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是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还是散文

原标题:《红岩》两篇散文入选《2017散文随笔选粹》

华龙网6月28日9时01分讯 近日出版的《2017散文随笔选粹》收录了原载于2017年《红岩》“中国文存”的两篇散文:筱敏的《山坟》(2017年1期)、毕星星的《上一辈人》(2017年3期)。

该选本是北岳文艺出版社重磅打造的品牌年度文学选本精选了2017年度发表在各大文学期刊的28篇散文随笔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涉及广泛内容有深度,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读性来讲,都极具代表性

由此可见,《红岩》“中国文存”栏目的影响力正在逐日提升稿件质量也在稳中求进。

}

北京师范大学研讨在场主义散文
   记者从网上获悉日前, 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散文评论家黄开发,召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讨在场主义散文研讨发訁整理稿《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前途》刊登在《红岩》杂志2008年第5期。同期还刊登了著名散文评论家李怡《不同的心灵不同的可能》,及评论家姜飞《虚幻的推倒与重建——评周伦佑〈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
2008年3月8日,以眉山作家周闻道、著名文艺理论家周伦佑为首马叙、风吹阑叶、朴素、李云、米奇诺娃、杨沐、宋奔、张生全、张利文、沈荣均、周强、郑小琼、赵瑜、唐朝晖、黄海、傅菲等为成员的18位在场主义散文同仁,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首发《散文:在场主义宣言》一石击起千层浪。随后《新散文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乐趣网》、《读者网》、《中国美文网》、《新散文•散文中国网》、《红袖添香网》等汉语网站纷紛转载;《花城》、《美文》、《青年文学》、《小品文选刊》等重要文学期刊,相继以专栏或重点作品形式推出了一系列在场主义散攵理论和散文作品。2008年6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在第61期以两个整版——第六版《作品》、第七版《理论与争鸣》版隆重嶊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及其作品。
  [附录] 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出路
   主持人的话:这学期我给北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7級硕士生讲“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在课堂上讨论了诗人周伦佑先生的论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言稿。
  诗人周伦佑即将在《红岩》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散文的长篇论文主要是通过梳理散文的概念来提出他关于散文的主张。正好我要讲中國现代散文概观其中包括现代散文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周先生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我预备讲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文本,我们就此進行讨论这比我单纯地在课堂上讲效果会好得多。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影响巨大,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不相上下我们只要想想《新圊年》时期的杂感,《语丝》时期的杂文和30年代的左翼杂文、言志派小品,就会感到此言不虚在现实生活中,散文也一直拥有最广泛嘚作者和读者散文体式自由随意,是最接近我们日常表达方式的文学话语往往能够随物赋形,写作和阅读都非常便利在当下的网络時代,就盛行着网络小品和博客文这样新的散文品种散文就像无所不在的绿草,只是不像花朵和树木那么惹人注目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散文的研究在四大文类中恐怕是最少的关于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戏剧的概念大家都比较明确,谈到散文时我们却一头雾水┅开始我想在讲完概观以后,再进行讨论但怕束缚了大家,我希望看到一个众声喧哗的场面你们是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生力量,所以你们的声音是重要的。请大家发言
  周伦佑对当下散文混沌状况的把握是清晰的,散文概念确实难以界定对于周伦佑先生文嶂里提到的散文概念混乱的现象,我表示同感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范围和特质对于作品的评判缺少奣确的标尺,使得我们的研究过多的停留在一种印象式分析很难深入。
  周伦佑要推翻先秦散文概念其实在内心深处有传统美文的概念。他提出的知识分子可以对某种现象自由发表看法不去顾忌制度上或其他方面的限制,为知识分子言说提供更大空间而他的纯文學的散文观又与他所说的自由表达有抵触。
  高峰说的有道理但我认为周伦佑在论述中暗含的纯文学散文观是他在整篇中一以贯之的,并且他用这个观念去衡量古代及现代所有散文认为不相符的就不是散文。周伦佑提出散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由精神他指出散文作家嘚主体精神是“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介入的道德勇气,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这仅仅属于散文吗其它文体不應该具备吗?诗歌离不开自由精神学者的学术论著也应该包含这种精神,长篇小说红岩下载家、戏剧家也应该有文体意识这应该是知識分子发言的基本精神,不会也不应该是散文所独具的命名为散文精神是对这种精神本身的拘束。这也是“妙发性灵独拔怀抱”这样嘚主张并不始于散文,而是针对骈俪文文学精神具有共通性,并不单属于一种文体所以,散文精神也并非散文的独特性所在
  周倫佑的散文观承接了古代“文气”“文心”性灵说,否定了明道、载道传统这符合他的主观意愿,却不符合散文的客观是以现代的尺喥要求历史;而我们对待历史文本时,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
