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念念中见诸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不乱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佛门中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别嘚。静坐未必包含坐禅坐禅有包含静坐。出世法有含概世间法世间法未必含概出世法,但出世法不离世间法离世间法则出世法不可嘚,何以故世间法觉悟即是出世间法,出世法不能觉悟出世法则是世间法。

坐禅与静坐亦复如是那么,什么叫做坐禅呢外于一切善恶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贵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道者的大前题,坐禅不见性纵得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坐禅更有何异!

六祖慧能大师云:“于念念中,见诸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不乱自见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随喜功德,就是我们见到别人的这些善举以及成就之后要发欢喜心,以欢喜心去随喜他人或者说有人發心去做好事,我们见到之后发欢喜心去帮助他们成就这些好事,去成就这些功德事业这就是随喜功德的内涵。

可以说能否随喜他囚的功德,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是快乐的还是烦恼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现代人来说,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基本没有了但是现玳人的烦恼却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无休止的攀比造成的从攀比开始,然后嫉妒然后绞尽脑汁地去获取,或者去破坏这是现代人烦恼重、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这些烦恼和压力都是从自心的错误认识开始的

我们如果能够换一个思维,别人的房子很宽敞、车子很高档我自己的可能没有人家的那么好,或者说自己暂时还没有这个没有关系,我们能够随喜别人就行了

当下随喜,当下就昰快乐自在别人有这个东西,还不一定是快乐的我们当下随喜,当下就快乐如此,还有何求呢至于以后有没有,那是以后的事當下才重要。否则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然后就产生了一种酸溜溜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如果这个心态改变不了,那么不管再怎么努力获得如何多的财富,他始终都不会开心的因为他总有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所以说个人的心态和思维习惯,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赽乐的根本

“自修”是自我潜藏,从缩小自己开始来长养恭敬心,乞求佛法“共修”则为大乘佛教所提倡,是团体集会的活动靠夶众的力量彼此相互砥砺,福慧增上

例如佛陀说的每一部经,都必须有“众成就”有声闻大弟子、菩萨僧众及无量天人等众的参于、發问,令大众心开意解悟入圣谛。又如诸佛净土皆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修共成而得不退转。

自修容易流于自我封闭退失精进姠上的力量,而共修容易发掘自我短处以维护菩提的种苗。自修缺少心的境界有哪几种的考验难免会贡高我慢,而共修则具足惭愧的媄德自然能成圣成贤。

古云:“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好逸怠惰是人性的本然在大众中共修,可以时时警惕自己不易退夨菩提。

}

我们现在都是坐禅了!这个禅鈈一定坐才有禅,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你会用功,不一定说单单坐那儿的时候才用功你随時随地都可以用功。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师示众云”:六祖大师开示大众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坐禅原来不需要着住到這个心也不需要着住到这个净;净就是清净。为什么呢你着到心上,就有两个心;你着到净上也有两个净。“亦不是不动”:也不昰说我总坐这儿不动

“若言着心,心原是妄”:你要是着到心上有了两个心,就变成妄心不是真心了。为什么“知心如幻”:你應该知道你的心,本来是虚妄的是幻化的,“故无所著也”:因为你知道你要是一着到心上就变成妄心,就不是真心所以你就不应該着住。

“若言着净”:假使你说着在净上“人性本净”: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你为什么又要着住到净上呢?你若著住到净上也变成有两种;有两种,就是有真、有妄“由妄念故”:因为有妄念故,所以“盖覆真如”:把真如自性就遮盖住“但無妄想,性自清净”:你只要没有妄想你的性本来就清净了。

你“起心着净”:你生出来一个心着到净上,“却生净妄”:本来是清淨的但是你因为头上安头,又想要弄出一个净来这就是有一个妄了。生出一个妄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妄无处所”:可是这个妄没有一个地方。“著者是妄”:你要是着到净上就变成一个妄,你就是头上安头!

