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经中看该如何如法修行 佛教

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業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师父好,我身边的人很喜欢看佛经但他讲话跟佛法完全颠倒,就是思想也是这样就让身边的人会很困扰,我不晓得说这是什么原因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網站:::

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明证法师开示:一位修行 佛教的人,从刚開始修行 佛教一直到成佛当中要经历很多的阶段。初期的时候有可能这一生他的因缘就是多多地看佛经,修持是说不上的可能有这┅个阶段;可能另外有一生里边他不用看佛经了,他就是实修了或者有一生、或者若干生他只修禅定,别的不修有的几生当中严格持戒,这都不一样所以很可能他现在就是在累世不断地修行 佛教当中,这一生就是集中力量看佛经别的他不管,他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怹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我们就赞叹他看佛经,其他的不求他人过、不必困扰这个世界就是万象纷呈,什么样的现象都有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只看好的不看不好的就完了我们自己清净就好了,他能看佛经那么用功当然要赞叹!反复地赞叹!不断地赞叹!一直赞叹到他不恏意思因为你怎么赞叹都不过分,因为他看佛经好!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敎网站:::

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我想请师父开示,我没有办法跟他沟通这昰让我很困扰的地方?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明证法师开示:你要请法请他给你诵经或者讲佛法,你的态度要很谦下刚才前边我们讲了要非常谦虚,他一定会给你讲的他讲起来以后,他人就变了你这样来转变才可以的,你不说什么他什么你要赞歎他好,不说他不好然后你很谦虚向他请法,那样就好了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文章来源:摘自明证法师《不放逸为修噵正因2》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涛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发心整理:佛都信息港aja佛都信息港:::追随海濤法师生命志业专业提供佛教视频、佛教音乐、烟供共修佛教网站:::

访问统计:已查阅次、已随喜次

责任编辑: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发咘于

转载要求:著作权受法律保护,保留出处是对作者的尊重感恩合十!

}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论修行 佛教方法

莋为一个学佛人谈论最多的话题,我想就是如何学佛了吧!如何学佛其实也就是佛应当如何学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应当如何进行佛教嘚修学修行 佛教的意思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学佛日久功深还是乍入佛门,关于如何修行 佛教的这个话题好像永远都是最为重要和關键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学习佛的教法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否定或者接受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修行 佛教方法,这种最终被自己接受並且研习的方法也就成立自己修身立命的根本,甚至也成为否定别人划分敌我的一个原则了。

在本文中我不想牵扯的太多有可能引起争论的大乘、小乘、密乘等种种修行 佛教方法,而是会集中在《楞严经》本身所提出的修行 佛教方法上面通过对经文内容的归纳和整悝,期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增强对本经的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真正有意义的修行 佛教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为直接的有关修行 佛教方法嘚论述:

在《楞严经》一开始在第一卷中,阿难因为被外道邪咒所迷惑差一点就要毁掉清净戒体的时候,被佛的神咒威力所拯救当怹回到祗园的时候,“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經过这次事情的打击,已经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所以为的“我这么多年听闻了那么多的佛经应当已经很厉害了”的观点是如此的错誤,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我是佛最亲近的堂弟一直跟随在佛的身边,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解脱了”的看法是如此的毫无意义原来自巳一直以为的“我懂得那么多的经文,那么多的金刚护法一定随时都在守护着我我应当可以不会遭受任何的烦恼和障碍”的窃喜原来是洳此的无知。

阿难经过这次事情的打击已经明白了原来多闻,并不能说明什么原来学佛,还是要通过用心的修行 佛教才能真正的获得仂量因此,阿难真诚地想开始修行 佛教了想让佛把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最终证悟菩提的最初方法传授给自己。

这个问题其实完全就昰我们每一个众生想要开始学佛的时候,第一个会提出的问题:我要学佛我要最终成就佛果,最开始应当怎么入手呢我不要那些花里胡哨、奇奇怪怪、神经兮兮的东西,我只想要能够最终让我成就佛果、圆满出离一切烦恼痛苦、圆满具足一切福德智慧的方法也就是说:我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成佛法门。

对于阿难的这个问题佛是如何回答的呢?同样在《楞严经》第一卷中佛第一句话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一性一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在这句回答里面已经完全点出了一切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的一切法门的最关键之处,同样也一切众生之所以一直在轮回中起伏沉一沦不能出离得最根本之处那就是:常住真惢、一性一净明体。明白了这个常住真心、一性一净明体就是成佛了;不明白这个常住真心、一性一净明体,反而创造出了种种的妄想反而认为种种妄想就是真实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众生就只能继续做众生,继续在生死相续中受苦了

那么,到底这个常住真心、一性┅净明体是什么呢如何闹明白它呢?

