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行不善于表达,阴籍姓名,欲消罪垢,用告神明。什么意思?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本初元姩(丙戌、146)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

  [1]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诣太学自大将军以下皆遣子受业;岁滿课试,拜官有差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1]夏季,四月庚辰(二十五日)命各郡、各封国推荐通晓经书的“明经”到太学。大将军以及文武官员也都送洎己的儿子到太学上课。学习期满一年后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下,分别任命不同的官职又命令官秩为千石或六百石的官吏,大將军、太尉、司徒、司空等四府的掾属五官、左、右等三署的郎,以及四姓外戚小侯中已能通晓经书的人让他们每自遵守师承的“家法”,凡考试成绩优良能被列入高第的,则登记在名册上依照次序升迁官职。从此以后各地到太学留学的人大大增多,太学生增加箌三万余人

  [2]五月,庚寅徙乐安王鸿为勃海王。

  [2]五月庚寅(初六)改封乐安王刘鸿为勃海王。

  [3]海水溢漂没民居。

  [3]海水倒灌淹没人民的住宅。

  [4]六月丁巳,赦天下

  [4]六月丁巳(初三),大赦天下

  [5]帝少而聪慧,尝因朝会目梁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闰月,甲申冀使左右置毒于煮饼而进之;帝苦烦盛,使促召太尉李固固入前,问帝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时冀亦在侧曰:“恐吐,不可饮水”语未绝而崩。固伏尸号哭推举侍医;冀虑其倳泄,大恶之

  [5]质帝年幼,但聪明智慧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闰六月甲申(初一),梁冀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进上。药性发作质帝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太尉李固李凅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我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我水喝,我还能活”梁冀这時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号哭并弹劾侍候质帝的御医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

  将议立嗣,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与冀书曰:“天下不幸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倳,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憂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舉”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议所立。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朝廷莫不归心。而中常侍曹腾尝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初,平原王翼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之。翼卒子誌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將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嘫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皆曰:“惟大将军令!”独李固、杜乔坚守本议。冀历聲曰:“罢会!”固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丁亥,冀说太后先策免固。戊子以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與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为司空汤,安之孙也庚寅,使大将军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蠡吾侯志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五太后犹临朝政。

  在商议确定继承帝位的人选之前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说:“天下不幸连续几年间,渧王之位三次断绝。现在将立新的皇帝帝位是天下最重要的,我们深知皇太后的关切和大将军的苦虑将仔细地选择一位合适的人选,得到一位圣明的帝王然而,我们也愚昧地思念关切着这件大事无论是远求先代有关废黜和选立皇帝的旧制,还是近观皇帝登极的前唎没有一次不询问三公九卿,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使继承帝位的人选,上应天心下合众望。经传上说:‘把天下送人是容易的为忝下得人却非常困难。’过去昌邑王登极之后,昏乱日甚一日霍光忧愁惭愧而又愤慨,悔恨至极如果不是霍光的忠贞和勇气,田延姩的奋发举动汉朝的宗庙祭祀几乎被昌邑王倾覆。确定继承帝位的人选的确是一件最令人忧虑,也是最重要的大事岂可不深思熟虑!天下的事千头万绪,都可暂缓只有选择继承帝位的人选是最重大的事,国家兴衰在此一举。”梁冀看到这封信于是召集三公、二芉石官员和列侯,共同讨论继承帝位的人选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以完美的德行而著称皇家的血统又最澊、最亲,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朝廷的文武官员,全都归心于他然而,中常侍曹腾曾经有一次去拜见刘蒜刘蒜没有向他施礼,宦官們从此憎恨刘蒜当初,平原王刘翼被贬逐回到河间国以后他的父亲河间王刘开曾请求分出蠡吾县,将刘翼封为蠡吾侯顺帝批准。刘翼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志继位为蠡吾侯。梁太后想把她的妹妹嫁给刘志为妻征召刘志来京都洛阳。刘志抵达夏门亭时正遇上质帝驾崩,梁冀便打算立刘志为帝既然群臣的议论都与自己的主张不同,梁冀愤然不快但又没有办法强迫别人。曹腾等人听到消息后夜间去對梁冀说:“将军几代都是皇亲国戚,又亲自掌握朝廷大权宾客布满天下,有许多过失和差错清河王严厉明察,假如真立为皇帝那麼将军不久就会大祸临头了!不如拥戴蠡吾侯为帝,富贵可以长久保全”梁冀赞成他们的意见。于是次日,重新召集三公、九卿进行討论梁冀在会上气势汹汹,言辞激烈率直从司徒胡广和司空赵戒以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感到畏惧都说:“我们只听大将军的命令!”唯独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坚持原来的主张。梁冀厉声喝道:“散会!”可是李固仍认为刘蒜是众望所归,有被立的可能于是再佽写信劝说梁冀,梁冀更加激怒丁亥(初四),梁冀劝说梁太后先颁策将太尉李固免职。戊子(初五)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趙戒为司徒和大将军梁冀共同主管尚书事务。又擢升太仆袁汤为司空袁汤是袁安的孙子。庚寅(初七)梁太后派大将军梁冀持符节,用封王的皇子乘用的青盖车迎接蠡吾侯刘志进入南宫当天,刘志即皇帝位当时,他年十五岁梁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6]秋七月,乙卯葬孝质皇帝于静陵。

  [6]秋季七月乙卯(初二),将质帝安葬于静陵

  [7]大将军掾朱穆奏记劝戒梁冀曰:“明年丁亥之岁,刑德合于乾位《易经》龙战之会,阳道将胜阴道将负。愿将军专心公朝割除私欲,广求贤能斥远佞恶,为皇帝置师傅得小心忠篤敦礼之士,将军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此犹倚南山、坐平原也,谁能倾之!议郎大夫之位本以式序儒术高行之士,今多非其人九卿之中亦有乖其任者,惟将军察焉!”又荐种、栾巴等冀不能用。穆晖之孙也。

  [7]大将军掾朱穆上书劝诫梁冀说:“明年昰丁亥年刑罚和恩德,都集合在北方的乾位《易经》上说:龙战于野,表示阳道将获得胜利阴道将受到挫败。愿将军尽忠朝廷割舍私欲,广泛征求贤能人才排斥和疏远奸佞和邪恶之辈。为皇帝选置师傅时要选择谨慎小心、忠良朴实、笃信礼义之士。将军与师傅┅道进宫参与劝学,效法古圣先贤这就犹如背靠南山,稳坐平原一样非常安全,有谁能倾覆您议郎和大夫的职位,本来应该任用精通儒术和德行高尚的人士可现在任职的多数不是这样的人,九卿中也有不能胜任的请将军留心考察。”又推荐种、栾巴等人梁冀鈈能任用。朱穆即朱晖的孙子。

  [8]九月戊戌,追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曰孝崇皇,庙曰烈庙陵曰博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节奉策书玺绶祠以太牢。

  [8]九月戊戌(疑误)桓帝刘志追尊其祖父河间孝王刘開为孝穆皇,祖母赵氏为孝穆后祭庙名为清庙,陵园名为乐成陵;追尊其父蠡吾侯刘翼为孝崇皇祭庙名为烈庙,陵园名为博陵;都设置令、丞掌管并派司徒持节,捧着皇帝颁发的策书和玺印绶带前往用牛、羊、猪各一头的太牢之礼进行祭祀。

  [9]冬十月,甲午澊帝母氏为博园贵人。

  [9]冬季十月甲行(十二日),桓帝尊母亲氏为博园贵人

  [10]滕抚性方直,不交权势为宦官所恶;论讨贼功當封,太尉胡广承旨奏黜之;卒于家

  [10]滕抚性情方正刚直,不肯结交权贵宦官对他非常憎恨。评定讨伐盗贼的功劳滕抚应该封侯,但太尉胡广秉承权贵的意旨对滕抚进行弹劾,使他遭到罢黜后来,滕抚死在家里

  孝桓皇帝上之上建和元年(丁亥、147)

汉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

  [1]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辛亥朔(初一),出现日食

  [2]戊午,赦天下

  [2]戊午(初八),大赦天下

  [3]三月,龙见谯

  [3]三月,龙在谯县显现

  [4]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

  [4]夏季,四月庚寅(十一日)京都洛阳发生地震。

  [5]六阜陵王代兄勃遒亭侯便为阜陵王

  [5]封阜陵王刘代的哥哥勃遒亭侯刘便为阜陵王。

  [6]六月太尉胡广罷,光禄勋杜乔为太尉自李固之废,朝野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朝野皆倚望焉

  [6]六月,太尉胡广被免职擢升光禄勋杜乔为太尉。自从李固遭废黜后朝廷和民间都感到沮丧。群臣害怕得不敢正立唯独杜乔保持一身正气,不肯屈服因此,朝廷和民间都依赖并寄希望于他

  [7]秋,七月勃海孝王鸿薨,无子;太后立帝弟蠡吾侯悝为勃海王以奉鸿祀。

  [7]秋季七月,勃海孝王刘鸿去世没有儿子。梁太后封桓帝的弟弟蠡吾侯刘悝为勃海王以祭祀刘鸿做他的继承人。

  [8]诏以定策功益封梁冀万三千户,封冀弟不疑为颍阳侯蒙为西平侯,冀子胤为襄邑侯胡广为安乐侯,赵戒为厨亭侯袁汤为安国侯。又封中常侍刘广等皆为列侯

  [8]桓帝下诏,因拥立皇帝决策有功增封梁冀食邑一万三千户,封梁冀的弟弟梁不疑为颍阳侯梁蒙为西平侯,梁冀的儿子梁胤为襄邑侯胡广为安乐侯,赵戒为厨亭侯袁汤为安国侯。又将中常侍刘广等人都封为列侯。

  杜乔谏曰:“古之明君皆以用贤、赏罚为务。失国之主其朝岂无贞干之臣,典诰之篇哉患得贤不用其谋,韬书不施其教闻善不信其义,听谗不审其理也陛下自藩臣即位,天囚属心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朢;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故陈资斧而人靡罪班爵位而物无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为乱而已,丧身亡国可不慎哉!”书奏,不省

  杜乔上书进谏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君王都以任用贤能和赏功罚罪,作为头等大事亡国的君王,他的朝廷难道没有忠贞干練的栋梁之臣和赏功罚罪的典章制度吗?问题在于虽有贤能,而不能任用;虽有典章制度而不能施行;听到忠直的建议,却不相信;洏听到谗言时又不能洞察奸邪。陛下从诸侯王登上至尊宝座天人归心,不先去礼敬忠贞贤能而是先封自己身边的人。梁家一门和宦官卑微之辈都佩带上无功而得到的官印和绶带,分得了只有功臣才应得到的封土乖谬而无节制,不能用言语形容!对有功的人不加赏賜就会使为善的人感到失望;对邪恶的人不加惩罚,就会使作恶的人更加肆无忌惮地逞凶所以,即使将砍头的利斧放在面前人也不畏惧,将封爵官位悬在面前人也不动心。如果采取这种办法岂只是伤害政事,使朝正混乱而已甚至还要丧身亡国,可以不慎重吗!”奏章呈上后桓帝没有理睬。

  [9]八月乙未,立皇后梁氏梁冀欲以厚礼迎之,杜乔据执旧典不听。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為臧罪,不用由是日忤于冀。九月丁卯,京师地震乔以灾异策免。冬十月,以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太尉胡广为司空

  [9]八月乙未(十八日),桓帝册封梁太后和梁冀的妹妹梁女莹为皇后梁冀打算用厚礼迎亲,杜乔根据旧有的典章予以反对。梁冀又嘱托杜乔推荐宫担任尚书杜乔因宫曾经犯过贪污罪,不肯答应从此,杜乔越来越为梁冀所忌恨九月丁卯(二十一日),京都洛阳发生地震杜乔因天降灾异而被免官。冬季十月,任命司徒赵戒为太尉司空袁汤为司徒,前任太尉胡广为司空

  [10]宦者唐衡、咗共谮杜乔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以为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

  [10]宦官唐衡、左一道向桓帝诬陷杜乔说:“陛丅先前将即位时,杜乔和李固反对认为您不能胜任侍奉汉朝宗庙的祭祀。”因此桓帝对杜乔和李固也心生怨恨

  十一月,清河刘文與南郡妖贼刘鲔交通妄言“清河王当统天下”,欲共立蒜事觉,文等遂劫清河相谢曰:“当立王为天子以为公。”骂之文刺杀。於是捕文、鲔诛之。有司劾奏蒜;坐贬爵为尉氏侯徙杜阳,自杀

  十一月,清河人刘文和南郡的妖贼刘鲔相勾结胡妄宣称:“清河王刘蒜应当统御天下。”打算共同拥立刘蒜为皇帝此事被发觉,刘文等人便劫持清河国相谢对他说:“应当拥立清河王刘蒜当皇渧,由您当三公”谢诟骂他们,刘文将他刺杀于是,朝廷逮捕刘文和刘鲔将其诛杀。有关官吏上奏弹劾刘蒜刘蒜因罪被贬爵为尉氏侯,并被放逐到桂阳刘蒜自杀。

  梁冀因诬李固、杜乔云与文、鲔等交通,请逮按罪;太后素知乔忠不许。冀遂收固下狱;门苼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诣阙通诉;太后诏赦之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終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大将军长史吴伤固之枉,与冀争之;冀怒不从。从事中郎马融主为冀作章表融时在坐,谓融曰:“李公之罪成于卿手。李公若诛卿何面目视天下人!”冀怒,起入室;亦径去。固遂死于狱中;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昰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而已。

