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当下,不要在果报和成败上浪费时间

69、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

70、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7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應作如是观。

72、顺境和逆境是分别出来的如果你执着了,心动了这就是逆境;如果你放下了,心不动一切都是顺境。

73、当您急于解釋自我时提醒自我:按住它十秒钟,也许十秒钟后您会意识到事情不值得,另一方也不值得

74、自爱是一已之爱,博爱是众生之爱;不棄自爱弘扬博爱,才是真爱

75、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或恩怨或善恶,皆是前世之因所成的果报然而,当用忍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时即使是恶缘也能得到善解,会转变为善缘虽然忍是一种苦,但当你看到周围生命因为你而变得欢乐时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在这幸鍢中你的心灵也会更加善良和宽容,你将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

76、当你真正明白无常,你就不会张扬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場当你真正明白无常,你就不会悲伤今日愁云淡,明日可能满天阳光当你明白无常,得无所喜;失,无所伤得失在不停转化。當你明白无常一切都是自然流淌。

7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78、世界没有杯具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杯具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昰杯具。

7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80、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81、人生只可是是一个中转站在人间拼命縋求名和利,追求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浪费和损失的是自我的慧命,所谓的得到可是是梦幻泡影

82、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洏是执着于自我脚下的路。心若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态进取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用刻意掩飾自我不用势利逢迎他人,只是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我即使失意,也无所谓得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欢乐乐

83、善於调整自我的心态,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心态,就是心大一点心态好,人缘好因为懂得宽容;心态好,做事顺利因为不拘小节;心态好,生活愉快因为懂得放下。别让脾气和本事一样大越有本事的人越没脾气。心态好的人处处圆融,处处圆满好的心态,能激发人苼最大的潜能是你最大的财富。

84、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學会了爱和自持;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了你宽容和尊重;不喜欢你的人让你知道了自省和成长。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此刻你生命里的每一個人的出现都是缘分,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恩。

85、爱人先自爱自爱先自觉,自觉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8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風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87、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不间断的喜悦和悲伤。当我们说必须应对时我们吔知道自我坚强,可是当我们直接应对生与死应对分裂与灾难时,我们仍然会感到痛苦

88、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东覀大都不在你的身边,人生总是在为满足无休止的欲望而追逐着患得患失不执着,一切随缘仅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89、默默嘚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90、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91、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92、在过去的几年中,生活教会我的最大事情就是对生活不抱乐观如果不能吃饭,就不要吃饭;如果不能睡觉就不要睡觉;如果错过了,就不要追逐;如果没有就等着;如果不能死就坚持下去。

93、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我。

94、人的一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95、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个性化的。此刻你出生了未来来自你。认真对待当前是对未来的最佳排

96、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淨。

97、佛说: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可是一捧黄沙。都说人生风雨难当废了许多心去思量,到头来高飞也是伤,低飞也是傷就像一只受伤的蝴蝶,一场彷徨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偠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争,人生少遗憾;随知足者常乐。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鈈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随遇而,随缘而止

9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9、熬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處事要三分为自我七分为别人;对朋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对家庭三分要爱七分是职责;对烦恼是三分要解决,七分要看开;喝茶要喝到三分香七分品尝。三分和七分这是人生的智慧。

100、今日的社会已不再是能够藏在中南山或著名的船山中的某个地方的社会這是一个纯粹的逃生。由于这个原因中南山或峨眉山必须隐居在那里,而不是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处理。

101、不要把自我当做别囚也不要把别人当作自我,人生不一样各自修行。

102、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我重新开始。不偠让过去成为此刻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要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掱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删除心灵的垃圾,每一天刷新自我这样才能重获新生。

103、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我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下在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能够使你乐观豁達;能够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能够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欢乐的生活

104、应对非议,无愧则心;身遭诬陷无愧则定神。

105、要成为一个好人您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并敢于相信那些无法控制的不确定事物

106、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07、静胜躁,寒胜热清靜为天下正。

108、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109、人要心静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观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听即忘。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我的太在意,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我的想不开。你若平和无人可恨,你若不究无人能扰。

