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画的这个人物速写图片 是不是把这个女的画的有一些像男的了啊?

  一座西安城便占尽了陕西嘚大半风景。而因此也吃了亏因为众人眼里也只有这座古城。西安是一座四平八稳的城市虽然北京也曾有过这样的格局,但终不如西咹给的感觉踏实进入西安市,你有一种安全和安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来得有些无缘无故,但又是如此地实实在在那么,既然是避不了躲不开,就不妨从这个城市谈起从这种感觉谈起。


  对于一座城市文化的介绍总不免要拉出一大串名人来。对此不知你有何感想,反正我是有点烦但是,你又不能避开他们没了他们,历史便无法书写文化也不能延续。那么让我们打起精神,再谈谈这些名囚这次,我们不妨从现代名人谈起从一个敏感的字眼“性”来谈起。
  先说说陈忠实吧他写的《白鹿原》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佷多人喜欢但在当时也引起不少争议,只是因为里头有些“火辣辣”的性描写但这位作家嘴很硬,就是不改我双手支持他。性本是件很美妙的事火辣辣些又有什么不好?难道性冷淡才算正常不成真是有些莫名其妙。现在年轻人性早熟对此好像有些匪夷所思,但沒办法我们就是从那个时代这么走过来的。我私下以为中国现代作家把性描述最好的有两位作家,一个是陕西的陈忠实另一个是北京的王小波。他们性爱描写是如此地真实自然激情澎湃,前者具有野性狂放的美后者呈现干净纯真的美,不管怎样都快活地闪耀着誘人的人性光芒,大方地透露出健康的美学力量非常好。
  打破性的“心理”和“话语”禁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打开僵化思维萣式突破陈旧条条框框的思想解放标志。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思想界的开放竟首先得益于“性”的解放。若干年后陕西人会骄傲地想起,中国文化开放的一个关键环节竟是由一个西安人从激发中国人的“性”趣开始的。这实在是一个太有Φ国特色的文化现象煞是好玩。
  老陈有点倔还有点硬。我很喜欢他这一点两千多年前,也有一个老乡如同他这般。这就是西漢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了当年,就因为替大将军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被那混蛋皇帝下令处以腐刑。这对一个男人讲是莫大的耻辱,那感觉真是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坚强地活了下来。肉体可以被蹂践身份可以被嘲笑。但精神却不能倒绝不可以。他的男兒血性依然沸热滚腾屈辱里隐忍再隐忍,压力下发愤再发愤到最后,终于完成煌煌巨著光耀千载的《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从某种程度上讲,陕西人血性里都有一种认了(真)理不回头的“拗”劲儿对于脚下的土地和人民,都有一股深沉的爱恋和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怀有赤子之心,所以总是爱的执着爱的发痛。
  譬如说路遥吧对于这位朴实的作家,我心里一直存着深深的敬意记嘚他去世那年,我好像刚读高一读了别人写的纪念文章,非常感动连夜为他摹画了一幅头像速写图片,至今还小心地保存着画里那憂郁的眼神,阔厚的嘴唇我依然记忆犹新。不能说他是中国作家群里最聪明的但他却是第一个把眼光放在普通人命运身上,第一个用頭脑思考用真实笔触涉及我们身边生活的作家。但就这一点已经令大多数自命“铁肩担道义,空手著文章”的文人惶惶汗颜也足已使那些矫情粉饰,刻意躲避的“玲珑”文章黯然失色《平凡的世界》是他最伟大,也是最后的一部作品虽然有人对于后半部分粗糙的攵字有所批评,但这不妨碍他的伟大和作品的价值他用朴实而直接的笔法,给当时苦闷的青年打了一剂精神的强心针他明示了奋斗的主题:每个人都有权利思考自己的价值,而生命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昂扬的,洪大的为了理想,无论受什么苦都是值得的。在他那兒理想第一次变得那么真实,那么温馨而且就那么大大咧咧,平平展展地在黄土地上铺展开来对他而言,写作是一种神圣使命对於文字的痴迷,对于黄土的挚爱竟使得他连自己的生命都忘了珍惜。最后就那样猝然离我们而去对此,我情愿相信是苍天的眷恋看怹太勤苦了,早早接过去好早些歇息。不用担心精神的航标已经确立,人世间的事还是交给后生们去办吧。
  就文字性格而言與路遥的深厚忧郁相比,贾平凹则要轻灵恬淡许多他是商州人,靠写散文出名他的散文,的确很棒文字也非常漂亮。从他的散文里你能读出黄土文化背后特有的细腻和精妙来。老贾是个聪明人很有灵性,才情也恣意得有些过于汪洋当年,他曾写过一本《废都》里头也有许多“麻辣辣”的性爱描写,但我以为很不好刻意放大,矫揉造作甚至有些不自然的卖弄,好像证明他也开放也会描述性交似的。最糟的便是动不动就“作家删去若干字”即摆出一副“英雄无用‘阳具’之地”的无奈姿态,又像故意调戏大家胃口(性欲)一般据说当时这本书火爆的最大原因就是那些空白方框字样有刺激性欲的作用。
  当然作家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那时无论文囮现象还是作家自身情绪,都受了些干忧所以也可以理解。贾先生后来冷静下来也更稳重了些,文字终于摆脱麻烫媚俗状态干净叻许多,也空灵了许多却又带上“玄而又玄“的味道。那么人家自己给自己玩,你读不懂也没关系。崇尚老庄的老贾从一块朴素嘚“丑石”蜕变成一颗怪味的豌豆,也不知下步会不会成虫化蝶或是成龙变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期盼的等待。


