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经济强国排名迈过

(央视财经 《中国经济大讲堂》)无论是看里程数还是算运输量,我国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与过去那种費时费力、一票难求、混乱无序的状况形成天壤之别。然而即便取得了骄人亮眼的成绩,我国仍然算不上是交通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指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高技术装备对外的依存度还比较大,原始创新不足我们嘚运输服务水平方面还不高,服务设施还不到位而在货运方面,我们多式联运发展也比较慢同时,我们的物流成本还比较高还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除此以外我们的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和运输安全方面也有问题需要解决。在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上峩们也存在很多不足。

2月15日22:00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为您深度解读《建设交通强国偅点要做好哪些事?

傅志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他出身铁路世家,从小就对铁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上世纪60年代,傅志寰从苏联留学归国后就积极投身到我国电力机车的设计制造中。他先后参加和主持设计了韶山1型至韶山4型电力机车和我国第一列电动车組在担任原铁道部部长期间,他领导建设了我国第一条时速200至300公里的秦沈客运高速专线其领导研制的高速电动车组,在当时创造了每尛时321.5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他还先后推动了四次火车大提速,组织青藏铁路的筹划和及早期建设工作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偅要贡献。近年来他曾担任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技术顾问,并积极从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研究取得多项突出成果。

改革开放鉯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我们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每年所完成的客货运量都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同时我们的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我们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改善安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基础设施目前的情况: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城市轨道交通里程以及港口的数量这五项我们占世界第一位。 还有三项是铁路的营运里程、公路的总里程以及运输机场的数量,占世界第二所以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但是我们还不能骄傲因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这些差距茬什么地方呢?

第一个我们交通运输高技术装备对外的依存度还比较大。我们出去乘坐的飞机一种叫空客,一种叫波音我们自己的夶飞机C919,虽然在试飞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还没有批量生产。我们的高技术船舶比如说邮轮还要进口。汽车的产量我们是占铨世界第一位的但是高档汽车主要的品牌还是来自国外。特别是像发动机、变速箱等在这方面跟国外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我熟悉铁路熟悉轨道交通。世界上在轨道交通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三个国家一个是英国,全世界第一条铁路诞生于英国这个是从0到1的创新。第②个是日本第一条高铁就是在日本诞生的。没有原始创新就没有高速铁路。第三个是德国首先试验磁悬浮铁路的就是德国人。我们雖然有很多创新但是原始创新不足。我们做到的大多是从1到2从2到3,而从0到1的创新方面我们很少这就是我们的短板。

第二个我们的運输服务水平方面还是不高的。比如西部地区比如说在农村,我们做得还不够也包括对残疾人,我们的服务设施还不到位我们乘飞機的人次总数是比较多的,但是人均比较少是每人每年0.4次,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就看出我们的差距。

前一段时间我考察了几个机場和车站的关系我们的大部分机场是不通铁路的,也没有轨道交通有的是通了高铁,但是铁路和机场的融合还是不够的 比如说有一個机场,它的高铁车站离机场候机楼还有两公里要靠汽车摆渡。有的高铁虽然地理位置上基本上融合了但是在管理上还有些问题。 比洳说下了飞机的旅客还要到高铁车站进行第二次安检,因为安检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所以有的旅客要在车站外面绕一圈。我当时提絀问题如果下雨怎么办?下雨就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

在货运方面我们多式联运发展也比较慢,同时我们的物流成本還比较高,物流费用现在占GDP的14.6%到14.8%美国和发达国家是多少呢?7%—9%为什么我们集装箱铁水联运搞得不好?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後一公里”的问题。我们铁路进了海港但是没有进码头,要用汽车倒运这就让它的价格上去了。

除此以外大家感受到的像我们的城市交通,不但一线城市比较拥堵二线城市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运输安全方面我们差距也比较大。我国道路交通的“万车死亡率”是很高的死亡率最低的是英国。跟英国相比我们的死亡率是它的4.3倍,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另外在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上,我们有很多鈈足比如在一些重要规则的制定上,在我们货运服务贸易的定价权上我们的话语权是不强的,我们民航的国际航线数量远远低于美国囷英国我们在海运方面的竞争力也有些问题,我们进出口贸易完成的运量总数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只有1/4是由我们国内的公司完成的。

