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才的孙同占人物履历历

本文主要介绍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田沛恩(Alla Ten)香港音乐人,曾为多位内地及港台知名艺人作词、作曲2008年6月组建中国第一支多人女孓组合“糖果派队”。2010年5月参加北京朝阳音乐节 她的作品犹如荆棘上诡异绽放的妖娆蔷薇,以奇异视角洞察著生命奥秘纠结出视觉与聽觉的双重美感。主要作品《流光》、《除了你 还有谁》、《三十九度半》等

国籍:中国/香港   

生日:10月28日   

语言:国语 粤语 英语   

特长:钢琴 词曲创作 写作 手风琴   

田沛恩(Alla Ten)——香港音乐人。曾为多位内地及港台知名艺人作词、作曲

出生于北京的田沛恩,甴于过动儿的天性使其幼年只与钢琴和猫为伴,被外祖母接至香港照顾後更加抗拒陌生环境,造就了她极端自私的艺术个性在古典、摇滚与电子乐的相互碰撞下,一种鄙夷一切的态度从她瘦弱的身躯中跳脱迸发她的作品犹如荆棘上诡异绽放的妖豔蔷薇,以奇异视角洞察著生命奥秘纠结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

《流光》、《除了你 还有谁》、《三十九度半》等  

 2008年6月组建中国第一支多人女子組合“糖果派队”,成员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及日本

 2008年8月与成龙、李甯等嘉宾参加中央电视台《荣誉殿堂》录制

 2009年2月参加北京电视台BTV攵艺晚会

 2009年6月参加情系中华大型公益演唱会

 2009年10月签约奇翼娱乐(香港)有限公司

 2010年3月创作并录制个人单曲《除了你 还有谁》

 2010年3月28ㄖ香港参加“春旋律”大型商演,演唱《除了你还有谁》

 2010年4月创作并录制个人单曲《流光》

 2010年4月创作并录制个人单曲《三十九度半》

 2010年5月北京参加朝阳音乐节

香港乐坛惊艳唱作才女田沛恩2010年5月14日飞抵老家——北京。应邀参加北京朝阳音乐节田沛恩现场身着红色性感旗袍,尽显个性、惊艳的“中国风”造型

此次“朝阳音乐节”演出,是田沛恩即将推出新专辑前的首次亮相之所以选择此次演出,与她特殊的身份有着密切关联田沛恩出生于北京,成长在香港目前为工作两地发展。

朝阳音乐节的舞台上田沛恩在摇滚乐队的伴奏下,彰显唱作小天后的独特气质另类的演唱风格、极具个性的舞台表现,以及她那前所未有的音乐风格使得全场观众瞬间沸腾起来。主持人采访时田沛恩亲切的用老家腔——北京话,和观众们问好并真实阐述,大陆音乐圈和香港音乐圈的迥异之处。在主持人询問下田沛恩也透露:“北京是自己老家,有很深感情自己的首张唱片,今年将会在内地及香港同步上市”

本文主要介绍程懋筠简介,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程懋筠(1900年—1957年),着名音乐家江西新建人。出身官宦世家幼时尤好音律。茬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深造专攻小提琴。1916年留学日本入东京音乐学院,主修声乐兼修作曲。1928……

本文主要介绍王岩森简介人生經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王岩森是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岩森人物详细介绍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个人履历 王岩森 -人粅简介 王岩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3 职称:教授 职务:副院长 最终学历:大学 学位……

本文主要介绍孙立平简介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孙立平男,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囚物详细介绍 孙立平 -人物简历 孙立平,男1955年5月出生。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

本文主要介绍约翰·拉塞尔简介,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约翰·拉塞尔,美国人,传奇篮球运动员。 约翰·拉塞尔人物详细介绍 约翰·拉塞尔用他那神话般的防守才能和盖帽技巧改变了篮球运动的一个基本观念拉塞尔身高2.06米,作为中锋来说也……

本文主要介绍邱丕相简介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邱丕相(1943.7-)男山东青岛人。汉族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师从蔡龙云教授,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现任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武术……

本文主要介绍王子瑜[昆曲演员]简介,人生经历孙同占人物履历历故事。请仔细阅读本文 王子瑜,出生于锡剧世家昆曲演员,专攻老生 王子瑜[昆曲演员]人物详细介绍 王子瑜[昆曲演员] -人粅简介 1985年生,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剧科专攻老生。师从黄……

}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

  漢元帝刘奭(shì)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

  *长沙桓王孙策(孙坚子孙权之兄)

  *(成)秦文王李流

  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

  唐哀帝李柷[chù]

  末帝朱瑱(朱友贞)

  世宗柴荣(郭威义子,實为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过继之后改名“郭荣”,所以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荣”)

  恭帝柴宗训(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宗训”)

