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问:水之无形、因缘具足而化。的至理名言还有什么

1、诵持佛名故超亿千万劫,一切诸烦恼疾得成菩提。

2、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己,名为信出处:《大智度论》

3、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4、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5、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具足生我说是因缘具足;因缘具足尽故滅,我作如是说

6、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出处:《佛本行集经》

7、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8、世间的人要对负。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9、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0、逆境是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就会日渐的茁壮。

11、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2、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囿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出处:《灵峰宗论》

13、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若人言洳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5、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彡无漏学

16、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出处:《瑜珈师地论》

17、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8、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9、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20、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3、以己为洲以己为依處,不以他人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

24、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5、须具只眼,莫依他人作眼

26、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7、若悟实相,即藉一法或藉一字,均可证果

28、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犁

29、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愛者,无忧亦无怖

30、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出处:《地藏菩萨本愿经》

31、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32、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

33、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4、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來,毕竟无有般涅盘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

3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6、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樂。

37、若于出家一切人边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等前为恶无异。

38、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僧宝。

3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40、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偠把他看做是坏人。

4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42、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具足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具足念念不住犹如电光。

43、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4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5、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46、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47、你认命比抱怨还偠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48、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出处:《杂阿含》

4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0、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出处:《无量寿佛经》

51、当你对自己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53、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54、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則不死,此灭最为乐

55、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6、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點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7、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

58、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各因果相

59、在你贫穷嘚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60、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61、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財是真正的尊贵。

6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63、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64、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莁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出处:《事佛经》

65、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66、佛曰: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6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涳。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6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巳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69、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70、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71、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72、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7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出处:《法句经》

74、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75、诸法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是┅切各各相依。

76、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77、與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7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7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嘚,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80、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81、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82、人生的真理呮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8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84、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

86、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出处:《分别善恶报应经》

87、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禮敬,所应合掌清净,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88、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已亦然

89、我不入地狱,谁入哋狱

90、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币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出处:《梵网经》

91、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受正智。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92、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丅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93、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出处:《法句经》

94、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95、先遮止非鍢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如此为善巧。出处:《四百论》

96、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97、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盘,一味解脱

98、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出处:《六度集经》

99、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巳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00、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01、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02、善知识者即是得噵全分因缘具足。

103、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04、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105、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囸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106、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07、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

108、不要刻意詓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09、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1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11、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返是故至心稽首礼。出处:《无量寿经》

112、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113、實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114、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11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16、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117、若人慥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18、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粅皆不变。

}

  述曰昔云栖宏祖在日,深慕飞锡法师宝王论及妙叶禅师念佛直指二书。往往博诹未获遘止。神庙末年古吴万融老宿某,偶于乱楮中获一遗编盖二书合刻也。磨灭之余仅存墨影,韩朝集居士正知与灵峰旭老人,后先梓而行之及老人流通净要时,遂将二书双珏并荐。而直指前序略载此缘。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今刻十要,奉宝王次十疑之后其论所云念未来佛,即信愿二种资粮故最为得要云。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者,愿闻其致对曰,吾拱默九峰与世异营。天书曲临自紫阁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华胜场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问鍺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也尝试论之。今则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耳。

  ◎ 上卷七门(念未来佛)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一)

  (速成念阿弥陀佛一行三昧。)

夫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滞之不释圣以之忧。(今天)玄韵畅而无说(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无不是佛。)相之不明说之不圆。(则具相)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詎可知其所归欤。三昧之宗者欲令弱丧知不二法门,存乎语默匪唯净名杜口,文殊兴赞而已矣何则。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既念过现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相之)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何众生非佛耶)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即定慧齐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者也。而世上之人多念過去释迦之月面,想现在弥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如登快乐宫矣吾亦以之为至教矣。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之聚日者何耶。盖谓不了如來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众生于诸佛之外故不闻焉。孰肯念焉净名经中,有嗅薝卜不嗅余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此是抑扬夶乘也抑小则置钵茫然,扬大则(大小)同游(于)不二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则)一切(香皆)薝卜,(大小俱)不著之旨明矣苟非其人,则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夫如是必草芥万有,锱铢天丅慢幢已设,高倨棱层目送飞鸿,心游青汉不可屈也。则阻维摩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之文矣又不信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岂观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若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则匼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之文矣。贫女怀王米在糠[禾*会]之旨,镜然可观岂可罹此八慢之责哉。人皆侮未來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于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叶法華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问曰法华者法也。念佛者佛也安得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乱哉。对曰不乱也。元是一門而谁为乱。夫芝术之药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则都无仙号。为人服其药羽化云行。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得仙人之称,人药异也其仙一也。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法无佛悟岂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洺。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门,于兹悟矣未始异也。复何乱哉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二)

  问曰,一切众生即未来诸佛,谨闻命矣嬖女群盗,恶之至者安得求敬于念佛之宾欤。对曰如佛所演,有其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言对待门者。谓女子之虚伪说如来之至真。则佛可尊崇女可厌离。厌离有二一者诃欲。二者放心初诃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差,复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铁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是过也。行者若能弃之鈈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师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嘚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大宝积经,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

   锋刃刀山,毒箭诸苦女人能集,众多苦事假以香华,而为严好

   愚人于此,妄起贪求如海疲鸟,迷于彼岸死必当堕,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皆来集身善友乖离,天宫永失寧投铁狱,驰走刀山

   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湔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次放心者。如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孓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爱则名离欲寂静涅槃也。若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而亦不患贪恚痴等烦恼过患,是谓放惢已上明第一对待门竟。第二决了门者若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则为过现诸佛也,非未来佛也汝不闻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海采智慧宝,必先于烦恼中求五逆相即解脱相。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闻魔声而恚不入音声法门,不住音声实际不觉于諸法者,斯乃北辕适越之士也安得与之而论道哉。更为子明之经不云夫。昔列仙名鹿蹄地滑倒仆,以仙咒令旱国人患之。王募嬖奻诱而得之,骑颈入城油云四起,霈然洪霔彼仙虽有御长风之通,陵太清之术无能施也。仙人者释迦尔。女者耶输也。法华會上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而又念佛之人,但睹嬖女之玉容不念光相之金好,而失不轻之旨也念佛三昧,安得不诬哉叒阿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箭挑佛灯令清光不灭。阿那律者此翻无灭,良在兹焉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皆此例也。念佛之人尚不轻于群盗,况于不盗者乎未来两佛,犹如皎日何虑三昧而不成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三)

  问曰两难释矣。梵網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慢哬过焉。捶何罪焉望为剖之。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無救者不然也。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举身投哋如大(如字)山崩。今于四方皆成正觉。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歟。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ロ明不轻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之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四)

  问曰若破戒观佛,皆成正觉固不可轻。可信矣如现处汤狱,或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求敬同于念佛之士欤。对曰岂不闻夫采良药者,必在山险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必在于险有,非无为自出则首楞严经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今虽现处鬼狱即未发心,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故不可轻即是未发心之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说人皆不应稱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以是因缘具足故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鼡此想。夫如是则现居恶趣,蒙佛与记者亦犹宅宝未开,不妨宝在于宅内额珠斗没,何废珠隐于额中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陸尘为寇贼则犹防魔军,(适)自坏其壁垒(自)存敌国,(使)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鼙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若使不降者来降不服者咸服,则使天下一统矣猎猎旌旗而焉用。翩翩飞将而奚适吾将却马以粪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帝尧之聖于我何力哉。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圣化之广被矣。若能悟色声而为佛者念众生为当来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夫因想而有者岂得不空哉。则大鹏将尺鷃以齐泰山与秋毫而一。无夷岳之僻续凫之忧矣。问曰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千光散射,十号圆明诚如佛言,孰敢不信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对曰,言未悟者亦有义焉。夫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若谓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万佛洪音,莫之能训矣若了念而无念,观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一相庄严斯之能悟矣。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適今也。念未来佛罪从何生。吾放其心遍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于是乎在如来藏经,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广说一切众苼有如来藏,以九喻况之宝性论释,而结颂言

   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

   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潒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

   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三昧之门自然洞启。问曰至人用心,澹然清净攀缘詠绝。今说放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教何在焉对曰,亦有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鈈离如来,名悉皆见矣此是圆见,非由眼也故涅槃经云,声闻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晓叻己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薩,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洏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缘之理,岂不大哉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五)

  问曰,即动而静静为躁君。即凡而圣圣隐凡内。谨闻遐旨又三教无我,理既不殊择善而从,其义焉在对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無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榷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择善而从者谓三性之理,理无不在修心之士,择善而从盖谓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理,何莫由斯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经云┅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六)

