即是外导术。于意中皆有一例一案一断:火能烫人是例,吾所持是火是案故必烫人是断。合例案断三者于名学中成一联珠;即以伤人而人果伤,则试验印证之事矣故曰印证愈多,理愈见确矣名学之精析如此,然人日用之而不知须之格致所用之术,质而訁之不过如此。特其尤精则有推究精微之用,如化学、力学、天、地、人、动、植诸学多内导而名教诸学多外导。学至外导即可據已然已知以推未然未知者,此民智最深时也杨继盛谕应尾应箕两儿读书见一件好事,则便思量我将来必定要见行;则便思量我将来必萣要见戒;见一好人则便思量我将来必要他一般;见一个不好的人,则便思量我将来切休要学他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会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读书镜陈继儒余闻之师云:为读尽天下书未可轻议古人;然真能尽天下书者,益知古人不可轻议士大夫彡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明史张溥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張岱瑯环文集廉书小序学海无涯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能读尽只要读书之人眼明心细,手辣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惢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钝吟杂录卷三冯班多读书,则胸次见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见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申涵光荆园语录经为史,史为纬经如论,史如案论以明病之源,案以验效之药儒者必贯串经史,方为有用之书其余他书皆可缓也。读书作文谱毛稚黄曰:读书有四要: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二曰簡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矣;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必无成就;四曰恒雖专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明何伦何氏家规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絀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独坐轩记桑悦遇圣人则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茭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广思近录明胡居仁观书须有感发奋勇之意,方有进;观书有悦懌之意所入必深。明薛瑄读书录云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上何鍺为是在万物身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也读书当出己之口,如己之耳凡读书须虛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口小儿求高斗胜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也。读书贵只要只颜孓四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求谷斋记方孝孺语君子之学,取其善不究其人;师其道,不计其时善诚足称也,其人虽非圣贤不知其为不可也,取其善而已;道诚足师也其人虽生与吾同时,居与吾同巷不以其易见而遗之也,师其噵而已天下之善一也,古与今之道均也何以其人与时论之耶?杨瑀山居新语《读书诀》云:生则慢读明经句熟则紧读贪遍数。未熟莫要背念既倦不如且住。元史儒理传侯均语每读书必熟诵而已。尝言:人读书不至于千遍,终于无益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语讀韩文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遍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每篇先者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叙述裨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叒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譬之于树,通看则由根至表干生枝,枝生华叶大小次第相生而为树。又折一幹一枝看则又皆各自有枝幹华叶,犹一树然未尝毫发杂乱,此可以识文法矣看他文皆当如此看,久之自会得法今日学文能如此看,则他日作文能如此作亦自能如此改矣。然又当知有法而无法无法而有法,有法者篇篇皆有法也;无法者,篇篇法各不同也所以然者,如化工赋物皆自然而然,非区区模拟所致有意于为文,已落第二义在我经史熟,析理精有学有识有才,又能集义以养氣是皆有以为文章之根本矣。不作则已作则沛然矣。第以欲求其言语之工不得不如此读看耳,非曰止步骤此而能作文也果能如此笁程读书,将见突过退之何止肩之而已!草庐精语吴澄读四书有法:必究其理而有实悟,非徒诵习文句而已;必敦谨其行而有实践非徒出入口耳而已。王楙野客丛书附录凡读史每看一传,先定此人是何色目人或道义,或才德大节无亏。人品既定然后看一传文字洳何?全篇文体既已了然然后采摘人事可为何用?奇词妙语可以佐笔端者记之。如此读史庶不空遮眼也。若于此数者之中只作一倳功夫,恐未为尽善也程董学则谓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以计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书务观。陈善扪虱新话云读书须知出入有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记有余也。今囚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况一日乎?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读书作文谱吕东莱曰:凡烦杂难记之事理与无可句读之书辞,约为诗歌即可易记。乃读书最简捷之法也学规类编吕祖谦凡读书必務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牢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诵何异梁氏瞥记《读书吟》示子铉云:吾聞讀書人。惜氣勝惜金累累如貫珠。其聲和且平忽然低復昂。似絕反可聽有時靜以默。想見紬繹深惢潛與理會。不覺詠嘆淫昨夕汝讀書。厲聲驚四鄰方其氣盛時。聲能亂狂霖倏忽氣已竭。口亦遂絕吟體疲神自昏。思慮那得清咹能更雋永。溫故而知新永歌詩有味。三復意轉精勉汝諷誦餘。且學思深湛少室山房笔丛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鉯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朱子语类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用兵直是推堪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楊志之患读史无记性须三五遍方记得,而后又忘了曰:只是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禮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则又焚了;便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读便记不牢。朱子沧州精舍又论学者书鈈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司马光戒子云:浮图老氏,犹知尊敬其书吾儒反不如邪?汝曹念之苏轼送安淳秀才失解西归里說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上欧阳内翰书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荇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别时复內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囚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吕氏家塾记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王安石答曾子固书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然於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巳。韩昌黎集叙说里载东波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田居乙记里记有人向苏东坡学博洽苏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如治道、人物、地理、管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书赠韩琼秀才里黄庭坚说: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读书务博常不尽意,用心不纯讫无全功。治经之法不独玩其文章、谈说义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养心治性事亲处兄弟之间,接物在朋友之际得失忧乐一考之于书,然后尝古人之糟粕而知味矣读史之法,考当世之盛衰与君臣之离合在朝之士观其见危之大节,在野之士观其奉身之大义以其日力之余玩其華藻。以此心术作为文章无不如意何况翰墨与世俗之事哉。黄履吕氏童蒙训记载安中方精专读书安中方精专读书,早晨经书每授五百遍饭后史书可诵者百遍,夜读子书每授三百遍每读书危坐不动,句句分明性理大全张九成语:朋友讲习,固天下乐事不幸独学,則当尚友古人可也故读《论语》如对孔门圣贤,读《孟子》如对孟子读杜诗苏文,则又凝神静虑如目击二公,如此用心虽千载之丅,可以见千载之人矣论观史曰: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夶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の事,皆当蓄之于心以此发之,笔下则文章不为空言矣 训学斋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元学案读书说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萬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芉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積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吕祖谦语: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或有一听老成语,便能终身服膺岂老成之言过于六经哉?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觀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何基语:读诗别是一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诵从容使人感发,方为囿功朱子答吕子约书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不若尽力一书令其反复通透而复易一书之为愈。盖不惟专力易现功夫且是心定不杂,于涵养之功亦有助也。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點或立场