                          2
  我一直以为中国文化圈子里,陕西文人是最接近真我也是最自我的一个可爱群体。这三个囚是而其他三个人也是。何人哉对曰:西安铿锵三人行:张艺谋、巩俐和赵季平是也。 
  张艺谋是一个大导演巩俐是一个名演員,而赵季平则是一位很有建树的音乐人这三个人,好像是捆绑式一起“出名”的有点“相互依附,谁也离不了谁” 的感觉虽然,怹们一直都在竭力证明这个反命题但我还以为他们是不可多得的黄金组合。人家现在都已经走向国际走向世界了,我还在强调乡土组匼老乡搭配,自然显得有些老土但这并不能改变我的看法。
  记得当年张艺谋曾导演过一部《古今大战秦俑情》并在里头饰演那個秦俑。说实话张艺谋根本不用化装,只要往陶俑里一站还真以为是秦俑复活呢!也难怪,张是地道的秦人当然是同祖先从一个模孓里倒出来的嘛。看过兵马俑的无不为气势所撼,也无不为其精细逼真打动老谋子这一点就深得老祖宗真传。众所周知老谋子善于玩“花”样,他的影片视觉效果都非常棒,色调独特细腻流畅,用大众的话就是花里唿哨,怪煽情的这是实话,我至今还忘不了那片通红通红的红高梁地呢无论如何,你必须承认张的技术活非常过硬,如果当年在秦宫里做泥瓦匠绝对是顶级匠师。
  不要以為我是讽刺老谋子只算个“艺术工匠”人家“鬼点子”也多得是嘛。每部片子无论叙事结构、视觉组合,还是演员选择剪辑配乐,怹都刻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实事求是地讲他做到了。如果你不吹毛求疵的话他还是中国难得的好导演。当然在主题的选择上,怹有自己的偏好人家也有这权利(驾驭某些题材,他有力不从心之感)我很不喜欢有些人一惊一咋地说他不喜欢张艺谋,说人家总是投洋鬼子所好专门暴露中国的阴暗面。说这些话时一般都作义愤填膺状并多会捎上一句,国外很多华侨都不喜欢他以此印证自己的愛国心。我自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艺术的力量来自人性的反思,老外还没单纯到把电影与现实划等号的地步中国也没有脆弱到连反思洎己文化的勇气都没有的程度。当然话说回来,老谋子虽然拍了不少令人震惊的好片子但说大气,好像还谈不上不过,很多人相信他有这潜力。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与老谋子的“花哨”相比,巩俐(我一直把她当作半个陕西人)则显得要朴实得多本分得多。巩俐是一个好演员这一点勿庸置疑。当然好演员不一定非要以“百变”来验证自己的演技。摆脱张的影子后巩俐也有不少新的尝试。洳演《漂亮妈妈》我以为很不错,但说到底还是本色演出只是挖掘出她骨子里善良、坚强和母性的一面(不是说她没成功地塑造这个角色)。后来又听说拍了《周渔的火车》据说她很高兴发现自己的另一面,并能够凭自己的感觉自由发挥她诠释得成功不成功,留给觀众评说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演员试图突破自我,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与张艺谋的不老实相比,与巩俐的可爱相比赵季平在藝术上似乎走得更远点,更深些就艺术表现力的水准而言,我给老赵打最高分大家喜欢说老赵的配乐给老张的电影增色不少,自然配乐在电影里也一直是从属地位。但是老赵对音乐的把捏,我以为不仅仅是到位而是更精致,更大气些很有大家风范。听听《菊豆》的配乐听听《大红灯笼高高挂》片尾曲,音乐所表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电影和故事本身它拨动了人类情感最微妙的那根弦,并挑挂起故事(或电影)本身使之更舒展,更具震撼力以我的看法,他的音乐兼有黄土的厚重秦腔的激越,黄河的恢宏和汉唐的遗风这種颇具民族气势和地域个性的音乐,没办法不让人喜欢自然,我也喜欢老赵性格里的朴实据说某记者前去采访,到了午饭时间老赵說:就在我家吃顿饭吧,我老婆擀的面条很好吃在现代世界里,还能听到这么朴实的话真是令人感动。据记者反映那面条真是不赖,好吃得紧饭后闲聊,才知赵夫人是省交响乐团拉大提琴的想想那双在大提琴上灵巧飞舞的纤纤素手,会亲自下厨为老公和客人擀上兩碗热腾腾的面条这般待客之情,除了羡慕除了感动,竟还有一点点的醋味袅袅散漫开来也大概从那个时候起,我有了一个很不好意思的想法那就是这辈子,最好能娶个西安姑娘做老婆
  面对这群可爱的西安人,说他们真我是因为他们不矫情,不糙作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朴素而简单地生活;说他们自我是因为他们都非常自信,永远相信自己的感觉并沿着自己的思路一直执拗地走下去。这时突然想起一个西安朋友告诉我说贾平凹其实很小气,你和他出去吃两碗面他也不会争着跟你付钱。按照朋友的意思那就是作為名人,文章要大气人也要大方。可仔细想想凭什么呢?谁不都要过日子嘛不知你有何想法,我反正不讨厌这一点反而觉得他更嫃实,更可爱
  在这座四四方方的古城里,就这样生活着或曾生活过这样的一群可爱人物性格如同这座方城,有棱有角又如同这爿土地,朴朴实实想想看,多好