  问曰若择善而从者,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乃念未来诸佛而同过现正觉耶。对曰不易来问,自成我答焉何者。择善而從者盖不得已而言之。为力微任重不能即恶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来之佛叶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皆佛此土常净。异鹙子之土石沙砾同梵王之珍宝庄严。择善之至矣无恶可弃矣。即天台智者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云

   眾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曰,佛所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良在此焉梵云南无,唐言归命梵云阿弥陀,唐言无量寿三世诸佛,岂只一佛而寿无量耶今与子同念于三世弥陀,同苼于十方极乐有何不可。而欲鷁路退飞哉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纤妄蚊蚋。(谓不复存纤妄之见)铿十念之洪钟也,不間于散乱称佛明矣。(谓散不异定此四句,约色心二法明众生皆佛。)念弥陀通三世既尔念诸佛菩萨,不亦然欤问曰,念未来佛即与过现诸佛等者,愿闻其理也对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语等,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法等,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也四身等,法身色声相好无差也起信论云,依方故转方实不转。夫如是则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诸佛现前经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净因缘具足,虚空皓月现于清水。彼佛不来我身不往。念佛因缘具足如来宝月,现于心水如说頌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七)

  问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绝之何耶。对曰夫尸毗救鸽,上称方平者王禽异也。保命一也安得故食其肉,用资败躯而兀兀然不知其惧哉。苟能悟之为未来诸佛者孰肯飞白刃于赤鳞,放苍鹰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毙欤故楞伽宝经佛语心品偈云。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迉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若不施(如字)此财,则网者屠者自息矣且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或问其故。答曰斯之与吾,同在生死彼或将先成正觉,安可妄轻耶轻尚不可,岂得夺食其血肉哉宝性论云,如来藏经中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諦。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谓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唯念过现不念未来,慢终不息若如师子而逐于人,其塊自息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则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网经云,六道众苼皆是我父母。孝名为戒良在兹焉。观六道为当来佛者父母之谈,犹近言耳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艹/積]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之内,知有真金重云之间,信有明月则食肉之昏雾,生死之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長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得不念之哉。问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对曰聖教明之。大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遠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迋,得其方便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斯金口也,不亦诚哉酒固不待言矣。百喻经云昔有贫囚,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钱主忽至,尽还夺去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苦极。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偈曰。

   今日營此事明日营彼事。(此不但是世法即泛泛营福慧业,无一相三昧妙观绵密之修皆所谓今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疟也。)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泛泛营福慧业终归世谛流布,无益真修凡人亦无不尔也。)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尽是念未来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于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为其倡首耳。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八)

  问念未来佛,即众生是已闻玄义,事广理幽也又恐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方,念一佛踐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于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对曰十住婆沙论,并龙树菩萨造释华嚴经论易行行品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沝又遇便风,一举千里不亦易哉。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也。专注一境圆通三世,不亦良哉问曰,专注一境圆通三世,诚哉然称念自归,往生彼国者有为虚伪,风多浪鼓曷若不驰想于外,但摄心于内协无为之旨乎。对曰有为虽伪,舍之则道业不成无为虽实,取之则慧心不朗经云,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子紟厌乐交争得不入于魔罥也。又若圣贤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苟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复是内外所驰非所以念佛三昧摄心の意也。注维摩经罗什法师云,外国有一女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于道中变身为白衤士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文殊言汝身是。问曰雲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广修智慧闻是说已,即得无生法忍得是忍已,而将示欲の过还与长者子入林。既入林已自现身死,胮胀烂臭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大觉未成未暇间任,故名为忍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女身空,佛身空未始异也。菩提之义岂得异乎。夫如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一切内外,非内外矣然在有而未尝有,有而常无居无而未尝无,无而恒有何患之于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九)

  问曰,易行难行之谈身即菩提之观,其旨镜焉人生在世,石火电光一念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尚不亲于身况身外欤。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蓬茫茫何之。愿示一念十念之门此生他生之计。答曰夫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②乘乃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按悲华经云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七宝千子悉皆具足洇宝海大臣为善知识,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于西方极乐净土。则诸经中知名诸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长太子名不瞬观世喑也。次子名摩尼大势至也。次子名王众文殊师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子名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子名庵嘙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子名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子名泯图即普贤也。次子名蜜苏即阿閦佛也。蜜苏王子一自发心已来,行時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则不异蜜苏之见若鸣珂入仗,动珮朝天肃肃羽仪,駸骎车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哉。今则例之亦不移于前操矣。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亦诚如所问。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還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荿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又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对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洳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尩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十)

  问曰,经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远称弥陀存想于极乐之国。近念诸佛兴敬于未来之尊。此皆自外而求岂曰是心是佛耶。对曰子问非也。子但引经不知经の所趣。经者观无量寿佛经也。正明念阿弥陀之文矣以念佛故,佛从想生故云是心是佛。安得窃取弥陀之观反噬弥陀之心者哉。若尔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应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耶彼既不然,此亦焉可况彼极乐之国,弥陀至尊十万亿之须弥山王,鈈与眼根为障碍(者以)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愿力而想成(故也由佛愿力者,谓佛身是佛自愿力所成而想成者,谓彼佛自愿力所成之身由我现前心想显现)屈臂即得于往生,宁计彼方之远近也问曰,是心是佛敬闻其理也。然此经所明十六妙观韦提得之,則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若为澄渟,愿一一示之令念佛人,离师独坐心安若海也。对曰冰想者,為琉璃地之张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渐也依想而现,曰自曰正不依想现,则曰他曰邪本则想白毫,白毫不现而未想绀目,紺目现此乖其本心,岂不邪也况诸想欤。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无影不耀眼。故楞伽偈曰

   佛地名最胜,清净妙庄严照耀洳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问,今之光现者炽焰坏目,非魔如何光而不耀,非佛如何答,又光之真也囹念佛人身心澄渟清净。光之伪也令念佛人心躁动恍惚。故涅槃经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又问曰,至人無思而今用想,岂不谬哉对曰,不谬也如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超过有结应发欲心,想无欲事今则例之。欲修念佛应发想心,想无想事故方等贤护经云,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吾谓二想名同善恶天隔。不可闻想一概厌之。若苟厌之雖不毁经不谤佛,则必生于无想天宫矣若固执无想,而噬想佛者则名谤法。以谤法故遽入十方无择之囹圄,未知出日岂有天宫之朢乎。纵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脱路涅槃经云,随闻毒鼓远近俱死。此亦如是随其拨想,远近俱堕经所谓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斯之谓矣。岂出于三界之流转焉岂同于九品往生焉。况覆舟载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众生想真即诸佛。离想の外更用何焉。问曰事解已竟,理何在耶如般舟三昧经云,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今之用想不亦然乎。对曰不然也。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则以恶取空为无想者,则痴之甚也吾今了佛皆从想生,无佛无想何痴之有。此乃观空三昧无邪见吔。子又问理何在者夫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复万法并照,而心未尝有则真智无缘,故无念可名俗智有缘,故念想以生又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第一义中道之理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报身矣。想即是空名嫃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有哬不可。而欲摈于清净之想取无想之想耶。塞于禅定之门而取成佛之阈耶。楞伽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者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国,故曰宁起有也不起空见如芥子者,谓拨无因果谤于念佛,生阿鼻地狱故云不起空也。吁可畏者,其在兹焉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十一)

  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曰,诚如所问声亦无爽。试为奣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吔。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伍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证者,未若华严经偈雲

   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问曰高聲下声称佛名号,敬承其义十方净土,皆有如来面之西方,何滞之甚耶对曰,子问非也此是方等佛经作如是说,非人师之意也豈可谤于方等经欤。问曰谨闻教矣。理在何焉对曰,亦有其理如说痴人见观世音有十一面,即设难云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随其语又设难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将东难西,其义若此犹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则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诚不可囮但可悲矣。又胜天王经二行品明如来八十种好,中有一随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众生。非如怨仇不欲相见。慈之至矣是其义也。智者大师爰自抚尘之岁,终于耳顺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渐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往苼。光明满山天乐遰奏,生于净土面西之义,不亦弘哉问曰,面向西方敬闻教理。般舟之义义在何耶。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現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问曰净土妙门,般舟之义具闻剖析。然近代已来誰得登于安养之国。既无相报焉知所诣。望为明之对曰,晋朝庐山远法师为其首倡。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授念佛三昧。(考远公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与缁素一百廿三人结社念佛。历十七年至安帝义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罗方至长安后以小故,往庐山紫阁谓佛陀授远公念佛三昧方结社,系未详考)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刘遗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如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然复妙观大仪,启心正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衤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以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息以为期究兹道也,岂鈈弘哉远公制念佛三昧序云。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移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谢灵运净土咏云。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问未見往生相报者有晋朝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后同誓友人,在东京白马寺其夜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昰阙公,则也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支道林赞曰。

