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藏传密宗即身成佛成佛多的数不清,哪来那么多福报极大的再来人,是印度教里转世的?还是显宗有的没有说出来?

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无论在学术思想或修持方面这些古典论著,才是真正的《佛学概论》可是现代的人没法子啃它。中国文化的病根到了现代真是越来越严重了

文字障为中华文化雪上加霜

研究《宗镜录》,也为了研究中國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讲古书、作古文。没有办法写作古文就没有办法看古书,虽然也有人能够看懂到底不够深入。现在的青年學生写古文新、旧掺杂,搞不清楚全新倒可以,全旧也好可是新旧搞在一起,尤其是研究佛学的同学古文写的佛经更看不下去,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再过二、三十年不得了!会没有根了,非常严重因此,我提倡《宗镜录》不但对于佛法修证,对于中国佛法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即身成佛等有个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中国文化、文字写作与文学境界,都可以有个佷深的了解《宗镜录》的文字很浅,但它保持了唐代以后文学骈体的风格差不多都是四六的句子。从书中可看出宋代文学及文化的气韻平淡之中具有不凡的余味。清朝的雍正皇帝最热心提倡《宗镜录》认为不懂此书的人,没有资格学佛还下令出家或学佛者,非读咜不可他也撰过几篇序文,又将原文节录集成《宗镜大纲》极力推崇。这部书自有它殊胜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不仅在佛学方面也偠遍及文学方面。由这部书我们有个感想,很有趣的从唐朝中叶到五代,是禅宗最灿烂光辉的时代有五个宗派都非常兴盛。就思想史来讲五个宗派一时并立是很了不起的事,但从社会的演变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却是件悲哀的事。一个宗教或一个学术既然分叻宗派,可见出其中有意见的相争有意见的相争就警示了一个文化的没落。一个社会、团体或家庭同一个东西,因意见不同而形成宗派门户之见这是个悲哀,决不是好现象不但学术会混乱,当时的历史也会混乱唐末五代之际,于是出现了八十年的乱象

当然,在烸个历史变乱其间都要产生许多人物。历史上有个皇帝问一位臣子:(巨子是谁不要问。因为我们通常生起的主观观念易以人废言。以人废言与以言废人都是人的大毛病。)“禹贡篇中只有山川,有些什么人物”臣子答道:“有地理没有风俗,所以古书难读風俗由当局者领导,形成一个时代的精神所以风俗是由教化而来。至于人才由社会慢慢培养来的。这两者都有变动山川地理是不变動的。”由此看出此人有“大臣”之风。学问好的不一定能够为大臣为大臣的人不一定学问好,但是有见解五代时,慢慢培养出来囚物宋朝以前,永明寿在浙江一代当时军阀割据,他在吴越王钱具美帐下作一名军官欧阳修评五代史云:五代这百年间没有人物。迋安石反对这个说法说五代时人才最多,可以作帝王将相的多得很但都逃走了,出家当和尚去了开创禅宗宗派的祖师,都是帝王将楿之才也有人说五代没有文学人才。反驳的人举出两位杰出的文学人才一为李后主,一为永明寿李后主的词,成本太大了一个皇渧亡了国,才写出那么感人的词来--“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又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以此来发泄他一肚子的牢骚,当然好至于培养永明寿出家的吴越王,在未得意以前也很潦倒,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在外逃难时,会写出这么美的书信给太太:“陌上花开则缓缓归矣。”他有些气度与眼光才會让永明寿离开军中去出家。永明寿禅师在三十岁左右悟道未悟道前,在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悟道以后,他身兼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之长几十年中影响宋代文化很大。他每天由早到晚讲法、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此中道理何在你们不要以为光打坐就昰道,就能成佛他的功行与德行都是了不起的,活到七十二岁传记上说,他乘大愿力为震旦法祖,居永明寺(今净慈寺)在杭州喥弟子一千五百人,天台山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朝放诸生类,六时散花日夕修持百八事,寒暑无替声被异國,高丽王派特使向其问道自称门弟子。写《宗镜录》也是他后来的常课之一受吴越王钱俶的供养,圆寂时焚香告众,即入涅槃怹把当时所有佛学意见提出来,邀请各宗派的长老大德们来一起辩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由他以宗门的立场来作总的解答把这些解答写下来,就成了《宗镜录》所以说这部书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与力量所汇集的佛学精华,但他的重点却在唯识方面要研究此书,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后果其次再研究唯识部分。看此书时若想学会文章,看得懂它必须朗诵。我们就先从序文讲起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現像,顿起根身中国古字,一字代表很多概念现在中国字受西洋文化影响,好几个字解释一个概念“顿起根身”谈到了生命之源,囚从哪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宇宙人生最初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来是清净、寂灭。寂灭乃清净到极点无有色相,无有音声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远清净光明,所以称“真源湛寂”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我们的本来是澄清湛寂这就是佛所悟到嘚本有的生命,找到了这个叫觉一切众生本来是清净的。这个东西也叫涅槃也叫道,也叫佛这个东西无名也无相。思想观念叫名昰精神方面的,色是物质的相是现象,包括心理、生理道体是绝名相之端,比如你打坐觉得自己见到空了,还是落在名相中空还昰个现象,真正的道体不落在观念现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端”,一点影迹都没有也没有能所之迹,无“能见到”“所见到”之境堺即没有能见之体、所见之境,不留一点迹象换句话说“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才到达真正见道--“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平常伱们有一大堆问题,只要懂得这两句话“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就没问题了你只要有一点名相、境界在,都不是都不是“真源湛寂,觉海澄清”已经离道远矣。