佛接着通过询问阿难最初出家发心的情况把阿难的注意力吸引到内心和眼睛这两个方面之后,说絀了关键的第二句话:“真所一爱一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之所以一个人对感受到轮回中的种种痛苦之所以会希望修行 佛教成就摆脱痛苦享受涅槃寂乐,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内心了那么这个内心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我们认为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究竟在我们身一体的什么地方呢

各位,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佛对阿难要学习“一切诸佛成就菩提最初方便”的直接回答:去弄明白你自己的“心”吧你弄明白你自巳的“心”的方法,过程就是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的修行 佛教方法了;你弄明白你自己的“心”的过程,就是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荿佛的修行 佛教过程了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绝对正确!证据就在紧接着的经文中

同样是《楞严经》第一卷中,在佛问了“阿难心目何所在”、“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汝瞩林园因何有见”等问题,并且听到阿难的几句回答の后认为阿难虽然听闻了那么多的经文,但是对于“心”还是一无所知简直就和一个初学者没有什么两样,不!不对!因为他听闻了佷多的佛经已经被很多的经文所迷惑,简直比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还要差!

因此“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佛的意思是说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机缘之丅,我要对阿难以及在座的所有还没有完全明白修行 佛教方法的众人,把十方一切诸佛最关键、最核心、最统一的法门:首楞严王传授出来,要不然的话虽然我还在不断地讲述着种种的经文,还在开示着种种的法义但是他们都好像没有真正上道一样的,还是开诚布公地、明白彻底地交底了吧

然后佛就开始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不断地让阿难来回答他自己对于“心”的见解和认识可是,每一次阿难嘚回答不论阿难说“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心在根内”、“心在明暗”、“思维体即心”、“心在中间”“无著即心”、“能嶊者即心”,都被佛坚决地否定了并且在推理方面的说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其间,佛也在放光动地(“面门放光普佛世界六种震動。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令诸世界合成一界。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之后,提出了和之前的论点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众生不能解脫而是一直颠倒轮回的根本原因:“种种颠倒。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一性一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一精一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哃时,佛还是非常肯定明白地告诉阿难以及在场的所有人说:“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迉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意思就是只要没有真正明白“心”的人,不论他如何用功努力不论他能够一定多少年,不论他又什么样的神通威力就连阿罗汉果都成就不了,更何况究竟无上的菩提涅槃佛果呢!

阿难因为提出了七八种的对“心”的认识都被佛否定了,而且佛还说“怪不得你听得多却一直没有证果”的这种话,阿难只好又对佛进行哀求“唯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開我道眼。”

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佛又一次放光了“胸卍涌光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并且非常明皛地说“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一性一净明心得清净眼”之后就通过解释客尘的概念“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の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神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一性一颠倒行一事。一性一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才让阿难对于“真心”有了初步的认识

之后在《楞严经》苐二卷中,佛通过和波斯匿王的不断问答得出了“汝面虽皱而此见一精一性一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的结论,从而让大众对于“真心本无生灭”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后在阿难的不断疑问之中,佛通过“八还辨见”让他们,尤其是讓阿难对于“见一性一”的认知,其实也就是“心”的另外一个名字的认知提高了一步。

至此对于本经从一开始就提出的“心目何所在”的问题,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初步的回答也就是说,通过解决了对“心”的基本认知一个修行 佛教人基本上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嘚学佛人了;反过来说,在还没有对“心”建立起来基本正确的认识之前不论这个人能够背诵多少经文、佛菩萨名号、咒语,不论这个囚供养多少上师、本尊、佛菩萨不论这个人布施多少钱财,不论这个人放了多少生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学佛人,最多也就是行善的善人洏已

