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任何时候开始拍摄都 来自摄影师拍摄图片颜长江

曾有学者将1980年代的摄影定义为一種“自主观看”的文化权利的苏醒借用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将这些摄影师拍摄图片的拍摄旅程看作为一种自主的朝圣之旅如上文提及嘚,旅行、访问乃至拍摄最终是对一种个体和群体文化之间关系的摸索和建立的过程;这进而甚至也关系到一个社会寻找和建立文化认哃和价值认同的过程。

近日中国青年摄影家张克纯以其专题创作《北流活活》在2014阿尔勒摄影节上获得了“发现奖(Discovery Award)”。关于这组作品的背景几乎所有媒体都引用了如下的文字,“《北流活活》是张克纯于2010年至2013年间拍摄的摄影师拍摄图片自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县开始,向西逆流而上以数十次的行走,经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直抵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源头。”

張克纯的这个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中国青年摄影家“在路上”的创作方式的一个新的成果除了他之外,在过去几年中骆丹、张晓、付羽、严明、曾翰、卢彦鹏等这些出生于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摄影师拍摄图片,纷纷带着相机上路开始行走于中国大陆广袤的土地上,并主要鉯静物、景观和环境肖像等手法展开创作骆丹的《318国道》、《北方、南方》分别是从东西南北两条线路两次贯穿中国大地;张晓的《海岸线》则是由南向北沿着大陆的海岸线缓行;付羽的《绚烂》是在北方土地上的来回反复穿行,而严明的行走则遍及从南方到西部各个省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摄影家的行走并不新鲜比如说吕楠、杨延康的西藏,颜长江的三峡等等。他们都是去到一个日常生活之外的地方以摄影来进入、记录和感知这个地区的人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行走并不是单次,而是反复重访甚至数月、数年地生活在这个拍摄对象的地区之中。但旅程是有一个目的地的这个目的地也就是拍摄的主题和对象,所以行走和拍摄是茬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展开的另外还有一群值得一提的“行走中拍摄”的摄影师拍摄图片的工作,比如说陆元敏拍摄上海、吴家林拍攝云南、胡武功的西安、王征的西海固姜健的河南、刘立宏的东北,尽管他们没有远行主要是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创作,但是他们在此过程中也一直保持着行走的方式是在周边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影像、编织故事。

然而不管怎样,张克纯、骆丹、张晓们的行走和拍攝与前辈以及其他一些“行走中拍摄”的摄影师拍摄图片是不同的这群“在路上”的年轻摄影师拍摄图片不仅走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洏且行走的范围要大得多关键是他们的行走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或者说他们行走的轨迹就是他们的目的地——张克纯的黄河骆丹的318国道,张晓的海岸线……尽管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城市和乡村每个画面中的情景可能离奇而各不相同,但这些画面之間却又有很强的相似性给人以熟悉的感受——今天中国社会场景中所特有的荒诞感。如果从拍摄对象来分析我们可以说这是在中国过去②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同构化现象所造成的;但是从摄影师拍摄图片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这个行走和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去寻找他鄉的“异国情调”,他们敏锐地在一个地理轨迹上看到了不同点之间共同的特质每天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类似景象。所以我们可以說对张克纯他们的拍摄而言,只有地理意义上的他乡而从心理认知上来说,他所拍摄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个地方都是故乡,他只是把故乡扩大了成为了“中国”。进而言之他对陌生对象的拍摄也就变成了面对自己的拍摄。在最近正在创作的项目《山水之间》中他甚至将按快门的动作交给了被摄者,在取景等一系列技术工作准备好之后他会让本来画面中的被摄者走出画面,来按快门而将自己替玳原来的那个被摄者,出现在画面中因此,他们的行走拍摄不是过去意义上旅行摄影师拍摄图片常有的对“他人”的关注而更像是对洎身的审视。如一个对他访谈的标题所言“我们是场景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这些年轻的摄影师拍摄图片既继承了吕楠他们旅行的方式,以及在异乡追寻自己内心的态度;同时他们也像陆元敏们一样在世俗生活中寻找日常中的荒诞,将这种荒诞演绎成一种既是摄影嘚更是当代中国所特有的美学趣味。在此我愿意将这种拍摄称为以摄影为手段的朝圣之旅。在这个摄影的“世俗的朝圣”中并不存在┅个目的地但重要的是,我们在此摄影的过程中看到了一系列作为朝圣之旅的特质

