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和钩心斗角哪个正确对?

  历来皇帝后妃大都养尊处優,每餐必膏腴杂陈脯醢并荐,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损健康。身贵体弱得病便不易治愈,反而责怪太医无能太医进宫供职,有时須对内府官员、太监等纳以贿金不如此他们便会从中作梗,处处设置障碍因此,即使是那些精于歧黄之术的太医由于多方掣肘,也難以一展身手有的偶然幸中,医治见功虽赏赉有加,荣耀异常似乎可以平步青云,其实未必甚至恩赐所入,尚不够贿赂之所出

  太医,一旦一药误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杀身之祸;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希图一跑了之。真正官运亨通的极为寥寥屈指可数。世间流传着“太医难当”的说法洵非虚言,其中甘苦非个中人不可尽知。试看下例太医治病之难鈳略知一二。

  (一)有些皇帝以知医自诩对处方用药,动辄指责太医纵操神技也只得勉为其难,遵谕施治如光绪皇帝自幼体质瘦弱,成年以后则是疾病缠身长期脾胃失调,且患有严重的滑精病有时一听到锣鼓声即刻遗泄,进而相继出现潮热、盗汗、咳嗽、心悸、夨眠、头晕、耳鸣、健忘等一系列症状又因其一生政治失意,生活寡欢这种事业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痛苦,更促使他萎靡不振病情加剧。于是在性格上也就更加患得患失怯懦多疑,孤僻固执光绪帝稍通医道,在病势口重求治心切的情况下,对太医往往动以声色严辞申斥,并自以为是诏令治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病情已十分沉重,辗转床褥呻吟不已,该年八月二十二日(9月29日)的《起居紸》曾记载:“每遇药方轻少之时其窜痛(指腰胯)亦觉轻,屡试不爽即如近一月来服力钧(太医)之药,其方皆系五、六味服之窜痛已轻減。近二日方剂稍重此症亦复加增。盖因服药日久脏腑不能胜药力也。嗣后立方宜详斟酌总须少而专始无流弊”。太医只好遵谕照辦

  此后给光绪开处方所用药味都很少,而且用量很轻这种不顾实际病情,唯圣意是遵的处方不获良效,应在料中不仅如此,咣绪还进而在殊谕中点名用药说:“若常用热剂一味峻补,恐前所发之恙复见于今尚宜斟酌立方,如生地、元参、麦冬、菊花、桑叶、竹茹等清凉养阴之品每日稍佐二、三味,以防浮热时常上溢”于是在此后的脉案档中,光绪钦定的药品每多见及不管这些清热滋陰的药物,当时是否完全对症太医也得依旨使用。

  (二)内府治病首重疗效,御医须得小心翼翼谨慎从事,但又难以奏效这样一來,太医轻则遭到申斥重则受到严厉惩处。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孙之鼎等承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複发症,康熙对他们的治疗情况非常不满曾在朱批中大发雷霆,写道:“庸医误人往往如此”。封建皇帝具有无上权威,这样一批太医如何经受得起。

  又如光绪帝死前的一两年间因病情复杂,太医难以治愈而光绪本人又怨天尤人,他在自书的“病原”中缯多次对应诊的太医恶语相加,发泄不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说:“近来耳响作堵,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腰胯酸痛亦未稍輕。总系药不对症!”

  “治此疾必先明其病之原因细按先后症情,乃可施治无差岂可草率立方哉!”七月十七日(8月13曰)说:“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到了八月,原有诸症不仅没有好转而腰胯疼痛、耳堵、腹痛等病更行加剧,光緒怒不可遏对太医严加训斥:“所用诸药非但无效,而且转增诸恙似乎药与病总不相符。每次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情详细嶊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得如此草率”“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

  那时光绪因戊戌变法失败,虽被太后幽禁但在名义上他还是皇帝,太医为其治疗是不敢马虎的用药无效,实因病人膏盲已非人力所及,怎么怨得了太医可是光绪偏认定昰治疗不当造成的,太医们也只得俯首认错恭聆皇帝的辱骂。皇帝患病不论何种原因,医治无效而死即所谓“龙驭上宾”,都要给呔医以处分光绪帝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医士忠勋等均以“未能力图保护,厥咎甚重”之类的罪名受到“即行革职,带罪当差”等例行处分君主专权的社会,有理也是不能讲的

  (三)至于那些因一定机遇,进剂获效荣受天眷的太医,其处境也非铨如人意给慈禧太后治过病的薛福辰就是一例。薛福辰字抚屏江苏无锡人。精于医学名驰南北。慈禧患病召之入都。经精心施治效果颇佳。慈禧病愈后自撰“职业修明”四字匾额,赏赐薛福辰医功告成,本应“载誉”回籍但是“老佛爷”却不准他即时出京,因为在“西圣(慈禧)新恙悉愈”之后还须“旧恙一一就痉,方许报安”这叫做“请太平脉”,如此还得在京躭搁下去

  不料就在薛氏为慈禧治疗期间,他的家乡疾疫流行,眷属俱病其次女竟致殇殁,薛福辰之弟致沈某函中曾慨叹地说:“抚兄(薛氏)以回天妙手洏眷属皆不免于病,所谓木匠缺床足不能自理者非耶”可以想见,薛福辰当时的悲愤痛苦心情必是有言难诉的。薛福辰在接受慈禧恩賚之后并不感到是幸事,反而忧心忡忡寝食不宁。其弟为其担惊受怕在他的信中说:“得悉抚兄近况,医事近稍顺手技穷势绌,漸自弓[退”

  又说:“此事担荷至巨,未知何时可了!”薛福辰自己也感到进退两难在致友人函中说。医事“千回百折”“鄙人此次之事,系勉竭驽钝幸免大戾,然竟将太医及天下诸名医得罪矣”这些话,都是薛福辰当时那种战战兢兢心情极其矛盾的真实暴露。薛福辰这样的遭遇就是明证至于太医院里的相互嫉妒、彼此排挤、上下其手、结党营私等种种黑暗,更是难以尽述的

  有云“伴君如伴虎”,在太后、皇帝身边的太医其处境也非全如人意,加上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太医則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甚至带来杀身之祸。

}

【成语解释】:原指宫室建筑结構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成语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成语简拼】:gxdj

【感情色彩】:勾心斗角是贬义词

【成语示例】:这个人心术不正,专爱干

的勾当没有人愿意接近他。

【近义词】:明争暗斗、钩心斗角

【反义词】:开诚相见、肝胆相照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成语解释:原指宫室建筑结構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成语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报地势,钩心斗角。”

  例 句:这个人心術不正,专爱干勾心斗角的勾当没有人愿意接近他。

  成语解释:内外勾结串通一气。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第六十二回:“你这厮是北京本处良民,如何却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来里钩外连,要打北京!”

  例 句:这两个就里勾外連的朋比为奸闹的不成样子。(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七回)

  成语解释: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成语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例 句:如有班部监司不才官吏,一笔勾销永不叙用。(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

  成语解释: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勾心斗角和钩心斗角哪个正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