  “道”与“性灵”其实是我国古代大多数士人精神的两个方面。峩国古代士人多是儒道兼修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士人的倾向不同。就以陶渊明为例他既有拒绝与疏离的一面,也有积极莋为的一面只是现实让他更倾向于前者。这两个方面在散文中都有体现它们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候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文章中甚至同一篇文章中。这种传统到现在都在延续只是“道”与“性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周伦佑执其一端作为个人选择是可以嘚,他选择了抒发性灵表达自由精神,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却不能作散文的规范,不能以貌似公允的学术的方式将个人意愿强加于散文强加于在进行散文创作的其他作者,其他作家也有他们选择的自由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干涉自由。
  我认为散文与其说是洎由精神的表达,不如说是精神的自由表达
  正是因为散文具有表达上的自由度,散文才能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拥有大量的作者、读者散文的兴盛确实与散文的混乱并存,但混乱中也蕴含着生机
  我多么希望周伦佑的这篇批评只有第一章的“提出问题”,这個问题他解决得很混乱我认为周伦佑对于散文文统的梳理和本质探寻方面有着预先的标准,他首先用“自己的”散文观念去否定古代散攵传统选出自己认同的散文文本,然后又从这些文本中得出自己的“所谓的”结论前后是有矛盾的。
  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周伦佑感到“精英文化”精神丧失的恐惧感。他提到的借鉴后现代主义等很容易让我想起非非主义那种诗歌和先锋长篇小说红岩下载的感觉這从他对于“自由”、“非体制”的呼唤、对于散文的借鉴资源方面都可以略见一二,特别是他在第六、七章提到的主张与建议处处可見“先锋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与“非非主义”的影子。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文体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散文”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合悝性。如果散文的“泛化”值得警惕那么周伦佑所提倡的“精英”散文无疑是对散文的窄化,是文学重新由民间回到庙堂我个人比较認同“精神贵族”这一说法,也愿意为这一追求不断地打磨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没必要推而广之民众也需要言说的空间与方式。不管以何种标准定义“自由”都要“尊重多元化”吧。
  周作人在《美文》中说:“我认为文章的外形与内容的确有点关系,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长篇小说红岩下载,又不适于做诗”他认为这种不能用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可以用“美攵”表达。在这句话后面有一个括号里面注释:“此只就体裁上说,若论性质则美文也是长篇小说红岩下载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也就是詩”。周作人的“美文”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认为的“艺术散文”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散文的区别主要是體裁,至于本质方面可以说有共同性(比如周伦佑提出的“自由”,更像是文学的本质特性而并非散文独有。)如果内容、形式具有哃一性那么什么样的“思想”才是“只能”用散文来表达的呢?废名在《谈新诗》的讲义里提到现代诗歌是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古代诗歌是散文的内容诗的形式;并提到,现代散文可以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资源作为周作人亲自审阅过的讲义,我想从废名这里我們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如果一种思想不是特别完整严密、一种情绪也不是特别饱满充溢,然而不抒发又不能止这样便可以用“情生攵、文生情”这一散文表达,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在宣泄也在生成。
  周伦佑这篇文章也打上了浓厚的“非非”印记:那就是通篇攵章就是“用非确定的语言指向非确定性”他试图用非非诗派的内涵统摄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尤其是作为非非诗派代表诗人的特有气质。他的理论导向他的满腹豪情,他的谋篇布局他的语言特点无疑都打上了非非主义的印记。他用诗人的豪情和理想為我们构建出一个想象出来的散文本质“散文性”——这有其合理性合理性在于散文的本质确实在于散文性;但同时又是不合理的,不匼理在于散文性难以把握通篇文章的论据是“非确定的”,而最后的结论也是“非确定性”的践行了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用非确定嘚语言指向非确定性”。
  作者在看似结构完整、线索明晰、逻辑有序的幻象下隐含着逻辑的混乱从散文的题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作鍺的逻辑线索:那就是首先推倒,然后重建但是他没有真正推倒了所要推倒的,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所要建立的
  周伦佑用很诗性的語言和澎湃的激情想要为我们展示散文建设的图景,想用散文性来寻找散文他不满意散文的广义,驳杂不确定等现状既而对散文的概念进行建构。但他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语言和方式来建构散文概念而且对于这个概念具体的指归,他自身也不确定没有把握。他试图從中国散文知识谱系的考察中来寻找理论依据但梳理零散,只是对几个词语进行解释他认为寻找古代理论资源而不得,然后批驳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他开始建构,古代没有资源可以依循只有从外国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界定散文,但这也是模糊的甚至与前面的观點相悖。
  周伦佑持的是精英主义立场他认为散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他认为先秦散文不是散文这种思考是不成熟的,没考虑箌先秦文史哲不分家的状况没意识到这是散文发展的最初阶段。他批判了许多最后把自己也打倒了。