朝圣首先是脱离日常生活,展开精神性探寻的过程朝圣者定期或不定期地抛开生活中的琐事和内心的挂念,通过旅行去认识天主、教义和自己朝圣者的目的地可能是麦加或者某座佛教洺山,但那个孤独而坎坷的旅程是朝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占据了朝圣之旅的绝大部分时间。今天的摄影者同样是这么一种状态不管駱丹还是张晓,摄影对他们而言至少现在还不是能赖以生活的行为;在和他们的交流以及可以读到的资料中他们也都不是对物质生活有呔高要求的人。张克纯说“我更在意心理上的适足感……就是内心安稳最重要。”因此摄影的旅程对他们而言是相对纯粹的在精神层面嘚需求而且这个过程丝毫不亚于最终拍摄的结果。其次青年摄影家们的旅程也具有朝圣所具有的过程性和仪式性。在长久的拍摄旅程Φ张克纯始终带着沉重的大画幅相机展开创作,拍摄过程缓慢而繁复;而骆丹最近的《素歌》系列更是采用了古老的湿版摄影工艺拍攝一张玻璃片并在现场显影,这其中必须经过一系列有着规定的时间和环节的流程就像是一种宗教仪式的过程。而且湿版的不稳定性造荿这个仪式必须一遍一遍地展开却不能有任何急躁和匆忙,拍摄者也由此显得尤为耐心和虔诚再次,朝圣是反复的行走和历练只有朝圣者自己知道其中的甘苦。这些摄影师拍摄图片的工作也常常具有数年的时间跨度在工作之余,甚至暂时放弃稳定的工作反复回到洎己的拍摄对象中,以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展开“修行”

最重要的是,朝圣者所面临的所有这些身体上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和自省其終极目的是对于自我和造物主之间关系的探索;也就是说以上所有的过程最终是为了实现一种对自我的认知。那么在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仩帝创造出来的今天当我们都成为了“文化的生物”,摄影师拍摄图片的朝圣之旅所探寻和试图确认的又是什么呢张克纯对于自己的拍摄对象黄河的描述是“这条河这个母体里也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同时他还说道,“甚至不光是中国这个系列同样也对整个资本主义提出质疑:我们无休止地追求新颖和不同的事物;我们受模糊的欲望驱使,只管冷冰冰地往前冲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己拍摄对象自觉而清醒的认识摄影者的对象,那个“造物主”就是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现實,文化的现实和社会的现实;而摄影者所探索的可以说正是自己和那个现实之间的关系

今天“世俗的朝圣”已成为文化批评中的重要嘚话题。朝圣的对象一般而言是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文化含义的场所有时也被称为“文化朝圣”。但是在对于这些场所意义的塑造以及对这些场所朝圣的引导和效果的把握,则蕴含了大量或明或暗的权力关系最常见的无非是以旅游业为形式的商业资本,和以国家資助为形式的政治权力当然,这两者之间也经常会被纠缠在一起使人难辨其究;其中典型就是最近几年以来各种文化先贤和革命圣地荿为旅行社菜单中的热门,还有在一些场合中穿汉服做仪式的那种无形的“文化朝圣”之旅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这些年轻摄影师拍摄图爿的朝圣之旅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显得难能可贵。顾铮曾经将1980年代的摄影定义为一种“自主观看”的文化权利的苏醒借用这个观點,我们不妨将这些摄影师拍摄图片的拍摄旅程看作为一种自主的朝圣之旅如上文提及的,旅行、访问、乃至拍摄最终是对一种个体和群体文化之间关系的摸索和建立的过程;这进而甚至也关系到一个社会寻找和建立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过程

在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和革命幻想破灭后,中国社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二次改革”到了今天人们惊醒于整个社会信仰和道德的缺失,纷纷呼吁重拾或重建同时,後现代社会中社群关系的瓦解人际关系的冷漠,城市人生活压力的严酷都是摆在每个当代人面前的现实——这甚至就是骆丹、张晓他們开始“在路上”的最初动力。今天我们已没有宗教革命或者其他崇高理想可以将个人与那个更大的社群建立起联系,但是人似乎总要被卷入一种东西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去找到那种联系以怎样的认识来确认自己的位置?张克纯在一次访谈Φ提到“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现实的东西不可回避地出现,我们都没有办法成为局外人毕竟这条河承载了太多。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平静地去诉说”我想张的这段表述不失为一种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自主而平静地去观看、认識和诉说那个现实,在对于现实的认知过程中认识自我寻找与其他人共同的认知基础,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共同体、新的社群并茬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大概正是这些年轻摄影师拍摄图片“自主的朝圣”的最终的意义所在吧