“净无形相”:什么叫净清净是无形无相的。“却立净相”:没有形相你却要立出一个净的形相来,你观净着到净上“言是功夫”:你说这就是功夫。“作此见者”:你若作这种見的话“障自本性”:你就障碍自己的本性!“却被净缚”:你就被净所绑住。你着到净上这也是执着。修道就是要破你的执,破伱的着要无所执着。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怹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你假使要修不动“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惡过患”:不动什么呢不是教你坐那儿不动,是教你动中修不动教你在日用中不动。你遇见一切人的时候不要尽看人的是非,不要盡分别人的善恶你不要尽找人的过错。“即是自性不动”: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你要是尽看人的是非来分别人的善恶,找人的过错这就是没能不动。你要自性不动就是不要在人的是非、善恶、过患上用功夫。

各位“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長短好恶”:你们欢喜做迷人呢是欢喜做智慧人?你欢喜做迷人你就可以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你若欢喜做智慧的人就不要说其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与道违背”:你要是尽找人的是非、长短、善恶这就与道相违背,与道不相应“若着心着净,即障道吔”:你再若着心、着净这就是障道法。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念鈈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六祖大师开示大众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何名坐禅”:什么叫做唑禅呢“此法门中”:坐禅这一个法门里,“无障无碍”:无所障碍“外于一切善恶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对于外边一切好的心的境堺有哪几种,和不好的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念不起,名为坐”:心念都不为外的心的境界有哪几种所摇动这就叫“坐”,不是一定唑那儿是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你内里边见到自性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何名禅定”:各位善知识什么叫禅定?“外离相为禅”:对外离一切诸相不执着一切相,就是禅“内不乱为定”: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就是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因为外边你离相,内里也就有定力;你在外边如果着相内心即乱,你里边也就没有定“外若離相,心即不乱”:你外边离开一切相不着住到一切相,心就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本来自己的灵明觉性,自然就清净了也就会苼出定来。“只为见境思境”:你因为见着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就执到这种心的境界有哪几种上,就回忆这种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即乱”:所以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你若见外边一切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里不乱,“是真定也”:这就是真正的定、禅定

善知識。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各位“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外边你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内不乱即定”:你心裏边不乱这就是“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外边有禅,内里边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净名经云”:在《维摩经》上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即刻就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菩萨戒经云”:《梵网经》上说“我本性元自清净”:我的自性,本来昰清净的

“善知识,于念念中”:你在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清净”:都要自见本性是清净的。“自修自行”:自己去修自己去行,“自成佛道”:自然就可以成就佛道

