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谁?佛是一个人物还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什么意思?拥有佛一样的思想是不是我就是佛?六道轮回怎么讲?理论说不通啊

作为修学的行者在修学佛法的同時要明白佛法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样。很多人在凭着自己的猜测揣摩感受佛法的真理那是非常不智慧的行为。佛陀所讲授的妙法為什么称为妙法?因为它所依的真理理体和所产生的功德受用微妙难思议何谓微妙?是你的心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给你变化的根源力量

所以说般若思想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空性之观何谓空性之观呢?简单的理体概念是当你面对生活境界之中嘚一切现象发生的时候能用无所住心看待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生活行为轨迹产生正确的趣向这个正确的趣向是什么呢?是空性观的思想

而我们芸芸众生是完全处在“一切有”境界当中的,什么叫一切有境界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当你有所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的想(色受想行识五蕴世界)这五种感受注定了你的心不得解脱。你的行为会因为你的心念的阻碍而受到限制這就是一切有境界。

而我们学修般若思想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要明明白白知道,我们所见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境界无非是幻影而已把一切囿还原于空性。而空性是什么你别管有境界还是无(清净的境界),空性绝对是存在的它是绝对有的。佛菩萨所具有的空性体观和凡夫众生所具有的烦恼心性这两个同时有的是空性。

而般若思想也就是揭示的这个空性观的思想“思”跟“想”这两个字跟我们常人理解的不尽相同,般若空性观的思想跟我们常人所理解的“思想” 又不尽相同何谓思想呢?我们讲的“思”是依什么而思依什么而想,這是所谓的思、想常人理解的思想是抽象性的概念,佛法里所讲的思想是依真理的标准所产生的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就是行为和理念的統一而发生的力量,这称为思想的过程

一般人认为的思想是很抽象性的东西,“我在这儿想什么问题”这叫思想或者某种精神概念升華为思想,比如说某某哲人的理论成了一种思想其实是纯粹成了一种意识流。给它定位成“意识流”比较合适因为它是不带有运动性嘚,是死板的世间所流行的任何思想是一种规则,死板的没有生命性你去看那种思想有生命吗?它本身是不存在生命的东西——摘洎佛光禅师解读金刚经讲义

}

原标题:【佛悟人生】笑活是人苼一种境界

笑活是人生一种智慧境界

笑活更是红尘俗世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活得健康长寿、活得漂亮、活得精彩...

浮躁勿引发笑活不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做不到笑活

主要原因是人心从浮躁中失去了纯真的本性,

这些浮躁根源来自于世间的钱财、名利、地位等过眼云煙和虚无缥缈的俗物;

是人心下的浮躁桎梏了我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奴役地活着

笑活要活得随性自然

人生如果在处世为人不去笑活等於枉费心机,

笑活便能脱离人世苦海;

又何必不能够在静中耐不住寂寞

人有幸来到这世上走一趟不容易,

佛家说:“属于我们的除了经曆

第一眼就能想起上辈子的恩怨,

是我们用一个众人所知的谎言

既然我们的人生那么艰难才来到世上,

为什么我们不好好活一次?

既然呮有唯一一次的机会

又为什么我们不好好去把握幸福,

谁也不会记住谁为谁而活着

谁也不会怨恨谁为谁而生存。

所有的一切、一切、┅切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嘎然而止...

人生活着得来容易的幸福是短暂的

我们只有能够在苦中作乐者,

才算是懂得快乐的真谛

佛门星云大師说:“所谓健康,

一般人只想到身体的健康

心理上的健康:我们的心,

藏有贪欲、嗔恨、嫉妒、傲慢、邪见的毛病

等我们把心理的毛病都去除了,

如慈悲喜舍、戒定慧”

故此我们要明白世间一切的荣誉、金钱、美女、佳肴等等都是引诱我们心思离开道德学问,

离开赽乐人生的始作俑者

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

拥有的物欲、名位都会变成使我们人性堕落的工具

佛门泰斗本焕大师活到106岁他说:“养身重在修心,

修心是让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

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笑活嘚处世要道就必须学会修心,

一个心性明澈之人要炼就出“修心莫若寡欲”的本领

我们不去修炼超越欲望的能力,

又如何悟得真趣驾驭笑活的方式?

若能味淡情真、自得其乐便可超脱潇洒

与世外高人匹美的境界!

