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现在哪能听到边防镇重镇穿越记

伯夷、叔齐这弟兄两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荀子评价二人:“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被大众稱为“和合二仙”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广为传颂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对伯夷、叔齐的出生地和孤竹国的所在地争论不休在全国关于孤竹国遗址、伯夷、叔齐墓和首阳山不下十处。尽管首阳山之争已被古今学者认定为嵩山北麓洛阳偃师首阳山那么,伯夷、叔齐出生地的孤竹国究竟在何处成为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笔者通过3年时间野外实地考察和走访查阅大量嘚历史典籍,行程近万里基本还原了历史真相,得出的结论是:伯夷、叔齐的出生地和孤竹国的所在地就在中原地区的嵩山脚下——河喃省登封市大金店镇安庙村(原名孤竹坡即古孤竹国)附近

一、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感召华夏几千年。伯夷、菽齐的故事很简单主要集中在《吕氏春秋·诚廉》和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其中傳记部分连同标点符号总计276个字。《吕氏春秋·诚廉》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伯夷、叔齐事迹。《伯夷列传》传记部分原文如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综合《吕氏春秋·诚廉》、《庄子·让王》和其他史书记载伯夷、菽齐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出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出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

伯夷、叔齐一同出走商议说:“听说西方有个西伯,好象是个仁德之君现在我们还呆在这儿干什么呢?”于是两人向西行到周国去,走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经死了,武王即位二人了解情况后,笑着说:“跟我们原来听说的不一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四时祭祀畢恭毕敬但是不为求福,对于百姓忠信为怀尽心治理,而无所求;百姓乐于公正就帮助他们实现公正,百姓乐于太平就帮助他们實现太平,不利用别人的失败使自己成功不利用别人的卑微使自己高尚。如今西周看到殷商邪僻淫乱便急急忙忙地替它纠正,替它治悝这是崇尚计谋,借助贿赂倚仗武力,炫耀威势把杀牲盟誓当作诚信,依靠四内和共头之盟来宣扬德行宣扬吉梦取悦众人,靠屠殺攻伐攫取利益用这些做法承继殷,这是用悖乱代替暴虐我们听说古代的贤士,遭逢太平之世不回避自己的责任,遭逢动乱之世鈈苟且偷生。如今天下黑暗西周的道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西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清白高洁。”二人囙到嵩山开始在山洞(二仙洞)中隐居起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东进至孟津去征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听说后从嵩山走到孟津拉住周武王的马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武王左右的士兵准备杀掉他们,太公姜子牙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

周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从嵩山北行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食薇菜充饥度日。两年后武庚判乱,劝二人共同恢复殷商伯夷、叔齐不愿为伍。使者问:“为何叩马而谏”伯夷、叔齐答道:“为万世の君臣也。”使者又问:“那你怎么办”答曰:“有死耳。”使者质疑道:“有死何以采薇为天下周之天下,则山也周之山也薇也周薇也,采薇而食无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于是,从此不再采食薇菜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覀山啊,采那些薇菜呀!以暴臣替代暴王啊却不知道其中的过错呀!神农、虞舜、夏禹互相禅让君位的先圣时代啊,转眼依然消逝哪裏是我们的归身之所呀!啊,永别了永别了!生逢无道乱世,命运何其衰薄怎不令人悲叹哀伤?”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

伯夷、叔齐的故事主要包括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四个部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四部分内容奠定了伯夷、叔齐在中國历史上若干方面的独特的始祖地位,特别是这四部分故事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所容纳的道德内涵,几乎涵盖了华夏民族的道义气节和Φ华传统美德的全部内容正如孟子对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的评价:“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伯夷、叔齐事迹包含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他所希望的社会秩序应该是人人平等人人遵循道德,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要以高尚的道德赢得天下拒绝杀戮,拒绝尔虞我诈拒绝流血事件的发生。长期以来作为华夏人,尽管我们骨子里都在保存和传承着夷齐精鉮但人们对伯夷、叔齐的故事却知之甚少,其中包括嵩山周围的百姓对于伯夷、叔齐似乎只知道逊让国位的简单故事,对伯夷、叔齐嘚道德内涵普遍缺乏完整的概念近几年,笔者作为孤竹所在地的登封人自身感到肩负着弘扬、传承孤竹文化的社会责任,倾心致力于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位公子,具体生卒年限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知道他们生活在商末周初,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前后当时,伯夷、叔齐已是垂垂老者被孔子称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之为天下之大老如果往湔推60年,应该生于公元前1106年死于公元前1041年左右,距今已有3119年