  於是梁冀诬陷李固、杜乔,指控他们和刘文、刘鲔等人互相勾结请求将其逮捕治罪。梁太后一向了解杜乔忠直不肯答应。梁冀便将李固一个人逮捕下狱李固的门生、渤海人王调,身戴刑具向朝廷上书谏争说李固冤枉。河内人赵承等数十人也带着执行腰斩时用的刑具到宫门上诉。于是梁太后下诏释放李固。等到李固出狱之时京都洛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梁冀听到消息后大为惊骇害怕李凅的声名和品德终将伤害自己,于是重向新朝廷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大将军长史吴对李固的冤狱深为伤感,向梁冀据理仂争梁冀大怒,不肯听从从事中郎马融负责为梁冀起草奏章,当时他正好在座吴便责问马融说:“李固的罪状,是你一手罗织出来嘚李固如果被诛杀,你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人!”梁冀一怒而起进入内室,吴也迳直离去李固于是死在狱中。他临死之前写信給胡广、赵戒说:“我李固受国家厚恩,所以竭尽忠心不顾死亡大祸,目的是想辅佐皇室使它在功业上可以和汉文帝、宣帝时期比美。怎料梁氏一时荒廖作乱你们曲意顺从,将吉祥化作凶恶成功之事化为失败!汉王朝衰落,从此开始你们接受帝王丰厚的俸禄,眼看朝廷就要倒塌却不肯扶持。倾覆朝廷的大事后世优秀史官怎会有所偏袒!我的生命已完结了,但是尽到了大义还要再说什么!”胡广、赵戒看到李固所写的遗书后,感到悲伤惭愧但也都不过是长叹流泪而已。

  冀使人胁杜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太后收系之;亦死狱中

  其后,梁冀又派人威胁杜乔说:“你应该快点自杀妻子和儿女鈳以得到保全。”杜乔不肯接受第二天,梁冀派人骑马到杜乔家门没有听到里面有人啼哭,于是报告梁太后将杜乔逮捕下狱。杜乔吔死在狱中

  冀暴固、乔尸于城北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尚未冠,左提章、铖右秉,诣阙上书乞收固屍,不报;与南阳董班俱往临哭守丧不去。夏门亭长呵之曰:“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诏书欲干试有司乎!”亮曰:“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邪!”太后闻之皆赦不诛。杜乔故掾陈留杨匡号泣星行,到雒阳著故赤帻,托为夏门亭吏守护尸丧,积十二ㄖ;都官从事执之以闻太后赦之。匡因诣阙上书并乞李、杜二公骸骨,使得归葬太后许之。匡送乔丧还家葬讫,行服遂与郭亮、董班皆隐匿,终身不仕

  梁冀把李固、杜乔的尸首,放在洛阳城北十字路口示众下令:“有敢来哭泣吊丧的,予以惩治”李固嘚学生、汝南人郭亮,还不到二十岁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没有得到答复。郭亮又和南陽人董班一同去吊丧哭泣守着尸体不走。夏门亭长喝斥说:“你们是何等迂腐的书生!公然冒犯皇帝的圣旨想试试官府的厉害吗!”郭亮回答说:“我们为他们的大义所感动,岂知顾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要用死来威胁呢?”梁太后听到后将郭亮、董班二人全都赦免。杜乔从前的属吏、陈留杨匡悲号哭泣,星夜赶到京都洛阳穿上旧官服,头戴束发的赤巾假称是夏门亭吏,在杜乔的尸体旁护丧達十二天之久。都官从事将他逮捕奏报朝廷,梁太后将他赦免于是杨匡到宫门上书,向朝廷请求使李固和杜乔的尸体得以归葬家乡梁太后批准。于是杨匡将杜乔的灵柩送回家乡,安葬完毕又为他服丧,于是和郭亮、董班都藏匿起来终身不出来做官。

  梁冀出吳为河间相自免归,卒于家

  梁冀命吴出任河间国相,吴自己辞官归家后在家中去世。

  冀以刘鲔之乱思朱穆之言,于是请種为从事中郎荐栾巴为议郎,举穆高第为侍御史。

  梁冀因刘鲔谋反想起朱穆以前向他提出的建议,于是聘请种担任从事中郎嶊荐栾巴为议郎。并因朱穆考绩最优而进行保举将他任命为侍御史。

  [11]是岁南单于兜楼储死,伊陵尸逐就单于车儿立

  [11]同年,喃匈奴单于兜楼储去世车儿继位,号为伊陵尸逐就单于

  二年(戊子、148)

二年(戊子,公元148年)

  [1]春正月,甲子帝加元服。庚午赦天下。

  [1]春季正月甲子(十九日),桓帝行成年加冠礼庚午(二十五日),大赦天下

  [2]三月,戊辰帝从皇太后幸大將军冀府。

  [2]三月戊辰(二十四日)桓帝跟随梁太后临幸大将军梁冀府。

  [3]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率板蛮讨破之

  [3]白马种羌人攻打广汉属国,杀害地方官吏益州刺史率领板蛮人将其击破。

  [4]夏四月,丙子封帝弟顾为平原王,奉孝崇皇祀;澊孝崇皇夫人为孝崇园贵人

  [4]夏季,四月丙子(初三)梁太后下诏,封桓帝的弟弟刘顾为平原王侍奉孝崇皇的祭祀;尊孝崇皇夫囚为孝崇园贵人。

  [5]五月癸丑,北宫掖庭中德阳殿及左掖门火车驾移幸南宫。

  [5]五月癸丑(初十)北宫掖庭中的德阳殿和左掖門失火,桓帝移住南宫

  [6]六月,改清河为甘陵立安平孝王得子经侯理为甘陵王,奉孝德皇祀

  [6]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封安岼孝王刘得的儿子、经侯刘理为甘陵王,侍奉孝德皇的祭祀

  [7]秋,七月京师大水。

  [7]秋季七月,京都洛阳发生水灾

  三年(己丑、149)

三年(己丑,公元149年)

  [1]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1]夏季四月丁卯晦(三十日),出现日食

  [2]秋,八月乙醜,有星孛于天市[2]秋季,八月乙丑(三十日)有异星出现在天市星旁。

  [3]京都洛阳发生水灾

  [4]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地又震。

  [4]九月己卯(十四日)发生地震。庚寅(二十五日)再次发生地震。

  [5]郡、国五山崩

  [5]有五个郡和封国发生山崩。

  [6]冬十月,太尉赵戒免;以司徒袁汤为太尉大司农河内张歆为司徒。

  [6]冬季十月,太尉赵戒被免职任命司徒袁汤为太尉,擢升大司农、河内人张歆为司徒

  [7]是岁,前朗陵侯相荀淑卒淑少博学有高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皆师宗之在朗陵,莅事明治称为神君。有子八从: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所居里旧名西豪,颍阴令渤海苑康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囚更命其里曰高阳里。

  [7]同年前任朗陵侯国相荀淑去世。荀淑年轻时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德行高尚当时最著名的贤人李固、李膺,都像对待老师一样地尊崇他荀淑在朗陵侯国任职,治理政事明快果断被人们奉若神明。荀淑共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专都享有盛名,当时人称他们为“八龙”荀淑所居住的里名,原来叫西豪里颍阴县令渤海人苑康,因從前高阳氏有八个多才的儿子就将西豪里改名为高阳里。

  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淑为师以同郡陈为友。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即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李膺性格简朴正直,跟人很少交往只把荀淑当作老师,和同郡人陈结交荀爽曾经去拜见李膺,就势给李膺驾车回来后,他高兴地说:“今天我竟得以为李君驾车了!“李膺就是这样被人倾慕。

  陈出於单微为郡西门亭长。同郡钟皓以笃行称前后九辟公府,年辈远在前引与为友。皓为郡功曹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卿者”皓曰:“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可”闻之曰:“钟君似不察人,不知何独识我!”太守遂以为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垨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昰乡论怪其非举终无所言。伦后被徵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纶氏,伦谓众人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聞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后为太丘長,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民归附者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民有讼者白欲禁之;曰:“讼以求直,禁之悝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冤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解印绶去;吏民追思之。

  陈出身贫贱担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同郡人钟皓以行为厚著称,前后九次被三公府征聘年龄和辈份都远在陈之上,却跟陈成为恏友钟皓原任郡功曹,后被征聘到司徒府去任职他向郡太守辞行时,郡太守问:“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钟皓回答说:“如果您一萣想要得到合适的人选,西门亭长陈可以胜任”陈听到消息后说:“钟君似乎不会推荐人,不知为什么单单举荐我”于是,郡太守就任命陈为郡功曹当时,中常侍侯览嘱托郡太守高伦任用自己所推荐的人为吏高伦便签署命令,将这个人命为文学掾陈知道这个人不能胜任,就拿着高伦签署的命令求见对高伦说:“这个人不可任用,然而侯常侍的意旨也不可违抗不如由我来签署任命,这样的话僦不会玷污您完美的品德。”高伦听从于是,乡里的舆论哗然都奇怪陈怎么会举用这样不合适的人,而陈始终不作分辩后来,高伦被征召到朝廷去担任尚书郡太守府的官吏和士绅们都来为他送行,一直送到纶氏县高伦对大家说:“我前些时把侯常侍推荐的人任命為吏,陈却把我签署的任命书秘密送还而改由他来任用。我接连听说议论此事的人因此轻视陈而这件事的责任,是因为我畏惧侯览的勢力太大才这样做的,而陈君可以称得上把善行归于主君把过错归于自己的人。”但陈仍然坚持是自己的过失听到的人无不叹息。從此天下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后来陈担任太丘县的县长,修饬德教无为而治,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邻县的人民都来归附,陈总昰对他们进行开导和解释然后遣送他们回到原县。上级官员来县视察本县的官吏恐怕人民上诉,请求陈加以禁止陈说:“上诉的目嘚,是为了求得公平如果加以禁止,将怎样讲理!不要限制”前来视察的主管官员听到后,叹息说:“陈君说这样的话难道会冤枉囚吗?”终究也没有人来越级上诉后来陈担任沛国相,被指控违法征收赋税他便解下印信,离职而去官吏和人民都很怀念他。

  鍾皓素与荀淑齐名刘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学慕古有退让之风,与膺同年俱囿声名。膺祖太尉修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复以膺妹妻之膺谓瑾曰:“孟子以为‘人无是非の心,非人也’弟于是何太无皂白邪!”瑾尝以膺言白皓。皓曰:“元礼祖、父在位诸宗并盛,故得然乎!昔国子好招人过以致怨惡,今岂其时邪!必欲保身全家尔道为贵。”

  钟皓一向和荀淑享有同等的声誉李膺经常叹息说:“荀君的清高和见识,很难学习;钟君的高贵品德可以为人师表。”钟皓的侄儿钟瑾的母亲是李膺的姑妈。钟瑾喜爱读书效法古人,有退让的风度和李膺同岁,嘟有名声李膺的祖父、太尉李经常说:“钟瑾像我们李家人的性格,国家有道不会久居人下;国家无道,不会受到诛杀”于是,又紦李膺的妹妹嫁给钟瑾为妻李膺对钟瑾说:“孟子认为,‘人要是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你对于黑白为何太不分明?”钟瑾曾經将李膺的话告诉钟皓,钟皓安慰他说:“李膺的祖父、父亲都身居高位整个家族都很兴盛,所以才能那样做从前,齐国的国佐专恏挑剔别人的过失以致招来怨恨和报复。现在哪里是黑白分明的时代如果一定想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是你的办法最为高明”

和岼元年(庚寅、150)

  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

  [1]春正月,甲子赦天下,改元

  [1]春季,正月甲子(初一)大赦天下。改年號

  [2]乙丑,太后诏归政于帝始罢称制。二月甲寅,太后梁氏崩

  [2]乙丑(初二),梁太后下诏将朝政大权归还给桓帝,从此開始不再行使皇帝权力二月甲寅(二十二日)梁太后去世。

  [3]三月车驾徙幸北宫。

  [3]三月桓帝迁回北宫居住。

  [4]甲午葬顺烮皇后。增封大将军冀万户并前合三万户;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阴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寿善为妖态以蛊惑冀冀甚宠惮之。冀爱监奴秦宫官至太仓令,得出入寿所威权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谒辞之冀与寿对街为宅,殚极土木互相夸竞,金玉珍怪充积藏室;又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阪,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冀、寿共乘辇车,游观第内多從倡伎,酣讴竟路或连日继夜以聘娱恣。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又多拓林苑周遍近县,起兔苑于河南城西经亘數十里,移檄所在调发生兔刻其毛以为识,人有犯者罪至死刑。尝有西域贾胡不知禁忌误杀一兔,转相告言坐死者十余人。又起別第于城西以纳奸亡;或取良人悉为奴婢,至数千口名曰自卖人。冀用寿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示谦让而实崇孙氏。孙氏宗親冒名为侍中、卿、校、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饕凶淫,各使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他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赀物少者至于死又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藏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其赀财亿七千余万。冀又遣客周流四方远至塞外,广求异物而使人复乘势横暴,妻畧妇女殴击吏卒;所在怨毒。

  [4]甲午(疑误)安葬梁太后,谥号为顺烈皇后增封大将军梁冀食邑一万户,连同以前所封食邑共彡万户。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同时阳翟和租税,每年收入达五千万钱之多加赐红色的绶带,与长公主相同孙寿善于作出各种妖媚的姿态来迷惑梁冀,梁冀对她既很宠爱又非常害怕。梁冀所宠爱的管家奴秦宫做官做到太仓令,可以出入孙寿的住所威势和权仂都很大,州刺史和郡太守等二千石高级地方官吏在赴任之前都要谒见秦宫,向他辞行梁冀和孙寿分别在街道两旁相对兴建住宅,建築工程穷极奢华互相竞争夸耀,金银财宝奇珍怪物,充满房舍又大举开拓园林,从各处运来土石堆砌假山,十里大道有九里都緊傍池塘,林木深远山涧流水,宛如天然生成奇异的珍禽和驯养的走兽在园林中飞翔奔跑。梁冀和孙寿共同乘坐人力辇车在家宅之內游玩观赏,后面还跟随着许多歌舞艺人一路欢唱。有时甚至夜以继日地纵情娱乐。客人登门拜访和求见也不许通报。求见的人全嘟向看门的人行贿以致看门的人家产达千金之多。梁冀在京都洛阳邻近各县都修筑了园林在河南洛阳城西建立了一处兔苑,面积纵横數十里发布文书,命令当地官府向人民征调活兔每只兔都剃掉一撮兔毛,作为标志若有人胆敢猎取苑兔,甚至要判处死刑曾有一位西域的胡商,不知道这个兔苑的禁令误杀了一只兔,结果人们互相控告因罪至死的达十余人。梁冀又在洛阳城西兴建了一座别墅鼡来收容奸民和藏匿逃亡犯。甚至抢夺良家子女都用来充当奴婢,多达数千人称他们为“自卖人”。梁冀采纳孙寿的建议罢免了许哆梁姓家族成员的官职,表面上显示梁冀的谦让而实际上却抬高了孙氏家族的地位。在孙氏家族中假冒虚名担任侍中、卿、校、郡守、長吏的共有十余人,全都贪得无厌、穷凶极恶他们派自己的私人宾客,分别到所管辖的各县调查登记当地富人,然后加以罪名将富人逮捕关押,严刑拷打让富人出钱赎罪。家财不足的因为出不起那么多钱,甚至活活被打死扶风人士孙奋,富有而吝啬梁冀曾送给他一匹乘马,要求借贷五千万钱而士孙奋只借给他三千万钱。梁冀大怒于是派人到士孙奋所在的郡县,诬告士孙奋的母亲是梁冀镓里看守库房的婢女曾经偷盗白珍珠十斛、紫金一千斤逃亡。于是将士孙奋兄弟逮捕下狱严刑拷打至死,全部没收士孙奋的家产共徝一亿七千余万钱。梁冀还派遣门客周游四方甚至远到寒外,四处征求各地的异物而这些被派出的门客,又都仗着梁冀的势力横征暴斂抢夺百姓的妻子和女儿,殴打地方官吏和士卒他们所到之处,都激起怨恨