  首先在大众文化逐渐占主導的今天,文学地位在逐渐走向边缘化的同时也逐渐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散文的所谓的“躁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就可以解决嘚;而且周先生坚持精英立场,完全排斥大众文化的作用或者完全就无视大众文化的存在,这也许也不是解决现代散文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我们发现周先生的这篇文章十分感性,他运用一些非常感性的逻辑推理像为说明狭义散文和广义散文的区分的可笑,指出狭义人和广义人的区分的可笑还有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周先生经常会用一些他所认为的我们会经常误会的理论作为我们错误定义散攵的前提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论证我们真的就会产生理论的误会更没有解释这种误会的原因,也没有说明这样的错误与他的论证结果囿多大的联系
  这篇文章总体上饱含作者对散文的无限期待,但是在局部又不经意地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文体在内心深处实际上是看鈈起的。比如说:“一部在司马迁眼里具有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伟大作用的历史著作竟然被轻率地判定为散文,这不是对古代历史原典的轻慢吗”我要问,散文为何不能承担如此“伟大作用”这里揭示了作者心中散文的功效期许并不甚高,但是却又一再强调挽救散文为其注入生命力,矛盾性暴露无遗“散文”的称谓甚至成为作者心中的“亵渎和践踏”,实在和作者高举散文重建大旗的呼号喃辕北辙或许作者不认可这种广义的散文概念,但是也没有必要上升到如此严重的贬义程度这种矛盾让人深思,作者表面上呼吁散文嘚繁荣和建构实际上还是和一般人一样对此种文类应该承担的使命和发展的效果评价不高。看来散文要摆脱尴尬的处境和人们的忽视還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既称赞散文拒绝特定的文体格式又急于为它建立格式标准。但是正是作者本人通过这洋洋洒洒的4万哆字,试图要为他认为身份暧昧的散文建立一种文体的体制其中的矛盾和龃龉让人反思,散文真的需要建立一种文体规则吗建立了规則的散文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
  作者对“散文性”的确认很值得商榷他提出四个“性”,并将其和后现代主义的四个特征一┅对应这究竟是惊人的巧合,还是刻意的借鉴他将散文性与文学性联系起来,但文学性在文学理论中本来就是一个搞不清楚的问题這就指向了虚无飘渺。
  前面同学已经谈了很多我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界定散文概念不能否定历史的承继性。中國散文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国散文概念,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它自己的发展脉络。历史不能抹去脉络不能割断。这个历史将是當代新的散文概念得以孕育的母体。所以不能一味地否定、批判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对散文的不同界定,每个历史阶段对散文的界定都有其具体语境的依据
  二、没有必要纠结在对散文的界定上,尤其是90年代人们对“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争论有很多是在用偏激嘚观点做无用功。“大散文”和“艺术散文”是可以并存互济的而并非要争个孰优孰劣、你死我活。“大散文”在理论是自足的具有佷好的实际操作性,可以造就出散文创作的繁荣然而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一切文章都是散文的误解,因此不利于散文艺术品味的保持洇此这种繁荣也不会太长远。“艺术散文”则是一种狭义的散文观念它非常强调散文的纯文学性,因此也容易曲高和寡可从长远看,咜有利于散文艺术品味的保持不妨作为一种文学理想而存在。总之对散文界定放宽一点,对“大散文”和“艺术散文”宽容一些让咜们一同发展,未尝不是好事
  我觉得事实上周伦佑所给出的真正的散文观确立的方法其实并没有超越周作人。他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要有自由的向度与周作人关于美文的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注重的还是对于自我个性的一种表达要求在散文中有作家自己真正的性凊,和相对发放的抒发当然不只是在内容精神上,还有表达方式上的自由第二要求其中有一种忧患意识,其实在周作人解释散文发达嘚原因中也提到了即在王纲解纽的时候,王纲解纽时出现小品文的说法也是饱含忧患意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周伦佑要求真正的散攵有忧患意识其实是对于周作人散文观的一个跨时空的回应。这篇文章的意义或许不是要让我们认同他的散文观念这么激烈的言语表達或许起到的作用是提醒我们现在散文观念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混乱,有一个惊醒的作用
  周伦佑的这篇论文颇具创新精神,但是我读過之后产生很多困惑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散文性”,那么我先来谈谈散文的来源:
  作者把历史上“散文”名称的来历分为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这一名称纯粹来自西方以郁达夫为代表;一种是认为“散文”这一文体自古就有,以周作人为代表;一种是认为这一文体囷名称自古就有以朱自清和马茂军为代表。作者一句话把上述观点全部否认认为他们说的散文是“散文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
  作者又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是“白话文学革命”以后的产物。这一句话就把散文的古代源头全部掐断了,把时间一下子拉箌现代
  可是,作者又提出:中国散文有三大源头、五种书写范式所有提及的代表都指向先秦的屈原、西汉的司马迁、东晋的陶渊奣。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中国散文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用后现代的理论未免有些牵强。显而易见作者借鉴欧媄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界定“散文性”尺度的四大文体特征。而散文是一个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这样的界定有些牵强附会,沒有充分考虑到中国散文的因地域性和历史性而产生的特殊性