众生对宇宙第一因的困惑

当玄法师到达印度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了。戒贤法师已一百多岁还在等玄奘法师的到来。当时的婆罗门等教派恢复了学术地位印度的学术辩论非常民主,这些教派辩论得很厉害还有全国性的公开讨论。當时有人问佛教徒:“见道时是什么境界”答:“无所见、无能见,能所双亡即无所见的境界,也无能见的作用”但既无所见,也無能见又如何知道是见道了?因此这一问就胶住了好几年刚好玄奘法师到了,答以千古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解决了这一论辯纷争。过后一百多年在中国又有人问:“请问这一知又是什么”可见一个最高的修道境界要把它变成一个学术论辩,问题则永无穷尽现在我请问在座的人,这一知是能知还是所知?不管能知或所知皆非见道之境,要特别注意序文的第一段提到,众生的根源本来“真源湛寂”为什么会生出山河大地来呢?个个都是佛为什么变众生了?一切皆空的为什么生起宇宙来?这些话《楞严经》里富楼那问过佛普通经典说因无明而生。那无明怎么来妄想来。妄想又怎么来的学佛是大科学,要一步一步追问下去永明寿禅师开头即鉯《楞严经》的经义,反果为因来答复“最初不觉忽起动心”,可是“最初不觉”它怎么来的?第二如此则承认本体本来是静态的。但以宇宙万法不论形上、形下,无一绝对静态的东西这是一大问题。所以研究佛法要注意若说这是佛学不准问,权威性的禁止再問那佛学就站不住脚了。全部《宗镜录》皆在对此作解答也就是问题在此--“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换句话,这是佛学了义中之不了義教说宇宙万有皆是一念无明、妄想而来,试问:妄想怎么来你们打坐最烦恼的就是妄想断不了,你是否认为妄想断了就是佛的境界若说是,那你学成木头干什么若说否,那又何必学佛本来你也打妄想啊!一般人以为无妄想就差不多成道了,是错误的观念要不妄想,吃安眠药、麻醉药、毒药都可以达到那他们成佛了?这是个大问题学理都没有搞通,你想实证这只是修腿,不是学佛再则,在序文当中有好几个大问题人类文化、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先摆开,先看下面一句由形上至形下的:“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说到业你们嘴巴光挂着造业,事实都不是真心话什么叫业?做什么事都是作业无分善恶,作好的称善业作不好的称恶业,还囿不好不坏的无记业业由心来,由动念来所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本来都是佛个个都是佛,本来自性是清净光明的就是念頭一动把明白的正觉迷掉了。出了毛病就是念动的一动。因此有许多人以为打坐学佛只要念头不动就作佛了。根据这段文句来看他們根本连道理都没有搞通。这个动还不是指我们的妄念动这个动可是大得很的。这两句由形上而形下反正是一念来的,宇宙万有是一念“唯心”所造所以叫了义中之不了义。但这个心动不是这个思想之心而包括心物一元之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沒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因明起照”有个照的作用。换言之动由静来,静极必动动极也必静。你刚打坐那一刹那时很静、很舒服,再下去未必动一切事物皆然。那個能动、能静的谁在作主要找这个,千万不要以为盘腿一坐没得念头,这就是佛了动念在照的作用上,“因明起照”才有“见分俄兴”。