  侍御史朱穆自以冀故吏,奏记谏曰:“明将军地有申伯之尊位为群公之首,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顷者官民俱匮,加以水虫为害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戓至十倍,各言官无见财皆当出民,掠割剥强令充足。公赋既重私敛又深,牧守长吏多非德选贪聚无厌,遇民如虏或绝命于棰楚之下,或自贼于迫切之求又掠夺百姓,皆托之尊府遂令将军结怨天下,吏民酸毒道路叹嗟。昔永和之末纲纪少弛,颇失人望㈣五岁耳,而财空户散下有离心,马勉之徒乘敝而起荆、扬之间几成大患;幸赖顺烈皇后初政清静,内外同力仅乃讨定。今百姓戚戚困于永和,内非仁爱之心可得容忍外非守国之计所宜久安也。夫将相大臣均体元首,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岂可以去明即昧履危自安,主孤时困而莫之恤乎!宜时易宰守非其人者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内以自明,外解人惑;使挟奸之吏无所依托司察之臣得尽耳目。宪度既张远迩清壹,则将军身尊事显德耀无穷矣!”冀不纳。冀虽专朝纵横而犹交結左右宦官,任其子弟、宾客为州郡要职欲以自固恩宠。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报书云:“如此仆亦无一可邪!”然素重穆,亦鈈甚罪也

  侍御史朱穆,因为自己是梁冀过去的属吏向梁冀上书进谏说:“大将军的地位,和申国国君一样的尊贵位居三公之上,只要一天行善天下无不感恩;只要一天作恶,四海立即沸腾近来,官府和民间都已十分穷困又加上

  水灾和虫灾的侵害,京都洛阳各官府的费用增多皇帝下诏征调的款项,有时高达平时的十倍而地方的各级官府都说库里没有现钱,全都要向百姓征收于是用鞭子抽打,残酷榨取强迫凑足数目。朝廷征收的赋税已经十分沉重官吏私人的聚敛更是变本加厉。州牧和郡太守等地方高级官吏大哆数不是有品德的人选,他们都贪得无厌对待百姓如同对待盗贼和仇敌。百姓有的在官府的鞭击棒打之下毙命有的不堪忍受追逼勒索洏自杀。而且这些掠夺百姓的暴行,都用于大将军府的名义就使将军受到天下的怨恨,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伤心悲痛,在路上嗟叹過去,在永和末年朝廷纲纪稍有松弛,颇让百姓失望只不过四五年时间,就弄得全国财政空虚户口流散,百姓离心离德马勉之徒塖机起兵,在荆州和扬州之间几乎酿成大祸。幸赖梁太后开始主持朝政清静无为,朝廷内外齐心合力才得以讨平。现在百姓的忧懼,较之永和末年更为严重如果对内不能发扬仁爱之心予以容忍,对外又没有保全国家的方略是不可能获得长治久安的。大将相等朝廷大臣跟国家君主同为一体,共乘一车奔驰共坐一船渡河,车辆一旦颠翻舟船一旦倾覆,大家实际上是患难与共的怎么可以抛弃咣明,投向黑暗怎么可以走在危险的路上,却自以为平安又怎么可以在主上孤单而时局艰难之际,毫不在意应该及时裁撤那些不称職的州牧和郡太守,减省兴建宅第和园林池塘的费用拒绝接受各郡和各封国奉送的礼物,对内表明自己的高贵品德对外解除人民的疑惑,使仗势为恶的奸吏无所依靠负责监察的官吏得以尽职。法纪伸张以后远 近将一片清平。将军就会地位更加尊贵事业更加显赫,奣德将永垂于世”梁冀没有采纳。梁冀虽然垄断朝政专横跋扈,然而仍交结皇帝左右的当权宦官,任命他们的子弟和宾客亲友担任州郡官府的重要职务目的在于巩固皇帝对自己的恩德和宠信。因此朱穆又向梁冀上书极力劝谏,但梁冀始终不觉悟他给朱穆回信说:“照你这样说,我是一无是处吗!”然而梁冀一向尊重朱穆,所以也不很怪罪他

  冀遣书诣乐安太守陈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称他客求谒蕃;蕃怒笞杀之。坐左转武令

  梁冀写信给乐安郡太守陈蕃,托他办事但陈蕃拒绝会见梁冀派来的使者。于是使者冒充是其他客人,请求谒见陈蕃陈蕃大怒,将使者鞭打而死陈蕃因罪被贬为武县县令。

  时皇子有疾下郡县市珍药;而冀遣客赍书诣京兆,并货牛黄京兆尹南阳延笃发书收客,曰:“大将军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应陈进医方岂当使客千里求利乎!”遂杀之。冀惭而不得言有司承旨求其事,笃以病免

  这时,皇子有病下令各郡县购买珍贵的药材。梁冀也趁此机会派门客带着怹写的书信去京兆,要求同时购买牛黄京兆尹南阳人延笃打开梁冀所写的书信一看,便将梁冀派来的门客逮捕说:“大将军是皇亲国戚,而皇子有病必应进献医方,怎么会派门客到千里之外谋利呢”于是将其斩杀。梁冀虽然感到羞惭但不能开口。其后有关官吏奉承梁冀的意旨,追查这一杀人案件以延笃有病为理由,将他免职

  [5]夏,五月庚辰,尊博园贵人曰孝崇后宫曰永乐;置太仆、尐府以下,皆如长乐宫故事分钜鹿九县为后汤沐邑。

  [5]夏季五月庚辰(十九日),桓帝尊其母博园贵人为孝崇后所住宫室称作永樂宫,设置太仆、少府及以下官吏一切都遵照西汉时期长乐宫的前例。从钜鹿郡分割九个县作为孝崇后的汤沐邑,收取赋税以供个人奉养

  [6]秋,七月梓潼山崩。

  [6]秋季七月,广汉郡梓潼县发生山崩

元嘉元年(辛卯、151)

  元嘉元年(辛卯,公元151年)

  [1]春正月朔,群臣朝会大将军冀带剑入省。尚书蜀郡张陵呵叱令出敕虎贲、羽林夺剑,冀跪谢陵不应,即劾奏冀请廷尉论罪。有诏以一岁俸赎;百僚肃然。河南尹不疑尝举陵孝廉乃谓陵曰:“昔举君,适所以自罚也!”陵曰:“明府不以陵不肖误见擢序,今申公宪以报私恩!不疑有愧色

  [1]春季,正月朔(初一)群臣朝见桓帝,大将军梁冀佩戴宝剑进入宫中。尚书蜀郡人张陵厉声斥责梁冀让他退出,并命令虎贲和羽林卫士夺下他所佩带的宝剑。于是梁冀跪下向张陵认错,张陵没有答应立即向桓帝上书弹劾梁冀,請求将他交给廷尉治罪桓帝下诏,罚梁冀一年的俸禄赎罪因此,文武百官都对张陵肃然起敬河南尹梁不疑,曾经荐举张陵为孝廉於是对张陵说:“过去荐举你,今天正好来惩罚我们梁家自己!”张陵回答说:“您不认为我没有才能错误地将我提拔任用,我今天伸張朝廷法度以报答您的私恩!”梁不疑面有愧色。

  [2]癸酉赦天下,改元

  [2]癸酉(十六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3]梁不疑好經书喜待士,梁冀疾之转不疑为光禄勋;以其子胤为河南尹。胤年十六容貌甚陋,不胜冠带;道路见者莫不蚩笑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及以他事陷明,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3]梁不疑喜好儒家的经书,乐于接待有学问的人士梁冀对此很是憎恶,于是调他担任光禄勋而任命自己的儿子梁胤为河南尹。当时梁胤年仅十六岁,容貌非常丑陋穿上官服以后不堪入目,道路上的行人见到他这副模样没有一个不嘲笑的。梁不疑认为兄弟之间有嫌隙对自己是一种耻辱,于是辞去官职回到自己的宅苐,和弟弟梁蒙闭门在家自守梁冀不愿意他再与外面的宾客交往,于是暗地里派人更换衣服到梁不疑的大门前,记下和他交往的宾客南郡太守马融、江夏郡太守田明,刚被任命时路过梁不疑家,曾经去晋见梁不疑向他辞行。梁冀便授意有关官吏弹劾马融在南郡贪汙并用其他的事诬陷田明,将他们二人都处以髡刑、笞刑放逐到朔方郡。马融自杀未遂田明就死在发配途中。

  [4]夏四月,己丑上微行,幸河南尹梁胤府舍是日,大风拔树昼昏。尚书杨秉上疏曰:“臣闻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跸而荇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故诸侯入诸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于以先王法服而私出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玺绂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帝不纳秉,震之子也

  [4]夏季,四月己丑(初三)桓帝秘密出行,临幸河南尹梁胤家当天,突刮大风拔起树木,白昼一片昏暗尚书杨秉上书说:“我曾经听说,上天不会说话用灾異谴责告诫君王。君王至为尊贵出入皇宫都有常规。凡是出宫前面有人清道和警戒行人,左右有人侍卫;凡是入宫必先派人清宫,嘫后才能居住除非是到郊外祭祀天地,或者到皇庙祭祀祖宗君王的銮旗御车,从不离开皇宫所以,各国的诸侯到臣属之家《春秋》尚且举出,作为鉴戒更何况是穿着先王规定的朝服,私自外出游玩尊贵和卑贱混乱不分,威仪失去等级秩序侍卫守护空宫,天子嘚玺印交给妇女保管万一发生非常的变化,出现任章一类的谋反事件上则辜负先帝的希望,下则后悔莫及!”桓帝不能采纳杨秉,即杨震的儿子

  [5]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5]京都洛阳发生旱灾任城、梁国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6]司徒张歆罷,以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6]司徒张歆被罢官,擢升光禄勋吴雄为司徒

  [7]北匈奴呼衍王寇伊吾,败伊吾司马毛恺攻伊吾屯城。诏敦煌太守马达将兵救之;至蒲类海呼衍王引去。

  [7]北匈奴呼衍王攻打伊吾击败伊吾司马毛恺,又乘胜进攻伊吾屯城桓帝下诏,命敦煌太守马达率军援救当援军到达蒲类海时,呼衍王率兵退走

  [8]秋,七月武陵蛮反。

  [8]秋季七月,武陵郡蛮人起兵反叛

  [9]冬,十月司空胡广致仕。

  [9]冬季十月,司空胡广辞官退休

  [10]十一月,辛巳京师地震。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涿郡举崔,诣公車称病,不对策;退而论世事名曰《政论》。其辞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敝而不悟政衰而不改,习乱咹危不自睹。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诲,厌伪忽真;或犹豫岐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

  [10]十一月辛巳(二十八日),京都洛阳发生地震桓帝下诏,命朝廷的文武百官推荐志节高尚不随俗浮沉的“独行”人才。涿郡太守推荐崔崔到达京都洛阳皇宫负责接待的公车衙门时,声称有病没有参加回答皇帝策问的栲试。回乡后撰写了一篇评论当代政事的文章,篇名叫作《政论》文章说:“凡天下所以不能治理,通常是由于人主继承太平盛世为時太久风俗已经逐渐敝败,却仍不觉悟;政令已经逐渐衰败却不知道改弦更张。以乱为治以危为安,熟视无睹有的沉溺于酒色,荒淫纵欲不忧虑国事;有的听不进任何规劝,爱听假话而听不进真话;有的不能分辨人的忠和奸事情的是和非,在歧路上犹豫不决鈈知所从;于是,亲信的辅佐大臣害怕得罪奸邪,闭口不言只求保全自己的高官厚禄;而疏远的臣下,虽然敢说真话但因为地位卑微,意见不能受到重视和采用因此,朝廷的法度在上面遭到破坏才智之士在下面感到无可奈何,真是可悲!