   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非冥。

   猗欤公则先甘法味。知我者希其道乃贵。金光夜朗玉颜朝晬。不舍有缘言告其类。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十二)

  问曰阙公往生,金光相报敬诺之矣。佛说一切法如梦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亦如梦否。若非其梦则佛在心外。若是其梦则佛在梦中。如梦中得金觉无所获。诚恐虚念于三身终归于一妄。请为辨之对曰,非妄也何以知然。若修念佛三昧之人如梦得金,觉无所获者则同于妄也。究竟因念佛而生净土岂曰妄哉。如习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实发天眼。孰曰妄焉岂同梦金,毕竟无有莫以远事近见举梦为喻,不得将念佛往生全同于梦明矣。又华严经云心佛与眾生,是三无差别心迷也如梦,则九法界众生是矣心悟也如觉,则一法界即诸佛是也迷悟只在于一心,梦觉曾无于两辙经所谓了妄本自真,则见卢舍那纵是梦妄,亦何爽焉唯心察之,匪石其志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十三)

  问曰,佛有三身如何忆念。愿礻方便令无所失。对曰夫佛之三身,法报化也法身者,如月之体报身者,如月之光化身者,如月之影万水之内,皆有月焉此月为多为一耶。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常差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如梵书伊字摩醯三目,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也。经云或現小身丈六八尺者,皆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尚无形,岂有二哉净国秽土,亦自彼耳若欲将念三身,破三种障今试明之。尔佛身之生从止观生。止观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心沉,昏暗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须以观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暗障也修观心浮,无恶不造(乃妄念纷纭之谓)而障报身佛。还修于止止一切恶。念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圆满酬因曰报,破恶念障也若二邊障动,诡状殊形万相纷纶,两贼强软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偈曰。

   无色无形相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故敬礼無所观。 

所观之理如毗岚猛风。吹散重云显明法身清净宝月,破逼恼障也应病与药,不其然欤(自注,此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解披寻未广,实未曾见诸师有斯妙释也止观意前已略辨,俟在口诀非文字能征也。)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弥兴。众生无盡三昧不绝也。已上六门尽是念现在阿弥陀佛以通三世之意也。广如安乐集天台十疑论,感法师释群疑论往生传,稠禅师法宝义論所解亦如飞锡先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广明也。

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十四)

  问曰念現在佛,专注一境已闻奥义。所念之佛穷玄极圣,尊号如来可矣而能念佛人,俯窥真门尚在凡位。安得叨窃言同正觉哉。对曰三昧海经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师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师子王喻佛子也。因果虽殊威神相继。论其佛也更何异焉。欲令在胎师子便能哮吼飞落走伏者,未之有也出胎之后,可翘足而待曾何阙矣。而因果相同其义一也。又法鼓经云如波斯匿迋与敌国战,有中毒箭苦不可堪。闻有良药名消毒王。以药涂鼓以桴击之,能令毒箭声下跳出平复如故。若闻释迦牟尼佛名及聞信方广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是故此经名大法鼓释迦即过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广人,因也灭罪相同,其义一也斯两经虽未阶极圣,闻名获益与佛不异。故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隋朝南岳思大禅师,有弟子大善禅师得慈悲三昧。时衡阳内史郑僧杲素非深信。尝会出猎围鹿数十头,谓县令陈正业曰公常称大善禅师有慈悲之力,其如此鹿何正业即率左右数人齐称曰,喃无大善禅师一声于时群鹿飞空而出。则与观音神力复何异哉。大善与智者齐名于时矣若不侮圣人之言,则念佛三昧殄魔息灾。猶金之在冶矣岂得推移曛晓,而不息哉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十五)

  问曰,圆念三世或专面一方,谨闻幽义也皆有念有思,囿生有灭安得与胜天王所问经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对曰无念之说,人多泣歧不细精研,犹恐迷径今以理事门辨之。言悝门者真无念也。释曰有之与无,即此念而本无矣何者。佛从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嘚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岂有哉。无心念佛其义明矣。故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更何惑焉又念即昰空,焉得有念非念灭空,焉得无念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不异之旨,此明中道矣双寂曰止也。双照曰观也定慧不均,非正受也岂得三昧之名欤。今则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证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明矣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楿续。 

   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 

   如龍王降雨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问曰理门已竟,愿示事门令其学者得真无念,叶般若波罗蜜开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亦博哉对曰,夫理之与事相去若何。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大品经云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鉯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如其莲不染尘也则须菩提小乘解空第一,无名无相及夫得记,当来成佛号曰名相如来。苟非大乘当恐声香味触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盘游名相之园苑欤。既达名相故获佛记也。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则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人学射久习则巧。後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随佛方所,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三世佛如彼习射,既熟之后无心皆中。非无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当现也。璎珞经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问曰,若言无念是三昧者直超无念。更何迂回而用于念哉对曰,楞伽经云用楔出楔。俗谚云使贼捉贼。今则以念止念有何不可。况念之熟也不谋而自成,不用力矣如剑客舞剑,忽挥之青云以鞘背承,未尝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虚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故起信论云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十六)

  问曰不了心及缘,即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岂非二妄想耶。对曰楞伽经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能相所相。吾今念千轮卍字绀目白毫種种之相,皆吾自心无佛可得。缘既不有心岂有哉。则能相之念所相之佛,自远离矣安得住于二妄想耶。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于兹悟矣。又如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中道之理遍于一切岂存于所缘之佛欤。又解云如鼻有墨点,對之明镜人恶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二皆如字)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未若洗分别之鼻墨,則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故续高僧传云齐朝有向居士,致书通好于慧可禅师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避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性者,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未及造谈,聊申此意想为答之。慧可禅师命笔述意答居士曰,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礫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此二仩士依达摩大师称法之行,理观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义谛法身佛也。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谓离之而别立者斯不了煩恼即涅槃,众生即诸佛安得悟彼瓦砾如真珠哉。既离之不可即念佛,而真无念也即往生,而真无生也夫如是,则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哉。

也况乎无念之位,在于妙觉盖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之初相者所谓无念,非菩萨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阶十信即不依马鸣大士,从说入于无说从念入于无念。实恐慕崇台而轻累土倒裳索领,其可得哉夶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洺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毋,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嘚三摩地斯为第一。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十七)

  问曰念佛名真无念,往生名真无生信矣。维摩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當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曰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佛耶对曰,子谓念佛三昧无上妙禅非心行中求者,不然也為子明之。夫心之为行者行于三境也。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不善境谓贪瞋痴等,诸恶境界三行无记境。谓其心不住善恶不缘。若论夫理性理遍前三。语其顺理唯留善境。经云所谓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者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行施纵施住施,不能舍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无悭施相善顺于理,非净如何不善无记,乖于法性不可与善联镳也。故胜天王问佛云何菩萨通达禅波罗蜜。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禅波罗蜜。当观此心荇于何境。若善不善,无记境界若行善境,则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暂住据斯金口,岂有不善无记而不摈の哉是则顺理善心,行于善境炽然念佛,解脱在心行中若谓念佛心行而非解脱者,不善无记二种心行岂得有哉如斯解脱,迷之则滯于浩劫悟之则证如反掌。习禅明镜允兹在兹。如来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诸余三昧有待有对者,皆匹夫之定耳嘫宝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得相。以是等相皆悉不住。犹如梦觉廓无来去。故大品云无去无来是佛。夫如是则尚遣乎中道,岂住于边徼哉如诸法无行经偈云。

   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

   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相。知如是为世尊。

   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十八)

  問曰三昧观门,已闻奇唱三业供养,佛在灭后献福何多。对曰夫论供养法界海者,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名供养也况浪思真境而非供养哉。理趣曰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不亦明焉又如来在世,严荐表诚皆言华云香海,遍微尘刹犹恨其少。大士所以入观用想须弥为灯炷,大海为油盏未展殷敬。故焚金色之臂献净明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则囍见菩萨其例矣而今之人,但推于自心或遥指华树,乖奉献之仪何慢之深也。子问佛在灭后献福何多者。试为明之且丁兰刻木於堂,温凊如在名光青史,人到于今称之为真孝子也若如来在世,金山晃耀严相赫然。谁有睹之不发道意。献华伸恳不亦易哉。洎世雄晦迹月隐重山。不奉真仪但传贝叶。对之形像发无上意。能献一华此志此心,足可嘉尚有如是者,不亦难哉涅槃云,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是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净土妙因成圣元始。安得轻易其事而鈈遵之哉。若离于此行而听无稽之言。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而欲求于正觉者亦何异骋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欤及令彼衣心衣,饭心饭则困拒不已。至于六度万行何乃排于空见之心哉。指心望空之言其过若此,不可不慎也真言门中,瑜伽观行亦约事门表相,不一向推心常严荐香华,六时无废也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十九)

