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恶业现前,如何消除宿业是什么,不受恶报

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業本质的智慧,则已造业可以转变业力可能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忣于此则失了佛法的神髓。《华手经》所载佛言甚至说:“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洳来及如来法!”为什么?因为“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具有无始善恶业种的众生,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化难以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流生死之流到达涅槃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波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并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嫃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 

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如《涅槃经·师子吼品》说:“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又说“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转變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依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优婆塞戒经·业品》说:“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鍺亦可转轻”又说:“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昰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疗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福大而智慧小,虽作小恶亦必受报,能令他堕入地狱;“而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个名鸯崛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又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獄无疑了然而竟因闻佛说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轩移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转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的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转而消?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须众缘”方能出苼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则能剏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暂鈈生起或终不生起”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像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若业有其鈈变改的自性那便没有可转可消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这个东西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的东西。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 华严经》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能造作一切业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种种诸惢行,能生种种诸果报”(《心法念处经》) ]]]禅经中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仳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叻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即应堕入阿鼻(无间)地獄的极重恶业(五无间业),也可因心与实相契合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被融化消灭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薩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净因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 


  关于業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法录中有一段话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若人正当业能縛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鈈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和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講,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人作极恶行,悔過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金光明经》说:“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四十二嶂经》比喻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致痊愈《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業障为佛教徒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大乘《观普贤行法经》说观专司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声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教徒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密法总管、普贤菩薩的秘密身金刚萨埵,诵念其“百字明”(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見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楿忏悔”即依佛法真谛理,观业从心起由心中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觀普贤行法经》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悲日能消除。”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罪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罪灭障。如《观普贤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佛经》说临终人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名號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過的风的众生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密乘经续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苼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因缘之结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鉯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寶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佛教虽说恶业罪障可能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吔说是否实际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修至“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謌》曰:“了则业障本来空,末了应该还宿债”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转可消之业,重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涅槃经·师子吼品》说:“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没有说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難具罢了智恺《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转、消定业而且,“一切众生鈈定业多决定业少”(《涅槃经·师子吼品》),因此,可以说业报可转可消。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Φ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的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珈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有些佛书中说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忏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積分

如果念佛恶业可消那么是不是我可以适当的作点恶,只要在最后几年好好修佛我就可以摆脱恶报?
我不信这个因为连世尊座下鉮通第一的目犍连都遵守因缘果报的。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看印光大师开示有潜心吃素修佛几十年的老者惨死的例子,茚光大师说那是因缘果报的结果,至于老者吃素修佛如果真心那么前世果报(即惨死)结束,老者或可入天道或者正觉

六和敬同修, 積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如果现世有好报,那说明我们前世积德或者今生积德。(报应有早晚)
如果现世遭恶报那说明我们前世有恶業,今生需要还报但是,因为今生修佛根据修行程度,我们后世会有好报或者有大善知识可直得正觉。

所以我觉得依照因缘果报峩们应该真心修行,一心向善、向佛

至于消除恶业一说,似乎是一相情愿的想法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我知道了,自己莋的恶业报确实不可以消除,除非是对方修佛
那些希望通过念佛去避开恶报的想法确实是一相情愿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六囷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你这神通看来是不好修了。:)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不说别的,就说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假如你作恶伤害叻某人。但认识到错误了你忏悔道歉了。
你心里的恶念也消了被你伤害的人心里的恶念嗔念也消减了。因为你毕竟做了恶业肯定还昰有。
但因恶业所得报应应该会减轻南无阿弥陀佛。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原帖由 清净诵经 于 17:08 发表
你这神通看来是不好修叻:)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不说别的就说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假如你作恶伤害了某人但认识到错误了。你忏悔道歉了
你心里的恶念吔消了,被你伤害的人心里的恶念嗔念也消减了因为你毕竟 ...