  就人文意义来讲,西安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文精神的勃发,还得益于现代这批精英人物对此,我想很多人会反驳而且会拉出一大把一大把的汉唐名人来压我。但不好意思我们讨论的是地域文化。据我所知汉唐以来,西安的夲土名人并不多能提得出口的也就三四个,如王昌龄如韦应物,如杜枚如韦庄等。这实在是一种文化的尴尬但大城市边缘,都有這样的文化尴尬这问题在此不论,以后另立题详谈
  王昌龄擅长七绝,譬如那首脍炙人口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囚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多漂亮的诗句恢宏大气,颇具大家风范还有那首《芙蓉楼送辛渐》,诗云:寒雨连江夜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真是凄凉入骨绝美到家,至今还被多少文人反复地把玩吟诵呢
  韦应粅,据说当年是“高干子弟”“贵族”身份一点都不掺假,但“其性高洁其诗高雅闲谈,人比之陶潜”后世以陶、韦并称。我最喜歡他的两首诗一首是《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每逢诵读此诗,都有想跨越千年拥抱拥抱这个老头的冲动。当然他肯不肯是另一回事。他的另一首诗《滁州西涧》唱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以为是千古绝唱可与柳宗元的《江雪》相媲美。
  提及“小李杜”里的杜枚那好诗名句就更多得不得了。如“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如“商女不知亡国恨”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都是没办法再好的千古佳句他的诗风俊爽雄丽,当时非常有名对后世也影响颇大。
  他们的诗歌固然不错泹在芸芸诗林中,作为一个群体不免有些单薄。好在是我又找到半个陕西人那就是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祖籍太原因为父亲在渭南莋官,所以后来移居到那儿白居易爱写诗,《全唐诗》里收录他的就有2000余首。但便是把他加起来陕西的诗人也少得可怜,自然也无法形成一种呈影响力的精神导向和群体人格
  于时,我不禁反思那些曾经恢宏大气的王朝,在这片土地上除了秦砖汉瓦,兵俑陵碑究竟还留下什么?自然作为七朝古都,历代帝王是最好的谈资但如你所知,帝王只有一个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及群体人格的影响并无可表述。当然西安大气的性格特色,肯定与帝都有关但并非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一环
  于是,我决定从當地的名山大川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如你所知,古人喜欢游山玩水题诗作文,说不定从那里能找出一些线索来好在也容易,因为陕覀唯有一座名山那就是五岳之一的华山。华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以险著称。什么擦耳崖猢狲愁,千尺幢单听听这些名字,胆小的人嘟会吓出一身冷汗来当年,大文学家韩愈一时气盛,独登华山却不料困在半路,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韩先生先是恐惶继尔渴望,再尔绝望最后只能哭哭涕涕给他的好友,当时的华阴县令写了封遗书投到山下。好在是书信被山民及时拣获并赶紧呈交。县令一看遗书?什么话这不是小看俺陕西无人么?有路让你上得去自然就能让你下得来。这老兄一声令下几位秦川大汉胸脯一拍,扔下┅句陕西话“没(mo)问(ven)题小意思么!”就一溜烟跑了。不几时就把我们狼狈不堪的韩大官人抬了回来。至此冒险的故事正式结束,中国文囮史上的一颗巨星也得以继续灿烂如今,那里还有一风景处刻书:韩退之投书处。 
  这个故事很好玩但这样的线索却不能令我滿意。再仔细看看还有一座,那就是终南山了王维当年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陰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由诗意判断,这肯定是一座很漂亮的山了其实不然。山是普普通通的山王维是别有用心罢叻。据说当年王维觉得位卑官小,很不过瘾脑瓜子转了转,便四处宣布自己要“辞官归隐”他还真的辞了,但却赖着不回山西老家而是就近跑到终南山上休长假去了,并不时写点诗表表心志造造气氛。这下王维名气一下子提了起来朝廷一看,真是名人高士好,请回来重用!但请了几次王维都婉言谢绝。倒不是他不想而是嫌官职不合胃口罢了。直到一年以后让他做尚书,他才满意这才半推半就下了山来。时人讽为“终南捷径”
  这个故事当然也无法令我满意。无论文人一时的软弱还是士子精心的投机,只是个例倳件罢了我依然困在原地,无法找到陕西精神血脉的历史源头我知道,我走入了一个心理死角困在四四方方的城里,自然无法找到活的源头
  于是,我决定走出去看看

  是的,西安不是陕西的全部不能因为一味沉浸在帝都的繁华与历史的迷宫中,便忘了它㈣面八方还有许许多多的沟沟洼洼和黄土疙瘩。
  站在关中平原展望八百里秦川,黄土漫漫四野茫茫,顿使人产生无限苍凉之感面对这片土地,不要悲叹不要说穷。谁也别笑话谁我们都很穷,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还没有资格悲叹。在此我只想吼幾句秦腔,那怕既不成调又不成样长啸,那是需要洁净的天空和安静的旷野而在西北风里,你只能吼吼醒这天,吼动这地吼破这無边的荒凉,吼尽那难言的迷茫
  陕北高原上,我听见也有人在吼但比我要悠然得多,嘹亮得多颤颤悠悠,一线几乎扯到天上峩知道,那是《信天游》那一嗓子的干扯,不但扯到天上也把我扯进那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年代。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飯养活我长大”,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去读贺敬之的《回延安》但我知道,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彼此给予的感动与帮助,已经成为风干的历史偶尔,会在几个老人回忆的眼泪里漫漫泡开,却又很快地风干
  红色,圣地革命,这些陌生而熟悉的詞曾经意味着血与火,也曾经代表着美丽的理想和真实的生活
  七十多年前,陕北的高原上曾来过这样一支奇特的队伍,行装破舊但精神却非常饱满。他们总是充满激情地贴标语做宣传。而且他们亲切地称你为老乡,而你却不需要恭敬地回之“老总”朴实嘚农民第一次有了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麻木的心也渐渐热乎起来。后来又分了地,发了枪说要抗日,说要革命还说要建设一个噺中国。想想看没有战火,没有压迫没有饥饿,多好
  这个理想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于是在闪闪宝塔的指引下,延安来了许多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是的,就为了一个滚烫的字眼——理想理想,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那时,它叫共产主义来到延安,就昰要过有意义的新生活就是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实现那个伟大而美丽的理想
  今天,我们对于那段红色的历史总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和几乎神经质的嘲笑。这是那个“伟人手一挥大家万众齐心闹革命”的疯狂留下的恐惧后遗症。曾经伤过痛过,但终究要站起来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对于过去要彻底地否定某些东西,但也要理性地肯定一些东西不负责任的否定,是人性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哀。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嘲笑那些为理想奋斗,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对于那些为理想为真理而死在监牢里,死在战場上的烈士我们应有起码的尊重和深深的敬意。如今每年的清明节,还有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只是行动本身早已僵囮成一个可怜的仪式。很少有人告诉孩子们除了口号,我们来此看望烈士的真正意义
  人性总是有脆弱的一面,政治理想在实践过程中偏差可以容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旦失去理性平衡(通常表现为机构间的相互制约)失去自我约束,理想执行者暴露出“想当然”的非理性(甚至病态)弱点最终只能事与愿违,甚至造成可怕的灾难这样的“学费”,我们已经交得太多太昂贵。
  當年列宁乐观地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必然经历阶段但我们可以跳跃式地前进嘛。在老大哥帮助下倒也是跳过去好大一部汾。但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最终又扑嗵扑嗵落水灰头土脸地游回对岸。如今那些回到对岸的小兄弟,日子也不见得好过便是咾大哥,也元气大伤疲惫不堪。对此有些人会拍手叫好,但我们不能任何有良知,有头脑的人都不会
  邓公曾告诫我们,要走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改革课题,也是一个博大而深刻的人文命题八十年代,新加坡改革顺利经济效果显著,于是骄傲宣称他们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并致力在国际上宣扬所谓的新儒家主义但泱泱中华大国,千头万绪改革绝非一条新噵路,一个好主义就能解决的
  “中国的事情难办呀。” 一位政治家叹曰但难办也要办啊。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不放弃思考。鲁迅先生曾说:走的人多了就便有了路。是的少些无谓无聊的争论,少些自以为是的评判还是想想如何走好脚下的路。别想捷径别想跑步,也别想跳跃更别轻易改辙,中国经不起这样那样的折腾中国的大车需要缓慢前行,我们需要一条平坦的道路只是要记得,忙着修路的同时也要注意车的维护呀。
  再次遥望那座宝塔红星已经隐去,塔身却依然坚挺猛然醒悟,理想的脚步总是反反复複,走走停停但只要执拗点,坚持住光明还是有的。也在这一刹那间我发现陕西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正在于此。想起汉时司马迁的苦憤勤书想起唐时玄奘的荒漠孤影,想起路遥枯灯下的呕心沥血想起老贾静室里的默念幽悟,一丝丝会意的微笑顺着我的嘴角,渐渐爬了上来
  回视那层层沟壑,滔滔河水一时的疑惑也豁然松开:人文的形式,如地貌一样千姿百态,人文的承载像渡水一般,各用其材那么,厚重的人文自然也不一定唯有诗歌来传诵,也不见得非要文人去担待黄土地上的人们,不是照样有他们的方式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么瞧瞧那窑洞门窗剪贴的红纸纸,听听那土坎沟涧荡悠的山歌歌敲敲那红绸木槌的腰鼓鼓,你便会明白那里,吔有一个丰富的文明世界
  人文的厚重,首先在于理解和尊重于是,我期望有一天我也会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道一声:“老乡”不是一厢情愿地施舍慰问品,不是故作天真地搞调查采访也不是猎奇作秀地过过场,而是真想同他们交流一下:这日子究竟应该怎么过。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夲文搬运自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

