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句:十里桃花故里景区 门票笔注景,(请您赐句)

白描手法的句子
您的位置: →
白描手法的句子
第一篇:白描手法的句子诗歌的表达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是什么)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为什么)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怎么样)
“白描” 的定义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 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 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 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 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 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朴素的田园 风光和平淡的农村生活图景。表现诗人 超俗的人格和恬淡的心境以及厌恶官场、 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诗歌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溪居生活?
? 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素淡的水 乡风景图,表达了作者闲适舒坦的 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 秀,官家已修仓。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生活,却没有 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怎样表 现这主题?
? 全诗使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 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 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酷 剥削,压榨农民的社会现实的痛恨 之情。
韩琮 ?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 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 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 还乡之作。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
? 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前两句是写 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 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 人赏心悦目。但是抒发的是哀婉思乡之 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 这首诗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远岭近 峦,浓妆淡抹,眼前出现一副锦山 秀水的美丽画面。但写于作者失官 之后的傍晚,心情应该是失落悲愤 的,诗中“去国还家”使作者“断 肠”透露出诗人失官还乡的愁怀。第一篇:白描手法的句子古诗词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摘要】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 , 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 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关键词】古诗词;白描;写作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中的速写或 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饰烘 托,第一篇:白描手法的句子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四: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 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二、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 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 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 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 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 ,是更深入 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 ,一 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 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 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 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 “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 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 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 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 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 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谈谈“用典” 谈谈“用典”这种修辞手法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 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 “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方为佳作。本章根据张正体之【诗学】 ,及黄永武之【字句锻炼法】二书所 论而增益之。并斟酌补入历来各家,有关作诗用事之立论,以为参考。用典之功用 1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 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芳醪不得尝。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 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 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 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 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相传苏东坡有一珍藏“仇池石” ,王晋卿以诗借观,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旋以诗寄之。用蔺相如完璧 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何等酝藉, 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 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 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 ,庄 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 能死,其又奚言) 三: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 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X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 “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 ; 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 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 。【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 : ‘天下既已治 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m缺遇许由曰: ‘子将何之?’曰: ‘将逃尧’ 。又史记: “余登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冢”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 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 “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 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 。、 2
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 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典故之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 ,借喻为 “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 : ‘此非 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t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 :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 ‘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 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自做寿堂诗 林和靖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 山诗: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 ‘茂陵他日求遗稿, 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 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 “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 3
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典故之来源 典故之来源有四:一为譬喻,二为成辞,三为史事,四比古人。详细介绍于下: 一:譬喻--所谓譬喻,即是将以前之人、地、事、物作为当今之比况。其中又可分为以事喻事,以事喻 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种情形。如: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句,系引晋代谢安与其侄谢玄相对下棋,及春秋时代吴大夫季札挂剑 之故事,以比喻其与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类。又如李商隐之【为有】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赴早朝。诗中“金龟婿”一词,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应配龟。三品以上,其龟袋 饰金。故后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称“金龟婿” 。此以物喻人之类也。再如李白之【清平调】之二: 一枝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第四句乃引汉成帝宠幸赵飞燕之故事,以比喻杨妃,即以人相喻之例。又如李商隐之【寄令狐郎中】 诗: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此诗乃以事喻人之例,据西京杂记云: “梁孝王好营宫室园囿,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 中” 。司马相如游梁园,梁孝王令与诸生同宿。故本诗之“梁园旧宾客”一词即指相如。(按司马相如汉成 都人,长于词赋,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时召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后拜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家居 茂陵。故有“茂陵风雨病相如”之句)至若杜牧之【金谷园】诗: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乃是引过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绿珠跳楼之故事,以喻目所见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园 为晋时石崇之别墅,崇有妾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欲得之,而崇不许,秀因大怒,矫诏收崇。时 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对绿珠云: “吾为尔得罪” 。珠泣道: “当效死君前” ,乃坠楼死。二:引用成辞--如岑参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中“阳春一曲和皆难”之“阳春”两字,乃引用“阳春白雪”之成语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对楚王问: “其 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即曲高和寡之意,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其中“一灯影”一词,出自佛教之【维摩诘经】云: “有法,名无尽灯。譬一灯燃千百灯,冥者比明,明终 4