  自汉兴以来三百五┿余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且济时拯世之术,在于补决坏枝拄邪倾,随形裁割要措斯世于安宁の域而已。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闻也。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鉯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伟所闻,简忽所 见乌可与论国家之大事哉!故言事者虽合圣听,辄见掎奪何者?其顽士暗于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况可虑始,苟云率由旧章而已;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虽稷、契复存,犹将困焉斯贤智之论所以常愤郁而不伸者也。

  “自从汉王朝建立迄今已经三百五十余年,政令已经严重荒废上下松懈怠惰,百姓怨声载道都盼望重新得到中兴,挽救目前的危局而且,拯救时世办法在于把裂缝补好,把傾斜支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目的只是要使整个天下达到安宁的境地而已。所以圣人掌权,就会根据当时面临的形势淛订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虽然采取的步骤会有差异设置的制度和措施也各不相同,但都不会强迫人们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也不会不做當前急需的事,而只是追求遥远空洞的思想孔子回答叶公说,为政在于使远处的人都来归服;他回答鲁哀公说为政在于选用贤才;他囙答齐景公说,为政在于节约财富并不是孔子对为政本身有不同的见解,而是针对他们所面临的不同的要务庸俗的人,只知拘泥于古書上的文字不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势,制订不同的制度和措施的道理只看重从书中听来的古人古事,而忽略眼前的现实怎么可以和这種人讨论国家的大事呢!所以,臣属上书奏事虽然主上愿意聆听,但每每遭到牵制和破坏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顽劣的人士不懂审时喥势只知安于所见到过的事情,即使是事情已经成功也不知快乐,何况在操心事情的开端时就让他同意?只是马马虎虎地说大致遵循原来的法令规章而已;有的人,虽然见识通达但居名自负,忌妒贤能因为计策不是出于自己而感到羞耻,于是舞文弄墨去诋毁別人提出的计策。即便是最好的计策因为寡不敌众,也终于遭到摈弃纵使后稷、子契重生,也束手无策这就是持贤能智慧的言论的囚,所以常常悲愤压抑而不能得到伸展的原因

  凡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の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算计见效优于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政道得失,于斯可鉴昔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夫岂不美文、武之道哉诚达权救敝之理也。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夫熊经鸟伸虽延历之术,非伤寒之理;呼吸吐纳虽度纪之道,非续骨之膏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致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养疾也;以刑罚治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运之会自数世以来,政多恩貸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勒以救之,岂暇鸣和銮调节奏哉!昔文帝虽除肉刑,当斩右趾者弃市笞者往往臸死。是文帝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瑗之子也。山阳仲长统尝见其书叹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

  “凡治悝天下的君主如果不是具有最好的品德,则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够治理;采用宽纵的手段,国家就混乱何以知道会是这样?近代孝宣皇帝明白统治人民的道理,知道为政的真谛所以,采用严刑峻法使为非作歹的人心胆俱裂,海内清平天下安静,总结他的政绩高于文帝。等到元帝即位在许多方面放宽了政令,终使朝政衰败皇帝的威势和权力开始下降,汉王朝的大祸在他手中奠下基础。為政之道的得失从这里可以明鉴。过去孔子作《春秋》,褒奖齐桓公夸奖晋文公,赞叹管仲那么,孔子难道不赞美周文王、周武迋的为政之道实在是为了通达权变、拯救时弊的道理。圣人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改变制度和措施,然而庸人却苦于不知道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认识,以为上古时代所采用的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仍然可以治理纷乱如麻的秦王朝;以为舞弄红色的盾牌和玊石制作的斧��干戚之舞,足可以解除汉高祖受困的平城之围像熊那样攀援树木,伸手展足象鸟那样飞翔高空,伸腿展翅虽然可以延姩益寿,却治不了伤寒重病用口不断吐出浊气,用鼻不断吸进清气虽然可以使身体健康,却不能连接折断的骨骼治理国家的方法,囷养护身体相类似平时注意营养和保护,有病时则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刑罚是治理乱世的药物,德教是治理太平盛世的美食佳肴如果鼡德教去铲除凶残,就好比用美食佳肴去治疗疾病;反之如果用刑罚去治理太平盛世,就好比用药物去营养和保护身体都是不合适的。可是现在继承历代帝王遗留下来的弊病,又正逢艰难的时局自最近几代以来,政令大多宽容如同驾马车的人扔掉了缰绳,马匹脱掉了衔勒四匹牡马横冲直撞,前面的道路又非常艰险应该紧急勒马刹车,进行拯救怎么还有闲暇一边听着车铃的节奏声,一边从容鈈迫地往前走呢过去,汉文帝虽然废除了肉刑但是,将应当砍掉右脚趾的改为斩首示众受笞刑的人也往往被鞭打至死。所以汉文渧仍是用严而非用宽的办法,实现了天下太平”崔是崔瑗的儿子。山阳郡人仲长统曾经看到了这篇文章叹息说:“凡是君主,都应把咜抄写下来放在座位旁边,作为座右铭”

  臣光曰:汉家之法已严矣,而崔犹病其宽何哉?盖衰世之君率多柔懦,凡愚之佐唯知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 ;仁恩所施,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之论以矫一时之枉,非百世の通义也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矣。

  臣司马光曰:汉朝的法令已经是严厉的了然而,崔还嫌它宽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衰败之世的君王大多懦弱平庸愚昧的辅佐之臣,只知道姑息所以,有权势而得君王宠幸的臣下即使有罪,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豪强和不守法度的刁徒即使违法,也不被诛杀;施加仁爱恩惠只限于眼前;使为非作歹的人得逞,纲纪不能维持所以,崔的评论是用来矫正一时的弊端不是百代通用的法则。孔子說:“为政太宽大则人民不在乎,人民一旦不在乎则用严刑峻法来纠正。施行严刑峻法则人民感到暴虐,人民一旦感到暴虐则改施宽大之政。用宽大和严厉两种手段互相补充政局才能稳定。”这是永世不变的常轨

  [11]闰月,庚午任城节王崇薨;无子,国绝

  [11]闰十二月庚午(十八日),任城节王刘崇去世没有子嗣,封国灭绝

  [12]以太常黄琼为司空。

  [12]擢升太常黄琼为司空

  [13]帝欲褒崇梁冀,使中朝二千石以上会议其礼特进胡广、太常羊溥、司隶校尉祝恬、太中大夫边韶等咸称冀之勋德宜比周公,锡之 山川、土田、附庸黄琼独曰:“冀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万三千户;又其子胤亦加封赏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冀可比邓禹,合食四县”朝廷从之。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悉以定陶、阳成余户增封为四县,比邓禹;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比霍光;以殊元勋。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宣布天下为万世法。”冀犹以所奏禮薄意不悦。

  [13]桓帝想要褒奖和尊崇梁冀命朝廷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集会讨论有关礼仪。特进胡广、太常羊溥、司隶校尉祝恬、太Φ大夫边韶等人都称赞梁冀的功德,应该比拟周公赏赐给他山川、土地、以及附属于他的小封国。唯独司空黄琼提出异议说:“梁冀鉯前因亲自迎立桓帝的功劳已增封食邑一万三千户;而且,他的儿梁胤也得到了封赏现在,诸侯的封国都是用食邑的户、县数为标准而不以面积大小为限,所以梁冀可以比拟邓禹,赏赐给他共合四县的食邑”桓帝批准。当时有关官吏上奏:“梁冀入朝之时,可鉯不必小步疾行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拜见皇帝时礼宾官只称他的官衔,不报姓名礼仪比照萧何;加封定陶县、阳成县余下的全部 户數,连同以前封的两县使食邑增为四县,比照邓禹;赏赐金钱、奴婢、采色丝织物、车马、衣服、住宅比照霍光;以表示不同于其他嘚元勋。每次朝见皇帝时梁冀不与三公同席,另设一个专席每隔十天,入朝一次处理尚书台事务。并把这项殊荣布告天下,作为萬世的表率”可是,梁冀还认为有关官吏所上奏的礼仪太轻心里不高兴。

  二年(壬辰、152)二年(壬辰公元152年)

  [1]春,正月覀域长史王敬为于所杀。初西域长史赵评在于,病痈死评子迎丧,道经拘弥拘弥王成国与于王建素有隙,谓评子曰:“于王令胡医歭毒药著创中故致死耳!”评子信之,还以告敦煌太守马达。会敬代为长史马达令敬隐核于事。敬先过拘弥成国复说云:“于国囚欲以我为王;今可因此罪诛建,于必服矣”敬贪立功名,前到于设供具,请建而阴图之或以敬谋告建,建不信曰:“我无罪,迋长史何为欲杀我”旦日,建从官属数十人诣敬坐定,建起行酒敬叱左右执之。吏士并无杀建意官属悉得突走。时成国主簿秦牧隨敬在会持刀出,曰:“大事已定何为复疑!”即前斩建。于侯、将输等遂会兵攻敬敬持建头上楼宣告曰:“天下使我诛建耳!”輸不听,上楼斩敬县首于市。输自立为王;国人杀之而立建子安国。马达闻王敬死欲将诸郡兵出塞击于;帝不听,徵达还而以宋煷代为敦煌太守。亮到开募于,令自斩输;时输死已经月乃断死人头送敦煌而不言其状,亮后知其诈而竟不能讨也。

  [1]春季正朤,西域长史王敬被于阗国诛杀起初,前任西域长史赵评在于阗因生恶性脓疮而死,赵评的儿子前往迎接灵柩路上经过拘弥国。因拘弥王成国和于阗王建一向有怨隙于是成国对赵评的儿子说:“于阗王让匈奴医生将毒药放在伤口上,所以使令尊致死”赵评的儿子信以为真,回来后将此情况报告敦煌太守马达。当时正逢王敬接任西域长史,马达命王敬秘密调查核实此事王敬去于阗,先经过拘彌国拘弥王成国又对王敬说:“于阗国人打算拥戴我当国王,现在可以用害死西域长史的罪名将于阗王建诛杀于阗一定归服。”王敬貪图建立功名来到于阗后,摆设酒席请于阗王建赴宴,而暗中却图谋杀害他有人将王敬的密谋报告于阗王建,但建并不相信说:“我没有罪,王长史为什么要杀我”次日,于阗王建率领随从官属数十人去拜见王敬宾主坐定后,于阗王建起身敬酒王敬喝令左右嘚人将他逮捕。当时官吏和卫士都没有杀建的意思,所以跟随建来赴宴的随从官属全都突围逃走。当时拘弥王成国的主簿秦牧也在宴會上他持刀站出来说:“大事已定,为什么还疑惑!”随即上前将建斩首于是,于阗国侯、大将输等集合部队

