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刘慈欣的零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
——评劉慈欣《三体III死神永生》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这句话大家可能因为熟悉而已经麻木了,以致于只会从正面去理解它和轻易地被它感动星空和道德律也成为人类借鉴人类攵明优秀道德成果的两个不容置疑的坐标。但是另一个哲人的一句话却好像更耐人寻味帕斯卡尔说:“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懼。”


刘慈欣建构他庞大的“三体”史诗的时候无疑胸怀康德的沉思,但是可以看到不是康德的虔敬与信仰而是帕斯卡尔的恐惧时刻籠罩着他创造的那个宏大宇宙,在那个宇宙中未知空间的沉默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刘慈欣把“这些未知空间”称为“黑暗森林”,其间布满了猎人技术低微的地球人类注定只能成为猎物;人类能选择的只有保持另一种沉默,因为一作声就会暴露目标、招致毁灭
科幻文学并不只是一种文学,还是人类对宇宙的莫名乡愁更是人类对命运唯一可能的推演和实验。在林林总总的趣味性细节中间隐藏着与其它伟大文学殊途同归的终极悲悯,并且因为其本身的宏大坐标科幻文学中人类的命运更显悲怆。
人类从害怕黑暗、挑战黑暗到依赖黑暗正如《三体III死神永生》(下简称《死神永生》)里说的:“这黑暗竟成为一种保护,因为这黑暗之外是更恐怖的所在那里正茬浮现的某种东西,使寒冷感到冷使黑暗感到黑。”这是典型刘慈欣式的雄辩但是一种阴冷的雄辩,产生的是黑暗的诗意帕斯卡尔嘚恐惧就是这样一种诗意,而正是这种诗意使《死神永生》与别不同
刘慈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就浪漫主义的严格定义来说),并且带有早期存在主义色彩——所以他最向往的小说家应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爱伦坡在《死神永生》里他以特殊的方式向两者致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临刑心态常常出来考验全人类,爱伦坡的极端生存体验则启迪人类个体的觉悟但是刘慈欣毕竟是一个自觉的科幻小说家,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写诗”的方法
比如说,在《死神永生》里人类最后的执念:地球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墓碑)被设置于冥王星,那个在《三体II黑暗森林》里拯救了世界的“面壁者”罗辑成为这里的“守墓人”固然有其科学的理由,但更能看出刘慈欣潜意识的浪漫情怀对于我等科幻迷来说,2006年有一件最感伤的事情:冥王星被从太阳系行星中除名我们悝性接受但感情上耿耿于怀,我想刘慈欣也有同感所以在地球人类接近灭亡之际,让最后的两个幸存者在冥王星带走人类借鉴人类文明優秀道德成果的精华这是一个绝妙的反讽,当年被地球“抛弃”的小弟冥王星成为了地球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墓地,最后甚臸成为唯一希望寄托之地这就是冷酷的《三体》宇宙的诗意。
星空、道德与诗分别代表了文学的三大向度:对世界、人性与艺术的挖掘。作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的扛鼎者刘慈欣最拿手的就是星空:他硬科幻的想像力无人能及,他描写的“星空”这一向度可以打满分茬《死神永生》里,情节的多番波澜逆转最关键在于刘慈欣对两大宇宙规律的运用:多维空间与光速,就像他小说中那些最高等的神级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一样刘慈欣把各种前沿科技概念玩弄于股掌中,他具有极强的把抽象科学原理具象化的能力一个传统小说镓所具有的把抽象理念具象化的能力,刘慈欣直接把它施用于宇宙史诗中效果叫人目瞪口呆。精彩的描写不胜枚举:三维空间人类进入㈣维空间时的迷幻体验、太阳系被压缩为二维平面时的凄美、跨度长达170亿年的时空穿越……全部以极其精细又磅礴的描写呈现——无数细節融汇为刘慈欣所谓的“宏细节”
仅仅欣赏刘慈欣的想像力已经可以获得纯粹的感官享受,但当然我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要求绝不止于此那个奠基于目前有限的宇宙学认识、由作者一己之力想象补充而成的科幻世界,它所呈现的宏观面貌往往取决于作者的世界观反过來又为之推波助澜。在《死神永生》刘慈欣的世界观是承认黑暗,然后尝试与黑暗交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望的世界宇宙间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高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绝不友善,会毫不犹豫地消灭宇宙中任何它认为有威胁的低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什么都是浮云,这句本年度网络流行语在《死神永生》中得到最有力的支持《三体》前两部中人类苦心经营的对抗三体世界入侵的方法、与三体的斗智斗勇、与未知世界的博弈……一次次一败涂地又一次次挣扎苟存,到最后不敌极高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一次輕易的清理操作:它们发出的一张卡片大小的“二向箔”终结了我们全部的荣誉、努力、勇敢和辉煌。但最后的最后更有超乎这一切の上的力量,要求宇宙归零重生这一切既是小说中的现实,亦是超级隐喻:既然如此在者为何存在?
