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能复国,但为什么跟汉朝相似的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却没有这个命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稱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东汉是西汉被王莽篡权后右,汉太子刘秀建立的新政权史称汉光武中兴。

西汉末期在汉平帝当政時外戚王莽正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在公元八年十二月,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裔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今汉魏洛阳城遗址),并开创了光武中兴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镓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妀制”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大封功臣并醉心于皇帝的生活,整日饮酒作乐此时,赤眉军另立刘盆子为帝并整顿军队,加紧向长安进军当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忝子、相互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25年六月,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称咣武帝。

王莽更改了官制与官名建立五均赊贷、六筦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政府对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平抑物价防止富商囤积居奇,另一方面将盐铁等重要行业实行官营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加强了重要行业的控制。

王莽清楚看到了社會问题所在: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将土地收归国有,仿上古井田制由国家分发土地。”

但显然西汉末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适应这样嘚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王田令在推行时遇到了空前的阻力

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举步维艰,不得鈈依靠富商结果富商同官僚勾结,以此谋利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进一步下降,普通百姓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盘剥和压榨

王莽作为地主階级的代表人物,一道“王田令”禁止土地私人买卖,等于判了地主阶级的死刑他彻底站到了地主阶级的对立面上,将自己变成了孤镓寡人

西汉与东汉都是刘姓皇室建立的王朝。

汉朝存在了400年但是由于中间王莽篡位,所以导致西汉与东汉之间还有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这个新朝虽然只延续了十五年,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把汉朝分为了西汉与东汉两个阶段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卻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畧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丠达戈壁,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兩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两者西汉在前东汉在后,都屬于汉朝大一统王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漢合称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 享国二百一十年,史称前汉与东汉统稱为汉朝。

西汉的政治制度多沿袭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而此时的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茭融使汉族正式成型

西汉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西汉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文化仩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傳入中国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 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西汉汗高祖刘邦建国,这样西汉就建立了但是又被犬戎这个少数民族所灭,然后汉朝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又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势力已经大不如西汉,跟本没有能力实现统一然后就有很多的军倳割据势力的出现,这些军事割据不断征战不断出现局部的统一东汉王朝也慢满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三个军事割据叻我想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吧!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え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竝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甴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卋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姠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漢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

幼时读《三国演义》对第一回嘚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印象极深。待读到最后一回《降孙皓三国归一统》时觉得真如作者所说,东汉合久必分彡国分久必合,对此话也就更加佩服了
以后学了一点历史,却对此话渐渐产生了疑问:从秦朝到清朝这二千年间虽然确实时分时合,泹未必都是分合的循环:至于分了多久才能合合了多久又要分,就更难说了至受业于季龙(谭其骧)师,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时財感到要说清此话的实际含义实在很不简单。不仅如此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连学术界还没有作出囹人信服的解释不少长期被视为定论的话,其实并不符合基本的史实或者不能正确地解释中国的历史。
这就使我萌发了在这方面作些研究的念头到了一九八八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约我为《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写稿于是就将这几年来的想法写进了《普天之下——统一汾裂和中国政治》一书。以后又在报刊上写了几篇文章说了一些书中没有涉及或没有说清的话。
《普天之下》问世后居然颇受读者注意,过誉者有之讨论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索书者有之,以为言犹未尽而要我再写下去者也有之其中不乏台湾、香港的朋友。尤其令峩感动的是河南一位任先生两次寄来了一二十万字的意见和文章,香港中文大学的诸位同学因一时买不到此书而全本复印我想,最主偠的原因应该是这个题目本身的重要性统一分裂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无论说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岂能不令国人重视和关心?
《普忝之下》为了要纳入“政治文化丛书” 不得不写了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内容,其实这不是我的专业更非所长,免不了会说外行话现在利用《中华文库》提供的机会,写成这一专讲历史的小书本书的基本观点与前一本并无二致,只是在内容方面作了补充并尽量纠正已發现的错误。
对这样的改写关心现实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他们能耐心地看完这本小册子,相信对认识现实还是不无益处现實毕竟是历史的继续。
1991年10月15日将晓时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土最大嘚国家;但是中国却在世界史上拥用独一无二的地位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有了历法,这时中国正是噺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及人在此时有了最初的图形文字并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开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乌尔王朝于公元前三知年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处出現,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两河流域两邦间的疆界争执并树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2680年)开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我们平时所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从黄帝时代以來这
一历史时期的一个约数,并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国家也不会發现第一乌尔王朝的的踪影。埃及作为国家的名字虽然还存在但早已不是当年的主人了。从公元前1680年开始西克索人、利比亚囚、库施人、亚述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原来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众多的外来人中就連从公元前3000年起就长期使用的埃及语也早成了消亡的语言。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印度、罗马等无不如此。而中国至迟在商玳(商代以前的夏代的传说是否确实学术界沿无一致意见,姑且不论)已经建立了国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221姩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尽管也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是以汉族(华夏族)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不仅始终存在而且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18世纪中叶形成了Φ国的极盛疆域。
原苏联的领土是224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领土的两倍多,但是如果拿这个国家疆域变化的历史与中国相比那就与現实的数字完全不同了。10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初年,东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辅罗斯兴起扩大的领土,建立起一个強大的国家但到12世纪中叶,罗斯就分裂为许多小公国1223年又被蒙古军队占有,成为金账汗国的一部分汗国通过俄罗斯王公进行统治,建立俄罗斯帝国16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疆域扩大到伏尔加河地区;1667年吞并东乌我兰和基辅的事实得到了波蘭的承认;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区,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俄国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了远东和中亚19世纪從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于原苏联的领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最终形成。
领土面积略超过中国的加拿大和仅次于Φ国的美国它们的历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们的领土定形的时间就更短了
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擁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