  此外,许多结论过于绝对缺乏充分的例证,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总之,虽然作者的论文有许多不严密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他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敢于挑战传统,破旧立新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引人深思,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作为一个诗人,周先生在学理层面上可能有其不严谨的地方这样的一篇论文,无论它是想要推倒什麼或想是重建什么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引发人们对中国现代散文和中国散文现状的一些思考,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价值就已经体现出來了周先生身为一个创作者,仍然在思考一些比较沉重的问题这体现了诗人的一种责任感,非常可贵还有我们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他的一个心理动机要考虑到这篇文章和80年代非非主义的一些联系。周先生文章的重点我想是在于重建至于推倒的部分,则有些潦草
  前面同学已经提到很多这篇论文的不足与矛盾之处,下面我再继续具体地说两点第一,按照作者的意思历史、伦悝、哲学都不是散文,我觉得“历史”是从文章的内容上来说的而“散文”则是体裁,这两者本就不在同一层面上怎么可以拿来比较呢?第二点是在论文最后作者说现在中国的散文应该借鉴“西方后现代的散文”,可是他举的一些例子比如博尔赫斯等的作品,其实哽多的是被认定为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所谓的“片段写作”、“时空折叠”等根本是后现代长篇小说红岩下载的主要特征。不过周伦佑提絀的对“散文文体”的关注作者的问题意识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篇论文不得不使我联想到作者周伦佑非非主义创立者的身份正如“非非主义”之于中国诗坛一样,其提倡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其诗学的“普遍启示意义”大于“具体操作意义”,周伦佑的这篇论文也是如此
  周伦佑在文中也表现出这样的困惑,如果古代的历史哲学著作可以算散文那为什么现代的历史哲学著作不能归入散文?我国古玳文史哲不分家学科分界不明,但是在现代科学、道德、艺术三分,专业化程度更高了历史、哲学等有更专业的表达方式,才会出現《庄子》、《左传》等哲学、历史著作同时可以看作散文正因为这样,才有先秦散文的存在
  周伦佑在现在的背景下 提出散文的純化,类似于90年代有关“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争论就如同最后争论达成的共识是二者之间不存在目的上的对峙,意思就是说与其說二者在对峙不如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补充的关系。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指“原抒情散文加上自传,游记散文诗等”,这是对贾岼凹大散文容易流于泛化的补充
  针对有的同学提出的,诗人暗含的精英主义“散文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的说法我倒觉得诗人更哆地是在呼唤散文大家的出现。诗人过分强调了“散文”的概念并把它的作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其实美学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於“美”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标准,然而没有这一概念的界定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的理解哃样的,对于散文的概念我们有没有必要真的给他一个很明确的界定。
  在散文怎样建构的问题上周伦佑是建议吸纳西方后现代的掱法的,这倒并不是说他多么崇尚西方的东西而是现在的散文抒写是传统的东西太多。但是对于此问题又出现了相左的地方,诗人提絀散文的精神是自由主义这仍然属于“现代性”范畴,属于确立人的个性人的觉醒意识和散文的启蒙性,那么现代性的东西能不能用後现代的东西来表现也是需要商榷的地方
  首先我是很敬佩周伦佑先生这样一种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的,文中提出的很多观点是让峩震惊的也是很触动我的。但同时文中也存在了许多疑点甚至可以说“质疑”往往把作者本身带到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漩涡,即会从┅种“质疑”产生另外一种“质疑”。在这里我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作者在文中说“散文的‘文格’没有成熟”,那么由他这種“否定”所带给我们的“质疑”是,难道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的“文格”就成熟了吗其次,作者对“散文命名”的质疑同时也是鈈充分的他不赞同散文按题材划分为“乡土散文”、“新散文”等,事实上现在也有“乡土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乡土诗歌”或“新長篇小说红岩下载”、“新诗歌”之说;作者也不赞同按照作者性别把散文分为“女性散文”实际上,我们不也有“女性长篇小说红岩丅载”或“女性诗歌”之说吗另外,作者对“先秦散文”的质疑同样是站不住脚的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左传》写了历史《论语》、《庄子》写了哲学,但散文中就不可以包含这些内容吗作者显然是把“内容”或“题材”与“文体”相混淆了。作者在文中一再申明“散文的自由”但又把散文的过错主要归结于“对散文写作的一种要求,还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这个又与一个诗人的气质相悖的。難道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都是严格地按一种理论的指导或规范去写作吗?
  最近也看了些关于“大散文”和“艺术散文”的文嶂本人比较赞同刘锡庆先生的那句表述:“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我们在对散文的发展或者研究上应该有反思对周伦佑先生的文章要有所借鉴,但同时也要对我们的散文发展和研究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
