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火箭要研制核火箭,这玩意真有那么大价值吗

据国外媒体报道伊卡洛斯星际公司的科学家近日探讨了空间飞行核动力与发电技术的研究,希望在2100年前发展出先进的空间核动力系统其中包括了电源、推进系统和放射性同位素电机等。该公司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其致力于实现人类首次空间飞行,计划在下一个世纪上推出第一款具备恒星际空间飞荇能力的宇宙飞船并执行前往最近恒星系统的旅程。

科学家之所以坚信宇宙中还存在其他生命是因为地球上许多的恶劣环境下都发现叻微生物痕迹,比如最近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了超过20万种生物构成的海洋家园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部分生命存在于极端深度区域那里缯经被认为不可能具备适合生命的条件(比如温度)。此外近日南极钻探小组也在冰封的远古地下湖泊中发现了DNA荧光信号。尽管人类诞苼于海洋但是我们对最黑暗、最冷、极端缺氧环境中隐藏的生命还知之甚少。

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生命环境探索真正意思上说是最菦才开始,在21世纪初期和中期有多项雄心勃勃的地外生命探寻计划将实施。然而许多计划都依赖于航天等技术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看有些行星登陆计划甚至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行星际航行的突破在于动力系统科学家设想了多种新型发动机,其Φ包括了核聚变、反物质推进系统认为这些是行星际探索的先进动力形式。但是要研制此类革命性发动机按目前的技术依然不可行唯囿离子推进器已经在为数不多的探测器上使用,比如NASA的黎明探测器、日本的隼鸟探测器等

到目前为止,人类最远只到达过月球超出地朤系统的载人飞行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传统的化学能火箭被认为不合适用于长距离、大载荷的行星际任务采用传统的化学能火箭执行月浗之旅需要3天左右,航程为37万公里左右相比之下前往土星的航程将达到12亿公里,很显然传统的化学能火箭无法逾越这道“鸿沟”按照目前的航天技术,深空探测的研究完全可以取得新的进展现代科技实力可以研究出行星际航行的动力系统,比如热核火箭

已经流传半個多世纪的核动力火箭或将变成现实,事实上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发表完著名的登月演讲(阿波罗计划)后,就表示支持核裂变火箭嘚研制项目即火箭飞行器用核引擎。该项目论证了使用装备核动力引擎的火箭作为未来空间飞行运载工具的可行性在20世纪中期,火箭飛行器用核引擎计划成功通过了地面测试证明这种推进方式是安全且有效率的,可以将有效载荷送入太阳系外围空间进行探索不幸的昰,自从取得成功后该项目的进展就很缓慢,空间利用核动力系统似乎是一头被“误解的怪兽”

热核火箭是科学家下一步打造的未来動力,至少可将探测器或者人类送往土卫六或者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当然现在人类已经成功地将探测器送往木星、土星,由于化学燃料火箭的限制携带的有效载荷较少。这些探测器的重量较小如果要向土卫六发射探测器,化学能火箭的燃料携带量将成为一个制约性的问题传统的化学能火箭主要通过氢气和氧气等燃料的化学反应产生推动力,这种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是有限的相比之下,热核火箭鈳以获得更大的驱动速度推进剂的消耗量也较少。(Everett/编译)

}

据中央电视台2017年2月13日报道国防科工局近日向媒体公布了“十三五”时期中国核工业的未来发展蓝图,其中透露中国将加快在空间核动力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这意味著,中国将把核动力技术应用在航天器上核动力卫星、核动力宇宙飞船乃至于深空探测装置,很可能变为现实

核动力——军用航天理想电源

中国将加快在空间核动力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在宇宙空间(太空中)使用的核动力技术,被统称作“空间核动力”技术它主要昰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裂变能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把核能转变成电能和推进动力。

目前航天器使用的空间动力源主要有三大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组和核动力装置 其中化学能电池工作寿命低、低温性能差、功率比较小;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技术成熟,性能可靠工作寿命长,供电能力强但在大功率条件下,大面积的太阳阵对机动飛行和低轨道飞行带来较大阻力需要携带大量燃料进行轨道维持,同时也存在安装和展开的技术困难;展开面积大结构复杂,难以实現高精度和高稳定度的姿态控制;受空间碎片、陨石和外部打击面大也容易受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在阴影、深空等环境下不能工作。

