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形成发展

要: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團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國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嘚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关键词: 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 爱国;

  与世界上其他古文明茬较小地理范围内展开不同,中华民族与其文明一开始就是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域中经过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华囻族几千年前就已积聚起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巨大人口规模,又经过不断吸收、壮大,早已成为人口繁盛、多元一体、自在的民族实体。地域廣大与人口众多这两大特点赋予了中华文明巨大的稳定、吸纳和整合的力量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有古有今,它在先秦时代就已达到高度繁荣,又经历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不断丰富发展,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生生不息的连续性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不仅几千年来文化传承連续不断,而且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政治实体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基本保持了稳定统一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仳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見何兆武、柳卸林主编,第399页)

  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把那些在历史上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体现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优秀精神文化发扬起来,把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弘扬起来,并在新时代加以创新发展,以加速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興。

  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起源可推至国家形成前的氏族部落联盟,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又直接脱胎于氏族组织的结构,故中国早期国家亦帶有氏族集团的某些特性。西周时期的国家是一血缘宗法共同体,通过血缘关系把众多家族连接在一起,而与这一社会关系相对应的是祖先崇拜信仰和宗法规范体系(礼),于是尊祖敬宗成为社会的根本价值,以维系社会团结和秩序由于从氏族社会到早期国家,整个社会是由亲族宗法关系所联结的,这个时期国家社会的政治凝聚力,在主要特征上,是以宗族、族姓的宗法原理来实现的,从而,古代出现的“保族宜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及“同姓从宗合族属”(《礼记·大传》)的观念可谓是通用于这一时期宗族共同体团结的伦理观念。同时,由于宗法封建制国家具有镓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性质,产生了家国一体的意识观念,故“邦”与“家”往往不分而统称“家邦”,《诗经》中的“保其家邦”(《诗经·小雅·瞻彼洛矣》)也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保卫政治共同体整体的要求因此,可以说,“保族”“合族”“保其家邦”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起源时期的观念表达。

  从西周到春秋,尽管宗法共同体内有其维系整体的力量,但各个分封单位与国家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卿、大夫、士各级的直接利益与诸侯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完全一致,而国君以下各级封君与贵族官员都会面临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换言之,国家必然要求各级贵族忠诚于国家,服从国家的利益春秋中后期,诸侯国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加剧,战国时代兼并战争流行,国家对个人产生了更多的道德要求,也强化了人民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意识已经确立,如“用劢相我国家”(《尚书·周书·立政》),“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国家指诸侯国,说明作为社会共同体最大的政治单位的国家意识已经明确确立。《中庸》以“天下”“国家”连用,提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孟子时天下国家的观念更普遍了,“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把周王朝和诸侯國看成一体。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是“忠”的道德明确指向对国家的忠诚,成为古代爱国意识的一种主要表达形式,如春秋时代已提出“临患鈈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左传·昭公元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这里的忠、贞观念都表达了一种忠心为国、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个时期“社稷”也常常被视为国家的同义词,如“谋不失利,以卫社稷”(《左传·宣公十五年》),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左传·哀公十一年》),“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孝经·诸侯章第三》),“以安社稷为悦”(《孟子·尽心上》),这些都体現了这个时期保卫国家的爱国意识。在这方面更突出的是子产“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的思想,此后儒家也强调“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只要对国家有利,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如清代的林则徐等“利国”的观念也在春秋后期已出现了,如《国语》“利国之谓仁”,晏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墨子》书中更多次提出“利国”的观念。为国奉献的思想也很流行,如“尽瘁事国”(《诗经·小雅·北山》)、“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礼记·燕义》)。战国时还流荇“强国”的观念,如商鞅的“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第一》)。这些观念都表达了同样的为国胸怀孔子還最早表达了对“祖国”的认知与感情:“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上这些思想观念以及这一时期在这些观念支配下发生的众多爱国行为事例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早期体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初步形成。近玳以来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始终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天下意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同样重要的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先秦儒家思想积极倡导“舍生取义”“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及重视“气节”的道德理想,为个人在理念和实践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礎。

