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戒毒学员现身说法是不是只能在市内工作?

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为戒毒学员开展心灵之旅
  红网通讯员 姚涤非 吴冰 衡阳报道
  “注性优劣,惟善人知此善地;生命寿夭,皆由自造不由天”,这是南岳大庙注生殿的一幅名联。意思是一个人品行的优劣和生命的长短,不是靠菩萨保佑而是靠自己去把握。南岳衡山,被称为天下福地,以“福、寿”文化并集道、佛、儒于一山而闻名天下,人们络绎不绝来到这里,在祈祷国家风调雨顺、家人福寿安康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净化。    从2010年开始,南岳衡山脚下的白沙洲时时传来朗朗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不是中学,也不是大学,而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所的民警们正在进行如何有效戒毒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心灵戒毒——让来这里戒毒的人员感受一次心灵之旅。    以文化人 帮他们寻找失落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怕累,怕的是白累。”    戒毒所民警如是说。每次接收戒毒人员,当看到很多“熟面孔”、“回头客”,有的甚至三番四次进来的时候。民警心里就有一种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做的工作有没有社会意义!    毒品是世界公害,不仅毁人之躯,而且噬人之心。戒毒是国际难题,难在从心理上戒毒。    多年来,吸毒人员陷入“收戒——脱毒——出所——复吸——又收戒”的怪圈,也成为戒毒所民警的一个个心结。    如何走出这一怪圈?如何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和公安局领导都在苦苦寻找答案。    2010年初,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了三项调查。一周后,结果摆在了衡阳市公安局分管监所工作的副局长钟正军的案头:    调查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戒毒人员学历普遍低下。发现在所780名戒毒人员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5%。二是戒毒人员亲情疏远。调查的100名戒毒人员中,54人的家庭对其失去信心,基本与其断绝来往。三是出所人员就业状况极不乐观。调查的100名出所人员中,无业的达91人。    缺文化、缺关爱、缺人生目标,导致这一群体道德人格缺失、价值观念扭曲、精神世界空虚,正是复吸率高的根源所在!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上的毒素不除尽,即使身体暂时脱瘾了,也随时可能复吸。    最可怕的禁锢,不是身体的禁锢,而是心灵的禁锢!    在钟正军的主导下,全市公安监所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戒毒人员缺文化、不懂如何做人,我们就教他们文化、教做人;戒毒人员缺关爱,我们就带着情感工作,奉献一片爱心;戒毒人员缺人生目标,我们就指引方向,搭建舞台,帮助他们就业创业,重建精神家园。    于是,“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的工作思路初步形成,目标就是,让来所戒毒人员的思想和灵魂得到洗涤和净化,让戒毒过程成为一次心灵之旅。这一思路得到了时任衡阳市公安局局长徐发科和局党委的大力支持。    思路确定了,现在关键是给这一活动充实什么样的内容。    2010年4月的一天,风和日丽。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衡阳分会首届公民德行公益论坛在衡阳市举行。陈大慧等30多位知名国学老师亲临讲座。    钟正军得知信息后,决定抽时间去现场听一次讲座。他想,这或许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启发。当他走进衡阳科技经贸学院体育馆,就感觉到被一种强烈的“气场”包围。能容纳6000人的体育馆,挤满了近万人。台上娓娓道来、句句珠玑,台下宁神静气、如沐春风。    特别是几位学员的心得交流报告,讲述自己修习国学、摒除恶习、重塑人生的经历,让许多听众潸然泪下。    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而朴实的做人处世的道理,这不正是戒毒人员最缺乏、最需要的吗!    钟正军和公安局监管支队的同志作出决定,在戒毒所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戒毒所要从看守型向学习教育型转化,戒毒要从心开始,推行学习传统文化、重塑幸福人生的“精神戒毒”,用传统文化唤醒戒毒人员的良知,教他们学会做人,做好人,让他们真正脱离毒品。    钟正军找到组织这次论坛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衡阳分会会长沈衡生,诚挚邀请他将戒毒所作为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沈衡生后来对人说:“当时是钟局长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修身养性,对戒毒人员来说却是治病救人’。”    就这样,沈衡生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和他的10人义工团队进入了戒毒所,交流授课,风雨无阻,分文不取,把传统文化带进了戒毒所。    他们在戒毒所设立“心灵指导中心”。根据团队建议,戒毒所首先选用了《弟子规》对戒毒人员进行做人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要求人在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然后讲如何处世、待人、接物、求学。这是一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也是立人立德的行为准则。    在学好《弟子规》的基础上再教学《三字经》、《增广贤文》,目的是使戒毒人员逐步减少依赖药物,依靠个人的意志力戒断毒品,最终达到抗拒毒品的效果。    就这样,戒毒所变成了文化学校,读书声时时飘扬在这所特殊学校的上空。    康复五区的强戒人员康强在一篇演讲稿《重燃梦想》中写道:    毒品,让我丧了人格丧了尊严;    毒品,让我众叛亲离妻离子散;    毒品,让我颠沛流离血泪成河。    ……    在管教民警耐心的教育下,在《弟子规》中“仁义”、“道德”的影响下,我在这安心戒毒,认真反思,脱胎换骨,以新的面貌与昨天说“拜拜”。