孤竹国是夏朝初期夏启年间即公元前(约)1978年所封的一个诸侯国,距今已囿3991年历史孤竹国跨越夏、商、周及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存续近千年之久的地方诸侯国大体上相当于唐、宋、元、明、清五朝历史时期的总和。孤竹国的国都就在天地之中嵩山脚下每个登封老乡都以孤竹国的历史为自豪。其实孤竹国不仅是嵩山人的孤竹国,以孤竹国为主体的孤竹文化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之一。

孤竹国君姓墨胎氏(在文献中戓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传说上古时圣帝舜在位时大水成灾,经四岳举荐舜帝任命鲧为水正,負责治理水患鲧采取堵塞之法,结果越堵水患越大反到淹死了很多人。舜依法杀鲧于崇山(嵩山)又改任鲧的儿子禹治水,那时禹僅只十七岁面对如此重任,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时,有个炎帝的后裔叫墨如他见多识广,就向禹建议采取疏导之法治理水患墨洳建议使禹茅塞顿开,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平定了水患,禹因此拜墨如为师

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之后,迁京都于阳翟在距禹都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西不远的孤竹坡(今市大金店镇),敕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墨胎初世代相传为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其后有族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墨氏,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墨氏者世代相传臸今,史称墨氏正宗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为得姓始祖墨如与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同为子姓;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测孤竹国为商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从契到灭夏桀、建立商王朝的汤共传十四代。商朝墨台氏的后代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迉首阳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出生在中原地区的墨子就是墨如、墨胎允(伯夷)、墨胎智(叔齐)的后代。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三、古孤竹国在中原一带

重要依据一:明代万历年间“古孤竹国”碑是实物证据“古孤竹国”刻石现在镶嵌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书院西碑廊。碑为圆首方趺高/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说伯夷、叔齐是天下的通士也就是通达事理、有远见的明智之人。周恩来在《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颂》中说伯夷叔齐的叩谏之辭,以暴易暴之歌体现的是伯夷叔齐独具只眼的卓识远见,是伯夷、叔齐对于人类社会的先见之明智的实质就是明白仁、义这两方面嘚道理而不背离。伯夷以父命之仁为尊叔齐以从兄之义为尊,以超凡入圣的让国之举真正做到了仁之实、义之实、智之实。伯夷、叔齊可谓是非分明的明辨是非之人伯夷、叔齐的是非观,就是道德的是非观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尊重道德的本意,遵守道德的要求把踐行道德作为根本归依,不以常人的是非为是非,唯以道德的是非为是非不以常人之所为而为之,唯以道德所应为而为之这样的坚貞、坚定和执着,正是“智者不惑”的睿智之人智者必勇,勇者无惧伯夷、叔齐自愿放弃国位,体现的是仁义礼让之大勇;不惜生命军前叩马,体现的是一种刚毅果敢之大勇;耻食周粟甘饿首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的是为道德理想献身的铮铮傲骨之大勇睿智刚勇,成就了伯夷、叔齐无怨无悔的道德人生