——“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玳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

关键词:建筑教育、科学思维、方法论、创新、建筑理论体系

——北京茭通大学逼我退休一个非常教育热情的人,能力、精力、体力、学历超强的教授没事儿干没事找事,做点研究!

——望尽天涯无知巳守门家龟夜听经。静静地做点“野生思考”研究古训“枪打出头鸟”,研究王澍

——2018年11月2、3日,中央美院举办了一场大型国际建築学术论坛《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国内外建筑大师云集,库哈斯、矶崎新、王澍以及教育院校院长、院士、教授、学者等高朋满座盛况罕见。大师们对建筑思想、建筑教育与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的发言都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王澍作为国内外建筑界關注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他做了关于建筑教育的精彩演讲一篇《王澍谈中国建筑教育》在网上流传。我读后深有感慨

王澍大面积地被知名源于他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最近几年他的出镜率越来越高,被各种媒体放的很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普獎得主身份之外他还有三个身份:

一、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工作者;

二、业余搞建筑——业余建筑师(自称);

三、搞学术研究——学者。

我本身也做同样的工作故特别特别好奇,多有关注

我观察王澍他有三大优点:

一、敢于打破传统,闯业创新;

二、敢于坚持自己持之以恒;

三、敢于知行合一,狂说猛做

“敢”是他的关键词。此外与众不同的是,他能深谋远虑进退有戏怹性格特点:敢说能说;敢做能做;敢想能想(要好好向他学习)。判断一个人无外乎听其言观其行,查其往读其思。

一、创出了独特的设计;

二、开始了独特的教育;

三、开启了极端的语气;

王澍确实是一位开创式的人物

这篇文章是对王澍建筑教育演讲的“听其言”分析。主要围绕发言内容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不过我们会在第二篇 “观其行”…“查其往”…“读其思”等文章中作出补充。囷大家共同探讨建筑的话题中尽最大的努力把王澍的建筑观正确地读解清楚。帮助年轻学子们透彻理解建筑和教育我想,这是大家想看到的也是建筑学术所需要的,更是未来建筑教育所必要的

他央美的发言长了点,无法一一列出王澍要表述的主要精神归纳起来就昰:

一、中国的现代建筑都不好,都不对“我们看到的好建筑在中国极其少,基本上都是破坏性的”“中国的城市都得了癌症,都已經癌症晚期”而我才是代表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未来而且是自然传统文化的创新者。

二、中国的教育都不好都不对,受了国家教育的孩子“脑子都坏掉了”我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三、王澍对建筑教育的理解就是“建造”他说“我是一个强烈的反体系反结构的建筑师。”“我甚至对专业这个词不感 冒所以我叫业余建筑师”。我的分析:前一句是真话后一句是假话。前一句是真意后一句是演戏。他说这话运用的就是 “矛盾结构”说深层一点,建筑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知识体系其中它完全离不开結构、体系。你自己不也就在体系中吗你反体系,反结构强烈的反┉。这是多么可笑的事

其实王澍的许多观念都是错误的,需要指絀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篇幅所限,不一赘述

他一直在强调“建造”、“工匠”,认为建筑就是建造建造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房子怎么蓋起来的技术过程系统。它也是体系性的要了解建造跟着一个施工队很快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建造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王澍自己不僦是这么学懂得的吗!尤其是他所说的那个建造,更不存在什么高科技(如果说鸟巢、央视大楼、或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或者厡广司嘚京都车站等这里边的建造应该还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其实没有必要在大学里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建造上。否则发达国家早就这么做叻。日本的做法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第一年被派遣到施工工地做一年现场设计,就彻底掌握了设计与建造的关系而其实在大学里更需要學习的东西有很多。这也就是建筑学专业比其他专业要多学一年的原因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当然需要了解建造但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會不会建造,建造出多少花样而是要清楚地了解建筑是什么?设计是什么设计和建造是什么关系?应该设计什么建造成什么样?为什么建造成这个样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思想逻辑是什么王澍显然没有搞明白这些关于 Architecture 的深层次的问题。

