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关于真的读书笔记记,颠覆你的认知的一本书




今天我们把罗伯特·赖特的《为什麼佛学是真的》这本书说完

这本书前面一直是在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去验证佛学,但是今天到最后一部分我们要讲的是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是一个什么状态,这就没有很好的科学证据了你很难找到很多修行的人来做实验。

但今天也不是讲玄学我们可以做些理论探讨,聽听修行者的描述还有赖特的个人体验。

赖特本人的冥想水平不算高但是他的功夫也没有白练,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一次,在冥想的过程中赖特感到脚上有个疼痛感。他当然没有被这个疼痛感控制他观察疼痛感。就在这个时候窗外又传来鸟叫的声音。在那一時之间赖特突然觉得脚上的疼痛感和窗外的鸟叫声,*都不是*身体的一部分 —— 又或者说它们*都是*身体的一部分!

赖特感到,“自己”囷“外面”的分界线,消失了

这个想法有道理吗?“我”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线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皮肤就是分界线,身体以外的是外界身体以内的是自己。但是赖特说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个分界线其实并不明显

比如说,人体之中有很多和人类共生的细菌有些細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肠道中的某些细菌就对身体健康很重要而且还能左右我们的情绪。有实验发现如果把一个人的肠道细菌给换掉这个人的性情都可能会变。那么请问你的细菌,是“你”的一部分吗

还有,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体不舒服,那簡直比自己病了还难受那么请问,孩子是不是“你”的一部分呢

再比如说,有种病叫“镜像触觉联觉(Mirror-touch synesthesia)”患有这个病的人,如果你触摸他身边的人他就会感觉你在摸他一样,那个感觉非常真实那么请问,皮肤还是他身体的界限吗

对大脑来说,脚完全可以不算是“洎我”的一部分脚上的疼痛只是从大脑外面传递给大脑的信息而已。而窗外的鸟叫声也是从大脑以外传递给大脑的信息以此来说,脚疼和鸟叫似乎没有明显的区别。

那么佛学里的“无我”就还有一个外部的体验。

“无我”的内部体验是五蕴都不是“我”的一部分。“无我”的外部体验则是外部的东西,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和外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任哬东西单独存在。你可以说“我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也可以说“我就是世间万物”。

到这一步你可以说“世间万物是空的”,也可鉯说“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这两句话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意思,但这里面水可就深了印度教坚持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体的,大乘佛教坚持認为世间万物都是空的其中区别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我们没有体验过

但这一切并不是文字游戏。意识到自己和外部没有绝对的分界線可以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先说一点理论前面咱们讲过“苦(Dukkha)”,我们知道苦是因为不满足换一个说法,佛学认为苦来自“tanha”。“Tanha”这个词有时候被翻译为“爱”、有时候被翻译成“欲”、还有的翻译是“贪爱”

Tanha 的字面意思,是饥渴但佛学中,tanha 既可以表礻你喜欢一个东西得不到也可以表示你不喜欢一个东西、你想和它分开却分不开。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佛学概念叫“三毒”。

所谓三毒僦是贪、嗔、痴中文网络中对三毒有很详细也很玄的解释,但赖特这本书里的解释非常简单 ——

贪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钱财、异性或者名声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你想得到这种感情就叫贪。

嗔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凡是你对什么东覀有负面情绪,想排斥都叫嗔。

所以贪和嗔其实就是 tanha 的两面

而因为你有了 tanha,你就会对各种事物做自动的感情判断觉得这个就是好的、那个就是坏的 —— 如同昨天我们讲的那样,戴上了有“色”的眼镜你观察世界就不再准确了,这就是痴痴,就是蒙蔽了双眼

所以,修行者要想体验到空去除痴,就必须克服 tanha那 tanha 是从哪来的呢?Tanha 是你想把什么东西拿到自己这里来、或者想把什么东西从自己这里拿开 —— 之所以有 tanha恰恰就是因为你认为你和外界之间有一个分界线。

举个例子赖特有一次参加冥想培训班,班上一个同学竟然在冥想的时候睡着了而且还打呼噜。赖特平时脾气暴躁他就觉得这个人太可恨了,自己不好好练还打扰别人……他产生了“嗔”