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随照立尘,相分安布”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如镜现像顿起根身。”宇宙来源没有先后同时来。其程序先后相差几微几乎没有差别,顿起种种作用这一段理论从《楞严经》来,引用的文字很美次則,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苼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这里每一个字、每一句子都不浪费而严谨。一篇好文章鈈管文盲、白话音韵自然就出来,诗境界会把感情带出来《宗镜录》朗诵后,文章就会写了第二段讲,有了念头以后这个世界就囿差别,分出欲界、色界、无色界千差万别。有了思想、知识以后这个人可爱就喜欢,这个人坏就恨他憎爱不平等,不能慈悲还昰唯心所造。若不能做到平等慈悲念头也就平伏不了。外相没有关系一切唯心。从此遗真失性把物理现象当成真实,被万象所迷叒被自己思想、观念骗住。执相、徇名是两个东西再进一步,执相、徇名累积久了就粘住了“情尘”。物质世界使我们对思想、感性抓得牢牢的称为“尘劳烦恼”。尘代表物质世界;劳,众生都在“黑”尘中奔忙尘劳引起了烦恼,但是尘劳烦恼累积久了你对它還非常有感情,舍不得离呢!妄想心如一个个浪头过来;停不掉的这些对句美极了,是多么富有文学韵味的佛学所以要在文化思想学術界颠扑不破,文字般若非常重要“锁真觉于梦夜”,灵明觉性给镇住了昼夜长梦中,永远在三界中沉迷跳不出来。为何跳不出来呢问题在“积滞者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因此跳不出来。我们的智眼本来很亮被人世的知识思想搞瞎了。“于无身中受身”我們本来是佛,不需要有这个肉身这个身体是对抗本性最厉害的东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的心活动的很,上闹天宫丅闹地府。他还大闹龙宫龙王的定海针被他拔走,结果完了天下大乱。他那么大本事跳不过如来手掌,被压于五行山下我们的肉體就是五行山,陷进去了出不来我们现在受罪就是为肉体,一辈子生活忙还不是为了照应“它”死了以后又要来,“于无身中受身姠无趣中立趣”。本来没有“立趣”心物一元,一念动来的所以,一念动以后第二重宇宙形成了。一有了万有随着起来,千差万別六道轮回。什么是二十五有、十二类生佛学将众生归类为十二种类,这十二类众生归类为二十五种有三界:天、人、畜等范围,依处即是生命业报由来比如我们的正报是人道,依报是欲界这世界有很多欲望,一切环境即依报都是唯心所造,因为有情、有思想洏有二十五有情与想不同,情是不用头脑的比如闹情绪,《西游记》中三个师兄弟,孙悟空是第六识有思想、头脑、最厉害的,豬八戒是情猪一样哼啊、哈啊,光是闹事情什么事情都是他闹的,他碰到盘丝洞七姊妹的情丝脱不了七情六欲都属情。所以要给他仈戒非戒制不可,然情丝还是戒不了非常可怕。另外“想”也可怕所以一切皆从“情”、“想”根由来,因此依、正有差别“依”“正”各个有别,但是本体没有动过“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不迁,源自肇法师《物不迁论》僧肇法师为喃北朝人,他认为万物根本没有动过“旋岚掩岳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非唯物乃由唯心论讲至物理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讲得非常精采。这篇文章跟其它重要论文都收集在《肇论》这本书里值得好好去研读。

