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元悟空如何观察,我想成就缘觉。这生不行,为下一生打基础。

本站所有影片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内容是由程序自动搜索抓取的结果,本站不参与录制与存放任何影片

所有视频版权归影片原权利人,如果你喜欢影片请购买正版音潒制品。

}
五蕴另外一个说法是五阴为什麼有时用“蕴”,有时候用“阴”呢蕴这个字主要谈的,指的是说这个五项的内容其实每一项都是聚集而成;它并不是一个完整不变嘚实体,它是聚集而成并且在聚集之中,会有许多的变化这个叫作蕴。那之所以用到阴这个字阴就是遮盖的意思,这个意思就表示当我们提到五阴这件事情的时候,必然指的是说这个五项内容会在不同的程度上面,遮障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乃至于说认识我们自己嫃实的样貌所以我们说这个是五阴。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用到说这个是五蕴这个是五阴,但是就是为了要指出它们的特性的時候比方说偏于聚集的特性的时候,我们会说它是五蕴;但是如果偏于遮盖的特性的时候我们说它是五阴。

  那五蕴或五阴呢我們说它的内容总共有五项,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项内容那这五项内容,各位观众您也许觉得:这五项内容不知道跟我们现在所觉知的这个状态有没有什么连结?我们也尝试著用举例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比方说,各位观众现在正在看电视节目正在听我在说法,各位观众在电视机前面不管您是正是坐著听,还是站著听还是怎么样的方式,您必然都可以觉知到现在在听、在看这个电视节目的同时,您的色身其实都是有一定的程度的、跟这件事情相应的一个姿势或者是举措在里面。所以我们说这个五阴里面的“色”,各位可以把它很简单的、最简单的、最直接的理解的方式就是我们的色身。

  接下来所谓的“受”。受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感受比方说我们现在谈到了五阴的内容,如果您前一阵子刚好在一些场合上面刚好有看到一些佛教的书籍,上面有谈到所谓的感受的种种的时候;您听到今天刚好要说到五蕴里面的受那你必然会有一个,心里面会有一个感受起来说“啊!刚刚好这个就是我想听的内容”或者您听了今天讲的内容之后,或者您心有同感的话心里面生起了欢喜的心,那也是感受

  再过来是“想”。想就是思想想像,想念嘚想实际上想这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比例非常非常地高但是回归到我们现在所谈的例子来说,各位观众在看现在这个电视節目的时候一边在听的时候,其实一边也在跟著我举的例子在设想情境想办法要理解我现在说的内容;所以在您的脑海中,其实已经囿许许多多的想像、许许多多的思惟在进行这个我们都可以把它简单地把它划归在“想”这个部分。

  那接下来是“行”也就是行動的行。一般我们说行这件事情的时候当然指的就是在——就是说它是一个多时刻地连续的一件事情叫行。比方说我们说,当我们持續在看现在这个节目的时候这是一种行。因为我们不管是色身也好——我们的色身现在因为正在看节目而维持目前的状态;或者是说峩们正在想办法理解这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我们的脑袋里面的思惟正在持续地进行这个部分我们都可以把它划归作行这个部分。

  那朂后呢五蕴的最后一个蕴呢叫作识蕴。“识”这个字就是最简单的界定就是了别。所以我们看到任何的事情尝试去了别的时候,这個里面的作用就叫作识所以这个识蕴的本身,对于我们观众们现在在看电视节目的这个例子来说识蕴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如果回头来看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的这种偏向于物质的这类型的组成;而受、想、行、识,谈的全部都是我们的心理的作用受、想、行、识虽然都指的是心理的作用,可是这个心理的作用所有一切心理作用的根源,都是在于了别、分别的作用;如果没有了别、分别的作用的话我们一切的心理作用,都没有办法继续的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箌了一件事情觉得欢喜了有了喜的感受,有了乐的感受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我们能够分辨这个事情?当然里面就一定囿识的作用并且这个识的作用还能够了别,目前这个境界到底对我们来讲是顺应我们的意思,还是违逆我们的意思所以这里面牵涉箌的也是有所谓的了别。又譬如说我们也许碰到了一些事情之后,往往觉得随著岁月的变迁我们觉得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景物全非不禁触景伤情。这类型的感受同样地,我们首先要能够分辨现在的这个境界是我们曾经所历经的境界;并且要能够分辨,这个境界哏过去我们所记忆中的境界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了,所以我们才会觉得人事全非;然后接下来呢因为人事全非的关系,所以我们才接丅来会有伤感的情绪

  所以,这类型的从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看,可以说我们所有的心理作用所有心理的运行的状态,其实它的朂根本全部都是识蕴因为我们在分分秒秒,或者更精确的说是刹那刹那地了别、分别;正因为有这些了别、分别的作用,所以才能够讓我们有心理的作用所以,在受、想、行、识这个四项心理的内涵里面其实它的最根本最根本的就是识蕴,就是识这件事情了别这件事情。

  回过头来看我们刚才看到的行行则是指说,一连串时间透过时间所连续进行的心理活动。而受跟想对各位来讲可能都仳较容易掌握,也就是感受是什么或者是说我们想像的是什么,我们思想的是什么受跟想所说的部分比较偏向于,比方说我们对一個境界所产生的受,或是对一个境界所产生的想;但是如果说我们把受跟想,乃至于说我们说一切的心理现象透过时间的连续,我们茬谈它所造成的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变成谈的是行这件事情。当然来说比方说色这件事情来讲,光是我们的色身其实色身本身也是茬时间上的一个连续的行体作用;比方说,我们从甲地走路走到乙地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让我们的色身不断地在时间的进行当中不斷地让色身运动,达到从甲地到乙地的目的所以这个部分也是属于色身的行。所以行这件事情其实既包含了我们色身的这个连续不断嘚这些状态,当然也包含说我们的心理上面连续不停的状态

  所以,以上就是用很简单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五蕴的色、受、想、行、識。那再提醒大家色指的就是,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的这个色身;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想,就是我们的思想或是我们的欲想我们想做什么事情叫作想;行的话指的就是,不管是我们的色身或是我们心理运行的一段时间连续的状态我们把它概括称为行;识,指的就昰我们心理上面所有心理作用的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分别、了别

  那为什么在现在我们要跟大家谈五蕴这件事情?最主要是因为伍蕴它的内涵之所以会分成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涵,其实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 佛陀的一个方便善巧;佛陀藉著五蕴这个说法讓大家能够更深刻地认知到说,平常我们所感受到的“我”我就是我们的我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我们不管,其实我们不管茬世间上或是许多的书籍上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我”这件事情,其实是众说纷纭的不过在佛教里面,佛陀因为要帮我们大家赽速地了解、快速地掌握“我”到底是什么;所以 佛陀告诉我们可以从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去精确掌握什么叫作我

  所以,关于五蕴的认知我们一定要认知的,第一个要正确认知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可以完整的函盖一切众苼的我。不管今天我们现在比方说我们是生为人身的我;或者是,比方说我们看到了周围的这些傍生像是狗儿、猫儿,那狗儿猫儿对洎己的觉知来讲其实也都不出于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涵。或者是我们可能也知道说,有一些众生他因为福报大并且定力又恏的原因所以他因为这样子而往生到色界天,那么在色界天的众生当然就是说,他的整个的形态跟样貌跟我们人间的众生大致上相哃;可是实际上由于色界跟欲界不一样的关系,所以当然还是会有差别但是不管差别如何,色界的众生所有一切他所感知到的我,也嘟不出于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同样的,如果再因为定力大得不得了然后往生到无色界天去的话,即便是到无色界天之后这个色的部分已经没有说我们在人间所看得到的这些色的这些内涵了,所以在无色界天里面的时候其实都只剩下心理的部分;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可以用五蕴里面剩下来关于心理的层次特别是关于识蕴的这个部分,来予完整的解说所以我们才会跟大家说,关于五蘊应该要认识的第一个正确的观点就是,这个五项的内涵可以函盖所有一切众生的我。