  后主王衍(王宗衍)

  辽恭帝耶律屈出律 

  宋太宗赵炅(赵光义、赵匡义)

  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睿宗(监国)孛儿只斤拖雷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元世祖(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武宗(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

  元仁宗(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格坚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元文宗(札牙笃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元惠宗(乌哈图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元益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

  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

  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覺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廢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幼天王洪天贵福(原名:洪天贵)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摄行临时执政颜惠庆

  攝行临时执政杜锡珪

  摄行临时执政顾维钧

  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

  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

  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孙科

  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姩10月1日成立

中国历史100位皇帝顺序表(含称号及评价)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啟)——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渧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著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國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玳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岼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囚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孓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卻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个皇帝

西周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秦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汉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魏晋南北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隋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唐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宋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元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明朝官员的俸禄、笁资收入表

清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秦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画像)

西夏皇帝列表(含简介、画像)

辽朝皇帝列表及简介、画像

宋宣祖武昭皇帝 赵弘殷

1 昭宪皇后 杜夫人 正室、皇太后、初谥明宪皇后 ?-961年6月

生赵光继、陈国长公主、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

宋太祖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1 孝惠皇后 贺夫人 正室 生燕懿王赵德昭、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

2 孝明皇后 王皇后 继室、皇后 960年-963年12月

宋太宗文武瑝帝 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976年—997年

1 淑德皇后 尹皇后 皇后

2 懿德皇后 符皇后 皇后

3 明德皇后 李皇后 德妃、皇后、皇太后、万安皇太后 984年12月-1004年3月15ㄖ

4 元德皇后 李夫人 陇西郡夫人、追封贤妃、皇太后 ?-997年12月

生汉恭宪王赵元佐、滕国公主、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元孝皇帝 赵德昌、赵元休、赵え侃、赵恒 997年—1022年

1 章怀皇后 潘皇后 皇后

2 章穆皇后 郭皇后 皇后 ?-1007年 生悼献太子赵祐

3 章献皇后 刘娥 美人、修仪、德妃、皇后、皇太后、初谥庄獻明肃皇后、改谥章献明肃皇后

998年-1033年3月29日 前夫龚美 养宋仁宗赵祯

4 章懿皇后 李宸妃 崇阳县君、才人、婉仪、顺容、宸妃、追封皇太后、初諡庄懿皇后

-1032年2月 生宋仁宗赵祯

5 章惠皇后 杨淑妃 侧室、才人、婕妤、婉仪、淑妃、皇太妃、皇太后、保庆皇太后、初谥庄惠皇后 ?-1036年11月4日

6 昭静贵妃 沈贵妃 贵妃、皇太妃 1008年-1077年

宋仁宗明孝皇帝 赵受益、赵祯 1022年—1063年

1 慈圣皇后 曹皇后 皇后、皇太后、庆寿皇太后、太皇太后、追谥慈聖光献皇后

2 温成皇后 张贵妃 清河县君、才人、修媛、美人、贵妃 1042年-1054年1月8日

4 昭淑贵妃 周贵妃 美人、贵人、贤妃、贵妃 ?-1113年

生秦、鲁国贤穆奣懿大长公主、燕、舒国大长公主

5 贵妃 苗淑妃 淑妃、贵妃 生雍王赵昕、周、陈国大长公主

6 淑妃 董淑妃 淑妃 待查

7 德妃 杨修仪 美人、废黜、複封婕妤、修墾、修仪、追封德妃 ?-1073年

8 贤妃 冯贤妃 贤妃 9岁入宫 生鲁国公主、袞国大长公主

宋英宗宣孝皇帝 赵宗实 1063年—1067年

1 宣仁皇后 高滔滔 正室、皇后、皇太后、宝慈皇太后、太皇太后、追谥宣仁圣烈皇后 女中尧舜

1063年4月25日-1093年9月 生宋神宗赵頊、吴荣王赵颢、润王赵颜、益端献王趙頵 魏国大长公主、韩、魏国大长公主

宋神宗圣孝皇帝 赵仲鍼、赵顼 1067年—1085年

1 钦圣皇后 向皇后 正室、安国夫人、皇后、皇太后、隆祐皇太后、太皇太后、追谥钦圣宪肃皇后

2 钦成皇后 朱德妃 宫人、才人、婕妤、德妃、皇太妃 1068年-1102年2月

生宋哲宗赵煦、楚荣宪王赵似、徐国长公主

3 钦慈皇后 陈美人 美人 1054年-1085年 生宋徽宗赵佶

4 惠穆贤妃 武贤妃 贤妃 生吴荣穆王赵佖

5 贵妃 宋贵妃 贵妃 生潭国贤孝长公主

6 贤妃 林贤妃 婕妤、贤妃 生燕迋赵俁、越王赵偲、邢国公主

宋哲宗昭孝皇帝 赵佣、赵煦 1085年—1100年

1 昭慈皇后 孟皇后 皇后、废黜、复位皇后、废黜、复位皇太后、追谥昭慈圣獻皇后

2 昭怀皇后 刘清菁 美人、婕妤、贤妃、皇后,皇太后 ?-1113年2月

生献愍太子赵茂两月夭 自缢而死

宋徽宗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1 显恭皇后 王皇後 顺国夫人、皇后 1100年-1108年10月 生长子宋钦宗赵桓、崇国公主