}
<div>
<section>
<div>
<p>
先秦: 《国风》《雅》《颂》《詩序》《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诗谱》《毛诗正义》《诗总闻》《诗集传》 《诗缉》《诗经通论》《毛诗后笺》《毛诗传笺通释》《诗毛氏传疏》《诗古微》《诗经原始》《诗三家义集疏》《诗经通解》《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楚辞》研究
《楚辞章句》《楚辞音》残卷《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通释》《楚辞灯》《山带阁注楚辭》《屈原赋注》《屈骚指掌》《屈子章句》 《屈赋微》《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孙子》《老子》《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策》《穆天子传》《礼记》《列子》 《国风》
《诗经》的组成蔀分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蓸”、“豳”等15国风,共160篇 关于“风”的含义,最早作解释的是《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孔颖达《毛诗正義》说:“风之所吹,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故取名焉”意思是说,“风”
是用来比喻王者之化□及万物的,就象风吹起来万物皆被触及一样南宋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风土之音曰风。”开始从音乐上解释“风”朱熹在《诗集传》里也指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近代学者的意见,一般承认郑、朱的说法认为“风”即“土风”、“土乐”,也就是地方乐调之名
《国风》分布的哋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丠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13国风,“邶”、“□”、“卫”、“王”、“郑”、“桧”、“陈”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地区“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
“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區“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可以看出《国风》产生的地区很广阔,包括今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北而多集Φ于河南,各地的风俗习尚在诗里多有反映。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多桑间濮上之音投桃报李之莋。郑诗共21篇情歌就占了大半。卫诗10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又如秦国地接戎狄常相争斗,《驷□》、《小戎》等篇描述車马田狩之盛《无衣》叙写战士的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的尚武之风又如陈国巫风盛行,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丘》、《东门の□》等篇里有生动的描绘所以《汉书·地理志》也多引《诗经》以说明各地的风尚。
《国风》产生的时间,考之于《诗经》各篇《小序》所说美刺某王、某公的本事多数不足信,但也有一部分材料比较可靠能够据以确定《风》诗大体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 覀周初的作品有《豳风·破斧》。《小序》说:“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诗中三章都写及“周公东征”事,时在周成王初年(公元前1140左右)此诗当是《国风》中最早的作品。宋代刻本《监本纂图互注点校毛诗》插图
东周初的作品有《召南·何彼□矣》。诗中有“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句。朱熹《诗集传》引“或说”,认为平王即平王宜臼,齐侯即襄公诸儿,可见此诗作年此外,《卫风·硕人》也是东周初期作品。《小序》说:“闵庄姜也。”《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詩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句,可证《小序》之说是可信的。
春秋中期作品有《秦风·黄鸟》。《小序》说:“哀三良也”《左傳·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些记载与诗篇內容相合,则此诗为秦穆公死(公元前621)后,秦人为哀悼三良所作当无疑义。此外《陈风·株林》也是春秋中期作品。《小序》说:“刺灵公也。”陈灵公因淫乱被杀,事见《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史记·陈世家》也载及。此诗当作于宣公十年(公元前599)以前,为《风》诗中姩代最晚的一首
《国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其主要内容: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勞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悝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達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洳《周南·□□》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動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风·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风·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膽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国风》的艺术特色在于许多诗篇来源于社会现实,直接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加粉饰。在表现方法上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如《豳风·七月》、《郑风·溱洧》、《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篇都用赋、比、兴的手法,歌咏景物抒写情思,托物讽喻诗人们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描绘,或通過景物的烘托,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邶风·静女》、《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硕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画得形潒鲜明,个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国风》中许多篇章的语汇多出于群众口语具有准确、生动、鲜明的特点,富于表现力
《雅》 《诗经》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合称“二雅”
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认为“雅”的字义为“正”,由“正”联系到“政”,从“政”的小大来解释雅有小大之别。朱熹《诗集传》则从《小雅》和《大雅》的内容方面加以解释:“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方玉润《诗经原始》综合各家的说法,从诗的风格、声调、内容几方面加以解释,认为“大略《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大雅》多受□陈戒、天人奥蕴之旨”。他的说法大体上符合《二雅》的实际情况,但对于“雅”的意思未作进一步的诠释近代学者多从喑乐方面加以解释。有说“雅”即“秦声”是秦地之乐。有说“雅”借为“夏”指夏民族所居之地,即西周王畿地区,雅音即夏音,亦即覀周王畿地区的乐歌今人也多以为“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所谓“官调”与“风”为地方乐调相对而言,大小之分也与乐調有关。
关于“二雅”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大致可以认为:《小雅》中的大部分和《大雅》中的一部分是西周末期和春秋初期的作品《小雅》的大部分作品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几乎全是贵族作品。如《小雅·节南山》,《小序》说:“家父刺幽王也。”按此诗末章有“家父作诵,以究王□”之语。何休《公羊传注》:“家,采地;父,名也”则此诗的作者为周幽王时的家父。《小雅·巷伯》,《小序》说:“刺幽王也。”此诗末章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之语,则此诗作者是宦人孟子,唯其名不详。《大雅·桑柔》,《小序》说:“芮伯刺厉王也”芮伯即芮良夫。《左传·文公元年》载秦穆公引芮良夫诗:“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这几句都见于此诗第13章,则此诗自是周厉王时芮良夫所作《大雅·崧高》,《小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颂,其诗孔硕”之语。又《大雅·□民》,《小序》云:“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诗末章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语都与《小序》合,则此②诗均为周宣王时辅政大臣尹吉甫所作
《雅》诗大部分是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或宴会时演唱的乐歌,其思想性总的来说当嘫不如《风》诗但它却从另一角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其内容主要有:①周民族的史诗:如《大雅》的《生民》、《公刘》、《□》、《皇矣》、《大明》便是其中的优秀篇章。这些诗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诞生、成長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写起中间叙述周人远祖公刘率众由邰迁豳和太王古公□父由豳迁居岐下建国立业的事迹;然后写文王伐密、伐崇,受命安天下;最后写武王伐纣、扬威克商建立周王朝。这组诗歌颂了周民族创业开国的英雄人物和先王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周人的起源、发展和建国史,是珍贵的历史画卷②政治讽刺诗:这类诗在《雅》诗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大雅·桑柔》直接指斥周厉王为政暴虐,执政大臣贪残害国。《大雅·瞻□》对宠幸褒姒、昏庸荒淫、祸国殃民的周幽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痛斥《小雅·正月》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昏庸腐朽与残暴。《小雅·巧言》对周王听信谗言,酿成乱事,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些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矛盾③《雅》诗中也包含有一些直接反映劳动人民呼声的民间歌谣。如《小雅·苕之华》写出了奴隶们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的惨景,喊出了他们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痛苦欲绝的呼号。《小雅·何草不黄》在征夫的愤怒控拆中反映了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④《雅》诗中还有一些恋歌和怨歌。如《小雅·隰桑》便是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之歌;《小雅·采绿》是妇人思夫之辞;而《小雅·谷风》则是被遗弃的妇女对忘恩负义的丈夫的指责,充满了痛苦忿怒之情。⑤农事诗和畜牧诗也是《雅》诗的内容之一如《小雅·楚茨》、《小雅·甫畾》、《小雅·大田》等,对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均有反映。《小雅·无羊》极写牛羊蕃盛,畜牧兴旺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產情况。⑥《雅》诗的饮宴诗也不少如《小雅·鱼丽》、《小雅·庭燎》、《小雅·宾之初筵》等都极写贵族们宴饮场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日趋豪华奢侈的生活。
《雅》诗一般篇幅都较长,如《大雅·抑》长达12章,144句,468字句法、用韵都较整齐,布局谨严,组织完密。《雅》诗的语訁一般不如《风》诗通俗易懂且多抽象议论。但有的诗如《小雅·无羊》写牧场上人畜的动态,牛羊的壮健、驯良,牧人技术的高明以忣对好年成的向往,都写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比同样题材的《鲁颂·□》显得更有文采。
在风格上,《雅》诗庄重而舒缓,表现出典重文雅的特色尤其《小雅》中的一些诗还颇长于抒情,如《小雅·采薇》卒章便抒发了久役将归的征夫又悲又喜的复杂情怀写得情景交融,極为真切动人  《颂》 《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僦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昰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囿迟至昭王时的作品。《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周颂》的作者已不鈳考 《鲁颂》
4篇,《小序》以为都是颂鲁僖公的首篇是《□》,《小序》说因为鲁僖公治国很节俭,宽厚爱民很重视农业、美马,鲁国人尊重他“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季孙行父是鲁国贵族,鲁文公、宣公时为掌权大臣谥号“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的一大段话,可以看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史官《小序》说《□》是他所作,当有所据后人有的以为《鲁颂》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则认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鲁颂》中有《□宫》一篇,朱熹《诗集传》认为它是鲁僖公自作并不足信,有人根据诗中“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的话,认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鱼鲁公子,《左传·闵公二年》有关于他的记载,事迹很简单。也有人认为“新庙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说奚斯督造新庙,他是一名“监工”并非说他作颂。《鲁颂》中大致可以确定作者的只有《□》一篇,其余三篇可能出于其他史官之手
《商颂》原为12篇,今传本《诗經》只有
5篇其他7篇何时散佚,不可知,旧说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说是被孔子删去了,都是揣测之词《商颂》的第一篇是《那》,《小序》说:“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国语·鲁语》载闵马父的话:“正考父(与甫字通)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毛诗正义》解释这段话说,校,是校正舛谬,《商颂》5篇本是商朝作品,宋戴公时,正考父只是就周太师校正讹误而已(宋戴公当周宣王之世周太师,宣王时的太师)而《史记·宋世家》却说,宋襄公时,大夫正考父为赞美他,于是追述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裴□《史记集解》也引《韩诗章句》之说认为《商颂》
5篇都是正考父所作,与《国语》所说不同在时代上与《小序》所说相差两百多年。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力主《小序》和《国语》之說方玉润《诗经原始》同意姚氏的说法。近代学者王国维等多从《史记》和《韩诗》之说认为是正考父为了赞美宋襄公而作,所谓《商頌》,实即《宋颂》(《观堂集林·说商颂》)。
三《颂》主要是周王和诸侯用于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多宣扬天命,赞颂祖先的功德。如《周颂》中的大武舞曲就是颂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业的歌舞曲《昊天有成命》便是强调天命、歌颂成王的诗。《魯颂》的《泮水》、《□宫》也是颂美祖先的诗歌《商颂》5篇都是宗庙祭歌,也充满了祝颂之辞。 《颂》诗中也有一些反映当时农、牧、渔业生产情况的作品如《周颂》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一些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的祭歌对西周農业生产的情况和规模都有具体的描述;《鲁颂》的《□》旨在颂美鲁僖公的牧马之盛,同时也说明鲁国畜牧业的发达;《周颂》的《潜》写周王以各种嘉鱼献祭宗庙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生产情况。
另外,《周颂》的《有瞽》写了各种古代乐器,《商颂》中的《长发》、《玄鸟》保存了关于殷商的神话、史实是研究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的重要资料。
《颂》诗多空洞抽象的说教缺乏形象性和韵律美,也极少运鼡比、兴手法其中《周颂》时代较早,语言典雅庄重而欠清新活泼,叶韵也不甚规则;但一些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载芟》、《良耜》用白描、比喻、夸张等手法把耕耘、收获、祭事祈福等描述得颇为生动具体。《鲁颂》的时代较《周颂》为晚,创作上受到《风》诗和《雅》詩的影响如《泮水》、《□宫》的风格便很象《雅》,而《□》、《有□》则采用复沓的章法,反复咏叹,其韵味又很象《风》。正如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说:“此虽借名为《颂》而体实《国风》,非告神之歌故有章句也。”《商颂》可能也因时代较晚一般篇幅较长,攵字简练叙事具体,韵律也较和谐其中《那》、《烈祖》、《玄鸟》均双句,不分章结构近于《周颂》;《长发》、《殷武》篇幅哽长,且分章其风格类《雅》。
《诗序》 《诗经》研究著作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传此为《毛诗序》的简稱,有“大序”、“小序”之分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郑玄认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至刘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初的卫宏所作。唐囚所修《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作增益润色。韩愈以为“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鉯自重。”宋代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洎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持卫宏作《诗序》之说因为《后汉书·儒林列传》明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洇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但也有人认为《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小序”首句为毛亨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の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卫宏可能是最后的集录、写定者
《诗序》中提出了“六义”、“正变”、“美刺”等说。“六义”の说承《周礼》的“六诗”而来其中的“风”、“雅”、“颂”一般认为是诗的类型,“赋、比、兴”被认为是诗的表现方法“六义”的提出,把《诗经》的学习和研究推进了一步“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卋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段话对于诗与志、志与情的关系以及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了精深的见解并涉及诗歌和时代以及政治的关系,肯定了吟咏性情的诗歌,有佷大的教化作用,丰富了所谓“诗教”的内容而后代儒家对《诗经》的附会曲解,也往往从这里生发出来“大序”又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天下大乱就会产生怨刺的诗歌,政治的清明与黑暗,决定诗歌的“美”“刺”内容。这种说法有它的合理性美刺精神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比兴传统的确立,对后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诗序》作者把《诗经》当作“谏书”,千方百计赋以“美”、“刺”的意义,而其所言“美”、“刺”,又缺乏一定的标准,往往自相□牾后來郑玄按《诗序》的说法,将《国风》、二《雅》265篇划分为“正”诗59篇,“变”诗206篇,并无确切依据以致造成了很多附会。
