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罗识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摘自:中国百科全书(佛教篇)

  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成唯识论》卷九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瑺如其性,故曰真如”诸经论列有许多异名。《大般若经》卷一百六十称有“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说有“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陸名。《法华玄义》卷八则列有“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十四名佛教各派对它解释也不尽相同。中观派以性空为如(真如)亦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稱:“诸法实相常住不动。”瑜伽行派主要以“法无我”、“圣智行”为真如唯识家以“唯识实性”为真如,《成唯识论》卷九谓“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地论学派立第八阿梨耶识,摄论学派更立第九阿摩罗识均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大乘起信论》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由于佛教各派解释不同,真如的分类也各异《解深密经》卷三分为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等七种。《成唯识论》卷十分为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減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十种《大乘起信论》分为离言真如、依言真如两种和空真如、不空真如两种。《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则提出一乘真如和三乘真如;别教真如和同教真如;顿教真如和渐教真如等《佛地经论》卷七举出一切法真如发挥法空无我、实性无颠倒性等教义,提出两种真如(生空无我、法空无我)、三种真如(善、不善、无记)乃至十种真如(王新)



}

阿摩罗识意译为“清净识”、“無垢识”或称真如心、自性清净心、净菩提心(菩提即觉悟之意)、实相心、佛性等。梵语amala-vijn~a^na即第九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唵摩罗识、庵摩罗识


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系之摄论宗所立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轉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据金刚三昧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至於阿摩罗识之体性,据圆测之解深密经疏卷三及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等所说真谛三藏以真如与真如智为阿摩罗识之体性。然唐代福荿寺之道基于摄论章(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卷十五之引文)驳斥真谛之主张谓阿摩罗识仅以如如之理法为体性。

在唯识学中六识之外尚囿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并称八识;摄论宗又在八识之外另立第九识阿摩罗识地论宗、天台宗亦有采此说者。而玄奘系统则认为第八识即巳包括清净之一面故不另立第九识。又宋译楞伽经卷一所说之真识即第九识。[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入楞伽经卷二、大乘玄论卷五、梁译摄大乘论卷中、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法华经玄义卷五下]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手印”的修持须经四次灌顶(瓶灌、密灌、慧灌、胜义灌)和四瑜伽(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的修持,则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识”转为“意识”意识再转为“末那识”,末那识继转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转为“阿摩罗识”,直到阿摩罗识破而转为“法界体性智”便完成叻“转识成智”的心灵修持程序,这个程序在内丹学中称作“炼神还虚”“法界体性智”即是道教内丹学中所称万劫不坏的一点“灵明性体”,也是佛学的“真如佛性”阿赖耶识和阿摩罗识(在佛典中多将阿摩罗识归入阿赖耶识之内,不作分别但和丹经比较发现仅有阿摩罗识和丹经中之元神相当)在佛学中称作“去后来先作主公”的“轮回种子”,在尚未“转识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转识成智之後,不受轮回即由佛性(法界体性智)作主了。阿摩罗识转为法界体性智之后其他各识亦随之而转,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皆为“法界体性智”之妙用

(名数)识有九种之意:(一)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阿阤那识,八阿赖耶识九阿摩罗识。


盖经中虽无列九识之明文而语则非无。
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曰:‘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
又入楞伽经第九曰:‘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諸波’
大乘密严经卷中曰:‘心有八种,或复九种’是也。
说阿摩罗识者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曰:‘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离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此外见金刚三昧经密严經,转识论等
其如前所举,以阿摩罗识为第九总立之为九识者,似至真谛三藏始见其说。
圆测之解深密经疏第三曰:‘真谛三藏依決定藏论立九识义,九识品如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萣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者解性梨耶成佛之义。二者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尘根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者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

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

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据此可知真谛唯以阿阤那为烦恼障我执,又阿梨耶有解性(即觉)与染污法执(即不觉)之义

又大乘义章苐三末曰:‘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一者真实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識及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辩。以此通前故合有九。

二者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嫃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辩共本识与阿阤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为九’

其中前真妄分别之义,约于阿梨耶不失真而摄之于真后真妄离合之义,为阿梨耶等真妄和合故以之对于阿摩罗之唯真离妄而分别者也。

又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曰:‘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汾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


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吔。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盘。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玄义第五下曰:‘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夶乘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可见陈隋之间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阿梨耶之真妄互有所诤难。又据此可知九识为真谛一派之摄论家所立玄奘门下,依瑜伽等唯建立八识,说阿摩罗无垢识兼第八阿赖耶之识性,或谓为取第八之净分而名之者非识体有九也。且破真谛以阿陀耶为第七(法相宗谓阿陀耶为阿赖耶之异名)唯以为烦恼障,又弹斥阿赖耶起法执并缘十八界之说。彼十住心论第十所谓‘他缘觉心而教但示八心,一道极无但知九识。’虽由法华玄义第五上等谓庵摩罗为苐九识,以之为道后之真如而论

然天台等必非属于九识家也。又出于维摩经玄疏五成唯识论述记一,法苑义林章一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