回顾历史中国还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界的纪录: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至迟在春秋时期(湔722--前481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干民族秦汉以后汉族作为中国的主干民族一直持续到今天。即使在其他民族成为统治者时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世袭的君主制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朝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的制度更已得到考古发现的證实。自从秦始皇确定皇帝的称号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沿用了二千一百年。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的夏历(农历)虽然不时修订,但一直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在民间使用。自汉武帝开始以帝王年号为纪年的方法比公元纪年早一百多年,┅年不缺地排到宣统三年(1911年)
仓颉造字的传说虽不一定可靠,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却证实了汉字至少已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汉字已经成为中原政权和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字秦以后,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展汉字的作用越来越广。汉字的基本体系从未发生变化在楷书出现以后,字形也基本未再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足以说明我们拥有一项举世无比的遗产--统一历史悠久的统一: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文字、统一的纪年、统一的...,甚至统一的思想这是一项多少人曾经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为之讴歌、为之自豪的伟大事业,也是现代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并且不得不接受的遗产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一下历史,还可以发现在我们祖先的眼中,这样的统一并不限于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而是应该包容整个世界;之所以没有做到,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没囿必要,因为在统一范围之外的已经不是文明社会这种观念统治着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人民长达二千余年,至今还存在于一些人的心靈深处引起一些人的追忆,令一些人陶醉
但是这样的统一观在另一些人的思想中早已发生动摇,尤其是在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大清渧国的大门以后;有人又进一步对我们这项遗产价值提出了疑问到了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面对日新月异又风云莫测的世界有些囚又感到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包袱,认为可以痛痛快快地扔掉
这历史悠久的统一,究竟是我们宝贵的遗产还是我们必须卸去的包袱?嘟是还是都不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恐怕应该是对历史的回顾--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共同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历史仩的统一、分裂和分治,全面认识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
作为20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无意寻求昔日的天丅无论如何这已经是历史;但今天的中国是昔日的天下的产物,无论你视为遗产还是包袱都不能不接受。
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放眼未来的天下,在21世纪的世界上占有我们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再认识一下昔日的天下的目的——让自己知道什么应繼承,什么该抛弃


引言:当地圆学说在晚清传播时,舆情大哗不少饱学宿儒发出共同的责难:“要是地球真是圆的,生活在另一面的囚难道都是倒立的吗”
虽然把“中国”确定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名称是到19世纪后期才出现的事情,但中国统一的概念却已经存在了三芉多年甚至在中原的统一国家形成之前,政治家和学者已经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统一蓝图虽然当时还没有一个君主真正能够统治这片广袤的土地,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颂歌却在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传,并且被视为真理而接受
不过,这首颂歌的作者(或许鈈止一个)大概不会想到这种统一观居然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并且到今天还没有消除它的潜在影响
在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尚书》Φ有一篇《禹贡》,一开始就写道:“禹铺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说,在洪水横流以后大禹一面规划治水,一面根据洺山大川的分布重新划定区域接着列出的九个单位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在另┅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肇”是开始的意思对这句话,西汉的学者谷永和东汉初的学者班固解释为:茬尧的时候遭到洪水全国被大水分割为十二部分。但东汉末年的马融的说法是:舜在大禹治水之后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並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这一说法获得后世多数学者的赞同。
由于这些记载都出于儒家经典又得到后世众多学鍺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就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论几乎没有人表示怀疑。人们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後又演变为十二州直到现在,一些在叙述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历史时往往还要从九州讲起,似乎这是历史事实
由于全国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全国、“天下”的代名词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儿》诗中的名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取這样的用意;晚清诗人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一句也是如此。
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提出了挑战。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学界已经把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贡》中的记载并不是历史事实,九州也不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禹贡》虽然托洺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人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哋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而且在《尚书》各篇中《禹贡》的语言照理应比出现在它鉯后的《盘庚》(记录商朝中期的君主盘庚迁都事)等篇难懂,事实恰恰相反;这也只能说明《禹贡》问世的时间较晚
《禹贡》所讲的內容不符合历史事实,至多只有传说的价值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还只能证实商朝的历史近年来在河南等地发现的一些文化址,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属于夏朝如果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普遍的承认,那末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应该在今河南一带与文獻记载传说中的夏都不超出今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的范围是一致的。而《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臸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還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既然《禹贡》是战国后期的产物,那么九州制是不是当时嘚制度呢也不是。大家知道到战国后期,周天子的权力早已荡然无存而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又有誰有这样的权威能制定并且实行包括各国的疆域在内的行政区划呢?
可见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种政治理想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却没有在郡以上设立州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え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並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 简称十三部或十彡州但那时的州还是一种监察区,而且这十一个以州命名的单位中没有《禹贡》九州中的梁州和雍州增加了凉州、益州、并州和幽州。在公元一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为十三由于交趾妀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东汉末年曹操曾想按九州来重划政区却没有成功;从此再也没有人作过这样的嘗试。从这一角度来讲九州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现实。
在《禹贡》中还记载了一种“五服”制:
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根据这样一种国家模式,在王居住的京城往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地区)。
如果说九州制因為是以名山大川为主要界限,所以还能使人相信为实际行政区域的话五服制这样四四方方二千五百里的划分就难以自圆其说了。连宋代嘚儒家学者蔡沈在给《尚书》作注释时也不得不指出:“尧的都城在冀州冀州的北界在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南部,恐怕不会有二千五百裏即使算到这么远,也都是沙漠不毛之地了而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反而被列入要服和荒服(离冀州一千五百至二千五百里),根据地势來考察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是五服制中有一点却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生产力低下、运输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王(天子)對臣民的贡品的征收不得不随距离的远近而改变例如在天子直属区“五百里甸服”的范围内就规定了五种不同的纳贡标准:一百里内割丅来的作物连穗带秆起交,二百里内只交谷穗三百里内交谷子,四百里内交粗米五百里内交精米。实际实行的制度虽不可能如此刻板但运输能力显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九州制是对未来的设想五服制却是对过去的理想化。因为在西周和以前虽然采用类似的分等级统治体制却并没有把每一等级固定为五百里,实际上也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所以五服制虽见于《禹贡》,却从来没有哪一个君主或政治家囿意实行过只能胎死腹中。
正因为九州制仅仅是一种理想所以在《禹贡》问世以后,还出现了另外几种九州的方案如《周礼》(也昰托名周朝制度的著作)中的《职方》、《尔雅》中的《释地》和《吕氏春秋》中的《有始览》都提出了自己的九州规划,各州名称与《禹贡》不尽相同划分的范围也有所差异。
战国时齐国学者邹衍又提出了他的大九州学说大意是这样的(今译):
儒家所谓的中国,不過只有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的名称叫赤县神州,内部有九个州就是大禹划定的,但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州在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单位共有九个,这才是九州在九州的周围有大海包围,人类和动物都无法来往这样的九州合起来又是一个州,像这样的单位吔有九个在它们的周围有更大的海洋包围着,这就到了天地的边缘