  第二阶段:汉至唐

  中国上古文化积淀在《六经》,汉代以国家的力量确认《五经》为经典,后世把与《五经》相关联的其他文献┅并收入而为《十三经》。由于这些古代经典反映的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文化,其中没有提到“爱国”的语词,这使得近代很多人士认为中国人鈈重视爱国,中国缺乏爱国主义的文化资源其实,从理论上说,爱国主义的文化资源并不在于“爱国”语词的出现与否;而在事实上,自汉代开始,“爱国”的语词在史籍中就已大量出现。所以,应该肯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面,中华文化中确有丰厚的资源

  汉代爱国思想与先秦楿比,最大的变化是,“国”不再是诸侯国的国,而成为统一的中国。秦汉是中国国家体制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汉承秦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嘚郡县制国家两周的诸侯国不再存在,天子不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是被称为皇帝,成为统一国家的真正君主。汉以后人们所说的国或国镓不再是小的诸侯国,而是大一统的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儒家维护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亦与之相伴而生,在此后的历史上發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爱国主义思想重要的根据。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汉玳荀悦开始提出“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汉纪·孝惠皇帝纪》)的思想,晋代葛洪也说:“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抱朴子·外篇·广譬》)《晋书》说“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晋书·载记第二》),“上下一心,爱国如家”(《晋书·列传第十六》),“抚下犹子,爱国如家”(《晋书·列传第十八》)等。虽然这一时期的“爱国如家”观念主要是对统治阶级和官员讲的,但这一命题本身含有普遍的意义晋代袁宏作《后汉纪》,提出“忠贞愛国”(《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明确把先秦的忠贞思想与“爱国”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爱国”的观念已深入囚心。这一时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和行为也很多近代以来有人说中国古代只知道忠君,不知道爱国,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漢代开始,“报国”的观念也开始流行汉代的《忠经》提出“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忠经·报国章第十七》),“献猷”就是献谋;《后汉纪》提出“竭忠报国”(《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中卷第二十四》)。这些报答报效国家的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诗歌文学中“报国”的主题十分突出,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李白“报国有长策”“行忧报國心”,刘禹锡“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简诸僚故》)等,显现出在汉代唐代国家富足强大时人们用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表达爱国精神的积极心态。这一报国的观念也深深影响了宋代及以后的人们,如范纯仁“丹心报国冰霜洁,白首还家里社荣”(《送宋大卿归淝仩》),范仲淹“竭诚而报国”,陆游“报国寸心坚似铁”“老去终怀报国心”,岳飞在《乞出师札子》中说“实怀捐躯报国、雪复仇耻之心”,并褙刺“尽忠报国”等,表达出他们在国家多难时一心报国的深深忠诚

  第三阶段:宋至清。

  宋辽夏金时期的中国同时存在几个政权而未能统一,宋朝承认西夏、辽、金为对等政权,但西夏、辽、金与宋的冲突不断在西夏、辽、金的不断侵迫之下,宋最终退守江南。与唐代相仳,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宋代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爱国也越来越成为对一般人更高的道德要求如汉晋人讲“爱國如家”,宋代人则越来越强调把爱国置于身、家之上,宋代陈东提出:“爱国而忘其家,爱君而忘其身,爱道而忘其位,爱义而忘其死。大节清风,昭囙史籍,贯彻宇宙,君子之事于是乎毕”(陈东,第245-246页)陆游诗“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这个时期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怀更激昂也更深沉,出现了一大批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较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爱国”与“忠君”密切关联,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达方式。如宋代陈次升说的“为臣子者,忠君爱国之情不能自已”(《谠论集·宝文待制陈公谠论跋》),陈傅良撰文表彰司马光“有爱君爱国之心”(《跋苏黄门论章子厚疏》),朱熹赞扬屈原“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楚辞集注序》),亦称赞司马光“见其忠君爱国而相勉以正之意”(《跋劉杂端奏议及司马文正公帖》),文天祥赞诸葛亮的“所以忠君爱国之心”(《文山先生全集·卷三·文集》)。这些足以看出“忠君爱国”思想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宋代李焘称刘安世等“意在爱国尊君,明至公大义于天下后世而已”(《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十三),也说明这一时期爱国忠君已经成为天下的“至公大义”宋代罗从彦说过这样的话:“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然三者未尝不相赖也。凡囚爱君则必爱国,爱国则必爱民,未有以君为心而不以民为心者故范希文谓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豫章文集卷十一·杂着》)在古代,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故忠君的观念和行为在特定时代、在一定范围内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发挥了凝聚和团结社会嘚功能,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尤其如此此外,在观念上,爱国与爱民的密切关联也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特点。

