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介绍一位梁子五周突围6松护肤老师给我,有没有知道具体的?怎么样?

献给第二十三个教师节的礼物--凡人小事系列
E-mail推荐:&&
献给第二十三个教师节的礼物--凡人小事系列           以高尚师德诠释教师内涵  籍教育工作体现人生价值
            ――记竹溪县天宝乡2005年“师德先进个人”胡显才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从外表看,胡显才老师太普通了:中等个头,略显单薄。一张国字形的脸上,总挂着微笑,虽已挨近三十岁,但总给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稚气。但熟悉他的人都会对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精神产生深刻的印象。胡显才老师生于1976年1月,竹溪县水坪镇人,1995年6月从湖北省竹山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竹溪县原龙滩乡大桂小学任教,1999年9月调到龙滩中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还从事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理想,永不熄灭的火炬胡显才老师儿时就有了当一名教师的理想,但那时的理解却是肤浅的,直到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后,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当一名老师,特别是当一名好老师是那么的不容易。人们也许会认为,有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但胡显才老师却常感叹,他越来越觉得知识和教法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了对教师这一岗位的信心,相反,当一名好老师这一理想一直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这火炬能在教学工作遇到困难时,照亮前进的方向,能使他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十年的教学经历中,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的工作着,用自己的心智浇灌着一批批祖国的花朵。胡老师说:“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工作的热爱是胸中永不熄灭的火炬,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去战胜来自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治学,永不懈怠的追求
胡显才老师的严谨治学、勤奋好学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师毕业后,他在大桂小学一干就是四年,那里的条件艰苦,地处偏远,但那样的环境却也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可以真正潜心的在工作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上好一节课,他总是反复的研读教材,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去领悟教材的真谛,去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中,他首先体会到了教法的重要性。原来面对小学生,缺乏的不是知识,真正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把知识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解出来,如何让学生能够高效率的接受知识。此时仅凭在学校学得的关于教法的理论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于是学校的《湖北教育》和《十堰教育》两份杂志便成了他认真学习的教材。1999年9月调到龙滩中学工作,又成了锻炼他的机会,为了提高他自己的知识水平,开始参加函授专科学习。另一方面,龙滩中学教师多,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教法,向同事学习是最好的机会。为了讲好一篇课文,光自己钻研教材、资料还不够,备课之前还要向同学科的教师问一问他们的教学思路,只要一有时间就主动听别的教师是怎样上课的,然后再自己去给学生讲,有时还主动邀请别的教师去听自己讲课,真心实意地请别的教师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向。不到一学期,他已感受到了初中的课堂教学与小学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一区别就是,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几乎需要老师随时给他们安排学习内容,而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有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积极的去自主学习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凡是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优质课竞赛等教研活动,胡老师总是积极参加虚心学习,认真做好笔记和自我总结。他常说:“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是不行的,面对学生不只是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作为教师要想常教常新,胸中就应有丰富的知识之源,才会取之不尽,发挥自如。”十年的教学生涯,他从不用自己的旧教案,从不照搬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他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大量资料,深钻教材,编制教案,选编习题。为了扩大知识面,他每年订了许多报刊杂志,如《中学语文》、《语文周报》、《语文报?中考版》、《语文报?教师版》、《读写新大陆》、《中学语文园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外阅读》等。此外他还大量的进行报刊剪辑,积累资料,他还十分注意向同行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长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永不停止的追求和探索,使他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教学之余还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撰写成论文与同事交流,有多篇论文还在教育科研机构组织的评比中获奖。爱心,永不枯竭的源泉爱,是胡显才老师教学中最耀眼的地方,他把他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敬爱。2002年,他担任班主任,班上有一个同学因为一时糊涂,和一个同学一起偷了别人的自行车,后来被发现。他并没有简单的批评这个学生,没有简单的对待这件事情,而是通过几次家访,与学生本人谈心、与家长做工作,才又重新把他请回学校,回到班上还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让所有的同学都主动地关心和帮助他,让他找回做人的尊严,让他重树自信。2004年,班上有一个同学经常旷课、迟到,存在厌学情绪。胡老师发现后,并没有放弃他,也没有简单的训斥他,而是深入走访调查,注重疏导。经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学生家里很穷,母亲又多病,只要一回到家里,就总有做不完的活,父亲也不赞成他读书,几次要他出门打工。于是就三次登门家访,一是告诉家长,知识对孩子前途的影响和中重要性,二是主动联系贫困生救助机会,三是送给他学习所必需的用具,四是耐心的给他辅导补课,多种措施使这个学生终于坚定了学习的信心,成绩也逐渐提高,成了班上的学习尖子生。几年来,胡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着他的学生,他的爱心像春风,像雨露润育着一株株幼苗快快成长,只要他带过的学生都说:“胡老师真是我们的好老师。”慎独,永不忽视的途径几年的教学工作后,胡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教师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给学生做人,甚至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他认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绝对是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胡老师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的学习师德修养的理论知识,“慎独”,是他经常和教师们谈论的一个话题。他说,一个人有了外界的监督力量后,尽管这个监督力量是无意的,也能促使人按照某种规范去做,但一个人在失去了外界的监督力量后,如果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慎独”就是加强道德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途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否在工作岗位,无论是否有学生在身边,他都能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要求自己,他最看不起那些在学校里、和学生在一起是老师,而一旦脱离了工作环境后就忘记了自己是老师的人。成绩,永不满足的历史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严格的自律也换来了不斐的成绩。在全乡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曾获得过小学语文组第一名、思品组第二名的成绩,在中学组织的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语文组第二名、政史组第二名的成绩。所带的教学班语文成绩连续两年获得全乡九个平行班的第一名,获得过优秀班主任的荣誉。2002年获得了“竹溪县首届百名师德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在教研教改中,一直走在同行教师的前列,教学随笔《我那二⑵班》在《十堰日报》上发表,散文《青春》在《竹溪报》上发表,《〈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案例评析》在《竹溪教育》上发表,辅导的廖远丽的作文《送别》在《竹溪报》上发表,辅导的毛敏的德育征文获县级二等奖。另外还有十余篇论文在省、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如《紧扣作业程序教学
促进学习兴趣提高》获县级一等奖,《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获县级一等奖,《〈过三点的圆〉教学设计》在2004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举行的第十二届年会论文教案评选中获二等奖。现在,又正在承担“成长袋评价”课题研究,以实际行动开展学生语文成绩评价改革的研究试验。面对这些成绩,胡显才老师有着清醒地认识,他说:“这些成绩和荣誉,无不凝聚着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关心,这些成绩也仅仅只能代表过去,他给我的绝不是一种满足感,给我的只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但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源泉,过去的成绩只是自己更高的一个起点而已。”胡显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位深爱着教育工作的人,面对着自己的教育职业,他无怨无悔,他要用高尚的师德去诠释教师的全部内涵,他要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5年10月                         你的名字叫红霞
认识魏红霞老师,是在一九九二年的夏天。那年中峰镇举行一次全镇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是一名评委,在初赛复赛中,听了魏红霞老师的课,想,中峰镇学校,又将升起一颗教学新星了。那年,魏红霞教师获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当时问及魏红霞老师,她有什么梦想呢?“十年后,我要成为一名学生喜欢,领导信任,社会欢迎,成绩优异的教师”,师范毕业典礼上的豪言壮语仍在她耳边回响。十四年过去了,她做到了这一点。她也一直在做着:用心去关爱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她就是中峰镇中心学校的魏红霞老师。一、用爱搭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1、给心灵受到伤害的学生以精神上的帮助。物质上的缺乏可能会使孩子一时感到自卑,而心灵上的伤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终生。小A,一个沉默文静的女孩。从她的周记里魏老师发现小A一直沉默的原因:在外打工的父亲一年多了没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寄一分钱,背弃了母亲。家里母女四人仅靠爷爷的退休金生活。深知此情的魏红霞老师尝试着走进小A的心扉,给她讲一些坚强的故事,也找一些和她经历类似的文章给她看。渐渐的,小A的心情好起来了,也主动与同学交往了。如今小A的作文在班上可是一流的。令她惊喜的是,今年“五一”长假后小A在一篇周记里这样写道:“看了《中国母亲》,我为天下母亲骄傲,虽然我妈妈没有她伟大,把我们姐妹都培养成博士,但是她也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我们姐妹三人身上。将来我也上大学挣钱,好好报答我妈妈”。她为小A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而欣慰。李勇,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可惜大半个头上没有头发,他很自卑,曾产生缀学的念头。那段时间,魏老师几乎天天找他谈话,告诉他不要逃避现实,要把别人的歧视化作动力,心灵美比外表美更有意义,只要努力学习,及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第二天,她还专门用一节课给同学们讲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甚至把“应怎样对待李勇”作为一个专题,让大家讨论。现在的李勇,经历两年的锻炼,已经能很大方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谈。