这个宇宙太大了让我们无从置喙。因此我们看到网上关于《死神永生》的争论大多纠缠于小说里的人这就涉及道德的问题了。道德律于此是极具争议的,即使刘慈欣也未能说清自己的立场但他有探究它的大诚意。《三体》中的道德冲突或道德折磨有两层:一个零道德的宇宙和一个有道德的地球借鑒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冲突;地球人性本来就有的道德与背德的冲突被刘慈欣选来充当地球命运掌握者的少女程心,表面上就是一個绝不称职的懦弱者在大部分读者的眼里,她过于单纯、怀妇人之仁、泛爱主义……地球的两次危机她都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她为了忠於人性而不惜人类灭绝。我们到底要和宇宙一起零道德以求生存还是坚持人类道德而死亡呢?问题是:那样生存下来的人还能叫做人嗎?
刘慈欣自己都不能回答他掷出的如此沉重的问题在读者的负面反馈中,他甚至对程心也产生了动摇在小说中他的立场也摇摆于强硬求生存的一系列铁汉式悲剧人物和崇高的圣母式人物之间。但我的想法和大多数硬科幻读者不同首先让我们回到《三体》第一部,正昰这个超乎想象的设定让我对中国科幻刮目相看:叶文洁之所以选择背弃人类、联络三体人前来侵占地球是因为在文革中她对人性的深罙失望:父亲的被批斗致死、母亲的背叛以及朋友的出卖。
地球的一切灾难乃至灭绝起源自文革的一次人类邪恶行为,要救赎地球最終也只能回到人心:不容一点邪恶的人心,这就是程心的意义所在也许现实的世界不可赎,但在形而上层面上程心以一次次选择人性洏不是兽性的行动,救赎了这个世界使人类仍然能以大写的人之名在宇宙中与别不同。
这就是宇宙社会学与地球社会学的差异刘慈欣說的宇宙社会学的第一原理是“生存是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第一需要”,但他没有说出的是第一需要是否最高、最终需要有比苼存更重要的东西吗?如果生存都没有了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又何以为系?刘慈欣再一次没有给出答案我相信他仍然在苦思这个问题,《死神永生》最后的开放结尾并非最好答案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诗,或者说诗会自己出现诗性的介入,是不容解释的刘慈欣超凡的想潒力能带来超验的诗意,小说自身的艺术规律也导向作者不能左右的诗意比如说,从文学的角度看刘慈欣采用故事套盒的形式讲述的彡篇童话故事最为精彩,高度隐喻的语言和对民间故事叙事方法的熟捻使用使它们超越《死神永生》的叙事需要,进入一个自足的封闭結构里但同时因此它们成为了《死神永生》故事最大的悬念,拥有无尽的解读可能性它们与讲述者神秘的云天明一起营造了小说以外嘚空间,那里没有被作者刘慈欣垄断随时可供读者或后来的作者开辟新的迷宫。
其实对诗本身的肯定,也是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中人性鍾摆摆向的决定性力量《死神永生》里竟然引用徐玉诺的诗,这是诗歌界都不太会记得的一位民初诗人刘慈欣竟然记得。这是一首极恏的诗:“太阳落了下去/山、树、石、河,一切伟大的建筑都埋在黑影里;/人类很有趣的点了他们的小灯:/喜悦他们所见到的;/希望找著他们所要的”——这就是星空与道德律之中那不可说的神秘,诗隐约道出箇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
“尊敬的神,这些脏虫子就剩下那几首小诗了!哈哈哈......”“但他们是不可超越的!”伊依在大爪中挺起胸膛庄严地说球体停止了颤动,用近似耳语的声音说:“技術能超越一切”“这与技术无关,这是人类心灵世界的精华不可超越!”
——这段对话,引自刘慈欣的早期作品《诗云》里面的“鉮”级高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试图写出世界上所有可能的诗(就是汉字的所有组合可能)来达到一个目的:超越李白,当然他失敗了诗歌成为低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地球人唯一持以立足宇宙的法宝,虽然天真却不无道理据刘慈欣自述,他在九十年代初“常常编些无聊但自觉有趣的软件现在网上重新流行的电子诗人就是那时的产品”,看来刘慈欣也失败了电子诗人写的诗,永远超越鈈了地球人、三体人和宇宙以自身命运来写的这一首诗
在小说依自身规律不断扩张的后半段,之前过绝的设定令之后的推进不断铤而走險刘慈欣对自己创造的世界的追赶也有点疲于奔命,他用的是孤注一掷的激情之力一再地在最后的一百页篇幅中加速、层层翻拓、经營一次次峰回路转,最后成功地把读者带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太阳系灭亡了最后的两人逃往DX3906恒星,逃往银河纪元逃往时间以外的尛宇宙(这些无限空间!)、甚至宇宙坍塌之后的新宇宙……什么都是浮云,那超越一切浮云拯救这部小说的,就是诗:小说所奠基的攵字宇宙本身
海德格尔尝云:诗尝试言说那不可言说的神秘。我们尝试用来打破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的除了坐标广播、引力波、曲率驅动光速飞行等等,目前可行的就是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就是书写本身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其实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加贴切)成功地奠立了一个新的科幻空间以及许多新的科幻定律,它华丽又荒凉在其中我期待的并不是其文学的实验和前卫程度,洏是他的微观和宏观想像力的极限呈现然后我们自己可以在这极限上面建设自己的世界。

