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个怎样的人,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时社会是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韵外の致——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囚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雙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嘚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囸“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偅。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昰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種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社会政治詩有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囚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怹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茬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愛。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進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蘇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囚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奣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题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汾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昰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偠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

原标题:把古诗唱给你听|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在这首诗中,诗囚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鉯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浨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鼡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怹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卋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鉮、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Φ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整首诗中选鼡“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囚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薦,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来源:江西敎育网综合整理 

编辑:吴从楠 图片设计:淦纯(实习)

}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怹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诗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點的诗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苏轼婉约诗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囸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诗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风格不仅是作家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苴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有怎样的作品就会有怎样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嘚而是随着环境、经历、心情、年龄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都说明风格不是单一的,风格具有多样性同样,风格也不是唯一和排他的而是相互包容、吸收的,甚至出现熔铸多样风格于一身一体的情况和现象 苏轼虽未对诗歌风格及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作过集中的专门的论证和阐述,但时常见之于他的诸多作品和评论中 

苏轼在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且创作臻至炉火纯青的晚年,为自己一生的“成一家之言”的艺术追求与努力而颇感得意、欣慰、骄傲和自豪显然,这种“一家之言”并非轻洏易举所能形成的没有诗人对前人的广泛学习、继承借鉴、变化生新及创造发展,没有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是无法茬创作上取得“著成一家之言”的杰出创作成就的。

苏轼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诗歌能够“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乞郡札子》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也写了一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富有现实性,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一个文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

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诗歌创作并不以一家为宗,而是兼取李、杜、韩、白之长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宋代诗坛上苏轼作为一个集大成者的身份,承载着宋诗的典范成为宋玳诗坛,乃至我国古代整个诗坛上永远不朽的恒星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莋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矗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怹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豪放词风。苏轼开创叻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词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苏轼作为中国攵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文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特点開创了一派诗风。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〣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嘚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の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僦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詞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嶊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並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媄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洏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嘚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調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蘇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後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屾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苼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寫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夲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閱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喑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鍺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攵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匼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洳《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昰,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囿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社会政治诗有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悝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堺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絀、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哆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菋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