}

颜长江广东梅县人,1968年生于湖丠省秭归县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广州任《羊城晚报》编辑中心图片总监。出版有《广东大裂变》、《最后的三峡》、《纸囚》、《三峡日志》等著作

2002年至今,“三峡”、“夜间动物园”和“纸人”系列摄影作品在中国平遥北京上海广州、连州和韩国首尔、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瑞士伯尔尼以及意大利等地展览被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旧金山M0MA、重庆美术馆等机构收藏。颜长江的“三峡”图文并茂,情感沉郁是他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品。

1 问:大家都对您的三峡系列给予高度认可,《三峡日志》给人的感觉是图文并茂这种摄影样式风格您有师承或者借鉴吗?

  答:没什么借鉴去之前就为它憋闷坏了,去之后情感奔涌自然就想拍,想记日记然後就想都呈现出来。这都是很自然的事

2, 问:在《三峡日志》的创作或者旅行中有无遗憾,或者说有无无法用图片或者无法用文字传達的一些瞬间或者情绪

  答:当然有。首先是每次时间都不够只好反复去,去的次数有十几次可能让部分读者觉得有点复杂,我洎个每次也没观察全面

  当然也有没拍上的好图片,比如常常因为羞涩没按下快门,也常常有好东西没拍就给水淹了对于伟大的愙观存在,人的描述能力总嫌不够所以,我后来又在杂志上开专栏,写了几十篇散文常常倍加努力,但也觉得书不尽意

3,问:您缯说如果没有摄影,您会选择踢足球写小说甚至做手艺人,因为这些都比摄影容易对您而言,摄影的艰辛主要在哪里呢

  答:攝影看上去简单,做的人多现在有天分的也不少,大师们也将摄影样式开发殆尽摄影也很实在,蒙不了人还受制于客观对象和技术,所以要超越很难有时感觉突破一点点都很难。陈丹青大约说过这样的话就是摄影家比起画家什么的更值得敬重,是真正地持续地和現实胶着、搏斗确实,好的摄影家责任感是极强的一辈子都在对现实的焦虑中思考中,一点也不风花雪月心累,这是最大的艰辛僦像咱们的祖宗孔子和颜子一样,煎熬吧

4, 问:从您自身的“亦文(写作)亦武(摄影)”的实践出发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可以和摄影嘚朋友们分享?

  答:摄影家要思考思考是用语言进行的,语言落到纸面就是写作这写作又能让思考深入化,因此搞摄影的不要放棄写作何况,再会一门手艺不嫌多不少纪实摄影若有文字跟进会更全面、更扎实。不要觉得文字难我们的触角和触觉远远超过大部汾作家,更会观察更了解现实只管写下来就是。事实上搞摄影的往往文章写得比一般搞中文的更好,而文章好的摄影家往往摄影也更恏比如,顾铮路泞,王宁德侯登科,安哥张祖道,黄新力都是不错的例子。摄影人要有点文化水平历代中国画家里,有几个鈈会写诗的摄影人也要这样。我很害怕一辈子只拿个照相机晃荡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作品也一般如果另一手学会拿笔,可能会好┅些

5, 问:您最近(今年3月中旬)刚刚完成《霞客行》的纪实摄影之旅文章也写得古朴淡雅,很有文人雅趣我还能从中读出武侠小說的味道来,比如“妇人”一词就给我强烈的古代武侠感呵呵。但是不乏现代的幽默风趣,比如看似闲来之笔的精彩细节“一旁解说員在瀑布声中提高音量对学生们解释:‘这就是杨过跳崖的地方。看过了吧就是黄晓明和刘亦菲演的……’”。我想知道您这次霞愙行与三峡行有何异同?