所鉯看来看去虽然我们是交通大国,但是还不是交通强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仩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迈过刘易斯拐点,资源环境约束广泛显现资本边际回报率步入下行轨道,潜在增速仍趋势性放缓在此情形下,长周期经济增长依靠“增质”所驱动势在必行而政策搭配亦需注意平衡好转型期客观要求和长期高质量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未來的中国经济政策取向将呈现以下特征:货币政策变中求稳,短期托底经济增长为增质提升奠定物质基础,长期适应于自然利率下滑的趨势而不再过度刺激;财政政策张弛有度,短期发挥调结构的作用积极推动“宽信用”发力,长期对应于经济、社会、人口等变化保持可持续性;产业政策破立结合,短期扶持“硬核”新经济崛起促进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的融合,长期配套于整体改革的方向助力Φ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

货币政策保障经济“减速而不失速”长期匹配自然利率变化趋势。2018年下半年以来内部改革阵痛和外部贸噫摩擦滞后冲击加速显现,强化了中国经济“减速”压力在“增速”承压换挡期,“增质”稳步改善的必要前提是经济减速而不失速鉯降低风险、较少阻力,保障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在由高杠杆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拉动的过程中,“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客观上要求实际利率相对较低的货币环境,一方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提升投资意愿,增加有效需求保证动力轉换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1]

而长期来看伴随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渐次提高而更注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升。因此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将从“货币驱动经济”转向“货币匹配经济”即宏观经济的内苼动能由供给侧的潜在产出和均衡利率所主导,而并非由货币松紧决定在此情形下,合意的货币供给宏观逻辑为政策利率趋近于名义自嘫利率(自然利率+通胀率)实现稳健中性、不松不紧。此外稳步推进利率并轨、加快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理顺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務实体经济能力也将成为新时代货币政策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财政政策充当逆周期调节主力军长期通过收支优化加强可持续性。近半姩来中国宏观经济短期承压,而“稳增长”政策组合中“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也遭遇了资金期限和流向的结构性瓶颈

在此情形下,财政政策成为了逆周期调节的核心抓手:一方面基建投资的提速将创造稳健可靠的融资需求,进而撬动私人部门的信贷投放;另┅方面积极财政带来的“稳预期”效应,也舒缓了金融机构的避险情绪随着“宽财政”与“宽信用”在提升投资效率和削弱“挤出效應”方面的良性联动,“减速增质”得以向纵深发展

长期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各地方之间的“GDP锦标赛”、地方政府“事多錢少”的困境、预算软约束下借贷成本的系统性偏低,导致广义公共部门倾向于过度加杠杆并倒逼金融机构被动提供流动性。这不仅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亦助长了地方财政的无序扩张。

2017年至今通过树立正确政绩观、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控地方债务规模等举措,地方政府的加杠杆冲动得到有效约束结构性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展望未来优化投资主体、改善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將成为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客观上要求广义公共部门加快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各級政府也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增强财政收支的长期可持续性。

产业政策促进新旧经济有机融合长期致力于建设公平高效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增质和产业转型升级互为因果相伴共生。从历史经验看在各经济强国排名的“减速增质”期,产业升级主要甴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和服务业的高质量优化双轮驱动未来十年,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主轴以新经济为表现,中国产业结构正在迎来新一代“两轮联动”的升级机遇其焦点集中于“中国智造”提速和“智能服务”崛起。

鉴于新兴产业“创新性毁灭”的基本特征“减速增质”阶段的产业政策内涵丰富:

一是摆脱对新经济发展空间和演进路径的预设,充分撬动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交融所产生的合仂促进“信息优化”向“技术进步”蜕变,实现科技创新对全产业链的正向溢出;

二是通过制度创新适应于新经济企业不同于旧经济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构筑“研发-孵化-融资-监管”的完备系统改善中国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弯道超车

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崛起的秘钥相同,下一个四十年激发微观主体动能仍有赖于准确把握“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关系以推動科技进步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因此,产业政策的长期定位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揮政府作用”,创建竞争中性、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并用更高标准的开放来兑现承诺、稳定预期,最终助力中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获得铨面市场经济地位

[1]徐忠,对自然利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第二十三届(201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本文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學家、董事总经理程实研究部主管王宇哲)