通过学习,让我增强了出所后开始新生活的信心,更让我懂得以乐观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去看自己的未来……。    以情感人 帮他们唤醒蒙昧的孝心良知    一盆清清的温水。    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打开一条崭新的洗脚巾,将面前一双苍老、满是皱纹的脚轻轻地抬起,卷起裤管,脱下鞋袜,放入盆中。她的眼中一直含着泪光。突然,她双膝跪地,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嚎啕大哭……    这是戒毒所组织的一次“给母亲洗脚”活动中动人的一幕。她叫梁白玉,17岁,家住耒阳市区。家有老母和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她排行最小。母亲35岁那年才生下她,梁白玉5岁时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三兄妹全靠母亲一人拉扯大,母亲现在是一个厂矿企业的退休职工。梁白玉因吸毒被公安机关送到戒毒所强制戒毒以后,家人因伤透了心,从没有来看她。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她已经幡然悔悟。在所里开展的“为母亲洗脚”活动中,戒毒所通过多次做工作,终于让她母亲来看她。在母亲面前,她表达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    在给戒毒人员灌输忠、孝、仁、礼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戒毒所针对戒毒人员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助,包括心理矫正、答疑解惑、释放情绪以及多种主题活动,帮他们唤醒蒙昧的孝心和良知。    日上午。衡阳市公安局“远离黄赌毒,幸福你我他”警营开放日活动在戒毒所举行。舞台上,戒毒人员用演讲、舞蹈、独唱、三句半、合唱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才艺,更展现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给前来参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公党成员、网友代表、新闻记者等300余人留下深刻印象。几名戒毒人员在现场向双亲忏悔,抑制不住心中愧疚之情,抱着亲人痛哭失声。当参观者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康复楼,看见戒毒人员将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他们连连称好。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戒毒所民警、社会爱心人士无数心血和汗水的付出!    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蒋传春介绍说:“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民警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变化。首先是所里的氛围好了,民警学了传统文化,见面都热情招呼,都是笑脸,感觉亲和友善了。特别是戒毒人员发生了好的转化。每当得知一名戒毒人员出所后没有复吸,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很有成就感。”    戒毒人员小洪,这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曾开办一家企业,生意红火,有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一个聪明乖巧的儿子。    吸毒,使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梦魇,所有积蓄化为白色毒雾,企业破产、妻子离异。父母亲为了帮助他戒毒,三次忍着心痛将他送到戒毒所,但每次出所不到一个月,他又与毒友搅在了一起。    老父老母不仅要替他抚养孩子,还要经常受到他的搔扰,因为逼要毒资,电视机、洗衣机都被他卖了。老父老母的泪已流尽、心已裂碎,为了躲避他的搔扰,不得不两次搬家。    2011年3月,小洪被公安机关送进戒毒所。第四次进所,“旧地”重游,小洪发现,这个他熟悉的地方发生了很多变化。    民警不再叫“干部”,叫“班主任”、叫“老师”,没有了过去冰冷的表情,而是一脸和善。    在病室里不再是整天“打坐”或被强迫劳动,而且读书、唱歌、看教育片,还经常组织演讲、交流、谈心等活动。    戒毒人员之间不再一起回味吸毒后的“快感”,而是互相交流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痛诉吸毒给自己、给家人、给社会造成的伤害。    蒋传春作为班主任多次找小洪谈话,鼓励他树立戒断毒瘾的信心,希望他发挥专长,帮助其他戒毒人员搞好学习,并安排他担任监区的学习委员。    小洪在一次心得交流会上说:“过去学中文,都是为了毕业考试,在这里学《弟子规》、《三字经》,是为了洗洁心灵,学会做人。可是,我对照忠、孝、仁、礼,我没有一条做到,愧啊!”    他说:“我记得读大学时和同学在南岳西台寺游览看到的一幅对联‘天雨虽宽,不润干枯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渡少缘不善之人’。意思是别看世上路有千条,自个非走死胡同就无人能救你,人要有自救之心。人只有从善,才能走上正道。”    戒毒满一年了,根据小洪的表现被评估合格,可以出所。但离出所的日期越近,他越显得心事重重。蒋传春知道他心里的症结,入所以来,家人一直没有来看过他,父母多次搬家,他已不知道父母的电话号码,每次拨通姐姐的电话,刚开口说话就被挂掉,他感到非常的孤寂。蒋传春想,要解开小洪的心结,必须争取家人的配合。在这个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善良和亲情。    蒋传春找到他的姐姐,反复做工作,终于得知小洪父母的新住址和电话号码,他决定先一个人去打听情况,再安排父子见面。    蒋传春买了水果,一个人乘车来到小洪父母家中,一见到屋内的寒酸破败情景,蒋传春一下子鼻头发酸,强忍着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70多岁的父亲,正佝偻着身子,准备将一担发好的豆芽挑到集市去卖。老母亲卧病在床,幼小的孩子伏在一条小凳上写作业。    蒋传春问孩子:“你想爸爸吗?”孩子头也不抬地回答:“爸爸死了。”    老父亲对蒋传春说:“我知道你的来意,我们没有这个儿子了。崽丢给我们不管,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他拿走卖掉,连给老娘治病的钱都被他抢去吸毒,天底下有这样的儿子吗!”    