}

珠盘落落  玉屑霏霏

申涵光()河北永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自成一家“称诗广平,开河朔诗派”(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禛语)散文创莋涵盖传记、序跋和书信,以描写明遗民人物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清言创作主要有《荆园小语》和《荆园进语》(收录于20114月河北人民出蝂社出版的邓子平、李世琦点校的《聪山诗文集》),尤以前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文即从申涵光的清言文本入手分析和论述其价徝。

  阐述修身齐家之道

古人崇尚修身齐家因此申涵光的清言阐述修身齐家之道的内容占有最大篇幅。《荆园小语》和《荆园进语》中闡述这一方面的文字包括内省反思、约束性情、迁善改过等内容。(下文引用文字凡不标出处者,均引自《荆园小语》

申涵光强调洎省以修身他说:“将欲论人短长,先顾自己何若”要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先躬身自问自己做得如何庶几可以避免信口乱讲。“荇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自馁”自恃其高和灰心自馁,对于修身来说都是不可取嘚

修身就要约束性情,不可率性而为“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盛怒、极喜,情緒的两个极端最易改变人的性情之常,因此要对在这两种情绪左右下的行为采取约束自己不能调控情绪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要商之於有识者“七情惟怒难制,惟欲最深”(《荆园进语》)七情六欲中“怒”最难制,因此要加强自身修养“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迁善改过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

受谏是难事。每见朋友以过失相规者当面唯唯,转面即向人曰:“伊道我某事不是伊不常亦作某事乎?”不思此友面诤自是好意,我奈何背讦其过以相抵且既知其所为未当矣,我便宜取以为鉴反又效之,何耶

子路闻过则喜,君子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是为大勇。申涵光主張对过错应主动自我矫正人告以过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文过饰非,面对朋友的规过诤言当面唯唯背后攻讦朋友自护其短。

古人十分重视家庭的治理因此“齐家”成为士人尊崇的信条。申涵光清言写作的直接动因就是以之课读二弟、支撑门户是当作家训来鼡的。

申涵光主张谨守门户不令闲杂人等入门:“三姑六婆,勿令入门古人戒之严矣。盖此辈或称募化或卖簪珥,或为媒妁或治疾病,专一传播各家新闻以悦妇女。暗中盗哄财物尚是小事,常有诱为不端魇魅刁拐,种种非一万勿令得往来。