2、让中学生走进青春知识的海洋魏老师利用语文课,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两次青春期生理知识专题课,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许多生理常识。直到现在,许多女生一遇到此类现象,最先想到求助的人就是魏老师。男女同学的关系是初中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为此,每学期魏红霞老师都组织自己所任两个班的学生在一起开展两到三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融洽相处建立纯真友谊的好处,引导少数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正确对待学生时代的生活,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现在这两个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而且同学间的友谊也进一步加深了。3、利用学科优势进行安全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虽然不能保证让每名孩子都能考上重点高中,但要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每名教师都有义务协助学校做好宣传工作。她经常利用作文、报刊、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健康的身体是最大的财富。每逢周三、周五学生在回家前,她总要对学生强调:注意安全。雨雪天气还及时嘱咐学生骑车要慢把雨衣披好……凡是她的课,只要有学生没到校一定要问清原因,对生病的同学一定要问清病的轻重。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锣隆⑦脒脒哆兜睦下杪瑁焯烀娑缘氖亲约旱暮⒆印2恢痪踔校蜒驳背闪俗约旱暮⒆印F涫担撬簧龈酪痪湮屎蛞桓鍪质朴昧撕⒆用堑男摹4、给生活贫困的学生以物质帮助。杨培培,一个黄头发单眼皮一点儿也不引人注意的女生,到七年级快一个月了,老师也没和她单谈过一次话。在八月十五的中秋赏月晚会上,杨培培的哭声一下子引起众多同学和她的注意,看着大家极不满意的目光,魏老师把她叫到教室外的走廊上,才发现她走路有些不利索,从她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魏老师了解到:杨培培很小时父亲因故入狱,妈妈因此离家出走,只有年迈的奶奶挑起了抚养她的重担。九岁的一天,培培在与伙伴玩耍时,不慎让重物砸伤了腿,此落下残疾。每逢变天就疼痛难忍。随后的日子里,魏教师经常给杨培培买些本子,借书给她看;冬天来临时,把自己的羊毛衫找来给她;在课堂中,魏老师也给予了她更多的鼓励。杨培培曾在周记中这样写到:“妈妈,一个神圣的词,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称呼,我有多少年没有喊过妈妈这个词了,可在我心里已默默地念过千万遍。魏老师,我多想叫您一声妈妈呀!”当魏老师看到这篇周记时,忍不住哭了。
蔡秋丽,一个失去双亲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女孩,夏天来了,她还穿着毛背心,一问才知道她仅有的一件衬衣已短到肚脐,为此她只好把冬天穿的毛背心套在外面,魏老师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第二天,她就把自己才穿一次的衬衣还有几件T恤衫送了蔡秋丽。看到小秋丽发自内心的笑容,魏老师很高兴,她不能给学生一生的幸福,但她至少给了小秋丽一个夏季的凉爽。5、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真诚帮助每位学生。虽然魏老师不是班主任,但她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有委曲、有困难都会找到她,向她倾诉……曹巧,胃上有毛病,上课时经常呕吐。人们都知识魏老师胃浅看到此类现象就有“条件反射”,但她从不在班上表现出来,而是迅速安排学生扶曹巧到寝室休息,下课后到寝室去看望她。老师的率先垂范和真心爱怜给那些讨厌她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现在,只要曹巧一犯病,就会有同学主动来帮助她,没有一人有讨厌之感。2005冬天的一个午餐时间,魏老师正在家就餐,有学生来报告说陈芳芳脸色苍白趴在桌上,魏老师马上赶到教室。有学生围上来说:“陈芳芳星期天在上学的路上把生活费丢弃了,已饿三天了,我们借钱给她,她不要”。顿时魏老师的眼框红了,她深知正处在发育期间的孩子饿三天对身体有多大的伤害。她立即去商店买大碗面泡好后端来让陈芳芳同学吃下,又给陈芳芳十元钱作为生活费,陈芳芳同学此时已不知说什么好,就是不要魏教师给她的十元生活费,没办法,魏教师就当着同学们的面说:“大家都作证,这十元钱是我借给陈芳芳的钱,将来陈芳芳必须还。”这时陈芳芳同学才哽咽着收下十元生活费。从此,陈芳芳在语文课上非常活跃。二、收获幸福和快乐魏老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面带笑容走进课堂,因此学生很愿意上她的课。爱是有回应的每当有老师因故请假,学生总是主动请她上课,她也很乐意的接受学生的请求。课间时间她还常常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平等交流。上自习时,她爱在学生的座位上批改作业,往往就有些调皮的学生围上来观看,她总是故作夸张的说:“我快闷死了”,学生们马上哄笑着散开了,可不到一分钟又围上来了。一些女生说:“老师,你上课辛苦了,我给您捶捶背”。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她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今年愚人节那天,快上课了,有三名女生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对好说:“魏老师,政教处有人找你”。她马上放下手中的笔跑到政教处可一个人也没有,她昂头看到二楼走廊上站的那些笑得前俯后仰的“宝贝”,顿时明白了,故做生气的说:“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们”。上课了,起立后同学们都站着向她道歉,她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学生们这才长吁一口气:“哎呀,吓死我了”。看到同学们鲜花般灿烂的笑容,她觉自己无法与这些“宝贝们”计较了。三、为工作学会了放弃去年是魏老师人生中最不幸的一年,她亲爱的父亲在三月中旬查出肝癌晚期,医生判断老人生命的最后时间不足四个月。这一消息如晴空霹雳,差点把她击倒,但她却忍着悲痛继续带着笑容为学生上课。从未因此请过一天假。暑假期间,适逢湖北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报名期间,她犹豫着自己是否该去?不去吧,怕错过了学习良机;去吧,又怕生命垂危的父亲坚持不住。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她决定参加培训。临走前一天,她强作笑容陪伴父亲打了半天的扑克牌。半个月后回到家,看到父亲已卧床不起,她不由得跪倒在父亲的床前为自己的不孝而痛哭。秋季开学后,她又忙于教学。父亲弥留之际,一直叫着女儿的名字,可惜当她赶回去后,父亲已与世长辞。办完父亲丧事返校后,恰逢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她满怀深情地为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举箸提笔已不能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她再也忍不住了,竟在课堂上失声痛哭起来。时至今日,每谈起此事,她总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没有尽到孝,没有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去陪伴他……细微之处显真情。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如既往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尽一个教师的责任。她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做着一件件平凡的事,但她却能将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做实,她始终追求着: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明月千里寄“思想”
              记海口市第九小学美术特级教师廖夏婉
                 廖夏婉,1968年7月,海口市第九小学美术教师,教导主任。二○○六年四月五日获海南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据说,现在在一些地方,不把听课叫听课了。咱还没学习过这种观念,可见,天地之大,知识之多,更新之快了。所以说,三日不读书,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为什么改用“观课”呢。因为他们认为,听可以不包含观,而观却包含听。这让你想起了什么?是不是关于贾岛的故事?那个“推敲”的典故呢?据说,很多大家都认为推比敲好。因为敲时有声音,有动作。而推时只有动作没有声音呢。你是不是同意?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咱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今天我们到教室里听课,实际上并不只是动用我们的听觉,仅仅听教师或者学生说话,而是要动用我们所有的感官,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动作、行为和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的构造等。对了,这里重点是交互作用,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信息反馈,教员的方式调整,学员的学习方法改进等等。这是我们听课的目的之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给讲课,哦,现在又不叫讲课了,叫做课。唉,新名字太多了。咱都记不过来了。让教师做讲做的更好,更上一层楼的。所以,这一篇听课小札,实际上,咱没有听过廖老师的课,那距离咱千里之遥,想听课也是不可能的。但,在她这位我们远程教育培训竹溪班班主任的工作中,时常与我们远距离交流,在博客上的思想碰撞中,还是了解她不少情况的。是为听课小札之三十八。 八月八日,温馨提示:
26班的老师们,大家好!网上相见已有三天,感受到山区老师们的激情澎湃和辛苦。在三天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请大家关注。1、为了便于查阅。请老师们标明是第几组的学员。2、为了让我们26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请大家自觉的关心你的同伴,请给予他们友好的赞美,他们会在你的赞美声中更加的努力。3、请大家关注26班的班级简报和教育部的课程简报,他们会更好的向你提供更多的信息。4、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请关注你的生命,注意休息。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你学习道路上的最佳支持者。
5、请到天涯海角来做客。
相距千里,远在海南的廖老师,每天上网,指导湖北竹溪远程教育培训班学员们的学习。廖老师每天的批语,咱就不多引用了吧!
  那么,廖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位教师呢?  下课了,她走出了一(8)班教室。“啊!真漂亮”,“廖老师,我们班也剪这个吗?”这是7班9班的同学围着廖老师问。他们是被八班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窗户上、教室上空贴着、挂着同学们剪的五颜六色的窗花、拉花。整个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当她跨入一(8)班教室时,教室里响起了愉快的歌声:“快乐的六一,快乐的六一……”听到歌声,才想起明天就是学生们的六一节了。学校已决定今天下午全校停课,各班在本班教室开庆祝会。下意识的环顾教室一周,再看看学生们带来的学习用具:剪刀、固体胶、彩色纸。廖老师已心中有数,上课内容将有所变动。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专家名师们的高头讲章说得太多了,咱不想再添一笔,只是想,能够向廖老师这样,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对期对孩子们进行更好的教育,无疑,是一位好老师的。而在课堂上,廖老师又是一位如何呢?学生在进行课题成果发布会前的预演。
六楼的多功能厅里,各小组同学在认真地进行着各自展示。正当廖老师与同事对前一个节目评头论足的时候,一个充满自信、洪亮、有感召力的声音闯入了的耳边,一下吸引了大家。她抬头一看,原来是“海之歌”小组的男主持人。于是向他投去了欣喜的、激动的、欣赏的目光。几乎同时,小主持的眼睛与老师的眼神在空中迅速的交汇,并聚焦一起,互为对视了一瞬。之后,演讲仍在继续。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微笑,声音越发的动听,更加的响亮了,眼中透着智慧。感觉到这股眼神的力量,于是有目的地寻找着下一个“交流”的对象,并实施了同样的(或是更加鼓动的)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有声音,只有眼神;没有语言的交流,但心灵的沟通已在悄悄的行进。廖夏婉老师在讲授《生日的礼物》时,把学生创作过程,用数码摄像机,拍下学生的各种表现。在课堂上总结评价时,她当场用大屏幕投影播放给学生看,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给予评价。廖夏婉说,新课程评价学生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活动方式不仅仅是“确认”而是“对话”。 作为美术教师,廖老师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目前,对于大多数的学校和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困扰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障碍。因此,地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显为及其重要。
地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而在家里时,廖老师又是一种样子了。比如说,有一次,晚上临睡前,儿子说了一句:妈妈,最近我有很多烦恼,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廖老师一听“烦恼?”天呀,还很多?有点紧张,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说:“那就和妈妈说说吧。走,到你床上说去。”于是开始了母子俩之间的谈话。   咱记住了廖老师博客,甜甜屋上的一句话:  只有自己心灵快乐的人,才能带给别人快乐;做一名快乐的教师,把阳光、快乐传播给每一名学生,让快乐感染快乐。让自己温暖的笑容如和煦的春风,抚过朋友的心灵。
在新的一年里,我愿做一个快乐的人!