面对伤透了心的老人,面对失去父爱母爱的孩子,蒋传春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更感到了一个戒毒民警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是毒品深深地害了这个家庭,如果不唤醒他儿子的良知,那是民警的失职啊!    他缓缓站起来,向两位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人家,我代你们的儿子向您老赔罪了……。”    几次上门,两位老人终于带着孙子到所里探望正在车间工作的小洪……。    2012年3月,小洪评估出所后,帮父亲加工豆芽,积累下一点资金后,又联系了一家企业的供煤业务,踏上了新的人生之旅。    是戒毒所的教育把自己从人生的歧路上拽了回来,小洪心想,我一定要感恩社会。一有时间,小洪就到所里当义务教员。他说:“我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警醒与我一样有过恶梦的人,也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真正让你的良知、你的良心、你的责任心占据心灵,就一定能克服心魔,就一定能摆脱毒品!”    打开戒毒所整齐的资料册,我们在戒毒人员周白云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班主任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每次想起来都会眼眶湿润、心存感激。每一点每一滴我都铭记在心里。她的教诲、她的大爱、她的无私奉献,用文字是无法来形容与比拟的,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受,感受着她所给予的那份深深的感动,感激她能用自身高贵的气质和修养来牵引着我们学会自尊、自爱与自信。”    周白云提到的班主任,是戒毒所里的女民警李晖。    李晖2004年从部队的军医转业到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当医生,一干就是8年。2010年起她一直担任戒毒女区的班主任。    李晖说:“我教育教育戒毒人员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收获是让她们懂得了为善,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女戒毒人员都有家庭,大部分有子女,挽救了她们,就挽救了一个个家庭,挽救了她们的子女,这也是对社会的大善举。”    担任班主任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100多名女戒毒人员,她每一个都能叫出名字,每名人员的家庭情况都清清楚楚。谁有什么病,谁的儿子考上了高中、大学,她都如数家珍,每位出所人员的电话号码都存在手机里。    “对戒毒人员,只有你把心交给她们,她们才会把心交给你。”    李小红等6名戒毒人员评估出所后,戒毒所将她们推荐到广东一家电子厂工作。她们经常与民警李晖通电话,谈在厂里的工作、生活情况。2012年4月,李小红讲到在厂里饮食不太习惯,还有部分人员情绪又出现波动,李晖听了十分着急。    李晖放心不下这6名女孩,决定亲自去广东看一看她们。2012年“五一”假期,她在超市买了十多瓶辣椒酱、“老干妈”和一些湖南特色的副食品,提了一大袋子专程来到广东电子厂,将她们召集在一起,询问工作生活情况,与她们谈心,给她们鼓劲。    厂里的负责人知情后,专门请李晖和这六个女孩吃饭,他们被李晖的责任心感动,当场承诺在食堂开设一个湖南员工窗口。    2012年,国庆假期,李小红回衡阳看望家人。6位女孩凑钱买了一件刻有“富贵平安”四个大字的瓷器,托李小红专门送给李晖。    见到李晖,李小红将抱在怀中的礼品交给了她,并深情地说:“李姐,这是我们六个人的一点心意,因为怕摔碎,我是从广东一直抱着它回来的。您是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您放心,我们也会按照您的教诲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的人。    李小红边说,泪水在眼中打转:“您的恩情没法报答,我们六个人商量,见到您,一定要给您磕个头。”说完,她扑通一下就跪倒在李晖面前……    正如钟正军在戒毒所全体民警大会上所说:戒毒从心开始,就是要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智慧心,唤醒戒毒人员的良心、孝心、进取心,用知识启迪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戒毒的重要性,自觉转变思想,把戒毒由原来的“要我戒”变为“我要戒”。    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心与心的沟通、交融,一颗颗被毒魔控制的心灵终于被解放,良知被唤回,使他们重新孕育出对家庭对生活的希望。    一位戒毒人员忏悔:“我过去对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唯一的念头,就是弄一笔钱,开一间房,买一包毒,过一把瘾。学习传统文化后,我先从打电话对父母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开始,不断写忏悔信寄给父母。”    这只是众多戒毒人员的一个缩影。    以业立人 帮他们重建坍塌的心灵家园    各位来宾,诸位好!    我在春节后也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事情是如此之多,也许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吧!我很想到你们面前共同分享你们的成果。因年迈身体不适,故致函表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过错。有人犯了过错,去掩饰过错,这是错上加错。但另有人明白过错就是过错,如日月是怎样被人看见的很清楚一样。但你改正了错误,人皆敬仰之。我们对待过失错误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有错不要紧,不文过饰非,而是公开承认和改正。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所以我们要自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有了错误过失及时改正。拿出你们的勇气、毅力、坚持到底,那等待你们的就是成功。我在这里祝愿你们。    吴小兰    日    吴小兰,原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的夫人,虽已85岁高龄,但她仍专注儒学文化的传播和青少年的成长,现任国际儒学联合工作普及委员会副主席,深圳信德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校长。这是吴小兰女士为在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的“企业家责任与青少年成长(衡阳)研讨会”发来的贺电。    