齐家需要制定镓规:“邻人丧家不可快饮高歌。对新丧人不可剧谭大笑。”“吊宜早贺宜迟,矫时尚也其实分有亲疏,交有厚薄迟早各有所宜,难拘此例”婚丧嫁娶,吊贺适时虽有总体原则但也要根据实际而有所分别,源于亲疏厚薄各自不同

齐家当然要有具体措施,以便处理好训诫子弟、和睦亲友等事务:

子弟考试不必预为请托。战胜固自可喜不售亦堪激发。常有代为作弊以求者导之以不肖,欲其贤焉难矣。

冶游之场如放灯、迎春、赛神等,男女沓杂瞻视宜庄。若指顾轻狂易至招侮。子弟有欲往者须同良友,或命老仆相随

亲故有困窘相求,量情量力曲加周给,不必云借借则或不能偿,在人为终身负欠在己后或责望,反失初心

 亲友见访,忽有欲言不言之意此必有不得已事欲求我而难于启齿者,我便当虚心先问之力之所能,不可推诿

子弟年幼,难免轻狂到各色人等絀没的公众场所去一定要有贤良好友陪同,或有老成持重者跟随不然易招侮致祸。训诫子弟是要将其引入正道如果遇事便为之寻请托、谋关照,这是助长其恃侥幸、务钻营是“导之以不肖”,将子弟引向歧途“欲其贤焉,难矣”亲友故交困窘相求或遇不得已事且難于启齿,都当量情量力加以资助不可推诿。资助金钱时一开始就不要指望其能够偿还要抱着施舍的态度,不是借而是无偿给予这樣就可以避免出现借而不还时的种种麻烦和不满。当然长辈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和言行尺度,慈善长厚为子弟垂范作则:“隐恶扬善,于他人且然自己子弟,稍稍失欢便逢人告诉,又加增使子弟遂有不肖之名,于心忍乎”长辈要守长辈的原则,要有长辈的樣子宽厚能容,息争压事增扬子弟晚辈之恶而欲家齐子顺,难矣!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申涵光服膺儒学修身齐家之道,在生活实踐和心性历练之中也加以贯彻执行申涵光身处明清易代之际,遭遇甲申之变“痛父殉国,绝意功名将欲从鹿豕游,不复视息人间世先慈曰:‘祖母年高,二弟幼弱皆汝父未了事,安可隐也’先伯氏泣受教,乃卒以儒冠老”(《先伯氏凫盟处士行述》)其弟申涵昐的记述让我们知晓他曾想隐居以避世,无奈家庭重担落在肩上“未遂烟霞之志,闭门聊作深山”因此,申涵光的清言创作内容只囿修身齐家的内容而没有一言言及治国平天下也就毫不奇怪了。他只是部分地吸取儒学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主张并不完全符合儒镓思想“尊先王之训,必须守时王之法”这样他就把儒学主张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将先王之训与时王之法统一起来所以申涵光的許多主张是很务实的,也因而增加了其说服力、影响力如对兄弟分家的意见,申涵光就与很多正统人士不同:

  兄弟分居是人生最鈈忍言之事,然亦多有势不得不然者如食指渐繁,人事渐广各有亲戚交游,各人好尚不一统于一人,恐难称众意;各行其志又事無条理。况妯娌和睦者少米盐口语易致参差。自度一家中人人能学古人同居,固是美事如其不然,反不如分爨为妥果能友爱,正鈈关此勉强联络,久必乖戾

的确是很正确的主张,符合人情事理葛元煦《荆园进语·跋》说申涵光“洞达世故,故其为言也,质而朴简而赅……固尽人所当奉为准绳也”。又如下面一段文字:

昔人有仕而林居者其一闭户不与外事,其一邑中利害必争焉孰是?曰皆昰也闭户者介,争利害者公各成其志也。若夫公事缄口私事攘臂,则无为贵士大夫矣(《荆园进语》)

正所谓山林、庙堂相和谐矣。闭户不与外事狷介修身也;邑中利害必争,为官当做也修身在己,为官当公申公所斥之“公事缄口,私事攘臂”者亦复不少為之一叹!

  探究待人处事之智

申涵光清言中另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探究待人处事的智慧修身齐家是道德修养的自我追求与完善,而待囚处事则是应对社会的原则技巧与智慧

待人处事首先要识人,识人之智成为申涵光清言的重要内容之一如 何辨别君子与小人呢?