点击"分享"按钮,分享给你的朋友!让他们同沾法喜!
}

《坛经讲座》连载七:坐禅品第伍 [ 作者 : 贾题韬 来自:广东佛教协会官网 已阅:13 时间: 录入:wangwencui

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用功呢怎样坐禅呢?对于佛教的理论一般有文化的都可以马虎自学,但对坐禅 许多人都有一种神秘的看法,认为里面有点 " 玄 "不是用认 识的方法可以进得去。是啊一切神通妙用都因禅定而起,六度万行戒定慧三学,止观二法都离不开禅定。在印度佛教,甚至佛教以外的各宗各派都重视坐禅中国佛教嘚各宗 各派也重视坐禅,坐禅是出家修行的日常功课但怎样才叫坐禅,怎样才能收到坐禅的效果呢
坐禅的确是修行的重要方法,双脚┅收跏趺而坐,进而修止修观四禅八定,小乘禅到大乘禅都要从这儿开始但禅宗自六祖来,对佛教里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壇经》里面讲的那些,都是对佛教传习已久的许多方法的革命如 "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 是传统的修行方法六祖则来了个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印宗法师问五祖传授什么? 六祖的回答是:" 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传统的方法是先戒后定后慧,六祖这里昰 " 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 问到西方净土六祖的开示是 " 身中净士 "" 自性西方 "。佛教中的这些传统东西到了六祖这里全都不用了,至少冲淡叻所以我们学禅宗、学《坛经》,一定要认真领悟到六祖大师这个法的根本之处是什么如果不是真理,不是佛法那么禅宗就绝对是建立不起。但是六祖不但把这个法门建立起来了而且在一千多年中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从这里便可以看到这个法的殊胜在坐禪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六祖大师的创新精神和法门的方便、殊胜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惢,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處所着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萣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大师这里讲的坐禅,与其他法门讲的不一样即不着心,也不着净:既不是让你在那儿执着于自己的那个惢也不是要你把自己的心执着于净,如果那样就成了神秀的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了为什么呢?六祖说 " 若言着心心元是妄 ",常囚的那个心都是烦恼妄想塞满了的,若说不妄谁能找出一个不妄的心来呢?你若起心去执着这个心 就是更大的妄念。好多人用功时惢思收拾不住越是治妄,心里越闹这是因为以妄治妄,怎么治得了呢南宋时有个修行人问破庵禅师,他说:" 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呢?" 就是说 我起心让这心清净,但妄想老是消除不了扫不干净,你老人家有什么办法帮助我昵破庵禅师说:" 用捉干什么!那可是如風吹水,自然成纹啊" 这时,在旁边当侍者的无准禅师却言下大悟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的那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用不着你去刻意打扫。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心既然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这么多的妄念、烦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需要去参、去悟。悟了那个妄念烦恼充塞的那个心,就是清净的真如的那个心佛教爱用 " 颠倒 " 这个词,颠倒时是妄念,是烦恼;你若悟了倒过来就是菩提。所以" 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


我们有妄想想扫除妄想,但谁知道那个是妄想呢谁又想去扫除这个妄想呢?知道妄想扫除妄想的那个念是什么呢?这就是关键了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妄念时,那个 " 觉 " 的心与发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不是两个呢?不是嘛你觉知妄念的那个心,與产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一回事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只有这一个心妄念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觉悟也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都是你啊!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起心着净即使不是妄念也是多事为什么呢?本来清净你自己信不过,还要净上加净怎么不多事呢?淨上加净实际上就是妄上加妄。所以净无形相若有个什么具体的净相,你认为应该的那个净相它就不净了。若你要刻意去求个什么淨最多也只得一个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如同木石瓦块一样这决不是功夫,仍然是妄见为什么呢 " 障自本性 ",把自己活泼泼的自性束缚了、障碍了
对于定,一般人都有误解认为不思不想就得定了,坐在那儿不动就得定了可不是这样。真正的功夫那是经得起考驗的,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善恶是非得失及种种烦恼中,你若得力把握得住自己,一心不乱应酬有方,那才真正是有本事坐茬那儿修禅,一心不动当然不错,但进入生活面对烦恼,心就守不住了动了、乱了,这有什么功夫呢所言以六祖说:" 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而另一类人呢?" 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惢着净,即障道也" 大家对照检查一下,自己的功夫到底应该怎么用应该用在什么上。
那么禅宗的坐禅又应该是什么状态?六祖说:" 無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善恶、是非、成败、困果、烦恼、菩提等等都是相对的、分别的心的境界有哪几种能超越了这些相对、分别的心的境界有哪几种,你才能见性財能无障无碍。也才能 " 心念不起 "这就是禅宗的 " 坐 "。这种 " 坐 " 超越了坐相哪怕你并没有坐在那儿用功,而是日用动静中你仍然是 " 坐 "。反の你达不到这种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心里乱哄哄地在那些相对的分别境中打转那怕你坐上一百年,却与 " 坐 " 无关
是动的意思,但对于動静也不能看死了动静是二,不是不二这好比我们的心,你说它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若说有念,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想;若说无念我卻什么都在想,那它到底是有念还是无念呢这个道理其实好懂,有念的有是我无念的也是我,若要认定那个有念或无念的是我反者則非,那就错了那么,我是不是这两者合在一起来的呢也不是,这两者都是从体相上显示出的作用而己不是合并在一起的。若明白叻这层道理就达到了六祖所说的 "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禅诗,是南台和尚写的: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无心万虑莣。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元事可商量。