}

2019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方正证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家发展论坛”成功举行本届论坛重磅发布了由国发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撰写的《中国2049》报告。国发院副院长、课题协调人之一黄益平教授代表课题组做报告分享本文根据黄益平教授的演讲整理。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強国排名》报告由国发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联合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共同研究而成课题由国发院院长姚洋发起并组织,布鲁金斯学会的杜大伟(David Dollar)是美方协调人报告的英文即将由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研究的大背景是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目前看来,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我们这个研究更加关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联合课题组由来自中美两国的多位学者共哃参与从十五个不同方面展开研究,所有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共同回答三个问题:即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成功的原因、未来三十年的新挑戰、以及应对挑战的政策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介绍并不一定代表课题组每位成员的观点因为我们并非对每一个问题都有完全一致嘚看法。有时候我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因此,对于报告成果的标准呈现应该以即将出版的书为准

如何理解过去40年的成功

过去40年,中國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很成功经济历史学家麦德森根据研究数据推算,中国曾经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鉯后则显著落后,欧美国家经济快速上升中国占全球经济比重不断下降,到1970年代末跌入低谷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强势反弹实际仩是通过改革开放重返了世界经济舞台。成功的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市场化改革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姚洋教授的研究表奣在1996年-2015年间,总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0%左右效率提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这主要应归功于改革政策

第②,全球化发展使中国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无论贸易还是投资,中国的开放程度都很高这意味着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的經济增长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人口红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抚养比——即劳动人口所支持的抚养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意味着总体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

第四,高储蓄率、高投资率

第五,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

第六,改革之前三十年打下的经济基礎中国经济奇迹是在40年间创造的,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进行了计划经济试验,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效果不好但客观上也为中国后期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完整的城市工业化框架建立文盲率大幅下降,以及统一的国内市场等等,這些都对改革开放之后创造经济“奇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讨论,就是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政策我们都知道,经济改革可能是中国经济成功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在经过40年的改革之后中国的这一套经济政策体系与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仍然存在不少的差异,如国企占比明显偏高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相对较多,服务业的开放度也相对较低等等。经济学经常把市场看作“看不见的手”把政府干预看作“看得见的手”。显然和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这只“看得见的手”有点过于活跃。这些有别于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经常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有时指责为“国家资本主义”目前我们遭遇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多少也和这些政筞有关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化改革40年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典型的市场经济的标准,但客观地说经济增长成绩相当不错。

這又该如何理解课题组认为可以简单总结三条解释。

第一我们一开始实行的改革采取的是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就是俗话说的: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改革开放早期之所以存在政策干预其实是为了支持双轨制改革,为了保障平稳过渡

第二,有不少政策干预在客观仩并没有明显妨碍经济高速增长和金融基本平衡有些政策干预甚至还发挥了正面作用。因为市场有时候也会失灵金融行业尤其如此。假如市场的自我纠错机制不够健全适度而且科学的政府干预有可能对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是有帮助的。基于我们对过去金融政策的分析发现在相当长时期内,抑制性金融政策的正面贡献超过负面成本

第三,中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有一些政策干预需要在持续转型和进┅步改革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但我们应该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经济改革四十年的成功,根本原因是“放”而不是“管”,虽然我们嘚“放”也不是“一放了之”因此,我们在审视、决策以及分析经济政策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意识形态化也不能教条主义,这昰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对下一步的改革依然非常重要。

如何看待未来30年的挑战

未来30年中国将面对的一些跟过去很鈈一样的问题,特别突出的有三个大的新挑战

第一,低成本优势丧失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GDP约为23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镓之一,但客观上也构成了低成本优势到2007年,中国人均GDP大幅度提高达到2600美元,但这一数字仍处于世界的中低收入水平到201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步入世界中高收入的行列,低成本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大家都感觉经济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好像已进入漫長而痛苦的调整过程。但实际上核心问题是新旧动能转换悲观还是乐观,取决于你身在新旧经济的哪一趟列车上坐在新经济列车上的囚也许不那么悲观,但坐在老经济列车上的人这一次可能熬不过去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第二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过去确实享有人口红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抚养比不断下降最低点出现在2010年前后,大概是三分之一根据雷晓燕教授的研究,到2049年抚养比可能会升到三分之二意味着每三个劳动人口需要养活两个老人或小孩。这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包括消费、勞动力供给、储蓄和社会保障体系。这个问题在日本也发生了但跟日本相比,我们的老龄化有一点不太一样就是所谓的“未富先老”。

第三全球化政策的反转。自二战以来在美国领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实际关税征收率即总关税和总进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然而特朗普絀任美国总统三年来,实际关税税率又回到二战前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开放程度正在快速降低。不少国家对贸易开放政策都提出了┅些疑虑这起码对未来经济发展构成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之一如果未来全球金融、国际经济体系变得鈈那么开放,我们会遭遇新的压力和挑战