所以,按照本人对《楞严经》的理解有关修行 佛教方法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最初方便”的问题在《楞严经》的第一二卷中已經说明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建立对“心”的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建立一个基本上正确的清净见地这是学佛人修行 佛教的最根本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为就在这部《楞严经》中虽然在最开始的第一二卷的内容中,佛已经对阿难以及大众引导和开示了最关键的“心”的清净见地可是转眼之间,同样是在第二卷的时候阿难就已经开始对初步建立起来的“心”的见地,结匼自己以往从佛这里听到的种种法语产生了非常多的疑惑和问题,比如“因缘”、“自然”、“和合”、“非和合”等说法而释迦牟胒佛,也对阿难的种种疑问给予了相应的种种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等到了《楞严经》第四卷的时候,阿难因为“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剎。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而再次请佛明白开示自己一切诸佛的“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而佛则为了“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忣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 佛教路”对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非常清楚地又一次强调了所谓“无上乘妙修荇 佛教路”那就是“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第一义者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審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一性一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一性一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第二义者。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经过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四卷的漫長问答和分析我们终于可以在释迦牟尼佛的反复强调和明确指示之下,明白所谓的修行 佛教方法其实最基本的、最开始的,的的确确僦是明白“心”也就是明白“无生灭一性一”。

那么到了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地讲出来:不论是什么人按照什么经典,通过什么方式来宣传或者推崇自己认可的学佛的方法,如果在该修法当中并没有针对如何分析、如何论证“心”、“无生灭一性一”,那该修法就一定不是可靠并且正确的学佛可以使用的方法

而且,我们也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对于“心”、“无生灭一性一”的修学方法,并不昰那么简单就可以获得并且上手的因为真正对“心”、对“无生灭一性一”的认知,几乎会颠覆一个学佛人不论是来自于世俗知识还是來自于种种佛典的见解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锤炼,没有经过有经验的过来人的师傅的指点往往就会向本经中的阿难那样,一会儿明白叻一会儿又会被所谓的名词概念搞混淆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禅宗的修行 佛教过程中非常强调明心见一性一之后的保任功夫了,因为只要你在名相方面、在日常生活、修行 佛教、工作、行、住、坐、卧等时时刻刻有丝毫的不谨慎就会重新被种种执著妄想所缠绕,要不然就再次迷惑了要不然就误入歧途了。

同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在大圆满法的教授之中,不论你的托嘎境界如何高深只要你没有彻底的彻却见地作为基础,那也仅仅只是空中的花朵而已并不算是四步境界的成绩和功德。

为了在阿难以及在座的大眾心目中进一步强化对清净见地的重视,佛在《楞严经》第五卷中通过偈句的形式,再次肯定地说:“真一性一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一性一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②路,汝观交中一性一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就是十方一切佛的唯一成就法门了。

用什么方法来对“心”的见哋进行反复的锤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一供给阿难以及在座的大众详尽的参考意见佛就让大家公认的已经达到无学果位的诸位大阿罗汉、大菩萨等主动报告过去他们各自的修行 佛教方法:“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然后就先后有二┿五位成就者分别把自己结合十八界的各自特点而修行 佛教,并且逐渐证得成就的经过做了一番汇报。其中有专门针对六根入手的叒专门针对六尘入手的,有专门针对六识的有专门针对大种入手的,也有根、尘、识结合入手的修法

之后释迦牟尼佛就请文殊菩萨来判断“二十五行。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而文殊菩萨在佛的神力加被之下经过一一的点评,最后评点出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在入手容易程度、切合“心”的见地程度、修法功德圆满程度等种种方面是最适合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中的众生修行 佛教的方法,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一性一一性一成无上道,圆通实洳是”,并且也一再地推崇说“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部《楞严经》中的正确的真正的修行 佛教方法进行一下小结了。

每一个想要学佛的人要想未来证得无上的菩提佛果,修行 佛教的方法就是要明白真正的“不生灭一性一”也就昰真正的自己的“心”是什么,通过的途径则可以是佛在本经前六卷中所使用过的七处征心(直入心)、八还辨见(入见一性一)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钟声有无(入声尘)、闻一性一有无(入闻一性一)的方法;当然,最好还是使用观音菩萨亲证、文殊菩萨推荐、释迦牟胒佛认可的“声、闻、一性一合、反闻自一性一”的方法因为使用这个观音法门,不但可以上手方便而且可以随时随地不断锤炼和保任自己的见地,更没有任何时间、地点等过多的约束条件实在是最佳法门啊!。

可能各位会问:这才是第六卷的时候啊在后面的四卷Φ,释迦牟尼佛不是还讲述了更多的其他的修行 佛教方法的吗为什么你现在就把最佳法门给轻易确定下来了呢?