不尽。夫一菩萨开道千百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其道意亦不灭尽,是 名无尽灯” 。作者引此舟中禅灯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带法回国,辗转发扬光大之意。三:引史事--如郑畋之【马嵬】 :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望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中“景阳宫井”一词,乃引南朝陈后主之史实,以衬托出唐玄宗之圣明。按景阳宫本为南朝宫殿之名, 景阳宫井又名“E脂井” 。隋灭南唐时,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二妃,匿于井中被获,因又名“辱井” 。又如杜牧之【赤壁怀古】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 “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 。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四:引古人为比--如范成大之【虞姬墓】 :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本诗乃就古人相为比喻之例,按【史记】吕太后本纪: “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而生如意。欲废太 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吕太后G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此处乃引项羽之虞姬与汉王之戚姬相为比况。另如王维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上例第七句以接舆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按接舆者,春秋楚人,姓陆名通, 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 ‘凤兮! 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孙, 尝为彭泽令,故又称陶彭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 “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吾焉能为五斗米折腰” ,遂 弃冠去。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
用典之要领
赋诗作文,原皆不贵用事,钟嵘【诗品】云: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吟咏情性,何贵用事?‘思君如流 水’ ,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 (曹植杂诗) ,亦唯所见; ‘清晨登陇首’ (张华) ,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 (谢灵运岁暮诗) ,讵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民初,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提出八 不主义,其中一条即是“不用典” ,然招至许多人之反对,其友江亢致书云: “所谓用典者,亦有广狭之义, L}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与故事而屏之,则非唯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 字最妙之意味,在于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因而使胡适修正其主张。盖如咏史、怀古、 讽谏之作,须引故实以为立论之根据,而咏物之什,若只是描写其外表之构造、形态、功用等,则不但情 感无法表达,亦且难以成为生动之文学创作。故用典有其不可磨灭之功能,然亦须知道要领,方能恰到好 处,而不至勉强凑合堆砌,或过于晦涩而令人难懂。略叙于下: 一:事如己出,浑然无迹--【西清诗话】引杜少陵云: “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 味’ ,此说诗家之秘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诗)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功, 不知乃用事也。【汉书】[衡传‘挝渔阳Γ场 ;汉武故事: ‘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 。则善 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 二:纯用易见事、易识事--【随园诗话】云: “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宋乔子 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当以为戒” 。盖做诗原以运用文字技巧之白描为上乘,用典乃不得已手段,故 必须选用人人皆知之典故,若引用过于深奥之典以矜才博,使读者无法了解,则诗意焉表达,又如何能引 5
起读者之共鸣。且僻事宜实用,以使读者易于了解;熟事宜虚用,方不至变成老生常谈。如前之【赤壁】 诗等。三:引用典故须加剪裁,期能切中题旨--如一味囫囵堆砌而不能脱化,即古人所讥之“故纸堆中讨生活” 是也,更有何诗意可言。试看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诗中“三足鼎”与“五铢钱”乃是两则故实, “三足鼎”系指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 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 ,即 寓有“复汉”之意也。又如李白【听蜀僧F弹琴】诗中, “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 语剪裁而成。语出【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 ‘善哉! 峨峨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故后世称乐 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四: 典故有涉及讽刺讥笑或过于恭维者, 皆不宜引用--盖以典讥人有失温柔敦厚之旨; 反之若恭维过当, 则有失作者之身分与人格。如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 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 使者求颜阖,诸公厌[衡; 将期一诺重,H使寸心倾; 君见穷途哭,宜忧阮步兵。诗中只赞郑之诗词而不及其谏诤,方不至过分恭维而失作者身分。以上为用典之要领,总之学有余而约以用,始称得上善于用典;意有余而约以言,始称得上善于措辞。诚 如【文心雕龙】所言“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拣务精,捃理须”是也。以下更摘录数则前人之有关作 诗用典之论述,以供参考。
历代诗家之论用典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也,易识字也,易读诵也, (沈约:沈隐侯集) 邢子才曰: “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颜之推:颜氏家训) 作诗用故事,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盛庶常如梓谓杜诗“荒庭垂橘柚,古壁画龙蛇” , 皆寓禹事,于题禹庙最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皆养亲事,于题中扶侍字最切。余谓刘 宾客诗“楼中饮兴同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一用庾亮,一用谢x,读之使人不觉,亦是此法。阮亭先生 云: “往年董御使玉虬外迁陇右道,留别余辈诗云: ‘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 。初谓常语,后读【北史】 中魏孝武帝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谓粱御曰: ‘此水东流,而朕西上’ 。乃悟董语本此,深叹其用古之 妙”(顾嗣立:寒厅诗话) 。施补华【岘佣说诗】亦云“死典活用,古人所贵。少陵【禹庙】诗: ‘空庭垂橘柚,古壁画龙蛇’‘橘柚’ 。、 ‘龙蛇’皆用禹事,如此点化,即成景语,甚妙”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然亦有羌无故实而自高,胪陈卷轴而转卑者。假如作田家诗,只宜称情而言,乞灵 古人,便乖本色。又以诗入诗,最是凡境。经史诸子,一经征引,都入咏歌,方别于横潦无源之学。(曹子 健善用史,谢康乐善用经,杜少陵经史并用。)但实事贵用之使活,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 6
斯不受古人束缚。(沈德潜:说诗话) 东坡和李公择诗云: “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 。为苏李事 也,用典亲切如此。(魏庆之:诗人玉屑) 唐人以诗为专门之学, 虽名世善用故事者, 或不免小误; 如王摩诘诗: “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不败由天幸乃霍去病,非卫青也,去病传云: “其军常先大将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 。意有“大将军” 三字,误指去病作卫青耳!李太白“山阴道士如相访,为写黄庭换白鹅” 。乃道德经,非黄庭也。逸少尝写 黄庭与王修, 故二事相紊, 杜牧之尤不胜数。前辈云: “用事虽可在心目间, 亦当就时校阅, 则记牢而不误。” 端名言也。(西清诗话) 善使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如禅家云: “转法华,勿为法华转。”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可 意悟不可言传,可力学得,不可仓促得也。宋人使事最多,而最不善使,故诗道衰。我朝越宋继唐,正以 有豪杰数辈,得使事三昧耳!第恐数十年后,必有厌而扫除者,则其滥觞,末弩为之也。(王世懋:艺圃撷 余) 诗言志,古人善诗者,皆不喜以故实填塞,若填塞则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必俗物也。本地风光,用 之不尽。或有故事赴于笔下,即用之亦不见痕迹,方是作者。(徐增:而庵诗话) 有意逞博,翻书抽帙,活剥生吞,搜新炫奇,犹夫生客满座,高贵接谈,为主人者,躬亲浃洽,有何受用 处。不若知己数人,宾主相忘,谈经论史,其乐何如耶!又如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纷纭,徒见Re。不若四弓之田,一亩之宫,采山钓水,啸歌闲闲,即腰金衣紫,亦不肯与之相易也。(薛雪:一瓢诗话) 韦应物诗云: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 。又送人诗: “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 。可 谓用事之法,盖不拘故常也。王临川“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苏眉山“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 自贤” 。反复曲折,同归一意。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缁衣心为好贤倾”“我欲折]留此老,缁衣谁作好 , 贤诗” 。共用一事,而造语不同。(黄彻:□溪诗话)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义,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 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人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 : 鸠已徂,吾子安得停” 。此规劝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谢康乐【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 : 山” 。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释皎然:诗式)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 ‘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 然亦不以杨、刘为过。如彦谦【题汉高庙】云: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 ,虽是着题,而语皆 歇后,一g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律” “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耳闻明主,眼见愚民, 尤不成语。余数见交游道鲁直意,殊不可解。苏子瞻诗有“买牛但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 。亦与此同 病,六钧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此理甚易知也’ 。而赵翼【陔余丛考】则云: ‘唐彦谦【长 陵诗】“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g”叶石林谓一g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按【汉 : 书】高帝纪:上曰: “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岂非天命乎?”鹿门此诗,正是用【汉书】成语,非杜 撰也’ 。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则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事串用,亦何不可?宛转清空,了无痕迹, 纵横变化,莫测端倪。此全在神运笔融,犹勐指士啵氖肿灾岩匝允觥(胡应麟:诗薮)
古典诗歌中“用典” 古典诗歌中“用典”手法的运用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 ,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 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 ,具体地说,包括 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 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 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 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是: “然我一沐三捉 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 7
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 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 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 “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 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④、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⑤、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 败。⑥、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耄tuō)胄冒险北 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 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 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 43 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 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 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 引用杜牧 《赠 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 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中的用典确实给鉴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诗歌的理解把握,所以 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 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古代诗歌中的用典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古典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作品恰当运用典故,对丰满诗歌形象, 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有好处。据说,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时,三十余人同题作文: 8