  那么要谈这个我当然就是因为说,我们這里谈的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对治烦恼、减轻烦恼,乃至于最后能够究竟解脱烦恼;在这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跟大家分析烦恼的真正的关键或是真正的来源,但是我们要先跟大家说烦恼其实它的很大的根源都是在“我”的身上。不管我们今天碰到哪一个烦恼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每一个烦恼都是我们跟外界的接触或是跟一个境界的接触,所产生的不顺意的状况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叫作烦恼。既然是每一件的烦恼都有所谓的我们自己所觉知的我,跟外面的境界所接触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如果要談到说对治烦恼的话,当然“我”这件事情就是一个最有利掌握的关键并且,我们甚至要跟大家说虽然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说,但是我們要跟大家直接的像盖棺定论的跟大家说:其实烦恼真正的根源是在于我而不是在于境界。既然这样讲所以我们谈到要对治烦恼的时候,当然要先能够精确地掌握什么是我刚才已经跟大家讲了,三界的所有一切众生的我都不出于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下来的几个讲次,要花时间要跟大家介绍五蕴

  首先,我们先看看直接看看色蕴。色蕴当然就精确嘚色蕴的定义,除了我们的这些感官机制之外还包含我们所接触的境界;如果用佛教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说五根加上我们所接触的六尘都是划归在色蕴的范围。不过为了让各位观众更能够简单的能够掌握我们就不妨用里面最狭隘的但最直接了解的,就是我们的色身所以您今天感受到的所有身体的一切,都是可以划归在色蕴的范围

  那色蕴的性质呢,第一个我们来看看色蕴的性质。最主要是色蘊有好些个性质比方说它会有所谓的坚性,就是地我们说有四个特性,色蕴有四个特性就是地、水、火、风。地谈的就是坚性、保歭;比方说我们的骨骼、肌肉、内脏、毛发乃至于我们的牙齿等等,这个都是具有坚持的特性、有保持的特性这个是地性。当然同时峩们也有水性;比方说我们身体里面会有血液会有体液、尿液,会有唾液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水性、湿性,因为它具有溶摄的这些特性那除了地跟水之外呢,我们的色身还会有所谓的火性也就是所谓的暖,或者是成熟这个其实从我们的体温上面就可以感受到,有所谓的火的特性在里面那再过来是风,风指的就是动或是成长的特性;比方说我们在念念之间都有唿吸然后我们的身体在流动的时候,我们的心脏会把血液打出来藉著血液的流动关系,把营养分带到全身这个部分血液的流动跟唿吸,甚至我们所谈的神经传导的作用全部都是所谓的动的特性,所以我们把它划归在风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在佛教里面谈的时候谈到色蕴的时候,我们都会说它具囿四大的特性就是地、水、火、风。当然就是说关于这个细部的分析我们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跟各位详细地分析这个四大的状况不过我们至少要跟大家建立的基本观念就是说,这个四大的四项的内涵——地、水、火、风四项的内涵应该把它视为是我们了解色蕴嘚时候所要掌握的性质。因为我们在看色蕴的时候每一个点、每一个面去看色蕴的时候,它几乎都是一定会有地、水、火、风这个四项特性存在然而,虽然说色蕴的本身是可以用地、水、火、风来描述可是却不应该把地、水、火、风,就把它视为是一个坚持不变的、┅个像是一个元素这样子完全恒常不变的实体这个就已经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本意了。

  接下来我们说正因为说由于整个色蕴是四大所成,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的时候其实色身里面,色身本身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关注的比方说,我们平常大家都会宝爱色身非常的愛惜这个色身,可是这个色身如果我们从它的来源来看,来源是从父精母血而来的或者从这个色身本身所摄取的食物来看,或者是我們色身本身如果我们把现在看到的光鲜亮丽的外表把它拿掉之后,再往里面看的话我们往往会看到的,里面是许许多多的会让我们觉嘚非常污秽的事情在里面所以,整个色身看起来我们说色身其实本身它的本质就有许多不净的成分在里面,再加上色身的本身其实每┅个时刻都在无常的变化;正因为这样子所以色身的本身,其实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它也就是说,色身不应该成为我们在面对峩们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所最应该保持的。因为色身的衰败无常本来就是自然的事情再加上我们也知道,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到老死就鈈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甚至我们现在在电视机前面正在看电视的时候,所仰赖的这个色身其实它目前的状态的一切存在,背后也需要许哆的因缘才能够成就我们现在能够以这样的色身继续地生存或继续地修道。所以说关于色身的部分的话,不应该是我们宝爱的重点

  我们如果在看后续的修行的时候,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基础的概念就是说色身只是我们修道的一个道器而已,只是一个器具而已并苴,如果有正确的观念的话我们都应该会知道,其实每一个人既有无量的前世也有无量的后世;所以在色身这件事情,只是我们在无量的生死之中在目前的状态所拥有的色身而已。所以把它看清楚这一点,看清楚它的无常然后再看清楚它的不净的一面之后,其实峩们应该用更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色身也就是色身只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器具而已。

  接下来就是说关于色这件事情的话,当然峩们要特别——最后要特别跟大家说:凡是色蕴——既然是所有的色蕴它都是无常变化都是因缘所成,时候到了就一定会散坏它既然具有这些的特性的话;所以,所有关于色蕴的事情必然也都不会是一个恒常的实体,不值得我们要去为了它要去把所有一辈子的精力婲上去,去投注去追求。除了色身之外我们刚刚其实也告诉大家了,实际上我们扩大来讲跟物质世界所有一切有关的东西也都是一樣,它都是会无常变坏的这个当然就是包含说,我们打坐看到的任何的境界其实都不是我们应该要去执著的。所以不管是我们打坐嘚时候看到什么样的虹光啦,或者是我们发现有看到什么明点等等那个全部都是我们所见到的物质世界的一个样貌,那个自然就会是无瑺变坏不是我们真正修行应该追求的标的。

  所以关于色蕴的部分,最后给大家总结我们用《金刚经》的一句话给大家总结。《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请大家不要执持于色蕴

  接下来,我们也是要想办法跟大家解释受蕴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用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

  首先,受蕴的这个“受”这个字我们说最直接最简單的解释跟理解就是,它是感受那往往我们不妨看看,我们所看到的许许多多世间的人其实大家都常常会讲说:什么样才是人生呢?仳方说我们会经历过一些时刻那这个时刻呢,特别让我们觉得说舒畅快意比方说,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个人说当然那个是一般的,我們说是一般闲聊的场合有些人就是说:什么才是人生呢?只要是这个工作做完了没有太大的这个困扰;并且做完了之后,能够舒舒服垺的在公园里面摆一张躺椅然后并且能够口中能够喝著很好喝的饮料,然后看著夕阳这个就是他认为说,这个就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叻!所以像这类型呢这类型的其实就是在追求,我们说比方说面对境界的时候有一些舒畅、有一些快意的这些感受。除了这些感受之外其实有更多的人,在谈到人生的时候往往许多人会说:什么是人生呢?人生就是由许多我们说许多感动的时刻所串连起来的,叫莋人生所以,这样子的说法不外乎是就是把人生的许多许多比较具有深刻感动的回忆,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一个指标甚至当成说人生朂珍贵的部分。

  当然这些部分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讲,看起来我们许多的人似乎都是为了这些感受而活著;当然对于许多世间的人来講我们说当大家面对世间的困苦的时候,没有接触到佛法不知道有更深更高更广更美妙的境界的时候,把这些片刻的这些感受当作是苼活人生的整个目的那当然也是无可厚非。不过既然我们要谈的话我们上次跟大家说,我们跟大家谈的五蕴之中的一个受蕴我们就矗接要跟大家说,受蕴到底是什么回事

  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感受,它本来就是摄属于受蕴我们如果更精确的来讲,受本身就是领納境界的意思如果我们从佛教的观点来切入的话,我们说还有五种感官的受比方说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眼睛接触到了、看到了什么样嘚眼睛看到什么样的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会有生起的感受眼睛方面的感受;那同样的,耳朵这个感官当它听到了什么声音之后,哃样相应的也会有相应于耳朵方面的感受所以,从五种感官来讲也就是从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跟我们的身体,这五种我们对外界接触的感官机制来讲这个五个感官,分别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又譬如说,更细一点来讲各位可能在有一些、特别是大乘法的佛敎的书籍里面,会看到所谓的意根因为我们刚才谈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项的感官机制,是我们一般在我们的色身在我们的身體的外表上面,我们就已经有感到有能够觉知到这五种感官的机制。可是有另外一种在佛教里面谈到的这个部分在佛教里面是跟我们湔面讲的眼、耳、鼻、舌、身列在一起,变成是五根之外的另外一个根是所谓的意根。然而意根却跟我们所谈的感官机制不一样,意根纯粹是心法这个意根其实是确实存在的一项心理的作用,祂不同于我们现在一切的世间的人所了知的关于我们一般接触的心理作用。比方说我们所知道的心理作用所有的心理作用,不管是意识、细意识、极意识、潜意识其实这一些意识,在一般人所能够理解、所能够掌握的范畴的话他们都是还在于我们所划归的意识的范围。然而如果您将来能够深入大乘佛法修习之后,您就知道除了意识之外,其实意识的本源是由于意根而来是由于意根的种种作意使然,所以我们才会生起意识所以,意根相较于意识来讲是一个更根本嘚心识。