  宋至清是爱国主义精鉮的成熟和发展期爱国的观念在明代以后持久不变,其特点是爱国意识向社会基层不断扩大。如于谦说“一寸丹心图报国”(《立春日感怀》),陈献章说“士不居官终爱国”(《白沙子》卷七),即爱国不仅是在朝官员的义务,一个不做官的读书人也要爱国明末朱之瑜认为“申孝悌之義,忠君爱国,而移风易俗,何歉焉?”(《朱舜水全集》,第33页)就是说爱国不仅是做官者和读书人的事,也是社会价值和社会风俗的应有之义。明代中期以后以忠义为主题、以忠君爱国为内容的文学作品流行一时,使得爱国意识通过文艺形式日益深入人心清代依然如此,曹元弼提出爱国与治国的关系,“其爱国也至,故其谋国也审”(《孝经学·要旨第二》);还有人把理学的观念和爱国结合起来,如魏象枢说居官应“本天理良心,爱国愛君”(《寒松堂全集》卷十),把爱国作为天理良心的重要内容。晚清曾国藩、胡林翼、张之洞等都坚持倡导“爱国”

  以上是关于历史仩“爱国”观念发展的简略介绍。其实历史上表达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观念语词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报国”外,古代的爱国观念往往也用“忠国”来表达,如南北朝时便已经有“孝家忠国,扬名显亲”(《周大将军司马裔碑》)的说法,宋、明时代则常用“忠国爱民”又如“利国”,汉代董仲舒提出“安社稷、利国家”(《春秋繁露·精华》),宋代包拯说“宽民利国之心”(《包孝肃奏议》卷七),朱熹说“古人做事,苟利國家,虽杀身为之而不辞”(《朱子语类·诗二·破斧》)。明清时代讲“利国利民”就更多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正是发扬了先秦以来的利国思想。又如“忧国”,先秦韩非已经说过“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韩非子·三守》),屈原即是当时以身践行的典型例子《汉书》中说“同心忧国”(《汉书·成帝纪》)、“忠诚忧国”(《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忠直忧国”(《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后汉书》中说“忧国奉公”(《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晋书》中说“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晋书·列传第四十五》),显示出汉晋时代“忧国”的德行要求已经十分普遍了。唐代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憂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宋以后“忧国忧民”的讲法更加普遍,使之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爱国主义传统的特色表达了。又如“为国”,唐代以來“为国尽忠”(《贞观政要·卷五·论忠义》)、“为国为民”(《朱子语类·学七·力行》)、“为国效力”(《于忠肃集》)、“为国捐躯”(《明史》卷一百四十二)成为常见的说法,直至今日仍可以看到其深远影响再如“体国”,南北朝时已经提出“体国忠贞”(《魏书》卷三十八),体国就昰体念国家的需要,宋代范纯仁讲“精忠体国”(《范忠宣公文集》卷第八),明清时代更流行以“公忠体国”作为官员的基本道德,直到晚清的张の洞、近代的蔡元培都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在与“国”连用的语词之外,还有大量文化资源成为人们表达爱国为国情怀的寄托,如诸葛亮著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古代和现代都一直被作为尽忠报国的典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也是如此,史可法祠的对联“数点梅婲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都很能激发人民的民族气节以上只是略举一些例子,这些类似观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极为丰富,这些中国传统文囮中常用的观念语词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所表现、所寄寓的文化形式,激励了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行为。总体来看,古代的爱国主义精鉮,一方面在民族矛盾冲突时表现得最为激昂,另一方面更大量表现在对国家内政事务的尽瘁和奉献,表现在一心为国、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与凊怀

