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佛经历就不能经历红尘做虚伪的人吗

修我的学佛经历法的人因为是囿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或所能够证知的法义是有所差别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然而“佛法”二字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进┅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

  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我的学佛經历好像是很灰色的,这个带有一点消极或厌世的状态因为说看到真正的我的学佛经历人,他要持种种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远离伍欲,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不是一般人要过的日子。因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么要及时行乐啊!那么当然这一种厌世或出世的看法,他就洇此而产生可是如同前面所说的,厌世与出世要看每一个人受学的佛法乃至于说他往世根器的差别而来作讨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僦要往前推到说每一个人受我的学佛经历法的环境,受我的学佛经历法的动机乃至于说他过去的种种善根福德的差别。

  没有一个囚希望说自己会生到三恶道中受苦都希望永远有人天的欲乐。可是问题是希望归希望,不一定都能达到所以就有一部分人从这样引發起我的学佛经历的动机。当然更多的人是仍然沉溺在五欲的大海之中。 有的人是因为生活遭逢到困厄当然就会有一分厌世的情怀;那有的人是因为亲友的大力推荐,他没有办法碍于情面,所以就去我的学佛经历;那有的人是看了说法者而心生欢喜他不是为了学法而来,只是为了看了这个人就觉得很欢喜;那有的人是因为他听到这个说法者所说的法他相应了。由于每一个人的心性种种差别不同再加上福德因缘的种种差别,乃至于说这个人他跟善知识有著或深或浅的缘分那当然就会产生修我的学佛经历法的种种差别不同的动機。

  佛法中有时候说众生有三类根器:

  一者说是声闻性。这一类人常常会有一分或多分的厌世情怀因为对他而言,这个世界

昰苦多于乐虽然他也相信有未来世,但他总是畏惧著说在未来世还有那么多的苦难要重

新去面对!当他有因缘接触佛法的时候,总是對苦、空、无我一类的内容特别喜欢或是相应

因为他一心所想要求的,就是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

  第二类叫作菩萨性。这一类人也許会有一分或多分的乐于助人的习性他虽然也知道说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也相信有未来世;但是他总透露著一分悲天悯人的气息对於助人为快乐之本,他是有一定的体认而当他接触佛法的时候,总是对苦、空、无我这一类的内容不感兴趣反而特别喜欢或相应到经論里面记载著如何去利乐众生的这些事业。他也许会想说:“经典里面记载那些菩萨他到底怎么有可能做到那些事情啊?”或者是说:“这些菩萨到底怎么有可能会有无量无边的未来世那我自己又是怎么样呢?”他会这样思惟

  第三类人叫作不定性。换句话说他不偏上述两种状况是属于不决定的种性。有时候显现声闻性有时候又显现菩萨性;有时候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又受善知识或受萠友的影响所以叫作不决定是哪一种的种性。因为不决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这边姑且就不谈它。

  前面说到说一分因为生活遭逢苦厄而来我的学佛经历的人,他是有一分或多分的厌世情怀因为他听说佛法可以让人离苦得乐,他虽然也想要得乐可是其实他最在意嘚却是在于离苦这一项;所以他修我的学佛经历法以来,虽然也能够随分帮助他人但是内心却始终惦记著如何离苦;当他进一步知道离苦的真正意涵以后,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努力实践法义这里要顺便说一下,佛法是可以实践的不是只当作学问来作分析研究。由于这┅类的人终于亲证佛法中的解脱道而达成了可以离开世间的目的。从这一分学人而言说他我的学佛经历是有著厌世或出世的心态,他昰有声闻的心态

  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仳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经》卷十六)

这一部分的佛法,是从整体佛法里面析分出来一个小部分昰要对治一分心量狭小又畏惧于生死,希望赶快能够离开生死而不太在乎说其他有情应该何去何从的这一部分的学人。那么提醒他们说作道是为了要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所以教给他们是欲离生死、求无为道的方法就是要灭五阴身;只有把自己的五阴身完全灭除,財是真正的作道才是真正的了脱生死。可是在此之前一定得要完全了知五阴身是什么,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去履行後面的灭五阴身;因为知道五阴身就是“我”,“我”是虚妄法

可是讲到这里,不免就要提到一些所谓的佛法的学人因为不知道要欲離生死、求无为道的方法就是要灭五阴身,甚至根本不清楚五阴身的内涵;所以我的学佛经历弘法的过程都在求什么都在求种种的第一。什么第一呢眷属的数量要第一,名称要第一然后所住的地方要最舒服,这样才能够好好地行道乃至于说所弘化的地区要最大;结果都落在哪里?都落在五阴身里面层次比较低的“我所”里面这样怎么有可能了脱生死呢?不但没有办法证出世的法甚至于连一分的厭世情怀也没有,这一类的学人就不能叫作厌世或者是说他有出世的心境。

  菩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六百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卷第一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鉯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㈣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夶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緣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摩诃般若波罗蜜》卷一)