                  诗意的耕耘在大山深处               ――记竹溪县兵营中学优秀教师陈龙兵
 “对于世界,我的要求不多\如果可能,请给我智慧\我想用它痛苦的光芒\照亮众人的头顶\……如果飞翔不能成为可能\如果光亮也不成为可能\请给我三尺讲坛,一根粉笔\我愿在迷茫苍山中耕耘一生”。     ――节选自2006年陈龙兵发表于《武当文学》组诗之《对于世界,我的要求不多》兼以此诗与光荣的人民教师共勉。
――题记 一片丹心
撒向学生都是爱   采写陈龙兵之前,是日前他发表在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十堰诗人诗选》中的诗集,引起了我的注意。再回忆起近年来他零零散散的发表在《竹溪教育》、《十堰教育》、《湖北教育》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关于他的印象渐渐在大脑中清晰定格:清新而率真。随着采访深入,我们的话题由写文章到教书育人,更加深入了对他的感知:勤奋而执著。话匣子一经打开,前尘往事恍如昨日,他平静的诉说着经年的往事。1976年12月出生于竹溪县兵营乡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在条件艰苦的边远村小教书。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个我操持家务且身体状况不好。从小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种理想的种子――成为一名光荣而优秀的人民教师。199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竹溪师范,同年7月分配于竹溪的“世外桃源”――桃源小学任教。该校交通不便,地势险要、气候恶劣,照明靠的是松香和煤油灯。简陋而闭塞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改变他实现理想的初衷。年轻的校长方波到桃源乡教管会去接他到校报到,见他质朴而认真,安排他负责两个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和一个班的班级管理,戏剧性的结果是11年以来,他就一直担任双班的语文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从小学到中学。陈龙兵说,在桃源小学那有着黄连般艰苦的教学生活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财富,磨砺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能力。如果说自己今后能在教学中取得些许成绩的话,都是那段生活的垫的底。收费与学生巩固工作,曾一度是班主任工作的老大难。“一费制”之前,班级收费工作也是直接与班主任的工资挂钩的。每学期末学生欠费都从他的工资中扣除,然后在第二学期想法督收,这让陈老师没有少动脑筋,周一至周六他要忙于备课、上课,完成常规教学的各项工作,晚上就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刻苦钻研教材,攻读汉语言文学。每有感触例欣然提笔,记下教学的点滴得失。在那时他的第一篇反映山区教师生存状态的文章在《十堰青年报》上发表了,这在桃源中小学的师生中是一大喜讯,更增添了他教书育人的信心。山里的孩子阅读面狭窄,他用第一笔稿费给班上的学生订了两本书,一本是《小学生天地》,另一本是《小学生作文指导》。星期天的时间带着学生上山去掰竹笋、打板粟、挖黄姜、采金银花,通过勤功俭学的形式上交学杂费用。但是,每年都有一些特困学生还是未能交清学费。十一年下来,陈老师为学生垫付的学费累计有1200多元。特困生的巩固就是难中之难了,山里孩子穷,加上父母认识不够,每个孩子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不让一孩子失学是陈老师最大的心愿。家住桃园村四组的郑大兰,父母亲都是痴呆,生有六个孩子,有三个姐姐相继出嫁,一个哥哥在桃源中学念书,郑大兰两姐妹都在陈老师班上,开学两个多星期了,他俩没来上学,陈老师带着自己买来的学习用品和2双运动鞋,先后往返三趟,走了10多里山路,终于把俩姐妹接回了教室。十年的时间,陈老师走遍了桃源和兵营的所有村落,走了多少路,穿了多少双鞋,连他自己都数清。桃源乡的界岭村、源茂林场、瓦沧的柳树坪村、兵营的白沙村、麻湾村,甚至是汇湾的长滩村都留下了陈老师深深的足迹,被陈老师从家里接回的失学孩子不下百人,走访范围遍及四个乡镇,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有的还不止一次家访,甚至三次、五次。麻湾村的师富丽,是陈老师和罗校长徒步40多里山路,往返两次硬是从牛背上把他“逮”回了学校。十年来,陈老师班上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除了勤走访以外。陈老师以更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的生活,衣服穿的暖不暖,饭菜吃的饱不饱他都亲自过问,让学生把班级学成了健康成长的乐园。桃源村的孩子,上学都是羊肠小道,兵营中学的四条沟村学生上学要过上十道小河,每逢刮风小雨,天寒地冻,学生的安全,是陈老师最惦记,最担心的事情,最担心的事情,每逢恶劣天气,陈老师都会去接送学生,师生之间在河两岸的喊话像一曲美妙的歌曲,时常在山谷回荡。那时的陈老师俨然是一名渡公。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除了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活动中的搭档,交往的挚友,生活中的保姆,苦闷时倾诉者,彷徨时的引路人,更重要的是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是推行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教育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春风自谓专桃李,也有工夫到菜花”陈老师引用了南宋张炜的诗诠释了他的教育观。他说:“春风无私,垂青浓艳的桃李,也肯在普通的菜花身上费工夫,催开一片金黄,一片灿烂,老师如春风,春风浩荡,既钟情“优等生”,更爱护“后进生”。作为班主任更应一视同仁,决不能居高临下,厚此薄彼,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而心生喜爱或嫌弃。”陈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过程中,他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批好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方面的基础,因材施教、分层指导、适时点拔,尤其是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因素,让他们也获得认同感,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他拥有一颗平等心,春风化雨,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全体参与,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共同营造生动活泼,温暖和谐的教学生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发展。
书尽辛酸育人史 在陈龙兵的办公桌上赫然放着一本日记,格外引人注目,或许是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雪雨的洗礼,其间有此内容已渐渐发黄,字迹难辨,但也有刚刚写进的内容,墨迹未干,时间跨度长达千年之久,内容涵盖学生收费登记,学情日记,走访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留守学生”花名册等,一本日记足以见证他做为一名教师的苦辣酸甜。日,家住瓦沧柳树坪村的学生乔乾鸿的父亲在河北煤矿遇难。这个孩子成了孤儿,上年星期没有到校,电话也联系不上,看来这个星期天,我得去专沧跑一趟了……日,今天接到县教育通知,要我到十堰教院参加半年月的首届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学生现在正处于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我怎么走得脱身,落下的复习任务该怎么办?日,我已从桃源中学调往兵营中学。今天我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和一份节日祝福。写信人是王代雄,今年中考他以总分全县第2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竹溪一中,初中三年在他身上我没少花工夫,作文写得特好,他还别出心裁的组织2003届毕业生动手为我折了365颗幸运星用一个精美的礼品盒装着寄来了,看完他洋洋洒洒的书信,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总晃动着那65个的鲜活的面容……日,我正在教室为学生评讲作文得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待我连夜赶回老家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人世。这时我在母亲的灵柩前,长跪难起,记忆再一次得鲜活;7年前,在桃源教书,一年难得回家两趟,调回家乡又连续担任初三班主任。星期六,节假日都在为学生补课,而直正又为母亲想到了多少,甚至在母亲的卧床的两个月也只在有限的时间回家看望了两次,而且来去匆匆,我是一个不孝之子……2006年4月 8日,班上一个名叫明驹的学生离家出走,我和政教主任配同其家长连夜驱车往返400多公里把他从安康找回来,后期还要多做思想工作,稳定情绪,使其度过中考这一关……衣带渐宽终无悔,苦辣酸甜有人知,陈老师说他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就是党和人民对他辛勤工作的肯定。只要孩子们时常念叨着我,这就是我莫大的安慰。
十个“注重”   班级管理出奇招 从小学到中学,陈老师所任班级的班风纯正,学风浓厚,班级综合考核成绩总在学校名列前茅,谈及班级管理的“秘芨”,陈老师说他注重抓好了十个方面的工作,营造良好班风。注重入学教育,抓好入学教育,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开端,以治班思想(思想健康、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习惯优良、卫生干净、成绩理想);班风(学师、守纪、勤学、健体);学风(自学、勤奋、高效、认真)的内容的“理想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之学生。以此来动员和鞭策全体学生,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规范》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有道德”之学生。以“班级常规”《竹溪县中小学生安全一日规范》为内容的“纪律教育”,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使其成为“有纪律”之学生。以“学法指南”为内容的“文化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有文化”之学生。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找准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制定了“六快”(出操站队快,铃响入室快,课前准备快,完成任务快,到校回家快);“六静”(站队上操静,课余教室静,晚上自习静,参加集合静,课间休息静,听候指示静);“六齐”(队行队列齐,衣帽穿戴齐,桌凳排列齐,公物摆放齐,起坐姿态齐,作业上交齐);“六高”(听讲精神高,作业质量高,学习热情高,办事效率高,品德修养高,目标要求高)。组织并照章执行,定期进行习惯总结评比,表彰做的好的“习惯标兵”。注重干部的培养。根据班级工作需要,健全管理机构,设置各个岗位。实行岗位责任,班干部例会制,让学生大胆开展工作,尽显管理才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注重引入竞争。为强化竞争意识,他在班内开展了“三比”活动;干部与干部比;比责任心,比能力,比方法,比效果。通过量化成绩和民主测评结果定胜负;小组与小组比:比纪律,比成绩,比卫生,依据量化结果定输赢。注重学法指导。他向学生介绍了“四?五”学指南:一是把握好五个环节,即要提前预习,要认真听讲,要独立作业,要及时复习,要细心考试。保持良好五种心态即预习精心,听讲专心,作业静心,复习虚心,考试细心;学会运用五种思考:即要勤于思考,要独立思考,要反复思考,要发散思考,要创新思考;逐步具备五处品行,即要有自觉性,有主动性,有计划性,有持久性,有竞争性。注重培优补差,分层确定奋斗目标,及时分析指导,每次月考后,每一科都作横向和纵向差距分析得失原因。利用激发机制,选配竞争对手,加强教师个别辅导,开展“一帮一”帮辅活动。力争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注重情商培养。一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智商的发展。为此,教学中他善于培养学生的生活目标,意志、毅力,信心,勇气,自我反省矫正自己的行为,与人合作,交际能力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关爱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居多,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疾困生,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用一颗温暖的爱心关心呵护学生茁壮成长。注重量化管理。具体做到分类量化,分类达标,分级管理,奖惩结合,张榜公布,定期总结。注重鼓励表彰。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待学生多鼓励,少贬斥;多表彰,少惩罚。
一路艰辛一路歌 翻开陈龙兵的履历,其实再也简单不过。30岁的青春年华,10的班主任经历,其中七年连续为毕业班班主任。现为兵营中学政教主任,先后在竹溪东、南部两个乡镇任教,仅此而已,艰辛而坚实。佛去岁月的尘埃,我们惊喜的发现一位农村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的历程。“他一参加工作就是我同事。那时候,他能以校为家,星期天本地教师都回家了,他还守着空荡荡的校园给学生补习功课。学生没有听懂,他三番两次地讲解;学生做不到的作业,他总是耐心的辅导;学生犯错误,他总是循循善诱,班级工作干的有声有色……”今年59岁的党员教师邓永富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说,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认识陈龙兵的人都说,他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的爱、青春、热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日,在兵营中学中考誓师大会上,收到了来自竹溪一中高二文科班学生熊瑛的来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陈老师!是您陪我度过了中考前那段难忘的日子,让我重拾学习的信心,扬起奋斗的风帆。难忘您那一堂堂精彩的作文课,如果说是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对文学的痴迷和膜拜!我现在的语文成绩,在班内还能拿第一名!回想昔日的三(1)班那段流金岁月,那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执教10年来,陈龙兵先后获得了多项殊荣。1999年,获得“竹溪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称号。2000年,获得“十堰市首届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称号。2002年,被评为“竹溪县优秀教师”。年连续被评为兵营乡优秀教师;年连续被评为兵营乡模范班主任。2007年7月被评为竹溪县优秀教师。陈老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内功,连年负责初三语文教学,并负责语文教研组工作。他致力开展校本教研,使该校语文成绩创近十年新高。他勤奋写作,从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在市、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新闻、诗歌,小说300余篇(首),现为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正在筹划出版自己的个人诗集。 谈及荣誉,他一笑而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坚信:追求永无止境!