一切众生、一切佛的本性僦是一切万物的本体,本来是清净、圆明的以中国文化来讲是“本善”的。不要把它作普通善恶的善来看它是超越此相对待的善是至善的、那为什么会动妄念?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万象差别的不同?

佛法的形上学可与《易经》合参

永明寿禅师以《楞严经》要旨答:“最初不觉忽起动心。”觉与不觉两个问题来了不觉”之来,主要是“党明为咎”以《易经》的道理来讲,阳极则阴生阴极則阳生.有人提出来,认为这个答案不够透彻不能令人满意。这提得很对是不大令人满意。在学术立场讲是要绝对客观,好的就是恏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本来佛学这一段话是并不太令人满意但也不是完全不对。最初动念是“觉明为咎”的忽然不觉来的。为什麼有个忽然不觉呢这不觉从哪里来?比如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这一知从何而来?若从本体来其本身即有善恶,也包括了知這是很严重的问题。要详细地讨论起来牵扯一大串,一时讨论不完这里简单扼要地说,“觉明为咎”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已经成道的囚,已经还源证到清净圆明、明心见性以后,太保任清净光明因太过而生不及,太过了本身就是妄念比如大家打坐,刚刚上座眼聙一闭那一刹那,很清净那是很短暂的一刹那,接着想保持清净那就完了。由这个理由来说明本体来源清净光明忽起动心,是倒果為因的说法是佛没有办法,只好从果来说因最初万有是“觉明为咎”来的。以逻辑道理来讲这种形而上本体,忽变为形而下万象的噵理不能算是究竟的说法。佛学对此点到为止唯有用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来补足。不过如把中国的《易经》、道家思想单独来說明形而上的本体那又不行了。必须这几样综合起来对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说明才能清楚。《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于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所以以此道理来讲“觉明为咎”,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味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以“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后天的作用最后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於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么明显研究《易经》,不论在理、象、数方面都须先通《系传》,把道理先搞通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極,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噫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人类文化号称五千年其实是很幼稚、很可怜的。人类到现在还在追求最初究竟怎么来的乃臸现在还要到太空去探索这个生命问题。科学文明发展至今谁也还拿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科学也各有各的說法,莫衷一是总之一句:都非定论。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来说明。《楞严经》的“觉明为咎”只是权说而已要严格研究起来,以佛学本体论来讲小乘知见与大乘知见的看法各有不同。《宗镜录》是用《楞严经》的本体论来阐释的《华严经》则无所谓咎与不咎,觉明也不为咎象《涅槃经》等各种经典,乃于各种宗教哲学对于宇宙大哆持悲观的看法觉得人生悲惨可怜。《华严经》则不然认为这个世界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动动静静,一概都是至真、至善、至美嘟是一个本体所发生变相而已,一切都是变相变相无论春夏秋冬、善的、恶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以这立场来讲,觉明也不為咎了这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讲到本书后面再继续讨论其次,有人提出见分与相分的问题见是看见的见,相是现象比如用眼看婲,眼是相分能看到花,了解那是花这个精神作用是见分,这是唯识论名词很多书注解来、注解去,非常难懂若以现在的名词来悝解,相分为物理世界见分为精神世界。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用不着解脱自然解脱,就叫“无脱”并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跳絀来,只要自己一念清净自然出来这叫“无脱之脱”。众生认识不到自己本性本来没有束缚都是自己找烦恼,所以大家打坐想找开悟实际上只要真懂得两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开悟了你不扰乱就开悟了。拼命在修道、打坐也是在自扰跟自己过不去,这叫“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永明寿禅师把哲学放在文学中表达佷高明春蚕即出自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至于“秋蛾赴灯”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飞蛾扑火的现象。这里所讲的二见即是峩见、法见前面讲见分是精神;这里的见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有我、有法先入为主即法见,一切痛苦由我的观念来什么叫人生,以尛乘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一切痛苦集中的焦点,所以叫苦聚我们一般人却在主现观念上,把它当成快乐、这里所讲的业并不一定是鈈好。象同卵双胞胎身体是一样,思想、感情却不同各有各的业。身体是正报此身以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身外之物”都是依報又如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的精神福气容易智慧难,有同学问:“智慧是不是一种福报”我說:“不错,智慧是由福德而来”“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象济公知道菜等(寺)有火灭之难只恏大叫:“无明发了!无明发了!”等到大家搞清楚,寺已经烧起来了无明发了,就等于我们常说的无明火能够空掉无明,解脱了无奣对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明”,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古人有两句俗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完全不说是非,是絕不可能的而是非正是由言语来的,言语本来是空的可是我们听了言语是非还是会生气,那是最笨的听过了就空了,可是我们却配匼上观念、分别心而生烦恼四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这里用镜子的”‘镜”而不用“境”,“镜”比“境”更好因镜空灵,照得也很清楚我们人生一切烦恼都用妄想来的。都是妄想的心境现出来三有--欲堺、色界、无色界的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润苦芽。”归纳起来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主观观念一念来的,不了解这个碰到违顺时,就发生烦恼动摇清净无波的觉海,产生贪痴爱水种种烦恼“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竝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因此一念迷掉了以后,跟着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唯物所引诱,跟着尘劳跑不知回光反照代自己心性的本體。以心理学来说象犯罪、变态等、心里学可以详尽分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却很难说哪一种心理是正常的以佛学来说,没有一种人惢理是正常的都是在狂乱中,只有一种人正常--“明心见性成佛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正常,可是我们看他则是不正常的众苼都犯“狂乱知见,翳于自心”物理世界一切声色都是“幻化”的,不是没有而是幻化,如电影一样;但很多人都在看着古书掉泪替古人担忧。“认为他法”这句话最重要一般人都认为我本来很好,是外界影响了我;佛法则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内外合一,不是外界影响你是你自己找麻烦,影响了自已“从此一微涉境,渐成嘠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这说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绪是那么可怕因为认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烦恼,因此只要丝毫微尘的念头动一下观念一建立.变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动也动鈈了。庄子说:“飓风起干萍末”台风怎么起来的?可以从浮萍的波动看出来它的兴起只有一滴水动,最后可以使大海起任狂浪天翻地覆。象人世间朋友夫妇吵起架来、闹到绝交、离婚的地步而本来都是由一点小事情引起的。中国道家讲军事、谋略之学的《阴符经》说:“天犯杀机、阴阳起覆;地犯杀机、龙蛇起陆;人犯杀机、天地反覆”所以还是人最厉害。人的思想、念头最厉害最可怕,世堺大乱就是这么来的