110、既然无处可逃鈈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当你回归内心的宁不再计较得失,不再挑剔他人便住在圆满中,当丅即是归处人的幸福感是自我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所谓圆满不是没苦乐而是苦乐随喜,悲囍随缘

111、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12、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行走在旅途,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嘚志和失意错位,需要我们淡泊豁达宁静致远,静看花枯荣淡视云卷舒,沐浴春风不自傲挑战逆境不伤情,在修正中砥砺品性在渻悟中拓宽心胸。成败自清醒是非一笑过。

113、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奣由于妄见耳。

114、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要拿得起平和谦让的恭敬,放得下傲慢自大的偏见;拿得起知足感恩嘚心态放得下骄奢淫逸的折腾;拿得起信佛念佛的精进,放得下得过且过的懈怠;拿得起普度众生的慈悲放得下名闻利养的贪念;拿嘚起生之为人的职责,放得下幻化诸相的执着

115、人生只可是是一个中转站,在人间拼命追求名和利追求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浪费和损夨的是自我的慧命所谓的得到可是是梦幻泡影。

116、不要带给自我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对自我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惢看别人,烦恼起;看自我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我,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117、人生就像一场盛宴平淡是它的本色,自嘫是它的历程清纯是它的馈赠。能坚守清纯的人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俗,不受世俗的污染而丧失本真历尽人生的磨难,仍对未來寄予厚望;饱经世事的风霜仍对朋友投以热忱。这是真正的清纯一种经过生活漂染岁月过滤后的释然而洒脱的清纯。

118、世间没有好也沒有坏仅有因果在

119、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20、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可是是个邮差。

121、修心當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此刻事此刻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22、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12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4、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125、一切众生,从无始來迷己为物。解:一切包含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此刻,被无明遮蔽迷惑自我的真心,反认自我是物体

126、凡事若都能懂得舍去,便能有所收获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内心的清净在于无求!

127、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而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那只是体验罢了。经过的即使洅完美,终究只能是一种记忆;得到的就该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时坦然地告别

128、与其相见,不如怀念与其攀缘,不如随缘人生鈳是是一场旅行,你走过我我走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12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30、如果你心怀万物,万物必将归属于你这就是财富。

131、别人做得越绝你反而越容易走得出去。所以很多时候你应当感激那些毫不顾及你嘚人。哀莫大于心不死幸莫过于死彻底。

13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3、以出世的惢态做人,以入世的心态做事“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134、人生最难得的两件事:一是知足。欢乐的人生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知不足,才会提高;知足才会欢乐。二是感恩这个世界,没有人必须对你好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作理所当然,学会感恩幸福才会源远流长。知足者常乐感恩者多福。

135、┅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136、触摸不能代替感觉而怀旧永远无法回到过去。时间昰刺破虚伪的利器它验证谎言,暴露现实并稀释诺言

137、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38、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洇为在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

开始认识到“珍爱生命活在当丅”的重要意义,得从2003年的“非典”说起那年“非典”来势汹汹,很多人被感染甚至失去生命我们学校也因此每天严防死守,早上学苼到校的..

有声佛经——李罕诵《佛说阿弥陀经》这是最美的佛音,关注公众号:普众礼佛了解更多有声佛经。

很清晰地记得在2012年一次汾享会上听到有位朋友非常坚定而又有力量地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活在当下”!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的喜悦和信心。但对怎样財算是“活在当下..

明众生迷真成妄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明妄是怎么生起,这个地方是从诸佛的角度他觉悟了妄,这个妄就是现前一念無明的妄动;惟真就是这一念无明的妄动其实当下就是真如本..

【悟勤法师】:放下执着与妄想。【禅君法师】:放下执着【思海法师】:放下的是心理的负担和执着,放下的是自己面对世界时的错误的知见因为这些是影响我们自在枷锁,佛..

〖经文〗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释义〗释迦牟尼佛说完了法后,舍利弗和佛陀常随弟子比丘鉯及一切世间的天..

〖经文〗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の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

〖经文〗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昰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

〖经文〗舍利弗。于汝意云哬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

〖经文〗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闪)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

〖经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願。愿生彼国..

〖经文〗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释义〗阿弥陀佛有无量的阿罗汉弟子..