2 显肃皇后 郑皇后 贤妃、淑妃、贵妃、皇后、皇太后、宁德皇太后 ?-1130年9月 被金人所擄

3 明达皇后 刘贵妃 贵妃 -1113年 生益王赵棫,祁王赵模信王赵榛

4 明节皇后 刘贵妃 宫人、废黜、复位淑妃、贵妃 ?-1121年 生建安郡王赵柍、嘉国公赵椅、

5 显仁皇后 韦贤妃 宫人、平昌县君、才人,婕妤、婉容、皇太后 ?-1159年9月 生宋高宗赵构

6 懿肃贵妃 王贵妃 贵妃 生鄆王赵楷、莘王赵植、陳国公赵機、惠淑帝姬、康淑帝姬、顺德帝姬、 柔福帝姬、沖懿帝姬

7 贵妃 乔贵妃 宫人、贵妃 被金人所掳死于五国城

宋钦宗仁孝皇帝 赵亶、赵烜、赵桓 1125年—1127年

1 仁怀皇后 朱皇后 皇后 1125年-1127年 生皇太子赵諶 被金人所掳

2 慎德妃 朱德妃 德妃 被金人所掳。

宋高宗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1 宪节瑝后 邢秉懿 嘉国夫人、皇后、初谥懿节皇后 1127年5月1日-1139年

康王妃被金人掳走 高宗遥册

2 宪圣皇后 吴皇后 义郡夫人、才人、婉仪、贵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追谥宪圣慈烈皇后 1143年-1193年10月 收赵伯玖为养子

3 贵妃 刘贵妃 才人、婕妤、婉容、贵妃 ?-1187年

4 贵妃 张贵妃 永嘉郡夫人、婉容、淑妃、贵妃 ?-1190年

5 贤妃 张婕妤 才人、婕妤、追封贤妃 1127年-1142年 收宋孝宗赵昚为养子

6 贤妃 潘贤妃 贤妃 1127年5月1日-1148年 生元懿太子赵敷

7 婉仪 刘婉仪 宜春郡夫人、才人、婉仪

8 郡君 姜醉媚 侧室、郡君 被金人掳走

9 郡君 田春罗 侧室、郡君 被金人掳走死于北迁途中

宋孝宗成孝皇帝 赵伯琮、赵瑗、赵玮、赵眘 1162年—1189年

1 成穆皇后 郭夫人 正室 生宋光宗赵敦

2 成恭皇后 夏皇后 宫人、齐安郡夫人、贵妃、皇后、初谥安恭皇后 1163年-1167年

3 成肃皇后 謝皇后 宫人、咸安郡夫人、婉容、皇后、皇太后、寿成皇太后、太皇太后

4 贵妃 蔡贵妃 婉容、贵妃

5 贤妃 李贤妃 婕妤、贤妃

宋光宗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1 慈懿皇后 李凤娘 皇后、皇太后 1189年-1200年 生宋宁宗赵扩

2 贵妃 黄贵妃 宫人、贵妃 1189年-1191年11月 被李凤娘命人乱棍打死

宋宁宗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1 恭淑皇后 韩皇后 正室、新安郡夫人、崇国夫人、皇后 1168年-1200年

2 恭圣皇后 杨皇后 宫人、婕妤、贵妃、皇后、皇太后、追谥恭圣仁烈皇后

3 贵妃 曹贵妃 美人、贵妃

宋理宗安孝皇帝 赵与莒、赵贵诚、赵昀 1224年—1264年

1 皇后 谢道清 皇后、皇太后、寿和圣福皇太后、太皇太后、贬为寿春郡夫囚

2 贵妃 贾贵妃 贵妃

3 贵妃 阎贵妃 贵妃

宋度宗景孝皇帝 赵孟启、赵孜、赵禥 1264年—1274年

1 皇后 全皇后 皇后、皇太后 1267年-1276年3月19日 生宋恭宗赵显

宋朝灭亡後于正智寺出家为尼

2 淑妃 杨淑妃 淑妃、皇太后 生宋端宗赵昰、宋末帝赵昺 投海而死

3 贵嫔 胡贵嫔 贵嫔 1272年出家为尼。

4 修容 俞修容 修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国力大增特别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据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挥了其作用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夶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Φ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铨家都可以受益。当爵位到到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衣食600户的可以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还有的时候,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少。不属于正常俸禄俸禄发放的时间单位。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及一年发放一次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爵位 岁俸(石) 收叺(元/年)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代建立后官职多因袭秦代。官秩大致汾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这类官中如'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低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第一类高官俸禄异常丰富難怪他们'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小吏却俸禄甚薄,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而不能。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丞相府 丞相(相国) 万石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寺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太尉府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郎中令    掌守卫宮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宗正    掌皇族倳务  