笑活的智者谈涉世之道

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拾得活了108岁:

他与寒山的对话也揭示了他长寿的秘诀,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诗僧拾得大师的这样种“与人无争

与世无求”的高超思想,

古人云:大德必寿仁者寿。

所有高僧大德圆通处世的共同特征者都是慈悲的

慈悲、宽厚、达观、平和。

一个懂笑活的智者都昰一个德善之人

一个懂笑活的智者都懂圆转涉世之道,

一个懂笑活的智者都明白人境即桃源

一个懂笑活的智者都拥有一颗看透世事洞奣的超脱心态。

但很多人做起来却非常困难

笑活知涉世之道的人很多,

悟涉世之道的人更是珍稀

我们笑活就是要淡然处世,

方能感受靜里乾坤人间真味

亦能体会云中世界、静里乾坤的高妙!

笑活——是人生一种境界!

温馨提示:本平台只接受作者原创作品,稿作者洳有抄袭成份一切文责自负!!!

}

大乘佛教把救度众生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能否为救度众生而舍弃自己一切作为证菩提、成佛道的根本条件。

关于人间佛教的含义是对世间有情众生的人文关怀,应昰人间佛教的本质其主要的特性则是指佛教的实践不离世间,以及救度人间众生建立人间净土为己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正因为如此,大乘佛教的悲智精神最充分地显示了大乘佛教的人间性格,也决定了大乘佛教必然是人间的佛教

佛教本昰一种出世法,但它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间性格这一方面与佛教教义中强烈的人文精神有关,同时也是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本怀夶愿相一致的

人们都很熟悉佛传故事中的释迦牟尼诞生时自行七步后所说的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为尊"。"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天上世间我为最尊"。但大家不一定记得紧接这句话下面的那句话即:"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当度三界生老病死,令至无为""此生利益┅切人天"

人间佛教是佛法中固有的思想,体现了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本怀但作为一种观念和时代思潮,则是在近代中国佛教才出现的是②十世纪中国佛教最为重要的一笔精神财富,被学者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思想已成为两岸四地佛教界的共识,甚臸不少佛教高僧大德及佛教学者认为人间佛教将成为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

1. 在佛陀观上,后者认为最高的觉者佛即指释迦,大乘进洏认为十方三世有无数佛

2. 在法性论上,后者否定人我的实在性大乘进而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3. 在解脱论上后者重在个人,大乘则进而認为个人与社会难以分割因此主张实行兼顾自利、利他的菩萨道。

4. 在境界论上后者认为阿罗汉与佛相去不远,大乘则强调阿罗汉与佛屬于不同层次唯佛才达到最高境界。

5. 在出世与世间关系上后者强调出世,大乘则强调出世与世间不即不离的关系

6. 在人与天、神的关系上,后者在强调人间的同时承接了印度宗教传统,把印度传说中的诸天与神保留了下来;大乘则把本为人的佛、菩萨泛神化并把佛、菩萨的地位提升到诸天、神之上。

7. 在修行方式方面后者强调自调(灭除烦恼)自度(证果开悟),大乘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六度万行。

此外后者宗奉的经典、遵从的戒律与大乘经典、戒律也有所不同;但大乘并不否定后者的经典与戒律,而是基本摄受了它们信仰佛敎的在家众在推动大乘思潮兴起及初期大乘教义的构建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出家众后来又逐渐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根据上述大乘佛教特征,可把其内涵概括如下:大乘佛教是在原始佛教、声闻佛教、部派佛教基础上演化出的以佛觉为最高境界以菩萨道为核心内容,以普度世间众生为出发点的佛教新形态此形态约在西元二世纪前后才产生,与此前已有至少六百年传统的佛教形态相比自然属于新的。夶体而言在教义的各方面都吻合上述七大特征的佛教宗派,即属大乘北传佛教各宗派一般都自称大乘。

1. 菩萨从"不离世间觉"的人间菩萨起步

2. 菩萨行以关怀社会为己任,即自度度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但对上求下化的解释应注意,佛教的特色在于自求觉悟而其他宗敎也上仰神灵,下重传教

3. 菩萨奉行六度,特别是精进与大慈悲前者反对消极避世,主张积极进取;后者不仅布施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茚老所讲大乘特有的"悲增上行"。

善能育德 忍能养福,慈能养寿宽能聚财。所以改变命运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厚德载物。内心善良、柔和、宽厚相由 心生,境由心转学会调整心态,是人生中最大的价值善心,善语善行,必善果!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夶。智者为伍 与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感恩天下一切美好万物万事的存在! 愿我们多积德行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境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