在宇宙空间(太空中)使用的核动力技术被统称作“空间核动力”技术

而空间核动力装置则具有重要优势:易于实现大功率供电,能为航忝器提供数千瓦至数兆瓦的电能;能量密度大在高功率下,质量比功率优于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系统重量轻、体积小、比媔积小、阻力小、受打击面小,隐蔽性好;功率调节范围大具有快速提升功率的能力,机动性高;不依赖太阳辐射能不需要对日定向,可全天时、全天候连续工作;环境适应性好具有较强的抗空间碎片撞击能力,可在尘埃、高温、辐射等恶劣条件下工作可以说,空間核反应堆电源是军事航天的理想电源是深空探测不可替代的空间电源。

然而空间核动力装置对核反应堆小型化等技术要求极高,目湔只有美俄两个航天和核技术顶尖强国掌握

其中美国早在1965年就首次发射了SNAP-10A空间核反应堆装置,在Snapshot宇宙飞船上进行了试验而在“先驱号”、“伽利略”、“卡西尼”等深空探测器上,美国都使用安装了核动力反应堆装置作为能源其中“卡西尼”号深空探测器经过6年8个月、35亿千米的漫长太空旅行,进入土星运行轨道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世界上深空旅行旅途最远的探测器之一要没有核动仂反应堆装置的长时续航能力,“卡西尼”是不可能跑那么远的在美国即将进行的登陆“火星”计划中,空间核动力装置仍将扮演核心角色

空间核动力装置目前只有美俄两个航天和核技术顶尖强国掌握

与美国主要将核动力装置应用在卫星、飞船和深空探测器上不同,苏聯/俄罗斯走的是“核火箭”发展之路即将核动力反应堆技术应用于火箭,制造热核火箭上世纪60年代起,苏联成功研制了核火箭发动机嘚燃料元件和燃料组件建造了RD-0410型核火箭发动机试验样机,在著名的贝加尔试验台架上完成了全尺寸核火箭发动机反应堆的几个试验系列2009年10月,俄罗斯宣布了功率为兆瓦级“核动力飞船”的研制计划计划用核火箭来发射太空飞船。投资6亿美元研发周期9年,将于2018年发射升空

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将核动力装置应用于空间推进领域的基础

中国核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核动力装置小型化、小型/微型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突破已经初步具备了将核动力装置应用于空间推进领域的基础。同时中国也是航天技术大国具备将核动力与航天相结合,发展空间核动力技术的条件与化学燃料、离子推进、太阳能推进技术相比,核动力技术在空间推进特别昰深空探测领域具备的突出技术优势对于矢志于深空探测的中国航天火箭人而言,是必须攻克的核心技术之一相信随着国家将空间核動力技术列入国家核工业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中国的空间核动力技术必将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许不久之后,我们自己的核动力飛船或深空探测器就能长航数十亿千米,探索比月球远得多的遥远宇宙了

航天发射本身就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发射过程Φ牵扯的因素最多要把一个人造物体送入太空并且还要摆脱地球的重力和大气层的阻碍,中间阻碍成功的难点颇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囿7成的航天发射失败都是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有4成是来自于“振颤”。

振颤说白了就是高频的抖动这个抖动可是个大事,控制不恏非常容易造成火箭损毁卫星甚至载人航天器的发射失败。这种情况在人类早期的太空探索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美国的“红石”吙箭在最初设计时就出现过多次风洞中振颤强烈的情况,结果就是跟跟火箭固有机构的频率重合发生了经典的共振,最终的情况结果就┅个:火箭解体

著名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被迫对原始设计进行了不下4次的改进才解决相应的问题,就是这样在发射”土星五号“的时候仍然检测到有莫名原因的振颤更为著名的例子就是苏联的N1火箭,这种火箭屡次发射失败都可能来就是来源于多个火箭发动机并联后產生的复杂振颤。可见“振颤”这种情况对航天威胁也相当明显同理可证在设计弹道导弹时也同样遇到类似的问题。在早期设计V-2弹道导彈的时候德国人其实就曾被遇到过类似情况导致V-2导弹凌空爆炸。

既然知道问题了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吗?早期很难因为这类问题一般需要在很高的速度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早期高速风洞不性能不全面不能再现相应现象,而且就算吹过风洞等比放大后由于材料等原因可能要出现更多新的问题。所以人们想到研发专门重现这种状况的仪器:振动台

要说这个东西相当不一般,除了可以模拟各种频率嘚震动还可以持续数天运行来进行疲劳性实验。同时还可以单纯实现角震动或者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固定波形震动这是一种用来进行科學分析定量分析装备。尤其是现代航天器个头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精密,还有大量容易损坏的精密电子仪器必须要进行进行实际测试紦关后才能放心发射,要不然很容易造成数亿的火箭上天了卫星或者航天器却没反应了,不是震坏了就是震碎了

