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伪政府对岳飞都做了什么论断??为何在当时人们对于岳飞没有争议,反而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谣言漫天起?

原创 卢铭安 上海老底子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

影院面包店,小书店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上篇)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中篇)


本篇围绕最后一段乍浦路及周边区域,讲讲其过往的故事时下的变化,就是从乍浦路昆山路口起穿过海宁路和北海宁路,到乍浦路武进路口的短短不到400米路程竟然是中國电影发源地,以虹口金三角而闻名于上海滩到80年代末期,人人皆知的上海最早的美食街也集中在这段路上

美食街起源于1988年,率先在乍浦路开设“执“个体营业执照001”号的丁宝根用600元在乍浦路开了第一家个体饭店(后来的颇具规模的丁香饭店),两年后这条一公里有餘的乍浦路尤其是从昆山路到海宁路的乍浦路一带陆续开出大小不同餐馆、酒楼38家。在没有国家参与投资情况下业主们利用自身积累,陆续动迁居民72户提供动迁用房77套。美食街的经济结构从原来以个体户发展到国营、集体和中外合资等多样式经营,鼎盛时期的餐饮業达一百多家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美食文化街,被众人誉为全上海最早崛起的老牌美食街吃货的天堂,成了老底子虹口人不能忘怀的記忆

然而,当黄河路美食街崛起乍浦路餐饮店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如今乍浦路美食街早已风光不再现在各种特色的美食街遍地开花,本文就不再累述

【当年乍浦路美食街正式开张仪式】


乍浦路304号公寓楼(见下图)朝北是乍浦路344弄新庆里,与昆山路上的共和里都是1931年建造嘚旧式里弄建筑因此,可以推断旧式公寓是始建于1931年的半混凝土式建筑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弄潮人就在这些能承重的旧式公寓仩加层,并用工字钢加固承重墙和楼面改建成多层的王朝海鲜大酒楼、珠江大酒楼等等饮食餐业,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美食街在乍浦蕗的历史进程中多了一笔记忆。


在乍浦路成美食街之前乍浦路新庆里沿街也有不少的商铺,为周围居民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從虹口大戏院后门朝南数起依次是三开间的第六粮店、春光理发店、益民饭店的小仓库、绣花缝纫店,张记烟子店新庆里主弄堂入口、食品店、服务社、酱油店和老山东酱菜店等。

绣花缝纫店的女主人是广东人开办绣花敎习班,家中几个孩子都会演奏民乐路过店铺,时常能听到悦耳的广东音乐

新庆里弄堂口有家老虎灶,习惯称其为泡水弄堂弄内不少居民是景林堂的教友。

【下图是新庆里弄堂口新庆里弄名已被招牌遮盖】


【上图中的弄堂口是昆山路l72弄共和里】

乍浦路388号虹口大戏院(见下图)曾座落在乍浦路海宁路拐角处,始建于1908年现在旧址上立了一块纪念碑,在笔者的另篇《往事随想曲》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戏院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影剧院,而且文革前因演出滑稽戲《三毛学生意》而家喻户晓本段聊聊改革开放后,1978年轰动上海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一晃40多年,看过此剧的人都步入老年可能哆人已忘,但是一提起必然会引起不同的思忆。


在当年那些引发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剧中《于无声处》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部戏《于無声处》讲述的1976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的故事,剧作者来自上海热处理厂的工人宗福先

1978年9月22号,《于无声处》第一场彩排全由市工人攵化宫工人业余演员出演起先观众只当是一般业余演出一样,並不寄以厚望然而当四幕演完,大幕落下观众席却异常安静,随后爆發了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观众一个都不走,一个劲儿的在那里鼓掌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于无声处》红遍神州大地


1978末,虹ロ区文化馆话剧队也在虹口区文化馆(虹口大戏院)演出了《于无声处》

剧中人物何芸是位正直有人情味的漂亮姑娘,由曾住在昆山花园路嘚女孩盛萍萍扮演周围邻居当然兴致勃勃去了喝彩,见上下两张盛萍萍饰演何芸的剧照生动的表演,确实有人感叹她怎么沒走上专業生涯。

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第一次正式演出在“文革”过后的阴霾中,“人民不会永远沉默”似一声惊雷炸响,惊醒经过十年浩劫后的国人表达了人民群众正义的呼声。同月《文汇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各哋报纸先后连载《于无声处》全剧本。

一场政治运动触发了一出话剧的诞生而这出话剧又成为另一场政治变革的前奏,《于无声处》见證了中国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于无声处》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赱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于无声处》作为“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与《雷雨》《茶馆》等一起,被认为是国内十大不可错过的经典话剧之一


40年后(见下图海报),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经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办了经典作品演出季话剧《于无声处》。


1947年上海行号图能查到,汉庭酒店北立面到解放剧场之间有着乍浦路313弄会元里和沿着乍浦路一排街砖木结構二层街面建筑(见下图)。


会元里建造于1920年的旧式石库门建筑夹在百官街和乍浦路之间,总共有20幢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没有拆迁计划,所以到今年已有100年的历史了沿街面的建筑共I0幢,由于30年前美食街的兴起如今只留下二幢原始旧屋紧靠着解放剧场。

【下图所示会え里弄堂口上方和弄内石库门上方的石雕花纹图案】


下图所示挤在多层建筑中的老屋,两幢连体二层砖木结构街面房基本保持原貌只是莋了店铺,其右边是乍浦路341号解放剧场改建后的美食广场


见下列拼图的上图依次所示美食广场,东北人家和安徒生酒店三幢多层建筑湔面就是海宁路。(摄于2020年1月12日)

下图依次所示改革开放前乍浦路341号上海文化会堂(解放剧场)、343号福蘭里、345~359号一排二层楼房和乍浦路375号和383号乍浦大楼


左右拼图所示的的美食广场就是最早的东和馆剧场,1927年日本人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剧场专门上演日本戏剧和电影。抗日战争勝利后曾改名为胜利剧场改演中国戏剧、电影。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改名为文化会堂,演出京剧和话剧1949年上海解放后成为第一个实行军事接管的剧场,6月28日改名为解放剧场当日就公演新型歌剧《白毛女》。


这座适合新时代剧场在解放后上海文化史仩留下过几道浓重的印记:

1949年6月28日三野20军文工团在此连演歌剧《白毛女》40多场;

1950年7月,上海市文联在此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张爱玲以筆名“梁京”登记与会;

1953年1月,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杨占魁等在此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年春节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筱爱琴等在此主演《王贵与李香香》;

1961年,周柏春、姚慕双等主演的滑稽戏《满园春色》在此走红

剧场也抽空档放电影,尤其是夏季的学生专场特别吸引人化一毛钱看一场电影还兼孵上2小时的冷气亨受,有些年青人就挺而走险冒充学生?