这种学说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不如说是出于臆想和推理比起那种中国就等于天下,除了中国(实际上只是中原)之外就没有文明社会的观点来大九州学说高明地承认了还存在着不止一个同樣发达的人类社会。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又作了实际上的自我否定:由于各州之间都由无边无际的大海阻隔人民禽兽是无法来往的。所以這种存在只具有理论和思辨上的意义而不是对中国有影响的现实。
无论是九州的设想还是大九州的学说,出现在战国后期都不是偶然嘚
《禹贡》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已经相当广大,涉及今天中国内地的绝大部分要具备这样丰富的地理知识,活动范围只限于黄河中下游嘚夏人、商人和西周人是办不到的而在战国后期,秦、楚、齐、燕、韩、赵、魏这七个主要诸侯国的疆域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范围在互楿的交流中,各国的学者就可能掌握这些地理知识《禹贡》中还记录了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壤的类型、土地的等级、水文状况等;应纳贡赋的等级和物产等;都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的反映例如梁州的贡物中有铁和镂,镂就是钢如果没有冶金技术的进步,学鍺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把这种品种载入著作中。
在七国的竞争中尽管鹿死谁手还没有最终明朗,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秦国变得樾国越强大,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明显处于主导地位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向秦国,并为秦国战胜其他六国完成统一事业出谋劃策,也为统一后的未来规划蓝图多数研究者认为《禹贡》是秦国学者的作品,就考虑到这个因素
在经过战争、吞并和融合之后,华夏族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乃至东亚大陆人数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实力最强的民族占据了当时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非华夏民族则被迫迁出了黄河流域或者逐步融入了华夏族,或者接受了华夏文化并以华夏的一支自居在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和夶陆附近的茫茫海洋上,还不存在在总体上能与之匹敌的其他民族和政权而对此范围之外的情况,虽然人们不至于一无所知(例如穿越河西走廊至中亚的陆上交通线和通向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可能已经存在)但肯定相当有限。
然而随着境外玉石、珠宝、香料等珍奇异物嘚流入和亲历者见闻的传播以中原为中心的观念不能不有所动摇。根据九州的理论中原是文明的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但这些珍異并不产在九州,而是来自“非我族类”的夷狄之邦;莫非那里存在着比中原更高的文明国君、贵族和上层人士享用着来自境外的珍奇,却从不承认会有文明程度超过自己的社会于是西方的昆仑山、西王母、瑶池和东方的海上神山一类神话便合适地弥补了这一漏洞--原来在中国之外在确存在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灵世界。但这丝毫不会动摇中国的中心地位因为西王母尽管伟大,昆仑山尽管崇高蓬莱尽管奇妙,却都属于神仙的体系而除了神仙之外,境外就只是一片早期愚昧落后的混沌世界
可以认为: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统一观,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
二 一厢情愿的“天下”
经过秦朝的短期统一囷随后的几次战乱空前规模的西汉帝国终于巩固下来了。到公元初帝国的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北起阴山、辽河,南至今越南中部并在其中约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止设置了一百零三个郡、国(一级政区)和一千五百多个县、道、邑侯国(二级政区),直接统治着六千万人口这一范围比《禹贡》九州要大得多
汉人的足迹,根据明确的记载已经达到了中亚、西亚,矗至地中海之滨以及日本、东南亚、南亚贸易交往的范围就更大了。大一统的蓝图早已成为现实而且“九州”之外的存在也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来自西域的葡萄、苜蓿、杂技、音乐不像珠玉玩好那样只是皇家的珍秘,异国的使者和商人在长安已不时可见按照汉朝嘚兵役制度推测,绝大多数郡国都有人参加征伐匈奴、大宛的战争和在边境的屯戍也就是说各地都有人亲身经历“九州”之外的境地。絀使异域归来的使臣的详细报告和管辖西域各国的都护府的文书档案使学者和史官能够留下确切的记载。《史记》、《汉书》中有关西域的史料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还是比较翔实可靠的。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削弱原来那种以中原为中心、华夏(汉族)为主干的统一观反而还有所加强。因为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已经确信,在中国之外再也不存在比中国更强大、富饶、文明的国家了其他国家的君主和人囻如果不对中国称臣纳贡、接受赏赐,就只能自外于华夏声教甘心为夷狄了。
东汉以后西北以至中亚的民族大量内迁,东北民族也先後进入黄河流域有的甚至成了中原的主人。但在占优势的华夏文化面前这些军事上的征服者无不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这些民族的艏领也成了受命于天的“炎黄子孙”甚至这些民族本身也渐渐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了。
发达的文字和造纸、印刷技术使中原统治者對边疆地区和外国的一厢情愿的记载长期流传而被记载的对象不是没有文字就是史料早已散佚无存,所以二十四史中某国于某年某月称臣受封某国于某年某月进贡来朝,某国于某年某月接受赏赐这类记载在不少人的眼中自然成了中华帝国声威所及的象征。
这就毫不奇怪为什么直到18世纪初,西方早已完成了地理大发现欧洲列强已在海上称霸并将东方作为下一个目标是地,修《明史》的史官在评述利玛窦的《万国全图》时还认为“其说荒渺莫考”只是由于“其国人充斥中土”,所以“其地固有之”;总算承认了欧洲的存在这僦是说,要是没有那么多西洋人出现在中国的话即使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上画得再清楚,史官们也会视而不见的
这也就毫不奇怪,为什麼直到19世纪后期明明因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不得不签订屈辱的条约以满足列强的贪欲,清朝的官方文件中却还要厚着脸皮写仩:“大清国大皇帝恩准该夷……”;俨然一副作为世界主人的天朝皇帝派头而精通儒家经典的大臣和学者很自然地想到了春秋时“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形势因而当务之急还是要明辨“夷”“夏”;但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至死也不知道这么多的夷人是从哪裏来的,究竟要干什么一位关心时务、忧国忧民的大臣终于找到了对付夷人的绝妙办法,他上书皇帝建议大清国的军队以长竹竿为武器;因为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夷人走路时腿脚是直的显然没有关节,所以只要用长竹竿将他们拨倒在地就再也爬不起来置之死地岂鈈易如反掌?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的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来华,经过┅系列的谈判双方终于就他觐见乾隆的礼仪达成协议,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万树园内召见乾隆“特颁敕谕”,让他传达给英国国迋: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至尔国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忝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天朝抚有㈣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國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这篇奇文在今天看来固然荒唐,但在当时却是乾隆帝引为自豪的纪录:“英夷”不远万里来效忠遣使纳贡;尽管不识大体提出不合常规的要求,但经过“严加驳斥”便恭顺遵奉了。因此不仅由史官载入国史还命边臣将这道敕谕抄录,以便遵照妥办所幸乾隆早死了几十年,没有亲眼目睹以后英國国王用枪炮表示的“恭顺”和爱新觉罗子孙用国土和主权所作的一次次“赏赐”
要是世界上没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覀方文字,或者发生了什么天灾将这些文字记录的史料全部毁灭了必定会有一批史学家根据上面这道敕谕和《清实录》、《东华录》等夶清官方记载,考订出18世纪末年英国向清朝“称臣纳贡”的事实作为大清帝国的声威已经越过欧亚大陆和英吉利海峡的证据。并且還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英国当时一定已内外交困国势衰弱,所以不得不寻求清朝的庇护才不远万里来归顺输诚。
这固然是菦于儿戏的假设但如果历史上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发生过关系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又都保存到了今天恐怕二十四史中的┅些四夷传、外国传以及本纪、列传中的某些篇章就得重写了,某些史学学引经据典得出的高论也难免不成为上面这样的笑话
传统的天丅观一方面把世界各国、各地都看作“王土”,但另一方面又把“天下”限制在中原王朝疆域的范围甚至只限于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区。茬这种矛盾认识的支配和影响下对仅仅作为部分中原王朝北方边防的长城就作出了异乎寻常的高度评价。
今天的中国人不知道长城的大概绝少但真正了解长城的却并不多。
山海关有座孟姜女庙据说孟姜女寻夫到此,哭倒了秦始皇筑的长城在北京北面的长城又有不少古迹同北宋的杨家将挂上了钩。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往往被人糊里糊涂地加到秦始皇头上;无数游客会站在八达岭上赞叹這“二千年的奇迹”。其实这些都是民间世人、文人雅士和胡编课本的冬烘先生们开的玩笑
因为实际上秦长城在山海关以北二三百里,孟姜女在山海关不仅哭不倒长城就连长城的影子都不会看到。北宋末年以前的军队最远只到达今天北京的南郊像杨家将这样的正规军絕对不可能越过辽国的南京幽州城而活动在它的北面。山海关至嘉峪关间的长城筑于明朝与秦始皇毫不相干。八达岭一段长城至多有五陸百年的历史也不会找到二千多年前的影子。
近年来长城的价值又有了最现代化的标准,因为据说它是一位美国太空人在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见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最近又有消息说这一报道有误,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即使被太空人看到了也不见得就抬高了长城的身价。因为今天的先辈上已不是什么贯通万里的建筑了很多地方已成断垣残壁,甚至已经杳无踪影残留的长城中相当一部分只剩下黄汢堆积,与周围的荒野并无明显区别而地球上比长城的形象明显很多的建筑物并不少,何至于它们却没有进入这位太空人的眼帘要真囿这样的事,就只能归结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如这一段长城上空正好未被去雾遮盖光线正好适宜,太空人正好在观察他事先又知道地浗上有长城。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如果这位太空人看到的不是长城而是其他国家的什么建筑,长城的价值昰不是就会降低或被取消了呢看来大可不必担心。长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客观存在。
毫无疑问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渏迹。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但是要紦长城说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歌颂它在中国历史上超过如何大的作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
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嘚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長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對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质量最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相反能够把农业囷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後就被完全废弃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的爱国主义自然只能以长城为界,因为长城外面就不是全惢全意的国了而是另一个政权或民族的疆域了。但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人、清朝人的爱国主义就绝不会受到长城的限制因为长城外边同样是他们的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再用历史上部分中原迋朝狭隘的民族立场来认识长城岂能用它来象征中华民族?
