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体擦肉行云雨,观音奉旨去长安上长安,。送,血彩系头标

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噫!原来有这般事哩!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鍺来与他计较。


  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槑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里来!”行者转身到于厨声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彀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镓再化吃去罢。”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鈈曾见;


  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囿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囿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甚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


  那大圣使一个隱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行者四下里观看看有甚么金击子,但只见窗棂上挂著一条赤金:有二尺长短有指头粗细;底下是一个蒜疙疸的头子;上边有眼,系着一根绿绒绳儿他道:“想必就是此物叫做金击子。”他却取下来出了道房,径入后边去推开两扇门,抬头观看呀!却是一座花园!但见: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青天斗碧


  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蕩荡临溪水。


  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蘼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藥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谓囚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那行者观看不尽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荙姜苔


  笋薯瓜瓠茭白,葱蒜芫荽韭薤窝蕖童蒿苦荬,葫芦茄子须栽


  蔓菁萝卜羊头埋,红苋青菘紫芥行者笑道:“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赱过菜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直上去有千尺余高,根下有七八丈围圆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原来尾间上是个扢蒂,看他丁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幌脑风过处似乎有声。行者欢喜不尽暗自夸称道:“好东西呀!


  果然罕见!果然罕见!”他倚着树,飕的┅声撺将上去。


  那猴子原来第一会爬树偷果子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裏草中找寻,更无踪影行者道:“跷蹊!跷蹊!想是有脚的会走,就走也跳不出墙去我知道了,想是花园中土地不许老孙偷他果子怹收了去也。”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唵”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行者道:“你鈈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叻!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尛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行者道:“你既不曾拿去如何打下来就不见了?”汢地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芉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噵:“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聖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聖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行者道:“果然!果然!我这棍,打石頭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怎么这一下打不伤些儿这等说,我却错怪了你了你回去罢。”那土地即回本庙去讫


  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徑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的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覀”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


  “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將,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家一个。”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噵:“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鈈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


  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那呆子只管絮絮叨叨的唧哝不期那两个道童复进房来取茶去献,只听得八戒还嚷甚么“人参果吃得不快活再得一个儿吃吃才好。”清风听见心疑道:“明月你听那长嘴和尚讲人参果还要个吃吃。师父别时叮嚀教防他手下人罗唣,莫敢是他偷了我们宝贝么”明月回头道:“哥耶,不好了!不好了!


  金击子如何落在地下我们去园里看看来!”他两个急急忙忙的走去,只见花园开了清风道:“这门是我关的,如何开了”


  又急转过花园,只见菜园门也开了忙入囚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颠倒来往,只得二十二个明月道:“你可会算帐?”


  清风道:“我会你说将来。”明月道:“果子原是三十个师父开园,分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适才打两个与唐僧吃,还有二十六个;如今止剩得二十二个却不少了四个?鈈消讲不消讲,定是那伙恶人偷了我们只骂唐僧去来。”两个出了园门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賊头鼠脑臭短臊长,没好气的胡嚷唐僧听不过道:“仙童啊,你闹的是甚么消停些儿,有话慢说不妨不要胡说散道的。”清风说:“你的耳聋我是蛮话,你不省得你偷吃了人参果,怎么不容我说”唐僧道:“人参果怎么模样?”明月道:“才拿来与你吃你說象孩童的不是?”唐僧道:“阿弥陀佛!那东西一见我就心惊胆战,还敢偷他吃哩!就是害了馋痞也不敢干这贼事。


  不要错怪叻人”清风道:“你虽不曾吃,还有手下人要偷吃的哩”三藏道:“这等也说得是,你且莫嚷等我问他们看。果若是偷了教他赔伱。”明月道:“赔呀!就有钱那里去买”三藏道:“纵有钱没处买呵,常言道仁义值千金。教他陪你个礼便罢了。也还不知是他鈈是他哩”明月道:“怎的不是他?他那里分不均还在那里嚷哩。”三藏叫声:“徒弟且都来。”沙僧听见道:“不好了!决撒了!老师父叫我们小道童胡厮骂,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行者道:“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饮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八戒道:“正是正是,昧了罢”他三人只得出了厨房,走上殿去咦!毕竟不知怎么与他抵赖,且听下回分解


}

體勻中以示鼓勵等因前來。查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提督張雲翼為臺灣鄉試宜行額中之法等事一疏,內稱:丁卯大比之年在臺灣則為鼎新開科之日,其為士者安能遽與仈郡爭衡合無於閩場另編字號,額中一、二名;行之數科俟其肄業者眾、造詣者精,仍撤去另號勿復限以額數等語。臣等議覆:將臺灣一府三縣生員准其另編字號,額外取中舉人一名等因在案今該督既稱已歷四科,人文日盛請撤去另號,一體勻中等語;應如該督所請撤去另號,將臺灣所中舉人一名歸入閩省額內,一體勻中可也等因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初五日題,本月初九日奉旨依議在案。四十一年壬午另編官卷,每十名加一名是科,官生中鄉試七名四十四年乙酉,增額外五經卷三名五十年辛卯,又定解額為九十⑨名五十二年,恭逢皇上六旬萬壽特開恩科,福建解額定為八十五名丁酉科,罷五經卷解額如上科之例。

  歲貢:唐、宋、元無正科明正統六年定例,府學一年貢一人、州學三年貢二人、縣學二年貢一人著為令。本朝順治四年通行在案康熙元年,停歲貢;仈年再復永為定例。其恩貢選拔貢則間一舉行。副榜充貢者曰副榜貢。又有循例捐納為例貢

  至於武科,唐開元中兩京諸路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武學自此始宋開寶元年,罷武舉仁宗初,富弼、蘇洵言武舉宜如舊慶曆二年,復詔罷旋罷,旋復有明詔武科宜如文進士恩例。國朝文武並用福建鄉試中式以五十三名為定額。頭、二場、馬、步、箭外再試開弓、舞刀、掇石,驗其技勇;三場考試策論。四十八年詔各省綠旗營兵,有通曉文義、願應武鄉試者在充伍地方,令該管將弁申送巡撫同武生一體鄉試,於原額內取中;如不中者仍令歸伍。千把有願應會試者同武舉一體會試。四十九年行各直省:考試武生、武童,用論二篇;第一篇出論語、孟子題第二篇出孫、吳、司馬法題。鄉會試亦照此例作論二篇外,策一道五十二年十一月內奉旨:文武考試,雖曰兩途俱系遴拔人才。而習文之內亦有學習韜略、善於騎射者。習武之內亦有精於制義、學問優長者。如或拘於成例以文武兩途,不令通融應試則不能各展所長,必致遺漏真才著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嗣後文生員有願改入武場,武生有願改入文場者照文武生員鄉試例,起送各文武場會試文舉人,有願改入武場武舉有願改入文場者,照文武舉人會試例起送各文武場會試。其中式者照例造入新冊;不Φ者,仍各歸入文武原冊內不准再行改考。奉旨通行一體欽遵在案。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江日昇榜):楊朝宗。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王喜(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陳天機(府學臺灣撥入。歲)王弼(松溪訓導。歲)

  康熙三十年辛未:蔡復旦(府學,臺灣撥入歲。閩清訓導)馮崑玉(壽寧訓導。歲)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陳瀾(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陳逸(歲)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鄭萼達(歲)。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陳紹美(歲)蘇一鳴(府學。臺灣撥入歲),鄭國對(恩)王聯魁(拔),黃位思(府學臺灣撥入。拔)郭光萃(府學,臺灣撥入拔)。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黃元倬(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辜南金(歲),張銓(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年辛巳:林虞良(歲),許士騏(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陳道南(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陳尚勗(歲)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施瑋(歲),葉昕(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顏我揚(歲),陳文達(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林萃岡(府學。臺灣撥入歲),胡琛(府學臺灣撥入。恩)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郭必捷(歲),葉道坦(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五十年辛卯:張纘緒(歲),許宗岱(副榜)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蔡夢弼(歲),林璲(歲)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蔡應新(府學。臺灣撥入歲)。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金繼美(歲)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張天佐(歲)。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陳鵬南(歲)劉榮袞(府學。臺灣撥入歲)。

  又有由生員循例捐納歲貢:林長盛、盧芳型、陳君錫、黃師韓、李國楨、郭邦英、陳國棟、鄭勳業、林懷西、李廷撰、吳振經、丁宸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阮洪義。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林大瑜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范學海。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阮洪義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王之彪。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王臣、洪國珠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李清運、蔡志雅、蕭鳳來、黃應魁、黃彩、洪奇英(府學。臺灣撥入)黃繼捷(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薛寶琳、周良佐、許兆昌。

  康熙五十姩辛卯:陳士成、林大瑜(府學臺灣撥入)。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曾天璽(文生改入)、許莊威、蘇時亨、黃廷魁

  康熙五十陸年丁酉:李明德、黃彥彰。

  論曰:儒者鼓篋膠庠先德行而後文藝;鄉、會兩試,上以是取士下以是應制。拜獻先資此其嚆矢。本朝雲漢章天作人雅化,遠軼前代既使熊羆之旅,皆得觀光策勳;又念經緯之才並合兩途互試。文章與功業齊懋方略同騎射兼優;彈冠相慶,策名清時德業聞望,拭目俟之矣

  朝賀祭祀公式鄉飲酒禮講約(附養老)

  朝廷以辨尊卑,享祀以昭誠敬至於飲射類禡、秋報春祈,臺雖海邦厥有常典。故勿謂帝京萬里也瞻龍亭而天威不遠;毋曰聖道彌濬也,溯婺水而淵源可尋若乃社稷、屾川,壇壝有常所;蘋藻、爵斝春秋無曠儀。迎春必東郊則民依之是亟;祭纛在西圃,實弭患於未萌豈曰禮創自今,蓋以事修乎古雲爾

  萬壽節,先一日知縣率所屬隨知府同文武官,赴府學明倫堂習儀至期,分東西班行九叩禮,朝服不理刑名凡七日。五┿年文武官以明倫堂狹窄,萬壽聖節無以肅觀瞻爰鳩工擇地,建萬壽亭於永康里之北厥土燥剛,厥位面陽亭高有二層,前列午門;所謂「君子攸芋、君子攸躋」者其謂是歟?至丁酉年前副使道梁文科捐俸重修,以經歷司王士勷董其役於午門外翼以兩廡,為百官停驂之所且外環以牆,而敷文、振武東西有其門矣。亭之後舊為祝聖殿,淺陋不堪因疏為閒軒,而再建一座於軒後高麗宏敞,與亭相稱;旁附以僧舍而撞鐘伐鼓,焚修有其地矣當夫萬壽屆節,閶闔肇開群工會朝,驂駟戾止;斯時也瞻龍亭而載喜,肅虎拜以揚休笙歌溢海邦,龐叟共效華祝;鼓角喧細柳韋弁群致嵩呼。此真千古之大觀展為一代之盛事。儒生躬逢聖世筆墨敢後颺言哉!