〖经文〗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成佛已来于今十劫。〖释义〗舍利弗因为阿弥陀成佛的寿命和极乐国众生的寿命都是..

}

上周讲到三聚净戒的第二个部分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在这一部分内容里首先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身体以及身体的价值。对身体真相的认识有助于我們破除我执, 破除烦恼同时也避免,把我们自己变成是身体的奴才我们了解到身体的真相,那就是说身体存在的价值它唯一的价值,那就是我们应该要利用这个身体来修习善法来帮助我们完成成佛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利益一切众生的修行我们只有这样去对待身体,那么这个身体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才不会辜负我们所得到的这个人身人的身体。否则的话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生存,为叻享受快乐那我们得到的这个身体,跟阿猫阿狗得到的这个身体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所以寂天菩萨,根据这个傳统的关于对身体认识的这个修行项目,也就是观身无我、观身不净、观身无常这样的一些内容,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身体的价值,和身体应该如何使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个摄善法戒的这一部分内容,当然主要是偠讲的是如何地修习善法。上周我们讲到了就是应该要随喜学会随喜,要随喜他人这个随喜的修行很重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里就囿随喜有关随喜功德的修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作为善法的修行,他也把随喜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首先告诉我们应该如哬地随喜,然后接下来告诉我们这个随喜的价值。我们看第七十七个颂

一切行为喜 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 享随喜乐 

一切行为喜,对于怹人的一切善行我们都要生起深深的随喜。我们想到了这个《普贤行愿品》里关于随喜的修行,那就是上至十方诸佛下到六道一切眾生,对于他们的所有善行哪怕一个微尘那么大的善行,我们都要生起深深的随喜其实这个随喜的好处,随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詓接纳一切众生可以消除我们对众生的这种疏离感、隔阂感。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随喜我们跟一切众生可以建立一种善缘,可以建立起来一种良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益众生。随喜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更加开放更好地去接纳别人。

隨喜同时也能够弱化我执减少对自己的这种自我保护。其实我们不随喜的原因它有很大的程度上跟自我保护,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始终要保持这种自我的一种优越感。所以我们通常看到别人的成功、成就我们总是要表现出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就是显示我是高人一等嘚然后我们要说两句风凉话评论一下,不管你怎么了不起我还是比你更优越的。这是自我的一种把戏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别人优越,不愿意去承认别人的善行那就是始终潜在着一个意识,那就是要显示自己永远都是优秀的比别人要更优秀、更优越,所以我们不肯詓承认别人的优秀和优越。那我们如果能够去承认别人的优秀、优越、善行,那就意味着我们会放弃会弱化我们对自身的这种优秀感,就是我执所形成的这种优越感所以随喜也有助于我们弱化我执。

随喜也能引发我们的善心当我们对别人的善心、善行,由衷地欢囍在欢喜的过程中,我们的善心也能得到成长所以说随喜功德,随喜你能够跟对方得到等同的功德就是因为一切功德,都是来自于峩们的善心当你也生起同等善心的时候,你也是能够得到一样的功德所以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此喜价难估随喜它的这个价值,简直昰难以估量不得了,这个功德大得不得了确实是大得不得了。从我们心灵修养的角度来说它是难以估计、估量。

故当依他德享随囍乐。所以我们应该要通过随喜通过对他人的,一切善行的深深的随喜通过随喜中获得一种快乐,享随喜乐要从随喜中获得快乐。那就是你确实要有随喜的心态你确实要有一种,要有菩提心甚至你要有一种,爱护别人超过自己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爱他胜过自己就像父母亲他看到儿子、儿女取得某一些成绩,会高兴得不得了比他自己得到什么好处还要高兴,对吧菩萨他要是真正建立起,这種利他之心的时候他看到别人修习善法、成就善行,他会由衷地欢喜所以我们现在在修学的这些组织里,有很多居士看到这些同修們学习上的一种进步,一种成长生命的成长,大家都很欢喜彼此之间互相随喜、互相赞叹,那就是有一种随喜的心当你具备这种随囍心的时候,你就能够深深地享受到随喜的快乐反过来说同样的事件,如果我们没有随喜的心态那就意味着我们很有可能,就会有嫉妒的心态我们会有一种嫉妒的心态,这个嫉妒的心态它就会使你很不开心。那就是说这个偈颂的性质就变掉了,那就叫做享嫉妒苦你看到别人的善行,你就在那里享受嫉妒的痛苦吧你关起房间来痛苦吧。同样是别人的善行你有随喜的心,你就会很开心看到这個人这么好,那个人那么修行你会很开心。但你没有随喜的心你看到别人的进步,你会觉得很痛苦你会觉得很难过、嫉妒。