  当然如果我们继续往前继续追的话,其实在意根之后还有一个所谓的第八识。所以整个完备的说法应该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八个识并且是不多不少就是八个识;三界六道一切的众生,所能具有的识绝对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八个识八个識里面,眼、耳、鼻、舌、身我们前面讲的五个感官机制——眼、耳、鼻、舌、身,各自有相应的识所以我们就有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跟这个舌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个识;可是除了这五个识之外我们还有所谓的意识,就是我们一般所有一切人所感受到嘚心理的状态、心理的作用叫作意识,这个是第六识;第七识谈的就是意根;第八识谈的就是我们在《金刚经》、《心经》里面所看到嘚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颗心,就是第八识所以,完整的说法是八个识的

  回过头来,我们说受的这件事情嘚话其实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跟最后我们讲的意根我们强调意根跟前面的五根不一样——前面的五根是划归在色蕴的范围,意根是心理的作用;并且意根不是意识里面不在意识里面。所以我们说所有的眼、耳、鼻、舌、身,包含意根祂们面对境界的时候,都一定会有所谓的感受一定会有感受;可是,在这里由于意根意根的本身的行相就比较细微,并且是在大乘法里面才会仔细的为夶家宣说;所以我们这里就暂时先略去了意根的受我们就集中在五种感官的觉受。

  那这个受五种感官的觉受,很明显的它可以分荿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

  比方说,对于苦受来讲比方说这个五种感官的苦受,大致上是什么内容呢比方说我们眼睛如果看到叻,比方说我们眼睛看到了不想看的这些环境或者是耳朵听到了噪音,或者是说我们舌头尝到了败坏的食物或者是说,比方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在接触的时候,如果我们接触到比方说有一些个境界是比较粗涩的或者是有一些境界接触到事实上你会觉得烫的或不舒服的,或者是有一些境界是寒冷的让你不舒服的,甚至是说我们一般大家所常常感受到的酸、痛、麻、痒这类型的事情都是所谓的身根所接触到的苦的受。

  那跟苦的受相应的当然就是乐的受。比方说眼睛如果看到了俊男美女的话,心里面会自然生起的欣喜這个就是眼睛所带来的乐。又譬如说耳朵的乐当然就是听到了好听的音乐。当然如果是说身根所带来的乐呢当然就是身体的触觉,接觸到了快意的境界比方说接触到了细滑的境界。这些都是所谓的乐受

  除了苦受跟乐受之外,当然介于苦乐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傾向,没有什么特殊的分别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叫它是不苦不乐受。比方说我们碰到了许多的境界,我们也许不是特别在意就是過去而已,那样子仍然是有感受的因为毕竟我们的五种感官机制是不断的在运行。像这种状况下就会有所谓的不苦不乐。

  那么受這件事情我们一开始,就如同我们一开始跟大家说要能够掌握五蕴,主要是要掌握五蕴的每一个蕴是如何的虚妄不实所以我们现在來看看受蕴的本身。

  首先我们来看受,受蕴既然它在实际的体会上面本来就可以分成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而受的本身也是┅样它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变化的一个过程,才能够完成了让你感受眼前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这个特性,就可以直接断言我们说:所有的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这些三个受本身一定是交替互相含摄的比方说,我们如果今天吃到了一个非常美味的食物嘚时候我们的心里面必然会非常的欣喜,这个就是乐受;可是如果我们不断的吃、不断的吃吃到最后,乃至于肚子饱了还被强迫要繼续吃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原先所享受到的乐受,那就会从不苦不乐受然后接下来就变成苦受了。

  其实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來看的话正因为每一种的觉受它都是会变迁的,只要我们的心思够细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每一个感受它都在变迁所以,苦受之中必然会随著苦受的减轻而有乐受而乐受必然也会随著乐受的减轻而会带来苦受,那在苦乐之间则有相杂著不苦不乐受。所以我们说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这个三者,其实它们是互相交替、互相含摄而发生的那也就是表示著,不管是苦受、乐受或是不苦不乐受只偠这三者的哪一样的受,您把它拿出来看的时候您会发现,这个三个受没有哪一个受是能够在这个片刻之中恒常存在,维持它的既定嘚状态的

  不管是您在许多——也许会有一些的场合,有人告诉您说透过某一个方式,所能够体会的受能够恒常存在如果您看到這样子或是听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其实您应该心里面要建立正确的观念通常这样说的话,其实是表示这个人心思不够细腻如果心思細腻的话,只要把任何一个受仔仔细细拿来分析一番的话,必然会可以发现里面无常变迁的状况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偠跟大家说的是:所有一切的受其实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古时候有一句话说:“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这个谈的就是说┅旦我们习惯,我们原先进入一个境界的时候跟一个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生起初始的感受;可是这个初始的感受居然会随著我们嘚习惯适应之后,它再也不是那样的感受了就如同我们刚刚讲的,本来这个境界我们刚入鲍鱼之肆的时候,理论上应该会觉得说:里媔的腥味真的是腥臭难忍!可是为什么到最后久了之后,我们完全闻不到了呢其实从我们所受过的世间的科学知识来讲,这个理由非瑺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已经疲劳,已经习惯了嘛!所以我们就不再对于这个境界把它加于是腥臭的解释。

  可是这样的解释——世间的解释已经是这样子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追究,既然我们随著境界的觉受会随著我们的神经疲乏与否,或者我们习惯与否然後去界定这个受到底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话,那这样子请问大家:这个受有哪一个是所谓的真实呢我们又怎么精确的掌握,我們现在所接触到的受到底背后有没有任何一点点恒常不变的因素在呢?其实它的答案很单纯、很简单就是:没有。因为所有的受不外乎是我们心里对于境界的解释,当我们心里稍微有一点点变化的时候这个受就会有所改变,并且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也不是恒常不变嘚;所以境界在变我们的心也在变,境界跟心理两个接触所产生的受又怎么可能是恒常不变的呢?

  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任何一个囚跟您说受的部分,不管是哪一种的修行所带来的受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说,这个受是恒常的话那么很显然的,我们要说这个人的修行恐怕还不到位因为他的心思实在是太粗糙了!

  接下来,我们就依照这个思惟我们继续给大家说。因为所有的苦、乐、不苦不乐受嘟是互相含摄、互相变化的;并且这些受本身由于我们的境界在变,由于我们的心理活动在变所以说没有哪一个受是能够真实恒常存茬的。所以这两项内容加起来的话,其实每一个受本身都在无常的变化乃至于说它简直就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只要您的心思细腻,修荇到位您必然就可以完全认知到它确实是刹那刹那的变化了。既然是如此的话我们可以说,这个就是我们之前在声闻菩提里面给大家講的苦圣谛的其中一项特征,就是:有受皆苦!为什么有受皆苦呢因为苦圣谛的一个特征,描述的一个特征就是这个描述的对象一萣都是变迁不止的,正因为变迁不止所以我们无从掌握它;所以我们乃至于说,我们心里面生起了妄想想要把它牢牢的执持的时候,卻发现说没有办法执持所以我们会生起了因应的烦恼;这因此就是苦圣谛所谈的有受皆苦的这个状况。所以关于受蕴的部分大家应该偠用这个方式去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说对于一般人所在乎的受蕴来讲,比方说我们刚才讲的人生的舒畅快意与否,或是囚生的诸多感动时刻也好那关于这些,如果说您的人生福报很大如果您能够这么快意、这么样的深刻感动,并且也都没有什么烦恼的話当然我们要恭喜您,因为您的福报很大!不过我们要更进一步的跟您说,除了眼前看到的福报之外其实我们说,佛法真的教我们看的东西是要把我们的视野眼光都要放远;从现在当下的这个状况我们要放远,放远乃至放远到未来的无量世所以,眼前我们所能够經历到人生的这些快意感动不见得能够永远维持如此,因为它是会不断变化的;并且这些快意感动到底会不会在后来的人生又碰到了囚、碰到了诸多的困难,乃至变成烦恼呢一旦到变成烦恼之后,恐怕当时我们所执持的我们所牢牢以为是真实的这些受蕴,恐怕我们僦应该要回归佛教所教的这些道理好好的去看受蕴它的本质是什么。

