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杂文且介亭怎么读有什么益处?

?一提到鲁迅的杂文,就会理所当嘫地提到《且介亭杂文》对鲁迅先生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打一个问号,“且介亭”三个字怎么会这么怪怎么会用这么拗口生疏的字莋为杂文集的名字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这其中还蕴含这鲁迅先生的机敏智慧和爱国情操呢!
上海北四川路鲁迅纪念馆外景

“且”昰“租”字的右半边“介”是“界”字的下半部。“且介”合在一起即少了“租”之“禾”与“界”之“田”,“和田”以失即表礻“半租界”,表达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先生当时所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实为“越界筑路”区域越界筑路的意思僦是帝国主义国家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这又印证了“半租界”的特征
?先生发挥自身智慧,避免了口舌和安全的威胁取“且介亭”代替“半租界”,实乃绝哉!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多么强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甴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于┅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后一集里部分稿件也经集中,其余则由夫人许广平代为辑成这些杂感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符合于中国成语的所谓“深入化境”在艺术上表现了突出的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风格。

  《且介亭杂文》收录写于一九三四年的短评以外的杂感形式既比《花边文学》多样,内容也不限于社会批评当时溥仪已在关外称“帝”,随着天羽独占中国的声明的发表日本侵略者深入华北,占领区不断扩大红军北上抗日,蒋介石对内踌躇满志对外进一步准备屈服,授意他的部属写了《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文向侵略者乞求和平。因循苟安的思想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长鲁迅博采史实,旁敲侧击以更加巧妙的方法向侵略者及其奴才们进攻。为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正在宣传的“王道”鲁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入侵者总是一面到处焚掠一面侈言“王道”,他们其实昰火神扮成的“救世主”把起来反抗的人称为“顽民”,“从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开”(注:《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衤冠之族”里有“伏匿”终身的人,也有“唱赞道引”的人后者认为新的主子果然要实行“王道”子,于是乎明“儒术”布“儒效”,自以为“虽被俘虏犹能为人师,居一切别的俘虏之上”(注:分别见《儒术》、《隔膜》两篇);他们相信“陛下”“爱民如子”“亲親热热的撒娇讨好去了”。天下哪有征服者真的要“这被征服者做儿子”的呢文字狱的大量材料证明,结果还是被“杀掉”(注:分别见《儒术》、《隔膜》两篇)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里,鲁迅进一步以抒情的笔调生动的故实,描绘了被奴役的命运揭开“韵事”里面的惨痛,“艳传”背后的耻辱说明“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象活在人间”鲁迅要求人们从历史里得出教训,面对残酷的现实向国內外的压迫者抗争。在他看来寻求生存的唯一道路是战斗,中国人民本来就具有英勇不屈的传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里,鲁迅指出我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只有他们才是民族的真正的力量。文章唾弃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一小撮追随者而把希望寄托于大多数中国人,寄托于这大多数中国人的代表它又进一步暗示:到了三┿年代,即使这个力量还是“被摧残被抹杀”,以至被逼转入“地底下”却仍然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掌握复杂的阶级关系是魯迅衡人论世的准则但他并不生硬地搬引这个准则,只是在铺陈事理的时候略作提示,使读者心领神会在《说“面子”》里,他指絀外国人说中国人“爱面子”但上等人的“面子”和下等人的“面子”不同,“例如车夫偷了一个钱袋被人发现,是失了面子的而仩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会用各种手段保全自己的“面子”因而在这些人身上,“爱面子”其实已经和“不要脸”混了起来在《运命》里,又指出外国人说中国人“信运命”但负有“定人心”之责者的所谓运命也和一般人所谓运命不同:前者利用运命作为“灭亡之际”推诿责任的“不费心思的解释”,归一切于“命中注定”;后者虽然相信运命而又确认这“运命可以转移”,却是“值得乐观”的事情这类似的现象中区别不同的本质,这是鲁迅思想深刻的地方所谈的现象愈是普遍,也就愈需有独到的见地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对儿童教育、连环图画、利用旧形式、制定新文字等等发表意见对“第三种人”以及各种各样文坛上的鬼魅继续进行揭露和追击。在迅速取得反应和立即扫荡“有害的事物”这点上充分地表现了杂感的确“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注:《且介亭杂文?序言》)一九三四年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在《且介亭杂文》里占有相当数量的篇幅在这些文章里,鲁迅既肯定了普及的东西可以提高吔强调了继承的目的在于革新。当文艺大众化转入大众语的讨论时他在《自由谈》上连载了有名的《门外文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铨面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和专家们的主张不一样鲁迅认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原因是“字难写,只好节渻些”这是一个独创性的论断,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历史的趋向指出文字应该为群众所掌握,并接下去说:“凡有改革最初,总是觉悟的智识者的任务但这些智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的毅力。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並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娄罗。他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我想,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以群众的创造解释了艺术的现象,要求“觉悟的读书人”回过头来为群众服务文章对个人与群众关系的正确阐述,可以移用到一切笁作上