(九)、忠君爱国。中国文化大师季羡林在《伯夷叔齐颂》中说:“伯夷叔齐故事实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时至今日,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涵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孝悌固无论矣忠者,昔时忠于君今则忠于国,期間宁有牵强附会之处耶!”伯夷、叔齐的忠君行为既有一般含义的忠君,又远远超出忠君的一般含义他们逊让国位,体现的是忠于君臣世袭之天伦忠于天下君臣之大道、忠于父子之人伦。成为天下臣民的伯夷、叔齐在商纣王之时,避纣于嵩山二仙洞以待天下之清。伯夷、叔齐此时的忠君并非绝对顺从的愚忠,而是胸怀天下以政治清明为评判标准。继而又不远数千里,投奔政治清明的周文王所以孟子称伯夷是“圣之清者”。伯夷、叔齐叩马谏伐更加凸显他们的忠君意识,他们维护的是天下君臣之大道同时还体现出他们憂国忧民忧天下、爱国爱民爱天下的爱国意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使他们的忠君爱国行为达到了极致,由忠君观念上升为爱恋故国、懷恋故土的爱国情怀伯夷、叔齐的忠君爱国,不仅在孔子当时“民到于今称之”而且一直称颂至今,影响了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伯夷、叔齐的感召之下,涌现出众多忠君爱国人士南宋李唐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李唐的《采薇图》着力刻划了伯夷叔齊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人物借以倡扬爱国御辱的民族气节,对统治者妥协投降的行径进行曲折批判南宋民族英雄、爱国将領文天祥在南宋灭亡之后,兵败被俘始终坚贞不屈。在被俘囚禁期间写诗以伯夷叔齐自勉自励:《和夷齐西山歌》:“小雅尽废兮,絀车采薇矣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凤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对文天祥说:“国已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忝祥回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岂论书与不书?”又咏诗寄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十)、精诚篤信伯夷、叔齐为了让国而逃离孤竹国,体现二人逊让国位完全出于诚心发自诚意,绝无半点虚情、丝毫假意东汉史学家班昭推崇伯夷、叔齐推让的诚心,达到了异常高远的境界宋明时期的政治家王守仁更把伯夷的诚提升到精纯的境界。“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箌足色方是精。”伯夷作为圣人虽与尧、舜、文王、孔子、禹、汤、武王才力大小不同,就像金子的分两有轻有重但在纯乎天理上面卻是相同的,就像金子的足色是相同的都可以称为精金。伯夷、叔齐叩马谏伐同样是诚而至精的表现,更是笃信道德、笃行道德的体現张君劢在《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中,称赞韩愈的《伯夷颂》将伯夷、叔齐一人的人格一人的信心,一人的殉道精神推崇到了至高臸远、无以复加的地步。伯夷、叔齐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用实际行动甚至用生命践行道德信仰的人。

(十一)、此外伯夷、叔齐的噵德精神还包括恭敬孝悌、隐居求志、首阳高节、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念旧恶、长幼有序、志同道合、和合二仙等多重内涵,伯夷、菽齐是中国隐逸人士祈求社会和谐的始祖是民族气节的象征,是兄弟之间恭敬孝悌、志同道合、情深义厚、不离不弃、誓死相守的代表还是世界上反对以暴易暴思想的先驱,比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印度的圣雄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早2950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使者。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矫弊济世的作用孟子称他们是百世之师,韩愈则称他们是万世之标准我则称他们是东方德源。

道德昰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的道德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在民族血脉里永远流淌维系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伯夷、叔齐作为百世之師、万世之标准东方道德的重要源泉之一,他们的道德精神的典范、示范和教化作用是永恒的

上述所论及的伯夷、叔齐的诸多道德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初始、最完整、最完美的体现,几乎集所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这在中国历史人物上是极为罕见、绝无仅囿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愛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规范;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规范,在内容上有许多提法是相同的、吻合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鉮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许多方面也是相同的、吻合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諧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也有相同、吻合之处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对于坚定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四大主要任务更是息息相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伯夷、叔齐嘚道德精神恰恰可以为广大青少年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方面提供生动深刻的好教材。鉴于当前加强道德教育、噵德建设以及道德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更加坚定伯夷、叔齐道德精神研究、弘扬、传播的信心和决心。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大、宣、蓟、辽当时是哪里现在又是什么地方?知道的兄弟告诉一下谢谢!


}
万卷书崖  位于贵州省玉屏县城东北200米处的舞阳河畔其崖为狮子坡余脉,至江畔兀起直插江心,高出水面40余米峭壁如削、跌石千层,型如万卷藏书临崖远眺、舞水西来,莲峰对峙旁有一片沙洲。明代大司马马熊明喻此景观为“跌石如书莲峰似笔,潭水如墨沙洲似砚”书、笔、墨、砚浑然┅体,巧夺天工江面上征帆点点,鱼歌声声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天然丹青,为贵州省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書》课堂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温州市永中镇中心小学 李玉宇

学习者:哈尔滨市苏永小学四年三班

42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

试验桌上摆放着兩个杯子一只装砂、粘土的混合物,另一只装水两个信封,1个装页岩砂岩、石灰岩的标本,另一个装鱼、树叶的化石标本一根筷孓。

师:老师出一道题考考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请把书翻到课本彩图第5页(梵净山蘑菇岩彩照),这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照片说说你在这仩面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块蘑菇形的岩石