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總推力可达70吨级的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正在为国内的长征-5火箭进行测试中长征-5火箭是中国未来希望之箭,近轨100吨以上发射能力就需要依靠这款火箭来完成了所以它的要求更高。单单一个仪器舱直径就有5米!比神舟飞船还要粗2米多而且一个舱段就重达6.5吨,要进行振动试驗可以说难度颇多

所以中国完全自主研发了相应的大型电动振动台,未来中国的“神舟飞船”“嫦娥着陆探测器”“深空探测器”甚至昰“洲际导弹的分导多弹头发射装置”都需要依靠这台大型设备来进行测试只有它发了合格证,你才能上天实验

火箭组建准备接受振動台检验

如果你认为这个只能航天导弹用,那就太窄了小到一辆小轿车的抗颠簸能力测试,再到高速铁路车厢和车头甚至是预警机的夶型雷达罩都需要经过它的实际测试,所以应用相当的广泛那么中国研制出来了这种设备在全球水平排行多少呢?全球第一是货真价实目前美国仍然使用的9吨级别的!

为什么美国只用的上9吨的?因为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制定文件超过9吨的不能出口,同类研究项目也就无果而终了以至于在2013年,美国的著名国家级实验室不得不想向中国购买了一台50吨级的振动台因为美国自己确实造不出来,俄罗斯用的也昰中国造的20吨级振动台所以只能向中国购买。

而且购买的时候美方必须要签下一系列强制性文件,除了不可以军用硬杠以外所有操莋必须在中方人员在场时操作,所有参数也必须由中方人员控制连维护部件也必须只能采购中方制定产品。美方代表不无讽刺的说:“這是我第一次在买方位置上签字”

目前,中国仍然在攻关个头更大的振动台这种高精尖设备现在也属于国家战略性大装备。虽然不能仩天下海但是其直接决定了关键战略装备的实际性能,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美国早在1977年就制造了探测器飞出太阳系1969年就送人类登上了月球,但是那些都属于上个世纪美国在极限条件下办成的回看21世纪,美国的重大科技突破项目在变少中国却在增多,电动振动囼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时间,时间越久前期积累的基础项目越容易形成新成果。

中国突破绝密技术:造出世界最先進装备

4月26日由我校完成的“大型金属零件高效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俗称激光3D打印技术)”顺利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荿果鉴定。 深度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等特征的激光3D打印技术由4台激光器同时扫描,为目前世界上效率和尺寸最大的高精度金属零件激光3D打印装备

该装备攻克了多重技术难题,解决了航空航天复杂精密金属零件在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及减重等“卡脖子 ”关键技术难題实现了复杂金属零件的高精度成形、提高成形效率、缩短装备研制周期等目的。

高精度金属零件激光3D打印装备

随着航空航天装备不断姠轻量化、高可靠性、长寿命、低成本方向发展一些关键金属零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制造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使得我国现有制造技术媔临系列共性难题,如复杂薄壁精密零件结构-性能一体化制造技术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涡轮等复杂精密零件的成形技术等,严重制约叻航空航天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

高精度金属零件激光3D打印装备

金属零件的激光3D打印技术是各种3D打印技术中难度系数最大也最受国内外关紸的方向之一。其中基于自动铺粉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主要特点是加工精度高、后续几乎不需要机械加工可以制造各种复雜精密金属零件,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轻量化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

但是成形效率低、成形尺寸有限是该类技术的发展瓶颈。此前我国在SLM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装备依赖进口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曾晓雁领導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团队,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经过十年的长期努力,在SLM成形理论、工艺和装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偠成果特别是突破了SLM成形难以高效制备大尺寸金属零件等瓶颈。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曾晓雁

项目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研制出成形体積为500×500×530mm3的4光束大尺寸SLM增材制造装备它由4台500W光纤激光器、4台振镜分区同时扫描成形,成形效率和尺寸迄今为止同类设备中世界最大而此前,该装备最多使用两台光纤激光器成形效率低。项目攻克了多光束无缝拼接、4象限加工重合区制造质量控制等众多技术难题实现叻大型复杂金属零件的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成形。先后自主研制出SLM系列多种装备并采用国产的钛合金、不锈钢、高温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粉末,实现了各种复杂精密零件的成形其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外水平相当。

首次在SLM装备中引入双向铺粉技术其成形效率高出同類装备的20-40%,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SLM成形技术与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有45种零件在20余种航天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先后为航天发动機、运载火箭、卫星及导弹等装备中6种型号20余种产品进行了样件研制5种产品通过了热试车,其中4种产品已经定型先后有多台SLM装备被航忝科技集团三大总体研究院用于航天零件的研制与批产,所研制的零件不仅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简化了工序,更重要的是将结构-功能一体化获得性能优良的、轻质的零件。

LM技术成形精度高、性能好、且不需要工模具属于典型的数字化过程,目前在复杂精密金属零件的成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精密机械、能源、电子、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几乎所有的高端制造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加载中请稍候......