                      爱:开启学生心灵的密码                   ――记中峰镇中心学校李桂芝老师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
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成功的寻找自己的幸福。
摘自李桂芝老师读书笔记
两峰夹沟,石岩如笔立,险峰似刀削,沟则如线扭曲似蛇盘旋于其间,一溪潺潺如歌。沟长三里,名地裕沟,沟前为竹溪县中峰镇政府所在地,沟边为中峰镇中心学校,李桂芝老师每天披星戴月的行走在这个地方。            不是“班妈”胜似“班妈” 1996年7月,李桂芝老师毕业于竹溪师范英语专科班,带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的热情跨入了竹溪教师队伍的行列。因工作业绩突出,2001年,调回家乡,到中峰镇中心学校任教。李老师认为,一个教师就应该用人性化的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未来寻找幸福的能力, “理解和宽恕要比体罚惯用的多”。这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她十一年来的追求,更是她一步一个脚印跋涉在山区学校时,艰苦在一线教育科研的成果。有一次上作文课孩子们的商讨声平静之后接下来的就是笔在纸上的沙沙声。突然一声大大的鼾顿时划破教室的安静,李老师连忙用手指做了一个不要出声的动作,其他的孩子都以为这个孩子有一顿难堪。她走到学生的桌边喊醒了他,说道:“你妈给你送菜来了,在门卫室等你。”他睁开惺忪的眼睛站起来出去了,紧接着又气喘吁吁的跑回教室。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其他的孩子都惊奇的望着,李老师没说话,作文继续着。下课了,李老师问这个睡觉的孩子:“见到你妈了吗?”他没出声,李老师说:“对不起,和你开了一个帮助你醒瞌睡的玩笑”说罢,其他的孩子都哄堂大笑。后来他和其他的同学说,在英语课堂上我不敢睡觉,我怕我“妈”找我。事后,李老师更加坚信人性化教育,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才可矫正他们的不良的做法。人性化的教育我们教师去关爱每一位学生,而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去细心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从小事做起,让他们在安全的校园了里健康的成长。一个星期四的下午,天气很是炎热,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李老师听到路外边的水潭里有“扑通扑通”的声音。很快就发现了水面上有四个脑袋,其中一个说:“有老师过来了”接着又说:“没代我们课,别怕”。李老师走近滩边去叫他们,他们不但不上岸,反而沉在水里不出来。怕他们会出事,李老师就悄悄走开躲在一边,这时他们才上岸穿好衣服,这时有一个学生叫了一声“段万军”,顺着声音望去并记住了他大的相貌。第二天,李老师就问清了他们的班级,在放学的时候赶在他们前面提前等在路上并喊了一声“段万军”,他们几个一愣,接着就想跑,李老师说:“你们昨天做的事,我没有告诉你们班主任。”他们一听就放慢了脚步,李老师一路说着一些因为洗澡而出的事故,最后说:以后我如果发现你们在水潭里洗澡,我就要向政教处反映,给你们处分。并且要他们专门逮这一路线不“安分”的学生,他们还俏皮的说:“领旨”。其实已向班主任汇报了并请班主任先别惊动他们,李老师不想让他们对自己有敌意,后来他们还挺负责的,那个水潭里再也没有扑通声了。李老师说,事后领悟到:当你碰到学生的某件事使你生气甚至怒发冲冠时,请务必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因为你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有自尊,他们需要尊重,尤其是他们偶有过失,处境十分难堪时,请给予处在痛悔尴尬中的学生一个下台的梯子,多一点关爱吧!“班妈”是孩子对班主任老师的称呼,可是,在李桂芝老师所任教的班上,孩子们都说,李老师不是我们的“班妈”,却比“班妈”还关心我们。            爱心浇灌科研花开 李老师善于用心去沟通孩子,所以不论是起始年级还是毕业班,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全县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现在使用的是新教材,许多词汇对教师而言也是陌生的。因此记单词背课文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李老师坚信,半桶水永远不会有大的浪花。在熟悉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向课堂要质量,精讲细练。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记得在上“when is your birthday”?(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时,仅是词汇就有12个月份,一个月30天共42个单词,还要拓展句型:你的双亲,老师,好朋友什么时候过生日,还有中国的一些民族性的节日在什么时候?一想到一节课要学这么多东西,不要说学生,就连自己头都大了,教完单词,李老师突发奇想,这节课就来击鼓传花,但既没有鼓也没有花,怎么办呢?她一摸口袋里有一串钥匙,当场就用它来进行游戏,钥匙在谁的手中,全班就问他/她什么时候生日,或者由他/她向任一学生发问其他拓展的句型。一节课就这样在钥匙声中热热闹闹的结束,效果要比在备课时预想的要好的多。英语是一门语言,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它还是一门外语,你如果一味强调语言如何重要,学生会理你吗?只有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想学,要学,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好,质量也有了保证。从教数十年,点点滴滴都是情。这些年来,李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我的学生都能在爱的呼吁中成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追求真知,让每一名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工作中用言行和爱心谱写了学多闪光的画面,也给自己留下了思绪万千而又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她总是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渴求的心理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骄傲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去赞赏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正是由于这中追求,她的学生到了高中也不会吝啬把他们的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前进中的彷徨捎带给老师。正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一点一滴对孩子的爱,使得她在教育教学研究的路上,走出许多出人预料之外而又在意中的成果,多篇论文在县市省级刊物发表并获奖,多年任初三年级把关教育,且年年成绩居县第一名。学校内几次组织师生对教师打分,李老师稳居也是稳居第一名。             一路艰辛一沟歌 李桂芝老师丈夫出门在外,家里有三位老人和一个读二年级的儿子,父亲患有严重支气管哮喘病,大伯是一个近七十岁的半聋哑人,所以在家里的一切都是她在维持。然而家里的困难再大,在中心学校工作近七年,李桂芝老师从没迟到、旷课。记得有一天晚上十点左右,父亲的哮喘犯了,家里一点备用药都没有,傻大伯和儿子已睡着了,母亲看护着父亲,她只身一人赶到镇上药店,深夜,走在那一段没有人家的弯弯曲曲的路上,陪伴的只有老膺的叫声,树林的呜呜声还有河水哗哗声,深夜人静的时候,这些声音别提有多恐怖,李老师没命地在路上奔跑,回到家里,腿直打颤,已经站不起来,但是这时李老师只有一个信念,不能倒下,这个家不能没有我,明天早上还有六十多双眼睛期待着我。她坚持着和母亲把父亲侍候安稳,已近一点。第二天早上起床晚了离上自习只有十分钟了,不顾一切地向前跑,不知哪家的野狗在后面边叫边追,李老师一边同狗周旋,一边向学校跑,走进校门,铃声响了,到教室里已经开始虚脱了,教室里静悄悄的,李老师本来想让学生自己上一节自习的,但是六十多双眼睛让她不顾一切了,坚持着拿起了课本。为了这些大孩子,她的小孩子每天早上必须六点起来陪着一起到校,上自习他在操场上玩,下自习后又送他上学(青凉小学),娘俩熟悉了中学――小学――家的每一个坑坑洼洼。有一段时间,学校活动比较多,李老师没能按时去接,儿子独自一人往回走,在路上差点被摩托车撞了。还有一次,他在路上发现一条蛇,竟然用手拎着玩。想到这些安全隐患时刻都在儿子身边,李老师只能克服这一切,有时甚至心存侥幸,总认为儿子一天大一天,没事的可是,不管在任何时候,走在校园内外,我们看到的李老师,都是一脸笑容,从来没有见到李老师的抱怨与哭泣。 在李桂芝这样的教师教育下,中峰镇中心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在校学生无限热爱学校,毕业学生无限怀念母校”的莘莘学子。他们和教师之间凝聚力,教师相互间合作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将成为推动学校工作健康发展的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我们相信李桂芝们也会更加茁壮成长!                     甘武仲那天刮着些微风,枯黄的叶子在风中飞舞,使初冬寒冷显得更加无孔不入了。叶子在飘荡时,时时落在一些学生的头上,甘武仲便笑,对甘云华说,你该让坦坦到我那儿去了。这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是我对甘武仲老师最深的印象,你该让坦坦到我家去了。甘坦坦是甘云华的女儿,那年大概八九岁模样,正是贪玩贪吃的年纪。坦坦闹着要吃“猪耳朵”,要吃“糖心饼干”什么的。甘云华信奉的是严父教育,对女儿从小培养的是规矩与条款,对于女儿的要求当然是置之不理的。甘武仲这个当爷爷的,在旁边答应了。甘武仲教师出生于1942年,从年轻时,在洛河中学当校长,一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校长,起因于他的一诺即出,掷地有声的。我曾经在《中峰教师会挑刺》《但开风气不为师》两文中,对甘武仲老师进行过介绍。竹溪县教师对其的评价是优点突出人人佩服,缺点显眼个个嫌弃。但他有一点,是所有对他说好说坏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信守诺言。他的暴烈,他的凶厉,他的苛该,他的尖酸,是每一个教师耳熟能详的典故。一名教师打开学校水笼头,放水洗衣服,走时没有关上,甘武仲跑步过去,拎起该教师,一路拖到水笼头处,让那个教师关上。