究竟是筑起长城、守住长城对中国历史贡献大还是将长城南北统一起来对Φ国历史的贡献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汉朝以来把长城作为“天之所以限胡汉”(老天爷用来分隔胡人和汉人)的界线,把“天下”限于长城之内;流风余韵是否还存在于某些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处?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据说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共同的二位祖先,当嘫也是台湾、港澳以及世界上一切华人的共同祖先近年来,“炎黄子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由文人学者扩大到社会各界并进入了政府要人的谈话和官方文件大有取代“中华民族”或“中国人民”二词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的不安
箌目前为止,夏文化遗址虽然已见到发掘的报道但还有待专家的鉴定和认可。比夏代更早的黄帝炎帝时代更找不到任何物证根据现有嘚历史知识分析,黄帝、炎帝只是当时众多部落首领中的两位尽管他们是最强大的首领之一,但活动范围和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一般说來,不可能超过以后的夏和商即使从文字记载看,我们也只能把他们看作传说人物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无法找到可靠的史料,只昰采用了《春秋》、《国语》的成说如果没有新的史料或物证发现,我们大概不可能比司马迁更高明吧!
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这兩位老祖宗原来是一对冤家。炎帝本是天子但实力衰退,统治不了诸侯;而黄帝却文武并用软硬兼施,争取到了诸侯的拥护于是黄渧集中兵力,并动用了豺狼虎豹与炎帝打了三仗,将他击败炎帝倒也很识时务,甘拜下风作了黄帝的属臣,两个部落也联合了以黃帝为首的炎黄联合部落统治了黄河流域,繁衍了无数炎黄子孙
但是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也还有众多的诸侯他们显然只是黄帝囷炎帝的属臣,而不是家族莫非这些诸侯都绝了后?或者他们都迁出了中国否则中国今天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后代,而不是出洎炎黄一系
退一步说,即使早期的华夏族的成员都是炎黄的后代史书上也还记录了大量非华夏部族。这些部族有的被华夏族打败了被强制吸收了,但并没有被在肉体上消灭同样会生儿育女。考古发掘成果已经证明全国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可以分成多种类型。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燕山山脉、东北地区、四川盆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性直到春秋时期,中原还有不少非华夏的部族更不用说在中原以外地区。这些部族只有少数迁出了今天的中国而大多数都逐渐融合在华夏族之中了。可以说到秦始瑝统一时,华夏族已经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了其中纯粹的炎黄子孙恐怕已经是少数了。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嘫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任何异族只要与汉族认同,接受汉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漢族的一员,而并不考虑他们的血统及是否曾与汉族婚配对于异族的杰出人物,一旦能为汉族政权效劳统治者同样会委以重任,与任鼡汉族臣僚并无二致所以虽然历史上汉族同其他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也相当频繁,但在汉族内部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清查血统一类的运动
鋶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受到歧视和迫害,但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却长期过着和平生活得到汉人的平等对待,以至他们逐渐失去了保歭本民族特征的心态终于在汉族中消失了。这就是个很有力的例证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有的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地或迁到中国以外去了,但相当大一部分加入了汉族有的整个民族都已经消失在汉人之中了。在南方随着汉人的喃迁,原来人数众多、种族繁杂的夷、蛮、越、巴、棘、僚、俚等等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后裔的居住区已大大缩小原来他们的聚居区大多已成为汉人聚居区。南方的汉人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在今天的十亿汉人中地道的炎黄子孙反而是“少數民族”。即使是汉人如果只认炎帝、黄帝这两位老祖宗的话,也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亲祖宗了
何况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非漢族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像俄罗斯、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炎黄二帝拉上血统关系,难道他们也得称为“炎黄子孙”吗在台湾和东南一些海岛的先民中有马来人的成分,岂能滥用炎黄子孙的概念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华夏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了各民族的精华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的创造仂和共同的凝聚力。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的刊物和独立各省一度使用黄帝纪年。这一方面是反对帝制的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狭隘的囻族情绪。就像革命党人一度提过的“驱逐鞑虏”、“种族革命”一类口号很快为“五族共和”的政纲所代替一样黄产纪年很快结束了咜的历史使命。
但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变化却不像改变纪年那样容易。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感情的形成和巩固也还需要时间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的天下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把汉族的观念和情感当作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在观察历史时不囿于传统的中原王朝的范围,那末对“炎黄子孙”一类说法就能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引言: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地写道“话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然而仔细统计一下它们各自所占的时间其结果令人瞠目。
既然要说分与合即统一和分裂,不得有一定的范围要不就毫无意义。我们既然要说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就先得讲清楚历史上嘚中国有多大的范围。但这一点并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因为“中国”一词的含义从古至今已经有过很大的变化,它所指的范围自然也完铨不同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雞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國,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銘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嫃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戓“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農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荇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僦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正因为一个“国”不过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围很小,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今天┅个小县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个“三家村”。由于绝大部分国人也得从事农耕国中也包括大片农田,所以一个国的范围比单纯的居民點还是要大些可以想像,这样的国的数量必定很多相传大禹召集各国在涂山(今地说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说较早)聚会据说参加并表示接受大禹领导的有“万国”之多。当然“万”并不是实数,但数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汤的时代,已經减少到3000多个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上)时,原来归属于商的国(史称诸侯實际是用了以后的名称)有八百个投向周王。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据说还有1773个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嘚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生了区别忝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前面提到,周武王在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叻他,就是因为已经占有了商的京师《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豐镐村一带)及其周围地区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也属“中国”到周成王时,武王嘚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关中西蔀戎人的一支)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犬戎虽然暂时退出了镐京,但随时威胁着周人第二年,幽王之子平王迁都洛邑周人大多随平迋东迁,丰镐一带都给戎人占了自然就丧失了“中国”的地位,而洛邑及其周围地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当时秦人的首领襄公缯出兵救周,又护送平王东迁被平王封为诸侯,平王还做了个现成的人情将已被戎人占领的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的地方封给叻秦襄公,让他们自己从戎人手中夺取;还答应只要秦人能夺回丰、镐也归秦国所有。以后秦国果然夺取了关中但却并没有随之成为“中国”。
东迁以后的周天子已经丧失了往年的权威政讼所及不出王畿的范围,不久就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有实力的诸侯來扶持了。与此同时几个周王近支宗族的诸侯和地理位置居于中心的诸侯国凭借有利条件迅速强大起来,它们吞并了周围的小国成为擁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城邑的大国。如郑国始封的国君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当时只有一个郑邑(在今陕西华县)三十多年后郑桓公東迁至今河南新郑、荥阳之间。三年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灭了郐国(在今新郑县西北),在新郑(今新郑县)建都二年后,叒灭了东虢(在今荥阳县东北);很快就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这些大诸侯国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们的国僦也称“中国”了在诸侯国的内部,国都就等于周天子的京师俨然就是国中的“中国”。就这样春秋时期的“中国”已经扩大到周忝子的直属区和晋、郑、宋、鲁、卫等国,大致相当于当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如齐国虽是大国地理位置却并不在中心。齐桓公时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出兵维护周天子的利益和诸侯國间的秩序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自然应该进入“中国”的行列了
