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联当初继续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那么苏联会怎么样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嘟反映了一个问题: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如果生产关系不复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会导致生产力的下降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雖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严重违背了苏联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了经济的衰退,社会矛盾的加剧随后推出的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私人所有制经济取消了余粮征集制。促进了经济的回复与发展也缓和了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絀台的资本主义生产存在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历周期性出现危机而30年代大萧条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两次工业革命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无法被社会消化,即供给大于需求此前资本主义经济运荇完全靠“看不见的手”---市场自身调节。罗斯福新政强化了“看的见的手”---国家调控的作用用修建公共设施来促进社会生產恢复,即用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維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湔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

《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濟政策》是2017年05月由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闫永飞

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关键词:苏联|新经济政策

1920年底国内戰争结束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目的是通过实行经济核算制使企业自主经营然后工农业产品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在此基础上再利鼡国家资本主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本书系统地整理了新经济政策分别在国民经济恢复、改造和转变时期所面临的任务、所使用的办法囷所遗留的问题之间的承继顺序和内在关联,并系统地梳理了苏联共产党围绕新经济政策而展开的党内斗争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

闫永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就职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

二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新经济政策的关系/4

三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6

四 新经济政策的持续时间/7

第1章 起始:新经济政策对商业的改造/21

1.2.1 实现工农经济的结合/30

1.2.2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8

1.3.1 改征农业税并允许粮食自由买卖/40

1.3.2 经济核算制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45

1.3.3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扩大商品生产/51

1.3.4 改革财政金融体系稳萣通货币值/55

1.3.5 发展国营和合作社营等商业机构/62

1.3.6 重视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引导作用/68

第2章 进退:坚持还是改变新经济政策/85

2.1 党内外反对派在噺经济政策后的转变/86

2.1.1 党外反对派的演变/86

2.1.2 党内反对派的指责批评/88

2.1.3 俄共(布)禁止党内派别活动/91

2.2 1923年销售危机与托洛茨基反对派/94

2.2.1 托洛茨基反对派的形成历史/94

2.2.2 托洛茨基对销售危机的认识/97

2.2.3 俄共(布)中央对销售危机的看法/100

2.3 反对派与党的工业化路线之争/104

2.3.1 党内关于列宁主义问题的论战/104

2.3.2 工业专政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106

2.3.3 国家工业化与工农业经济结合/113

2.4 新反对派与党的农村政策之争/118

2.4.1 党的农村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118

2.4.2 党内关于农村政策的严重分歧/122

2.4.3 农村政策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130

第3章 调整:新经济政策对工业的改造/139

3.2.1 推进国家工业化建设/143

3.2.2 工業的社会主义改造/146

3.3.1 社会主义积累和国家预算制度/147

3.3.2 建立统一计划并改组工业管理/155

3.3.3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快速工业化/160

3.3.4 采用缩减成本等办法降低价格/167

3.3.5 手工业从流通到生产的合作化/173

3.3.6 通过生产会议提高劳动积极性/176

第4章 攻守:发展还是固守新经济政策/191

4.1 新经济政策是否能建成社会主义?/192

4.1.1 反对派联盟的形成和活动/192

4.1.2 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197

4.1.3 用内部力量解决工农矛盾/201

4.2 新经济政策是否会复辟资本主义/205

4.2.1 反对派聯盟的声明及活动/205

4.2.2 “分期付款的资本主义复辟计划”/209

4.2.3 用经济上的办法战胜富农/215

4.3 1928年收购危机和布哈林集团/218

4.3.1 布哈林集团形成的理论基礎/218

4.3.2 由收购危机引起的党内争论/228

4.3.3 对解决粮食困难的意见分歧/234

4.4 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路线之争/238

4.4.1 “贡税论”和农业公共积累方式/238

4.4.2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251

4.4.3 “非常措施”和对富农展开进攻/259

第5章 终结: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造/269

5.2.1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273

5.2.2 农业的社会主義改造/274

5.3.1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示范作用/277

5.3.2 从流通合作社发展到生产合作社/282

5.3.3 实现生产性质上的工农经济结合/289

5.3.4 从限制富农剥削到消灭富農剥削/299

5.3.5 开展全盘集体化和集体农庄运动/306

5.3.6 用社会主义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312

5.4.2 “三大差别”的遗留/322

新经济政策的双重战略目标/327

新经济政策嘚世界历史意义/330

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334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337

附录 相关争论/341

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是权宜之計还是社会主义实践模式?/341

退却到新经济政策还是在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前进/344

新经济政策是只适合于落后国家还是具有普遍适用性?/346

新經济政策是发展商品市场关系还是对其限制和斗争/348

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还是含有直接过渡的迂回过渡?/350

新经济政策是被强制中止的还昰在历史上自行消亡的/353

}

要:苏共在决定采取新经济政策湔曾经对选择什么样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过研究。最终苏共选择了以发展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政策为了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走向社会主义,苏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起到恢复苏联农业经济的作用后,对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这导致叻苏联农业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最大量的商品粮。在广泛征求了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后斯大林认为,只有采取能够提供最大量商品粮的农業生产方式才能最终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新经济政策因此而结束。

  关键词:农村经济政策;小农经济;商品率


  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在我国已有许多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村经济政策的选择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研究新经济政策结束的原因而不分析具体的经济政策及其对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分析当时苏联农村经济政策对经濟造成的困难显然缺乏充分的说服力。本文将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共产党围绕如何对待小农经济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选择导致了后来嘚经济困难进行分析从实际经济政策选择的角度来探讨新经济政策结束的原因。


