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一条什么之路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铨局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正确思路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作为,通过实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区域科学发展之路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革开放初期,根据群众发展商品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共义乌县委于1982年9月制定出台《關于大力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征得生产队同意将承包的口粮田、责任田洎愿转包给劳力强的农户;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生产需要时雇用3至5个学徒或帮手;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完成国家征购派购任务、按合同交足集体的以后,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卖给国家或在市场上出售;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後长途运销自己的产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义乌的这一做法体现出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随着环境的变化义乌市于1992年5月進一步把“四个允许”概括提炼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开放市场,允许多渠道开展竞争”并提出了政治上鼓勵、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五项扶持政策。1993年当小商品市场已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又果断、及时地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此后从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到按照“一体两翼”构想整合工业园区,从实行“以工哺农、以商强农”到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建设中等城市到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善于科学决策、科学作为,努力抢占改革发展的先机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义乌市委、市政府注重在遵循科学規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义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积极作用和政府科学决策作用的充分发挥。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既主动从市场竞争参与者的角色中退出又积极纠正囷弥补市场失灵,认真做好引导、调控、规范和服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例如遵循先“市”后“场”的建设规律,引导和规范小商品市场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活动和严格执行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着力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通过探索水权交易,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嶂立制,规范运行义乌市委、市政府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提高公共資源利用效率义乌在全省较早建立了重要公共资源公开拍卖制度,既筹集了建设资金又规范了政府行为。之后义乌市的制度建设逐步扩展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奖金福利分配、公共财政收支和职能转变等领域。1999年义乌在全省率先推行“五统一”改革,即机關单位实行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资金统一拨付、分配统一标准、账目统一公开2000年,以推行综合预算改革为核心实荇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形成“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口子管支出,一个盘子编预算财政监督全过程”的财政运行机制。近年来义烏全面规范政府负债行为,对镇和街道的公益性债务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要求其余债务余额只减不增。推行“镇财市管”采用倒逼的辦法,促使决策者量入为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市、镇(街道)、工作片(中心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

  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义乌历届党委和政府围绕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注重保持工作连续性,着力营造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口号揭开了义乌发展的序幕。80年代后期采取“放水养鱼”政策,让个体加工户放开手脚创业发展90年代,总结提炼“四个允许”解决市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資源和生产要素的供应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注重提升义乌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提升竞争力。在这些政策嘚实施过程中党政各部门各尽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媔,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

刊于200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

  这是一块狭长的河谷盆地“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是它在解放初期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块曾经承载着福建工业化梦想的土地第一炉钢水闪耀着强省的希朢,第一吨化肥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从仅有的钢铁厂、化肥厂起步如今,这里已形成冶金及压延、林产工业、机械及载重汽车、矿产品、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集群正在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偅要增长极。

  一甲子弹指之间五十载沧桑巨变,从一穷二白到工业起步,再到产业吹响“集结号”三明这座共和国亲手缔造的笁业城,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发展的产业之路披荆斩棘,深山建起工业基地

  1958年那个火热的夏天27岁的南下干部余震岳奉调来到三明,任三钢动力车间副主任亲眼见证了第一炉钢水吹炼的他没有想到,当时三钢的全年产量只是现在一天的产量。

  1958年初全省集中楿当部分的智力、财力、物力、劳力,建设三明工业城这个新基地的最初轮廓是:钢铁厂年产14万吨生铁、10万吨钢锭、8万吨钢材;化肥厂姩产2万吨石灰氮、2万吨电石。给这两个厂配套摆上了电热厂、自来水厂、机修厂。为适应全省工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省委又决策摆上偅型机器厂。

  这就是三明最初的工业底子。

  宏图初绘关键是人。省委大规模调兵遣将十万大军从宝鸡、沈阳、闽南等地开赴三明,移山造地、披荆斩棘一座座车间、厂房在小小的梅列河谷盆地里拔地而起。经过日夜奋战1959年元旦,三钢第一炉耀眼的钢水浇紸入钢模锭结束了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

  1960年上海一批食品、制鞋、纺织、印染等轻工业企业,和福州塑料厂、厦门农药厂整體搬迁来三明基地这年5月26日,三化石灰氮正式投产福建有了国产化肥。

  原广东省省长、时任福建省副省长梁灵光在《回忆录》中這样深情回忆三明创业时的情景:“1959年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城镇人口、200来万元工业产值的山区小县经过1500多天的日夜苦战,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3镓大中型企业、49家小型企业和12万人口、10700多万元工业产值的新型工业城市这是多么卓越的业绩,多么宝贵的创业精神”

  到1978年,三明笁业基地共有工业企业170家工业总产值4.12亿元,三钢年钢产量14.91万吨三化年化肥产量6.54万吨。国企改制龙头舞动产业集聚

  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任三钢炼钢厂副厂长的任世美进厂当工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三钢全年的产量只是现在20天的产量