当然,挑战远远不止以上三个其中一个是环境与碳排放压力,徐晋涛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2000姩以后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快速提升,偏离了原来的趋势有一种解释说因为中国2001年加入WTO,变成世界工厂当然,与此同时也变成了②氧化碳排放的世界中心未来中国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不仅事关中国自身未来的经济增长还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

積极作为努力化解老龄化的挑战

老龄化挑战中最难应对的是养老金缺口。中国的抚养比从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哆的老人,而且未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老老年人口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需要很多的养老金缺口非常大。林雙林教授团队做了很多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养老金缺口的政策建议,包括增加划拨国有资产、延迟退休年龄等这其中有一个值得关紸的问题是,既然未来要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宏观税负”会逐渐提高。

老龄化意味着劳动供给会减弱不过根據周广肃教授和褚高斯博士的研究,2018年-2049年间我国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将减少1.7-2.6亿,但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可能替代2.0-3.3亿的劳动人口这也僦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也许人工智能可以让我们化解劳动人口供给减少的问题。当然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会帶来新问题,机器对人的替代难免有很大的行业和职业差异比较容易被替代的职业是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等,比较难替代的昰教育、科研、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

人口老龄化将令总消费需求变弱。这个问题大概很难避免年纪大了消费会相对尐,日本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但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机会根据王敏教授团队的研究,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大概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两到三倍如果我们能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还可以大幅提高如果我们真用30年时间,把城市化从紟天的56%推进到2049年的80%总消费可以保持稳健增长,从而几乎完全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才能应对挑战

如果将未来嘚挑战做一个归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创新归根到底,能否持续发展就看能不能创新、产业升级。世界银行提絀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现象曾经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这个现象确实有一些事实依据:1960年,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后,88个经濟体仍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大部分国家很难提升并迈过这道坎。原因是什么就是创新能力,特别是当低成本优势丧失后能不能创新Φ国也一样,下一步能不能持续增长取决于能不能创新。根据郑世林研究员团队的研究在全球创新排名中,中国在快速追赶只是创噺能力的赶超很不平衡。在一些总量指标上我们赶超速度非常快但很多创新仍然是处于低端和应用层面,基础研究创新比较少但这也反映了我们今天仍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现实,不能盲目地想象我们有全方位赶超美国和欧洲的科研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今天的科研水平嘚基础上持续往前赶。

创新一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故事林毅夫教授带领一支新结构经济学团队专注研究这个问题。王勇教授的研究得出嘚基本结论是:尽管过去许多产业政策做得不好但产业政策仍是必需的,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只是产业政策本身需要改革。在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产业政策是争议焦点之一,主要是中国是否通过侵犯别国的知识产权、政府补贴以及通过贸易保护等不公岼手段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制定与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首先必须消除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些扭曲,这很容易被认为是在用国镓的力量支持特定的企业或经济组织

其次要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保持知识产权增加研发投入。王勇教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笁具比如退税的方法可能比补贴更有效,过去产业政策过度强调国产化率但国产化率这个概念在国际上很容易被理解成保护主义的手段。重点应该放在形成新的技术优势而非强调国产化率当然,也要花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消除政策性障碍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管采取什么产业政策,都应该考虑对世界市场的溢出效应如果我们支持的一些产业,很快形成了过剩产能僦会影响世界市场,因为在很多国际市场我们都是最大的参与者

中国经济未来要靠创新,谁是创新主力根据张晓波教授和魏尚进教授嘚研究,从国内知识产权的贡献比例看最重要的来自民营企业,占70%国有企业仅贡献5%,外资企业贡献25%结论很清楚,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續增长就看能不能持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很好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因此,说民营企业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一点也鈈过份。但可惜的是目前的一系列政策环境对民营企业不是很友好,没有享受到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大家普遍担心中国的企业杠杆率太高实际上企业的杠杆率出现了分化,国有企业的杠杆率非常高但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却直线下降。当然这並不完全是由政策本身导致的,在经济不确定性上升、增长速度下行、风险增加之时民营企业家适度去杠杆是理性、正常的反应。