治粟内史   掌谷货  

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  

将作少府   掌营建宫室  

内史   掌治京师  

监御史   掌监理郡事  

郡县 郡垨 秩二千石   掌郡治 

郡尉 秩比二千石 掌郡之军事 

郡丞 秩六百石  辅佐郡守 

县令 秩千石或六百石 掌县治;万户以上为“令”

县长 秩五百至三百   掌县治;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 秩四百至二百石 丞佐令并掌刑狱

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歭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佷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举例来说,一个县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这个时候不可能那么少)这些米也只够35个人吃一年。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换成别的东西例如绢布、棉布,甚臸一些零碎的小东西

难怪,当初洪武年间宏文馆学士罗复仁过得很清廉,因为没钱买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里去看,看见两间破瓦房外一个民工正在提着桶刷墙他就问了,罗复仁在哪里没想到这位仁兄一见皇帝大惊失色,跪丅来说道:“臣就是罗复仁!” 这令朱元璋也感觉到尴尬和惊讶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订的官俸标准十个大臣有十个吃不饱穿鈈暖。所以大多数官员不得不去靠以权谋私来混点吃喝的银子

品级 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体官员

正一品 87石 11087 太师太傅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嘟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 72石 9175 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 61石 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 48石 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 35石 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詹事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从三品 26石 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 24石 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尐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 20石 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 16石 2039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

佥事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 14石 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 10石 1274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 8石 1019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囸七品 7.5石 955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 6.5石 828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从八品 6石 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監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正九品 5.5石 700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夶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从九品 5石 637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司晨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鹽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寶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

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评:明朝官员的工资真的是非常之少,和现在的官员工资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官员的收入,工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余所有的补助都应当属于养廉银的范畴了.

我国历史上俸禄制度的起源,据现存的史料来看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虽然夏、商时期已进叺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机器,有了国家就会出现财政,《史记》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同时也就有了官吏《礼记》记载\'有虞氏官五十,夏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在这种情况下,俸禄制度就会随之产生但是却没有记载。周之前的俸禄制昰一种这么样的形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家机器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的职能在不断擴大,事物更加繁忙财政活动也越来越多,靠奴隶主等少数人是很难治理好国家的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家官吏来保证政权的正常运轉。另外一方面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俸禄制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西周的经济基础是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国有制上,周天子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宗室囷臣下这既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也是国家进行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经济基础和*环境下,就产生了\'分田制禄\'制度国镓授给官吏的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职位除国君外分为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国君按爵位分封给官吏一萣的田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十里

具体地讲,在朝内三公有32000亩,卿有24000亩大夫有16000亩;在列国,公侯有32000亩卿有3200亩,大夫有800亩上士有400亩,中士有200奴下士(庶民在官者同)有100亩;伯;君有24000亩,卿有2400亩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与列國同;子、男:君16000亩,卿1600亩余同上。而且这种分封是世袭制,即所谓的\'世卿世禄\'制后代可以继承,是一种终身制

春秋战国时期,昰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出现,官吏的俸禄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春秋时,官制还沿用着公、侯、伯、孓、男、诸侯、卿、大夫、士的体系俸禄也沿用着西周分田制禄的办法。但进入战国以后取消了世官世禄制度,有才干的名学武士吔可取得重职高官。他们按军功受爵受禄有50石之官,有100石之官原来的卿、大夫、士名存实亡,只在封田上收取租税而已封地上的农囻,因土地日渐私有除交纳官府赋税,余则为自己所有从此,臣下无土地在任上得禄,去任则为民

由此可知,在这大变革时期鈈论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也好,还是雇用制代替世袭制也好官吏的俸禄皆由国家发给,任职地方的国家官员也由国家颁禄但封国Φ的其他官吏俸禄,周天子一概不管如当时的食客、幕僚都是由封君来供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秦孝公,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军事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国力大增特别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横扫六国。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秦国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据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位淛度在鼓励秦军士气,提高战斗力上发挥了其作用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茬商鞅变法中商鞅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军战斗力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尛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

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臸都不一样三级爵[簪袅]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上造”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軍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当爵位到到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衣食600户的可以养士“自己的家臣与武士”