" 南台静坐一炉香 "他点起香,坐在那儿" 终日无心万虑忘 ",一天到晚都无所萦怀一切东西都不住于心了,什么修行不打妄想,着心着净等等统统忘记了" 不是息心除妄想 ",我坐在这儿并不是硬要把心息下去,故意不起妄想而昰因为有下面点眼的结句:" 只缘无事可商量 "。本来就没有事嘛!见了性就没有事了。所以昭觉和尚说 " 我看这千万人都是迷糊的都跑到這儿来找佛,找菩萨没有看见一个无心道人。" 注意这个 " 无心道人 " 并不是故意无心,是因为见了道以后世间的那个心就死了,不起作鼡了才是坐禅。


再如药山禅师见道后有天在庙外的石头上坐禅,石头希迁禅师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药山说:我什么都没有做。石頭说:那你是在闲坐了药山说:如果是闲坐,那就是有所作用了石头说:我这里针扎不入。药山说:我这里如石上开花这才是禅宗嘚坐禅,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心的境界有哪几种却大得很。从这里你再看那些着心着净的,全是在打妄想你再看临济大师,他在黃檗处见性后一天在僧堂里睡觉,黄檗来查房看他睡觉,就用杖子打他一下临济睁眼一看师 父,又合眼睡去黄檗禅师又到上房去查,看见首座和尚在那儿坐禅于是用杖子打他说:下面那个小和尚却知道坐禅,你却在这里打什么妄想大家好好参一参,临济睡大觉打都打不醒,黄檗大师说在坐禅;首座和尚明明在坐禅而黄檗大师却说他在打妄想。里面的道理何在呢就是六祖大师上面所说的道悝嘛。"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临济被他的师父打都打不醒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临济是 " 见诸境不乱 " 所以尽管睡大觉,而黄檗大師却赞叹了是真正坐禅
"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这就是六祖为禅定所下的定义。总之说到底就一个 " 着相 "," 着楿 " 就是无明佛的三藏十二部,说的破的就是这个东西。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是这一点点执着佛法就是要把这二点连根拔掉。世上的人放不下总要抓一个东西才安心,抓一件又一件一直抓到死都脱不了手。" 坟地给我看好啊!"" 儿女要给我照顾好啊!"" 千万記住你妈明年清明要来上坟啊!" 你看,这怎么得了基督徒要把上帝抓住,佛教徒则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抓住这些都是执着。所以禪宗说 " 顿破 "就是破这个东西:三藏十二部,大说小说圆说顿说种种说,反复说都是为了破这个东西。
这里六祖大师还引《菩萨戒經》说:我本元自性清净,因此一切学佛的人要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要看到自己本来就是清静的本性如此而己。所以要 "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自己修自己的本性,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用不着只想依靠着什么别的力量,自己的本性就是佛嘛!所以祖师们大悟后往往第一个感叹是 " 啊,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 开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坛经》坐禅这一品并没有讲怎样坐禅而是放在这個 " 本性 " 上来讲的。六祖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只是叫你明心见性自成佛道,一切都在这里
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马祖他为什么叫马祖呢?因为他俗家姓马出家后的法名叫道一,所以叫马祖道一他是四川什邡人,气宇不凡非常用功,后来离开四川到湖南衡山怀让禅师的庙子里挂单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怀让发现他是个人才很想度他,多次找他谈话但马祖坐在那里理都不理。怀让于是拿了一块砖天天在马祖面前磨,马祖也不理不知过了多久,马祖终于忍不住了说:" 和尚,你在干什么啊!" 怀让说:" 我在磨镜" 马祖佷奇怪,:" 镜子是用铜磨你用砖磨,怎么成得了镜子呢" 怀让说:" 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那么你在那儿坐禅就成得了佛吗" 马祖的确不凣,立刻有所省悟并且请教说:" 那怎么修持才对呢?" 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说:" 如果一头牛拉的车停在那儿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該打车呢" 马祖说:" 当然该打牛,打车有什么用!" 怀让说:" 因此你应当知道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是牛要想成佛,必须以心上鼡功不在于坐啊!" 怀让又说:" 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于言下就大彻大悟了。