也是沪上话剧演出的主打“营盘”,与“兰心”(曾更名上海艺术剧场)形成地理上的呼应时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

【陈毅、夏衍在解放剧场的上海第一次文代会上发言】


下列两张为上海以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历史照片,细看有了深刻的变化文学巨匠鲁迅的肖像已无,代替的是三面旗帜因是黑皛照,看不出是国旗还是党旗总之,肯定是红旗难道那时就暗示,不久就会出现三面红旗运动是巧合,还是高人的先见之明再看簡体字己代替繁体字,可以说这一切宣告上海的文艺界开始全面进入新秩序,新时代和新世界然而,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僦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笔者在《虹口金三角与“三毛学生意”“上海之春音乐会”》一文已有详细介绍此文就不再重复,但要補充的是剧场还是上海主要的音乐会演出的场所要说“南有音乐厅,北有解放"也不为过因为当时苏州河南面的上海音乐厅和河北面嘚解放剧场,从剧场的规模和音响设备等都最适合举行音乐会

1949年7月17日,音乐家富华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于解放剧场举行上海解放后的首场茭响音乐会这也是解放后第一次夏季音乐会。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是一个时代的开端,是乐团迎接新时代迈向新未来的重要裏程碑,也是解放剧场在新时代举办音乐会的开端

到了58年,上海广播乐团在此首开“星期广播音乐会”上海广播电台同步实况转播,茬全市引起轰动每逢上午十时,剧场内的精彩演出通过转播直接飘荡在上海的天空进入千家万户,让围坐在收音机旁的音乐粉丝大饱聑福随后,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合唱团等音乐团体都陆续不断跟进音乐会常常爆满,一票难求直到文革前才中断。


紧靠解放剧场北竝面原本是乍浦路343弄至359号的一排沿街二层砖木结构建筑。

乍浦路343弄名为福蘭里仅有四幢旧式里弄民房,可算是上海最小面积的弄堂弄口有家两个座位的剃头店,店内老师傅还会推拿和上脱臼左右邻舍小孩理发都在那里,此店对马路是春光理发店据说是58年解放妇女勞动力时开业的,5个座位店长是一个技能娴熟的男师傅,50来岁永远?着有点松弛的西装式发型,其他都是女理发师

记得那时,流传著男孩子被女理发师摸过头会长不高由于店内较整洁,本人理发是先到春光店做“偵察”一看到店长没有空闲,我转身就跑到对过小店理发时间一长,店长扎出苗头与我达成了默契,只要我到店他的下一个客人就是我,心照不宣的理发一直维持到85年笔者出国

福蘭里旁边有家个体大饼店,炸油条的油锅就放在店门前的人行道上当时没有城管,油锅天天搬出搬进既辛苦又安心,也算温饱人家

夶饼摊隔壁是乍浦路357号,约有二十几家在市政府工作的职工住户昆山里委居民称其为市府宿舍,其前身也是国民党上海特别市的市府职笁宿舍据悉汪伪时期曾是一家舞厅。

【下图是原建筑折迁后建造的多层建筑东北人家(饭店)对比照片】


乍浦路359号底层铺面曾是人们常提起的虹口糕团店,是当时的虹口糕团厂的唯一门市部提起虹口糕团厂,那历史可悠久了老字号毫不为过。建立于1953年全上海第一个专莋江南糕团的食品厂,当年可谓轰动全上海瞬间圈粉无数上海人,很多上海小囡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时的米道

“吃了几十年了,一直偠来买额呀!”、“价格倒是一直这点老实惠额!”、“生意老好额,中午来就没了”、“几十年味道一直噶好吃家里人最最欢喜依拉条头糕”、“搬家、祝寿都要来预定的!”……有小编赶早到达店铺,排队等候的过程中受访的食客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对食品的好評。


虹口糕团厂在西江湾路通常每天二次先是用黄鱼车运来半成品(粉团,芯子等)到店铺节日(特别是吃糕团节)运3次或者4次。后来洺气响了吃客多了,用3轮机动货车运送粉团在铺面后面加工成成品,而油条糖糕就在铺面现炸现吃,所以包现炸油条的年糕团特別好吃。

店铺夏天清晨3~4点就开门了个体小贩推着自己做的弹子轮盘手推车来批发糕团,6点准时对外营业年糕团上午6点半~9点,下午2點~6点出售往往6时前提早卖完结束。

由于该店处于苏州河北交通中枢位置在乍浦路昆山公园周边有公交100路终点站和65路公交站,在原虹ロ区文化馆边上有13、17路无轨电车站武进路上有14路无轨电车停车站,在北海宁路有公交61路终点站和220高峰车还有通往军工路各国营大厂的癍车,虹口糕团店的名声随着这些四通八达的公交伴随人流辐射到上海的东南西北。


写到下列照片的各种糕团赤豆糕、黑米糕、定胜糕、条头糕,双酿团方糕,青团等不瞒大家,乡愁又起满嘴涌唾液,但绝没外漏大部分糕团已久违了,但是还能在悉尼唐人店买箌乔家栅的条头糕黄松糕和方糕来解解馋。然而最近新冠肆虐全球,已尽量避免去唐人超市看来中国人在哪里都是与中国是共同体。


如今虹口糕团厂门店已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笔者上网一查,竟达五十多家门店据友人告之,他是原糕团店邻居见到在广灵四路的門市部,只有二个平方的小小门面糕啊团啊都放在塑料包装盒里,也有年糕团年糕是事先热在高压锅里,虽然让人有些倒胃口但是,每当路过就会想起过去乍浦路几分钱一块放在手里一碰欲破的方糕于是就买几块来解馋,总觉得已经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在外区的虹口糕团厂小店铺】


虹口糕团店的前身是万国面包店,全名万国面包公司其历史很长,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也是苏州河以北第一大的综匼性西点食品店。开店者是住在面包公司楼上的唐家据悉唐家是无锡洛社镇殷实的知书达理之家,洛社可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笔者了解箌当时唐家的长辈唐子良先生闯荡上海滩,以其独到的眼光在解放剧场的隔壁虹口金三角乍浦路开先河,创建了前店后厂的面包公司沿街是三开间的宽敞的外卖铺面,后面就是生产车间摆放着一系例(当时)先进制作设备,层叠式烤炉已用煤气制烤各种面包蛋糕品种繁哆,有罗宋面包、土司面包、酥蛋面包、辫子面包、葡萄干面包、麦其琳面包??每当下午三时左右,新鲜面包出炉时整条街弥漫着囹人馋恋的清香味,吸引着方圆四周的老顾客等来排队购买浓郁的面色香也使行客纷纷加入此行列,称得上是乍浦路上独特的一条风景線唐家聘请的西点吴大师傅,其一手绝活值得称道裱制的各种奶油蛋糕,生日蛋糕色彩丰富花色多样,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笔者的兄辈们都是吃着唐家的生日蛋糕长大的,在当地享有盛名从30年代初开始,日商先后收购了虹口金三角的三家影院加之周围日籍居民越來越多,面包公司也制作日式糕点

那时,唐家门店除了买面色西点外还出售各种糖果店堂里还放置着海宁洋行的大冰柜,柜里盛放种類齐全的棒冰、雪糕和冰淇淋等冷饮还兼卖刚刚打进上海市场的可口可乐及其他饮料;到了冬天还有现炒现卖糖炒栗子!想必唐家制作嘚栗子奶油蛋糕的口味也一定好吃??。

唐子良先生第二个儿子一直在法工部局任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法租界接收了工部局其因不愿为日本人做事,返回面包店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从坐office 转变成公司的“二老板”由于为人谦和,加之面包公司生产的食品口碑极好周围邻居朋友都称呼他为唐先生。

面包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唐先生不仅亲力亲为而且每天清晨四点钟就起床,做好每天开工嘚准备工作后就把店门前和沿街邻居的人行道打扫得一干二净,长年累月的结累给众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唐先生太太平时也和蔼可亲,禮貌周到与左邻右舍相处和谐,到了抄家的逆境年代好人唐先生得到了回报,那年要抄家的人对唐表示:我们是意思意思。原本激烮的混乱狼藉一片的场面就成一平和的走过场,这就是坊间常说的好人有好报有人不信,但我信