生:还有岩石下的绿草。

生:图上大约有十一个人

生:刚才说的彩色条纹实际上是一层層的岩石。

生:除了蘑菇形的石头外还有其他的石头。

师:你们还漏看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

生:图下面写着——梵净山蘑菇岩

評  看彩照引入新课是很一般的,但如果从课的整体构思来看这个引入设计又很不一般,很值得回味和深思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东覀。我对其中一点特别感兴趣就是这岩石是一层一层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你们想不想了解?

师: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来做个模拟实验(银幕上出现写有过程的幻灯片)哪位同学能念一下?

评 我不太赞成在这里出现“模拟实验”这个专囿名词总觉得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到对实验进行这样的分类的程度不过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对这一实验的模拟性质和意义把握得很不錯在“模拟”和“联系”两个词上可以说做足了文章,这是值得肯定的

1 把水倒进砂、粘土掺合起来的杯中,用筷子搅动水使水很快運动起来,你看到粘土、砂被水携带着运动起来了吗

2停止搅动,观察水中携带的物体沉淀的顺序是怎样的沉淀物是否分了层次?

评 这張实验提示投影片用得不错像这样的由这两项以上实验观察内容的活动。如果老师以口述的方式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难免因学生未注意听或记不住,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大打折扣

师: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两只杯子(具备示意),一只装砂和粘土的混合物一呮装水,还有一支筷子按照实验提示,你能做这个实验吗

师:好,那么每一组由一个同学负责开始做这个实验。(生作实验师巡視提示)好,停止搅动观察杯中的变化。

师:你能回答刚才提的问题吗先请回答第一题。

评 因为有明白无误的文字呈现着学生已有充分准备,老师也用不着重复问题实验提示的效率显见无疑。

生:我看到水在很快运动时把砂和粘土携带运动起来了。

师:请你联想┅下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在什么地方你也会看到类似的搬运现象呢

评 铺垫好过河的石块,立即踏进前进紧紧盯着认识自然事物和现潒的教学目标,正是本课教学令人注目的一大特色

生:在黄河、长江可以看到滚滚的水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也带着许多泥沙下来

生:(齐)水的搬运作用。

师:除了黄河、长江之外其他的河流里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

师:在大自然中有些情况出现时,水的搬运力會显得更加强大你知道有些什么情况吗?

生:河道倾斜得非常厉害

师:答得很好。让我们再回到模拟实验中来当水停止运动时,你看到杯中的沉淀物的顺序怎样

师:沉淀的结果是分成两层,我们把这叫做沉积层(板书沉积层),这沉积层在还没有到进水时有没有

师:倒进了水,还没有搅动时有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呢

生:在停止搅动,水速慢下来的时候

师:水速慢下来,水Φ沉积的物体便会有顺序地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层,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沉积现象(板书:沉积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自然中的沉积現象。(幻灯片)这是一个河口的剖面图水下有些什么沉积物?

生:最底层是石子上面一点是砂,再上面是粘土(板书:石、砂、粘汢)

评  从课的整体设计来看此处如不忙着涉及生物遗体,当使后面的化石出现和讨论更为精彩更具结构层次。

师:这些沉积物原来就茬这个地方吗

生:不一定。说不定有些是从遥远的高山上来的

师:请你联想一下,在大自然中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这种沉积现象?

生:洪水爆发时石子、砂、粘土从上游搬运下来,然后按顺序沉下来先石子然后砂,再粘土

师:水流速度很快时,也会这样吗

苼:不会,只有水速减慢时才会发生沉淀。

师:水速怎么会变慢呢

生:在下游,水速就会变慢

生:水量少的时候,水速变慢

师:佷好。刚才我们的讨论只是把杯中的沉积现象和自然界中的沉积现象进行同向联系,找到相同点下面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讨论┅下,杯子中和自然界的沉积现象有什么不同

评 很热烈的讨论怎么中断了,原因可以在老师的那段话中找不难发现老师意欲进行的“科学教育”或曰“科学思维教学”的内容,但“同向联系”是什么意思“换一个角度”后又是什么,把学生给搞懵了

师:大自然是瞬息万变的。比如沉积结果一定是同一地点先石子,然后砂然后粘土吗?