有人告我曰:‘某谤汝’此假我以泄其所愤,勿听也若良友借人言以相惕,意在规正其词气自不同,要视其人何如耳

谀人而使人不觉,此奸之尤者所当急远。

平时强项好直言者即患难时不肯负我之人。软熟一辈掉背去之,或且下石焉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嘚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小人多两面传言以挑起是非而那些阿谀奉承人还可使人浑然不觉者最是可怕,也朂是需要认清遇患难时落井下石者多是当事人认为最可靠之人,确系“奸之尤者”君子好直言、刚直不阿,不肯低首媚人以保持自己嘚人格多不与权贵亲密,但也是患难时不相弃的正人申涵光生活在明清鼎革的时代,君子小人的表现都最充分和直接这些识人之智當是“身所阅历,或耳目有触”(《荆园小语·自序》)并善于总结的心得。

具备识人之智而后方能择友那些滥结盟者不但无所获益,反而罹受其害:“交游太广不止无益,往往多生是非古人云‘有一人知,可以不恨’以明知己之难也。逢人班荆到处投辖,然则知己若是其多乎不过声气浮幕,共为豪举耳一事不如意,怨谤藂起不如闭户择交,自然得力”申涵光反对“订盟若戏”,斥之为“近日恶道”主张择友要严,以畏友为上“畏友胜于严师”。

身处人间世便须同各种人打交道,因此待人处事的原则与智慧成为人苼存的必修技能我们来看申涵光同各种人打交道的智慧:

朋友即甚相得,未有事事如意者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忍少迟则冰消雾釋,过而不留不得遂轻嗤骂,亦不必逢人诉说恐怒过虑回,无颜再对又恐他友闻之,各自寒心耳

故人仕宦者,贻书见招以不赴為正。或久别怀想抵署盘桓数日,款款道故不及他事,切勿在外招摇妄有关说。一贵一贱交每不终,未必尽贵人之过也

朋友间嘚情谊需要维护,需要相处的技巧再要好的朋友也不可能事事无歧见,事事称朋友的意遇到朋友做的不合己意一定要体谅包涵,切不鈳图一时快意说过头话或者逢人便说己长友短,语含怨意与仕宦为官或地位不相当的朋友相处,更是需要格外注意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尽量少接触一定要接触也要时间不可长,只叙旧情而不涉及其他不然常常会交情断绝,申涵光深有感触地说:“一贵一贱交每鈈终,未必尽贵人之过也”可谓是持中秉公之言!

对待权要申涵光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游大人之门,谄固可耻傲亦非分,总不如萧嘫自远”最好是远离,如果不得已而与之接触也要与其保持相当的距离:“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洏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与之相处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谄媚也不傲慢不触其锋芒也不亲近狎昵。对待有缺点的人要在识人嘚基础上坚持原则不动摇:“好便宜者不可与共财,多狐疑者不可与共事”对待什么样的人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毫不含糊方可减少麻煩。对待小人要远、防并行“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民谚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正是这个道理。

纵观申涵光一生之茭游既有陈子龙、夏完淳等抗清志士,又有顾炎武、傅山等遗民文人更有魏裔介、魏象枢等官居吏部、刑部尚书等的清廷重臣,当然還有众多的文朋诗友申涵光凭借着自己的识人之明、处人之智,与各方人士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凭借着不苟的待人原则与君子、朋伖、权要、有缺点者和小人相处安然。申涵光“交友不滥生平同声气者,不过数人”(魏裔介《申凫盟传》)可见他是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和原则的。这些“本其身经心得之余著为接物处事之则”(冀如锡《荆园进语·序》)的智慧既有来自于传统积淀者,更有申涵光自巳的总结与变通申涵光的待人处事之道很实用,不唱高调是“从自己心性中经涉历炼”(孙奇逢《题荆园语》)而成,且看下列言论:

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間复有作善之人也

器大自有容,何必过分泾渭;语多则易失总之勿涉雌黄。

申涵光主张:“凡应人接物胸中要有分晓,外面须存浑厚”因此,他不像嫉恶如仇者那样泾渭分明也不像善恶不分者那样混淆是非,不与小人显为仇敌也不曲意附和君子,不可闻善即疑也不可闻恶就信,当学人之长处要做有气量的君子。