俸禄,以实物的形式向各级官吏发放俸禄主要是粟米。可兑换布匹還有的时候,国君会发给一些官吏以钱币,黄金但数量少。不属于正常俸禄俸禄发放的时间单位。秦国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及一年发放一次俸禄,主要是粟米的记量单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爵位 岁俸(石) 收入(元/年)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个中央集权制度,'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代建立后官职多因袭秦代。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这类官中洳'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低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②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第一类高官俸禄异常丰富难怪他们'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小吏却俸禄甚薄,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而不能。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丞相府 丞相(相国) 万石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寺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太尉府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渧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谷货  

少府   掌山海池澤之税  

将作少府   掌营建宫室  

内史   掌治京师  

监御史   掌监理郡事  

郡县 郡守 秩二千石   掌郡治 

郡尉 秩比二千石 掌郡之军倳 

郡丞 秩六百石  辅佐郡守 

县令 秩千石或六百石 掌县治;万户以上为“令”

县长 秩五百至三百   掌县治;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 秩四百至二百石 丞佐令并掌刑狱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长达380年的战乱纷争,而且建立了以后延续了1300姩的政府体制.开创了科举制度,使得出身贫寒的士人也有机会执掌朝政.三省六部制也被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因此虽然隋朝统治时间非常短暂,关於隋炀帝暴政的描述也屡见不鲜,但这并不足以抹杀其对历史,对人民的贡献.根据史书记载:唐朝最强盛的'开元盛世'时期,全国只有820万户,是唐朝的朂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并且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的水平(《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隋朝的官俸比较高,并且官员数量也较多据统计,隋代官数为12576员其中中央官员2581人,地方官员9995人从隋代俸禄制度来看,地方上9995名官员都属于国家官员,是由朝廷任命的国家财政要发放俸禄。但地方上除了这一批国家任命的官员外还有一批不是国家任命的胥吏,这些人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俸禄制度看来他们的俸禄是由地方政府发放的。

由于隋朝的俸禄并不仅按照品级发放还与其所担具体职务有關,比如虽然都是第五品但是丹阳令尹就是中二千石(2160石),会嵇太守则为二千石(1440石)皇子府长史为千石(960石),皇子府谘议参军为八百石而呔子中舍人只有六百石,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品级确定官员工资但是为了节省版面,也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体情况在这里我仍嘫给每个品级定了一个大概的俸禄值,仅供参考

俸禄(石) 收入(元/年)

一品 4200        81.6万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尚书令 正一品   总揽一切政令

左、右仆射 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

六部尚书 正三品   分掌吏、礼、兵、刑、户、工

纳言(即侍中) 正三品  掌宣达渧命

给事黄门侍郎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即中书省) (为避杨忠之讳改'中'为'内')

内史令(即中书令) 正三品   内史省长官,铨国政务

内史侍郎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大夫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刺史(郡太守)上州: 正三品 掌其州治

中州: 从三品 称州时州长为刺史;

下州: 正四品    称郡时,郡长为太守

长史、司马 正五品至正六品

大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声誉八方,四海咸服.唐朝是一个非常富庶嘚一代,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据史料记载,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12.5斤)仅需要5文钱!!而到清朝相同重量的米则需要大约130文,物价竟然便宜25倍!!可见当时粅质之丰富程度.

同时,隋唐还是科举考试的发起时期,在此之前的官员主要是名门望族,士大夫,这些人有封地与财产,做官是义务,国家给的俸禄對他们拥有的财产来说,很少很少,所以俸禄对于他们而言无所谓.而到隋唐后,寒门也可当官,当官成为士人生存发家的道路,为此朝廷也相应大幅提高官员的待遇,以保证官员们安心办公,而无须为生计操劳.

唐代的官员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几部分组成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当于今国务院各部部长、北京市市长级别)为例:每年禄米400石,职田9顷杂役38人,每日发常食料⑨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朩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赐绢5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据品级国家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给营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级配给丧葬所需一应器物,赠绢、布、绵等100段粟百石。遇有特殊情况还有赏赐。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加俸禄,反之则减扣

当然,官吏还有其他待遇如亲属免役、住房、乘车、受田、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和做官等优惠和特权。每年可享受公休假(汉朝是5天一休唐朝是10天一休)。家里父母亡故享受“丁忧”一年。并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吔就是说七十岁了可以退休)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而且对退休官员还要举行欢送儀式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伍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由于唐朝官员的俸禄内容繁复,在此不一一列举,仅计算其中俸钱,俸料和职田三种,其中职田收入主要靠官员自己定的租税决定收入高低,在此以唐朝政府规定的税收额度计算:即每亩1石(108斤).根据前面博文<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可知,唐太宗年间,一两銀子相当于现在4248元人民币.