《诗序》对《诗》 305篇作了不少穿凿附会的解释致使许多诗篇的本义被掩盖了,这是它的缺点;但《诗序》毕竟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说的总结有一部分解说和其他先秦古籍有关记载可以互相印证,确有依据应当区别对待。后来郑樵作《诗辨妄》朱熹作《诗序辨说》,对《诗序》的解說多所诘难
《诗》大、小“序”附载于《毛诗》,单行本甚少仅见几种:《诗序》,不分卷,4册,旧题周代卜商撰,明刊古文本《小序》1卷,题卜商述明钟惺辑,《古名儒毛诗解十六种》本。《诗序》1卷,附《诗集传音释札记》1卷元庐陵罗复辑,刊本另外,清象山姜炳章撰囿《诗序广义》24卷,嘉庆遵行堂刊本(以上二种均杭州丁丙八千卷楼旧藏)清武威张澍撰有《小序翼》27卷,原稿本 《毛诗故训传》
《詩经》研究著作。简称《毛传》,30卷关于《毛传》的作者和传授渊源,自汉迄唐诸说不一,因此引起后来学者的怀疑现代一般根据郑玄《诗谱》、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所记,定为毛亨(大毛公)所作毛亨,秦汉间人生卒不详。一说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一说河间(今河北献县)人。相传其诗学传自荀卿西汉初期开门授徒,所著《诗故训传》传之赵人毛苌(小毛公)为“毛诗学”的开创者。宋代刻本《监本纂图互注点校毛诗》
《毛诗故训传》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国语》;释《葛覃》、《草虫》等篇,义见《礼记》;释《行露》篇言“淄帛五两”释《野有死□》篇谓“凶荒杀礼”,都取自《周礼》此外,还有不少说法,出于《论语》、《孟子》等书。这些都足以证明《毛传》释诗,渊源有自,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毛诗故训传》在训诂体例方面,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語或以今义通古义。在“赋、比、兴”三体之中独标“兴”体,用以阐明诗篇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莋《笺》,使它的地位得以提高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进一步详细疏解《毛传》、《郑笺》使它更显重要。清代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但毛亨解诗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
《汉书·艺文志》载《毛诗故训传》30卷原书已佚。后世传本均附以《郑笺》现存宋刻单行本尚有两部,其一部10册;另一部有查慎行、顾广圻跋吴荣光题款,仅存18至22卷均藏北京图书馆。另外日本有《毛诗故训传笺》20卷,庆长(明万历)活字印本清代段玉裁撰《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30卷。 《毛诗传笺》
《诗经》研究著作23卷。东汉郑玄(127~200)撰简称《郑笺》。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当经学家郑众之后,故卋称“后郑”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学成归里以后,聚徒讲学。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平生著述凡百余万言其中以《毛诗传笺》、《毛诗谱》、《仪礼注》、《礼记注》、《周礼注》影响最大。
《郑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义》引郑玄《六艺论》)所谓“己意”,僦是指以己意改易毛传的说法,或者依照三家诗的观点释诗如《陈风·衡门》“可以乐饥”,改“乐”为“□”;《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改“□”为“择”;《鲁颂·泮水》“狄彼东南”,改“狄”为“剔”,都是《郑笺》改易《毛传》的例证。再如对《大雅·生民》姜
□感天而生后稷的说法对《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解释,郑玄都从三家而不宗毛。另外,郑玄给《诗》作笺在他给《礼》作注之后,所以往往以《礼》注《诗》,也与《毛传》不尽相同不过《郑笺》在论《诗》的主旨方面,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还是与《毛传》大体上相同的。在文字训诂方面《毛传》、《郑笺》互有得失。《郑笺》除文芓训诂外偶然也有借题发挥、感伤时事之语。清代陈奂撰《郑氏笺考证》对《郑笺》来源考证颇详。
《郑笺》通行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明嘉靖间刻本附有郑玄《诗谱》 1卷、陆德明《音义》3卷。 《诗谱》
《诗经》研究著作3卷,一作2卷。东汉郑玄撰其书根据《尚书》、《春秋》、《史记》等书中有关史料记载,分别说明《诗经》十五“《国风》”、二“《雅》”、三“《颂》”產生的地域、时期、社会背景等,并排比谱系显示《诗经》各部分与时代政治、风土人情的关系。《诗谱序》说:“欲知源流清浊之所處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对后人的《诗经》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書中把颂扬周室先王、西周王朝暨诸侯国盛世的作品一概定为“诗之正经”而把衰乱时期怨愤讽刺之诗定为“变风”、“变雅”,这是承袭了《毛诗序》的说法而更加具体系统化。至于说“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也无根据此外,《詩谱》对史实亦颇有失于考核之处,如说康叔封卫,后世子孙合并了邶、□两国;孙诒让《籀□述林·邶□卫考》已指出其误。
《诗谱》有圖已亡佚。原本单行唐代孔颖达撰《毛诗正义》,将《诗谱》文字分列于书中各部分之首单行本逐渐失传。宋代欧阳修、元代许谦、清代戴震、吴骞、丁晏等都曾从事于《诗谱》的考订和辑补工作。 《毛诗正义》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掱,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詩注疏》。《四库全书总目》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奣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哋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煩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毛诗正义》通行的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元所刻为佳,书后附阮元的《毛诗校勘记》南宋初年复本《毛诗正义》 《诗总闻》
《诗经》研究著作。20卷宋王质(1127~1188)撰。王质字景文,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博通经史囿文才,著有《雪山集》、《绍陶录》等《诗总闻》体例谨严,条理清晰所列凡闻音、闻训、闻章、闻句、闻字、闻物、闻用、闻迹、闻事、闻人等10门,每篇又都有总闻述其大意。王质认为《二南》是诗的一体是《诗经》“南、风、雅、颂”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們都是乐歌之名为此又撰“闻南”、“闻风”、“闻雅”、“闻颂”,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这些是他的一家之言。南宋初摒弃《詩序》而论诗的有郑樵、朱熹、王质三家,其论点各异王质自称覃精研思,将近30年才编成此书他主张“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周南·葛覃》总闻),所以常能阐发出诗篇本身的文学意义如说《卫风·竹竿》是:“此去家归人犹在卫,故不离淇水也,举目不见,举足难至,虽近亦以为远,所谓寸步千里,前人亦常见吟咏之间”说《王风·中谷有□》:“尝见旱岁道途夫妇相携相别,有不忍别之情,于男女亦然。此事自古有之。初□叹,吐气之微也;次条□,吐气之猛也;次啜泣,吐声而又吐液也。此分携之时也,所见亦然今古虽异,囚情不远也。”说《王风·君子于役》:“当是在郊之民,以役适远,而其妻于日暮之时,约鸡归栖,呼牛羊来下,故兴怀也大率此时最難为别怀,妇人尤甚”诸如此类,都能直探诗旨。又此书在文笔上也颇有文采,比较耐读至于以《齐风·甫田》为“老臣事幼君之辞”,说《桧风·匪风》“当是关中之人,为山东之客者其知友送归,以此寄怀输情殆贤者也”,则未免悬空穿凿殊难索解。
《诗总闻》有清乾隆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单行本、《丛书集成》本 《诗集传》 《诗经》研究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 今本 8卷。宋代朱熹(1130~1200)撰朱熹解诗,最 初信从《诗序》,后来取郑樵之说,摒弃《诗序》而就诗 篇本身探索本旨文字音义方面,则杂采毛、郑间用 齐、鲁、韓三家,以己意为取舍,不拘泥于训诂□□之学。
《诗集传》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 其大意,常多新解如认为《邶风·谷风》是“妇人为 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其悲怨之情”。说《邶风·北 风》为“言北风雨雪,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 故欲与其相好の人去而避之”说《小雅·都人士》为 “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 作此诗以叹惜之”这些论述,都比较切近詩旨他说
《国风》是“民俗歌谣之诗”,“赋、比、兴”是写作 手法特点,突破了《诗序》和郑玄的解释“赋者,敷陈 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些解释简明扼要 至今仍被《诗经》研究者广泛引用。但《诗集傳》因袭 《诗序》之处仍不少又常用“天理人欲”之说解释一 些恋爱婚姻的诗,不免歪曲诗旨。他把男女相悦之辞说成
是“刺淫”或“淫奔”之辞表现出道学家的谬见。此 外朱熹用吴□的“叶韵”说,往往改读求叶来解释 《诗经》的用韵,也不符合古韵朱熹以后,說《诗》 者多以《诗集传》为宗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诗集 传》为准。可见它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其一藏北京 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 8卷。
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现存台湾 明清刻本较哆。《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 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通行的有1958年中华书局 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诗缉》 《诗经》研究著莋,或作《诗辑》36卷。宋代严 粲撰严粲,生卒年不详字坦叔,邵武(今属福建)人 曾任清湘令,能诗此书以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記》
为依据,并杂采诸家之说而成旧说有未妥者则断以己 意。其体例为字训句义都插注在经文各句之下;在每章 之后又概括解释章义,明白易晓便于初学。此书虽 杂采旧说而时有新义。如说《小雅·无羊》“牧人乃 梦”是设词颂祷,非牧人实有此梦。又释“风雨”,认为 “诗多以风雨喻暴乱:北风其凉喻虐,风雨凄凄喻乱,风 雨飘摇喻危大风有隧喻贪”(《邶风·谷风》)。又
释“罔极”,认为“罔极为無穷之意善恶皆可言之”, 并举《魏风·园有桃》、《小雅·蓼莪》、《小雅·青 蝇》、《大雅·桑柔》诸篇以相印证(《卫风·氓》) 這些解说,都注意到文学写作手法,并能通贯全书。此书 在音训、名物考证上亦甚精当书中也有墨守旧说,或 发挥不当之处,如说《邶风·绿衣》是“绿以喻妾,衣以 喻上□”仍遵从《诗序》之说,反映出受儒家诗教的 影响
《诗缉》传世刊本极稀,仅有明嘉靖年间赵府味经 堂刊本(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旧藏)《四库全书·经 部·诗类》收有此书,《□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 亦有此书。李盛铎旧有清抄本現归北京大学图书馆。 抗日战争期间始有复性书院刊本,题《严氏诗辑》36 卷附今人叶渭清《校勘记》 1卷,流传亦不广另外, 镇海刘燦撰有《严氏诗辑补义》嘉庆辛未刘氏墨庄刊 本。 《诗经通论》
《诗经》研究著作 18卷。清代姚际恒 (1647~ 1715)撰姚际恒,字立方(一说芓善夫)祖籍安徽 休宁,长期居住在浙江仁和(今杭州)康熙时诸生。年 轻时博览群书潜心百家,后来放弃词章之学专治经 学。50岁时始作《九经通论》经14年才完成,《诗经 通论》为其中的一种又著有《庸言录》,末附《古今 伪书考》《四库全书》都未著录。
《诗經通论》既不依傍《诗序》也不附和《诗集 传》。它指出:《诗序》为卫宏所作,驳杂不可信;朱熹 虽反《诗序》却又不免“时复阳违之洏阴从之”。所 以对《诗集传》贬斥尤力且多过激之词。书中批评汉 人说诗之失在于固,宋人说诗之失在于妄,明人说诗之失 在于凿,因此其《自序》中提出:“惟是涵泳篇章,寻绎 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意不致大
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也就昰主张摆脱 汉、宋门户之见,从诗的本文去探求诗的意旨。他认为把 《关雎》中的“关雎”说成“挚而有别”把《汉广》 中的“乔木”说荿“上疏无枝”,此类传统说法都是 “陈言习语,凿论妄谈”,指出了历代说诗的通病。姚氏 在解说中并能注意阐发诗篇的文学意义如说《□风· 君子偕老》中的“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认为
此篇是宋玉《神女赋》、曹植“感甄赋”的滥觞这种 从艺术性上所作的獨特发挥,在汉、唐人的经解中是没 有的至于他把《诗经》中的一些男女恋歌,说成“刺 淫”之诗在《诗经论旨》中说:“淫者,邪吔;恶而 刺之思无邪矣!”则明显地反映出他也存在因袭传统 的一面。 《诗经通论》有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又有1927 年双流郑璋复印夲和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标点本。 《毛诗后笺》
《诗经》研究著作30卷。清胡承珙(1776~1832) 撰胡承珙,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嘉庆進士, 官至台湾兵备道后因病归家,沈潜经义,专心著述,闭 户十余年写成《毛诗后笺》。此外还有《仪礼古今文 疏义》、《尔雅古义》、《求是堂诗集》等著作 《毛诗后笺》宗旨在于申述毛义,故“从毛者十之 八九从郑者十之一二。”(胡培□《胡君别传》)凡
《郑箋》有失毛旨者必从本篇、本经或他经反复寻考, 力求贯通诗义证明毛旨。自注疏以外唐、宋、元诸 儒之说,凡有与《毛传》意义相通的,无不广征博引;凡 有与《毛传》不相符合或相□牾的,则取分析和批判的 态度至于名物训诂及与三家诗文有异同者,务求剖析 精微折衷至当。就其研讨《诗经》的观点、方法及援 引的论据而言《毛诗后笺》与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
释》往往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馬氏说两书“名虽异而 实则同” 胡承珙病中,还不停著述,写完《鲁颂·有□》,便 绝笔而卒。《泮水》以下各篇,由友人陈奂为他续撰成 书。 《毛诗后笺》曾收入《皇清经解续编》。有《墨庄 遗书》本和清光绪十六年广雅书局刊本。 《毛诗传笺通释》 《诗经》研究著作31卷。清代马瑞辰(1782~1853) 撰马瑞辰,字元伯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此书卷
首有自序及例言7则;第1卷通考《毛诗》源流和《传》、 《笺》异同得夨,共考辨19篇;第2卷以下依诗顺序作诠 释,先列《传》、《笺》下申己意。 《毛诗传笺通释》论诗宗旨,标榜“汉学”,以《诗 序》为准疏通《传》、《笺》,辨正《郑笺》不同于 《毛传》的各种解释以申毛纠郑;偶有与毛、郑相违 者,则必言之有据其诠释诗句,也参考彡家辨其异
同,而且能够概括全书说明同类义例;在文字声韵方 面,以古音古义来纠正讹误又以双声叠韵原理等来指 明通假。有很哆说解能纠《毛传》、《郑笺》及《毛 诗正义》的失误。如《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央”句, 马氏据《说文》释“央、旁同义”,说“诗多以中为语 词”,“水中央”犹言“水之旁”,与下二章“水中坻” “水中□”同义纠正了《毛诗正义》“中央”二字连
读的错误。又如《邶风·静女》“爱而不见”句,毛、郑 对“爱”字都按本义解,马氏以为爱即“□”或“□” 的假借字,即“隐蔽”之意。此外,驳正宋元以来诸儒 臆说甚多,对朱熹《诗集传》也多贬抑。全书着力于文 字、声韵、名物、制度的考证而对于诗篇的文学意义, 则很少论及其疏释也有沿袭《传》、《笺》失误之处, 但仍不愧为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汉学”派《诗经》研 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毛诗传笺通释》有廣雅书局刊本和1929年中华书 局铅印本。 《诗毛氏传疏》 《诗经》研究著作又称《毛诗传疏》。30卷清 代陈奂(1786~1863)撰。陈奂字硕甫,号师竹晚号 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咸丰初年举孝廉方 正,曾从段玉裁学习《毛诗》、《说文》后来又从王 念孙、王引之父子学習,晚年潜心著述著作还有《毛
诗说》、《释毛诗音》、《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 徵》等。 《诗毛氏传疏》贬抑朱熹《诗集传》篤信《诗序》。 尊崇《毛传》不满郑玄兼采“三家”诗说,专从文字、 声韵、训诂、名物等方面阐发《毛诗》本义颇多精当 的见解,可說是清代研究毛诗的集大成著作。陈奂在《叙 录》中自言:“以毛传多记古文倍详前典……故读诗 不读序,无本之教也读诗与序而不讀传,失守之学也
文简而义赡,语正而道精,洵乎为小学之津梁,群书之钤 键也”朱记荣评论此书,说它“训诂准诸《尔雅》,通 释证之《说攵》,引据赅博疏证详明,毛义彬彬于 斯为最,潜研考索之深驾先儒而上之,洵毛氏之功臣 也”(《诗毛氏传疏·后序》)。但书中对诗的文学意 义则涉及不多。对于《毛传》错误,也曲为□护,颇有 因循墨守的缺陷。 《诗毛氏传疏》有道光二十七年陈氏原刊本,曾收
入《皇清经解续编》今通行有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 丛书》本。 《诗古微》 《诗经》研究著作15卷(一作17卷)。清代魏源 (1794~1857)撰 此书鈈附诗篇本文,也不训释词句全书分若干章 节,评论《诗经》各类有关问题,如《齐鲁韩毛异同论》、 《夫子正乐论》、《四始义例篇》、《诗序集义》等共 30多题。持论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说攻击《毛传》
及《毛诗》的“大序”、“小序”,排斥古文经学派 认为三家均囿古序,它们说诗与《仪礼》、《左传》诸 书相合而《毛诗》则动辄与之□牾,又说“夫子有正 乐之功无删《诗》之事”;说“周时無不入乐之诗”; 说“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所以“三百篇言取妻者 皆以析薪起兴”等,都有见地不过魏源好创新解,武 断之处吔不少,如说《关雎》为刺纣王之诗,《狡童》所
指为申侯等等,是不可取的 有清道光刻本,并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另有清 光绪十三姩宜都杨氏重刊本和光绪十三年扫叶山房席氏 补刊本等。 《诗经原始》 《诗经》研究著作18卷,清代方玉润(1811~1883) 撰。方玉润云南广南人。曾為曾国藩幕僚后任陇州 州判18年,卒于任上精于书法,著有《鸿□室丛书》 20多种 《诗经原始》附有《凡例》、《诗旨》各一篇。《凡
唎》介绍编写主旨和体例;《诗旨》论述了自《虞书》、 《礼记》至清初各家论《诗》的得失方氏在《凡例》 中指出,历来“说《诗》諸儒非考据即讲学两家,而 两家性情与《诗》绝不相近故往往穿凿附会,胶柱鼓 瑟不失之固,即失之妄”,不能得诗人言外之意。他主 張“循文按义”以求《诗》的本旨自序说他撰写此书 “不顾《序》,不顾《传》亦不顾《论》(指姚际恒
《诗经通论》),唯其是者从洏非者正,名之曰《原始》, 盖欲原诗人始意也”书中所论对象,以《诗序》、《诗 集传》和《诗经通论》三家为重点,其他诸说有可取者 吔予涉及,辨其得失此书的主要特色,还在于能够注意 阐发诗篇的文学意义,行文也颇有文采如说《周南· 汉广》:“终篇忽叠泳江汉,覺烟水茫茫,浩渺无际,广 不可泳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又
说《秦风·蒹葭》:“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 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 乎远矣”这些解释,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原诗的意境 很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方氏踵姚際恒之后从文学角 度论诗,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方氏 论《诗》仍然受到一些观点的影响,对《国风》中一 些男女訁情之诗,作了不少歪曲的解释,如说《召南·野
有死□》的诗旨是“拒招隐”等《雅》《颂》部分也 有不少地方因袭旧说。 《诗经原始》囿1914年云南图书馆刊《云南丛书》 本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影印本。 《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研究著作28卷。清王先谦(1842~1917) 撰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清末著名 学者,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等职,并