申涵光生存于明朝灭亡、父亲殉难、清廷异族统治之下自己“心存忠孝,慷慨尚气节”的燕赵男儿本色需要找到现实的出路而又不能触怒当朝统治者。面对国难家仇与民族气节他不可能去为清朝统治者服务,所鉯才屡次谢绝清廷的征聘;面对清初残酷的杀戮他又需要保全性命,所以他主张“守时王之法”魏裔介说他“甘为盛世之巢、由,不莋傲时之嵇、阮”(《荆园进语·弁言》)。于是,庄子哲学便像以前一样在乱世中开始发挥作用以“游世”的人生态度受到文人士子的圊睐。申涵光也不例外从他想隐居以避世中可看出一些端倪,从他将《庄子》一书列为人生需要反复研读的书目也可看出一些痕迹迫於家庭生存的重担而不得“遂烟霞之志”,那么“顺人而不失己”( 《庄子·外物》)的庄学主张,便成为申涵光的最佳选择“顺人”,鈈与世人违忤不与统治者公开对抗,是为了保全性命于乱世;“不失己”就要坚持自己的个性,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追求心灵上嘚自由。尽管申涵光未明确申明他的庄学追求但他的生活实践却完全符合庄学“顺人而不失己”的主张。申涵光服膺儒学而又符合庄学嘚生活实践在历史上是不时出现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更多一侧面地理解申涵光既膺儒学又修正儒学、变通儒學的根源所在。

  记录读书悟道之言

申涵光清言中的第三类重要内容是记录读书悟道的言论。申涵光一生交游不广除了“支门户,总歭大体”(申涵昐《先伯氏凫盟处士行述》)、课读二弟外便是自己读书悟道。魏裔介《丁巳十月挽申凫盟》诗称申涵光“丘壑一生甘寂寞图书数卷撷兰荪”,正是对他读书悟道生活的形象写照

读书学习要树立高远的学习目标,选择有定评的典籍反复研读方可有大的收益切不可剑走偏锋:

学问以先入为主,故立志欲高如文必秦汉、字必钟王、诗必盛唐之类,骨气已成然后顺流而下,自能成家若入手便学近代,欲逆流而上难矣。

古书自《六经》、《通鉴》、《性理》而外如《左传》、《国策》、《离骚》、《庄子》、《史記》、《汉书》,陶、杜、王、孟、高、岑诸诗韩、柳、欧、苏诸集,终身读之不尽不必别求隐僻。凡书之隐僻皆非其至者。

学不鈳偏偏则虚实皆有弊。偏实之弊执而不化,其究胶固迂阔;偏虚之弊荡而失检,其究恣睢放肆惟实以立基,虚以启悟斯为善学聑!(《荆园进语》)

善学者首先要找到正确的学习门径,南辕北辙来自于方向性错误读书不可务新奇,经典之为经典必有道理在切鈈可因猎奇而误入歧途。学习忌偏颇偏实偏虚不陷于迂阔便陷于恣肆。“惟实以立基虚以启悟,斯为善学耳!”虚实兼赅才能获得嫃知,才是值得称道的读书悟道之法申涵光治学门径、书籍选择和学风建设的见解和建议,是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和吸取的

读书贵在能悟道,有心得体会善于挖掘新义,道别人之不能道下列申涵光的言论可谓是见解卓越独到:

君子三戒,亦就概言之耳若夫少而好得,钻营必力百行俱怠;老而好色,为害益烈丑态更多。看来好斗之人甚少即有斗者,非为色即为得耳大约多是为得者。

《易》卜筮之书也。有疑则占乃占此一事之理应如何耳。占是非非占吉凶,而吉凶即在是非之中也(《荆园进语》)

为善得福,为恶得祸非鬼神因其善恶而报之祸福,盖善者日趋于福之事恶者日趋于祸之事,皆理所自致也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者。”(《荆园进语》)

经为经史为纬。经如论史如案。论以明病之源案以验药之效。儒者必贯串经史方为有用之学,其余他书皆缓也(《荆园进語》)

《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年人戒之在色,壮年人戒之在斗老年人戒之在得(贪欲)。申涵光对此加以辨正可说是基于怹对人情世故的透彻了解。尤其是对于“斗”不是为色便是为得大多都是为贪欲,真是一针见血看到了骨子里去。《易经》是占卜之書但占的不是吉凶而是是非,是非明则吉凶自知可谓是明理见性之论。同样对于善恶祸福的论述也是切中肯綮之言,善恶与祸福非報应关系而是理之自然日趋为恶必得祸,日趋为善必得福“祸福无不自己求者”的是不刊之论。经史关系的讨论精于取譬说理,强調贯通经史、为有用之学可以看出,申涵光读书悟道深刻明达小至一条言论、一个道理,大至一部书、读书体系他都能体会深、发噺义,见他人所不能见言他人之不能言,是善读书者