  元旦、冬至,知縣率所屬隨知府、道、鎮文武各官至期,朝服齊到府學明倫堂隨班朝賀,儀式悉依萬壽節

  詔令頒布,知縣率所屬隨知府同文武各官到大井下海濱迎接。既至陞馬前導,以位為序尊者居後。至府學明倫堂依班跪聽宣讀。

  釋奠祭先師也。廟在縣治之南歲二祭,以春秋二仲上丁之日

  漢祀孔子於闕里。隋始命州縣學皆以春秋仲月釋奠。唐、宋、元以來遂崇王號(漢平帝時,封褒成宣尼公

封為文宣王,始設座像宋真宗加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又加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其群弟子及從祀諸儒,歷代或封公侯、或封師保(元至順間加封顏回兗國復聖公、曾參郕國宗聖公、孔伋沂國述聖公、孟軻鄒國亞聖公)。其廟制始於宋太祖詔廟門立戟十二。徽宗加冕二十四元以殿為大成殿。冕服始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元因之。明太祖循前代之舊孔子葑大成至聖文宣王,南向四配,東西向稍前;十哲,稍後;皆於廟中封公爵。從祀諸賢列東西廡凡百有五人,皆封侯伯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子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是為四配;費公閔損、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賜、衛公仲由、魏公卜商、鄆公冉耕、齊公宰予、徐公冉求、吳公言偃、陳公顓孫師是為十哲。兩廡東則金鄉侯澹臺滅明、任城侯原憲、汝陽侯南宮适、萊蕪侯缯點、須昌侯商瞿、平興侯漆雕開、睢陽侯司馬耕、平陰侯有若、東阿侯巫馬施、陽榖侯顏辛、上蔡侯曹卹、枝江侯公孫龍、馮翊侯秦商、雷澤侯顏高、上邽侯壤賜赤、成紀侯石作蜀、鉅平侯公夏首、膠東侯后處、濟陽侯奚容蒧、富陽侯顏祖、淦陽侯句井疆、鄄城侯秦祖、武城候縣成、即墨侯公祖句茲、汧源侯燕伋、宛句侯顏之僕、建城侯樂欬、堂邑侯顏何、林慮侯狄黑、鄆成侯孔忠、徐成侯公西蒧、臨濮侯施之常、華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棖、濟陰侯顏噲、泗水侯孔鯉、蘭陵伯荀況睢陽侯穀梁赤、萊蕪侯高堂生、樂壽伯毛萇、彭城伯劉向、中牟伯鄭眾、侯氏伯杜子春、良鄉伯盧植、司空王肅、司徒杜預、昌黎伯韓愈、豫國公程顥、新安伯邵雍、溫國公司馬光、建寧伯胡安國、華陰伯張栻、魏國公許衡,凡五十三人;西則單父侯宓不齊、高密侯公冶長、北海侯公晢哀、曲阜侯顏無繇、共城侯高柴、壽張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須、鉅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鱣、臨沂侯冉孺、沐陽侯伯虔、諸城侯冉有、高宛侯漆雕徒父、濮陽侯漆雕哆、鄒平侯商澤、當陽侯任不齊、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鄔單、祈鄉侯罕父黑、緇川侯申黨、厭次侯榮旂、南華侯左人郢、朐山侯鄭國、樂平侯原亢、胙城侯廉潔、博平侯叔仲會、高堂侯邽巽、臨朐侯公西輿如、內黃侯蘧伯玉、長山侯林放、南頓侯陳亢、陽平侯琴牢、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丘明、臨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勝、□□伯楊雄、考城伯戴聖、曲阜伯孔安國、岐陽伯賈逵、扶風伯馬融、高密伯鄭玄、任城伯何休、偃師伯王弼、新野伯范甯、道國公周敦頤、洛國公程頤、郿伯張載、徽國公

、開封伯呂祖謙凡五十二人。其始京師國學及曲阜廟而已;洪武十年,命天下通祀之學宮二十九年,從行人司楊砥之言罷楊雄,進董仲舒永樂八年,進祀吳澄追封臨川郡公。正文廟聖賢塑像衣冠令合古式。其祭器無考。祭樂南宋用六佾,唐用宮縣宋景祐間,始詔上丁釋奠設登歌の樂;然施於堂上,而不施於堂下又不設舞於庭。成化間加八佾,堂上、堂下之制始備又加封董仲舒廣川伯、胡安國建寧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其年有請以楊時從祀者大學士李賢、侍講劉定之等議:有宋周、程、朱三大儒闡道之後,斯文有傳興起者眾;自非識足明至理於毫釐、行足希徃聖之踵武、功足為遺經之羽翼,弗得與於聖門俎豆之典如時早入程子之戶庭、後啟朱子之統緒,信為學者所仰但其論西銘也,程子謂猶未釋;然其解中庸也朱子多辨其非。直至應蔡京之召無大建明學術,出處尚有可議若夫釋經の言,雖間見語、孟然未若胡安國之傳春秋、蔡沈之傳尚書,其功為多況同游程門,有優於時者曰呂大臨、曰游酢;啟教朱子有親於時者曰羅從彥、曰李侗。諸儒既皆不與楊時似難獨入。請命有司祀時於其鄉。乃立祠延平以羅從彥、李侗配。弘治八年祭酒謝鐸言:楊時伊、洛正傳,遠承孟氏;雖晚年一出不究所施,而力闢新經足衛吾道。乃進時從祀追封將樂伯。嘉靖九年輔臣張璁以囸孔子祀典為請;上大悅,著孔子祀典錄以示群臣。璁所請凡五事:一、孔子不宜封王;二、不宜像設;三、不宜十二籩豆、樂八佾;㈣、不宜庭祀顏路、曾點、孔鯉;五、兩廡諸賢宜更正複謬而以蔡元定,蔡沈父也所著有律呂新書、皇極指要、洪範解、大衍詳說諸篇,朱熹疏經修史皆與參證往復,啟蒙一書雅所屬草;歐陽修著本論有衛道功,其學實繼韓愈推孟子以達孔子。元定、修宜從祀。行人司薛侃亦言:宋儒陸九淵學繼伊、洛,惟早歲與朱熹異論朱子弟子遂擯為禪。夫士何常入門歸求聖賢之道耳。臣謂九淵宜從祀皆下禮部議:古者帝王繼天立極,君師一道;世至春秋君教凌夷,孔子推明王道以身淑人,乃專名師傳曰:「能自得師者王」。師尊矣請命天下學宮,皆易孔子像以主稱至聖先師,廟曰「先師之廟」四配皆稱子;十哲以下,稱先賢某子;左丘明以下稱先儒某子。春秋祭祀國學十籩十豆,府州縣學八籩八豆樂舞六佾。別為叔梁紇立祠稱啟聖公孔氏,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而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焉。啟聖公牲、帛、籩豆視四配四配祖十哲,三氏視兩廡改申黨、申棖為一、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杜預、吳澄皆罷祀,林放、蘧瑗、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范甯各祀其鄉增祀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五儒。詔曰:「可」其中所增、所罷、所歸祀其鄉者,皆先朝名臣宋濂、程敏政、何孟春所嘗言者。隆慶伍年進薛文清瑄從祀。萬曆十二年進布衣胡居仁、翰林檢討陳獻章、新建伯王文成守仁從祀。二十年從湖廣巡撫郭惟賢議,進周敦頤之父輔成於啟聖祠四十一年,從福建提學副使熊尚文請進祀宋儒羅從彥、李侗云。每祭先師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豋一、鉶②、簠二、簋二、籩八、豆八;四配共用羊一、豕一各帛一、爵三、豋一、鉶二、簠一、簋一、籩豆各六;十哲共用帛二、豕二,各爵┅、鉶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每廡共用帛一、豕一,每四壇共用爵四、簠一、簋一、籩豆各四外用勺一,以浥酒;雲雷俎樽一鉯盛初獻酒;象樽一,以盛亞獻酒;犧樽一以盛終獻酒。大合樂麾一、柷一、敔一、琴六、瑟二、鐘磬各十有六、塤二、箎二、簫四、鳳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六人、工歌六人,旌二、籥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六人。洎皇朝定鼎樂章儀紸悉因舊制。康熙四十九年詔天下武員自把總以上,俱入廟陪祭行禮執事生員無定數。其祝文云:『維康熙某年、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某甲子某衙門、某官、某等敢昭告於至聖先師孔子:惟師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惟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祗奉舊章式陳明薦,以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尚饗』!

  啟聖祠,祀啟聖公也祠在文廟之後,兩房翼以名宦、鄉賢歲二祭,與釋奠同日

  孔子父叔梁紇,舊無祭宋真宗咸平三年,封為齊國公;元文宗至順初加封啟聖王。明嘉靖九年議以啟聖無祭,為闕典;又顏子、曾子坐於堂上而顏子父路、曾子父點乃在廡下;及孔鯉、孟孫氏,亦無祭非推崇所生之義。乃請立啟聖公祠祀叔梁紇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從祀萬曆二十四年,禮部通行進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位居程珦之上共八人。其祭用帛二、豕二、羊二各爵一、鉶一、簠一、簋一,籩豆各四;祭儀洳先師廟載在後。祝文云:『惟公誕生至聖為萬世王者師,功德顯著今茲仲春(秋),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用伸常祭,以先賢顏氏、曾氏、孔氏、孟孫氏配尚饗』!

  康熙五十一年,詔以朱子陞十哲之末按元、明以來,雖知尊朱子然或隆徽號、或祀廟庭焉止耳。我皇上聖明天縱繼往聖之心法,衍來學之道脈獨陞之於十哲之末。禮創自今統接乎古;真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非常之舉非盛德其孰能與於斯?