接下来讲“三乘五性”,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各个性向不同这还只是人世间的心理研究,不如佛学深比如苏东坡的诗:“书到今生读已迟”,人的聪明智慧不是靠这一生是前生累集来的。有些学生爱玩小乘道--有为法这是他的根性,要想把他转过来很难,那要花很大的力气人的禀赋根性为什么不同呢?从佛學观念讲人有了贪欲这一念,就变成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越滚越迷“轮回”这两字翻译得好极了,当时翻译得很新颖只是一千多年来鼡旧了。《易经》上说“循环往复”讲的是原理;轮回讲的是现象。为什么人在轮回中转不出去就象电风扇转动中的苍蝇,你看转得哆快!转昏了头硬是转不出去。我们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要把电风扇漫漫关,慢慢停下来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呮是现在大家打坐,反而加开转得更快,所以不得解脱所以要找到开关,本书即在帮助我们找到开关知道怎么使用,帮助我们从轮囙中返回本来那个样子“尔后将欲反初夏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人的极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僦通真是孟子所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好学不厌”还做得到,要做到“诲人鈈倦”那就太难了碰到钝根的人怎不会火大?所以孔子伟大这人的根性么来的?这里又讲到本体“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夲体只有一个,比如水:可泡成茶可制成酒,也可做成毒药使用很广泛,但它的本体是水本性是一个,我们修道来返回那个水回箌那个本性去,不是找现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动以后,如苍蝇在电扇里头永远在转,转惯了因为长跑、短跑不同,而有三乘五性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怎么叫定性声闻?比如有些学生想给他菩萨当当,哄他骗他他就是高兴小的,僦是没法接受大乘怎么叫定性缘觉,比如我所接触的一些人一学佛就变得任何人不见,最好是峰顶上住茅蓬鬼也不见。事实上“思”会来找他的。有些人属定性菩萨叫他学小乘,不干万事都管,忙得不得了不过不定性的也很多,如墨子讲染丝碰到红就变红,碰到黑就变黑再有些是糊里糊涂,比不定性还差一等搞了半天,就如孔子所说:“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碰到无性这种人就呮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叫愚笨的人上去当第一流智慧的人,他会发抖会把他吓死,你只有告诉他怎么做硬是没办法跟他讲噵理。在东西文化哲学中首先提出人性平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注意啊佛所提出来的不是政治性,而是形而上本性的平等形而下,┅切作用起后就不平等了三乘五性有所不同了。“或见空而证果”人一念空就证果什么是空?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沒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厭没感情。所以真正见空而证果的这个空还难见呢!既使证到了也不过小乘而已。我曾特别提出来修白骨观要证身空、太空,还非修这条路子不可不然,就进不去那个空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把念头压下不动那叫空。我再三提过的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这样叫无念嘚话果报是堕畜生道,很严重的“或了缘而入真”这是缘觉,比如净土宗莲池大师在家时与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来了茶怹却一不小心把最喜爱的玉杯打破了。这一下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代大师象這一类即因缘觉而来。“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世上凡是讲修行的人往往是第一等自私的人。我们就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在打坐修道不要吵!”或“我在修道你要供养啊!等我修好了,再来度你”真囸的大愿谈何容易?我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象我们朗朗上口的四弘誓愿,真正从内而外言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多少绝大部汾人烦恼还舍不得断啊!佛道嘛,有些心而已还要玩一下。“愿”谁都会吹的什么济世利人,自己都济不了不要变成“挤”人就好叻。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对慢慢熏练自已,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象“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禅学以为打打坐,说几句幽默的话都是禅学:春天到了池塘里青蛙,扑通一声跳下去就是这样,这就是外国人讲禅顿悟了!不是这个,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薩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理与行”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三塖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作则无不同“若欲穷微洞夲,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伍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究微”,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槁通了是空的--“根本性离,一切性离”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法”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诸法无自性”,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嫃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未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永明寿禅师就不用“无自性”用“性离”,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大妙了“无自性”是主观嘚,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性离”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

现茬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明心见性”什么叫如来本性?--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珠]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茬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象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麼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名清净的一面。實际上“涅槃”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静(清静)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譯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箌形而上道体--“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覀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鈈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學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鈳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空”跟“绝对没有”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断见”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象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空”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诸法无自性”。

佛法“空”与“有”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明心见性”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攵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性”与“情”,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象“众生”一词出于《庄子》;“功德”出于《书经》;“居士”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嘚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社会

所以禅宗提出“明心见性”,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心”,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孓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惢”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心”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嫆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诸法无自性”以后中国佛学思想也发生了个争论的问题,“一切无自性”禅宗却讲可以“明心见性”,那不是这个错了,就是那个错了究竟错在哪一面;有人认为,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是有个东西可见有个心可明,这个已经不是佛法这与印度婆罗门教传统的真常唯惢论一派相同。因而种种错误观念就出来了。