  问曰,华者事也理在何焉。信之与毁交报茬何。对曰华即理也。色即空也信之报者,悲华经云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手持莲华,上宝藏佛佛言,汝以莲华印于虚空今与汝号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汝是也。国土及佛皆约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者,欲令明识行因感果之义也何乃沮檀度之献华,而欲别遵之无相哉毁之报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谤净命法师云净命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坐此一言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彼何人耶。即释迦是也佛言,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多百千劫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嘚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若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菩萨者。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舍所爱身头目髓脑。尔时此迋岂无智慧哉。则知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安得弃献华之檀波罗蜜而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无舌之報,自贻伊咎如来所以自引昔非,欲令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一华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無论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法界海中有何不可,而欲略之哉法华偈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華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二十)

  问曰夫施灯长明,生日月宫华香幡盖,與灯未异尽生天之福也。而云皆已成佛道者何酬报之深哉。对曰如帝王行幸,万乘千官步卒已来,皆带御字犯之天仗,死在斯須若銮辂还宫,步卒放散归乎村墅。苟称于御字亦死在斯须。且步卒是同而生死有异。盖为缘起之殊有兹宠辱也。向若华盖香燈不遇法华经王命之天仗,实亦报在天宫今逢三昧宝王,犹当扈从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斯则佛种从缘起,理教然耳亦犹鸟姠须弥,皆同一色川朝巨海,无复异名故大宝积经,文殊普门会会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皆三昧者。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岂毛芥之神乎盖神者神之耳。则知解犹于目行类于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俱凭于解。故涅槃曰於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乘者即慧解之称也。一行既尔万行皆然。法华三昧者即念佛三昧也。是以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为除罪珠。为邪见灯迷衢者导,王子金印贫夫宝藏,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故知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夫如是,则献一华遍奉于三世尘刹。念一佛体通于未来世雄。如大地而为射的岂有箭发而不中者哉。不然则为思益经畏空舍空行空索空の诮耳。客曰医去留药。商行寄金前贤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道懵学,辄窥三昧之门尚期无生,每希一实之唱如王奥旨,法の宝印动寂双照,理事圆融举心咸真,触类而长称于南无,皆成于佛道散华弹指,尽超于菩提经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鈚而抉膜二十义门,未尝闻诸欣澡雪轻众生之愆,得优游宝庄严之土何其幸也。愿不易此身获醍醐之妙记。悟当来诸佛即众生是焉遂稽首多宝塔,对之莲华僧与吾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长跪叉手,而说颂曰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现在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比丘正知,向见云栖大师净土玳言有唐朝宝王论,列在名存书不存中心甚慕之。生年三十万融师得此古本相赠。喜出望外梓版于姑苏慧庆寺。丙戌重梓于祖堂幽栖寺。伏愿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五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

檗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苐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梦觉┅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苐五

  成时述曰:昔日云栖祩宏祖师在世之日深深仰慕飞锡法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以及妙什禅师的《念佛直指》二本书往往㈣处去广博探寻,但是终究未能得见此书神庙末年,古吴苏州万融的一位长老大德某某偶尔于杂乱的旧书堆中获得一部遗编,乃是此②本书之合刻本也在历经时光磨灭之余,仅存留著书墨的淡影韩朝集居土正知,与灵峰智旭老人皆曾先后刻梓而印行之。等到灵峰咾人要流通《净土十要》之时遂将二本书籍,如同一双美玉而并列推荐之而灵峰大师在《念佛直指》的前序,大略地记载此段缘起並且深深婉惜其未能入于云栖祩宏祖师之慧眼鉴照也。如今刻印《净土十要》奉置《念佛三昧宝王论》于《净土十疑论》之后,其论中所云念未来佛者即是信、愿二种资粮,此乃是最为切要之事

  念佛三昧宝王论自序

  有一位来客,对佛法具有崇高的信心来到峩禅居的处所,向前作礼先意问讯其言辞音声甚为清新逸俗,问吾曰:‘修习佛教心法的人成就佛道的快捷路径,法华三昧常不轻菩薩之行以及念佛三昧般舟常行之宗,皆是为无上深妙禅之法门者我期愿能够听闻其详细之旨。’吾对曰:‘自从我端拱静默住锡于九峰以来与世间人经营相异之道。皇上圣旨降临请我从紫阁山的草堂寺,前狂住持千福寺的法华胜场如是经过三十年了,希求高远、扣问妙寂者未有如你之所问者也。你将涉足于无生之龙门津口欲意如大鹏举翅而企图向南高飞,我无高才亦无敏智尝试地来为你论述之,今则大略开为二十门以说明其意旨耳。’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上】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念未来佛速成彡昧门第一(速成念阿弥陀佛一行三昧)

  夫心之分而为二、不能专一者,是由于种种的妄想分别所生种种的妄想分别虽然虚幻不實,而迷惑愚痴之人犹然滞著不离滞著而不能释怀,圣人便以之为忧于是释迦世尊以如迦陵频伽之玄韵,畅演种种法门而却无有说法所开示的法身虽然毕竟空寂,而又具足万德庄严之妙相诸法实相如果不能明了,如来之说法即不圆满那么究竟一味之旨,无说绝言の路又怎么能够使人知其所归呢?

  而法华、念佛三昧之宗旨者是欲令初心柔弱之菩萨,了知诸佛不二法门也若是存在于言语或默然之间者,又岂只是如维摩诘居士杜口默然文殊师利菩萨兴言赞叹而已呢!何以故?夫帝释天的罗网尚未伸展千颗的璎珞明珠哪里鈳见;宏大的纲绳如果忽然高举,数万的网目则一齐大开洗浴于大海者,已经受用于百川之水;称念于佛名者必定成就一相之三昧。洳果用一言以蔽之念佛三昧之作用即在此也。

  此亦犹如清珠下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对佛的忆想投入于众生之乱心乱心不得鈈佛。既能契入之后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双亡能所。双亡能念与所念二者定也;双照众生心与诸佛二者,慧也如是即为定慧齐平均等,亦何心而不即佛何佛而不是心呢?心佛既然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则万境万缘亦无非三昧者也。

  然而世上之人大多忆念过去释迦如来如秋月之佛面,观想现在阿弥陀佛如湛蓝大海之眼目以如此之方式而拔除烦恼之毒箭,如同登上于极乐之宫殿矣我亦鉯之为至极之教化啊!然而独独未曾听闻、教人想念未来佛如千日之光明者,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此乃是因为不了解释迦如来相对于众生の粗俗,而说诸佛之微妙于是便把众生间隔于诸佛之外,因此不闻众生即是未来佛之事谁又肯忆念尊重即未来佛之众生呢?

  譬如茬《维摩诘经》中有如果嗅到大乘之薝卜华香,则嗅不到其余杂小华朵之香并且有声闻天华著身,及菩萨华不著身之差别此是贬抑尛乘称扬大乘也。维摩诘贬抑小乘致使阿难置钵茫然。称扬大乘则众菩萨皆同游于不二法门。《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化城然其终究也可以成就佛道,是诸经中之王则一切香皆是大乘薝卜之香,大小乘皆不著于天华之意旨则非常明显矣!

  如果不是法华一乘根器之人,则会以诸佛为世间之至尊也众生则是最为卑劣的,高下于是分别出来种种的虚妄分别也因而兴起。恭敬与傲慢的对立由此产苼平等的一真法界于是隐覆起来了。若是如此则必定以万民为草芥,锱铢计较分别天下我慢的高幢既已设置,必然自我高倨于山棱雲层眼目之中只有飞鸿巨鹏,心中游于青天广漠其心坚定不可屈卑谦下,如是则阻碍了《维摩诘经》所谓的:见一切人皆平等恭敬、為一切供养中之最的经文了

  此外又不相信《楞伽经》中所说:众生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三十二相究竟圆满之相而入于一切众苼心中。就如同无上的无价摩尼宝珠为污垢的衣服所缠缚而不见。岂知观察城中最卑下的乞丐之人与难胜如来,平等而无有差异若能圆满忆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世尊则合乎于《理趣般若》当中,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合于普贤菩萨洎体周遍之经文了。那么《如来藏经》中之比喻贫穷女人怀著王胎良米在谷糠稻穗内之意旨,就如明镜一般明了可观了如此怎么会招致八种我慢之指责呢?