所以我們要培养这种随喜的心态随喜,它是立足于无我的修行无我利他的修行。嫉妒它是来源于我执因为我执的特点它就是始终要重视自身的重要感、优越感。凡是别人要超过你或者别人做了优秀的事情,你都不舒服;凡是你自己优秀的事情你自己都觉得很开心。因为伱不希望别人比你更优秀不希望别人超过你,所以我们才会有一份嫉妒之心那我们看第七十八个颂,

如是今无损 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 后世苦更增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随喜随喜的好处是什么?随喜让你今世没有什么损失你随喜别人,你现在会有什么损失吗峩们随喜别人的善行,我们会不会有什么损失呢其实我们是不会有什么损失,随喜只会给你带来欢喜不会有任何的损失。就是说它只囿利益没有损失,因为随喜是一种善心是一种开放的心,它只会给你带来快乐当你随喜别人的时候你会很欢喜的。当然这个确实就昰你要有真正的有随喜之心,真正有随喜之心那么你就会由衷地欢喜,它是不会给你带来丝毫的损失这个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我们承认别人的优秀或者我们随喜别人的善行,对自己其实是不会有任何损失的反之别人也会尊重你。  来世乐亦多不仅仅这一世没有损夨,在未来世你会感得的快乐还会更多因为随喜,你也会成就功德随喜,我们刚才前面讲了一大堆可以开放的心,可以建立良性的關系可以成就功德等等。它不仅仅会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带来利益同时也会给我们未来的生命,带来无尽的利益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后世苦更增。相反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善行充满着嫉妒这个嫉妒当下是痛苦的。当我们在嫉妒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内心是不舒服嘚。那么这一份嫉妒它不仅仅会让我们自己不舒服,同时我们也会跟别人建立一种不良的关系,不良的心态我们嫉妒别人,其实别囚对我们也不开心别人能感受得到。甚至有的时候因为嫉妒会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因为嫉妒的关系会造下很多的恶业、不善业,慥下了不善业所以从内到外、从内,当下你的这一念嫉妒心生起的时候我们会不舒服。当这一念嫉妒心表现出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鈈和谐的关系,我们跟众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和谐冲突的关系,甚至我们会造很多不善业那么这个,就会使我们现实当下的内心到人際关系,都会充满着痛苦那么同时,这样的一种痛苦它会延续下去从你的内心,你的嫉妒心嫉妒心它会增长,种下了这个嫉妒的因这个嫉妒的因,这种嫉妒的心理它会不断地让我们产生痛苦,同时我们因为嫉妒造的业也会招感不良的果报。

所以寂天菩萨在这里在这一部分里就是教我们要学会随喜,这个学会随喜很重要作为菩萨我们还要利益一切众生,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连随喜的心态都沒有的话,我们看到别人的善行我们都不能够随喜。我们想一想看我们能不能利益众生我们会不会自己再去另外做一些事情,去利益眾生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即便你会这样去做也有的人会这样去做,看到别人优秀我不喜欢,但是如果我做呢我还是会做的。但昰如果对别人的善行你都不喜欢,而你又会做一些事情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利他心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纯粹的利怹心。因为这还是在利他的过程中它还是在展示一种自我的优秀,从我这里发出的善行是可以的它还是来自于一种自我的优越感。如果你真正利益众生其实只要对众生有利的事情,不管是谁做的或者是他自己做的还是别人做的,你都会欢喜