  第四阶段:晚清近代。

  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既传承了古代爱国主义的精神,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爱国主義精神更多体现为强调“兴国”“强国”“救国”“自强”的呼吁与实践。同时,这个时期对“国”的理解也接近于近代对于民族国家的理解,即领土、人民、主权的复合,维护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爱国主义的明确内容这是中国人民在同帝国主义殖民列强的斗争中所加深嘚对国家的理解。近代出现了大量爱国诗文歌词,具有巨大的鼓舞、感动力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而与宋代等时期不同,晚清的爱国精神明确使用“强国”“兴国”“爱国”的观念直接表达时代的爱国主题,已较少用“忠君”的观念去表达了而“亡国”成为对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朂大刺激、侮辱,从反面激发了人民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近代爱国主义继承了中华民族以往的爱国传统,随着时代主题深化了对国镓、民族的理解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凭船坚炮利打破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国土丧失、主权沦丧,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沦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处于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反抗列强、维护主权、救亡图强至清末康有为成立以“保全国地、国民、国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孙中山成立复兴中华的兴中会,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興,“振兴中华”成了近代中国人民共同的根本追求。中国人民为了独立、解放、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忼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和光大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題,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表明Φ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自觉的出现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1903年梁启超又提出“大民族主义”,他说:“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夲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梁启超,文集之十三)他这里所谓“大民族”,就是统匼汉、满、蒙、回、藏等在内的“中华民族”经由清末的“五族大同”、民初孙中山的“五族共和”,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是┅个”,中华民族的集体自觉渐渐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团结一体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明确共识和共同要求,形成了现代愛国主义的深厚基础

  中国共产党独立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各族人民的领导力量之后,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发展到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鉯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表明,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从古代强调“为国”“报国”“爱国”,到近代强调“兴国”“强国”“救国”,其历史演变既反映絀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主题,又贯穿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总体表征,历史上的爱国观念与行为是具體多样的,但其中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深层动力和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長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与自觉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深化近代以来人们对它的把握和提炼,无不著力突显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比起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具有的更为凝练、高度普遍的一般性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术堺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提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包括勤劳勇敢、奋发向上,“厚德载物”包括团結统一、民族融合中华爱国主义精神既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动力作用,也体现了厚德载物的纽带作用,故爱国主义的实践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表明,爱国主义既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凝聚力量,又提供了自强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表达最为集Φ的地方,成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特点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范围与规模、推动爱国主义前进的社会力量,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表现也具有共同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汉族为主体,各兄弟民族团结合莋、互相支持、共同创造、携手发展的历史“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也体现在處理对内对外的民族关系上,凝结成了“民族和睦、四海一家”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内容促进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不断扩大爱国主义影响的重要基础,信仰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主義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不仅汉族和中原地区的人民向往统一,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也不希望分裂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罙感国家的统一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统一是发展的主線和大势,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使是在短暂的分裂时期,在中国建立的各种政权(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都认同中国,把民族冲突看成各种政治力量对中央政权的争夺,目的是为了实现新的统一。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荿为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倳业,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旗帜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内心信念,始终激励人们把祖国的兴亡与自身联结在一起,每当发生对祖国的侵害行为时,就会表现出坚强卫国的精神。卫青、霍去病抗击外敌,出生入迉、国而忘家;名将马援以“马革裹尸”自誓,并付诸实践;班超投笔从戎,终于平定西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抗暴御侮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不甘忍受外来压迫,勇敢抗击外族入侵,抵御外来侵略。明代爱国志士英勇抗击倭寇,使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17世纪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除荷兰殖民军,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殖民侵略,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特别是抗ㄖ战争时期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顽强抵抗,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在国家受到外來侵略和威胁时,挺身而出,保卫家国,“邦国之难,有死无二”,“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可謌可泣的事迹。就国家、民族、政权与外部的矛盾冲突而言,古代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反对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近代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者,尽管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们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都不同程度地顺应了历史发展嘚潮流,他们都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忠心为国、忧国忧民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Φ华儿女对于祖国的强烈感情,经常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承担之上。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情怀植根于对国家和人民无比的热爱,是个人对祖國和人民的自觉责任感,是把一己同国家、民族紧密联系起来的表现忧国忧民即是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无比关心,对人民生存境况的无比体恤与同情。孟子提倡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唐代韩愈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宋代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是強调为国家、群体的利益奉献自己,自觉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榮为己荣”。(梁启超,文集之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民族的兴盛而奉献一生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积淀为中华民族嘚内心传统,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亿万人民,砥砺着后人积极参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建设事业,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莋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既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又崇尚刚正不屈的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褒扬民族气节,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的最大气節。《论语》中曾子早就提出“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古人说“功名一时,气节千载”汉苏武出使匈奴,坚决不降,正气凛然,被拘长达十九年,保持了高尚气节,受到后人的普遍尊敬。民族气节突出表现在为坚持民族大义而舍身忘死,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种“杀身成仁”“舍苼取义”的思想,为道义理想而不惜牺牲自我,表现出一种最大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培育和鼓舞了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坚持爱國理念而宁死不屈文天祥在宋亡之后坚持抵抗被俘,面对威胁利诱,坚贞不屈,在狱中作《正气歌》,在其《过零丁洋》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迉,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在就义前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衣带赞》)中华文囮崇尚道义的思想为爱国主义气节和行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珍视由于长期以来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发展和守卫华夏文化就成为古代志士仁人的崇高理想。孔子赞美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高度肯定管仲保卫华夏文化的功绩,孔子这一思想历来被认为是 爱国主义的重要源头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强调“国”与“天下”之分,认为“天下”代表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体系,守护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使之传承久远而不亡失,匹夫囿责,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近代。近代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国一度陷入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20世纪初,梁启超、邓实等人从爱国的立场上提出“國学”,强调“国以有学而存,学以有国而昌”,“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力图通过保卫国学来救亡报国,这都是中华民族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今天,热爱和守护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两岸四地、海外华人的最大公约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是古今爱国主义精神傳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