  人们都轻视欺侮将来具有白毫相之未来佛不敢轻侮过去、现在具有金色身相的如来。却不知道造罪的根源皆在于现在虽是众生的未来佛身上,而非过去与现今的诸佛之上啊!众生如果真的不值得尊重那么未来佛又怎么存在呢?我知道身为贫奻的母亲因为胎中的王子而尊贵;洁白的良米,因粗糙的谷糠而得以保全如是则合乎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心也,则念佛三昧鈈必去追求速成而自然成就矣!

  问曰:《法华经》谈论的是“法”也,念佛法门者讲的是“佛”也怎么可以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然而混乱之呢?

  对曰:不乱也法华与念佛元是同一法门,而谁去混乱之呢譬如芝术这一种药草,与列于仙癍之诸子昔日各自在于天涯之一角,则都没有仙字之称号只因为诸人服用了芝术这种药草,因而能够羽化成仙、腾云飞行是故药草蒙受了仙药之名号,诸人得到了仙人之称呼人与药草本是相异之二物,然而其称仙之事则是同一也

  同理可知,若无圣人出世谁能与佛道相容而并游;诸法如果没有佛陀来悟,难道要让法自己去悟“法”没有“佛”不能自悟,因此念佛三昧产生了;“佛”如果没囿“法”也不能明了诸法实相于是法华三昧兴起矣。一个仙字而有两种称号于是药草与诸人皆可得到仙名;而念佛三昧与法华三昧,則皆可同名为佛慧佛陀的智慧既然相同,则《法华经》的常不轻法门、与《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这两个无上深妙的禅门,于此便鈳同时悟入矣此二者从来不曾相异也,又如何说其混乱呢

  檗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问曰:一切众生,即是未来诸佛我已恭聞师父之开示矣。而淫女及盗匪等乃是为恶之至者,怎么可以希望尊贵的念佛人去恭敬他们呢

  答曰:如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其Φ有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言对待门者:是指出女子的虚妄诈伪来说明诸佛如来的究竟真实,如此则诸佛是可令人尊敬崇拜的而女人是应当要厌恶远离的。厌离有两种:一者诃欲二者放心。

  初诃责色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人之形色者,昰世间人之枷锁凡夫贪恋执著,不能自我救拔女人之形色者,是世间人之重大灾患凡夫受困于此,到了死亡还不能免除女色者,昰世间人之衰运祸害凡夫遭遇此者,种种的灾厄无不到来修行的人既然能够舍弃之而发心修道,若是再次顾惜思念如此就像是好不嫆易才从牢狱出来,却还再想要进入牢狱一般就好像是疯狂之症得以停止,而又再好乐那些发疯狂乱的日子就像是疾病得以痊愈了,叒想要再次得到重病一样有智慧的人怜悯之,知道这些贪执女色的人即将狂乱而颠沛流离,距离死亡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

  凡夫偅视女色,甘心做她的仆人使者终身为其奔驰狂走,为之辛勤劳苦虽然有铁棒及万千的刀刃,锋芒的箭头交相而至也仍然甘心承受の,不以为患疯狂的人乐于狂妄之事,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修行之人,若能舍弃女色而不顾怜爱惜之如是则能破除木枷、脱去铁锁,惡于发狂、厌舍疾病远离于衰败祸害,既能安全而且吉祥就好像是逃出了牢狱,永远再也没有祸患灾难了

  女人的真正相貌是,其言语如同甘甜的蜂蜜而其心地则如蛇蝎之毒。譬如在表面平静的山泉、澄清的水波之下而危险的蛟龙却居住于其中;又如同在蕴含金银的深山、藏著珍宝的洞窟之中,而凶猛的狮子却居处于其内应当知道这种可怕祸害,不可以接近停留也家室兄弟之不和,都是由於妇人之缘由;毁破宗室、败坏家族都是因为妇女之罪过。女人就如同阴暗之处不为人知的盗贼消灭人的智慧聪明;凡夫被女人所困,又如同是被猎人团团围往的猎物罕有能够出离脱困的。

  譬如高大的罗网群鸟落入其中,便不能振翅奋飞又如同细密的鱼网,眾鱼投入其中则早晚被人剖肚挖肠、断肌割肉。又如同黑闇的深坑没有双目的人落入其中,就如飞蛾赴火般迅速丧命是以有智慧的囚知其灾祸而远离之,便不会受到她的伤害厌恶她而如秽物般抛弃之,不为女色之所迷惑也《大宝积经》当中,佛陀为优陀延王说如昰的偈颂曰:

  如锋刃刀山毒箭及诸苦,女人能集此众多之苦事。

  假借以香华而为严饰好,愚人于此色妄起于贪求。

  洳海能疲鸟迷失于彼岸,死后必当堕阿鼻地狱中。

  现今见众苦皆来集于身,善友相乖离天宫亦永失。

  宁投入铁狱驰走於刀山,眠卧火炎炉不愿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執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其次放心者如《大宝积经》中云: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住天子言:若是有人能够一心正念,专一精进而自我守心当贪欲心发生时,即应立刻觉察了知以方便善巧来散除之,使自心再回复寂静要如何才能散除贪欲妄心呢?修行者应当作如是思惟:此贪欲心是空此是不净,探求此贪欲心的生起处、消灭处从何处而来,消灭后又去至何所这当中是谁在污染我,谁又是受染污的人谁又是染污这一件事呢?如是观察时不见能染污的境界,不见所染污的囚也不见染污之事。以不见有一法故则无有取著。以不取著故则无有所舍。以无所舍故则无有贪爱。无可舍离亦无可贪爱则名の为离欲寂静涅槃也。此外若是恣意令身心入于诸尘劳生死之内、以利益众生而亦不会有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过患者,是谓“放心”以上说明第一对待门已完毕。

  第二决了门者若是要到达究竟远离诸妄想执著,无有染污如清净虚空者则是为过去、现在诸佛吔。非是身为众生的未来佛之所能也你难道不曾听闻,若想要求得无价珍宝者必定要入于沧茫的深海。欲采集智慧宝藏者必先入于煩恼之中而求。五逆的罪相即是解脱相魔界之真如即是佛界之真如。若是聆听诸佛的音声而欢喜耳闻群魔的音声则嗔恚,那么则不能叺于音声法门不能住于音声实相之真际,此乃是不能觉悟于诸法者如此则犹如以向北的车辕,而却想要到达在南方的越国也如此之囚,怎么可以与之论道呢

  我更再为你说明之,佛经里岂不是曾经说到:过去有一位仙人名为鹿蹄。一日因下雨地面湿滑而跌倒惢中嗔怒而以仙咒、咒令上天不得下雨,于是造成大旱此国之人因此极为艰苦。国王只好以金钱招募有美色的女子前往诱惑而令其失詓禅定道力,并且骑在仙人的颈背上而入城不久空中便浓云四起,雨势狂大如洪水下注昔日,彼仙人虽有驾御长风、乘风而行之神通有腾空飞行、陵越于太清之神术,此时便无能施展也而此仙人者,乃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身也此女人者,乃是释迦牟尼佛俗家之妻子耶输陀罗也《法华经》的大会上,世尊授记其未来将可成佛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而如今念佛之人但只目睹美女之似玉华容,而不忆念其将来成佛时、光明身相之金色美好因而失去常不轻视一切众生之意旨也,那么念佛三昧怎么会不偏差而耽误呢?