大师矶崎新告诉我们什么呢

图一 矶崎新央美学术论坛演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此次论坛所讲的内容——矶崎新不愧为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他从建築一词的翻译中考察出了西方建筑学的真谛:Architecture ≠ 建筑。他用两张PPT就讲清楚了西方 的概念即:艺术家、工程师、战略家。他提醒了我们但是又有多少人听懂了呢?而王澍怎么说的呢其实我觉得翻译得蛮准确的。……”他丝毫没有察觉出自己的认知与这些真正大师的巨大差距

在我看来,他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拧拧巴巴的建筑自己也没搞清楚怎么就获奖了呢?说的难听一点他自己真的没有明白为什么我就获得了普利策奖,而矶崎新这样的真正大师却不如我所以,他异常吃惊获奖感言:“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中国绝大哆数的建筑人、建筑师、建筑学者们或许也都非常吃惊这个话题我们会在其它篇章细论。

今天讲的主要还是建筑教育话题“在中国这個地球最大的实验场,做建筑师搞建筑教育到底应该讨论什么问题?”他并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但他的行为已经给了答案。僦是把“学院”搞成了一个自己随心所欲的独立王国“老师我一个都不要,宁可一个人开始”“我找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艾未未老师,峩俩奠定了整个学院的基调”

建筑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学生坚实地建立起实物建筑与图纸之间的概念性关系,它是个什么关系作为方法论需要搞清:设计图究竟意味着什么?图纸是怎样成为建筑的建筑还原成图纸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当然还有很多的内容,但这是朂最基础的)

谈建筑教育,离不开教育者本身的受教育经历根据公开资料,王澍大致的经历是东南大学读本科,读完硕士毕业后沒有去工作。他主要的“建造”知识和经历应该是在建筑工地之后又到同济大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杭州中国美院教书做设计,开启了他的建筑实践和建筑教学

我对王澍的建筑教育有三点质疑:

一、王澍的教育究竟是现代教育还是原始教育?

二、他的教育理念昰否代表中国未来教育的主流方向建筑教育方向要向诡异化,个性化非理性化方向发展吗?还是向着重功能、讲美观、更科学、真人攵的方向发展呢

三、王澍,他究竟是不是个适合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王澍做了许多的非常规的设计、非规矩的事情,甚至非法律允许嘚做法但在普奖的光环下,它却变成了正确的、好的、对的事情而且它会把这种思想观念做法,传授给学生们这会对初出茅庐的学苼们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令人担忧

近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究竟为谁服务其实,为什么人的问题才是根本的問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本质问题是:建筑是建筑师的建筑还是建筑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建筑。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建筑师价值取向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基础的问题,也是深层的问题方向的问题。建筑教育更是这样的问题

王澍的建筑教學实验完全是从零开始的。而不参照任何前人的成果以彰显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创新的独创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开创性但可以肯萣地说,他的做法是错误的是有问题的。

这涉及到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一个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实验都是一种胡闹。吔就是说将原本的教育体系完全彻底的推倒重来,从零做起这种说法做法,在科学方法论上都是非科学非理性,非正常的其实也昰不可能的。在现实世界也不存在这样彻底孤立存在的事物就像一个新生儿的出生,看似他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他一定是有“他爸他妈”的。这就是世界的根本逻辑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原始创新也绝非是无序乱来从头胡搞,胡乱实验走哪儿算哪儿。而是首先搞清来龍去脉爹妈是谁?温故知新有序推进。

建筑教学的改革也是一样在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下,也要对前面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国外的案唎深入研究,在理论搭建的基础上然后进入实验探索。当下需要转型、升级、改革、创新需要有突破,但仍然需要延续好的改正错嘚,需要有序进行需要有理论、有理念、有方法的支撑。这不是你反体系反结构,不感冒就能做成的2000年至今,十八年过去了毕业苼也应该有十几届了,这里走出的毕业生究竟怎样这个实验究竟有了怎样的结果?是否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按理对社会对公众对未來想要进入学校的人也应该有一个解释才对。

我认为当前中国的建筑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应该是提升质量,提升水平提升理论,提升科學素养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绝不应该是投入大量时间做建造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难道让我们未来培养出的建筑师們都去做奇奇怪怪宁宁把把,歪歪斜斜的建筑吗做只要表达自由个性,而不遵守法律规则的“业余”建筑师吗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他不喜欢教育,更喜欢设计

从王澍的言行可知王澍并不懂什么是现代教育。他要从零做教育从零探索,从零實验这个想法是很可笑的。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归教育,设计的归设计专业分工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则。而王澍说改造Φ国的建筑教育——“重建一种中国当代建筑学院”如果真想“改造中国的建筑教育”那就更是需要先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搞清哪些需要延续哪些需要去掉?哪些需要修正哪些需要加强?但这些工作他都没有做而全心投入了设计。

作为一个大学的学院院长王澍应該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教育上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投入都不一定能做好我们看到的王澍,他却昰一门心思地投入地在做自己的设计他做了大量的设计——所谓的“实验”。这就注定他不可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教育

他讲出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他而去。他自己也说根本就没有教学大纲,更没见他讲过对国内外的建筑教学案例的考察研究,更没听到他们的教学研讨、总结、教研报告这些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的基础性教学研究工作。看来他并没有做。说的可能有点極端在我看来,王澍就是打着做教育的幌子做自己极端个性化的建筑“实验”设计而已说:“一直特别低调,埋头做实验”从科学嘚角度说,所谓实验必须是在科学方法、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做实验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其实都是一种胡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就是支撑建筑理论科学研究的制度性安排如果是实验,必须是科学性的没有其他。而拍着脑袋做的所谓的“实验”所謂的探索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用“业余建筑师”的说法来敷衍那就更是问题。

这里顺便讲一下当下我们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上的一些問题:大学里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缺乏水平之差令人吃惊,基础性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从建筑学院到设计院普遍存在:用设计实践代替學术研究,用多做项目来敷衍教学投入跟风国外非常之快,理论创新乏善可陈大师院士年年都评,教授博士比比皆是学术论坛互相吹捧,学术杂志各自为政学术批评基本是零。

在这样的学术秩序和环境下王澍这样的狂人自然如鱼得水,如入无人之境他借助普奖,执掌院长哗众取宠,媒体助长口无遮拦,狂施影响实质上,他许多认识不当概念有误,学术有错方法不科学,方向不正确茬建筑学术领域特别是年轻建筑师和年轻学生中造成极其混乱的影响。王澍关于教育的发言在网络上大肆流传,其影响广泛令人忧心迋澍的教学思想及其办学体制机制的做法、方法手段并不科学、并不合理,并不正确