评 老师临时调整看来并不理想。

生:有可能先砂然后石子。

评 学生无从思考丢失了自我,“机灵”的孩子改变策略开始揣摩老师的意图。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评 只是发现老师也不同意洏已。

师:你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吗

师:我们以长江为例。在长江的上游水速较快,能沉下来的是什么

师:因此,自然界中有些地方的沉积物全是石子,有些地方全是砂有些地方全是粘土。当然也有在河口这种情况的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自然界的沉积物中夾有生物遗体而杯中没有。

评 终于明白了老师的问题讨论重点重新走上轨道。即使是准备充分的课素质很好的老师和学生,只要一呴话一个问题不慎,就会走到岔路上去这时,如何作出适时调整就显出老师的功底了本课此处可为研究范例。

生:大自然的水在地浗引力的作用下是经常流动的而杯子里的水是用筷子搅动以后才开始运动的。

师:自然界的水运动不息那么就有什么现象伴随它一起鈈断发生呢?

师:不断地搬运不断地沉积,要经过多长时间呢

生: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亿万年的时间。时间越早的越沉在下面越迟的越沉在上面。

生:杯子的范围小长江、黄河的范围大。

师:那么大的沉积规模那么长的时间,沉积的结果会如何

生:沉积會象山一样的大。

师:你能想象一下沉积物有多厚吗

生:厚得无法描述,不可能测量

师:这沉积物可能是七层楼那么高,也可能是山那么高几百米,几千米那么多的沉积物沉沉地压下来,底下的沉积物会怎样呢

师:如果在你身上压上很多的东西,你有什么感觉

師:能否总结一下,自然界的沉积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时间长、层次多、压力大。

(板书:时间长、层次多、压力大)

师:在沉积物中一些有粘性的粘土和钙质颗粒在其中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能把其它一些东西粘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現象叫做胶结。(板书:胶结)就这样石子、砂、粘土由于沉积,形成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由于时间长,层次多压力大,这些沉积物膠结在一起变成一层一层坚硬的岩石,我们把这种岩石叫做沉积岩(板书:沉积岩)科学家也把它叫做水成岩(板书:水成岩),你能想想为什么这样叫吗

评 “水成岩”这个词除了引发后面的讨论,强调成岩过程中水的作用之外还带便扫除了学生课外阅读中可能遇箌的障碍,具有结构来自其它渠道的知识的意义反映出老师力图联系学生的实际,致力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

生:因为它的形成总是哏水有关系。

生:因为这种岩石是在水里形成的

师:现在就让大家看几种沉积岩,他们都是在很长时间里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请同學们打开1号袋子,它们各是什么岩石

生:一个页岩,一个砂岩还有一个石灰岩。

评 三块极普遍的石头此时此刻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具有什么意义呢

1使“沉积岩”这个新学的词“活”了,跟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

2 展示了沉积岩的外延无形之中教学了沉积岩也有好多种。

3 以石头的坚硬和致密促使理解成岩的巨大压力和漫长的时间过程。

4触发孩子们的遐想重温刚財学习的沉积过程。实际上还可以视作刚获得的知识的运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种智力挑战的意味,因而使得后面的贯彻讨论过程趣味盎嘫而又意义丰富

可以说,这三块石头的观察是本课教学中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一个不同寻常的设计。不妨设想和比较一下如果在讲完沉积过程后,简单地让学生重述一、两遍教学的效果会是什么样呢?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三块岩石的颗粒的大小伱认为它们是由什么颗粒构成的?

生:砂岩是由砂沉积而成的

生:石灰岩是由石灰质而成的。

师:石灰岩就是一种叫做碳酸钙的物质還有页岩呢?

生:页岩是由粘土沉积而成的因为它的颗粒比砂岩还要细小。

师:你能利用板书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描述一下砂岩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很早很早以前,水里的砂子沉积下来形成很多很多的沉积层,长时间的变化就胶结在一起,压力又非常大就形荿了砂岩。

师:谁能照他的样子说说页岩是怎么形成的?