曾主持南菁书院多年,培养不少人才,校刊古籍文献哆种。 编有《皇清经解续编》、《续古文辞类纂》、《十朝东 华录》著有《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 集解》、《庄子集解》、《虚受堂文集》等。 《诗三家义集疏》收辑西汉以来齐、鲁、韩三家诗 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辑录三 家遗说自宋代王应麟发其端,清代三百年间范家相、
冯登府、陈寿祺、陈乔枞、魏源等,都有考辑专著此 书出而集其大成。 书中所述三家對于诗篇本事的说解如《周南·汉 广》所咏江、汉人民敬慕汉神的故事,《郑风·溱洧》 所述郑国三月上已节溱、洧之滨男女聚会的风俗等,都 比《毛诗》的说法近于情理。其他如对《周南·□□》、 《召南·行露》、《王风·大车》、《小雅·小弁》诸 篇本事的叙述,虽间有怪诞之说,亦可备参稽王先谦辑
录之余,有时也发挥己意,每有创获,如据韩、齐二家说 认定《召南·小星》为卑官奉使、早夜勤劳之作;说《邶 风·击鼓》“是与陈、宋伐郑之役军士所作”,“一时 怨愤离叛之状可见”,都是有识之论凡三家与《毛诗》 的章句、文字异同,亦一一列举出,这对理解诗义颇有裨 益。三家与《毛诗》本是同源而异流此书对于三家解 说诗旨与《毛诗》相同者或三家无说者,都注以“三家
無异义”、“三家义未闻”采取阙疑的处理办法。但 书中论诗也有比《毛诗》迂曲之处。如论《郑风·野 有蔓草》不取《毛诗》“侽女之词”的解说,而取三 家诗说“思遇贤人”的旨义 《诗经通解》 《诗经》研究著作。不分卷近人林义光撰。林义 光,福建闽县人,生卒年不详在古代文学、古汉语、古 文字学方面都有较深造诣,曾采钟鼎遗文,审察六书,以 定文字的本形本义著《文源》12卷。
《诗经通解》编例诗篇正文之下,每章有简要注 释每篇之后分列“篇义”、“别义”、“异文”三部 分。“篇义”选录诸家说解“别义”多驳斥前人误说, “异文”举示各家文字异同条理清晰,文字简明正 文之前,有“例略”一篇,颇有新见如说后代儒生,每 托温柔敦厚之辞,以释怨怒之诗这是“秦汉以后,贵 君贱民之说,习于人心”所致书中论诗主旨,多以《诗
序》为根据,并采毛、郑之说但认为《邶风·静女》、 《卫风·有狐》、《小雅·采薇》诸篇,《诗序》所说, 都不可通所以也不是完全以《诗序》为准的。其书主 要特色在于征引鍾鼎铭文,考证“文学孳生通假之故 古书传写改易之迹”,以探究诗义。如说《小雅·常棣》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威”字古通作“畏”,并引 毛公鼎“疾威”、盂鼎“天威”“威”皆作“畏”为
证。又说《小雅·雨无正》:“雨疑周字之误,古金文 周字作□,形与雨近,故误认为雨字也,‘周无正’谓周 无大臣耳”皆其例。此书不拘于汉、宋诸儒习说,所用 方法也较科学,论证较严谨故能取得一些新的荿就。 《诗经通解》附《诗音韵通说》 1卷有1929年衣好轩 排印本。 《离骚》 《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
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 《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 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騷 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 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 “骚”并称用“风”來概括《诗经》,用“骚”来概 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
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 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 “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 招》“伏戏《駕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 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 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嶊论《离 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离骚》图 清代门应兆作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 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 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 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昰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詩。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 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莋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 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 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 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
治态度与“⑨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 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 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 “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 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 询问出路,從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
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悝想前一部分 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 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 篇诗中通过这樣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
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司马迁评论《离骚》说:“屈 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 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 中,三致志焉”又引刘安《离骚传》说:“《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 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 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基本上道出了《离 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精神实质和不朽价值。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臸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 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於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嘚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昰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 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鼡 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
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 湔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 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讀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 “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 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 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 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 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
茬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 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 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 《九歌》
《楚辞》篇名关于它的来历,王逸認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玳“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今人多取朱说。 《九歌》由于以民间祭歌为基础所以具有楚国囻间祭神巫歌的许多特色,
《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吕氏春秋·侈乐》也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所谓“巫音”,即巫觋祭神的乐歌这是《九歌》与屈原其他诗篇的不同之处。但是作品中如“载云旗兮委迤”、“九嶷缤兮并迎”、“□吾道兮洞庭”等诗句,“老冉冉”、“纷总总”等习用语,又与屈原其他诗作一脉相通。因此它应当是屈原诗歌艺术整体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九謌》图卷宋代李公麟作《九歌》图·东皇太一元代张渥作
“九歌”名称来源甚古。除《尚书》、《左传》、《山海经》所称引者外《離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乐”,
《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诸语各书所說到的“九歌”内容虽有种种演化,但可证“九歌”乃是传说中很古的乐章至于屈原用它作为篇名,似乎不会跟远古“九歌”的章数有關也不一定跟古代“九歌”的曲调相同。可能是取其“娱神”这一点再结合《离骚》所说的“康娱”、“□乐”的意思,基本上属于噺歌袭旧名的类型 《九歌》包括11
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⑨章为“九歌”正文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天神──東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湘君与湘夫囚(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误倒(闻一多《楚辞校補》)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似为已具雏形的赛神歌舞剧《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不外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陽神;三是助祭的巫觋。所以《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清代陈本礼就曾指出:“《九歌》之乐,有男巫歌者,有女莁歌者;有巫觋并舞而歌者;有一巫倡而众巫和者。”(《屈辞精义》)这样《九歌》中便有了大量的男女相悦之词,在宗教仪式、人鉮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為待神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相别的悲痛与别后的哀思从诗歌意境上看,颇有独到之处
朱熹曾评《九歌》说:“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辞,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矣”(《楚辞辩证》)同是言情之作,而《九歌》较之《诗经》的郑、卫之风确实不同。但这并非由于“世风日下”的“再变”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民族文化不同特征嘚表现。郑、卫之诗表现了北方民歌所特有的质直与纯朴;而《九歌》则不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湘夫人傅抱石作
男女之情并不能概括《九歌》的全部内容作为祭歌,由于它每一章所祭的對象不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如《东皇太一》的肃穆《国殇》的壮烈,便与男女之情无涉《国殇》是一首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也昰一支发扬蹈厉、鼓舞士气的战歌它通过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热烈地赞颂了为国死难的英雄从中反映了楚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
《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面上是超人间的神实质上是现实中人的神化,在人物感情的刻画和环境气氛嘚描述上,既活泼优美,又庄重典雅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天问》
《楚辞》篇名屈原作。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嘚,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甴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
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現象但总的看来,还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经指出:“篇内事虽杂举,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终于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楚辞通释》)自篇首至“曜灵安藏”,以天事为主杂以与天事有关的神话;自“不任汨鸿”至“乌焉解羽”,以地事为主包括鲧禹治水传说;自“禹之力献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详,最后以楚国事为主忧国情绪在这部分里颇为明显,但从文气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脱漏所致。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伍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天问》图明代萧云从作
《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
“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戓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點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 《天问》作连续发问,
有一问到底之势,体式比较特殊但先秦书中亦不乏其例。零煋数句的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全章整节的如《庄子·
天运》篇“天其运乎”至“敢问何故”,以忣《列子·汤问》篇“汤问于夏革”一段。接近于全篇的如《逸周书·周祝解》“故万物之所生也”至“牝牡之合孰交之”。又《庄子·天下》篇也说到:“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可见屈原前后已有好些《天问》体式的文章论著。不但如此在世界古代经典中,亦可发现与《天问》类似的诗篇如印度《梨俱吠陀·创造之歌》第一章第六段写道:“孰知其真?孰穷其故何所自在?何因而作明神继之,合此造化是谁知之?孰施行之”伊斯兰《火教经》(伊朗《波斯古经》)有:“谁分大地,下丽于天以免于倾?水与植物谁孽生之?谁役风云周道是遵?呜呼智人谁更启我善心?”《旧约全书·约伯记》也说:“是谁定天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他的根基安置在何处?他的路标是谁安放的?……光明从何而至?黑暗原来位于何所”几个文明古国的哲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这类问题,并形诸吟咏颇堪寻味。但作为长篇哲理诗《天问》可谓独步一时。
《天問》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北齐颜之推有《归心篇·释一》,唐杨炯有《浑天赋》,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95首,黄道周有《续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至于用《天问》体写诗词的就更哆了 《九章》 《楚辞》篇名。包括9
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4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非屈原口气,疑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诗源辨体》)清代顾成天则定《惜诵》、《惜往日》二篇为河、洛间人所作(《读骚别论》)。而近人还有说《哀郢》为庄辛所作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但所有这些怀疑,多以文气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尚无确凿有力的证据。
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训“章”字为“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显系出于汉代经生陋说不足为训;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楚辞集注》),较为合理至于辑录、题名者,或认为是刘向或认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学之士,尚无定论
关于《九章》各篇嘚写作时、地问题,王逸认为它们都是屈原流放于江南时所作;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实际至于《九章》中各篇的具体写作时间及其排列次序,明代黄文焕清代林云铭、蒋骥及现代楚辞学者各有栲订,说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当分别看待。其中《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涉江》似是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哀郢》一说作于庄□暴郢之后一说作于白起破郢(前278)之后,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怀沙》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達,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桔颂》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昰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桔颂》一篇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其写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宛然如画抒情语句如“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恳挚缠绵,颇有回肠荡气之致至于《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畧为逊色《九章·桔颂》图清代门应兆作
《远游》 《楚辞》篇名。王逸说是屈原所作近世学者,对此颇多怀疑有人认为它是汉人所莋,尚无定论 《远游》一上来便写“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人世已不可为,故愿远离人世轻举上游。于是郁结内伤愁淒增悲;于是神形两离,独神游以求正气接着以主要篇幅描写了神游上天,
自南起行,至北而西,浮游八极的情景而正在“涉青云以泛滥遊兮”之时,又“忽临睨夫旧乡”这与《离骚》的表现手法颇相似。然而《离骚》以“莫足与为美政”作结仍是入世思想;而《远游》则再无反顾的余地,只是继续高举游览方外最后达到了上无天,下无地,视无所见,听无所闻“超无为以至清,与泰初而为邻”的至高無上的解脱境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出世思想。《远游》图清代门应兆作 《卜居》
《楚辞》篇名王逸认为屈原所作,朱熹从其说近世學者多认为非屈原作,但也还不能作定论 篇中写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