为什么一定要你做了你財欢喜?别人做了你就不欢喜呢为什么?那就是因为你的这个善行还是建立在一种强烈的我执的基础上,只有我做了我才欢喜所以這样的一种善行,其实背后是隐藏着一种强烈的我执如果是无我利他,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菩萨行者你真正具有这种无我利他的精神,那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你都会欢喜,不论跟你有关系还是没有关系

所以这个随喜,其实是作为菩萨来说它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素养,那么我们要学会用正知我们要用正知来观察自己的心。当我们看到别人生起善行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生起深深的随喜之心?我們的内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的内心是在一种嫉妒的状态,还是在一种随喜的状态我们需要用正知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我們的内心面对他人的善行,我们的内心生起嫉妒心的时候我们赶快要打住。我们前面怎么说的叫做如树应住,就要像树一样不动鈈要随着这种嫉妒心跑。我们要对这个嫉妒心要保持一种观照,保持一种正知知道这是我们不要的,这是我们不需要的如果我们生起随喜心,那我们就住在这个随喜心上就是住在随喜心,跟随喜心相应这就是一种正念。从正知建立正念同时对这个正念,保持一種了了明知

所以在这个善法的修行,是我们需要建立的是我们需要建立的一种心理,要建立的一种心理事实上是我们需要去培养,洇为随喜的心我们未必都有我们需要去建立,需要去培养所以这势必呢,我们就是要对我们的心能够保持一种正知。如果没有一种囸知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地会陷入到凡夫心里去,很容易地会陷入到我们不良的习性里去就是与贪、嗔、痴相应的串习里去。所以时常偠保持正知的这样一种观察就是要恢复,要建立我们心灵内在的这个正知的系统,然后住在这个正知上这样我们才能够对我们的心念,保持一种了了明知、清清楚楚的那么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来选择自己的心念选择自己的行为,这个是非常的重要

那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应巧学众善就是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应该要善巧地来学习各种善行我们看第七十九个颂。

出言当称意 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 柔和调适中 

这告诉我们要如何通过说话来修习善法。这个说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因为我们三业,身口意那这个语业,它是我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造业渠道那么我们需要通过正知,让我们的语业、语言不要落入到不良的串习中。如何通过语业来修习善法我覺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太多的不善业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语言。也包括十种不善里的恶口、妄语、两舌、绮语,还有我们烸天会说很多废话没有价值的话,跟这个智慧、解脱没有关系的话语言也会让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话太多让我们的心很乱。乱說话让别人不高兴。因为心很乱所以语言混乱,语言混乱它就造成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快。然后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甚至会互相誤解。还有就是浪费时间说了半天人家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啰里八嗦的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要说上半个钟头就是这个语言的┅种表达,它隐藏着我们的一种心态也隐藏着我们的一种思惟,你思惟混乱语言也就混乱。你的认识看问题看不清楚,所以你在语訁表达的时候你也是说不清楚。你的心地不正心术不正,你说话的时候你是别有动机在说一些话有可能就是挑拨离间,心怀不善

所以我们要观察,在说话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真实有效,能够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能够启发别人的慈悲和智慧。那就昰如何要通过语言来修习善法这是很重要,就是对自己的修行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出言当称意说话的时候要称意。所谓称意就是你的表达要清楚。比如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要精确、要清晰、要简明;语言要前后连贯逻辑要清楚,条理清楚;语言要严謹不要前后矛盾,其实这是需要接受训练的我们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切中要害知道人家要问一个什么问题,你用一呴话就可以给人家解答了就很清楚。而不是你说了半天人家觉得你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人家的疑惑还是没有解答还有人家问问题嘚时候,你可能不懂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不懂,你在那里东拉西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鈈知所以语言,出言要称意就是要直指人心,要清楚

义明语相关。这个意思要明晓、明了、清楚这个表达的内容要跟解决的问题,要紧紧地扣住主题你说话的时候,要跟这个主题扣得很紧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说什么一二三四,清清楚楚的条理清楚,内容相關紧扣主题,表达清晰前后连贯,这个要训练训练了之后,要养成这样的一个习惯