即使后来他没当校长了,可有一次,他见到校长在学校忘了关水笼头,也是“大喝一声就出手的”。对于教师们在学校的行为,凡是违犯了相关的制度规章,他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对象,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尤其是对于学校的财产保护方面,他是最苛刻的了。所以,他不使大家喜欢。然而,他对于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对于学校教师们在学校财产保护方面的成果,进行奖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的。这一点与许多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领导们一起讨论研究,酒足饭饱后从不执行,成为明显的反差了。所以教师们在一方面,对他极不喜欢,另一方面,又佩服他的。即使从来没有一名教师能够从他手中拿到一分钱的。因为连他那么保护学校财产的人,也不能够拿一分钱的呀。反而在一次为学校省钱,自己动手做活,躺在病床上休息了半个月。学校没给一分钱,医药费自然是自己个人报销的了。这一切,使他不能够成为一名大家喜欢的中学校长,后来,便回到中峰镇,在一所乡村小学负责,再后来,在三合中学当总务主任了。我一直以为,让甘武仲当校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让他当总务主任,才是才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最佳选择。信守诺言,遵守制度,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这是一个总务主任的必然做法,但不是一个校长的必须做法的。人们喜欢的校长,是圆滑而不油腔滑调,方正而不呆板端正的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朋的。但当总务主任,却是最基本的条件。甘武仲老师在忙碌着,为学校杂事操劳之余,在焦头烂额的为教师过冬着急时,没忘了带着坦坦,到自己家中去了。走时他的身影在飘荡的叶片中,一时显得削瘦而单薄,他手中经过了多少钱呢?他为什么不知道为自己想一想呢?他守着的诺言又有多少用呢?他知不知道自己死时,从医院拖回来时,没有人在家,学校不准把他的身体放在学校呢?而他的妻子,在他当了半辈子校长的时候,竟然还是民办教师,没有转为公办教师啊!!上级机关听说了他的事,后来为他处理了妻子转正的事,他也该含笑九泉了吧!甘坦坦,走,到我家去,甘武仲说。当年的水女孩也已经二十余岁了,还记得他吗?                      邹浩浩
朱元璋莽袍玉带志得意满地唱道:“原只想趁火打劫,谁却想弄假成真”,当年皇觉寺的小和尚,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穿上龙袍的,只是因缘际会,时事造就英雄了。一场场戏幕落幕起,一次次校园人际变幻,一年年教师来来去去,一界界校长升升降降,又有着多少看不完的悲欢离合呢?1989年,三合中学换了一界校长,33岁的邹浩浩从一所学校的主任,来到这儿主持全盘事务。33岁,按中国农村的老说法,是男人的一道坎,带着妻子女儿,由一所设备齐全房屋宽阔的学校,住进阴暗潮湿偏狭逼窄的新世界,这民算是一道坎吧。如何使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邹浩浩校长到校思考的第一件事,而组建一个和协团结的领导班子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了。年过50岁的老校长甘武仲成为他的道选,那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老领导,只要学校有事,只要发生不平的事,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大家说话。让他管财务吧,邹浩浩想,那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啊。教导主任呢?他想到了年纪比他小得多的万孝荣,年轻人的冲锋陷阵才有一股生气的。政教主任,他谋划着让才从学校进修回来的郭良福,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有了一个底稿,与学校党支部成员进行研究后,他召开了全校教师职工大会,由大家讨论推荐,生成学校的领导班子。大体上与他所构思的蓝图吻合!班子组建好了,学校的房屋建设,由“拼命老头”甘武仲颔头,学生思想工作由朝气蓬勃的郭良福整理,教育教学这一块由万孝荣带头钻研方法,团委学生会等等,各司其责各尽其能。邹浩浩校长没事了吗?1989年,那是一个对教育考试质量不怎么讲究的年代,不像现在对升学率极其严厉,可是邹浩浩校长从中看出了学校民展的方向,他构思了把学校办成一所县内声誉卓著的“研究型学校”。向研究要成果,向研究要质量,向研究要教师成长,向研究要学生成才,向研究要学校成为名校。他悄悄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线,悄悄走进学生的内心,悄悄走进社会各界人士中间,悄悄走进上级机关举办的学习研究班,悄走进国家党报党刊,悄悄走进教育教学期刊杂志……甘武仲那一代校长是个人魅力影响教师的,他们依靠自己过硬党性素质严苛对的要求,成为老一辈教师们的楷模;那不是现在的教育所需要的校长,在现代化教育中,需要的是形成规范化制度并严格要求自己且要求教师的校长。过去的政治环境使得老一辈教师思想素质相对较高,现在宽泛的社会环境使得年轻一代教师思想极其活跃,自然对自己要求不那么严格了,必须有制度来规范他们。在一次邹校长悄然进入某教师课堂听课后,甘武仲主任提出了以后在竹溪县闻名遐迩的“挑刺听课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到教育理念`板示设计到教学语言,课堂节奏到“横炮处理”等等,进行只说缺点不说优点,只找不足不找长处,只讲改进提高不讲宣扬展示。方法好还得有人用啊!甘武仲幸而遇上邹浩浩,英雄有用武之地;邹浩浩幸而遇上甘武仲,才使得自己不寂寞啊。校报《速写》也团结着一班子学术研究精英,注重对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与宣讲,那是竹溪县唯一一份坚持了二十年的校园学术期刊。一年过去了,学校的面貌一新,教师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学生综合素质大为改观,三合中学由一所竹溪20个乡镇排名靠后的学校,成为教学成绩极速上升的名校,最近几年(与花桥中学合并后,更名为中峰镇中心学校)更是成为竹溪县农村中学排名第一的学校了!现在,邹浩浩校长早就走出竹溪县,走到武汉市教育界了。也许,在当年,他只想收获一片枫叶,可是,谁承想中峰却给了他一个秋天呢!                    胡世奎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在民间流传至广的俗语,在胡世奎面前失去了它的权威。病重的母亲跟他一起生活长达近十年,使竹溪县教师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恩,什么是情。我认识胡世奎是在1987年,那是他从陨阳地区教育学院进修回来,仍然在县职业高级中学任教时。这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师,更多的保留着淳朴厚重地品格,所以,同是从乡村进入校园的我,迅速地成为了好朋友了。后来我想,感恩的程度,是不是与农村出生有关呢?这什么都是体验过艰辛困苦的学子,才能更深的知道父母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胡世奎的工资并不算高,而妻子又无职业,孩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兄弟姐妹们各有各的事,母亲却病重了。母亲的病很怪,平时一点事也没有,只是突然而然的发作,病发时不知道自己作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会到哪里的。胡世奎把母亲接到学校,竹溪县职业高级中学,那一间隔成两间的教师宿舍。学校的条件简陋,教师多,住房少,只能这样的了。在小小的房间里,是胡世奎的一方乐土。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对生活的认识还是一片昏暗的我,只是对于学习有着不同寻常的爱好,于是在胡世奎的生活世界中,时时有着我的身影。围坐在他狭窄而明亮的房间,我们在朗读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品味着昔我往兮的依依杨柳,背诵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胡世奎的母亲坐在一边微微地笑,一圈圈地笑纹在房屋中荡漾,温暖着学子的心灵。以我想来,胡世奎的儿子胡志明,以后能够考上十堰市第一高级中学就说高中,那粒种子就是在那时候播种下的吧。而胡世硅,就成为我我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个老师了。胡世奎那颗感恩的心,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意与奉养,在竹溪县教育界传为佳话。上级机关对胡世奎进行考查,任命他为职业高级中学的副校长,专心致志管理教育教学的校长。这对于一名对学术研究有着精深造谐的教师来说,对于一心一意想杏坛有所作为的胡世奎而言,是一个成就自己事业完成自己心愿的大好时机了。母亲支持他的行动,即使时有病情发作的情况,母亲在妻子的照顾下,病情没有进一步地恶化,也没有好转的趋势。毕竟是书生,胡世奎在官场中周旋,在复杂而昏浊的上层中来回游走,在自己不愿意的生活中奔波,使他身心俱疲。他退出了领导圈子。他认为自己的素质,不能够做一个好校长,不能够做好一个带动学校发展的负责人,他想,他只能做好一个教育者的本职工作,只能够做一个母亲的好儿子,做一个妻子的好丈夫,做一个儿子的好父亲了。与胡世奎交往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情深义重的人,他们对于自己事业的爱,对父母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网,网住了自己与别人,是胡世奎影响了他们,还是他们本身都在同一类人的原故呢?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啊!对父母的感恩与对孩子的爱,对学业精深的修养,对教育深切的投入,使得胡世奎的教育成果光辉耀亮于星空,闪烁于竹溪杏坛。民使得他走进了竹溪最高学府――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母亲过世了!是母亲的爱,使得一个乡间小子,一步步地走出农村,一步步地走向她的梦境,一步步走向一个儿子梦想中的天堂。可是,母亲却在这一切到来的时候,抛弃了她的儿子。胡世奎以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教育实践,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自己的人格在艰苦的耕耘着,在竹溪这片为热而肥沃的大地上,书写着自己的诗篇。在外地辉煌腾达的同事,以自己学术成就为诱饵,以高薪优厚待遇为条件,以学校可以满足任何要求条件,邀请胡世奎到同一学校任教。胡世奎这样的好老师,是金子在那里都发光的。可是胡世奎拒绝了,母亲以自己的恩情养育了他,这个竹溪的儿子,他要以儿子的身份回报竹溪这个母亲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不是因为穷,所以任何一点恩情都在心中反复拈量,从而培育了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呢?                     欧胜宝