《桂枝香?金陵怀古》,写金陵旧事以抒怀古之情。比赛的结果是“惟王介甫为绝唱” 。细究王安石成功的原 因正是善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 趣闻、 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 文章, 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身,领会诗人用典意图。由于诗歌使 用典故,这给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 含义。下面集录了一些诗歌中常用的典故,以期对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能有所帮助。(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在天愿为 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011 古典诗歌修辞手法及艺术表现手法 (二)解析: 解析: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 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 水浑然一体。2.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 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4.暗香借代女子。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 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 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8.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 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0.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11.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 调了历史之必然。1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 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 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14.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 9 纯用名词
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 ( 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 ) 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 掌握的。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 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 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 ) 去了“皎皎” ,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 河汉女; “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 “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 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 ” 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 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 具体应用。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 (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并 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1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 ,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门在床上坐 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 呢? 16.栗深林兮惊层巅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17.烟笼寒水月笼沙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 水”的只是“烟”而无“月” ,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18.其三,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 词中“绿野” 、 “平泉” 、 “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 (洛阳午桥) 、 “平泉庄” (洛阳郊外)“东山” 、 (浙江上虞) 。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 。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名相的志趣,放情山水,喜爱歌酒。其深层含义是用历代名相的英雄业绩,激励 友人韩元吉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历史上裴度督师破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淝水 、 破苻坚,功业显赫,彪炳千秋。只有把三句联在一起吟诵体味,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19.隐语(谐音)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 语、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 (思)“枝” 、 (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20.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 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 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02 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 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 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 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1.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 ,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有“女娲炼 10
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22.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 生》 ,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 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 《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 “ 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 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 了批评。23.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 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附】常用典故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 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2、长城: 《南史 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 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 :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折腰: 《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 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 :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 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 屈。6、鸿雁: 《汉书 苏武传》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 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 “雁书”“雁足”“鱼雁” 、 、 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后来“尺素” 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 : 流下潇湘去?”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 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 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R姓滩衩磐猓俜缣翰酢6赏酚嗦淙眨胬锷瞎卵獭8褐到佑咦恚窀栉辶 11
前。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 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 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 别歌的代称。《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 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 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 ; 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 , ,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 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 巧。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 《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 “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 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 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 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2l 黍离: 《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 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 : 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 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 26、杜康: 《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 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27、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 ,常 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12
29、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 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 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 ” 行七首》之二) 31 梅花落――曲调名。如: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 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32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 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 ) 33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 ) 34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有时也作“折杨柳” ,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 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 ” ) 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 古典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35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 ” 益《从军北征》 ) 三.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一)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借景抒情)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借景抒情) 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4.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 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 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二)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 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三)总结: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 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 ,借中原地 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 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13 作者通过描写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 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 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 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 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这里的 , “他 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 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 剧的象征。
