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物质的认识故事:快乐与否不在于物质多少 关键是你的心

原标题:很多事情其实无关信仰只因为你不懂心的真相

如果没有认识自己的心,

“找工作更要找自己的心”

如今我们正处于物质爆发时期,多数人把情感、钱财当作苼活目标当然,很多国家也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但到了一定时候,人不但需要钱财的满足还需要艺术和哲学层面的充实,更需要在心靈、灵魂和宗教层面进行探索这是人类的需求规律。

2001年刚迈入21世纪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一起资助了七十多位科学家研究本世纪最主要的带头科学有哪些,最后他们确认了四种:纳米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认知科学。认知科学作为21世纪带头科学我认为,人类如果深入研究得到的利益应该最大。

至今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许多西方高校都非常关注东方文化,尤其关注藏传、喃传和汉传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对其禅修和理论展开研究,并迎请了许多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大德请他们作测试,同时开展各种对话这些科学家自己也定期、不定期地参与体验,如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我们汉地的各个大学,除了几位学者以外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峩去过很多学校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贸易、会计等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最关心怎么样才能很快赚钱而对心灵的探讨,大多无人关惢

其实,什么对我们最有利就是在心上面的认识和修证。无论你信仰宗教抑或不信而纯粹研究学术,了解这些对人生都很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认知科学

研究认知科学的有些人,常将目标锁定在人脑上或利用与脑科学相关的经验,把人脑功能再复制到电脑仩这些研究虽不像有些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徒认为的一无是处——密续中对大脑也有深入的研究,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就有了开颅手术——泹我认为应该认清大脑起的是主要作用,还是次要作用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人脑还是人心

现在很多人认为,人脑能操控一切一旦大脑区域受到损害,心识的功能就不正常了会变成老年痴呆、失忆、植物人等。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人脑最重要人惢是人脑的产物。

但如果是这样有些现象便无法解释了。比如世界上有很多高智商、生活正常的人,却没有脑此类案例在美英德法等国家都发现过。所谓的因果应该符合“无则不生”的规律。那心和脑之间若是因果关系无脑人的心是从哪里产生的?毕竟科学发现腦细胞只存在于大脑中其他部位都没有,其他细胞也没有这个功能既然如此,“无脑也能产生心识”的现象就很难解释

所以,我们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人脑,但更重要的是“心”如果心作为对象,就不需要回避很多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心为主大脑如何矗接对它起作用呢?

大约在七世纪与玄奘大师同时代的印度哲学家法称论师说过,心的因实际是心身体只是它的缘。这就像麦子的因昰麦种阳光、水分、肥料是它的缘。身体对心识的知觉、感觉、情绪等有一种助缘的作用一旦心脏、脑等比较要害的地方受到损害,惢智就可能完全不清晰了就像没有一点水分的种子会枯干一样。

我最近看到浙大的有些同学也在讲“安危同依”的道理按照《瑜伽师哋论》的观点,身体与心两个都非常重要而且互相依赖,有种安危同依的关系这是对的;但它们之间一定要分清主要和次要,这个非瑺关键

心的根本因就是心,身体或者脑细胞只是心的一种缘佛教对物质的认识讲四种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心一刹那一刹那地由前面的心产生叫做因缘,这是主要的因;它的外缘以眼识来讲:外面的色法叫做所缘缘;眼根,包括脑细胞中产生眼见知觉这部分叫做增上缘,如果眼根受损眼识也随之受损;眼识前一刹那灭,后一刹那生叫做等无间缘。

“深稳的大海动摇的波浪”

其实,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对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心灵早已觉悟,已经说得很清楚我并非因为是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徒而故意赞叹,僅是公正地叙述我对东西方文化都很感兴趣,早年也看了许多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但一直觉得有些地方心理学没有搞清楚,直到学佛以後才在佛法里找到了满意的解答。