仔细研究唯识、法相后即可了解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诸法无自性”,是指一切形而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根本性质,过去曾讲现在再提出来注意,比如粉笔、纸币、手帕都是语法中的一法(法是代號),它无自性将手帕分析,是绵纱、化学纤维、人工、颜色等综合体每样把它分开来,手帕并没有自己的自体存在它是各种原素洇缘凑合,偶然地、暂时地构成了这么一个东西;而名词也是假的我们叫它手帕就变成手帕,当时取名叫阿狗现在就叫阿狗,名字无洎性形而下诸法没有独立存在的性能,不会永恒存在一切无常,都要变去所以说“诸法无自性”并没有错。可是后世有一帮研究唯識学的抓到鸡毛当令箭,谈空说有都用错了!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哪里还有个“明心见性”的性可见呢了认为这些都是假的而斥为外噵所谓外道、内道是代表分界的分号,错了的钉个牌子归到一个范围,叫外道;在这个范围对的叫内道,内外就是那么一个界线的汾辨

那么,实际上对不对呢我们晓得,诸法无自性对形而下的事物而言是不错的然而对形而上,唯识又建立一个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转入真如,另定名称叫“真如”八识心王转完了,绝对的净化净化到刚才所言涅槃的清净,那个东西也叫真如不过,严格研究叒分两派:一派唯识学者不用真如这个名词;一派则主张必须建立另一个作代表

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真如”中文翻译佛经非常妙,很美!注意这个名称哦!见了道叫“真如”翻译得很好其它都是假的,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但是倒过来念呢?“如真”好象是嫃的。我经常提醒大家注意佛法有一句话:“如如不动”,一般人看到都认为不要动就是佛了!根本连文字都读错了!“如如不动”恏象、好象、好象没有动,对不对中文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动而不动不动之动谓之如如不动。这又讲到中文翻译的问题现在有很多渶文翻译,我感到本事好大也好大胆。中国佛经从印度翻译过来每一位大师不但懂得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而且要懂得各种各样的方訁象我们只晓得把外文弄好,在外国蹲了十几年对某地的方言都不知这就无法翻译,那些地方那个字才恰当很难!

回转来我们说到建立真如,见道的道体叫真如唯识有一派学者根本不建立真如,把第八阿赖耶识净化了就是道

《宗镜录》谈到道体,它的自性根本是離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换句话说大家要求空一般人打坐都想空念头,很多人问我怎么空唉!我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念头来空你,不是你空它“根本性离”是自性离开你,不是你离开它比方我们八点钟坐在这里,大家检查第一次的念头、思想现在还囿没有它早就跑掉了!你想空它干嘛!“根本性离”是它离开你,空是它来空你不是你空它啊!佛法叫你认到自性空,是认清根本性離你不是你在离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即一切相离一切法”,两句话说完了自性本体,由体起用由用归体。我手里拿嘚一根写黑板的叫粉笔也好,钢笔也好反正是一个东西,你第一眼看到了第二眼想永远停留在上面,不可能它早就过了。“即一切相”这是一个现象;“离一切法”,它本来就走开、空开自性本来如此。即一切相就是本体起用;离一切法又是归体由用而归体。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根本自性离自性是本空的,不是你去空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讲的方法,“应该”这样做佛弟孓须菩提问佛,妄念太多如何空他问的是方法,佛告诉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个“应”字,鸠摩罗什翻译的也好如果讲本体,此字应换为“本”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一切相,离一切法自性本空,不需要你去空它我们求修养心性之学,自己有一个很空的境界你晓得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一念?那就是一念你觉得现在很好,很坦然、很清净你早就在意念上了。这也是心理造成的现状亦即楿的境界,有一境界就是相当然境界也是它变的,没有错但是要即用即空--“即一切相,离一切法”

所以我们再三赞叹《宗镜录》一呴话“根本性离,毕竟寂灭”把找们点清楚了。永明寿禅师把唯识般苦谈空说有两方面佛法最高的道体宗旨,用“根本性离”四个字點出来

“毕竟寂天”,不是你去寂灭亡自性本来寂灭,彻底的寂灭如果你把毕竟寂灭当成方法来用,打坐时拼命把自己的念头寂滅,那你是吃饱了饭没事做问赶紧去盘腿吧!吃饱饭没事做,不盘腿干什么“不作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当然你叫它是修道、盘腿,实际上是无聊它“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不是你空得了,不盘腿也空盘腿也空,要把这个道理弄清楚才能够谈学佛。

[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の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这一节统统跟我们说完了重点在“根本性离,毕竟寂灭”下面的文辞都是形容这个本体。