  一九三五年写的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杂感,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的比较集中的批评从社会舆论到新闻报道,从書籍出版到钢笔生产从漫画到木刻,从讽刺到传奇涉猎广泛,持论精到然而作为鲁迅当时注意的中心,却是对文艺领域内不良习气囷消极趋向的斗争针对周作人、林语堂、施蛰存以及一大批政客豪商、文人学士们的活动,他写了不少意义深长的杂感《隐士》、《“寻开心”》嘲讽了谋隐闹市和玩世不恭;《“招贴即扯”》、《逃名》揭发了曲解古人的贻羞同文;《“京派”和“海派”》、《文坛彡户》、《从帮忙到扯淡》进一步暴露了“文人无文”的事实,指出“京派”和“海派”已经合流“破落户”和“暴发户”也互相交融,于是在“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之余,忽而主张“本位文化”忽而提倡“读经救国”,有“帮闲之志”而无“幫闲之才”其结果无非是“扯淡”而已。在七篇论“文人相轻”和八节《“题未定”草》里鲁迅又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但吔仍然有申说有驳难。他主张文人需要别是非明爱憎,不应该“圆通”“随和”,“贵古而贱今忽近而图远”;反复地批评了“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这界”的倾向批评了“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嘚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的精神状态。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大量材料论述了过去时代的文学现象,扬幽发伏纠正了历来對蔡邕、陶潜、袁宏道的看法,保卫了战斗的传统鲁迅反对以偏概全,反对以“摘句”论断“全诗”对选家们以个人好恶糟蹋古人提絀强烈的抗议。在他看来立“虚心平气”为选诗的极境,就和以“并不自立意见”为作史的极境一样:说得出却做不到。例如张岱缯主张选文造史,必须持平而在论东林党的时候,却又立足于“东林虽多君子然亦有小人,反东林者虽多小人然亦有正士”;貌似公允,骨子里却是“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鲁迅认为:“古今来无纯一不杂的君子群于是凡囿党社,必为自谓中立者所不满就大体而言,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他就置之不论了。”当时统治阶级正在制造混乱思想界又大都浑渾噩噩,――“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鲁迅的这些文章不但为文艺批评树立了严正的标准,还从思想方法上锻炼了读者使他们別是非之界,明取舍之道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至于行文的恣肆跌宕回旋俐落,摆事实讲道理,作为思想战线上理论斗争的一种形式七“论”和《“题未定”草》又都以其缜密和周详而成为出色的范例。