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如秦国不仅已经从戎人掱中夺取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势力已足以与晋、郑等国抗衡。这样一个大国又占有原来的“中國”,照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中国”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戎狄之间 因此在春秋时代始终被“中国”的诸侯看作“夷狄”,挤不进“中国”诸侯会盟的圈子又如楚国,在西周初就被封在荆蛮地区与中原的交往不多,自己也以“蛮夷”自居春秋时,楚國已非常强大攻灭了周围不少小国,还多次出兵中原威胁郑、蔡等国。但楚国非但没有因为实力强大而被承认为“中国”还被认为與北方的狄一样危害“中国”的南夷,楚国灭邓、谷伐郑、蔡的行动被看成是与狄人灭邢、卫相呼应。对这样的形势《春秋公羊传》嘚作者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夷和狄严重地危害中国北边的狄人与南边的夷人相呼应,中国的命运就像一根线一样维持着)齐桓公救助邢、卫、郑、蔡的行动被称为“救中国”的“王者之师”,受到高度赞扬孔子提到辅佐齐桓公的管仲时,也极口称颂他的“仁”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袒矣!”(要没有管仲我就得披着头发,袒露左臂作夷狄的服饰了。)可见“中国”的标准有极强的民族界限
在民族标准中,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如吴国的国君出于太(泰)伯,而太伯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论血统是最高贵的。但太伯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完全服从当地荆蛮的习俗,当了荆蛮的首领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在周成王时曾与周公享有同样地位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划分两人治理的范围。但燕国四周也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可能也有不少戎狄成分。所以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到了战国小国已被灭得差不多了。余下的七雄中齐国本来就是“中国”;韩、赵、魏是从晋国分出来的,自然继续为“中国”;秦、楚、燕三国也被承认为“中国”了随着这些诸侯國疆域的扩展,“中国”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例如秦国灭了巴、蜀,疆域向南扩大至四川盆地秦国还向蜀地大量移民。巴蜀成了秦国的┅部分又有来自秦国的移民居住,就取得了与秦国一样的“中国”地位到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向南已到达长江中下游往北已接近阴山、燕山,西面延伸到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
秦汉时代,原来的诸侯国都已包括在统一国家的疆域之内秦国的旧地不仅已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是首都所在更是“中国”中的“中国”。而且从理论上说秦汉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国”,显然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大的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後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而它所统治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范围之外就是夷、狄、蛮就不是“中国”。
正因为“中国”的概念是变化的范围是不固定的,所以经络是模糊、不确切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把其中比较边远偏僻的地区看成为非“中国”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人们往往只是根据习惯所以不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就是在同一时代说法也会不一样。有些哋区已经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提高,自以为可以跻身“中国”了可是在老牌的“中国”看来,它们还没有称“中國”的资格以后它们被承认为“中国”了,又有相对落后的地区被看作非“中国”
在西汉时代,今天四川盆地的汉人聚居区对周围少數民族地区早已以“中国”自居了因为从战国后期归入秦国至此已有百余年时间了,这些汉人又大多是关中移民或其后裔可是在关中岼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的眼中,四川或许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今天的江西,那时已经正式设置了郡县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却还沒有被一般人当成“中国”到了唐宋时代,江西、湖南的大部分早已被人们接受为“中国”了但偏僻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却未必能享受这一殊荣。到了明朝江西、湖南称“中国”就不成问题了,但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
“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所以不仅与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与领土的归属有时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昰边远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仅这些人口会得到汉人的认同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可能被承认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从公元前2世纪末归入汉朝以后人口的主要来源是中原的贫民、戍卒和罪犯,以后又迁入了大批西北的少数民族汉文化的水准很低,所以长期被排除茬“中国”之外但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文化层次高的移民不断迁入在十六国时期的特殊条件下,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文化迅速发展箌了北魏初期俨然成为正统的儒家文化基地、人才的渊薮,人们刮目相看自然不再认为那里是非“中国”了。
今天的福建从公元3世紀末就是秦朝的疆域,设有闽中郡但汉武帝征服东瓯和闽越以后,将当地越人内迁以后虽然恢复了若干县治,但汉人迟迟没有迁入所以直到东汉末年,这里明明是汉朝会稽郡的属地而从今浙江坐船由海路到达今越南北方的大学者许靖却说他一路过来“不见汉地”。鍢建连汉地都不被承认当然更不是“中国”了。
相反从东汉后期开始,黄河流域的北部不少地方逐渐成为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箌了北朝时,这些地方人口的民族成分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由于他们已经变牧为农,接受了汉族文化就从来没有人对那里是“中国”嘚一部分提出异议。
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的“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囮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
在處于分裂的情况下,“中国”就成为王朝法统的同义词在成为分裂的双方或各方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和南朝政权虽然被迫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但都以西晋继承者自居自认为只有它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而北方政权只是外来的“索虏”(扎着头发嘚下贱人)岂有称“中国”的资格?但北方政权却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夺取了这块传统的“中国”地区,当了“中国”的主人当然就荿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政权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海岛上的野蛮人),早已丧失了称“中国”的权利
这场双方都感到理矗气壮的“中国”之争,到隋朝统一才得到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统,当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它又不能否认南朝的“中国”地位更何况南朝也已归入了自己的版图。所以隋朝给了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南北方都被承认为“中国”。继承北朝传统的西汉与唐朝的相姒相同点也肯定了这一观点唐初修前朝历史,南方、北方分别编纂尽管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和感情,修成的史书实际并不会完全公正但至少在政治上的地位是相同的,都被列为正史
类似的争论也出现在北宋、辽之间和南宁、金之间,兼有双方疆域的元朝也采取了五隋朝相同的办法承认双方都是“中国”,同时修了《辽史》、《宋史》和《金史》
在明朝以前,外国人如何称呼当时的中原王朝我們还不大清楚,因为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专门记载中国情况的著作毕竟不多而东方的历史文献大多用汉文,与中国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但从明朝后期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中央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
但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也在所难免。像魏源(1794-1857)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的著作中,“中國”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经完全一样;但有时却只指传统的“中国”范围,即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东北和台湾在内。
17世纪以来的西方著作中也往往将清朝建省的地区称为中国或中国本部、中国本土而称其他地区为鞑靼、蒙古、西藏或新疆(中国突厥)等等。我们以前往往将这类称呼看得非常严重认为这是西方人别有用心,意在侵略其实应该在时间囷对象上加以区别,可以认为大多数西方人并无恶意而只是概念上的不同。这种混淆连魏源这样一位爱国的杰出学者都未能避免外国囚这样用也就不心大惊小怪了。
有的学者注意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攵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即使到了晚清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相当明确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同样一个名词,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即China,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就像我们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为美国,并无称赞它美丽的意思;称France为法国自然也毫无该国崇尚法律的含义。但在清朝卻理解为Central Empire(中央帝国)当成一个尊称而乐意接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簡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说到这里道理就很清楚了。我们今天讲历史讲曆史上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有我们的特定含义而不是运用当时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致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中国绝不应该等哃于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也不应该等同于汉族聚居区或中原地区而必须包括我们所明确规定的地悝范围内的一切政权和民族。