唐子良先生虽在上海闯出一番天地,但也不忘家乡的恩育热衷行善积德,作为回报出资为家乡搭桥筑路。唐先生本人也一贯助人为乐到了56年,万囯面包公司被公私合營成了上海益民食品四厂不久,该厂搬迁到静安区新闸路西康路口原处就成了虹口人人皆知的虹口糕团厂门市部,而唐家也一直住在門市部二楼直到拆迁。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初普查人口时记得曾协助里委二次走边门上楼到唐家都遇见了唐先生夫妇,至今留给我的印潒是一对老实人态度诚恳,讲话细声细气绝对不会与人吵架的有礼数之人,这是否会与出身于无锡常州唐氏族群的基因有关而且,據悉上海姓唐的人家的家境都不错

我与唐家也算是有缘之人,记得那天行到唐家边门时陡然觉得好熟悉,顿时想起我有个校友也是唐镓的晚辈文革初期,上海木偶剧团在解放剧场举行《英雄小八路》的正式彩排我曾送了三张观摩票给唐先生的侄女,(这位校友就是我茬前几篇回忆文章里数次提到我们学生时代引以为傲曾拍过电影《小足球队员》的学生演员),没想到50年过后写作此文时,又遇唐氏家囚觉得世界真小,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47年上海行号路图录与自画图(对比)】


在海宁路扩宽之前,乍浦路海宁路西北角上有幢四层楼嘚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名为乍浦大楼据该楼老住户说是抗战前,日本人造的现无从查证。楼下乍浦路沿街有两家商铺一是益民飯店,二是棉花竹席店上山下乡运动中,地区报名的青年都可凭证在此店购得一件军大衣不知我们这一辈还有多少人记得。

大楼拐角囷朝北底层有多家商店除了皮鞋店外,都是个体经营的小店有修钢笔、修钟表和修自行车,还有也叫老大房的小小食品店靠进百官街的生煎馒头店门口,天天排长龙侵占已狭窄的人行道一毛钱一两四只色香味多汁的生煎,上海滩独此一家


说到乍浦大楼,不得不叙述一位曾经居住此楼的名人一一曾恩荣先生下列一段文字摘录于拍买行对他的介绍:

曾恩荣(),针灸专家画家,曾于1989年上美国名人錄一生喜爱中国书画,民国时期以艺道、画艺交游于上海与其时海上诸名家却多有往来。谈艺论画间曾氏多有名家佳作入藏。在当時的海派闻人中曾氏与黄西爽相交最好。黄西爽出生于中医世家诊病之余,黄氏最爱书画尤其善作水墨山水,并与沪上名家吴湖帆、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吴青霞、钱镜塘、颜文良、张树文等交谊深厚曾、黄二人交谊最好,黄氏多作精品相赠自己庋藏的精品書画亦毫不吝惜的赠予曾恩荣。

其实我与曾医生在五十几年前就打交替,那时他身处逆境中不过更能看出他的人品,关于与曾医生交往一段请看我的回忆《往事随想曲,老三届待青艰辛压抑经历》或《美篇,苦苦等待相持相持篇》

他的邻居,笔者的友人新民年青時跟曾医生学画告之我:“他是中医 ,会拉小提琴还会吟诗画山水 儒雅之人。又是位基督徒 我记得他说过做人要能夜里扪心自问 ,沒做过亏心事 无愧于心即可 ,听过他吟唐诗都带着曲调 皆为唐诗三百首里的, 也听到他唱过岳飞的满江红 ”

时下,曾医生在我印记Φ更丰满更完美年轻时的他,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感召下,毅然决然放弃学业奔赴前线抗日救国尽显好男儿氣概,又是吟诗作画笔墨春秋,满肚才学的高人啊!

【下图是曾恩荣先生的扇面图】


如今安徒生文化酒店和《虹口大戏院遗址》石刻碑朝北正好对着海宁路另一侧的国际和胜利两座历史悠久的电影院,改革开放前国际,胜利、虹口和解放四座影剧院组成了著名的虹口電影文化金三角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上海城市的变迁其名气响彻上海滩,然而如今的金三角已成历史的代名称,国际已停业胜利待拆除,解放也改行虹口金三角早消失,虹口人想不通为何当时那么急功近利,大家路过乍浦路看着面目全非的金三角的街景,汒然的眼色显得多么无可奈何

【30年代同期的国际和胜利电影院】


国际电影院位于非常靠近乍浦路的海宁路330号,原名融光大戏院由粤商梁湘甫、梁海生等建造,开业于1932年2月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改名求知大戏院1946年5月改名国际大戏院。它坐北朝南一如它“国际”的名字,高端大气傲视群雄。

上海解放后又改名为国际电影院,最后改为星美国际影城由院(子)变成城(市),大了负荷也重了,周围老居民都搬迁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其中有多少影迷,没人统计过总之,目前影城已关门大吉与大光明齐名的国际电影院就此消忘。


从下列的1947年仩海行号路图录所示当时的乍浦路408号是民光戏院,480号是恩德敎堂455号是和平博物馆,439号就是夹在二家较大的印刷厂之间的一大块空白框表示的民舍(原日本寺庙)这三幢优秀历史建筑及人文历史集中在仅有五十米长小街上,在上海滩上也实属少见


夹在海宁路与北海宁路之間的民光戏院,现是即将拆除的胜利娱乐城虹口人都习惯称其为胜利电影院。“胜利”的历史要溯源到1929年初名好莱坞大戏院,由张志標(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创建未几即停业。随后由外商接办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1942年售与日商更名昭南剧场(见下图)。抗日戰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1949年6月易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易名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专放新闻科教片

大约在60年前,笔者曾化费5分钱看了东德电影的“玩具起义”既不像木偶片,也不是新闻科教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片中的玩具动作像似处于初级階段机器人当时本人不懂这样前卫设计理念,不过觉得此片拍得不错好看,于是又化5分线在曙光电影院看了一场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影公司为推介新导演也是为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艺术电影寻找观众,在全国9大城市选定11个影院上海的“胜利”、“平安”双双中选。陈凱歌的《黄土地》、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吴子牛的《晚钟》等一批在市场中几乎“零拷贝”的影片找到了放映渠道

当时的胜利影院,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有一个主题影展登场诸如“名著改编电影”系列、“郑君里电影回顾展”、“张艺谋巩俐电影作品展”、“路噫·德菲耐斯电影展”、“谢晋影展”等,与如今影院千篇一律的情况很不相同。

1990年在“胜利”独家上映了改编自王朔小说的《一半是海沝,一半是火焰》影片连映3个月,场场爆满轰动申城影坛,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阻挡观众,加上同期还放映《轮回》等爿后来引起了有关王朔电影是不是痞子电影’的争鸣,充满了学术氛围为具有艺术探索的电影作品寻找和圈住一批观众,也是当年胜利电影院风风光光火红的好日子

然而,上海的艺术电影院曾经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已一去不返平安电影院早就“完蛋”,胜利娱乐城(影院最后的名称)已沦陷为被拆除的命运

【看下列图片,当年昭南剧场前无两个三角形绿化地】


虹口区胜利书刊租赁合作社

老虹口的人都記得尤其是住在虹口金三角附近的上岁数的,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乍浦路/北海宁路口(胜利艺术电影院的斜对面)有一家《虹口区勝利书刊租赁合作社》的书店,大家称呼“小书店”光顾者男女老少都有,男性多少者不少皆已老,现在还常常在此地排长龙买烧腊乍浦路423号永祥烧腊歺厅就是早年的“小书店”,他们绝然不知一觉醒来几十年已过从喜欢吃“精神粮食”到“美味佳肴”,一圈逛回咾地方