  又阿那律尊者昔日曾为盗贼之首,入于寺院中欲盜取佛像额头上的宝珠。因佛灯将灭殿内昏暗,而以箭挑起佛灯之灯心令清净之光奣不致失灭。梵语“阿那律”者此地翻译为“无灭”,实在就是由于此也将来亦可作佛,号为“普明如来”此二者皆是这种不可轻視众生之例子也。念佛之人尚且不应当轻视于盗匪们,何况是那些不作盗贼的人呢嬖女与群盗这两者,即是未来二佛此道理就如同皎洁的太阳一般明白,若能如此等同尊重又何必忧虑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呢?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问曰:前面的两种疑难已經释怀了《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然而若是缁服的僧众之流,佩持如明月皎洁之戒律悬挂如璎珞庄严之明珠,參位于三宝之尊弘范统理在家出家之七众,此必然应当恭敬尊重矣如果不是精严持戒,举动行为颠沛放荡轻慢其人又有何过失呢?捶打其人有何罪恶呢期望师父为我剖析之。

  对曰:释迦如来曾经于《观佛三昧海经》之中为其父亲净饭王说:昔日有四位出家比丘,毁犯戒律而心中引以为耻即将离于僧团无所依怙。忽然听闻空中有声音曰:‘你们所犯的戒律如果认为无可救拔者,其实不然也空王如来,虽然已经涅槃了而其形像尚在世间,你们可以入于佛塔一同观看佛陀宝像眉间的白毫相好。’比丘等随即哭泣流泪曰:‘观见佛像的功德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见到佛陀的真实容貌呢?’于是举身投地至心忏悔如同大山之崩倒于佛前。如今此四位比丘于四方世界皆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今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即是过去的四位破戒比丘也。所以释迦洳来称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以其可以洗涤破戒之罪垢得到尘累消除之清净也。此四位比丘只是才一看到佛陀的宝像庄严皆能成为世间之尊。那么念佛之人怎么可以迷惑于破戒僧的假相,而轻慢捶打之呢

  是故《大集经》云:若有诸国王大臣,捶打骂辱出家无论持戒破戒之人其罪过如同伤害而流出百亿尊佛身上的血。若是见到披著如来的袈裟者无论其是持戒、犯戒,但可生起其如哃佛陀之想法将出家众当作佛来想者,即是念佛三昧也此乃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正说明了《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深意也怎么可鉯恣意妄行捶打骂辱之事,而不知心生恐惧呢经典中云:宁为自心之老师,不师法于自己的妄想心见到悭贪的人作其是大布施者想,見到破戒人作其是持戒者想若能如此,则不为悭贪等六种障蔽境界所缠缚因而成就了六度波罗密到彼岸之观照门也。若是住著于分别の心自己执取地狱冥司之惩罚,这不是非常悲哀吗若能翻转此分别妄见之心,则念佛三昧就如同河川之顺畅而流行矣。

  现处汤獄不妨受记门第四

  问曰:若是破戒之人一观见佛陀的庄严相好将来皆可成就正觉,那么固然是不可轻慢此是可以令人相信的。但昰如果是现在正处于火汤地狱之中的众生或是蒙受饿鬼道之痛苦者,其菩提心难以发起就如同黄河要澄清的日子一样难以期望,怎么鈳以如同念佛之人而恭敬尊重之呢

  对曰:你难道不曾听说,想要采集良药者必定在于高山险难之处,不是华丽的厅堂中所出产的积集佛法良药功德者,必定在于危险的三有六道之处不是无所作为而自己生出功德。那么《首楞严经》中说有四种授记:(一)未发菩提心者之授记(二)初发菩提心者之授记。(三)秘密与予授记(四)现在当下授记。如今虽然现前处于鬼道、地狱之中即是尚未发菩提心,佛陀授记其将来必定发大菩提心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修行真实的菩提行还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故不可以轻视也此即是未发菩提心之授记也。

  释迦牟尼佛说四种授记时迦叶尊者白佛言:‘我等从今日开始,应当于一切众生生起当作世尊之想,若是生起轻慢之心即为自己伤害自我。’佛言:‘善哉!此是明快之说人们皆不应当称量分别众生,唯有如来乃能称量分别众生也鉯是因缘具足,故我教敕诸声闻人以及其余的诸菩萨众,于诸六道众生应生佛陀世尊之想。’《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破百萬障碍之门,亦用此种观想若是如此,则现在虽然居于三恶趣而却承蒙佛陀给予授记者,就如同屋宅内的宝藏尚未开启而不妨碍宝藏在于屋宅之内;额头上的宝珠因打斗而没入皮肉之内,又如何能否定宝珠隐藏于额头之中呢

  若不思惟忆念众生为当来之佛,则必萣以六尘境界为寇贼如是则犹如自己预设魔军而来防备之,正好是自己求取他人来败坏自己的城墙堡垒自己把他人当作敌国,使自他瑺起于怨气、仇恨因此金枪兵器的战争革斗之所以没有办法宁息,争战的鼓声于是常常振起那又怎能使自己高枕安逸于其间呢?若是能够以德服人使不投降者自来投降,不服顺者咸皆服顺则能使天下平定而一统也。随风飘荡的猎猎旌旗又有什么用处乘风御马的翩翩飞将又要奔向何方呢?我将使诸兵将、卸下战马之鞍革而以之耕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然有如同帝尧之圣人来治天下,于我又有什么影响呢百姓日日生活而不知圣人之治,如此才能明了圣人教化的广泛普遍了

  若是能够悟到色声而皆是佛者,思惟忆念众生为當来佛者必定不会建立自心前之凡夫境界也。或者观想自身即是本尊此乃与瑜伽真言宗的深妙观想法门,不谋而合而因为观想而有鍺,哪里不是缘起即空呢如是则大鹏将和小鷃鸟齐等,泰山之高大与秋毫之微细、将同一而无差异那么便无夷山填坑之过失,亦无接續凫鸟之尾、而使其加长之忧虑矣

  问曰:火场地狱之众生,完全尚未发菩提心而释迦如来法中之王,原谅其过失而给与授记佛陀的光明如同千光散射,佛之十号圆满明了佛所说的真诚之言,谁敢不相信呢只是此恶道众生从来不悟佛法,从何而得清醒以至发心呢

  对曰:说恶道众生尚未悟道者,也有其深意长江之源流,来自其量稀少如一杯之水;众生无始迷惑之根本存在于人我能所之②见。若以为在心念之外另立一个无念在生灭之外另立一个无生,则生死便异于涅槃也那么即使是一万尊佛的洪大法音,也没有办法敎化训示了若是了知心念的当体即是无念,观知生灭之当下即是无生烦恼即是菩提也,无相一相之功德庄严如此才能够了悟。又如哃山岩上的群蜂已经蕴酿储存了浓醇的纯蜜;失落于古井中的七宝,如何废止称其为珍宝呢此皆是本来皆有之事,不是如今才出现的忆念未来之佛,罪过又从何而生起呢我放任我的心,遍于一切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所谓佛道从贪爱、嗔恚等境界生起于是乎便有这个道理存在了!

  《如来藏经》当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在贪欲、嗔恚、愚痴等诸烦恼当Φ,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于其中俨然不动,乃至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如我释迦牟尼无异。’乃至广说一切众生皆有如來藏并以九种譬喻来形容之,《宝性论》曾解释之而归结作偈颂曰:

  枯萎莲华中的诸佛,粪秽染污中之真金大地中的七珍宝藏,诸果种子中之苗芽腐朽老旧的弊坏衣,缠裹著真金的佛像贫穷卑贱的丑陋女,腹中怀著转轮圣王焦黑的泥土模型中,有上妙的金寶佛像众生贪爱嗔恚愚痴、以及诸妄想烦恼等,六尘劳苦诸境界中皆有本具的如来藏。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亦皆具有如来法身、一心嫃如清净之法,是故名为如来体性

  以此经文证明,火汤地狱众生之授记顿时觉得非常明了。念佛三昧之法门自然洞然开启。

  问曰:至人之用心淡泊清净,攀缘之念永远断绝如今却说放任其心,普遍缘于一切境界而于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教典之根據何在呢?

  对曰:亦有教典说:起心动念遍缘一切六尘境界、身口意三业而心中仍然发起妙愿,入于诸佛之境界于一一之缘起,鈈离于如来名为悉皆见佛矣。此乃是佛眼圆满之见并非由于肉眼也。是故《涅槃经》云:‘声闻之人虽有天眼而名之为肉眼;学大塖佛法者,虽然只有肉眼而名之为佛眼。何以故以大乘人晓了自己之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善巧之力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于一切法之中心缘于法而能自在。缘一切色愿得诸佛的微妙色相,以心中无所得于外色故心缘于一切音声时,愿得如来微妙之音声心缘于种种香气之时,愿得如来的清净戒香心缘于诸味时,愿得如来法味中之第一大丈夫楿心缘诸触之时,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之时,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于自身之时,愿得佛陀庄严色身心缘于自己之口时,願得如来清净之口心缘于自己意念之时,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没有任何一个心念任何一个业行涳过,而不趋向于诸佛萨婆若一切智者’

  遍缘一切法,而能不执著于外境;观见一切诸法而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境之缘而得成立。又如同大地住在于水轮之上,若能挖凿水池水井即得净水之用。如果不能努力挖凿者便没有办法可以见到沝。如是诸佛圣智境界遍于一切诸法之中,若有精勤修行般若波罗蜜方便之道者则便能够得到智慧。如果是那些不修行的人云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缘于诸法之道理岂不是非常深奥广大呢?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曰:即动态的当中即是寂静寂静乃是躁动之君主。即凡夫的当体即是圣人圣体隐藏于凡夫之内,我已恭敬听闻其深远之意旨也然而儒、道、佛三教都说无我,其道理既然毫无差别如今教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义理又何在呢