戒毒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光靠戒毒所及其民警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所内戒毒与所外立业相结合。    基于这一认识,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全面向社会开放,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凝聚成戒毒工作的强大合力,使戒毒由点向面、由阶段式向延续式不断推进。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各种社会教育活动中。    衡阳市南华大学神经心理系的教授和学生们来了,他们将戒毒所作为实验基地,与戒毒人员结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心魔。    南华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来了,他们在戒毒所举办法律知识座谈,谆谆告诫戒毒人员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敬畏法律、守法立德。    全球华人联合会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四会六祖寺释大愿方丈来了。他在戒毒所举办“禅与心灵环保”公益讲座,劝导戒毒人员保养心灵,洗涤心灵的污垢,做一个心灵纯净的、智慧的人。    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弟夫妇,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推广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书法家黎松峭,国学大师蔡立旭的弟子庹兴谦,还有衡阳市孔子教育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都先后来到这里,他们将戒毒所作为特殊学校,为戒毒人员传道解惑,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女儿。    两年来,先后有27批1500余人到这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或参观、学习。    降低复吸率,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还必须解决他们出所的后顾之忧——就业问题。帮他们重新构建已经坍塌的心灵家园,必须以事业作根基作支撑,要体现社会对他们不离不弃,体现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对他们的关怀。    在戒毒人员每天都要诵读的《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惟德学,惟才艺”,这句话很多戒毒人员都记在了心里。意思是做人最重要的是道德学问与才艺修养。    实践证明,戒毒人员出所后有工作岗位、有生活来源、有奋斗目标,复吸的可能性就很小。    在这一认识的主导下,为解决戒毒人员的就业问题,衡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特别是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领导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在所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请老师向戒毒人员传授机电、缝纫、电子产品加工等技能;    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公安局的支持,建立戒毒人员就业康复基地;    由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牵线搭桥,邀请众多有爱心的企业家到戒毒所参观,与他们签订接收成功戒断毒瘾人员就业的协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积极努力,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终于可以底气十足地向戒毒人员承诺:为每一个彻底戒断毒瘾、重塑幸福人生的人员,出所后提供工作岗位。    两年多过去,当有人感叹于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成功,寻问有何诀窍时,钟正军深有感触地回答:我们给戒毒人员这种特殊病人用了特殊的药方,那就是以爱心为引,下了传统文化教育和就业指导两味“重药”。    爱的力量在不断传递中放大,凝聚成驱除戒毒人员心灵毒魔的强大合力。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的感化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他们总结、固化了学习教育制度“七个一”、硬件设施要求“七个一”和“一读、二唱、三写、四谈”工作方法,使教育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社会参与、以业立人的帮扶机制逐步健全,戒毒——康复——就业有效实现了无缝对接。    衡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夏剑支队长告诉我们:“戒毒所的康复劳动区目前引进了富士康的加工项目,可安排400名戒毒人员康复劳动和就业。”    该所评估出所人员复吸率明显下降。2011年以来入所戒毒人员中,二次入所率由过去的95%下降到48%;100多名出所女戒毒人员,复吸率下降到17%。    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阳红光,厅监管总队总队长吴逊伟在听取了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经验介绍后,都竖起了大拇指,提出要在全省推介。    今年10月,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被公安部监管局评为“全国公安监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戒毒人员排演的“学习传统文化、重塑幸福人生”系列文艺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有多个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邀请作公益演出。    衡阳市公安局新任局长周学农到强制隔离戒毒所调研后,要求“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活动进一步提质增效。