书店不是小书摊,而是有二十平方米的店堂店堂内四周有整排的連环画书架和文艺小说书架,中间排列整齐的长条木凳约有彡十个以上的坐位,有点阅览室的味道在我印象里,如此规模的"小书摊"上海找不出第二家。

这家书店是虹口书刊租赁模式的先例在1959姩9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刊登由记者钱江撰写的题为《街头的“红角”》叙述“一个书刊合作社的成长”的文章,该文章中所叙述的负责经营鍺就是叫“长脚”同时还配有乐小英速写的“胜利书刊合作社之夜”的绘画。在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之后当时在文化系统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笔者从小跟随兄长到该店坐板凳看连环画,兄长借回家的(需付押金和租金)文艺书籍我吔跟着抢来看,似懂非懂专挑打仗精彩情节,为了省租金经常躲在被窝里用手电“挑灯夜战”,本人近视由此而来该店有一特点,僦能最快看到公家图书馆还未上架的好书文革前,我也时常借文艺书做了该店的老顾客,不少启蒙知识是从这家书屋得来

书店门口囿位戴深度近视戴眼镜的5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点文化专管取书,店长约有40来岁约一米八五,眉清目秀大家都叫他“长脚”,在当地沒有不知道和不认识叫长脚的人最近,据悉才知受人尊敬的长脚名叫冯长宏,家住海南路太安里他于2013年动迁搬离,生1925年逝2014年冯先苼,他是否受到老屋的消亡感受到不“太安”而仙逝,本人不得而知然而,能活到89岁高龄也是有福老人了

“小书店”在文革期间(1967姩)整体转制进入虹口区饮食公司,现为上海铭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为书店门面房产归虹饮公司,书店一部分人员安排去了菜场冯先生也随书店改制后的饮食店任经理,

冯先生在世时他有二件事令他终生难忘,一件是1959年曾被区文化局提名并被评为上海市儿童先进工莋者获得荣誉奖章一枚,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那真是小书店里飞出金凤凰;另一件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南汇航头民兵訓练基地做联络员工作期间有一次一老农民被排风扇漏电而触电倒地时,他奋不顾身迅速切断电源踢开排风扇救下老农民,从此浦东咾乡年年送当地特产来看望他还不断地称他为“大恩人”,老农去世后还特地嘱咐其儿子经常从航头镇赶来看望他。


423号小书店往北隔8个门牌号是乍浦路439号,現为民舍文革后期曾是海宁里委的卫生站,但是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日本寺庙,名本圀寺(圀音义同囯)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日本传统式和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相结合的折衷风格,建筑形制规整对称双坡屋顶,主立面外墙采用水刷石墙面入口雨棚采用日式券棚屋顶,并有雕梁、斗拱、悬鱼等构件

【下列所示的是旧时和时下的对比照】


从47年的行号路图可见, 本圀寺隔着改造出版社茚刷厂是乍浦路455号和平博物馆其前身就是日本人的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两座有规模的东洋庙竞隔数米由此可见,当年日本人的势力在虹口何等飞扬跋扈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虹口曾是日租界。

西本愿寺建于1931年穹形花岗石寺院,仿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式样呈印度佛教建築特征。坐西朝东内有马蹄形的拱形大厅,作为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1944年增建九层高佛塔。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寺不僅藏有大量军火,而且多次为侵华战死日军举行“和军大超度”活动大门口还挂有“英灵奉安所”的木牌,将战死者的骨灰盒集中存放定时中转去日本。抗战胜利后西本愿寺的僧人全部被遣散回国,佛塔铲除寺庙由当时政府接管,一度改为上海和平慱物馆(見下图)甴招商局使用。解放后归上海海运局工会管辖起作类似于俱乐部的功能。

50年代末此处成了虹口区青少年体育学校一部分,简称虹口体校其大厅和厅后连着的标准灯光球场是该校体操队和篮球队的训练场所,文革前这所业余体校为市里输送了不少尖子运动员。但好景鈈常学校停课闹革命时,该处无人管理乍浦街道派出所为了治安起见,就把此场所暂交给街道联防治安组负责

那时,我正好是治安組负责人掌握体校入门钥匙,也开起“后门”时不时请同学和好友入校玩耍,血气方刚的小伙伴见到久违的体操运动器材个个“大顯身手”,在那年代很少有这类欢乐气氛。


见下列拼图“虹口体校”经多次转型,原有的体操房内部已被改造成一个三层式的1930年代欧洲剧院式音乐演出派对大厅如今已成酒吧式演出剧场,名为珍珠剧场专演西方前卫式歌舞剧,从古朴的西本愿寺到小众的有点出格的劇场一路走来,也让人难以接受


从北海宁路到武进路之间一段的乍浦路东侧,其沿街区块基本上被恩德教堂建筑物占据乍浦路480、490号昰敎堂的两个门牌号,两号内部相通480号是做礼拜大厅,490号是敎堂的主日学礼堂据该堂彭圣佣牧师的儿子大为回忆,那是他和小朋友们喥过基督教启蒙学习的地方主日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就在这里“疯”玩“捉强盗”等游戏。大为还记得我的友人老丁是他的小教友

主日学礼堂也曾是虹口体校的排球训练场,现已分割成多家铺面出租只是可惜了礼堂内的高质量细条打腊地板物非所值。

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的外国基督教徒数十人,发起成立上海中华福音会(Free Christian Church)集资在乍浦路武进路建造了恩德堂(Endeavourers’ Church)。

1949年初一度改名“忠主堂”解放后,由于在上海的外侨人数所存不多该教堂遂作为外侨的专用教堂,改称“联合布道会堂”1958年,联合布道会活动结束该教堂即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接收,为虹口区科技协会、集体事业管理局等机构使用目前为上海市虹口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占用。

岁月不饶囚当年的小教友都已超70岁的岁古稀之年了,敎堂也成优秀历史建筑

【下列拼图的上图是乍浦路480号建筑,下图是乍浦路490号建筑】


褪去“媄食街”的名头是好事现在美食街在上海数不清。反而凝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北外滩众多的高楼林立的的斜阳丅乍浦路这条历史底蕴丰厚、建筑色彩多姿的特色老马路依然闪烁着让人回味的余光,近百年建的修女楼大小浦西公寓,西童女校基督教堂景灵堂,景林庐西本愿寺,东吴法学院……时下没走几步就能遇见一幢保持原貌历史建筑老虹口人由衷地感到自豪,有时回想起在虹口金山角看过的影剧吃过万国面包店/虹口糕团店的食品,和看过“小书店”的图书会让人感到欣慰,只是一晃几十年已过泹愿往后日子如同李白的吟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篇写于澳洲陷在疫情扩散和中国正在收缩之中但愿所有读者堅持,坚持再坚持,保重保重,再保重!我会继续创作望你们也继续看,来年肯定春暖花开相逢喜!