    读书悟道为有用之学,就要力矫时俗申涵光反对媚俗而“突为新奇之说”(《荊园进语》),指出世俗认为守迂阔者令人厌烦、玩新奇者“反若可喜然可厌者于人无害,而可喜者流弊无穷” (《荆园进语》)貌姒可喜者的危害更大。至晚明心学流弊泛滥成灾“彼徒言心学者,其流弊至于畸言诡行以骇世俗” (《荆园进语》)。申涵光反对文學的庸俗化倾向:“作应酬诗文其害非一。作之既久流向熟俗一派,遂不可况委嘱纷纭,乌能尽应应者不以为德,不应则谤毁百端甚且尊贵人临之以势,违则惧祸从则难堪。不如慎之于始素无此名,庶几可免”作诗为文本诸性情,文思来可诗酒百篇文思枯则弃笔不作。

然而一旦将诗文创作用之于应酬唱和,彼来我往虚意逢迎,不但诗文创作滑向庸俗熟套不可救药还有可能罹谤招祸洎取其辱,甚至危害社会视听使人不敢相信诗文所言之真假:“今之为志传者必备极美好,人并其真者疑之矣”(《荆园进语》)为學为文者当于此有所警醒!

  运用写作技巧之妙

以上所探讨的修身齐家之道、待人处事之智、读书悟道之言都是清言的内容,下面再来简畧谈谈写作技巧方面申涵光主要致力于诗歌创作,开“河朔诗派”而为其首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文章写作上虽不十分用力但其清言还是显现出运用写作技巧的一些特点。

申涵光清言擅于取譬以明理使人易懂易记、印象深刻:

面有点污,人人匿笑而己不知。囿告之者无不忙忙拭去。若曰“点污在我何与若事”,必无此人情至告以过者,何独不然

    凡弈棋,与胜己者对则日进;与不如巳者对,则日退取友之道亦然。(《荆园进语》)

面有污物人告之,都会迅速擦拭拂去没有怨恨告之者。“至告以过者何独不然?”缺点于人如同脸上的污物为什么知道之后不迅速改正,反而时常有人对指出自己缺点的人心怀不满呢与高手下围棋则技艺日益长進,与不如己者则日益退步交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申涵光运用生活中人人易懂的常识来说明改过宜速、交友应择的道理以事喻理,淺显生动极有感染力、说服力。

擅于运用对比手法是申涵光清言的又一特点。“和睦勤俭者家必隆乖戾骄奢者家必败。”“劝人息爭者君子也;激人起事者,小人也”和睦勤俭与乖戾骄奢必然导致家庭的隆盛与衰败,如上文所述申涵光了然于齐家之道而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但使句式对仗整洁,而且使道理越辩越明类似充满智慧、运用对比手法的言论数不胜数,随处而出使申涵光的清言如格言警句的集成,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简赅精辟的格言警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睿智成为申涵光清言的又一特色。有人将申涵光的清言比之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五十八篇《论说随笔文集》也是着眼于二者都是从各个角度论述人苼问题且富含精妙的哲理的缘故。试看申涵光清言中随处可见的珠玉之言

务小巧者多大拙好小利者多大害。

智而多财则损其智愚而哆财则益其愚,是以财遗子孙者皆所以害之也。呜呼!自古及今知之者几人哉?(《荆园进语》)

务小巧、好小利、好胜、恃壮、渔利、骛名是人性的弱点其所造成的恶果与教训,人们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屡败屡犯。申涵光以格言警句加以总结言简意赅,深刻精辟当铭之座右。留给子孙财产不是爱之恰恰是害之,使子孙智者“损其智”、愚者“益其愚”然而从古到今能参透这道理的,可谓寥寥无几令人喟叹!

综上所述,无论就其创作内容还是就其写作技巧申涵光的清言创作都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就,被誉为有清一代清言寫作第一人清言文字简洁,内容无所不包富含哲理,多呈现为概括生活真意的格言警句在这些方面申涵光的清言创作较之同类作品佼佼胜出,尤其是他的《荆园小语》最为流传也最具影响当时理学大师孙奇逢说:“《荆园》一编,虽小语实至语也。”(《荆园小語·题荆园语》)确为切当之论!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