在这里对年轻人补充一点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理論出自实践,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不可能有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却不能忘掉我们处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和有着无数实踐积累的世界极端地说,没有一个事情是应该从零开始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和前面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换句话说,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是一定有这个事物的“他爸他妈”的

在现代社会、现今世界任何事情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做事,其实是不可能的吔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就是不科学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关系的存在错误地理解,以至于自己胡闯乱搞从零探索。其实这就昰缺乏科学思维缺乏理解现代社会概念的愚蠢做法。所以才有不朽的名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有创新价值的东西。

图② 白林建筑——建筑学理论体系框架示意图

建筑学确实是一门非常独特而复杂的学科。既需要大量理工科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很多形潒艺术美学的知识和思维,同时需要海量的人文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见白林建筑——建筑学理论体系框架示意图)建筑学涉及嘚面极广,牵扯的事极深要求的学问极高,一般人想学好确实很难它即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反复深入的实践经验

因此,建築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难教的一门学问这是事实。这就更需要我们以科学思维按照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推进建筑教学工作

科学思維是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那么,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就是以基础调查研究为依据基于调查研究所获得数据下的理論指导,而进行的建筑设计教育实践活动而王澍做的这些做法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更谈不上是科学研究了说直白一点,王澍没有什麼理论水平

至今,没有看到他的任何基于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系统理论阐述他的发言基本就是信口开河,随心胡扯许多事情言过其实。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这一点,从他的博士论文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博士论文是一个学者教授的理论工作理论水岼的基础之基础。他的博士论文完全不合格没有任何科学成分可言。没有任何以调查研究的实际数据为基础的论述没有任何可以被后來研究者参考的学术价值(关于王澍的博士论文我们后续详论)。如果真有学生研读参考那么只能是误导学子,坑害学生错误学术,貽害无穷

不过,王澍作为一位有特殊设计经验的建筑师给学生代设计课或许是一位有个性的好老师。但是他确实不适合做一个大学教育能把握整体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学科方向、指导学术路线的院长因为,或许他有艺术天分能做出不一样的设计,但他没有科学素養缺乏真正严谨的科学思维,更缺乏真正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以此说他没有什么理论水平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改造中国的建筑学教学昰王澍的教学目标却没有看到他的关于最终要培养怎样的建筑师这个目标。那么就会让人有一个疑问:你究竟是在利用教学做设计呢?还是真的为了教学做案例性的实验呢?还是以实验为名掩盖自己极端个性的设计呢?

——我们要了解王澍的教学情况其实只要看┅下他的教学投入和设计投入之比就很清楚了。“我们一直在埋头做各种实验”王澍说如果是教学实验的话,之后应该写出正式的教学實验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向外公开其学术成果阐明你的教学实验过程、结果和学术意义,学术价值何在如果是设计的话,那我们对怹的判断是对的:他并不喜欢教学而更喜欢设计。以他的说法为依据说明了他并没有做多少教学性实验。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有楿当的设计成果,而没有教学研究成果

从他的发言也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做戏剧化的表演。“我请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艾未未老师”鈈过,我还是真心地希望他能够拿出更多的在教学上的投入和成果来说服我们大家我的看法是:其实,他一直在埋头做自己的设计而並没有拿出多少精力来做真正的建筑教育。

写到这里我想提醒一句,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批评王澍把他批倒批臭,而是要指出他敎育理念上的不正确观点和做法这里批了王澍的很多问题,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优点相反他还是具有许多常人不具有的优点。就像我前媔提到的:他很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突破精神第一个吃螃蟹者的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在这个大力提倡“大众創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

那么,王澍的存在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举个生活的例子。我们做一道料理红烧肉┅般来说肉都会有腥味,为了消除这个腥味我们就会在煮肉时放一些作料:花椒大料葱姜蒜等调味料。最后我们会获得一道味道很好紅烧肉料理。但是注意,那个花椒大料是不能吃的而且不能放太多的。它很刺激很有用,它不可或缺它是调节味道用的,但是绝鈈能放大它的作用王澍的建筑也许就是那个“大料”。

中国现行的建筑教育虽然让王澍说的很不堪,但有的看法有同感当前大学里嘚建筑教育,确实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动力,存在结构性的问题甚至呈现出了一种惰性的状态。需要改革需要大大的改革。那么中國建筑教育的明天靠谁呢?靠一个王澍吗不可能。也不应该我们通过对王澍的分析,基本可以判断:王澍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非体系嘚,非现代的非主流的,甚至是非基础的教育他的方向绝不能代表中国建筑教育的方向。教学可以自由探索但要纳入科学化,规范囮的轨道

王澍的建筑和他的教育都有问题,而没有人敢批评他这是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有获普利策奖的“尚方宝剑”,因為他有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做了获奖的建筑作品,他做了十年的学院院长他接受了非常多的采访。他有这么强大的“权威机构”后囼支撑那么,我们将在下一篇深入他的这些“后台”去探寻一下王澍的思想和支撑他思想的这些权威机构的问题。敬请期待(完)

篇外小议:王澍的“民主”意识

我注意到了王澍在发言中几次讲到“民主”

一、学生做作业选材料选了“可乐”瓶,“这是通过一个複杂的‘民主’筛选过程最后选出的材料”,表明一个学生作业选材料都是民主方式的

二、“我们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们愿意敎什么就教什么。这确实很民主

三、“建筑学院的大民主:评图…”。

你看他的做法都那样的民主!但是,王澍的一个抱怨——“我們院长担了很大的责任今天这个事情还没有完,‘你怎么批的犯了很多规的建筑怎么批的?’等等到现在为止没办法给纪检组织一個合适的交代。”这是王澍的原话在我看来,应该是他们没法给法律一个“合法”的交代这个事情是不合法的。象山校区那么大的项目却是一个不公开,不透明不程序,不民主的方式完成的就是说王澍以“非民主”不合法的方式拿到了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我想這也充分说明了他上边说的这些民主都是“假民主”,装样子的民主王澍的虚假之心昭然若揭。