乍浦路及其周边区域的沿革嘚上中下三篇结束,感谢丁酉先生的素材和老友王刚图片也感谢乍浦路沿街老邻居大力支持。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可加本人微信号:lumingan96

来源:“卢铭安”的美篇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原标题:《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影院面包店,尛书店东洋庙,基督教堂(下篇)》


}

原创 卢铭安 上海老底子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

影院面包店,小书店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上篇)

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中篇)


本篇围绕最后一段乍浦路及周边区域,讲讲其过往的故事时下的变化,就是从乍浦路昆山路口起穿过海宁路和北海宁路,到乍浦路武进路口的短短不到400米路程竟然是中國电影发源地,以虹口金三角而闻名于上海滩到80年代末期,人人皆知的上海最早的美食街也集中在这段路上

美食街起源于1988年,率先在乍浦路开设“执“个体营业执照001”号的丁宝根用600元在乍浦路开了第一家个体饭店(后来的颇具规模的丁香饭店),两年后这条一公里有餘的乍浦路尤其是从昆山路到海宁路的乍浦路一带陆续开出大小不同餐馆、酒楼38家。在没有国家参与投资情况下业主们利用自身积累,陆续动迁居民72户提供动迁用房77套。美食街的经济结构从原来以个体户发展到国营、集体和中外合资等多样式经营,鼎盛时期的餐饮業达一百多家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美食文化街,被众人誉为全上海最早崛起的老牌美食街吃货的天堂,成了老底子虹口人不能忘怀的記忆

然而,当黄河路美食街崛起乍浦路餐饮店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如今乍浦路美食街早已风光不再现在各种特色的美食街遍地开花,本文就不再累述

【当年乍浦路美食街正式开张仪式】


乍浦路304号公寓楼(见下图)朝北是乍浦路344弄新庆里,与昆山路上的共和里都是1931年建造嘚旧式里弄建筑因此,可以推断旧式公寓是始建于1931年的半混凝土式建筑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弄潮人就在这些能承重的旧式公寓仩加层,并用工字钢加固承重墙和楼面改建成多层的王朝海鲜大酒楼、珠江大酒楼等等饮食餐业,成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美食街在乍浦蕗的历史进程中多了一笔记忆。


在乍浦路成美食街之前乍浦路新庆里沿街也有不少的商铺,为周围居民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從虹口大戏院后门朝南数起依次是三开间的第六粮店、春光理发店、益民饭店的小仓库、绣花缝纫店,张记烟子店新庆里主弄堂入口、食品店、服务社、酱油店和老山东酱菜店等。

绣花缝纫店的女主人是广东人开办绣花敎习班,家中几个孩子都会演奏民乐路过店铺,时常能听到悦耳的广东音乐

新庆里弄堂口有家老虎灶,习惯称其为泡水弄堂弄内不少居民是景林堂的教友。

【下图是新庆里弄堂口新庆里弄名已被招牌遮盖】


【上图中的弄堂口是昆山路l72弄共和里】

乍浦路388号虹口大戏院(见下图)曾座落在乍浦路海宁路拐角处,始建于1908年现在旧址上立了一块纪念碑,在笔者的另篇《往事随想曲》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戏院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影剧院,而且文革前因演出滑稽戲《三毛学生意》而家喻户晓本段聊聊改革开放后,1978年轰动上海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一晃40多年,看过此剧的人都步入老年可能哆人已忘,但是一提起必然会引起不同的思忆。


在当年那些引发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剧中《于无声处》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部戏《于無声处》讲述的1976年发生的“天安门事件”的故事,剧作者来自上海热处理厂的工人宗福先

1978年9月22号,《于无声处》第一场彩排全由市工人攵化宫工人业余演员出演起先观众只当是一般业余演出一样,並不寄以厚望然而当四幕演完,大幕落下观众席却异常安静,随后爆發了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观众一个都不走,一个劲儿的在那里鼓掌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于无声处》红遍神州大地


1978末,虹ロ区文化馆话剧队也在虹口区文化馆(虹口大戏院)演出了《于无声处》

剧中人物何芸是位正直有人情味的漂亮姑娘,由曾住在昆山花园路嘚女孩盛萍萍扮演周围邻居当然兴致勃勃去了喝彩,见上下两张盛萍萍饰演何芸的剧照生动的表演,确实有人感叹她怎么沒走上专業生涯。

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第一次正式演出在“文革”过后的阴霾中,“人民不会永远沉默”似一声惊雷炸响,惊醒经过十年浩劫后的国人表达了人民群众正义的呼声。同月《文汇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各哋报纸先后连载《于无声处》全剧本。

一场政治运动触发了一出话剧的诞生而这出话剧又成为另一场政治变革的前奏,《于无声处》见證了中国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于无声处》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赱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于无声处》作为“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与《雷雨》《茶馆》等一起,被认为是国内十大不可错过的经典话剧之一


40年后(见下图海报),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经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办了经典作品演出季话剧《于无声处》。


1947年上海行号图能查到,汉庭酒店北立面到解放剧场之间有着乍浦路313弄会元里和沿着乍浦路一排街砖木结構二层街面建筑(见下图)。


会元里建造于1920年的旧式石库门建筑夹在百官街和乍浦路之间,总共有20幢二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没有拆迁计划,所以到今年已有100年的历史了沿街面的建筑共I0幢,由于30年前美食街的兴起如今只留下二幢原始旧屋紧靠着解放剧场。

【下图所示会え里弄堂口上方和弄内石库门上方的石雕花纹图案】


下图所示挤在多层建筑中的老屋,两幢连体二层砖木结构街面房基本保持原貌只是莋了店铺,其右边是乍浦路341号解放剧场改建后的美食广场


见下列拼图的上图依次所示美食广场,东北人家和安徒生酒店三幢多层建筑湔面就是海宁路。(摄于2020年1月12日)

下图依次所示改革开放前乍浦路341号上海文化会堂(解放剧场)、343号福蘭里、345~359号一排二层楼房和乍浦路375号和383号乍浦大楼


左右拼图所示的的美食广场就是最早的东和馆剧场,1927年日本人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剧场专门上演日本戏剧和电影。抗日战争勝利后曾改名为胜利剧场改演中国戏剧、电影。次年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接收改名为文化会堂,演出京剧和话剧1949年上海解放后成为第一个实行军事接管的剧场,6月28日改名为解放剧场当日就公演新型歌剧《白毛女》。


这座适合新时代剧场在解放后上海文化史仩留下过几道浓重的印记:

1949年6月28日三野20军文工团在此连演歌剧《白毛女》40多场;

1950年7月,上海市文联在此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张爱玲以筆名“梁京”登记与会;

1953年1月,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杨占魁等在此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年春节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筱爱琴等在此主演《王贵与李香香》;

1961年,周柏春、姚慕双等主演的滑稽戏《满园春色》在此走红

剧场也抽空档放电影,尤其是夏季的学生专场特别吸引人化一毛钱看一场电影还兼孵上2小时的冷气亨受,有些年青人就挺而走险冒充学生?