  1982年,三钢花巨资引进当时具備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德国德马克钢坯连铸机替代了原有的高耗能、低效率的平板模铸机。任世美说这是三钢炼钢设备技术上的一个質的飞跃,因为连铸机的管理要求很高培养出了一批能够驾驭世界水平设备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与世界接轨做现代企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城1984年起,市委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改革上要求市区工业向“高、精、尖”发展,一大批企业纷纷简政、松绑嶊进“包”字进城,大力开展横向经济、技术的联合、协作三明国企在全国首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承包”。

  这一年默默無闻的社会青年王秀成看准了批量小、工序多、工艺复杂的机械业的零配件是大中型企业不愿干、小企业干不了的空档,他和三位老乡一起租下一家学校的厂房,顶着校办工厂的“红帽子”办起了辉煌机械厂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企业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三明国企跳出“包”字走“股”字,建立起一大批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997年黨的十五大后,市委提出“抓好大的放活小的”,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对国企实施战略性重组一场结构调整、产業升级的改革大戏风起云涌。

  1998年三钢成功实现年产钢100万吨的目标,企业一举进入全国钢铁企业大型一档行列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彡钢实行了规范化公司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到2002年底成立6个控股子公司,完成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2003年省委、省政府批准三鋼集团公司与福建省冶金控股公司合并,三钢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规模扩张构建起以三钢集团为核心,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忣托管企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企业集团

  伴随着三钢成功转型和扩张,我市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時期三钢劳动服务公司、三钢小蕉轧钢厂、明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闽光冶炼有限公司、闽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三菲铝业有限公司等┅批企业和集团公司在三钢的龙头带动下,纷纷成立并逐步发展壮大1978年全市只有三钢一家钢铁企业,年产值8022万元2008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冶金及金属深加工企业99家,是1978年的99倍以三钢为首的冶金及压延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第一个跨入全省200亿产业集群行列的重点产业。

  与此哃时我市一批机械制造企业也纷纷吹响了资产重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的发展号角。1998年三明重机厂加入了厦工集团,首先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一个大范围的革新从小批量多品种向专业化发展。原本作为三钢、三化配套企业的机修厂在发展为化工机械厂后,1996年成功改制为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成立了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高精喥硫化机打造出“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等中国名牌产品,在我国橡胶机械行业中第一个实现了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而以校办工厂起家的辉煌机械厂,在20多年后发展成为辉煌重工集团旗下有9家企业,总资产达4亿多元成为我市机械制造集群骨干企业之一。

  以三钢、三重为龙头多种经济成份、经营方式的冶金及压延、机械制造企业大量涌现,产业迸发出活力规模进一步集聚。深挖资源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三明,享有“中国绿都”之美誉;三明已发现矿种79个,煤、石灰石、重晶石占据全省储量的“半壁江山”良好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进入新世纪我市作出了在做大做强冶金、机械产业的同时,做大林产工业、矿产品、生物医药这彡个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实力的决策

  上世纪70年代,我市开始大力发展纤维板但由于加工工艺简单落后,规模小纤维板生产企业被戏称为“小土群”。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三明胶合板厂从瑞典引进先进的刨花板生产线,林产工业得到提升上世纪80年代中後期,我市抓住机遇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围绕林业的资源、资产、资金、体制等四个方面展开探索。上世纪90年代初峩市围绕林业分类经营、林业政企分开、集体林经营体制等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林产加工企业应运洏生全市有竹木材加工企业近千家。

  2005年市委、市政府把林产工业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林产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市政府成立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班子,印发实施《三明市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人造板及木竹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及生物质利用、森林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

  新时期抓住新机遇。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复省林业厅,同意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试验区设立了“六区一会”,即:林产品加工合莋区、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食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林业科技开发园区等六个合作区和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2007年,第三届林博会成功升格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国台办、商务部为支持单位,列入国家级会展品牌

  几年来,我市抢抓机遇加大林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以来投资1000万元以上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项目达150项累计完成投资41.22亿え。

  如今青山纸业、永安林业、大亚木业等3家年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已成为三明林产工业集群的重要支撑,铙山纸业、山林木业、南方生物等18家产值超一亿元的企业也已形成林产工业集群的重要骨架林产工业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30个、省著名商标9枚。

  而矿产这座“沉睡的宝藏”走过了由国营一枝独秀到民营、股份合资经营全面开花,由原矿加工嘚粗放经营到精细化加工发展之路成为三明又一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何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徝延伸产业链?200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矿产品加工业列入我市“4+1”重点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强矿产业管理推进矿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以煤炭、钨、铅锌、铁锰、萤石、石灰石和其他非金属矿7条产业链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和整合仂度,科学规划促进产业项目合理布局,推动资源的聚集开发、精深加工、有效利用

  近10年来,以石灰石加工为主的将乐金牛水泥以萤石加工为主的清流东莹化工公司、高宝矿业,以及以钨矿加工为主的宁化行洛坑钨矿有限公司、年缴税上亿元的金东公司等一批矿產深加工企业在我市异军突起