在竹溪县或者十堰市教育界,提及欧胜宝,人们是如何评说的呢?以我愚蠢的看法,不外乎是竹溪县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评上时才34岁),十堰市最出色的书法艺术家(省教院进修时,参加一届全省教育系统组织的大赛,第一名),十堰市十大名师,十堰市十佳名师,十堰市三星级教育专家,竹溪县坚持时间最久的校报《教科研论坛》首席顾问,今年又被评上湖北省特中学学语文教师,等等。在我的心中,却不是这样的。依稀记得,一位穿着整洁素朴的身影,从县一中木板楼台阶上走来,这就是欧胜宝吗?那是在1988年,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自费办着一份名字叫做《豆蔻心声》的小报,月报,每期1万2千字。小报四开四版,其中第四版发表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听说欧胜宝这位从湖北省教育学院进修回家的教师,在县高级中学任教,遂产生向其约稿的念头。那是一份随着我的调动编辑室地址随之变动的小报,能够坚持下来,是不是与这位在那时候就成为特约编辑及顾问有关呢?龙山洼,是流传着朝秦暮楚这个故事的地方,欧胜宝小时候,当他抬脚就走到秦国,极目远望,涌上心头是什么?当他在收脚回楚国的当头,心中又转的是什么念头?山脚下一间简陋的小屋,整齐地摆设着他从各家各户收集来的香烟盒,那是一个没有纸张的时代,1962年出生的欧胜宝在流连于别人门框上的对联时,便开始了收集香烟盒的历史。香烟盒上,是铅笔字一笔一划的影印,一笔一划的描红,然后是钢笔在铅笔印迹上一次书写,再往后是毛笔一个字一个字的勾勒。一张香烟盒四次书写,谁能够想到,写出了十堰市有名的书法家来呢?竹溪县32万人,近四千名教师,竹溪县只有三名是省书法协会会员的,其中有一名是欧胜宝老师。十堰市有多少名教师?又有多少名是省书法协会会员呢?又有几名教师知道,欧胜宝老师备课教案,学生作业批解,平时便条留言,与朋友联系,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呢?这一切有几双眼睛能够看到?那次会面,欧老师为我报写了一篇小说,名唤《变态》,寓言味极浓的。县文联机关刊物《绿野》编辑看到我送去的刊物,也选载了这篇文章,后来,欧老师共为我刊写作近十篇小说,推荐学生作文数十篇。而《变态》一文,至到今天,我仍然认为是竹溪县必须写进文学史的一篇文章,其意义与当年写农民觉悟的《一车好炭》相当,那是竹溪作家野莽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依靠这部作品,野莽他走出竹溪,走到省城,走进北京城。“常老太爷回来了!全村娃娃大小都飙飙声地跑来看。常老在门前立刻摆起一摊子人。小娃子们在大人的腿林中梭来梭去。常老大媳妇张秀桂忙得院子里飞进飞出。老天保佑,老爷子没让大城市迷住,不到半年就回来了。我们的宝贝儿子福气是好……”当年的我,发誓要听完县城周围学校语文教师的课,那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我用二年时间做到了。那是对升学率没有今天这样变态的要求的时代,才可能做到的事。今天,教师必须要坐班的,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做这样的事了。无疑,欧老师的课是最好的,在古文讲述时,他是老夫子,在现代文讲述时,他是奔走在时代前列的演讲家,在计作文时,他是描绘生活刻画人生的大师,而在对学生辅导谈心时,他又成为学生的大哥哥了。那几年,我与他走访了他所带班学生大多数的家,那是分散在县城周围上百里地的范围呀!那是一个暑假的事。如果说,胡世奎是我在为人上的老师,甘武仲是我在做事上的老师,那么,欧胜宝则是我在做学问上的老师了。立志于学,我是在那个时候下定决心的吗?而在《读书》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也是与欧胜宝老师效以后才有的事吧!所以,十堰市高级中学,没有听过他的课,就把他调动到该校了。而我,少了一名老师。                    李才江
在竹溪县蒋家堰镇有名闻三省的露水集,那是地处陕西湖北两省的便利而自然而然形成的。每逢双日,来自两省四县的农村居民肩挑背驼,手提车推着自己的产品。到这个地方来进行交易。平利人的豪放,镇平人的算计,洵阳人的直爽,竹溪人的心胸,在露水集上得以展示,也浸透了蒋家堰镇人的灵魂吧!在镇南十里许,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叫漂石岩。那也是镇中学校一份校报的名称。漂石岩高峰入云,险峻陡峭,其上绿草如茵,杂树生花,是一个游人玩乐的好去处。李才江,这位出生于镇北一里许的学子,从镇中学走出,又走回来的青年,立志让漂石岩上的风景留在镇中学的土地上。60年代中期出生的李才江,有着50年代出生人的沉静与稳重,是因为露水集中异地文化的汇集吗?在他身上体现着湖北人,陕西人的优点与长处。1990年,一份刊载学生文学作品的刊物出版了。疏朗美观的画面设计,精致华丽的页码排版,大方整齐的文字格式,重磅炸弹样的集束式作者专题集粹,让人吧为观止。在竹溪县校园文学刊物中,以《漂石岩》最为美观实在。李才江老师向我约稿,遂写了一组对现代文学反思的文章,主题是作家中新中国以后成就不大,原因分为三方面,一是创作环境的改变,没有了自由自在的思想氛围。二是创作精力不济,有更多的工作局限,三是作家本身创作力的衰退,江郎才尽了。这是创刊号,我的文章遂被搁置。后来,又为他写了一组随想,十三篇,大约有三千字模样。这是我们交往的开始。其后,一次在漂石岩的游玩,才使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触。在学生作品中,李才江发现了多少少年心思呢?又在学生作品中,他又发现了多少教育教学的秘奥?继而在学生作品中,他又发现了多少自己在探索中的失误与差错?文学不仅仅是文学,是学生心灵的流露,是教育得失的指针,是社会要求的睛雨表,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现在活跃上竹溪文坛上的青锐作家,有多少出自李才江之手的培养呢?而因为爱好文学从而走上杏坛的青年教师,又有几个是从《漂石岩》走出来的呢?在蒋家堰镇善于研究的教师们,又有几位不是脱胎与《漂石岩》的养育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哺育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是李才江的课题研究吧。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使得李才江成功的。李才江不是为办学生刊物而办学生刊物,这是他之所以高于我的缘故吧。从语文教师到团委书记,再到政教主任,从学生的作品中,人开拓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他的为人处事,他的学术修养,他的教育艺术,他的管理技术,他的一切使得他走出了另一步,走向政坛。他到一个乡镇任副镇长去了。文人义政,书生气质,诗人情怀,这是李才江的一切,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是他能够在教育教学上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在政坛上失败的地方。他能够发现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却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与失误。走出政坛,回到教育界,对于李才江来说,未尚不是一件发事。最少,他能够又一次运用他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了。
“有山必有雾,有雾必有烧香的信徒。奉劝执迷不悟的当权者呀,信徒的头不会白白地叩”“乌鸦站在猪背上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黑的东西,它不知道,猪还有四个白蹄子呢?”时不时的,这一句句话,从我的心中流过,偶尔还伴随着对于生活与社会的联想。
这是1980年,曾忠平老师在城关镇中学任教时,给学生们抄写的几句名言。某不才,忝列门墙,师从曾老师二年,那时候他是我们的班主任。年少俊俏,风度潇洒,文采流溢,遂成为我们同学们的偶像。曾老师出口成章,对我们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养成等,大多数都是用诗意的句子进行评说的。
爱好语言文字,是班上学生的必然的选择,可是,反观近年来我们同班同学,走上社会后,做文字工作的,一个都没有耶。是曾老师的文采还不够突破瓶颈吗?显然不是,在我们学习时,偶尔,曾老师会拿出一张两份报刊,让我们欣赏,上面有他的精美文字陈列着。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报刊杂志极其稀少的时代,自然而然,达到发表级别的文章就少得多了。可是曾老师都有文章发表的呀。
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曾老师的水平并不算高,无论从学术修养还是教育水平,更不用说对学生心理学的研究了。后来我从学校毕业,从事教育行业,到曾老师家里去过一趟,曾老师的学术修养以有了极大的提升,成为竹溪县有名望的明师了。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那时他的学术修养仍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曾老师不以学术功底见长,而是以自己的热情与执著,以自己的全力投入与竭力工作为特长的。最出色的,当数他对学生的思想开发了。所以,曾老师在县一中,据说是第一个被评上特级教师的。也因为他的特点,后来,他远走高飞在异地它乡谋生去了。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曾老师在我们读书时,究竟为我们读过多少书,为我们抄写过多少名言警句,为我们分析过多少人物形象,为我们补充过多少课外知识,现在已经无法数清了。只是偶尔间,从我们心头跑出几句,那是当时无法理解的句子,在现在领悟了。
那不是教书,那不是教知识,当然,那也不是教学生学习课本。那是曾忠平老师偶尔兴起的游戏念头吗?还是他自己无事时,对学生们玩的迷藏?现在我们无法知道了。
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课外活动时,曾老师劝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反省自己的行为,多集中精力学习。1980年的镇中,是一个谈恋爱最流行的年代,由于读书发蒙迟,许多读初中的学生已经很大了;因为高中部与初中部在一块,大哥哥林姐姐们与小弟弟小妹妹们,无知懵懂的少男少女,多情怀春的年龄;那是一个手抄本流行的时代,一本本泛黄卷皮的薄册子,在许多手中传来传去;那是一个青春期教育极度缺少的时期呀!我们班上居然没有谈恋爱的。而曾老师没有对我们进行严密的监督,在班上发展许多“跟班”那是很多班主任拿手好戏,没有对我们进行禁止接触,反而多次组织我们班上学生在外面游玩娱乐。
是因为读书而使得学生们心理迟顿了吗?还是对于他的放手,我们反而真正远离?又或者,只是对此无心关注?