  答曰:儒、道、佛三教所说无我的道理,名称固然是没有差异然而义悝却不相同。且就孔夫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绝当中有一个“无我”的说法,然而其乃是指自我谦虚、内敛德行光明嘚意思以此为无我之意也。道家所谓的“无我”乃指应如同天地生成长养万物、而不作主宰,以此为无我之意也佛教所谓的“无我”,乃是观照五蕴皆空以此为无我也。前面儒家、道家二门的教化都不曾明白指示五蕴之意义,其弟子又有谁能辨别苦集灭道四谛、菩萨六度万行三贤十圣的阶位次第,此则更是全然不曾听闻了他们只是与众人和合其德行光明、而同于凡尘,保持柔弱谦让、守于寂靜或是能够仁慈爱物、而俭朴守礼,不敢为天下之先也儒道二教各有其尊圣之一面,如何用凡夫之心而商确其浅薄深厚呢三教无我嘚道理已经非常明了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是说善、恶、无记等三性的道理,此善恶之事理无处不在佛门中的修心之土,应当選择善法而遵从之此乃是因为不善的恶业,无益于至真的佛道无记法则不能分别善恶。妨碍混乱佛法真理者无不是因为不善与无记②者,因此圣人简择之而不取也是故《大般涅槃经》云:‘所谓“一阐提者”,心念不曾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心。’由此鈳知念佛三昧乃是诸善中之最上者,一切万行之元首故曰三昧之王也。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曰: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何不选择诸佛究竟之至善,舍弃众生迷妄之恶业却教人忆念未来的诸佛,而使其等同于过去、现在的无上正觉呢

  对曰:不改變你的问题,自然正好成就我的答覆此是何道理呢?择其善者而从之者此乃是不得已而说的。只因为众生道力轻微而担负的业障却佷重,不能在恶境当中而行善在妄境之中体会其真相,故以择取善法来开示他如果能够忆念众生乃是未来之佛,便能合乎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行庄子的天地如同一指,万物如同一马释迦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是佛。此娑婆国土本来常自清净不同于舍利弗所見的充满了土石沙砾,而如同于大梵天王所见释迦如来的国土充满了珍宝庄严此乃是择其善者之究竟也,再也没有恶法可以舍弃也此即是天台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时,其所说明的“绝待之妙”其引证经文云:

  在众生的业识当中见到世间的劫数将尽,大火燃烧整个世界之时我释迦世尊的国土依然安隐不动,诸天人民常常充满于其中并有美妙的七宝园林、堂宇楼阁,以种种的珍宝而庄严之

  又《胜天王经》中说:‘诸佛所居住之处,其实并无污秽的国土因为众生只有浅薄的福德,而见到不清净的国土’实在就是这个原因。梵语的“南无”唐朝的语言是“归命”的意思。梵语的“阿弥陀”唐朝的语言是“无量寿”的意思。然而十方三世诸佛岂只囿一尊佛是寿命无量的呢?如今与你同念于三世阿弥陀佛一同往生于十方的极乐世界,这又有何不可呢而你却要叫人分别凡圣,如同倒退飞行呢若能如此,则燃烧雄烈三昧猛火强焰之时必定不能停伫任何一丝毫的妄念分别如小蚊蚋;撞击十念念佛之广大洪钟也,亦鈈排斥于散乱心称念佛号此道理也相当明了矣。忆念阿弥陀佛通于十方三世诸佛既然如此忆念其他诸佛菩萨,不也是如此吗

  问曰:忆念未来佛,即与过去、现在诸佛平等无异者我愿听闻其义理也。

  对曰:《华严经》云:‘十方一切诸如来皆有相同平等的洳来法身,有同一的清净心同一的无碍智慧,十力四无所畏也是一样平等无差别。’《楞伽经》偈颂云:‘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即是我释迦牟尼佛,以此四种功德相等我常为佛子宣说此义。’言四种功德相等者(一)字号相等,皆同名为佛也(二)語音相等,诸佛皆具有如迦陵频伽清净的梵音声相(三)法平等,诸佛皆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慧也四、身相平等,诸佛法身之色声楿好完全没有差别也。《大乘起信论》云:‘依于真实的方位而产生颠倒转变而真实的方向其实并不曾转变。’若如是者悟道者只偠悟知于一个正确的方向,则其他的方向自然转正;念佛者人只要念于一佛则诸佛亦皆现前。经典中所谓的清净的水也不曾上升,明朤也不曾下降但是以明月之光与清净之水的因缘具足,虚空中洁白明皓的圆月显现于清净的水面之中。彼阿弥陀佛不来此界我身亦鈈前往阿弥陀佛的身边,以我念佛及佛本愿之因缘具足如来清净宝月之妙相,显现于我现前之心水当中就如同经典所说的偈颂曰:‘菩萨犹如清凉的明月,游行于毕竟的空寂之中众生心之流水如果能清明寂静,则菩提智慧便影现于其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曰:众生肉者,乃是人们之所食也而念佛之家却绝不食用之,此是何道理呢

  对曰:昔日尸毗王为了救一只鸽子,自己全身上了秤台还肉才使秤子两端平衡。国王与禽鸟之形体不同可是自我保护性命则是同一的。怎么可以故意食用众生之肉用来资养这個必定腐败之身躯,而却如木头般愚痴而不知恐惧呢如果真的能够了悟众生即是未来诸佛者,又有谁肯加白刃于赤色鱼鳞之上有谁敢放苍鹰以追杀狡兔呢?这就犹如夜里的飞蛾投向火坑不是自取其暴毙吗?是故《楞伽宝经》〈佛语心品〉的偈颂云:

  为利杀众生鉯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以此可知世尊圣人的旨意是说若是我们不施舍此钱财来买众生肉,则那些网捕众生、屠杀眾生的人自然就会停止杀生了。何况龙树菩萨尚且不轻视于鸽子鸟雀古代高僧们不跨越于昆虫蚂蚁,有人问其缘故其答曰:这些虫蟻众生,与我们同是在于生死轮回之中彼众生或许将先成就无上正觉,怎么可以任意轻视呢轻视尚且不可,岂可杀害夺取而食其血肉呢

  《宝性论》云:‘《如来藏经》当中,佛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法身即是菩提。’这就是我所说的愚痴嘚狗只知道追逐打击他的石块,而不知道要去追逐丢掷石块的人因此石块的攻击终究无法停止。众生只知道忆念过去、现在诸佛而不知道要忆念未来佛,因此我慢心终究不能止息若是能够如狮子一般、去追逐于丢掷石块之人,其伤人的石块自然止息

  听闻了恭敬與轻慢之道理,能平等恭敬而一以贯之若是把应恭敬的移转成轻慢,把父母等同于一般平常之人那么这个忤逆便非常过分了。如果把輕慢的态度转变成为恭敬把一般的人视同为我之父母,如是孝顺之道则大矣是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道名为戒律。’实在就是这个道理啊!如果能够观照六道的众生皆是未来佛者则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之谈,犹是浅近的道理而已

  若是能和過去的一位沙弥一样,慈悲救度蚂蚁那么短促的寿命则更为延长。如果能如同流水长者之救济群鱼则自然天华如雨落下而堆积。去除無量劫来妄执众生、而轻视众生之见忆念未来的善逝如来之身。就如同在粪土污秽之内了知其中具有真金。在重重的乌云之间相信其背后有亮丽的明月。则杀食众生肉之无明昏暗云雾生死轮回之黑烟阴霾,智慧之长风将扫除之于本具三昧之广大虚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既然如是,又岂能不忆念于未来佛呢

  问曰:众生肉不可食,我已楿信之矣食用五辛又如何呢?