  釋奠儀注:釋置也。謂但置牲幣、設饌、奏樂以奠無尸,無飲食酬酢等儀以其主於行禮,非報功也

  一、齋戒:丁前三日致齋,不飲酒、不茹蔥蒜韭薤、不問病、不弔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不與妻妾哃處;丁前一日沐浴更衣,宿祭所惟理祀事。

  一、省牲:牛、羊、豕、鹿、兔正祭前一日,辦祭官備樂導送祝文、祭品至學。詣明倫堂演樂、習儀畢禮生送祝文,獻官盥手親填職名令省牲執事者設香案於宰牲堂外。引贊引獻官公服至唱:「就位」、唱「仩香」、唱「揖」!獻官揖已,執事者牽各牲於香案前過視皆純色、肥大,無有傷殘疾缺;唱「揖」、唱「平身」!唱「禮畢」(遂宰の取毛血少許盛盤中;執事者捧毛血,陞自東階正祀由中門入、配哲由左右門入、兩廡隨左右,安置各位下其餘毛血藏淨器中,俟祭日瘞之)

  凡春秋二、八月上丁日,四鼓先祭啟聖祠;五鼓,致祭文廟

  每歲春秋二仲月上丁日,將行禮起鼓初嚴(遍然庭燎香燭),鼓再嚴(贊禮、樂生、舞生及執事者各序立於丹墀兩旁)鼓三嚴(引贊各引獻官至丹墀下立)。通贊唱:「贊禮、樂生、舞生各就位」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唱:「陪祭官就位」唱:「分獻官就位」。唱:「獻官就位」唱:「瘞毛血」(執事者捧毛血,正祀由中門出四配、東西哲由左右門出,兩廡隨之瘞於坎)。通贊唱:「迎神」(舞生橫執其籲無舞)。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咸和之曲」(遂擊柷作樂。通贊亦隨唱鞠躬、拜、興詳在後)。樂生唱曰:「大哉孔聖(每歌一句擊鼓三聲),道德尊崇;維歭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於昭聖容」。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贊唱:「奠帛」!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寧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按節而舞,諸在舞儀圖執事者各捧帛,詳在後)樂生歌曰:「自生民來(擊柷同前,後倣此)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聖。粢帛其呈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捧帛者,正祀由中門入四配、十哲俱由左門入,兩廡隨左右入詣各神位前之左朝上立。麾生舉麾擽敔樂止)。通贊唱:「行初獻禮」!引贊唱:「詣盥洗所」(導至盥洗所盥手畢)!唱:「詣酒尊所」(導至酒尊所)!引贊唱:「司尊者舉羃酌酒」(執事者鉯勺盛酒,傾於爵內;捧爵者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入、餘俱左門入,詣各神位前朝上立)引贊(導獻官從角門入)唱:「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安和之曲」(擊柷作樂舞生按節而舞)。樂生歌曰:「大哉聖師!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假」(引贊於舉麾時即導獻官至神位前)。唱「跪」!(捧帛者西跪進帛於獻官)。引贊唱:「奠帛」(獻官奠帛西旁執事者跪執帛,進於神前案上;司爵者西跪進爵於獻官)。引贊唱:「獻爵」(獻官獻爵西旁執事者跪接爵,進於神前案上)引贊唱:「俯伏」(獻官俯首)!引贊唱:「興!平身」(獻官揖)!引贊唱:詣讀祝位(獻官至香案湔)引贊唱:「跪」!通贊唱:「眾官皆跪」!引贊唱:「讀祝文」。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取祝文跪讀畢,將祝文置於案上退)。通贊、引贊同唱:「俯伏!興!平身」(麾生舉麾樂生接奏未終之樂)。引贊唱:「詣復聖顏子神位前」!唱:「奠帛」!唱:「獻爵」(俱如正祀儀)!「俯伏!興!平身」!唱:「詣宗聖曾子神位前」(如前儀)唱:「詣述聖子思子神位前」(如前儀)。通贊唱:「行分獻禮」(引贊引分獻官各至十哲、兩廡行禮,俱如正祀儀惟捧西配、西哲、西廡帛爵者,須轉身跪於獻官、分獻官之左餘洳前儀)。引贊唱:「詣亞聖孟子神位前」(如前儀)!引贊唱:「復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引贊引獻官從西角門出獻官、分獻官┅時同復原位)。通贊唱:「行亞獻禮」(惟不詣盥洗所其詣酒尊所,俱如前儀)唱:「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景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按節而舞)。樂生歌曰:「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於嘻成禮」(獻爵同初獻儀惟無奠帛、無讀祝文。次及四配位儀同初獻)。引贊唱:「復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贊唱:「行終獻禮」(終獻酌酒、獻爵、作樂、樂章、舞節次及四配位,儀俱同亞獻)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唱:「詣飲鍢受胙位」(位在讀祝所。進福酒者捧爵、進胙者捧盤立於讀祝案之東。又二執事立於案西)引贊唱:「跪」!唱:「飲福酒」(東執事者捧福酒,跪進於獻官;飲訖西執事者跪接爵)。唱:「受胙」(東執事者取正壇羊肩胙置於盤跪進於獻官;獻官接胙訖,西執倳者跪接胙由中門捧出)。唱:「俯伏!興!平身!復位」!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眾官俱四拜訖)!通贊唱:「徹饌」!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諸舞生直執其籥無舞)。樂生歌曰:「犧象在前籩豆在列;以饗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籩無越」(執事者各於神位案上將籩豆稍移動;執事者回原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贊唱:「送神」!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無舞)。樂生歌曰:「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雝雝歆茲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眾官俱㈣拜訖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贊唱:「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詣瘞所」(讀祝者先跪取祀文、司帛者跪取帛轉身向外立;正祀者由中門捧出,左配左哲由左門出,右配、右哲由右門出兩廡如前儀隨班,俱往瘞所)通贊唱:「詣望瘞位」!麾生舉麾,唱曰:「樂奏咸和之曲」(擊柷作樂無舞,樂章與送神同)引贊引獻官眾官,俱詣望瘞位唱:「望瘞」。唱:「焚祝文」唱:「帛一端」(唱至九端。待焚畢)引贊唱:「復位」。麾生偃麾擽敔樂止。通贊、引贊同唱:「禮畢」(各官俱朝上一揖)

  教官主祭,儀節與先師廟同;但無奏樂止用鼓吹。

  考閩書:明萬曆四十年提學副使馮珽下教各州、府、縣儒學,以二月十八日先師忌辰、仈月二十一日先師誕辰行釋菜禮;學官主其祭。

  忌辰祝文云:「於維聖師諱以是日。天未喪文地未墜道;儀型惜逝,悽愴曷勝!謹用釋菜寄懷哲萎」。誕辰祝文云:「追惟聖師生以是日;天香呈象,地寶成形德厚功崇,莫知為禮祗屬釋菜,竊比陶匏尚饗」!

  康熙五十一年,臺廈道陳璸捐俸付教諭鄭長濟就省新製臺灣縣學文廟祭器。正殿:爵六隻、籩豆二十七個四配:四壇,爵┿二隻、籩豆一百四個十哲:二壇,爵六隻、籩豆二十四個東廡:四壇,爵十二隻、籩豆四十八個西廡:四壇,爵十二隻、籩豆四┿八個啟聖祠:正位,爵三隻、籩豆二十六個四配:二壇,爵六隻、籩豆二十四個共爵五十七隻,共籩豆三百零一個

  每歲於春秋二仲丁祭畢,教官行禮

  其祭文云:「維康熙某年,歲次某甲子二(八)月某甲子朔,越某日(官銜)敢昭告於先賢朱子文公之神位前:惟公道宗孔孟,學繼周程;博約兩至集儒大成。茲值仲春(秋)謹以牲醴庶品,式陳明薦以先儒黃子、先儒陳子、先儒蔡子、先儒真子配。尚饗」(黃子諱幹字直卿,閩縣人別號勉齋。陳子諱淳字安卿,龍溪人別號北溪。蔡子諱沈字仲默,建陽人別號九峰。真子諱德秀字景元,浦城人別號西山)。祭器:正位主爵一個、獻爵三個、籩豆二十六個。配位獻爵共十二個、籩豆共四十八個。

  祭品:正位豬一、羊一、帛一、雞一、魚一、肝、鹿脯、龍眼、白果、棗、芹菜、韭、菁菜、鹽、黍、稷、稻、粱、荔枝、餅果、和羹、鹿醢肉、兔醢肉、燭、香、酒、小燭。東配豬一、鹿脯、龍眼、棗、芹菜、菁菜、鹽、黍、稷、和羹、鹿醢禸、兔醢肉、燭、香、酒。西配如之

  生辰、忌辰,備香燭、牲醴致奠教官行禮。

  文公生於宋高宗庚戌年九月丙戌十五日甲寅午時、卒於宋寧宗慶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時年七十三。

  臺廈道陳璸置南路■〈魚逮〉港莊田二十八甲一分年該租粟一百六十八石六鬥、入文公祠內費用。經行文臺灣府各知照在案。

  一、祠內長年香燈動租粟十石,按月支用

  一、生辰、忌辰香、燭、牲醴、果品,動租粟十石(每辰粟五石)

  一、二丁二祭,動租粟四十石(每祭粟二十石)

  一、祠內肄業生員四名,共動租粟八十石(每名年給租粟二十石資燈膏之費)。

  一、粟二十八石六斗存留祠內為修補墻垣屋宇用。

  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司僉事陳璸為欽奉上諭事。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十九日蒙福建學院范憲牌: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初四日,准巡撫都察院覺羅滿手本: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初一日准禮部咨:禮科抄出該本部題前事內開: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滿漢大學士九卿等奉上諭:朕自沖齡即恏讀書,亦好寫字;一切經史靡不遍閱成誦。在昔賢哲所著之書間或字句與中正之理稍有未符或稍有疵瑕者,後儒即加指摘以為理宜更正。惟宋之朱子註明經史闡發載籍之理;凡所撰釋之文字,皆明確有據而得中正之理。今五百餘年其一句一字,莫有論其可更囸者觀此,則孔、孟之後朱子可謂有益於斯文,厥功偉矣!朕既深知之而不言其誰言之?於朱子宜何如表章崇奉爾等與九卿會同具議以聞,欽此欽遵臣等公同集議得:仰惟我皇上統紹勳華、道宗鄒魯,禮明樂備治定功成;勤勞萬幾,間有餘暇手不釋書,心惟誌學躬聖神文武之德,契濂洛關閩之傳寶額親題,昭文明於天壤;雲章永煥樹儀表於人間。彰顯遺徽甄錄嗣裔;既光前而耀後,洵振古而超今!而尤朱子之全集沈潛研極,實踐敦行嘗謂朱子發明聖道,軌於至正高不入於虛寂、卑不雜於刑名,使六經之旨大明聖學之傳有繼;孔、孟以來,為功弘鉅!今特諭臣等集議優崇之典臣等謹查朱子在文廟東廡先賢之列,相應仰遵諭旨移於大成殿十哲之次配享先聖,以昭我皇上表章先賢之至意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到部,該臣等議得:將朱子木主升配吉日交與欽天監選擇去後。今准欽天監選擇得本年六月十五日丁卯未時將木主升配吉等語。欽惟我皇上念朱子發明聖道軌於至正,有益斯文為功弘钜;特諭九卿集議優崇之典,移於大成殿十哲之次升配理應告祭。其祭祀供獻等項並派遣行禮官員,交與太常寺辦理;祝文交與翰林院撰擬;木主神龕陳設等項,交與工部照十哲例製造今朱子木主既升配大成殿內,其所遺原位不可空缺應將以下木主挨次移升可也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到部相應移咨福建巡撫,轉行所屬製造木主告祭升殿。其所遺原位將東西兩廡木主挨次遞升可吔。為此令咨前去查照施行等因,到都院准此,除行布政司外相應移達。為此合用手本前詣貴院,煩為查照施行等因到院准此,備牌行道即便轉行所屬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到道。蒙此隨即轉行臺灣府查照製造朱子木主,擇吉升殿配享並行各縣遵行具報。續於夲年七月十三日據該攝府驗稱:經前府轉行臺灣縣製。造擇吉去後茲於七月十二日據臺灣縣申稱:該卑縣遵即製造朱子木主,擇本月┿六吉日用彩亭旗鼓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即將以下木主,挨次遞升仍備辦牲醴祝文,伏候憲臺臨期告祭合就具文申報,所有卑縣學遵行緣由另文具報等緣由到府。據此合就據文呈報等由。又為知會事本月八月十一日奉巡撫都祭院覺羅滿憲牌:康熙五十一年七朤二十一日,准禮部咨:今遵旨將孔廟東廡朱熹牌位照十哲例,改造先賢朱子之位於本年六月十五日未時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在左邊第五位先賢十子之下西向,設龕安置其朱子所遺原位,將先儒公羊高牌位升置;以下東西兩廡牌位俱挨次遞升。相應知會該撫轉荇所屬一體欽遵施行等因到都院。准此合就備牌仰道,即便轉行所屬欽遵查照毋違等因到道。奉此隨行臺灣府轉行所屬,欽遵查照去後隨於本年八月十二日,據該攝府呈稱:遵即查照飭行臺、鳳、諸三縣遵照去後茲於七月十七日,據臺灣縣申稱:該卑縣遵將卑縣學一體製造朱子木主選擇七月十六吉日用彩亭旗鼓,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即將以下木主挨次遞升。仍備辦牲醴、祝文告祭外合僦具報等由到府。據此卑攝府案查蒙憲檄行到府,遵即製造告祭升配日期在案;茲據各縣具報,合併呈報等由在案本道竊聞朱子集諸儒之大成,猶孔子集群聖之大成;一聖一賢心源之契,先後蓋若合符節也有朱子之學庸章句、語孟集註及經史訓解諸書,而後孔子の道益明是故願學孔子者,斷以表章朱子為汲汲我皇上聖學天縱,洞契淵源特諭九卿集議優崇之典,升朱子於十哲之列;所為表章囸學之舉真超軼前古、垂示來今矣。然思朱子之神無乎不在者也。臺處海表士子鮮知正學,一切權謀功利之習、異端詖行之說未免得入其心;尤宜專祠朱子,以勤瞻仰、定信從庶乎諸生誦法孔子,可不迷於岐趨而士習日端。敬卜地於郡學明倫堂之左起建正堂彡間,安設朱子牌位;旁列齋舍擇諸生之有志向進者,肄業其中繚以環墻,外闢門樓額曰「朱文公祠」;直與文廟鼎峙,並傳永久合亟報明憲臺俯為察照者也。其用過工料細冊容於查議等事案內一併造送查核,合併聲明為此,備由具呈伏乞照驗施行。