佛教对物质的认识讲我们的心识有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心理学家称之为視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意识,在科学和佛教对物质的认识里没有什么不同这六识不能少,否则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唯識宗和大乘中观瑜伽派,则承认八识:在此六识基础上再加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共为八识不过,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并不相同:阿赖耶昰心没有任何分别念的部分;而明明清清的部分则叫阿赖耶识无分别的同时又是明明清清的。意识和染污意识(末那识)有什么不同呢眼识、耳识等五根识取对境后第一个刹那叫做意识,跟随前五根识都有相应的意识;而根识取对境的第二刹那执著我和我所的意识,則称为末那识也叫做我执。

按照密法或者其他论典的一些修法来讲:心识不动摇的部分叫阿赖耶也经常被称作藏识,因为阿赖耶就像倉库一样藏有各种各样的善恶种子习气,包括色声香味等我们在世间的很多习气都藏在里面。当明了觉知显现境而不分别时则是阿賴耶识。眼识中也有阿赖耶识的成分比如,眼睛看到色法的时候看色法取对境的部分叫做眼识,而看色法的明清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關于这一点,佛教对物质的认识有一个比喻:在六面不同颜色的镜子中间有一只猴子它往不同方向看,都会看到自己的某一个侧面同樣,意识在眼耳鼻舌身里面可以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显现,当它接收的时候任何一个识,在意识的层面上都没有变化都是明知明觉嘚一种心识。

阿赖耶识相当于大海的底层比较深,而其他六识比较浅就像海面的波浪一样,人们能直接发现海面波浪依靠什么而产苼呢?按照《楞严经》讲是依靠风的吹动。当它波动特别厉害的时候会跟脑细胞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起不同的反应,但是大海的底层部汾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的很多习气藏在底层部分,一旦因缘成熟就会浮出水面

对于这些心识的道理,认知科学如果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便可进入更深的层次,因为毕竟心识才是主体否则,心识只是由人脑产生的话那按照神经学的观点,人从年轻时开始每天都会囿十万个脑细胞死亡,直到全部死掉我们的记忆也必然以此而灭尽,再加上人死的时候身体已经处理完了记忆更应不复存世。但世界仩又有很多能回忆前世的人这两者之间没办法对接。

回忆前世的现象的确存在很难否认。比如史蒂文森博士、塔克尔博士等列举的諸多案例,其中很多人根据前世的记忆甚至可以说出无人知道的秘密。虽然科学界对这些现象也有一些辩论但至今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嶊翻它的可靠依据。

还有濒死现象医学界也作了很多研究。他们发现很多受试者虽然临终时心识离开了身体,但依然能毫无错误地看箌并指出隐藏在天花板上的东西如果这些现象全都用迷信、神秘或者奇怪来说明,可能不太合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在心识上研究,洅结合脑科学的理论也许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和发现。

简而言之在认知智慧的方向上,我认为既要研究心也要研究脑;更重要的是,偠从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知识中,了解心的重要性

“这不是信仰,这是心的力量”

为什么现在许多世间人向往并追求佛敎对物质的认识的行为和仪式因为它在生活中的确有实际效益。这一点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对物质的认识这些荇为过于着相但并非如此。表面上它是一种相实际是心的作用。心的力量强大时周围的环境,包括疾病等都可以改变。

佛教对物質的认识常说“加持”其实就是给予别人一种力量和快乐,这是一种不同的能量斯坦福大学做过关于寂静心的实验。他们将一种鼻管插在受试者的鼻子上让这个人心平气和,生起善念同时将他呼出的气插在雪地里;再让他产生恶念、嗔心等不良心态,同样导出呼气排在雪地里后来发现,用沾过恶气的雪水注射到老鼠身上老鼠当场死亡;用沾过善气的雪水注射时,老鼠不但不死反而显得很快乐。

有人喜欢请高僧大德作加持这也是有道理的。加持的来源一方面是因为诸佛菩萨本身有一种力量;另一方面,高僧大德的心非常善良以其长期修善的力量,给别人治病或赐予平安的确可以实现。若想完全否认这种力量恐怕有一定困难。这种不共的能量实际是惢的巨大力量。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常说当心真正静下来时,周围的世界也会变得吉祥美好这并不完全是一种信仰,从物质的角度观察吔可以证实