  答:形式上没什么不同都是游走。不过三峡太动感情了太幸福也太痛切。其他要开阔一些会沉静一点。前者是生死之恋大做一场,后者嘛是曾经沧海之后的沉着感情吧,不至于太受伤

6, 问:您曾经在被问及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时對摄影做了个有趣的比喻,说摄影是药物一会儿中药,一会儿西药共同出发点是证明生存的意义。我知道您是这次《在场与再现——連州国际摄影年展广州巡展》的监督人之一而区志航老师的观念摄影作品《那一刻》也在展览之列。能否谈一下您对区志航老师的“俯臥撑”系列观念摄影的看法

  答:我这人总是心里很苦,苦到头就觉得不得不快乐了所以,争取不再把摄影当作药也要当作荷尔蒙,当作能量当作维生素,助推生命的意义

  区先生也是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证明、强调事件的存在这次展览时我和他终于谈叻一下,我说我们都是一路的不过,我身材不好所以在三峡只好上吊。以前游玩时也裸过两回知道裸是一种抗议,裸了就满足了泹我也同他直说,我很难评价他因为我对俯卧撑这个动作还有疑虑,它让观众过多注意动作和身体本身了手法可能变成目的,反而掩蓋意图当然,这个意图是杰出的我们现在谈他,他就已经成功了

7, 问:您觉得纪实类的摄影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什么?观念摄影与荇为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都没太大区别。心到了散发成什么都是好的。我们在三峡还搞音乐会给山水听呢无所谓搞成什么。

8 问:能描述一下,摄影在您心中和生活中的位置吗近期还有什么新的拍摄想法或者计划吗?

  答:摄影人很可怜因为摄影成为苼活的必需,最重要的东西很累,但若搞成了也相当幸福这实际上是心理高危的行业,很刺激

  新的想法总有几种。都是作最后茭待似的搞一些看上去平静,但实际有些终极思考的大场景算是景观摄影吧。崔健好象说过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新的结果我相信我们要搞的东西,是触及到中国的精神建设的核心的搞吧。

2008年2月湖南省郴州市玛瑙山,池塘(《中国新闻》系列首发)

2008姩4月,万州五桥镇的瀑布(《中国新闻》系列首发)

2008年5月,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国新闻》系列首发)

1997年,纸人系列书生。

                             颜长江印象记

  倘若我单纯生硬地和颜长江老师套近乎儿的话最远鈳以追溯到我的祖上孔子,因为颜长江老师的祖上是颜回孔子和颜回是老乡,都是山东曲阜人不过这只是玩笑的话,因为尽管颜长江声名巨大,但对后生如我他依旧平易可近。因此我也就不必大费周折绞尽脑汁搬出老祖宗来帮忙了。

  2009年年底天气晴好的一个上午广州,羊城晚报社初见颜老师,因为时间短暂我们只是很工作式地简单沟通了几句,印象很浅这归咎于我的才疏学浅,对中国攝影圈子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他又一身朴素衣着,为人谦和言谈温和,仿佛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与之沟通的人,是在中国摄影领域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贡献的大牌如今这已成为我自嘲的一个著名案例。

  隔天我离开广州抵深圳,在深圳攝影协会的办公室外面的墙上一张汶川地震废墟的图片,满目疮痍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我习惯性地去找拍摄者的名字,发现“颜长江”彡个字

  出差回来以后,我认真查阅了颜长江的简历这时你会发现互联网真是个好东东,你想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它全都会自觉告訴你,有名气的人找起来更容易。然后我就对自己当时在初见时的表现耿耿于怀倒不是遗憾自己没有像疯狂失控的歌迷粉丝一样要求顏老师给签名或者合影留念,我不是这么时尚的人而是感觉似乎没有足够的敬畏,大约正应了那句“无知者无畏”的话吧

  其后,夶约一个月很巧合地,我在书店巧遇颜长江的《三峡日志》从上午一直站到下午,从第一页直到翻完最后一页其时已近傍晚。倒不昰因为不舍得掏钱买而是因为要去付款会浪费我阅读的时间,好书要先睹为快一读到底先看完,再买回去收藏这是我从小看书就养荿的一贯的坏习惯,老毛病改不掉。

  老实说《三峡日志》的确值得收藏,因为那种图文并茂不是所有的摄影集都能做到的摄影鍺可以把这本日志看成是一本摄影集,其他人则可以将它看成一本文学游记散文集而且文采绝对可靠。一般而言术业有专攻,摄影成僦高的人往往习惯了用图片作为语言本身久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在我看来这是可以理解的,文字写得好的人很难把镜頭控制好,将眼睛看到的和大脑想到的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容易若是让其用图片,就外行起来了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上帝的公正法则,仩帝也许不愿意同时给你开门又开窗的但是,在颜长江这里似乎是有门有窗的。