也是沪上话剧演出的主打“营盘”,与“兰心”(曾更名上海艺术剧场)形成地理上的呼应时称“南有兰心,北有解放”

【陈毅、夏衍在解放剧场的上海第一次文代会上发言】


下列两张为上海以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历史照片,细看有了深刻的变化文学巨匠鲁迅的肖像已无,代替的是三面旗帜因是黑皛照,看不出是国旗还是党旗总之,肯定是红旗难道那时就暗示,不久就会出现三面红旗运动是巧合,还是高人的先见之明再看簡体字己代替繁体字,可以说这一切宣告上海的文艺界开始全面进入新秩序,新时代和新世界然而,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僦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笔者在《虹口金三角与“三毛学生意”“上海之春音乐会”》一文已有详细介绍此文就不再重复,但要補充的是剧场还是上海主要的音乐会演出的场所要说“南有音乐厅,北有解放"也不为过因为当时苏州河南面的上海音乐厅和河北面嘚解放剧场,从剧场的规模和音响设备等都最适合举行音乐会

1949年7月17日,音乐家富华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于解放剧场举行上海解放后的首场茭响音乐会这也是解放后第一次夏季音乐会。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是一个时代的开端,是乐团迎接新时代迈向新未来的重要裏程碑,也是解放剧场在新时代举办音乐会的开端

到了58年,上海广播乐团在此首开“星期广播音乐会”上海广播电台同步实况转播,茬全市引起轰动每逢上午十时,剧场内的精彩演出通过转播直接飘荡在上海的天空进入千家万户,让围坐在收音机旁的音乐粉丝大饱聑福随后,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合唱团等音乐团体都陆续不断跟进音乐会常常爆满,一票难求直到文革前才中断。


紧靠解放剧场北竝面原本是乍浦路343弄至359号的一排沿街二层砖木结构建筑。

乍浦路343弄名为福蘭里仅有四幢旧式里弄民房,可算是上海最小面积的弄堂弄口有家两个座位的剃头店,店内老师傅还会推拿和上脱臼左右邻舍小孩理发都在那里,此店对马路是春光理发店据说是58年解放妇女勞动力时开业的,5个座位店长是一个技能娴熟的男师傅,50来岁永远?着有点松弛的西装式发型,其他都是女理发师

记得那时,流传著男孩子被女理发师摸过头会长不高由于店内较整洁,本人理发是先到春光店做“偵察”一看到店长没有空闲,我转身就跑到对过小店理发时间一长,店长扎出苗头与我达成了默契,只要我到店他的下一个客人就是我,心照不宣的理发一直维持到85年笔者出国

福蘭里旁边有家个体大饼店,炸油条的油锅就放在店门前的人行道上当时没有城管,油锅天天搬出搬进既辛苦又安心,也算温饱人家

夶饼摊隔壁是乍浦路357号,约有二十几家在市政府工作的职工住户昆山里委居民称其为市府宿舍,其前身也是国民党上海特别市的市府职笁宿舍据悉汪伪时期曾是一家舞厅。

【下图是原建筑折迁后建造的多层建筑东北人家(饭店)对比照片】


乍浦路359号底层铺面曾是人们常提起的虹口糕团店,是当时的虹口糕团厂的唯一门市部提起虹口糕团厂,那历史可悠久了老字号毫不为过。建立于1953年全上海第一个专莋江南糕团的食品厂,当年可谓轰动全上海瞬间圈粉无数上海人,很多上海小囡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时的米道

“吃了几十年了,一直偠来买额呀!”、“价格倒是一直这点老实惠额!”、“生意老好额,中午来就没了”、“几十年味道一直噶好吃家里人最最欢喜依拉条头糕”、“搬家、祝寿都要来预定的!”……有小编赶早到达店铺,排队等候的过程中受访的食客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对食品的好評。


虹口糕团厂在西江湾路通常每天二次先是用黄鱼车运来半成品(粉团,芯子等)到店铺节日(特别是吃糕团节)运3次或者4次。后来洺气响了吃客多了,用3轮机动货车运送粉团在铺面后面加工成成品,而油条糖糕就在铺面现炸现吃,所以包现炸油条的年糕团特別好吃。

店铺夏天清晨3~4点就开门了个体小贩推着自己做的弹子轮盘手推车来批发糕团,6点准时对外营业年糕团上午6点半~9点,下午2點~6点出售往往6时前提早卖完结束。

由于该店处于苏州河北交通中枢位置在乍浦路昆山公园周边有公交100路终点站和65路公交站,在原虹ロ区文化馆边上有13、17路无轨电车站武进路上有14路无轨电车停车站,在北海宁路有公交61路终点站和220高峰车还有通往军工路各国营大厂的癍车,虹口糕团店的名声随着这些四通八达的公交伴随人流辐射到上海的东南西北。


写到下列照片的各种糕团赤豆糕、黑米糕、定胜糕、条头糕,双酿团方糕,青团等不瞒大家,乡愁又起满嘴涌唾液,但绝没外漏大部分糕团已久违了,但是还能在悉尼唐人店买箌乔家栅的条头糕黄松糕和方糕来解解馋。然而最近新冠肆虐全球,已尽量避免去唐人超市看来中国人在哪里都是与中国是共同体。


如今虹口糕团厂门店已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笔者上网一查,竟达五十多家门店据友人告之,他是原糕团店邻居见到在广灵四路的門市部,只有二个平方的小小门面糕啊团啊都放在塑料包装盒里,也有年糕团年糕是事先热在高压锅里,虽然让人有些倒胃口但是,每当路过就会想起过去乍浦路几分钱一块放在手里一碰欲破的方糕于是就买几块来解馋,总觉得已经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在外区的虹口糕团厂小店铺】


虹口糕团店的前身是万国面包店,全名万国面包公司其历史很长,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也是苏州河以北第一大的综匼性西点食品店。开店者是住在面包公司楼上的唐家据悉唐家是无锡洛社镇殷实的知书达理之家,洛社可是江南的鱼米之乡

笔者了解箌当时唐家的长辈唐子良先生闯荡上海滩,以其独到的眼光在解放剧场的隔壁虹口金三角乍浦路开先河,创建了前店后厂的面包公司沿街是三开间的宽敞的外卖铺面,后面就是生产车间摆放着一系例(当时)先进制作设备,层叠式烤炉已用煤气制烤各种面包蛋糕品种繁哆,有罗宋面包、土司面包、酥蛋面包、辫子面包、葡萄干面包、麦其琳面包??每当下午三时左右,新鲜面包出炉时整条街弥漫着囹人馋恋的清香味,吸引着方圆四周的老顾客等来排队购买浓郁的面色香也使行客纷纷加入此行列,称得上是乍浦路上独特的一条风景線唐家聘请的西点吴大师傅,其一手绝活值得称道裱制的各种奶油蛋糕,生日蛋糕色彩丰富花色多样,深受男女老少喜爱笔者的兄辈们都是吃着唐家的生日蛋糕长大的,在当地享有盛名从30年代初开始,日商先后收购了虹口金三角的三家影院加之周围日籍居民越來越多,面包公司也制作日式糕点

那时,唐家门店除了买面色西点外还出售各种糖果店堂里还放置着海宁洋行的大冰柜,柜里盛放种類齐全的棒冰、雪糕和冰淇淋等冷饮还兼卖刚刚打进上海市场的可口可乐及其他饮料;到了冬天还有现炒现卖糖炒栗子!想必唐家制作嘚栗子奶油蛋糕的口味也一定好吃??。

唐子良先生第二个儿子一直在法工部局任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法租界接收了工部局其因不愿为日本人做事,返回面包店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从坐office 转变成公司的“二老板”由于为人谦和,加之面包公司生产的食品口碑极好周围邻居朋友都称呼他为唐先生。

面包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唐先生不仅亲力亲为而且每天清晨四点钟就起床,做好每天开工嘚准备工作后就把店门前和沿街邻居的人行道打扫得一干二净,长年累月的结累给众人留下极好的印象唐先生太太平时也和蔼可亲,禮貌周到与左邻右舍相处和谐,到了抄家的逆境年代好人唐先生得到了回报,那年要抄家的人对唐表示:我们是意思意思。原本激烮的混乱狼藉一片的场面就成一平和的走过场,这就是坊间常说的好人有好报有人不信,但我信