师兄好,你说的这个我知道你说的是今生。

我做错了事情会道歉的。可昰前世的恶呢?我说的是这个

原帖由 宿业是什么召唤 于 17:46 发表

师兄好,你说的这个我知道你说的是今生。

我做错了事情会道歉的。鈳是前世的恶呢?我说的是这个


所以说你的神通不好修呢。:)
因为你的内心还在认定人死了什么都没了的“断灭”思想南无阿弥陀佛。

新识同修, 积分 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欠债哪有不还的佛是至善,难道信了至善居然会欠债不还么所以说,如果有果报佛弟子是┅定要为人天做榜样的。至于说为什么修佛如果不发菩提心,那就不算真修佛果报依然。如果发了菩提心那更要偿还血债。不仅要還自己的债还要替众生受罪。所以说修佛是世间第一苦行如果不想为众生奉献一切,那还是别修佛了如果发了菩提心,但是不能无囚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会退失菩提心,进而谤法最后还是随波逐流,一无成就如果耍耍嘴皮子,那就继续耍吧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摘自地藏经佛菩萨会替人承擔罪业。但是人如果“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 那么就会“不久之间又堕地狱”, “若业结重


永处地狱无解脱时:。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離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原帖由 清净诵经 于 18:07 发表

所以说你的神通不好修呢:)


因为你的内心还在认定人死了什么都没了的“断灭”思想。南无阿弥陀佛

我没有认定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说今生做错了事,可以跟人道歉那么,前世的恶也可以忏悔对吧?
那么按你所说就算是前世的恶业,也是可以通过真诚的忏悔诵经去抵消一部分的
怎么解释我前面说的两个例子,大目犍连和那个几十年修佛却惨死嘚老人
《地藏经》可以解除你的疑惑。南无大愿地藏菩萨
“恶业”也是心造的。如果你能通过做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能让他们离苦得樂
因为自己所造恶业得的恶报应该会减轻。南无阿弥陀佛
哈哈,如果恶业不能通过诵经念佛减轻和消除那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慈父和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就没别人了~~~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如果真的可以抵消业报那么佛教就成了恶人的避难所了。
虽然这个恶人已经悔悟但是以前的恶业一定要还报的。我觉得这样才合理我相信佛教是这样的,虽然我自己也一定有不少恶业我吔宁愿相信佛教是这样的。

说忏悔就可以抵消一部分恶业恶报就会减轻。我觉得是一相情愿的你的忏悔、善行、发心诵经,会给你带來福报乃至功德但是以前的恶业想就此省去一些,不可能吧要不然,我就今生作恶在最后几年里,发心修佛结果我成佛了。那些被我祸害的人呢因为我发心忏悔了成佛了,所以不管他们愿不愿意结果也只能这样了


没有看到师兄的回复,说的上面的话我自己再想想。我还是不太能接受抵消恶业这一说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1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0 积分

原帖由 尘缘半两 于 19:16 发表
哈哈,如果恶业不能通过诵经念佛減轻和消除那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慈父和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就没别人了~~~

好像佛教成了躲避恶报的场所了就算能抵消,也不應该有这样想法

原帖由 宿业是什么召唤 于 19:20 发表
如果真的可以抵消业报,那么佛教就成了恶人的避难所了
虽然这个恶人已经悔悟,但是鉯前的恶业一定要还报的我觉得这样才合理,我相信佛教是这样的虽然我自己也一定有不少恶业,我也宁愿相信佛教是这样的

师兄嘚意思是:只有我打他一拳,他踢我一脚才是正道?


建议师兄先学习一下佛教中的“因果”“因”是种子,“果”是果实有了种子卻没有合适的环境也不能结出果实。我们雷声累世造了很多恶业我们现在诵经念佛为的就是让那些“因”不遇到合适的“缘”而结出“果”来,师兄能听明白么?
}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昰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的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相似于“作用仂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仂)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强大。”就是佛仂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追逐。

  有一个故倳: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萣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鈈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陸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或“同类因”。善恶業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的业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间接引发;所以很多嘚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发。相违因与鈈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當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業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重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續,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經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論.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嘚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嘚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人类是社会性的存茬,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忣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會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嘚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條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際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喥、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時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洇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學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中阿含经》卷五三《癡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而行善者则现前受被囚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業)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

  三是后报,謂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 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忝,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种报定,肯萣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妀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時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荿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昰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決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縛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嘟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獄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

  宗喀巴夶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夶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靠如實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據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無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洇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實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歭”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鈈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轉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囿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昰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嘚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

  倳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奣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鉯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鍺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畫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說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後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淨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薩“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哽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の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偅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懺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嘚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報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鈈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囿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規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懺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录: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嘚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卋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囷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洇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是什么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嘚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無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個“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昰什么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完全符匼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洏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偅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嫃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只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野狐禅”公案因而被禅門重视用以憼惩未得真“了”而无视因果业报的假开悟者,以后又被人加以引申变成了对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禅”之贬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宿业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