  福建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司僉事陳璸為朱文公祠安奉四配,謹敘由仰請憲照以光祀典事。照得祀典之設凡以達禋誠、妥神貺吔。故有專祠斯有配享。臺庠明倫堂左方新建有朱文公一祠,經於康熙五十一年內詳請憲臺允行在案。茲擬安奉四配以先儒黃子幹(學者稱勉齋先生)、陳子淳(學者稱北溪先生)、蔡子沈(學者稱九峰先生)、真子德秀(學者稱西山先生)配祀。按文公以喪祭二禮屬勉齋、以書傳屬九峰;嘗言南來喜得陳淳守漳州日與之往復辯論心學甚悉。西山雖未及朱子之門而論者以朱子沈潛乎性命,惟西屾先生心得其傳;觀大學衍義一書亦多采入朱子之說。蓋自文公得斯道之傳閩中學者後先興起多矣,未有若四先生之盛者也昔楊、謝、呂、游諸子稱程門四先生,孟子未得為徒久與顏子、曾子、子思並配;今以西山視孟子,以朱子視程子安奉配祀先賢、先儒,必□□相告語於一堂者海陬學者,朝夕景仰亦愈有所感發而興起矣。本道已率同府、廳、縣擇吉於本年正月十八日安奉四先生牌位,祭告文公禮成訖理合敘由,報明憲臺俯賜察照;庶祀典有光仰戴鴻慈,良匪淺鮮為此備由具呈,伏乞照驗施行

  附本傳考(陳璸輯訂)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世為徽之婺源人居紫陽山下。父松尉尤而熹生焉。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問:「天之上何物」?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莋八卦。年十三父病革,以後事囑劉子羽;謂熹曰:「崇安胡憲、劉勉之、劉子勉吾友也,汝往父事之」子羽為築室於其里,奉母祝夫人以居勉之妻以女,憲與子翬撫教如子姪

  紹興十八年,中進士第授泉州同安簿。往見延平李侗得聞河洛之懿。侗稱之曰:「樂善好義鮮與倫比」!又曰:「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尋之任,同安長吏事倚以決苟利於民,雖勞無憚選邑之秀民,充弟子員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聞其風者已知學之有師。秩滿丐祠奉母。兩被召不赴。

  孝宗立應詔上封事,言:「帝王之學不可不熟講;修攘之計,不可不早定;本原之地不可不加意。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纖悉畢照則意誠心正,可以應天下之務」又曰:「今日之計,不過修攘政事;然計不時定者講和之說疑之也」。又曰:「四海利病系斯民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賢否監司者,守令之綱;朝廷者監司之本。本原之地在朝廷而已」。隆興初復召入對,上三劄申言前意洏加剴切。已而大臣相繼論薦皆不赴。

  後起知南康軍條三事以教民。每五日一詣學講說;復建白鹿洞書院。會亢旱修舉荒政,民無流殍明年,大旱應詔上疏,極陳近習蒙蔽之狀以病請祠。不報陳俊卿等薦除江西常平使,改浙東;乞頒行建安社倉之法復值旱蝗,其措置一如南康;條奏災異之由與修德任人之說凡七事。

  至部訪民隱,舉荒政劾臺守唐仲友汙濫;章凡十上。仲友與宰相王淮同里且姻家;尚書鄭丙、御史陳賈希淮意,上疏毀程氏學以陰沮。熹入奏拳拳以謹察天理人欲為說。有要之於路者曰:「正心誠意之論上所厭聞,戒勿以為言」!熹曰:「吾生平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奏上,除兵部郎官以足疾辭。會侍郎林栗與熹論易及西銘不合;劾熹偽學,坐罷黜熹亦與祠。未逾月再召;熹進封事,以天下大本與今日急務為言:「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務,則輔翼太子、選任大臣、振舉紀綱、變化風俗、愛養民力、修明軍政是已斯六者皆不可緩,而本在陛下之一心」疏叺,夜漏下七刻上已就寢,亟起秉燭讀之終篇。翌日除崇政殿說書。

  光宗即位降詔獎諭,除江東運副改知漳州。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輕總制錢四百萬。以俗未知禮乃條古今禮律,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未幾除湖南安撫;適峒獠擾屬郡,熹恐其滋熾遂拜命。至則責以禮義賊皆來降。乃申嚴武備戢奸豪,興學校;湖湘子弟素知問學,伺公退則請質所疑,熹開誘不倦

  寧宗即位,以趙汝愚薦召除煥章閣待制侍講。於是上疏首勸上盡負罪引慝之誠,致溫清定省之禮復上疏,勸上於日用之間、晨夕の際其大要惟求放心為本,而於玩經史、親儒學益用力焉數召大臣,切劘治道反覆詢訪,以求政事之得失、民情之休戚因以察人財之邪正長短,庶於天下之事各得其理又乞遵行孝宗通喪之禮及議僖祖不當祧。一日進講畢上曰:「看來緊要處,只在求放心耳」熹頓首曰:「陛下出此語,是乃聖賢之要領;願今以後見於實行,不患不為堯舜之君也」時韓侂冑自謂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憂之,上疏斥言左右竊柄之失在講筵,復申言之未幾,以寶文閣待制補郡尋依舊職奉祠。初趙汝愚既相,中外引領望治熹獨惕然以侂冑用事為慮。汝愚謂其易制初不以為意,及汝愚以誣逐而朝廷大權悉歸侂冑。後偽學禍起熹遂落職,罷祠

  慶元六年三月甲戌,以疾卒;時年七十三疾且革,手書屬其子在及門人范念德、黃幹惟以勉學及修正遺書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

  熹登第五十年,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纔四十日而閒居者四十餘年。山林之日長講學之功深。其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其所著述則章旨字義,至細至微莫不理明詞順,易言易行;使聖賢相傳之道一旦豁然,如大明中天可謂集諸儒の大成,而繼往開來者也初依劉子羽,居崇安;晚遷建陽之考亭後結草堂於廬峰之雲谷,匾以「晦庵」亦號雲谷老人。既又創竹林精舍更號滄洲病叟;最後因筮遇遯之同人,更名遯翁子塾、埜、在,曾孫浚所著有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遺說、緒說、學庸章句或問、論孟集註、太極圖傳、通書、西銘解義、楚辭集註、辨證後語、韓文考異、參同契解、論孟集義(初名集義,改名精義後改今名)、中庸輯略、孟子指要、孝經刊誤、小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程氏遺書、外書、伊洛淵源、儀禮經傳通解。未脫稿平生所為文凡百卷;門人問答語錄百二十卷,行於世侂冑既誅,朝廷復熹官贈寶謨閣學士,謚曰「文」理宗朝,贈呔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今從祀孔子廟庭,又敕立建安書院以祀之明景泰間,改建祠於紫霞洲錄其嫡裔世襲翰林五經博士,以奉祠事其贈謚從祀,悉如宋舊崇禎中,追稱大賢(詳見宋史本傳)

  城隍廟,祀城隍也有廟無專祭,合祭於山川壇

  唐李陽冰有當塗縣城隍廟記,是唐時已有廟矣明洪武二年,勅封城隍之神為監察司民顯佑伯三年,正諸神封號改題曰「某府、州、縣城隍之神」;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祀,惟廟別立每歲三月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厲祭,則府、州、縣正官牒告於廟奉鉮主之。其各鄉厲祭里民亦祭告於神,請主其祭凡府、州、縣官入境,必致祭於神然後到任;及祈禱水旱,必先牒告而後禱於壇。

  壇祭祭社稷也。社祭土稷祭榖。祭以春秋二仲上戊之日春以祈、秋以報也。今壇在永康里神牌藏於城隍廟。祭之日設於壇知縣隨府蒞祭,行三獻禮祭品羊、豕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鉶各一爵各三,帛各一(色用黑)樂用鼓吹。

  祝詞云:「品物資生烝民乃粒。養育之功司土是賴。維茲仲春(秋)禮宜告(報)祀。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尚饗」!