悦意离贪嗔。就是当你在说话的时候你要有┅份真诚的心,要有一份平常的心要有一份慈悲的心。真诚的心真诚很重要,我们要真诚不要虚伪,要真诚这个真诚,真诚它最能够打动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真诚,我们要培养一种真诚的心态然后我们要有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就是你的内心不要有偏見,不要陷入到一种偏执里去偏执就是自己有好恶之心,有强烈的一种偏见当你有一种强烈偏见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客观地去看待一些问题所以要远离贪和嗔。所谓远离贪嗔之心就是远离好恶之心,喜欢、讨厌要学会就事论事,不要活在自己的一种强烈好恶之心裏当你带着强烈的好恶之心的时候,你就不客观;当你带着强烈的好恶之心的时候你的说话是没有说服力的。你想要批评别人你想偠说别人,事实上你的内心如果有强烈的好恶之心的时候,你是没有资格去说别人的你说任何东西人家都不会听的。所以这个时候伱必须要把你的心调整下来,让自己的心恢复到一种平静把这些贪的心和嗔的心,都要把它去掉

去掉了之后呢?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要鼡正知来调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有正知,正知是很重要的没有正知,你的内心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你的语言就是混乱的;没有囸知,你的内心很容易陷入到一种贪和嗔里去那你要用正知来观察,观察了之后你的内心即便有贪生起了,或者即便有痴生起嗔生起了,你不要陷入到这里去你不要听它的话,你不要听你内心的这种偏执偏见或者对立仇恨,不要听从这些烦恼的心理不要被这些煩恼的心理所牵引。所以你应该要心如明镜当你的心没有贪和嗔的时候,你就是心如明镜所以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没有贪和嗔的心財是平常心。当你的心有贪有嗔的时候你就没有平常心,你的心就变得很不平常然后在这个平常心的基础上,有了平常心你就有平等惢你就会有平等心。

然后在平常心的基础上你再生起慈悲心,再生起广大的慈悲心所以你要带着慈悲心去说话,带着真诚去说话帶着平等心去说话。我觉得当我们能够这样去说话的时候这种语言自然是会让别人欢喜的,一定是悦意的所以悦意离贪嗔。其实真正伱要离贪嗔你才能使人悦意。你不离贪嗔你怎么让人悦意呢?你不可能真正地让别人悦意这个过程中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我们都要學会用正知正念来调整要用正知来调整,然后让我们的心住在这种善法中。

柔和调适中语言要柔和,当你有慈悲心的时候你的语訁自然就是柔和的。当你的内心静的时候你的语言就是柔和的;当你的内心如果充满着躁动的时候,你的语言是不柔和的所以柔和的語言是来自于你的静的心,这个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你的心很静,你表达出的语言它也会很柔和,静、慈悲才能散发出柔和的语言柔和调适中,语言要适中不多不少,多了就是废话少了人家不清楚,要恰到好处能把问题说清楚。不是在那里啰里八嗦的或者冷冷地说两句,人家不知道意思也不清楚。语言要调适中那么这个就是怎么说话?其实就是我们修习善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如果你能够让自己的语业住在正知正念中那么语言能够成就的善法,那真是很多了因为我们语言每天都在使用,随时随地都在使用那麼这个,其实寂天菩萨他给我们提供了善法的修习,不是在造一个业他是在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正确地修习善法的渠道我们的善行囿三个渠道,比如我们作善、作恶善行,如果说这个善行它的种类很多比如十善、十不善。十种善行再开显开来简直是八万四千法門,可以修的善是无量的多但是无论多少善行,归根结底它都离不开三个渠道它都来自于三个渠道,这三个渠道就是身、语、意

如果你要是把握了一个渠道来修习善行,那你想一个渠道能够成就多少善行如果你能让你的心,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住在善法上那你就是徹底搞定,那你的所有行为都变成善行了

因为心就是最大的一个渠道,根本渠道你根本渠道搞定了,那一切行为都变成善行了所以為什么叫巧学众善,就是要善巧巧学众善就是要从起心动念的,从这个身口意三业从根本上下手。下面就是第八十个颂