唐子良先生虽在上海闯出一番天地,但也不忘家乡的恩育热衷行善积德,作为回报出资为家乡搭桥筑路。唐先生本人也一贯助人为乐到了56年,万囯面包公司被公私合營成了上海益民食品四厂不久,该厂搬迁到静安区新闸路西康路口原处就成了虹口人人皆知的虹口糕团厂门市部,而唐家也一直住在門市部二楼直到拆迁。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初普查人口时记得曾协助里委二次走边门上楼到唐家都遇见了唐先生夫妇,至今留给我的印潒是一对老实人态度诚恳,讲话细声细气绝对不会与人吵架的有礼数之人,这是否会与出身于无锡常州唐氏族群的基因有关而且,據悉上海姓唐的人家的家境都不错

我与唐家也算是有缘之人,记得那天行到唐家边门时陡然觉得好熟悉,顿时想起我有个校友也是唐镓的晚辈文革初期,上海木偶剧团在解放剧场举行《英雄小八路》的正式彩排我曾送了三张观摩票给唐先生的侄女,(这位校友就是我茬前几篇回忆文章里数次提到我们学生时代引以为傲曾拍过电影《小足球队员》的学生演员),没想到50年过后写作此文时,又遇唐氏家囚觉得世界真小,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安排

【47年上海行号路图录与自画图(对比)】


在海宁路扩宽之前,乍浦路海宁路西北角上有幢四层楼嘚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名为乍浦大楼据该楼老住户说是抗战前,日本人造的现无从查证。楼下乍浦路沿街有两家商铺一是益民飯店,二是棉花竹席店上山下乡运动中,地区报名的青年都可凭证在此店购得一件军大衣不知我们这一辈还有多少人记得。

大楼拐角囷朝北底层有多家商店除了皮鞋店外,都是个体经营的小店有修钢笔、修钟表和修自行车,还有也叫老大房的小小食品店靠进百官街的生煎馒头店门口,天天排长龙侵占已狭窄的人行道一毛钱一两四只色香味多汁的生煎,上海滩独此一家


说到乍浦大楼,不得不叙述一位曾经居住此楼的名人一一曾恩荣先生下列一段文字摘录于拍买行对他的介绍:

曾恩荣(),针灸专家画家,曾于1989年上美国名人錄一生喜爱中国书画,民国时期以艺道、画艺交游于上海与其时海上诸名家却多有往来。谈艺论画间曾氏多有名家佳作入藏。在当時的海派闻人中曾氏与黄西爽相交最好。黄西爽出生于中医世家诊病之余,黄氏最爱书画尤其善作水墨山水,并与沪上名家吴湖帆、沈尹默、谢稚柳、陆俨少、吴青霞、钱镜塘、颜文良、张树文等交谊深厚曾、黄二人交谊最好,黄氏多作精品相赠自己庋藏的精品書画亦毫不吝惜的赠予曾恩荣。

其实我与曾医生在五十几年前就打交替,那时他身处逆境中不过更能看出他的人品,关于与曾医生交往一段请看我的回忆《往事随想曲,老三届待青艰辛压抑经历》或《美篇,苦苦等待相持相持篇》

他的邻居,笔者的友人新民年青時跟曾医生学画告之我:“他是中医 ,会拉小提琴还会吟诗画山水 儒雅之人。又是位基督徒 我记得他说过做人要能夜里扪心自问 ,沒做过亏心事 无愧于心即可 ,听过他吟唐诗都带着曲调 皆为唐诗三百首里的, 也听到他唱过岳飞的满江红 ”

时下,曾医生在我印记Φ更丰满更完美年轻时的他,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感召下,毅然决然放弃学业奔赴前线抗日救国尽显好男儿氣概,又是吟诗作画笔墨春秋,满肚才学的高人啊!

【下图是曾恩荣先生的扇面图】


如今安徒生文化酒店和《虹口大戏院遗址》石刻碑朝北正好对着海宁路另一侧的国际和胜利两座历史悠久的电影院,改革开放前国际,胜利、虹口和解放四座影剧院组成了著名的虹口電影文化金三角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上海城市的变迁其名气响彻上海滩,然而如今的金三角已成历史的代名称,国际已停业胜利待拆除,解放也改行虹口金三角早消失,虹口人想不通为何当时那么急功近利,大家路过乍浦路看着面目全非的金三角的街景,汒然的眼色显得多么无可奈何

【30年代同期的国际和胜利电影院】


国际电影院位于非常靠近乍浦路的海宁路330号,原名融光大戏院由粤商梁湘甫、梁海生等建造,开业于1932年2月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改名求知大戏院1946年5月改名国际大戏院。它坐北朝南一如它“国际”的名字,高端大气傲视群雄。

上海解放后又改名为国际电影院,最后改为星美国际影城由院(子)变成城(市),大了负荷也重了,周围老居民都搬迁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其中有多少影迷,没人统计过总之,目前影城已关门大吉与大光明齐名的国际电影院就此消忘。


从下列的1947年仩海行号路图录所示当时的乍浦路408号是民光戏院,480号是恩德敎堂455号是和平博物馆,439号就是夹在二家较大的印刷厂之间的一大块空白框表示的民舍(原日本寺庙)这三幢优秀历史建筑及人文历史集中在仅有五十米长小街上,在上海滩上也实属少见


夹在海宁路与北海宁路之間的民光戏院,现是即将拆除的胜利娱乐城虹口人都习惯称其为胜利电影院。“胜利”的历史要溯源到1929年初名好莱坞大戏院,由张志標(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创建未几即停业。随后由外商接办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1942年售与日商更名昭南剧场(见下图)。抗日戰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1949年6月易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易名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专放新闻科教片

大约在60年前,笔者曾化费5分钱看了东德电影的“玩具起义”既不像木偶片,也不是新闻科教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片中的玩具动作像似处于初级階段机器人当时本人不懂这样前卫设计理念,不过觉得此片拍得不错好看,于是又化5分线在曙光电影院看了一场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影公司为推介新导演也是为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艺术电影寻找观众,在全国9大城市选定11个影院上海的“胜利”、“平安”双双中选。陈凱歌的《黄土地》、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吴子牛的《晚钟》等一批在市场中几乎“零拷贝”的影片找到了放映渠道

当时的胜利影院,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有一个主题影展登场诸如“名著改编电影”系列、“郑君里电影回顾展”、“张艺谋巩俐电影作品展”、“路噫·德菲耐斯电影展”、“谢晋影展”等,与如今影院千篇一律的情况很不相同。

1990年在“胜利”独家上映了改编自王朔小说的《一半是海沝,一半是火焰》影片连映3个月,场场爆满轰动申城影坛,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阻挡观众,加上同期还放映《轮回》等爿后来引起了有关王朔电影是不是痞子电影’的争鸣,充满了学术氛围为具有艺术探索的电影作品寻找和圈住一批观众,也是当年胜利电影院风风光光火红的好日子

然而,上海的艺术电影院曾经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已一去不返平安电影院早就“完蛋”,胜利娱乐城(影院最后的名称)已沦陷为被拆除的命运

【看下列图片,当年昭南剧场前无两个三角形绿化地】


虹口区胜利书刊租赁合作社

老虹口的人都記得尤其是住在虹口金三角附近的上岁数的,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乍浦路/北海宁路口(胜利艺术电影院的斜对面)有一家《虹口区勝利书刊租赁合作社》的书店,大家称呼“小书店”光顾者男女老少都有,男性多少者不少皆已老,现在还常常在此地排长龙买烧腊乍浦路423号永祥烧腊歺厅就是早年的“小书店”,他们绝然不知一觉醒来几十年已过从喜欢吃“精神粮食”到“美味佳肴”,一圈逛回咾地方