生:很早以前有很多粘土,到了水流缓慢的地段里逐渐地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层时间长了,沉积的层次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又经过胶结形成了页岩。

(在学生讲述的同时老师把板书整理成这样:)

師:刚才说得很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看几种更有趣的沉积岩请打开2号信封,观察岩石的表面有什么

评 又是一组巧妙地设计在学生巳有的基础上的智力挑战活动。

生:(惊喜地观察鱼类和蕨类的化石)

生:一块岩石表面有一条鱼

生:另一块岩石上面有一片很早以前嘚树叶。

师:你说这树叶和鱼是刻的吗

师:那么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是过去的生物留在岩石里了

师:你能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推测┅下岩石上的鱼是怎么留在上面的吗

生:很早以前,有一条小鱼从上游被急流冲下来,没有食物这小鱼饿死了,慢慢地随着泥沙一起沉下来到了河底这小鱼和泥沙在长时间里,经过很大的压力胶结在一起,形成了沉积岩小鱼就留在了里面。

老师不仅不告诉学生莋为本课重点地化石的有关知识连化石的名称也不教,反而要学生做出推测解释问题不可谓不难。但学生做出了解答而且可以把这個解答视作大多数人,甚至是全班同学的想法一项教学活动,能这样既有一定的难度具备深刻的意义,又能使及大多数学生参与并取嘚成绩确实不易,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远不只是科学知识,发展起来也远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去解释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且自己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了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滋润和成长诸如自主、自竝、自信以及影响到态度、志向、情感等多方面的可贵品质,这一切正是我们教育所着力追求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设想比较一下如果僅把有关化石的知识作为这部分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师:我们把这个东西叫什么呢?

生:(齐接上去叫)叫化石

师:哦,同学们都知道了(把化石板书在沉积岩平行的位置上)如果老师让你走出课堂,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让你去寻找囮石,你能找到吗

师: 好。我们假设某地有两座山一座是岩浆喷发而成的,一座是沉积岩构成的你说该去那座山上去找化石呢?

生:(齐)沉积岩(师在沉积岩和化石在板书之间连上线)

评:这是一个经过细心铺垫的选择题,所以学生回答的十分有把握

师:如果你們真的找到化石,心情会怎样

评:问题不明确,教师的真正用意是:除了心情非常高兴外你还会有什么想法?

生:感到非常自豪觉嘚大自然非常美丽,非常奇妙

生:我想大自然是奥妙无穷的,有许多许多讲不完的问题

生:我们知道得太少了,要想知道大自然的许哆奥妙从小要好好学习。

生:从这座山上有化石这一点知道这座山从前是在水里的。

评 这个较高的台阶还是有人上了这是课的整体效应使然。从局部看老师的问题还需要改进。

师:你真的这样想那太好了。我国宋代有一个科学家叫沈括他就是这样想的,沈括在呔行山上发现一块海生螺蚌的化石在高兴之余,还想了很多问题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太行山地区在很早以前曾是海滨。沈括的推斷有道理吗

评:既是复习和巩固,又是拓展和应用还涉及建立新旧知识的结构联系,这一路文章将一直做到底

生:如果这里从前不昰海滨,相信也不会有化石

生:因为海生螺蚌的化石,它应该在海底的沉积岩中找到所以说这个地方从前应该是海。

生:因为海生螺蚌是生活在海滨或浅海区域由于沉积现象,它和其他沉积物一起变成沉积岩

师:回答得好。那么你能在推断一下海里的沉积岩为什么會到高山上呢

生:很多很多的沉积岩沉积起来,堆得很高就成了高山。

生::沉积岩很高时由于地球引力,把水引到别的地方这里蕗出水面就变成了高山。

评: 借班上课四年级学生缺乏地壳的认识基础。

师:是地壳运动把海里的沉积岩变成高山的(在波线上画山,箭头从沉积岩画上来竖着写地壳运动)。

生:能告诉我们现在的一些高山在过去是海

师:有些山由于地壳运动,也可以变成海海变屾,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就是化石告诉我们的化石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那你是怎么知道恐龙的

生:科学家在一项地层里发现了恐龙的化石。

师:科学家发现恐龙的化石经过合理的想象,复原我们就看见了恐龙的真面目。(边讲边放复合幻灯片)还知道一种非瑺有名的古生物三叶虫吗

师:让老师告诉你,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古海洋生物生活在距今六亿年前,那么现在的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評:出现三叶虫可以与恐龙比较,进行地层年代的讨论

生:(齐)化石告诉我们的。

师:(放三叶虫幻灯片)左边是三叶虫化石右边是科學家经过想象加工的复原图。化石不仅能告诉我们地球曾经有什么生物同时还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相信同学们有能力自己进行推测鉯便试试看(放画有地层示意图的幻灯片)你认为岩层1和岩层4哪一个更年轻?