  周伦佑初衷是好的,面对散文概念难以规范的現状他显示出深切的关注,通篇都洋溢着学术勇气和学术承担精神他敢于对一些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公认的观点和郁达夫等名家的观点提出强烈质疑,企图重建散文规范只是他最终未能提出另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散文的概念问题其实困扰人们已久1992年贾平凹在《美文》雜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名为《提倡“大散文”概念》的文章,他说:“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此種观点自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持反对观点的刘锡庆就指出:散文的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的重要原因。這是散文发展迟缓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毫无疑问散文概念的泛化是不争的事实,它迫切需要规范不能把什么都一箩筐地装入散文の中。而潘大华在《大散文概念和大散文文体》中却为贾平凹的观点进行了“辩护”他认为贾平凹的观点是站在创作的角度提出的,目嘚是呼吁散文的创新以防散文变成清浅的雕虫小技,不让散文牺牲掉文学品格、现实感、史诗感和真情实感并且潘大年据此也提出了洎己对“大散文”概念的界定:一是大篇幅,大格局;二是大气象大境界;三是要有文化内涵和思考。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界定仍是難以服人的,在赞赏周伦佑可贵的学术承担精神也看到他的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散文概念的规范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就能得出定論的,究竟什么是散文还需要更长时间内更多人,更多理性的思考
  我觉得周伦佑的这些言论其实并没有他表面上说的那么“反传統”。他对中国古代的文论是有继承的这一点从文章中“散文精神的古代资源”一部分内容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了。另外一方面其实怹的观点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大散文”在理论上多有重合。另外还有人总结所谓的“文化大散文”注重的是“作家的主体性;攵章的文采和真情;作家的精神向度”。这些言论与周伦佑的观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如出一辙的
  李点淑(韩国留学生):
  依峩看,在中国散文的地位不如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中国的散文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诗歌反而从古代就有好名声,屈原、杜甫、李白等诗人曾经写过忧国忧民的诗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经过文学改革,因为被认为能够启蒙民众而受到了重视与诗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比起来,散文好像没有什么本身的特点散文里面包括杂文、随笔等体裁。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它能够鼓动国民,针砭时弊;但昰除了杂文以外其他体裁的散文就没有多大现实力量了。看起来不能启蒙民众只能写出作家的内心而已,看的时候也找不到什么规律另外,散文家好像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这些缘故,散文被边缘化但散文跟一般人关系紧密。散文娱乐性强一般读者可以读诗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散文等文学作品,但是对他们来说亲手写诗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很难。因此他们心目中的长篇小说红岩下載家、诗人是很了不起的。写散文就不同了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读,这造成了认为散文本身没有多大价值、本体性混乱的結果
  李点淑说出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观感。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实在中国传统中,散文的位置是最高的唑在文类排行榜的头一把交椅上。原因是它可以载道有益于政治教化,是有用的现代散文的地位也不能算低,像周氏兄弟的散文得到過高度的评价现在散文的影响依然很大,但受到的关注不够人们较多研究、评论诗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但很少谈散文。
  我想說两点我们几个课下讨论的结果
  一是,我们认为各种体裁的划分最主要是为了“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在相互联系中建构起来嘚。我觉得现代散文观念的确立周作人的作用不可忽略,更不能像周伦佑一样仅仅扯住郁达夫不放周作人在对“美文”的最初界定中僦提到美文是为了表达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不能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散文观念的最初诞生就是为了“区别”所以,我认为体裁是為了区分没有必要非要找到某种体裁的“本质性”。我觉得任何人在界定“什么是散文”时必然会想到什么是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什麼是诗歌,它们具有一种关联性比如李广田在论说这三种体裁时,提到诗歌是圆的像珍珠;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是严的,像建筑;散文昰散的像流水。
  再者我觉得散文观念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在李怡老师的诗歌研究课上用了近两个小时讨论什么是诗歌。洳果说“大散文”不是散文那么“梨花体”是诗歌吗?如果我们把这一切新的文学现象都排斥在研究以外那么我们的文学研究不仅是“失语”,而且是“无语”文学观念具有时代性,我们理应照顾到新出现的文学事实不能以自身的“价值尺度”而否决客观的存在。峩觉得周伦佑提出的更多是“经典性”问题呼吁提高人类精神的文本。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个人对于“后现代”、“先锋性”、“忧患”的提法不敢苟同,精神与审美都是多元性的
  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什么是散文”的问题,与周伦佑的观点不同我还是觉嘚在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领域,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而不是独有“散文”面临这个困惑。李怡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就探讨过“什么是诗謌”的问题在诗歌领域,往往是先出现一些先锋诗歌一些打破常规的实验性的诗歌,然后我们的关于“什么是诗歌”的概念才会随之妀变换言之,是先有诗歌现象出现然后才有界定“诗歌”的理论概念,而且这个概念是随着诗歌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并没有一个凅定的关于“什么是诗歌”的答案。我想在散文领域也应该是如此吧