现在想来,很多很多的事,我都已经模糊了,只记得,在曾老师的课上,有许多许多精美巧妙的句子,有许多许多深透奥妙的文章,有许多许多正反对比的思维,有许多许多现在已经模糊而偶尔突然晃出来的念头,从心底流过。
曾老师,远在它乡的你,现在还好吗?                       徐长清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注册后,过了两天还是叁天?发现了东湖社区,这是荆楚网的论坛,上面有一个专门论教谈学的专版,叫教育论坛。于是,在上面也注册了。只是对版主名字感到奇怪。拍岸掠奇?名字叫拍岸?那时候,正是俺患爱你一万年学兄在《论坛三大怪》所说的,第三怪,回贴不发贴,是性骚扰了。只是,没有爱你一万年学兄所说的,高明的身手。拍岸学兄几次请求发贴,是版主的一种风度,也是期望版区兴旺发达的做法吧?对待每一个来到自己主持论坛的客人,总是热情的招待,诚恳的请求,邀请其把他们的原创作品,创发主题贴,发在这儿,这个自己主持的版区。那那时候,对这很不理解的。后来就是俺患第二怪病了,发贴不回贴,是自恋狂耶。说明你被极端的自我意识所惑,步入某种歧途。是哪天呢?拍岸学兄邀请俺进驻教育论坛,做本论坛的版主。心下很是惶恐,俺是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的,更何况,在仔细看了论坛内各位网友的文章后,感觉自己又矮了几分了。然后,就是走进了拍岸,这一坛内学兄赞赏的掌门人,他所办的网站,去学习。 原来,拍岸学兄叫徐长清,是长阳白沙坪小学教师。他娣妹有五人,他是老大,比小妹大17岁。婆婆年纪就出来工作,担负起家里的重担了。他在学校是一名好教师,在县内教育界,是一名义务宣传员。在网络上,是一名风度优雅的版主。1991年7月,拍岸老师走进了宜昌教育学院的大门,离职进修小学教育专业。全班47个同学,多数是宜昌市大型学校的校长、主任,或是在湖北、宜昌教学上赫赫有名的教学高手,或是县区的教育组长、校长。他们至少受到过市级表彰,许多人多次受到省级表彰甚至是国家级表彰。他们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精心选送到这里来培养的。而拍岸,在心里暗暗想,自己不过纯粹是为了混张大专文凭胡碰来的。自然在心里有种“鸡缩鹤群”的感觉。真切地感到在这里很有些无地自容。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努力了。也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赶上他们,超过他们。两年的学习,十分刻苦、努力,经常是院长在大会上表扬的对象。1993年7月,拍岸回到家乡曲溪小学工作。由于在进修时意识上的强化,在心头耿耿于怀的人生奋斗目标,就是在小学教育事业上干出成绩来,做个小学教育专家。拜长阳有名的教学研究专家翟生明老师为师,进行教学研究,在教科室曾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验”。十年中,也似乎一帆风顺,年年的业务考核,都是“优秀”,先后成为县骨干教师,连续两届被认定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年年学校评比优秀,却从不愿意去当这个优秀。而是把指标让出来。记得2003年年度考核时,当他得知自己的考核分又是单位中最高的。就毅然取回考核表,主动把分数降下来……拍岸认为,一所学校,靠的是大家,一群教师,人人需要发展。千万不要因为个人的膨胀占据了大家的发展空间,一个人要注意收缩自己。如同树林的树一样,共同分享阳光,分享大地的养分,才能共生共荣。不然,是要招风而长不好甚至折断的……  永存一颗平常心,与同事们共生共荣,你就会过得很快乐! 在一个叫淋湘溪的小山村里,2003年寒假前的一天。他发现了罗忠秀老师,那是是长阳资丘的一名残疾女教师。只有一只好脚,另一只脚由于少年时代的一次严重冻伤,扭曲变形,脚掌成了脚背,脚背成了脚掌。后来干脆锯掉了。也只有一只好手,左“手”生下来就没有手指。就是这么一个残疾女人,,做了30多年的民办教师,把自己满腔的爱都给了大山里的孩子。2004年暑假,心里总有一种冲动,要把罗忠秀的这种身残志坚,爱教育事业,爱山里孩子的伟大精神宣传出去。于是,开始敲起键盘来,几乎是一气呵成,一篇以《张海迪式的女教师》为题的长篇通讯写成了。并传到教育局吴局长的邮箱。2004年8月尾,这篇通讯在《宜昌日报》发表。罗忠秀登上了全国劳模的领奖台,那是以后的事。湖北电视台记录片工作室的肖导率摄制工作组来淋湘溪小学住了大半年,专门摄制关于罗忠秀的专题片。一次,拍岸与肖导在一起喝酒,肖导说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他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说实话,如果我们事先知道罗忠秀是全国劳模,也许我们就不来了。因为我们来拍摄她,不是冲着她的全国劳模的光环来的,而是因为她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对山里孩子的一腔深爱……”在拍岸的笔下,在长阳,宜昌的教育界,拍岸老师这样用心用力,向外推介着感动自己的教师,并一心让这些教师,去感动更多的人。 拍岸原来不上网的。 后来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在网络行走。至今天为止,不到一年时间。先在一个叫《突然文字》的散文版块做,后来在荆楚网东湖社区自己开了个教育版块《教育论坛》,同时也在清江野老做管理员的《清江长阳网》的《夷水文坛》做。稍后受中国巢网《古典诗词》版主刘南陔之约,也兼做那里的版主,再受诗友西溪子的邀请,去他的《诗酬之行》的古诗词版块《曲径通幽》做常务版主。再后来,野老把我调到他网站的古诗词版块《巴风楚韵》做首版。现在,同时做着五个版块的版主。把上网看作一种消遣。别人业余打打牌,或是干点别的什么,拍岸业余也要做点什么,因此就选择了上网。网络是虚拟的,但你只要有“真”的付出,“爱”的付出,往往变虚为实。结识许多好朋友,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和快乐。这是后话了。拍岸认为,做版主,其实是一种服务,为网友服务。自然也就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版面,回帖、评精等等。但这里面同样有学问。在拍岸最开始的签名中,是这样一句话:“亲和是网络公德,回帖是一道风景”。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上网,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一种亲和的交流。在网络里,同在现实中一样,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如果说与现实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大家都是好朋友”。这里不需要漫骂,不需要教训,不需要讥讽。这里不承认任何形式的买弄,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处处自以为是的人,在这里必然碰壁。你想别人承认你,需要的是你对朋友的尊重,需要你的亲和力和某种实力,而不是别的什么。尤其是做版主,在这些方面更要小心在意。一是要与人为善。能给网友提供帮助的,不要怕网友得到实惠。在《东湖社区》《教育论坛》,经拍岸手修改推荐刊物发表的教师和学生的文章,一年来,近20件。在巢网推荐发表的古诗词作品数十。做些好事,朋友自然就多了。版块的人气自然也就来了。二是尊重网友。在评帖时,注意用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不要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样,别人会不舒服的。许多时候需要换位想问题。帖子上有不足之处,当然要指出,一味叫好其实也是虚伪的。但也有讲究,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风格方面的好和恶,版主是绝对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于人的。三是要坚持原则。这还是说古诗词方面。古诗词是讲格律的。虽然格律诗词也需要创新,但既然叫格律诗词,就要讲格律。拍岸说的原则就是这。不讲格律的帖子,要及时指出其毛病,因为不讲格律来写诗,大可以去写自由诗。严重破坏游戏规则的,不叫好,不评精。四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要虚心向网友学习。版主,绝对不是一个版块中水平最高的人。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一个版主,只有虚怀若谷,虚心学习,才能赢得网友。版主做好了,会感觉到其乐无穷。网友遍布华夏大地。邮递员每次上门,总有诗友的书信诗集贺卡寄来。岂不快哉?去年春节前某一天,拍岸一次收到十件。结识了几个编辑朋友,你的作品就不愁没地方发表了。大小报刊经常有自己的名字出现,有稿酬单飞来,岂不快哉?2005年3月,拍岸忽接到野老电话,说网友梅间竹老师要到拍岸这里来。当天下午,没等拍岸下班去政府拜访他,他倒打电话过来了,约拍岸老师过去吃饭。下班后赶过去,不须旁人介绍,两个一眼就人出了对方。“心有灵犀一点通”呢。他是个大官,拍岸求他救助一个学生,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谁说网络一定就是虚的?只要你有“真”与“善”的付出,就可以化虚为实了!