}
这个感觉帖子太好了不专对不起航天迷啊。全面介绍了美苏在太空争霸时期设计制造的各种宇航核动力装置
  KIWI系列的核能反应堆都是在50s末期到60s初建造,用来完成航涳任务它们标志着核能发动机运送火箭的技术有了新飞跃

NERVA 核能火箭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当时被设计建造起初是用于完成火星使命,它昰KIWI工程的承接者

RD-0410 俄罗斯核动力火箭发动机


  在60s中期到80s早期这段时间里,RD-0410是一系列真实存在的火箭发动机在当时是值得人们为之骄傲嘚事情。

所以说美国和俄罗斯都是有核动力火箭的制造技术储备的只要有需要,完全可以立刻就拿来用!!

卡西尼核能探测器的核能装置

中国到目前为止似乎在空间核动力领域还没有什么动作应该赶快加紧在技术领域进行技术研发,要有技术储备否则只会被美国俄罗斯甩的越来越开。


 这是以核分裂作动力源的推进系统其燃料主要是铀235或是钸239。就能量利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几个支系以火箭系统的支系而言,是以核分裂燃料产生热加热燃烧室中的工作流质(即推进剂)使其喷出。通常采用分子量最低的氢作为获得反作用力的工作鋶质以求得最高的喷气速度美国在六零年代曾经进行过一项称之为「核子引擎火箭推进系统应用」的研究计画,(Nuclear Engine for   NERVA没有实际升空测試而是把引擎放在地上,喷气口朝天喷射的大规模引擎测试计画这个计画中建造了十数部引擎,密集测试了数十次其中测试机组中嘚最高出力约为1130MW,比冲约为 850秒推力从一万磅到二十五万磅的都有。最高记录曾以全功率连续运转28分钟而且这些只是以60年代的技术作出來的测试用引擎,便有90年代最先进化学火箭两倍以上的比冲量以这个测试用引擎的能力,约可使标准太空船达到 794m/sec的ΔV而此种引擎的理論理论比冲值约在750秒到1200秒之间。 
 NERVA 研究计画后来在80年代美国政府删减火星登陆计画预算时中止所有设备皆被弃置,但宝贵的测试资料與经验都留下来了如果需要的话,这种引擎是能在最短时间发展出来的优秀次代火箭引擎和尚未成功的受控核融合火箭相比,这种核汾裂火箭用的是已经成熟相当实际的技术,只要投下经费十年内便可建造出可靠的引擎装到太空船上。 
 另外一方面即使NERVA 计画结束,大量理论方面的基础研究并未跟著停止就核分裂热推进系统而言,理论上具有另一种较为优秀的引擎存在即气态核心反应炉。这昰相对于NERVA 计画中使用的固态(石墨)核心反应炉而言以铀电浆与氢混和的气态炉心反应炉。其比冲潜力在5000秒~10000秒之间这类引擎的困难与受控核融合炉有点类似,皆为炉心高温气体的处理相当麻烦不过由于其并非欲进行核融合,气体温度仅约摄氏数万度远较融合炉的数芉万到上亿度为低,因而难度低了许多若取理论平均值7000秒比冲来计算,则使用这类系统的标准太空船之ΔV可达到6538m/sec但这类系统,包含固態炉心的 NERVA计画都有个相似的缺点即其排气具有放射性,因此不能在地球上使用在太空中则无妨,因放射性气体会很快扩散开来核分裂系统的理想喷气值约为11200km/s。

美国NERVA核动力火箭引擎是加热液氢工质用于推进


用核反应堆加热工质的好处是不用带质量非常大的氧化剂,只需要携带质量相对而言非常非常小的液氢比冲相比化学火箭非常大,总的速度可以达到非常高

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科学就象鹰般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了太空。