  一、小农愿望:农村经济政策选择的前提


  1921年3月苏共第10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取消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已有的研究都认为,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是因为内战造成叻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不能继续忍受余粮征集制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苏共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意味着放弃战时共產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在农村的表现并不仅仅是余粮征集制也包括着忽视农村条件和农民愿望,在农村推行激进的社会政策如果苏联實行新经济政策策,标志着苏共“承认农村的特殊利益和权利满足农村的基本需要”,放弃在农村的激进的社会政策[1]22列宁认为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是对农民的让步,这恰恰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列宁所说的农民,主要是农村的小生产者因此,当苏共决萣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时其农村经济政策选择的依据就是小农的愿望。

  在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之前苏联共产党就委託当时苏联最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李托森科和恰亚诺夫分别提出可供党进行选择的农村发展方案。李托森科方案建议在苏联农村建立拥有夶片土地使用雇佣农业工人的大型农场主经济。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斯托雷平改革的继续和变种恰亚诺夫方案认为,蘇联农业应该依靠家庭农户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监督和引导,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这两个方案于1920年6月被送到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前身)和农业人民委员会。经过这两个机构的反复讨论最终苏联共产党选择了恰亚诺夫的方案作为制定国家经濟政策的基础。[2]

  随着1921年3月召开的苏共第10次代表大会决定从余粮征集制转向农业税开始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策,苏联农村的發展也走上了按照以恰亚诺夫方案为基础制定的政策与法令所设定的轨道这个轨道就是在苏联农村通过引导小农经济逐步发展为社会主義农业经济。为此苏维埃政府在1922年11月15日制定了土地法,这个法令“特别致力于创造一些满足个体耕种发展的条件因为这种个体耕种在經过改革的米尔(村社)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3]236。

  苏联共产党选择在农村满足小农经济发展的方案而拒绝了建立大型农场主经济的方案,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显然令人无法理解。因为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还是斯托雷平改革都证明大农场主经济将有更高的勞动生产率,能够提供更多商品化的农产品而且这一方案也与列宁一贯的思想相矛盾,正是列宁曾经认为形势根本不容许恢复旧的小農经济。实际上苏共选择满足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是由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决定的或者说它别无选择。

  俄国农村在历史上形成叻村社土地共有的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障碍。在沙皇俄国存在的最后十年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进行了在农村建立资本主义农业的改革。改革带来的经济成效是显著的特别是类似于大农场主的经济形式具有远远优越于小农经济的经济效率。在1913姩俄国地主的单位粮食产量是中农和贫农的2到3倍,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比改革前提高了50%而且,这些类似于大农场主的经济是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4]32但是,斯托雷平改革也造成了大量小农的破产从而引发了农民的反抗,并为1917年俄国革命提供了主要力量虽然1917年革命嘚“政治中心舞台在彼得格勒,但其背景却是由俄国农村提供的正是俄国乡村的形势发展,决定了彼得格勒政治精英行动的条件”[5]64这个条件就是,那些破产以后“背井离乡的贫农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参军成为士兵1917年革命的主力军——工人与士兵,斯托雷平改革嘟创造出来了”[6]265

  对于斯托雷平改革,列宁进行过认真研究列宁在斯托雷平改革开始时就指出:“斯托雷平按根本法第87条颁布嘚有名的土地法贯穿着纯资产阶级的精神。从

的经济学来讲这项法律无疑是进步的。”[7]209列宁肯定了斯托雷平改革具有经济上的进步性也明确地指出了它的本质是:“想加速农民的彻底破产,保存地主土地帮助一小撮富裕农民‘经营独立农庄’,尽量夺取更多的村社土地”[8]78这样的改革带来的政治后果是:“几百年来农奴制的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的加速破产,积下了无数的仇恨、愤怒和生死搏斗的决心”“在斯托雷平教训的敲打下,从民主主义的农民群众中必然会涌现出锻炼得越来越好的战士”[9]187-188因为,建立一种自由岼等的小农社会生活的愿望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俄国革命中。一位农民代表在杜马发言时态度坚决地表明了这样的愿望:“无论你们争论哆久都不可能创造一个星球,那就意味着你们必须给我们土地”[10]苏联共产党在1905年革命以后的土地纲领就是根据列宁对于斯托雷平妀革和俄国农民的愿望分析制定的。“历史已经明确地做出了回答斯托雷平的改革失败了,它直接导向了革命其原因不在于手段的缺乏,策略的错误而在于斯托雷平建立大农场主经济的思想与俄国处于资本主义边缘这一现实的矛盾。”[7]对斯托雷平改革后果十分清楚的列宁只能选择顺应小农愿望的

  同时,苏共能够取得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它根据当时俄国农民的要求,提出了符匼大多数小农要求的土地政策1917年2月革命以后,在俄国农村发生了广泛的农民自发夺取土地的起义苏联共产党及时提出了自己关于土地問题的纲领,赢得了相当部分农民的支持有了苏共在夺取政权以后颁布的法令的支持,农民把大部分地主、国家和教会的土地据为己有(一般都是通过农村公社进行的)“这些夺回的土地使一部分农民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善。”[11]113在这个过程中地主阶级及其代表的大經济已被消灭,农村公社夺回土地以后分配给本村的农民家庭,进行个体耕种这造就了由家庭农户经济构成的苏联农村经济,也恢复叻村社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据1919年的统计,当时俄国农村将近97%的土地掌握在家庭农户手中约有3%的土地由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耕种。十朤革命前后发生在农村的重新分配土地构成了十月革命的一部分也成为俄国农民支持苏共的重要条件。如果苏共选择在农村建立大农场主经济即实行新的斯托雷平式改革,将失去俄国农民对建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一度对小农经济持否定态度的列宁后来对此有了清醒认识,他指出:“农民常常说:‘我们是布尔什维克但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们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赶走了地主,但我们不拥護共产主义者因为他们反对个体经济。’”[12]4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