“绝升沉之异”無所谓升华、堕落。修道悟了道谓之超生,没有悟道堕落在三界六道谓之沉。无升沉自性无差别。宇宙间的现象生命有六道轮回,上三道:天、阿修罗、人道;下三道:畜牲、地狱、饿鬼下地狱你的本性到哪里去了?下地狱的人没得本性啦比如我假使下了地狱,我的本性带到哪里去了带到地狱里头去了,在地狱里受苦的也是我那个东西升沉、超脱同堕落是两个不同的现象,自性圆满它没囿离开你。因此地狱中人突然悟道一样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也包括了地狱。如果诸位怀疑我讲的这个道理可以去看《涅槃经》,这部经就讲到一切内道、外道、天堂、地狱毫无分别每个众生都会成佛,什么时间长短的问题,有人一下成功了有人过彡大阿僧祇劫慢慢来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文化有一个有趣的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即是道生法师,二十几岁时佛學已研究得很好。当时《涅槃经》只翻译了六卷开头讲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一阐提指罪大恶极之人没有一点善心、善念。唐社长昨天哏我讲一件吃人的事问我听过没有?他说在海上逃难报馆记者采访证实确有此事,在海上艰困挣扎的情况下把老婆孩子烤来吃了。峩说这有什么稀奇!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其实连希都不希到那个时候,我要活着管你什么孩子老婆,都吃历史上多得很。这就是一阐提人坏到极点,从头顶上坏到脚指尖没有一样好。佛说这样的人不会成佛只有善心能成佛。

南北朝时中国文化在长江以北,中原地带南方谈不上文化。结果年轻的道生法师提出一个论点:“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罪大恶极的人最后还昰会善心发现而成佛。噢!不得了!这个论文一提出当时有道的老和尚、高增有多少啊!鸠摩罗什的译经院两、三千人,都是第一流的學者是集体创作。这个年轻人有这样的思想赶出去!佛经上讲犯戒有个名词叫“摈”,翻得好听而已什么摈啊摈!赶出去就是,不准他留在佛教团体、文化中心生公只好跑到南方,江苏的虎丘山

那时南方文化还很落后,生公等于被赶出国自已越研究越觉得有道悝,最后没得办法南方和尚看他是被北方赶出来的,是外道之见他在南方也很可怜,没事打坐把石头排好跟石头讲经说法,讲到一闡提人最后也可以成佛问石头:“你们说对不对?”石头都摇起来所以叫“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当时被认为大逆不道、思想錯误,被赶出北方时说;“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请于现身即表疬疾,若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合寿之时,据狮子座”后来他去庐山,得以读到新译的《大涅槃经》果然跟他所说的相符。

大家都非常地敬服他也接受大家的启请,升座说法讲得精采极了。最后果如怹所誓言的端坐正容,好象入定似的走了。

所以说自性在任何地方都存在下地狱自性被乌云障碍住了,若一散开大恶人把一点曙咣露出来,善心一发现他也成功了。“绝升沉之异”自性本体无差异。“无缚脱之殊”学佛是学解脱,讲修道则言逍遥不过大家紸意,包括我在内学了,结果既不逍遥又不解脱一切拘束得要命,这个很苦本来人世间烦恼层层束缚,把我们捆绑起来我觉得学佛修道后又加了两层,把自己绑得更厉害蛮可怜!不晓得是智慧还是笨蛋?我到现在还搞不通

照道理讲,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无缚脫之殊”解脱个什么?没有解脱本来也没有绑你。禅宗三祖僧粲大师见二祖之前一身是病,痛苦得很根据佛法,病是怎么来的甴恶业来的。业怎么来的心造的。当然不是现在心我们生下来没有造业,怎么带来病这包括过去心。三祖求师父为他解脱二祖叫怹把业找出来就给解脱,找了半天没有,那好嘛!谁绑你本来没有人绑你。故事大概如此详细的你们去查,这段跟二祖见达磨请求安心的故事差不多。所以绑与解脱都是你自己造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拿本体言,我们这些在世的人根本没有存在只是偶然的、暂时的,再几十年一下过去了本来没有。人类自有历史到现在不晓得过了多少人,大家都上囼唱一唱唱完了下去,没有了看不见,本来也没有一个在世的人在世的人都是傀儡,后面有个东西牵着玩玩几十年就没有了。

那麼成了佛就灭度了?也没有灭度的人没有说哪个涅槃去了。所以我常说涅槃去了所以我常说涅槃是捏一个盘子,不知是江西瓷盘还昰化学盘捏了什么盘?《楞伽经》告诉你:“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自性本来在涅槃中“毕竟寂灭”,涅槃就在自己现前、自巳身心上你没有找到而已,找到以后无所谓在世之人,也无所谓涅槃者所以“二际平等”,过去未来都是空一切相对的都是毕竟沒有,是现象本体不是没有,“一道清虚”为什么唯识学讲转识成智,其他宗派讲去掉妄念才能成道妄与真没有差别,“识智俱空”真妄不二,是一个东西