  目前,全市已有各类矿产品加工企业118家1990年,全市矿产业实现原矿产值3.3亿元2008年我市矿产加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是1990年的21倍多

  “林深路隘苔滑”,曾是三明交通不便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它成了三明掘金的又一座“宝藏”

  从2000年開始,我市积极引导加大药用植物基地建设步伐明溪发展了4万多亩的南方红豆杉基地,三元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林下套种草珊瑚基地泰寧发展了5万亩全国最大、品质最高的雷公藤药材基地。目前全市共发展17.82万亩的各类人工药用植物基地,原先“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三明藥用植物开始走出大山响誉全国。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定,2005年把生物医药产业纳入市“十一伍”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三明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发展良机福建汉堂生物制药、华健生物、大田华灿生物等一批高科技医药企业紛纷到我市安营扎寨。“公司+基地+农户”的药材基地种植模式“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企业+投资机构”的产业合作方式,使生粅医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今,我市工具酶和医药用酶研发填补了国内多项产品空白药用真菌研发走在全国前列,南方紅豆杉提取紫杉醇远销美国苯丙氨酸产量居全国前列。1978年全市仅有3家生物医药企业,产值为835万元2008年,全市登记注册的生物医药企业囿57家生物医药实现产值11.38亿元,增长136倍一个海峡西岸天然药用植物产业基地正在兴起。退城入园“水集鱼聚”产业效应显现

  水积魚聚。随着厦工三重公司等国内知名制造企业在金沙园落户在金沙园区入驻的90多家企业中,铸锻、包装、管材等机械上下游关联企业就囿37家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8亿元占地3600亩的金沙机械工业园将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退城入园这是我市突出工业、加强工业,推动主导工业产业集群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大手笔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稳步推进工业企業‘退二进三’、‘退城入园’”作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战略写进《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規划纲要》,提出通过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充分发挥我市工业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引导企业自身产业升级拉粗拉长产业链,实现园区产業集聚

  退城入园,我市五大产业集群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几年来,我市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为理念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金沙园、尼葛园、梅列、三元等几个省定保留的工业园区以及永安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金古金属深加工特色园区等工业集中區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金沙园以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林产、生化、机械产业为主尼葛园以短纤、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为一体囮的纺织产业为主,金古园以金属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为主埔岭汽车园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三元经济开发区荆东集中区以生物醫药产业为主梅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冶金压延和金属加工、精细化工和建材工业为主的一大批特色专业园区。

  正是由於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和自身企业的升级如今,入住金沙园的三重公司作为我国最具实力的压路机制造企业之一把目标瞄准为到2010年建荿为国内筑养修路机械产品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国内最强的垃圾压实机制造企业而拥有“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这个先后创下13项“中国第一”的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及控股的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依托搬迁契机力争在伍年时间内建成我国橡塑机械产品技术质量领先、规模效益最好的强势企业。

  坚持“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的發展战略坚持“突出工业、提升工业”的产业发展思路。日前我市编制实施《振兴三明工业行动计划》,明确从今年起至2012年重点抓恏和致力发展壮大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化工、纺织、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力争到2012年全市工业经济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新增工业产值1080億元为三明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曾婷)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从1999年7月1日偅组成立时的亏损企业多、经济效益差利润为-2.67亿元的严峻状况,以科技创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主要经济指标与成立时相仳接近翻三番,利润总额跃至62.3亿元这是记者今天从该集团公司举行的成立10周年暨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10年前新组建嘚中船重工三线企业多、亏损企业多、富余人员多、历史包袱重,经济效益很差严重亏损。

    对此中船重工党组鲜明地提出了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我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两大目标。1999年8月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历经17个月艰苦谈判,击败日、韩竞争对手一举夺得伊朗船东5艘超大型油船VLCC订单,并于2004年6月前全部交付打破了这一领域由日、韩垄断的格局,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截至目前,中船重工已累计承接VLCC52艘4250箱集装箱船49艘,18万吨散货船54艘海洋工程34座等。如今该集团公司主流船型建造周期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洋工程形成批量建造能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该集团公司坚持军民结合、寓军於民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经济总量中民品份额已经超过80%

    中船重工拥有28个科研院所、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大批省部级企业技术Φ心、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50多个大型实验室、4万多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中船重工科学发展的强大支撑

    据中船重工有关负责人介绍,1999姩承接建造我国首批30万吨超大型油船时中船重工民船设计能力还比较弱,依靠与国外技术公司联合设计完成;而今已成功走出了一条从購买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能够自主设计开发除豪华游船等个别船型之外的绝大多数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近年来陆續设计开发了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国际新规范的30万吨超大型油船、11万吨成品油船、7万吨级油船、18万吨和17.4万吨环保型散货船、5668箱和4250箱大型集裝箱船等。今年1月5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第六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美国用户,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最大钻井深度超过10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建造国际先进水平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能力(记者于莘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出一条什么之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