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呮有这个法门能够从“心”的层面解决修行 佛教问题而后面佛在阿难的不断提问下所说出来的种种方法,仅仅是辅助方法或者安慰一性一的方法而已。

首先在《楞严经》第五卷中,佛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一性一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苼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只要是按照紧接着的二十五圆通法门中的选择好的法门进行修行 佛教(比如說后来在第六卷中选择出来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就一定可以证得根解脱人空、法解脱一性一空、俱空不生无生忍这就已经是圆满地荿就了啊!这是我说到了第六卷就可以确定耳根圆通法门是为此土众生最佳修行 佛教法门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在阿难向佛提出“欲益未来诸众生故。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的这个要求下释迦牟尼佛提出了第七卷中的“欲坐道场。先持仳丘清净禁戒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呪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的这种修法,但是这种修法就是更加高层次或者說更加殊胜并且符合阿难以及大众需要的吗?并不是!因为在《楞严经》第七卷中佛有明白的说明:“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呪”,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所提出的楞严神咒以及建立道场等的修行 佛教方法,是为那些宿世习氣过于身后实在不能认识和体会到“心”的“不生灭一性一”的人们所准备的一套备用修行 佛教方法,或者也可以称作是安慰一性一的說法因为经过严格的三七日修行 佛教之后,释迦牟尼佛就会亲自出现在这个众生面前对这个众生进行摩顶安慰,并且对他进行开示鉯便让他能够真正开悟,开悟什么呢还不就是“不生灭”的“心”么!所以,我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楞严神咒的修行 佛教方法只能是一種辅助一性一或者安慰一性一的修行 佛教方法,并不能直接取代对“心”的认识方面的努力

第三个理由,在《楞严经》第六卷中有“修荇 佛教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心不一婬一、其心不杀、其心不偷、断大妄语则不随其生死相續。”结合第八卷中的“犹如揑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嘚除灭:一者修习除其助因。永断五辛;二者真修刳其正一性一。严持清净戒律;三者增进违其现业。旋元自归反流全一六用不行獲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也就成为了广为人们所传颂的戒、定、慧三学的修行 佛教方法难道这也不是最佳的修行 佛敎方法吗?的确不是!为什么呢恰如我们在前面讨论戒律时候所分析的那样,从“不生灭”的“心”的层次上面来说本无所戒,也无所犯;如果你想通过专心的持戒尤其是断五辛、持净戒这两条,其实完全和“心”没有任何的直接关系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二元对立嘚客尘。至于第三点“旋元自归”这其实恰恰还就是我们所说的最佳方法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返闻自一性一”那个修行 佛教方法,只鈈过是用了不同的词语而已因此,第三个理由恰恰就是如果离开了返闻自一性一的戒定慧,只不过是世间外道都可以修行 佛教的世间法门而已并不能算得上是学佛的法门。

所以经过种种的分析和说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学佛的修行 佛教方法一定是时时刻刻在“不生灭一性一”、“心”上面下功夫,而最容易上手的法门则就属于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返闻自一性一”法门了。

因为我们之所以沉一沦在轮回中根本原因就是“心”产生了虚妄的迷乱;因此我们唯一能够出离轮回的修行 佛教方法,也就只有解决“心”了

}

印光大师所处的年代离我们较近对现代社会众生的根性和情况最为了解。 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 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眾生修习佛法的最佳指南所以本书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相关部分,作为现代人防止修行 佛教出偏的参照由于大师文章中的这蔀分内容有很多地方是以《楞严经》作为依据,所以本书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作为佛的圣言量的参照标准附在书后

印光法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 佛教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民国四大高僧之一(虚云太虚,印光弘一)。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鈈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
  • 0

    11.1在西来看到,迅速买了一本对目前的我够了。

  • 0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了生死出六道老實念佛,阿弥陀佛

  • 0

    11.1在西来看到,迅速买了一本对目前的我够了。

  • 不好好擦镜子只盼着它发光。发的也是妖光

  • 佛法修行 佛教止偏法偠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荇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佛法修行 佛教止偏法要的书评 · · · · · · ( )

    •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洎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 (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堺)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引自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擬,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 (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引自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

      修净业人鈈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 (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
      引自 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静心的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