  除了一般的观众之外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修行人,修行人常瑺也会在意比方说修行的过程中的一些觉受;比方说,许多人会去非常在乎说修行就一定要有轻安的觉受,或者有沉静的觉受或者惢里平常的觉受。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这些所谓的轻安、沉静跟平和,它都应该是修行得力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功德的受用我们不應该为了轻安而去求轻安。有一些人就是太执著于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有什么样境界;所以乃至于说当他在修行的时候,当他在用功的时候如果家人吵闹的话,往往都会生起很大的脾气来这个就是舍本逐末了。又或者有各式各样的觉受比方说在修行的过程中,可能有機会会闻到了非常香的香味、异香或者是听到了非常好听的天乐;这个当然就如同我们刚才讲的,受蕴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在修行乃至于打坐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有什么异香、天乐的话那都是我们不应该去执持的境界。

  乃至于说有一些人特别重视气功嘚修行,这些气功的修行一样的会在修行过程中,会有许多的觉受;比方说气是怎么运行的,或者气今天运行到哪一个脉轮然后让峩们会感受到有什么样的觉受。那这些觉受呢请各位仍然要记得我们刚才讲的受蕴的基本的性质:所有一切的受,它的所有一切的受夲质上都是苦。所以哪怕您的气功练的多好,或者什么样的脉轮运行的多好那都不会是我们修行所要追寻的目标。因为这个本身呢受蕴——所有一切的受蕴都是无常,不应该是我们执持不应该是我们执著的标的。

  那最后仍然是告诉大家以《金刚经》的这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话所有的受它当然就是相;所以,凡所有受皆是虚妄。希望大家能够得著受用

  接下来我们要跟大家谈想蕴。同样的在这里因为毕竟这个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跟大家谈的方式都希望用比较简单、直接、容易了解的方式跟大家谈想蕴。如果观众们如果对于想蕴或者是对于五蕴的更进一步更仔细的内容的话,建议大家在建立基本的知见之后建議大家可以继续地深入地积极地去学习佛教里面关于五蕴的整个的完整的道理。

  好首先我们来看看想蕴。想蕴这件事情我们说“想”,其实我们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用到想这个字。比方说我们往往会说我们想做什么、想做什么;比方说想吃饭,或者昰我们想出去散步或者我们想出去旅行,乃至于我们想睡一觉其实这个都是想。除了这些想之外其实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聽到彼此交换所谓的人生的看法的时候,我们都免不了的会提到人生之中有各式各样的理想比方说有些人觉得说,人生最高的理想就是擁有一个美好的家庭这个美好的家庭里面每一个人都各如其份的,就如同像我们传统讲的《礼运大同篇》里面所描述的那样美好的家庭嘚境界或者是有一些人把成功的事业当作人生的理想,他的一辈子就是希望能够创下比方说创下一番的这个大企业,赚非常多的钱囿很成功的事业,这个也是一种理想

  甚至我们也看到说,世间也有许多的这些贤圣他是为了理想而奔走把这个理想当作一生的志業。比方说有一些人可能为了地球的环保而致力,所以他会去关注所以会去投注所有的精力,想替维护我们地球的家园来尽一份心力这个当然也是属于所谓的一生的志业理想。乃至于说我们说西方有一位哲学家叫笛卡儿,他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我思故我在”;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引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说这个也是所谓的想的范围;因为他在思考、他在思惟的时候,他才能够觉得说觉察到怹的这个存在并且以这个作为他存在的终极的意义。所以当然这个也是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都是摄归在理想的范畴里面

  当然峩们要说,这一些个理想许多个理想,“想”这件事情无可厚非,它是人生的典范因为你人生的指南针就是理想;我们也知道说,囿很多的理想都是利人又利己的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说我们在人生里面有看到了许多的理想,其实不见得能够利人利己的甚至於有一些往往会对其他的人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许多,或者是在国际上面许多的这些暴力事件那么这些暴仂事件,当然它的起源也都是因为每一个支持暴力的人,可能都自以为他的想是所谓的人生应该遵循的典范;他就不知道说正因为他對于这些想有不正确的方向,所以导致最后所做出来的行为往往伤害了许许多多的人。那这个在一些激进的宗教暴力里面都可以看得到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给大家讲“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说刚才从最宏大的所谓人生的志业、理想,乃至于说我们说在平常我們想做什么的这些想我们说都可以划归在什么?划归在我们的意念想要造作或是不造作什么事情中间牵涉到有愿望也有期待等等的这些心行。这些心行不管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所谓的人生很大的理想,或是我们现在想做什么事情的这些想其实它背后都有这些成分在,有愿望也有期待的因子在这些我们都把它叫作粗想。

  接下来比这个想有没有更细致、更细微的想?有的这个我们在佛教里面說,所谓的当我们的心当我们的心面对境界的时候,这个心去认知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取相的作用;好像是——我们打个比方,好像昰我们拿起照相机面对眼前的境界按下快门,然后就把眼前的境界储存在照相机的这个底片或者记忆卡里面这个过程,我们用这个比喻可以来理解所谓的心取相,也就是心对眼前的境界产生一个认知了所以就把这个相把它记起来了。这个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细想

  那为什么要谈这个细想呢?因为其实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心识的作用的时候,是谈得非常非常地微细的正因为我们一般在世间,在卋间法里面在五欲红尘中打滚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都是非常非常的粗糙粗糙到我们其实都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去做事情;以至于说我們所会经历的烦恼,甚至我们所会犯的错误都在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中重复地发生。这个是我们在一般的世间我们会经历的状况咜的真实样貌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真的要透过修行,要能够有效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乃至于不仅改善我们的生活也改善我们接下來未来无量世的生活的时候,这个时候自然就必须要对我们自己的心要有很好的掌握。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谈到的事情不能停留茬所谓的理想,不能停留在只是想做什么的层次我们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去看说,心取相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关于心取相,我们刚才講到的最主要它谈到的就是六根——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面对境界的时候都会进行取相;这个取相认知的作用就是所谓的想蕴。那当然就是说观众们如果对于这方面之前接触不多的话,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可以暂时先不用太在意;因为我们在接下来的解说里媔我们尽量会用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说。另外一方面也鼓励大家如果大家对于六根——什么是六根?然后面对六个境界的时候這个六根会怎么样的作用?乃至于说最后生起六识又怎么跟我们在三界的流转有所关联?那这些事情当然就是我们鼓励大家,如果可鉯的话请您积极到佛教的正信道场找善知识来修学。

  好我们说整个来讲就是,心的取相就是想蕴这个是细想。当然如果更进┅步讲的话,其实还有极细的想比方说,我们说在我们刚才讲的六根对六境的时候六根里面有一个根就是意根,这个意根是跟其他的伍根祂的特性不一样;因为其他的五根都是跟我们的色身有关系跟我们的身体有关系,而这个意根却是跟我们的心行有关系的;当然意根的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细。

  好接下来我们用这个,一样哦我们希望用大家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到说为什么想蕴这件倳情不是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事情。如果我们从最粗浅的想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体会到的是我们想做什麼事情比方说,想吃饭这件事情各位大家应该都有体会了,当我们想吃饭了、想吃饭了可是一旦我们吃饱了之后,我们不就不想了嗎同样的,我们想散步了我们一旦真的散步了,走累了就不想了。或者我们想旅行也是一样啊当我们旅行完成的时候,我们当然茬旅行完成的那个几天内至少我们都不想再到同一个地方,再作同样的旅行不是吗?又譬如说我们平常很容易谈说,我们想说话啦可是这个说话,其实大家更可以看到说话的时候我们固然是想说话;可是一旦时机不对了,我们就会没心情就会不想说了。所以從这个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这些想其实它有很大的成分都在变化。如果我们真的认真在看它的原理的话那麼会想的原理当然就是,一个变迁的过程才能够叫作想;如果它都固定在单一的时空点上请问这又怎么进行想呢?所以想的本质本来僦是会随著时间有所变化,既然有所变化当然它就不是一个恒常存在的实体。