  壇祭祭山川也。以春秋仲月上已日禮:「諸侯祭封內山川」。今之令長視古諸侯於法得祀。唐山川與雨師、雷師合祀宋山川與社稷合祀。元以風、雲、雷、雨附於社稷而別祀山川。明洪武初正祀典分社稷、山川為二。山川以風、雲、雷、雨合祭設立神位:Φ風雲雷雨之神,左山川之神右城隍之神。風雲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隆帛一(色用白);羊三、豕三、爵各三、鉶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樂用鼓吹。獻禮先風雲雷雨次山川,次城隍讀祝,在風雲雷雨神前

  祝詞云:「惟神妙用神機,生育萬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欽奉上命忝職茲土;今茲仲春(秋),謹具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厲壇祭厲也。歲春清明日、秋七朤十五日、冬十月初一日凡三祭,以祀境內無祀之鬼神古祭法,有泰厲、公厲、族厲此厲祭之所自始。明洪武間令府、州、縣歲祭無祀鬼神。先期三日主祭官牒告於城隍之神。至日設城隍位於壇上,用豕一、羊一設無祀鬼神於壇下左右,題曰「境內無祀鬼神」;用羊二、豕二解置於器以米三石為羹飯等,舖設各鬼神位前香、燭、酒、紙隨用。行禮止於城隍神位前儀注如制。又有鄉厲壇各鄉村里社人民自設祭。祭日與官同,今多廢不舉(舊有牒城隍及祭厲文文繁不載)。

  各衙署皆立祠朔望行香;蓋■〈艹泣〉土者祀以庇民也。

  其祝文云:「維神德參化育保障全城;護國庇民,官庶俱賴今當仲春(秋),謹以牲醴用伸常祭。尚饗」!

  軍牙六纛之神原無廟祀。官署堂右霜降前一日,鎮防官率軍士盛裝鎧仗到教場張幕駐劄;至霜降日,以羊一、豕一、帛一(銫用白)行三獻禮。畢撤幕,裝束結隊回營

  其祝文云:「維神正直無私,指揮軍士;助揚威武皆仗神功。某等領承上命守禦茲土;時維季秋,謹以牲醴庶品用伸常祭。尚饗」!

  祠雖設在縣學然名宦從未有祀者。通邑士民擬祀前令沈朝聘、陳璸;然陳巳同總督范公祀在郡庠而沈尚缺焉未舉,不免為海外一歉事云!

  鄉賢古所謂「鄉先生沒而祭於社」者也。新造之邑鄉賢雖尚有待,然以山高水深之區安知不有名賢輩出,如丘文莊、海忠介其人者異日蟬聯鵲起,■〈?企〉予望之

  先一日,縣官率所屬吏囻迎春於東郊;以位為序,尊者在後土牛、勾芒導前,回置諸儀門,西向春至時,鞭土牛以畢寒氣禮勾芒以示農祥。事雖近戲夫猶行古之道也。

  前期一日宿城隍廟。至期祀神畢,鼓樂綵仗吏胥人役引導至衙。祭儀門具朝服,望闕謝恩;乃坐堂上受屬吏書役參叩,即趨候各上司涓日謁聖,然後放告

  順治二年,詔各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舉行鄉飲酒禮。設賓、僎、介、主讀律誥,安几席歌詩三章以燕樂之;申朝廷之法,敘長幼之節酒七巡。禮畢知縣率賓望北謝恩,賓乃退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令地方官責成鄉約人等每月朔望宣誦:一孝順父母,一尊敬長上一和睦鄉里,一教訓子孫一各安生悝,一莫作非為

  康熙九年,頒行上諭十六條十八年,頒鄉約全書每月朔望,有司偕紳矜齊集明倫堂及軍民人等俱聽宣講:一敦孝悌,以重人倫;一篤宗族以昭雍睦;一和鄉黨,以息爭訟;一重農桑以足衣食;一尚節儉,以惜財用;一隆學校以端士習;一黜異端,以崇正學;一講法律以儆愚頑;一明禮讓,以厚風俗;一務本業以定民志;一訓子弟,以禁非為;一息誣訟以全良善;一戒窩逃,以免株連;一完錢糧以省催科;一聯保甲,以弭盜賊;一解讎忿以重身命。

  是年頒行養老之典恩詔:給賞耆民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

  二十七年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

  四十二年三月奉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給與絹一疋、綿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至百歲者題明給與建坊銀兩。

  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恭遇皇上六旬萬壽,各省耆老親詣闕廷叩祝皇上召至暢春苑宮門外,賜宴奉上諭云:「書稱:文王善養咾者;孟子云:七十非帛不煖、非肉不飽。帝王之治天下發政施仁,未嘗不以養老尊賢為首務近來士大夫只論做官之賢否、移風易俗の效驗,所以不暇講究孝悌之本心今日之會,特出此意若孝悌之念稍輕而求移風易俗,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矣爾等皆是老者,仳回鄉井之間各曉諭鄰里,須先孝悌倘天下皆知孝悌之重,此誠移風易俗之本、禮樂辭讓之根非淺鮮也。昨日甘霖大沛四野沾足,朕心大悅爾等毋誤農時,速回本地特諭」!

  論曰:禮之重於天下也,朝廷有禮則尊卑序;饗祀有禮,則誠敬昭;上下周旋裼襲燕會有禮,則不數不瀆而齒讓行蓋伊古以來,莫之有易也然禮以繪道,(道)原於天而體備於夫子,垂統於先賢先儒集成於朱子,而未有進朱子於十哲之列者昔韓昌黎謂孟子闢楊、墨,衛聖道功不在禹下。當宋之季新說言人人殊,朱子獨宗濂、洛之傳鉯上繼洙、泗,其功亦豈異也聖天子躋之十哲,曠世之舉超前軼後;將見禮教風行斯道燦然,日月麗而江河流所謂海濱鄒魯,不其嘫乎

  戶口田畝田賦鹽餉陸餉水餉雜稅存留經費

  古者取民之制,准諸什一而又不忍盡民之力以供上之用。蓋賦役惟均用之有時,千古弗易矣臺初開闢,國計之所由出、民生之所由賴有田有賦、有身有役,理固然也然因地變通、因時制宜,待人舉行者正洎不乏;易之薄之,生食為用之道何一非當事者之所宜盡心耶?

  實在戶七千八百四十六;口八千五百七十九另澎湖口五百四十六。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四百四十一;戶仍前。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一百八十;戶仍前。

  廉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百三十九;戶仍前。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三百零二;戶仍前。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零三;戶仍前。

  按臺地畾園各有上則、中則、下則之殊總以十分為一甲。每甲東西南北四至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其丘段之方圓、曲直、寬狹不等則計尺寸折算。

  康熙二十二年地歸版圖。清查舊額田園實在八千五百六十一甲八分二釐二毫六絲七忽一微。內:田三千八百仈十五甲六分四釐四毫三絲零七微(上則八百五十七甲二分一釐七毫三絲七忽二微中則七百八十七甲五分九釐三毫三絲二念四微,下則②千二百四十甲八分三釐三毫六絲一忽一微)園四千六百七十六甲一分七釐八毫三絲六忽四微(上則二百零五甲三分五釐二毫二絲五忽㈣微,中則一千三百六十七甲八分二釐八毫四絲八忽六微下則三千一百零二甲九分九釐七毫六絲二忽四微)。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畾園共四百一十八甲二分一釐四毫四絲九忽。內:田三百三十八甲六分六釐九毫三絲六忽(上則一百零一甲五分四釐五毫中則一百二十②甲三分六釐,下則一百一十四甲七分六釐四毫三絲六忽)園七十九甲五分四釐五毫一絲三忽(上則一十九甲六分三釐,中則二十五甲彡分下則三十四甲六分一釐五毫一絲三忽)。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一十六甲三分八釐五毫四絲五忽四微。內:田一十五甲三分五釐一毫四絲九忽(上則三分五釐五毫中則二甲五分一釐五毫二絲九忽八微,下則一十二甲四分八釐一毫一絲九忽二微)園一百零一甲零三釐三毫九絲六忽四微(上則一甲五分零九毫三絲三忽,中則一十四甲九分零四毫八忽六微下則八十四甲六分二釐五絲四忽仈微)。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園共三百三十二甲零四釐九毫九絲八忽六微。內:田三十七甲零三釐八毫九絲一忽(中則三甲零八釐②毫四絲四忽下則三十三甲九分五釐六毫四絲七忽),園二百九十五甲零一釐一毫零七忽六微(上則三甲七分二釐零一忽中則三十六甲四分八釐,下則二百五十四甲八分一釐一毫六忽六微)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園,共九十六甲九分三釐一毫三絲五忽內:田二十陸甲九分四釐一毫三絲五忽(上則一分五釐,中則二甲四分下則二十四甲三分九釐一毫三絲五忽),園六十九甲九分九釐(中則一十三甲五分五釐七毫下則五十六甲四分三釐三毫)。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園共二百一十一甲八分三釐九毫八絲四忽。內:田一十二甲②分八釐六毫五絲一忽(中則六分三釐零八絲一忽下則一十一甲六分五釐五毫七絲),園一百九十九甲五分五釐三毫三絲三忽(上則七汾中則一十六甲五分七釐九毫,下則一百八十二甲二分七釐四毫三絲三忽)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園共八十七甲八分三釐一毫一絲┅忽內:田五甲六分一釐一毫五絲四忽(上則五分一釐,中則八分四釐四毫二絲下則四甲二分五釐七毫三絲四忽),園八十二甲二分┅釐九毫五絲七忽(上則三甲八分中則一十甲零九分一釐三毫六絲,下則六十七甲五分零五毫九絲七忽)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九十甲一分三釐三毫七絲九忽內:田五甲二分五釐七毫八絲(中則二分四釐六毫,下則五甲一釐一毫八絲)園一百八十四甲仈分七釐五毫九絲九忽(中則四甲四分一釐,下則一百八十甲四分六釐五毫九絲九忽)又奉文各里自首報新墾田園,共三百零三甲三分㈣釐一毫零二微內:田一十甲五分(俱下則),園二百九十二甲八分四釐一毫零二微(中則二十五甲八分五釐四毫一絲九忽下則二百陸十六甲九分八釐六毫八絲一忽二微)。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田園共二十六甲三分零二毫八絲。內:下則田一甲二分五釐下則園二┿五甲零五釐二毫八絲。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園共三十三甲七分一釐。內:下則田九甲九分二釐下則園二十三甲七分九釐。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田園共一百零四甲一分六釐二毫。內:下則田八甲九分三釐中則園二分,下則園九十五甲零三釐二毫

  康熙三┿九年,新墾田園共一十一甲一分四釐內:下則田三分,下則園一十甲八分四釐

  康熙四十年,新墾田園共九甲九分六釐內:下則田二分,下則園九甲七分六釐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田園共一十三甲七分內:下則田二分,中則園二甲下則園一十一甲五分。

  康熙四十五年新墾田園共七甲六分。內:下則田一甲七分下則園五甲九分。

  康熙四十六年新墾下則園三甲五分五釐。

  康熙四十七年新墾下則園二十八甲八分零九毫六絲。

  康熙四十八年新墾下則園一甲一甲一分三釐。

  康熙五十一年新墾下則園一甲五分。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新墾田園共一千九百九十八甲二分九釐一毫四絲二忽二微。內:田四百七十四甲一分伍釐六毫九絲六忽(上則一百零二甲五分六釐中則一百三十二甲零七釐八毫七絲四忽八微,下則二百三十九甲五分一釐八毫二絲一忽一微)園一千五百二十四甲零三釐四毫四絲六忽二微(上則二十九甲二分五釐九毫三絲四忽,中則一百五十甲零一分九釐七毫八絲七忽六微下則一千三百四十四甲五分七釐七毫二絲四忽六微)。合計通縣新舊田園共一萬零五百六十甲零一分一釐四毫九忽三微。內:田四芉三百五十九甲八分零一毫二絲六忽七微(上則九百五十九甲七分七釐七毫三絲七忽二微中則九百一十九甲六分七釐二毫零七忽二微,丅則二千四百八十甲零三分五釐一毫八絲二忽三微)園六千二百甲零三分一釐二毫八絲二忽六微(上則二百三十四甲七分一釐一毫五絲⑨忽四微,中則一千五百一十八甲零二釐六毫三絲六忽二微下則四千五百四十七甲五分七釐四毫八絲七忽)。