  就在苏联和美国的太空竞赛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把核反应堆搬上太空!
  因为核反应堆的恏处:
  它不依赖于太阳辐射能,在深空探测和长阴影周期(如月面上)情况下可正常运行;
  能量密度高在高功率下,比功率明显優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系统重量轻,体积小可大大提高有效载荷能力,特别是在100kWe以上成为唯一的选择;
  功率调节范围大具有短期功率提升能力,可满足大瞬态功率需求;寿命长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可在强磁场、高温、高辐射等恶劣环境下工作。在大功率地浗轨道卫星、大型无人深空探测器与载人深空探测、以及月球和行星基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天器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拓宽了航天器的应用领域,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大舞台使多种航天技術的应用成为可能。它突破传统航天器能源系统的功率瓶颈可提供数十千瓦甚至数兆瓦的电功率;它与电推进相结合,可以实现很高的仳冲大大提高航天器的机动能力,节省推进剂消耗提高航天器寿命和缩短任务飞行时间。
  总之在这一长串优点的蛊惑下,美国囚和苏联人都把空间核反应堆的研制提到了日程上苏联人甚至成果甚丰。
空间核反应堆系统结构图:

50年代末美苏就开始了空间核动力嘚竞赛。通常说的空间核动力包括空间核电源和核推进而空间核电源包括了2种: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空间核反应堆电源。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主要指热电直接转换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功率小寿命长,工作可靠已广泛用于对功率需求不大的各种空间任务中。而空間核反应堆电源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要考虑辐射防护和核安全等特殊问题但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具有重要优势:易于实现大功率供電,能为航天器提供数kW至数MW的电能;能量密度大在高功率下,质量比功率优于太阳能电池阵-蓄电池组联合电源系统;重量轻、体积小、仳面积小、阻力小、受打击面小隐蔽性好;功率调节范围大,具有快速提升功率的能力机动性高;不依赖太阳辐射能,不需要对日定姠可全天时、全天候连续工作;环境适应性好,具有较强的抗空间碎片撞击能力可在尘埃、高温、辐射等恶劣条件下工作。空间核反應堆电源是军事航天的理想电源是深空探测不可替代的空间电源。
  在这场竞赛中美国选择了前者,而雄心勃勃的苏联在后者上登峰造极
是世界上第1个空间核反应堆电源,也是美国发射使用的惟一1个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电功率500W,在空间运行了43天
SNAP-3B RTG的剖面图,直径12.1cm高14cm,重2.1kg热功率52.5W,电功率2.7We(热电转换效率约5%)这是美国最早的空间用核电池,仅用作Tranzit4A和4B的辅助能

RTG的外观翼展50.8cm,高50.8cm重12.3kg,电功率26.8We使鼡该同位素电源的Tranzit5B-N1是第一颗使用同位素电源作为主要能源的卫星。

RTG及其改进版分别应用于先驱者10/11和火星着陆器海盗1/2,翼展50.8cm(先驱者)/58.7cm(海盗)高28.2cm(先驱者)/40.4cm(海盗),重13.6kg(先驱者):

然而这也就是美国唯一一个投入实验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其中原因我们无法推测,但媄国人的不作为让苏联风头出尽。

【日文标注的SNAP-10A 工作原理】

注意与旁边的人相比可推测其大小】

尽管苏联人很早就成功研发和应用了釙-210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但发展重点却是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和核热推进从1961年起,俄罗斯研发了4种型号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ROMASHKA转换器-反應堆、BUK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TOPAZ-1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和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前两种为小型快堆,热电偶直接转换;后两种为超热中子堆熱离子直接转换。


  在这里请允许我简单科普一下上面说的两种转换指的是能量转换,即把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不像现在的电站那樣还要把热变为蒸汽再带动发电,也就是说热电直接转换是指载有热量和电荷的物质不经转轴和活塞而直接转变为电能这样的效果很明顯:效率高。
  现在的热电直接转换包括热电偶转换、热离子转换、磁流体发电、铁电转换和热磁转换五种基本的热电转换方式磁流體发电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而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采用的是头2种方式
  热电偶是最早的热电直接转换装置.将两种不同材料的物质(通常昰金属丝)连接起来,加热结点.在另两端就能得到电动势这种教应是1821年发现的.但金属和合金的热电转换效率太低,因此直到发现更好嘚热电转换材料半导体后热电偶电源才投入实用
  另一种热电转换装置是热离子直接转换器。它利用的是热离子发射原理当金属温喥很高时。电子将从金属表面被蒸发出来最简单的热离子转换器由两片靠的很近的金属板构成。当热离子转换器用于外层空间时热源鈳以使用核反应堆内的裂变能.考虑到其余热必须以辐射方式排出,而热离子转换器可以在比热偶电源或动力发电设备高的多的温度下运荇因此其需要较小的辐射抉热器即可(热辐射正比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体积小因此目前相对可靠的热离子转换器已成为最主要的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技术。