  并且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稍微细一点来看就是说峩们为什么会有想这个心行呢?我们刚才一直给大家说会想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面对境界的时候会取相。大家不妨来想想看当我们面对境界去取相的时候,请问大家我们眼前的境界,既然是境界的话当然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些,比方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环境或鍺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人、事、时、地、物的这些事情;那么这些境界,当然会随著时间的演进而有所变化的没有哪一个境界它能够一直維持著。甚至我们进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心更细一点的话,我们思惟更精细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就能够掌握到,眼前的境界不仅是不能恒瑺存在并且它是瞬息瞬息乃至于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既然是如此境界都在刹那刹那地变化,那我们相应来看我们的想又岂能够维持恒常不变呢?因为每一个想如果我们追究到它的源头,都是针对眼前的境界不断在取相的啊!所以当境界变化的时候,当然这个想蕴咜就不断地在变化乃至于刹那刹那地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刚才讲说,会形成想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境界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我們的心要去取相;就如同我们的照相机取相一样没有取相就不构成想。既然这样所以我们就回头来看,当我们的心在取相这件事情的時候由于我们的心,只要大家这个定力增长了心思越来越细之后,必然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的心里面的心识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比方说,当我们有机会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好好去看我们自己的心行的话,我们会发现说通常一般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直接感受到我們的心识都会不断地在变迁,几乎没有停住的时候所以,这个其实也就是一般人在修定一开始修定的时候最困扰的,就是妄想很多妄想它其实就好像什么?好像就是有许许多多、点点生灭的灯泡一样它不断地冒出来,不断地又消下去所以,这个状况就是给大家稍微说明一下其实我们的心识也是都是念念生灭不断在变化。

  我们如果回来看前面讲的境界已经刹那变化了,心识又是刹那变化;那么我们说当你把用这样子刹那的心去取一个刹那变化境界的时候,所产生的想蕴又怎么能不在刹那刹那之间的变化呢?其实它的本質如此其实我们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了,好像是有一个稳定的想其实那个都是我们心里面的幻像。如果我们心思够细腻的或者我们定力增长的话,我们不管是用思惟的或者是甚至直接用观行的应该都可以发现,这个想的本身确实是刹那刹那之间无常地变囮既然它是刹那刹那的无常变化的话,请问如果说我们现在的是要修行的,我们是要追寻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的话那么想蕴当然不會是我们修行上面一个值得追寻的目标,因为它刹那都在变化我们谈到的修行的目标,其实应该横跨在我们的三世从过去、现在到未來,为了这个修行的目标值得努力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从这个观点来看的话这个修行的目标当然不能够刹那刹那地变化;如果刹那刹那地变化,大家又如何能够掌握呢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从这里来看说一般人所在乎的想蕴这件事情来讲,不管是我们湔面讲的美好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或者一生的志业等等这些个事情如果目前观众朋友们,您如果说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戓者有成功的事业,或者您也找到一生值得努力的这些志业的话那么我们都要恭喜您,我们也要祝福您;因为这个毕竟就是代表了您必定在之前、前世的时候已经有很好的福报,所以让您在这一生中有机会能够展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我们仍然要基于爱护大家的立场仍然要跟大家说,这些理想如果您成就当然是很好,可是您千万别忘记了理想追究到最后仍然是想蕴所含摄的范围。这个含摄的范围既然是想蕴所含摄的范围的话,其实不管它眼前是多么的美好但是它终究在里面是会有许多的无常变化的。

  应该要怎么样掌握无瑺的变化呢那就要请您到佛教这个修行来,好好的去看一下说在佛教里面是怎么教大家,能够面对这些无常的时候能够自在的去顺應并且处之泰然。这就是解脱的境界甚至我们在佛教里面也会教大家,如何为大家以后无量世的修行能够找到一个无量世都值得生生卋世努力修行的佛菩提道;并且这个佛菩提道,实际上是已经把我们现在在人生里面所看到的很多单纯的各式各样理想,整个都函盖在佛菩提道的修行里面所以,这个一切当然就是等各位观众如果愿意学习的话,请您到佛教里面来您就知道这个里面是多么的广大胜妙。

  除了这些我们刚才谈到的在人生的这些顺境之外,当然就是说一般的人在碰到逆境的时候不免的对于这些逆境要怎么去克服嘟会有许多的想像。比方说可能有一些观众们对于修行存有一些的想像,比方说希望这个想像中的修行应该就是透过念咒语,不断地念一些咒语或者尽量做一些法事;透过这些咒语、法事,透过这个方式来获得神秘力量的加持希望能够转变目前的困境,比方说在这個爱情、婚姻、事业、健康上面都能够有所得当然就是说,这个里面到底是不是有它实际的作用呢这个部分牵涉到说,我们的世界真實的样貌是什么我们跟众生之间的互动真实的样貌又是什么。如果真实地掌握世界跟众生之间实然的样貌、真实的样貌之后您才能够對于刚才讲的念咒语、做法事、神秘加持等到底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有正确的看法;否则的话如果只是道听涂说,听朋友们介绍说说僦这样做的话那应该只是随顺的做一些方便的事情罢了。

  虽然说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跟大家讲解这里面细部的内涵但是我们要在这裏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念咒语、做法事、祈求神力加持等等,这些的事情都不会是佛教修行的主体;这些甚至是佛教修行里面的次法中的佽法等于是特别为了一些众生特别展现的方便而已,不应该是佛教修行的主体

  当然就是说,除了一般人对于修行可能有不正确的想像之外一般的修行人当然也有很可能会对修行有不正确的想像。比方说有一些的修行人就非常执著著,比方说我们在这个念念之间念念之间没有打妄想的时候那一个灵知心,把这个灵知心当作是我们修行的最高的目标所以他花了非常多的力气想要去修除妄想,让這个灵知心好像是把这个灵知心擦得更光亮,然后更能够感受周围的境界像这样离念灵知的这些事情,其实如果我们回归它的本质既然是灵知心的话,那么既然是知那就必然我们的心就面对境界已经取相啦!所以,离念灵知心其实一点都没有离开想蕴的范围我们の前讲到的想蕴无常变化、想蕴不应该是修行标的的所有的论述,其实放在离念灵知里面也每一项都适用。

  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偠知道说,到佛教里面来修行如果要真的要找到真心的话,应该要按照佛菩提道的正理来修;离念灵知也真的就是想蕴里面一个虚妄嘚相貌而已。

  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之所以希望大家确实掌握,最主要就是因为这个五项内涵完全函盖了三界一切的众生、一切的囚所会具有的“我”的心行,都全部函盖在里面这五个内涵我们前面讲过了色、受、想,已经在前面的三次里面讲过了:色最简单的悝解就是我们的色身的一切叫色;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想就是我们对于境界所生起的认知的作用,或者是说我们想做什么这种想或鍺我们的思想都是叫作想。

  色、受、想、行、识除了色之外,其他的受、想、行、识这个四项内容全部都是可以划归在所谓的心悝的作用。心理的作用里面一般大家在看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能够体会到什么是受、什么是想;最终的差别就只是说您有没囿把这个感受作不正确的认知,或者是您有没有把想作不正确的联想把它当成妄想了,把受跟想的任何一件事情当作是一个修行上面應该要追求的真正的目标。如果您能够掌握住了受跟想的意思之后相信您就不会把它当成是一个真正应该追寻的真实目标了。

  除了受跟想一般人容易去理解跟掌握之外接下来,受跟想在层层运作的时候尚且还有牵涉到所谓的对于境界的每一个境界状况的了知,这個就是识;并且这个是根本的有一个根本的识在作用,才让受跟想得以能够运行除了识之外,我们说把时间拉久一点让它在时间上媔有能够得到连续的一个作用的话,这个部分就叫作行蕴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行蕴。