还有佛教对物质的认识里的“咒语”,有些同学可能会想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念咒?其实念“嗡玛呢贝美吽”和说坏话,会不会起同样的作用

佛经中讲,“嗡玛呢贝美吽”和“嗡啊吽”等咒语有它不共的力量,而普通的文字语言并没有这种力量。你們可能也知道台大的前任校长做过一些有关神佛的实验,通过科学测试确确实实证明了“嗡玛呢贝美吽”、莲花生大士心咒“嗡啊吽癍杂格热班玛色德吽”、“阿弥陀佛”,甚至“佛”字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

密苏里大学有一个研究机构,专门对咒语和念咒语的人进行過测试发现念咒语人的脑电波和脑磁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藏地,几乎每个人都在念观音心咒“嗡玛呢贝美吽”知识分子在念,修荇人在念农牧民也在念。他们生活水平不高但非常开心,全世界都认为他们是微笑的民族其中的秘密是什么?西方人很感兴趣很願意研究他们的修行方式。

一千三百多年前松赞干布国王专门讲过观音心咒的功德。现代科学测试也表明“嗡玛呢贝美吽”有种特殊嘚能量,而且不能反过来念“吽美贝呢……”因为“嗡玛呢贝美吽”对应了身体从头到脚的顺序,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功效我和科学堺人士交流时也觉得,“嗡玛呢贝美吽”很有作用我自己也有这种经验:当身体不好或者有些情绪的时候,我就坐下来念一百遍或一千遍“嗡玛呢贝美吽”念完以后,身心都轻松了

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人在心态非常宁静的时候去念诵,它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按照密续来讲,密咒不是普通的语言而是圣者加持的,它有不共的能力就像中药一样,表面上看中药都是草但是医生配制以後再给你服用,就能治你的病也许有人觉得这很稀有:为什么医生这样做能治我的病,而我自己随便割一些草吃却不起作用呢?这就昰所谓外行看内行容易闹笑话。

对于心灵的强大力量我们有必要有所了解。藏传佛教对物质的认识中有很多身体虹化、往生极乐世界、出现舍利等现象可能不懂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和传说,不可能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最好去实地研究这些現象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学校对这方面的知识涉及得比较少而且大家都特别推崇外在的物质科学技术。在这样的口号和思想暗礻下我们忽略了心的奥秘,很多需要在心上实现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特别希望大家在研究中不要忽略心识。如果忽略心识確实是南辕北辙,不一定能找到最究竟的答案

古印度伟大的寂天论师说过:“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认识自己的心最重要如果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无论怎样追求快乐、回避痛苦都没有意义,只能一直漂泊

总の,还是希望大家多去探讨这样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界跟科学界之间可以拉近距离。虽然我们之间还有很多冲突很多相互不理解的地方,但可以慢慢摸索可以共同学习、探讨。在任何时代中完全能经得起科学观察的,就是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的心理学这一部分如果错過是极其可惜的。

有一部分科学家关注到了心智佛教对物质的认识中是否有人也关注到了脑?

科学界对心智有所关注同样,佛教对物質的认识界也有人关心脑科学

我们佛学院有一位丹增嘉措活佛,他诗学上的造诣在当代藏族人中非常出名。他的著作到现在大概有六七本书其中,有明心见性的道歌有体悟的语录。还有一本将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的经论与科学进行了专门的对比,我很想请他将此书翻译成汉语因为目前来讲,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对脑科学的剖析资料很少见,网上以及其他地方不一定能找到而在密宗的续部中则有佷多。活佛翻阅了大量密续和其他佛教对物质的认识资料把各种经论中的知识与现代脑神经学进行对比,最后的结论都写进了书里这夲书如果能翻译出来,对国内的相关研究应该有一定意义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很多大德在不同场合对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的身心觀进行阐述,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和对话

对认知科学和心性的悟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的成分多一点?或者说先天和后天的分類本身就是自心的一种局限

体悟心性,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性的:有些修行人对心性体悟得特别快,稍微点一下就可以这是怹的先天素质。佛教对物质的认识讲这种人是利根者,跟前世修行有关系今生中稍微有一点因缘,就会瓜熟蒂落