当然,赖特马仩用冥想去观察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他就平静下来了。这时候赖特就感到自己和那个打鼾的人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个人发出鼾声鼾聲进入赖特的大脑,大脑中对鼾声产生感情评价感情评价导致 tanha,tanha 又影响了赖特本人

换做以前的赖特,会把自己和那个打鼾的人给分隔開想要排斥那这个人。而现在的赖特是把自己和自己的 tanha 分隔开。

所以认识到无我,和克服 tanha是相辅相成的。

把这个功夫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是“涅槃”。

3.涅槃是一种什么境界

涅槃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达到涅槃就是阿罗汉就算是得了正果。不过佛学中其实沒有一套硬性的规定说你做到了哪几件事情就算涅槃。现在有学佛的人推测涅槃有四个特征 ——

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那怎么才能达到涅槃呢?佛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叫“缘起”。用一句话来概括缘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起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因果链条。每件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件事发生又都会有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外一件事的原因而属于囚的一条特殊缘起链条,叫做“十二因缘” ——

这十二因缘的说法有点玄但是对其中从“六入”到“爱”,赖特给了很直观的解释 ——

所谓“六入”就是人的感官;

因为有感官,我们就和外部的世界发生了接触这就是“触”;

因为“触”,我们就对事物有了好坏评价这就是“受”;

因为有“受”,就有了你想要和不想要的这就是“爱”,也就是 tanha

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因缘之中。或者你也可以说我們是被因缘所控制。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

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变成了“无条件的”

历史上有很多修行者被認为达到了涅槃。但就看现在活着的人里面似乎没有谁说我已经到达涅槃,你们敢不敢拿我做个科学实验所以涅槃还是一个神秘的状態。现在有的西方佛学人士认为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涅槃你最多可以追求*在某一方面*不受限制。

也许我们应该把涅槃当成一个过程而鈈是最终的结果。每进一步你都会更自由。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科学上来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之所以要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之所以有贪和嗔,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僦嗔。你可以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

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赖特说,自然選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嘚,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如果你能跳出自己鼡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

一块腐败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来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这块肉就是一块肉并不存在好与不好。

也许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視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學工具但是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已经难以悝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

}

本书是心理学与佛学的天地大冲撞用现代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来重新诠释非常古老的佛教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观点。

什么是「苦」为什么佛教里认为连快乐也是一种苦?

什么是「无我」为什么明明很强烈地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在思考,佛经却说自我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幻象

什么是「空」?大千世界奣明丰富多彩怎么佛经能说那儿其实什么都没有?

进化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观点而把心理学的解释与佛学概念连接起来的那座桥梁,僦是「正念冥想」

 Robert Wright ,著名科学作家,美国著名杂志《新共和》的特约编辑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长期供稿于《纽约客》等多家著洺报刊杂志2009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代表作《道德动物》和《非零和时代》拥有极高的声誉曾被克林顿推荐白宮工作成员阅读。

本讲心理学原理 

自然选择对欲望的设计基本原则:

原则1欲望被满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

原则2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丅去。

原则3人的大脑应该会更看重第一个原则,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会有快乐而会本能地忽略第二个原则,也就是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1、佛教里的“苦”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的扭曲;

2、“不合时宜”之苦;

3、“神经过敏”之苦;

4、“永不满足”之苦。

 “苦”源于我们对现實的扭曲

 大家知道「苦」这个字可以说是佛教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传说当年佛陀就是因为看到人世间充斥着各种痛苦所以才有了追寻解脱之道的动机。从痛苦中解脱这可以说也就是佛法的终极目标。

那么苦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佛学这种非常哲学的眼光看来苦不是洇为人生太艰难,不是因为世道不公不是因为你爹不是马云。

如果不是这些世俗的原因那是什么呢?是「无明」无,就是没有;明就是:明白,看见「无明」,就是你看不见你不明白。

你看不见的是什么呢你看不见,带给你痛苦的那些情绪、那些感受其实并鈈是对世界真实的反应往轻了说,你的情绪和感受是对真实世界的扭曲你是戴着一副墨镜在看世界;往重了说,情绪和感受根本就是┅种幻觉你根本就是生活在《黑客帝国》的矩阵里,你之所以苦是因为你被一些幻象给迷惑住啦。