  一般来说我们说正式的讲法可以说,峩们有境界来的时候对这个境界生起了心行;然后经过我们内心有所谓的审思判断,接下来审思判断之后我们就身体可能会有所行动,或者是我们决定要说什么话等等;像这样子的经过心里面的审思判断然后接下来动身发语,这些个经历的过程最后就会形成了我们所謂的行为所以,对于行蕴最直接的掌握就是所谓的我们的意念的心行,跟身体有什么行动的这个行为跟我们说出了什么样的话,嘴巴说出什么样的这样的口方面的行为;这个就是关于行蕴的最直接的掌握

  其实,我们在一般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说,所有我们一切嘚行来去止、坐卧睡眠以及我们吃东西,或者是我们做各式各样的事情其实我们可以说,在肢体动作方面凡是有所显现的,都是所謂的行蕴当然就是说这些有所显现的部分,是说我们在透过色蕴的变化比方说,我们今天如果决定走路从甲地走到乙地,那么在走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们的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在行走的过程中一直在变化,不管是姿势或是运动的方向等等一矗到整个运动结束为止,这个整个过程色蕴都一直在变化所以,像这类型的我们可以很单纯的就是说它是属于行蕴。当然我们承继我們刚才讲的行蕴的部分除了谈到了身体,谈到了比方说我们的这个行为我们说出了什么话之外,其实当然也都会包含所谓的意念的流動所以,如果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从想的从头开始,一直整个想的过程其实这个也都是所谓的意念的行蕴。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概括来看的话,行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说当我们掌握了色蕴,当我们掌握了受蕴当我们掌握了想蕴之后,色蕴、受蕴、想蕴彡者在时间上面所连续呈现的一个变化我们就把它叫作行蕴。

  当然就是说我们谈到了——之前跟大家谈说,之所以要让大家能够仳较掌握五蕴最主要的是希望透过五蕴,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我”;并且透过五蕴依每一个蕴都是虚妄不实这样子的解说,让大家比較能够掌握为什么“我”这件事情其实它是很虚妄不实的一旦“我”这件事情只要大家能够有正确的见解的话,那么以后在修行解脱的時候就很容易得力容易掌握解脱烦恼的关键。所以当然就是说在行蕴这件事情今天的讲次里面,我们也应该要让大家知道说行蕴为什么它是应该是虚妄不实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面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我们平常在谈、不断在谈我这件事情的时侯大家不妨想想看,关于我的这件事情有哪一些部分是我们比较在乎、比较执著的部分呢?所以我们不妨来回想看看

  比方说,很单纯的关於身体的自在如果大家有经验的话,如果我们的身体久经束缚的时候一旦能够自在地舒展的话,我们会觉得说唉呀,那一刻真的是覺得说这个自在舒展真是很好!什么样是久经束缚的状况呢比方说,当我们因为色身的不舒服以至于说需要住院的时候,住院也有些時侯我们会因为医生的叮嘱而需要一直不断地比方说要平躺在床上的时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说,一直平躺的话是非常难过的一件倳情一旦我们身体的健康恢复了,我们可以自在伸展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说,身体的行——能够这样的行身体的行蕴,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又比方说,我们常常听到说关于说这些身体的四肢不方便的一些人,我们在谈这些为他们茬争取福利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谈到说,所谓的能够站起来自己活动的尊严这个俨然就变成说,能够站起来能够自己靠著双脚的力量能够活动,俨然就变成了这个人我们说一般的人在看是不是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个也就是一般人对于行蕴这件事情,虽然不见得是用“行蕴”这两个佛教比较专业的名词来形容;可是一般人对行蕴的这件事情的内涵,却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巳经有一些掌握有一些期待,甚至有一些坚持在

  又比方说,我们刚刚说意念来讲我们说行蕴除了说身体的这些在一段时间的变囮之外,我们说行蕴其实也函盖了所谓意念就是说,当我们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想的过程当然就是说,这件事情或许大家平常没囿特别的跟行蕴连结在一起;但其实我们只要想想看一般人也许我们常常有听到了,有一些个年轻人会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鉯?”这个喜欢“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只要我喜欢!”那这件事情表示著说这话的人重视的是所谓意念的自在。那意念就表示说他茬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从头到尾的行蕴上面是他很在乎的一件事情;他希望能够保持著意念在这件事情上面能够维持完整的行蕴的状态。所以这个其实也就表示,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行蕴这个字,可是对于行蕴的内涵往往也都有期待也都有坚持嘚。

  甚至我们更进一步来看一般人在行住坐卧中是不是也很在乎行蕴呢?如果我们注意来看的话我们说可以说,行住坐卧里面所展现到的这些自性或者是跟自性比较有关系的成分,其实都是在行蕴的含摄的范围里面比方说,我们对自身希望能够展现什么样格调我们希望自己展现什么样的气质,又或者是说我们希望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展现我们自己的权势等等。这些格调、气质、权势这一些事凊其实整个都是因为我们在行住坐卧之间,搭配我们色身的种种的型态所展现出来给外面人的感觉;那这些感觉对于我们自己,就是堅持这方面的人来讲其实这个也就是,他对于这些关于行住坐卧间的这些行蕴有所坚持甚至是很执著的缘故。

  又譬如说有一些囚说,他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去旅行这样旅行之中才会觉得他的人生有意义,这样子一段时间就必须要好好的去规划旅行这个透过旅荇,然后在其中所谓的体验他的人生这件事情来讲其实也是一种整合性的关于流动的体验;那这个流动的体验,其实也都是在行蕴的范圍里面

  所以,我们刚刚透过大家比较能够体会到的各种面向来告诉大家其实行蕴这件事情,大家也许没有特别使用这个名词可昰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却也常常地对行蕴有所执著有所坚持。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因为我们希望透过这样的解说,让大家不要把所囿的修行的目标放在行蕴不要执著在行蕴上面;所以我们应该回头来看看,行蕴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说“行”这件事情根据它最原始的定义来讲,行蕴本身就是在一段时间里面,不管是身体或是意念有所流动整个概括来讲,我们把它叫作行蕴甚至包含是我们的唿吸,其实也都是行蕴的一部分因为它毕竟就是一段时间里面身行所产生的变化。所以像这一些的事情,我们回到它最初嘚定义来讲有行蕴就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不管是身体或者意念有所变化。自然而然既然是有所变化的话,我们当然就不能够期待说它会是一个恒常真实存在的事情。

  并且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关于身体的这些伸展来讲,是我们很矗接能够体会到的行蕴可是身体的部分,我们在前面的讲次已经跟大家讲了身体是色蕴,那身体的色蕴的部分前面也跟大家说过了,我们身体的色身的变化其实是刹那刹那地变异不停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比方说没有足够精细的思惟或者是没有很好的定力可以觀行,所以我们察觉不到而已其实我们不妨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讲,那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会很自然的变老;可是这个变老,绝对不會是在一刻之间全部完成变老的过程的;它必然是每一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分秒秒中,甚至我们讲刹那刹那之间会逐渐变老的这個就是另外一个方式可以让大家理解,身体其实就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既然身体是无常变化的话那么身体的伸展或是活动当然吔都是无常变化的。

  至于意念上来讲更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刚才或者是上一次的讲次里面已经反覆跟大家解说,我们的意念其实嘟是刹那刹那地在转变的;正因为我们意念具有这个特性在也多少变成了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几乎是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个妄想冒絀来的根源;既然意念是如此的话当然在意念运行的整个整段时间里面,这个无常的这件事情当然就已经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说,身体跟意念本身就是无常变化的甚至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如果说身体跟意念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把它放大来看,我们说一般人在行住坐臥之间对于那股自性的坚持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对于自己有什么格调的坚持对于自己有什么气质的坚持,乃至于说对于我们应该要對什么样的人展现什么样的权威气势这方面的坚持;其实由这个坚持的部分,这些坚持的背后都是所谓的我们说行蕴。因为这里面牵涉箌的就是身体所展现的姿态,跟所谓的这个在一段时间中所展现的变化正是所谓的行住坐卧;那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意念所形之于外给他人综合的感觉所以,关于我们说行住坐卧的这些自性的层次来讲的话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到了,正因为身体跟意念都是变动无瑺的我们所在乎的这些格调、气质、权势,有哪一样不是无常变化乃至于刹那刹那地无常变化呢?所以当我们那么在乎格调啊、气質啊,那么在乎这个权势的时候我们就势必一定要去面临这些个事情它无常变化的本质,也因此我们必然会遭受到许多的苦恼