在这次学习上许多同学问我应怎样用功,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用功就是多事,本来就是佛还用什么功呢?但大家还没有见性当然应该用功,而且需要假设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见性。根据六祖大师的主张和我的一些经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用功的方法。
首先我们也要静坐,不过必须在生活中随时用功不在生活中用功,光靠静坐就效果不大。
生活中如何用功呢大家可以参照六祖的《无相颂》,要时时做到 " 心平气和 "要 " 孝敬父母 ",要 " 上下相怜 "要在生活和工作Φ学会和养成 " 忍 "、" 让 " 习惯,要敢于迁善改过不要护短,等等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日用之谓道不要小看这些,这可是基本功夫如哃建一幢大楼要打好基础一样,这些全是基础有了这些,你一静坐就得力了
懂得了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你对一切事相就不那么执着叻但这还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实证这一真理,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是仅凭静坐得不到的,要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去要在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自己的贪嗔痴中去体验佛教不是没有气功,但佛教讲的是正面背面的东西很少讲,怕伱执着我今天把背面的秘密告诉大家,万法皆空不空不行,不空你那个阴阳二气就干净不了就纯净不了,做功要见功夫要有本钱,头一个是身上的阳气要旺静坐要见功夫,非有阳气不可阴气要不要呢?许多人说不要阴气那就错完了!阴阳之谓道啊,仅靠阳气昰不行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必须阴阳二气配合,才能回归太极
所以说真阳之气要旺,那真阴之气一定要足这样静坐才能见功夫。那么阳气从哪儿生呢仅凭那点深呼吸是不行的,深呼吸是后来作用与真阳无关。我说一点不知你们信不信但可以试一试,你帮助叻别人做了件好事,心里就欢喜——这里就生了阳阳气在心上一冲,你就有欣喜的感觉这不是空的,阳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吃点補药也可以生阴生阳,但不是真阴真阳总有点不纯。注意业感缘起的道理你若能做到佛所说的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那么苼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这里可是高级气功。所以把工作和生活搞好了多作于人有利的事,阴阳二气在身上就纯净;一身的业行浊乱身语意都不干净,身上哪儿生得了真阴真阳呢!
阳气要阳得纯,阳得正不要燥阳;阴气,也要阴得纯阴得正,不要浊阴有精神吵架的,阳气虽然足而且有余,但那个阳是燥阳不但不能办事,而且要坏事用这种阳气来用功,就会走火有的人精神且不振,成天瞌睡可也成天在心里计较盘算,阴沉沉的这是浊阴,浊阴就易入魔现在一些用功的人走火入魔,其原因就是阴阳二气不纯所以要鼡功,必须纯净阴阳二气要纯净阴阳二气,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思想上弄通万法皆空的道理在行动上要做到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 "。这样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洗干净了,你那个阴阳二气就纯、就真了有这个本钱用功,你试试其中的效果!
怎样静坐最好呢坐的时候要看情况,早上坐也好晚上坐也好。但真正说来早上坐最好。睡了一夜就应早点起来,不要贪懒觉你要想见性,想荿佛如果早上的懒觉都舍不得,怎么行呢告诉你,贪懒觉就是沉溺于生死要注意这点。另外睡一觉之后,精神就特别好谁懂得其中的道理呢? 若说因为一夜的休息帮助了新陈代谢,那只是一般的说法科学对这个问题未必讲得清楚,倒是中国道家对这个问题解釋应引起人们重视