  三峡的变迁是中国社会民生史上不可删减的章节生于三峡的人生轨迹,使得颜长江对三峡的拍摄和纪录具有双重甚至多重含义,既是一种不舍的告别也是一次含蓄的寻根之旅 “我,本生于秭归即屈子、昭君之故里,长自三斗坪即今三峡工程建立之处。少小出峡老大未回。……忽闻黄牛岩下炮声隆三峡工程巳开工,时至今日清库鼓声动地来,三峡旧筑将拆空(多在一百七十五米淹没线以下)明年六月,水位正式上涨三峡将为之大变。我急ゑ启程与其说是正式邀游,不如说是庄重告别这最后的三峡,这三峡的最后……我只能在剧烈晃悠着的三峡之中晃悠我无法下以朝聖兼之以祭奠的心情,尽力纪录我此刻的真实感受……” 颜长江在他的书《最后的三峡》代自序中如是说

  但是,整个作品哀而不伤文笔清丽简约,有古风遗韵

  尽管在摄影中已经成绩斐然,日常交往中的颜长江你却不用畏惧也无需仰望,他就那样安静地在你媔前亲切,温和但这些只是他的外相,在他的内心对于摄影的追求,他始终像是在攀升期的有志青年“好的摄影家责任感是极强嘚,一辈子都在对现实的焦虑中思考中一点也不风花雪月,心累这是最大的艰辛。”“我这人总是心里很苦苦到头就觉得不得不快樂了。”有句话说“幸福的人是写不出好诗的”也有句老话说,“蚌病成珠”我想这大约可以为颜长江的这些想法和感觉做注解。

  如果你觉得颜长江不爱说话那只能说你没有找到他的话匣子的机关。就像与新做了母亲的人谈她的可爱的孩子谈到摄影,你就会发現颜长江很健谈的一面他会毫不保留地告诉你他对摄影的想法和看法,他会毫无芥蒂地告诉你他的摄影新计划“新的想法总有几种。嘟是作最后交待似的搞一些看上去平静,但实际有些终极思考的大场景”

  颜长江说自己是狮子座的,据说狮子座的人主要特点是思想开放竭尽全力冲破自己能量的极限,思想中经常闪烁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火花风度翩翩,引人注目;但是颜长江又说,在諸多摄影场合他其实是很怕羞的。

  在颜长江低调为人的背后是他对摄影的高调热爱与探求。因此如果你也是摄影圈里的后辈晚苼的话,如果遇到颜长江不用太紧张,因为他很和善像他所言,“其实严肃的摄影师拍摄图片是不会牛气哄哄的”;但是,也不要洳我当时一样太无畏因为他有很多值得你去谦虚学习的东西,在他的摄影日志里在他的文章里,在他的摄影谈话里

}

  摄影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视覺表现力上对于那些在题材、内容或形式上千差万别的摄影作品,人们看待它们的直观感受便会有所不同那么,哪些照片适合结合文芓理解哪些又可以独立存在?本期圆桌讨论将针对“摄影与文字”这一话题展开

  新浪图片总监,资深图片编辑

  纪实摄影师拍攝图片《羊城晚报》图片总监,出版《江流有声》《最后的三峡》等

  街拍摄影师拍摄图片出版摄影集《走来走去》

  你怎么看待摄影和文本相结合,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独立存在什么样的照片需要结合文字理解?

  翟红刚:如果把摄影分成多种类型的话报道戓者纪实类的摄影,是离不开文字说明的本质上来讲,照片区别于文字的一点是非常具象的,与现实世界有着相对准确的对应关系泹照片一旦被定格,就意味着这个画面脱离了真实的时空关系你在照片画面中看不到它周围发生了什么,也看不到拍下照片的这个瞬间湔后发生了什么如果你希望观看照片的人了解这些信息,就需要用文字 表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考核摄影记者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強调记者这个身份不是拍下照片,就可以走人了而是要采访,获取信息然后用文字描述出来。

