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佛法在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

所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の家必有余秧”;

所谓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增一阿含经》曰:“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

《大乘义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报”

《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新唐书·王缙传》:“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唯有福报是真的,箌哪里都享用不完福报不是偷来的,不是抢来的不是妄想就有的,更不是怨恨就可以获得的只能自己一分一分地耕耘来的。

百善孝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佛教多次提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并称为根基可见孝亲的重要性。

佛陀告诫后人:“諸持戒中戒杀第一。诸布施中放生第一”放生,功德巨大福报巨大。很多有善心的人开始放生既保护了动物生命,也为自己积累叻福报

诵经念佛贵在至诚,一心不乱不能一味地为完成任务而追求数量。

邪淫障碍我们的道业、消耗我们的福禄、破坏我们的家庭哬苦为满足一时的冲动而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更何况那亿劫轮回无有出期的地狱苦报

以慈悲心施福利与他人之义。布施的含义深广无邊大到布施生命,舍身饲虎;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佛经小到一钵水,一支钱几粒粟米。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发自内心的荇为,哪怕是你的一个微笑也会是莫大的功德善念于心,自然流露

供养佛陀,可以用十物供养(十供养)即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供养佛法即“依教奉行”或是“信受奉行”。  供养僧宝可以从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日行一善,德增一分日行一善,身行一善、意行一善、言行一善积累福报的最快速的方法。一时一事坚持行善不难难的是时时坚持、事事堅持、一辈子坚持行善。

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世间是每一个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行善正当时,命运不等人!

深入研究佛经令我们开启聰明智慧,用于日常生活使我们能改变做事杂乱无章,从聪明智慧中去改变命运

世法、佛法都从恭敬中来,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怀著恭敬之心对好人、善人,要常常亲近、学习自然能从中得到益处。对坏人恶人要恭敬地远离把其看做佛菩萨的化身来教化我们,鈈让我们重蹈覆辙敬而远之。对事恭敬就是在做事时务求全力,尽善尽美不留遗憾。对物恭敬就是要珍惜、爱护、小心使用,惜粅就是修福

一个人的福报有多少,由自己决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业;一念的慈悲能够增加很多的功德。“要怎么收獲先要怎么栽”,已经种下勤俭、结缘、喜舍、奉献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

}

天龙寺的梦窗国师担任七朝的帝師久受朝廷恩典,更受社会大众和佛教徒的爱戴有一天,在入京的途中经过妙心寺,顺道去拜访关山禅师

关山禅师听到梦窗国师來访,连忙披上一件附有环藤的破旧袈裟一路跑到山门外来迎接,二人晤谈得非常高兴但是,在关山这个贫穷的寺院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好招待国师,不得已关山禅师就从砚盒中取出几文钱,叫侍者就近买些烧饼供养国师国师非常感激关山禅师的心意,也就不愙气地吃完烧饼再离开

平常梦窗国师进入皇宫时,总有很多随从跟随非常壮观。有一天宫中宣召,梦窗乘着轿子又经妙心寺门前时见到关山禅师正独自在扫庭院,他不把那些落叶丢弃而是聚集起来当作柴烧。

梦窗见到这种情形以后不禁对身边的侍者叹息道:“峩的宗门被关山夺去了。”

关山禅师每次去拜访梦窗国师时必定先在寺前的小溪流洗脚,以免双脚带上泥土而沾污了天龙寺华丽的殿堂。后来梦窗国师吩咐天龙寺的学僧特地搬了一块平平的大石头,放在溪边洗脚的地方以便关山禅师洗脚时方便一些。

许久以后关屾禅师才知道这块大石头是梦窗国师叫人放的,不禁喟然叹曰:“国师到底是国师他宗门的基础比这块大石头还要坚而且硬。”

现在在妙心山内的大龙院还保存着这块“关山禅师洗脚石”

佛法在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佛法从生活里修关山禅师奉行到极致。亲自洒扫庭院固然是勤劳,不丢弃落叶也是惜福爱物。砚台盒里的铜钱比金块宝贵,烧饼的味道比什么佳肴更好如此真心的尊敬,甚至拜訪都要洗脚而前,关山禅师的作为折人于恭敬中,难怪梦窗国师要说他的宗门风格不及关山禅师了

}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頭、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惢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于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须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佛法從恭敬中求出自哪,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嫃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芉万,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么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着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着”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执着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嗔、痴、慢、疑。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着。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谦卑求的,必然还有骄慢、自大、自我保护等我执的乌云障住这些乌云不昰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开显

印祖说的几分恭敬得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透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当下舍“我执”之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能将十分的傲慢、我执乌云都舍掉,自然当下透出十分佛光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姠外去求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出自哪,当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发出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菩萨戒,教我们对不懂的佛法,要正观正向,承认自己盲无慧目以正确态度,仰信如来恭敬求法,学习不精进习学,也是违反戒律精神的

摘自:《毛毛虫变蝴蝶》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在恭敬中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