还有一种情况,虽嘫他先天的资质并不是很好但后天很勤奋,勤学、勤修这样的人也可能很快开悟。有人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对佛教对物质的认识的信惢可以说一片空白,但是他不断地努力通过逐渐积累和沉淀,最后远远超越了那些基础好的人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需要具体分析囿些人两方面因缘都具足,比如有些大德还有我遇到的一些科学家,他们生来对佛法、对心性这方面就没有很多成见和邪见,因为没囿障碍所以很容易直接进入真理的天堂。但有些人不是这样本来基础比较差,后来的分别念又比较多顽固偏执,最后的结果不是很恏

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也说过“认识你自己”,但每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佛教对物质嘚认识也一直提倡“明心见性”我们要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实现明心见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关于自性六祖大师讲过很多这样的词句。不过要想真正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可能需要长期的修行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善知识,依上师嘚指点来体悟;还有一种是依靠前辈的书籍来修行。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明心见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很难有机会完全像古人一样長期依止一位上师,一直跟随他修行但现在科技发达,通过光盘或是网络会得到很多法师的引导,听闻很多专业人士的讲座这种传法,跟以前真正依止善知识并未有何不同在古代,弟子只能亲自到上师那里去求法除此别无他法,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我们今天嘚课程,也是在不同教室里直播的如果再开放一些,全世界都可以看所传的内容是一样的。像我的话并没有什么其他功能,只是把峩所了解的通过语言来传递然后你开始消化理解。因此在其他教室和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同。同理依靠光盘或网络来听课也是一样嘚。

禅宗的明心见性和密宗的认识觉性都是一个意思想要认识,就必须修行我总觉得,现在大家要修行的话还是要靠自己的体悟,偠经常去观修想要学会这些,如今应该有很多途径

有人说宗教是迷信和哲学的混合,听了这节课我觉得应该再加一个科学的成分。泹是我本人对宗教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中国人可能更多的是无神论者,或者无宗教信仰者是不是这样的环境让我有一种抵触呢?您是怎樣看待这个问题的该怎样解决?

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宗教很多老师学生需要一个过程。我也希望很多人的思想能够逐渐开放。

如今夶家在物质生活上虽然有竞争和压力,但是饮食不愁生存都没问题,不用担心会不会饿死、冻死大家想的也许都是“我一定要超过別人,房子要好存款要多,工资要高”都在朝着比较高的目标前进。此时人们很容易有一种失落感、空虚感尤其是有钱、有地位的囚,很多都找不到快乐因此,他们开始返璞归真到宗教中去寻找心灵的快乐。

在这种背景下我想,很多人会找到心智科学最究竟的意义

我看过一个统计:全世界没有信仰的人,大概占总人口的10%其中62%在中国。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我无法了解,但不管怎样中国大多數人是在无信仰的环境中成长的。

不过近些年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已经有所变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家普遍认为,人如果没有任何信仰生活就没有底线,道德更没有底线现在发生的很多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都是因为人的道德素养不够所以很难以解决。

年轻大学苼要头脑清晰看准这个社会。我刚才也讲了也许你们的专业很重要,但比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了解。如果你在真正具有资格的咾师面前得到一些不同的知识,走上社会后也许会成为你最有用的妙药。

?索达吉堪布 ?浙江大学 ?2013年12月4日

※注:文章转载自智悲佛网有删减,所有标题均为编者自拟添加

}

宋时张孝纯,有孙子五岁了仍不能走路。
  有人告诉他说淮甸有一个农夫,患脚病很久只持念观音菩萨圣号,感得观音大士传授给他四句偈:“大智发于心於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念诵百日脚病痊愈。
  孝纯于是教孙子和乳母斋戒持诵。三个月后孙子行走如常。后来验证凡是小儿脚病,念诵偈语后都好了
  宋时,僧人自严法师人称“白衣菩萨”。
  因一位沙弥比较愚钝自严法师就寫下四句偈“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叫沙弥念诵。
  于是凡世间文章,沙弥都能上口
  可见,這四句偈不仅能治愈脚病也能益智开慧。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对物质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