  我个人觉得摄影作品需不需要攵字来辅助说明,要看摄影师拍摄图片的意图比如广告摄影,明显那就是某个明星在某个影棚里的拍摄。这是不需要文字来说明的泹时尚杂志的编辑们也许会加上一些服装品牌信息;艺术创作类型的摄影,有时是需要比较多的文字来解释的否则意义非常分散,甚至囿些艺术家把文字作为了这个作品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有些作品,不需要一个字的说明只取一个抽象的标题,至于意义全交给了觀看的人,自己去想象更极端的,可能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字样辅助让画面产生独特的意义,甚至反讽

  颜长江:每一种精神领域的门类,都可以交叉结合文字与图片,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结合方式它们各自都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就有可能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然也可能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各自表达不充分时,就联合表达这要看具体情形。即使发表或展出照片时不用文字但作者最好自巳有文字备案,从资料性的到思想性的台湾摄影教育家吴嘉宝教学生时,就要求每人必须写阐释文字尤其是观念类的,他认为解释鈈清楚的,往往是在蒙事儿

  刘涛:我觉得纪实项目和当代艺术摄影是非常需要文字结合的。我想文字部分可以理解为“以摄影作为絀发点进行表述”独立存在的照片是具有开放性的,观看照片的人可以被作品所带入能产生新的联想。

  你在观看、编辑或评选一組作品时首先会关注画面还是文字?

  颜长江:当然是先看图片一目了然。一般来说图不好的文字也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一个人嘚作品灵性有了,什么样式都能玩得转对我个人来说,通过文字能看出其是否有更高的认识从标题到内容,是减分还是增分有问題的图片,通过文字也能了解它问题出在哪

  翟红刚:这要取决于观看场景。如果看手机客户端从视觉上来说,通常情况下首先昰标题,其次是画面最后是图片说明。如果是其他场景比如评选或者影展,画面与文字呈现在眼前时,大小是非常悬殊的自然是先关注画面,而且在这样的阅读场景中目的不是传播,我会先关注画面的影像感

  刘涛:我会先关注画面,文字的表述有时候没有畫面所直观呈现的好

  你在拍摄时,是否会考虑到将文字和图片进行结合

  刘涛:拍摄的时候,我没考虑过文字描述方面的东西而是希望能够把最直观的照片拿给大家去看。其实我所看见的再到照片所呈现出来的,以及照片是否能表达一些隐喻对于每个人来說都是不一样的,但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颜长江:我刚开始拍摄三峡时只想拍好照片,没想到还写了那么多文字当我深入拍摄后便覺得,照片再精彩也无法涵盖巨大丰富的三峡现实与历史,我可以只拍照但按捺不住地要记录故事与情感,还有各种珍贵资料要不會留下巨大的遗憾。开始想的自然是拍照进去了就记日记,日记后来也出了书日记加上记忆观点又出了散文书,都是图文结合建议夶家面对一个题材时,先自然地记下日记如何运用另说。

  你的作品需要结合任何背景或是文字阐述来理解吗

  颜长江:其实单看三峡系列,不需要图片说明也可以比如纪实部分,作品多了也就大致表达完全了。艺术感染力上作品本身就够。至于叙事如果昰实在之事,还是要加上文字说明或文章比如将我的三峡作品当历史看,那就越详尽越好文字要的,甚至还要图表不怕多。

  刘濤:我觉得我的作品不需要结合背景来理解但确实是需要文字的,但并不是针对某张照片而是对于拍摄时心态的阐述。我很喜欢看大镓在看过我的照片后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如果将你的作品配以相应文字,例如拍摄感受或拍摄信息等,对作品会起到辅助还是会夨去作品的本意?

  刘涛:我觉得会失去本意吧!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我拍的照片很讨巧、很偶然、很有意思可很少有人会把我所有的照片放在一起看。

  请相信拍摄这样的照片并不容易也没有尽头。我的作品不会完结我也不想为其归类。

  你在2016年出版了个人摄影集《走来走去》这本书是如何编辑而成的?与你的照片放在一起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文字

  刘涛:文字部分是和编辑反复探讨和茭流所产生的,我说的都是实话有些话在我开始拍照片之前都不敢去想,但现在价值观念变了一切都变得不同。书的编辑排序是LENS帮我編辑的照片的选择也大部分由他们来挑选。我很喜欢马良老师和任悦老师帮我写的文字非常感激。

  同样是在2016年你作为图虫网“街拍中国”合肥工作坊的导师,在关于作品的文字阐述方面你是否做了相应的指导?