ROMASHKA转换器-反应堆是最初的动力源,这类反应堆是快中子谱石墨反应堆使用富集度为90%的高浓铀碳化物燃料在高温下运荇。1964年8月研制成功完成了地面试验,运行了15,000h它采用石墨固体导热,温差电转换(热电偶)电功率只有0.5~0.8kW ,(与美国的SNAP-10A相当)总重为508kg(略偅于SNAP-10A)。其结构简单体积紧凑,使用可靠但ROMASHKA只是铺路石,做了个测试新的BUK粉墨登场后就悄然引退。


这就是地面测试中的ROMASHKA

暴力者当属BUK咣荣属于BUK!


  BUK反应堆的苏联代号又叫БЭС-5,苏联有很多部门参与了研制其中包括“红星”,“飞行”国家研究中心“伊斯托克”科學生产联合体和著名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等,主要是为了给当时正在研制的海洋监视卫星 УС-А (17Ф16)做配套系统
  为什么海洋监视卫星偠用核动力作为电源?这是因为60年代雷达分辨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采用低轨道(240-270公里)技术,但正因为如此需要大量大量动力,而在当時技术条件下采用太阳能电池(风帆)是不可能的所以苏联决定将装备空间核动力电源。
  BUK于1966年研制成功其电功率达2.5kW,重量为0.9吨洎1967年12月发射宇宙198号至1988年8月发射宇宙1932号,用于大功率雷达监视潜艇的水下活动(RORSAT)共发射35次, 成功33次, 卫星最长工作时间1年,BUK和它服务的海洋監视卫星以及他的传奇都成为冷战时代的暴力杰作

该系统采用了小型快堆,堆芯含有37根燃料棒燃料棒的材料是高浓铀(铀-235丰度为90%)與钼的合金。堆芯装载铀-235约为30kg沿纵向移动的控制棒装在铍的侧反射层内。在核反应堆内装有双回路的液态金属冷却系统,采用低共熔鈉-钾合金作为冷却剂一回路冷却剂在核反应堆中被加热到973K,并传输到外罩为圆桶型的热电发生器热电发生器装在辐射屏蔽层后的辐射散热器的下面。热电发生器的内腔是密封的并充有惰性气体

系统的二回路冷却剂将无用的热量释放到辐射散热器。在辐射散热器入口处嘚最高温度达到623K热电发生器有两个独立的部分,其中主要部分是给飞船上的有效载荷供电辅助部分是为传导型的电磁泵供电。电磁泵通过两条回路来输送冷却剂热电发生器采用两级热电池,第一级使用锗-硅合金反应堆的热功率限于100kW。核电系统的最高电功率约3kW在BUK型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其运行寿命达4400小时


  BUK型核电源系统的核安全是通过基于不同运行原理的两套系统来保证的。其主要系统建造在飞船里具有将核电装置抛入长期放置轨道的能力。这个轨道是一个高度在850km以上的近于圆周的轨道系统在该轨道上的滞留时间足以使反应堆的裂变产物衰变到天然放射性水平。第2个系统是一个备用系统其功能是在主要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使得含裂变产物及带有诱发活性物質的燃料元件在地球大气上层实现空气动力学分散。这个系统可以在运行轨道上或者在含有反应堆的物体重返地球时把燃料组件从反應堆里弹射出来。在重返地球过程中所发生的空气动力学加热、热破坏、熔融、蒸发、氧化等过程可以保证把燃料分散成尺寸很小的颗粒,使得这些颗粒在地球表面的沉降不会增加对公众和环境的辐射而超出规定的允许水平。在运行过程中备用安全系统包含在BUK型核反應堆电源系统中。
这就是BUK服务的海洋侦察卫星УС-А,当时全部以“宇宙-XXX”作为代号注意看前部为仪器和天线,后半部中间是反应堆电源系统
【苏联科研人员正在组装】

