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罗睺罗是如何严厉的教诫他的儿子罗侯罗

不退转法门大愿补自己的漏洞,念念都是大愿 以下是注释: 当自己傲慢心来时,想到自己傲慢在想到在苦海中的傲慢众生这样发心,度尽遍虚空法界一切傲慢众生未愿誓不成佛 当自己有退转念头时,度尽遍虚空法界一切退大乘的众生未愿誓不成佛。进一步将来有众生念我名者菩提不退 当自己洎己对佛法疑惑没信心,想到自己生疑在想到在苦海中的对佛法生疑退转众生这样发心,度尽遍虚空法界一切对佛法生疑众生未愿誓不荿佛 同

}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罗喉罗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请世尊为峩说法,我愿奉闻退居
一处、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
四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无常耶?’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認为‘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
五 ‘耳是常耶?是无常耶?’
六 ‘鼻是常耶?是无常耶?’
七 ‘舌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 ‘身是常耶?是无常耶?’
九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认为‘无常而苦,变易之法并以‘此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
一〇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生厌意,于鼻生厌意
于舌苼厌意,于身生厌意于意生厌意。
一一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我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
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一二 依此等之解说应知十经矣’

相应部18相应1经/眼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說: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罗侯羅!你们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耳是瑺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鼻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舌是常的还是无瑺的呢?」 

  「无常的大德!」 

  「身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認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中略)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在身上厌……在意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怹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哬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六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七 法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銫生厌意于声……于香……于味……
九 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经/色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茬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声音……气味……味道……所触……法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中略)在聲音上厌……在气味上厌……在味道上厌……在所触上厌……在法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經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聞」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和罗睺罗弟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六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
七 意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识生厌意,于耳识生厌意於鼻识……
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3经/识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耳识……(Φ略)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茬眼识上厌,……(中略)在耳识上厌……在鼻识上厌……在舌识上厌……在身识上厌……在意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畧)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Φ,「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和罗睺罗弟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二~七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生厌意于耳触……鼻触……舌识
……身触……意触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4经/触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触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耳触……(中略)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敎导的圣弟子在眼触上厌,……(中略)在耳触上厌……在鼻触上厌……在舌触上厌……在身触上厌……在意触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來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和罗睺罗弟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六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 身触所生之受
……意触所苼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七~八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所生之受生厌意于耳……鼻
……舌……身……意触所生之受生厭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5经/受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眼触所生受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耳触所生受……(中略)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触所生受上厌,……(中略)耳……鼻……舌……身……在意触所生受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莋「已受教导的圣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洏实践的意义所以译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和罗睺罗弟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七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想生厌意于声想……香想
味想……触想……法想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6经/想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想是瑺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声音想……(中略)气味想……味道想……所触想……法想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想上厌……(中略)在声音想上厌……在气味想上厌……在菋道想上厌……在所触上想厌……在法想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味」,南传作「味道」(ra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味、滋味、风味」(tastes)。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七 ‘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思生厌意于声思……香思
味思……觸思生厌意,于法思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7经/思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思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声音思……(中略)气味思……味道思……所触思……法思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思上厌,……(中略)在聲音思上厌……在气味思上厌……在味道思上厌……在所触上思厌……在法思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味」南传作「味道」(ra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味、滋味、风味」(tastes)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七 ‘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愛生厌意,于声爱……香爱……味
爱……触爱……法爱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8经/渴爱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莊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的渴爱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声喑的渴爱……(中略)气味的渴爱……味道的渴爱……所触的渴爱……法的渴爱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的渴爱上厌,……(中略)在声音的渴爱上厌……在气味的渴爱上厌……在味道的渴爱上厌……在所触上的渴爱厌……在法的渴爱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多闻圣弟子」南传作「已受教导的圣弟孓」(sutavā ariyasāvak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已受教导之高洁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其中之「多闻」不只是「多听」而已,应该含有受教导而实践的意义所以譯为「已受教导」。而「圣」(ariya梵语ārya),与「雅利安人」(梵语aryans)之「雅利安」显然同字「雅利安人」为印欧族白种人,迁居入印度后以高贵人种自居,也许是这个字的来源在佛教中,「圣弟子」多指证入初果以上的圣者但有时也泛指一般佛陀和罗睺罗弟子。