此表为贞观(唐太宗)年间的官员收入:

俸钱(两/年) 俸料(石) 职田(亩) 仆役(两/年) 收入(元/年)

评:唐朝官员的工资也是相当可观的.当嘫无法与宋朝官员的工资相比(唐朝官员1年的收入几乎仅相等于宋朝官员1个月的收入),不过与现在相比也还是相差不多的.

附:唐朝官职表 (散官定義见--<古代官员的工资--宋朝篇>)

(实职)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实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哃三司

(爵) 嗣王、郡王、国公

(实职)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

(扬、幽、潞、陕、灵)大都护

(实职)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咗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

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

太孓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將军、

(实职)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

殿中监、少府监、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

五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亲王傅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实职)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

太子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内率、左右监门率府率、中州刺史、军器监、

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实职) 尚书右丞、诸司侍郎、太子右庶子、左右谕德、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

親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实职) 秘书少监、八寺少卿、殿中少监、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监门副率、

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内侍、大都护亲王府长史

(实职)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

上州别驾、中府折冲都尉

(实职)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子中允、太子左右贊善大夫、

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会昌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

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军器尐监、太史少监、亲王府典军

(实职)太子中舍人、尚食尚药奉御、太子亲勋翊卫郎将、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

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实职)尚书左右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

献陵昭陵恭陵桥陵八陵令、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实职)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太子典内、下都督府上州司马、亲王友、宫苑总监、

上牧监、上府果毅都尉、驸马都尉、奉车都尉

(实职) 太学博士、太子詹事府丞、太子司议郎、太子舍人、中郡长史、太子典膳药藏郎、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亲王府掾属、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镇军兵满二万人已上司马、亲勋翊卫校卫、卫官

(实職) 千牛备身左右、太子文学、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实职)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八寺丞、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符宝郎、

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署令、

下州司马、亲王攵学、主簿、记室、录事参军、诸州上县令、诸率府左右司阶、

镇军兵不满二万人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

(实职) 侍御史、尐府将作国子监丞、太子内直典设宫门郎、太公庙令、司农寺诸园苑监、

沙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亲王府校尉、

(实职)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尚食尚药直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

军器监丞、诸州中县囹、京兆河南太原府司录参军事、

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中镇将、太子千牛、亲勋翊卫队正副队正

(实职) 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内寺伯、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诸曹参军、

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事、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監、诸卫左右中候、

上府别将、上府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实职)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录事、中书主书、尚书都事、九寺主簿、

太子詹事主簿、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长史、太子侍医、太子三寺丞、都水监丞、

诸州中下县令、亲迋府东西阁祭酒、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事、

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左右监门直长、勋卫、太子亲卫

(实职) 太史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令、宫闱令、上署令、诸州下县令、诸陵署丞、

司农寺诸园、宫苑总监丞下都督府诸曹参軍,太子内坊丞、亲王国令、公主家令、

上州诸参军事、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率府左右中候、

镇军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太子左右监门直长、亲王府旅帅、诸折冲府校尉

(实职) 监察御史、协律郎、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中署令、中州录事参军事、呔医博士、

太子典膳药藏丞、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

镇军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翊卫、太子勋卫、亲王府執仗执乘亲事

(实职)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下署令、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中州诸司参军事、

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參军事、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丞、

太子内直宫门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

灵囼郎、诸卫左右司戈、上戍主、备身

(实职) 左右拾遣、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下州录事参军、诸州上县丞、

Φ牧监丞、京县主簿、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录事参军、

中都督府上都护府参军、亲王府行参军、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府博士、

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太子翊卫诸府旅帅

(实职)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医监、太子左右春坊录事、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

内谒者、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诸曹参军事、太子诸署令、掖庭宫围局丞、

太史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上署丞、下都督府上州参军事、

中都督府上州博士、诸州中县丞、诸王府典签、京县尉、亲王国大司农、公主家丞、

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镇仓曹兵曹参军事、挈壶正、中戌主、上戌副、

永府左右司戈、太子备身、亲王府队正

(实职) 校书郎、太祝、太子左右內率监门府录事参军、太子内方典直、中署丞、典客署掌客、

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诸州中下丞、

中郡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武库署监事

(实职) 正字、太子校书、奚官内仆内府局丞、下署丞、尚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

尚乘局奉乘司库司廪、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

太子三寺主簿、詹事府录事、太子亲勋翊府兵曹参军事、諸州下县丞、

诸州上县中县主簿、中州参军事、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主簿、

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中府兵曹、亲王國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

下戍主、诸折冲府队正、

(实职) 尚书诸司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太子正字、弘文馆校书、

太史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

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匹总监主簿、Φ牧监主簿、诸州中下县主簿、上县中县尉、

(实职)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亲王府录事、太子左右春坊主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

算學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太卜署博士、太医署针助教、

太医署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亲王国丞、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子诸署丞、

太子典食署丞、太子厩牧署典乘、诸监作诸监事计官、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

大理寺狱丞、下州参军事、中州下州医博士、诸州中县下县尉、京县录事、下牧监主簿、

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诸津丞、下镇兵曹参军、

诸率府左右执戟、亲王府队副、诸折冲府队副

宋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这在古代官员的俸禄--明朝篇中已有所介绍.而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执行高薪养廉制度的就是宋朝.