诗歌鉴赏方法
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诗歌鉴赏对有 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但欣赏诗歌也是有 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一、诗歌鉴赏有规律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 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 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 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 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 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 。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 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 、 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 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 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 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 、 、 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 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 ,壮志难酬情就是“意” ,二 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 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结合背景、体会感情。三、 结合背景、体会感情。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 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 “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 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 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二、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 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14
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 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 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如毛泽东 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 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 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 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 氛。这说明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 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 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 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 , 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 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 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 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 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 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三、说“移情” 移情” “移情”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 ,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 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 彩” 。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 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 、 、 明” ,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 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举陆游《秋波媚》一词具体说明: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 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上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 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用了移情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 暮云开” ,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 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作者 15
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 队的到来。词中作者将收复失地的愿望移注于“明月” “暮云” “烟柳” “池馆” ,好像他们也都在期待着宋 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移情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此词的韵味。再举一例: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其中,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 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 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末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 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应抓住这个连接点,调 动我们生活体验的积累,进行移情体验,真切地体味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四、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把握 这些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下面选一些在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景象作为介绍: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杜甫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而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夕阳” ” (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 情,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都 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 :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莫不是借助夕阳 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流水、落花 古人云: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 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 ) 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 ” ) 、 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 :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杜鹃、鸿雁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 : 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苏武 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 “鸿 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 李清照词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 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 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 、 、 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子、竹林深 为隐者所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 (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 ,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 : 16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 ” 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 “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两个 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 、 体分析。五、品味诗歌的语言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 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 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像出诗中所状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 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 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 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 韵味。那么,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往往是哪些字、句呢?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 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 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 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 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 ,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 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杜甫诗《旅夜 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 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 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 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 果。总之,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也可以算是古诗词鉴 赏的一个窍门。透过这些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如: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本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评价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 得无理: “争斗有声谓之‘闹’ ,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 ‘斗’字、 ‘打’字皆可用矣” 。这两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人们读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总是会想 像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六、再谈品味诗歌语言 17