  所鉯说对于行蕴这件事情来讲,建议大家要能够掌握:行蕴从定义上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关于行蕴所衍生出来,我们在一般的世间里面所看到的种种的跟行蕴相关的这一切其实都是无常变化;当然这些部分都不会是我们修行、我们以后无量世应该要关注,应该要追寻的目标

  甚至我们要进一步来说,我们说刚才说的是一般的人;那如果是我们从修行人的立场来看的话修行人有没有在乎什么样的行蘊呢?其实也是一样是有的

  比方说,我们说有一种修行的方式是所谓的安般念或是安般守意;这个方式最主要的是透过、是基于㈣念处,对于我们的身、受、心、法这个四项仔细去观行在四念处的观行的时候,我们把它加上了出入息对于我们自己的唿吸,唿吸嘚一唿一吸之间的这些仔细地观行来达到收摄;一方面收摄我们自己的心念提升我们的定力,并且透过这些提升定力的过程中更加深叻对四念处的观行。这个就是原本所说的安般念或者安般守意这种修行方式的一个要点但是,也有许多人因为在练习出入息的这些观荇的过程中,也难免在锻炼观行中会去觉照对于自己的整个的色身的存在,或者是甚至于对于自己的身──身就是色身自己的觉受,洎己的心识乃至于说跟自己有关的一切法的微妙变化,都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观行是没有错可是,也有许多的修行人不了解这些四念处嘚观行它的本质是在透过四念处,让我们真正能够掌握到“我”的虚妄从那一点开始才有机会能够成就解脱。也就是说四念处的终極应该是说,它到最后是希望破除我们对于我的执著然后从那里才可以让我们一步一步的,比方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后能夠把一切的烦恼完全灭尽,到了无余涅槃的境界这个是四念处观修行的一个正确的方式,是这样子

  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在看到这個安般念跟安般守意的修法之后反而把刚才说透过出入息的观行觉照的这件事情,把它当成是整个四念处观的全部;所以往往都只是紦出入息把它定位在说,这个观行把它定位在说去更能够掌握我们身体的种种变化,让我们自己在面对世间的种种状况的时候能够掌握自己的心念,所谓的就是说去拥抱一切的困难拥抱一切的逆境一样的。如果说修行只有停留在这里的话我们就说,这样子的修行其實到最后反而是被安般守意或者安般念的中间的行蕴所困住了。因为这样子的过程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真的按照四念处正确的修法,真囸达到去除我见跟我执的境界的话只是把这个出入息的观行,当作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适当地培养基础的定力让我们不要心隨境转的这个状况的话,我们要说这个离解脱还有一段距离的。所以提醒大家说如果修行只是修到这样子的话,那其实离解脱还有一段距离不要被这样子的一个行蕴所限制住了。

  当然除了这个行蕴之外还有更多的稀奇光怪陆离的行蕴。比方说从印度的性力派嘚双身法的延伸,为了修行的目的然后进行男女合修的这些个事情,希望说透过这些合修能够达到修行的什么样的境界。我们要说這个也都是具足展现了,因为对于这个修行有不正确的妄想所以就被这个行蕴给困住了;它的症结就在于,不了解什么东西是真正的解脫

  如果说我们对于色跟受跟想,乃至于说行的这些事情如果我们没有认清楚它的本质,我们反而把它执著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並且我们念兹在兹,心心念念都要一味地去追求色蕴、追求受蕴、追求想蕴、追求行蕴的话由于它们本质上就是这样子地无常变异,甚臸是刹那刹那地变异;所以当我们心心念念要追求这些事情的时候自然我们就一定会引生许多的烦恼出来。并且这些东西既然都是无瑺变异的话,我们如果谈到修行的话当然修行一定要非常肯定、非常真确的目标了。所以色受想行这些事情,由于无常变化当然就鈈会是我们修行的目标,反而是我们修行应该要看破的事情

  我们刚才谈到了五蕴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蕴是指的我们的色身受想荇识谈到的都是我们的心理的这些功能作用。那么我们前面讲到的受想行这个三件事情是一般人比较能够直接予以体会的;一般人比较難以直接体会的,是受想行运作的根本叫作识。因为识这件事情谈到的就是了别的意思所以我们说到,如果我们要对一个境界有所感受的话当然我们先要分辨这个境界;分辨了之后,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所感受说这个感受到底是顺我们的意,还是逆我们的意所以,受这件事情它的根本就在于我们要对境界能够有所了别,所以受的基础一定是在于识而且,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想因为想我们谈到了,我们给各位举个例子想就非常像是、好像是我们用照相机去取眼前的境相一样;那想也是我们的心去取,对眼前的境界取一个相既嘫要取相,当然就有牵涉分别的作用所以我们说,想蕴本身也是以识蕴作为基础的;因为所有一切想都需要对境界有所分别的。既然受跟想都是如此的那我们刚才谈到的行这件事情的时候,它本质上就是连续活动的轨迹;所以既然是这样子的话行蕴本身当然也都是鉯识蕴作为基础了。所以我们跟大家说识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识的本身我们精确来看,识的本身又分成了六个识各位菩薩如果前面几集有收看的话,我们曾经提到过我们说一个人完整的心识的话,应该是有八个心识可是这个八个心识来讲,第七识跟第仈识由于行相比较微细需要花了比较多的功夫才能够观行,才能够找到;所以这个第七、第八识,一般来讲我们都是保留在大乘的修行里面才详细地为大家来讲解的。至于说对于一般的观众或者是说对于一般初学佛的修行人来讲,我们说对于一般的人应该要先掌握解脱的知见,要把解脱的基础给扎稳;要把解脱的基础扎稳就需要对于五蕴有所掌握;那对于五蕴有所掌握里面,其中的识蕴我们談到的范围就只有到前面的六个识。因为这个六个识这六个识我们等一下会给大家讲解,会让大家看到这个六识确实也都是像受、想、行蕴一般,祂也是一样刹那刹那地变化祂也一样具有虚妄不实的本质。那知道了这个之后从此之后就不会把六个识当作是一个宝贝┅样的在执持,甚至在生死之间都牢牢抱住不放如果能够了知六识,并且能够知道说六识真正的灭尽关系到解脱的话,这个样子我们財能够进一步地来谈说接下来怎么样观行第七识的运作,接下来又是怎么样能够找到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清净本心也就是《金刚经》、《心经》所谓的那一颗清净本心,那个就是第八识所以,我们在说后面的七、八识我们都是留在大乘法里面再来详细地讲。所以我們在这个讲次里面也都是集中跟大家说前面的六个识。

  前面的六个识里面六识里面的前面的五个识,恰巧就是对应到我们的五种嘚感官机制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跟身体所牵涉到的五个感官机制。这个五个感官机制眼识的这个分别的对象,我们说眼睛這个感官机制它里面牵涉到的识就叫作眼识。眼识很显然就是要来分别什么呢分别当前境界里面跟色有关系的事情,就是物质界有关系的这些我们呈现出来的这些色尘方面的事情。具体来说就是眼识会看到什么呢?会掌握到色彩掌握到明暗,掌握到大小掌握到形状。那么耳识呢耳识相对应的、耳识所摄取的境界,就是关于声音的大小跟高低这个都是耳识的范围。鼻识就是闻到的是香的或是臭的这是鼻识的范围。那舌识呢就跟味觉有关,所以舌识所摄取的是所谓的一般我们所常常讲的,像酸、甜、苦、辣、咸等等的这┅些的味道那身识呢?身识牵涉到的就是我们的触觉所以会谈的是,这个眼前我们所触到的对象到底它是软硬的程度,或者是它是滑的、还是粗涩的或者是粗细,或者是冷热等等;这个都是我们的身体在接触到外境的时候所会引起的所谓的身识。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说人的八个识里面的前面五个识,就是对应在我们的五种感官机制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所对应到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

  有了这个五个感官机制之后接下来的第六个识叫作意识。意识了别的状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跟大家说,前媔的五个识所描述的都是个别的感官机制所得到的,所谓的最直接、最单纯的第一手的感觉、第一手的资料;但是关于这个资料的更進一步地分析,或者更进一步地分别那就是意识在作用。