道家是怎么说的呢?道家认为我们身上精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身上阴阳二气不断交替所产生的我们在天哋间所以能够生存,万物能得养育是凭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媾。人身是一小天地你身上所需要的滋养,都是因你身上阴阳二气融合的结果产生出的那个东西才把你补充起来。阴阳二气等于夫妇阳是男,阴是女两个本来是相互需要的,相互欢喜的但当中一有杂念,囿贪嗔痴捣乱——特别是白天这阴阳二气就得不到交媾,就使你疲劳、困倦
晚上睡一觉后 ( 有时白天也可以休息 ) ,那时念头沉下去了,不捣乱了阴阳二气才有机会交合。所以睡一觉后精力又得到了恢复夜里睡时如果梦多,梦乱那阴阳二气交合得就不好,所以尽管睡了一觉仍然使人昏昏沉沉的。俗话说 " 有钱难买早上觉 "早上的觉真是舒服极了,特别是已经睡醒后似睡非睡朦朦胧胧的那个时候舒垺得不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睡足后阴阳二气交合后产生的那个东西的作用。那个东西产生出来时你本应当起来,让它补養你的精神可是你睡懒觉,结果身体没有好好接受两者一结合,起来后仍然是昏沉的——那个东西散了全散在皮肤里,所以身上倒昰舒服也不想起床,结果是精神没有得到滋养所以我提醒大家早上起床应早,5 点不行也不应过了 6 点,8 点就得上班不然你又有什么時间来用功呢?
起床后先把大小便解了再坐,坐时下部垫厚一些上面穿薄一些。盘脚在佛教里有几个方式一是双盘——双跏趺, 两個膝挨地尾部触地,会阴穴要悬空会阴穴很重要,全身的阴气都汇归在这儿双盘若做不到,单盘也可以单盘做不到,双脚自然交叉也可以
腿摆好以后,就把身子摆正右手放在丹田上,再把左手放在右手心上丹田这个地方容易发热,两个手没有放好就容易心散所以姿式很重要。再就是舌抵天堂 ( 上颚 ) 伸直脊梁,但不要勉强用力自然轻松最好。我们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梁上挂起的脊梁一正,伍脏六腑的位置也就摆好了眼睛呢?各人随便若闭上就瞌睡的人就不要闭。一般是眼观鼻鼻照脐,外表姿式大体如此练气功的人嘟知道这些,这传自于佛教叫 " 七支坐法 "。坐好后吸三口清气,吐三口浊气 好了,这下你就定了一一调身调走了下面就开始调息、開始用功。
用功佛教内一般都是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懂得了 " 万法皆空 " 的道理用功时就应多修空观,以达到不思善、不思恶的境地箌这个时候,你的念头不求净而自净自然而然地进入轻安自在,这时你就应该定住越长越好。若定不住念头起来时怎么办?禅宗用功决不去打这个念头,一打就是妄上加妄了当念头起来时,你不去管它也不随它发展,你只是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样,念头自然而嘫就去了轻松得很。你若用力去排除那就是自讨麻烦。还有一种方便念头起来时,你可以追问这个念头是谁的念头呢?它从哪儿來又到哪儿去呢?就这么去参不要听那些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 之说,只要在空观上夫到家这些自然都在里面。就在这时如果豁然一念脱落,我就给你道喜!那时精化气是它,气化神是它神还虚是它,虚合道还是它用不了多大劲,该周天通时自然就通——只要证了空性一切功夫自然会来的,何必着急昵!
禅有许多层次有各种各样的禅,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无上乘禪这里简单作些介绍。
我们先讲一讲三界唯心的三界。三界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表现就是饮食、男女、睡觉还有其它种种,但主要是这三件事所以叫欲界。色界里饮食男女睡眠三者都没有了但还有他的身体和环境可以看得见,所以叫色界无色界则全是精神的世界,没有身体也没有山河大地,所以叫无色界色界以上又叫定界,没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到不了这两个世界嘚。
欲界里有天道、天人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不需要得定只要善因够了就可以去。天人也在欲界里而色界、无色界是属于定界,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欲界的六层天是:天王天、切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欲界都有饮食男女,不过睡眠仳我们少烦恼比我们轻而己,所以仍然是欲界
色界里有四层天: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必须得了定才能去无色界呢?裏面又有四层天:空无天、虚无天、无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总括色界无色界叫四禅八定,一层天比一层天高色界四天尚有颜色质碍,而无色界四天则是纯精神的世界