该所戒毒宣传教育正在由所内向社会延伸,戒毒成效正在向禁毒环节延伸。‘以文化人’教育活动已在衡阳全市所有公安监管场所推开,效果不断扩大……”    如今,只要你走进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除了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你还会听到一首感动心灵的歌曲,那是专门为衡阳市公安监所创作的心灵指导之歌《感恩一切》。    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养;    感恩每一枝花朵,它带给我芬芳;    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    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    感恩帮助过我的心,使我感受善良;    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    (文中戒毒学员均系化名)
( 11:46:35) ( 11:44:46) ( 11:34:10) ( 9:50:05)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
走进海口公安局强制戒毒所 探访戒毒学员人性生活 时间: 19:15
戒毒人员在康复车间工作,学习技能
戒毒人员户外劳动
海口网3月18日消息 ( 记者 吴开诗 实习生 段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戒毒所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那里人员是如何生活的呢? 3月14日,海口网记者走进了海口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探访戒毒所里学员的生活。
  该戒毒所位于琼山区铁桥居委会五岳管区内,占地面积203亩,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建有戒毒病室109间,戒毒床位1388张,2011年日均收戒人数为1365人,为特大型二级公安戒毒所。被公安部评为年度全国一级戒毒所;被海南省公安厅评为2011年全省优秀戒毒所。
  人性化管理 尊重戒毒人员权利
  戒毒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戒毒所里的生活不用担心,戒毒所的管理比较人性化,从进戒毒所的那天起,教育、生活、劳动都和正常人一样,还有医生看病。每个民警都尊重戒毒人员,没有打骂,也没有侮辱人格,甚至是体罚。
  据该戒毒所所长李健介绍,戒毒人员在社会上吸毒,就遭到人们的歧视,心理产生自卑感。在对学员的教育方式上,充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注重人性化教育,从关心尊重戒毒人员的角度出发,以真情感化、真心帮教,唤起戒毒人员的良知。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文明管教,民警没有打骂、体罚、虐待、侮辱戒毒人员现象,保障戒毒学员的合法权利。
  李健告诉记者,每个戒毒人员进入该戒毒所时,要采集相关信息,简历健康档案。严格实施戒毒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简历戒毒人员诊断评估手册。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时按有否传染病等实行分别收治、分类管理,避免混关混管,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等问题。
  在饮食方面,坚持供应熟、热饭菜给戒毒人员,满足戒毒人员一日三餐和开水供给,保证食物定量和足够营养。同时,尊重和照顾戒毒人员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的戒毒人员进行照顾。
  据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戒毒所的民警要通过抓细节,了解戒毒学员的动态。在管教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必谈”和“四个不放过”,即:戒毒人员有思想问题时必谈、家庭发生变故时必谈、违规受罚时必谈、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必谈;违规受罚没有认知不放过、认识不彻底不放过、思想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对牢头狱霸现象不消除不放过。
 [来源: ] [作者:&吴开诗 实习生 段烨] [编辑:刘瀚涛]  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红树林文学
新闻排行榜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33 举报邮箱:共20397个阅读者,0条回复 |
发表时间: 08:59
走近戒毒学员:听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痛 &&
百家杂谈 发表在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383-1.html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痛
――与戒毒学员面对面
6月24日,湖南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千名学员戒毒宣誓活动。周伟 摄
■编者按: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吸毒贩毒问题,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吸毒,1000万人因吸毒丧失正常智力和工作能力。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额超过8000亿美元。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毒品问题进入加速蔓延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实际人数超过1400万。
一张锡纸燃尽万贯家财,一次吸毒贻害终生、祸害家人。毒品,可以让天使变为恶魔,使生命、健康、亲情、事业化为乌有。连日来,记者走访我省部分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戒毒康复所,与戒毒学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震慑人心的惨痛经历。活生生的人和事警示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健康,珍视亲情,请远离毒品!