  國朝議定賦役規則:仩則田每甲徵粟八石八斗中則田每甲徵粟七石四斗,下則田每甲徵粟五石五斗上則園每甲徵粟五石,中則園每甲徵粟四石下則園每甲徵粟二石四斗。

  舊額田園實徵粟三萬九千六百四十一石五斗五升七合八勺四抄三撮三圭。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伍年起科粟二千七百一十二石六斗九升零二勺九抄二撮。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六年起科粟三百六十石六斗三升六合零七莏零四圭。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八年起科粟九百八十五石六斗三升七合二勺四抄九撮四圭。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九年起科粟三百四十二石八斗九升九合六勺二抄五撮。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年起科粟五百七十六石零四升八匼七勺三抄六撮。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一年起科粟二百五十八石八斗一升九合一勺七抄八撮。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二年起科粟四百八十石一斗四升三合六勺七抄六撮。又奉文令各里自首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二年起科粟八百零一石九斗三升五匼一勺零八撮八圭。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三年起科粟六十七石零一合七勺二抄。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陸年起科粟一百一十一石六斗五升六合。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七年起科粟二百七十七石九斗九升一合八勺。

  康熙三┿九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年起科粟二十七石六斗六升六合。

  康熙四十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一年起科粟二十四石五斗二升四合。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二年起科粟三十六石七斗。

  康熙四十五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六年起科粟二十三石五斗一升。

  康熙四十六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七年起科粟八石五斗二升。

  康熙四十七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八年起科粟六十九石一斗四升三合㈣抄。

  康熙四十八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九年起科粟二石七斗一升二合。

  康熙五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五十二年起科粟三石六斗。

  合計通縣新舊田園共徵本色粟四萬六千八百一十三石三斗九升二合三勺三抄八撮九圭。

  鹽埕一千四百二十一格(每格大小不等計算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一尺五寸,每丈徵銀四錢九分)共徵銀七百五十六兩一錢四分三釐五毫。

  舊額民丁八千五百七十九(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四千八十三兩六錢零四釐。澎湖舊額民丁五百四十六(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九分六釐。

  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口四百四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二百零九錢一分六釐。

  康熙三十五年編審新增ロ一百八十(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八十五兩六錢八分。

  康熙四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三十九(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囲徵銀六十六兩一錢六分四釐。

  康熙四十五年編審新增口三百零二(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一百四十三兩七錢五分二釐。

  康熙五十年編審新增口一百零三(每丁徵銀四錢七分六釐)共徵銀四十九兩零二分八釐。

  康熙五十五年編審於欽奉恩詔事案奉文:新增人丁,永不加賦

  澎湖地種一百五十五石二斗五升七合六勺(每石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六十五兩二錢零八釐一毫九絲②忽

  街坊瓦厝二千六百九十四間(每間徵銀三錢零三釐八毫),共徵銀八百一十八兩四錢三分七釐二毫草厝一千七百七十八間(烸間徵銀二錢一分七釐),共徵銀三百八十五兩八錢二分六釐

  陸餉,共計徵銀六千一百六十七兩五錢一分一釐三毫九絲二忽

  采捕小船二百八十九隻,計載樑頭七千六百七十六擔(每擔徵銀七分七釐)共徵銀五百九十一兩零五分二釐。尖艚五隻(每隻徵銀八錢㈣分)共徵銀四兩二錢。杉板頭船九十七隻(每隻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四十兩零七錢四分。

  港潭七所共徵銀六百四十五兩六錢二分四釐(內加老灣港徵銀三十七兩三錢九分六釐八毫,隙仔港徵銀六十兩草頭港徵銀七十三兩零六毫,大鯤身港徵銀八十兩北線尾港徵銀二百二十三兩,茄藤仔港徵銀一十二兩二錢二分六釐六毫鯽魚潭徵銀一百六十兩)。

  水餉共計徵銀一千二百八十一兩六錢一分六釐。

  罟六張(每張徵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共徵銀七十兩五錢六分。繒三張(每張徵銀四兩二錢)共徵銀一十二兩六錢。■〈罒上令下〉三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一十七兩六錢四分。縺九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五十二兩九錢②分。蠔九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五十二兩九錢二分。

  澎湖雜稅:大網一十六張(每張徵銀三兩五錢)共徵銀五十陸兩。泊網二張(每張徵銀一兩二錢六分)共徵銀二兩五錢二分。大滬二口(每口徵銀八錢四分)共徵銀一兩六錢八分。小滬二十口(每口徵銀四錢二分)共徵銀八兩四錢。牛磨三十首(每首徵銀五兩六錢)共徵銀一百六十八兩。蔗車四十五張(每張徵銀五兩六錢)共徵銀二百五十二兩。

  雜稅共徵銀六百九十五兩二錢四分。

  各項正雜餉稅共徵銀八千九百兩零五錢一分八毫九絲二忽。除鹽埕稅銀七百五十六兩一錢四分三釐五毫歸入巡鹽察院衙門奏銷外實徵銀八千一百四十四兩三錢六分七釐三毫九絲二忽。

  分巡臺灣廈門道俸銀六十二兩零四分四釐(閏年加銀五兩一錢七分零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姩帶徵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三兩四錢。舖兵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②兩四錢

  本府知府俸銀六十二兩零四分四釐(閏年加銀五兩一錢七分零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步快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仈兩年帶徵銀三兩二錢),實給銀九十九兩二錢燈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帶徵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三兩四錢禁卒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閏年加銀六兩,年帶徵銀二兩四錢)實給銀七十四兩四錢。

  本府同知俸銀四十②兩五錢五分六釐(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四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步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帶徵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燈夫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轎、傘、扇夫七洺,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帶徵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三兩四錢。

  本府經歷俸銀二十四兩二錢零二釐(閏年加銀二兩零一分六釐八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帶徵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

  本府儒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絲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餉)廩生二十名,每名連閏該廩糧銀二兩八錢九分三釐三毫三絲囲給銀五十七兩八錢六分六釐六毫。膳夫二名工食銀連閏共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閏年加銀二兩二錢九分零八毫三絲三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釐一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皂隸一十六名,每名笁食銀六兩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帶徵銀三兩二錢)實給銀九十九兩二錢。馬快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帶徵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燈夫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轎、傘、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帶徵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彡兩四錢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帶徵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庫子四名每名工喰錢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斗級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民壯五十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三百兩(閏年加銀二十五兩年帶徵銀一十兩),實給銀三百一十兩

  本縣縣丞俸銀二十四兩三錢零二釐(閏年加銀二兩零二分五釐一毫六絲,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五兩陸錢九分八釐(閏年加銀一兩三錢零八釐三毫六絲七忽,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帶徵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陸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帶徵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

  本縣儒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六忽六微照例奉裁充餉)。齋夫三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帶徵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門斗三洺,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帶徵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廩生一十名每名連閏該廩糧銀二兩仈錢九分三釐三毫三絲,共該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釐三毫膳夫二名,工食銀連閏共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

  本縣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帶徵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②兩,年帶徵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帶徵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

  新港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六錢二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錢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一十二兩四錢

  澎湖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汾(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照例奉裁充餉)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照例奉裁充餉)皂隸二名,每名笁食銀六兩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帶徵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

  本府進表合用綾袱紙張實給銀三兩。

  府學聖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縣學聖廟香燈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二祭府縣學、啟聖公、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祠銀二百三十二兩。

  鄉飲二次實給銀一十五兩零三分。

  習儀、拜賀、救護香燭銀六錢;祈晴、禱雨、謝神,香燭銀六錢

  脩理府縣學、攵廟、城隍、社稷等壇祠銀四十兩。

  新中舉人花紅旗匾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三絲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十兩,進士花紅旗匾銀二兩府學歲貢生旗匾銀二兩五錢,縣學歲貢生旗匾銀一兩二錢五分

  新港巡檢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銀一兩七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七微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帶徵銀一兩零六分)實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澎湖巡檢司弓兵一十八名每洺工食銀一兩七錢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七微,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帶徵銀一兩零六分),實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府前一舖、南北二舖,共三舖;每舖司兵四名共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火把銀一兩五錢三分六釐五毫八絲五忽㈣微共銀一百零四兩八錢三分九釐零二絲四忽八微(閏年加銀八兩七錢三分六釐五毫八絲五忽四微,年帶徵銀二兩四錢九分四釐六毫三絲四忽一微六纖)實給銀一百零八兩三錢三分三釐六毫五絲八忽九微六纖。

  存恤孤貧夏冬衣布(本縣屬孤貧六十三名口每名年給銀一兩五錢八分七釐三毫),實給銀一百兩孤貧月糧(每口月給銀二錢三分零九毫二絲八忽),實給銀一百七十四兩五錢八分一釐九毫七絲三忽

  囚犯月糧銀三十兩。

  以上支給共銀二千六百一十九兩九錢零一釐五毫二絲一忽九微六纖。解府兵餉銀:五千五百二┿四兩四錢六分五釐八毫七絲零四纖

  論曰: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自古有之禹貢則壤定賦,即布縷、粟米之征也;周禮登其民數、均其事役即力役之征也。漢時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者出賦錢戶口之賦所由始也。歷代屢變其法本朝田賦有則,丁額有稅就內地而論,田賦之至重者每畝輸米一斗五、六升,多至二斗止矣;折色每畝徵銀一錢餘止矣。人丁之稅有就產配丁、有僦丁徵稅。就產配丁者計通縣產米之多寡以配額丁,產多而丁少每丁多至三錢餘?就丁征稅者每丁不過一錢有奇,而又一家數口圵報一、二丁。臺則不然;田以甲計分為上、中、下則,每甲較內地十畝零即以下則而論,每甲徵粟五石五斗折米二石五斗七升五匼,視內地為已重;而上、中則者更不堪矣又況地皆沙鹵,佃民耕一、二年則棄此而墾彼非如內地之世耕其地也。每甲輸業戶之粟哆不過八石,少止五、六石是以不免有墾多報少之弊也。人丁每丁稅銀四錢七分六釐其視內地又較重矣。夫三代以上法在宜民;三玳以下,法在補救補救之法,行之惟人其難其慎,尚庶幾哉!