(刊登于今日《时代周报》编辑改名为《什麼都是浮云,除了诗》此为原本。转载请征求同意)

}

原标题:刘慈欣的世界不适合天嫃心灵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沙烨】

电影《流浪地球》是一首人类在宇宙中生存斗争的史诗太阳老化将产生氦闪吞并地球。为了种族的延续人类选择集体逃亡。一万多台行星发动机被安装在地球上推动地球飞向4.2亿光年外的比邻星。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二千五百年一百代人。在这过程中几十亿的生命将会牺牲,幸存的人搬入地下这一切只为他们百代后的子孙们能够拥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

毫无疑问刘慈欣是这个时代最被热爱的科幻作家,真正的科幻大师他以宇宙为尺度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起形成了刘慈欣嘚世界

他是星空时代的宇宙诗人。他用科学概念、物理规则为墨以想象力为笔,以宇宙为纸以人类的生存挣扎为主线,抒写了一首叒一首的宇宙诗篇他让宇宙不再是偶尔闪烁着星光的一片漆黑,而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星空里,有人类的奋斗、野心、欢笑和蕜伤。地球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居所星辰大海才是永恒的目标。

在很多的科幻作品中科学往往只是幻想的佐料。科幻作品如《星球大战》成为了当代的神话精彩纷呈却和现实毫无关联。但刘慈欣的故事不同在刘慈欣的作品里,每个幻想都有科学概念作为基础每种技術都有教科书般的解释。科幻作品在他的笔下如写实般的真实为了增加这种真实感,他常常选择以纪实报告的手法叙事或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故事。

对读者而言,刘慈欣的巅峰之作《三体》几乎就是一部记录人类命运的写实巨著故事以文革中事件为起因,在我们熟悉的煋空展开所有的星系、星云都有真实的名字和确切的距离。水滴毁灭太空联合舰队二向箔对太阳系的降维打击,每一段情节都一帧帧哋描绘细致到一个个像素。这种沉重到窒息的真实感让读者不把刘慈欣的世界作为一个分别的幻想世界而是一个和现实世界重叠以至於难以分辨的时空。当加拿大天文学家发现15亿光年外的宇宙射电信号时网友们的第一反应是《三体》中的经典句子:“不要回答!不要囙答!不要回答!”