湖南日报记者 何淼玲 沙兆华 周小雷
通讯员 李凌云 刘神毅
“吸毒败光万贯家财”
――崔某吸毒30年妻离子散
“因为吸毒,我现在是妻离子散,还败光了万贯家财。”6月15日,在湖南省坪塘强制隔离戒毒所,崔某呆滞的目光中透露出无限悔恨。
今年61岁的崔某是益阳市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云南做槟榔生意,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万元户”都少之又少,崔某积蓄已达50余万元。
崔某发现身边的有钱人有了新的炫富方式――抽“福寿膏”。他说,那吞云吐雾的享受很让他羡慕。1985年的一天,在朋友邀约之下,他开始尝试。
“身体犯软,鼻涕、眼泪一把流,浑身难受,说不上疼还是痒,本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越扛越难受,感觉骨头缝里有蚂蚁爬。”崔某染上了毒瘾,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毒瘾越来越大,他开始吸食海洛因。
毒品摧毁了崔某意志,他无心打理生意,只能坐吸山空,万贯家财很快挥霍一空。1988年,老婆带着女儿弃他而去。更令人痛心的是,在崔某带动下,他家中5个兄弟姊妹有3人吸毒,整个家族中有11人吸毒,有2人因吸毒过量死亡,他的一个弟弟则因吸毒产生幻觉,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至今仍被通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崔某多次被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期间,他戒了吸,吸了戒,有时为了筹集毒资还以贩养吸。
“毒品对人的危害太大了,希望我的惨痛经历能警示他人,千万不要去沾毒品。”崔某说。
沉溺于网吧酒吧
――15岁少年吸毒堕落走上歧路
日,年仅15岁的陈昊(化名)被带到省黎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刷新了该所未成年人强戒的年龄纪录。
陈昊初次接触毒品在2014年5月。那时,经常逃学的他成了宁乡县各大酒吧、网吧的常客。
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对他百依百顺,父亲在外打工辛苦赚来的钱,任他随意花。 陈昊说,父母的溺爱,使他走上吸毒的迷茫歧路。
他在酒吧认识一帮吸毒的姐姐们,她们教他吸食冰毒和麻古。不到半年,陈昊被公安机关抓了8次。
每次陈昊给妈妈打电话来接人时,妈妈哭成了泪人儿。然而,此时母亲的眼泪已不能打动儿子的心。
抓了放,放了吸,吸了又被抓。陈昊越来越难以自拔。有次为了吸毒,他偷走家中6万元,与一个吸毒女同居2个月,将6万元挥霍一空。2014年9月,陈昊在一家酒吧里因吸毒致幻,与人发生口角,将酒吧砸了。父亲为此赔偿了好几万元。
2年的强制戒毒,能否纠正陈昊走歪了的人生航向,让这个孩子不至于过早凋谢?
“吸毒比空虚更可怕”
――乡镇干部吸毒自毁前程
“为什么吸毒?”
“因为无聊空虚。”
“是无聊空虚可怕,还是吸毒可怕?”
“吸毒后,更可怕的事来了。”
6月18日,记者来到省白泥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与戒毒人员苏奇(化名)对话。
苏奇现年44岁,曾经是新宁县某镇政府干部。他1985年入伍,二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转业到乡镇,成为一名镇政府干部。
也许是日子过于平淡,2013年3月,苏奇在一次朋友聚会后,吐露了内心的无聊空虚。于是朋友介绍一位离异女性跟他认识,这位女性从此成了日后摆脱不掉的“魔影女友”。
第一次“溜冰”的时候,苏奇并不知道是毒品,女友告知他是兴奋剂。第一次吸毒,苏奇兴奋了3天3晚,不吃饭、不睡觉。他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友是吸毒人员!但此时他已离不开她了,心甘情愿地与她在一起,每月支付1万元的毒资及开房费用。
慢慢地,苏奇吸毒后的症状开始显现――熊猫眼、目光呆滞、脾气暴躁……镇政府同事、战友、家人都对他产生怀疑。
苏奇开始意识到危机,决定与女友断交。可女友三番五次打电话威胁他,逼他就范。无奈,苏奇妥协了,直至东窗事发――2014年4月,两人在镇政府办公室吸毒被抓。
公职被开除了,妻子和唯一的女儿如今和他形同陌路。苏奇追悔自己那段黑暗、痛心疾首的日子,愤怒地说:“吸毒人员就是一群鬼,把我带进了人不人、鬼不鬼的世界。”
轻信“吸毒能减肥”
――无知让她成为“瘾君子”
“我当时以为吸毒能减肥,不会上瘾,都是无知害了我。”6月19日,记者在省白马垅强制隔离戒毒所见到婧婧时,她体态虚胖、尽显沧桑,看得出毒品带给她的是心理和身体上无尽的摧残。
今年33岁的婧婧出生在美丽的山城怀化。3岁那年,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婧婧判给了母亲。为了让她过上好生活,好强的母亲常年忙于工作,在物质上对她毫不吝啬,却偏偏忽视了母女间精神上的交流。
婧婧从小能歌善舞,读大学时,她选择了长沙市河西某艺校。毕业后,在母亲资助下,婧婧成为一家园林公司的股东,生意做得不错。
2011年,在一次业务洽谈中,婧婧结识了几个做苗木生意的老板,成功签订了一笔大单。为了庆祝合作成功,他们相约来到一个私人会所喝酒。喝到兴起时,有人拿出一个瓶子和几粒红色的小药丸让大家吃。后来婧婧才知道这就是毒品麻古。“我当时对毒品一无所知,他们骗我说吸毒能减肥,不会上瘾。”
第一次,婧婧吸食了2粒麻古,精神高度亢奋,连续3天3夜没睡觉。极度疲倦之后,她一倒头接连睡了2天2夜。
毒品把婧婧一步步卷入痛苦的漩涡。她毒瘾越来越大,从最初的2粒,到后来每天10粒麻古外加冰毒,才能满足毒瘾。她人体正常机能被破坏,情绪经常失控,原来的公司只能交给合作伙伴去打理,加之每天高达1000多元的毒资开销,婧婧陷入内忧外困之中。
2014年9月,婧婧被送到白马垅强戒所戒毒。她说,最对不起的是母亲,相信通过这次戒毒,人性的理智一定会战胜白色毒魔。