上面谈到了品味诗歌语言时要注意动词、形容词以及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下面再来谈谈叠词和拟声 词。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 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 “袅袅”形容秋日的苍 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 ――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 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清清冷冷;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 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 ,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 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 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再来谈谈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 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 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 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帘外雨潺潺” (李煜《浪淘 沙令》, )“呢喃燕子语梁间” (刘季孙《题屏》, )“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读着这些诗句, 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 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 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与此诗颔联仅差“漠漠、阴阴”四字。宋人叶梦 得说: “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沈德潜也说: “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 、 ,去上 二字,乃死句也。”王维这两句诗因“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而成为名句,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按前面 所说的领会其中意味。七、三谈品味诗歌语言 继续谈谈品味诗歌语言时还应关注的词―――数词和表颜色的词。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 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 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唐代诗 人张祜的《宫词》一诗是这样写的: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这是一首 宫怨诗,全诗共二十字,用了四个数词。“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 “二十年”从时间下笔, 18
写入宫之久。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亲人,失去自由,本来已够悲惨的 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后两句“一声”写歌唱, “双泪”写泣下, “一”和“双”两个数词的运用,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皇帝面前,诗中人随着《何满子》的 歌声而双泪齐落的样子。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由此可见,以数字入诗来写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 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 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诗中将江、鸟、 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 “江碧”衬“鸟”之白, “山青”衬“花”之红, 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再看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在作者看来,那夕阳晚照下的 满山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读这句诗,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那满眼 的红色,我们仿佛感受到在作者的心中,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诗歌除了明写色彩外,还可以暗写色彩,初读时未必看出,但一加玩味,就感到这样写更富有含蓄的 画意美。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醉”暗点“红” ) 。满林枫叶,火红如 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 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读出 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请你对杜甫绝句中所运用的数词和表颜色的词产生的效果进行品评。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八、古诗词鉴赏:对比、衬托和烘托 古诗词鉴赏:对比、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前面几篇介绍过“物象”“意象”“意境”“移情”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这里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 、 、 、 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 。诗歌中的“对比” ,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 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 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 了“锦衣” ,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 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 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 了主题,发人深思。“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 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 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 : 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 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 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 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 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 19
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 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 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 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 了广阔的回味空间。“烘托”与“衬托”不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 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如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就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 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作者用衬托和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九、怎样解读怀古诗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 “有感而发” ,往 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 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 ,就是理解诗作的思 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 ,即用读者的“意” ,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 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 。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 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 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 ,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例如杜甫的《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 堂” ,提到“三顾”和“出师” ,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 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开济老臣心” ;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 。杜甫所以产生这 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 实际上不也在叹息自己吗?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 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 , 一个“空” ,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如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全 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作者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 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 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 郁闷的心情。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 极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 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 憾和愤慨。20
十、杨柳青草寄深情 花草树木入诗作为表情达意的物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象征意义,以花草树木的特性来象 征一种品格,如以梅花的妍丽耐寒象征高尚坚毅的品格;以菊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怒放的特点象征清高孤 傲的人品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以松树的苍劲和耐受各种艰苦环境的性质,象征刚强不阿的精 神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例子。另一种是使用谐音修辞,以一种植物名称与某种感情同音而产生联系,形 成常用意象,杨柳就是例子。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杨柳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 表达思念之情。柳谐留的音,表达恋恋不舍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经常赠以杨柳枝,以表达无限留恋的 情意。这首诗中的折柳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李白另有一首《忆秦娥?箫声咽》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箫声 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这首词里,不是以折柳的笛声引发思念之情了, 而是以柳色引发联想,表达挽留的心意。由于再三挽留也不得不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是声是色, 都是以柳、留谐音为抒情基础的。除杨柳之外,青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思念留恋之情的物象。青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衰,逢春 即萌,人们由此想到这正像人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长久不断,绵绵不绝。于是在诗词中就常用青草来 表达思念的情绪。大家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以青草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堪称 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极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几乎已经成为野草的代称。诗人所 以这样做,目的只为表达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那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如萋萋芳草,绵绵无绝期! 又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前两联从仙人登仙驾鹤的神话传说落笔,写出仙去楼空,惟余天际悠悠白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 对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的颈联写在黄鹤楼上所见景物:只见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 萋萋。此时正当日暮,诗人不由得由眼前景物,特别是萋萋芳草,引发内心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诗的尾联 得以明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将暮矣,该回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花故里景区 门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