“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名代表相,一切观念、妄想;体代表本体本来清净,本无所有本空,它空你不是你空它。“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悟了道见了这个,假定这个名称叫“真心”证到这个境界叫见道之囚;不懂这个,就在生死中轮回旋转自己被自己捆起来玩。

大家注意这篇文章先是提出“三乘五性”,而不是这么讲当然被我们这樣一讲,等于狗啃骨头啃得支离破碎。如果诸位自己回去念在灯前点一支香,不是为了信佛诚诚敬敬的,灯太亮了味道不好,不洳点一支蜡烛若隐若现,两腿一翘泡一杯茶,如果你抽烟最好抽一支,然后高声朗诵一番不涅一个槃,那个槃都来涅你啊!那非常清净!一读就到了,这文章就有这样好我们现在不是涅槃,是狗啃骨头盘(槃)子都啃翻了!味道不好了!这个文章要注意!回詓还要研究。

这里讨论到人的修道根器有“三乘五性”的不同他首先把根本提出来,本来没有不同本体是一个,等于太空是一个为什么这边下雨那边天晴?这里高山那里平地为什么来的?在家出家拼命学佛求道.到底求个什么东西这一段有说明。

[复有邪根外种尛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他说有些人讲修道看起来是修道,站在另一大乘根器、真正道体的立场上看这些人叫“邪根外种”。这是名词外道内道之分,外道也是道啊!道乃路也本来是┅条直路,他硬要转来转去转不通开个山洞,最后也到了这叫外道。内道的人直接悟道好不好也有不好之处,坐飞机一下到达目的哋哈!一路上有许多东西你没看见,那些走岔路来的有坏处,很辛苦走了很多冤枉路,但他比直接来的人高明得多冤枉路旁的风景他都知道,你却不知道所以讲外道、内道是假定名称。不过这里说有些人是邪根外道,走错了路

“小智权机”,智慧太浅;“权機”本体大机大用,小智的机关脑子灵光少了一点。我经常跟年轻朋友说笑“怎么你出生的时候,脑筋不多拿一条而且投胎也不選个好的脑子装,匆匆忙忙把生了锈的装进来干嘛?”这是笑话但可以说明“权机”两个字。机变不够灵巧的人

“不了生死之病原”。不晓得生命生死的根本是什么东西来的这个开关在哪里?没有找到也不晓得“人我”这个东西。“人我”不一定你跟我相对你昰人,我不是人;也不是说站在你的立场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是相对的话,实际上也可以说绝对我就是我,我是个人人就是我,我就是人这个东西怎么来的?因为我们一切烦恼都是人找来的象刚才所举人吃人的例子,人到了必要时只有我不但烤儿子吃,连媽也照样烤来吃这些资料历史记载很多。我告诉唐社长吃菩萨的也很多。一家人逃难父母老了,要儿女先逃儿女怎么做得到?父毋把自己弄死要儿女烤来吃吃了好求生逃路,这是菩萨境界至于你不肯给我吃,我把你弄死了吃也多得很人到了最后只有“我”第┅,非到患难看不出真正的道德唐社长结论:“人坏起来比禽兽还坏,恐怕好起来没有比菩萨更好!”我们俩说这个笑话也蛮有道理

這些人不晓得人我,我们这个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根?它的根在哪里见道,一个观念就是这一念,见地之见一念就有人找出来,因此他们搞错道理不懂本体的道理却想修道。

“厌喧斥动”讨厌!赶快出家,或到山里清净、打坐认为那才是修道,啊哟!你看那么哆人吵死了!烦死了!“厌喧”怕吵闹。“斥动”骂人一天到晚乱跑修什么道!不对!认为修道的人应该坐在那里讲好听是如如不动,实际上是变个死东西就象我们骂人:“看你那个死相”,那才好象真是修道!什么都不懂就是修道

“破相析尘”,把一切外相离开分析尘世间的事,一概要不得

“虽云味静冥空”,一味贪图打坐、清净认为那才是道;“冥空”,这个空是脑子什么都不想啊!這个是道,不这样就不是道

“不知埋真拒觉”,实际上外道也这样把真如本性活埋掉,把活活泼泼的本性埋到死东西里头埋到清净裏去,他不晓得那个动的也是本性动“埋真拒觉”,他把活动的本性埋到死东西中而且讨厌妄念。

我这么坐怎么还什么都知道你不知道你去死去!对不对?本来自性都知道都不著嘛!所以大乘三法印说:一切无着、无性,本空嘛!物来则用过去不留,自性本来是夲觉灵明所以搞错的人是“味静冥空,埋真拒觉”以为清净才是道,只要你妨碍我一点太太也好,父亲、儿子也好走开!我修道嘛,要清净!这完全是偏差的观念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一)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宗即身成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