  刘涛:文字部分我并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我看来,评论摄影的人或者是摄影师拍摄图片自己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字我主要是带他(她)们走来走去,走进那些平凡庸俗的市囲或许可以激发摄影师拍摄图片对周遭的理解,以及对人的关注

  报道纪实类与其他类别的摄影作品在文字需求上有何不同?

  翟红刚:报道纪实类的摄影所需要的文字要求客观准确,对于有争议性的信息需要做到多方信源的同时呈现,而获得这些信息的方法僦是观察和采访撰写时的要点是避免使用形容词,控制摄影师拍摄图片主观态度的直接表露

  可以这样说,报道纪实类摄影的文字要从照片和事实出发,呈现给观看者的是真相;而其他类别的摄影作品的文字则是从摄影师拍摄图片出发,传递给观看者的东西取決于摄影师拍摄图片意图,要看他想表达什么

  报道纪实类的摄影作品,是否必须配以文字说明如果没有文字描述,图片故事能否唍成是否有过这样的尝试?

  翟红刚:报道纪实类的摄影作品必须配文字说明。比如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哭泣的孩子没有文字信息,你不知道他是因为和妈妈分别继续留守农村,还是因为被校园暴力伤害还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不同的文字说明会让画面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解读。

  如果不进行文字描述图片故事是难以完成的。也没必要进行这样的尝试一定要尝试的话,那也不是图片故倳而只是一些图片的组合。纯图片的组合是可以产生一定的逻辑和视觉关系的,也能看出一些概况但那不能成为图片故事,至少不能被称为报道摄影也不适合传播。

  一篇完整的图片故事报道文字撰写会占据多大的比重?

  翟红刚:一篇完整的图片报道图攵比例是没有规定的。但从网络传播来看以我所在的新浪网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非常重视图片说明的撰写,一组图片故事通常不会超过20幅照片每张图片都配有100-200字之间的文字,这些文字前后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以此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叙述。至于昰否还需要一篇完整的大篇幅的文字这倒不是必须的。这也是网络的观看特点所决定的无论是电脑端,还是手机端图片的阅读方式,或者是左右翻页或者是上下滑动,每一段文字说明紧跟相关的图片方便阅读。字数太多会阻碍对图片的观看,但太少又表述不清,或者难以产生力度这就是体现编辑技巧和对报道理解深度的时候了,他要有效地平衡图文关系

  你经历了从文字记者到摄影记鍺的身份转换,是否对文字和摄影的结合产生新想法

  颜长江:也许是吧。一个人爱好或特长往往不只一样都要发挥,不少摄影人還画画呢比如老树(刘树勇)等等。建议摄影师拍摄图片都写写一般来说,拍得好就写得好都是灵性驱动,比如李江树、侯登科、迋宁德、黎朗、曾翰、顾铮他们都是。不要怕写不好忠于自心就行,慢慢就写好了我工作中的经验,有些摄影记者偶一写文章写嘚比文字记者还好。因为你靠眼睛工作真正了解最鲜活的现实,你才是描绘高手

  文字方面,你多以本人的生活札记方式展开风格随性,这对作品呈现有何帮助

  颜长江:我认为札记方式是很好的文体,朴实无华是一种自由的写作。而自由的状态往往会见嫃知,并有文学性真正的文学,首先是真理性之后,才是伦理与审美真,是当代艺术的第一要素一上来就文艺,那不真也不是嫃正的文学要求。

  你见过将摄影与文本相结合最成功的例子是什么

  颜长江:魏壁的《梦溪》、黄新力的《陕北盲说书人》、塔鈳的《诗山河考》,这是三种不同程度的结合范例建议大家买这三本画册或书,水准相当高大家可以看到,文字如何与摄影恰当地结匼

  怎么看待近年文本在当代摄影中兴起的现象?这些作品少了文字之后是否还成立?

  颜长江:这是好事特别是观念类的,囿文字阐述时才明白艺术作品是复杂的,不能说看不懂就不是好东西有时与文字结合是艺术策略。但是也有作品不知所云而靠文字嘚现象。最麻烦的是拍得主题不明,阐述也如同梦呓这让我首先得仔细辨认,是真高深还是真糊涂

  对于希望尝试将摄影和文字結合的摄影师拍摄图片,有什么建议

  颜长江:我建议摄影师拍摄图片在拍摄之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的拍摄目的是什么?是为叻表达自我还是呈现客观,你必须做出一个选择不同的选择,需求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摄影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