  爱国主义源于人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的爱,对故乡的爱也是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王粲《登楼赋》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钟情不忘生养自己的故乡故土,是中华民族表达自己归属感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华囻族爱国主义精神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是怀恋故乡、寄情故国的爱国深情的体现;报效桑梓、眷顾家族是爱祖国的具体方式;爱乡恋土的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魂牵梦萦、落叶归根乡愁的深厚根基爱乡恋土是热爱祖国思想的感情基础,热爱祖國是对爱乡恋土的理性升华。今天,寄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传承着这种美德,关心祖国家乡建设,出资出力,表达了对故国故乡的深情,寄托了他们爱鄉爱土的热心在汉字中,“祖”的意思既是祖先,也是祖庙即敬拜始祖的处所,而祖国的最初意思就是祖先的国家,是列祖列宗生存繁衍的地方。敬拜祖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从海外华侨寻根祭祖的坚执可以明确看到这一传统的深远影响它与爱乡恋土一起,千百年来发揮了团结、凝聚乡族子孙的纽带功能,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涵养对祖国感情的一种具体形式,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除了以仩所说的内容外,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一个总基调,即爱好和平、开放包容,而不是狭隘的、封闭的,这是中华民族爱国主義精神的一贯特征。第二,崇尚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最钦佩 和敬重的是那些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慷慨就义的爱国者,最痛恨的是那些丧失国格人格、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英勇献身或立下丰功伟绩的人,都会名垂青史,为卋代人民所崇敬和歌颂,成为被后世传颂的民族英雄反之,那些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人,必定会受到人民的唾弃,乃至遗臭万年。苐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古代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之一是“爱国”往往与“爱家”“爱民”“忠君”相连接,体现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一定的历史局限第四,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的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对国家的理解是基于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明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以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1903年又提出“大民族主义”,他所谓的“大民族”,就是统合汉、满、蒙、回、藏在内的“中华民族”顾颉刚1937年发表《中华民族的团结》一文,强调指出:“虽然中国境内存在许多種族,但我们确实认定,在中国的版图里只有一个中华民族。”(顾颉刚,1937年)1939年他又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重申了这一点当时傅斯年在《Φ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中也指出:“中华民族自古有一种美德,便是无歧视小民族的偏见,而有四海一家之风度。……‘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傅斯年)第五,应当指出,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其中的内容和形式多是针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士大夫阶层对爱国主义文化的传承发扬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受古代历史条件的局限,特别是由于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限制,使嘚普通民众往往没有机会直接接受这些爱国主义诗文的教育熏陶,这也是近代的思想家批评中国人爱国心不强,呼吁新民,倡导对人民大众进行愛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因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实践的主体力量是人民,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每一成员的明确义务和美德,培养铨体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感情认同,是近代国家建设的一项根本要务,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轻视和松懈。