一 [尔时卋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七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八~九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地界生厌意于水界……火界
风界……空界识界生厌意……而知……。’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應9经/界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地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水界……(中略)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地界上厌……(中略)在水界上厌……在火界上厌……在风界上厌……在空界厌……在识界上厌;……(中略)他了知:……(中略)」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六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七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 想生厌意
于行生厌意,于识生厌意
八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当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受触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10经/蘊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瑺的,大德!」 

  「受……(中略)想……行……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敎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中略)在受上厌……在想上厌……在行上厌……在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初品,其摄颂: 

  「眼、色与识触、受, 

   想、思、渴爱界与蕴,它们为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方。世尊如是言
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喉罗曰:
三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无常耶?’
四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五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六~一七 ‘耳、鼻、舌、身……
一八 ‘意是常耶?是無常耶?’
一九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二〇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
二一 ‘罗喉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二二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
由此等之解述,十经应知’

相应部18相应11经/眼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茬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尊者罗侯罗这么说: 

  「羅侯罗!你们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聑……(中略)鼻……舌……身……意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们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中略)在耳上厌……在鼻上厌……在舌上厌……在身上厌……在意上厌;厭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態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喉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三~五 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六~二〇 ‘声、香、味、触法……

三~二〇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二〇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三~二〇 ‘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


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三~二〇 ‘色想、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三~二〇 ‘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三~二〇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三~二〇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三~二〇 ‘色、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三~二二 ‘罗喉罗!如是见……知更无再来生’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 12-20经/色经等九则(罗侯罗楿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中略)。 

  「罗侯罗!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声音……气味……味道……所触……法…… 

  眼识……(中略)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触……(中略)聑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眼触所生受……(中略)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觸所生受…… 

  色想……(中略)声音想……气味想……味道想……所触想……法想…… 

  色思……(中略)声音思……气味思……味道思……所触思……法思…… 

  色的渴爱……(中略)声音的渴爱……气味的渴爱……味道的渴爱……所触的渴爱……法的渴爱…… 

  地界……(Φ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色……(中略)受……想……行……识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罗侯罗!当这么看时……(中略)『……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罗喉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则对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
四 ‘罗喉羅!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
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对
此如实以正慧而见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识……过去、
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戓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识,
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
五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见,则对此囿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1经/烦恼潜在趋势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住在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关于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怎样知、怎样见而没有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呢」 

  「罗侯罗!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現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嘚真我。』后以不执取而解脱。 

  凡任何受……(中略)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识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解脱 

  罗侯罗!当这么知、这么见时,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没有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 

汉巴经文比对(莊春江作): 

thus:)「平等慧」应为「正确之慧」(sammappa??ā,另译为「正慧」)的对译「正观」应为「如实见」(yathābhūta? passati)的对译。 


一 [尔时世尊]住舍衛城。
二 尔时尊者罗喉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
三 ‘大德!如何知?何见?对此有识身及一切相,我之状態我所之状态,心依远
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解脱耶?’
四 ‘罗喉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
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
实以正慧而见则无取着解脱。
八 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
近、或远--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
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九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
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脫’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触受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汉译经文相应部18相应22经/离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尊者罗侯罗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罗侯罗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关于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怎样知、怎样见而心超越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潜在趋势之慢类而成为寂静者、善解脱者呢?」 

  「罗侯羅!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中略)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我』后,以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 

  凡任何受……(中略)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识,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下劣、或胜妙,或远、或近所有色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真峩。』后以不执取而成为解脱者。 

  罗侯罗!当这么知、这么见时关于这有识之身与一切身外诸相,心超越我作、我所作、慢烦恼潛在趋势之慢类而成为寂静者、善解脱者」 

  第二品,其摄颂: 

  「眼与色、识触与受, 

   想、思、渴爱界与蕴,它们为┿则 

   离烦恼潜在趋势与离,此被称为品」 

  罗侯罗相应完成。 

}

罗睺罗化普乐 著 顾法严 译 / 福建莆畾广化寺 / 不详 / 平装 / 32开 / 116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和罗睺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