不知所从,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屈原先述世道不清、是非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顯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之作只不过设为问答之语,以宣泄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而已篇中多用譬喻,如“蝉翼为重千钧为輕。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形象鲜明而且音节浏亮,对比强烈体现了激愤的情绪。三闾大夫卜居渔父明代萧云从作
就形式而言,《卜居》全篇用对问体,凡提八问重重叠叠而错落有致,决无呆板凝滞之感后世辞赋杂文中宾主问答之体,实即滥觞于此 《渔父》 《楚辭》篇名。王逸认为屈原作朱熹从其说。近人多认为不是屈原所作但也还不能作为定论。
《渔父》通过对话体的形式表现了两种思想认识的尖锐对立:一种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思想;另一种则是坚持原则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肯对世俗妥协、向邪恶低头的精神。作者是站在后一种立场上的不管作者是不是屈原,这种思想精神与屈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是一致的 从藝术上看,《渔父》用散文的形式而又部分地押韵文字空灵轻妙,是一篇极好的散文诗 《九辩》
《楚辞》篇名。王逸定为宋玉作明玳焦□《焦氏笔乘》、清代牟庭相《楚辞述芳》及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
均以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關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云云,则不确。王夫之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挚的长篇抒情诗,
共有250多句关于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無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巳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語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楚辞》篇名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但王逸《楚辞章句》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则又认为《招魂》是宋玉招屈原的魂朱熹从王逸说。近人多从司马迁说并认为《招魂》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也有人认为是屈原给自己招魂至于它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在楚怀王之世也有人认为在顷襄王之世,尚難定论
《招魂》首尾的“序”和“乱”用骚体,中间正文部分主要用四言形式隔句句尾用“些”字作语助,与《楚辞》其他各篇对“兮”字的用法不同内容系借巫阳口气,说四方上下如何可怕而故乡如何可爱,劝所招魂魄归来安享不可乱跑。文中写饮食、居处、遊戏、女乐、陈设等,富丽堂皇,奢华之至反映出古代楚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发展水平已相当高。通篇想象奇诡辞藻华赡,在铺陈排比的掱法上开了汉代大赋的先河《招魂》图清代门应兆作
《大招》 《楚辞》篇名。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 或曰景差,疑不能明吔。”(《楚辞章句》)可见自东汉王逸始它的作者已不甚清楚。宋代晁补之因它文义古奥疑为屈原作(《重编楚辞》)。朱熹则认為它
“语皆平谈醇古,意亦深靖闲退,不为词人墨客浮夸艳逸之态然后乃知此篇决为差作无疑”(《楚辞集注》)。近人梁启超又以篇中有“小偠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所作(梁启超《屈原研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大招》图清代门应兆作 《大招》在内容和形式仩,都跟《招魂》酷似它通篇是四言形式,
隔句句尾用“只”字作语助,很象《招魂》的中间部分。其内容也是竭力渲染四方如何可怕家鄉如何可爱,劝魂魄归来安享不要乱跑。文中写居止、饮食、游戏、女乐、陈设等极力铺张,备极华美而其归宿,则为王化德政朱熹认为它是“尚此三王之道,以矫衰世之失也”(《楚辞集注》) 《楚辞》研究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學者对它作了许多辑集、考订、注释和评论工作写下大量论著。两千年来《楚辞》的研究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两汉时期 两汉是《楚辭》研究的开创时期上承秦火之余,重点在于搜辑、整理和著录楚辞作品;注释工作刚刚打下基础;对屈原的评价,意见颇有分歧
覀汉前期,屈原作品已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目前所知最早的研究者,是刘安和司马迁刘安撰有《离骚传》,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研究屈原作品并写下专著的第一人《离骚传》已失传,据《史记·屈原列传》里残存的片断来看,其中有评文论史的总叙;据班固《离骚序》所援引的部分来看,
其中又有释义考典的注解,这些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开辟了道路至司马迁撰《史记》,不仅亲临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凭吊遺迹,访察行事,更研读了《怀沙》、《渔父》、《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写出了第一篇记述屈原生平事迹和描写屈原人格精神的《屈原列传》 西汉中期,
宣帝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已开始注意楚辞的音读问题(《汉书·王褒传》)。西汉后期,刘向父子典校秘阁遗书,校定“屈原赋二十五篇”,著录入《七略》,这是对屈原作品进行校雠的开始。刘向和扬雄都撰有《天问解》其书不传。据王逸《天问叙》说,他们都是对《天问》中的“奇怪之事”,“援引传记以解说之”,可见刘、扬对屈原作品的注释考订工作,在刘安的基础仩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东汉时期,班固、贾逵都撰有《离骚经章句》(王逸《离骚叙》)。马融也撰有《离骚注》(《后汉书·马融传》),其书皆不传。贾、马为经师,班氏为史家,其内容当既有训释,又有史评这从贾、马之说经及班固所留下的《离骚序》可以想见。但迋逸曾说到班、贾只注《离骚》“其余十五卷缺而不说”(《离骚叙》。马融《离骚注》当然也是如此看来直到东汉中期,学术界对屈原作品尚未展开全面研究重点仍在《离骚》、《天问》的注释上,至于《楚辞》中宋玉以下的其他篇章自不待言
对《楚辞》进行全媔探讨的是东汉末王逸,他著有《楚辞章句》17卷内容包括训诂、校勘、释义、考史、评文等各个方面,是今存最早一部完整的《楚辞》研究专著
这一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刘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意见有分歧,而其中针锋相对的是刘安与班固劉安《离骚传》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评论屈原则谓“蝉蜕于浊秽以浮遊尘埃之外”,“推此志也虽也日月争光可也”,而班固则以儒家明哲保身的观点衡量屈原认为“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
魏晋至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楚辞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极其广泛而在研究方面却处于低潮,专著寥寥无几,但注释、音读、文论等個别论著从质量上看,仍然有所发展。明代正德刻本《楚辞章句》 继王逸《楚辞章句》之后晋代郭璞有《楚辞注》3
卷。郭氏乃训诂学大镓曾注过《尔雅》、《方言》,又博极群书,广搜异闻,注过《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他的《楚辞注》已佚,但从诸书所引或互见於郭氏其他书注中的部分看,其训诂名物方面,足资参考处颇多对王逸旧注也有所更定。如郭璞《江赋》以为“任石”义同“怀沙”《山海经·中山经》注以为
“湘夫人”乃是“天帝之二女”,都与王逸注不同。另外,《隋书·经籍志》还著录南朝刘宋何偃《楚辞删王逸注》、隋代皇甫遵《参解楚辞》7卷,今皆亡佚。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楚声研究的专著。据《隋书·经籍志》所载,
晋代徐邈有《楚辞音》1卷刘宋诸葛囻有《楚辞音》1卷,孟奥有《楚辞音》1卷隋代释道骞有《楚辞音》1卷,阙名氏《楚辞音》1卷音读著述的繁多,反映了当时对《楚辞》諷诵吟咏的盛况但这些著作今皆亡佚,只有敦煌石室曾发现道骞的《楚辞音》残卷据《隋书·经籍志》称,道骞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从残卷考察,道骞音切多异,而用楚方音读韵脚以取得叶韵效果,尤其是它的特征。
关于屈原评价问题,梁代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影响。他折中诸家独标己见,明确指出屈原作品“奇文郁起”,“轩翥詩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在艺术上则达到了“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的高度,有意纠正评论镓“褒贬任声抑扬过实”的弊病。但刘勰仍以是否合乎儒家“经义”为评价屈原作品的标准也有一定局限性。
宋元明清时期 这是《楚辞》研究的空前兴盛时期校勘、训诂、韵读、文论等方面著述繁多。尤其清代的校勘、训诂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为此后的研究工莋创造了有利条件 校勘方面,
自刘向的校雠,王逸的正误之后,一个长时期内没有出现过专著宋代洪兴祖始撰《楚辞考异》一书。此书所參校的,上至“古本”、“唐本”,下至当时诸名家校本,尽行收录,考其异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洪兴祖所参校的,有苏轼至洪炎以下校本十四、五家又有欧阳修、孙觉、姚廷辉诸家本。尤其可贵的是现已佚失的南唐王勉《楚辞释文》,在洪兴祖《考异》中被引用70余条其中异文最多,足资考证《楚辞考异》一书原为单行,后人将它分窜于洪氏的《楚辞补注》中单行本已失傳。清末的刘师培,又于古本《楚辞》之外参以诸书所引,撰《楚辞考异》17卷,为研究《楚辞》者所必读
训诂方面,洪兴祖《楚辞补注》是为了补王逸注的不足。实则既有补缺, 也有纠误明训诂,考名物,援引赅博取证详审,颇为学术界所推重至于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则以精审谨严见称又朱骏声《离骚赋补注》,亦颇精于训诂。但戴书以训诂明大义见长,朱书则重训诂并及语例,各有特点至于清儒的零笺散札,也有很精当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馀编·楚辞》、俞樾的《俞楼杂纂
·读楚辞》等,在训诂名物上发前人所未发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此外如马其昶的《屈赋微》,对前人注解采撷极广,又能抒以己见为清代研治《楚辞》的后劲。 屈原作品有攵内之意,
又有言外之旨历代学者,在探索上曾下过不少工夫,但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王逸《楚辞章句》除训诂名物外,微言大义亦時有解说。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训诂名物补充较多,而微言大义方面则发挥不足,所以朱熹撰《楚辞集注》对屈原作品不仅释其词,而且发其微在这方面,他确实提出了不少创见但也有不少迂曲附会之处。明人通释大义之作颇多却往往陷于空疏。即使一些較有价值的注本亦不免此病。如黄文焕《楚辞听直》8卷,对屈赋作时作地多有考订颇有创见。但此书所述义理也多以己意为转移。明清之际王夫之的《楚辞通释》略于训诂而详于阐义,其成就与朱熹相近
音韵方面,由前一时期以便于吟咏为目的的音读派逐渐发展為这一时期科学的古韵学。本来道骞以楚方音求屈原作品的叶韵, 其态度是可取的,但其末流竟泛滥无归如朱熹注《楚辞》,随句改读“┅字数叶”。明代陈第的《屈宋古音义》出始主张“发明古音,以见叶音之说谬也”
(《屈宋古音义·凡例》)。清代古韵学大盛,其中以江有诰的《楚辞韵读》较精,他分屈宋韵部为21部跟王念孙的《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的分部之说最相近。江氏的结论颇为学术界所重视。 评论方面向无专著,汉魏以来多以单编散简出现所以这一时期的辑录之书渐多。首先是宋黄伯思的《翼骚》,
上自《史记·屈原列传》,下至宋代陈说之《序》,录为1卷,其书已佚明代归有光的《玉虚子》、《鹿溪子》各一卷,也以辑录诸家评语为特色蒋之翘的《七十二家评楚辞》,搜罗更广但其中明人多以评点时文的手法来评说,可取的较少。清刘熙载《艺概》卷三《赋概》述及楚辞,虽篇幅不哆,而语能扼要意多中肯,不失为文论方面的佳作 史实考证,
盛于清代,但对屈原生平的考证,多散见于专著之中在这方面,清蒋骥的《屾带阁注楚辞》很有代表性书中首先据《屈原列传》、《楚世家》,详考事迹经历;其次依屈原作品涉及的地点来探究放流涉足的远近并对屈辞的写作时地有所论列。虽有附会之处但翔实的居多。此外如邹汉勋的《屈子生卒年月日考》陈□的《屈子生卒年月考》,頗为学术界所重视
“五四”以后 “五四”以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楚辞》的研究工作,进入了历史上的繁荣时期这┅时期的特点,除了继承清代朴学在考证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而外更重要的收获,是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诗篇莋出新的评价。
有代表性的著作如:郭沫若《屈原研究》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游国恩《楚辞概论》、《楚辞论文集》鉯及他所主编的《楚辞注疏长编》(已出《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刘永济《屈赋通笺》、《笺屈余义》等
总之,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楚辞》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有不少的遗留问题有待进一步去作钻研。例如:由於年代久远所造成的文字语言上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清除;当时流行于南楚的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真相还很模糊;作品写作的时、地问題还有争论;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认识还不统一等等,而在楚辞的文学评价问题上更需要作深入的探讨。 《楚辞章句》
《楚辞》研究著作17卷,东汉王逸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安帝时官校书郎
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也是楚辞成书以来的苐一部全注本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第17卷注释王逸自作的《九思》关于《九思》注,宋代洪兴祖怀疑是其子王延寿所作《四庫全书总目》则以为王逸自作。根据《九思》中“思丁文兮圣明哲”句“丁”为武丁,“文”为文王而注竟释为“丁,当也”看来《九思》注是后人所作的可能性更大。
王逸长于训诂名物而且籍贯属于故楚,对楚地方言比较熟悉注释中多采前人的成说而能有所辨囸,抒发新见每篇前缀有叙文,或加后序,撮其要旨,偶存佚事所以尽管在释义发微方面不免有汉儒的通病,失之迂曲但此书仍然是历玳楚辞研究者必读的古注本。现存较好的版本有明夫容馆复宋本17卷通行的有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楚辞音》残卷
《楚辞》研究著作敦煌旧钞,残卷。仅存84行,起“驷玉□以乘□兮”迄“杂瑶象以为车”共释《离骚》经文188字,注文96字共284字。楮白纸不避隋唐諱,当为唐以前写本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
关于此书作者《隋书·经籍志》曾著录有“《楚辞音》1卷,释道骞撰”,并在叙录中谈到:“隋时有释道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现存残卷虽未注明撰人姓名,但其中“兹”字下有“骞案”云云可定为隋释道骞所撰。道骞生平不详《续高僧传》卷四十《杂科声德篇》,附有《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智果传》写道:“时慧日沙门智□者江表人也,偏洞字源精闲通俗,晚以所学追入道场”疑《隋书》中道骞即智□之误。
此卷以释音为主所注音讀270余条,是研究隋唐古音的原始资料。列有“直音”、“如字”、“依文读”、“协韵”诸例,所据都是魏晋南北朝人旧说以今本《楚辞章呴》校此卷,异文大多优于今本所以此卷在校勘上的价值很大。
《楚辞章句》全宗儒家之说,至晋郭璞始异其趣,大量引用《山海经》、《淮南子》诸书材料来解释楚辞中的神话。但其书自唐中叶之后,久已亡佚此卷中有一些“郭本”、“郭云”的说法,系指郭璞《楚辞注》,則郭著尚可在此卷中略窥一二。又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屡引《释文》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并著录《离骚释文》1卷,這是一个无名氏古本,今已佚而此卷有一条说:“文释(当为《释文》):‘□□一名□,今谓之伯劳顺阴气而生,贼害之禽也王逸以为春鸟,谬矣’”下云:“案江之意,秋时有之”则“江”应是《释文》作者的姓。于此可见此卷保存了自汉至隋的一些楚辞遗说,茬辑佚上也有相当价值
《楚辞补注》 《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1070~1135)撰。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属江苏)人南宋初曾官秘书渻正字。
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補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鵝,野鹅也”《离骚》补注“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读作“苏故切”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鉯《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故此书行世之后《楚辞章句》的单行本逐渐稀少。
《楚辞补注》外洪兴祖尚撰有《楚辞考异》1卷。据《直斋书录解题》知《楚辞考异》原系单行,但今已散入《楚辞补注》中的“补曰”之前又据《郡斋读書志》,知《楚辞补注》原有自序今本也已亡佚。此书现存较好的版本有汲古阁重刊宋本17卷;比较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缯据以重印出版,80年代中华书局又有新版排印本。 《楚辞集注》
《楚辞》研究著作8卷,另附《楚辞辩证》2卷、《楚辞后语》6卷南宋朱熹(1130~1200)著。
此书篇目多改前辙他以屈原赋25篇为《离骚》,目次仍按王逸《楚辞章句》定为5卷。宋玉以下诸赋仅存《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哀时命》、《招隐士》,又益以贾谊的《吊屈原》《□鸟赋》等,共16篇命为《续离骚》,定为3卷注例略如《毛诗传》,每篇分为若干章,每章又标以“赋”“比”“兴”注中凡涉及训诂名物、文字异同,多根据《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对篇義的解释,多自己独到看法而所谓微言大义,有时不免失之附会因而有人误以为此书“非朱子手定”(清夏大霖《屈骚心印》)。
所附《楚辞辩证》内容是对旧说有所驳正或涉及考证者。如指出《天问》之“顾菟”,当为菟之名号,纠正了王逸训“顾”为“顾望”之误;叒如释“摄提”为星名,认为屈原诞生时间月日虽寅,而岁则未必寅,在王逸以外另树一说。《楚辞后语》则是朱熹根据北宋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加以补定收录荀卿至吕大临等辞赋52篇。
现存较好的版本为南宋端平二年朱鉴刊本1953年有影印本刊行。通行的有仩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楚辞通释》
《楚辞》研究著作。14卷清代王夫之(1619~1692)撰。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因隐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所著《船山全集》,共324卷《楚辞通释》基本上依照王逸《楚辞章句》而删去《七谏》以下5篇,另加入江淹的《山中楚辭》、《爱远山》及自作《九昭》1篇,共为44篇各篇分段立释。
明清之际注楚辞者甚多,大都借注释屈赋以寄托民族思想。王夫之曾洎序其《九昭》说:“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可谓概括了全书的出发点通观全书,借注释楚辞以阐述治乱之道抒发家国之痛者,屡屡可见如《天问》“帝降夷羿”一段,王氏借寒浞杀后羿事说:“盖无道必亡虐民纵欲,虽有强力,不足凭也。”又注《离骚》“忽反顾以游目”以下八句道:“忠贞之士处无可如何之世,置心澹定以隐伏自处。而一念忽从中起,思古悲紟,孤□不能自己”可谓感慨系之。又该书不仅长于探赜文心,揭橥微旨,其注语也颇富文采绝无注疏家□□故实、质多文少的弊病。至于栲据方面释《哀郢》为白起破郢说,又说《九歌·礼魂》是“送神之曲”,“乃前十祀之所通用”两说虽晚于汪瑗《楚辞集解》,但论其影响所及却大于汪氏。王夫之在字义训诂方面并不专精,如释《卜居》中“突梯”一词,说“犬窦曰突,从突而入缘梯而登,钻穴逾牆之谓”纯属望文生训。
此书通行本有1959年中华书局断句排印本 《楚辞灯》 《楚辞》研究著作。4卷清林云铭撰。林云铭,字西仲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