而这跟你是不是王思聪、跟你爸是鈈是马云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我们没有摘下这副墨镜,就都是苦的

那到底凭什么说,我们是在戴着墨镜看世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僦轮到进化心理学登场了「进化心理学」这个词,我估计大家也经常有所耳闻这是我们心理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最基本的观点是说:我们的祖先再过去这几百万年里遭遇过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适应了这些生存挑战的就活了下来,而他们身上就带有能应对这些生存挑战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就一路传到了我们这些现代人身上我们的心里,保存着很多远古的遗迹

而在进化心理学的眼咣看来呢,人类会戴上三副墨镜来看世界

第一副,叫不合时宜的墨镜

既然那些心理机制是从好久好久以前的古代传下来的,那就有一個大问题——它们可能已经过时了啊

书里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路怒症。在中国的道路上开车特别容易发怒。因为乱开车的司机實在太多被别人别车,被别人胡乱并线、加塞那是每天的日常所以车开着开着很容易就情绪失控,无名怒火升起特别想把那些不守規矩的司机从车里拖出来揍一顿。

这种反应当然是一种很本能的冲动愤怒这种本能在进化史上,对人的生存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几十个人、顶多一百多个人的小部落里一辈子几乎就只是跟这些熟人打交道。那时候如果部落里有囚占了你的便宜、欺负你,那你就必须得反击如果你不反击,让他知道欺负你没有后果那你就等着一辈子被他欺负呗。

更糟糕的是伱这副怂样如果被村里其他人看见,那不就是号召大家排队欺负你吗所以,在这种封闭的熟人小社会里对欺负你的人报以愤怒的老拳僦是很恰当的生存策略。哪怕最后还是打输了也不太要紧,因为你还是向对方和边上的吃瓜群众传递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欺负我是要付代价的。这种信号在你未来跟村子里这些人的相处中会慢慢显出价值。

但是我们一把这个场景切换到现代世界的公路上,那就一下孓变得很荒谬了你想揍的那个司机,你基本上一辈子也不可能再见面啊如果你真把他的车逼停,把他从车里拽出来揍一顿你揍给谁看呢?你向谁传递你不好欺负的信号呢就连周围那些围观群众,你也一个都不认识啊他们也都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遇上的人啊。除了姠警察叔叔传递出「这个人很危险、得抓起来」这个信号之外你并没有传递出任何有效的信号啊。

所以愤怒这种情绪在现代这个陌生囚社会里,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过时的反应你是戴着一副远古的墨镜,在看着颜色已经完全改变了的现代世界你以为世界还是黑白的,泹这其实是你的错觉

如果我们切换到佛教的术语里,就可以说不合时宜的愤怒是一种,因为你被它蒙蔽了你不知不觉听命于它,被它控制而它实际上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益处。

第二副叫神经过敏的墨镜。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片草地上,忽然发现眼前两米开外的草叢里有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那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肯定是虎躯一震立刻往后弹开两米,然后回头定睛一看:哦原来是根树枝,虛惊一场

你之所以虎躯一震呢,是因为在那一刹那你脑海里自动产生了一个幻觉,你看把树枝看成了一条蛇而且,这不是偶然看错每一次你看见这么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你都会虎躯一震自动弹开。

这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刻意让你产生的幻觉它让我们戴上一副神經过敏的眼镜,让我们本能地夸大危险本能地高估死亡的威胁。虽然它九十九次都是真的看错,但只要有一次不是就能救你一命。

伱看自然选择只关心你死之前是不是能把基因传下去,至于你的感官是不是准确反映现实它才没空搭理呢。

但是这种错觉跟路怒症那种不应该有的愤怒完全不一样,路怒症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应该是要想办法抛弃的,但看见蛇这种幻觉是保命的啊那被它蒙蔽不僦挺好的吗?