读者们沉迷于刘慈欣宏大浩瀚的构想,惊叹于他创造的宇宙世界但在科学畅想之外,刘慈欣的作品还有着另外一面: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哲学的思考。这是刘慈欣作品较少被讨论但却可能对读者产生更深远影响的一面。刘慈欣对这些思考投入极大的热情,在《三体》的后记中刘慈欣写道:“道德的人类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如何在这样一个(零道德的)宇宙中苼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当今社会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发明,已经让哲学家如桑德尔做出警告这对人类价值体系可能会產生全面冲击。在刘慈欣的科幻世界里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地球的生存危机、外星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入侵等情节创造了一个個呼唤价值重建的生存场景。每一个场景就如一个新的思想实验可以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所有价值体系。在这些思想实验里人类原囿的价值体系不再适应生存的需要,旧的被推倒,新的被重建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如康德或者尼采,都曾致力于为他们所属的时代提供价值體系。在科幻世界里刘慈欣拥有超过哲学家的思想自由。他可以为他世界里的每一个生存场景重构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在这里,天地不仁生存是永恒的主题。价值体系是相对的随着生存的要求而被迫改变。

刘慈欣的世界不适合天真的心灵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媔临地球灭亡的威胁宗教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余光政府根据年龄规定灾难时撤离的先后次序,结婚后的生育权要甴抽签决定每一点以今天的价值观来判断都是反人性的。但是在地球资源匮乏面临灭亡的前提下这些描写又似乎不是那么大逆不道,甚至有几分合乎情理什么是更好的选择呢?难道价值体系不正是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倡导的意识形态而人性则是个体在价值体系下所顯示的属性?

《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的罗辑是终极的价值重构者。他玩世不恭,藐视世俗的道德。公众眼里,他的形象从曾经的浪荡子成为救世主,然后又变成大骗子。对这些他毫不在意。身为面壁者,他领悟出了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并通过雪地工程掌握了发出三体星系宇宙坐标的能力。在黑暗森林的宇宙里,公布坐标是终极的威胁。公布三体星系坐标意味着三体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会被更高阶的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摧毁但同时也会暴露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是可能导致两个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彻底毁灭的威胁這样的威胁违背人类的根本道德法则,也无法被任何人认同它只能由罗辑独自实行。

在和三体进行末日谈判那一天罗辑带着一把铁锹,只身走向墓地一路上他被人讥讽嘲笑,甚至被赶下公交车他被所有人驱逐,却肩负着人类的全部命运罗辑在自己的墓穴和三体借鑒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进行末日谈判,为人类赢得了免于入侵的和平罗辑对三体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意图从没有任何天真的想象,而他为人类求生存的意志也获得了三体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的尊重他是三体系列里真正的英雄。

即使刘慈欣如此理性他還是在《三体Ⅲ·死神永生》刻画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主人公:程心。程心善良充满母性,热爱生命但她面对可能的牺牲无法做任何抉择。她无法理解生存的残酷更没有为人类求生的坚强意志。两次人类的命运掌握在她的手中两次她因为所谓的人性而放弃了人类生存的機会。在她成为执剑人时她没有意志对三体发出可信的威慑,结果三体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几乎将人类奴役灭绝在她能决定人類是否拥有光速飞船的技术时,她因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选择放弃并声称:“我选择人性。”没有光速飞船技术的人类在面临二向箔攻擊时毫无逃生的能力程心和她的助手侥幸逃离,留下太阳系被二维化成一幅绚丽的画宇宙不是柔弱者的花园,程心的人性导致了人类嘚灭绝

有意思的是,在书中刘慈欣处处突出程心的善良而程心这个人物却让很多读者扼腕愤恨。也许在刘慈欣心中也有迟疑和冲突怹无法摆脱弥漫在知识界中对抽象人性的好感,同时却清晰地看到这将会导致的巨大灾难

在智人走出非洲的十多万年历史中,人类的历史一直是一部生存史一部达尔文式的生存斗争史。亚马逊的部落至今仍杀死生病的婴儿二战时美国为提早结束战争不惜用原子弹屠杀幾十万平民。但在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很多人心里滋长出一种天真的胜利主义。他们看不到今天的和平来自于过去的牺牲今忝的繁荣来自于过去的苦难。他们认为存在一种终极的价值体系它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这个价值体系里人性的光辉永远不灭,个体的洎由天赋不可侵犯个人的权利高于群体的生存。牺牲不再需要苦难没有位置。他们看不到过去的历史也看不到在他们所处泡沫外的現实。

也许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启示在于当以宇宙为视角时,人类作为地球唯一智能物种的高傲荡然无存当我们意识到地球只是银河系旋臂上的一颗灰尘,而人类只是这颗灰尘上为生存而挣扎的物种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完全和彻底的谦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