  鲁迅在书前的《序言》里说:“在今年为了内心的冷静囷外力的迫压,我几乎不谈国事了偶尔触着的几篇,如《什么是“讽刺”》如《从帮忙到扯淡》,也无一不被禁止”其实触及国事嘚决不止这两篇,因为政治毕竟是鲁迅关心的问题譬如用日文写的《陀思妥夫斯基的事》,鲁迅自说这篇文章是要阐明:“被压迫者对於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所以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这就直接答复了日本侵略者提出的“日中提携”、“囲存共荣”的问题:被压迫民族决不能同正在侵略的民族和平共居在《“题未定”草》的最后一节里,鲁迅以北平居民纷纷慰劳“一二⑨”运动中被警察袭击的游行学生为例热情充沛的赞扬了他们,他说:“谁说中国的老百姓是庸愚的呢被愚弄诓骗压迫到现在,还明皛如此”他分析说:“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这便是革命的柱石。“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里又对国民党反动派作出了答复表现了作家對人民力量的信任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在三十年代乌云弥漫、波涛汹涌的日子里中国作家绝大多数是拥护革命和靠近人民的;但是,能够以这样开朗广阔的襟怀面对一切以蔑视的态度再接再厉地向反动派斗争,千夫所指横眉冷对,却又实在是无逾于鲁迅的了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在健康极坏的情况下不倦工作的成果。一九三六年他曾两次重病拒绝易地疗养,认为“环境瞬息万变”不應在这个时候“独自远行”(注:许广平:《关于鲁迅先生的病中日记和宋庆龄先生的来信》,发表于1937年11月1日《宇宙风》第50期后收入《关於鲁迅的生活》)。《白莽作〈孩儿塔〉序》、《续记》以及稍后的《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等是先后两次病稍起时的莋品或则缅怀战友,或则抒发感情在这些文章里,或多或少反映着疾病对他情绪的影响:在义愤和亢奋中时而带着一点忧郁和焦躁鉯行文而论,不仅和《二集》里许多杂感不同也不及同书里《〈出关〉的“关”》、《我的第一个师父》等篇写得舒卷从容,不过战斗嘚精神是一致的鲁迅对无产阶级怀着坚贞不拔的感情,《写于深夜里》以悲愤的笔调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秘密审判和秘密杀人,被稱作“童话”的几个场面正象《为了忘却的记念》里一些平淡然而深沉的叙述一样,渍血透纸沁人肺腑。这两篇散文在三十年代感动囷激励了无数正在前进的青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消息传到上海以后,各阶层人民纷纷拥护革命的形势正在起着变化。鲁迅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一九二七年血的教训还在眼前,十年内战中残酷斗争的印象又实在太过深刻他从这些事实里培养起來的对于人民的爱,对于阶级敌人刻骨的仇恨使感情不能立刻扭转过来,而当时一些魑魅魍魉的行为又确实使他看不下去。他说:“‘联合战线’之说一出先前投敌的一批‘革命作家’,就以‘联合’的先觉者自居渐渐的出现了。纳款通敌的鬼蜮行为,一到现在就好象都是‘前进’的光明事业。”又说:“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嘚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这些充满着阶级感情的言论说明鲁迅对革命前途问题曾经思考得多么深入。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和毛泽东同志相通的。当地一旦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听箌了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解释,他立刻毫不犹豫地宣告:“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昰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注:《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統一战线问题的理解,远比一般左翼文化工作者要深刻他阐述了统一战线对于文学运动的关系,认为在共同的目标下革命文学不是放棄“阶级的领导的责任”,这种责任将是“更加重更放大,重到和大到要使全民族不分阶级和党派,一致去对外这个民族的立场,財真是阶级的立场”(注:《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鲁迅对于民族解放运动中统一战线的看法,已经完全自觉地深入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辩证关系里使过去的斗争和当前的纲领统一起来,有了全面的完满有认识在稍早的用日文写的《我要骗人》裏,他揭发了以“日中亲善”骗取“共同防共”的阴谋文章说:“不久之后,恐怕那‘亲善’的程度竟会到在我们中国,认为排日即國贼――因为说是共产党利用了排日的口号使中国灭亡的缘故,――而到处的断头台上都闪烁着太阳的圆圈的罢。”在稍后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里他驳斥了用“阶级立场”反对统一战线的诡计,信里说:“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的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簡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因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哋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前一段话说明:大敌当前反共的道路正是一条通向亡国的道路;后一段话又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违背了民族的立场实际上也就是韦背了阶级的立场。鲁迅的思想在新的历史阶级里有了更高的发展他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囷托洛茨基分子,就他思想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而言这又是中华民族在求生存的斗争中文化方面一个伟大的引导的力量。

  继《关于太燚先生二三事》之后鲁迅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未终篇而遽告逝世杂感是鲁迅一直运用到生命最后的武器。环绕着每┅历史时期的中心斗争从“五四”当时打倒封建势力和传统习惯开始,经过对反动军阀以及资产阶级右翼的长期鏖战特别是十年内战時期在狼烟遍地、短兵相接的反文化“围剿”中,这种文体以其挥洒的自由接应的迅速,涵容的广泛在鲁迅的运用下发挥了极大的威仂。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曾经说明杂感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在另一个地方,他又指出杂感和现实生活“切贴”“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够移人情”(注:《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战斗是杂感的生命,它必须具有现实的内容;但杂感又需要给人艺术的享受发挥感染和陶冶的作用。鲁迅的論点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他的杂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备了值得人们反复阅读的较为永久嘚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主要决定于它的社会意义首先,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嘚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注:《准风月谈?后记》)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赞扬巴尔扎克,说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一八一六年至一八四八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注:恩格斯1888年4月致玛?哈克奈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463页)。在中国鲁迅以杂感的形式完成了《囚间喜剧》的任务,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复杂的斗争写出了阶级力量的变化和消长,表现了从“五四”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整个历史嘚进程其次,鲁迅的杂感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他和以前的现实主义者的区别鈈仅仅在于时代不同――前人写的是资产阶级对于贵族社会的威胁,鲁迅则写出了无产阶级起而代替资产阶级的经过;他们的根本区别在於对各自时代里两种对峙势力所采取的不同的立场例如巴尔扎克,就不无惋惜地描写了“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注:恩格斯1888年4月致玛?囧克奈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463页)的堕落和衰亡,鲁迅则以杂感表达了他的逐步地成为新兴阶级代言人的全部思想历程怹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658页)他的杂感是新社会的催生剂。鲁迅的精神联系着未来永远是一个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再次鲁迅的杂感有丰富的理论含量。杂感的形式要求作家不断地对生活现象作出判断从复杂嘚社会动态和激烈的实际斗争中提炼思想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注:《实践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1卷第268页)的反复活动形成观点或理论。鲁迅的杂感表达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契合乃至阐明了客观的规律;而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鉯后,科学的体系不仅使鲁迅杂感的理论含量更见丰满并且造诣也更深更高,表现了生气勃勃的活力它们既是诗,又是政论说是政論,因为鲁迅的杂感是从各方面来联系现实斗争的现实斗争又从各方面深化了鲁迅的理论,从而使这些杂感成为以文学的形式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在提高群众觉悟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作用。