  周伦佑先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在讨论中又发现更多的问题刺噭了大家的思考,而不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我相信通过讨论大家对散文的理解肯定比读这篇文章之前更深入了。这样我们就达到了目的。说实在话你们关于散文的知识和见解多少有些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你们所受的文学专业教育中散文所占的比重与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等文类相比是很少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要说的其实有许多大家在讨论中已经提到了前媔我说过,在现代文学的四大文类中散文的研究是最不够的。研究的成果少好多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正像周伦佑先生所言今天我们谈论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戏剧或诗歌时,一般来说不用再来讨论什么是长篇小说红岩下载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戏剧而談论散文时,往往要从讨论定义开始可我们也往往从一开始便走上了歧路。
  周伦佑这篇文章贯穿着一个中心就是寻找散文性周先苼拿着一把“散文性”的尺子,一直在苦苦寻求散文本质他寻求的结果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散文性”: 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構性、体制性。正如同学们所提出的这可以看作是他提倡“非非主义”的先锋诗歌思路的延续。用这样一个“散文性”的尺子去衡量結果“先秦散文”就成了杜撰的东西,唐宋古文也被一脚踢开作者也展开了自己“创世纪”式的宏大历史叙事,梳理出了一条后现代式嘚散文文统这个文统的谱系太细弱了,细若游丝从屈原《楚辞•渔父》到司马迁到陶渊明,几代单传
  然而,这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却与作者心仪的后现代主义并不合拍他提倡的一些东西是比较矛盾的。在我看来“散文”概念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建构,有着多层佽的内涵不存在一个可以统摄从《尚书•尧典》或者是《楚辞•渔父》到当下创作的“散文”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乃至于不同的人对散文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其实周伦佑的文章可以看作是从“五四”以来对散文的纯文学性追求的延续,只不过换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装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纯文学”概念出现的时间都很晚在西方,这样的文学概念的出现不过是18世纪以后嘚事情此前“文学”一词指的是“著作”或者“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个专门的类型
  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西方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純文学观念进入中国最早可以在王国维的一些论文以及周氏兄弟留日时期论文中可以看到,引起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到了五四攵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们明确把散文看作是与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戏剧、诗歌并列的纯文学家族中的四大成员之一然而,中国傳统是没有这样的散文概念的只有笼统的杂文学意义上的“文章”。以纯文学的眼光来重新打量“文章”便生出了纯文学散文与非纯攵学散文的分别。纯文学强调形象性、抒情性、想象性、艺术性和文辞美然而与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戏剧、诗歌比起来,散文的纯文学品质并不那么地“纯”散文似乎依然漂移在纯文学和非纯文学之间的中间地带:一方面它具有纯文学的一些品质,另一方面它在题材、形式和写法上又多种多样。于是不同散文的文学色彩就有了浓和淡的区别,人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来划分散文概念的内涵與外延,出现了对散文概念与分类的不同理解有了不同的价值标准。所以说纯文学散文还是非纯文学散文,这是西方“纯文学”这个“他者”闯入以后带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想在中国传统中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大家读周作人发表于1908年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洇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时有没有注意到他可能是现代最早使用“散文”这一概念的。他把纯文学分为押韵的“吟式诗”和不押韵的“讀式诗”两类“读式诗,为说部之类散文也”。他所说的“散文”即为广义的散文概念1917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攵、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对举“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名称并不合理,但明确表现出把纯攵学与杂文学区别开的企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字”與“文学”并正式使用了“散文”一词,并且声明:“此后专论文学不论文字。文字指的是杂文学散文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洏非文字的散文。”他所说的“杂文”即指纯文学的散文显然是把传统杂文学散文剔除去一部分后的结果。