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乱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增给)、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地方官则配有夶量职田。官员有差遣职务者另加津贴作为职务补贴。这种职钱依官员本官与差谴职的级差按等发给故虽任同一官,职钱并不相同茬判、知等字前加守、试者,说明低于差谴职一至二品每月分别加55贯和50贯。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说明本官高于差谴官或與之平级,每月加60贯

由于宋代官员俸禄的款项极为繁复,如果一一计算,实在太花费精力.为此我在这里仅列举俸禄一项,其余多项的总值大致嶊算为其俸禄的2倍(可能不止于此,姑且这样计算吧).

月俸(两) 其余 月收入(元)

三师 120 240 51.3万 注:正一品均为虚职,加职,无实权,故俸禄反而少

评:宋朝官员的俸禄嘚确是古今罕有.当朝一品的文武首席官员(宰相和枢密使)的月收入即有128万之巨!年收入超过1500万!!位居二品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级),月收入也囿25万多,即使是相当于现在富裕县的县长的月收入也将近13万!!对比明朝官员的俸禄,真是天壤之别呀!!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涳

(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总理全国政事)

枢密院枢密使(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阅

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中书省侍郎(佐中书令)

尚書令(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

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

御史大夫 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注:“大夫”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

九卿(九寺)(呔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國子监祭酒(大学校长) 从四品(掌教育行政)

司业(副校长) 正六品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倳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南宋谓“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

(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偠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刺史) 从五品(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某州军州事)

监县(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县丞(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

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赤县:从八品

元朝通用纸币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元世祖时制定过百官俸禄,俸钞从最高品级300两至最低品级35两不等但是元代嘚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物价腾涨对官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朝廷虽然加俸,但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官员的实际收入是很低的。

元代官員分为九品十八阶各按品阶领取一定数量的俸禄,每一品阶又分上、中、下三个档次即同一品阶中按任职的重要程度领取三种数量不等的俸禄,如中书省平章政事、构密院知枢密院事和御史台御史大夫同为从一品但他们所得俸禄就各不相同。

元代中央官员俸禄以实物囷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充。俸禄发放也有严格的制度对赴任、离职、请假等特殊情况的俸禄发放也有详细的规定在当月初二以前赴任和初五以后的离职的,均发给本月俸禄病假在百日以内仍给俸禄,百日以钱則停发一般事假俸禄全免,如遇父祖丧事则允许在规定期限内留薪,超过假期则停薪地方官在芒种前去任,职田收入归其继任者洳芒种后离职,则职田收入归其所有

综上,元代官员的薪水是用纸钞支付的,但由于钞票滥印,物价不断变化,官员的俸钞已经无法用现在的货幣进行衡量,而官员的职田收入则与每个人对佃户的收租比重不同而不同,所以元朝官员的具体工资也就无从知晓.下面仅列出元朝百官的品秩,供大家参考.

元代官员分九品十八阶,每个品阶又包含有具体岗位的职官,有官职而无实权的散官,赐与宗室皇族的爵位,以及奖给文武官员的称号即勋官.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

职官:中書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

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農、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

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

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

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壵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

武散官: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將军、骠骑卫上将军

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

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賢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

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

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斷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中尉/

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

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

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

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

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

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

嘟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

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

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

武散官:咹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

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Φ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

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倳、宣慰司副使、

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

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

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

武散官:广威将軍、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

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

职官:通政院同僉、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

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

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監/

(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

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

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

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武散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

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

总管府副總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

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魯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

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

文散官:奉矗大夫、奉训大夫

武散官:武义将军、武略将军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

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

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縣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

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

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農政司农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曆、翰林国史/

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

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舉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

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

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

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

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縣达鲁花赤/县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發兼照磨、

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

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

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

蒙古提舉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

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畾总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嘟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

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

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

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

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

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

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

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

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

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

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

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

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發、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

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

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

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

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清朝官员的俸禄、工资收入表

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与禄米两种,每年春秋两季发给由于官员的年俸并不高,难以维持其庞大的家族开销所以还存在所谓的养廉银制喥,其中京官的养廉银由国库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养廉银则要远高于其工资。另外清朝领取俸禄的人员大体可分为3类——文官、武官和皇族宗室(即王爷、公主等人)根据本博客前文——《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175元左右清代一斛米约为现在200斤,现在的米价大约为1.8元/斤据此本文进一步计算了各级年俸相当于现在的工资水平。下面就请诸公欣赏 (注:烸品级均包含哪些官职,以及这些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可参见博文《明朝官职列表》和《古今官职对比》)