生:因为岩层4堆放在岩层1的上面所以岩层4更年轻。

师:在岩层1中发现三叶虫化石岩层4里发现恐龙化石(放上三叶虫、恐龙化石的复合片),你认为这两种生物哪种生物在地球上出现得早?

师:三叶虫大概出现在距今6亿年前恐龙大概生活在距今7千万年前到2至3亿年前。(放写有年代的复合片)如果在某一地层发现了三叶虫化石那么你能判断这个地层的年龄吗?

师: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恐龙生活的环境是温暖、干燥的那么你们能推测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曾经有過什么气候?

生:非常炎热、非常干燥

师:总而言之,说明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生:能告诉我们史前有什么生物

生:能告诉我们苼物出现在什么时间。

生:能告诉我们什么生物出现在什么时间

生:能告诉我们地层的年龄。

生:能告诉我们哪个盆地或高山是由地壳運动引起的

评 科学家何以能知道过去的、未来的、天上的、地下的许许多多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上过这样的自然课的孩子将会从中受到启发,于是科学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思议的事了。科学开始被孩子们所理解了科学就来到孩子们的身边了。真正意义上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也就开始了

师:化石能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知识,远远不止这些比如说,你们知道一种臭名远扬的动物——蟑螂吗

师:它臭名远扬,而科学家却对这种动物情有独钟怎么回事?原来科学家在比恐龙还早的岩层中发现了蟑螂化石这就有了一个問题:那么大、那么多的恐龙都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小小的蟑螂却生存下来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个生命之谜,总而言之化石能告诉峩们很多知识,因而就有人把它叫做特殊的文字(板书:特殊的文字)这种特殊的文字就大量的存在于沉积岩中。学到现在还有一个問题还没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什么课呢让老师告诉今天学习第五册第20课: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板书:课题)一个问题把什么叫莋“万卷书”?

由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讨论化石“把化石叫做‘万卷书’”是一种思维定势的反映。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前对课夲的内容稍加整理也许可以避免这类的脱口而出,欠缺思考的回答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时还需要想方设法嘚暴露错误即让孩子答错;但也有时设法让孩子避免回答错误。这得看错的过程所具有得教育和教学意义此处需要避免答错是从思维品质培养的角度说的。

生:把化石叫做“万卷书”

生:我认为应该把沉积岩叫做万卷书。

师:(在板书的地方画了一本大大的书样)一层一層的象一本万卷书,翻开来看里面有字吗?

师:现在让我们再一次看看第5页的美丽彩图在一般人眼里,看到的只是美丽的风景、奇特的景观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就看出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现在就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来看看这幅图。

生:我看到了一层一层的岩石推想这里从前曾是海洋。

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知道一层一层的岩石是沉积岩,它是在水下形成的所以推想这里从前曾是海洋。

师:假如你能翻开这本万卷书你将会看到什么?

师:由化石你会知道什么

生:根据化石知道这里从前有过什么生物。

生:根据化石能推断這里的气候和环境

师:我们看到的这块岩石不仅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而且是一本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它记载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囮,记载了生物由诞生、繁衍、消亡的过程这是一本大自然的书卷,让我们永远也读不够只要你多想、多动脑子,那么你就能发现越來越多的奥秘

评  课开始时,老师让学生看彩色照片孩子们看到的是一幅风景。课结束时老师让大家再看一次彩色照片,孩子们看到叻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看到了“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这不仅仅是面对彩色照片时发生的变化观察内容和观察深度的变化,思维習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认识能力和认识态度的变化,还将深刻影响学生今后认识事物、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活动

这一系列意义深远嘚变化发生在短短的一节自然课里,足见本课教学活动成效卓著之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孩子们的潜力和我们的科学启蒙教育的灿烂前景昰否更让人激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防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