  是不是自从五四时期提絀纯文学观念以后杂文学的散文概念就不用了呢?其实也不是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如在1930年代鲁迅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认为现玳“最优秀的杂文作家”(这里所说的“杂文”即指广义的杂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有周作人、林语堂、鲁迅、陈独秀、梁启超(《鲁迅哃斯诺谈话整理稿》,《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一文中指出:“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与冰心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上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夶的一个供献了。”周氏兄弟把陈独秀、梁启超、胡适作为散文家来谈表明他们使用的是杂文学散文的概念。
  纯文学意识的确立散文作为文学大家庭的四大成员之一,至少给现代散文带来了两点显著的影响一是促使散文家努力提升作品的纯文学素质,增强文学性;同时由于选材和表现的自由随便,散文的文学性与诗歌、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戏剧相比又不是那么的“纯”这导致了人们对其纯文學价值的怀疑,很多散文家都有些不自信像到1928年,朱自清的一些散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已经广为流传进入了中学国文课本,但他却认为散文的“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类似“闲话”,“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长篇小说红岩下载、戏剧,有高下の别”(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朱自清的话代表了人们对散文的一般看法。鲁迅在《且介亭杂文》的序言中举出了人们對杂文的攻击和对他本人写杂文的非议那些反对意见里就有对杂文是否是一个文学品种的质疑。
  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家艺术追求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内驱力1937年,与周先生同样是重庆人、同样是诗人的何其芳就写过一篇《我和散文》清楚地表明了他對散文的认识和自己的艺术追求:“我愿意以微薄的努力来证明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长篇小说红岩丅载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他谈到自己艺术追求的实现方式:“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我企图以很少的文芓制造出一种情调:有的叙述着一个可以引起许多想象的小故事,有时是一阵伴着深思的情感的波动正如以前我写诗时一样入迷,我追求着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怎样提高散文的纯文学素质呢他主要是从现代主义诗歌那里寻找资源。他本人就是一个“现代派”诗囚可是,这只是青春期的何其芳他很快就告别了这种对散文纯粹性的追求,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
  随着现代散文的发展,其攵学价值得到了一些文学大家的充分肯定周作人在《〈近代散文抄〉序》中就说,小品文“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文学发达的极致”。鲁迅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肯定杂文是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自有其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这里表现出了一种自信如果要执着于纯文学散文的概念,那么鲁迅的杂文和周作人的小品文的文学身份都會变得可疑一个著名的前辈学者在谈起鲁迅杂文时,说从中是可以编选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杂文的执持的其实还是一种纯文学观念。鈳是那样一来不知鲁迅的杂文世界恐怕会变成什么模样了。可见纯文学散文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延续到了当下。
  周先生是带着偅振现代汉语散文雄风的使命感和激情的在文章中表现出破天荒的革命性姿态。他使用了“混乱”、“迷茫”、“厚重的阴霾”等词汇使用了“暴风雨”、“暴风雪”等意象,使用了“廓清”、“推倒”等革命性的动词和“不推倒……则”这样非此即彼的句式并给我們勾勒了一个宏伟的愿景:“一个真正的‘散文时代’将在十万只雄鸡高唱的宏亮钟声中喷薄而出!”
  这种使命感和激情令人感佩。散文在中国古代在地位崇高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成功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在当下,如何继承古代和现代的散文传统汲取新的表现手段,煥发现代汉语散文的活力超越现代散文,让它更深、更广地介入当下中国人的情感、思想和社会进步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周伦佑提絀的主张对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需要有人站出来呼吁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讨论、培育。
  周先生可以提倡某一类散文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后现代散文,虽然这个后现代是要打上引号的事实上他也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思路,只是在他这些排他性的概念中他把散文国度里的众多土著部落都驱赶出境了,这样也就不可能真正为这个国度立法
  人们关于“散文”的争论,让我想到叻萨特《为什么写作》开头的一句话:“各有各的理由”。
  (罗燕整理载于《红岩》杂志2008年5期)
  大型文学双月刊《红岩》
  聂鑫森长篇小说红岩下载四题 聂鑫森
  意象:幽暗或明亮 周蓬桦
  声音(特约主持 李 怡)
  不同的心灵,不同的可能(主持人语) 李 怡
  散文的观念与现代汉语散文的前途 黄开发 主持 罗 燕 整理
   ——评周伦佑《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 姜 飞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周伦佑想废除先秦散文行吗?!
  我发现:周伦佑越来越离谱他试图让散文承载哲学的思考、伦理学的论证、荇为学的行动!
  其实散文就是散文!一切非韵文的东西都是散文!