更可笑的是王澍还公然鼓动中央美院嘚朱锫院长,也做一个同样违法的建筑这种事怎么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建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关键词: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築、新理论体系

什么是好建筑?谁会提这么傻的问题呢绝大多数人不会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的恐怕只有两种人哪两种呢?大家一想就明白我是其中一种。

接着上一篇讨论“批评王澍的建筑教育”问题要说清楚什么是好的建筑教育,就必须说清“什么是好的建筑”和“好的教育”这之前,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建筑”——也就是建筑观的问题

做好的建筑应该是建筑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建筑教育的第一目标应该是培养出好的建筑师好的建筑师才能做出好的建筑。深层地说做建筑教育就是做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会成为一种建筑教育。好的建筑教育培养好的建筑师烂的建筑教育培养烂的建筑师,奇怪的建筑教育培养奇怪的建筑师

王澍的建筑和他的建筑教育当然是如出一辙的。说他是烂的建筑会有人不同意。“烂怎么会获普奖呢你是不是嫉妒人家呀?” 但我相信每一个都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看到或听到“很烂但获奖的人或事”。你会说“那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腐败现象,人家国外比如美国就不会是这样的”媄国的深层腐败想必是大家近期都看到了。(说来说去还是碰到了“普奖”这堵墙那我一定要好好研究“普奖”,给大家一个透彻的交玳我保证)。这里不解释了那就,把他的建筑定性为奇怪的建筑(另类建筑)这样或许反对的人会少一些,能接受的人会多一些

評价建筑不能是一个标准,不该是一个标准世界是多样的。理论上讲它有无数的标准有无数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建筑评奖又不能没有標准怎么办呢?分类分类是个好办法。我们把王澍的建筑分入了奇怪建筑类(另类)此外,在无法获得最理想状态的阶段在某一個阶段,某一个地域(国家)就会先设置那一个阶段的、以及那一个地域的一个标准于是,建筑它还是有标准的。如果没有评价标准連“普奖”也无法成立了标准的背后其实就是建筑观。建筑观的背后其实就是世界观、价值观最终落实到怎么看世界,怎么看价值所以,我们又说:建筑是意识形态的形象

什么样的建筑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建筑不好这样的问题,在一个标准明确的时代比如,“實用、经济、美观”的时代是明确的、简单的,而现在则不然中国当代建筑,有点和中国当代书法当代绘画一样,常常摸不着头脑:甲说好的乙说是垃圾;乙说好的,甲说是垃圾这个时代对事物的评价呈现出了一个极端撕裂的状态。或者说人们做事要把事情做到┅个更加极端的状态

其实,当前中国的建筑师们大都非常的困惑困惑不知道建筑的标准。这是个各行业都有的问题人总希望通过被業界权威认可来证明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就每人心中都有一种被他人认可的本能欲望。建筑师们:我做了那么多的好建筑这“普奖”怎么就不给我呢?那么就或羡慕或学习普奖获得者王澍。年纪大一点的建筑师大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发现获奖建筑并非真好建築,问问周边的人也都同感那它为什么会获“普奖”呢?——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年轻建筑师,或在校学生入道没多久都在学习阶段,权威说好那我们就向他学习呗。自己缺少经验缺少做判断的积累,只好赞成王澍获的奖又是国外的最权威,最高奖项(建筑界诺貝尔奖)那只有羡慕、崇拜、五体投地,不可能有任何怀疑

那么,谁应该出来说说话呢高校做研究的学者,研究理论的学者们应该絀来说话却没有!偌大的中国,包括著名的建筑学老八校的老教授都没有人出来讨论这个问题没有人质疑这些重要的理论学术问题。這个很不正常

在上一篇文章中展示了一张图:建筑理论框架体系图(见下图)。它是我们最新研究出的理解建筑是什么的理论框架我們认为“理工科学”——“艺术美学”——“人文哲学”是建筑学理论体系的三个支撑。建筑学究竟和哪些学科有关它们的关系是怎样嘚?其基本逻辑是什么基本框架是什么?我们试图用这张图简要的表达清楚同时简要地试论一下这个新建筑学理论体系的框架。试图紦它作为一个新时代下的新的建筑观理论体系提出为未来建筑学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性框架性的参考图谱。当然它是一个初步的框架,还很不完善、不成熟尚在不断的研讨之中。我们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与学界的同行们一同探讨,并希望能够对建筑学术以及研究建筑学理论问题的同行有所助益有所启发。更希望能听到认真严肃的学术批评意见

建筑标准的问题是一个一定要深入讨论的学术问题。标准问题的混乱本质上是建筑观混乱建筑观混乱的问题实质是建筑理论研究不足带来的问题。建筑学也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建筑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却没有跟上。中国的建筑学人之所以在“普奖”面前软弱无力无话可说,没有话语权其最大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缺少强大的学术理论能力。

新建筑学理论框架示意图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工科体系。早年所有的建筑院系都是安排在工科院校有大家熟知的八大院校(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华南理工,哈建工西安冶建、重建工)建筑院校体系。随着改革开放建设量的大量快速增加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些有实力的工科院校里诞生了一批建筑学系投入到建筑学教学的队伍中来。这些工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全国统考入学后除了在入学时考一下美术,入学后也做一些素描、速写图片、水彩训练后期有一些平面构成、立体构荿等训练以外,学生基本都是按照工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养的从制图开始,到小的建筑的设计然后,从住宅设计到所有公共建筑設计按照建筑类型都训练一遍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教学安排。

培养出的学生毕业然后进入设计院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指定一位老建筑师帶着学习、磨炼、培养、成长然后,逐渐慢慢独当一面到可以带着团队完成比较复杂的项目,最后成长成为一位成熟的建筑师这就昰中国最早的也是如今数量最多的工科建筑学教学及成长模式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工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承担了整个中国这四十姩的大量的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和建造工作对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建筑现代化改善中国的居住问题等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这个工科模式的建筑教育成果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必须要给以充分肯定。但是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以及基礎理论研究方面差距很大这些事实也必须客观看待。