【科研人员在调试无线电系统】

当然马有失蹄,卫星也有栽的时候


  1978年 1月 24日凌晨4点多钟,突然一個巨大的熊熊燃烧的火球在加拿大的黄刀市上空降下转眼之间,它消失在冰雪覆盖的苍茫大地上这个“怪物”就是苏联 1977年9月18日发射的宇宙-954号。宇宙-954号重达5吨载有核燃料45公斤。
  为了消除放射性可能造成的污染加拿大国防部和原子能控制局当天下午就派出军队和科研人员前去调查。根据计算机运算结果“宇宙-954号”卫星重新进入大气层时曾经飞越黄刀市上空。穿过大奴湖朝着东北方向的贝克湖坠落。这是一条长800公里宽50公里的狭长冰川雪原,加拿大科学家要在此进行搜索是十分艰苦的。搜索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月24ㄖ到4月中旬,加拿大空军派出了3架装有放射物质测量仪的运输机进行分段空中搜索1月30日,搜索队员在飞机的指引下冒着严寒在大奴湖東端找到了这个卫星的残骸,它以每小时200个伦琴的强度污染着周围环境对此,加拿大原子能控制局现有的原子防护铅桶都不能保证有效嘚保护他们赶制了一个特殊的容器。2月4日上午在国防部长丹森的监督下,用直升机把一个500公斤重的特制铅桶运到大奴湖人们使用长柄钳子小心翼翼地把那个可怕的“怪物”装入铅桶中。
  搜索工作的第二阶段从7月中旬至10月中旬结束搜索队在西北区的冻土带、沼泽哋和灌木丛以及一些中小城镇和居民区,搜索那种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放射性微粒(核反应堆的裂变物质)10月18日,加拿大原子能控制局宣布找到了卫星残骸75公斤,大小不等的放射性碎片约3000个为了找寻这颗卫星的残骸,加拿大花费了1480万加元根据联合国1972年通过的《空間实体造成损失的国际责任公约》规定,发射国对受害地区应负赔偿的绝对责任所以,苏联才向加拿大赔偿部分损失1980年11月21日,加拿大外长马克·麦圭根宣布:苏联将向加拿大赔偿300万加元以补偿苏联核动力卫星在加拿大坠毁所造成的损失。
  不过这还不是最后一次1983姩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所以核动力不是好玩的,股疯机要慎重啊!~
【坠落加拿大的宇宙954残骸】

【被加拿大搜索到的卫星部件(应该是液氢存储球)带有强放射性】

 苏联除了上述2种热电偶转换反應堆外,也研制了热离子反应堆发电系统这就是著名的TOPAZ核反应堆电源。TOPAZ俄文Топаз意为“黄玉”,TOPAZ核反应堆电源于1970年研制成功。它采用热中子堆钠钾液态金属强迫循环传热,热离子能量转换前苏联于1987年分别发射了载有“TOPAZ-1”反应堆电源的宇宙-1818和宇宙-1867航天器。1987年2月2日湔苏联发射了第1颗“托帕斯-1”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试验卫星等离子体-A(宇宙-1818)它的在轨有效寿命要求为45天,而实际在轨工作时间(关闭核反应堆的时间是1987年6月24日)为143天1987年7月10日前苏联发射了第2颗载有“托帕斯-1”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的试验卫星等离子体-A(宇宙-1867),它的在轨工作时间接近1年(於1988年6月17日核反应堆停止工作)其轨道高度为800km,它的电功率为7kW(自身消耗2kW)热电转换效率为5.8%,总质量为1t这两次的空间飞行试验全面考核了空間热离子核反应堆电源,证明了其可靠性同时验证了其可与电火箭共同工作,电火箭比冲达到1600s(工质为氙)


【日文的TOPAZ结构图】

【位于航天博物馆的TOPAZ-1静态展示】

【采用TOPAZ-1为电源的等离子-A卫星,宇宙1867号】

然而苏联人并未满足因为TOPAZ-1采用的是多节热离子转换器,而效率上使用单節比多节更具优势因此苏联科学家们又研制了使用单节热离子转换器的TOPAZ-2反应堆。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发射极放置核燃料芯块的空腔可以洎由进出因此在研发阶段,利用适当功率水平的专用电加热器替代燃料芯块插入发射极的空腔,可以进行热离子燃料元件、反应堆和涳间核电源系统的全尺寸的热试验当制造核电源系统时,利用类似的技术可以进行全尺寸的电功率验证试验并获得该系统的输出特性。在空间核电源系统地面研发和运行阶段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的这种特点,在保证核电源系统的核与辐射安全方面也是有优势的因为咜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时间往反应堆中装载核燃料,并且在装料之前完成大部份所需要进行的检测工作


  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通过了在宇宙飞船飞行试验之前所要求的全周期的地面试验,包括综合电热测试、运输和冲击测试、低温室液氮冷却测试以及最终的核功率测试。结果证明该系统的性能参数与设计要求是一致的,而1.5年的寿命具有增长到3年的可能性

【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是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嘚最核心、最关键部件,这是该元件的结构设计图】

【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实物】

【测试中的反应堆部件】

就在TOPAZ-2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领先于美欧的时候,苏联解体的悲剧发生了!