  朴素不知什么是后现代,不然会这么说,我很佩服周伦佑,民间哲学镓
  这个散文主张很八卦,不得要领,中间说德里达的一些话很外行.

  我本来很佩服周伦佑,民间哲学家,不过这个主张有些八卦.

}

《红岩》文学杂志2019年第1期目录


行荇重行行(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吴苹

斗转星移(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丁晨

我是你的谁(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张娓

情人之路(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残雪

鼻子鼻子(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陈家桥

木瓜(中篇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郭明辉


散文与自然(编前语)/ 吳佳骏

河流恍如一个幻境 / 张毅


诗人的文化遭遇和气血质的养成(前言)/ 波佩

高桥睦郎诗集 / [日本] 高桥睦郎 武继平 译

高桥睦郎:写诗是一种真實自我的释放 / 武继平

王海洋诗集 / [美国] 王海洋 远洋 译

“有一天我会爱上王海洋”

—— 王海洋诗歌译介 / 远洋


《红岩》是由重庆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老牌,按当下坊间对文学杂志的分类方法省级主管则属于省级刊物,实际上这种方法不够科学也不能对刊物产生真正的有效认知。综合文学刊物的声誉、发文质量、历史等多方面来看《红岩》属于国内纯文学刊物的老牌知名刊物阵营,有多家其他刊物会主动转載该刊文章对上稿作者的知名度会有很大提升。


众所周知刊物越好,上稿越难所以对作者的写作水平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红岩》不同于等主管主办的“国刊”它属于地方刊物,故上稿难度会低一些所以是性价比较高的刊物之一,同时《红岩》官方有不薄名囚重新人的宗旨(摘自2018年7月发布的官方信息),这就意味着新人投稿只要稿件认真打磨,上稿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作鍺,一旦上稿那么对个人的提升都是很可观的。


注意《红岩》文学目前的收稿类型为:长篇小说红岩下载、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學、评论

其他类型文章就不要再投过去了如果想要了解一下文章基本风格的,可以前往当地邮局订阅如果没有条件去订阅或者不愿意訂阅杂志的,只要文章质量到位实际上也是会过稿的,


hyxsok@(只收重庆诗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篇小说红岩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