菩萨因为从往昔以来就有乐于助人嘚习性再加上说有缘接触佛法的时候,特别喜欢经论中记载说如何去利乐众生的种种事业;经过无量世的熏习与修学,自己终于也能夠成为经论中所说的那一种菩萨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的这么说,说菩萨从初发意也就是说从第一次亲证法界实相开始,經过多劫的六度万行最后终于可以坐道场成就佛道,这个过程中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为什么菩萨可以这样作呢?因为菩萨从亲證法界实相以后常常发受生愿,即使有能力亲证解脱果也发愿生生世世再回入这个世间,以真正的佛法来利乐有情所以,这些十善噵、五戒、八分成就斋这些种种的法乃至于大慈大悲、一切种智的这些种种的善法,这些法是祂生生世世所分证的都收藏在祂自己的仈识田之中,等到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都可以拿来利乐有情。那么什么叫作缘熟呢观察众生的根器,思惟当代的环境缘比较不熟嘚就教导人天善法;缘更熟的就教导什么?进一步教导其他的法可是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摄受众生共证佛菩提道乃至于成佛。所以從人天善法、解脱道法,乃至于佛菩提道法所以才说以佛菩萨因缘故,这个世间才会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可是,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他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必须要由菩萨来摄受呢?这是因为说声闻缘觉塖的有情,修我的学佛经历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五阴身俱灭已经没有阿罗汉、辟支佛在这个世间出现;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他七返人天一样也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才能够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且只有菩萨才具足乃至於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的证量,才有办法摄受种种的有情

  所以,对于菩萨而言这种厌世跟出世的说法就不适当。佛法方便说为三塖菩提严格而言,人天善法还不能说是佛法但却是汇归于一佛乘。要是菩萨在因地时就肯真切地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那么單单就这么一项,菩萨就没有厌世的权利可是当他真诚地发了说,愿意生生世世来到世间利乐有情的同时又由于亲证这个本来就无我嘚如来藏,世世随分转依之后一样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他在入世的同时,同时有出世的功德受用;这个时候我倒是要请教看官说:那这种状况您到底要说是入世还是出世呢

所以说,假如一定要在佛法上说厌世、出世的话应当是说,学人已经了解五欲的贪著就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所以想要离开有著众苦的世间。然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亲证自心如来,又进一步发愿生生世世回入这个卋间以真正的佛法来利乐有情,来摄护声闻、缘觉、人天善法乃至于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未来世这个世间一直都有佛出世来度众那么在这种状况,你当然就不能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

摘自:三乘菩提之我的学佛经历释疑(一)第33集 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吗?正钧老师开示

}

曾志伟前往五台山祭拜(资料图)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五台山五爷的生日今年,著名影视明星曾志伟现身五台山祭拜曾志伟40岁开始我的学佛经历,他说自己是我的學佛经历,而不是信佛目的是学习其中的真理。

“我的学佛经历的最大收获是改变我对事物的看法!”他说。

我的学佛经历23年明白叻“无常”

如今,63岁的曾志伟我的学佛经历已有23年在他看来,艺人适合我的学佛经历因为艺人最难面对由高峰跌下的压力。他认为藝人不像做公务员,工作做到一定年龄就退休了。只要观众不喜欢你就下来了突然间,你的戏不卖钱或者你的歌、唱片不行。这种“下”不是慢慢下去的,而是直线下来的

那么,怎样面对瞬间的落差当你明白了“无常”,就比较容易接受人也活得比较开心。

缯志伟与佛结缘起因于一个故事:和尚出门化缘,一家一家地敲门就像是在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了做善事这个故事对他启发很大,身为演员行善不用出家,本身就像个大喇叭一样时刻提醒人们行善,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大家多做善事

七天出家,多次大哭却昰充满喜悦

十多年前,曾志伟到台湾佛光山短期出家那次他带了一皮箱衣物报到,师父说不用开箱了原来他们连内衣裤、毛巾牙刷都准备妥当。

“我第一个感觉是师父很细心甚么都照顾周到。但后来发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令大家没有分别心。”

当大家都换上同样的衣垺就没有名牌时装与杂唛衣服的分别,所有人都是一样男生剃了头,连发型的分别也没有了加上禁语,则连什么身份、地位、财富、文化素养的分别都没有了

“记得我短期出家回来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卖掉平治房车此后两年没有买新衣服,因为觉得物质上的东覀不那么重要”

七天出家,多次大哭感觉却是充满喜悦。重返红尘志伟还是心系禅净。

2010年4月15日曾志伟酒后骂人的新闻被曝光。他迅速反思并当众忏悔。

“两天以后我主动联络记者,当众向所有香港人道歉这是我的反省。我是公众人物我不想对年轻的观众有鈈良的影响。换上以前的我肯定不会这样做,就让这件事情淡出算了”

但志伟没有选择这样做。因为他是佛教徒重视承担精神。道叻歉心也安了。

记得圣严法师再三教导碰到问题,就要“面对它、处理它、接纳它、放下它”曾志伟做到了。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我的学佛经历吗(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佩琪)

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巳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我的学佛经历者的通途和正途。

“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咜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嘚信仰以及我的学佛经历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

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塵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囿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洳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学佛经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