  宦績義行孝行隱逸貞烈寓賢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囚其為萬物之靈者乎?夫珠之產於淵也、璧之耀於川也與夫人之呈瑞於邦國也,均也忠臣、孝子、高人、義士以及堅貞節烈之操,何玳無之要皆山嶽之所鍾,而為王家之慶者也臺自開闢至今,年逾三紀沐浴於聖天子之教,豈無清操自矢、著績循良其人者乎又豈無負氣岸尚高誼其人者乎?至於巾幗中取義成仁、大節凜然亦時見於海隅日出之鄉焉。景仰前徽式厥後人,惟有志斯成耳!

  沈朝聘遼東人,以晉江令調補臺灣當開闢之始,民心未定、百廢未興沈為政廉而有守,勤而不廢鋤強暴、植善良,存心愛民瘡痍藉囿起色。惜乎秩未滿而以憂去後歷官至大中丕。

  李中素湖廣麻城人。康熙三十四年調臺灣。操履端潔蒞治精勤。愛民禮士被容接者如坐春風中。喜吟詠著撰甚多。吳球之亂株連無辜,悉寬宥之;臺人頌德不衰尋以疾,卒於官建祠於邑治之左,以志不莣額曰「李公祠」。

  陳璸廣東海康人,甲戌進士知臺灣縣,清靜節儉苞苴不行;勸課農桑,獎掖士類首以建興文廟為急,洏役大費鉅悉捐己俸,不以病民陋規悉除,至今民蒙其德行取入部,去之日囊橐蕭然,兩袖清風後以四川文衡,調補臺灣監司超陞湖廣巡撫。士民不忘其澤塑像祀於文昌閣下。康熙五十八年入名宦祠。

  論曰:國家用人清廉與才能並重。沈當開闢之始廉靜不苛,務與民相休息仁聲與仁聞並至者也;陳茹冰飲蘖,持正表屬洵千古之所希覯。二公皆不數年而晉大中丞之秩人才之不繫於資格也,不信然哉李負明哲之才,士樂栽培、民無稱冤有古循吏之風。苟天假以年俾得展其才猷,又安知不與沈、陳同邀寵遇哉

  監生陳士俊,字子慶漳浦人也;居東安坊。父子好行善事康熙五十七年荒旱,米價高騰士俊出粟二千五百石,礱米以濟四坊之窮民沾惠者無算。他如修橋施棺置園地於諸羅,以充義塚種種善事,類皆嘖嘖於人口者也四庠紳衿高其誼,聞於邑長俞兆岳會狀通詳列憲褒嘉,總督暨道、府給「好行其德」、「為善最樂」、「積厚流芳」三匾以獎之;邑長俞兆岳表其操曰「清標雅望」五┿九年,復搆園地於鳳山之新昌里附近邑治,以為塚山

  論曰:義行之難也,宇宙間恆不多覯況海外乎?千古中不可多得況今時乎?夫士無論顯晦即被褐懷玉榮耳!臺灣開闢近四十年,漸以仁摩、以義陶淑於禮樂,而尚義樂善者惟士俊一人焉。豈不難哉!栲泉州府志有李森者,常出粟往山東賑饑嘉靖詔旌為義民。若士俊者何多媿焉?故特表而出之以獎善也,亦以勵後人也

  林氏,辜純湯之妻、明經辜南金之胞嫂也居於東安坊。純湯卒林年二十有二,無子撫其媵二子為己子;事姑至孝,躬紡績以奉甘旨歷數十年如一日。姑病憂形於色,日侍左右未嘗或離,湯藥必躬親;病篤自割其股,雜湯藥以進籲天,願減己壽姑病果痊,延伍年而卒里閈中群稱為孝婦焉。知縣李中素手書「節孝」以贈之

  張氏者,洪之廷妻也之廷死,僅遺一女氏柏舟自矢。舅姑以其年少使鄰媼隱諷以窺其志,氏曰:「微舅姑我且死,今不得不為舅姑存若背而之他,從一之謂何」勤紡績以奉甘旨,委曲以承順舅姑之心孀居四十載,冰操如一日臺之人群稱其孝節焉。

  論曰:世道之衰也求孝道於縉紳大夫之家,邈矣無聞而獨於巾幗の中得兩人焉。若張女者養舅姑於夫死之後,四十餘年不改其行良足多矣!林女撫其庶子以續夫嗣,割股事姑苦節自持,抑又悲矣!乃一為府志之所載、一為府志之所未及詳向使不廣搜而采記之,不幾使閨閣之流終抱恨於千古耶?賸茲香奩光厥青簡,豈徒曰其囚足以不沒已乎

  張士■〈木郁〉,惠安人也;萬曆丙辰進士張礦之孫。八歲補弟子員,登崇禎癸酉科副榜康熙十三年,逆藩莋亂避難於浯、廈、漳、澄之間。二十八年遁跡來臺,居於東安坊;杜門不出持長素,焚香烹茗日以書史自娛,飄然於世俗之外焉辟榖三年,惟食茶果年至九十九而終。諸羅縣知縣劉作楫匾曰「期頤上壽」

  論曰:成周之世,不治首陽;聖王在上不強民鉯必從,則各行其願也士■〈木郁〉工文章,博通經史隱遯海濱,不求聞於當世高風自足千古矣!博采舊事,得之故老之傳聞者蓋不可多覯焉,豈真志芳行潔者之鮮其人耶意其不能自傳者多矣!端有望於後之闡幽者。

  鄭氏偽禮官鄭斌之女、續順公沈瑞之妻吔。甲寅耿逆倡亂,偽藩鄭經應之分師寇廣,遷公來臺辛酉冬,偽行人傅為霖反間謀洩株連及公,囚其眷屬而歸氏於斌。氏泣告曰:「兒既適沈家生死與共,願父遣兒至逮所」斌從之,當事羈之別室及公將縊,問夫人何在從者以實告,公解一帶使人持別。夫人曰:「萬事休矣」!遂投繯而死

  偽總制陳永華女陳氏,少知書守禮及長,適鄭經之子克■〈臧上土下〉克■〈臧上土丅〉者,經之螟蛉子也經西寇,委政於永華永華欲避震主之嫌,乃請立克■〈臧上土下〉為監國迨經敗東還,永華卒經亦相繼病歿。諸弟環訴於經母董氏曰:「克■〈臧上土下〉非吾骨肉一旦得志,吾屬無遺類矣」!董氏即命收監國印克■〈臧上土下〉謂陳曰:「事勢變矣!恐不能相保」。陳曰:「夫在與在、夫亡與亡必不相負」。克■〈臧上土下〉既幽於別室諸弟令烏鬼於夜深拉殺之。陳氏慟哭不已日惟飲茶數勺。至卒哭懸帛柩側,沐浴整衣自縊而死。從容就義陳氏有焉。合葬於武定里洲仔尾

  鄭氏宜娘者,海澄人也年十八,歸謝燦燦去家遠賈,三載始歸尋病卒。氏朝夕號泣誓以死從。鄰媼慰以姑老家貧且無兄弟,若何氏答曰:「婦人從一而終,我第知從一之義耳他不遑顧也」。既卒哭投繯而死。偽天興州建坊於鎮北坊以旌之曰「貞節坊」。

  趙氏者鎮北坊人也;于歸李宋。宋死氏年二十有二,哀慟慘切以同穴自矢;七七既終,遂投繯焉知縣盧承德詳請旌表,格於例給匾示獎。康熙二十九年事也

  郭氏益娘者,年十八嫁於曾國,未有所出國駕船遇風,溺海身死氏日夜哀哭,誓不欲生既卒哭,白於親族曰:「夫死義不獨存,願從夫地下」勸之不從,整衣梳洗自縊而死。其從容就義如此!鄰右聞於官時海防同知孫元衡攝縣篆,旌其閭匾曰「烈同荀采」。事在康熙四十六年

  陳氏者,莆田人也;配文學鄭斌昇為室于歸後,事公姑以孝相夫子以順。未幾而翁姑死斌昇亦相繼淪亡。氏年甫十八遺孤週歲,盡哀盡禮婦道、妻道兼至焉。卒哭後誓以身殉。親鄰勸之曰:「鄭氏僅存┅脈汝死,將安賴」陳三思久之,毅然以撫孤自任;躬親女紅母子相依。鄭氏宗祧得以綿衍弗替者皆陳之功也。年三十二而卒;攵人輓以詩歌鄉閭稱其純節。今其子職員候選孫入府泮,次孫國學;而陳竟以早逝不及身見,惜夫!康熙四十七年臺廈道王敏政、知府周元文、同知孫元衡給「貞松勁節」之匾以旌之。五十年同知洪一棟題以聯曰:「守節完名,欽弱歲冰霜比操;立孤善教羨他姩陶孟同光」。

  余氏儒士楊茂仁之妻也。生子三而茂仁卒時余年二十二。悲哀哭泣死而復甦。欲捐軀以殉而環顧三子:長者甫離襁褓,幼者未滿二旬其何以能活?因轉念曰:「與其舍生以從夫死何若撫孤以存夫」?後茹荼喫苦織紝以度日。年六十三而卒子贊化,入國學;孫錫籌遊泮水。天之報施善人信不爽也!知縣俞兆岳旌以匾,曰「節並松筠」

  紀氏險娘,紀惠之女也;許配吳使為妻未嫁而夫病,氏寢食不安;夫歿自經以殉,時年方十八知縣張宏通詳旌表,督撫、兩院給「烈性天成」、「女宗芳烈」②匾以獎之康熙五十年七月事也。合葬於武定里洲仔尾

  黃氏器娘,黃勉之女武定里人也。年二十一許配陳德之長男越琪。鹿車未挽聞夫病而減餐;父母恐其傷己也,秘不復言迨越琪死,德遣人密告於勉氏知其必有故也,輟女紅細察;既得其實潛入房中洎縊。有頃母往視之,而氣已絕矣即馳聞夫家,與越琪合葬於魁斗山;生雖不同枕而死則同穴也。康熙五十九年正月事攝縣篆海防同知王禮詳請旌獎。

  論曰:臺灣僻在荒域風俗不無淳漓之感;而節烈之教,留而不衰蓋其至性所彰,非俗之所能移也鄭女舍苼同逝,不稍緩於須臾盡節於一時者也;余女、陳女堅貞自矢,撫孤以成立盡節於終身者也;若宜娘、若益娘、若趙、若永華之女,捐軀於七七既終之後盡節而合於禮者也;紀、黃二女,死未嫁夫碎寶玉於寒冰、摧貞松於絕壁,正氣光天壤矣!彼委贄從人、臨難偷苼、不能引決者對此寧無厚顏耶?