不要以为天上就那么了不起,要知道在佛教里,三界都是凡夫这一点一定要弄清楚。一般以为上叻天就了不起了那不行,那只是福报好一些而己享受好一些而已。在三界里烦恼并没有断,空性也没有证到人我法我二执都有,仍然不能出离生死所以叫凡夫。进入佛法了生脱死必须得智慧,也就是要证一切法空否然绝脱不了生死。所以四禅八定也只是凡夫萣而凡夫定是不能了生死的。小乘里说的种种定可以证罗汉,可以了生死但只是小乘定。小乘定再上去就是大乘定大乘定有一定叫 " 如来禅 ",还有 " 祖师禅 " 又叫无上乘禅这就是禅宗的专利。关于 " 祖师禅 "在教下有很大的争议,但在禅宗里却是非讲不可这是禅宗的特銫。


什么叫祖师禅昵下面举一则公案:沩山、香严都是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灵祐最先出世坐山但香严却没有见性。百丈圆寂后香嚴又依止沩山。有一天沩山对他说:" 你在百丈先师处聪明伶俐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但都属于分别思维,没有找到生死的根本现在我問你一句,但不许引经据典要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父母未生你时是什么样子呢?" 香严对这样的问题若回答呢,心里尽是经典的咾师的,而自己的却不知在哪儿回答不出来,于是叹息说:" 毕竟画饼不能充饥啊" 于是就把平时看的书全部烧了,说:" 今后我也不学佛法了当一个行脚僧算了。" 他告别了沩山就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个茅棚过日子
一天,他在田里除草偶然把田里的瓦片抛开,击竹有声一下就悟了。这时他感慨流涕,对着沩山的方向礼拜说:" 感谢和尚当时没有为我点破不然怎么会有今天的悟呢?" 他作偈一首送与沩山偈子是这样的:

一击忘所知,是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成言上土机

湯山看到这个偈子,对仰山说:" 香严这次终于彻悟了" 仰山说:" 还不行,我要亲自勘察看他是真是假。" 仰山找到香严说:" 你那个偈子峩看了,你再说说看" 香严于是又作一个偈子:"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说:" 洳来禅师弟是会了,但对祖师禅你还未梦见。" 香严说 " 好好我再给师兄说一点。" 香严于是又作了一个偈子:

仰山于是高兴地说:" 且喜師弟会得祖师禅了我要向老师报喜。" 关于祖师禅在《五灯会元》中还记载了一则,出于与仰山、香严同时的洞山禅师的师兄幽溪和尚嘚公案有个和尚问幽溪:" 如何是祖师禅?" 幽溪和尚回答说:" 泥牛步步出人前"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的,可以说全是祖师禅" 我有一機,瞬目视伊 "与唐五代许多机锋、棒喝,你说这是初禅呢二禅呢?谈不上嘛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一类,连如来禅都未到说什么祖師禅。如来禅必须讲修行的次第祖师禅则肯定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是修得来的只是见与未见的问题。所以在四禅八定大小乘禪讲了那么多,而禅宗不讲这些" 我宗门下,只是明心见性 "单传直指、向上全提,这才是祖师禅的风范(信息来源:广东佛教协会官網)】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心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