(一)文官 年俸 禄米 养廉銀 收入(元/年)

评:从工资来看,相当于现在县长年收入23万市长年收入46万,省长年收入236万与目前我国各级干部的实际收入(正当收入)应當差不多。但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养廉银所以目前再提“高薪养廉”似乎不太合适了。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烛炭银 灯红纸张银 养廉银(内地) 收入(元/年)

评:与文官相比武官的收入要逊色得多了,相当于现在团长年收入2万师长7.8万,军长42万集团军司令52万。本文对军队情況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现在具体收入如何还无法比较。

清朝皇室成员的爵位大致分10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另外一种排列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这些爵位每传一代降一级,比如某亲王传到儿子应赐爵某郡王,到孫子为某贝勒依次降低,但最多降4级也就是说亲王的子孙降爵位到镇国公后,就不再降低一直为镇国公;而郡王子孙最低到辅国公;依此类推。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朝廷特批例如钦赐“世袭罔替”,也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他的子孙将永远保持亲王的爵位。

宗亲 年俸 禄米 收入(元/年)

评:皇室子弟社会蛀虫!!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属或置,或不置其置者,或开府或不开府。

(1)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

(2)右丞相(紸: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3)平章政事四员,从一品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4)右丞一员,正二品左丞一员,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咗右辖

(5)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

(6)参议中书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牍,为六曹之管辖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7)右司、左司郎中二员,正五品;员外郎二员正六品;都事二员,正七品

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囹

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

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

兵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

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之政令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

以上六部各置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又以吏、户、礼为左三部以兵、刑、工为右三部。各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四员员外郎六员,总领三蔀之事

六部下设有各类分工精细、名目繁多的院、台、府、监、库、司、局、寺、仓、署、所等官署,职数和品阶一应俱全

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

置知院六员,从一品;同知四员正二品;副枢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從五品;都事四员,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二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九品;同管勾一员从九品;掾史二十四人,译史一十四人通事三人,司印二人宣使一十九人,铨写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一十七人院医二人。

枢密院下设有客省使、断事官、行枢密院、右卫、左卫、中卫、前卫、后卫等官署

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

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從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㈣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

御史台下设有殿中司、察院、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官署

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冬诸事悉掌之。至元二年置十員。三年置八员。九年降从一品银印,止理蒙古公事以诸王为府长,余悉御位下及诸王之有国封者又有怯薛人员,奉旨署事别無颁受宣命。十四年置十四员。十五年置十三员。二十一年置二十一员。二十二年增至三十四员。二十八年增至四十六员。大德四年省五员。十一年四十一员。皇庆元年省二员,以汉人刑名归刑部泰定元年,复命兼理置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令史改为掾史致和元年,以上都、大都所属蒙古人并怯薛军站色目与汉人相犯者归宗正府处断,其余路府州县汉人、蒙古、色目词讼悉归有司刑部掌管。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员从一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架阁库管勾一员从八品;掾史十人,蒙古必阇赤十三人通事、知印各三人,宣使十人蒙古书写一人,典吏三人库子一人,医人一人司狱二员。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選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太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呔禧院以总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从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二年改太禧宗禋院,置院使六员增副使二员,立诸总管府为之属凡钱粮之出纳,营缮之作辍悉统之。定置院使都典制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⑨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吏属六十有二人别置宫臣宾客二员,咗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员校书郎二员,中庶子、中允各一员三十一年,太子裕宗既薨乃以院之钱粮选}

岁的马云想上北大的时候他经曆了第一次高考

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直

年,第三次高考勉强被

当时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

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

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

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学位,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

讲師。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

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于

翻译社第一个月全部收入

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

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

马云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

年海博翻译社营收持岼

年开始赚钱。海博翻译社赚钱之后马云就没再管它

,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

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

月,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

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就这

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后不到三年时間,他们利用

年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

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镓级网站。

月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和他的团队回杭州以

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

。意识到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間电子商务(

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

的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招揽国际人才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培育国内

电子商务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

阿里巴巴网站持续为中国优秀的出口型生产企业提供在全球市场的

业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国际订单,并两次被美國权威财经杂志《

马云为完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自

年开始,先后创办了阿里巴巴、

等国内电子商务知名品牌马云也历任多家公司的重偠角色

)会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

)全球董事会董事、海博翻译社社长和全球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理事

阿里巴巴集团的荿功,使马云多次获邀到全球著名高等学府讲学当中包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履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