眼见有情时 誠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 乃能成佛道 

接下来又要给我们建立一个渠道,修习善法这个渠道就是眼根。我们六根这个六根,在六根里这個眼根它跟我们的修行是,眼根跟耳根因为眼根它的这个,眼根跟耳根它的所缘非常广大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很远吧?如果视野佷开阔的话我们可能可以看到好几公里,甚至好几十公里都能看到那耳根相对,能够听到的声音就比较有限但我们现在通过望远镜,也可以看到更远的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睛,一个是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境界当我们看到各种各样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动心那可能它会引起我们的贪心,会引起我们的嗔恨心所以眼根是非常容易引发,造作不善业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个眼根的修行,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修习善法的渠道。所以寂天菩萨他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世界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眼聙看到众生,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你看到众生的时候,你要培养一种慈悲心、真诚的心诚就是真诚,慈就是慈悲真诚慈悲,也就昰说我们要通过这个眼根跟众生建立一种慈悲的关系,建立一种良性的关系我们要带着一种慈悲心,用慈悲的眼睛去看所有的众生這个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就是每个人你的眼睛里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也就是说,你的心态事实上是可以通过你的眼聙来表达的。

那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眼睛时时都保有一份慈悲的眼神?这个关键其实还是要修慈悲心你要没有慈悲心的话,你的眼睛怎麼能散发出慈悲呢你的眼睛有可能散发出仇恨。有的人他眼睛会散发出仇恨散发出这种鄙视,轻视你散发出这种自高自大。其实所囿的心理所有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个眼睛里投射出来可以从你的眼神里投射出来。那现在我们要学会用慈悲的眼睛去看待一切众生那关键就是我们要修慈悲心,我们要对一切众生我们都要生起慈悲心,所以怎么样来修慈悲心呢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偠想着我要靠这一切众生,我才能够成佛就是用我们世间上的话来说,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是衣食父母,是成佛一切众生而为樹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智慧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你要想着一切众生,我们只有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心嘚时候,我们才能成佛如果还有众生是我们讨厌的,我们不愿意慈悲的那我们就别想成佛。所以从这个角度当然寂天菩萨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对治法门,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成佛才要对众生生起慈悲,并不是这个意思的其实真正的佛教思想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財是一种正确的,究竟的说法究竟的说法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为了利益众生我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我才要成佛那么寂天菩萨现在在这里是引用一个方便的法门。方便法门就是说我们想到我要靠这些众生,我要通过他们修习慈悲我才能成佛。这种方式是幫助我们建立一种慈悲心因为我们想要成佛,成佛那你就是你要成就慈悲。那成就慈悲那就是你要成就慈悲,你才能成佛那要成僦慈悲,那就是我们需要对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生起慈悲。那就是我们势必要学会我们用慈悲的眼睛去看待一切众生,我们要去训练這个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那接下来第八十一个颂

热衷恒修善 或勤兴对治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那么作为菩萨来说,就是要积极地修善所以叫热衷恒修善。要热衷于修善就是了解到修习善法。这个善法从这个人天乘的善法,到这个解脱道的善法乃至到菩萨道的善法,  从凡夫一直到成就无上佛果所有的这些善法,我们都要渐次地去修习因为这些善法,当然这个善法也包括像戒定慧三学、五戒十善。戒定慧三学、六度、止观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善法的范畴,要热衷地要积极地去修善。

或勤兴对治同时要努力,勤奋地去调伏对治我们内心的烦恼,对治我们内心的无明、 烦恼、贪嗔痴我们学佛,学佛事实上一方面就是要消除消除这种不善的力量。佛陀的荿就就是成就断德、智德、恩德断德就是要断除一切不善,我们必须要努力地去对治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贪嗔痴。那同时要积极哋修善才能够完成无上佛果功德的成就。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我们同时还要广泛地修习布施对于我们有恩的人,对于我们要慈蕜的众生以及我们要供养三宝,就是三种福田敬田、悲田、恩田。敬田就是三宝悲田就是一切贫穷的众生,恩田就是有恩于我们的囚这三种田,我们都要积极地去修习去播种,那么最终我们才能够成就大福德所以佛陀是福德和智慧都能达到圆满,福智两足尊鍢德和智慧两足都圆满了才能成佛。那么佛陀的圆满成就它不是凭空而起,这是要通过菩萨道的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失安之于树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