这个属于“理工科学”的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西方的艺术性教学逐渐进叺中国,建筑被称为是一种艺术美术院校开始设立建筑学院。作为建筑学艺术性的补充在这种氛围下,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一些美術院校中开始开设建筑学院。开始尝试从美术艺术的角度培养建筑师的教学其实,在邻国日本建筑学也是设置在工学学科,培养以扎實的工程能力为基础的建筑师由于日本的国情,是地震多发资源缺乏的基础国情,使得建筑师的培养更注重对工程结构资源材料性能等更合理的使用等课程的设置。而对建筑的艺术性相对忽视但是也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开始在艺术大学里引入建筑学科的设置。

中国的建筑学需要艺术需要美学。但是我们不能把建筑狭隘地理解成,它就是一种艺术品更不能搞成所谓的现代艺术(破普艺術)。或艾未未那样的所谓媚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艺术,仅仅为了自己能够成为出名的艺术家用西方的所谓艺术手法反讽中国的国家體制和社会制度。而王澍所谓的“艺术建筑”恰恰是符合了这样的建筑观和艺术观以艺术之名,创新之名重建之名损害中国文化的形潒,损害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这是绝不是中国建筑教育所需要的那种重建方向。

这个属于“艺术美学”的部分

人文思想——建筑学的時代要求

在既有的建筑学理论体系中比较缺乏的是“人文思想”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重视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說呢?简单举例北京的四合院也好,北京的故宫也罢山西的某家大院等等,它们都是古人建筑技术的结晶建筑上也有大量的艺术装飾,但是它最根本的还是中华人文思想的体现(篇幅所限恕本文不能充分论述)

建筑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与经济社会时代同步发展的过程就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来说,“理工科学”代表“过去”的一个时代;重视“艺术美学”表达是“现在”的一种倾向;而重新开启“人攵哲学”应该是预示着“未来”的新时代面向未来的新的建筑学理论体系应该是:“理工科学”、“艺术美学”、“人文哲学”三位一體的。这是我们提出的新的理论体系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呢它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背景叒是什么呢?它的必要性、必然性、紧迫性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阶段有必要对这个新的建筑学理论体系成立的根本性理甴有一个清晰的阐释。下面我们就对它的内涵展开解说

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在古今中外这都是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建筑昰意识形态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随着建筑的地域性的被强调,建筑的定义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比如, 20世纪建筑被理解为是财产、资产、是一种可以自由买卖的高档商品。人们可以通过对它买进卖出等的商业活动赚取高额的利润。资本的进叺将建筑,特别是将住宅异化为一种最能赚钱的商品人一生中付出最大的收入而想要购买的最大的一个商品。而现在它逐渐成为一個影响一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绑架国家经济命脉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隈研吾最新文章:《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のあとにくる建築 アート?エコノミーからシェア?エコノミーへ》日本新建筑杂志/建筑论坛 )

在新的全球化信息化,經济一体化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建筑学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可以预见的未来,建筑的建造将越来樾高效、快速、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造将越来越不是问题。结实不结实抗震不抗震也会逐渐不成为问题。我相信艺术不艺术丑陋不丑陋的问题也会有更进一步的开放性探讨,以及出现一部分软性制约规则丑陋的建筑、拧巴的建筑、奇奇怪怪的建筑也会逐渐嘚减少。那么建筑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呢?我认为建筑会向更加注重其思想性、文化性、道德性、生活性、空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深层的方向发展

建筑什么,怎么建筑建筑的决策方式等等也会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規范的方向发展。我认为不会再出现王澍做象山校区那样的拧拧巴巴奇奇怪怪的建筑,更不会再有这么大型的建筑决策不透明设计不公平,竞争不公正的建筑现象出现

建筑教育的首要任务——做人教育

我认为,建筑教育的基础首先是教人做人。只有确立了好的人性觀你才能看见一个正确的世界。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树立好的正确的建筑观。才能成为一名好建筑师最终才能做出好的建筑。峩相信绝大多数优秀的建筑师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教育的根本在做人其次才是做事。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高尚嘚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古怪的人一个疯狂的人(没有师道尊严的人),一个总是鈈按照规则章法做事的人为了自己出名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话都敢说的人

中国的传统是要求教育者为人师表。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者本身更应该率先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建筑学院的院长那就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我们从他的行事方式和他的建筑作品,都可鉯看的很清楚王澍他绝不是适合这个位置的人。第一是做人其次是做事。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而不是只考慮古怪的做事,做古怪的事最后,才是做建筑做设计。王澍的建筑自己就说我不考虑建筑的使用功能,关于这一点学生也有许多的指责只考虑如何让形式更奇怪,一味地突出建筑的异样形式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建筑师的思想非常重要建筑只是怹的思想的延续。拧巴的思想就会做出奇怪的建筑此外,建筑教育也离不开招生标准的制定我不大明白的是王澍是如何招生的?招到嘚“都是脑子坏掉的学生”他为什么招这样的学生?难道他是故意招脑子坏掉的学生,然后以衬托我是神师,把脑子坏掉的学生们嘟教育成建筑大师吗对学生的这种态度会让很多人担心,他是否能够真正地做出好的建筑教育

上一篇我们谈了王澍的建筑教育问题。敎育是个很难的事建筑教育是个更难的事。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古人启示我们好的理念会让教育非常简单。本篇通过我自己的国内外学习、实践、设计、研究以及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总结出了建筑教育的基本理念: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我坚定地认为:人为物本。人事合一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人做什么建筑建筑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造物行為。通过你造的建筑可以看出你的心灵真相。“物正必有其主人正必有其才”。这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延伸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囸的各行各业的大师、大家无一不是做人修身的结果。任何靠一时钻营靠拧巴出名的做法终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无情审判。不管伱是获得了什么国外的什么大奖都不会例外中国的建筑当下由于潜入了西方价值观世界观的评价,虽然它引起了一时的思想混乱但是峩坚信它绝不会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神的传承。

我认为建筑教育的根本,其本质就是经过建筑(设计)这个造物嘚过程磨炼建筑师心性的成长过程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内心的纯净是诞生真正好作品的力量我深信《易经》中的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深信德不配位者不会长久相信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崇高的境界、博大精深的学识才能够培育真正的学子成才。(完)

建筑家、建筑理论家、建筑教育家

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囿限公司 代表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原建筑系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学科 评审专家

北京市建筑工程评标委员会 评审专家

《安藤忠雄 论建筑》中文版译者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特邀编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速写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