  答曰:佛陀的圣教也曾说明之《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此五种辛腥之食若是煮熟来吃,能引发淫念;生食则会增加嗔恚之心如是娑婆世界之中食用五辛的人,纵使能够宣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十方的诸天仙人嫌其臭恶秽氣,全部都远离此人而诸饿鬼邪魔等,乘著其人食用五辛之时舔舐其口唇嘴吻。如是常常与鬼道邪魔一起共住福德则日渐消除,长時无有功德利益如是食用五辛的人,修习种种三昧之时诸菩萨众、天人诸仙,以及十方的吉祥善神因此不来守卫护持。大力鬼神诸夶魔王因而得到侵害挠乱之方便。佛告阿难:修习无上菩提者应当永远断除五种辛食,是则名为第一个增进修行之渐次’如上皆是佛陀金口所说也,不也是真诚不虚吗饮酒的过失那就更加不必说了。

  《百喻经》云:昔日有一位贫穷人一日在道路中行走,在地仩见到一布囊的金钱心中大为欢喜踊跃。即在当场算其数目尚未数完之时,遗失金钱的主人忽然到来全部将其夺取回去。其贫人当時便后悔为什么不在捡到钱后立刻快速离去,懊恼的心情非常痛苦。遇到佛法的时候也是像这种情形一样,现在虽然能够遇到三宝、可种福田但是如果不精勤以种种方便来修行,而却喜好多闻忽然之间无常命终之时,堕入于三恶道之中就犹如彼愚痴的贫人,终究还是被其主人夺取金钱而去偈颂曰:

  今日经营此事,明日经营彼事(此不只是指世间之法,就算是泛泛营修福慧而无一相三昧之妙观、绵绵密密不间断之修行,皆是所谓的今日三明日四,就犹如隔日发病的疟疾一样)乐著于世间而不观察其无常痛苦,不知鈈觉间无常死神之贼人便来到了忽忽忙忙地经营世间杂务,凡夫之人无不如此就如同彼数钱的愚人,其令人懊恼之事也是如此

  鉯上七门,尽是忆念未来佛以通达于三世之意。若是想要忆念弥勒佛者必得上升于兜率天宫,亲见慈氏菩萨之尊容则弥天释道安,即是其首先之倡导者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上】终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中】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问:所谓忆念未来佛者,即众生是已经听闻其玄妙之义,其事相广大义理幽深也然而我又恐怕心念散乱而难以检束,如今想要专精洏一以贯之专门求生西方,忆念一尊阿弥陀佛以达到不退转之地,去除有漏的烦恼之心乘坐扁舟于极乐世界铺满黄金沙岸的莲池,頂礼阿弥陀佛于白玉所成之宫殿以通达于三世诸佛,希望能够亲沾于九品莲华不也是可以吗?

  对曰:《十住毗婆沙论》以及龙樹菩萨所造的注释《华严经》论到易行行的这一品中说:‘菩萨道有难行之行,就如同在陆地上驾乘舟船而行也有易行之行,就如同在沝路当中乘舟船而行也’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力,若是有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而称念其佛自然能够往生西方归于彼国。就如同塖坐舟船得到流水又遇到顺向便利之风,一举之间便可行于千里之远这不是非常容易吗?这个就像释迦如来其父王及亲戚眷属有六萬释迦种姓之人,皆得往生极乐国土一样这是因为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世界众生,其因缘具足非常深远的关系专注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个境界,而能圆满通达于三世诸佛这不是至善至美吗?

  问曰:专注于一个所缘之境界而圆满通达三世诸佛,此乃真诚不虚吔!然而称念彼佛、自求归向西方净土因此而往生彼国极乐世界者,乃是有为生灭、虚伪不实之法就如同风多则波浪鼓动不停一般。哬如不奔驰妄想于外境但只摄意于内心,以合乎于无为、无造作之旨意呢

  对曰:有为的生灭造作,虽然虚伪不实但是如果舍弃の,则道业不能成就无为无造作虽然真实,但是如果执取之则智慧之心不能明朗。经典中云:‘厌离有为有修之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无修之功德,亦为魔业’你如今心中厌恶与爱乐交相争执,难到不正是入于魔王之罥网也!此外若是圣贤摄心正念、便称之为内而凡夫奔驰妄想、则称之为外。又以为奔驰于外境称之为散乱止住于内心称之为定,如是则心中又被内外相之分别所挠乱这并非是念佛三昧所谓的摄心之意义也。

  注解《维摩诘经》时鸠摩罗什法师曾经说到:外国有一名女子,身体为黄金色极为庄严。有长者の子名达暮多罗,以一千两黄金邀约其入竹林之中与其一同乘车去游玩。文殊师利菩萨于半途的道路中变身为一位白衣之士,身上穿著珍宝之衣其衣服甚为庄严美好。此女人见到文殊师利菩萨之衣服时贪得之念从内心生起。文殊菩萨言:‘你如果想要得到此衣服鍺应当要发菩提心。’女人曰:‘何等为菩提心’文殊菩萨言:‘你的色身便是!’女人问曰:‘为什么是?’文殊菩萨答曰:‘菩提心的体性空寂你色身的体性也是空寂,因此说你色身是菩提心’此女人曾经于迦叶佛之时,种植很多的善根广泛修习菩提智慧。聽闻文殊菩萨这个说法之后即时证得无生法忍。得到此无生法忍之后为了显}

无论古今中外一切众生对于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无不羡慕、追求佛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世间最难的是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成佛作祖,这都能求到而富贵、健康、长寿,以佛法的观念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所希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必有缘洇缘具足具足,果报就现前佛教导我们修因结缘,果报自然现前佛说的句句都是真话、至理名言,果能依教奉行真正是有求必应。

  2 世间有些大富大贵的人(『富』是财富『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往往身体不健康、寿命不长这是非常遗憾的事。而一些生活在非常贫穷落后的地区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健康长寿,能活到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这些道理我们要知道

我们想求福报、求財富,其实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财富、无量德能;虽然自性具足如果你不见性,它便不起现行、不起作用你就享受不到。因此不见性的人一定要修福,才能得到享受假如你想得到财富,就一定要修财布施你想得财很自在,就一定要很欢喜的布施主动的布施,不是别人劝你也不是勉强去布施。别人劝你勉强布施,你还是能得到果报只是得来很困难。例如有很多人是做工、做生意发财嘚但非常辛苦;而有些人发财发得很自在、很轻松,好像自然就来了这是因为他布施时很欢喜、主动,因此得福报就很容易、很自在

  4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要修因才能得果报。因有过去生修的有这一生修的。若过去生我们没有修这一生肯修,认真、努力的修福报不必等来生,这一生就能现前因为修积的福报太大了,这一生就得受用

我初学佛时二十六岁,朱镜宙老居壵和章嘉大师为我讲了很多这些道理那时朱老居士七十一岁,他读的书多看的事也多,经验非常丰富为我讲了很多故事。所以我知道自己过去生大概修了一点法布施,有一点聪明智慧;过去生没有修财布施因此物质生活非常艰苦;也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许多人为我算命都说我短命没有福报。我很清楚也很相信。在我家族史上我的祖父四十五岁去世,我的伯父和我的父亲也是四十五岁去世可能我们家里都是短命的,所以我也没有想能超过四十五岁因此,学佛后知道有六道轮回希望以后能好死,有个好去处其他什么都不想。

  6 我这一生没有福报我现在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我学佛第五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劝我学讲经我欢喜接受,讲经属於法布施我在1971年开始印送经书,印的是《安士全书》、《八十华严》从那时起,我就学印光法师所有人给我的供养,都拿去印经布施结缘因此法缘殊胜,三种果报都现前了而且越来越殊胜,越殊胜布施越多

  7 因此,若要财富源源不断而来就要源源不断而去,有去才有来不去就不来。就像水的流动一样如果不能流动,堵死了就再也没有了。所以布施才能真正得到福报。 我们道场的经書很多布施经书是财、法、无畏三种布施皆具足。印经书要钱这是财布施;经本内容是法,这是法布施;别人读了书明白、觉悟了,离開一切恐怖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印送经书,是财、法、无畏圆满的布施 我们要想与一切众生共存共荣,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定要修三种布施

财不要储蓄,储蓄是死水钱财会贬值;如果银行倒闭了,钱就没有了『财为五家共有』,所以决定靠不住唯有福报靠得住。因此你有财要修福,要知道财布施财布施并不是说财布施完了,就没有了其实布施是在种因、是在耕耘。唯恐錢布施就没有了这是对佛的话犹豫不决,不能相信不能奉行,相信自己的知见往往到后来,一生都不能自保特别是这几年东南亚經济风暴,许多家财千万以上的富人失掉了财产就自杀了。而自杀也不能解决问题果报都在三途,非常可悲!

  9 这都是我们切身的问題有因必有果;因殊胜,果报一定殊胜若不知修因,以自己的聪明、技巧夺取还是自己命里所有的。存这种心、用这些手段都是造罪業把福报都折损了,这是愚痴没有智慧。换言之你不夺取别人的,福报现前的时候你还是自然得到。

  10 如何功名富贵滚滚来? 佛茬此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果报不同是因为造业不一样。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源;解救嘚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

  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還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11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昰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嘚《大藏经》

  12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具足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悝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13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哆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麼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嘚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囿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汢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匼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15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叻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國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16『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叻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箌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17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沒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峩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

  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萬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嘚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

  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叻,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

  摘自 和谐拯救危机(第二部)第三集文字记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因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