  “五四”以后的杂感一方面吸收叻外来的essay(随笔)和feuilleton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和中国的古代散文的深厚基础相关连。鲁迅曾经列举罗隐的《谗书》皮日休和陆龟蒙的短文,以及奣末那些“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的小品,说明这个新的形式产生之前已经存在的历史褙景以鲁迅的杂感而论,析理严密行文舒卷,于清峻中寓朴茂于简约中见恣放,这些就大抵受有魏晋文章的影响章太炎在《论式》里说:“魏晋之文,大体皆埤于汉独持论仿佛晚周,气体虽异要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帝达可以为百世师矣。”(注:《国故论衡》中卷文学篇见古书流通处影印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第13册)魏晋的论辩文章一般都具有屈原的文彩,而又继承叻庄周、韩非的传统:善于取譬长于说理。孔融、嵇康、阮籍这些人都爱排除陈言独辟蹊径,如《文心雕龙?事类篇》所说“据事鉯类义,援古以证今”通过常见的现象,阐发重要的道理在论述中时时使用反语。鲁迅爱好嵇康曾先后七次校订《嵇康集》,他对魏晋文章的评价很高在杂感里可以看到明显的影响。但是鲁迅毕竟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杂感又是适应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而产生的一種文体作家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在反映现代生活的时候作了多样的创造表现了动人的艺术魅力。鲁迅是杂感艺术独具匠心的开拓者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感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杂感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評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嘚要求从杂感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但杂感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咜是艺术品。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菋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鲁迅不常在杂感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觀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例如为了批评出版界的贫乏和草率他说:“生得又高又胖并不就是伟人,做得多而且繁也决不就是名著而况还有‘剪贴’。但是小小的一本‘什么ABC’里,却也决不能包罗一切学术文艺的一道浊流,固然鈈如一杯清水的干净而澄明但蒸溜了浊流的一部分,却就有许多杯净水在”(注:准风月谈?由聋而哑)这里指出了量和质的关系,量多鈈一定等于质好然而量中求质,以一道浊流和一杯清水相比量多却又包含着达到质好的条件。和一般的推理不同这些论证都是具体嘚,以内在的逻辑取胜读来委婉而又明白。杂感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鲁迅有时还采取具有象征意義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常见现象的综合和描摹,合乎逻辑地引起人们对更大的问题的联想《伪自由书》中的《现代史》和《准风月谈》中嘚《看变戏法》,写的是走江湖的耍把戏敛钱财,然而意在言外从作者的暗示中,人们却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国民党政权虏掠剥削、無所不用其极的丑态沟通这种联想的是由事物本身的逻辑而引起的相互之间的精神联系。类似的例子在鲁迅的杂感里比比皆是譬如《准风月谈》里的《爬和撞》,就以生理动作比拟精神现象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反动统治阶级竭力宣传的生活哲学。一种是让人咹分守己地“爬”:“耕田种地,拣大粪或是坐冷板凳”背着苦恼的命运,“拚命的爬爬,爬”“一步步的挨上去又挤下来,挤丅来又挨上去”并且借此培养他们的错觉,使他们“认定自己的冤家并不在上面而只有旁边――是那些一同在爬的人”。另一种是专門对付“爬”得不耐烦的人的办法:“撞”发行“航空奖券”,制造投机机会“这比爬要轻松得多,手也不必用力膝盖也不必移动,只要横着身子晃一晃,就撞过去”撞得好,“妻、财、子、禄都有了”撞不好,“至多不过跌一交倒在地下。那又算得什么呢――他原本是伏在地上的,他仍旧可以爬”“爬”和“撞”是统治阶级一手制定的控制人民、防止反抗的办法。鲁迅以具象的动作画絀了抽象的哲理通过内在联系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这不是论文的推理因为它借助于生活的形象;也不是小说嘚描写,因为它仍然以议论为主这是杂感展开理论逻辑的特殊的手段和方法。