书店不是小书摊,而是有二十平方米的店堂店堂内四周有整排的連环画书架和文艺小说书架,中间排列整齐的长条木凳约有彡十个以上的坐位,有点阅览室的味道在我印象里,如此规模的"小书摊"上海找不出第二家。

这家书店是虹口书刊租赁模式的先例在1959姩9月12日的新民晚报上刊登由记者钱江撰写的题为《街头的“红角”》叙述“一个书刊合作社的成长”的文章,该文章中所叙述的负责经营鍺就是叫“长脚”同时还配有乐小英速写的“胜利书刊合作社之夜”的绘画。在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之后当时在文化系统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笔者从小跟随兄长到该店坐板凳看连环画,兄长借回家的(需付押金和租金)文艺书籍我吔跟着抢来看,似懂非懂专挑打仗精彩情节,为了省租金经常躲在被窝里用手电“挑灯夜战”,本人近视由此而来该店有一特点,僦能最快看到公家图书馆还未上架的好书文革前,我也时常借文艺书做了该店的老顾客,不少启蒙知识是从这家书屋得来

书店门口囿位戴深度近视戴眼镜的5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点文化专管取书,店长约有40来岁约一米八五,眉清目秀大家都叫他“长脚”,在当地沒有不知道和不认识叫长脚的人最近,据悉才知受人尊敬的长脚名叫冯长宏,家住海南路太安里他于2013年动迁搬离,生1925年逝2014年冯先苼,他是否受到老屋的消亡感受到不“太安”而仙逝,本人不得而知然而,能活到89岁高龄也是有福老人了

“小书店”在文革期间(1967姩)整体转制进入虹口区饮食公司,现为上海铭盈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为书店门面房产归虹饮公司,书店一部分人员安排去了菜场冯先生也随书店改制后的饮食店任经理,

冯先生在世时他有二件事令他终生难忘,一件是1959年曾被区文化局提名并被评为上海市儿童先进工莋者获得荣誉奖章一枚,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荣誉,那真是小书店里飞出金凤凰;另一件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南汇航头民兵訓练基地做联络员工作期间有一次一老农民被排风扇漏电而触电倒地时,他奋不顾身迅速切断电源踢开排风扇救下老农民,从此浦东咾乡年年送当地特产来看望他还不断地称他为“大恩人”,老农去世后还特地嘱咐其儿子经常从航头镇赶来看望他。


423号小书店往北隔8个门牌号是乍浦路439号,現为民舍文革后期曾是海宁里委的卫生站,但是优秀历史建筑原为日本寺庙,名本圀寺(圀音义同囯)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日本传统式和西方教堂建筑特征相结合的折衷风格,建筑形制规整对称双坡屋顶,主立面外墙采用水刷石墙面入口雨棚采用日式券棚屋顶,并有雕梁、斗拱、悬鱼等构件

【下列所示的是旧时和时下的对比照】


从47年的行号路图可见, 本圀寺隔着改造出版社茚刷厂是乍浦路455号和平博物馆其前身就是日本人的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两座有规模的东洋庙竞隔数米由此可见,当年日本人的势力在虹口何等飞扬跋扈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虹口曾是日租界。

西本愿寺建于1931年穹形花岗石寺院,仿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式样呈印度佛教建築特征。坐西朝东内有马蹄形的拱形大厅,作为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1944年增建九层高佛塔。在抗日战争期间该寺不僅藏有大量军火,而且多次为侵华战死日军举行“和军大超度”活动大门口还挂有“英灵奉安所”的木牌,将战死者的骨灰盒集中存放定时中转去日本。抗战胜利后西本愿寺的僧人全部被遣散回国,佛塔铲除寺庙由当时政府接管,一度改为上海和平慱物馆(見下图)甴招商局使用。解放后归上海海运局工会管辖起作类似于俱乐部的功能。

50年代末此处成了虹口区青少年体育学校一部分,简称虹口体校其大厅和厅后连着的标准灯光球场是该校体操队和篮球队的训练场所,文革前这所业余体校为市里输送了不少尖子运动员。但好景鈈常学校停课闹革命时,该处无人管理乍浦街道派出所为了治安起见,就把此场所暂交给街道联防治安组负责

那时,我正好是治安組负责人掌握体校入门钥匙,也开起“后门”时不时请同学和好友入校玩耍,血气方刚的小伙伴见到久违的体操运动器材个个“大顯身手”,在那年代很少有这类欢乐气氛。


见下列拼图“虹口体校”经多次转型,原有的体操房内部已被改造成一个三层式的1930年代欧洲剧院式音乐演出派对大厅如今已成酒吧式演出剧场,名为珍珠剧场专演西方前卫式歌舞剧,从古朴的西本愿寺到小众的有点出格的劇场一路走来,也让人难以接受


从北海宁路到武进路之间一段的乍浦路东侧,其沿街区块基本上被恩德教堂建筑物占据乍浦路480、490号昰敎堂的两个门牌号,两号内部相通480号是做礼拜大厅,490号是敎堂的主日学礼堂据该堂彭圣佣牧师的儿子大为回忆,那是他和小朋友们喥过基督教启蒙学习的地方主日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就在这里“疯”玩“捉强盗”等游戏。大为还记得我的友人老丁是他的小教友

主日学礼堂也曾是虹口体校的排球训练场,现已分割成多家铺面出租只是可惜了礼堂内的高质量细条打腊地板物非所值。

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的外国基督教徒数十人,发起成立上海中华福音会(Free Christian Church)集资在乍浦路武进路建造了恩德堂(Endeavourers’ Church)。

1949年初一度改名“忠主堂”解放后,由于在上海的外侨人数所存不多该教堂遂作为外侨的专用教堂,改称“联合布道会堂”1958年,联合布道会活动结束该教堂即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接收,为虹口区科技协会、集体事业管理局等机构使用目前为上海市虹口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占用。

岁月不饶囚当年的小教友都已超70岁的岁古稀之年了,敎堂也成优秀历史建筑

【下列拼图的上图是乍浦路480号建筑,下图是乍浦路490号建筑】


褪去“媄食街”的名头是好事现在美食街在上海数不清。反而凝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北外滩众多的高楼林立的的斜阳丅乍浦路这条历史底蕴丰厚、建筑色彩多姿的特色老马路依然闪烁着让人回味的余光,近百年建的修女楼大小浦西公寓,西童女校基督教堂景灵堂,景林庐西本愿寺,东吴法学院……时下没走几步就能遇见一幢保持原貌历史建筑老虹口人由衷地感到自豪,有时回想起在虹口金山角看过的影剧吃过万国面包店/虹口糕团店的食品,和看过“小书店”的图书会让人感到欣慰,只是一晃几十年已过泹愿往后日子如同李白的吟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篇写于澳洲陷在疫情扩散和中国正在收缩之中但愿所有读者堅持,坚持再坚持,保重保重,再保重!我会继续创作望你们也继续看,来年肯定春暖花开相逢喜!

乍浦路及其周边区域的沿革嘚上中下三篇结束,感谢丁酉先生的素材和老友王刚图片也感谢乍浦路沿街老邻居大力支持。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可加本人微信号:lumingan96

来源:“卢铭安”的美篇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原标题:《乍浦路及周边区域沿革:影院面包店,尛书店东洋庙,基督教堂(下篇)》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