东湖社区教育论坛的版主,那是俺担任的第三个版主。而拍岸老师,是俺的老师。                    红霞         红霞,省级骨干教师,省教科所兼职教研员。11届高三班主任,注重以学生非智力因素来提升学生的智力因素,满腔热情、激励转化各种类型的学生,师生共同成长。所带班级高考升学率及平均成绩名列省示范性高中第一、二名。培养高考省“理科状元”“文科状元”“理科探花”。省市电视台根据其业绩摄有专题片《绚丽的霞光》。为“中央电视台?交流”栏目特约嘉宾,荣获市级“劳动模范”称号、中国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凝望青春   在崎岖、泥泞的道路上跋涉过,在鲜花、掌声、荧屏中骄傲过,我,依旧平平凡凡。如同一粒石子,仰高山之巍峨,但从不自惭形秽;更像一朵浪花,羡长江之无穷,却绝不妄自菲薄。徒步杏坛,凝望青春,深深懂得:只有忠实于自己的心灵,生命之树才会永远郁郁葱葱。                     ――红霞 
亭亭玉立姿,青春进行时!
在东湖社区注册时,听说了k12的大名,于是,又在那儿安了家。在2005年11月份以前,对那儿没有什么印象,也没有什么好感。因为,每天上贴即下线的缘故。由于好友的慷慨帮助,我有了一台电脑。于是,在网络上逗留的时间长了起来。才发现,自己在k12竟然有了一个文集,一石文集,在这个论坛上,有自己的文集的,极少的。编辑者是红霞。那是教育教学论坛的首席班长了。这是班主对自己文章的肯定呀。用心的读贴回贴之余,无意中发现,每天晚上二,三点钟,红霞老师竟然在网络上为大家评估贴子。而平时,更是不要命的点评着。红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搜索着论坛内,红霞的文章,她的主题贴及回复贴。最初红霞没有学师范,但是阴错阳差,命运安排她走上了教书之路。对当老师,她比较恐惧。因为“文革”时父亲的遭遇,红霞是清楚的。从西北到华中,从塞北到江南,参观过各色名校,接触了各种学生,但大多均如同过往云烟,转眼消逝净尽。只有陇东山区那座土庙建筑的乡村小学,那群从原始穴居的窑洞里走出来的乡村学生,却时常在红霞的眼前浮现。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那段特别的记忆,就会愈加清晰。  那里有一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  “陇东” 位于六盘山以东,其余皆与陕西毗邻。塬地、丘陵山地、河滩地和河谷坡地犬牙交错,纵横相间,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夏商时期属雍州。轩辕皇帝曾在此活动,周朝先祖在此兴业,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史书记载:“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夏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或从塬面向上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这窑洞可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当地百姓是“走亲戚毛驴一赶,吃羊肉袖子一挽,看影戏牛窑里一喊”。  那年夏天,红霞告别父母来到陇东山村插队锻炼。从小在城市娇生惯养的我,和当地的农民一样,披星戴月,刀耕火种。红霞在那里学会了挑水、割麦、擀面条、做针线等农活和女红。到年终结算的时候,知青点仅有她一个女生不欠生产队的债,而且还盈余五角钱。“我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自豪、骄傲的红霞激动地当即跑到二十里外的集镇上给父母寄去家书,让他们分享这一喜悦。在偏僻的山乡插队,红霞和当地农民一样披星戴月、刀耕火种。日复一日,繁重的农活、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她非常思念远方的父母。于是每逢赶集,第一个目标便是公社邮局,将那份细细诉说身处异地悲与喜的书信迅速地封好塞进邮筒。余下的日子,便是在田间地头望眼欲穿,热切盼望着父母回音。"家书抵万金"的感受,自此有了真正的体会。  一天,,生产队长来到“知青点”,说“村小”的穆老师病了,学生没老师。他们考虑只有从“知青”里挑选一个老师暂时去代课。于是同伴们认真商议后,一致推荐红霞去。  这个学校建在一座土庙里,名字叫“苏庙小学”。红霞代四、五两个年级的课。通常是两个年级的课在同一间教室上。四年级上完算术开始做题,五年级才开始朗诵课文。尽管学习条件很差,但是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课余时间,红霞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孩子们特别高兴。(《苍凉陇东――梦开始的地方》红霞)把父亲的教导牢牢记在心里,落实在每天忙碌平凡的工作中。整整十四年的埋头苦干,红霞连续带了六届高中毕业班,和学生甘苦与共,共同拼搏,创造普通中学也能培养高考省“状元”、“探花”的奇迹。终于,红霞这个没有丝毫背景的“外乡人”,在这个这盘根错节的化工城、这所职工子弟学校站立起来。当从几千名教职工选一名为“劳动模范”时,领导和老师们毫不犹豫将票投给了她,当场念选票,她的票数是八所中小学第一!父亲教书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记得那年一个冬天的下午,父亲的学生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有福来基层视察工作,特意到家里看望年近古稀的父亲,亲切地嘘寒问暖,并一再地问:老师有哪些具体困难?说出来我来帮你解决(当时红霞的弟弟在边远的县城工作,因为没有门路始终调不到父亲身边来,而父母年迈体弱多病特别需要亲人照顾。她到父母家也必须坐市郊火车,而且只能一个星期回去一次。父亲居室逼仄,四十平米的房子,卧室兼书房,楼下是学校的实习工厂,噪音很大。对面是著名的小吃街,夜半依然喧哗……)。当时,恰巧弟弟回家探亲,正碰到部长来了解情况,弟弟用期待的眼神望着父亲(终于有人关心啦)。但是,父亲却摇着手连连说,不给你添麻烦了,我过得挺好,家里没有什么困难。后来,红霞回家来,弟弟私下里对其埋怨父亲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父亲却严肃地对她们说:我一辈子没有乞求当官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你们的路还是靠自己走吧。(〈 父亲与我〉红霞)4日中午,网友们打开电脑一看,发觉画面和以往不同了,赶紧仔细观察,只见k12管家写有“。。。。。。祝贺红霞老师上任。每每新上论坛的网友,都受到了红霞老师的热情关注的大力扶持!sunny2226虎头老师写道:“……抛出了自己的一篇稿子。接下来,就守在电脑旁,忐忑不安地盯着空白的回复栏发呆。我最怕的是,一块石头扔出去,明明见着是丢进水里的,却半途气化了,无声无息的。“奇迹出现了!很快,我就听见水声了,还有涟漪。一看,是“红霞”。她(我猜应该是女的,男的还不配叫这名儿)回帖很快,还不吝赞辞。我非常激动,当时的那个激动劲,如果红霞住在我隔壁的话,我会马上奔过去感谢,起码是握手。  “后来,我每扔一块石头出去,红霞总是第一个接着。以至论坛搬家后,她还把这些石头寻出来拢了堆,联结在“导航”里。我心存感激是自不待言的。”  Woxinjifo老师说:“记得把第一帖发到K12教育教学论坛的时候,红霞版主就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她不但把我的第一个帖子设为精华,而且对我的文章进行了客观的评点。在K12,我从来没有尝到过零回帖的失落感。红霞老师在我把文章发往论坛以后,她总会给我回复,或鼓励,或发自表己的观点,或设为精华。有一个阶段,红霞老师看我文章写得认真,还专门为我做了链接。当我的文章取得一些成功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祝贺。在K12,像我这样的网友还有很多很多,红霞老师都一样对待。”  网友这样的感激言语俯拾即是,红霞老师也得上课,得批改作业,得管理班级,得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回帖只能在夜间,经常回到凌晨两三点钟。多少网友向红霞老师发出了“红色警告”,让红霞老师注意身体,不能超负荷地工作!可红霞老师嘴上说我一定注意,但实际却依然如故。成0老师心痛地质问:“白天黑夜的回帖,为网友们整理网文。难道你没有家人需要照顾?难道你的孩子不需要呵护?难道你的教学不需要花费精力?难道K12给你了工资报酬?”这一质问,道出了网友们的心声。  可是红霞老师问心无愧地答道:“除了K12没有给我任何工资、奖金报酬之外,你提到的那几个方面我全都有。“辛苦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我的努力,使大家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珍惜真情。”人活着,能为众人做好一件事也是一种成就吗!?“为了不使支持我的老师们失望,我会不懈努力! ”  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不就是网友为什么衷心爱戴和敬佩红霞老师,教育教学论坛为什么红红火火的答案吗?  感谢红霞!学习红霞老师“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珍惜真情,不懈努力为众人做好事”的精神!(《感谢红霞!》村夫)日,阿林网友在教育论坛发了《阿林的乡村教育》系列中的第一贴《我是应试教育的帮凶吗?》,立刻就得到了红霞的回帖,感动于红霞的迅即和肯定。在红霞、和风、平和、张闻跃、黑白斋主等等鼓励下,阿林几乎一天一贴赶写《阿林的乡村教育系列》。那时经常是在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写完发到论坛,还经常会得到红霞的回帖鼓励。这让阿林很是感动,在红霞的引领下,阿林感觉到了自身的成长。看到红霞没日没夜为大家辛劳,曾通过k12悄悄话,向她问好,并提醒她注意休息、保重身体。通过K12悄悄话和QQ,阿林领略了红霞的大气和爱憎分明。记得和红霞在QQ聊天中,谈到了论坛的旧事,谈到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子松红血丝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