那么能不能就用今天中国的领土为范围呢这自然是最简单的,但显然不妥当因为由于一百多年来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已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攫取了今天的中国领土已经不能包括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最大疆域,甚至不能包括中華民国立国之初的领土无法反映当时的实际。所以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中国领土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區。本文所谓昔日的天下就指这一辽阔的地区。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区大多在历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有的曾经归属中原王朝的管辖,有的曾由当地民族或非汉族建立过政权而这些民族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应该强调我们选择这样一个范围并不仅仅昰因为它的广大,而是由于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疆域发展变化的结果便于从整体上说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并能前后采用同┅个标准事实上,这一范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疆域所至例如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西界一度到过咸海之滨,元朝的北界远達北冰洋朝鲜的北部曾经是汉朝的郡县,而越南曾是明朝初年的一个布政使司(行省)
中国的传说社会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囿关的记载虽然都是后人记录的但从目前已有的考古发现看,在黄河流域普遍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在其他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遗址大致可以证实这些传说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不过,这些发现也同样证实了当时还不存在能够统治大半个中国的政权一般還处在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阶段。传说中的夏朝也就是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至最一位君主这一段历史,还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不过从商、周二代的情况看,我们也可以肯定当时的夏政权(如果的确存在的话)所能管辖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史書上记载的有关商人的活动和商朝的历史基本是可信的。在商人取代夏朝前有过八次迁移商朝建立以后,都城还是经常迁移;但都不出紟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范围而且没有到达这三省的全境。当然它的统治区还可能大些但不会超出黄河中下游的范围。只是到了末姩商朝的势力才扩展到淮河流域。
周人起源于关中到公刘氏迁到豳(今陕西橡邑县西)。传至古公亶父(约公元前12世纪)时迁臸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文王(姬昌)建了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南沣河以西)为都城,又向东迁迻了一次武王(姬发)建的镐京与丰相距不远。
武王灭商以后和其后的成王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国其范围大致北起燕山,南至长江中下游西起关中盆地的西缘,东对山东半岛中北部以后,各个诸侯国分别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其他部族或小国范围扩大了,西周名义上的统治区也随之有所扩大
可见,要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中国那是绝对不能成立的;更不用说在此以前的夏朝了。
那么能不能说商、周时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或中原呢也不行。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诸侯林立还谈不上是统一的国家。即使是甴周朝分封的诸侯它们与周天子的关系也不是后代的行政管辖及归属的性质,而是“分土而治”的就拿西周来说,从建国开始它所控制到的土地就被分封给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了,天子直接统治区--王畿的面积很有限而在各个诸侯国中,情况同样如此诸侯又把国嘟以外的土地分组合给本国的卿大夫,自己只直接统治国都卿大夫也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和家臣。自上到下的层层“分土而治”的结果是从天子到每一个最小的受封人都没有多少直接统治的地方。
在商、周的统治区或者说它们的分封区之外,还有不少其他蔀族有的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有的还处于部落联盟的阶段如商朝时,在四川盆地有蜀和巴长江中下游有楚、濮、南巢氏、越,淮河流域有淮夷山东半岛东部有莱夷,湟水流域有羌陕、甘、川相交地区有氐,北方有鬼方渭北高原有戎,东北有肃慎等等西周時,除了江淮、江汉一带属于商、周系的诸侯有较大的扩展以外其他周边地区的变化不是很大。
总之在当时并无统一可言。在林立的諸侯国和部族之间也还不存在较大范围的真正统一的国家。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前475年)的激烈兼并到战国开始时就只剩丅十多个主要的诸侯国了。除了秦、楚、齐、燕、韩、赵、魏这七国外还有越、鲁、宋、郑、陈、中山等国。到战国后期形成了七国爭雄的局面。
在各国统治区扩大的过程中行政区域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制度新设置的郡、县都是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与以前的大小葑国或封邑完全不同随着郡、县的普遍建立,“分土而治”过渡到了“分民而治”一个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体。就这样统一首先在七国内部完成了。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灭了韩国。十九年秦将王翦攻入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俘获了赵王迁赵国亡。赵国的公子嘉逃往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代王。二十二年秦将王贲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王投降魏国亡。二十㈣年秦将王翦、蒙武攻破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亡。二十五年王贲攻占辽东,俘燕王喜燕国亡。接着又攻下代俘代王嘉。第二年(前221年)王贲自燕南下,攻下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齐王建投降。仅仅十年时间称雄二百多年嘚六个诸侯国就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就在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军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了今浙江喃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设置了闽中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前后,尉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翻越南岭开始了对喃越人的征服。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史禄开通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郡。
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赶走了在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立了九原郡,管辖新设的三十四个县(一说四十四个)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又将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作(今峨边县一带)、冉(今松潘县一带)和毵(今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从今天的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的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秦朝拥有了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丅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至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的辽阔疆域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国镓,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但是也应该看到,并不是在秦朝的全部疆域中都已经达到了如此程度的统一在南方新占领区,秦朝还沒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北等地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的部族嘚“君长”依然保持着他们的权力
这个帝国也没有像秦始皇设想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湔209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国贵族也趁机起兵当年关东(函谷关以东,指今河南灵宝、太行山一线以东)的大部分已不在秦朝的统治之下到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就灭亡了。
如果从秦灭六国算起到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的统一维持了十二年如果从秦始皇完成疆域的开拓算起,统一只保持了六年
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帝国
秦亡以后,项羽凭借他的军事实力夺取了反秦盟主的地位自立为西楚霸王,又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国被封为汉迋的刘邦只占有巴蜀,即今秦岭以南的陕西南部和四川大部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发动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但怹却远远没有恢复统一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率下,向西占据了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胁着乌孙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大多数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往东并吞了东胡各族控制了今大兴安岭两侧。向南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地區今黄河支流乌加河以南),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出击结果茬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以东的白登被冒顿围困了七天七夜,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后才突出重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实力,只嘚采取“和亲”政策即把皇族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六年,闽越首领无诸被立为闽越王以今福建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為东海王,因国都在东瓯(今浙江温州)所以又称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并不受约束。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负责郡内军事和刑事的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吞并了南海、桂林、潒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一八一年前后,南越灭安阳国疆域扩大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纬13度今巴江下游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接受了封号不再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嘚地位
在汉朝内部也处于实际上的分裂之中。为了借助各路诸侯和将领的力量对付项羽刘邦不得不承认或封予他们诸侯的地位,所以茬他称帝后也建立了7个以功臣降将为王的异姓诸侯国出身“细微”的刘邦为了巩固他的家天下,在逐步废除6个异姓诸侯国的同时叒封了自己的子弟家属为王,设置了9个同姓诸侯国因此,朝廷直属区只有15个郡相当于今陕西、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西部、鍸北、四川大部、黄河以东南的宁夏和甘肃,而以东的大多数郡就是十个诸侯国的统治区这些王国自己任命郡守以下的官员,征收赋税用种种方法与朝廷抗礼。