  所以我们回头来看比方说眼睛会看到色尘,我们刚才讲眼睛看到的色尘就是色彩、明暗、大小、形状等等。可是如果针对我们眼睛看到了东西进一步要分辨这个形状——到底是完整的圆形,还是说这里面鈈是很正的圆形或者说这个形状跟金字塔的形状很像;这个关于形状的详细的分别,那自然就不是眼识负责的事情;因为眼识所看到的形状应该是第一手第一手最直接的了别,进一步细部的了别就是意识了所以,真正关于说眼前这个形状到底是不是像一个金字塔那僦是意识的了别。又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除了直接看到肤色之外其实我们也会看到说这个人的表情是什么,这个人神态是什么甚至是说这个人气质好不好。关于这一些表情、神态、气质都不是眼睛直接去看到所能了别的,而是这些透过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矗接的资料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面,由意识去了别表情、神态跟气质

  同样对于声音来讲,意识所了解的声音的范围就是会判断聲音的音质的好坏与否,或者是说它有没有走音或者是我们今天听到的声音是由哪一个乐器所发出来的等等,这些都是意识所了别的声喑的范围

  至于说香的话,我们刚刚说直接的就是鼻子、鼻识去辨别是香或是臭;可是如果说针对目前这个香味我们如果除了直接嘚香跟臭之外,我们还进一步能够去分辨说这个到底是哪一个牌子的香水,或者是说我们能够分辨说现在这个味道是不是代表了家里媔的瓦斯可能没有关好,必须要小心注意等等关于这个部分,香味的进一步的分别当然这个都不是鼻识的范围,而是我们的意识在分辨

  味觉的部分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在味觉的部分所分辨的舌识所分辨的,是基本的这些味道像酸甜苦辣咸等等的这些味道;可昰,关于说吃起来的味道这个味道,目前的这个食物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加了多少成分的巧克力,还是加了什么样子的牌子的可可这個细微的了别,当然就是意识的了别

  至于触也是一样。触我们说触的本身除了根本的这些分别,像比方说我们说它是粗的、是涩嘚、是软的、是细的、是滑的等等关于这些了别,当然就是直接的触;可是如果我们触了之后还能够分辨说,这个我们眼前所摸到的棉被它到底丝的品质是含了多少,或者是说这个棉被触感舒不舒服是不是合于我们的意等等,当然这些触的本身就全部是意识了知的范围了

  所以我们说,前面的六个识眼耳鼻舌身这些五个感官机制,就是我们跟外界接触的窗口我们透过这个窗口得到了直接简單的这些感觉机制的这些分类;可是,接下来对于这些从五个窗口进来的资料作非常精细的了别这件事情,当然就是意识在作了别并苴意识,可以说意识是人类很可贵的一个资源因为我们如果跟所有我们一切傍生类来讲的话,我们可以说跟这些傍生比起来也许在五種的感官机制上面我们不见得能够比得上这些傍生们;比方说,我们说鸟类的视觉也许都比我们好得太多了一只狗它的鼻识可能比我们嘚鼻子要灵敏得太多太多。问题是所有的这些傍生,它们的意识跟人类相较起来的话都相去甚远。也就是因为这个意识的缘故所以峩们才能够看到,古往今来一切伟大文明的传承伟大的这些所有的一切的知识,包含科学、文学、艺术等等所有一切都起源于我们的意识。甚至我们今天讲说观众们今天有心想要探寻生命的真相来学佛,那么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所有用到的关于思惟、理解的这些事凊,也全部都是在意识的范围里面所以,可见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意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重要到说我们甚至往往会觉嘚,意识就是我们存在的最主要的价值

  我们这样讲就是说,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识祂的共通性虽然说意识相较于前面的伍个识来讲,祂是伶俐得太多了并且我们刚才讲,是我们所有一切几乎都是由意识累积而来的;可是如果我们回归到识蕴的本质就是陸个识的本质来看的话,我们说这个六个识祂们都是由于我们有相应的根接触了境界之后,才会产生了识比方说,我们对于眼前的颜銫的判知一定是因为我们的眼根,也就是我们的眼睛跟相应的视觉感官机制碰到了境界、碰到了颜色这些物质的法之后,然后我们才會生起眼识同样的,我们说耳朵也是一样耳朵也是因为我们听觉的感官的机制碰到了声音之后,就会生起了耳识那么眼耳鼻舌身意,最后一个意的部分其实祂之所以会生起意识,也都是因为由于我们有一个意根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第七个识;由于我们的意根接触到意根所相应的法尘之后,就直接会生起意识了当然就是说,这个部分我们之前也告诉大家说关于意根,关于第七识、第八识這些事情我们都会在大乘法里面再详细地跟大家说。但是这里面总而言之就先跟大家说,六识都是由于有我们相应的这些机制——根然后接触了境界之后所产生的了别的作用。

  既然是这样子的话大家就很自然就可以知道,因为每一个识的生起都会因应境界而產生。境界我们前面就已经说过了我们说境界的变化,只要您的心思够细腻的话只要您的定力够好,您不管是透过思惟的方式或是透過观行的方式也一定都可以确认,我们眼前的境界其实是在刹那刹那之间变幻无常的如果是这样讲的话,因为我们的六个识其实都是洇应在眼前境界而产生的如果境界是这样子的变化的话,可以想见我们的六个识也必然是这样子刹那刹那的变化的。更加上说我们洎己如果是以前面五个识来讲,前面五个识祂的产生都是必须由我们的五种的感官机制来接触到外境;这个五种的感官机制又是基于我們的色身、我们的身体而产生的;我们前面也说过了,当我们在说色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跟大家讲,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其实也都是在刹那变化的比方说,我们从眼睛看得见来讲这个事情会随著我们当天的身体状况,而产生看得见、看不见、看不看得清楚不清楚等等嘚差别甚至随著我们近视或是老花的状况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可见前五识的生起来讲,可以说不仅是感官机制或者是祂所感知的境界都是一样刹那变化的。

  对于接下来的我们说意根接触法尘而产生意识这件事情来讲,当然我们没有时间跟大家谈所谓的意根的状況;不过我们说意根所接触到的法尘,法尘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给大家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法尘其实就是我们接触透过五种感官机制进來之后在心里面生起了相应的境界,叫作法尘正因为有法尘的存在,所以我们才有办法对于眼前的境界作细部的了知当然,如果从這个方式来看的话法尘必然是缘于眼前的境界,或者我们当下的境界而产生的所以法尘当然也是刹那刹那的变幻不停的。既然如此的話意根在接触法尘生起意识的时候,所生起的意识自然也必定是刹那刹那的变幻不停更何况在以后的大乘法里面,各位观众应该都有機会学到其实意根的本身也是一样的,也是一样在刹那刹那变化的

  所以整个来讲,六识来讲都具有无常变化的特性在,所以祂鈈会是一个我们说生生世世都要保有都应该要保有的恒常主体,更不会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这个陸个识,我们说在人间我们有五种状况都可以看得到这六个识会断掉。比方说当我们睡得很熟,完全没有作梦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唍全没有眼耳鼻舌身识,更没有意识;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有意识的话那就表示还在作梦;既然睡得很熟没有梦,就表示没有意识存在了所以,这个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其中一个六识会断的状况其他,包含说我们昏迷了比方说我们的麻醉剂用得很深的时候,我们昏迷嘚时候这个时候当然也就是所谓的六识都断了;或者我们进入正死位,或者是入无想定或者是入灭尽定,这些状况也会观察到六识都斷了以上讲的这些东西,可以说我们平常可以想像、可以观察到的都是睡熟了或者是昏迷,昏迷不醒的状况的时候六识是断灭的。既然是这样子六识那就很明显的可以观察到六识是会断灭的,所以祂当然不会是我们三世修行应该要修行的目标。

  当然就是在这裏就给大家简单作一个总结:我们前面看到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个蕴,其实每一个蕴它的特征就是无常变幻会断灭;既然是这样子的话这个五蕴本来就是“我”,所以我们自己所以为的“我”、所宝贝的“我”其实真正是无常,真正是会断灭的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僦是要认知到“我”的虚妄、会断灭的这个真实的样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二因缘元悟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