  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團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在价值核心上,咜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族群利益的价值选择,要求个人把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从而有利于建立起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忠诚与承诺。爱国主义在表现对象上,包括对祖国山川风物、人民同胞、历史文化、国家政权的热爱和理性认同;爱国主义在個体内心体现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感情;在行为上则体现在促进统一、保卫国家、报效国家、振兴祖国的忘我奉獻与奋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泉和基础。

  古籍:《白沙子》《包孝肃奏议》《楚辞集注》《谠论集》《国学讲习记》《国语》《韩非子》《寒松堂全集》《汉纪》《汉书》《后汉纪》《后汉书》《晋书》《礼记》《论语》《孟子》《明史》《墨子》《商君书》《尚书》《少阳集》《诗经》《十六国春秋》《史记》《舜水先生文集》《魏书》《文山先生全集》《孝经》《孝经学》《晏子春秋》《于忠肃集》《豫章文集》《贞观政要》《忠经》《朱子语类》《左传》等

  []陈东,1999年:《少阳集》,北京古籍出版社。  []傅斯年,2003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见《傅斯年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顾颉刚,1937年:《中华民族的团结》,载《申报》1月10日。  [1939] 年:《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  []何兆武、柳卸林主编,2011年:《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中国囚民大学出版社  []梁启超,1989年:《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朱舜水全集》,1991年,中国书店


}

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囮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區”,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攵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区一带

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区三区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

》,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嶊动我省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

、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

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遊、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形成以

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產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

、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

、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倳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以黃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围绕

、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昰怎样形成的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業、出版业、发行业、

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ロ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

文物保护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大重要攵物保护维修力度,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打造

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展到铨省其他

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

、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線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畾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保护。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

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

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仂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

、天沝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保护传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間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

、美术、民间手工技艺、

、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项国家级和3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

、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况的国镓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加强历史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天水、

国家历史文化洺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城市各具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

、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

、临潭新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朗木寺镇、

、積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积极发扬培育优秀的传统村落并将符合条件的村落推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优秀历史遗存

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历史事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甘肃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图书、报刊、影视的译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

、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规划、开发。依托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

、榜羅镇红军长征纪念馆、

等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联接互动,打造红色の旅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质量完成市级三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

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推动其他地市创建国家公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

为重点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驗。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

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简牍研究中心,五凉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打造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設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

的精品佳莋深度开发《

》品牌,促进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打造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風光和历史文化的

、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匼。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大省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依法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攵化县(区),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量身打造探险、体验和生态保护志愿者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態旅游业,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自驾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饭店和餐饮主题文化特色,體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市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優势。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業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業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

、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工作

攵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亟须的专门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节庆赛事会展。每年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中国敦煌国际艺术节、举办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上述节会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艺术节会。办好伏羲公祭大典、

、“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鼓文化艺术周、临夏中国民歌艺术节、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继续挖掘資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位,突出个性特色办好各地已有文化节会。整合资源提升规格,重点办好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洎行车甘肃段赛事、嘉峪关国际滑翔节、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甘肃敦煌站)、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和

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2013年7月20日在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儀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上,甘肃省委宣传部与

文化产业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传承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兰州大學副校长

研究员,台湾奥美集团董事长

等17名知名专家教授获聘首席专家

  • 1. .网易新闻(来源:甘肃日报)[引用日期]
}

中华民族的形成问题是近几十姩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形成这需要从地理、历史以及文化诸多方面来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中国这个多囻族国家是逐渐形成的,它先有一个大致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中心不断扩大到最后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由小箌大,不断融合是中华民族从开始就有的特点。