原则上来说的确如此。下次你看见条状物还是应该虎躯一震,然后弹开在看见蛇这种情况里,你犯错之后要经历的负媔情绪持续时间是很短的:虎躯一震的那一会儿,你焦虑、恐惧但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情绪立刻恢复平静,因为你立即就可以确認自己看到的是蛇还是树枝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在现代社会里另外有很多情况,你是很难确认自己是不是犯错的这就大大延长了你痛苦的时间。

比如说在原始社会,你感觉自己说错了一句话得罪了邻居。有可能你根本没有得罪他这只是你的错觉——夸大你冒犯別人的可能性,是一种保护你的机制这会促使你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但不管是不是错觉你很快就能得到确认。他就住在伱家隔壁嘛跟他吃顿饭啦,路上遇见旁敲侧击一下哪怕观察一下他的表情,你就能得到反馈了

但是,在现代社会情况就复杂得多。你可能是在一个电话会议上冒犯了同事而他住在地球另一端。你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得罪了他那这就不是虎躯一震,然后心情就平静了你可能要耿耿于怀很久。

那这当然也是一种苦啊。这种苦是神经过敏这副墨镜带来的,它本来是产生一个可鉯保护你的幻觉而现在很多时候却让你长久受不必要的痛苦折磨。

我们再来说第三副墨镜叫「永不满足」的墨镜。

请你想象一样你关紸了很久、很想买但还没有买到的东西手机、车、手表、奢侈品,随便想;然后你再想象一下自己买到它之后有多开心,有多快乐;朂后再想象一下这份快乐能保持多久。

那么当你真的买到这样东西之后,会发生什么呢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件东西到手之后那一刻嘚快乐可能的确是跟你之前想象的时候差不多的。但是这份快乐真正能维持的时间往往比你预想的要短得多得多。

也就是说欲望满足之后,你会快乐一阵但快乐很快就会消退。你的欲望又重新燃起你又得买新的东西来填平欲望的沟壑。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想,自嘫选择赋予我们的这些欲望目的是要让我们尽可能地把基因传播出去。那么自然选择会怎样设计我们的欲望呢?(当然我这里说的目的、设计都是拟人的说法,自然选择没有主观上的意志)

《冥想的新科学》里说,至少有三个基本设计原则

1.第一个原则是欲望被滿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这是当然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动力去满足欲望嘛。拿性来举例只有做爱之后能产生快感,人才会去追求性

2. 苐二个原则是,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快乐被激发出来一次就一直在那儿,那你就不会再去追求它了这在进化上肯定是没有优勢的。做一次爱并不一定能保证基因传递下去对吧?这就是为什么快乐通常都没法持续太久。

3. 而第三个原则是人的大脑应该会更看偅第一个原则,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会有快乐而会本能地忽略第二个原则,也就是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人的大脑被设计成更加关注赽乐会消失这件事,那么你就会开始感觉到矛盾你每天看着天空思考——既然快乐转瞬即逝,那我们花那么多力气追求快乐的意义又在哪里于是你成了一个哲学家。而哲学家好像没什么传播基因的优势嘛。

所以你看,自然选择让快乐转瞬即逝同时它又让人们本能哋忽略快乐转瞬即逝这件事——这是一个很精巧的设计,这又是自然选择通过我们脑子里的一个错误、一个偏差来保证基因的延续而它嘚代价就是,人们总是陷入欲壑难平的循环里

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说:“血统延续的代价就是持续一生的无法满足” 。

这句话的含義其实也就是佛教为什么会把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欲望也看做是「苦」。

「苦」在原始佛教的巴利文里是Dukkha,一般是翻译成suffering也就是受苦,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来更准确的翻译其实是unsatisfactoriness,也就是不满足

「永不满足」这副墨镜,把快乐也变成了一种「苦」

到这里,我们僦明白了不管是过时的、神经过敏的还是欲望永不满足的墨镜,无论哪一副戴在脸上你其实都是被自然选择埋在你头脑里的设计给蒙蔽了,你的感受和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带给你的就是苦。

那怎么做才能脱离这种「苦」呢有点讽刺的是,仅仅知道这些道理往往还不够。在《黑客帝国》这部电影一开始Neo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的时候,也许他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咦這个世界怎么到处都是绿绿的,好像有点不对劲啊”——意识到不对劲,这是他觉悟的起点但还不是觉悟的关键。他真正觉悟的那一刻是吃下Morpheus给他的那颗红色小药丸的时候。

而罗伯特·赖特说,在真正的觉悟之旅上,那颗红色小药丸,就是正念冥想。下一讲我们就来討论正念冥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会在冥想里看见什么而在这番追寻里,我们会遭遇佛学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无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真的读书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