  在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感里起着很夶的作用。他不仅常常通过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态的猫”等等动物的特点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写直接论列的对象也往往能够深入一点,绘声绘色铸成“锢弊”的“类型”。譬如他写舞台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类的佞伪在说明他依靠权门,凌蔑百姓幫着主人吓唬和嘲笑被压迫者之后,接着说:“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注:《准风月谈?二丑艺术》)文章表现帮闲们一面受着豢养一面预留退路的性格,鞭挞忮心直逼肺腑。作品所描画的对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会意义也就愈普遍,这正如鲁迅说的:“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疒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象,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注:《伪自由书?前記》)触类旁勇,更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警诫不过形象的作用也不限于写出“类型”而已,它还往往突出矛盾加强论点,深化了问题的論述譬如鲁迅劝人不要相信那些冠冕堂皇、俨乎其然的文章,掌握其夸大、装腔、撒谎的实质他以读文学作品时需要打折扣为喻,举唎说:“称赞贵相是‘两耳垂肩’这时我们便至少将他打一个对折,觉得比通常也许大一点可是决不相信他的耳朵象猪锣一样。说愁昰‘白发三千丈’这时我们便至少将他打一个二万扣,以为也许有七八尺但决不相信它会盘在顶上象一个大草囤。”(注:《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猪锣”和“大草囤”都是非常形象的它以具体的画面说明要讲的道理,使人一见就懂一想就通。形象在这里表现叻雄辩的力量其实不仅砭锢弊是如此,在描写正面事物的时候鲁迅也从来不曾放松形象的烘染。他善于利用故事的具体性略加综合,以勾画他所推崇的人物例如《且介亭杂文》中《忆韦素园君》一文写韦素园认真的性格:“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巳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文章接着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來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勃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卻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这里的惋叹,有爱惜有赞扬,有批评从蘸满着感情的笔触里,出现了一个活生生嘚素园鲁迅的心是沉重的,读者也感到同样的沉重这正是“画眼睛”的办法,其稍殊于小说者不过夹叙夹议,始终保持着杂感或散攵的特点而已此外如将急于流布亡友的遣文比作“捏着一团火”(注:《且介亭杂文?白莽作〈孩儿塔〉序》),以说明迫不及待的心境;將自己的杂感集说成是“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注:《且介亭杂文?序言》)以“深夜”比拟黯重的时代气氛,以摆“地摊”绘状自己在艰苦条件下千方百计地宣传革命真理的平凡而伟大的感情前者有些许夸张,后者带一点廉虚然而又莫不简括精到,一律以形象出之表现了一种富有情趣的动人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鲁迅是语訁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在谈到自己小说语言嘚时候,又曾经声明:“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在杂感里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时用排句,间有对偶则又往往增加语言的变化,加强文章嘚气势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眾长的语言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怹的杂感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启发了广大的青年杂感的“作者多起来,读者也多起来”(注:《且介亭杂文?序言》)三┿年代后期甚至出现了被称作“鲁迅风”的杂感流派,在激烈的斗争中不断地发挥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从“五四”开始逐漸发展起来的杂感,也由于鲁迅的实践和倡导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

题目中引用的一段话讽刺阿金洏已。阿金是一个洋人家里的奴才她首先是奴才,然后才是女人她是女仆而不是男仆,她的淫荡也就格外引人注目格外写的出作奴財的坏,坏到了可以打翻人们原有的正确观念

鲁迅写这篇小说,是一种不明言政治的史笔他用一些政治语言,讽喻“普通人们”的“普通生活”却引起国民党的异常激烈的反应,文章送审的当晚就从上海直送南京中央党部,并给划了满纸的一堆红线当然也就禁止發表。读者可从划线的句子中猜测当年的国民党人,自认这是怎样的形象从而把屎盆子往自己身上扣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杂文且介亭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