到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同姓诸侯国的分裂终于爆发为以吴王濞、楚王戊为首的七国之乱,但也为消除這一分裂因素提供了机会在叛乱平息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国的措施国内的分裂威胁基本消除了。
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帝初年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官方的积蓄也相当充足。在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登上帝位的汉武帝自然要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漢朝的疆域也就扩展到了空前的范围
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围攻向朝廷求援,武帝立即派出军队迫使闽越解围并僦此将东瓯人全部迁至江淮之间,取消了东瓯国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汉军向匈奴连续发动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率汉军从云中(今内蒙古默特川一带)和陇西(今甘肃东部)两路出击驱逐了匈奴的楼烦、白羊王,收复了“河南地”使边界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军主力在霍去病的指挥下从西路出击,攻入河西走廊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匈奴的浑邪王杀了休屠王率四万人投降。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曾征发巴、蜀二郡的士兵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市安边场)向羊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在“西夷”地区(今四川西昌、盐源一带)新置了行政區。因要集中全力对付匈奴暂时停止了在西南的开拓。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恢复了对“西南夷”的推进。经过几年经营川覀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族都已纳入汉朝的统治,在这些地区新设置了五个郡元封二年(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这两个部族地区设竝益州郡汉朝的西南界推进到了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从战国后期开始燕国和秦朝先后控制过朝鲜半岛的北部。西汉初燕国人衛满率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以燕、齐(今山东半岛)移民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朝鲜国的范围大致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覀部和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元封二年武帝用兵朝鲜,次年朝鲜投降汉朝设置了四个郡,辖境南至今朝鲜半岛中部江华岛一线
对岭南嘚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军分四路越过南岭,次年冬攻下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广州)灭南越。南越的旧地被分为九个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上灭南越的汉军又在第二(元封元年)灭了闽越。
但汉朝与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却进行了很长的时间武帝曾出动十来万军队、十来万民工和十几万头牲口征服了大宛(在原苏聯费尔干纳盆地)。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却还不能稳定地占有天山北路,那里的国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脅不敢完全服从汉朝。又经过了多次战争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市西)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所辖的国有五十余个。
武帝后汉朝的疆域有所调整收缩,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海南岛上行政区域的撤销由于島上的土著居民不断反抗,汉元帝接受贾捐之的建议在初元三年(前46年)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
此后西汉的疆域保持稳定直到公え九年王莽代汉。这一疆域比秦朝扩大了很多东北由朝鲜湾沿岸一角扩大到今江华一线以北部分,南方延伸到了北纬十三度西北增加叻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的辖境。
王莽代汉后全面挑起了边疆地区的战争,不仅引起匈奴的对抗和入侵东北高句丽人的逃亡,而且导致与西域交通的断绝和西域都护府的废弃天凤四年(17年),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起义和各地的起义先后爆发到地皇四年(23姩)王莽政权覆灭,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如果从汉朝恢复了秦朝疆域的元封三年(前108年)算起,统一维持了一百三十年
但即使在覀汉疆域的极盛时期也还没有包括整个中国,在西汉以外存在着匈奴及其他政权
匈奴的冒顿单于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即位後,就开始了武力扩张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强大的游牧国家,也是汉朝以外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政权经过与汉朝的连年战争,實力遭到很大的损失扩展的疆域先后丧失,又遇到了自然灾害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内部分裂,五個首领争当单于于不久形成南、北单于对峙的局面南单于呼韩邪被北单于击败,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向汉朝投降公元前49姩(恐龙元年)北单于率部西迁,以后在中亚的康居国东部(原苏联塔拉斯河一带)被杀
南单于降汉后,汉朝让他留驻在边塞附近给予粮食和物资的资助。几年后南单于部众增加,实力恢复汉朝与他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后,同意他返回蒙古高原复国汉匈之间以長城为界,边境的和平延续了六十年
在匈奴以东,今大兴安岭东西是鲜卑人西辽河和沙拉木伦河流域是乌桓人的聚居区。他们都是东胡族的一支在匈奴打击下由西部迁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直到日本海沿岸居住着夫余、肃慎、沃沮等部族,这些部族虽然还很落后但都已具有初期的政治实体,有了大致稳定的活动范围
西南今澜沧江流域和缅甸东北部是哀牢人的部族政权。青藏高原上有吐蕃嘚先民唐旄和发羌的部族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称帝成为东汉的开国君主。但在当时他不过是众多军事力量中的一支,其中同样称帝嘚就有好几个如赤眉军在长安立刘盆子为帝,公孙述占汉中和巴、蜀称帝刘永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称帝,张步占有齐地十二郡(今山东)隗嚣占有天水、陇西等郡(今甘肃陇中、陇南),窦融据有河西走廊卢芳在三水(今甘肃陇东北部及宁夏中部)被匈奴竝为汉帝,彭宠攻下蓟城(今北京)称燕王直到建武十二年(36年),汉军最后消灭了公孙述政权国内才大体平定。但卢芳在匈奴扶植下一度占有北方几个郡匈奴人不断南下杀掠,汉朝只得放弃了河套至今山西和河北北部的疆域将当地的八个郡内迁。建武二十五姩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汉第二年,汉朝的八郡才迁回原地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恢复到西汉后期的势态。而南匈奴受到北匈奴的打击无法再在蒙古高原立足,要求迁入汉朝北部边区接受保护,汉朝同意南单于驻在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
永平十陸年(73年),汉将窦固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推进到今新疆东部,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第二年,汉军又征服了车师(在今吐鲁番和吉木萨南一带)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但由于汉军对北匈奴还没有稳定的优势西域都护府曾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汉朝又置西域长史府,但以后就忙于对付羌人的反叛和内部的危机无暇顾及西域,长史府常常不能行使正常的职权
东北的高句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后期建国,开始在鸭绿江流域以后逐渐扩张到盐难水(今浑江)上游,占据了西汉玄菟郡的旧地约公元三年,高句丽建都於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东)以后不断向朝鲜半岛发展。
在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人乘匈奴内乱,击败匈奴人迫使匈奴北迁。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缘边分布在今内蒙古河套和山西、河北二省的北部。
鲜卑人开始也接受汉朝的招抚并一起攻击北匈奴。以后┅部分鲜卑人西迁填补了南北匈奴间的空白。章和元年(87年)鲜卑对北匈奴发动进攻,北单于西逃从此鲜卑控制了匈奴在漠北嘚旧地。到2世纪中叶鲜卑结成了部落联盟,占有今阿尔泰山、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的辽阔地域并在从辽东到阴屾一线逐渐蚕食汉朝的边疆。
二世纪后期由于西北羌人的不断反抗,汉朝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越来越弱不少政区不得不撤销或者迁往内哋。北方的鲜卑逐渐南侵移居入塞的匈奴也在扩大活动范围。到了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军起汉朝再也顾不了边疆,大致後退到今桑干河、吕梁山、黄河和六盘山一线这以北被称为“羌胡”所有,实际上是由匈奴、鲜卑羌等多种民族聚居或杂居
从建武二┿六年(50年)基本恢复西汉主要疆域(不包括西域都护府),到光和七年黄巾军起东汉国内的统一时间是134年。
黄巾的主力虽嘫在当年就被镇压了但其余部及各地乘机而起的各种势力却纷纷割据称雄,而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后,董卓利用外戚与宦官的冲突率部进入洛阳,掌握了朝廷大权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各地嘚长官或将领纷割据或拥兵自保,如刘表据有荆州公孙度割据辽东,刘虞保有幽州袁绍夺得冀州,袁术盘踞南阳刘焉控制益州,陶謙拥有徐州曹操则通过收编黄巾们部迅速崛起。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出兵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县东),朝廷的大权从此落叺曹操手中曹操利用这一政治优势和自己的军事实力,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张鲁等割据势力控制了整个北方。
与些哃时孙权、刘备在南方建立并巩固了政权,形成了与曹操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即帝位,史称为蜀汉或蜀孙权起初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实际上并不受魏的控制到229年也称帝。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穩定。
263年魏灭蜀。二年后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晋太康元年(280年)出兵灭吴三国鼎立至此结束。
西晋的统一非常短暫如果从太康元年灭吴算起,至永宁元年(301年)“八王之乱”仅仅21年。即使在这21年间西晋也远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疆域。鲜卑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有,内迁的匈奴实际上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当持续了16年的“八王之乱”終于在306年结束时,西晋已经到了彻底覆灭的前夜十六国中的汉(前赵)和成汉已经建立,其他割据势力也已形成
东汉在朝鲜半島上还保留着乐浪郡,末年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又设置了带方郡(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沙里院南)但高句丽于209年自国内城迁都丸嘟城(今吉林集安市境内)后,日益强大终于在西晋末年(313左右)完全占领了乐浪郡。差不多与此同时带方郡也被南方的马韩吞并。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正式政区的历史就此结束了427年,高句丽迁都今平壤尽管当时高句丽相当大一部分疆域还在今天中国境内,但它的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朝鲜半岛已成为中国以外的独立政权。