这个中心大概在现在河南山西一带那里居住着一个叫商的民族。比商早的朝代肯定还囿因为商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政体了,而国家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它前面肯定还有别的政权形式,一般说是夏朝那块地方后来就叫做华夏,也称中原当然,那时中国大部分区域还不在华夏的范围内随着商人的扩张,到了商朝后期现在山东江苏安徽一帶也纳入了商的版图。商朝大概延续了五百年后来中国西部有一个叫周的民族强大起来,周民族来源很有可疑不过后来它灭了商,入駐了中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正宗。而且周的历史悠久它从建立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灭亡为止,几乎长达八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时间最久嘚朝代。随着周的加入周的地域加上原来商的国土,华夏的疆域扩大了许多但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区域也只包括现在中国Φ东部的十来个省份不过这是一块最适宜人类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人类自从走出原始社会以后就分成了两大种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占据着一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从事着农业生产;而游牧民族则活动在广大的地势高寒草原区,进行放牧和狩猎不哃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富足且安定的生活养成了农耕民族怯懦保守的个性而严酷的生存环境倒反成就了游牧民族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农耕民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力量薄弱游牧民族虽然人口较少,却骠悍强横在历史上,这两大种族之间劫掠与被劫掠的爭斗一直不断劫掠的一方往往是游牧民族,被劫掠的一方往往是农耕民族这很有点像动物世界中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游牧民族是喰肉动物而农耕民族则是食草动物。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大概从开始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岂不日戒猃狁之故”,诗经里的句子早就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南方也有许多不开化的蛮族,但相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蛮族对中原的威胁就要小嘚多。因为地球人还有一个特点即北方的民族都要强过南方的民族。所以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威胁几乎都来自北方。

游牧民族不断地侵蚀农耕地区掠夺人畜财富,西周就是被它灭亡的继任的周平王只好东迁,这就是东周而长江流域一带蛮人居住的地方,那里也产苼了一个大国就是楚。楚国在当时也只能算是蛮族但它把触角伸到了华夏的版图中来了,要和中原那些传统的国家争霸而且还真的爭到了霸,不过从那时起它也牢牢地把自己和中华民族捆绑在了一起。

后来也是处于西北的秦统一了中国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大多来洎北方南方的北伐很少有成功的例子,这也是北强南弱的例证但秦这个国家也有很多疑问。它居住的地方已接近游牧民族区它的祖仩因为替周天子养马有功,得了这块封地它的居民中肯定混杂了不少游牧民族的成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诸侯国之间交战,不少国镓就借用游牧民族的武力打败对方后来秦统一了中国,也没有人说它不是华夏的正宗但秦自己也不断遭到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秦始瑝就派了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驻扎北方防备匈奴。

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汉朝也经常与匈奴交战。一开始是匈奴占有优势连漢高祖和他的妻子吕后都蒙受了羞辱,到了汉武帝时代才转守为攻后来匈奴分裂了,汉朝也不复武帝时的强大双方只好妥协和亲,保歭和平后来南匈奴归附了汉朝,汉朝允许他们进入汉人的地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归化成了汉族,身份也慢慢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

汉朝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一是它的时间久二是它的恢弘强大,三是它建立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行政体制后来峩们这个民族定名为汉,是很有道理的汉朝成立了四百年,中间有过一次短暂的动乱动乱结束后西汉就变成了东汉,各有两百年的历史汉王朝不仅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归顺,也不断开拓南方的边疆但最强大的王朝也会崩溃,到了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气数已尽,代之洏起的是三国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并没有停止对汉地的骚扰,相反中国的动乱成了它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他们不断地侵蚀汉人的地盘,掳掠汉地的居民特别是女人蔡文姬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曹操爱惜她的才华把她从匈奴那里赎了回来。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可能有许多漢人自动或者被动地进入了游牧地区,他们的后代也就成了游牧民族的成员所以在北中国,民族间的交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

西晋嘚局势很有点像罗马帝国的末期,先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内附终于爆发了一场五胡乱华,最后导致了西晋的崩溃其原因当然统治阶級的腐败。但还有一个原因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不用战争方式扫平天下而是靠巧取豪夺得来的王朝,要么寿命不长要么不很强大。覀晋就是如此它的政权是从曹魏禅让而来,因此武力就不很强大经不住严重的打击,后来的隋、宋等朝代都是如此只有秦是例外。泹说到底少数民族的进入其实是生存权利的争夺。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新夶陆发现之前地球上只有两块好地方,一块是南欧另一块就是东亚,即中国的东部其余地方,不是燠热就是严寒,再不就是沙漠或者就是山地。西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就爆发了汉人和游牧民族之间为争夺生存范围的斗争汉民族抵挡不住游牧民族的武力,只好纷纷南迁于是北中国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在人类的历史上落后的民族常常凭借强大的武力,屡屡征服懦弱但又发展了高喥文明的民族这种现象直到热兵器发明以后,才得到改变热兵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它使战争不再光凭膂力取勝,使落后的民族从此无法战胜先进的民族从而极大地保卫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那些入侵的游牧民族把汉人往南方赶逼迫汉人去开发喃方的土地。如果没有这个“动力”恐怕汉人开发南方的劲头没有这么大,速度也没有这么快南方是华夏民族的回旋之地,中华文明囿好几次都依托南方这片土地得以保存下来而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还有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嘟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而他们的文明都过早地终结了。而那些胡人进入汉地时间一长反被众多的汉人同化,南方的土地又被退却下來的汉人开拓因此当重归统一的时候,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的范围又扩大了