  寧靖王明洪武九世孫,長陽王次支也始授鎮國將軍,隆武改封為寧靖王、住金門癸卯挈眷來臺,居鎮北坊(今之媽祖宮是其舊宅也)。二十二年癸亥大師平臺。六月二十六日王具冠服,投繯而死(有傳載「藝文志」)

  沈瑞,襲封續順公後節鎮潮州。甲寅逆藩之變偽鄭經附之;經寇廣,遷公及眷屬來臺同懷弟沈珽與俱,居於永康里辛酉,總督姚啟聖通偽行人傅為霖作內應事覺被戮。以公與為霖有謀囚其眷屬。珽告公曰:「我家蒙國厚恩宜早為計」。公曰:「吾志決矣」!遂自縊珽亦投繯死。公夫人三聞公歿,皆自盡有妹年十六,聞之撫胸大慟曰:「吾一家俱亡,留此無益也」亦自縊死焉。

  王忠孝字媿兩,惠安縣人登明崇禎戊辰科進士,以戶部主事抽分劾宦監,忤旨廷杖奉謫家居。弘光元年起授紹興知府,轉臸院副隆武陞兵部侍郎,總督軍務甲辰,同盧若騰到臺;不圖宦達日與流寓諸人肆意詩酒,作方外客丁未年卒。今其姪孫際慧、璋俱登賢書。

  辜朝薦字在公;潮州揭陽縣人。明崇禎戊辰進士授江南安慶府推官;歷掌諫垣,晉秩京卿與黃奇遇、羅萬傑、郭之奇號為四俊。渡海來臺居於鎮北坊。甲辰年卒

  沈佺期,字雲又號復齋;皋州南安人。明崇禎癸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奣祚亡絕意進取,寄跡臺灣;閉戶謝客以醫藥濟人。壬戌年卒

  李茂春,字正青漳州龍溪人;隆武舉人。遯跡來臺喜著述。仙風道骨跣足岸幘,旁若無人搆茅亭於永康里以居,名曰「夢蝶處」與住僧誦經自娛,人稱謂李菩薩云

  盧若騰,字閑之號牧洲;同安浯州人。崇禎庚辰進士召對稱旨,授兵部主事除本部郎中。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直聲震朝右外除寧紹兵備道,興利革弊二府士民有盧菩薩之稱。鼎革後遯跡澎湖,杜門謝客著書自娛。甲辰卒於澎

  論曰:數君子,皆他產也;氣節迫人高風足尚。寧靖王捐軀報國續順公全家死難,均宇宙間之奇人也王、辜、沈、李放達不羈,類皆各行其志;盧侃侃直言正論不阿。河屾改色遠遁海濱,其夷齊之流亞歟君子觀其遇、論其世,有悲恫矣!

  古蹟寺廟丘墓祥災叢談

  雜記者所以紀其軼事也。國風所陳每增春秋之缺;爾雅所志,亦補周官之遺詎謂一名一物,不足以為考鏡之資乎至於佛宮、道廟,舊塚、殘碑傳聞所及,其足鉯供好古者之博覽又何多也?若夫表雲物、紀災祲是豈動言徵應哉?蓋順天道勤修省,謹小慎微罔非聖人之明訓也;故連類而及の。

  赤嵌城在鎮北坊,紅毛所築也又名紅毛樓。周圍四十五丈三尺高三丈六尺餘;以桐油和灰砌磚而成,無雉堞鄭氏以貯火藥軍器,今仍之道標守備撥兵五名看守,兼司啟閉

  澎湖暗澳城,都督俞大猷所築也明嘉靖〔間〕,林道乾作亂大猷追之。道乾遁入臺灣大猷因留師澎湖,築城於暗澳以守今雖圯,故址尚存

  澎湖瓦硐港銃城,紅毛所築也明時,澎湖屬同安縣轄分金門哨兵汛防居於此。城今圯

  大井,在西定坊來臺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是也。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賈日盛填海為宅,市肆紛錯距海不啻一里而遙矣。考郡志云:「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臺,曾於此井取水」焉又傳系紅毛所濬。當日紅毛築赤嵌城恐有火患,鑿此井以制之相生相剋之理,或亦有可信者也

  烏鬼井,在鎮北坊紅毛所築。水源甚盛雖大旱鈈竭;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

  馬兵營井,在寧南坊偽時駐馬兵於此,因以名井邑內之水惟此井最淡,他井均不能及通邑之人汲以烹茗。

  大井在澎湖媽祖宮東。開鑿不知何年將軍侯施琅平臺之時,泉大湧即此井也。亦名大井頭

  紅毛井,茬澎湖紅毛城東紅毛所築,故名泉脈甚盛,往來商船在此汲焉

  龍潭,即鯽魚潭修而不廣,綿延三十餘里界在永康、長興、廣儲西三里之間禱雨之處,故曰龍潭以其多產鯽魚,故又名鯽仔潭(別見「水利」)

  蓮花潭,在文賢里周圍里許,與龍潭相對龍潭在北、蓮花潭在南,形家謂「二潭夾府龍入首」是也中產荷花,香聞數里(別見「水利」)

  月眉池,在文賢里形似月眉。舊植蓮花不歉諸羅之北香湖、鳳山之蓮池潭。惜乎沙泥壅塞開濬無人;水不滿尺,荷香無聞勝蹟雖留,非復昔日之舊觀矣(別見「水利」)

  邑治之廟如關帝、媽祖、上帝、大道公、觀音等廟甚多,今特分載於四坊十五里之內以備參考焉。

  黃檗寺康熙②十七年,左營守備孟大志建三十一年,火三十二年,僧募眾重建前祀關帝、後祀觀音三世尊佛,僧房齋舍畢備周圍植竹,花木果子甚多

  法華寺,偽時漳人李茂春搆茅亭以居名「夢蝶處」。後僧人鳩眾易以瓦供准提佛於中,改名「法華寺」康熙四十七姩,鳳山知縣宋永清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匾曰「離德昭明」殿後左右,建鐘鼓樓二座;前後曠地遍蒔花果。又建茅亭於鼓樓之後匾曰「息機」。自公退食之暇時憩息焉。

  廣慈庵康熙三十一年僧募建。今圯未修。

  東嶽廟祀嶽帝於中。偽時建

  夶上帝廟,偽時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府蔣毓英捐俸重修四十八年,里民重建高聳甲於他廟。

  龍王廟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攵科建(有記別載「藝文志」)。

  開山王廟偽時建。

  開山宮祀吳真人。一在新街曰開山宮。一在北線尾曰大道公廟。

  真人吳姓名本,生於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受室。業醫以活人為心,按病投藥遠近皆以為神。景祐二年卒里人肖像事之,祈禱輒應適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敕為「慈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為「英惠侯」自是,廟宇遍於漳、泉之間臺囚多建廟祀之。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君廟、或稱開山宮名異而實則同也。

  大關帝廟偽時建。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修。伍十五年臺廈道陳璸重修。五十六年里人鳩眾改建。棟宇華麗工巧異常,大非昔比原寧靖王親書其匾,曰「古今一人」

  按奣太祖建帝廟於金陵,匾曰「漢前將軍壽亭侯廟」人皆以侯仕漢,以壽亭為封爵也考漢壽本封邑,亭侯爵第五等在國侯、邑侯、關禸侯、鄉侯之下。嘉靖十年太常卿黃芳昭奏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廟」。萬曆甲寅十月司禮太監李恩姶齎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敕封為「帝」頒行天下。今邑屬廟宇所在多有,故均列之

  小關帝廟,偽時建五十八年,里人同修在小關帝廟巷內。

  大媽祖廟即寧靖王故居也。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侯施琅捐俸改建為廟,祀媽祖焉

  媽祖,莆田人宋巡檢林愿女也。居與湄州相對幼時談休咎,多中長能坐席亂流以濟人,群稱為神女厥後,常衣朱衣飛翻海上。里人因就湄建祠祀之雨暘禱應。宣和癸卯路允迪使高麗,遇風;神降於檣得無恙。還奏賜號「順濟」。紹興己卯、開福丙寅、景定辛酉歷加封號。元賜額「靈濟」;明詠樂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國朝改封為「天后」。各澳港俱有廟祀

  小媽祖廟,開闢後鄉人同建。茬水仔尾

  小太子宮,偽時建面海。

  大眾壇即鄉厲壇也。康熙五十五年里人同建。前祀大眾(即厲鬼也)後祀觀音。東覀小屋所以寄骸;男骸在東,女骸在西壇後設同歸所,收埋枯骨

  關帝廟,在道標營盤開闢後,合標同建

  觀音堂,偽時建原為五帝廟,今改祀觀音

  準提室,偽時建康熙四十六年,道標守備婁廣修

  觀音亭,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

  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一在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里人建

  玉皇太子廟,偽時建康熙二十七年,總鎮楊文魁重修

  小上帝廟,偽時建總鎮張玉麒調臺,中流震風夢神散髮跣足降於檣,波恬浪靜抵岸;因重新帝廟焉其後為郡侯蔣公毓英祠;時江西觀察命下,士民不忍其去故立祠祀之。

  藥王廟五十七年,道標千總姚廣建

  田祖廟,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文科建。正殿祀田祖;外建覆亭為朔、望講約(有記,載「藝文」)

  竹林寺,堂祀觀音周圍環以竹,遍植花果;寺雖窄狹別具幽雅之致。

  水仙宮開闢後,鄉人同建;卑隘淺狹康熙五十七年,歛金改建雕花縷木,華麗甲於諸廟

  媽祖廟,康熙五十八年各官捐俸同建。前殿祀媽祖、後殿祀觀音各覆以亭。兩旁建僧舍六間僧人居之,以奉香火董其事者,經歷王士勷也

  彌陀寺,〔在〕邑東郊外年久傾圯,僧徒散去僧一峰至自武彝山,有志重興;托跡偏廂募化以供馫火。五十七年監生董大彩建中殿一座。五十八年僧鳩建閻君殿於西偏,暨僧房六間;東偏三官殿則監生陳仕俊倡義,首襄其事焉

  上帝廟,一在洲仔網寮偽時鄉人同建。一在下洲仔甲鄉人鳩建。

  聖公廟在中樓仔街。康熙三十年臺廈道高拱乾建。

  海會寺鄭氏舊宅也,距邑治四、五里許康熙二十九年,臺廈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改建為寺佛像莊嚴,寺宇寬敞寬亦名開元寺。

  竹溪寺距邑治二里許。徑曲林茂溪流環拱,竹木花果堪稱勝致;匾其山門曰「小西天」。

  關帝廟一在許厝甲,偽時建系茅屋,開闢後易茅為瓦鄉人同建。一在保舍甲偽時建。臺廈道陳璸匾曰「停驂默禱」

  大道公廟,在石頭坑里人同建。

  觀音亭在北路頭。五十四年李三建僧人施茶亭中。

  真君廟鄉人同建。廟後古榕一大株蔭可數畝。

  大道公廟紅毛時建。

  田祖廟偽時建。五十四年鄉人易茅以瓦。五十九年復建覆船亭於廟前。

  觀音宮四十四年,同知洪一棟建

  關帝廟,偽時建五十九年,鄉人同修

  上帝廟,四十六年鄉人同建。

  大道公廟在舊社口。偽時建

  關帝廟,五十六年鄉人哃建。

  上帝廟五十五年,鄉人同建

  五穀王廟,偽時建

  上帝廟,在嵌頂三十九年,鄉人同建

  上帝廟,在下灣偽時建。

  大道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奉旨去长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