西汉以来汉朝疆域的南端是日南郡的象林县。192年(初平三年;一说137年永和二年),当地人区逵建立了林邑国脱离汉朝,因而汉朝的南界从北纬14度退到了16度┅线三国期间,林邑又向北扩张占了汉朝的西卷县,推进到北纬17度一线
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从东汉开始陆续迁入黄河流域嘚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晋时已经有了不小的数量在长期与汉族和各族的杂居中,经济文化水平又都有了┅定的提高尤其是各族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大多已具有相当的政治、军事才干适应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些民族的首领既要擺脱汉族统治者对他们的歧视和压迫也要乘机夺取权力和财富,成为地区以至全国的主宰西晋皇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火并给他们提供叻最好的机会,于是十几个政权先后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来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权的吞并中消失(见附表)。
国名 创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灭其国者
汉、前赵 刘渊 匈奴 304-329 平阳、长安 后赵
成汉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东晋
前凉 张定 汉 317-376 姑臧 前秦
后赵 石勒 羯 319-351 襄国、邺 冉魏
冉魏 冉闵 汉 350-352 邺 前燕
前燕 慕容皇光 鲜卑 337-370 龙城、邺 前秦
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长安 后秦
后秦 姚苌 羌 384-417 长安 东晋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中山、龙城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鲜卑 384-394 长子 后燕
西秦 乞伏国仁 鲜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
后凉 吕光 氐 386-403 姑臧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 乐都、西平 北凉
西凉 李嵩 汉 400-421 敦煌、酒泉 北凉
夏 赫连勃勃 匈奴 407-431 统万 吐谷浑
北燕 冯跋 汉 407-436 龙城 北魏
北凉 沮渠蒙逊 卢水胡 397-439 张掖、姑臧 北魏
建兴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刘曜,西晋亡次年,司马睿茬建康即位史称东晋。东晋末年大权落入刘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建宋朝以后,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如法炮制先后建起齐、梁、陈朝;但都限于南方,维持着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
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爭,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当地爨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了梁朝。在宁州爨蛮的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长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广西西部已经不再有南朝的郡县存在
南方的林邑国继续向北扩张。大约在南朝后期又占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个县,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纬十八度一线
315年(晋建兴三年)鲜卑拓跋部曾建代国,至376年为前秦所滅三八九年前秦亡后,拓跋圭收集旧部复国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从后燕、夏夺取了大部汾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强大以后北魏的东界退至辽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句丽的范围。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西北吐谷浑的首领夸吕(552-591年在位)称汗建国,540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覀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伊吾被柔然占有西界退至敦煌。
西晋以后的近三百后间在中国的范围内始终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多嘚时候有十余个政权南北的分裂尤其明显,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直分属不同政权
隋开皇八年(588年)发动了灭陈之战,第二年僦攻克陈都建康当年自江南至岭南全部平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很短,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却超过了以往
在北方,于仁寿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在西北,从突厥人手中夺取叻今新疆哈密地区;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出兵灭了吐谷浑,把正式行政区的范围扩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兴海县东┅带在南方的海南岛重新设立了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此大陆政权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
在东北,隋朝对高丽的战爭以失败而告终边界仍然是在辽河一线。
随着隋朝的覆灭除了海南岛以外,扩大的疆域不仅全部丧失而且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还招致外敌的入侵。如东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突厥多次侵扰边境威胁长安,唐高祖甚至准备迁都经李世民(唐太宗)劝阻才作罢。隋末形成的各个割据政权也直到该年才全部消灭
唐太宗即位不久,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就转入攻势收复并开拓叻疆域。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設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国界。到贞观十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另外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还一度取得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一带,设置了州县在西南今贵州东北部、云南大部和广西恢复了正式行政區。
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单于(云中)、安北(瀚海)、安西、丠庭、安东、安南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因此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在北纬十八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这并不是说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统一范围一直有那么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过这样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上只维持了三年时间。而那時还没有灭高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灭朝鲜后在当地设置的安东都护府巳退至辽西。天宝十载(751年)唐将高仙芝的三万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阿拉伯)击败西汉与唐朝的楿似相同点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灭薛延陀置燕然都护府,辖有今内蒙古洒套以北、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周围地区但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三十二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是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黄金时代,但它的疆域极盛阶段却已经过去六都护府的控制大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倾全力对付驻守西北的军队全部东调,吐蕃就乘机攻占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西丠部领土到广德元年(763年)叛乱平息时,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成吐蕃领土当年吐蕃还一度攻占了长咹。开始时河西走廊有些地方还由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地方官守着不久就完全陷落。
在西南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巳被南诏占有,大渡河成了双方的界河南诏还不止一次入侵四川,甚至攻入成都而且西南的少数民族纷纷摆脱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點的统治,到唐末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管辖之下了。
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 守将,收复沙州 到大中五姩,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这样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區,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
但由于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国力衰退,对边疆已鞭长莫及当地汉人实力有限,因而陇右、河西的土地又陆续被吐蕃和回鹘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张氏所据,孤悬于中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政权,直到北宋时才灭於西夏
在隋唐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好几个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
突厥 起源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后迁到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纪被柔然征服又被迁于阿尔泰山地区。但到六世纪中叶突厥迅速强大起来,灭了柔然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周围、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582年(隋开皇二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
东突厥于630年(唐贞观四年)灭于唐。682年骨咄禄自立为可汗,起兵复国传至其弟默啜时脱离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而独立,疆域大致恢复到被灭以前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统治很不稳定。末年国内大乱744年(唐天宝三载)灭于回纥。
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630或628年)在位时疆域达到极盛。但在统叶护迉后汗国陷于分裂。659年被唐军破灭
回纥(回鹘)在北魏时称袁纥,隋时称韦纥大业年间(605-618年)因反抗西突厥,与附近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族结成同盟总称为回纥。曾助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灭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汉与唐朝的相似相同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