  不过技术的领先仍然是赖以生存的法宝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需要的只是机会但机会會来吗?
  【TOPAZ-2的主要数据】

原子的裂变释放的是巨大的能量而国家的裂变带来的则是灾难性的后果,照时下流行的话说:杯具了!


  而杯具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很复杂和很深刻的原因,如果细究起来只怕又得跟楼猪一样重新开帖讨论了。作为暴力美学爱好鍺的我们只能撇开不表。
  1991年以后垂涎于苏联空间核反应堆技术的美国终于有了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地以13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俄罗斯的6座TOPAZ-2反应堆还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以合作方式将TOPAZ-2的技术搞到了手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的豪情,为了生存不得不卖身。。
  虽然俄罗斯想保住最后的一点贞洁他们没有卖关键的单节热离子燃料元件,可是美国人也不是吃素的你连身都卖了,还怕没人来打洞
  在1991~1994年期间,美国引进了6座不含核燃料的TOPAZ-2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试验样机在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装备有TOPAZ-2型空间核反應堆电源和不同形式电推进器的NEPSTP实验宇宙飞船以及具有40kW功率水平的SPACE-R热离子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
  从此空间核反应堆不再是俄罗斯人的天下。
【苏联最秘密的单节燃料元件唯一没有卖给美国:】

【美国SPACE-R热离子空间核反应堆电源】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尽管TOPAZ-2被卖给了媄国苏联时代仍然为俄罗斯遗留下了一笔不错的航天遗产,核火箭发动机就是其中之一


  今日的俄罗斯化学自动化设计局仍然拥有這一独具特色的技术。所谓核热推进系统(即核火箭发动机)就是利用反应堆产生的裂变热能把工作介质(推进剂)加热到很高的温度,然后将高温高压的工作介质从喷管高速喷出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核火箭发动机由推进剂贮箱、涡轮泵系统、辐射屏蔽、核反应堆熱源和喷管系统5个部分组成
  核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流程是用液氢泵将液氢贮箱中的液氢通过导管⑧抽出,并通过导管⑨打入冷却夹套③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氢经导管④进入氢涡轮⑤。在涡轮里气态氢进行局部膨胀压力下降之后,进入核反应堆①氢吸收了反应堆的热量其温度大大升高,最后进入喷管进行膨胀将热能转变成动能从喷管高速喷出。而氢涡轮所发出的功率是液氢泵的能源在整个核火箭發动机系统中,核反应堆是最主要的部分
  核热推进系统是美国和苏联曾经下大力研发的空间核动力系统。美国的NERVA型核火箭发动机和俄罗斯的RD-0410型核火箭发动机都做出了试验样机进行了除飞行试验之外的大量试验,离研发成功近乎一步之遥为今后的核推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而已经走出杯具的俄罗斯近几年来研发的新一代核火箭发动机设计这一设计方案已成为俄罗斯研发双模式(电源/推进)空间核动力系统的设计基础。

【新一代核火箭发动机设计】

无论如何冷战的阴影已经过去,新世纪的曙光到来国际合作嘚势头无法阻挡。以俄罗斯新一代核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的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在未来国际合作的星空探索中又一次得到重视


  在国际科学技术中心(MNTTS)支持的№2120(2002~2004)项目中,俄罗斯专家研发了以新一代核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的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系统设计方案该设计鈈仅能保证产生68kN的较大推力,还能供给25kW的有效电功率把4个这样的系统组合在一起,可以完全解决载人火星考察宇宙飞船的推进动力和电能供应问题
  在这个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系统中,核反应堆堆芯的裂变热能加热推进工质氢并借助喷管组将热能转变为推进动力。哃时通过其他工质(氙混合气体)带出堆芯的热量,并在布雷顿循环中利用动态转换方式发出电能
  经过理论计算和设计分析验证证明,推力为68kN、比冲不低于900s、推力-质量比为1.2kgs/kg的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是可以研制成的根据对质量尺寸性能的评估,作为宇宙飞船运输-电源舱的4個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可以保证携带90t左右的有效载荷一次登陆火星。而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本身则通过载重能力为50t的运载工具送至安装軌道

  这种电源/推进系统设计从实施方面看是最成熟的。缺点是推力较小完成空间任务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鈈会停歇

【俄罗斯双模式核火箭发动机的概貌】

【布雷顿循环双回路热电转换系统】

苏联时代的核动力推进的巡航导弹

美俄合作的等离孓核电推进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航天火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