对心怀不轨的人鼓吹吸毒可以减肥、缓解疲劳等“好处”的话,要明辨真伪,主动抵制
在娱乐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喝陌生人提供的或来历不明的饮料
不要因为好奇轻易尝试各类毒品
不要使用一些所谓的提神药物甚至毒品用于减压或解脱痛苦
不要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时尚潮流、“很酷”、“很嗨”
不要随意进出酒吧、KTV等易染毒场所
新型毒品猛于虎
湖南日报记者 何淼玲 沙兆华 周小雷
通讯员 刘孟龙
跟随省戒毒管理局同志多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戒毒所戒毒的学员中,有70%是新型毒品吸食者。新型毒品日渐呈泛滥与蔓延之势。
新型毒品为何猛于虎?
认识存在误区,防范意识薄弱
“溜冰去!”
“打K去!”
新型毒品的吸食者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一种“时髦”,“很酷”、“很嗨”,而且不会上瘾。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薄弱的防范意识是导致新型毒品泛滥与蔓延的重要原因。
2015年1月,长期在上海务工的程某、陈某,决定于1月28日在江永县程某家中订婚。为寻求开心和刺激,程某事先从上海购买了500元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以备回家乡吸食。1月26日,程某、陈某等人回到江永县程某家中,晚餐后返回县城入住其事先预定的酒店,程某拿出带回的冰毒和锡纸、吸管等吸毒工具,与男友陈某、堂妹程小某、朋友袁某采取烫吸的方式一起吸食。近日,江永县人民法院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分别判处程某拘役6个月、缓刑8个月,判处陈某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并各处罚金1万元。
价格低廉,货源易得,吸食隐蔽性强
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6月18日,记者在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采访,27岁的吸食者小王当场模仿吸食毒品“K粉”。只见他右手中指和食指并拢,轻轻放在鼻孔面前一抹,嗅一嗅,闻一闻,一次“打K”于数秒之间就完成。“打K不用任何工具,简单方便,就像刚才我做的这个动作,非常隐蔽,谁也不会注意到你在干什么。”小王淡淡一笑,随即补充道,“如果你的鼻孔不小心沾有白色K粉,用餐巾纸一擦就行了。”
小王还谈到,新型毒品价格低廉,货源易得,这也是它容易泛滥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兴奋致幻,易致暴力犯罪
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作用,传统毒品对人体主要以镇痛、镇静为主。新型毒品吸食后会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今年4月,临湘市原市长龚卫国涉嫌吸毒被立案调查。采访中,知情人告诉记者,龚卫国平时几乎总是一脸严肃,鲜有笑容,有时像头易怒的狮子,突然之间就狂躁,大声与人争执,有时则显得自闭,回避交谈。这种症状,正是吸食新型毒品冰毒后的反应。
今年2月23日晚,邵东县火厂坪镇朱紫山村发生一起命案,犯罪嫌疑人龙某吸毒后产生幻觉,认为被害人肖某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他把家里的房门拴好后,呵斥肖某不要乱动,随即用拳头击打其头部,致亲生母亲肖某当场死亡。
远离“休闲毒品”,青少年要做到“六不要”
新型毒品多发于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和”假日毒品”。
长沙市长桥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周年春谈到,这些场所是青少年和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因此,青少年拒毒防毒应防患于未然,做到“六不要”。
――在娱乐公共场合不要随便喝陌生人提供的或来历不明的饮料。
――在压力加大或遇到挫折时不要使用一些所谓的提神药物甚至毒品用于减压或解脱痛苦。
――不听人蛊惑,对心怀不轨的人鼓吹吸毒可以减肥、缓解疲劳等“好处”的话,要明辨真伪,主动抵制,谨防上当。
――不要因为好奇或受到别人的怂恿就去轻易尝试,要旗帜鲜明地拒绝各类毒品。
――不要随意进出酒吧、KTV等易染毒场所。
――不要认为吸食新型毒品是时尚潮流、“很酷”、“很嗨”,不要盲目地崇拜追星,更不能效仿他们沾染毒品。
■相关链接
传统毒品一般指滥用较早的直接从原植物中提取、加工而成的阿片类毒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杜冷丁、可卡因、古柯、可待因、那可汀等。
1、 鸦片:从罂粟果里提炼出来的一种棕褐色或黑色膏状物,医学上称为“阿片”,民间叫“大烟”、“烟土”、“烟膏”。
2、 吗啡:从鸦片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比鸦片更易成瘾。
3、海洛因:从吗啡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白色粉末,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仅一次吸用就可产生心理依赖性,极难戒断。
4、大麻:一年生桑科草本植物,吸食后产生欣快感,行为失去自控,突然产生暴力进攻的欲望,往往会实施暴力犯罪。
5、可卡因:从南美灌木古柯叶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一剂70毫克的纯可卡因,可以使体重70公斤的人当场丧命。