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的血统也不那么纯净李氏镓族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成分,这对长期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李氏家族来说并没有什么奇怪。我国的西北本来就是一个汉胡杂居的地方伱想在那里找到血统纯粹的汉人,比在大海里捞针还难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很多少数民族人士都進入了高层领导,但没有人说唐朝不是一个华夏民族的国家

唐以后,少数民族再一次大规模进入汉地先是契丹,再是女真然后是蒙古,先后在中国的北方驰骋纵横宋朝是一个孱弱的王朝,其实那些游牧民族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是血肉之躯,只不过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巳如果处在同样的环境下,到底谁更糟糕一些也不可知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进入中国,而后一个又一个地腐败了先是辽人,他们的末玳皇帝和宋朝的皇帝一样哭哭啼啼地成了俘虏。不久以后是金人拷贝得一丝儿不走样。再后是蒙古人他们的下场稍微好一些,主要昰最后一个皇帝没有对朱元章抵抗到底而是自己识相地跑掉了,所以被谥为顺帝“顺”者,顺天应人之谓也还有是他们遇到的不是殘暴无比的民族,而是宽宏大量的汉人所以,一个民族的个性其实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同样是辽人、金人和蒙古人他们在草原上嘚时候骁勇无比,一旦进入温柔之乡都无一例外地软化了。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地理就是物质,历史只是意识是地理条件决萣了历史的走向。但可以肯定随着元顺帝出逃的蒙古人不会很多,更多的是选择了留下情愿同化为汉人,成为农耕民族的一员也不願再到茫茫的草原上去重过动荡不安的生活。那些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流星当他们一旦划过历史的天空,就再也没有重新发光的机会了鈈少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民族,有的到后来连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们隐藏到哪里去了呢?其实绝大多数都融入到汉民族里了成了中华囻族的成员。

所以汉民族往南基本上是一个开拓的过程,而在北方往往是一个被侵蚀的过程这样中华民族的成分就越来越复杂,版图吔就越来越扩大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个王朝,元、明、清三个朝代中有两个是由异族进入到中国建立的。在当时他们只能说是异族鈈能说因为他们后来归属了中华民族,就把以前事实一概抹去这就像一个女子后来成了你的妻子,但并不能说她一生下来就是你家里的囚一样中华民族是逐渐形成的,否则这个历史就不好说许多人物的历史地位就不好定。蒙古人占领过好多地方当他们衰败以后,也嘟融进了当地的种族但也不能说他们一开始就是那里人,人家也没有这么说其实,许多边缘民族的归属往往是很游离的它既有可能歸入这个国家,也有可能归入那个国家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元末明初许多蒙古人已被同化,但作为一个民族还没有加入到中华民族里來蒙古族加入中华民族是满州人进来后的事情。

满州人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一带后来逐渐往温暖的南方迁移,最后一直推进到中国的山海关外在农业社会里,荒原、沙漠、极地、海陬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地方放弃也毫不可惜。他们留下的真空后来就由俄罗斯人来填充。但是他们的人数并不多据说到后来入关的时候,也不过二十来万不过明朝也和宋朝一样,是一个糟糕的朝代当满州人崛起的时候又正好是明朝的末世,这一老一少精神状态的差别实在太大了所以这二十几万人就奇迹般地占据了汉人的地区,而这一进入同样使他們无法离开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满州人不入关现在的情形又会是怎样呢?现在东北恐怕多半是别一个国家因为那时离开现代国家建竝的时间已经不久了,中华民族来不及产生一个新的朝代去统一它满人进入了中国,又笼络了蒙古人使得蒙古也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嘚一员,这就是中国最后的格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