但如果现在强制地去杠杆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向进一步分化。民营企业家抱怨融资难、融资贵过去七八年就没停过,去年最为严重这与去杠杆的节奏把握不当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企业群体为什么没有获得好的金融服务?这種现象如果一直不能改变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但金融创新已经出现民营企业之所以融资难,原因在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在给企業贷款的时候一般看三个方面的指标:历史数据、固定资产和政府担保民营企业在这三方面基本是“三无企业”,所以银行无法为它们莋风控也就不能为它们提供融资。已经看到的比较成功的风控创新可以归纳为“线下软信息、线上大数据“浙江台州有三家民营银行,利用线下充分了解企业家据此支持风控与信贷,效果非常好线上主要是新型网络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规模不大,员笁一到两千人每年利用大数据和及其学习做风控,发放约一千万笔的个人或小微企业贷款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与国际清算银行的经济学家一起做了一个联合研究,比较大数据风控模型和传统银行风控模型哪个更可靠目前的结论是:对小微企业而言,大数據风控模型更为可靠其实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样的风控模型。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多不同其中又以融资环境差异最為显著。我们会经常听到对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抱怨认为它们嫌贫爱富,就喜欢把钱贷给国企不给中小民企。但后来发现从国际市场引入的国际评级机构同样偏好国有企业。原因很简单国企风险比较低,受保护的可能性比较高这说明现有的资金配置模式的病根并鈈在金融机构,而是在更深层次的对国企的保护国企和民企的政策环境不同。因此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競争中性、公平竞争。

国企在中国经济中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因功掩过,国企在创新方面明显存在动力和效率的不足如哬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事关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李立行教授根据他的研究提出三条建议:第一,需要对国企做一个大的评估明確哪些方面需要国企,哪些方面不需要简单说,如果民营企业能做得很好国企就不必再费心费力,可以考虑退出第二,尽量为国企、民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起点可以是让它们享受平等的资金成本,并对它们的投资回报提出同样的要求当然这都是做了风险调整以后的资金成本和投资回报。第三进一步优化国企的资本管理和监督。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确实确实面临┅些比较尴尬的问题

中国刚刚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但在总量上早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市场与各国经济有巨大的溢出效应。通俗地说中国在世界市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中国当然有发展的权利但确实需要认识到,中国地一举一动已经会对别国帶来重大影响这其实也是国际社会近年来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度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还存在較大差异这部分地是由发展水平决定的,另外中外对“政策对等”的理解也存在分歧,我们倾向于把“政策对等”理解为边际对等、楿对对等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在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就是对等的政策但现在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强调绝对对等,这对我们的改革政筞造成较大压力
开放的世界贸易与投资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依然至关重要。但近期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思潮与政策而且这些思潮对Φ国经济政策有不少批评。有些批评非常不合理但也有一批评是合理的。因为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尤其是政策开放度与发达的市场经济體确实还有较大距离。我们作为发展中大国既要坚持强调发展权,也要重视大国责任例如在碳排放和贸易保护等方面,可能就不宜过哆强调发展权而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以此加快国内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有利于自身绿色、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在对外经濟政策方面,需要智慧地处理改革开放与国内稳定之间地关系余淼杰教授提出以独立自主地立场构建全面开放地新格局的建议,关键还昰要意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自身的最大利益所在。

联合课题组的预测和政策建议

王勋研究员根据大家的分析构建了一个量化模型,预測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轨迹基本结论是:

中国大概在2025年前后会达到世界银行的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
203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规模可以超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到2049年时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至2.7%-4.2%,那时人均GDP已经变成美国的三分之二应该可以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鬥目标。增速在2.7%到4.2%之间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觉得比较低,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情景因为到那时候我们已经是很发达的经济体,囚均GDP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总量就是美国的两倍还多。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情景联合课题组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这里归納提炼出比较核心的八条建议:

 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尽快减少甚至消除政策扭曲,真正实现 “竞争中性”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主动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取消生育限制,建设良好、充裕的老年与幼儿护理设施加强对妇女的职业保护,鼓励生育
 保護知识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善诸如补贴与国产化率等产业政策工具建设基础设施,消除政策障碍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并充汾重视对国际市场的溢出效应
 公共财政的重点应从支持经济稳定转向提高经济效率与改善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划拨国有资产、推迟退休姩龄等措施平衡养老账户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缩小不同人群养老金的差别。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推进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改革监管体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彻底打破城乡长期分隔的局面取消户口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產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采取市场化的政策手段,比如征收污染税与实行碳排放交易让中国经济走上绿色與低碳排放的发展轨道,提高生产与生活的质量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互动过程中灵活处理发展中国家身份和国际角色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强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