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由人工化学合成的毒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冰毒”:属于苯丙胺类衍生物的一种,药称“甲基苯丙胺”。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食者称为“冰”。其精神依赖性极强,是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2、“摇头丸”:“冰毒”衍生物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MDMA)和亚甲氧基苯丙胺(MDA)的俗称,因服食后听到音乐会疯狂摇头而得名,原产荷兰。
3、麻古:主要成分是冰毒、咖啡因,具有很浓的香味,是一种加工后的冰毒片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4、开心水:也称HAPPY水,是一种新型液态毒品,由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混合而成。
5、K粉:医学上称氯胺酮,因其物理形状通常呈白色粉末,故俗称“K”粉,又被吸食者称为“盐”,吸食此类毒品俗称“打K”、“打盐”。K粉被一些年轻人视为“时髦物品”,因好奇“尝鲜”而沾毒上瘾。
“家门口戒毒”:
打通最难管的“最后一公里”
湖南日报记者 何淼玲
周小雷 沙兆华
通讯员 谭轩 李凌云
我省毒情形势严峻,已成为全国禁毒战争主战场之一。2014年底,仅公安部门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就达24.7万人。
目前,我省共有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21个,戒毒康复所1个。2008年《禁毒法》实施以来,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累计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5.2万人、戒毒康复人员3800多人。省新开铺所、白马垅所和衡阳、常德等市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艾滋病人员专管区,累计收治1100余名艾滋病涉毒感染人员和各类重症涉毒人员。
“戒除毒瘾,除掉心瘾是关键。而要戒除心瘾,必须从戒毒人员本人、家属和社会力量入手,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感受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湖南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曾启尚介绍,戒毒学员不管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康复所待多长时间,终归要回归社会、回到家庭。基于此,我省在毒情形势相对严峻、吸毒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街道)探索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加强对戒毒回归人员的后续照管和戒毒矫治指导。目前已在长沙、邵阳等地建立25个指导站,构建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主导,以司法所为依托、家庭为基础、部门联动为平台,康复指导与救助服务兼备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帮管体系。
指导站大多建在流动人员多、社情毒情复杂的社区,离家最近的一公里,也恰恰是戒毒工作对接家庭最难管的一公里。这一探索因此被业界誉为“家门口戒毒”。此举有效解决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监管难题。目前,全省25个站点建档管理的900余名戒毒人员,全部得到有效管控,实际管控率由建站前的10%提升到38%。
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注重把社会资源引进来,延伸矫治手臂伸入社区、伸入家庭,进行跟踪帮扶,使戒毒人员真正成为改造好的再社会人。2010年,该所在娄底建立首个“千里行”后续照管基地,巩固戒治效果。2012年,辐射到沅江、新化、常德等地,至今累计吸纳140余名戒毒人员就业创业,团队成员操守率达90%以上。
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是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康复试点所,该所主动对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并为戒毒技术、力量薄弱的地方提供戒毒指导和支持,开展急性脱毒、稽延性症状的治疗与研究,研究出中西医结合的“3+1”生理脱毒治疗方案,成功脱毒2800余例。
目前,全省有800多名戒毒人员出所后继续得到指导站的帮助和指导,近200名戒毒人员操守率保持3年以上。被省禁毒委挂牌整治的岳阳市岳阳楼区、永兴县马田镇等毒品问题黄牌整治单位顺利摘牌。
■相关链接
《禁毒法》规定,吸毒成瘾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
毒成瘾人员自愿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公安机关同意,可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禁毒法》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去戒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